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科學分析范文
時間:2023-05-06 18:24: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六年級科學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六年級數學;課堂效果;探討分析
一、著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把課堂還給學生
六年級的學生他們的思考能力、思維意識都已經相對完善,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適當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與探究,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如果教師在課堂上一味地采取灌輸式的教學模式來授課的話,對于學生將來的學習和發展都是不利的,這種模式也會造成學生“高分低能”的現象。因此,對于六年級學生的數學教學,教師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模式,真正意義上做到以學生為教學的主體,把課堂還給學生。舉例而言,在進行“分數混合運算和分數簡便運算”教學時,教師不要直接把什么是混合運算、都有哪些技巧來告訴學生,而是要學生自己預習,在預習的過程中對這一系列的問題進行探究,等學生預習結束之后教師再以提問的形式來讓學生反饋自己學習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發現學生預習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有哪些知識點還沒有探究出來,再重點針對這些知識點對學生進行引導、補充。這種教學的形式是讓學生自己對知識進行預習、探究、總結,更注重了學生的發展與能力的培養,而且也可以保證教學的效率。
二、創建教學的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
無論是小學、初中還是高中階段的學生,通過吸引學生對知識學習的興趣來保證課堂效率都是教師常用的教學方法之一。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數學課堂有興趣了,教學的效率才能提升。創建教學的情境就是吸引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的方法之一,它指的是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把理論知識的教學與生活的實際進行有機關聯,從而吸引學生對知識學習的興趣,最常用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教師借助自己的語言來創建教學的情境,這種方法相對來說比較簡單,教師只需要用自己的語言去激發學生的興趣,但是成功的幾率并不算太大。舉例而言,在進行“倒數”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這樣說:“今天我們要學習倒數,大家都知道倒立、倒過來、倒著,但是大家知道什么是倒數嗎,是不是把一個數倒過來就是倒數了呢?”,教師利用學生知道的一些現象來開啟話題,創建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另一種方式是利用多媒體來創建教學情境,隨著近幾年來信息技術的不斷完善與電腦的普及,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形式也越來越多地被運用到了教學的過程中,利用它可以創建教學的情境,使教學更加簡單、形象。如,在進行圓、軸對稱圖形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來播放一些生活中常見的軸對稱圖形以及圓形的應用的圖片,在課堂上播放給學生,讓學生結合生活中實際的例子來進行這一章節的學習,這樣既能吸引學生的興趣,又能保證教學的效率,是現階段教師常用的教學方法之一。
三、引導學生合作學習
新課程標準提出: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善用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教學,著重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學習能力、合作意識。所謂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指的是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遇到一些有難度的問題優先讓學生與其他同學進行討論,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究的能力。如,在進行“雞兔同籠”問題的教學時,學生往往會被迷惑,不知道應該如何計算。例如,題目“一個籠子內有雞和兔子共10只,它們一共有30只腳,那么,有多少只兔子有多少只雞?”學生往往在遇到這一類問題的時候不知道如何下手,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成立合作小組進行論。有的學生會說:“先假設里面都是兔子,那么,應該有40只腳,而少的哪些腳就是雞少的那兩只腳,除以2就是雞的數量,知道了雞的數量兔子的數量也就能算出來了。”有的學生則會說我們把雞的數量假設為x,那么兔子的數量就是10-x,列出方程2x+4(10-x)=30,就可以算出雞的數量了。不同的學生給出了不同的解決方法,讓小組內的每一位學生都把自己的解題辦法說出來,最后再進行總結,那么,一套完整的雞兔同籠問題的解題方法就出來了。合作教學的形式很重要,它既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還能綜合所有學生的智慧來解決問題,從而提升了教學的效率,同時,這種方式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對學生將來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小學六年級的教學起到了一個承上啟下的橋梁作用,六年級學生的學習很重要,教師應該如何在教學中提升教學的效率、保證課堂教學的效果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呢?以上是個人針對六年級數學教學的一點參考建議,希望能夠對各位小學數學教師有所幫助,也希望我們的六年級教學效果能夠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 2型糖尿病;血管細胞黏附分子-1;硫辛酸
[中圖分類號] R58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3)09(c)-0046-03
2型糖尿病以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患病風險與死亡風險增加為主要特征,大約65%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死亡與冠心病或卒中有關[1]。2型糖尿病可促進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發生與發展,大量的研究表明氧化應激與糖尿病大血管病變的發展密切相關,氧化應激是高血糖增加多元醇通路、晚期糖基化終產物(AGEs)形成、磷脂肌醇信號途徑(protein kinase C,PKC)活性和己糖胺通路的共同機制[2]。阻斷糖尿病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發生和發展過程中的一些關鍵環節,對于防治糖尿病大血管病變、降低病死率和病殘率、保障生活質量十分重要[3-4]。本研究旨在探討臨床常用的抗氧化劑-硫辛酸在發揮抗氧化應激作用的同時對動脈粥樣硬化的干預作用。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2年12月在江蘇省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我院”)內分泌科門診就診和住院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B組)、同期在我院體檢中心體檢的健康體檢者60名(A組)作為研究對象。
2型糖尿病入選標準: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診斷標準及分型標準[5]。排除標準:①合并糖尿病急性并發癥、合并糖尿病大血管并發癥(冠心病、腦梗死、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合并糖尿病微血管并發癥(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神經病變。②近3個月內有急性心肌梗死和腦梗死、急性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惡性腫瘤、嚴重肝腎疾病、手術及外傷者。③入組前近3個月有應用阿司匹林、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類降壓藥、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ARB)類降壓藥及他汀類調脂藥物史。④患者理解、交流及合作不夠,不能保證按方案進行治療及隨訪者。⑤試驗前3個月內參加過其他臨床研究的患者。
B組患者一般情況:男27例,女33例;年齡39~57歲,平均(44.4±4.2)歲;糖尿病病程9個月~3年,平均(1.8±0.8)年。A組患者一般情況:男28例,女32例;年齡37~55歲,平均(43.6±4.4)歲。入組時對一般情況進行統計學分析,使B組與A組在年齡、吸煙史、種族等因素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通過,所有研究對象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入組研究對象全部完成本臨床研究。
1.2 方法
①兩組均測量血壓,計算體重指數(BMI):BMI=體重/身高的平方。②兩組均禁食8 h后次晨抽取靜脈血,檢測以下指標: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紅蛋白(HbA1c)、三酰甘油(TG)、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血清可溶性血管細胞黏附分子-1(sVCAM-1)。其中,FBG、2 h PG、TG、TC、LDL-C應用日本日立公司的7600-02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HbA1c應用日本希森美康的HLC-723G8型全自動糖化血紅蛋白分析儀檢測,方法為高效液相色譜法;sVCAM-1檢測采用ELISA法,sVCAM-1試劑盒由美國R&D公司生產,購自上海西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③B組60例繼續原降糖方案的基礎上,予硫辛酸(商品名:天茵,購自江蘇神龍藥業有限公司,生產批號:12030310、12061212)每日600 mg靜滴治療,療程為2周,治療后檢測FBG、2 h PG、HbA1c、TG、TC、LDL-C、sVCAM-1。治療期間該組患者均無明顯不良反應。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差異及組內治療前后差異均采用t檢驗,相關性分析用Pearson相關分析。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B組與A組BMI、SBP、DBP、FBG、2 h PG、HbA1c、TG、TC、LDL-C、sVCAM-1之間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2.2 B組血清可溶性血管細胞黏附分子-1與各臨床指標的相關分析
Pearson相關分析顯示:B組sVCAM-1水平與BMI、SBP、DBP、FBG、2 h PG、HbA1c、TG、TC、LDL-C均呈正相關(r值分別為0.522、0.366、0.284、0.332、0.433、0.396、0.532、0.314、0.328,相對應的P值分別為0.001、0.008、0.043、0.017、0.001、0.004、0.001、0.025、0.018)。
2.3 B組干預前后各項指標比較
硫辛酸干預后,B組sVCAM-1水平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硫辛酸干預前后BMI、SBP、DBP、FBG、2 h PG、HbA1c、TG、TC、LDL-C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
3 討論
多項研究提示糖尿病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及發展是一種典型的慢性炎性反應,高血糖本身可通過多種機制促進即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及發展。已有研究表明,高血糖可誘導磷脂肌醇信號途徑活化,通過NADPH氧化酶產生氧自由基和引起氧化應激,影響細胞內信號轉導改變內皮功能,減少一氧化氮生物利用度;超氧陰離子增強蛋白質硝基化,激活核轉錄因子NF-κB,使炎癥因子表達增加,促發炎性反應[6-8]。細胞間黏附分子(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ICAM-1)和VCAM-1是黏附分子免疫球蛋白超基因家族的兩個成員,可參與多種生理、病理反應。研究發現,2型糖尿病患者的sVCAM-1水平比血糖正常者明顯升高,蓄積在糖尿病患者血管系統內的晚期糖基化終產物與內皮細胞VCAM-1表達和釋放VCAM-1增加有關,晚期糖基化終產物通過與晚期糖基化終產物受體結合而產生過多活性氧簇(ROS),誘導纖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1)和組織因子(TF)產生增加,促進血凝,抑制纖溶,促進平滑肌細胞增殖與遷移,故sVCAM-1可作為糖尿病患者進展中的內皮細胞功能紊亂的1個觀察指標[9]。研究顯示,2型糖尿病患者sVCAM-1水平升高與動脈粥樣硬化有關,有學者指出高水平的sVCAM-1是2型糖尿病患者發生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的獨立危險指標之一[10]。本研究結果顯示,B組sVCAM-1水平均較A組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本研究相關分析部分證實,2型糖尿病患者的sVCAM-1與FBG、2 h PG、HbA1c相關(P < 0.05),提示糖尿病血糖代謝異常影響了內皮功能。另外,sVCAM-1水平與TG、TC、LDL-C呈正相關,提示2型糖尿病sVCAM-1的升高不僅與長期高血糖有關,也與血脂異常有關,氧化應激反應可能在此發揮重要作用。本研究證實了在2型糖尿病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發生前就有sVCAM-1水平的升高,提示了在2型糖尿病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發生前就已經存在內皮功能障礙,此時就應該給予有效的干預。
氧化應激是被認為是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的中心環節之一,而硫辛酸是氧化應激的強抑制劑,其抗氧化作用已得到廣泛認可[11-13]。已有研究表明,硫辛酸可通過多種機制發揮內皮保護功能,如抑制內皮細胞的氧化應激、抑制內皮細胞凋亡、改善內皮功能等[14-15]。硫辛酸改善內皮功能的作用機制較為復雜,近年來研究報道也較多,包括抑制炎性反應、增加舒血管物質的生成、抑制縮血管物質的作用等。其中,硫辛酸可通過減少黏附因子水平、下調致炎細胞因子的表達和巨噬細胞的積聚,從而保護內皮細胞,阻止粥樣病變形成。硫辛酸此種抑制炎性反應的作用已得到證實,硫辛酸可降低血管內皮細胞VCAM-1的水平,減少內皮細胞因子生成,進而抑制炎性反應,緩解內皮功能紊亂[16-17]。通過本研究可以觀察到,經過2周的硫辛酸干預治療,2型糖尿病患者的sVCAM-1水平較治療前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提示硫辛酸可通過降低血管內皮細胞CAM-1的水平,發揮保護內皮細胞、阻止動脈粥樣病變形成的作用。同時,本研究觀察到,治療前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脂、血壓水平未出現有統計學意義的變化,提示硫辛酸降低sVCAM-1水平的作用獨立于對血糖、血脂、血壓的干預。
總之,硫辛酸可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sVCAM-1水平,進而抑制內皮細胞炎性反應來保護內皮細胞功能。隨著氧化應激與動脈粥樣硬化之間內在相關機制的不斷研究及闡明,本研究認為硫辛酸將成為臨床上防治2型糖尿病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的有力武器之一,對防治糖尿病大血管病變、降低病死率和病殘率、保障生活質量產生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陳家倫,寧光,潘長玉,等.糖尿病心、腦、外周血管病變[M]//陳家倫:臨床內分泌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1125-1126.
[2] Brownlee M.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cell biology of diabetic complications [J]. Nature,2001,414:813-820.
[3] Bassenge E,Schneider HT,Daiber A. Oxidative stress and cardiovascular [J]. Dtsch Med Wochenschr,2005,130(50):2904-2909.
[4] Heistad DD. Oxidative stress and vascular disease [J].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5,12:104.
[5]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分會.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2,20(1):1-36.
[6] Yorek MA,Coppey LJ,Gellett JS,et al. Effect of fidarestat and alpha-lipoic acid on diabetes-induced epineurial arteriole vastcular dysfunction [J]. Exp Diabesity Res,2004,5:123-135.
[7] Da Ros R,Assaloni R,Ceriello A. Molecular targets of diabetic vascular complications and potential new drugs [J]. Curr Drug Targets,2005,6:503-509.
[8] Goraca A,Piechota H,Huk-Kolega H. Effect of alpha-lipoic acid on LPS-induced oxidative stress in the heart [J]. Physiol Pharmacol,2009,60(1):61-68.
[9] Silvestro A,Brevetti G,Schiano V. Adhesion molecules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in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J]. Thromb Haemost,2005,93(3):559-563.
[10] 黃歧友,姚偉峰.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細胞粘附分子-1水平變化與血管內皮功能的關系[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06,14(2):153-155.
[11] 李競,張琳,趙湜.α-硫辛酸聯合甲鈷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Meta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13,10(3):88-90.
[12] 白星子,王國賢,李飛.α-硫辛酸對2型糖尿病大鼠大腦皮質的保護作用[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2):620-622.
[13] 盧斌,馬健,楊翠華,等.硫辛酸對db/db小鼠胰島內NADPH氧化酶表達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1(2):190-191.
[14] 潘曉燕,鄭景晨,龔小花,等.a-硫辛酸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氧化應激和內皮功能的影響[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9,17(5):372-373.
[15] Yi X,Maeda N. Alpha-lipoic acid prevents the increase in atherosclerosis induced by diabetes in apolipoprotein E-deficient mice fed high-fat/low-cholesterol diet [J]. Diabetes,2006,55(8):2238-2244.
[16] Senal CM,Nunes E,Louro T,et al. Effects of α-Lipoic acid on endothelial function in aged diabetic and high-fat fed rats [J]. Br J Pharmacol,2008,153:894-906.
篇3
關鍵詞:虛擬實驗;計算機;科學課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2)06-0046-03
實驗是人類探索自然的基本方法,也是科學教學的主要方法之一。但傳統科學實驗是建立在有充足材料基礎上的實驗,如果缺乏材料支撐,科學實驗就會無法正常開展。例如在六年級“宇宙”單元的學習中,利用傳統實驗難以讓學生展開探究、點燃他們的求知欲望:在四年級“聲音”單元的學習中,傳統實驗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聲音的特征,但無法讓學生認識到聲音的本質特征是什么:在“電學”單元的學習中,學生脫離了實驗室就無法獲得充足的實驗材料,陷入無法開展實驗的尷尬等等。
虛擬實驗具有傳統實驗不具備的幾大優點:①仿真性,能實時展示實驗過程,提高應用現代技術的能力:②可控性,能精確控制實驗參數,科學分析數據;③開放性,縮小時空差距,讓實驗者可隨時開展研究。在實際教學中,虛擬實驗彌補了傳統實驗的不足,更有利于學生開展實驗探究,實現人人參與、人人發展、人人享受成功的教育價值。
一、以“宇宙”單元為例。看虛擬實驗在哪些教學內容中更“給力”
小學科學中,關于天文宇宙的教學一直是難點,這部分內容是讓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進行有關太陽系、星座、星系等模型的建構,形成對宇宙的初步認識,在頭腦中形成有一定解釋力的結構模型。開展過程中會遇到以下幾方面的困難:一是教學時間和實際觀察時間不一致,難以創設有效的探究情境,影響學生感知:二是客觀存在的觀察障礙。如天氣、燈光等對觀測帶來的不良影響:三是夜間集體觀察星空活動較難組織和開展。
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虛擬天文軟件Stellarium可實時顯示當前星空,克服上述存在的困難,在學習中成為一大助力http://省略/bbs/uploadfile/2008-8/5tellarium.rar)。
Stellarium是一個專業天文虛擬共享實驗軟件,可以通過調整日期和時間,來看到不同季節的天空,屏幕上的星空效果和用肉眼觀察到的真實星空是完全一致的,適合小學科學地球、宇宙等單元的學習。通過調整時間和觀察地點,甚至還可以觀察到太陽系的運動、星座運動、月相變化、日食過程等等。例如實現科學六年級“宇宙”單元對月相變化的觀察:在3D天空中找到月球,單擊選中,按“空格鍵”定位到屏幕中間。用鼠標滾輪將月球放大到合適大小,按快捷鍵“J”、“K”、“L”調整時間變化的速率即可觀察到月相的變化過程。又例如觀察日全食的發生,在軟件界面菜單中設定日食發生的時間,如2009年7月22日上午8點,將觀察的目標定位于太陽,即可看到日全食的發生過程:一個黑影(月球)慢慢靠近太陽。逐漸和太陽邊緣重合,這次日食從初虧到復原再到食甚歷時2個多小時,但在軟件中可以任意調整運行時間,將2個多小時的天文現象在短短的幾分鐘內演示完成,甚至還可虛擬出不同地點的偏食供學生探討研究。
反思:本虛擬實驗拉近了學生和星空之間的距離,突破了時空的限制,給學生一片完全“真實”的星空,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天文、了解天文的興趣。也為教師教學天文方面的內容提供了便利。據幾年來的實踐經驗,本虛擬實驗不但適合六年級“宇宙”單元每課的學習,也適合開展興趣小組活動。
筆者也根據多年實踐,設計和搜集了一批虛擬軟件,應用于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和宇宙方面的教學,均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二、以“聲音”單元為例,看虛擬實驗怎樣和傳統科學實驗相結合
我們先來看一個教學片段:兩個杯子,A杯盛放半杯水,B杯盛放小半杯,用一根小棒敲擊,判斷哪個杯子發出的聲音高、哪個發出的聲音低。學生多次實驗后。產生了矛盾的說法,有人說是A杯音高,有人說是B杯音高,甚至還有部分學生對自己的實驗結果產生了懷疑,一會兒說A杯音高。一會兒說B杯音高,因為此實驗完全依靠自己的聽覺器官判斷,產生了很大的異議,找不到充分的實驗證據,學生的爭論毫無結果,最終實驗草草收場。在浙江科學網中,也有多位教師多次提出,實驗中沒有明顯的音高區別,除非經過專業的聽音訓練才能辨別聲音的高低,也曾多次建議取消這個實驗。連教師都感到困惑,如何讓學生去判斷聲音的高低?在此時利用虛擬實驗則可以彌補常規實驗不足,輕松解決此類問題。教學策略如下:
虛擬實驗準備:一個電腦用麥克風、一臺電腦、一個聲音頻率軟件。(見省略/keiian/頻譜.rat)
實驗原理:通過麥克風采集聲音,在虛擬軟件中對音波進行分析,實時顯示聲音的頻率圖像,頻率(Hz)越高,音高越高。
實驗過程:教師用小棒敲擊杯壁,用麥克風采集聲音,在大屏幕顯示實時采集結果。A杯音高為2105Hz,B杯音高為2312Hz,經多次實驗,分析實驗數據,采集誤差均在10Hz以內,證明B杯比A杯音高。
后續研究:教師提出課外制作一套樂器,告訴學生音高頻率,如表1所示,讓學生自己下載軟件,學習調試方法,在家用各種材料調試制作,均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反思:在課堂教學常規實驗不能解決問題的時候,巧妙利用虛擬軟件測量聲音頻率,順利解決了音高判斷問題,通過直觀的測試數據和圖像對音高進行了本質上的探索。此項實驗還提高了學生的研究興趣和應用現代科學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由于計算機在家庭中的普及,不少學生成功制作了個性樂器,學生的探究意識得到了發揮,讓探究延伸到了課外。讓學生更樂于去實踐。由于此虛擬實驗還帶有噪音強度測試功能,不少學生還對周圍環境進行了噪音測試,更為降低環境噪音、保護自己身體起到了積極作用。
三、以“電學”單元為例。看課外如何利用虛擬實驗進行科學探究
根據教材安排,四年級學生進入“電學”單元的學習,在課外探究中,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材料來源,無實驗室燈座、電池座兒等專用實驗設備,市場上也無相應元件出售,一切自己動手制作,顯得難度頗大。二是無人指導,實驗過程極易出錯,也存在短路、發熱、電池爆裂等隱患。
教學策略:虛擬實驗“電路”很好地解決了這個難題。(省略/dian.rar)筆者設計的電路功能實驗中,包含6個燈座及燈泡、4個單刀開關、2個雙刀開關、4個1.5V電源、1個6V電源,足以開展“電學”單元中所有實驗,虛擬電路實驗采用積木式搭建,方便學生操作。例1,簡單電路連接實驗。用鼠標拖出一個電池,一個燈座,用鼠標單擊電池上的正負極即可引出連接導線到燈座上,若小燈泡發光,電路連接正常,若發生短路,電路則自動提示。例2,并聯、串聯電路設計。利用其中的兩個燈座、兩個電池即可實現電路的串、并聯設計。當然,如果電壓超過了小燈泡耐壓值,小燈泡和現實情況一樣,會被立即燒毀,無法再使用。
篇4
關鍵詞: 流動人口小學生 責任意識 勇于擔當
我校在課題研究中,始終以“讓微笑在校園中蕩漾,讓責任在行動中體現,讓成長在堅持中實現”的辦學理念作為宗旨,注重從責任意識形成的多方面因素出發,緊密結合各年級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心理需求,以喚醒責任意識與培養良好習慣的機制為研究重點,以體驗教育為研究載體,通過班級管理、課堂教學、主題活動等途徑,實施責任意識與行為養成教育,讓學生學會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對家庭負責,對社會負責,提高流動人口小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為將來形成社會主義公民應有的責任感打下初步的良好基礎。
1.挖掘品德教材資源,喚醒潛在責任意識
一年級的《別把花草弄疼了》,三年級的《請到我的家鄉來》和《讓危險從我們身邊走開》,五年級的《》等。如一年級品德教材上第12課《別把花草弄疼了》,老師借助掛圖,設計護綠標語,展示風景圖片,通過各種方法和途徑,幫助學生了解有關花草樹木作用的知識,教育學生從小愛護花草樹木,培養兒童熱愛自然的情感,讓學生知道人人都應該愛護花草樹木,喚醒學生關注周圍環境的責任意識,從而養成自覺保護環境的文明行為和習慣。如三年級品德教材《請到我的家鄉來》,教師課前布置學生搜集圖片或拍攝照片,通過了解家鄉名菜,搜集家鄉的特產,課上啟發學生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激起為家鄉感到自豪的情感,喚醒學生愛護家鄉、建設家鄉的責任意識。在上五年級品德教材《》時,教師讓學生知道鴉片的危害、林則徐禁煙、和列強侵略中國的暴行等基本史實,通過這些史料的介紹,學生既豐富了歷史知識,又增強了民族自豪感,激發了振興祖國的責任感,進而能夠擔當發展祖國的歷史責任。全體教師從課例研究中掌握如何挖掘教材中蘊含的有價值的責任教育資源,如何在教學中開發利用這些資源教育價值,潛移默化地喚醒學生的責任意識。
2.激勵自覺主動學習,樹立自我發展意識
因為我校的學生流動性大,他們之前學習使用的教材版本五花八門,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學生學習基礎存在明顯差異。當學生新轉入我校,難免因處在陌生環境,加上家長缺少對學生監管和輔導,使得學生對學習產生畏難情緒,從而嚴重影響學習態度。因此,在每學年開始,各學科存在的轉學生課堂不專心聽講和各類作業質量差,不按時完成的現象非常嚴重。為了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每位任課教師首先要指導學生制定短期努力目標,其次要讓孩子學會自我鼓勵。遇到學生犯錯誤,老師摒棄了過去的做法――嚴厲批評,而是引導學會自己分析,嘗試自我評價,當學生漸漸有了主動學習的意識,強化落實到行動上。班主任還利用班隊課把理想教育作為激勵學生自覺上進的動力。通過開展“尋訪江蘇精神,爭當四好少年”活動,引導學生關注新時期蘇州精神,激勵少年兒童為將來擔負建設祖國重任而努力學習,爭當“四好少年”。中隊輔導員根據隊員實際情況進行分層指導,利用隊活動組織優秀隊員舉行“我的理想”演講比賽。針對后進隊員,輔導員充分挖掘后進隊員的潛能,通過弘揚他們的特長,促進他們對學習的需求,圍繞“中國夢,我的夢”舉行班級才藝大賽,樹立了他們的自信,激發了主動學習的愿望。通過手抄報比賽、魔方比賽、朗誦比賽和體育競賽,評出了一批多才多藝的小豆娃――“魔方達人”、“繪畫達人”、“體育達人”……輔導員還組織部分隊員親臨電博會,品味科技奧秘,開啟了他們的尋訪之旅,了解了電子、IT行業的最新進展,進一步激發了隊員們為實現理想好好學習的決心。研究表明,在班級隊活動中,只要輔導員有意識地針對不同層面的學生開展生動活潑的體驗活動,就可以有效培養每一位學生自覺主動學習的能力,增強學生對自己發展負責的意識。
3.開展德育主題活動,增強關愛他人意識
德育主題活動是培養學生責任心的另一個重要基地,圍繞“新莊小學增強學生責任意識的三級指標”,子課題組根據不同的年級、班級(中隊)要設計出符合各年級段學生實際的活動,增強隊員的責任意識。德育組通常會把常規活動和特色活動緊密結合起來。例如以重大節日、紀念日和重大事件為契機,開展“微笑服務周”、“安全教育宣傳周”、“廉潔文化進校園”主題周、“心理健康教育周”等活動。隊員們走進社區,把愛心傳遞給社區居民,豆娃們唱著《學習雷鋒好榜樣》、喊著禁煙口號、高舉禁煙標語,為社區公共環境打掃衛生,走進社區孤老們的家,用實際行動為他們服務,把關愛帶給他們。
4.搭建家校育人平臺,強化家庭責任意識
家庭是孩子學習做人的第一場所,父母是教育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是家長的重要職責。孩子在學校教育下培養的好習慣,離不開家長積極配合,使之不斷得到強化。根據研究內容需要,學校課題組確定了以加強家校合作、加強責任意識教育為主的子課題,將學校與家庭聯系開展活動緊緊圍繞“責任”二字。通過辦好家長學校,增強家長的責任意識,通過請專家講座和優秀家長經驗分享等專題講座,使學校的開展教育活動與家庭教育做到真正同步開展。有了家長的充分重視和傾情投入,可以強化學校教育效果。通過家校緊密聯系,讓學生做到在校在家都能自覺規范自己的行為,并促進良好習慣的養成,有效提高學校教育的效率。課題組每學期借召開家長會契機,開展“給力家長”的評比,這樣家校互動更緊密。德育組開展的主題教育活動,有意識安排部分家長一同參與,如一年級的入隊儀式,三年級的成長禮,六年級的畢業禮,體育組的親子運動會,教導處的半日開放活動,課題組確保學生家長在學生在校的六年中必須有機會參加學校活動。廣大家長通過觀摩和參與,及時了解學校管理內容,親身體驗學校對孩子成長付諸心血,激發家長在各方面主動自覺配合學校開展各項教育活動,增強家長對孩子成長應承擔的教育責任意識,學生受到家長潛移默化的影響增強了責任意識。學校在做好傳統的家訪活動的同時,充分發揮目前先進通信工具的優勢,不僅開通校信通,還建立班級QQ群,便于及時交流。
5.營造自主管理氛圍,培養社會責任意識
面臨學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學生都是流動人口小學生這一現狀,面對他們嚴重缺失家庭教育這一事實,學校課題組注重在班級管理中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以及傳授與人相處的方式方法,讓他們更好地融入學校這個大家庭中,努力成為具有高素質的小學生。培養學生對自己負責,對同伴負責,對家庭負責只是第一步,培養學生對環境和社會負責才是更具重要意義的。因為班級是有組織的集體,它不僅是學生學會做人的重要途徑,更是學生將來適應社會的微觀環境。課題組成員在班級管理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管理,調動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讓他們意識到自己是班集體的主人,應該主動關心班上的事情。課題組以常規教育為基礎,以“微笑新莊評比”、“流動紅旗評比”為手段,利用集體晨會、“德育微型課”等多種途徑,不斷滲透主動參與活動和管理的積極性,提高學生自主管理的綜合能力。在自主管理行為規范養成訓練中,班主任注重宣傳教育,利用板報、流動日記、手抄小報等載體,向學生展現行為規范養成的重要性及意義。課題組要求班主任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學習《守則》、《規范》、《八禮四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觀看有教育意義的影視材料。
責任心是一種重要的人格品質,它有助于增強小學生獨立性,有助于促進小學生的智力發展和提高學習水平。然而,培養學生的責任心并非一蹴而就的,而要在學生成長過程中點滴積累中形成。應該說,對孩子責任心的培養是條任重道遠的艱辛路,需要每一位教師積極研究,堅持探索。從關注小學生的一點一滴,從學習生活方面抓起,在教育的一言一行中培養學生的責任心。
參考文獻:
[1]中小學生文明禮儀綱要.
[2]淺談現代教育中責任感及其培養.松遼學刊.
篇5
關鍵詞:靜態預設;動態生成;數學新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04-0046
課堂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有預設、有生成的課堂才能煥發出生命的活力,預設保證了課堂的有序發展,而生成會演繹意料之外的精彩。蘊藏生機的課堂離不開預設的“規定動作”,更不能缺少有創意的“自選動作”。這樣,數學課堂才能更和諧、更真實、更有效、更精彩!高效數學新課堂中的教學過程是師生交流、生生交流、師生互動的活動過程,學生不是配角,而是主角,所以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發揮其主體性,充當好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隨著學習理論的發展,建構主義已成為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之一,學習被廣泛認為是學生頭腦中原有認知結構的重建過程,是一種個性化的生成活動。因此,教學需要預設,尤其是精心預設,才能捕捉動態生成,才能構建更有效的數學新課堂!
一、關注學生的認知水平是動態生成的起點
生成不是盲目的放任,它需要教師科學分析、靈活指導,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水平和生活經驗。教師的教學,如果不讀懂學生的現實水平或無視學生的原有基礎,那么課堂教學就缺少了針對性和有效性,也就缺乏了生命力,自然也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教師的教學就只不過是單向“教“的活動,是完成教學內容形式化的過程,離開了學生的生活經驗,課堂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全面了解學生數學學習的全過程,把學生的一切“了然于胸”,教學活動才能更高效,才能使教學活動達到教師與學生水融的狀態。所以,教師要在教學的全過程中多角度關注學生、讀懂學生。
在上浙教版七年級(上)1.2《有理數》一課時,筆者遇到過這樣的情況:
師:小明逛商店,請你把樓層數用簡潔的方法表示出來
生1:我是用箭頭表示
生2:我是用文字表示:樓上3、樓下3
生3:我是用字母表示:F3和B3
生4:我是用+3和-3表示。
師:這些方法哪些最簡潔,最明了?(引導學生討論、交流)
生1:我喜歡用文字表示
生2:我喜歡用字母表示
生3:我喜歡用箭頭表示
生4:我喜歡用畫圖表示
生5:我喜歡用數字+3和-3表示
師:哦,大家很有主見,都有自己喜歡的方式,非常好!下面老師請同學們把一個一個班級的人數變動情況記錄下來。
師:(快速地)一年級轉進1人,二年級轉出2人,三年級轉出1人,四年級轉進3人,五年級轉進6人,六年級轉出2人……
這個教學片斷讓筆者明白:每個學生都有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都有一個七彩的經驗世界。對他們來說,其經驗世界都是獨特的,對同一個問題帶著自己的經驗背景,滲透著自己的個性和風格,常常表現出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問題解決策略。所以教師不能簡單地按照自己或課本中的邏輯來理解學生,作出非對即錯的評價,而應透視學生的理解,洞察他們的思考方式的經驗背景,作出相應的教學引導,引發學生對問題的進一步思考。只有教師努力去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讀懂了學生的基礎,才能找準教學的起點,讀懂了學生的學習需求,才能把握學習難點,讀懂了學生的學習差異,才能把握教學彈性,進行因材施教,也能讓每個學生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
二、整合預設是動態生成的航標
動態生成是指教師在課堂上以學生有價值、有創見的問題與想法等細節為契機,及時調整或改變預設的計劃,遵循學生學習問題的規律展開教學而獲得成功。筆者印象很深的一堂課是在上浙教版七年級(上)七下《分式的乘除》時:課堂上有這樣一個例題教學:一個長、寬、高分別為a,b,h的長方體紙箱裝滿一層高為h的圓柱形易拉罐,計算紙箱空間的利用率?(易拉罐總體積與紙箱容積的比,結果精確到1%)
多數學生讀題后感到很迷茫,有無從下手的感覺。教師發現學生困難后,及時調整教學預設,為解決問題設置兩個臺階:一引導學生分析問題關鍵是求易拉罐的總體積,這樣學生通過討論后,認為可以轉化為兩個問題:(1)易拉罐個數,(2)易拉罐底面積。二是從一般到特殊,假設a=20,b=8,h=2,求易拉罐個數和底面積。在學生感到思維困難時,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為學生搭建必要的臺階,使學生順利地解決問題。突然,一位學生興奮地說:“老師,我有更簡單的方法。”學生回答如下:把長方體的底面割成小正方形,這樣的小正方形與易拉罐的個數相等,因為它們的高度相等,這樣實際就是求一個小正方形的面積與一個易拉罐的底面面積之比,即πR2/(2R)2 。太精彩了!學生抓住了問題的數學本質,就是把復雜問題轉化為我們已經學過的知識來解決。本來已經快要結束的數學課堂,正是因為這位學生的精彩回答,使課堂增添了活力。
在針對這一開始學生對題目很茫然的狀況,明白學生的理解程度偏離了自己的教學預設,教師正視了這課堂中的意外,調整了原先的教學設計,讓學生展開討論,在教師設置兩個臺階后,讓學生把這個問題共同解決了。課堂的軌跡隨時會偏離教師課前的預設,如何有效地讓意外生成精彩呢?要求教師對學生的求異思維有一種直覺感悟的能力,要敏銳地捕捉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善對意外,捕捉生成。
“動態生成”展現了課堂的真實性,追求教學的真實、自然,敢于暴露意外的情況,再現師生原汁原味的教學情境,所以,教師要精心預設并及時捕捉那些無法預見的教學因素、教學(下轉第53頁)(上接第46頁)情境等信息,利用可生成的資源開展教學,使課堂充滿生機,從而構建高效數學課堂!
三、捕捉意外是動態生成的歸宿
葉瀾教授說過,“課堂應該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生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而沒有激情的行程。”教師應抓住課堂上的意外生成點,把握教學契機,真正走進學生,讀懂學生的精彩,充分展示學生的獨特觀點,從而讓數學課堂成為學生展示思維的課堂。為此,教師要善于創設寬松、民主的和諧學習環境,善于從學生的表情變化等來捕捉學生的內心世界與認知情況,適時調整教學方案以適應學生的需要。數學教育家波利亞曾經說過:“學生嘗試越多,探究活動越新穎靈活,那么他們也就越有可能得到不同尋常的結果。”
在上浙教版八年級(上)《三角形全等的條件》時有這樣一個片段:
師:我們已經知道用“邊角邊”可以判定兩個三角形全等。那么當這里的角不是兩邊的夾角,而是其中一邊的對角時,兩個三角形還是全等嗎?(學生開始在自己的作業紙上畫圖、嘗試,并和組內學生交流。很快大家紛紛表示這種方法不能判定兩個三角形全等。突然,有一個學生大聲道:“是全等的!”)
師:你說說看。
生1:我是利用三角板的直角來畫的(如圖),畫兩個直角三角形我讓AC=DF,AB=DE,這樣畫了幾次都是全等三角形
師:是嗎?那大家也利用三角板的直角來試試看,是否會全等?(學生畫的三角形驗證了所畫的兩個三角形確實是全等的)
生2:我覺得這樣畫不好,畫出來的都是直角三角形。只能說明在直角三角形中是成立的。
師:說得好,我們這樣畫確實都是直角三角形。那至少說明在直角三角形中,兩邊和其中一邊的對角相等的兩個三角形是全等的。那么接著想下去,如果兩個三角形是鈍角三角形,“邊邊角”能說明全等嗎?兩個三角形都是銳角三角形呢?
(學生進行探究,結論都是肯定的,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
師:如果不指明兩個三角形是哪類三角形,“邊邊角”能說明全等嗎?
生:不能。
本來只需讓學生動手得到“邊邊角”不可以判定三角形全等,但是學生的一次特殊操作出現了學生探究的意外――得到了全等三角形!我及時抓住這個寶貴的課堂資源,深入挖掘,非常自然地讓學生探索“邊邊角”在什么情況下是成立的,在什么情況下是不成立的,由于引導及時,學生對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也有了新的認識,特別是對兩個直角三角形全等有了更深的認識,使得課堂的探索有了深度,從而拓寬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能力。就是因為教師善于捕捉學生的精彩而意外的發言,為整個課堂增添了亮色,使數學課堂更具生命的活力。
篇6
任教三年級后,我發現張靜上課確如上任教師所說。“智障”的印象也在我頭腦中烙下。我平時是一個和學生“打得火熱”且很隨和的人。一次上體育課,在和學生做游戲時,我故意輸給了學生。“老師輸了——老師輸了——”的聲音清脆而響亮,我循聲望去,“是張靜在喊”,我心突地一震!我邊喊:“張靜,過來做游戲”。她可能習慣了在邊上看別的學生做,開始她懵然地看著我,似乎在思考著什么。我便把手伸向她:“來吧,和老師牽手做游戲。”就在這一剎那,我看到她眼睛分明地一亮,她跑了過來——我們便一起做游戲了。……后來她和同學一起玩了……后來她課桌上有書了……再后來,她成為現在六年級的數學課代表了。
時如穿梭,我來到這所學校已近四年一一張靜變了。我心靈得到慰藉的同時,也感受到,教師的心靈不能有半點負值(指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因素),有了絲毫負值,就對學生將來的一生,家庭的幸福,社會的和諧產生負面影響。
案例感悟和分析:
學生來到學校是為增長知識,走出去,是為服務社會。有追求的教師他們知道走進學校大門的每一個學生都有一個獨一無二、引人入勝,但卻沒有完成的故事。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能夠讀懂學生的故事,而且能夠抓住不平常的機會幫助學生創作故事。他們知道如何把尊重和發展,培養健全的人格寫入故事中。他們知道如何編輯自信、公正、快樂、錯誤、脆弱,幫助學生的性格更陽光,情感更豐富,素質更得到提高
一、教師無小事,事事是教育
1、耳朵傾聽,慧眼識別
學生進入學校,來到班級,沒有一個萬能的理論告訴我們學生應該怎樣才能最好。這就需要教師在日常生活中學會用耳朵傾聽,用慧眼識別。
我傾聽了。“老師輸了——老師輸了一一”,它給了我心靈的震撼。張靜不是一塊沉默寡言的木頭,而是會看會說的學生。她有自己的思維,有自己的見解;我用眼識別了。“來吧,和老師牽手”的一瞬間,我看到她的眼睛分明地一亮。“一亮”就是渴望!體育課上張靜和我“牽手”做游戲做得很好。說明她在場邊上看了,而且是用心地看了。這更進一步說明,她不是“智障”,是一個正常的學生,是一個愛活潑的學生。她的“老師輸了”的吶喊是因為我和學生“打得火熱”,燃燒了她那久蔭了的心靈。
2、用愛心讀懂學生
用愛心讀懂學生是教師教育教學的基本功。我不是最優秀的教師,但在平時的教學中,我能夠讀懂學生的故事。
張靜在體育課上和我“牽手”后,我就決心去讀懂她的故事。首先我做了家訪。原來張靜幼年父母離異,她和爸爸一起生活非常艱難,從小就少言寡語。其次我找到她上幼兒園時的老師:由于失去母愛,她從小就孤單離群,小伙伴少有和她玩耍,對她不理不睬。上了小學,她脆弱的心靈沒有得到老師的理解和重視,更促進了她內心不再陽光,產生了孤獨、自卑等心理。我明白了,“智障”就是這樣形成的:張靜出現的心理偏差,既有家庭的原因又有教師消極對待的因素。我了解這一情況后,在班里鼓勵同學和她一起玩,班級的大事小事都讓她參與,生活上關心她,她變得愛說愛笑了。她開始和同學接觸了——她有了快樂;她愿和老師交談了——她情感豐富了。她性格開始變得陽光,我和學生第一次看到她露出了笑臉。
“來吧,和老師牽手。”不是豪言壯語,也不是作秀,而是我走進學生情感世界的橋梁。我伸出的是一種信任,是一種愛,更是一種能觸及靈魂、動人心魄的教育過程。張靜的轉變過程,再次說明教師只要有愛,只要讀懂學生,只要把學生當做平等的人和她們“打得火熱”,以平和、愉快、友好和鼓勵的方式對待學生,都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3、合理運用班級自然資源
班干部和任課教師都是班級最好的自然資源。合理運用這些自然資源,教育就會產生事功半倍的效能。
一部好的電視劇要有好的編劇和導演,故事才能引人入勝。在張靜的案例中,我是編劇,學生和其他任課老師就是導演。我讀懂了她的故事,就開始創作改變她的故事。我就是利用班干部先和她一起玩來帶動其他同學再和她一起合群。然后再把這些資源擴展到學習上,讓班干部幫她補課,遇到問題找老師,老師再和他們共同幫助張靜解決。其次任課教師也是主要自然資源。自我和張靜“牽手”后,我和其他任課教師談了自己的看法,希望他們拋掉對張靜的“智障”定論,共同參與到改變張靜的運動中一一實現張靜各方面的增值。各任課教師積極配合,無論課上課下對張靜都是予以指導,給予肯定。通過師生在生活上關心她,學習上幫助她,她變得自信自強了。張靜的課桌上有書了——她有了自信;她開始上交作業了——她自強了。她有了健全的人格,老師笑了,學生笑了。
張靜變了,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下來。在她的轉變中,是她跑過來“和我牽手”,給予了我極大的信任。與其說是我教育了學生,不如說是學生在教育我,如何引導、教育他們。教師對學生的教育應從每一個細節入手,從每一點滴入手,尊重關心每一個學生。確實,教師無小事,事事是教育。
二、用心靈的絕對值對待每一個學生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技巧的全部奧妙就在如何愛學生。因此,若教師對學生產生偏愛、討厭的界限,那他的教育肯定是失敗的。教師對學生不能有半點偏愛之心,應當讓學生在教師愛的陽光下共同成長,挺起自信的胸膛。總之,教育就是要求教師站在人生的高度看教育。
1、讓師愛普照全體學生
長期以來,有的教師習慣于給一些學習有困難和行為過失的學生戴上種種標簽(如案例中張靜的“智障”),結果往往直接影響了他們的身心健康。在教學中,無論怎樣的學生,教師都不能有親疏,尤其對有“偏差”的學生,更要加倍去“愛”他們,不拋棄,不疏遠,不放棄。
有人說教師是托起太陽的人。教師尤其是班主任要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因人而異地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即從學生已有的程度出發,不是以學生的家庭背景為前提,不以學生自身存在的習性消極對待,采取引導,去理解他們,尊重他們。學生看起來最不值得愛的時候,正是他們最需要愛的時候。在學生心目中,和他們平等相處,給他們親切感、安全感、信任感,走進他們的情感世界,去體驗他們,達到理解他們。學生就會把學校、班級當成樂園,才會積極向上。這樣沒有教育不好的學生。
案例中,我就是因為對學生無親疏,才“伸出手”去“牽手”,給了張靜親切感、信任感,是愛的陽光沐浴了她,便有了驚人的奇跡出現。
2、站在人生的高度看教育
學生的個性差異不同,日常生活習性也往往不同。一個學生得不到父母之愛,得不到老師呵護,得不到同學關心,思想上肯定要出現“偏差”。學生出現“偏差”(如張靜的孤獨感、自卑心理)的根源既有家庭本身的原因,也有教師消極對待的因素。對于學生出現偏差的不良傾向,教師要運用學過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采取調查,科學分析,使他們擺脫心理負擔。作為教師,應多與學生溝通、交流、了解學生的真實思想,體諒他們的內心痛苦,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培養他們快樂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案例中的張靜,就是因為我沒有把她看扁,不歧視她,用自己的親和力,采取對學生一律公正對待的原則去尊重她,她心理上沒有了壓力,心情就會變化,也就容易接受我的“牽手”,解除了她的“孤獨感”和“自卑心理”。她不但有了快樂,而且有了自信;身心不但得到健康發展,而且學業取得進步。這種改變說明,每個學生的成長都需要教師的呵護。青少年特別渴求師愛。只有尊重學生,才能教育學生。因此,教師要站在人生的高度看教育。
篇7
再說他殺。本來理性社會建制的首要當是使敵我雙方亦能在溝通的平臺上得以協商、共建和平。當下社會幾乎無需構建敵我,甚至都談不上利益沖突,更不要說即使幫會也該有的法規門道,就像不需要工具似的無需武功,只是任性地隨意戕害他人生命。“4月1日,上海浦東機場一名中國留學生汪某因學費問題與來接機的母親發生爭執,該男子拿出行李中水果刀刺傷接機母親。”弒母案已經無法以俄狄浦斯王的弒父娶母來做哲學省思和理論建構,無知、沖動及喪失理性,社會更多且幾乎習慣性地以精神疾病來詮釋。好像心靈的問題真的能由科學分析就了結了。一般多使用性格分裂或者雙重人格等等遁詞,我認為這樣過于偏重科學主義的極端,是干擾社會價值及信仰構建的障礙。不少有意圖的殺人者總幻想心理醫學的庇護來逃罪。在心理醫學的市場蓬勃下,社會倫理瀕臨崩潰。
2010年3月24日福建南平還發生了中年男子狂砍小學生事件,造成八學生死亡,三學生重傷。而事后裁決一個失戀說的“瘋”字就了結了。在某種程度上所謂的精神分析鑒定,幾近干擾法庭治罪,甚至有些不無慫恿變態性破壞社會倫理的行為。我認為,讓罪者明白其罪,罰之重要!文學,因其對人性有著超越極限的探險功能,所以常常刻畫某些性格多重和分裂之人。但文學及心理學理論都不能淪為助紂為虐的工具。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多現他殺場景,像《罪與罰》中的拉斯柯爾尼科夫、《卡拉馬佐夫兄弟》中的伊萬都可謂是多重性格者,在分裂病態中有犯罪行為和犯罪臆想。但是作者并沒有把文學描寫僅到“罪”的發生為止,或是用某些心理分析理論來怪誕地解構,而是在罪之后,在極其精彩的剖析心理纖維之后,強調“罰”的意義。于伊萬,導致精神崩潰,由此闡明拒絕上帝拯救的后果。而在拉斯柯爾尼科夫,除了罰到西伯利亞流放,更是以索尼婭這人物的設置,來實施拯救靈魂之功。雖然她被生活所累淪落為妓,卻有著凡人難以想象的與罪人共同承擔苦難的超凡脫俗。
她作為傾聽者肩負起與罪人共同分擔靈魂重負的責任,勸說罪人自首,并承諾陪同流放西伯利亞。對罪之罰不是文學終極旨歸,文學當追求的是靈魂得救之宗教信念。
西伯利亞的懲罰只是一種手段,而真正使得拉斯柯爾尼科夫靈魂得以拯救的是索尼婭每天堅忍不拔地墻外光芒式佇立,終于在故事的終結,罪人真誠認識到罪行,也同時得以靈魂的升華。此乃文學之責。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國文化與西方再度交媾,九十年代詩人自殺卻契合著西方二十世紀初諸多文人在世界大戰中的毀滅心態,那種靈魂無所皈依的破碎情態,疊加進中國九十年代商品經濟沖擊,從八十年代前期理想高歌漸漸步入后期人文精神的迷茫,像海子的自殺,紛紛被議論牽扯到諸如伍爾夫、本雅明、海明威、茨威格等等的自殺聯想中。而到二十一世紀的他殺現象卻暗合著十九世紀批判現實主義筆下的幽靈。我們的社會始終在高調否決自己與資本社會的不同,卻僅從“殺”這樣的微觀中,不無十九世紀個人英雄主義的幻夢誤導。有人說這都是個人主義的錯。我說,先要區分個人主義與個體敘事不可混淆。更不能將新時期中國重新拾起的個人敘事,輕率地否決,且盲目性地重新張揚起曾經被歷史糾錯了的“”集體敘事中的假大空。但同時,也不能否認,中國二十世紀進入現代的特殊性,即人們熟知的救亡壓倒啟蒙的集體主義,的確在心靈上拯救了戰爭給予人的創傷,使得中國較西方,在二十世紀前半葉,少有自殺現象。當然在“”集權主義膨脹到極點時,亦有如傅雷、老舍等等自殺。故此,在強調民族的集體精神即人類的普世價值的前提下,本文擬似海子探尋漢語詩學的民族精神本源般,對人類的集體回憶和人性至善造型由衷呼喚,重思文學之質。恰如海子所言:“我們這個民族畢竟站起來歌唱自身了。”因此海子曾宣言,“我決定用自己的詩的方式加入這支隊伍。我希望能找到對土地和河流———這些巨大物質實體的觸摸方式。”(1)———珍視生命,善之美乃文學精髓。#p#分頁標題#e#
二對于海子的自殺,我也借用西川引用的約翰·頓:“無論誰死了/我都覺得是我自己的一部分在死亡/因為我包含在人類這個概念里。
因此我從不問喪鐘為誰而鳴/它為我,也為你。”(2)對結束生命,無論有多少種闡釋理由,都是讓人痛心的。
我相信,許多優秀者在作如此選擇時,有許多不為人知的苦痛掙扎。
同時,我完全不能忍受俗世之人利用優秀生命失落的結果,或是作為隱遁的托詞,或是作為泄憤抬高自己身價的籌碼,比政客的投機更讓我不忍,且為逝者痛心。因此,再度著重指出海子在漢語詩學中的時代意義。企圖穿越死亡的疼痛,能獲知新生的追求。對死的探討,從來都顯現對生的執著。海子的詩篇有許多“尸體”意象,但無不在談詩的孕育和再生:“尸體是泥土的再次開始/尸體不是憤怒也不是疾病”(《土地·王》)我愿意相信是詩人靈魂對“風景中大生命的呼吸”,(3)一如海子論及的荷爾德林和梵高。于是,詩與詩人、文學與作者,可以長青萬萬年。這也成就了海子詩言:“在大地中/死而復生”(《詩人葉賽寧》)不止一個“,春天,十個海子全部復活”!(4)是在“復活”的意義上,我體會海子的漢語詩學追求,稱其為“古典是一種黎明”。海子在1986年8月的日記中如此寫道:“黎明并不是一種開始,她應當是最后來到的,收拾黑夜尸體的人。我想,這古典是一種黎明,當彼岸的鹿、水中的鹿和心上的鹿,合而為一時,這古典是一種黎明。”(5)我將這理解為中國漢語詩學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旬經過漫長卻始終處于陣痛之烈的歷程之后,劃過語言天空的一道曙光。中國現代詩,抑或現代語言,已經不可能撇得開“彼岸的鹿”,我們古老的民族語言不可否認地在進入現代以后已經雜糅進西方語言的林林總總,狹隘、閉鎖、偏執,都不利于語言的更新發展,尤其是詩歌。在傾注人類情感、心靈的圣職中,更要求普世胸懷。問題是我們民族的語言特別在行詩中,花費大半個世紀在行埋葬之功,“舊語言舊詩歌中的平滑起伏的節拍和歌唱性差不多已經死去了。
死尸是不能出土的?”海子在日記中要說的不是尸體,而是“墳墳墓上的花枝和青草。”(日記1986/8)也就是說,“水中的鹿”如“水抱屈原”,盡管“尸骨難收”,卻僅只“一雙眼睛如火光照亮”,就可以激起“水面上千年的羊群”,讓“世界上美麗如畫”響徹云霄。(詩《水抱屈原》)要穿上“屈原遺落在沙灘上的白鞋子”是海子一直的夢,在著名的抒情短詩《亞洲銅》中,他把這民族祖魂的詩鞋幻化為“白鴿子”,號召“讓我們———我們和河流一起,穿上它吧?”但是,為詩的理想性行動要真正實施如詩節奏性跳躍有其現實困難,即如何將“墳墓上的”抒情進“清澈的”、“水中王冠”的狀態,“流動的語言的小溪則是阻礙。”海子對現代詩語的“意象”說,尤其是技術分割型,有相當的警醒,他追求的是“意象與詠唱的合一”,他表白“當我從當代、現代走向古典時,我是遵循泉水的原理或真理的”。正是對語言的“自我審視”,這“心中之鹿”才是讓海子困擾不已,也奮爭不息的關鍵點,以對中國詩歌使命般的思考,海子指出:“中國當代的詩,大都處于實驗階段,基本上還沒有進入語言。”
對于詩歌本身建構性思考,要將中西古今內在外物三“鹿”合一,在詩清澈澄碧的王國高度騰躍飛升,這是我對海子詩學追求的讀解。奚密也曾在討論《亞洲銅》時總結:“海子的《亞洲銅》一方面表現了尋根、‘追求東方文化與現代意識’的‘結合’(1985年1月《現代詩內部交流資料》前言),另一方面也標志著從對本土文化過渡到對詩本身的反思。”我卻認為,1985年左右中國文壇興起的“尋根”熱,對海子當產生一定的影響,故在1986年,他直言不諱地指出:“我恨東方詩人的文人氣質。他們蒼白孱弱,自以為是。他們隱藏和陶醉于自己的趣味之中。他們把一切都變成趣味。這是最令我難以忍受的。”(《王子、太陽神之子》)多數評論都注意到這段話,卻沒有多少深究海子為什么會如此說,恰是立于穿越現代意識之后的語境,思想再觸及的東方實體,已不能放下現代之重。但要如何才能從當代穿越現代重抵古典,且立于“詩本身的反思”在幻象的旅途飛翔。
海子認為,“作為當代中國詩歌目標的成功的偉大詩歌”,除但丁、歌德和莎士比亞之外,“還有更高一級的創造性詩歌———這是一種詩歌總集性質的東西———與其稱之為偉大的詩歌,不如稱之為偉大的人類精神———這是人類形象中迄今為止的最高成就。”(《詩學提綱·偉大的詩歌》)奚密也注意到了海子“人類的集體回憶或造型”表現出的最高成就,一并“金字塔”、“敦煌藝術”、“印度及荷馬史詩”,還有“圣經舊約和可蘭經”,對這要建立(以西川的話說是)“龐大詩歌帝國的理想”,奚密沒有做深入分析。
在西方現代意識統領百年之久的領地,集體的東方還有否可能,且要以遠古史詩的形式再度表達?被幻象燃燒的海子說:“我一直想寫這么一首大型的敘事詩:兩大民族的代表詩人(也是王)代表各自的民族以生命為代價進行詩歌競賽,得勝的民族在歌上失敗了,他的王(詩人)在競賽中頭顱落地。失敗的民族的王(詩人)勝利了———整個民族慘滅了、滅絕了,只剩他一人,或者說僅僅剩下他的詩。”好似海子以“處罰東方”的語氣要傾導出的是即使百年來我們面對“死亡慘滅的秋天”,但依舊可以幻想詩歌“保留最后一個果實,除了失敗,誰也不能觸動它。”而這失敗之血卻可以飛躍入天堂“,血。他的意義超出了存在。天空上只有高寒的一萬年卻無火無蜜、無個體,只有集體抱在一起———那是已經死去但在幻象中化為永恒的集體”。(《詩學提綱·朝霞》)盡管奚密最后概括:“從到1986到1989年,詩人對詩本質———包括它與語言和存在之間的吊詭運作———的思考,其普遍性和多元性、廣度和深度,都是前所未及的。”(6)這給予了海子當代詩歌之位的不朽認可。#p#分頁標題#e#
靈魂受洗,幾乎是海子在詩中體現的生與死的態度。在《王子·太陽神之子》中他曾如此赤誠表白:但丁“領著你在他王座周圍盤桓。但丁啊,總有一天,我要像你拋開維吉爾那樣拋開你的陪伴,由我心中的詩神或女神陪伴升上詩歌的天堂,但現在你仍然是王和我的老師。”關鍵是中國詩人要在被西方語言幾乎統領吞沒的語境下探尋漢語詩的天空。
海子說:“如果說海是希臘的,那么天空是中國的。任何人都不像中國人對于天空有那么深的感知。”(《太陽·斷頭篇》代后記)在海子的理想中,似乎只要漢語詩學能省思轉身,一如“中國樂器用淚水尋找中國老百姓”,那么,“瞎子阿炳站在泉邊說/月亮今夜也哭得厲害”。遠古猶如嬰兒誕生的啼哭恰是“斷斷續續的口弦”,將鉆入“港口的外國船艙”,讓“第一水手呆了/第二水手呆了/那些歌曲釘在黃發水手的腦袋上”。(《中國器樂》)因此,將海子闡釋為悲觀厭世和灰暗落魄,是荒謬的誤讀。盡管他有著執著民族語言揮之不去的憂傷,但詩人心中的追尋總是現出某些喜慶,一如他的詩篇《新娘》,詩人總在告別一種不滿意的現代自己,要去追尋“故土的小木屋、筷子、一缸清水”,這些意象一如他的“喂馬、劈材”(《面向大海春暖花開》),都是對土地之呼喚,而且總要抱著明天“春暖花開”的幸福許諾來作今天的“告別”。但是,海子的告別從來都不是頹廢,而是被他喻示為民族語言的“河流幽幽的眼睛”像“一盞燈”,呵“,新娘”般“照耀”啊!詩人真的如新郎般喜慶:“這盞燈今天睡在我的屋子里。”因此,我愿意在“偉大詩歌的宇宙性背景”下來體會詩人博大的胸懷,那種“超于母本和父本之上,甚至超出審美與創造之上”的追求。海子說那是“人類之心和人類之手的最高成就,是人類的集體回憶和造型。”當我們懷念詩人時,讓某種情感和理想復活于我們自身,一如詩人說“想在我的詩學中表達一種隱約的欣喜和預感:當代詩學中的元素傾向與藝術家集團行動集體創造的傾向和人類早期的集體回憶或造型相吻合———人類經歷了個人巨匠的創造之手以后,是否又會在二十世紀以后重回集體創造?!”(7)海子認為“:靈性必定要在人群中復活”,是要強調民族史詩的魂靈在涌動。我曾在論述史詩文章中寫過:史詩精神乃雄渾廣博浩大之超越,雖以“英雄”人為之本,即死亦不乏靈魂的飛升。海子的“太陽”、“麥地”和“田野”皆是靈動元素,一如他反復歌吟的:“復活的那一天必定是用火的日子。胚芽上必定會留下創世的黑灰。一層肥沃的黑灰。
我向田野深處走去,又遇見那么多母親、愛人和鐘聲。”(8)神性的晚禱霞光,從遠古的曠野幽幽長鳴,民族的傳奇,神話般與世界融合,海子預言:“這一世紀和下一世紀的交替,在中國,必有一次偉大的詩歌行動和一首偉大的詩篇。
這是我,一個中國當代詩人的夢想和愿望。”(《偉大詩歌》)扼腕痛惜的是在詩中千萬次否決自己的個體“海子”,以自殺的方式,戕傷了“集體”的海子,而我們,卻只能呼喚其精神的復活,以堅持夢想。
三對個人功利的極大膨脹,亦是他殺的主因。在資本積累漫天膨脹的時代,尤為明顯。
這是為什么十九世紀文學作品中,許多以他人為階梯,謀利不成而屠殺他人的原因。陀思妥耶夫斯基《罪與罰》中的拉斯柯爾尼科夫的殺人理論就是要做一個“不平凡的人”。本來英雄精神是追求奮斗的動力,可是在資本積累的殘酷中,扭曲地將他人作為了自己利益的墊腳石。拉斯柯爾尼科夫人物譜系前身有司湯達筆下的于連,熱衷拿破侖沙場取勝的角色,任何妨礙其攀升利益的無辜者甚至愛人,都可以格殺勿論。對此利欲熏心者,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文學中的警示如《》中描寫的經典情節,被金錢糜爛社會傷害至深的納斯塔霞,勇敢地拍賣自己,將獲得的十萬盧布隨手扔進火力,讓貪圖利益、傷害愛情的甘尼亞爬著去取,如果這男人還可以保持不像狗一般地往火堆里搶救錢財的話,說明他還有點人味。這是納斯塔霞狂笑世間的表達,而這個與于連、拉斯柯爾尼科夫,還有巴爾扎克筆下的拉提格涅同類型的資本社會的畸形體,終于煎熬不住以昏死過去保全了自己僅剩的人味。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文學價值就在于揭示如此社會惡俗時的批判和拯救。《》中正是以一個癲癇癥患者梅什金公爵,他曾穿越死亡,來啟迪在金錢權勢下墮落的俗世人間。曾面對死,幾分鐘之后靈魂就將離開軀體,于是希冀生的渴求那樣強烈:“要是我不死,那該有多好!倘若我能死而復生,那就會有無窮無盡的時間!一切都會是我的!那時候,我將使每分鐘成為整整一個世紀,一點也不糟蹋,每分鐘都計算清楚,連一分鐘也不浪費!”(9)以文學來啟示生命的意義,有說《罪與罰》,只不過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后將個人英雄主義者轉變成了宗教狂熱者。
這是極端錯誤,難以溝通的謬論。宗教與宗教精神是不同的,在當下的中國,我們不乏宗教,即使是街道上,或者閉門家居,都不時會被什么和尚之類的要討香火和超度的錢財。念經燃香,或者豎起十字架傳銷些商品,幾乎是當今市場的宗教。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學明示的卻是宗教精神,以此情懷來超越罰之上的靈魂拯救。在《罪與罰》的結尾,殺人犯拉斯柯爾尼科夫在西伯利亞,終于從抗拒心理走出,融化進愛的暖流中。索妮亞沒有向他宣傳過宗教,沒有使他痛苦,沒有把宗教的書籍硬塞給他,而是他終于忍不住向她要了《新約全書》。但是,他依舊沒有打開過,但卻與她同時認識到,流放的七年是幸福的開始,他們倆都愿意將這七年當作七天。但是必須首先認識到:“他不可能無價地得到新的生活,必須為它付出重大的代價,往后必須為它作出重大的功績……”所以,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后總結說:這是“一個新的故事,一個人逐漸洗心革面、逐漸從一個世界進入另一個世界的故事,一個熟悉新的、直到如今根本還沒有人知道的現實的故事”(10)……我希望這樣的故事在中國當下的文學中也多多發生,于是他殺的野蠻,不會在文學中囂張,到現實中也禁止殘暴地模仿。#p#分頁標題#e#
四美國9·11之后,有這樣一本書《藝術犯罪與恐怖行動》(“CRIMESOFART+TER-ROR”),(11)談到生活對藝術的模仿,復仇的也許就是從書本上獲得靈感。犯罪欲望導致作者與殺手某種程度上存在隱在的共謀關系。這顛覆了藝術唯美的先定假設,在野心和欲望的挑戰下,藝術迷戀甚至往往要超越極限,暴力與性,在當下都是熱門。這使得文責話題,幾乎困難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