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基本概念范文
時間:2023-06-29 17:27: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醫學基本概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論文摘要:每一種類的化學知識都有各自的特點,在學習中可以采用不同的記憶策略。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實驗貫穿于化學知識的方方面面,它不僅是學生學習化學知識、培養能力的基本途徑,還是培養學生科學態度、情感意志的重要手段。
化學基本概念是指中職化學教學大綱里規定的最一般、最廣泛應用的概念,通常用詞來表示,是中職化學教學中起關鍵作用的核心內容。因為它不僅是學習化學基本理論、元素化合物等知識的前提,還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基礎。學生能夠清楚、準確、深刻地理解和記憶化學基本概念,對學好化學十分重要。
一、知識組塊化記憶策略
記憶心理學研究表明:對于所有正常的成人而言,短時記憶的容量只有7±2個組塊。而根據個人的經驗和認知,使記憶材料中孤立的事物組合形成更大組塊的思維操作過程稱為“組塊化”。這是記憶活動中最一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它可以轉換記憶單元,使人腦中較小的記憶材料結合成較大的記憶單元,從而擴大短時記憶的容量,提高記憶效果。所以,在教學中有必要將龐雜的化學知識進行組塊化,再通過聯想和擴充掌握知識,不僅能夠增加大腦的記憶量,更能提高記憶的效果。例如,學習電解質概念時,讓學生抓住“或”、“化合物”兩個關鍵字詞來記憶電解質的概念,就容易把握實質。“化合物”表明只有化合物才可能是電解質,由此可知單質和混合物都不在電解質之列;“或”則表示對化合物而言,無論其熔融態還是水溶液,只要兩種狀態下有一個滿足條件能夠導電,該化合物即屬于電解質。
化學基本概念的語言描述是概念本質的抽象概括,任何一個成熟概念的定義都是經過反復推敲和錘煉的語言。所以在教學中,找準并抓住概念的關鍵字詞,進行適當的分析論證、比較對照、綜合推理,就可以化繁為簡、化難為易,順利完成概念的教學。抓關鍵詞法就是中職化學基本概念學習中一種行之有效的知識組塊化記憶策略,普遍適合于化學概念的理解和記憶。
二、對比記憶策略
中職化學有不少容易混淆的概念,如電解池與原電池、電離與電解、取代反應與置換反應、化合反應和加成反應、硝酸的酯化和硝化反應等。為了使學生對概念有較深刻的理解,就要加強不同概念之間的對比分析,弄清并把握它們之間的差異點和相同點,找出它們的內在聯系及本質區別,使輸入的信息加強對大腦的刺激,從而讓記憶變得容易起來。例如,認識原子核涉及三個概念:元素、核素和同位素,這三個概念及其相互關系的理解是難點,學生對這三個概念易混淆。在學習完原子結構表示方法后,通過展示圖片,讓學生嘗試著用原子結構表示方法畫出,引出氫的三種原子表示法,再通過層層設疑形式,理清這三個概念及其相互關系。
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創設一系列層層遞進的問題,讓學生掌握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概念和相互之間的關系。由具體的實例出發設置驅動性的問題,這樣做能夠牽制學生的思維,誘發學生質疑、引起探究的沖動,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化學概念的興趣和動機。再借助韋恩圖,對概念之間的差異和聯系加以對比分析,加深對這些概念的記憶和理解。
三、直觀記憶策略
在中職化學基本概念中,涉及許多抽象的概念,如物質的量、阿伏伽德羅常數、氣體摩爾體積、化學鍵、同素異形體等,對剛剛進入中職階段的學生而言,掌握起來比較難,常常只是機械地記住他們的定義,難以理解,時間一久概念就模糊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既可以運用生動、形象化的語言介紹概念,也可以充分利用幻燈、視聽工具、實物、模型、圖表等直觀教具,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生活化,充分發揮學生各種感官的功能,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加深記憶。例如,“電子云”的概念比較抽象難懂,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可以根據氫原子瞬間照相圖制成一系列幻燈片,在課堂上將幻燈片逐漸重疊放映出來,就不難讓學生理解“電子云”的概念。再如,在學習“摩爾質量”、“氣體摩爾體積”、“物質的量濃度”等概念時,將其文字敘述形式變形為數學表達式,如“物質的量濃度”這一定義的文字敘述形式為:單位體積溶液所含溶質物質的量。此時,我們可以用“n ”表示“溶質物質的量”,用“v”表示“溶液的體積”,“c ”表示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由此按照定義,物質的量濃度的數學表達式為:c= n/v。通過這一直觀的表達式,學生就不難理解物質的量濃度的定義了,記住也更容易。
基于化學概念抽象性的特點,加強直觀教學是提高化學概念教學質量的首要環節。因為只有用鮮明的感性材料,才能使大腦皮層形成興奮中心,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形成深刻的概念。其中,實驗是向學生提供感性材料最常用的教學手段,即可由實驗現象引入概念;或者由舊概念不能說明的問題引入新概念;亦或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常識作為感性材料引入新概念,都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概念的濃厚興趣。在教學活動中,直觀、形象的知識總是比枯燥、抽象的知識更能引起學生共鳴,使學生記憶更加深刻。所以,教師應當把枯燥乏味的知識講得生動、形象、有趣味,增強學生的感知,在不違背科學性的前提下,恰當利用學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作比喻,便于學生通俗易懂。
參考文獻:
[1]楊志亮等.對化學新教材的研究與實踐[j].化學教育,2001,(z1).
篇2
1.習題數量較多,體現函數知識在高中數學中的重要性
縱觀整個章節,我們可以發現,教材習題遍布在例題及其變式、練習、習題以及復習參考題中,其題量統計如下表:
章節例題及其變式練習習題
2.1173037
2.29918
2.3131921
2.4125
2.5675
2.6345
復習參考題 30
從表可以看出,就這一章節中的需要學生獨立完成的練習和習題多達182題,而函數這一章節基本內容多,題型方法多,高考中對學生的能力要求又高,表明了本章教材編寫依然重視傳統的“雙基”教學,依然堅守“熟能生巧”的學習傳統,通過利用大量的練習和習題對學生所學的知識進行強化訓練,以鞏固新知.
2.探究題與應用題所占的份量加重,更加注重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
為適應新課標的發展,強調學生創造思維的培養,在習題設置上,除了傳統的計算、概念性習題外,還有以實際問題為背景的應用題,以推理、圖表等形式出現的探究題,在閱讀與思考中出現的研究性開放題.以下是對教材后出現的練習與習題進行的分類,統計如下表:
章節計算、概念性習題應用題探究拓展思考題
2.15488
2.22425
2.33714
2.4611
2.512 1
2.6261
復習參考題2622
從表可以看出,開放型問題的份量在習題設置上較以前的教材大大加重.以實際問題為背景的應用題,將數學與現實生活聯系在一起,培養數學應用意識,同時要求我們在數學教學中要培養學生自主思考的空間以及數學建模的能力.
3.習題中蘊含豐富的數學思想方法,更加關注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
在函數知識中蘊含著許多的數學思想方法,比如數形結合,分類討論,函數與方程等,學生通過習題加強對這些思想方法的運用,使他們的思維能力也有很大的提升.例如在判斷函數奇偶性和單調性問題中涉及數形結合思想,在處理 這類“準二次函數”問題中涉及分類討論的思想,在討論超越方程根的個數問題中涉及函數與方程的思想等,在解決以實際問題為背景的應用題中,要把實際問題轉化為函數問題,再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即涉及轉化與化歸思想.
二、教學建議
1.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提高學生數學基本素養
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的靈魂,學生對數學思想方法的掌握與靈活應用,體現了學生的數學知識水平與數學能力的高低水平.函數知識作為高中數學的非常重要的一節內容,在習題設置上,習題中蘊涵著豐富的數學思想方法,是提升數學思維能力和提高學生數學基本素養的重要材料.
案例1P94復習題27:若關于x的方程3tx2+(3-7t)x+4=0的兩個實根α,β滿足0
這是一道簡單的求參數取值范圍的題目.我們來大致分析一下解答過程:首先將方程3tx2+(3-7t)x+4=0轉化為函數f(x)=3tx2+(3-7t)x+4(函數與方程思想),再利用二次函數根的分布列出不等式組解出t的取值范圍(數形結合思想).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不能只教會學生機械地套入步驟過程,而是要站在一個“為什么”的高度去解題,潛移默化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使學生的思維在解題中得到自覺提升,真正發展數學能力.
2.組織和安排研究性和探究性學習,促進個體的全面發展
函數習題具有較強的應用性和研究性,因此教材中提供了豐富的開放性習題,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研究性素材,建議在課本習題基礎上設計一些研究性、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自行探索解決.
案例2P33探究拓展第13題:已知一個函數的解析式為y=x2,它的值域是[1,4],這樣的函數有多少個?試寫出其中的兩個函數.
這是一道看似簡單但富有探究價值的問題,作為探究性學習的素材,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這樣一方面加深了學生對函數三要素的理解,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另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于學生體驗探究的過程、感受成功的喜悅.
3.指導和加強學生的數學建模能力,培養數學應用意識
篇3
中圖分類號:R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3)01-0099-02
一切教學任務和目標都要通過富有成效的教學方法來完成,教學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能否正確地選擇或運用各類教學方法。就方法而言,無論是傳統方法,抑或現代方法,其本身并無好壞,關鍵是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適用范圍。因此,針對不同的教學領域,選擇適合該學科的教學方法,才能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筆者在長期從事中醫基礎理論教學的過程中,逐漸體會到框架式教學法十分適合中醫基礎理論課程,能幫助學生高屋建瓴地接受中醫學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論,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
1 關于框架式教學法
框架式教學法,又稱支架式教學法。根據歐盟“遠距離教育與訓練項目”(DGXⅢ)的有關定義,支架式教學應當為學習者建構對知識的理解提供一種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這種框架中的概念是為發展學習者對問題進一步理解所需要的,為此,事先要把復雜的學習任務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學習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產生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德國范例教學強調“問題解決學習與系統學習的統一”、“掌握知識和培養能力的統一”、“主體與客體的統一”,其實質就是通過課堂學習來獲得系統化的知識結構,把傳授知識與科學方法有機結合。而框架式教學法的提出,就是建立在這些理論的基礎上,一方面強調課堂著重分析知識和體系的框架結構,力求整體把握學科各章節的主體,另一方面又強調各部分內容的交叉和聯系,注意各階段知識之間的相互滲透。其實質是以學生為主體與師生的雙向交流。這既包含了靜態的教學知識,又包含了動態性的教學策略,是科學知識、科學思想以及科學方法之間的有機聯系。
框架式教學法的基本理念是:學習快一點,回頭少一點,偶爾漏一點。主張在知識的前進中化解學習負擔。教學如蓋樓,封頂再裝修。主干挺拔而結實,分支再多也不會喧賓奪主。
2 框架式教學法在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學中的作用
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是中醫專業課程體系中的一門主干課程。它既是中醫專業的基礎課,又是國內外中醫師執業資格考試的必考內容,是繼續學習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中醫經典著作及中醫臨床各科的基礎。由于中醫基礎理論涵蓋了中醫學主要的理論和大量的概念,各中醫院校均設置了大量的學時,學習時間跨度較大,且內容龐雜,知識點有100多個,記
憶負擔繁重,專業化傾向強,對大多數剛剛從高中進入大學的學生而言,中醫基礎理論古奧繁雜,學習往往是被動機械的,而記憶的內容又大多是零星和細碎的,所以極易遺忘。部分學生學習方法僵化,只聽不記,或死記硬背。因此,選擇和使用合適的教學方法是中醫基礎理論教學能否取效的關鍵。
如果把中醫基礎理論中每個知識點即概念比喻為“一粒粒的珍珠”的話,那么,形成單元系統化的中醫知識體系則可以看作是“串珍珠的繩子”。有了繩子,珍珠雖然眼花繚亂,但卻秩序井然;沒有繩子,珍珠即刻散亂滿地,無法收拾。而框架式教學法即能把零散的知識點進行串聯、歸納、整理,把學生先前的“無序”知識“有序”地自動組織起來,幫助學生努力擴大知識信息中的已知部分,不斷消除知識信息中的未知部分,科學地解決中醫理論的整體化、系統化和網絡化。
3 框架式教學法在中醫基礎理論課程中的實施
具體到中醫基礎理論這門課程而言,我們將其劃分為三級構架,即模塊構架、章構架、節構架。
一級構架為四大模塊,即中醫學的哲學基礎、中醫學對正常人體的認識、中醫學對疾病的認識、中醫學的養生防治觀等。四大模塊的劃分有助于學生把握整本教材的總體框架,實現中醫基礎理論的系統化和綜合化。
二級構架為章構架,如中醫學的哲學基礎主要劃分為元氣論、陰陽學說、五行學說三章,中醫學對人體的認識主要包括氣血津液、臟腑、經絡、體質四章,中醫學對疾病的認識主要包括病因、發病、病機三章,中醫學的養生防治觀主要包括養生、預防和治則三章。
三級構架為節構架,如“氣血津液”章可分解為四節“氣”、“血”、“津液”及三者的相互關系。在節框架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展開精講細講。如“氣”一節,主要介紹氣的五部分知識,即氣的概念、生成、功能、運動和分類。這樣可使學生很容易把所學知識聯系起來。
框架式教學使較為復雜、不易把握的知識程序化、直觀化,既有利于對整體教材的把握,使之系統化、明了化,從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從而達到清晰可見甚至事半功倍的良好教學效果。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和對所學知識的應用能力。
4 框架式教學法對教師的要求
4.1 引導學生構建框架式思維模式
框架式教學十分注重知識的結構化,只有把知識結構化,才能舉一反三、融會貫通,才能實踐和應用;只有把知識結構化,才能轉變為能力的培養,并不斷創造創新。中醫基礎理論的教學內容本身具有極強的條理性和框架式。如前所述,我們在導論中就告訴學生主要介紹四大板塊的內容。其中在哲學基礎部分,可以告訴學生主要介紹三部分內容,即元氣論、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等。陰陽學說中主要介紹陰陽的起源、陰陽的屬性、陰陽的概念、陰陽的五大關系,以及陰陽在中醫學中的應用。如此層層推進,最終形成中醫基礎理論課程的整體框架。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的實施中,無論是每一單元的開始抑或結束,甚至是每一次授課,均應強化學生的框架意識、整體意識,引導學生從整體上去認識和把握中醫學的基本理論和概念。
4.2 幫助學生把相關知識口訣化
框架式教學同樣注重對知識進行口訣化。口訣化的方式有助于學生化繁為簡、化簡為趣。如在“經絡”一章的教學中,知識點十分龐雜,且容易混淆。如關于十二經脈在肢體的循行分布規律,我們可以給學生編出歌訣:“太陰陽明行在前,厥陰少陽在中間,少陰太陽在后面。”對于循行入耳中的經脈,我們把它概括為一句話――“三個膽小鬼鉆入耳朵中”,學生就很容易記住入耳中的經脈為三焦經、膽經、小腸經。十二經脈的流注次序把它變為兩句歌訣:“肺大胃脾心小腸、膀腎包焦膽肝續。”這樣就使十二經脈的前接、后續共24個知識點,兩句話便能了然于胸。
再如,在“氣機失調”的講授中,我們概括為“三大類五小類”。“三大類”為氣的運行遲緩、升降的失調、出入的失調;在此基礎上衍生為“五小類”,即氣滯、氣逆、氣陷、氣閉、氣脫。
5 框架式教學法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
對學生而言,采用框架式方法進行學習或復習,常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框架式學習的實施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骨架學習,觀其大略,不求甚解;第二階段為專題學習,深入某一單元,詳細到每個知識點;第三階段為習題學習,溫故知新。
在第一階段的骨架學習中,重在構建框架結構,不必過分追求細節。以骨架為中心,學習中醫學的有關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學生也可根據自己的能力和理解,把一些細節部分留在課后自己填補,進一步充實豐富框架內所包含的內容。這樣可培養學生自學的意識,增強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力。在第二階段的專題學習中,要注重對各個知識點的把握,盡可能地把握每一個細節,要學會對相關知識點的融會貫通。如陰陽學說,在哲學基礎板塊會介紹,在基本病機中也會涉及陰陽失調的知識,二者一定要相互結合。再如,氣的理論在氣血津液中有介紹,病機部分也有氣機失調的內容,此外還要與具體的臟腑進行結合。只有這樣縱橫交錯地進行“砌磚”,才能搭建出渾然一體的知識大廈。第三階段為習題練習。我們推薦《中醫基礎理論習題與解析》或《中醫基礎理論常見錯誤與對策》。通過習題,學生可以對學過的知識進行自查,同時在做題的過程中,應鼓勵學生查閱資料,進行探究性學習。
6 小結
篇4
中醫論文是進行中醫科研和對中醫科研的書面總結。隨著中醫科研和中醫學術的不斷發展,中醫論文的作用倍受重視。目前,撰寫中醫論文已列為中醫高等學校畢業和授予學位的考核依據,不可等閑視之。畢業論文的完成,首先在于論題的確立,下面就論文的選題談一些體會:
1.繼承與創新結合選題
繼承性是一切科技論文的共性。但是,由于現實社會的客觀需要和中醫藥學術自身的獨特性決定中醫論文的這一特性比其他科技論文表現得更為突出。同時,在現今的中醫實踐活動中,傳統的理論和方法仍然起主導作用。
對于中醫學畢業生來說,通過在校的四年學習,繼承前人的學術成就,博系各家學說,有一定的理論基礎,撰寫這類深入發掘和繼承前人學術成就的選題有一定的優越性。但是,其中也包含著一定的創新,做到繼承有創新,發掘有深度。走前人沒有走完的路,涉獵前人沒有完全涉措的領域,解決前人沒有解決的問題。這類選題常見種類包括:詮釋、補充或闡述發揮前人的學說,總結前人的經驗,對前人學說質疑,對中醫學基本概念的探討等等。
2.理論和實踐結合選題
中醫學學術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的歷史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許多學者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在繼承前人學術成就的基礎上,從不同的側面,對前人學說作了一定的補充和發展,進而形成當今中醫學的理論體系。畢業學生通過四年的學習,已經掌握了中醫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有一定的理論功底。但是,中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中醫學術新成果的形成,新觀點的產生,都必須來源于實踐,依賴于實踐。對于任何一個中醫學術問題,如果缺乏在實踐中的常任主研究和反復思考,就不可能形成對該問題的具有新意的正確認識。這樣就要求中醫學畢業生在最后一年的醫療實踐中,廣泛涉獵,留心觀察,運用所學理論科學地指導實踐,同時通過臨床經驗總結反過來重新認識理論。這類論文只要學生勤于總結,勤動腦,勤動手,還是比較容易完成的,常見的這類選題包括:對一種治法的理論認識及臨床應用,用某種治法治療某種疾病等等。
3.主觀與客觀結合選題
主現條件主要指學生的智力和精力。智力包括學生的知識貯備及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技巧。同時還要考慮學生的興趣和愛好以及自身的特長等等。但是,對于大學畢業生來說,受到許多客觀條件的制約:雖接近畢業尾聲,但所學的知識有限,很大一部分沒有經過醫療實踐,尚是純書本知識,沒有更深的理解和認識,畢業論文從研究到寫作完成有嚴格的時間限制,并且在完成論文的過程中,還要進行醫療實習,準備畢業考試和論文答辨,時間緊迫,學生分到各地醫院實習,各醫院的醫療設備、醫療技術有所不同,帶教教師能力參差不齊,對學生醫療實踐能力也有一定的影響,學生首次進行醫學研究,經驗缺乏。同財,中醫學畢業論文不同于其他學術論文。目的是對學生的一種訓練要求,使他們進行一次全面的、規范的寫作,為畢業后寫醫學類論文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畢業生在選題時,要根據實際情況,所學專業的不同,研究能力的大小,客觀條件的不同。選擇難度、大小適中的選題。
上述三方面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切不可將它們分割開來。學生在確立選題后,再進行詳細資料搜集和整理,根據中醫論文的結構,便可圓滿完成畢業論文。
篇5
關鍵詞:中醫病名;診斷;標準;病證結合
病名是中醫在長期臨床實踐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重要概念,是中醫學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辨病是中醫臨床不可缺少的內容[1]。任何疾病都有原因可查、病機可究、規律可循、證候可辨、治法可用、預后可測,臨床治療的目標主要也是針對病。但目前中醫病名幾乎處于被取消的狀態,臨床診斷、論文著作、科研課題等,大部分都使用西醫病名,中醫病名被棄而不用,或僅稱屬中醫“范疇”。因此,必須制定中醫標準病名,作為國家標準加以頒布實施,以保護中醫藥知識產權,維持中醫知識體系的完整性。
1病證結合是中醫診斷學的精髓
中醫對疾病本質的認識最早即是確定病種,并賦予病名。《黃帝內經》所記述的病名逾200種,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無論是《傷寒論》論外感病,還是《金匱要略》論內傷雜病,都是以病為綱,病脈證治并重。此后歷代醫著如《諸病源候論》、《景岳全書》、《醫宗金鑒》、《證治準繩》等,以及近代臨床各科的中醫教材,基本上都是以病(癥)為綱,進行辨證論治。因此,繼承中醫學的病名及診斷十分必要。
病證結合是中醫認識疾病本質的基本方法,診斷疾病可以有效地把握疾病全過程的根本矛盾,而辨析證候又能準確地把握疾病某一階段的病位與病性等主要矛盾。對病和證的分層認識,具有較強的互補性,二者的關系猶如經緯縱橫交錯,使中醫對疾病本質的認識在病位的表里上下與臟腑經絡,病性的陰陽寒熱虛實,以及病勢的進退深淺3方面達到3維統一。中醫病名融于中醫理論體系,能正確引導臨床辨證與施治。與證名診斷一樣,病名診斷是中醫臨床診療不可或缺的內容,取消中醫病名不僅僅是病名被取消了,中醫認識疾病本質的病證結合診斷特色也沒有了,更談不上中醫的優勢、生命力和發展。
2中醫臨床必須使用中醫病名
就臨床診療的目標來說,中醫與西醫所針對的都是疾病,在這一點上中醫病名與西醫病名之間是相互關聯的。但由于認識論和方法學的不同,所導出的病名體系必然不同。中、西醫的病名,一般都是由病因、病性(病理)、病位和病狀相互組合而構成。在病因病性方面,中、西醫的概念基本不同,中醫的風寒濕熱、痰飲瘀血、陰陽虛實、勞癉痹厥、脹脫痿痛、癌瘤瘕、癰疽翳障等,西醫稱之為細菌、炎癥、變態反應、免疫紊亂、功能亢進、減退、衰竭等等,而氣、血、水、膿、毒、火(炎)等概念,中、西醫則都將其視作基本的病理改變。在病位方面,雖然中、西醫的解剖名稱基本相同,但中醫學的認識相對籠統而西醫學的概念以精細為特征,由于中、西醫對各組織器官的生理、病理及相互關系的認識上有所不同,因而對疾病的命名診斷,西醫有病因診斷、病理解剖診斷、病理生理診斷、功能診斷、臨床綜合征診斷等不同形式,并注意幾個方面的結合而作出完整診斷,因而其病名限定清楚,但較冗長而復雜。與之不同,中醫學病名極為精當簡煉,每個病名實際用詞一般只有2~4個字,不一定將每個病的病因、病性、病位等本質屬性概括無遺,而可通過辨證診斷使之得到補充。正是由于病名診斷與辨證診斷之間的這種互補性,使中醫學的病證診斷完整地融入中醫學理論體系并具有中醫之特色。可見中醫病名與西醫病名既有關聯而又不等同,中、西醫病名的對應關系是模糊的,即“是也不是,不是也是”。
中醫臨床必須以中醫理論為指導,使用準確而規范的中醫病名。中、西醫病名只能并存和相互對照,而不能并用,更不能以西醫病名取代中醫病名。某些中醫病名目前尚不為廣大群眾所熟悉,主要是由于受西醫病名的沖擊,加之近代中醫一味地強調辨證而不重視病名診斷所致,而不是中醫病名脫離了實際,導致廣大群眾不能接受。只有規范中醫病名,堅持并強化中醫病名診斷,方可使中醫病名逐漸為人們所熟悉和接受,才有益于中醫學的發展,也有利于發揮中醫學的優勢。
3中醫病名診斷的必要性
中醫的許多病名,如破傷風、托盤疔、胬肉攀睛、鵝口瘡、舌菌、痄腮、陰吹等,精煉簡捷,見名知義,易于掌握。中醫有不少好的病名,如歷節風、破傷風、感冒、紅絲疔、纏腰火丹、蛇頭疔、乳巖、天行赤眼、蟹睛、骨槽風、鼻淵等,其命名科學確切,名實相符,正如宋·張杲《醫說·疾癥》所謂“古之論疾,多取象比類,使人易曉”。因此,這些中醫病名一直沿用至今,為人共曉,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有些病名如痢疾、霍亂、傷寒、破傷風、風濕熱、感冒、麻疹、癲癇、子癇、白喉、痔、癰、痛風、風疹、云翳、腳氣病、牛皮癬、梅毒等,在西醫傳入中國時,便為西醫所引用。
中醫強調辨證,并多以癥為病。但辨證畢竟只是反映疾病某一階段的情況,癥則只是疾病本質的外在表現,而通過診斷所確定的病名,代表著對疾病最本質的認識。病名診斷在中醫醫療實踐中具有極重要的意義,它有利于把握疾病的全局和全過程的一般規律,有利于臨床施治,這是中醫學術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徐靈胎《醫學源流論》指出:“欲治病者,必先識病之名……一病必有主方,一病必有主藥。”說明不同疾病可以有自己的專方、專藥、專法治療,如肺癆若不治癆殺蟲,則辨證治療效果欠佳。雖然異病同證時應當同治,但治療也應根據病而有所區別,如胃瘍、久泄均可見脾虛證候,在補脾益氣同時,胃瘍者常結合理氣止痛,久泄者則常兼利濕止瀉。同時病名診斷亦可指導辨證,因為每個病演變過程的一般規律往往可體現為不同的“證”,各證出現的頻度也不一致,如風眩最常見的證型為肝陽上亢,而陰陽兩虛則較少見,有時病人可能僅有血壓增高,而其他癥狀不明顯,以致無癥而出現無證可辨,此時則可根據風眩而首先考慮為肝陽上亢,采用平肝潛陽的治法。
4取消中醫病名必將導致中醫學的滅亡
有學者提出,中醫病名改革應大部分采用西醫病名,或中、西醫病名并用,這樣方有利于中醫現代化,并能成為中醫走向世界的橋梁[2]。也有人認為“取消中醫病名中醫滅亡不了”。這些觀點顯然都是不對的。中醫臨床是在中醫學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活動,中醫學需要與國際接軌,但絕不能用西醫病名取代中醫病名。因為中、西醫學是不同的理論體系,中醫的陰陽五行、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病因病機等基本概念不同于西醫學的解剖、生理、病理等理論,把西醫的病名搬過來,套在中醫學的頭上,則名實不相符,無異于穿西裝戴瓜皮禮帽,這無疑會給中醫的診斷和治療帶來思維方面的負面效應。
中、西醫這兩種不同的醫學理論體系,認識疾病的角度不同,那種“西病中證”式的診斷無異于“人頭馬、美人魚”之類,似是優勢互補、強強相合,但實際上只會使中醫學走向滅亡。因為用西醫學理論來衡量中醫學,不僅只是病名不科學,中醫學的陰陽五行、風、寒、暑、濕、燥、火、喜、怒、憂、思之類病因,肝之開竅于目,脾主運化與統血,經絡的解剖結構,以及四氣五味、升降浮沉等中藥理論等等,統統都無科學可言,都應在廢棄之列。堅持中醫病名是保持和發揚中醫學體系的要害所在,是中醫學生死攸關的大事。設若中醫學取消了病名,則說明中醫學對“病”沒有認識,中醫只知辨證施治,不會診病治病,那么中醫學還有何“術”可言呢?取消病名,就會使中醫學術一潰百潰,一發不可收拾。
中醫是中華傳統文化最優秀的部分,由于西學東漸,中國人已逐漸遠離自己的民族文化主體,出現了文化自卑,不少人對中醫的知識財富不相信,甚至抵觸,這并不足為奇。癀瘕、卑傈、旭痹、癉等字都不認識,這是由于近現代文化舉措對中醫學帶來的負面影響。落葉知秋,病名的取消就是中醫學術消亡的前兆,面對日漸遠離傳統文化的中醫,如何恢復昔日中醫與傳統文化二者之間的密切關系,如何使中醫能夠按照其自身發展規律良性發展,這或許是今天有志于振興中醫藥事業的人們所應當迫切思考和解決的問題”[3,4]。
歷史事實告訴我們,否認中醫理論體系,妄以西醫病名取代中醫病名必然失敗。1933年下發的《中央國醫館學術整理委員會統一病名建議書》、《中央國醫館審定病名凡例》及《中央國醫館審定病名錄》,之所以遭到反對而沒有實施,其主要原因就是武斷的認為中醫病名不科學,要統一則必以西醫病名為標準,這是其夭折的致命之處。現在雖然時過境遷,中醫界的認識有了很大的變化,但可以斷言,取消中醫病名只會是重蹈復輒的命運。惲鐵憔在《論醫集·對于統一病名建議之商榷》說:“今若以西名為主名,不廢中醫學說,則名實不相符。若廢中醫學說,則中醫即破產,不為此,則為彼,更無回旋余地。例如《傷寒》一書,包括支氣管炎、肋膜炎、胸水乃至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日射病、虎列拉等等,假如使用此諸名色,初步,《傷寒論》本文,將漸次無人研讀;進一步,必《傷寒》方無人能用;及后一步,必講究注射滅菌。如此,則中醫消滅、中藥消滅。是故用中醫病名為統一病名,在此必爭,是非得已,不止名從主人而已。”先賢之見在當代中醫界已被印證,這不正是廢棄中醫病名之惡果嗎?
我們應從病證結合的角度,站在發展中醫理論與保持中醫特色的高度,堅持中醫病名診斷,并撥亂反正,正本清源,摒棄“重證輕病”、“西病中證”等錯誤觀點,在中醫學理論指導下,深入開展對“病”的研究,以提高臨床診療水平。
5規范中醫病名體系
任何學科都是在繼承前人學術思想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醫病名學術也不例外。中醫病名規范化的研究,首要而根本的原則,必然也只能是繼承性原則,要從蘊藏前人豐富經驗和理論的歷代醫籍中整理、挖掘中醫病名,切合臨床實際者用之,不符合臨床實際者改造之。在此基礎上本著特色性、實用性、創新性、準確性等原則,全面系統地開展病名體系研究,形成完整而規范的中醫病名學術體系。近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中醫臨床診療術語》[5]疾病部分即是本著繼承和發展中醫學理論的宗旨,采用繼承、挖掘、引申、創新、引進等方法對病名進行分化定義,從而使中醫病名學術在相對完整的意義上形成體系。
現代醫學制定有國際疾病分類(1CD)等國際標準和國內的《疾病分類與代碼》。但中醫學是具有獨特理論和豐富經驗的傳統醫學,中醫學是我國的寶貴文化遺產,它與西醫學有很大的不同,因而不可能用ICD等外來名詞規范中醫疾病名稱。現在臨床上中醫的病名被棄用,沒有中醫的病名體系,這將使中醫學術處于滅亡的境地,因而必須加緊中醫病名的標準化、規范化研究,國家衛生行政部門應組織中醫學者開展中醫標準病名的研究,建立中醫標準病名體系,一方面充分吸取、反映以往研究的合理內容,另一方面彌補前段標準化研究的不足。中醫標準病名研究應按照中醫理論體系,嚴格區分病、證、癥概念,在繼承原有病名的基礎上,參考西醫病名,按中醫學的理論創新、分化、擴展中醫的病名。該研究可為中醫學術提供全面標準的“原件”,不斷完善中醫疾病體系,并能對臨床診斷及鑒別診斷起到指導作用,也有利于保護中醫學的知識產權。
參考文獻:
[1]朱文鋒,賀澤龍.論堅持中醫病名診斷的必要性[J].遼寧中醫雜志,2000,27(2):50-52.
[2]蘇玉侖.中醫病名應改革[J].中國中醫藥報,2000,5:31.
[3]劉理想,張其成.近現代文化舉措對中醫的影響[J].中國中醫藥報,2006,10(13):8.
篇6
中醫原創思維定義存在的問題
界定中醫原創思維,是一項相當棘手和難度很大的工作。除了要概括其定義,還必須改變長期因循的理論定勢,需要溝通眾多自我生發的孤立觀點,區分幾個外延不甚清晰的基本概念。
1理論定勢的偏向需要糾正
理論定勢偏向其一,中醫原創思維是哲學命題,認定思維活動只是單純的認識活動。此等認識的結論,大都緣于中醫學同哲學的思維功能基本一致,認為思維活動只是認識萬物和宇宙自身。盡管認知功能是思維活動的主要功能之一,但是思維的功能還有指導實踐和規范行為、梳理層次結構與構建實踐規則,創造價值與進行評價的功能。國醫大師陸廣莘先生曾說,中醫學不僅體現了認識論上的知識論,更是實踐論。換句話說,中醫原創思維,不是為了認識而去認識,其最終目標是為了解決臨床實踐過程中的具體問題。其二,中醫原創思維與中國其他傳統學科思維具有共同性,通過對中國傳統農學、天學、物候等學科的思維進行解析,能夠從外部間接了解中醫原創思維。筆者認為,從思維發生的認知基礎與基本特征,如天道自然、天人相應等認識的邏輯起點來看,這一思路并無不當。但基礎和特征并非思維本身,中醫學與其他學科的根本界限不應忽視。中醫學是以人體生命現象及其調控法則為對象,要認識的是生命的機制與原理,要解決的是辨證論治的實際問題,故中醫原創思維與其他學科思維大相徑庭。
2見仁見智的理論認識需要通約
通約,是數學上的一個術語。科學哲學在表述屬性或本質相同的兩種事物關系時,常常稱之為“可通約”。關于中醫原創思維的定義,當代不少學者都有論及。如王琦[2]認為:“中醫原創思維是‘取象運數,形神一體,氣為一元’的整體思維模式”。劉天君[3]提出“具象思維是中醫學基本的思維形式”。王永炎[4]主張原創思維具有“特有”、“與眾不同”、“創造性”3個屬性,“科學與人文交融”、“天人相應、調心與調身并重”兩大特點。劉長林[5]曾指出,中醫原創思維應以象思維為主導;“象”作為思維單元,是中國思想文化,包括中醫學在內的思維方式的共同特征。因此,需要比較各家觀點,突出共性,體現個性。研究者應當反思:為何上述研究的對象均有“象”的因素?各類研究之間有何聯系,有什么樣的共同特點?如果這些結論的孤立情況難以打破,無法體現中醫原創思維的全面內涵,設法找出的共同的結構、共同的要素怎么能涵蓋中醫原創思維的全部活動而形成統一的定義?
3模糊的理論概念需要澄清
思維、思維方法、思維方式、思維模式,這幾個理論概念常常干擾我們對中醫原創思維的準確把握。對方法、方式、模式的定義,不同的學者認識差異很大。在中醫原創思維研究中,三者是否能夠剝離開來單獨加以研究?比如,辨證論治是方法,還是方式,抑或是模式?只有明確了中醫原創思維這個上位概念的定義,才能對上述的若干概念加以澄清。
中醫原創思維定義的基本要求
厘清了問題的癥結所在,然后就是如何加以定義并確立規則。筆者認為,中醫原創思維的定義,需要滿足以下4個方面的要求。
1充分展現中國原創文化底蘊
劉長林[6]曾說,中國原創的思維方式,其認識論基礎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與“以時為正”。在時間與空間維度中,側重于時間維度,并基于此來統攝空間,是中國文化的顯著特征。“氣化流行,生生不息”是中國文化對于自然整體生命狀態的本質描述。中醫原創思維的認識對象,是生命過程中的現象與運動、原理與規律,調整的是生命不斷生成演化的動力與狀態,應充分體現中國原創的文化內涵。
2充分容納中醫學術史上的原生意識活動
所謂原生,就是在中醫學術發展歷程中自然而然生成,不加任何外界干預。《黃帝內經》奠定了中醫學基本理論體系,后世醫家在此基礎上,根據個人的臨床實踐,不斷對這一理論體系進行豐富與完善。這一過程就是中醫原創思維的生發過程。在當前,必須從學術發展的時間維度,來思考中醫原創思維的界定問題。同時,在共時條件下,對中醫原創思維進行深刻描述。
3充分發掘中醫原創思維的普遍特征
對于中醫學思維活動的特征,必須從面向臨床實踐的視角加以總結和歸納。有文字記載的中醫學思維,大約出現在公元5000年之前的黃帝時代。直到公元100年左右的漢和帝時代,才對中醫學原創思維的4種模式進行總結,也就是醫經、經方、神仙與房中4個流派特征。如《漢書•藝文志》載:“醫經者,原人血脈經落骨髓陰陽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湯火所施,調百藥齊和之所宜。至齊之得,猶磁石取鐵,以物相使”。發掘中醫原創思維的普遍特征,是界定其涵義的基本要求。
4充分考慮中醫原創思維的創造特性
鮮活的中醫原創思維,更加充分地體現在對臨床實踐的指導與規范過程中。從歷史發展過程來看,每一次思維活動的革新,都會帶來中醫理論與實踐的進步。從臨床處方論治視角來看,每一次面對病患都是思維創造的開始。因此,對于中醫原創思維的總結及其對臨床指導與規范作用、臨床層面創新意識活動程序的描述,以及臨床療效的評價等方面,也應在中醫原創思維定義中得到體現。
中醫原創思維的結構性要素及定義的表述
中醫原創思維,同其他思維活動一樣,都具備符號—語言、秩序—規律、程序—規則3個最主要的結構性要素。
1符號—語言要素
思維活動是自始至終在符號或語言媒介中運作的思維活動。無論符號表述一種意象涵義還是抽象涵義,其總是作為一種指代流動于思維過程當中。中醫原創思維關注的是一種稱之為“象”的符號,涵括了物象的自然整體、不加切割的全部信息。“象”是中醫原創思維的思維活動單元。“象”是作為認知主體的人的主客相融“感”的結果。中醫學大多數的思維活動,都是以“象”為媒介發生的。如自然之象有天象、氣象、陰陽五行之象等,人體之象有脈象、舌象,以及證候之象等。由于“象”本身蘊含的信息非常豐富,以至于“大一”和“小一”均難以超越其表征的范圍。“象”又是作為意識活動主體的人,以及外界環境信息兩相交融的綜合反映。因此中醫原創思維是在認識與調整人體生命狀態時,將人體信息表征“象”化,并在實踐中具體加以傳遞、交流和運用的意識活動。
2秩序—規律要素
思維活動本身就是從混沌或無序中發現或建構秩序的意識活動。中醫原創思維是一種認識活動,是以人類生命運動、現象的秩序與規律為解釋中心的意識活動,是指導臨床實踐并促使臨床行為與診療技術規范化與有序化的意識活動,也是進行臨床療效評價并促使價值模式和尺度標準化和有序化的意識活動。客觀地說,中醫原創思維決定了中醫理論體系框架的層次與結構,后者反映了前者的認知歷史過程。中醫原創思維也決定了中醫臨床實踐的價值取向,后者反映了前者的秩序與規律。
3程序—規則要素
篇7
中醫藥文化歷史悠久、博大深厚,蘊含著深邃的哲學思想和豐富的人文精神,在促進中醫藥高職高專學校強化辦學特色、提高教育質量等工作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中醫經典著作是我國的傳承文化,是中國文化的經過歲月的沉積而留下的經典。因此,切實加強中醫經典教育,積極探討以中醫經典教育建設促進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途徑,極具現實意義。
2現行中醫高職教育經典教育模式存在的問題
目前,中醫人才的培養問題很多,雖然中醫藥人員數量在增加,但從社會和醫療機構的反饋信息來看,中醫藥教育質量明顯下降。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醫藥可持續發展,其主要原因與對經典著作的學習重視不夠有關。近年來,有學者以改變知識陳舊、內容重復、學科界線不清的弊端為因由,提出取消經典著作的獨立課程地位的觀點,這一觀點忽視了中醫學發展的自身規律。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等是中醫學生命力之所在,是中醫理論的核心,其源于經典而且是長期穩定不變的。也有學者提出經典醫著的教材應該用現代語言表述經典醫著中基本內容,而將原文附其后供學生進一步鉆研,否則會加大學生學習的難度,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筆者不否認用現代語言準確、完整地闡明醫著的原意,吸收現代研究的成果來充實教材的內容,以更好地體現經典醫著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現代臨床實踐的指導有重要意義,但經典之為經典就在于對其原文原汁原味的學習。中醫理論體系的基本思維方式的架構,有別于現代科學的思維方法。通過對經典的學習,把中醫的一些基本概念,潛移默化地融入了學生的心靈深處,是形成中醫理念、建立中醫思維的必備環節。
3中醫經典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各高等中醫藥院校把《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設置為中醫學經典必修課程,簡稱中醫“四大經典”。中醫“四大經典”歷來是中醫教育的核心,有著很強的理論性,它們構建了中醫的基本理論框架,涵蓋了中醫基本理論的主要內容,是中醫理論的基石,具有很強的實踐指導性。
3.1學習經典醫著,是幫助學生打牢中醫理論功底的需要《內經》標志中醫的理論框架的基本形成,為中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而《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則進一步完善了中醫理論,建立了外感、內傷雜病和溫病辨證論治的理論體系。學習經典醫著是系統、全面掌握中醫理論的必然要求,是掌握中醫理論體系的最直接、最有效方法。中醫治學的根柢就作者單位:050081石家莊市,石家莊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是中醫學的經典著作,經典可以示人以規矩準繩。清代醫家徐靈胎認為:“一切道術必有本源,未有目不睹漢唐以前之書,徒記時尚之藥數種而可為醫者。”中醫要遵循中醫自身理論體系發展的軌跡,來探索理論與實踐的客觀規律和科學的內涵,所以中醫經典醫著對于中醫學生來說理所當然應該努力學習并切實掌握。
3.2學習經典醫著,是提高學生臨床辨治能力的需要與現代中醫教材的只言其常,不言其變的機械性體例不同,《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中有著各自的辨證理論體系,如六經辨證、臟腑經絡辨證、衛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等,貫穿于始終的是整體觀和恒動觀,從不同的側面揭示出辨證論治的規律。不僅理法方藥一線貫通,示人規矩,而且有常有變,常變結合,從多層次、多角度上去揭示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辨證論治規律。與臨床實際中的表里同病,虛實并見,寒熱錯雜,陰陽混淆,合病、并病,以及誤治、失治后的轉變等紛繁復雜情況相符,充分地體現了疾病的復雜性、多變性和靈活變通的辨證論治精髓,彌補了目前統編教材的不足,鍛煉了學生的辨證思維能力。
4經典教育方法
(1)中醫“四大經典”要作為廣大中醫學生的必修課,學生不僅要弄懂經文含義,還要會背誦一些重要的經文。(2)院校應成立中醫讀經會,讓廣大中醫學生對中醫經典的閱讀成為日常的功課。(3)學習經典必須強化“死記硬背”。“死記硬背”一直是教育界人士批判的對象,認為“死記硬背”扼殺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及想象力和創造力。但一味地放棄“死記硬背”的做法,正是當今中醫教學的一大失誤。“死記硬背”更是中醫經典學習最基本的方式。經典醫著成書己久,文字古奧難懂,語義有豐富性模糊性等特點,常有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現象。而現代學生在古文字方面的修養遠不及古人,因而對經典醫著的理解存在不小的難度,而且中醫經典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幾乎無必然的聯系,因此必須死記。關于經典學習的層次,《內經》概括為“誦、解、別、明、彰”等五個字。誦為朗誦,朗朗上口;解為解析,細細品味;別為辨別,不可爛從;明者,識作者之意,文章次序,輕重粗細;彰者得其旨而融匯貫通,舉一反三,驗于天下。學習“死記硬背”,不是否認教學方法的改革,如理解了當然有助于記憶。當然單純以經解經,以解釋清原文內容為教學的主要目標,是遠遠不夠的。《傷寒論》、《金匱要略》的教學則可采用病案討論、床邊教學等方式,讓學生在討論過程中領悟原著的精髓。在教學手段上也可充分吸收現代科技的方法,如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給學生以聽覺、視覺等多方面的刺激,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這一切都可加深記憶,其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死記硬背”。
篇8
關鍵詞:中醫醫案;領域本體;喘癥;知識庫
中圖分類號:TP182;TP315 文獻標志碼:A
中醫醫學歷史悠久,同時也產生了與中醫學有關的大量文獻。在中醫學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也產生了海量科學研究數據和文獻,但是這些資料存在著分散、片面等狀況不能被有效地利用。由于歷史的久遠和中國地域的遼闊,同一事物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有著不同的名稱,更是加大了實現古醫學與現代醫學資源共享的障礙。
語義檢索可以通過從語義網上獲取數據從而給出與檢索者請求的查詢結果以及請求的相關資源,從而解決了關鍵詞一詞多意或多詞一意等局限性,提高了檢索的準確性和全面性,實現了機器理解與人機交互的協同能力[2]。在基于本體的檢索系統中,領域本體[3-4]的Ontology層提供共享的術語和概念,而知識庫則使用這些語義的共享來表達領域事實,因此本體層是語義搜索引擎的關鍵所在。本文引入信息工程的知識庫架構和基于領域本體的知識庫構建理論,將中醫喘證知識作為形式背景,使用Protégé 工具及OWL 語言構建了基于中醫喘證本體的領域知識庫實例,解決了案例知識的表示和組織問題,為下一步中醫喘證案例推理的研究奠定基礎。
1知識庫
知識庫是針對某一領域問題求解的需要,采用某種知識表示方式在計算機存儲器中存儲、組織、管理和使用的互相聯系的知識的集合[5]。
領域知識是指在某一專門領域中重要問題或概念以及概念之間的相互關系的集合。領域知識庫這一術語源于人工智能領域。在人工智能領域,領域知識主要應用于知識的專家系統和自然語言理解的系統中。
1.1知識 目前,知識這一概念有3種比較有代表性的定義:①Feigenbaum:知識是經過消減、塑造、解釋、選擇和轉換的消息。②Bernstein:知識是由特定領域的描述、關系和過程組成。③Heyes-Roth:知識=事實+信念+啟發式。知識常常是模糊、不確定或不完全的。而且知識還處在不斷地動態變化過程中。
對于任何知識,通常采用Heyes-Roth提出的知識的三維空間來描述。即知識的范圍、知識的目的和知識的有效性。范圍由具體到一般,目的從說明到指定,有效性由確定到不確定。知識的三維空間描述,見圖1。
圖1 知識的三維空間描述
大量的數據經過加工后才會有價值,經過分析處理的數據形成了信息,信息的作用后有時間和范圍的限制。為了使信息在較長的時間內有效,必須進行一系列的內部處理,這個過程叫綜合,綜合后的信息組成了知識。
從計算機科學的觀點來看,知識是信息綜合處理的結果。在綜合過程中,信息傳遞相互比較,結合成有意義的鏈接。數據、信息和知識具有層次關系,它們的層次關系,見圖2。
圖2 數據、信息和知識的層次關系
1.2領域知識 領域知識主要應用在基于知識的專家系統和自然語言理解以及有關概念的約束的集合。知識工程對領域知識進行了3方面的描述:①領域知識是一個概念模型,這個概念模型包括概念和概念之間的關系。②領域知識是概念和概念之間的約束。③領域知識是陳述如何推導計算出新概念和新概念之間的關系的規則。
領域知識的2個基本概念:①領域特征概念:是領域知識的概念化,是各種相關領域內的重要概念的語義描述。②領域特征屬性:是指某一領域內的概念所具有的特點,領域特征概念可以是詞,也可以根據需要擴展成短語甚至詞串。
2本體
2.1本體的概念 本體原本是一個哲學上的概念,在被引入信息科學之后,其定義尚未統一, Studer在1998年對本體的定義得到最多認同,他提出"本體是共享概念模型的明確的形式化規范說明",此定義包含4層含義:①概念模型:本體論的研究對象;②明確:某套概念及其相互之間關系被準確定義;③形式化:計算機可讀的精確的形式化描述;④共享:本體中反映的知識是相關領域中公認的概念集。
2.2本體構建步驟 以本體構建[6-8]原則[清晰(Clarity)、一致( Coherence)、可擴展性(Extendibility)、編碼偏好程度最小(MinimalEncoding Bias)、本體約定最小(Minimal Ontological Commitment)]為基礎,國內外學者提出了一種構建本體的實際操作方法,歸納為兩種模式:①利用現有文獻和領域專家使用手工的方式創建概念關聯;②將已有的敘詞表改造成本體,或者采用學習機制,進行自動或自動化的本體構建。
目前國際上被認可的本體手工構建方法主要包括有骨架法、企業建模法、Methontology、KACTUS、循環獲取法、IDEF-5、七步法等本體構建方法。
本文架構的中醫喘癥知識庫即采用七步法構建本體。
2.3本體構建工具 目前構建本體的工具有很多種,不同的專業領域選取不同的本體構建工具,本文選擇由斯坦福大學研制開發的Protégé(使用Java和開放資源作為操作平臺)作為本體的建模工具,OWL(Ontology Web Language)作為描述本體的語言。Protégé提供了本體概念類,關系,屬性和實例的構建,并且屏蔽的具體的本體描述語言,只需在概念層次上進行本體模型的構建。
3中醫喘證醫案的本體和知識庫構建
3.1中醫喘證醫案的研究背景數據整理 收集和整理《吳鞠通醫案》、《丁甘人醫案?傷寒案》以《中華醫典》所收錄的75部醫案著作中所涉及的喘證醫案為研究對象[9],以"喘主證"、"喘息"、"喘逆"、"喘鳴"、"咳喘"、"上氣"等關鍵詞為核心概念,篩選整理醫案,最終確定相關屬性字段10余個,建立了較為完善的中醫喘證醫案數據庫,如圖3所示,將此作為研究對象的形式背景,見圖3。
圖3 喘癥醫案數據庫
3.2形式背景中概念樹的組織
3.2.1定義類及層次關系 從喘證本體中自上而下抽象出基本類及層次關系,并采用Protégé建立中醫喘證領域本體類關系初步模型。其中,類對應本體體系中的Class,對象對應本體體系中的Instance或Individual例如,外感型喘是實喘的子類,實喘又是喘證的子類,用OWL描述上述關系具體如下。
3.2.2定義并應用各類之間的關系 每種關系相當于一個二元組或多元組函數,各函數的定義域和值域為喘證本體模型內部的各本體類和子類對象,可分別由各關系所對應的ObjectProperty屬性的domain和range兩個子屬性來設置函數的定義域和值域,以便于本體模型內部各類通過上述關系進行關聯,以下顯示的是ObjectProperty屬性"痰象"以及它的特殊性質,其中"痰象"的定義域是案例,值域是由"痰白"、"痰黃"和"痰清稀"組成的并集構成,說明案例是由值域中的3部分構成的,同時它還具有傳遞屬性()
3.2.3設置各本體類的屬性及關系 包括各屬性的名稱、值、類型及其他約束,對應本體體系中的Datatype Propety。
屬性是個體間的二元關系,也就是說,屬性把兩個個體連接在一起。
本體所描述的概念間的關系主要有4 種:①概念之間部分與整體的關系(Part of);② 概念之間的父子繼承關系(Kind of);③概念的實例和概念之間的關系(instance of);④某個概念是另一個概念的屬性關系(attribute of)。
概念間的內在聯系構成了豐富的概念間的語義關系,通過規則的邏輯推理就能獲取概念間的蘊涵關系。
3.2.4定義概念的語義擴展關系如同義、近義、上下位關系等。為了實現關鍵字的語義檢索,本體模型需要實現詞語的本義、同義、近義和上下位等關系查詢。例如,"微喘"可以具有"喘息"等同義詞或近義詞,若把其中任何一詞作為關鍵詞輸入,不僅可以得到關鍵詞的本義信息,并且能查詢到關鍵詞的同義、近義信息。這也是將來提高案例檢索查全率的關鍵技術。
3.2.5實例填充 用具體實例填充(1)中定義的類,并對實例的屬性及其屬性值進行定義和擴展。
3.2.6修正本體模型 采用Jean推理機對已構造本體進行推理,驗證本體初步模型是否合理性以及概念是否具有可滿足性,并完善不合理之處。
3.2.7設置本體的存儲方式。本體存儲主要有文件存儲和數據庫存儲兩種方式,文件存儲指以OWL或RDF等文件格式存儲。喘證本體模型以OWL的文件格式存儲,知識庫中的案例數據以關系數據庫形式存儲。
應用Protégé工具建立的中醫喘證本體片段,見圖4。
圖4 中醫醫案喘證本體片段
3.3導出owl本體文件 目前,Protégé 中存在4 種文件類型,本文選擇OWL RDF files,導出的本體文件可以支持OWL 瀏覽和編輯的工具中被保存、閱讀和修改,為知識推理[11-12]和檢索提供了資源描述。中醫喘證醫案本體的概念集合語義樹,見圖5。
圖5 中醫喘證醫案的概念模型
4結論
本體技術作為一種新的知識組織工具,可以多維度、可視化、動態地表示和組織中醫知識和相關的信息資源,基于本體的領域知識庫可以清晰地表達領域知識的基本概念、屬性、處理方法和內在關系,使用這些概念可以完成知識表示和語義推理。本文將本體技術應用于中醫喘證的知識庫構建,是下一步實現中醫喘證的知識檢索和案例推理的前期關鍵工作,旨在為中醫信息化和知識傳承探索一條新途徑。
參考文獻:
[1]田甜,高思華.本體在中醫藥學領域的應用現狀及展望[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3,(6):1832-1834.
[2]許德山,張智雄,邢美鳳.面向本體知識庫的可視化檢所研究[J].信息系統,2010,(8):114-117.
[3]李景,孟憲學,蘇曉路.領域本體的構建方法與應用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7.
[4]曾召.構建中醫藥學領域本體的實踐[J].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09,(7):1-5.
[5]馬曉丹,鄧曉楠,彭文娟,等.基于領域本體的知識庫架構和實現[J].河北聯合大學學報,2012(10):42-47.
[6]高成勉,包含飛,.本體構建原則及其在中醫頂層本體構建中的應用[J].醫學信息學,2008,(5):581-583.
[7]李兵,裘儉,張華敏.中醫藥領域本體研究概述[J].Chinese Journalof Information on TCM,2010,(3):100-106.
[8]張繼芳.基于本體的教學領域知識庫構建及應用[J].時間與經驗,2011,4:58-61.
[9]閻紅燦,李麗紅,馬會霞,等.基于粗集理論的中醫喘證臨床醫案關聯規則分析[J].遼寧中醫雜志,2012(7):1218-1220.
[10]于楠.基于Ontology的領域知識層次分類體系的構建[J].東北大學,2005.
篇9
【關鍵詞】中職學校 中醫學基礎 教學優化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4-0184-01
中等衛生職業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的實用型教育,培養學生扎實的衛生職業技能是各門專業課程的共同教學目標。中醫學基礎作為中職學校衛生教育類各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是學生專業素質形成的重要紐帶。為了提高中醫學基礎的教學效果,我們應從學生將來求職就業的大方向出發,結合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對中醫學基礎教學進行有效的優化。通過構建新型的教學模式,促進學生衛生職業技能的快速提高。
一 積極實施愉快教學,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科學教育學的奠基人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說過:“若要使教學成功,最關鍵的要素莫過于讓學生形成濃厚的學習興趣。”興趣是一種優秀的學習品質,是推動學生主動求知的內在力量,也是中職中醫學基礎的教學追求所在。中職學生大多是中考的失敗者,由于缺少對學習的正確認識,學習的欲望和信心普遍比較薄弱。因此,中醫學基礎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積極運用愉快教學,最大限度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學習經絡和腧穴時,我們引入武俠電視劇情節,以劇中俠客高超的點穴奇功,創設富有懸念的教學情境,給學生建立關于經絡和穴位的感性認識。在學生興致盎然的基礎上,以多媒體課件展示人體的不同經絡和穴位,誘發同學間的相互指點。這樣一來,學生始終處在輕松愉快的情緒狀態下,學習的欲望強烈;并通過自己的探究體驗到學習的愉悅,感受到努力的價值,把學習真正當成一件樂事。
二 明確課程教學目標,注重教學直觀實用
中職衛生教育的總體辦學目標是培養綜合素質好、職業適應力強的技能型、實用型醫藥衛生一線人才。這就決定了中職中醫學基礎的教學目標不在于培養通曉醫理的中醫專家,而在于培養學生的中醫臨床診斷思維能力、中醫藥知識融會貫通和運用的能力,讓學生能運用所學的中醫藥知識和技能解決臨床遇到的中醫藥實際問題。因此,中職中醫學基礎的教學目標不應過多地追求理論的深奧,而是要綜合考慮學生將來的就業需求和職業發展,表現教學直觀性,注重教學的實用性。
三 合理簡化教學內容,突出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學安排,中醫學基礎一般只開設一個學期,幾十節課。對于這門涵蓋了中醫基礎理論和診斷、中藥、方劑、針灸和推拿等多方面內容的課程而言,把書中所包含的所有章節都詳細、深入地講解是不現實的。由于中職衛生教育只要求學生掌握中醫的基礎理論學說,了解中醫的思維方式,增強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際應有技能。中醫學基礎教學就必須結合課時容量簡化教學內容,遵循詳略得當、條理清晰、循序漸進的原則,將學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講解清楚,讓學生掌握中醫精髓,獲得通往中醫學寶庫的“鑰匙”。同時要突出教學重難點,對中醫理論中比較抽象復雜的、學生感到困惑和難以理解的內容,濃墨重彩,詳細講解。特別要結合通俗易懂的實例,深入淺出地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中醫理論和技能。如對于“五行學說”重點講授五行的屬性和五行相生相克的關系,以陰陽五行學說和臟腑學說為核心,闡述中醫的辨證論治。
四 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收獲最佳授課效果
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是優化教學過程的核心問題。在中職中醫學基礎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各個章節的內容特點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以此打破教學的單調和枯燥,以教學的新穎性和趣味性吸引學生的有效注意,活躍課堂氣氛。如在學習針灸方面的知識時,我們在中醫實訓室里給學生提供數字針灸模型儀、針灸的毫針、穴位掛圖、人體模型等學具,讓學生通過教師授課基礎上的自我實訓,內化相關理論,形成操作技能。在講解情志與五臟關系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當外來刺激過于強烈,超過人自身的調節能力,便可傷及五臟,導致疾病發生”的含義,引用“為伊消得人憔悴”來說明“思為脾之志、思傷脾”;用范進中舉的故事來說明“喜為心之志、喜傷心”;用紅樓夢中林黛玉的人物性格來說明“憂為肺之志,憂傷肺”。
要實現中職學校中醫學基礎課的教學優化,關鍵是要全面貫徹中職教育以技能為核心、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理念,結合中職學生的特點,在教學過程、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上實施積極的改革。力求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在事半功倍的中醫學基礎教學中,促進學生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的穩步提升。
參考文獻
篇10
1.1培養中醫思維方式:中醫學是在濃厚的中國古代哲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具有理性思辨和哲學睿智的醫學。對于剛剛接觸中醫的人來說,《中醫基礎理論》課程的內容是完全陌生的,與他們之前所學習的現代科學知識及所身處的現代科技環境有很大的差別。而中醫學的思辯性思維,也會使習慣于邏輯性思維的學生在學習中產生很多困惑,造成對中醫理論的誤解以及學習興趣和效率低下。哈佛大學有句名言:“成功者和失敗者的差異,不是知識也不是經驗,是思維方式。”因此,初學中醫,亟須培養中醫思維模式。因此,在講授基礎理論課程之前,我們著重《中醫學導論》的講授,其內容包括中醫學的學科性質、先秦百家思想與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中醫學的醫學模式、中醫學的本質特征及中醫學對世界科學的貢獻等,使其能夠認識到中醫學是不同于現代醫學乃至于現代科學知識體系的傳統醫學理論體系,有其自身的獨特規律和特點,逐步培養中醫學整體的、辨證的思維模式,為將來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1A]。
1.2引入人文文化觀念:中國傳統文化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根基,中醫思維方式形成的基礎,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水融的關系。而一般來說大學新生的傳統文化知識相對貧乏,因此,我們在授課過程中應加強文、史、哲等知識的講授,注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滲透。如哲學基礎部分是建立中醫思維模式的關鍵,在講授過程中就可以結合中國古代哲學,以及天文、地理、氣象、物候、歷法等知識予以闡述[1B]。這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拓寬學生的知識層面,而且能幫助學生領悟中醫理論的內涵,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中醫特有的思維方式方法。
1.3創新課堂教學方法:從內容上看,《中醫基礎理論》教材包括四大知識模塊,即:中醫學哲學基礎、藏象理論(藏象、精氣血津液神、經絡)、病因病機、防治原則,各知識模塊特點不同。因此,采用單一的教學方法顯然不適合該課程全部內容,而應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優化教學,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近年來,我們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教學規律出發進行中醫基礎理論多樣化教學,采用了互動式、案例式教學等多種引導學生有效學習的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1.3.1互動式教學:課堂上,我們常用討論法進行互動式教學,按照“選題-分組討論-代表發言-提問-解答-點評”的步驟,逐步引導學生透徹理解題意,明晰基本概念和相關原理,貫通相關知識,進行分析、總結,得出結論。此種教學活動,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教師與學生的雙向交流,調動雙方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實現教與學的統一,可使學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思考、鞏固,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1.3.2案例式教學:例證是教學藝術的催化劑,它可使抽象的內容更形象具體,深奧的內容更淺顯易懂[2]。而中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作為中醫臨床實錄的醫案,能最直接地反映醫生的臨床思維。因此,案例式教學接近于直觀場景,克服了從概念到概念的抽象理論課堂教學方式的弊端,不但能充分吸引學生注意力,而且利于學生理解記憶,適合中醫基礎理論的任何內容。在實際操作中,可根據學習內容及學生的接受理解能力采取不同的形式。最初可以以講述為主插入案例分析,例如在講解“氣能生血”時,可以例舉臨床補血配合補氣藥治療相關血虛的病例。而后期由于學生有了一定的基礎知識,分析理解問題能力提高,我們就可以選擇一些有針對性、內容詳盡且通俗易懂的古今醫案,組織學生分組討論。
1.4配合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教學是一種新型的教育形式和現代化教學手段。結合圖像、文字、音樂、動畫等,利用PPT、視頻、錄像、幻燈片等方式,綜合處理授課信息,創造圖文并茂、生動形象的教學環境。其優勢是它能把多種信息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生們能從多角度、多途徑獲取大量的信息,特別是以往教學中較為欠缺的視覺信息。如經絡學說的內容,結合多媒體教學,則圖文并茂,更加直觀,有利于學生的理解、記憶。但我們一定要注意多媒體的設計要突出重點,而在授課過程中也要注意師生互動[3]。
2加深理解,注重實驗教學
實驗教學是現代教育的重要形式,尤其在醫學教育中,它有著理論教學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種必不可缺的教學方式。《中醫基礎理論》實驗教學是中醫基礎理論傳統教學模式和方法的重大變革,它能使抽象、深奧的理論得到直觀的體現,中醫方藥的神奇效果得到驗證,從而加深學生對中醫基礎理論的理解。
2.1在示教室觀察各種示教模型:《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某些內容理論性強、抽象,如經絡學說中十二經脈的循行路線、分布規律等,很難如解剖學一樣讓學生目睹其真實狀態,教師講課費力,學生又難以理解。為了解決此問題,可以讓學生走進示教課堂,通過人體經絡模擬模型觀察十二經脈的循行路線,進而總結其走向規律、交接次序及在人體的分布規律等,如此則改善單純課堂講授時枯燥乏味的不足,增強教學效果。另外,舌象儀、脈象儀等各種直觀示教模型,都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教學氣氛,在提高教學質量上起到重要作用。
2.2通過動物實驗理解中醫理論內涵:近年來,我們嘗試逐步引入動物實驗到中醫基礎理論的教學中。在系統學習理論的基礎上,通過現代實驗方法和手段對中醫基礎理論進行驗證和闡釋,增加了教學的直觀性,有助于學生正確理解和掌握中醫理論的科學內涵。如學習陰陽學說時可設計如下實驗:制作陽證、陰證動物模型,觀察陽證、陰證兩組動物模型的表現特征如神態、眼球、活動及皮膚血管情況,并測量體溫、心率的變化,運用陰陽學說理論對比分析兩組動物的癥狀發生機理,從而加深對“陰勝則寒”、“陽勝則熱”理論的理解。
3強化記憶、拓展知識,利用網絡資源
由于《中醫基礎理論》知識點多、信息量大、學時數少,單純的課堂教學很難滿足學生的需要。因此,創建《中醫基礎理論》網絡資源庫,為學生提供一個課后學習的平臺是非常必要的。該網絡資源主要包括基礎知識學習、教學內容拓展、學習水平測試三個方面。
3.1基礎知識學習平臺:該平臺的資源主要包括《中醫基礎理論》教學大綱、電子教案、講稿、教學課件、教學錄像等。教學大綱、電子教案可以幫助學生提前預習,使學生對每一次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有一個了解,避免聽課時主次不分,影響對重點知識的理解掌握。以往的課堂教學,學生往往只顧忙于筆記而忽視了老師的講解,從而使很多晦澀難懂的中醫概念無法真正理解,嚴重影響了學習效率。注意到這一點,我們把講稿及全部教學課件上傳至網絡平臺供學生下載,使學生上課時能集中精力聽講,而老師也能在保證重、難點知識講清講透的同時,加大課堂教學信息量,如此則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3.2教學內容拓展平臺:拓展平臺設立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能夠開闊視野,從多角度全面認識中醫。如千古中醫故事、中醫大家講座視頻等,可使學生對中國醫學發展的坎坷歷史、中醫學對中華民族乃至世界醫學的貢獻等有一個了解,進而增強學習中醫的信心;中西醫學比較部分通過對中、西醫學的醫學模式,中、西醫對人體生理、病理的認識,各自診療疾病的特點等方面的對比學習,使學生初步認識中西醫學各自的特點、優勢及不足,利于學生中醫思維模式的形成,并有助于以后臨床診治疾病過程中充分發揮中醫的優勢,并利用現代醫學先進的方法手段彌補中醫的不足;案例教學內容可通過簡單的案例分析幫助學生加深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最新研究進展部分則結合現代知識和現代研究成果對中醫基礎理論進行剖析,這樣既有助于其理解和記憶中醫理論知識,彌補中醫理論較抽象、難理解的不足,還可以擴展學生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