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辨證的基本要點范文
時間:2023-07-02 10:16: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醫辨證的基本要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慢性乙型肝炎;名醫經驗;數據挖掘;用藥規律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7.02.024
中圖分類號:R2-05;R259.12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7)02-0094-04
曾斌芳為主任醫師、教授、醫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現任新疆醫科大學中醫學院副院長、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醫藥研究院中西醫結合肝病研究室主任,為第二批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劉繼祖教授的學術繼承人、第五批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具有豐富的臨床和藥物研究經驗,對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的診治有獨到見解。本研究運用臨床科研信息一體化技術平臺[1],將曾斌芳教授治療CHB的信息數據化、結構化,建立醫案數據庫,采用復雜網絡分析系統和點式互信息法,對其辨證、用藥等隱性知識進行挖掘,揭示曾斌芳教授臨床思維模式、診療規律,形成CHB的辨證方案和核心處方。
1 資料和方法
1.1 數據來源
病例數據來源于2014年1月-2015年12月曾斌芳教授診治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醫醫院肝病科門診和住院的CHB患者,共132例、277診次。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CHB的診斷標準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版》[2],中醫診斷標準符合《中藥新藥臨床指導原則(試行)》[3];②采用中草藥治療,患者年齡、性別、發病時間、合并用藥不限。③同意參加該項研究。排除標準:①合并丙型肝炎病毒或其他病毒性肝炎者;②經確診由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肝病包括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炎、肝豆狀核變性、淤膽型肝炎等;③在入選階段,患有肝衰竭和肝細胞癌,或者任何一種惡性腫瘤的患者;④酗酒和吸毒史;⑤妊娠及哺乳期患者。
1.3 數據采集
①一般信息:患者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出生年月、性別、民族、職業、婚姻狀況等;②病史:主訴、現病史、刻下癥;③診斷:中醫疾病診斷、中醫證候診斷及西醫診斷,并記錄修正診斷和補充診斷;④辨證要點和體會;⑤治療原則和治療方法;⑥中藥處方:方名、藥名、劑量、給藥方式及特殊用法等。
1.4 數據規范與錄入
按照2002版《中藥新藥臨床指導原則》[3]規范證候、癥狀名稱,按照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中藥學》[4]規范藥物名稱。將規范后的數據錄入臨床科研信息一體化系統,建立相應數據庫,分析數據挖掘計劃和內容,并進行數據集成、預處理、規則處理等。
1.5 數據分析
1.5.1 復雜網絡分析方法 通過計算復雜網絡的節點度及度分布、平均距離、集聚系數等基本特征度量以及其他的特征度量如介數、度相關、節點相似度等,并與已知的隨機網絡、小世界網絡、無尺度網絡的特征進行比較,分析中藥處方藥物配伍網絡的核心藥物、藥物配伍和用藥加減規律[5]。
1.5.2 點式互信息法 建立相關因素如癥狀、藥物、人口統計學指標和基線理化指標等與療效指標的對應關系數據,即計算相關因素與療效指標的二元頻度關系,然后計算簡化點式互信息?;诨バ畔抵蹬判虼_定某療效指標的相關影響因素。將“證-癥-治-藥”作為事件,分析之間的相關性,以期發現臨床要素間內在的規律[6]。
2 結果
收集CHB病例132例、共277診次,其中男性78例、女性54例,平均年齡(43.3±9.3)歲。涉及277首處方,121味藥物。
2.1 高頻癥狀
3 討論
“證-癥”相關度即指證候的辨治要點。本研究結果表明,曾斌芳教授治療CHB辨證要點為倦怠乏力、腹脹、脅痛、雙下肢水腫等。CHB肝郁脾虛證辨證要點為倦怠乏力、口干、右脅肋隱痛、納呆、腹脹等。曾斌芳教授在辨證中重視“肝病傳脾”的核心環節。肝者,罷極之本,肝木旺則乘脾土,脾主四肢,脾虛則清陽不達四末,故倦怠乏力;脾失升清,津液不能上承,故口干;肝脈布脅肋,肝郁氣滯、不通則痛,故右脅肋隱痛;肝氣郁滯,木不疏土,脾失健運,濕邪內生,氣滯水濕蘊阻中焦,故腹脹;肝胃不和,胃失和降,故納呆。
曾斌芳教授治療CHB常用方法為和血柔肝健脾、清利濕熱、滋養肝腎、理氣活血、活血運脾等。治療CHB肝郁脾虛證常用藥物為柴胡、黨參、黃芩、當歸、赤芍、炙甘草、法半夏、生地黃、香附等,其藥物組成以小柴胡湯合四物湯為基礎方;歸經以脾經、肺經、肝經為主。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補之,以酸瀉之。曾斌芳教授基于“治未病”思想,以甘味藥(黨參、炙甘草、生姜、大、炙黃芪等)補中實脾、緩肝之急,防“肝病傳脾”之變;“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補之”為治則,以辛味藥(柴胡、陳皮、香附、郁金等)行氣和血;《臨證指南醫案》概括肝的特性:“體陰用陽,其性剛,主動主升?!薄额愖C治裁》:“肝為剛臟,職司疏泄,用藥不宜剛而宜柔,不宜伐而宜和?!币援敋w、赤芍、丹參、生地黃養血柔肝;以苦味之藥(黃芩、茵陳、白花蛇舌草等)清熱解毒利濕;以咸味之藥(龜甲、鱉甲等)滋陰補腎、滋水涵木。風于內,治以辛涼,佐以苦辛,以甘緩之,以辛散之。
《難經》載:“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于脾?!薄督饏T要略》云:“見肝之病,知肝傳脾?!备斡魵鉁?,疏泄失常,肝木旺則乘脾土,脾失健運,氣滯濕阻蘊,阻肝絡,或脾虛濕濁內生,蘊而化熱,濕熱蘊阻,發為肝著;CHB以肝郁脾虛、濕熱內蘊為主證,治以和血疏肝健脾、清熱利濕;進一步發展至肝硬化代償期(肝纖維化)是在肝郁脾虛的基礎上,肝失疏泄,氣機郁滯,脾失健運,水濕蘊阻,氣滯濕阻蘊阻肝絡,致血運不暢、血絡不和而發為積聚,其中血絡不和是關鍵的病理因素,治以調和肝脾、和血通絡;而肝硬化失代償期在肝腎陰虛、脾虛的基礎上,多伴有氣滯濕阻、瘀滯蘊結,治以滋養肝腎、活血運脾。由于納入病例數量有限可能導致抽樣偏倚,而在肝著、積聚、鼓脹的每一階段,“肝郁脾虛、血絡不和”均為病機核心,因此,在CHB治療過程中始終以“和血柔肝、疏肝健脾”為法則。
本研究數據分析后進行專家訪談,得到曾斌芳教授的認可,“人機結合”分析結果基本一致。曾斌芳教授指出由于研究入組病例分層不均且已假定為治療有效病例,故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我們將在后續研究中進行分層及治療前后對比分析。
參考文獻:
[1] 劉保延.真實世界的中醫臨床科研范式[J].中醫雜志,2013,54(6):451-455.
[2] 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版)[J].中華肝臟病雜志,2011,19(1):13-24.
[3] 鄭莜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4.
[4] 陳蔚文.中藥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7.
篇2
1.1設計技巧
可通過回憶學生看中醫的親身經歷,將四診與辨證論治、理法方藥巧妙地融入其中,從而分析四診與辨證的關系、辨證論治與理法方藥的關系,使學生形成辨證論治的正確思維。課堂上,先讓學生介紹自己看中醫的經歷,筆者結合之前已講授理論知識對學生的介紹給予適當點評,對學生描述的看病過程存在的不足予以補充;然后播放一段患者看中醫的視頻,筆者以旁白的方式對“望聞問切”四診、辨證(理)、論治(法)、處(方)、用(藥)等各個環節進行說明;最后鼓勵學生扮演患者,指定另外3~5名學生充當醫生,對“患者”的病情資料進行采集,通過辨證提出治法,進而給出適宜的方劑。結束時筆者指出學生診治過程中存在的不足,重點講解四診,特別是問診的技巧,并就如何把握辨證要點做進一步分析。
1.2效果
這樣的情景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在課堂上踴躍發言,避免課堂過于沉悶,增強師生互動,更重要的是學生掌握了問病薦藥的基本步驟,明白了通過辨證提高薦藥準確性的必要性,而且能將分屬四診、辨證、治則不同章節的內容,甚至將后期要學習的中藥、方劑內容串聯到一起,使學生在較短時間內初步建立起整體中醫辨證論治、理法方藥思維。
2利用身邊案例創造情景
學生形成正確的辨證論治思維后,掌握問病技巧成了準確薦藥的另一關鍵點。筆者針對常見的感冒、頭痛、咳嗽、不寐、抑郁等病癥,采用隨堂情景教學法,即上課前先通過課代表了解班級身體不適的學生,將其作為課堂案例,圍繞其所患病癥進行備課。上課時先用一半課時對該病的概念、病因病機、辨證論治做理論講解,然后用剩下的課時選取3~5名學生對身體不適學生進行病情資料采集,要求學生選出最適宜的中成藥(或處方),最后筆者再對學生的診治過程進行點評。
2.1設計技巧
比如感冒,先讓學生明白其有廣義與狹義之別。廣義指的是上呼吸道感染,它不是一個疾病診斷,而是一組疾病,包括普通感冒、病毒性咽炎、喉炎、皰疹性咽峽炎、咽結膜熱、細菌性咽-扁桃體炎。狹義才是普通感冒,是最常見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多呈自限性,發生率較高,成人每年發生2~4次,兒童發生率更高,可達6~8次。全年皆可發病,冬春季較多。病因以風邪為先,所以在中醫上又叫傷風,隨四季六不同多有兼夾。風邪傷及肺衛,肺氣不宣,所以多有鼻塞、咳嗽、咽喉不適等癥狀,衛陽郁于體內不能溫煦肌表,則見惡寒發熱。辨證應根據四季六性質的不同,先分清風寒、風熱、暑濕、燥邪犯肺之證型不同,分別采用麻黃湯(或桂枝湯)、銀翹散(或桑菊飲)、藿香正氣散(或十滴水)、桑杏湯(或杏蘇散)進行治療。在向學生介紹完感冒的全貌及通識治療后,由學生根據身體不適學生發病在春季、癥狀以咽喉疼痛為主、兼有發熱,做出風熱感冒的診斷;然后學生從預備好的藿香正氣水、維C銀翹片、感冒清熱顆粒3個中成藥中,根據其藥物說明書中的成分、適應證,做出選擇維C銀翹片的判斷,并從預先準備好的甲方(麻黃、桂枝、杏仁、薄荷、石膏、防風、甘草)、乙方(銀花、連翹、竹葉、荊芥、牛蒡子、薄荷、杏仁、桔梗、蘆根、甘草)與丙方(藿香、蘇葉、茯苓、生姜、大腹皮、淡豆豉、甘草)中做出選擇乙方的判斷。
2.2效果
活用隨堂情景教學法,利用身邊案例創造情景,不僅可以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更重要的是解決了藥學類專業學生見習機會少、與患者互動少等問題,在加深對中醫知識印象的同時,還提高了與患者溝通、采集病情資料的能力。
3借助道具模仿情景
現實生活中,很多患者盡管抓到了好藥,卻因缺少煎藥常識,如不知道如何選擇煎藥用具、如何浸泡中藥、煎藥要加多少水等而功虧一簣,煎藥成了影響中藥療效的重要環節。因此學生在具備準確薦藥能力后,要充分理解煎藥的注意事項及要點,以便交待患者正確煎藥,其中包括煎藥器具的選擇、煎前泡藥、煎藥火候、煎藥時間、特殊煎法等多個知識點。
3.1設計技巧
針對煎藥知識,筆者在課堂上借助道具,準備不同材質的鍋具、爐灶以及不同質地的中藥材,再現煎藥實景,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煎藥要點。課前要求學生對該部分內容進行預習,課堂上筆者演示煎藥操作過程,同時要求學生根據預習找出筆者演示中所犯的錯誤,然后讓學生分組進行演示操作,相互找出操作中所犯的錯誤,最后筆者逐一分析、講解,并進行總結。
3.2效果
通過借助道具模擬情景,一方面拉近了課堂知識與實際操作的距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輕松而牢固地掌握教學內容,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小結
篇3
【摘要】 目的 研究類風濕性關節炎(RA)活動期患者的中醫證候分類及診斷要點。方法 采用臨床流行病學調查的方法,記錄237例RA活動期患者的癥狀、體征(包括舌象和脈象)等臨床資料,并對臨床資料進行變量聚類分析。結果 RA活動期患者證候分為4類:邪郁壅絡、痰瘀互結、濕熱痹阻、氣虛血瘀,并初步確定了各證候的診斷要點。結論 RA活動期中醫證候可分為4型,基于中醫四診信息的分析,結合專家意見,可確定其各證型診斷要點。
【關鍵詞】 類風濕性關節炎;聚類分析;證候分類;中醫診斷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is of TCM syndrome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in the active stage by using variable clustering analysis.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237 case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in active stage, including symptoms, signs and manifestation of tongue and pulse, were recorded and dealt with cluster analysis. Results TCM syndromes in the patients were classified into four types, including pathogenic factor and depression in collaterals, intermingled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blokage due to damp-heat, blood stasis and qi deficiency, and main diagnostic points were determined for different syndromes initially. Conclusion The variable clustering analysis combined with expert’s opinion is helpful to study the classification of TCM syndromes and main diagnositic point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in active stage.
Key words:rheumatoid arthritis;clustering analysis;syndrome classification;TCM diagnosis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種以關節滑膜慢性炎癥為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發病率高、復發率高、致殘率高的特點[1]。RA至今尚無特效療法,仍停留于對炎癥及后遺癥的治療,其活動期對患者的損害尤甚,目前臨床已多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RA活動期中醫證候分類及診斷的研究對中醫與中西醫結合治療及其療效評價的意義頗大。我們對臨床收集到的237例RA活動期患者的中醫四診信息進行了聚類分析,歸納出其中醫證候類型,并在此基礎上探討其診斷標準。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5年2月-2008年10月,在北京中醫藥大學國醫堂中醫院針灸科共收集237例經血清抗類風濕因子特異性抗體檢測證實的RA活動期患者。其中男性89例(37.6%),女性148例(62.4%);年齡18~75歲,平均(47.22±12.60)歲;病程1~32年,平均(7.15±6.72)年;合并血管炎者51例(21.5%),合并心臟病者3例(1.3%),合并肺病者45例(19.0%),合并腎病者34例(14.3%),合并神經系統疾病者26例(11.0%),合并其他疾病(如干燥綜合征、雷諾氏現象等)49例(20.7%);關節腫脹數目平均(14.24±6.55)個,關節觸痛數目平均(10.85±2.70)個,隨訪當日持續晨僵時間(2.48±1.28)h,血沉(ESR)平均 (61.64±31.80)mm/第1 h,C-反應蛋白(CRP)平均(41.01±25.03)mg/L,類風濕因子(Rf)平均(154.69±140.80)IU/mL;關節功能Ⅰ級31例(13.1%),Ⅱ級67例(28.3%),Ⅲ級125例(52.7%),Ⅳ級14例(5.9%)。
1.2 診斷標準
RA的現代醫學診斷標準參照美國風濕學會(ACR)1987年RA分類診斷標準[2];其關節功能分級標準參照《現代風濕病學》[3]、《實用中醫風濕病學》[4]。RA活動期必須同時滿足下列3條[5]:①3個或3個以上的關節腫脹;②8個或8個以上的關節觸痛;③符合下面3條標準中任意2條:隨訪當日晨僵持續時間≥45 min;ESR≥28 mm/h;CRP≥正常上限的115倍。中醫病證診斷標準、中醫證型診斷標準參照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尪痹的診斷依據、證候分類、療效評定》[6]、《中醫證候診斷治療學》[7];中醫虛證的診斷參照全國中西醫結合虛證與老年病研究專業委員會于1986 年修訂的《中醫虛證辨證參考標準》[8];中醫血瘀證辨證參照血瘀證研究國際會議制定的標準[9];痰證診斷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中醫病證分類代碼》[10];熱證、濕邪等參考第5版《中醫診斷學》教材[11]。
1.3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患者同意接受調查,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③年齡在18~75歲之間;④處于RA活動期。排除標準:①合并有嚴重心血管、肺、肝、腎和血液、內分泌系統疾??;②有藥物過敏史;③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④有明顯的關節畸形,而無疾病活動性指標。
1.4 調查方法與質量控制
以專家咨詢、文獻整理為基礎,制定并采用統一診斷標準和統一臨床流行病學調查量表,并對參與臨床流行病學調查的臨床醫生進行系統培訓,完成一致性檢驗(癥狀一致率≥0.75)。用Access建立病例數據庫,所有數據均采用雙人雙機錄入方法,并通過軟件進行校對。將237例RA活動期患者與中醫證候相關的47個變量中的原始數據庫導入SAS6.12軟件進行分析,建立矩陣,根據所得矩陣進行變量聚類分析。
2 結果
2.1 基于聚類分析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活動期證候分類
依據以下原則建立證候判別模式[12]:①證候識別變量優先原則;②證候鑒別變量次優先原則;③證候定位要素和證候定性要素相結合的原則;④舌脈變量單列的原則;⑤變量名稱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和《中醫診斷學》的原則。使用SAS軟件對包括臨床癥狀、體征、舌象和脈象在內的47個變量進行2~4類的聚類分析。從所得的3種分類結果來看,聚為4類使得四診信息的分散性較好,證型分布清晰,較符合臨床實際;結合相關文獻整理與專家意見,分別將這4類證候命名為:邪郁壅絡、痰瘀互結、濕熱痹阻、氣虛血瘀。見表1。 表1 RA活動期患者證候分4類摘要(略)
聚類分析所得出的相關系數平方(R2)是指與同類變量之間的相關程度,同類內R2越大越應該劃分在同一類中去[13],因此,我們可以將R2作為證候指標的權重來看,某一具體指標(癥狀、體征或舌脈象)的權重越大,則其對所對應的證候診斷的貢獻度越大。RA活動期患者各證候下的具體指標權重見表2。表2 基于聚類分析的RA活動期患者證候分類及其診斷(略)
聚類分析所得的類際相關的絕對值越小,表示分類越好[14],本觀察研究所得的類際相關值均較小。癥狀能夠作為辨證論治乃至個體化治療的有效信息[15],結果提示中醫傳統辨證分類法符合現代統計學基礎[16]。如表3所示。表3 各聚類之間相關程度情況(略)
2.2 類風濕性關節炎活動期證候診斷要點
根據聚類分析的結果及臨床各項指標的權重,并結合文獻整理與專家意見,初步確定RA活動期患者4類證候的診斷要點。①邪郁壅絡證診斷要點:疼痛游走不定、甚則肌肉萎縮、急躁易怒、眩暈頭痛、大便干結、舌體胖有齒痕、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或滑數。②痰瘀互結證診斷要點:胸悶痰多、局部紫黯、面色晦滯、屈伸不利、關節刺痛、舌質黯或有瘀斑、脈澀。③濕熱痹阻證診斷要點:紅腫脹痛、觸熱、重著痛、活動時痛甚、舌質赤或紅、苔黃、脈濡緩。④氣虛血瘀證診斷要點:面色少華、氣短乏力、結節瘀斑、口唇黯淡、疼痛綿綿、抑郁失眠、脈沉細弱無力。
3 討論
聚類分析是將隨機現象歸類、研究“物以類聚”的一種多元數理統計分析方法,其思維樸素,可按照樣品個體或變量指標的內在規律和性質進行合理分類,可用于中醫證候在分類面貌不清的條件下進行探索性分類[17],降低了主觀判斷所造成的誤差,使數據在量化的基礎上得出的分析結果更具客觀性。本研究通過聚類分析等現代數理統計方法能夠較好地提高RA活動期中醫辨證及診斷的客觀性、規范性及準確性,并進一步探討其病機治法,以期更好的指導臨床治療。
RA病情頑固,常反復發作,遷延難愈,屬中醫學“頑痹”、“歷節風”等范疇。有學者研究指出,RA發病機理為風、寒、濕、熱、痰、瘀、虛七端,氣虛、痰瘀互結于關節是RA的基本病機[15]。RA活動期多屬于濕熱痹范疇,多數醫家從熱、從瘀、從虛論治。本研究通過使用聚類分析與文獻整理、專家意見相結合的方法,將RA活動期中醫證候分為4類,并將其歸納為邪郁壅絡、痰瘀互結、濕熱痹阻、氣虛血瘀證。從研究結果分析得出,RA活動期的病機主要是以邪實為主,多為濕、熱、痰、瘀之邪,結合專家意見得出痰瘀互結、濕熱痹阻為RA活動期臨床常見的兩類證候。RA活動期邪氣亢盛,正氣奮力抗衡,邪正相爭處于激熾狀態,故癥狀較為突出,臨床常表現為發熱、關節紅腫脹痛、功能活動受限、胸悶痰多、舌質黯或有瘀斑、舌苔黃、脈象濡數或澀等。提示我們在臨床治療中宜重在祛除邪氣,邪去則正安。關節既是氣血匯集之所,又是容易受邪之處,在一定條件下,外邪侵襲,邪氣郁閉,煉液為痰,津血凝滯,痰瘀互結,濕熱內阻,流注關節而導致經絡痹阻,氣血運行不暢,久則關節膠結固著,甚則出現尪痹之“尻以代踵,脊以代頭”重癥?!帮L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痰、瘀多為其病理產物,痰瘀互結則怪癥百出,致關節僵硬畸形;濕、熱多為內外合邪,濕熱痹阻則易致關節膠著,難以屈伸。提示臨床治療應重視RA活動期整體性病變及其傳變狀態,以祛邪安正為原則,痰瘀互結證治以化痰通絡,活血化瘀;濕熱痹阻證治以利濕清熱,通絡止痹。中醫認為“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毙皻馇忠u,郁而壅絡,久之正氣消減,出現氣虛血瘀之證,故提示RA活動期患者在以祛邪為大方向的基礎上兼可扶正,以增強祛邪效力。
綜上,我們采用聚類分析方法試圖加強RA活動期患者癥狀、體征在疾病診斷分類、療效評價和作用方面的準確性,初步闡釋RA活動期中醫證候分類及診斷的科學性、實用性與可信性。結果可為臨床中診斷RA活動期中醫證候提供一定參考。有關RA活動期中醫證候分類的確切機制尚不明確,相應的RA活動期中醫證候的分類及診斷標準的制定,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申洪波,白云靜,胡蔭奇,等.病證結合中藥組方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活動期臨床對照試驗[J].中國骨傷,2007,20(12):826-829.
[2] 中華醫學會.臨床診療指南·風濕病分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5.3.
[3] 姚鳳祥.現代風濕病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5.200.
[4] 路志正,焦樹德.實用中醫風濕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52.
[5] 侯 勇,張奉春,黃 烽,等.Infliximab治療RA的隨機雙盲平行多中心臨床試驗[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06,10(11):658-663.
[6]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9.
[7] 程紹恩,夏洪生.中醫證候診斷治療學[M].第3版.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47.
[8] 沈自尹.中醫虛證辨證參考標準[J].中西醫結合雜志,1989,9(2):11.
[9] 血瘀證研究國際會議.血瘀證診斷參考標準[J].中西醫結合雜志,1989, 9(2):11.
[10]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證分類代碼[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
[11] 鄧鐵濤,郭振秋.中醫診斷學[M].第5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4.303-323.
[12] 何慶勇,王 階.基于聚類分析的冠心病介入術后中醫證候分類及診斷[J].中醫雜志,2008,49(10):918-921.
[13] 胡立勝,周 強.中醫臨床研究設計與SAS編程統計分析[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68.
[14] Braunwald E, Antman EM, Beasley JW, et al. ACC/AHA2002 guideline update for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and 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ummary article[J]. Am Coll Cardiol,2002,40(7):1366-1374.
[15] 呂愛平,何羿婷,查青林,等.類風濕性關節炎癥狀與療效關系的回歸分析[J].中西醫結合學報,2005,3(6):432-437.
篇4
摘要:中醫護理的基本特點包括兩大方面,即整體觀念和辨證施護。中醫學十分重視人體自身的統一性、完整性及其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因此將中醫護理引入基礎護理教學實驗十分必要,根據辨證理論所施行的護理原則和方法,其有效完成離不開中西醫結合護理,是兩者互補的共同結果。因此可將中西醫護理的優勢結合起來,并加以發展鞏固。具體做法有:重視學習和交流,運用當前護校中現有的中醫方面的資源進行交流式教學,將中醫知識貫穿于基護教學實驗中,重視護生操作技能與課后考核與反饋,既學會了知識的融會貫通也發揚了祖國的傳統醫學。
關鍵詞:中醫; 整體護理; 基礎護理教學; 辨證施護
中國有幾千年的文明歷史,傳統醫學至今仍在不斷地應用與發展,這對護理學有著深遠的影響。表現在臨床護理方面,除了西醫護理外還存在著我國特有的護理類型中醫護理和中西醫結合護理。中醫護理在預防、治療和康復護理中,在中國人生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特別是預防和康復護理[1]。因此,作為護校的學生有必要學習中醫護理知識和技能,運用這些理論維護自我健康和病人的健康,并不斷實踐上升至高層次的中醫護理理論,使祖國的醫學護理事業發揚光大。
1 中醫護理的基本特點
它包括整體觀念和辨證施護兩大方面[2]。整體就是統一性完整性。中醫學十分重視人體自身的統一性、完整性及其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它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在結構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互相協調、互相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響的。同時也認識到人體與自然環境有密切關系,人體的生理和病理是變化不斷受到自然界影響的,人類在能動地改造自然的斗爭中,維持機體正常的生命活動。這種內外環境的統一性,機體自身整體性的思想,稱為整體觀念。這一思想貫穿到生理、病理、辨證和護理等各個方面。人體是由若干臟器、器官和組織所組成、各臟器、器官和組織都有著不同的功能。但五臟各自的功能又都是整體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從而決定了人體各臟器、器官和組織和生理上是互相影響,以維持其生理活動的協調平衡,在病理上是相互影響的。另一方面人體局部和整體也是辨證的統一,因此,我們在護理病員過程中,必須從整體出發,通過觀察病人的外在變化,了解機體內臟病變,從而提出護理問題和采用護理措施,使疾病早愈。如臨床上見到口舌糜爛的局部病變,實質是心火亢盛的表現。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著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同時,自然界的變化又可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體,而機體相應地產生生理性反應,若超越生理范圍,則產生病理變化。辨證施護是中醫護理的又一基本特點,是中醫學對疾病的一種特殊的研究和護理方法。所謂辨證,就是將四診(望、聞、問、切)所收集的資料、癥狀和本征,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及邪正關系,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施護,則是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護理方法。辨證是決定護理的前提和依據,施護是護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過施護的效果可以檢驗辨證的正確與否。辨證和施護,在護理過程中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又是理論聯系實踐的具體體現。
2 將中醫護理引入基護教學的必要性
整體護理是當前我國護理學理論與實踐發展的重要特征,整體護理的核心是以人為中心,將人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看待[1],保持人與內外環境的平衡。辨證施護是以中醫理論為基礎,根據辨證理論所施行的護理原則和方法,其有效完成離不開中西醫結合護理,是兩者互補的共同結果。因此將中西醫護理的優勢結合起來,并加以發展鞏固,對提高護理的價值和地位是十分必要的。整體護理是在中醫整體辨證觀指導下的護理方法,中醫整體護理思想貫穿于護理過程的始終。如口腔潰瘍以補充維生素、口含消炎片等法治療,往往收效欠佳。如以中醫理論為指導,從整體護理的角度進行護理,就可在疾病的初期收到良好的效果。“心開竅于舌,舌為心之苗”,即心通過舌竅與外界相連。中醫認為,口舌生瘡是心火上炎或小腸實熱所致,治療除選用清熱解毒、導熱下行的藥物外,還應選取一些寒涼清火食物,如鴨、鱉、豆芽、豆腐、藕、海帶、梨、西瓜、白蘿卜等,勿食辛辣溫燥之品。同時要避免情志過激,以免出現過喜傷心、急躁傷肝之弊。
轉貼于
3 具體方法
3.1 學習和交流教師首先要懂得中醫護理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參加有關中醫護理知識的培訓,到中醫醫院參觀學習,到社區參加社會實踐,可與中醫系或中藥系教師共同探討中醫護理的知識和技能,同時可以利用學校中醫康復系從事過中醫診療技術的老師來參與中醫護理的臨床實踐與教學,從中學習不同教師應用中醫護理知識的技巧,探討在基礎教學中應用中醫護理的知識。在基礎護理實驗課教學中,結合中醫學的基本特點,認識和理解整體護理。可以在理論課講授時先進行中醫方面知識的穿插,先在學生頭腦中有一個認識,再在基護實驗操作課中具體講解中醫學的知識的運用。如在褥瘡護理教學中,結合中醫護理的特點,重點講解褥瘡的分期和各期護理的要點;運用中醫知識講解褥瘡的形成是由于長期受壓,血液循環受阻,持續的缺血、缺氧、營養不良而導致的組織潰爛、壞死。在具體操作實驗課中,可結合中醫的穴位知識,進行按摩,從而完成褥瘡護理的實驗課教學,既講解了它的原因,又具體操作了它的預防方法,這樣把中醫知識結合起來,學生既好懂也好學,效果不錯[3]。又如在講給藥法實驗時,指導學生根據病情和醫囑用藥,不要自己濫用藥物,以免延誤病情,用藥中還要根據年齡、性別、環境、氣候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從而使學生具備中西醫結合的護理知識基礎,也就是新的護理觀,即對人、環境、健康、護理要領的認識。又再例如對高熱不退者,可采用物理降溫法。當熱入營血時,護理上應預防并發癥的發生。當熱病后期、余熱未盡時,護理上應在”調“字上,通過調養使病癥得到痊愈。這些也是運用了中醫護理的知識。
3.2 基護技能的培養重視學生操作技能的學習與提高,就是要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與運用知識的能力。如基護操作中“灌腸法”與中醫的“導便法”相似,在保留灌腸中,學習運用中藥灌腸治療某些疾病,重點講解各種不同的灌腸液及濃度與溫度等,使學生掌握灌腸的技術。又如按摩法,是運用醫護人員的雙手,在患者身上推穴道,循經絡,并結合有關部位進行按摩,使機體內部產生發散、宣通、補瀉等作用。在基護操作教學中,主要是針對一些常見疾病的護理:如發熱、咳嗽、疼痛等,通過布置護生這些疾病的護理操作,使同學們更加理解護理工作的重要性及中醫護理理論對醫學事業的貢獻。針對中醫護理基本知識在基礎護理操作實驗課中,除了要練習基本操作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要掌握操作的步驟和要領及實踐的運用。運用中醫護理的知識到基護操作實驗中,除了在操作過程中提問及討論外,還可以留置課后習題,運用所學知識寫出中醫的護理診斷這個方法,具體體現在寫實驗報告中,規定學生要寫出中醫的一項護理診斷,既可完善護理診斷計劃,又可復習中醫護理的知識,也學會了知識的融會貫通。將中醫護理的基本知識運用到基礎護理的實驗教學中,是可行的。它不僅發揚祖國醫學的長處,又促進了基礎護理學實踐的發展,使中西醫護理相互促進與提高并產生積極影響作用。
參考文獻
[1] 張燕京.將中醫護理引入基礎護理教學的嘗試[J].中華護理雜志,2000,35(4):231.
篇5
【關鍵詞】絡病理論 冠心病 辨證施護
中圖分類號:R248.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11-205-02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使血管腔狹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狀動脈功能性改變(痙攣)導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而引起的心臟病。中醫即胸弊心痛,其特點為心前區悶塞疼痛,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吳以嶺認為心氣虛乏、絡脈瘀阻、絀急而痛失冠心病心絞痛的主要病機[1]。近年來,國內不少醫家對冠心病心絞痛的中醫病機進行了探討,多數醫家已趨于認為本病基本不離本虛標實[2] ?,F如今人們越來越注重中醫護理,強調辨證施護。通過實踐初步積累了一些經驗,這是通過對我科冠心病住院患者進行護理而得到的體會,現總結如下:
1 一般護理
1.1 環境護理 為患者創造一個舒適、安靜的治療環境 。保持室內溫濕度適宜,空氣流通,使患者納氣吐新,以增強氣血運行。保持床鋪干凈整齊,保持病區安靜,使患者心情愉快,以利氣血通達。
1.2休息與活動 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生活規律,避免劇烈活動,應循序漸進地增加活動量。適當活動能減輕并且控制體重,改善心肺功能,增強應變能力。急性心肌梗死時絕對臥床休息。日常作息有規律,切忌敖夜。經常作肢體功能鍛煉,主要為散步及太極拳運動等, 采取間歇運動, 開始運動和休息時間的比例大約是1:1, 交替進行, 隨著體力改善, 精神好轉逐漸延長持續時間, 縮短休息時間, 直至運動持續時間達到30min以上。運動頻率開始每周2-3次, 隨著持續時間延長, 可增加至每周5次[3] 。
1.3 病情觀察和監護 氣短、喘息不能平臥者取半臥位,立即持續吸氧,流量5-6L/min,疼痛減輕或消失后可低流量吸氧。急性期給予心電監護,定期測血壓、脈搏、呼吸,做好記錄。嚴密觀察胸痛發作的誘因、典型癥狀、伴隨癥狀,以及神色、汗出、尿量、生命體征。
1.4 生活起居護理 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以護心陽。 起床動作要慢。養成按時排便的習慣,保持大便通暢,大便干結者,早起可飲一杯蜂蜜水,以滋陰潤腸通便,必要時給予緩瀉劑,勿摒氣用力排便。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減輕工作壓力。戒煙,因吸煙會使小動脈收縮。限酒,少量飲酒無妨,只要每晚飲酒量不超過20-25m1,并不會增加冠心病變,還可改善血液循環。但禁止大量飲酒或飲烈性酒。保證充足的睡眠,失眠者可耳穴壓籽。睡前溫水浴療,囑患者睡前用溫水泡腳,每次二十分鐘,可促進血液循環。
1.5 飲食護理 調養膳食,養護絡脈,應禁煙酒,飲食宜清淡,易消化而富有營養,少食多餐,過飽會加重心臟負擔,誘發胸痹的發作。食物應低脂肪,低膽固醇,少吃動物脂肪、蛋黃、內臟,尤其是腦,肝,腎等。多吃新鮮蔬菜、水果、豆類及其制品,最好以菜油,麻油、花生油,豆油等植物油為食用油,忌濃茶、咖啡。老年人也不宜多進糖類制品,以免影響糖代謝,間接使膽固醇增高,促發糖尿病,促進動脈粥樣硬化。肥胖超重者應限制食量與熱卡,進行減肥,減肥對于積極治療冠心病是必要的。
1.6 用藥護理 心絞痛發作觀察發作的次數、持續時間、疼痛程度。疼痛發作時遵醫囑給予復方丹參滴丸或速效救心丸10粒,舌下含服。疼痛劇烈者,可遵醫囑給予度冷丁或嗎啡肌肉注射以鎮靜止痛。介紹藥物的作用、不良反應、服用時間、方法、劑量,出院后應定期復診,遵醫囑服藥,不隨意增減藥物,私自停藥。在靜脈滴注硝酸甘油、硝普鈉、異舒吉、欣康等擴血管藥時,要調整好滴速,密切觀察血壓變化。應用洋地黃之前心率不小于60次,觀察有無不良反應發生,防止洋地黃中毒。堅持中醫調護,通心絡膠囊具有改善內皮舒張功能,降低血液粘滯度。
1.7 情志護理 情志護理是建立在尊重人、關愛人的人道主義思想之上的。首先要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做好健康教育。護理過程中應向患者說明情志失調的危害性,經常與病人交談,針對其心理特點進行疏導。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和適應社會的能力。恬淡虛無,以養心氣 ,情志平和,以養心神,淡泊名利,以安靜平和的心態對待生活,保持精神愉快與樂觀的心境,避免情緒激動。
2 辯證施護
胸痹無論是藥物治療,還是臨床護理,都是以調養心氣、疏通絡脈為主要原則。因此,胸痹患者的“養心”之道,在疾病治療、康復和預防中顯得頗為重要。
2.1 陰寒凝滯型辨證護理要點護理原則為通陽開痹。注重保暖, 病室溫濕度適宜,操作時盡量減少暴露患者。飲食以溫陽散寒為原則,禁食生冷寒涼之品,可食用桂圓、蓮子、銀耳、西洋參等補氣養陰之品。胸痛發作時,立即舌下含化硝酸甘油。
2.2 心腎陽虛型辨證護理要點 護理原則為補益陽氣。絕對臥床休息,癥狀緩解后可適當活動。宜食溫陽補血補氣,低鹽食物,如桂圓、甲魚、山藥、人參、木耳等。 水腫者不宜久站,臥床休息時下肢宜抬高15~30°,重度水腫者應保護皮膚,預防褥瘡的發生。使用利尿劑時,正確記錄尿量。密切觀察病情變化,若出現神志不清、手足冰冷等情況時及時通知醫生并做好搶救預備。
2.3 氣滯血瘀型辨證護理要點 護理原則為化瘀通絡。情志護理尤為重要,耐心解釋,解除焦慮心理。因胸痛入夜更甚,應加強夜間巡視觀察,嚴密觀察病情變化。發病初期要絕對臥床休息,保證充足睡眠,以減少氣血的耗傷,爾后酌情逐漸增加活動量,以利氣血通暢。中藥宜熱服,以利活血化瘀、溫陽補氣。給予吸氧外吸入。飲食宜清淡、易消化,以低鹽、低脂,忌食肥甘厚味和辛辣刺激之品 。中藥穴位外貼,貼于膻中 、阿是穴、內關。
2.4 氣陰兩虛型辨證護理要點 護理原則為益氣養陰,活血通絡。注重休息,保證睡眠,忌勞累。飲食宜予補氣養陰之品,如紅棗、蓮子、桂圓、瘦肉、牛乳、蛋類、每日用西洋參1g煎水代茶飲,或太子參、麥冬、五味子各10g煎水代茶飲,適當配合益氣養陰的中藥如山藥、黃芪、百合熬粥以調補。此型患者多為久病者,情緒多表現為焦慮、憂郁,護理上要多溝通。對陰虛陽亢較重者,要注重觀察血壓變化,以防陽升風動而發生中風。自汗、盜汗多者,應及時更衣,避免受風。
2.5 痰濁內阻型辨證護理要點 護理原則為通陽豁痰。病室安靜向陽,適宜溫濕度。飲食忌辛辣刺激食物,肥甘油膩之品??蛇M薏苡仁粥、蘿卜粥以起到化痰開竅之功。做到定時、定量、少量多餐,以免損傷脾胃,助濕生痰加速病情發展。肥胖者控制體重,減少痰濁內生。休息適當活動,改善臟腑功能,以助氣行血。對咳嗽痰多者,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排出,以豁痰除瘀。對肢體沉重、水腫、 要觀察尿量,必要時記錄24h出入量。
3 結果
通過辨證施護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質量,增強了患者的心理適應能力、主觀幸福感。提高患者治療效果,提高了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提高了社會及家庭支持度。
4 體會
因我國居民對冠心病的預防和保健意識相對薄弱,護理中指導患者,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 ,促使人們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為,提高生活質量。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辨證施護與中醫學的整體觀念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將情志、飲食、生活起居護理與合理用藥結合起來,才能使患者盡快恢復健康。
參考文獻
[1]吳以嶺.從絡病學說論治冠心病心絞痛.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1,7(4):71-74.
篇6
我們于2007年1~2008年12月,臨床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肺部真菌感染患者52例,獲效良好,茲將有關資料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
共觀察我院ICU收治的重癥患者中有肺部真菌感染者104例,其中男性89例,女性25例;年齡51~89歲,平均72.6歲。上述患者均予留置胃管、留置導尿管、行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機械通氣。原發病為慢性阻塞性肺病48例、肺炎12例、重型顱腦外傷18例、腦卒中26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52例。
2 治療方法
2.1 對照組:①基礎治療:治療原發病;合理使用相關的抗生素;注意二重感染;加強營養支持,提高機體免疫力。②常規護理:保持患者的口腔清潔,保持呼吸道暢通,做好飲食、皮膚護理及各種管道的護理。
2.2 治療組:在基礎治療與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結合中醫方法:①辨證服藥:ICU患者肺部真菌感染臨床上以濕熱蘊毒型及氣陰兩虛、痰毒互結型為常見。濕熱蘊毒型,除原發病外,以口腔粘膩,口氣穢臭,牙齦腫痛,舌紅、苔黃膩或黃濁,脈滑數為辨證要點,治宜清熱利濕解毒。自擬基本方:夏枯草、白茅根、土茯苓各30g,虎杖、太子參各15g,黃連、黃柏、山豆根、山梔子各6g,桑白皮18g,淡竹葉、金銀花各12g。中藥煎劑皆由胃管注入,1日2次。氣陰兩虛、痰毒互結型,除原發病外,以口腔粘膩不爽,口干,舌紅絳、苔少或舌光紅,脈細數為辨證要點。治宜益氣養陰、解毒化痰,自擬基本方:黃芪18g,太子參20g,石斛、黃精、沙參、絞股藍、紅景天各15g,夏枯草30g,百部10g,麥冬、丹參、黨參各12g。服法同上。②含漱療法:濕熱蘊毒型,用夏枯草、淡竹葉、山豆根各15g,黃柏25g,甘草10g。加水500ml,煎成150ml,放涼后行口腔護理,每日4~5次。氣陰兩虛、痰毒互結型,用生黃芪、黃精各20g,夏枯草、羊蹄草、淡竹葉、百部各15g,甘草10g。加水500ml,煎成150ml,放涼后行口腔護理,每日4~5次。③中藥氧霧吸入:用黃連凍干粉針1支,加生理鹽水20~30ml氧霧吸入,1日2次,每次15分鐘。
3 療效觀察
3.1 療效評價標準:觀察對照組和治療組用藥前后ICU患者深部痰液真菌培養情況。方法:分別在用藥前,用藥后1周末、2周末取患者深部痰液培養。采用直接鏡檢;接種沙保羅氏瓊脂培養基,放35℃培養箱24~72h,陽性菌株用美利埃ID32C板條鑒定。
3.2 結果顯示:1周末、2周末治療組肺部真菌檢出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
4 體會
篇7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治療偏癱
中風病是近年來臨床上常見的突發病,無論是出血性腦血管疾病還是缺血性的,都具有很高的發病率、致死率,致殘率[1],應值得臨床上高度的關注,然而,近些年,在這方面的臨床研究報道卻非常罕見,特別是與臨床治療相關的研究,因此,本文就筆者多年的臨床經驗與對文獻的參考學習,隨機選取來我院就診的36例患者,進行中西醫結合治療與傳統西醫治療的臨床效果比較分析,希為今后的臨床治療方法提供實質性參考標準。
1 臨床資料與研究方法
1.1 臨床資料:隨機選取來我院就診的36例經腦CT與臨床診斷確診的中風后腦偏癱患者,隨機分為用常規西醫治療的對照組,以及中西醫結合治療的觀察組,每組18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0例,年齡在35-60歲之間,病程為1個月-2年,絕大部分患者合并不同程度的動脈硬化,且其中有7例完全偏癱,29例不完全偏癱,經檢查發現,其中病因為腦出血的患者有10例,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有5例,腦梗死的有11例,合并高血壓的有30例,合并冠心病的有6例,但是經SPSS17.0統計學分析,所有患者在年齡、病程、病因、體重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1)西醫診斷標準:以1995年中華醫學會第四次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定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2]為標準。(2)中醫診斷標準:以《中風病辨證診斷標準(試行)》[3]為標準,且在診斷期間可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的有關調項進行診斷依據參考。在診斷過程中,應著重觀察患者的臨床表現、語言表達能力、清醒程度、以及以往病史、病程以及患者的日常生活習慣。
1.3 治療方法:
1.3.1對照組:采用常規的西醫治療方法,靜滴曲克蘆丁氯化鈉注射液250 ml, 日一次,10天為一療程,療程結束后服用曲克蘆丁片120mg 每次,3次每天;尼莫地平片20 mg每次,3次每天;對于特殊病情的患者,可加服腸溶阿斯匹林腸溶片100 mg,每晚1次,在治療期間,對于伴有高血壓的患者,應進行降壓治療。治療2個月后觀測療效。
1.3.2觀察組:在對照組西醫治療的基礎上,靜滴舒血寧注射液20ml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250ml,10天為一療程;中藥采用益氣活血通絡湯、升陷湯 [5] 為基礎方,隨證加減平肝益氣,補腎活血諸藥,進行辯證治療以達到活血通絡、升清降濁的目的。在治療過程中,也可以加服B族維生素,以滋養神經。
1.4療效評定標準:基本治愈:臨床表現顯著好轉,可以進行自主進行簡單行走,對基本生活質量無明顯影響;顯效:臨床表現好轉,基本生活可以自理,可以在別人幫助下進行簡單行走;有效:臨床表現有好轉跡象,可在別人幫助下進行短暫戰立;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
2 結果:兩組治療后結果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
表1 兩組綜合療效比較 (%)
組別 n 基本痊愈 顯效 有效 無效 總有效率
觀察組 18 36.81 40.23 17.45 6.29 93.71
對照組 18 10.23 28.71 20.99 22.66 77.34
注:秩和檢驗,與治療組比較,P
3 討論
本文的研究結果與文獻[6-7]一致,證明中西醫結合治療中風后的偏癱確實有顯著的臨床療效,且也有文獻報道,中西醫結合治療與只用中醫治療的臨床效果亦有顯著性差異,以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患者恢復快,治療時間短,故中西醫結合治療中風后偏癱值得進一步推廣與使用。
參考文獻:
[1] 韓振廷.中風病辨證論治[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6:
[2] 中華神經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雜志,1996, 29(6): 379-381.
[3]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科研組.中風病辨證診斷標準(試行)[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1,17(3):64-67
[4]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99-104
[5] 王淑蘭,張富平,賈寶學.補陽還五湯對心肌梗死溶栓后微血栓的影響[J].山東中醫雜志,2003,(5):15-16
篇8
關鍵詞:高血壓??;白細胞介素6;心腦血管事件;中醫證候
中圖分類號:R544.1 R255.3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4.09.001 文章編號:1672-1349(2014)09-1033-03
Correlation between IL-6,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Infarction
Events,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in Hypertension
Wu Aiming,Zhang Dongmei,Zhai Jianying,et al// Dongzhimen Hospital,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700)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interleukin 6 (IL-6),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infarction events,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syndrome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226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were collected.The serum concentration of IL-6 was detected by ELISA.The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IL-6,infarction events and TCM syndromes were analyzed.Results The analysis showed that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infarction events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serum concentration of IL-6 (P
Key words: hypertension;interleukin 6;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s
高血壓病患者是發生心腦血管梗死事件的高危人群。評估高血壓病患者并發心腦血管梗死事件的風險對于預防嚴重并發癥,降低致死、致殘率具有重要意義。在中醫方面,中醫證候與心腦血管梗死事件的發生存在一定相關性[1]。在病理上,炎癥反應是導致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不穩定、破裂和血栓形成的關鍵因素之一,多種炎癥因子參與其中。白介素6(IL-6)是一種炎性細胞因子,主要參與機體細胞免疫和炎癥反應。有報道證實,IL-6與心腦血管疾病以及中醫證候之間密切相關[2,3]。本研究檢測226例原發性高血壓病患者血清IL-6的濃度,分析其與心腦血管梗死事件及中醫證候之間的關聯,旨在探討IL-6對評估高血壓病患者并發心腦血管梗死事件的風險和輔助中醫辨證的參考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26例原發性高血壓病例均為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收治的患者,男性123例,女性103例,男女比例為1.19∶1;年齡62.41歲±11.18歲;高血壓病程9.87年±9.17年。并發心腦血管梗死事件78例,未發生心腦血管梗死事件148例。
1.2 診斷和辨證標準 原發性高血壓病診斷符合2005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版)診斷標準[4],心腦血管梗死事件的診斷參考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5]和中華醫學會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6]中腦梗死和心肌梗死的診斷標準。中醫血瘀證辨證參考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活血化瘀專業委員會1986年11月修訂的血瘀證辨證標準[7];虛證辨證參考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虛證和老年病專業委員會1986年5月修訂的虛證辨證標準[8];風證、痰證和熱證的辨證參考1988年衛生部藥政局高血壓中醫診斷的辨證分型[9]和1994年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眩暈[10]中的辨證標準。
1.3 納入和排除標準 符合原發性高血壓病診斷標準納入本研究,排除繼發性高血壓病、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和造血系統疾病、惡性腫瘤和免疫系統疾病、急性創傷和手術以及孕期和哺乳期婦女。
1.4 方法
1.4.1 臨床資料收集 使用統一調查表采集患者臨床資料和中醫四診信息,由具有高級職稱的醫師參照診斷和辨證標準進行疾病診斷和中醫辨證。
1.4.2 變量賦值和數據管理 當某中醫證候的診斷成立時賦
值為1,不成立賦值為0;有心腦血管梗死事件賦值為1,無心腦血管梗死事件賦值為0;定義性別女為0,男為1。由專人錄入數據庫,使用Excel 2003軟件進行數據管理。
1.4.3 IL-6檢測 空腹靜脈采血4 mL,離心分離血清。IL-6檢測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IL-6 ELISA試劑盒為R&D Systems公司產品,檢測結果上限為100 pg/mL,檢測儀器為奧地利CliniBio 128c酶標儀。
1.4.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先進行正態性和方差齊性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兩組間均數比較采用獨立樣本的t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的以中位數(四分位數間距)表示,組間比較采用非參數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表示,組間樣本率比較采用卡方檢驗。多變量相關分析采用Spearman相關分析及偏相關分析。以P
2 結 果
2.1 無事件和有事件亞組間臨床情況 根據患者是否并發心腦血管梗死事件,將患者分為無事件和有事件兩個亞組。與無事件組比較,有事件組男性比例偏多,年齡偏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無事件和有事件亞組間臨床情況
2.2 血清IL-6濃度與高血壓并發心腦血管梗死事件的偏相關分析 無控制變量的Pearson相關分析顯示,性別、年齡和血清IL-6濃度均與高血壓并發心腦血管梗死事件呈顯著正相關;當控制性別和年齡因素后血清IL-6濃度仍然與并發心腦血管梗死事件呈顯著正相關(P
表2 血清IL-6濃度與高血壓并發
心腦血管梗死事件的偏相關分析
2.3 不同中醫證候亞組間血清IL-6濃度比較 根據患者中醫辨證情況,按風、熱、痰、瘀、虛5個基本證候是否成立劃分亞組,分別比較血清IL-6濃度的差異。血清IL-6濃度數據不符合正態分布,以中位數(四分位數間距)表示,經非參數檢驗,痰證成立組的血清IL-6濃度顯著高于痰證不成立組(P
表3 不同中醫證候亞組間血清IL-6濃度比較 [中位數(四分位數間距)]pg/mL
2.4 血清IL-6濃度與中醫證候的相關分析 經Spearman相關分析,血清IL-6濃度與痰證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r=0.371,P
表4 血清IL-6濃度與中醫證候的相關分析
3 討 論
高血壓病是危害人類健康的高發病。中國成年人中高血壓患病率高達33.5%,估計患病人數達3.3億人,約有45萬人死于高血壓,直接經濟負擔超過660億元,占我國衛生總費用的3.4%[11]。由于高血壓患病率居高不下,心肌梗死和腦梗死的發病率也呈現逐年升高趨勢,防控形勢不容樂觀[12,13]。加強高血壓病的二級預防符合從“治療疾病”向“預防疾病”轉變的醫療重心前移戰略。并且與中醫“治未病”的理念不謀而合?!端貑?四氣調神大論》中記載:“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爸挝床 奔劝ā拔床∠确馈?,也包括“既病防變”。高血壓病的二級預防符合中醫“既病防變”的思想。
高血壓病患者發生心腦血管梗死事件的病理機制與長期血壓增高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和發展密不可分。高血壓導致血流動力學改變,并在炎癥因子參與下,血管內皮細胞發生損傷,脂質浸潤,泡沫細胞形成,進一步刺激平滑肌細胞增殖,導致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破裂、出血,最終誘發心腦血管梗死事件。多種炎癥因子參與了這一病理過程,特別是IL-6在斑塊炎癥反應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IL-6由184個氨基酸組成,分子量為(21~26)kD,主要由單核/巨噬細胞、淋巴細胞、內皮細胞、成纖維細胞及血管平滑肌細胞分泌產生。IL-6作為一種炎癥因子,具有多種生物學效應[2,14],IL-6參與血管內皮炎癥反應,促進泡沫細胞形成,可增加低密度脂蛋白(LDL)受體的表達,刺激巨噬細胞攝取LDL,加速動脈粥樣硬化。此外,IL-6還能刺激其他炎癥因子的產生,加劇血管炎癥反應。IL-6能刺激巨噬細胞分泌單核細胞趨化蛋白1,促進單核細胞趨化和黏附。IL-6還可作用于肝臟和下丘腦,促進C反應蛋白和纖維蛋白原合成,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發展。IL-6能通過刺激單核細胞表達基質金屬蛋白酶,使纖維帽變薄,降低斑塊的穩定性。IL-6是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發展、失穩、破裂直至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
本研究結果顯示,高血壓病患者的性別、年齡和血清IL-6濃度均與并發心腦血管梗死事件顯著相關,當控制性別和年齡因素后血清IL-6濃度仍然與并發心腦血管梗死事件呈顯著正相關。提示除性別和年齡這兩個傳統危險因素外,IL-6濃度的變化也與高血壓患者的病情進展密切相關。中醫證候方面,痰證患者的血清IL-6濃度顯著高于非痰證患者,血清IL-6濃度與痰證的出現呈正相關。中醫的“痰”既是病理性代謝產物,又是新的致病因素。IL-6可能是與痰證密切相關的生物標記物之一。IL-6除有助于評估高血壓病患者并發心腦血管梗死事件的風險外,對輔助痰證的辨證也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 吳愛明,張冬梅,翟建英,等.原發性高血壓病患者并發血管危險事件與中醫證候的相關性研究[J].北京中醫藥,2013,32(4):248-251.
[2] 趙衛新,蘇國生.白細胞介素6在心腦血管疾病中的臨床應用新進展[J].中國實用醫藥,2012,7(15):244-245.
[3] 袁長武,王建清.代謝綜合征中醫證型與白介素-6相關性研究[J].新疆中醫藥,2008,26(2):24-28.
[4]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05年修訂版全文)[J].中華高血壓雜志,2005,13(增刊):1-37.
[5] 中華醫學會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80.
[6] 高潤霖.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1,29(12):710-725.
[7] 中國中西醫結合研究會活血化瘀專業委員會.血瘀證診斷標準[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87,7(3):129.
[8] 沈自尹,王文健.中醫虛證辨證參考標準[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86,6(10):598.
[9] 貝政平.3200個內科疾病診斷標準[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6:1228.
[10] 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編審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23.
[11] 李鎰沖,王麗敏,姜勇,等.2010年中國成年人高血壓患病情況[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12,46(5):409-413.
[12] 蘇懿,王磊,張敏州.急性心肌梗死的流行病學研究進展[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2,10(4):467-469.
[13] 劉曉婷,李鎰沖,姜勇,等.2010年我國居民腦卒中疾病負擔[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12,46(12):1121-1123.
[14] 張麗麗,劉曉靜,王會奇,等.白介素-6、白介素-10和MMP-9與不穩定斑塊的關系研究進展[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2,11(18):1513-1516.
篇9
1聯系中醫藥學基本理論
中醫藥學理論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中藥基本理論是中醫理論中富有特色的一部分,在理法方藥辨證論治體系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與中醫醫理密不可分。因此,在中藥學實踐訓練中,必須注意中醫理論對中藥用藥的指導,在具體藥味講述中適時復習中醫理論,強化學生對理法方藥體系的理解,增強其對理論的靈活運用能力。例如,川芎為治頭痛要藥,請學生討論頭痛有哪些常見證型,病因病機分別是什么?川芎治各型頭痛的機理是什么?結合川芎的性能特點,思考川芎最適宜治何種頭痛,不適宜治何種頭痛?可否及怎樣通過合理配伍擴大川芎對頭痛的治療范圍?通過從各個角度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
2以識藥帶動基礎知識學習
傳統的臨床中藥學教學是按照大綱及教材的要求,講解藥物的來源、藥性、功效、臨床應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其結果是學生容易產生大腦疲憊,厭倦本課,以致課堂教學收效不佳。我們在學生進入臨床實習前,開設中藥實訓課,設計“模擬藥房”帶動中藥性能的復習鞏固,提高了學生識藥的興趣,進而增強了其辨證用藥的能力,為學生在走出校門后很快適應工作打下堅實基礎。“模擬藥房”按中藥功效分類建立常見飲片辨認區、真偽中藥識別區、毒性藥物警示區、中成藥樣品區。“模擬藥房”作為實驗教學的一種載體,相當于學校的一個“實驗室”,模仿藥房的格局,設立柜臺、貨架、藥品,供學生學習實踐;配套計算機軟件系統,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考核評價。學生看到一種常用飲片,要能夠識別,并回答其藥性特點、功效、適應范圍;給出一種常用中藥的性能描述,能夠回答是哪味中藥,并到藥柜中找出對應飲片?!澳M藥房”以生動直觀的中藥飲片引出問題———是什么藥,有什么性能,如何應用,注意什么?即以飲片辨識帶藥性功效[5-6],鞏固中藥基礎知識,強化用藥能力訓練。百聞不如一見,通過視覺記憶、感性認識引導理性思考,是“模擬藥房”的價值所在。我們根據“模擬藥房”中藥飲片編號制作“中藥飲片辨識及雙向考核系統”,建立中藥實訓與考核評價體系,為學生識藥用藥提供保障。
3區別同類藥物功用異同
功效相似藥物的鑒別是臨床中藥學的重要內容,亦是臨床合理用藥的關鍵問題。然而學生在這方面學習中往往掌握不好,對同類藥物的性能特點差異、臨床應用區別難以建立深刻的認識。因此,有必要在實踐訓練中強化學生對藥物功用異同的把握[7]。本部分訓練可以與上部分訓練同時進行,在“模擬藥房”中給出兩味及兩味以上功效相近藥物的飲片,要求學生回答是什么藥,分別有什么性能,功效應用有哪些區別,臨床上如何合理應用。可以結合臨床案例,引導學生思考。例如給出石膏和知母的飲片,首先讓學生辨認,思考溫熱病氣分實熱,壯熱、煩渴、大汗出、脈洪大如何用藥?肺經實熱,發熱,喘咳,如何選藥?肺熱燥咳,干咳無痰如何選藥?陰虛火旺,骨蒸潮熱,如何選藥?并以藥性功效特點解釋不同情況下區別用藥的理由。通過強化訓練,使學生深刻理解和重視臨床用藥的合理性。
4熟知常用藥味配伍內涵
臨床上中藥更多以復方形式應用,配伍則是用藥的基本方法,因此有必要強化訓練學生掌握常用藥味配伍的法度和內涵??梢栽凇澳M藥房”中,給出常用配伍藥味,讓學生回答是什么藥,分別有什么性能,配伍的目的及原理,配伍后適應病證的變化。例如給出蒼術、厚樸、枳實3種飲片,要求學生辨認并回答各藥性能功效,三者之間常用的藥對配伍,不同配伍的目的和適應病證分別是什么。進而結合病例,濕阻中焦,脘痞嘔惡,舌苔厚膩,選用哪兩味藥配伍?食滯胃腸,腹滿脹痛,大便不通,選用哪兩味藥配伍?給出選擇依據。通過這樣的強化訓練,使學生真正理解中醫臨床用藥的法度,形成法隨證立,方從法出,因證選藥,靈活加減的思維。
篇10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在授課之前,教師應根據針灸治療的課程特點和教學目標,結合擬授課班級學生總體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做好課時安排,理順講授順序,依據先總論再各論,邊理論邊實踐的順序展開教學,理論結合臨床,理論結合實踐開展教學,在實踐中強化理論知識,在實踐中反思理論學習,制定出詳細的教學計劃,保證學生有效地學習。教學內容要條理清晰,重點突出,難點要講清、講透,要注重總論知識和各論內容之間的邏輯性、延伸性。
總論的講授,目的是使學生通過學習能針對臨床常見病癥進行簡單的配穴處方,過程中要注重兩點:①針灸辨證論治內容“理法經穴術”的講授。通過講“理”培養學生以中醫基本理論為基礎的辨病、辨證思維;通過講“法”體現針灸治療特色,比如臟腑病“虛則補之、實則瀉之、陷下則灸之”、經筋病“治筋者首選阿是”、絡病“宛陳則除之”等等;通過講“經”、講“穴”、講“術”,讓學生掌握“術法關系”、“穴法關系”,能根據確立好的治則、治法選擇合適的經絡、腧穴、操作方法對疾病進行治療;②把握要點和難點進行講授。講“理”要注重病因辨證、臟腑辨證、經絡辨證,同時兼顧氣血津液等辨證;講“法”要注重講明“證法關系”;講“經”捋順選經的原因;講“穴”要說清楚選穴的原則、配穴的方法和特定穴的臨床應用。
各論的講授,要講清楚“理法經穴術”在臨床中的實際應用,在每個病證的講授中反復重復這一辨證論治規律,培養學生臨證思維,使學生看見患者表現,就能沿著“辨病辨證治則治法處方治療及觀察”這一思路進行思考。講授中,既要講清、捋順書本上的知識,又要介紹臨床中行之有效的經驗,比如在講授急性腰扭傷和肩周炎等經筋疾病的內容時,可以介紹針刺運動療法,包括針刺運動療法的歷史沿革、具體操作方法、不同病癥的腧穴選擇、臨床療效等內容。要注重將理論教學與課間見習相結合、理論教學與模擬病案診療相結合,加深學生針灸治療的具體認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 以多案例平行教學法為主,多種教學方法同用,強化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
針灸治療涉及眾多疾病的教學和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僅靠語言的表達很難讓學生直觀地理解疾病的主要癥狀和一些特殊的治療方法,如醒腦開竅法、針刺運動療法等。在授課中,以多案例平行教學法為主,多種教學方法同用,把握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啟發學生的針灸辨證論治思維能力。
辨證論治是中醫的基本特點,針灸治療講授中,既要講清楚病的診斷和治療,也要講清楚這一個病中不同證型的診斷和隨證配穴。教學中,我們模擬案例教學法進行“多案例平行教學法”的嘗試,同時呈現多個病名相同、證侯各異的病案,設置問題讓學生解決,通過在知識比較中尋找共同點和不同點,來促進學生理解和掌握病名診斷中存在的共性和證名診斷中存在的個性,最終能對病、證進行準確地判斷并制定出相對應的針灸治療方案。具體操作包括以下幾個步驟:(1)在某一疾病的講授中,精心選擇符合疾病診斷標準的病案1~3個,每1個病案都要符合該病主要證型之一的證名診斷標準。(2)設置問題,讓學生閱讀病案資料,獨立思考后分組討論。主要問題和討論內容涉及三個方面:a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原則、針灸處方;b證名的診斷和治療配穴;c根據特殊癥狀選擇具有特殊治療作用的有效腧穴治療,例如感冒時鼻塞流涕當配合迎香、經筋病變局部疼痛明顯者當配合阿是穴治療等等。(3)師生共同討論并對各討論組作出的初步診斷和治療方案進行評價。通過多案例平行比較,加深學生對病、對證的辨識能力,加深學生對主方組成和隨證配穴、隨癥選穴的規律性的認識,引導學生總結“理法經穴術”的規律,掌握針灸臨床思維方式,能在臨床中舉一反三,靈活運用。
理論知識講授過程中最主要的教學方法是課堂講授法,通過詳細準備資料,認真備課,把握知識的基本點,突出知識的重點難點,運用生動、簡潔的語言進行講授,利用一些口訣、詩歌幫助學生學習、理解和記憶疾病癥狀的特點和要點。比如周圍性面癱病人癥狀就可以總結為七個字“歪漏淺少全面肌”進行來概括,方便學生了解、學習和記憶周圍性面癱的主要癥狀和病變的范圍。
使用多媒體教學法把語言無法表達的臨床癥狀和一些治療方法,通過圖表、圖片、視頻等直觀地呈現給學生,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使學生看得見、易理解、印象深、好記憶。比如周圍性面癱病人患側面容的靜態觀和動態觀、針灸治療中風的醒腦開竅針法等等。還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制作模擬病案診斷和治療的教學視頻,讓學生邊看邊思考,學習和模擬進行臨床診療從問診、體檢的四診開始,到診斷、處方、治療的全過程。
以多案例平行教學法為主,多種教學方法同用,有利于漸次加深學生對疾病診治的理解,能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能力。
3 早臨床、多臨床,提高學生動手能力
針灸治療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課程,通過教學,學生應具備良好的疾病診斷能力和運用毫針刺法、灸法等操作技術治療疾病的能力,既要注重學生臨床思維的培養,又要注重學生針灸基本功的培養,這需要一個長期的學習和培訓的過程,在教學中和業余時間都要注意指導和鼓勵學生早臨床、多臨床、勤練基本功。
在理論講授中注重案例分析和模擬診療過程的訓練和練習,幫助學生自主形成學習討論小組,有計劃地安排一些時間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課間分次分批參加臨床見習,觀摩學習教師從接診病人開始到治療結束的診療全過程,讓學生早接觸臨床、多接觸臨床,讓學生通過參與臨床診療工作,積極和病患溝通交流,通過治愈疾病產生做醫生的成就感、自豪感,同時,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勤練針灸基本功,尤其腧穴定位、毫針刺進針手法和基本行針手法的操作,最終培養學生自信心,提高學生動手能力,擴展學生臨床思維,培養學生逐漸形成良好的醫德醫風。
4 提出參考書目的建議,利用網絡資源,培養學生自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