龜兔賽跑故事新編范文

時間:2023-05-06 18:20: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龜兔賽跑故事新編,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龜兔賽跑故事新編

篇1

這事烏龜都以在起跑線上準備好了,當裁判一聲槍響,兔子和烏龜開始跑了,兔子還是一路領先,可是,烏龜就著一聲槍響烏龜也是以下子不見了,動物們一開始激烈的熱情都一下子都沉浸下來了,都在想烏龜都去了了。

領先很多的兔子也想看看烏龜在那里,兔子一看,烏龜不見了,兔子就想:“小烏龜啊!想跟我斗第一等一萬年也拿不到,哈哈!”等兔子一回頭看見烏龜在過小河,兔子一下子驚呆了想:“它怎么在我前頭啊?”這時,兔子回過神來,它想我怎么過河呢?怎么辦呢?,這時,一只長頸鹿在這喝水,兔子走過去說:“長頸鹿大叔,你好!請問你能帶我國河嗎?”長頸鹿沒聽見小白兔說的話就走了,這時,大象走過來了,小白兔跑過去問大象:“大象伯伯,你能帶我過河嗎?”大象說:“當然可以了!”說完把鼻子一伸兔子就飛快的過了河,轉身對大象說:“大象伯伯,謝謝你了”,說完轉身就以飛快的速度來趕烏龜,可是,烏龜又不見了。

快到終點了,兔子還沒看見烏龜,兔子終于松了一口氣,于是兔子回頭看看烏龜,在等兔子一回頭準備慢慢的走到終點時,看見了烏龜,最中,烏龜還是贏了兔子。

篇2

《音樂課程標準》指出:“創造是藝術乃至整個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是藝術教育功能和價值的重要體現。創造是發揮學生想象力和思維潛能的音樂學習領域,是學生積累音樂創作經驗和發掘創造思維能力的重要手段,它對培養具有實踐能力的創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音樂本身就需要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如果教師能在教學中有意識地運用它來培養,扶植,激勵學生的創造力,學生就會在獲得大量音樂知識的同時,發揮自己的創造才能。那么,如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呢?筆者作了如下探究。

一、探究音源,進行即興創造活動

1.在音響探索中激勵學生的好奇心。

引領學生積極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聲音的教學活動,是探索音源的主要途徑。當一年級初入學時,為了讓學生知道各種聲音的產生,就要讓學生去多聽、觀察,了解聲音產生的根源。如在教《尋找生活中的音源》一課中,在沒有音樂音響環境的情況下,我就去火車站、汽車站、街道、菜市場、山村、田野河道等場所錄制火車鳴叫聲、汽車的喇叭聲、市場人們賣東西時的叫賣聲、流水聲、山羊老牛的叫聲以及小狗、小貓、小雞、小鴨和下雨、打雷時的聲音,讓學生模仿。在學生進一步探索非常規音源和自然界音響活動中,同時進一步探索人聲樂器各種非常規音源的音色。如學生通過用碰鐘、三角鐵、雙響筒、堂鼓等打擊樂器的敲擊,使學生初步感受音色、音強、音長、音高、節奏、旋律等音樂要要素及音源的產生。

2.在即興創造中激發學生的音樂興趣。

即興創造是人在一定的情景和環境下受某種氣氛或情緒感染、觸動、啟發而產生的音樂創造活動。其主要意圖是發掘學生的創造性潛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其實質在“興”。如在欣賞《三個和尚》時,學生通過對音樂作品的聆聽,讓學生自行合作設計音樂劇。其劇情是這樣的:第一個和尚念完經后自己去挑水吃。后來,又來了一個和尚,他們一塊念經,兩人一同抬水吃。當第三個尚來了以后,誰也不去挑水和抬水,導致三個和尚都沒有水吃。但當寺廟著火的時候,大家卻搶著挑水救火。這場救火也教育了三個和尚,從此以后,三個和尚一同念經,一同挑水,愉快地生活在一起。大家通過討論后認為:音樂中的不同情緒應該用不同的樂器和旋律表現,和尚念經時,可用有規律的,木魚的節奏聲來表現安祥的意境,所有的挑水、抬水的情節,可用不同的樂器、不同的速度,不同的力度和不同的節奏來表現。通過音樂劇的表演(有的打坐,有的挑水,有的二人合作抬水,有的急于救火),促使了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同時明白了“不能像三個和尚懶惰,要團結一心才能幸福快樂”的道理。

二、發揮想象,為歌曲創編歌詞

讓學生給熟悉的歌曲增編新的歌詞或改變部分歌詞,這樣學生的演唱興趣會大大提高。使他們體驗創作成功之感。學生的創造能力又在不知不覺中得到發展。

如歌曲《動物說話》一課中,學生把歌曲中各種小動物說話的歌詞學完后,開始自由創編新詞。如:“小貓說話喵喵喵,小狗說話汪汪汪,小羊說話……”等等,學生唱著自己新編的歌詞,邊學邊表演,心里別提多高興,創造力頓時被激發出來,下課時,還有學生拉著老師說:“我也新編了四種動物的歌詞”。

創編歌詞,是培養學生音樂創造力的重要手段,同時也增強了學生信心,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有很大的作用。發揮想象,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如有的同學用棗木制作梆子;有的用竹子制成雙響筒,有的用茶葉盒制成沙筒;有的用細鋼筋制成三角鐵等“土”樂器拿到課堂上來,這樣既為學校節約了資金,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學生們用自己親手制作的樂器即興敲擊不同的節奏,使音響探索變得更興趣盎然。

三、創編事故,進行音樂劇表演

篇3

就是此文,在讀者那里引發了一些波瀾。質疑的焦點:這節課內容本身有些兇險,在引導的過程里,不僅有報復的內容,更在報復上引導要有殺傷力,才能達到報復的目的。教育應引導人向善,而這節課卻有引導學生向惡的意味。

對于這節課,我有必要向讀者作些交代,以便讓讀者較為全面地了解這一課。

教育要引導人向善,這也是我教學中一向倡導并踐行的原則之一。在以前的一些文章里,我表述過,要在作文中學做人――做好人、高尚的人。并且,我在實驗學校里上過的一些作文課中,老師們都能強烈地感受到我對學生價值觀的強調與引導。因為在我看來,世界上凡是“真”的東西,才有“善”的因子,不真的東西是與善無緣的;而在“真”“善”的基礎上,才能給人以“美”的體驗與感受。所以,在五年前,我就用動態思維開發過《龜兔賽跑》的系列故事,在與孩子們一起編故事時,以充滿懸念的奸與詐開始,以滿懷善意的愛心輸掉比賽來收尾。在一次次的編故事過程中,讓孩子們在體會到作文帶給他們快樂的同時,在故事中更加深刻地認識和了解社會,讓他們在故事中不知不覺地學會成長,學會辨識真偽。我們的教育,無論是小學、中學還是大學,都在進行著一種純凈式的真空教育,不讓孩子們涉及現實中任何負面的內容,仿佛一了解、一接觸,就讓我們的教育或孩子的靈魂受到了玷污。但是,無論你讓說或者不讓說,接觸或者不接觸,傾吐或者不傾吐,社會的現實就在那里真實地存在著。孩子們都是有感有知的精靈,對社會的種種豈會視而不見?只是在學校的這種氛圍里,從入學以來的一再規范的思想和言行,逐漸地讓孩子們知道那些負面的、灰色的是不能在課堂上言講的,更不能在作文里流露或書寫,學校里只裝有崇高,不裝有現實生活中的險與惡。我們成人都有這樣的體會,社會是一個大染缸,但就是時時刻刻浸潤在這個染缸中的生命,并沒有隨著染缸里的顏色而讓自己變得花紅柳綠,而是絕大多數的人,都在做著本色的自己。現實中,我們讓孩子看到了真實的生活,教育中表達的時候卻隱藏了灰色的那一部分,讓那一部分內容一點一點地堆積在心靈中最隱秘的角落,從不讓它們有見著陽光的機會,讓它們隨著年齡的增長自己內化。在這整個過程中,教育始終執行的是堵與遮,而不是引與導。也正因為這樣,我們教育出的孩子多了一些無法適應社會的“呆子”,或是走出學府面向社會時多了一些無法適應的悲劇。

在那一節課里,因為我面對的是二年級的小學生,又因為他們在這之前已經聽過、也新編過了故事,擺脫原先故事的思維定勢是關鍵的一步。因此,我對學生的發言以肯定為主,這樣學生就不必挖空心機去尋思老師的問題想要什么樣的回答,讓他們知道老師有的只是問題,沒有答案,答案都在孩子那里。孩子自然就少了許多思想與言說的顧慮,就可完全放開來想、來說。這是其一。但是,那節課里面又有一些報復的引導,那是因為:在我看來,學生既然提到了報復,報復的這一內容就也應生動化、合理化,而不是空洞的或不切實際的說辭,否則,對學生作文能力的培養是殆害無窮。說得嚴重些,即使那些內容有些血腥,在那里讓人看到的更多的是孩子世界里的情趣,甚至也不乏智的成分(其實,離了智的因素,寫作這座大廈便也轟然倒塌)。我想強調的是,在被人捉弄、欺騙后,在常態下,報復原本是一種情緒的自然釋放,我也相信,孩子們并不會因我這節課上這樣的引導而生出幾許惡的成分來。既然是把故事、作文當成玩來進行,只要好玩,并不是真的培養孩子向惡,有何不可呢?以義抗惡,而不是對惡的縱容,不也是我們社會需要的嗎?壞人做了壞事,讓他吃點苦頭,而不是舒舒服服讓其享用靠欺騙得來的果實,不也是應有的社會公理嗎?

篇4

【摘 要】設疑提問能有效地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探究和思考的欲望,啟發學生的思維,能給學生更多的想象和回味,因此,掌握設疑提問的技巧,可以使課堂教學充滿藝術魅力,也會大大提高思品課堂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設疑;啟發;提高

初中思想品德課程如何認真實踐新課程理念,提高新課程教學的成效性,其中就要求教師認識到設疑提問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針對思想品德課程的特點,用設疑提問的啟發式教學方法,充分啟發學生思維,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引導學生在課堂中得到提高。

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思想品德課設疑提問的幾個技巧:

1. 導入設疑,激發學生求知欲 課堂剛開始,學生可能還沒有完全收回心思,所以教師在導入新課的時候,必須能一下子抓住學生注意力,幫助學生精力集中到課堂上。新課導入作為課堂教學的起始環節,它是整個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誠信是金》一課教學中,教師用故事導入一個年輕人載著金錢、地位、名譽、美貌、誠信等在茫茫大海上航行,但這些東西都已經超重,恰巧大海上起了風浪,一個智者提醒他丟掉船上的一些東西,能保證船不沉沒。年輕人左思右想,首先丟掉了誠信,這時一個大浪撲來,年輕人就葬身茫茫大海。看到這個情況,智者搖搖頭說:一個丟掉誠信的人,他又憑什么到達人生的彼岸呢?故事講完了,學生也許還沉浸在這個故事中,教師及時拋出疑問:為什么丟掉誠信的年輕人不能達到人生的彼岸呢?誠信為什么如此的重要呢?學生帶著這兩個疑問,興趣被提了起來,教師就可以順利進入本課教學。

2. 問題設疑,激發聯想思維 教材中其實已經設置了一些問題,但教師還可以設置更多的問題,此類問題能夠引起學生聯想和回憶,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與此同時還可以激發他們的聯想思維,引導他們從后面的內容聯想到前面所講過的知識,或者是從課本知識聯想到課外知識,讓知識遷移,這樣可以鍛煉學生歸納綜合的能力。

在《人生難免有挫折》一課的教學中。教材給出了這樣一則故事:鄧亞萍面對自身條件不足,別人也覺得她不行的種種挫折,還是苦練乒乓球,最后獲得巨大的成功。在此,教師可以設疑:請列舉你們知道的在挫折中奮起并獲得成功的例子?學生就會積極做出思考,熱烈討論,紛紛列舉自己身邊認識的此類人,或是張海迪、桑蘭、司馬遷等這些在挫折面前不屈服,勇于和命運做斗爭的著名人物。榜樣作用可以使學生在今后的生活中也能直面挫折,并能在挫折中不拋棄不放棄,勇敢地向挫折發起挑戰。此設疑能升華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目標,最后收到良好的效果。

3. 辯證設疑,啟迪學生思維 思維的碰撞能激發出智慧的火花。中學生的思維需要鍛煉,所以教師應該多設置疑問鍛煉學生的辯證思維。辨證設疑就是要求教師設置的問題要能發散學生思維,讓學生從正反兩方面來思考并回答,答案會更加的豐富多彩。這樣的問題才能開拓學生思路,發展學生智力,活躍教學氣氛,提高教學質量。

在《明辨是非》一課中,教師可以設置這樣的疑問:一個經常偷竊的小偷,他卻用所偷來的錢去資助有困難的孩子上學,請學生來評論一下他的行為?這時學生可能就會覺得迷茫,這個小偷到底是好還是壞呢!當他們思考到這個層面的時候就說明學生已經開始要辨別是非了。學生自己能明白這個小偷盜竊是不良行為,但是他卻有心為社會做好事。接著老師做適當的點撥,最后學生認識到對待事情要分別看待,一分為二的來看待這個問題。

4. 插圖設疑,培養讀圖能力 新課程下課本的編排越來越傾向于插圖和漫畫,讓思想品德課本也活躍起來,所以教師要訓練學生的讀圖能力,這也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即讓學生能明白課文中的插圖和漫畫要傳達什么意思,在讀圖中得到什么樣的感悟和提升。

在《誠實守信》一課的探究園中,有五幅插圖是有關誠信的故事。其中一幅是“阿白叔的故事”,阿白叔經營一個香腸工廠,但是他從來不把自己制造的香腸送給親戚朋友。他說:“我這個人很實在,不會拿這種劣質的東西送人情。”教師可以根據插圖設疑,阿白叔是一個誠實的人嗎?學生就會看圖中的阿白叔爽朗的笑容和他背后的劣質香腸。思考后得出結論:它對親戚朋友誠實,對顧客不誠實,不算是一個誠實的人。這樣學生就能理解圖畫中要表達的意思,無形中提高了學生的讀圖能力。

5. 結尾設疑,培養課后思考能力 結課是整堂課的收尾,但并不意味著課堂完全結束了。結尾設疑可以使課堂的結尾具有藝術魅力,這樣的結尾能給學生更多的想象和回味,收到余音繞梁而不絕于耳的效果。

在《競爭?合作?》一課中,設計一個承上啟下的收尾,讓學生結合下節課內容新編寓言故事《龜兔賽跑新傳》,烏龜與兔子賽跑,第一次,由于兔子疏忽大意、輕敵,在前進的路上打盹,被烏龜奪去了勝利。兔子不服氣,又進行了第二次比賽,兔子贏得了勝利。烏龜和兔子為了決出誰是最終的勝利者,決定進行第三次比賽。在比賽的路途上,先要經過一條河,兔子不會游泳,無法過河。教師設疑:烏龜會怎么做呢?請你續寫故事的結局。你是如何對待競爭的?這個設疑既鞏固了本課的內容,又為下節課的學習形成新的矛盾沖突,讓學生對下節課有了更多的期待。

總之,以本人多年的教學實踐,如果滿堂灌,看似精采,其實也只能算是教師的個人表演,能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生投入教學全過程,這才是成功的課堂教學,而設疑提問的重要作用顯而易見。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備課;創設情境;突出主體;有效評價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35-0102-02

教學就是教與學的統一,兩者關系是相互聯系,不能分割的,有教者就會必然有學者。學生是被教育的主體,因此,了解并且分析學生情況,有針對地教育對教學成功與否至關重要。《新課標英語》所提倡的教學是以任務為基礎,學生們學習語言的方式是通過完成某個特定的任務,學生們為了某種特定的學習目的來進行語言行動,通過完成某一任務,來得到相應的學習經驗。設計任務的目的是把明確、真實的語言信息提供給學生們,使他們在一種自然、真實的情境中學習語言、掌握語言的內涵。

多年來,我在英語教學上一直成績斐然,實則得益于自己通過實踐、摸索,逐漸掌握的一套英語高效課堂的教學方法,現把自己在英語教學工作中的做法陳述如下,希望與各位同行共勉。

一、充分備課,調動學生積極性

無論在什么學科教學,備課永遠是一個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環節。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每次備課我都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反復多次研讀教材,仔細推敲教材中包含的深層信息,同時閱讀大量的參考資料,一定要做到教學目標明確,教學方法得當,高效率地完成課堂教學。同樣是一節課,不同的教學方法,不同的課堂氣氛都影響著最終的教學效果,在全面熟悉教材的基礎上,在教學方法上我更是深入設計,努力做到深入淺出,化枯燥為生動,化困難為容易。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要深入考慮,比如導入環節,有時用故事引入,有時從歷史事實說起,還有時唱一首歌,有時引用詩歌或格言,這樣很容易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教學教材內容時,某個環節不容易理解,就從生活中相同或相似的事情進行比對,或者用實物實驗展示等等方法幫助他們理解。每一個環節,每一個難點都要事先考慮,力求帶給孩子們一堂高效而有生命力的課堂。如果教師對教材的深度挖掘不夠,課前準備不足時,會導致課堂效率低下,經常會出現教師講課滔滔不絕,學生在下面或目光游離,或昏昏欲睡,或一臉茫然,無所適從,這樣的課堂的效率可想而知。既要備教材教法,又要備學生和教師自己,教師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進而讓學生感受到一種自然的氣氛,教師要有駕馭課堂的能力,因為學生在課堂上的一舉一動都會直接影響課堂得教學,因此教師上課時,一定要設法讓學生投入,不讓他們分心。上課內容要豐富、現實,教態要自然,講課要生動、難易適中,做到照顧全部,這就自然能夠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這樣的授課才會事半功倍。

二、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英語是一門外語,對學生而言,既生疏又困難,在這樣一種大得環境之下,要教好英語,就要讓學生喜愛上英語,讓他們對英語產生興趣,否則,學生會對這門學科產生畏難情緒,不愿意去學,也無法學習下去。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那就是幫班上的同學們都改了英文名,盡可能多地講一些有關英美國家的文化和生活故事,讓他們更深刻地了解英語,更加喜歡學習英語。另外,學生自己的體驗與真實的情境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設計出科學合理的話題,積極引導學生參與課堂的學習,提高他們提問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種方式非常有助于拓展學生思維,會使他們在暢所欲言、各抒己見中達到最佳的學習狀態。而良好的教學情境,也有利于優化課堂教學過程以及教學方法,作為教師,要善于創設真實的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英語成績。

三、突出主體,提高課堂效率

英語教學往往存在著教學和實踐兩張皮的現狀,課堂上學習的內容不能聯系學生的生活,不能在生活中實際應用,在課堂上能說的,在實際生活中不能表達。針對這一問題,我在教學上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注意學生知識和能力的遷移,每節課讓學生創編情景對話,課下通過英語對話角,英語口語訓練小組等形式鍛煉學生的英語實踐能力,這樣由課上到課下的英語實踐,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另外,教師自身一定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避免教師高高在上的訓話式教學,注意平時和學生處好關系,讓學生有機會接觸英語教師,讓學生多接觸和了解英語方面的知識,多講講西方的東西,潛移默化地讓學生對英語感興趣。學英語就是一個反復練習從而達到記憶深刻的目的,如果在其中加入趣味的東西,學起來就變得簡單了。最受學生歡迎的游戲就是表演童話劇了,原創或者改編都行,童話劇的表演形式多樣,比如扮演小白兔和烏龜來個“龜兔賽跑新編”,或者小白兔拔蘿卜之類的都能帶來很好的課堂氣氛。只要我們教師樹立課堂上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時刻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利用各種有效的途徑,引導學生們去主動學習,就能真正地提高英語課堂效率。

四、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