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文言文翻譯范文

時間:2023-08-25 17:23:1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中語文文言文翻譯,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高中語文文言文翻譯

篇1

關鍵詞:直譯;理解;嘗試;猜想

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我把文言文翻譯句子分成以下幾個步驟:

一、實詞直翻。這里所謂的“直翻”就是純粹的類似翻譯軟件似的直譯。根據平時掌握和積累,以及對文段的簡略分析,把句子中的所有詞都直譯出來。每個詞在直譯時如意思不明確也可以把本義,基本引申義和常見義都譯出來放在那。譯時不太用考慮語境,只要求對詞進行直譯。

二、學生們在第一步的直譯過程中,肯定會遇到一些人名,地名,官職名,古代文化儀式和禮制,以及人們日常生產生活中的慣用語。這些詞在平常的學習和復習中一定要多積累,多理解,多識記,在翻譯句子時千萬不要把這些專用名詞拆開來進行翻譯。

例如:舅李常過其家,取架上書問之,無不通。(《宋史黃庭堅傳》)一句中,“舅李常過其家”不要譯成“舅舅李氏常常造訪他家”,李常是個人名,如果拆開翻譯就鬧大笑話了。

三、找出那些容易鬧出笑話的專有名詞之后,就要繼續尋找句子中有沒有古今異義詞和通假字了。先說古今異義詞,中國的漢字從甲骨文發展到今天經歷了幾千年的復雜演變,所以一些詞的古義和今義有很大的區別,甚至是大相徑庭,更有甚者是完全相反。如果這些詞考生要用今義去翻譯,那就會鬧出很大的笑話。

例如:衡下車,治威嚴。(《后漢書張衡傳》)一句中,不能把“下車”翻譯成“從車上下來”“下車”一詞應譯為“官吏到任”。

把握古今異義詞的辦法除了平時的認真積累外,有的詞還可以通過分析字形的方法去理解字的本義和幾個常見的引申義,從而避免因古今異義的問題而產生錯誤。再說通假字,通假字在辨別的時候比古今異義詞還有困難些。由于通假字產生的原因很復雜,所以這些詞往往隱藏得很深,不僅翻譯句子時對于這些通假字無從下手,而且它們還對文言文理解構成巨大障礙。

例如: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過秦論》)中“景”字無論翻譯成“景物,景色還是景觀”都翻譯不通。如果知道“景”通“影”,名詞作狀語翻譯成“像影子一樣”就豁然開朗了。辨別通假字時可以在懷疑它是通假字之后根據它們“音同形異”或“形似音異”的原則加以大膽的嘗試和猜想。“音同形異”時就聯想和這個字發音相同的字;“形似音異”的時候就嘗試去掉部首或偏旁,或者就更換一個部首或偏旁。

四、把特殊的實詞處理之后,下一步我們就要注意各個詞的詞性在文中是否合理,有沒有活用的情況。尤其是要注意謂語,賓語和狀語位置的詞。考試中在翻譯句子題中比較常出現的就是:名詞活用為動詞,動詞活用為名詞,名詞活用充當狀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以及名詞、動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查找詞類活用相對比較簡單,只需要銘記這個詞的基本詞性,然后比較它在文中出現的位置,根據文言文語法規則區別是否出現了活用。主語和賓語位置多為名詞或代詞,謂語位置多為動詞或形容詞,個別時候是介詞,狀語位置多為副詞,這里也是名詞作狀語最常見的地方。使動用法最主要強調的是主語做出動作的目的性,以此區別動詞是正常使用還是使動,很有效。

例如:堯民之病水者,上而為巢,是為避害之巢。(陸游《書巢記》)

這句話中的“病”和“上”就屬于活用。“病水”中“水”是名詞,根據句意,“病水”應為動賓關系,所以“病”就是名詞活用為動詞,譯為“擔心”。“上而為巢”,“為巢”是動賓關系,譯為“建造房屋”,那么“上”一定為名詞作狀語,譯為“向上”,本文譯為“在高的地方”,“而”表修飾關系。整句話就譯為:“堯的百姓擔心水患,所以在高處蓋房,這就是避免災害的房子。”

五、到此為止,關于翻譯詞匯的問題就都已基本解決。接下來我們就需要注意那些在文言文句子中可能出現的特殊句式。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斷句,省略句,被動句,以及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的倒裝句。翻譯時,一定要按照各種句式的特點進行翻譯。判斷句主要就是表判斷語氣的句子,翻譯出來跟現代文中的說明文中的下定義的說明方法基本相同。常見的標志主要有表肯定“者,也”和表否定的“不,否,非,莫”等,以及“乃,即,則,皆,是,誠,為”等虛詞。被動句就記住一條:看主語位置的詞是否是承受動作發出的,看賓語位置的詞是否是發出動作的。如果是,那就是被動句;如果不是,那就屬于正常語氣的句子。也可以參考一些常見的被動詞,如:“為,所,見,于,與”等。翻譯時只需要在謂語前加上一個“被”字即可。省略句判斷起來就比較難了,需要把整個句子的成分分析的基本差不多才能夠判斷。但通常考試考查的省略句不會太難,基本都是省略賓語和介詞,以及語境中省略主語。關于省略句我個人認為古人有個原則,那就是能省就省。省略介詞就更簡單了,在高考試卷中常出現的就是“動詞+介詞(省略掉)+名詞”的形式。表面上是“動詞+名詞”的動賓結構,但是后面的那個做動作承接的賓語卻怎么也承接不了前面動詞的意思。

例如:今君乃亡趙走燕。(《廉頗藺相如列傳》)這里面“亡”和“走”根據前后關系判斷都應該是“逃亡”的意思,但“逃亡”后面連國家名構成不了動賓結構,所以就應該是“亡于趙走于燕”,譯為“從趙國逃跑到燕國”。總而言之,“動詞+名詞”的結構,如果后面的結構對前面的動詞構成修飾,限定,解釋說明等作用,那就一定是省略了介詞。

最后我說下倒裝句。其中定語后置和狀語后置比較簡單,而且考綱中也不要求在翻譯中掌握,所以只需要在理解時找好前后句成分的偏正關系即可。我重點要說得就是賓語前置。賓語前置除了正常的根據語法關系判斷動賓關系外,還有幾種特殊形式的賓語前置句。如:“1、在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應該把代詞前置到動詞前。2、在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應該把它前置到動詞前。3、在句子中發現有賓語前置的標志助詞‘之’時作前置(通常為“何……之有”的句式)。4、固定句式:‘唯……是……’”除此之外,文言文中還有一些常見的固定句式結構也需要大家在翻譯時加以注意。

六、這一步是“房屋封頂”的工作。當你把所有應該注意的問題都解決了之后,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按照現代漢語的語法規則講句子串聯在一起翻譯出來。

七、截止至此,我們似乎已經大功告成了。但總是感覺還缺少點什么?那么我們就再裝修一下吧。也就是注意句子的感彩和修辭的意譯。

例如:齊武成帝子瑯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聰慧,帝及后并篤愛之,衣服飲食,與東宮相準。帝每面稱之曰:“此黠兒也,當有所成。”

這句話在翻譯的時候本身并不難,只是“黠”字放在這里有點不合邏輯。全段說的內容是齊武成帝和皇后都十分溺愛瑯邪王,但是在他面前為什么要說他是個狡猾的孩子呢?不合常理啊。但是我們在生活中也許有這樣的體會,有時中國人說話表面上是在批評人,甚至是罵人,其實真正的意思是喜歡的不得了。比如:“夫妻間女的稱丈夫‘死鬼’,互稱‘冤家’”等。所以,這句話中的“黠”字就不能譯為“狡猾”,應譯為“聰明”。這就是根據感彩調整個別詞的翻譯的意思。

篇2

Good afternoon, ladies and gentlemen! Today I’d like to share my personal experience of happiness and bitterness of being an English teacher.

I remember, five years ago, when I stood at the teacher’s desk for the first time, maybe because I was too young, maybe because I was too inexperienced, the students in my class paid no attention to me, didn’t behave themselves at all. I felt ashamed and helpless. In order to save my face, I just criticized the students seriously whenever they talked in class or even moved a little. I thought sooner or later, they would listen to me. Yes, I could control the class now, but the students and the atmosphere became strange. No, they were not listening to me. It was too quiet. The breathless silence urged me to consider the way I was teaching.

Then 1 August 20xx, I got the chance to study the New Course of English. Until then could I realized that it was my frozen eyes that make the students flinch, it was my stiff face that trod out the enthusiasm in the children’s hearts. How to stimulate my class and show my warmth, so that they can enjoy their study in English? I had a deep thought. It’s smile. There is a kindness called smile. It is the most beautiful language in the world. It can make distance no distance. “Just awake the students with a smiling face!”I said to myself. The next day, when I stood on the stage with a smiling face, when I asked the questions with a smile, when I encouraged the children in a friendly way, the students were just shocked! But I could find there was more happiness and excitement in their eyes! Gradually, they got used to it, and participated in my teaching. As I predicted, that class became a lovely one. I was moved, and said“Thank you for listening, boys and girls!” In the following days, I keep on working even harder. I prepare my lessons carefully. I use Flash, pictures, riddles, and interesting stories to make great efforts to help the students to learn more. But I will never forget one thing: smile, give them a smile, to give them strength, to let them feel happy, to make them confident. The children do enjoy the English lesson now, when they tell me the answers in great excitement, I can feel their gladness, and my smile is more sincerely than ever!

篇3

[關鍵詞]廣告翻譯 語言 文化 影響

在媒體信息發達的今天,廣告對于一個商品的推銷和一個品牌聲譽的建立有著不可忽略的影響。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廣告翻譯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廣告翻譯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商品在海外市場的銷量及其市場占有率。想必很多人都還記得派克筆的一句廣告語:“It won’t leak in your pocket and embarrass you!(它不會在你口袋里漏油,令你尷尬。)” 可是,當派克公司在墨西哥推廣這支筆的時候,卻誤認為西班牙語中的“embarazar(使懷孕)”可以代替英語中的“embarrass(使尷尬)”,結果廣告語就成了:“它不會在你口袋里漏油,令你懷孕。”雖然廣告的錯誤戲劇化地給這支派克筆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宣傳效果和銷量,可是也成為了墨西哥人茶余飯后的笑料,并有當地媒體諷刺地把它稱為“懷孕的鋼筆”,成為廣告界中的大笑話,從長遠看來,對派克筆公司的聲譽不無影響。

那么,怎樣才可以把廣告語翻譯好呢?首先,我們要知道,廣告翻譯作為一種跨文化交流活動,不是簡單的語言符號切換,它可以對消費者的傳統習慣、心理、信仰等產生直接沖擊,從而影響廣告的效果。因此,在廣告翻譯中,我們既要注意到語言翻譯的準確性,突出廣告所要表達的內容要具有吸引力、說服力等特點,也要在熟悉并尊重譯文讀者的社會文化和生活習慣的基礎上,對商品介紹時,使之符合該國消費者的文化背景,使譯文讀者能得到與原文讀者同樣的信息,以達到廣告推銷的目的。以下,本文將從語言和文化兩個角度,分析其對廣告翻譯的影響。

一、語言對廣告翻譯的影響

語言是廣告的基礎,只有當語言運用恰當,讀者才能準確無誤地接收到關于廣告所要表達的信息,從而發揮廣告的作用,達到宣傳的效果。

1.漢英語言結構的對照

申小龍先生曾經說過,西方語言是以規則為主宰的,而漢語則以人為主宰。也就是說,漢語是以意思為中心的語言,語法規則比較自由,它的句子靈活多變,使用的詞匯可長可短,詞性多樣可變。而西方語言中,語法占主導位置,句子主要以動詞或動詞短語組成,不能隨意改變。請看以下一個廣告語:

“……產品形美色綠,氣味芬芳,味道甘美……(綠茶廣告)”該句中“形美色綠”,“形”指形狀,“美”意為美麗;“色”指顏色,“綠”用來形容產品的顏色。縱觀全句,“形、色、氣味、味道”均為名詞,而“美、綠、芬芳、甘美”均為形容詞,此廣告語就是由幾個名詞+形容詞短語組成,句中沒有動詞短語,按照語法規則,這樣并不構成主謂結構。可是由于漢語的語法規則比較自由,詞性使用靈活,實際上,句中的形容詞實際上已經充當了謂語結構。可是,英語的句子必須以動詞或動詞短語組成,翻譯的時候不能直接譯為:“…the shape of the product beautiful;the color green;the smell fragrant and the taste mellow…”這樣的句子明顯存在著謂語殘缺的錯誤,因此,在翻譯時,我們必須加上充當謂語的動詞或動詞詞組,而在此句中,應該在形容詞“beautiful” “green” “fragrant” “mellow”前加上系動詞“is”,才算完整,句子應譯為:“…the shape of the product isbeautiful;the color is green;the smell is fragrant and the taste is mellow…”

2.漢英語言中詞匯選擇的對照

在描述事物時,漢語趨于花俏,而英語趨于精確。中國人擅長于通過寫作來表達自己的感覺,用華美的詞語來表達對美好事物的贊美和欣賞,并賦予許多主觀的想象和感情。例如,在漢語的廣告語中,我們經常看到諸如“一流(high class)”,“完美(perfect)”,“獨特(special)”這樣的詞語來描述產品的質量,以求突出產品吸引人的特質,達到說服消費者購買的目的,其中,不免有些夸大其詞。然而,在英語的廣告語中,對以上詞的表達往往就簡單用一個“good(好)”來表達,或者具體地說出產品質量優良的所在。因為,英語語言在對事物進行描述時,比較注意事物的真實性,所選詞匯一般都比較客觀與理智并且盡量保持簡練的風格。

3.漢英語言中發音的差異對廣告效果的影響

發音差異對廣告效果的影響一般在于商標翻譯。商標是一件商品的名字,而名字能夠給人帶來無限的遐想和期待。商標翻譯要注意形似與音似,即不同語言中發音的差異和意思的差異給讀者帶來不同的文化沖擊。請看以下例子:大家所熟悉的美國運動品牌—Nike(讀作[,naiki:]),本意是希臘神話中勝利女神的名字,可以音譯為“奈姬”或“娜基”。可是,這樣的翻譯在漢語中毫無意義,消費者看了或聽了都會覺得很費解,更別說能給人帶來遐想或期待了,也就是說此翻譯雖顧及了“音似”,可忽略了“形似”,脫離了商品的形象和特性。因此,譯者在翻譯此商標時,既模仿了它的音節,還考慮到運動服裝應該具有經久耐磨的特性,把它譯為:“耐克”,既表現出運動服裝耐穿的含義,還隱含了一種體育的精神—必須克服重重困難才能取得勝利,而后者也剛好與原意的勝利女神吻合,此翻譯既顧及了音的傳達,也表現出商品的特點與精神,較能被消費者接受,譯得很成功。

然而,同樣非常為人熟悉的豐田公司旗下的“LEXUS”系列汽車在2004年6月8日正式對其中文譯音由原來的“凌志”改為“雷克薩斯”。雖然,從音似角度看來,“雷克薩斯”更接近于它的英文“LEXUS”的發音,可是此四字組合給人的感覺是陌生的,無意義的,并不能讓人聯想起車來。而“LEXUS”的原名“凌志”是取自于“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岡山”的壯麗詩句,包含著一種激勵人們努力奮發圖強,成功者即可實現壯志凌云的豪邁之情,突現出此車是成功的象征,是身份地位的象征,給人帶來無限遐想。因此,“雷克薩斯”遠沒有“凌志”意義深遠,也不及其有分量。

二、文化對廣告翻譯的影響

從古至今,廣告活動不僅是一種商業活動,同時也是一種文化活動。一支廣告可能蘊涵著該國廣大的文化元素,因此,在翻譯廣告的時候,譯者必須注意這些文化元素的轉換。而文化是在某個地域范圍,某些人類群體中產生、形成并存在下來的,當它被傳送到另一個地域范圍,另一個人類群體中,往往并不為他人所理解、接受,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文化差異。那么,該如何消除這些文化差異對廣告效果的影響,使廣告收到預期效果,成了廣告翻譯中的重點和難點。

請看以下例子,現代都市人越來越重視健康,于是可口可樂公司新推出一種“zero sugar”可樂,在此產品進入中國市場時,中國人把它翻譯成:“零糖可樂”,這本來是一個非常形象的譯法,可是,由于“零糖”在漢語中與“靈堂”的發音是一樣的,此商品的名字雖然突出了商品的特性,可是它并沒有給消費者帶來期待,而是很容易讓消費者聯想到不好的東西,迷信的人稱之為:“不吉利”。因此,此商品名稱可譯為:“無糖可樂”,既能準確表達原文“不含糖”的意思,也可以避免譯文中“零糖(靈堂)”給人帶來的誤導。

與可口可樂相似的是,新西蘭航空公司(NZ Airline)最初給它取中文名字的時候,出于發音的考慮,把“NZ Airline”譯為“安息航空”,這樣的名字肯定沒有中國人敢去乘他們的班機,因為在漢語中,“安息”意為“死”,是人們最忌諱的事。本來坐飛機給人的感覺已經是不安全的,危險的,如果航空公司的名字還跟“死”扯上關系,哪里還有人敢去乘坐呢。因此,該公司后來還是根據其意思(“NZ”是New Zealand的縮寫形式)譯為“新西蘭航空公司”。

而與上述兩個例子相反,“Carrefour”譯為“家樂福”,“Goldlion”譯為“金利來”,都非常符合中國人對“快樂”、“幸福”、“名利”等吉祥語的追求。

三、結語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國際商務活動日漸頻繁,國際廣告是國際營銷中產品推廣、宣傳的重要形式。廣告翻譯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企業營銷策略的成功與否,好的廣告翻譯會給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輕松占有國外市場;而失敗的廣告翻譯影響的不僅僅是經濟上的損失,市場占有率的下降,甚至直接影響企業的形象。廣告的翻譯并不是簡單的語言轉化,更涉及到各種各樣文化差異所帶來的問題,因此,廣告人在翻譯的時候必須先了解對方的文化背景,使譯文既能準確地傳達產品的信息,也能符合對方的文化,使廣告能被顧客所理解、接受,才能達到產品促銷的功能。

參考文獻

[1]申小龍.文化語言學十年感言.長沙水電師院社會科學學報,1999.(4): 15.

[2]金惠康.跨文化交際翻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3. 11-13.

篇4

關鍵詞:高中文言文;針對性策略;指導性意義

一、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現狀

1.教師的教學目標存在誤區

目前高中教師的文言文教學目標有一定問題,只是將翻譯、理解和背誦作為重點,而忽略了文言文的內涵。確實這種教學模式能夠確保學生獲得好成績,很多教師對文言文考試的考點和要求把握得相當透徹,但是對新課程體系下文言文的要求卻不關注,沒有對新課程標準給予足夠的重視。

2.教師的知識庫不豐富

目前很多高中語文教師的文言文知識不豐富,很多語文教師課下的主要精力都耗費在研究教材和試題上,很難抽出精力甚至根本不重視課外文獻的閱讀,導致他們的知識儲備不夠豐富,由于文言文所涉及的知識特別多,教師如果不進行足夠的儲備,很難滿足課堂和學生的需要,致使課堂內容比較匱乏,授課效果一般,達不到預期的目標。

3.教學方法比較傳統

目前很多高中語文教師的文言文教學方法比較傳統,缺乏創新,基本上是講解文言文里面的字詞含義和用法,逐字逐句翻譯,最后理解全文,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完全是以教師為主,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缺乏課堂活力,教師和學生的溝通不多,影響了學生對文言文的實際理解。

4.不重視課外資源

目前高中教師的文言文教學基本上還停留在教材這一塊,不重視課外資源,導致對課外資源的利用不多,不結合課外資源,課堂教學很難達到一定的高度,因此這一塊存在一定的問題,應該引起高中教師足夠的重視。

5.評價模式有問題

目前文言文的評價模式有問題,主要是考核文言文的字、句、段的翻譯、用法等等,通過提問、考試這些途徑進行評價,導致學生的文言文學習基本是死記硬背,只是應付考試,在其他方面涉獵不多。

二、新課程體系下的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策略

1.重視預習這一環節

預習在教學中的作用很大,尤其是文言文這一塊,高中語文教師應該引入預習這一環節,適當在課堂中進行。這就需要教師課下多下工夫,做好備課工作,課下準備好預習教案,將文言文的基礎知識以習題的形式展現出來。課堂上學生通過注釋獲取文言文中字的含義,也可以通過查看工具書等途徑獲取文言文中字的含義,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感覺學習不那么枯燥,此外這一環節中教師可以采用搶答的形式,讓學生積極地參與進來,有一定的競爭性,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率。

2.重視學生需求

高中語文教師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師為主的授課模式,應該重視學生需求,從學生出發,以學生為起點,傳授給學生學習方法,讓他們利用工具書自行閱讀,通過這種模式,可以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和閱讀習慣,克服很多困難,這遠遠優于教師為主的授課模式,能夠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欲望,不斷提高文言文的閱讀理解能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不斷創新教學方法

高中語文教師應該改變傳統的、古板的教學方法,不斷進行創新,針對學生特點多研究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尤其是文言文方面,如果教師一味地翻譯文章,晦澀生硬的文字會嚴重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果教師能夠在課堂上適當穿插寫歷史故事,繪聲繪色的講述,會極大地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總之,高中語文教師應該重視學生的需求,結合教學的實際情況,不斷創新自身的教學方法,不斷提高教學效率。

4.提高教師知識儲備

高中語文教師要堅持學習,課下多抽出時間閱讀課外讀物來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尤其是古代歷史等方面,這對講好文言文來說非常重要,這樣在授課過程中就可以運用自如,也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5.充分利用課外資源

高中語文教師要想講好文言文,只靠語文教材是遠遠不夠的,應該充分利用課外資源,生活中多關注、多思考、多積累,將課外資源展現到課堂上。如,講到風景類的文言文時,尤其是山水方面,生活中經常能夠看到的,教師可以適當帶領學生走出課堂,感受山水景觀,這樣會極大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求知欲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總之,語文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課外資源,讓文言文教學不再枯燥無味,不斷提高教學效率。

6.改變文言文考評方式

高中語文教師應該改變傳統的文言文考評方式,打破考試這種單一的評價方式,而且要使考評方式和新課程體系保持一致,不僅要考評學生的字、句、段的翻譯、用法,還要考評學生的文言文內涵理解等。總之,語文教師應該改變傳統的文言文考評方式,盡量使考評開放,提高評價效率。

篇5

關鍵詞:高中;文言文;教學方法

高中文言文的教學內容主要是在名家典籍里選擇適合高中生學習能力和欣賞能力的片段進行教學,比如說論語選段、孟子選段、莊子選段等,這些課文都是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的重要部分。高中文言文通過簡單易懂的文字幫助學生理解古代傳統的文化,以深刻的人生哲理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人生感悟,領會中國古代優秀燦爛的文化。高中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方法是通過多媒體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將晦澀難懂的文言文通過片段賞析以幻燈片的方式播放出來;通過生活化的故事講解幫助學生的理解文言文的內容,實現文言文有效學習;通過多樣化的誦讀方式不斷記憶文言文,理順文言文的表達順序,實現文言文背誦記憶的教學目標。

一、以多媒體創新教學方式

多媒體的教學方式主要是通過幻燈片、投影儀等先進設備實現教案的科技化,幻燈片可以通過圖片、聲音、影響等技術表現文言文所反映的事件、風景、人物,以幻燈片豐富多樣的圖片影像表現文字的內容。文言文主要的教學難點就是大篇幅的古代文字,雖然很多都已經翻譯成了簡體字,但是由于閱讀方式不同,學生在理解方式有一定的難度,利用多媒體將文言文、翻譯、故事圖片等結合起來,學生的就能夠簡單的理解文章所描寫的情景,理解文言文教學。

《赤壁賦》選段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寫景色的共三組偶句:“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清風明月,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作者不禁心曠神怡:“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通過幻燈片的圖片文字組合效果,將赤壁賦的文字進行分段,再配以各個重點畫面的圖片,以笛聲或者簫聲為背景音樂,就能夠營造成月夜赤壁之下靜謐、明朗的美好的畫面。“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所描寫是天空的景象,通過圖片可以再現這樣的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文言文的意義,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生活化的故事理解文言文

高中語文的文言文學習中有很多的歷史事件和生活經歷,《燭之武退秦師》、《指南錄后序》、《寡人之于國也》、都是生活化故事的凝結,在這類文言文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通過簡單的分析理解,以講故事的方式將整篇文章完成講解。比如說以評說的方式講解《燭之武退秦師》。

燭之武在論說的過程中,首先對鄭國和秦國的地理位置進行說明,文中寫道:“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如果晉國得到鄭國的這塊地,那么無疑晉國增加了國土面積,秦國如果想要越過晉國到達這塊途徑,將顯得困難了,那么滅亡鄭國對秦國又有什么幫助呢?在列舉晉國不受信用的事,晉國的國君當年受恩于秦國,許下承諾給秦國焦、瑕兩個地方,但是“朝濟而夕設版焉”,早上才渡過河晚上就加固城防,以就是為證說明秦國和晉國結盟沒有任何的收益,最后打消了秦王的顧慮,秦國撤兵。

評說的方式就類似于生活化的藝術欣賞,學生的在凝神聆聽的過程中體會燭之武的聰明勇敢、大義凜然愛國情懷,難懂晦澀的文言文就成為講故事的重要來源,學生不僅學習了課文,對當時的歷史背景和故事經過也有了全面的了解。再比如說《陳情表》、《項脊軒志》都是展現親情的名篇,其中的生活化場景就可以讓學生的以自己的生活理解講解出來,這樣學生的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理解和感受,更加深刻的理解親情的可貴,教師也實現了自己的文言文教學目的。

三、多樣化的誦讀方式記憶文言文

文言文教學中文章分類比較多,在選擇教學方式時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諸如《赤壁賦》《始得西山宴游記》《滕王閣序》《秋聲賦》《蘭亭集序》等幾篇文言文,是公認的美文,在高考試卷的詩句類默寫題中有一定的分值,而且這些文章讀起來朗朗上口,和諧的押韻、對仗都能夠體現古代文言文的典雅,在教學中主要是通過基本的理解掌握重點詞語和句子,然后進行全文的背誦記憶,選擇跳讀、全讀、理解記憶等方式實現背誦記憶。

記憶背誦的文言文多是以寫景、抒情等為主,所以是文中充滿詩情畫意的景色營造是文言文的主要特色,令人陶醉的意境美是文言文進行誦讀時的重要幫助。《赤壁賦》之寧靜遼闊朦朧美,《始得西山宴游記》之廣闊無涯、渾然一體美,《滕王閣序》之色彩絢麗、遠近錯落、上下渾成美,這些優美的語言在記憶起來非常容易,押韻對仗的特點能夠幫助我們迅速的形成語感,加速背誦和記憶。教師在背誦記憶的指導過程中通過對重點詞匯的反復講解和誦讀,形成基本的語感;學生的在休息或者早上完善進行背誦就能夠順利的背下來。注意在背誦記憶的過程中可以從重點開始,比如說《滕王閣序》中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就是常考的名句,圍繞重點進行背誦能夠節省很多的時間;教師還可以將文言文所描繪的畫面進行展示,學生多個在朗讀的過程中,將文言文所描寫的畫面通過多媒體幻燈片展現出來,這樣就能夠實現學生的有效背誦記憶。

四、結語

本文主要是從三個方面對文言文的有效教學提出建議和意見,在高考出題特點以及文言文特點的基礎上,提出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教學方法,實現文言文教學的不斷提升,增加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和積極性。

參考文獻:

[1]張敏.關于高中語文文言文閱讀教學新策略探析[J].中學教學參考,2015(6)

篇6

關鍵詞:激發 語感

文言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在高中語文課本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高中語文新課標明確指出:“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文言文教學普遍地引起了重視。但實際上,學生對晦澀難懂的文言文的興趣并不高,理解能力也不強。甚至感到無所適從。

我覺得在具體的文言文教學中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明確文言學習的必要性與重要性,激發學習的興趣

部分“新潮時尚”的高中生覺得文言文太古板、太遙遠、太無趣了,與時代潮流相悖,與生活關系不大,學而無用。要改變這種局面,首先明確告訴學生,學習文言文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文言文是古代思想、文化、藝術、科學、歷史等的載體,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具有很大的現實借鑒和利用的意義。學好文言文,能更好地“知古”。“知古”才能更好地把握現實,科學地預見未來。同時,文言文是現代語文的基礎,現代語文是文言文的繼承和發展。文言的言簡意豐,遣詞造句的考究,深刻的思想性,出色的論辯藝術,結構特色等都是我們學習的典范。給學生講清楚文言文的學習重要性,讓學生在心理上有足夠的重視,對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和閱讀能力起到催化劑的作用。

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文言文內容大都可以與歷史故事、名人趣事、生活軼事和處世哲學聯系起來,在備課中多方面多角度搜集文章涉及到的相關材料,去調動學生的興趣。如教《勾踐滅吳》時,導入課文時可以讓學生講述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臥薪嘗膽”,從而提起學生的興趣,使他們有了解課文的欲望;還可用“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的對聯調動學生的情緒,使他們在思想上得到啟迪,在情感上得到鼓舞。經常把有趣的故事貫穿起來,或者讓學生表演課本劇,這樣,他們就會感到學習文言文并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充滿樂趣的。從而心情愉悅而又意猶未盡地將原本“望而生畏”的文言文進行到底。

2、積極指導誦讀,培養語感

讀,是開啟文言大門的鑰匙。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實踐證明,誦讀可以讓學生領悟到文言文的豐富的內涵,體味到其韻外之致,得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美感。誦讀是文言文教學過程中最基本而又必不可少的環節,它在培養語感、理解文意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誦讀時不僅要讀清句讀,更要讀出文章的思想感情,這種誦讀不是死讀,而是學生對文章的細微之處都弄清楚之后的誦讀。而教師則必須對文言的誦讀進行監督、指導。要明確停頓、重讀、節奏、語氣、語調、情感等。教師可作示范朗讀,適當點撥。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鄒忌與妻、妾、客的對話意思大同小異,但語氣卻不同,差異中顯示出不同的身份、地位以及與主人的關系。其妻子的回答是感嘆在前,反問在后,語氣十分強烈。妻子深愛自己的丈夫,她在說著真實的謊言,是由衷的贊美。妾的回答只是一個反問句,語氣就弱多了。小妾不僅要顧及丈夫,而且要顧及丈夫的妻子,盡管她也許認為丈夫不如徐公美,但是也只能說一句勉強的贊美之詞。客的回答為一般陳述句,是曲意逢迎、奉承巴結的語氣,缺乏真心的贊美,因為客是“有求”徐公。在誦讀時如果不對三人的身份、心理研究揣摩,是不可能讀出三人的感情語氣的。同時,誦讀方式可以靈活多樣,可單讀、齊讀、分角色讀、分組讀、還可分男女讀,總之,應不拘一格。而且誦讀幾遍后,再對照注釋來看課文,必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如此循環反復,以誦讀來增進理解,又以理解來促進誦讀,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3、注重預習,自主合作,適當點撥

在文言文教學中必須強調“預習”這一環節。多給時間讓學生預習課文,可以突出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讓學生結合資料的解說,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自行解決閱讀中的障礙,逐字逐句弄懂語句,勾畫出不能理解的詞和句,強調在自主的基礎上的合作。由于課文離現代很遠,今天的中學生對其中的部分字詞、語法習慣、運用典故等都相當陌生,可采取小組討論的方法,讓學生互相交流,互相解決問題,然后提出疑難點,學生可以回答的盡量讓學生表現,確實不能解決的,老師加以點撥和指導。例如我在教《燭之武退秦師》時,先要學生結合課文注釋,借助工具書,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初步理解課文,對于文中自己能理解和翻譯的實詞、虛詞及特殊句式做上記號,對不能理解的也要做上記號。這一步既可以使學生鞏固過去學過的文言知識,又可以學習一些新的文言知識。對難理解的句子,如:“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我要學生注意“東道主”、“行李”的古今異義,“共”的通假字,以及句中省略的成分,通過點撥與學生的討論,很快就解決了這個問題。運用這種討論加點撥的方法去翻譯全文,由于很多地方是學生自己翻譯的,比起教師全文翻譯,學生記得更為深刻持久。

4、注重方法的講解和規律的總結

在文言文教學中應注重方法的引導和規律的總結。方法的介紹不只由教師來歸納,要大膽地讓學習有方法的學生交流心得體會,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例如教給學生文言文翻譯的三條標準――“信、達、雅”。在翻譯過程中,必須遵循“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翻譯的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變。通過講解,讓學生在頭腦中有一個關于文言文翻譯的理論知識,從而能更好的指導學生學習文言文。同時在總結歸納的過程中,要給學生總結一些有規律性的東西。如:名詞的詞類活用:能愿動詞后面的名詞活用為動詞;名詞與名詞連用,如果二者不是并列、偏正、判斷等關系,而是主謂關系、動賓關系或動補關系,那么其中必有一個名詞活用為動詞;副詞特別是否定副詞后面的名詞活用為動詞。把方法教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不斷總結,通過合作學習去解決閱讀中遇到的問題。

總之,新課標下的高中文言教學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我認為,不管采用何種方法來展開文言文教學,老師都要從實際出發,關注學生基礎薄弱的實際、教學大綱要求的實際以及文言文文學性的實際。我想,只要我們努力探索,不斷總結,不斷創新,文言教學的課堂也會多姿多彩。

參考文獻

篇7

一、展現情境,激發學生情感

語文源于生活,也在生活中體現,高中學生的生活五彩斑斕,而語文教學要充分利用與調動學生的各種生活經驗與情感體驗。高中文言文教學內容,從形式與內容來看可能與當前高中學生的生活實際情況相差較遠,而教師如果能深入研究,并全面、仔細地把握文言文基礎,再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努力尋找生活與文言文之間的切入點,進而打造符合學生生活實際的生活化場景,教師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便能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文言文的內容。

例如:學習《始得西山宴游記》這篇文言文,這篇文言文的作者主要描述的是當時被貶之后憂懼不安的生活,進而體現了柳宗元對心中所想生活的追求與向往。在文言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重點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與積極性,進而才能通過提問的方式來詢問學生對“柳宗元”的期待是什么,通過這個過程,教師、學生以及課文之間會有情感上的共鳴,有助于文言文教學的順利開展。教師可以先將自己對“西山宴游記”看法講解給學生們,然后鼓勵學生談談自己對“西山宴游記”的見解,然后以合作交流的方式展開討論,整個文言文課堂氣氛被活躍起來,不再像以往那么沉悶,隨著陳舊、死板氣氛的沖淡,教師再引導學生從自身生活中去尋求“西山游記”中的描寫的每一個細節,充分結合學生對生活情感的體驗,有助于加強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與掌握。

二、呈現情境,豐富學生的情感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大眾傳媒快速發展與傳播,有關教學的影像資料逐漸被廣大教師接受,并且逐步用于實踐教學中。從高中文言文來分析,大部分都屬于古代文學的經典之作,而且很多作品在電視、電影中也有提及。這類資源完全可以利用到文言文課堂教學過程中,由于電影、電視的直觀性,能將原文的主要內容與重點情節呈現出來,能為學生帶來必要的情節性引導,讓學生對整篇文言文有一個大致直觀的印象;另外一方面,通過這些影像資料能將學生與文言文之間的距離縮短,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審美水準。

例如:學習《阿房宮賦》這篇文言文時,教師可以收集關于“阿房宮賦”的電影。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教師在選擇之后要有針對性挑選其中的精彩片段讓學生進行欣賞,這樣學生才會有最為直觀的感受,其中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把握歷史上,引導學生充分結合電影情節來對文言文進行理解,適當的時候還需要提醒學生對電影中的情節設置進行關注,親身體會環環相扣的情節關系,這樣才能讓學生隨著電影人物不斷地進入情境,層層深入的同時完成對文本的解讀與分析。

三、展現情境,積極創造情感

高中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與目標是:一方面來說是讓學生掌握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基本知識,讓學生擁有較為豐富的知識儲備,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與審美標準;另外一個方面,要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要讓學生敢于將自己在生活中的親身體驗與領悟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并成功實現文字性或者語言性的表達。高中文言文教學過程中,依然要將語言表達能力訓練當作語文教學的主要環節,充分利用學生對文言文的文本翻譯、內涵闡述等等不同的方式來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例如:學習《六國論》這篇文言文,此文主要介紹了一個歷史故事,其中必然會存在一些直接性的對話描寫。其實文言文對話描述與現代文閱讀一樣,也有語言的變化與情緒上的起伏,這些就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進行幫助,有助于學生對文言文的掌握與理解。例如:對“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倚疊如山。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等直接對話進行朗讀,這里需要注意的是語氣方面,要將六國破滅的悲亢情感充分體現出來,有助于學生更加準確的把握歷史,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深化與積累。

四、情境再現,喚醒學生的情感

篇8

高中文言文教學內容,從形式與內容來看可能與當前高中學生的生活實際情況相差較遠,而教師如果能深入研究,并全面、仔細地把握文言文基礎,再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努力尋找生活與文言文之間的切入點,進而打造符合學生生活實際的生活化場景,教師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便能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文言文的內容。

例如:學習《始得西山宴游記》這篇文言文,這篇文言文的作者主要描述的是當時被貶之后憂懼不安的生活,進而體現了柳宗元對心中所想生活的追求與向往。在文言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重點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與積極性,進而才能通過提問的方式來詢問學生對“柳宗元”的期待是什么,通過這個過程,教師、學生以及課文之間會有情感上的共鳴,有助于文言文教學的順利開展。教師可以先將自己對“西山宴游記”看法講解給學生們,然后鼓勵學生談談自己對“西山宴游記”的見解,然后以合作交流的方式展開討論,整個文言文課堂氣氛被活躍起來,不再像以往那么沉悶,隨著陳舊、死板氣氛的沖淡,教師再引導學生從自身生活中去尋求“西山游記”中的描寫的每一個細節,充分結合學生對生活情感的體驗,有助于加強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與掌握。

二、呈現情境,豐富學生的情感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大眾傳媒快速發展與傳播,有關教學的影像資料逐漸被廣大教師接受,并且逐步用于實踐教學中。從高中文言文來分析,大部分都屬于古代文學的經典之作,而且很多作品在電視、電影中也有提及。這類資源完全可以利用到文言文課堂教學過程中,由于電影、電視的直觀性,能將原文的主要內容與重點情節呈現出來,能為學生帶來必要的情節性引導,讓學生對整篇文言文有一個大致直觀的印象;另外一方面,通過這些影像資料能將學生與文言文之間的距離縮短,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審美水準。

例如:學習《阿房宮賦》這篇文言文時,教師可以收集關于“阿房宮賦”的電影。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教師在選擇之后要有針對性挑選其中的精彩片段讓學生進行欣賞,這樣學生才會有最為直觀的感受,其中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把握歷史上,引導學生充分結合電影情節來對文言文進行理解,適當的時候還需要提醒學生對電影中的情節設置進行關注,親身體會環環相扣的情節關系,這樣才能讓學生隨著電影人物不斷地進入情境,層層深入的同時完成對文本的解讀與分析。電影對于高中學生來說太熟悉了,而教師需要的是深入到學生當中,并了解當前影片信息與學生喜歡趨向,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也是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一種主要手段。

三、展現情境,積極創造情感

高中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與目標是:一方面來說是讓學生掌握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基本知識,讓學生擁有較為豐富的知識儲備,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與審美標準;另外一個方面,要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要讓學生敢于將自己在生活中的親身體驗與領悟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并成功實現文字性或者語言性的表達。高中文言文教學過程中,依然要將語言表達能力訓練當作語文教學的主要環節,充分利用學生對文言文的文本翻譯、內涵闡述等等不同的方式來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例如:學習《六國論》這篇文言文,此文主要介紹了一個歷史故事,其中必然會存在一些直接性的對話描寫。其實文言文對話描述與現代文閱讀一樣,也有語言的變化與情緒上的起伏,這些就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進行幫助,有助于學生對文言文的掌握與理解。例如:對“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倚疊如山。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等直接對話進行朗讀,這里需要注意的是語氣方面,要將劉國破滅的悲亢情感充分體現出來,有助于學生更加準確的把握歷史,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深化與積累。

篇9

【關鍵詞】高中語文;文言文;教育教學

一、高中文言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教學方式

現代高中文言文的教學方式,仍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即:以老師為中心,單方面傳授學生知識。一般情況下,老師會先以閱讀開始,讓學生熟悉該堂課的文言文,比如:顯然學生自己默讀,然后老師朗讀,學生在這一過程可以標注多音字或自己需要注意的生僻字等。接著則是翻譯階段,和上一朗讀階段有些相似,可以說都是以老師為主導,學生則是記錄和復制了老師所講授的知識,學生是以較被動的方式在學習。這樣,學生不清楚文言文本身的含義,即:文字下隱含的內容,也不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社會動態,自然對文言文的認知就停留在表面。很多高中學生翻譯文言文困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沒有引導學生深入的了解文言文本體,同時又讓學生形成了過于依賴老師的學習心態,因此,多數高中學生學習文言文仍停留在基礎翻譯上,并不懂得如何有效的利用文言文知識。

(二)學生生活環境

隨著全球信息一體化的發展趨勢,現代中國高中學生的生活環境已經發生根本的改變,包括中西文化的融合,計算機技術普及等,都讓高中學生接觸到的文文學形式發生了變化,如:學生之間的交流內容和方式,變的更加輕松、便捷和多變,而文言文,則是較古老的一種文學體裁,作為現代學生很難融于這種古代文化。其中,網絡已經成為了高中學生所熟悉的領域,在網絡中的各種信息,包括:各種類的新聞、短長篇小說和游戲等,都是先以較吸引人的簡短標題或圖片來引起學生的注意,加上內容的豐富和多變,而學生在閱讀和使用網絡工具時,一大特點就是快速性,這些都是傳統文言文教學所缺少的部分。因此,當現代高中學生的生活環境特征與文言文特征發生矛盾時,自然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文言文教學的效果。加上在這種環境下的高中學生,在耐心和專注力方面都有所不足,那么就造成學生在背誦文言文時,容易產生厭煩情緒,從導致背誦的效率降低。

二、高中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方式

(一) 變“靜”為“動”的教學模式

在文言文教學中,很多高中語文老師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來提高教學效果,從而采取了很多辦法,但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如:利用每一堂課前5分鐘,讓學生輪流分享一句自己喜歡的文言文。雖然這樣做提高了文言文教學中學生的參與程度,但仍有較強的局限性,并且本身沒有興趣的學生只是抱著敷衍的心態去完成老師指定的任務。所以, 想要從根本上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首先要改變學生對學習文言文的印象。

提起文言文,大部分學生聯想到的則是:一名老師站在講臺前,學生們則是靜坐不動。可以說,多數高中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可以概括為:深奧、枯燥、死板。針對這方面,老師可結合現代學生思維活躍化來制定新的教學內容和方式,令文言文生活化,拉近學生與其的距離。首先:可以利用以簡短的文言文體作業,代替繁重的語文作業。如:老師在讓學生總結本堂課講述的文言文的中心思想,或是讓學生總結自己對于該篇文言文的感想時,把白話文的作業形式改為文言文。同時,根據學生接觸文言文的時間和文言文的難易程度,可以讓學生自己選取文言文的某一段落,作為自己的作業。對于個別文言文水平較差或對文言文特別沒有興趣的學生,老師可利用分小組的討論方式,而最終得出的答案,也規定需要以文言文的形式回答,并且老師可設計多個問題,讓小組內的每一個學生負責不同的問題,這樣學生之間就需要共同討論,在帶動積極性不高的學生參與學習的同時,也提高了基礎較差的學生的文言文水平。

最后,老師可根據具體的教學情況,可讓學生把文言文當做劇本,以表演的方式活用文言文知識,同時,也可以讓學生自己編寫簡短的劇本進行表演,兩種形式演員的對白,則必須是文言文的形式,并且學生可以進行適當的改動,以培養學生文言文方面的實際應用能力和創造能力,以此真正讓靜止的文言文教學,變成生動的,具有實際應用意義的學習過程。

(二)現代化的文言文教學模式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計算機和智能手機已經進入了大部分的家庭中,多數高中學生的生活與三者都有著一定的聯系,因此老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的便捷性,來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效率。如:組建微信聊天群或老師創建自己的微博、空間等,老師、學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分享文言文知識,但為了豐富教學內容,避免加重學生課余時間的學業量,的內容應是間接與課堂的教學內容相關的知識。如:作者或文言文中涉及到到沒有詳細闡述的人物相關信息,個人從出生到晚年的成長經歷,以及當時的時代背景,文化發展等。還可以創建QQ討論群,在此群內,學生可以討論自己遇到的文言文相關疑難問題,以免學生在假期自己學習的過程中,遇到問題單沒有及時的得到解決。老師通過把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其中,可以及時的了解到學生在文言文學習過程中常出現的問題,以此令每一堂文言文教學更加有針對性,以此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學效果。

三、結束語

文言文是中國古老而不可缺少的珍貴文化,而文言文教學則是保證其可以永久流傳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因此就需要各教師在結合現代學生的需求,不斷改變、完善自身的教學內容,以指定最有效也最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鄧莉.高中文言文教學的幾點思考[J].語文知識.2014年01期:9-10.

篇10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思維創新;教學氛圍;實際生活

現代社會最缺乏的便是創新型人才,因此對培養、開發學生的思維創新精神是時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教育的一大改革點。就我國目前的語文教學形勢來看,對于如何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尚且處在探索階段,因此,有必要為此進行專門的探討研究,并且從中擇優選出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方法。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建議與策略有以下幾點:

一、注重與學生的溝通,構建和諧的教學氛圍

和諧的教學氛圍對促進學生的學習以及和諧師生關系有著良好作用,并且也是實現良好教育的第一步。很多教師為了在學生心中樹立威信,過分抬高自己在教學中的教學主導地位,而且其教學面孔也十分嚴肅。殊不知,這很容易導致學生對教師產生懼怕或者逆反心理,從而根本不敢或者不屑進行課堂上的發言與提問。教師在上課時也不注重與學生的溝通交流,經常是教師仿佛在唱獨角戲一般自顧自地講解,這種情形下,學生很難將知識真正吸收。針對這些情況,教師必須注重和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學會傾聽學生的意見,教學面孔與教學內容都應靈活生動起來,平衡師生之間在天平上的重量。

二、積極運用多種教學方式

傳統的教學模式無論是從教師知識的傳遞上還是教學手段上,都太過單調乏味,很難引起學生對學習的重視,且忽視了對學生思維創新精神的培養,為了彌補這個缺陷,教師可以嘗試不同的教學方式,比如,可以將計算機引入語文課堂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教學圖文并茂的優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相比于傳統的教師在黑板上寫下知識這種教學方式,多媒體顯然更能順應潮流,其形式也更生動,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能起到良好作用。

三、將情景教學引進課堂

情景教學的趣味性很強,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在不知不覺中將知識灌輸給學生。比如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文言文一直是學生難以攻克的難點,在學習文言文時,若是簡單直接地將其翻譯過來,學生很有可能下了課堂就忘記。此時便可運用情景教學,教師可以首先將文言文通篇注釋翻譯,然后選取幾名學生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將這篇文言文演繹出來,可以采用小組的方式,選上3個小組分別做演繹,看誰演繹得最好,其過程生動活潑,很容易加深學生的印象。此外,教師也可以不直接將文言文翻譯出來,而是讓學生自行領會,同樣可以選用3個小組,在演繹之前,演繹者先相互之間進行交流與探討,充分調動思維,做出最合理、最正確的翻譯,然后依次演繹出來,然后讓臺下的同學探討之后選出他們認為演繹得最恰當的那個組,最后由教師將3個組對文言文的理解做總結與分析。情景教學具有極強的趣味性,可以幫助教師在教學中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思維,對于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將語文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

不同于別的任意一門學科,語文與實際生活密切關聯,日常生活中的每一段話、每一個句子甚至是每一個字詞,都可以說是語文的現實呈現。教師應當充分利用這一點,將語文知識與生活緊密聯系。比如在實際生活中,當父母或者朋友過生日時,讓學生送給對方一個生日卡片,并附贈祝福語,用優美的文字表達自己的情感,這樣不僅可以鞏固自己的語文文字功底,還可以增進雙方的感情。總之,就是利用生活中的一切,提升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將學生的創新精神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

另外,可以用布置周記的形式,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日常寫作習慣,當然,為了避免作文的題目太過枯燥,致使學生只是草草應付,在選題上,應當結合當代一些熱門的電視劇或者社會、網絡上的一些新鮮事,不限題材、不限內容,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自由發揮,甚至散文、短篇小說等題材的作文都可以。只要其思想深刻、文筆優秀、邏輯通順,都可以在校園網內創設一個專題貼,并上傳進來,還可以作為增加分納入學生的年度考核評價中。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至關重要,它關系到民族的未來、國家的發展,創新就像沙漠中的一股清泉,只有源源不斷,才可能滋潤整個教育事業,從而為我國培養出更多更好的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楊波.高中語文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J].才智,2013(3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