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利用現狀分析范文
時間:2023-06-04 10:02: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耕地利用現狀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探討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土地利用現狀分析的意義與內容
土地利用現狀分析是指在一個區域的自然、經濟、社會條件下,對區域各種土地的利用類型、不同的利用方式及其質量、結構與布局、土地生產力和土地利用率等方面所做的分析。
1.1 土地利用現狀分析的意義
1.1.1 土地利用現狀分析是土地生產潛力分析的前提。
1.1.2 土地利用現狀分析是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基礎性工作和重要組成部分。
1.1.3 土地利用現狀分析是調整結構、合理布局和土地利用戰略研究的依據。進行土地利用現狀分析,是一項比較復雜的工作,涉及較多的內容,要充分利用土地利用現狀詳查資料,并結合歷史和統計資料進行分析。沒有完成土地資源詳查的地區,則充分利用土地概查和土壤普查資料。還必須結合外業考察以及通過詢問當地有關專家、管理人員和有經驗的農民,對當地的主要土地利用進行較為系統的考察,總結土地利用的經驗和教訓,找出土地利用變化規律及目前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1.2 土地利用現狀分析的內容
1.2.1 土地利用基本情況描述。根據土地利用現狀詳查資料及區域的自然、經濟、社會的狀況資料,簡單描述區域的基本狀況,主要包括行政轄區、人口、自然條件、經濟條件、生態條件等。即圍繞有關土地利用各個方面,對本區域作大致說明。
自然條件是指區域所處地理位置、地貌(地貌類型、地勢走向、海拔等)、水系(河流、湖泊及有關水文、水資源數據)、氣候(10℃以上積溫、無霜期、降雨量等)、土壤(土層厚度、土壤質地、障礙層深度、有機質含量等)、植被(森林、草原等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狀況)、水文地質等。經濟條件是指當地國民經濟發展戰略和計劃、經濟發展水平(國民經濟歷年總產值、總產量、總收入、工農業產值等)、經營管理水平、交通運輸、城鎮分布狀況、鄉鎮企業、農村居民點分布情況等。生態條件是指森林覆蓋率、水土流失情況(水土流失面積、程度和分布)、土壤污染情況、草原退化情況、土地沙化情況、土地鹽堿化情況、土地受災情況等。
1.2.2 土地利用分析。具體進行土地利用分析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并結合相應指標進行分析:
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分析主要內容包括:①分析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居民點及獨立工礦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地等占總土地面積的比例,上述各類用地內部的現狀比例。②人均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面積,森林覆蓋率,人均城鎮用地面積,人均及戶均農村居民點用地面積。③各類用地的缺余狀況。④各類用地開發利用狀況和地域分布狀況,區位差異及產生這些差異的原因。巳各類用地發展的制約因素和存在問題。L各類未利用土地的布局。
1.2.3 土地質量和土地利用生態效益分析。耕地質量從耕地的水土流失情況、坡度大小、洪澇等災害、低產田數量和分布、耕地生產力水平和集約化程度等方面分析。
林地質量從林地結構、林種、蓄積量、生產率等方面分析。牧草地質量從植被類型、產草量、草原退化程度、草原沙化程度等方面分析。土地利用生態效益分析主要是研究土地利用是否充分利用了自然環境條件,是否改善了環境條件。從某種意義上說,土地的質量狀況也是土地利用生態情況的反映。可通過一系列指標進行分析,如:水土流失面積指數、水土沙化面積指數、土地鹽漬化面積指數、氮及有機質含量等。
1.2.4 土地利用率分析。土地利用率是指土地利用的開發程度。它反映土地利用是否充分、科學、合理。可以通過一系列指標來分析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的合理程度。這些指標包括:土地利用率、各業用地占用率、用于直接生產的農用地占全部農用地的比率、農用地利用率、非農建設用地利用率、墾殖系數、復種指數、水面利用率、漁業資源利用率、草場載畜量指數等。
1.2.5 土地產出率分析。土地產出率是指在現狀土地利用水平下,土地的生產能力。反映土地利用狀況的經濟效益。可通過下列指標進行計算分析:土地產出率、單位播種面積產量(產值)、單位耕地面積產量(產值)、單位草場面積產量(產值)、單位水面產量(產值)、單位園地面積產量(產值)、單位農業用地面積產值、單位建設用地面積產值、單位鄉鎮企業用地面積產值等。
1.2.6 土地利用的社會效益分析。土地利用的社會效益分析包括:人均土地面積,人均各業用地面積,人均綠地面積,人均水資源產量,人均農產品產量,人均總收入、純收入、產量、產值,商品總產量、產值,人均上交稅額、利潤額,社會環境狀況,如:文化教育水平、居民消費水平、城鎮化進程等。
2 加強基層土地利用的對策
2.1 轉變土地利用方式保障可持續發展
促進土地利用方式轉變,要積極推進管理理念、管理職能和管理方式的轉變。轉變發展方式是當前中央和自治區的一項重要任務。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轉變土地利用方式是重要而有效的途徑。在新形勢下,我們要全面落實中央和自治區的各項決策部署,依法管理、規范管理、積極管理。通過管理理念、管理職能和管理方式的轉變,推進土地利用方式的轉變,進而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面對跨越式發展新的機遇,我們必須樹立強烈的憂患意識和機遇意識,賦予土地管理工作更高的站位、更開闊的視野、更深刻的內涵,用新理念、新思路強化國土資源管理工作,使國土資源管理從單純的數量管理走向數量、質量、生態并重的綜合管理;從單純的資源管理走向資源、資產、資本三位一體的綜合管理;從單純滿足需求轉向供給和需求雙向調節的差別化管理,進而推動經濟發展方式從單純依賴資源消耗拉動走向依靠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拉動。我們要積極探索建立節約集約用地的責任機制、激勵機制,實現土地利用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促進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轉變,走出一條節約集約用地的新路子。
2.2 切實加強土地資源管理,正確處理保護耕地與保障發展的關系
正確處理保護耕地與保障發展的關系,一方面要用足用好資源,最大限度地滿足建設對用地的需求,全力保障經濟和社會發展,另一方面要形成集約用地的共識,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和依法用地觀。嚴格按照中央提出的國土資源保護和管理必須嚴而又嚴的總要求,全面落實基本國策,切實加強土地資源管理,把保障供地與集約用地、保障供地與強化政府宏觀調控有機統一起來,在內涵挖潛、集約利用上下功夫。要盡快建立由政府宏觀調控,市場配置土地資源的新機制,逐步實現從粗放利用向集約利用的根本性轉變,妥善解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圈多用少,圈而不用,盲目供地,低價供地,農民補償不到位等問題。積極探索在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進程中,以較少的土地資源配置,實現最大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新路子,促進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
2.3 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提高耕地生產力
農田基本建設主要應抓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農田水利建設。要興建一批大型骨干調水灌溉工程,修復、更新和完善原有的水利設施,還要注重發展節水灌溉,緩解農田用水供需矛盾。中低產田改造。改造中低產田應以提高耕地質量等級為主要目標,基本消除制約土地生產能力的限制因素,培肥地力,改善農業基本條件。促進農田裝備的現代化。要繼續推進農業機械化進程,大力推廣適合于不同土地類型和經營方式的實用機械,加大管道系統和大棚溫室等固定設施在農田裝備中的比重。
2.4 優化土地利用結構,調整布局
在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方面亟待進行的工作有:(1)城市建設用地結構調整。要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基礎上,結合城市規劃進行城市用地結構調整,對城市的規模和用地面積進行重新核定。(2)鄉鎮企業用地清理。要在制定鄉鎮企業發展規劃的基礎上,通過產業調整,清理現有鄉鎮企業用地,清退不合理占地,走鄉鎮企業相對集中,集約用地,有序發展的道路。(3)農業生產的區域專業化。農產品生產區域化集中,專業化經營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形成良好用地結構的重要策略。
篇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3-5595(2014)05-0044-04
快速城市化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發展的顯著特征,具體表現為農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轉變,農村用地向城市用地轉變。其中土地的城市化進程尤為顯著,其作為城市存在和發展的載體,是城市經濟社會活動的基礎。城市化帶來的大量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導致在全國范圍內的城市土地擴張和農業用地銳減,在20世紀90年代,全國城市土地平均每年以8170km2的速度擴張,1986―2003年,全國有21%的耕地轉為建設用地。[14]在當前土地公有的背景下,政府組織在土地城市化的過程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其在土地方面的公共政策制定深刻影響著土地利用水平和城市化質量。本文以煙臺市為例,通過分析其1999―2010年的城市土地利用情況及城市化進程中存在的土地利用問題,結合公共政策制定的原則,提出土地政策制定的建議,以期為政府相關部門決策提供參考意見。
一、研究區域概況
煙臺市地處山東半島東部,位于北緯36°16′~38°23′,東經119°34′~121°57′。全市土地總面積13746 km2,其中市轄區面積2272 km2。地形區內以低山丘陵為主,山丘起伏和緩,溝壑縱橫交錯,丘陵占3970%,山地占3662%,平原占2078%,洼地占290%。煙臺市擁有909km 海岸線和26萬km2的海域面積,大小基巖島嶼63個,有居民的島嶼15個。[5]煙臺市東鄰威海,西接青島、濰坊,現轄7市、1縣和6區(芝罘區、福山區、牟平區、萊山區、開發區、高新區)。2010年煙臺市年末總人口65114萬人,市區年末總人口17890萬人,市區人口密度為65724人/km2。
二、土地利用現狀與問題分析
(一)煙臺市土地利用現狀
土地利用現狀分析是發現土地利用問題、合理制定土地政策的基礎。土地利用結構分析是土地利用現狀分析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王萬茂等人認為土地利用結構是國民經濟各部門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關系的綜合,是各種用地按照一定構成方式的集合。研究土地利用結構可以解決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合理分配土地資源問題和實現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6]在煙臺市城市化進程中,城市各類用地占用地總面積的比重在城市總體規模擴大的同時不斷發生改變,這種土地利用結構的演變表現為區域內各種土地利用類型在質和量上的對比關系以及它們組合而成的一定格局。
在建設用地方面,煙臺市市區的總建設用地面積在1999―2010年有大幅度的增長,居住用地、工業用地和公共設施用地占據了建設用地的主要部分(見圖1)。具體而言,2010年煙臺市市區建設用地總面積達到2627km2,占市區總面積的966%,其中居住用地7351km2,公共設施用地4248km2,工業用地6078km2,倉儲用地751km2,對外交通用地807km2,道路廣場用地3057km2,市政公用設施用地863km2,綠地283km2,特殊用地285km2。與1999年相比,市區建設用地增加15064km2,增幅達1344%,其中居住用地和工業用地面積增加顯著,分別增加4135km2和4128km2。此外,道路廣場用地、綠地、公共設施用地和對外交通用地的增幅也較為明顯,分別為2093km2、1829km2、1703km2和681km2。從空間擴張上看,1999年和2010年煙臺市的遙感影像顯示,煙臺市市區的建設用地主要沿北部海岸帶向東西部擴張,東部經開發區向八角、蓬萊地區延伸,西部經萊山區沿濱海路向牟平城區延伸,并逐步連接成片;老城區主要向南部擴張,即從芝罘區向黃務地區擴展至門樓水庫,總體擴張范圍明顯(見圖2)。總體來說,在1999―2010年,城市建設用地絕對數量增長明顯,內部結構變化顯著。
農業用地方面,1999―2010年期間,煙臺市市區內的耕地面積逐年下降,由64175km2下降到47945km2;林地在農業用地中比重最大并呈現波動上升的趨勢,由96207km2增長到125092km2;果園用地穩步增長,由15767km2增長到24272km2;水產養殖用地在2003年大幅度上升到4733km2后基本趨于穩定(見圖3)。
圖31999―2010年煙臺市市區各類農業用地變化
(二)煙臺市土地利用問題剖析
任旭順等人指出,煙臺市在土地使用過程中存在著土地市場不完善、土地征收不規范、土地利用不集約、土地用途不合理四大問題。[7]劉洋等人通過對煙臺市土地可持續利用的評價,發現社會因素和資源環境因素對煙臺市土地可持續利用的影響程度較小,土地供需矛盾仍然突出。[8]本文通過分析煙臺市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土地的量與質的關系,從土地利用結構的角度來看,認為煙臺市在土地利用上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城市建設用地過度擴張,耕地面積下降明顯。根據煙臺市2005年制定的《煙臺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煙臺市市區2010年的建設用地預計為200km2,在2020年要控制在255km2以內,但實際上2010年中心城區規模已經達到263km2。市區內的耕地面積1999―2010年平均每年以135 km2的面積減少,給全市耕地占補平衡的工作帶來巨大的壓力。
第二,第二產業比重過大,土地利用結構不合理。煙臺市目前三產結構為3∶60∶37,作為旅游、生態城市,第二產業比重明顯偏高,產業結構亟須調整,亟須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形成“三二一”的產業結構。在城市建設用地中,工業用地6078km2,占據了總建設用地的231%。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這部分土地用途的轉變,將為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充足的發展空間,并大大減輕城市建設用地的供給壓力。
第三,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城市內部挖掘不夠。煙臺市市區的人口密度僅為65724人/km2,而人均建設用地面積高達1468m2,屬于人均用地指標過高的城市。[9]很明顯,在快速城市化的作用下,城市向外蔓延的速度大大超過了土地開發建設的速度,城市土地總體開發強度不高,特別是城市沿海岸帶向東西兩側快速推進的同時,原來屬于農村的區域被迫成為城中村。另外,北部海岸帶地區的城市建設要快于南部地區,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總體水平不高。因此,在城市發展的走廊地區和南部地區,城市土地的挖掘潛力巨大。
三、土地政策的制定
土地政策是公共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土地政策具有較強的技術規劃性;另一方面,土地政策的制定也應遵循公共政策制定的核心要求,即反映社會的公共利益。因而土地政策的制定應遵循以下原則:第一,理性化原則。理性是現代公共政策的基本價值取向之一,基于數字與事實選擇最佳的決策方案在技術性較強的土地政策制定中尤為重要。第二,規范化原則。公共政策制定的復雜性和利益性決定了公共政策制定過程要具有規范性。在法治社會中,規范性原則首先要求公共政策的合法性,政策的制定過程與結果都要以不違反法律法規為前提,另外程序公正是公共政策合理性的保證。第三,民主化原則,民主化強調在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的社會公正與公民參與,公共政策作為一種公共物品是集體選擇的結果,政策的制定需要公開化。[10]
在公共政策導向和土地利用現狀分析的基礎上,煙臺市的土地政策制定要以土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為出發點,積極調控城鄉發展建設用地,促進土地資源的節約集約高效利用和優化配置。具體來說,在土地政策制定方面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一)制定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
在中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下,耕地保護是國家糧食安全的保障,因此耕地保護政策是最嚴格的土地政策,特別是基本農田的保護。耕地占補平衡政策是耕地保護中最重要的政策之一,即市區的耕地逐步退出后,要按照“占多少,補多少”的原則,通過開發整理補充耕地,使耕地總量保持不變,質量不降低。煙臺市在實施耕地占補平衡政策過程中存在著兩個主要問題:一是耕地占補的數量難以達到平衡,后備土地資源匱乏,[11]耕地占補平衡在量上難以實現。二是耕地占補的質量難以達到對等,土壤肥力是耕地質量的重要標志,后備土地的土壤肥力往往難以達到市區中被占的耕地。在量和質都難以得到滿足的現實下,“占多少,補多少”的原則應調整為“先補后占”,土地使用者應根據耕地占用的面積先進行相應的耕地的補充,政府部門對耕地的質和量審核通過后,再批準占用耕地申請。值得注意的是,實現質上的對等可以把將要占用耕地的表土層剝離用于補充的耕地當中。
(二)嚴格控制建設用地過度擴張
農業用地向建設用地的轉變具有不可逆性,因此建設用地的擴張必須謹慎。在制定建設用地方面的政策時,一方面要科學審視城市的總體規劃,保證城市建設的基本用地;另一方面利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和土地用途管制等手段對建設用地的審批進行嚴格把關。在建設用地已經嚴重超支的情況下,要通過制定臨時的建設用地控制政策,收緊建設用地審批計劃,凡是不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各類建設用地一律不報批,凡是沒有土地利用年度計劃的一律不報批,對違法違規的土地利用行為采取嚴厲的懲罰措施,以嚴格控制城市建設用地的無序擴張。[12]
(三)優化土地利用結構
在煙臺市土地政策的制定中,土地利用結構的調整應放在突出位置。根據《煙臺市城市總體規劃(2006―2020年)》,煙臺市在規劃期內堅持港口帶動、集聚發展和中心強化的城市總體發展戰略,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統籌城鄉經濟和產業,提升產業結構,強化中心城市的功能。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首先要求優化城市內部的土地利用結構,因此在土地政策的制定中需合理分析與處理各類用地的規模、結構和布局,特別是針對工業用地比重過大的問題,在老城區內實行“退二進三”政策,將企業向工業園區集中,提供充足的城市土地資源供第三產業發展。另外,在政策制定時要注意土地利用方式轉變期間的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問題,并明確規定新建建筑物的容積率,以在土地利用結構優化的同時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四)注重城市用地內部挖潛
節約集約用地是土地政策制定的基本原則之一。基于煙臺市土地利用現狀,堅持以內涵挖潛為主是制定土地政策時的主要思路。農業用地要提高土地質量,同時開展農村土地整理,減少農村人均建設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城市建設用地一方面要注重老城區土地的盤活,充分利用閑置和低效用地,解決“城中村”過度占地的現象;另一方面對于符合“布局集中、產業集聚、用地集約”要求的單位優先安排建設用地指標,按產業制定最低的土地產出標準,對低效用地的行為采取懲罰措施,促進土地的高效利用,以實現中心地區的集聚與強化。
(五)加強土地生態建設
林地是煙臺市農業用地中主要的用地類型,城市規劃要求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持環境優先,推進可持續發展,建設生態型、環境友好型城市。因而在城市化進程中的土地政策制定要體現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加大土地生態保護扶持力度,支持森林保護建設、自然保護區建設和基本農田建設,把耕地、園地、林地、灘涂等作為生態保護的有機組成部分,充分發揮農業用地的生產、生態功能。市區內嚴格控制生產用地、保障生活用地、提高生態用地比重,實行嚴格的綠線控制,創建良好的宜居生態環境。
篇3
關鍵詞:呼和浩特市
土地利用
變化
分析
動態度
一、呼和浩特市城市土地利用基本情況
土地利用是指人類利用土地的方式和狀況,在空間變化上呈現出邊界清晰的類型變化狀態,在時間變化上依賴于土地利用方式轉變的速率。通過分析研究區不同土地利用類型的總量變化,我們可以了解呼和浩特市1996年各類土地用地情況分別為耕地607550.48hm2、園地3582.29hm2、林地242702.43hm2、牧草地728476.28hm2、居民點及工礦用地53546.02hm2、交通用地4522.92hm2、水利設施用地2319.61hm2以及未利用地39451.26hm2。到2008年各類土地用地情況分別為耕地569073.39hm2、園地4566。66hm2、林地311206.32hm2、牧草地665086.04hm2、居民點及工礦用地75027.06hm2、交通用地7526.01hm2、水利設施用地3244.84hm2以及未利用地50559.32hm2。土地利用情況總體趨勢有所增加的為園地、林地、居民點及工礦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設施用地及未利用地,只有耕地和牧草地的利用面積呈總體下降趨勢。
二、土地利用變化動態分析
本文基于研究目的及數據的可獲取性,運用土地利用動態模型對1996-2008年呼和浩特市單一土地利用動態度進行分析。計算結果見表1。
單一土地利用動態度表達的是某研究區一定時間范圍內某種土地利用類型的數量變化情況,它可以定量描述區域土地利用變化的活躍程度,其表達式為:
式中:K-研究時段內某一土地利用類型單一動態度;
Ua,Ub-研究期初及研究期末某一土地利用類型的數量;
T-研究時段長度。當T的時段長度設為年時,K的值就是該研究區某種土地利用類型年變化率。
由表1中看出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變化速度較快,主要發生變動的土地類型是居民點及工礦用地、交通用地、林地、耕地和牧草地。
1.農業用地的動態變化
園地面積變化:1996-2008年呼和浩特市園地面積總體呈上升趨勢,年增加率為2.28%。分析園地面積增加來源,主要是牧草地,少數來源于耕地。
林地面積變化:1996-2008年呼和浩特市林地面積大幅度增加,年變化率為2.35%。增加來源近48%來源于耕地。這是因為1998年以來實施的“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加速了耕地向林地的轉化。
牧草地面積變化:1996年呼和浩特市牧草地面積為728476.28hm2,到2008年面積減少到665086.04hm2,13年間年均變化率為0.725%。減少的牧草地主要轉化為耕地,另一部分轉化為建設用地。
2.建設用地的動態變化
從總體上看,在呼和浩特市城市擴展過程中,建沒用地呈現明顯且持續的增長,各土地利用類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向城市建設用地轉化的現象。
居民點及獨立工礦面積變化:1996-2008年,呼和浩特市居民點及工礦用地面積由53546.02hm增加到75027.06hm,年變化率為3.34%。1996-2002年增長趨勢較為平緩,2002-2008年面積增長較快,與城市化變化發展趨勢相吻合。
交通運輸用地面積變化:1996-2008年間,呼和浩特市交通運輸用地也呈上升勢頭。面積由1996年的4522.92hm2增加到2008年末的7526.01hm2,年變化率為5.53%。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呼和浩特市交通建設事業迅猛發展,用地規模增加。到2008年全市公路里程5304km,是1996年2829km的1.87倍。
水利設施用地面積變化:呼和浩特市水利設施用地面積由1996年的2319.61hm2增加到2008年的3244.84hm2,年變化率達到了3.32%。總量有所增加,其主要原因是重點水利工程項目的建設所致。
5.未利用地面積變化
呼和浩特市的未利用地面積由1996年的39451.26hm2增加到50559.32hm2,年變化率為2.35%,總量有所增加。分析原因發現,未利用地面積增加的區域主要分布在呼和浩特市區南部的黃土丘陵區,與和林格爾縣的交界處,這里土壤貧瘠、植被稀疏、自然條件差,農牧林結構不合理,是黃河中上游水土流失十分嚴重的地區。
三、綜合土地利用動態度
綜合土地利用動態度是指某一時段某一地區的土地利用變化速率,它的計算結果表示的是區域內土地利用變化的總體活躍程度,其表達式為:
式中:S為t時段內的綜合土地利用動態度;
t為研究時段長度;
為在研究期間土地轉移部分的面積,即土地利用類型轉化為非i類的土地利用類型面積總和;
Si為研究期初i類土地利用類型的面積;
通過計算得到:1996-2008年土地利用綜合動態度S=21.439
劉紀遠認為,按照綜合土地利用動態度的大小,可將我國的土地利用動態特征分為4種類型:動態度0-3,為土地利用極緩慢變化型;動態度4-12,為土地利用慢速變化型;動態度13-20,為土地利用快速變化性;動態度21—24,為土地利用急劇變化型。
通過計算得出1996-2008年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綜合動態度為21.439,屬于土地利用急劇變化型,這與同期城市擴展加速發展相對應。由此可見,1996-2008年城市用地擴展過程中,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程度較高,土地利用類型表現活躍,土地利用變化速度較快。呼和浩特市建設用地高速擴展,是導致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急劇變化的主要原因。
四、結論與建議
呼和浩特市當前土地利用現狀分析發現,研究區土地利用類型面積從大到小順序為牧草地、耕地、林地、居民點及工礦用地、未利用地、交通用地、園地、水利設施用地;單一土地利用動態度,研究區土地利用變化程度從大到小順序為交通用地5.533%、居民點及工礦用地3.343%、水利設施用地3.324%、林地2.352%、未利用地2.346%、園地2.289%、牧草地-0.725%、耕地-0.527%。其中除耕地和牧草地的面積是減少的以外,其它各類土地面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研究區土地利用綜合動態度為21.439,土地利用程度處于急劇變化型,土地利用活躍程度較高。
“十一五”期間呼和浩特市城市發展已經按照中心城區、衛星城和中心鎮三級體系布局,形成以中心城區為核心,重點鎮和一般鎮合理布局、功能互補的城市網絡群,實現了人口進城、工業入園、產業集中和要素聚集的具有呼和浩特市特色的城市化發展道路。在今后的發展當中,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應當與人口城市化、經濟城市化、社會發展城市化各方面相適應,根據城市化發展的階段與特征規劃土地利用的發展方向,統籌安排各類各區的用地。主城區范圍繼續向三環高速路延伸和擴展,積極引導城市向南部、西南部新區(大、小黑河之間)發展,統籌城區的功能分工、人口分布、產業布局與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新市區與主城的一體化發展。參考文獻
[1]陳峰云.城市發展中的土地利用研究一一以武漢市為例[D]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
[2]白冰冰,成舜.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潛力宏觀評價討論——以內蒙古包頭市為例[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35(1)
[3]宋戈.中國城鎮化過程中土地利用問題研究[D].東北農業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
[4]王筱明,吳泉源.城市化建設與土地集約利用[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1(1 ):5-6
[5]李小文,方精云,樸世龍.上海城市土地利用轉變類型及其空間關聯分析[J].自然資源學報,2004,19(4):438-446
篇4
內蒙古涼城縣地處中南部,是烏蘭察布市西南部前山地區重要的農業縣,地處內蒙古高原東南端、黃土高原東北邊緣。全縣現有5鎮3鄉1辦事處。2012年底總人口為24.9萬人,由蒙、漢、滿、回、達斡爾等民族組成,以農業為主體,農、牧、林結合是全縣經濟結構的突出特點。
二、涼城縣土地利用現狀及結構分析
1.涼城縣土地利用現狀分析。在第二次土地調查的基礎上,通過2012年土地變更調查,涼城縣土地總面積為345139.75公頃,包括8個一級地類,28個二級地類。全縣耕地總面積74738.95公頃,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21.65%;園地總面積206.44公頃,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0.06%;林地總面積87796.82公頃,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25.44%;草地總面積146093.20公頃,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42.33%;城鎮村及工礦用地總面積9517.74公頃,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2.76%;交通運輸用地總面積4751.51公頃,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1.38 %;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面積16016.91公頃,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4.64%;其他土地總面積6018.18公頃,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1.74%。
2.農用地內部結構對比分析。涼城縣農用地總面積為308835.41公頃,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89.48 %。其中,草地、林地、耕地、園地分別占農用地面積的47.30%、28.43%、24.20%和0.07%。
3.建設用地內部結構對比分析。涼城縣建設用地總面積為30286.16公頃,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8.78%。其中,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城鎮村及工礦用地、交通運輸用地分別占建設用地面積的52.89%、31.43%和15.69%。
4.其他土地類型內部結構對比分析。涼城縣其他類型土地總面積為6018.18公頃,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1.74%,其中,田坎、鹽堿地、設施農用地、裸地、沙地分別占其他土地面積的55.68%、29.14%、9.37%、4.17%和1.64%。
5.農用地、建設用地與其他土地面積對比分析。涼城縣土地總面積為345139.75公頃,其中,農用地面積為308835.41公頃,占全縣總土地面積的89.48 %;建設用地面積為30286.16公頃,占全縣總土地面積的8.78%;其他土地面積為6018.18公頃,占全縣總土地面積的1.74%。可見,涼城縣農用地面積最大,農用地又以草地為主,其次是耕地和林地,園地較少;建設用地面積位居第二,建設用地又以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為主,因岱海水域而使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面積大;第三為城鎮、村莊及工礦用地和交通運輸用地;其他類型土地面積最少。因此,涼城縣土地利用結構基本趨向于合理。
三、涼城縣土地利用變化分析
(一)1992年與2012年各類土地面積對比分析
通過對1992和2012年涼城縣各類土地面積對比(見表1)可以看出:從1992 到2012年的20年中,耕地面積減少幅度大,由121372.45 公頃減少到74738.95公頃,共減少了46633.50公頃;林地面積由37919.97公頃增加到87796.82公頃,共增加了49876.85公頃;交通運輸用地由2514.13公頃增加到4751.51公頃,共增加了2237.38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共減少了2636.72公頃;其余園地、草地、城鎮村及工礦用地和其他土地面積變化相對較小(見圖1)。
(二)土地利用動態變化分析
由圖1和圖2可以看出,1992、2012年涼城縣部分土地利用類型面積有明顯的變化。因此,引用土地利用變化模型對土地利用的變化速度進行分析研究,對預測未來土地利用變化趨勢有積極的作用。土地利用數量變化可以用單一土地利用動態度來表示。
其表達式為:
式中,K為研究時段內某一土地利用類型的動態度;Ua、Ub分別為研究期初及研究期末某一種土地利用類型的數量;T為研究時段長。當T的時段設定為年時,K的值就是該研究區某種土地利用類型的年變化率。
根據上述公式計算得到涼城縣不同土地利用類型的單一土地利用動態度(見表2)。
從表2可知,1992-2012年間,耕地、園地、其他土地和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平均每年以2.43%、3.68%、3.11%和0.83%的速度減少。而林地、草地、城鎮村及工礦用地和交通運輸用地則以8.26%、0.07%、1.64%和5.53%的速度增長,其中林地增加幅度最快。
四、涼城縣土地利用結構變化成因分析
涼城縣土地利用結構中,耕地、林地、園地、交通運輸用地和其他土地增幅較大,說明農業內部用地調整明顯,社會經濟發展對各類建設用地需求旺盛。其中,林地增幅最大,林地和草地面積的增加主要由于生態退耕還林、還草,表明近年生態建設成效顯著;城鎮村工礦用地及交通用地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城鎮化、工業化的發展需求和S102 、S208、S209省道和S24興巴高速公路的修建;耕地及園地面積減少的幅度較大,分別為退耕還林、還草和開發利用所致;其他土地面積減少的部分原因是由于“二調”與第一次詳查分類標準不同所致。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面積減少,主要是由于近年氣候趨于干旱,降水量減少等自然因素使水域(如岱海等)面積減少。
五、涼城縣土地利用應采取的對策
1.對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應遵循自然客觀規律,按照土地資源自身的適宜特性和承載能力,選擇科學、合理的土地開發利用方式和開發強度,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加強土地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土地生態功能。
2.針對耕地減少速度較快,要切實保護耕地,尤其是基本農田。保護草原和林地,發揮其生態效益。城鎮村及工礦用地和交通運輸用地增長較快,應適當控制城鎮村及工礦用地和交通運輸用地的增長。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中,以水庫和岱海水域所占比例大,針對目前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減少的狀況,要重點保護水庫,合理開發利用岱海水域。
篇5
【關鍵詞】土地規劃;整理;技術
1.土地規劃整理的重要意義
當前我國的基本國情是人均耕地面積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現有的耕地很多還缺乏灌溉措施與抗旱能力,農業產量不高,為了貫徹“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必須對現有土地結構進行統籌規劃;實施山、田、水、路、林綜合治理,配套、完善農業基礎設施,改善項目區農業生產條件,提高土地生產能力和土地利用效;優化配置土地資源,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條件;調整土地產權關系,保護土地權屬主體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穩定。
2.土地規劃的基本任務、規劃原則與目標
2.1土地規劃的基本任務
土地規劃的基本任務包括:分析土地利用基本狀況,包括土地利用現狀分析、土地適宜性分析、土地利用潛力分析、水資源平衡分析等; 制定項目區土地整理的目標、任務和方針;確定項目區土地利用方向、各類用地的數量及布局;確定灌排方式和主要工程的布局;通過技術、經濟論證,確定規劃方案;擬定規劃實施和管理的相關政策和措施。
2.2土地規劃的規劃原則
為了確保規劃目標的實現,結合項目區的實際情況,應該遵循如下規劃方針: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合理布局和布置各項工程,改善土地利用條件和土地質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產出率;實現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協調統一,促進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因地制宜地確定土地利用的方向、各項工程的規模及其配置,提高規劃設計的可操作性;政府決策與公眾參與相結合,調動廣大力量充分論證規劃方案,使規劃更加有效合理。
2.3土地規劃的規劃目標
土地規劃的目標是通過土地開發,提高土地利用率;通過土地平整和完善田間道路系統,為合理布局各種農作物,調整農業生產結構提供良好的土地條件;合理配置灌排系統,增強農田水利設施排灌功能,提高灌溉保證率,提高耕地的潛在生產能力;通過改良項目區土壤肥力,提高作物產量,增加農民收入,使農業生產持續、穩定發展;通過營造水土保持林,增強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改善農田生態環境。
3.土地規劃的關鍵技術問題分析
3.1土地適宜性分析
對規劃區內待整理的土地,在分析評價過程中,把土地利用現狀、土壤理化性狀、氣候、植被、地貌、海拔、排灌條件、開發改造條件、位置等作為參評因子,通過綜合分析,確定其開發改造方向。評價采用實地調查法、主導因子法和相關因子參考法進行。以坡度、灌溉、土壤厚度為主導因子,坡度小于25°的、能灌溉的以開發改造為水田為主;其中一種或數種因子達不到要求,以開發改造為旱地為主。土地復墾的,以土壤類型為主導因子,灌溉條件、周圍耕地類型為相關因子進行綜合評價。
3.2水土保持措施分析
3.2.1水平梯田修筑
水平梯田的修筑完全改變了地表的坡度,農民在田面內部耕作時通過人工修筑土壟,改變了坡面徑流的流向。雖然在實施過程中擾動表土層可能造成一定水土流失,但建成后,不但不會引起新的水土流失,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起到保土、保水、保肥的作用,更不會出現土地沙化、鹽漬化的不良狀態。
3.2.2種植農田防護林
對于項目區存在水土流失及風害影響的要規劃種植防護林,選用經濟樹種,一般可沿田間道兩旁種植白楊等形成基本農田防護體系,起到一定程度上防治水土流失及風害影響的作用。
4.土地規劃的總體工程布局以及其技術要求
4.1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工程的主要內容是將現有荒草地及灘涂整理開發成耕地,對所有耕地進行局部平整,形成便于機械化作業的田塊,山區和丘陵地區則形成梯田,梯田田面走向基本沿等高線方向布局,小彎取直,大彎就勢。水平梯田局部平整根據坎高和地形坡度確定田面寬,采用挖高填低的方式,平整成層層梯地。水平梯田原則上要求田塊標準100m×17.5m,梯地田坎層差在1.5m。格田內部相對高差不超過±10cm。規劃旱地為坡式梯田,每2m等高距布設一埂坎,埂坎頂寬30cm,高30-50cm,田塊長150-200m,寬度依地形坡度而定等高溝埂采取挖溝筑埂,埂在上、溝在下形式。土地平整工程要在保護環境、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和節約投資的原則下,保持水土、盡可能地增加有效耕地,還應該符合農作物耕種的要求,以及自流灌溉、自流排水的要求。
4.2農田水利工程
農田水利工程必須結合規劃區作物需水量以及地勢、降雨等綜合考慮水利設施布局及分布。按照《土地開發整理標準》規定,結合實際狀況,規劃設計灌溉保證率采用P=80%,排澇標準為10年一遇24h暴雨(124.3mm),水旱田1日排干。根據氣候、地形、地貌、土壤等特征,確定項目區整體灌排設計方案,結合梯田工程完善蓄排設施,以達到提高灌溉保證率,涵養水源,保水保土,減少水土流失的目的。排灌渠系總體布局采用“溝2路2渠”模式依地勢布設,排灌分家。灌溉輸水工程實行自流灌溉,通過各級渠道將水引自田間。排水工程有截洪溝、排水溝及交叉建筑物。以天然溝道為承接系統,結合田面平整工程布局排水溝,實行自流排水。
4.3道路工程
為了滿足農民出行、便于田間作業與田間管理,設計田間道路工程。一般考慮田間道和生產路兩個級別,其中田間道主要為農產品及貨物運輸服務,路面為厚碎石,路面寬4m,對原有田間道加以修復,部分盲段新修田間道,使所有田間道相貫通。田間道多沿等高線進行布線,田間道路縱向坡度一般不大于8%。生產路主要滿足人工田間作業和管理的需要,沿原始地面設計路寬110m,碎石路面,沿著渠道鋪設,每隔200-300m布設一條。
4.4農田防護工程
本項工程內容主要是興建防護林帶,涵養水源,減少水土流失,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包括改造現有的疏林地,營造水土保持林和護路林、田埂植草等。坡度大于25°的陡坡地進行生態林建設,并對田間道路和溝邊進行防護林建設,在田坎基部用石砌,其上采用水泥圈護坡,以保持水土。
4.5防護林工程
為了減少風害、改善農田生態環境、防止水土流失,項目區沿田間路布置防護林帶,以涵養水源,保水保土。根據當地的氣候、土壤等條件,結合當地經驗,一般可選用白楊、泡桐防護林帶,間距4m。
總之,土地規劃整理是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開發整理規劃目標,對水利、道路等基礎設施進行配套建設,對用地結構進行優化配置和合理布局,以充分挖掘土地潛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為目的所作的安排和布置。土地整理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積,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提高土地質量,促進土地集約利用,實現耕地數量保護與質量保護統一,落實基本農田保護制度的重要手段。它對于緩解人地矛盾,改善農業生態條件和生態環境,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現代化建設,發展地區經濟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規劃種類、規劃內容、土地利用規劃法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present land use planning of land and resource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problems of the thorough analysis, and combining the many years of work experience and the relevant theory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Puts forward to establish the land use planning, strengthen the land use planning authority, refining the land use planning kinds, clear hierarchy of each planning planning content and responsibility as the main way of strengthening of our country territory resource the land use planning system measures. For our country's land and resources of land use planning to provide scientific reference work.
Keywords: planning kinds, planning content, land use planning
中圖分類號: P285.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土地利用規劃指的是對某區域的土地利用進行超前的規劃與安排,從而能夠根據區域的社會經濟的發展程度以及土地自然歷史特征合理的分配國土資源并科學的組織土地利用的綜合體系。所以國土資源土地利用規劃的宗旨是維持居民的生存,優化國土資源利用,維護我國人民的基本利益。由此可見,國土資源土地利用規劃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現階段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內建設投資不斷增多,推動我國國土資源開發與利用的需求進一步加快。面對新一輪的國土資源土地利用規劃工作的全面啟動,我國也在不斷的完善國土資源土地利用規劃體系。通過分析與研究我國現行的國土資源土地利用規劃體系的缺陷,及時解決問題,從而促進我國的國土資源土地利用規劃體系符合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同時向科學、合理、依法、節約的方向發展。
一、現階段我國國土資源土地利用規劃的現狀以及出現的問題分析
現階段我國推行的國土資源土地利用規劃體系是以《土地管理法》為基礎,多種類型、級別、時序、種類互相關聯并且互相影響的綜合系統。主要包括:總體利用規劃、具體利用規劃、專項利用規劃三個層次。總體利用規劃根據級別不同可以分為全國、省級、市級、縣級、鄉級五個級別;具體利用規劃根據土地利用用途可以分為耕地規劃、交通用地規劃、公共設施建筑用地規劃、水利水電工程用地規劃等;專項利用規劃可以分為開發整理復墾規劃、土地整理規劃等。三種規劃的關系為總體利用規劃控制著其他兩種規劃。三種利用規劃是一種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
由以上我國國土資源土地利用規劃體系的現狀分析,可以發現土地利用規劃體系必須具有體系結構合理、具有權威性、各個層次關系明晰、可操作性強等特點。這樣才能發揮其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的穩定發展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國國土資源土地利用規劃體系起步較晚,制定周期過長等因素,所以會導致土地利用規劃體系時效性與可操作性不強的不良后果,筆者結合實際工作經驗以及相關問題研究,總結以下幾點現階段我國國土資源土地利用規劃出現的問題:(1)土地利用規劃體系的權威性有待提高。現階段我國土地利用規劃的法律地位不高,雖然在《土地管理法》中的部分內容涉及到了土地利用規劃體系的構建,但是仍舊沒有專門的法律保障土地利用規劃的法律地位。近年來,部分大城市在進行城市規劃過程中一味的擴大城市范圍,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不能夠憑借法律有效的約束城市總體規劃,從而造成了大量的農用耕地流失,土地供應總量失控的現象;(2)土地利用規劃的種類過于繁雜,不能達到明確分工的目的。有上述內容可以發現我國現階段的土地利用規劃體系比較完善,但是各個級別規劃的職能相互沖突,在宏觀層面上要求過細,微觀層面上規范不足。許多專項規劃的編制工作仍然不到位,詳細規劃部能夠解決實際問題;(3)土地利用規劃體系的時效性較差。現階段我國的土地利用規劃對時效性的把握不到位,缺乏年度方面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很容易造成規劃與實際的土地資源利用之間的矛盾。比如大多數的土地利用規劃為長期規劃,期限大多數為5~20年,所以規劃中的內容或者指標都有可能隨時間發生變化。從而導致了體地利用規劃失真,失去其使用價值;(4)總體規化不能夠與城市規劃保持一致。城市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關系極為密切,但是在我國總體規劃與城市規劃是兩種管理機制,屬于兩個部門分別管理,所以雖然在法律上要求兩種規劃要互相一致,但是由于我國城市化發展迅速,處于分割狀態的城市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在內容以及執行等方面出現較多的矛盾,從而會導致國土資源嚴重浪費、農用耕地流失大量流失等后果。
二、強化我國國土資源土地利用規劃體系的措施研究
通過以上對現階段我國國土資源土地利用規劃的現狀以及出現的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結合筆者多年的工作經驗以及有關理論的研究成果。總結出一下幾個方面我國國土資源土地利用規劃體系的強化措施,具體內容如下:(1)建立土地利用規劃法,強化土地利用規劃權威性。我國相關立法部門應當盡快將土地利用規劃的法律地位提升,加快規劃立法進度,賦予土地利用規劃較高的法律效力。使得土地規劃法成為我國依法配置國土資源的重要手段;(2)精煉土地利用規劃種類,明確各個規劃層級的規劃內容以及責任。根據我國現階段的發展現狀,筆者認為應當將市級與縣級的土地利用規劃合并,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分為四個層次。其中全國總體利用規劃的規劃內容應當包括:經濟社會發展戰略部署、基礎設施部署、社會服務設施部署、土地整理、城鎮體系規劃、環保規劃等方面。省級總體利用規劃的規劃內容包括解析涉及到該地區的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指標與戰略,根據本地區的發展特色對規劃內容進行完善,并對下一層的土地利用規劃提出合理、科學的規劃原則。由此可見全國以及省級土地利用規劃是指引性的規劃,應當具備宏觀性、政策性等特點,能夠正確把握我國國土資源的發展趨勢,起到指引與導向的作用。市級總體利用規劃的規劃內容應當囊括地、縣級的規劃任務,按照上一級制定的規劃原則確定具體的規劃方案:用地規劃、專項規劃等。鄉級總體規劃是整個土地利用規劃體系的基礎,規劃內容應當足夠的詳盡,應當按照土地的用途進行科學的分區管理。從而形成由整體到分支、由原則到具體較為完善的科學土地利用規劃體系。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高標準基本農田;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灌溉排水;塔營子鎮
中圖分類號:S1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2)-11-0033-1
1 項目區概況及土地限制因素分析
阜蒙縣位于遼寧省西北部,行政隸屬阜新市,是以種植旱地為主的基本農田保護區,也是遼寧省商品糧基地之一。項目區位于遼寧省阜新市阜蒙縣塔營子鎮六家子村,地貌上屬低丘平原,其土地利用類型以旱地為主,項目區建設規模內基本上沒有灌溉設施可以利用,其排灌系統骨干設施不具備,局部地塊土壤質地偏砂,有機質含量較低,土地產出率低,嚴重浪費了有限的耕地資源,所以在耕地資源有限的情況,急需提高地力,提高單位耕作面積土地產出率。
2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意義
高標準農田可以定義為:具有充足的水源保證,同時土地相對成片且肥力較高,排灌、交通等基礎設施完善的穩產高產、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的耕地[1-2]。而以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為目標,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整治規劃,在農村土地整治重點區域及重大工程建設區域、基本農田保護區、基本農田整備區等開展的土地整治活動為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3]。積極開展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對于緩解人地矛盾,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防治水土流失,促進農村現代化建設和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按照遼寧省對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任務的要求及《阜蒙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土地利用方向,選擇阜蒙縣塔營子鎮六家子村的基本農田和一般耕地為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申報項目。
3 建設內容
3.1 土地平整工程
項目區內分布19塊其他草地,土地平整面積13.5168hm2,總平整土方量為:挖方3.3788萬m3,填方3.3788萬m3。
項目區需要客土1處,面積為0.1989hm2,根據現狀客土地塊與周邊耕地的高差確定填土深度為0.6m,共需回填土方量為1193.4m3。
3.2 灌溉與排水工程
3.2.1 水源工程 項目區北部需打179眼機電井,井徑0.4m;項目區以南實際打沉圈井93眼,井徑1m。
3.2.2 排水工程 項目區地處繞陽河河谷平原,其地勢由北向南傾斜,務歡池河和押京河形成天然的排水系統,承泄項目區的地面徑流和外來客水。本次規劃僅對部分水泥路布設土質邊溝,邊坡比1:1,上口寬1.6m,下口寬0.4m,溝深0.6m,規劃19360m,采用機械挖土質排水邊溝土方量11616m3。
3.2.3 渠系建筑物工程 (1)農橋工程。項目區內排水溝道與田間道相交時,均布設農橋,項目區共布設農橋5座。(2)涵管工程。為了方便農民生產、生活,在道路與排水溝交叉處以及跨越排水溝下地共布設涵管34座。結構型式采用管徑Φ=300mm。
3.3 田間道路工程
項目區修建水泥路6條,路寬5m,總長12595m,填筑30cm厚的碎石路基,鋪設20cm厚的水泥混凝土路面;項目區修建砂礫石路18條,路寬5m,總長21138m,填筑30cm厚的山皮石路基,鋪設20cm厚的砂礫石路面。
3.4 護坡工程
在通往下興隆地的3號水泥路南側規劃護坡工程,長53m,采取漿砌石砌筑,坡面斜長2m,邊坡比1:1,厚30cm。漿砌石工程量31.8m3。
4 效益分析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后將新增耕地13.5168hm2,新增耕地率為1.65%。項目實施后土地墾殖率將提高0.92個百分點。
本項目總投資預算為1826.5900萬元,按建設規模816.9867hm2(12254.8005畝)計算,每公頃投入量為22357.59元,每畝投入量為1490.50元。通過經濟效益分析計算,項目區每年純利潤為1305.2521萬元,扣除現狀產值902.9546萬元后,每年凈增產值402.2975萬元。按還本年限法進行靜態分析,預計投資回收期為6年。靜態投資收益率為22.02%。
5 結論
通過對阜蒙縣塔營子鎮六家子村土地利用現狀分析,根據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標準,規劃對其進行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主要采取土地平整、灌溉與排水、田間道路、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等工程,預計新增耕地13.5168hm2,新增耕地率為1.65%,每年凈增產值為402.2975萬元,經濟效益十分明顯。
參考文獻
[1] 程炯,李新通,謝劍斌,等.丘陵地區人均半畝(333m2)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研究[J].福建地理,2000,15(4):10-13.
[2] 馮守杰,李有慶.加強山區高標準農田建設 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J].財會研究,2009(17):64-66.
篇8
1土地測繪的影響因素
土地測繪會直接影響到土地的利用效率,據研究表明,影響土地測繪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1.1環境因素的影響。在進行土地質量測繪的過程中,影響土地測繪的環境因素主要包括測繪技術環境因素、測繪作業因素和測繪生產管理環境因素,以及其他不同的環境因素。這些環境因素產生變化時,都會加大土地測繪工作進行的難度,最終會影響測繪的結果不準確,使土地不能得到合理的利用。所以,要優化環境的管理,用先進的測繪技術提高測繪工作效率,按照相關的策略規定展開土地測繪工作,減少環境因素給測繪工作帶來的影響。
1.2測繪方法的影響。土地測繪的方法有很多,操作方法是否得當,操作的每個步驟,都會影響到土地測繪的結果,因此,正確的土地測繪方法對測繪工作來說很重要。一個完整的測繪項目是由不同的工作程序組成,每道工序都會影響土地測繪的結果,要提升土地測繪質量,就要引進先進的測繪技術,學習新的工藝,不斷創新完善測繪方法,提高綜合水平,通過有效的方法,才能完善土地測繪工作。
1.3人為因素的影響。人為因素對土地測繪工作具有一定的影響,人作為一切生產活動的主導者,也是土地測繪工作的實施者,要做好對自身的管理,嚴格按照執行規范進行測繪工作。在土地測繪工作中,主觀上的決定因素都來自于人類的決定,不管是數據處理還是測繪報告,都需要人來進行造作控制。測繪工作者的技術和綜合素質,都會影響測繪工作的質量。測繪單位應該雇用專業的技術人員,嚴格把關技術人員的招聘,要求聘用技術水平高、經驗豐富和綜合素質高的工作人員,這樣對單位來說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利于促進公司的發展。同時,也改善了人為因素對土地測繪工作的影響。
1.4儀器設備方面的影響。儀器設備是保證土地測繪工作順利進行的主要工具,設備的先進與否,會影響人的主觀判斷,造成測繪結果不精確。另外,儀器設備的操作方法是否便捷,設備類型是否適合工程測量需要,能否達到客戶要求的效果等原因,都會影響到土地測繪的結果。所以,在選擇儀器設備時,要選擇質量好的、精確度高的和性能好的,最大限度保證測繪質量。
為了切實保護耕地、緩解土地供需矛盾、保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我國不同程度地嘗試著開展開發區土地利用現狀與潛力調查工作,然而,該項目是建立在完成城鎮地籍調查的基礎上的,也就是說需要提前運用測繪手段完成城鎮地籍調查工作,方能提高精度,形成準確的基礎圖件、數據,從而為保質保量完成開發區土地利用現狀與潛力調查工作做好技術保障。
1.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技術路線
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技術流程有現場踏勘、平面控制測量、變化地物的修測補測、圖形編輯、權屬調查、建筑物狀況調查、地籍調查表的填寫、建立和完善地籍管理信息系統等。其中控制測量內容有權屬界址點、界址線、地類界線、建筑物和構筑物、道路和與權屬界線關聯的線狀地物;水系和植被,同時調查房屋結構與層數、門牌號碼、地理名稱和單位名稱等;測量方法是利用城鎮1:500地籍調查數據,對變化地物進行修測、補測,采用全站儀解析法測繪,測點的位置標注在草圖上,坐標信息由全站儀自動記錄,并通過軟件傳輸至計算機,通過繪圖軟件進行編輯處理。地籍管理信息系統是采用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城鄉一體化軟件,按照有關要求,以開發區內土地調查過程中所形成的電子地籍圖形、土地權屬調查中形成的地籍調查表、調查過程中收集的權屬證明材料等非圖形資料為數據源,利用GIS技術、數據庫技術及網絡技術為手段,建立以城鎮土地調查數據管理為目的的現代化土地管理體系。
2.土地利用現狀分析技術路線
利用統計分析得出開發區土地利用現狀的數量分布,利用空間疊加分析、統計分析等方法分析開發區土地利用現狀的空間分布,合理地表示土地利用現狀的分布情況,可通過土地利用結構、土地利用強度、土地利用效益等方面對開發區土地利用現狀進行評價。其中土地利用強度指單位土地面積上的土地開發利用程度,是一個具有時間和空間意義的相對比較概念,其空間意義指特定時期某一區域土地利用強度大小,是和其它類似區域比較的結果,或單元區域之間比較的結果;其時間意義指隨著時間的演變,人類對土地資源利用的能力和利用程度不斷增強,現在的土地利用強度是過去動態變化的結果,又是未來土地利用的開始。從理論上說土地利用強度具有時間上的可度量性,空間上的可比較性。
土地對于人類的效益有多種,主要有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效益。土地利用的經濟效益是指土地開發利用過程中所獲得的純利潤;土地利用的社會效益是指土地生產的產品對社會需要的滿足程度;土地利用的生態環境效益是指土地的開發利用對生態平衡做出的貢獻。
3.土地利用潛力分析技術路線
篇9
關鍵詞 土地利用;現狀;動態變化;策略;山東萊蕪;鳳城街道
中圖分類號 F301.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03-0390-02
土地利用是指人類為獲取一定的經濟、環境或政治福利(利益)而對土地進行保護、改造,并憑借土地的某些屬性進行生產性或非生產性活動的方式、過程及結果[1]。土地利用是人與土地相互作用構成的動態系統。導致土地利用變化的原因有很多,但無論何種原因導致的變化,都源于土地所有者或使用者對于用地類型間邊際效用的比較[2]。準確把握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分析土地利用的動態變化趨勢,發現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對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義。
1 研究區概況
萊蕪市位于山東省中部,總面積2 246 km2,人口124萬人,轄萊城區、鋼城區、1個省級高新區和5個省級園區,19個鄉鎮(辦事處)。鳳城街道辦事處位于萊蕪市中南部,是萊蕪市委、市政府和萊城區委、區政府機關駐地,是市、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鳳城街道辦事處現轄20個村(居)、22個自然村,總面積28 km2,其中城外農村5個,城內村(居)15個,村(居)總人口2.9萬人,轄區人口14.58萬人。萊蕪市區涵蓋鳳城街道辦事處近80%的土地面積,因此研究鳳城街道辦事處土地利用動態變化對萊蕪市城市土地合理利用意義重大。
“十一五”期間(2006―2010年),萊蕪市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打破城鄉二元化經濟局面,努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長足進步。國民生產總值由2006年的287.29億元增長到2010年的546.33億元。旅游業取得長足發展,國內旅游收入由2006年的7.46億元增長到2010年的21.14億元,增加近3倍。經濟社會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同時也帶來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的巨大變化。轉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和打造國家優秀旅游城市的戰略方針對鳳城街道辦事處土地利用變化尤其是交通運輸用地和農業用地的變化帶來了巨大影響。
2 土地利用現狀分析
根據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數據,鳳城街道辦事處土地總面積為2 716.63 hm2。其中,農用地總面積410.97 hm2,占街道土地總面積的15.13%;建設用地總面積2 126.18 hm2,占全街道土地總面積的78.26%;未利用土地總面積179.48 hm2,占全街道土地總面積的6.61%。鳳城街道辦事處農用地中以耕地所占面積最多,是農用地面積的66.16%;其次為林地面積,占農用地面積的18.44%;園地僅占農用地面積的4.15%;其他農用地占11.25%。建設用地中居民點及獨立工礦用地面積為2 035.73 hm2,占建設用地總面積的95.74%,水利設施用地面積為3.34 hm2,占建設用地總面積的0.16%,交通運輸用地面積為87.11 hm2,占建設用地總面積的4.10%。未利用地占土地總面積的6.61%,其中未利用土地面積較少,為7.45 hm2,占未利用地的4.15%,未利用地中其他土地172.03 hm2,全部為河流水面用地,占未利用地的95.85%。通過以上數據可以看出,鳳城街道辦事處土地利用結構中建設用地占主導地位,農用地和未利用地比例小,可開發土地后備資源稀缺。
3 土地利用變化分析
從表1可以看出,一級地類,鳳城街道辦事處2010年農用地、建設用地、未利用地的比例分別為15.13%、78.27%、6.61%。與2006年末相比,和第一產業相關的農用地在土地總面積的比重下降6.22個百分點,和第二、三產業相關的建設用地的比重上升5.88個百分點,未利用地的比重上升0.35個百分點。從二級地類看,2006―2010年鳳城街道辦事處農用地減少主要是各項建設占用耕地,使得耕地面積出現較大幅度的減少;建設用地增加主要原因是居民點及工礦用地面積的大幅增加,其次是交通運輸用地。未利用地2010年比2006年增加0.35個百分點,主要原因是在此期間政府對大汶河市區段,即鳳城街道辦事處轄區內河道的整改致使河流面積增加。根據以上數據,居民點及獨立工礦和交通運輸用地面積的大幅增加反映出近年來經濟發展使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農用地減少凸顯了城市化進程中大量的農用地被占用;耕地、園地面積的大幅下滑與林地面積的增加并存的現象反映了城鄉結合部農民種植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積極性降低,從而導致農業產業內部結構調整土地利用面積發生改變。
4 土地利用速度變化分析
土地利用變化的速度可用區域土地利用動態度進行定量描述。目前,土地利用動態度可以分為單一土地利用動態度和綜合土地利用動態度[3],本文主要用單一土地利用動態度進行分析。單一土地利用動態度可以表達區域一定時間范圍內某種土地利用類型的數量變化情況,對比較土地利用變化的區域差異和預測土地利用變化趨勢都具有積極的作用。
土地利用動態度計算公式為:
K=■×■×100%(1)
式(1)中,K為研究時段內某一土地利用類型動態度;Ua為研究期初某一土地類型的數量;Ub為研究期末某一土地類型的數量;T為研究時段長;當T的設定為年時,K為該研究區域某種土地利用類型年變化率。根據公式(1)計算出鳳城街道辦事處變化較大的6種土地利用類型的土地利用年變化率。
從圖1可以看出,鳳城街道辦事處6種主要土地利用類型中,林地和交通運輸用地變化速度最快,變化率分別達到20.07%、16.96%。其次是其他農用地、未利用地、耕地、園地、居民點及獨立工礦用地,變化率依次為-9.55%、-8.46%、-7.33%、-6.21%、1.30%。近年來,境內汶河大道、萊城大道、魯中西大街以及長勺路等主干道的拓寬與修建是交通運輸用地面積快速上升的主導因素。居民點與獨立工礦用地增幅慢是由于基數大。林地的增速最大,主要是由于農民種植意識改變,在耕地上植樹造林或育苗;各項建設占用是未利用地和相關農用地快速減少的原因。
5 土地利用基本策略
5.1 加強規劃,合理利用土地
目前,鳳城街道辦事處轄區內的城鎮土地利用結構還不盡合理,各產業間的用地比例不協調,土地利用率整體較低。今后應強化規劃的指導作用,科學合理地引導城市用地。在規劃的制定與實施過程中要從體制、機制、管理和調控手段等方面進行改革,提高規劃的嚴肅性和法律地位。同時注意協調區域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城市規劃之間的關系,以從根本上控制城市用地規模,優化城市用地結構,使土地利用趨于合理。
5.2 拓寬渠道,集約利用土地
城市土地的集約利用是避免城市范圍無限擴大、保證耕地保有量的重要手段。近年來,鳳城街道不斷探索實施城市土地“挖潛”途徑,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目前,轄區內20個村(居)中已有90%以上開展過舊城舊村改造,節約了大量的土地。今后,再通過舊城舊村改造這個途徑挖潛的空間已經很小。未來要實現土地集約利用就必須積極拓寬“挖潛”渠道,尋找途徑,充分發揮土地儲備的作用,規范并活躍土地市場。浙江紹興提出的向閑置、向空間、向時間、向管理、向科技、向規劃、向機制、向企業、向置換和向域外要土地的10種集約利用土地的方法具有很大的借鑒意義[4]。
5.3 科學發展,可持續利用土地
與傳統土地利用方式相比,土地可持續利用更加強調土地利用的可持續性、土地利用的協調性和土地利用的公平性。從鳳城街道辦事處的實際情況來看,要使現有土地資源滿足經濟發展對土地需求的不斷增長狀況就必須優化產業結構,實現土地資源的少投入多產出。今后必須提高招商門檻,優先考慮占地少、技術含量大、土地集約利用率高的產業。同時要加強集約用地考核評價制度以及建設用地批后監管制度的完善與落實。通過科學創新,改變觀念,尋找適合當地的可持續利用土地資源的道路。
土地資源利用系統是一個復雜而巨大的社會經濟和生態系統,受歷史、政治、科技和經濟發展的制約。充分利用現代科技發展的成果,準確掌握土地利用現狀,為土地使用政策的制定和執行提供服務。通過經濟、法律、行政、政策和技術等手段對土地供應和使用進行科學合理的調整,以實現城市土地可持續利用,進而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
6 參考文獻
[1] 李平,李秀彬,劉學軍.我國現階段土地利用變化驅動力的宏觀分析[J].地理,2001,20(2):129.
[2] 熊惠波,侯會喬,江源,等.扎魯特旗土地利用變化及其驅動力分析[J].農村生態環境,2002,18(3):6-10.
篇10
1.1農村勞動素質不高
目前占社會主流的是70、80和90年代,他們大多受到良好的教育,尤其是90年代幾乎都接受過九年義務教育,他們的思想觀、價值觀都與老一輩不一樣:習慣了熱鬧、便利的城市生活,厭棄相對閉塞和勞累的農村生活。這使得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向城市,而參與農村經濟建設的只有年邁的老人和孱弱的婦女兒童,他們不論在體力和智力上與健壯的中年人和青年人都不可同日而語,他們不會將新型機械作業、種植培養技術應用到生產實踐上,這大大降低了農村勞動力的整體素質,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1.2農村土地利用率低
眾所周知,我國幅員遼闊、耕地面積廣闊,但很多地區都是山地與平原交錯的丘陵地區,加上人口分部不均勻,耕地面積與人口不成正比,產生了大量的小農經營,它具有分散性和獨立性,并且保留著大量的傳統生產關系,這些都使得無法大規模開展機械作業,大大降低了土地資源利用率,制約了現代農業的發展。
2農村經濟管理的改革措施
現階段,雖然我國經濟總體水平不斷提高,但是我國農村經濟管理模式仍存在較多問題,我國農村經濟管理現狀仍不容樂觀,要使農村經濟管理與農村經濟發展的速度相協調,促進農村經濟健康、快速的發展,是否能解決好農村經濟管理中出現的問題顯得尤為重要。于是在針對以上幾點現狀的分析和總結,筆者也在此提出自己的幾點建議,為農村經濟長足發展略施綿薄之力。
2.1提升農村經濟勞動素質
在各種客觀和主觀因素下,人的能動力是最主要的,提高農村經濟勞動素質就是改革的前提。針對農村勞動力大量外流的現象,研究者表示需要大大提高農村土地種植的經濟效益,提高農民種植的補貼,加大相關技術和設備的投資,使得農民在農村也能滿足其生活的需要。還要定期的對村民開展技術培訓課,確保各鄉鎮里都有專業人員對農業生產進行及時指導,同時,要對有改革意識和在生產實踐上有創新的人員進行一定的物質和精神獎勵,以此來鼓勵他們自主學習和研究新型的農業機械設備和種植技術,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和技術水平。
2.2提高農村土地利用率
精品范文
10耕地測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