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葬花的故事范文

時間:2023-05-06 18:22: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黛玉葬花的故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黛玉葬花的故事

篇1

關鍵詞:葬花吟;林黛玉;紅樓夢;音樂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4)03-0093-01

到今天,幾乎每一部影視作品都有其主題曲、片尾曲、插曲或者說是配樂等等,但是看了這么多電視劇電影,同時也就聽了不少這其中的音樂,最感動我內心的依然是八七版《紅樓夢》中的那首《葬花吟》,我對這首作品只用了一個詞,真可謂是可悲可嘆。《葬花吟》在塑造林黛玉形象方面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葬花吟》可說是林黛玉生命的吶喊,林黛玉靈魂的控訴。人物的行動、心理狀態以及未來的命運的預示和詩歌的內容緊密地連系在一起。假如林黛玉沒有《葬花吟》的修飾,她將顯得多么沒生機。整首歌曲是通過女生合唱、女生獨唱、男女混聲合唱交錯、男生合唱的演繹形式把歌曲表達出來的,每當《葬花吟》音樂一響起,似乎有這樣的一個畫面在腦海里浮現,黛玉葬花時,她自己一嘆息,幾乎整個周圍的山、河、草、木等宇宙間一切生物都在為此聲嘆息吶喊,我心中的一切感情也情不自禁了……如此強大的藝術感染力,讓我頓時覺得音樂的的強大力量以及音樂傳遞出濃烈感情。

從《葬花吟》歌詞本身來看。整篇歌詞是林黛玉感嘆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葬花吟》是在書中第二十七回出現的,葬花那天是芒種季節,大觀園里每個人幾乎都忙著祭祀各路花神,而這前一晚,黛玉去怡紅院找寶玉,卻被晴雯給了個閉門羹,但是此時黛玉剛好又聽見寶玉和黛玉在里面說話,林妹妹本來是個多疑的人,便以為這都是寶玉的錯,全怪在他身上,傷心了一個晚上。第二天來到園中,看到滿地都是落紅片片,多愁善感的黛玉便油然感傷,想到這地上的每一朵花曾經無不姹紫嫣紅,而今也是隨風飄落,難免傷懷,葬起花來,實在感嘆自己。整首詩歌從感情上講它是在《紅樓夢》里最凄慘悱惻、最纏綿哀怨的一首抒情詩,它道盡了黛玉內心所有的心事和辛酸,讓人聽了蕩氣回腸無法釋懷。

在一次訪談節目中,王立平先生回憶說當他寫完最后一個音符他趴在鋼琴上哭泣了,在創作期間他翻閱了《紅樓夢》的各個版本,細細的去品味、去體味、更是去解味。王立平先生理解到黛玉這低頭葬花分明是仰首問天,因此他把《葬花吟》譜寫成“天問”。這種可歌可泣的譜法,使得《葬花吟》有了新的生命力,這是音樂賦予的,用音樂的感染力再增添了《葬花吟》的凄慘和纏綿。八七版《紅樓夢》的所有歌曲都是由陳力傾情演唱的,陳力對原著的理解和詞曲的把握實在是到了一個無人無我的境界,她自己的癡情鐘情完全與劇中人物融為一體,通過她得天獨厚的的美妙歌喉表達的絕妙絕倫。她演唱《葬花吟》時幾乎與黛玉有情的交融和心的共鳴,與觀眾都有著和諧的共振,好多時候使人們都忘記了是陳力在唱,而覺得就是黛玉自己在唱。

再從電視劇出現《葬花吟》歌聲的畫面來看,這幾乎是一副流水一樣的畫卷,幾乎畫面都流動起來了,刻畫的這么生動,我想看過八七版《紅樓夢》的朋友,都不會忘記黛玉葬花的畫面,在音樂與畫面結合的同時讓我不盡感嘆林黛玉是很美,但是此時葬花的林黛玉更美,似乎是只有她葬花時她才美的徹底。如果此時黛玉只是葬花,沒有后面音樂的陪襯和烘托那是何等的單調,何等的空洞乏味,而此時歌曲《葬花吟》和黛玉葬花同時進行,這讓我們仿佛真的體會到了黛玉“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漂泊難尋覓,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愁煞葬花人。”歌曲《葬花吟》抒情、渲染氣氛,使得黛玉葬花更加的凄美纏綿,還可以讓人更深刻的了解故事情節和人物關系,更可以塑造完美的銀幕藝術形象。也許很多年過去了,人們已經淡忘了黛玉葬花的情節,往往是《葬花吟》的音樂一響起,就能勾起大家的回憶,以及回憶之中帶來的悲傷和感動?!对峄ㄒ鳌吩谶@里也不僅僅是音符的簡單組合,也不是為詞譜樂曲這么簡單而是上升為精神層面上的總體感知。

《葬花吟》整篇歌詞的優美哀怨,無論是在語言、形式、內容、意蘊、氣質、格調上都充滿著委婉曲折、蕩人心魄的“詩畫”藝術美感。加上王立平幾乎是用生命譜寫下的曲調,不管是曲式結構還是配器伴奏幾乎都與詞作者曹雪芹先生產生課共鳴。演唱者深情的演唱,聲音幾乎是與畫面的人物融和在一起了,使得歌曲《葬花吟》更是傷情入骨,感慨萬千,總之我聽了是難以自拔,正是因為有此曲,使得林黛玉葬花這這個畫面顯得栩栩如生,深刻的印在了我的腦海里。

參考文獻:

[1]曹雪芹、高鶚.紅樓夢.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7月.

[2]胡文彬.紅樓夢人物談.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年6月.

[3]李俊梅.電視劇音樂藝術.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年10月.

[4]龍音希.獨家披露電視劇《紅樓夢》音樂創作的背后故事 王立平將葬花吟譜寫成“天問”.北方音樂,2007年,第04期.

篇2

你說這是我們木石前緣

紅消香斷有誰憐

終不敵金玉良緣

你說我們是閬宛仙葩,美玉無瑕……

生如夏花一樣尋絢爛

死如飛蛾靈魂蔓延

那一塊半絲舊帕,焚稿斷情意無限

來生還是混世魔王

回眸愿為瀟湘飛燕

那一滴伊人遺淚,情牽三生煩惱線

一朝春盡紅顏老去

花落亦無言

紅顏?夢

不知在什么環境下,造就了林黛玉這樣一個女子。

這個“生如夏花,死如飛蛾”的女子;

這個“自古多情傷別離,更那堪,冷落清秋節”的女子;

這個“一簾幽夢誰人近,千古情人獨自癡”的女子;

這個“質本潔來還潔去,強于泥淖陷渠溝”的女子。

兩彎似蹙非蹙?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微微,嫻靜時如嬌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能讓曹老先生寫下這樣感慨的句子的,古今往來恐怕只有林小姐一人吧?

這樣一個女子,以雪為肌,以玉為骨,以花為顏,以月為神,以詩書為心。她的倔強,她的嬌柔,正是她致命的武器。

瀟湘妃子。

你知道嗎?

如果達芬奇出現在故事中,

一定會驚異于你舉世無雙的美,

會選擇畫你而不是蒙娜麗莎。

黛玉比大觀園的任何一個女子都更懂得自身的價值并為之奮斗乃至竭盡生命。在華袖飄香之際,只有她才發出了春盡花落的感慨。從春盡,到花落;從花事,到人事;從今年,到明年;從當下,到永恒。她的思緒早已超脫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她愿“肋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感嘆“天盡頭,何處有香丘”,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的現實處境下,早已有了“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的預知。

是誰吹奏出你的淚,溢濕我所有的夢囈?

最讓人傷感的就是那首《葬花詞》了:“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別說是河邊的寶哥哥,就連花兒也不覺為她癡倒。遠去的花瓣永遠帶著顰顰無盡的情思,畫面定格在伊人越行越遠的身影……

若說沒奇緣,今生怎又偏遇著他?

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

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

一個是鏡中月,一個是水中花……

他們的故事一出現就注定是個悲劇,然而,他們的愛卻成了不屈于封建禮教的最強音。

他們的愛戀太唯美,以至于被上帝摧毀。“林黛玉焚稿斷癡情”、“癡公子情迷驚噩夢”,只得為他們的愛畫上一個蒼白而遺憾的句號。神往于那令人心醉的蝴蝶之舞,留戀于那傾注了太多思念的樓臺。

錯過從來不是詛咒,

真愛永遠不是過客。

只有把愛放到高處,幸福才能如影隨形,不離不棄。

夏天的最后一朵花隱去了芬芳的笑靨,夕陽點染了絳珠仙草的最后一滴淚水……

巧奪《詩》,淚溢《葬花詞》。

爭渡于時間,爭渡于歲月,爭渡于那些日漸低迷、日漸低迷的日子……

花的精魂,

詩的化身,

淚的凝成,

只有她,

黛玉。

篇3

《紅樓夢》,一部含笑的悲劇?!都t樓夢》不只描寫了一個封建貴族家庭由榮華走向衰敗的三代生活,而且還大膽地控訴了封建貴族階級的和墮落,指出他們的種種虛偽、欺詐、貪婪、腐朽和罪惡。它不單指出這一家族的必然崩潰和死亡,同時也暗示了這一家族所屬的階級和社會的必然崩潰和死亡。曹雪芹筆觸下所創造和熱愛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個垂死的封建貴族階級的貳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犧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會的虛偽道德和不合理的社會制度。一邊是木石前盟,一邊又是金玉姻緣。一邊是封建社會下必須追求的功名光環,一邊是心馳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筆下的《紅樓夢》為我們展現了這場無聲的較量。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悲劇愛情故事濃縮了這場較量的全部硝煙,“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質本潔來還潔去”,在面對封建禮教下的種種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為代價,質本潔的追求始終不棄。我們感嘆賈、林兩人愛情的悲劇的時候,看到了造成悲劇的一個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個性,她的個性與當時的世俗格格不入,無法與社會“融合”,她的自卑情結正是她自尊的體現,也是她悲劇的開始。

《紅樓夢》中她葬花的一段情節,是她的個性體現的焦點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憐在她的《葬花詞》中袒露無遺:“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漂泊難尋覓。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愁煞葬花人,獨把花鋤偷灑淚,灑上空枝見血痕。”“ 愿儂此日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未若錦囊收艷骨,一捧凈土掩風流。質本潔來還潔去,強于污淖陷渠溝。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一個世俗之人無法明白她的思緒,“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面對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無法釋懷,又潸潸淚下。在封建禮教前,她的自卑激發了她的自尊,當寶玉挨打后,工于心計、精于世故的薛寶釵送來了藥丸,而且還用訓教的口氣規勸寶玉改邪歸正。但作為封建禮教的叛逆者寶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卻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兒一般,她的哭不是軟弱,她以哭這種獨特的情感體驗來真誠聲援寶玉,默默對抗封建禮教,因此只有他們二人的心才貼得最近,愛得最深。

篇4

紅樓夢讀書筆記

紅樓夢是一部超越時空的巨著,作者曹雪芹更是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在他的筆下一個豪門大族由盛到衰,其中的故事各個耐人尋味,一個個人物栩栩如生,寶玉、黛玉的真摯愛情更令人唏噓不斷,不敢妄作評論,只愿說說我讀后的感受與大家分享。

其中重要的部分我覺得除了寫一個大家族的興衰,寫賈寶玉與林黛玉純潔的愛情。最主要的是寫女人,一個個形象都已印入我的腦海,不禁浮想聯翩。在這部小說里我最喜歡的是晴雯,她才貌出眾,敢愛敢恨,性格率真,口角犀利,嫉惡如仇,真乃一女中豪杰,但卻因此引起賈府主子的不滿、惱恨,最后被逐出大觀園,病死家中,不禁讓人黯然淚下。金陵十二釵,每個人的命運都不相同。尤二姐、尤三姐的悲慘故事,尤三姐為了愛情,情愿獻出寶貴的生命來證明自己的清白。

尤二姐貪慕虛榮嫁與賈璉做二房,王熙鳳的狡猾奸詐,心狠手辣的她逼死了尤二姐,甚至連死都沒有個墓碑。迎春大丫環思棋與潘右安從下就相互愛戀,最后卻都為了愛情獻出寶貴的生命。讓人不禁為他們的命運慨嘆唏噓。黛玉葬花的柔情幾人知?黛玉與寶玉真心相愛卻因為封建禮教和家族的不容,而最后導致了這場悲壯的愛情悲劇,有情人終不成眷屬。曲折的故事情節,性格分明的人物,讓人讀起來欲罷不能,感受到藝術的魅力。

所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愛情是不分貧富貴賤的。不能讓世俗影響純潔的愛情,雖然現在社會的拜金主義流行,甚至某些女孩子拋出"沒房、沒車,就不結婚的言論。"在婚姻上更講究門當湖對,我不禁慨嘆古人的愛情,他們為了敢于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為了愛敢于拋棄自己的一切,為什么我們反而不成了呢?難道真的是沒有錢就沒有愛情嗎?相信讀過紅樓夢的您一定也會有您自己的答案,愿世俗少一些煩擾,愿愛情少一些悲劇,愿天下有情人都終成眷屬。

篇5

史湘云應該是健康狀況很不錯吧。她愛笑愛鬧,慷慨豪爽,這和身體好是有關的。她又貪吃肉,說“腥膻大吃大嚼”,做起詩來才能“錦心繡口”,這也是生命力旺盛的表現。貴族小姐大多嬌嬌怯怯,含羞帶澀,史湘云與眾不同,格外招人喜愛。

《紅樓夢》里寫過一些唯美的場面,經常入畫的,一是黛玉葬花,一是湘云醉臥芍藥圃。葬花的場景凄凄切切,是林妹妹常有的調子,湘云和花在一起,卻是熱烈明暢。

那是62回,她喝醉了酒,自顧在假山后頭一塊青石板凳上睡著了。眾人去看她,只見她“業經香夢沉酣,四面芍藥花飛了一身,滿頭臉衣襟上皆是紅香散亂。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蜜蜂蝴蝶鬧嚷嚷的圍著。又用鮫帕包了一包芍藥花瓣枕著”。眾人將她推喚攙扶起來,她還在睡夢嘟嘟嚷嚷說酒令,“泉香酒冽,醉扶歸”什么的。

還有一處寫到湘云的睡態,是賈寶玉在黛玉房中所見,也是兩人對照:那黛玉是“嚴嚴密密裹著一幅杏子紅綾被”,湘云呢,“卻一把青絲,托于枕畔;一幅桃紅綢被,只齊胸蓋著,著那一彎雪白的膀子,撂在被外,上面明顯著兩個金鐲子”。

古代詩詞向來喜歡寫美麗的女性的睡態,這時女性之美成為一種賞玩的對象,漂亮的文辭中總是有程度不等的性暗示的內容,它給予作者、讀者以心理的滿足?!都t樓夢》這些情節毫無疑問是從詩詞的傳統中轉化過來的。但作者寫史湘云是那樣一個明媚鮮麗的女子,她就像春天的花朵一樣純任天然地綻放,令人不能生出褻瀆的意念。這實在是《紅樓夢》里特別動人的文筆。如果這些畫面并非純為虛構而和曹雪芹對往事故人的回憶有關,他在那一刻應該格外顧戀人生。

讀書粗糙的人會想當然地認為,史湘云明快的性格源于其優越的生活條件,其實情形不是如此。她倒確實是生于“金陵世勛”史侯家,祖父是賈母的哥哥。但史湘云還在襁褓之中,父母就去世了,她是由襲封侯爵的叔叔撫養的。賈母因為憐惜她,常把她接到賈府來住。

史家的情況在故事展開時到底怎么樣,小說里沒說,但無論如何不是很敗落。然而湘云的二嬸嬸卻是個苛薄的女人,為了省錢,她讓湘云在家里做針線活,時常會做到三更。對她的用度,那位嬸嬸也扣得很緊。37回寫湘云想要在大觀園詩社做東,薛寶釵就勸她:“一個月統共那幾串錢,你還不夠盤纏呢!你嬸子聽見了,越發抱怨你了?!?/p>

還有個細節很有趣:31回寫史湘云到賈府來,天熱,卻穿著很厚重的衣服。王夫人說: “也沒見穿上這些作什么?”史湘云回答:“都是二嬸嬸叫穿的,誰愿意穿這些。”這是二嬸嬸為了在賈府那里充面子,表明史家對湘云是好的,不管天氣怎樣,也要讓她穿給賈母她們看。而對湘云來說,這不是累贅的問題,它表明了她的生存狀態有多么可笑?!案毁F又何為?”湘云的判詞劈頭就這樣寫。那個富貴的家庭同她一點關系也沒有。

篇6

《紅樓夢》留給我們的,不僅僅只是幾本書卷,而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次次讀次次悟,正是它的不朽魅力!下面由小編來給大家分享紅樓夢讀書報告,歡迎大家參閱。

紅樓夢讀書報告1紅樓一夢,訴說著一個鐘鳴鼎食的家族走向衰敗的故事,見證著一段真摯的感情的萌發、發展及結果,傾聽著詩一般的女子對生命的吟唱。如夢般撲朔迷離,醒來卻依舊刻骨銘心,黛玉的《葬花吟》仿佛在耳邊低吟,寶釵看著寶玉棄自己而去的痛仿佛穿越一切界限縈繞在眼前……我細細咀嚼著,用自己的語言寫下對她們的認識。

理性的牡丹

那一回抽花瓶簽,她抽到了牡丹,下邊是一句唐詩,任是無情也動人,牡丹乃群花之首,寶釵當之無愧,她恍若一位“冷美人”用理性增添自己的美麗,而這美麗宛若帶刺的玫瑰,刺痛著自己的心扉。

本來,她冰雪聰明,是大觀園里惟一能與黛玉相提并論的才女,但封建禮教讓她不得不處處掩飾自己的才華;本來,“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是她的寫照,但她卻用“女子無

才便是德”來控制自己的行為;本來,她善良,但周圍環境的影響使她冷漠對待金釧兒的投井,一心只想著怎樣取悅王夫人。

雖說如此,但寶釵以自己的理性贏得大觀園上下一致好評。她做事有分寸,懂地察顏觀色,對每個人都很熱情并與她們相處得很融洽。她的冷是內心的平和與安靜,不同于黛玉的孤傲。

寶釵,你把愛與苦藏在心中,你是最累的,但你活得精神,冷得精彩,理性得出眾!

哀愁的桃花

寄人籬下,誰能了解的苦楚?眾人的冷落不是虛構。不信,請看書中第六十二回,探春算他們家一年從頭到尾的生日時,就是記不起何時是黛玉的生日,并拿黛玉與身份卑微的戲子相比,以此來取笑她。大觀園的生活對于黛玉是“風刀霜劍嚴相逼”,而黛玉骨子里的敏感與自尊使她對自己的命運更多的是哀嘆,或是“花謝花開開滿天,紅香消斷誰來憐”或是“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土兩不知”,這都是黛玉孤獨的寫照。

善良真誠,誰能發現她的本性?黛玉的本性是善良真誠的,尖酸刻薄的話語和狹獈的心胸不過是捍衛自己自尊的表現,教香菱寫詩,為自己誤解寶釵而真誠道歉,為金釧兒的死淚流滿面,這些都是黛玉善良真誠的表現。

木石前盟,誰能體會其中真摯的感情?從寶玉一句“你且站住”牽引出的情誼,成了黛玉精神的寄托。他們彼此愛護、賞識,以為會是天長地久,但當得知寶釵與寶玉正在進行婚禮時,她的病情更加惡化,在即將玉消石隕時,顫顫巍巍地道出一句“寶玉,你……好……”包含多么深的情!

本應快樂的桃花,栽進了大觀園這個名盆,失去了自由自在的快樂,日子便多了嘆息,但哀愁的桃花也是美麗的,美在她依然熾熱的心里。

生命如花

兩朵花以她們的方式綻放在大觀園里,又以不同的方式凋謝,但花開花落經歷的一切哀愁,快樂和無奈將永遠刻在我們心中,清香永遠縈繞在身邊。如花般的生命,如花般絢麗,花的靈氣帶給了我們別具風格的美,我憐寶釵,也惜黛玉,為她們的才氣與智慧拍手叫好!

紅樓夢讀書報告2被埋藏了的美女--薛寶釵

隨云散,花飛逐水流;寄言眾兒女,何必覓閑愁。

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襲人等是《紅樓夢》主線人物,寶、黛二人的悲劇貫穿始終。薛寶釵雖不是此愛情悲劇的當事人,但也有著相當高的地位。

對于《紅樓夢》的結局,我有甚多不滿,可有人對我說,“既然你不滿,林黛玉最終抱憾而亡,賈寶玉出家為僧,那你覺得,什么樣的結局是完美的。”的確,我對甚為不滿顰兒之死,顰兒素日也是叛逆角色,終日只想一展才華,違反了古時“女兒無才便是德”之說。顰兒在文中的才華是不容置疑的,我實是欽佩,也為她那種叛逆而佩服??伤秊楹尾荒芘涯嬷恋?賈母素日疼她,更疼寶玉,他倆二人想要結為連理枝,賈母也未必反對,她竟不去爭取,偏自尋苦惱,氣死了??杉毤毸剂?,她素日多疑,即使嫁于寶玉,也難免會被氣死。她又不似鳳姐會借酒撒潑,怎生向賈母開得了這口?她的力量是如此微薄,在賈府她畢竟不像寶釵那樣得人心。寶玉,最后看破紅塵,做了和尚。難道做和尚真是最好的結局嗎?若是如此,世人都改為僧。我的想法太極端了。“你死了,我去做和尚。”預示著這一切,好似一切皆前定,無法改變。我不滿的是寶、黛二人最終仍是無法逃出命運的束縛。那人又對我說,“寶玉,做和尚已不是為黛玉而做。寶玉不做和尚,還能做什么?去追求功名利祿嗎?”是啊,細度之,對于寶玉而言,這不失為最好的結局。他已淡薄名利,對他而言此皆身外物。追逐名利,讓歷史重演,看著自己的后代再來上演這“紅樓夢”嗎?他看似沒有擺脫命運的束縛,但命運業已不能束縛住他了,他既不是為顰兒去做和尚,那就是為自己,他也不像世人為了“得道成仙”,而是了無牽掛,看盡紅塵。只可惜寶釵為人圓滑,討人喜歡,她最終最終獨守空房,也不免令人覺得有些惋惜。

寶釵也是封建禮教的犧牲品,她以林黛玉之名嫁入賈家,也深知寶、黛二人心意相通,卻無力抵抗。薛母再疼她,也無能為力,賈母如此有誠意,自己又怎生婉言拒絕?何況,薛蟠之事,賈家也盡了不少力,寶釵也不想為難母親。嫁于寶玉后,雖說黛玉已死,寶玉待她也不薄,可寶玉仍是對黛玉念念不忘。最后,她已懷身孕,寶玉仍是舍她而去,出家為僧,留她獨守空房。說來,得人心又如何?最終也未得幸福。

我始終覺得寶釵是全劇中真正的強者,她從不再人前為難他人,不與人正面起沖突。她的才華絕不在顰兒之下。我很是最佩服她,她說話從不造次,不該說的話絕不多說,即使是頑話,也是極為小心,甚至是無懈可擊。她的才智也是罕有的,她不似鳳姐無話不說,說話好似毫不諱忌,潑辣來形容也不足為過,心狠手辣,但她的才智絕差不了鳳姐許多。

就拿此二事做分析。她時而勸戒寶玉,寶玉無悔改之意,她也不勉強,一她是姨娘家的,不便多說;二襲人如此勸慰,仍不見起效,多說也無效。就此打住,多說無意。再拿她與寶玉結婚之時,伺機將顰兒的死訊告訴他,也顯示了她的才智。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

在來說說我自己的見解,我自認為對寶釵的為人,性格,想法都不夠了解。我只是以一個常人的角度來思考。

寶釵處理世事甚是圓滑,幾乎是人見人愛,可難免會有點虛偽感。她對何人都是如此,也不輕易像他人傾吐心聲,她就好似將自己藏起一般,在我看來沒有人自愿,將自己埋藏,她也許是為了建立地位,或是想得人心才這么做的。在母親面前,她是貼心,在外人面前,她是懂事,薛姨媽臉上也有光。也許她是招人喜歡,可同時她將真正的薛寶釵埋葬。在整部書中,表面上她也許是最完美的,可我總覺得她出賣了自己的心,自己的靈魂,那還有什么完美可言?也許是家境關系是她不得不如此,家有薛蟠這酒囊飯袋,雖有薛蝌,可畢竟不是親哥哥。她可能想忍得一時,時機成熟后,便可尋回自己,可到時到何處尋回自己?雖然她是強者,我個人認為將自己埋藏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這不是一個弱者做的來的,可最后她卻不是真正的贏家。

美夢終究一場空。韶華散盡,容顏衰。獨坐燭前癡癡嘆,才覺淚痕爬滿容。過往如云不可及,鏡中雙鬢已成霜。膝下遺腹已成人,房空冷清如往昔。閑來無事仰望月,無語能訴,唯有淚空流!

常聽人討論,寶釵凄慘還是黛玉凄慘?可縱觀全文,細細評之,你便會覺得這個問題已不重要了。

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

玉黛林中掛,金簪雪里埋。

這些只是我個人的愚見,也許冰山一角都未觸及,還搞錯了方向,扭曲了曹雪芹的原本用意。

紅樓夢讀書報告3《紅樓夢》是一部中國末期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小說以講述上層社會中的四大家族為中心圖畫,真實、生動地描寫了十八世紀上半葉中國末期封建社會的全部生活,是這段歷史生活的一面鏡子和縮影,是中國古老封建社會已經無可挽回地走向崩潰的真實寫照。把一個個的人物寫的活靈活現,有以神話故事中的女媧為開頭引出著一故事——石頭記。有以甄隱士為線索開始即結束了整個的故事。

在遙遠的大洋彼岸又一個國度——英國。她誕生了一位偉大的、杰出的、有天賦的,劇作家他就是莎士比亞。他用他畢生的經歷發揚了本國的獨有的一種藝術形式——戲劇。那時一個民族,他那時代不滅的靈魂,以各種形式表現著自己、充實著自己。正如莎士比亞與戲劇的微妙關系一樣,曹雪芹及其《紅樓夢》,就是我們中華民族不朽靈魂的一部分。與其說他是異步偉大的巨著,不如說它是中國通史。與其說那是寫貴族的生活,不如說是當時時局的真實寫照。從一點點的細節來講,那種語言的魅力體現出來,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塑造了許許多多的人物形象。從人物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一張一弛。一絲一毫無不張顯出人物的特點,可以說那種語言的敘述找不出一斯破綻。而從中又可以看出一個民族發展的問題,具體的癥結,具體的民生國計,無不與此相關聯。這不只是一部文學作品,又是一部柬書。

紅樓夢讀書報告4窗外的落紅已是滿眼,桌上的書已成山,只是那紅樓韻卻又神似地穿透出來,揭開了那塵封的泥,為我引一段線。

最愛她似笑非笑的迷人眼,最愛他似懂非懂的顏。最怨她捂臉葬花情已傷,最怨他撐臉開盒吃胭脂。最愛他們的幼稚,最愛他們的叛逆。

是第幾次,翻開那厚重的書頁,淡淡的書香拂過鼻尖,已記不清。

只是,那些捧書細讀,字典在旁的朝朝暮暮,像是蒙上了一層細細的輕紗,從眼前掠過。此刻,霧里看花。

太白小時不識月,竟呼作白玉盤。而小時的我,不懂紅樓,卻也真真地落了淚。

是太小了吧?還未經世事,不問悲歡離合,不管七情六欲。只是生離死別,大概還是懂了的。

漆黑的夜,呼嘯的風,她斜臥在榻上。陣陣白煙像是幽靈,一點點允吸著她的精魂。淚似乎已經流干,只剩下澀澀的痛。那熊熊烈火吞噬著她的情,他們的曾經。那些娟秀的字體,情意的詩句終將燃成灰燼,獵獵作響。

雪似的手絹,冰似的人兒,終在這火熱的情中融化。突兀的留下了那格格不入的紅,嘔心瀝血的紅,她終究還是放手了。

用一世的淚,還了他的滴水之恩。遂了愿,了了情。

在學堂的第三個年頭,少不更事的我,為這段情,這個人,流了淚。不懂愛,不是因為愛,只是那份至死的執著,箍緊了我充血的心臟,絲絲入扣。

到了此刻,我已不會為了那份純真的年少情而落淚。只是,心中還是會有些抑郁,揮之不去。

身處紅塵,只是過客的我,已明白,往事如煙,不必憂愁。

只是,還是愛捧著書傻笑,望著天思念,還是會幼稚得像天上純潔的云。不過,我們還是被時光的風磨出了些許棱角。我們已習慣了反抗老師,頂撞父母,我們叛逆得像草原上馳騁的馬。

對于寶黛,有人感動于他們的愛情,有人感動于他們的悲劇。而站在十幾歲的尾巴上的我們似乎已學會了感動于他們的真實。

他們不會掩飾自己的悲傷,他們可以狠毒地道出心中的不悅,他們有勇氣翻看開那本罪惡的《西廂》。但他們最真實的莫過于他們躲不過人世的網,再怎樣躲避,逃脫,不過是自己織網,獨自死亡。

但至少,他們曾努力過,努力沖出那銀絲的網,卻已足夠。

都道“不求天長地久,但求曾經擁有”非也。于我“不求結局如愿,但求有過奮斗!”這已足夠,這便足夠。

人生如夢,夢如人生。捧一杯紅茶,夢一回紅樓。

紅樓夢讀書報告5滾滾紅塵,攜著記憶的枷鎖,永遠地塵封了那場悲傷的愛戀。在那最后一抹余暉中,被風靜靜地吹散了,也吹淡了往日的思念。終于,消失在茫茫人海,留下了世人的遺憾和指責……

一次偶然的邂逅,翻開了《紅樓夢》,于是我認識了她——林黛玉。她,讓我深深的震撼,寶黛空前絕后的愛戀,流傳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貶。普天之下,又有誰有這資格呢?從那以后,黛玉姐姐的影子就蕩漾在我心里,來來回回,隱約中似乎聽到她嬌弱的喘息,腦海里是她傷感的容顏,帶著一分憔悴卻萬分迷人。她落淚,因為只有放縱的哭過后才會更舒展,笑容才會更加綻放。閉上眼仿佛看見了他那柔情似水的眼神,閃爍著點點淚光,讓人沉迷其中,為之動情,不能自拔。

常聽人評價黛玉“小性子”甚至“心胸狹窄”,可我不這么認為!因為在這背后,只是因為她太在意寶玉了,因為愛的深、愛的切,所以不能不介意。我總覺得寶玉給黛玉的時間太少,黛玉的心太細膩,而寶玉卻體會不到。在她某個抑郁的瞬間,心情像是走丟的小孩沒了方寸,寶玉不該到來的問候會被她駁回,狠狠的、兇兇的,卻是無心的,不是不接受,只是因為太難受,于是她只有用詩來發泄內心醞釀已久積壓不了的情感。

詩,是她美麗的靈魂,是她精神的寄托。每當讀到她的詩,總有振人肺腑的感覺,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像是一把尖銳鋒利的刀,深深地插入了讀者的心里,讓人有至窒息的幻覺,無形之中像是有誰掐住了自己的喉嚨,掙脫不了的傷感,只能不情愿地放下書,讓自己慢慢地清醒過來。記得她的《葬花詞》:“依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花依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讀完后像是被萬箭穿心,肝腸寸斷般的陣痛。

她的淚,像涓涓細流一樣潺潺流動,匯聚成一泓清泉,澄清著她的悲劇。她哭泣,因為她太委屈,她是悲慘的、是值得人們憐憫的,她和寶玉的愛情在那樣的社會是不被容許的。她對寶玉太癡情,她一生無限傷感,然而臨終前她笑著喊“寶玉,寶玉……”然后她永遠的離開了這個世界……

篇7

南運河幾乎貫穿了整個楊柳青鎮,猶如一條絲鏈將一顆明珠穿起。這條運河就是大名鼎鼎的京杭運河。今天,我便輕輕走近她,聆聽她留在風中的故事……

天地蒼茫自古今,從當年夫差的北進戰船,曹魏的南來水師,到隋煬帝的豪華龍舟,唐宋的商客云集、文人競逐,再到清帝的畫舫游蹤,千載盛衰,終成云煙。而這段歷史的主角??運河,仿佛歷盡滄桑的老者,只是靜靜地流,從不標榜自己的豐功偉績和歷史悠久。河里的魚蝦,深諳她的心情,也只是靜靜的潛在水底,或是偶爾浮到水面,吐出幾個水泡。

運河兩岸公園依勢而建,像普通的花園一樣,滿眼的紅花綠草。但不同的是窄窄石子小路穿過茵茵的綠草蜿蜒向遠方,似乎尋不見盡頭?;ê芏?,但大都是各個品種的月季,少了許多種花堆在一起眼花繚亂的繁雜,多了幾許統一的美。河沿上還有一排翠綠的垂柳,柳枝柔柔的垂下,楊柳青青,樹影綽綽,枝末輕輕點水,漾起一圈圈漣漪,仿佛置身蘇杭的美景中。仿明清時代的亭臺樓閣,這里也應有盡有,里面雕梁畫柱,有許多古時的傳說,我就是在這些亭子里,聽長輩們講孟姜女哭長城,黛玉葬花的。亭子旁自然少不了雕塑、石像,楊柳青年畫上的《五子奪蓮》《連年有余》,都被塑成像,更加的逼真。

黃昏時,最愛在河畔散步,沿著石子小徑慢慢的走。老人們圍著河岸,輕甩魚竿,線帶著餌飛入水中,這里的魚精得很,輕易不上鉤,但是偶爾岸邊的人群還是會發出一陣歡呼。

篇8

——我,喜歡好書。因為每一本好書里,都蘊涵著一個深刻的道理。

對于每一本好書,我都將它們視為珍寶,看作摯友。在每個寂靜的夜,與書促膝長談。

好書,伴我成長。

沉醉格林,情暖童心

很小很小的我,在寧靜的夜里躺在外婆的懷抱里,聽外婆講那些古老的民間寓言。稍稍長大了一些吧,識得一些字了,我漸漸開始自己閱讀童話。格林童話是我的最愛。我想走進開滿鮮花的大森林,與白雪公主一起做游戲;我想去富麗堂皇的海底王宮,去尋找化做泡沫的小美人魚;我想去找尋丑小鴨,問問它變成白天鵝后的故事。童話為我展現出一個五彩斑斕的奇妙世界,教給了我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惡。書,教給了我人生的第一課。

漫步詩海,回味古韻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慢慢開始捕捉詩的影子。愛上李白的風流倜儻,戀上蘇軾的瀟灑豪邁,感動于夢得的壯志難酬,痛心在清照的凄凄慘慘。體味東坡才氣飄逸,胸襟豁達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淚撒于岳飛滿江紅中的一腔忠憤,碧血丹心。用稚嫩的眼光去閱讀秦觀的“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千古流傳的愛情誓言。詩詞讓我穿越時空,回到起點,去體味古人的悲歡離合,陰晴圓缺。書,讓我觸摸到了華夏文化古老的底蘊。

暢游文壇,感受大家現在,散文小說成了我的摯友。伴著海明威的腳步去陪伴著老人釣魚,在風浪中去搏擊強敵,陪著高爾基去回憶他痛苦中又交織著甜蜜的《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跟著冰心去追回那故去的往事,那盞在暗夜中的小橘燈??粗苎┣酃P下的黛玉葬花,賈家的興衰,讓歷史的腳步停留在那個瞬間。一個跟斗云,隨著吳承恩,上天庭,大鬧王母娘娘的蟠桃大會,盡情游玩。望著梁山一百零八將的英勇豪邁。劉備、曹操、孫權的三國鼎立……書,讓我有了自己的理想,讓我在理想中不斷進步。

篇9

身感乏累之時,我喜歡獨坐一室,小息片刻,疲憊之身便會得以放松;心感煩躁之時,我則喜歡手捧一本好書,讀上幾頁,浮躁之心便會得以安寧。我五彩繽紛的童年,離不開書,因為“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們每一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書,幼兒園的時候要看書,小學的時候也要看書,等到以后也要看書,所以說書跟我們的成長有著密切的關系!

很小很小的我,在寧靜的夜里躺在奶奶的懷抱里,聽奶奶講那些古老的民間寓言。稍稍長大了一些吧,識得三兩字了,我漸漸開始自己閱讀童話。格林童話是我的最愛。我想走進開滿鮮花的大森林,與白雪公主一起做游戲;我想去富麗堂皇的海底王宮,去尋找化做泡沫的小美人魚;我想去找尋丑小鴨,問問它變成白天鵝后的故事。童話為我展現出一個五彩斑斕的奇妙世界,教給了我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惡。書,教給了我人生的第一課。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慢慢開始捕捉詩的影子。喜愛上李白的浪漫,喜歡上蘇軾的瀟灑。體味坡的才氣飄逸,“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淚撒于岳飛滿江紅中的碧血丹心。用稚嫩的眼光去閱讀秦觀的“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千古流傳的愛情誓言。詩詞讓我穿越時空,回到起點,去體味古人的悲歡離合,陰晴圓缺。書,讓我觸摸到了我們華夏文化古老的底蘊。

現在,散文小說成了我的摯友。伴著海明威的腳步去陪伴著老人釣魚,在風浪中去搏擊強敵,陪著高爾基去回憶他痛苦中又交織著甜蜜的《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跟著冰心奶奶去追回那故去的往事,那盞在暗夜中閃亮的小橘燈??粗苎┣酃P下的黛玉葬花,賈家的興衰,讓歷史的腳步停留在那個瞬間。一個跟斗云,隨著吳承恩,上天庭,大鬧王母娘娘的蟠桃大會,盡情游玩。望著梁山一百零八將的英勇豪邁。劉備、曹操、孫權的三國之戰……書,讓我有了自己的理想,讓我在理想中不斷進步。

莎士比亞說:“書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的確如此,如果沒有書,人類將在茹毛飲血的原始社會里止步;如果沒有書,人類將永遠在愚昧無知的落后世界中停留;如果沒有書,我們將無從談生活,無從談價值,更無從談發展!

今后,我依然會與好書為友!因為讀一本好書就象嚴冬里遇到了炭火,它會以無私的自信,給你燃起澎湃與激情。讀一本好書就像酷熱的夏天遇到了濃蔭,在你孤芳自賞時,給你浮躁的心靈泛起輕爽的涼風。讀一本好書,就像迷途的航船遇到了航標燈,讓你高揚理想的風帆,駛向人生的旅程!

篇10

我家貼年畫總是在臘月二十七或二十八的晚上,這是全家人都要參與的一項最美麗最快樂的勞動。我們把炕擦得又光又亮,將從城里書店買來的卷在一起的年畫在炕上展開。隨著一股芳香的油墨味飄揚而出,年畫那鮮艷的油彩也就撲入眼簾了,讓人仿佛在瞬間看見了春天。

這時候年畫成了太陽,而我們是葵花。我們的腦袋都探向它,沐浴著它散發的暖人的光澤。我們一張張地欣賞著年畫,議論著該把它們貼到哪個屋子的哪面墻上。通常來說,大屋中的北墻是貼年畫最重要的位置,因為這面墻最為寬大,而且由南門進得屋子,最先看到的就是這面墻。還有,大屋的炕上住的是父母大人,他們躺在炕上,抬眼就可看到對面的北墻,如果那上面張貼的畫不夠精彩和悅目的話,想必他們也會覺得壓抑的。不過在選擇北墻的年畫時,爸爸和媽媽常常意見不一。爸爸喜歡那些故事性強、筆法細膩靈動、色彩雅致的,如《武松打虎》或《三打祝家莊》。媽媽喜歡那些富有民間傳奇故事色彩并且畫面印有吉祥圖案的年畫,比如楊柳青年畫。那里面要金麒麟有金麒麟,要荷花有荷花,要鯉魚有鯉魚,要壽桃有壽桃,這就很符合媽媽的審美觀。我們姊妹三人在他們意見相左時是做評判的。弟弟由于跟爸爸媽媽睡一鋪炕,就很有發言權。他要是相中了哪一張,就拿著圖釘往北墻摁了,而那畫面上基本是些舞槍弄棒的古裝畫。這遂了爸爸的心意,媽媽卻不很高興。但大人過年原本就是為了哄小孩子,媽媽也就不說什么,趕緊折中揀上一張《豬八戒背媳婦》擠上去,使那原本金戈鐵馬的畫面有了點喜慶的氣氛。

我和姐姐住的屋子,張貼的基本是那些胖娃娃與花朵的年畫。當然,有的時候也有人物畫,比如《紅樓夢》中的《晴雯撕扇》《探春結社》《寶釵撲蝶》《黛玉葬花》,還有《草原英雄小姐妹》等。我媽媽不喜歡我們貼《黛玉葬花》,嫌那畫面太凄涼。就是表現龍梅和玉榮保護集體羊群事跡的《草原英雄小姐妹》,媽媽也不喜歡,大約是怕我和姐姐也遭遇那樣的暴風雪吧。最后上了我們屋子墻壁的,都是些光著屁股的童男童女。他們往往腳踏金麒麟或滿載金元寶的船,懷抱紅鯉魚或者大壽桃,腳腕和手腕上套著瑩光閃爍的珍珠,脖子戴著金項圈。畫的四周又往往環繞著紅牡丹和“?!弊?,看上去熱鬧而俗氣。我最不喜歡年畫上印有“?!弊?。如果它出現在畫的邊緣倒也可以忍受,倘若畫面的中心是一個胖娃娃舉著個巨大的“?!弊?,我就不能容忍了,一定堅持不讓它上我們小屋的墻。

年畫被分派好位置以后,各就各位就很容易了。通常是父母一手拈著畫的一角,一手拿著圖釘張貼,而我們坐在炕上幫他們看畫與畫之間對得齊不齊。我們的眼力有時也出問題,待畫貼好了,從炕上跳到地上再仔細一望,原來貼歪了。于是,大家就在笑聲中重來,這更讓人感覺到年味的濃郁。

正月里,家家都掛著花燈,城里的秧歌隊也會走上十幾里的山路來我們小鎮表演。我家掛的燈籠,總是紅色的宮燈。糊燈籠是我的活計。也許因為我是正月十五燈節出生的,而且乳名又喚做“迎燈”,所以他們總是把與燈有關的活派給我。很奇怪,我在繡花和縫紉上笨手笨腳的,但糊燈籠卻是無師自通,十分嫻熟。我知道將紅紙裁剪成什么形狀,就能恰倒好處地糊在燈籠的骨架上。糊燈籠的時候,要掌握好松緊度。太緊了,容易使燈籠像熟透的果子而綻裂了皮;太松了,紙張又容易起褶皺,使它看上去就像生了皺紋,老氣橫秋的。我糊燈籠的時候,媽媽往往會擺上一盤炸的江米條來犒勞我。我像狗一樣用舌頭舔著它吃,不敢伸手去抓,怕手沾上油污,弄臟了燈籠。由于愛燈籠,所以年畫中出現它的影子,我是不厭煩的。我只喜歡紅色的宮燈,它看上去飽滿而又美觀。

那時我們一家人最喜歡的娛樂,就是晚間聚集在大屋的炕上打撲克。我們只穿著背心和短褲,圍成一圈。誰輸了,誰的嘴唇上就會被粘上一張紙條做的白胡子。我爸爸暗中總是給我們讓牌,所以每次都是他掛的白胡子多。我愛倚著北墻,因為這樣坐著,肩頭上扛的就是年畫了。出了正月,年畫就不那么鮮亮了。到了夏季,我們拍蒼蠅和蚊蟲時,又往往給這畫增添了污跡。但它畢竟是年畫呀!想著這舊的年畫總有一天會被新的替代,就覺得日子是有盼頭的。我們在年畫下打撲克時,還喜歡從菜窖中取出一個青蘿卜,把它洗凈后切成片,當水果吃,所以我們家的牌局可稱為“蘿卜牌局”。

口中嚼著脆生生的蘿卜,手里握著一把撲克牌,這日子已經足夠滋潤的了,偏偏還要有錦上添花的事情發生,那就是蟋蟀的叫聲。我們管蟋蟀叫“蛐蛐兒”。蛐蛐兒常常在我們打牌的時候,在灶房發出清麗婉轉的叫聲,好像在為我們伴奏。它們喜歡待在陰濕的水缸旁邊。平素你看不到它們的身影,但到了夜晚,它們卻像夜鶯一樣亮開歌喉了。因為蛐蛐兒的學名叫“蟋蟀”,我們那一帶的人依據其中的那個“蟋”字,把它和“喜”字聯系到一起,所以蟋蟀的叫聲就是吉祥的象征了。我打撲克的時候一聽到蟋蟀叫,就忍不住要看一眼年畫,好像蟋蟀蹦到了年畫上,并且要從年畫上跳到我的肩頭似的。所以,我回憶起年畫,最先出現在腦海中的并不是色彩,而是聲音。那籠罩著蟋蟀叫聲的年畫,雖然早已飄零了,但今天的蟋蟀仍然會在寂靜的夜晚,用它那令我們無比熟悉的歌喉,把三十年前的夜晚給我“嚯嚯”地叫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