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注式閱讀教學案例范文

時間:2023-10-11 17:24: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批注式閱讀教學案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批注式閱讀教學案例

篇1

[關鍵詞]語文教學;批注閱讀;思考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16-0059-01

“不動筆墨不讀書。”批注式閱讀自古以來就是一種有效的閱讀方法。但是,由于操作不當,致使目前的批注式閱讀常游離于文本之外,無效現象經常發生。要想使學生的批注式閱讀達到高效,教師可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把握批注時機,讓批注式閱讀回歸文本主旨

在批注式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要急于求成,而應在學生對閱讀內容有了一定了解與把握的基礎上,再引領他們展開批注式閱讀。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使批注式閱讀回歸文本主旨。

如蘇教版語文第五冊《第八次》這一課,主要表現了布魯斯王子堅持不懈、百折不撓的精神。在閱讀過程中,如果學生體會不到這一點,那么他們的批注式閱讀就只能停留在淺層。在課堂教學時,筆者這樣啟發學生:“布魯斯打了幾次敗仗?如果是你,這時候你會感到怎樣?(心灰意冷,只想放棄)可是布魯斯呢?是什么使他改變了自己的看法?”在解決問題的基礎上,筆者再鼓勵學生進行批注式閱讀。在理解課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有的學生在“他幾乎喪失了信心”這句話中的“幾乎”一詞旁寫道:“從‘幾乎’一詞,我感受到了布魯斯不放棄的精神。”有學生在“可蜘蛛并不灰心……結成了一張網”旁邊寫道:“我也要學習蜘蛛的這種精神。”就這樣,在理解課文基本內容的基礎上,學生批得輕松,批得從容。

從上述教學案例可以看出,在閱讀過程中,教師沒有讓學生一開始就進行批注,而是在學生對課文內容大致把握的基礎上,才引導他們進行批注。這樣教學,真正把基于文本主旨展開閱讀的教學目標落到了實處。

二、鼓勵有效質疑,讓批注閱讀緊扣文本重點

新課標特別注重對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學生只有學會質疑,敢于質疑,才能對文本的理解更進一層。同樣,在批注式閱讀過程中,教師只有鼓勵學生勇于質疑,才能使學生真正把握批注式閱讀的重點。

如蘇教版語文第六冊《放飛蜻蜓》一課,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體會陶行知對兒童充滿愛心、循循善誘的品質。為了使學生的批注式閱讀不流于形式,在他們初讀課文之后,教師問他們有哪些疑惑或者不懂的地方。有學生提出:“陶行知知道蜻蜓是益蟲,看到孩子們在捕捉益蟲,為什么沒有狠狠地批評他們?”有學生提出:“陶行知為什么用商量的口吻說:‘把它放了,好不好?’他直接讓孩子們把蜻蜓放掉就行了,為什么還要與孩子們商量?”……教師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文,并且抓住描寫陶行知動作、語言的句子去品味、感受,想想陶行知為什么要這樣做,并在旁邊寫下自己的閱讀感受。這樣教學,抓住了批注式閱讀的重點,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從上述教學案例可以看出,要想使學生的批注式閱讀真正圍繞教學重難點進行,教師就要鼓勵學生有效質疑,并且幫助學生篩選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圍繞著問題進行批注。

三、注重巧妙引領,讓批注式閱讀促進學生思考

在批注式閱讀的過程中,學生由于思維惰性或者知識經驗所限,經常會出現閱讀較淺的情況,批注式閱讀也只停留在表面。對此,教師要善于根據學生的狀況,巧妙引領,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提升批注式閱讀的實效。

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第十冊《埃及的金字塔》一課時,教師就可以把學生的自主閱讀批注環節改為“先讀”環節呈現出來:“當時沒有起重機,怎樣把這么大的石塊壘起來呢?……它們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古代埃及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在閱讀完文章的重點內容后,教師再引領學生思考:“埃及金字塔是什么樣子的?到底有多大?是由什么材質建成的?為什么說埃及金字塔是埃及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在教師問題的引領下,學生抓住文本教材中的“古埃及各個王朝修建的金字塔大大小小就70多座。其中最大的……為了建造這座金字塔,經常有10萬多人在烈日的曝曬下干活……”感受到了修建金字塔的不容易,金字塔就是埃及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如此一來,閱讀與思考相結合,真正使學生的批注式閱讀走向了深入。

從上述教學案例可以看出,為了使學生的批注式閱讀在基于文本的基礎上走向深入,教師主要通過恰當的問題引領,讓學生在熟讀深思的基礎上再進行批注,從而使學生在批注式時,目的更明確,路徑更清楚,真正為學生批注式閱讀的有效發展奠定了基礎。

篇2

關鍵詞:閱讀;學生;個性化行為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創造活動。由于每個學生的生活積淀、文化底蘊、審美情趣千差萬別,再加上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所以決定著他們對課文的理解是多元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從自己的視角,對文本做出有個性的反應。為了充分體現語文教學多元化的人文價值取向和學生是學習語文的主體以及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面對“個性化閱讀”教學,筆者認為應從教師和學生兩方面著手探究。

一、教師為主導

如果教師對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未能全面吃透,片面地將“個性化”做孤立的理解,導致引導、參與糾正不力,民主有余,集中不夠;放的有余,收得不夠;討論有余,總結不夠;改革有余,繼承不夠,有時甚至淪為看熱鬧的旁觀者,這個觀點也稱贊,那個觀點也表揚,一味“捧殺”。在這樣的理解下,課堂或許是活躍了,但走了偏鋒,在 “張揚”學生個性的同時,久而久之,我們也可能培養出一批刁鉆古怪、個性乖張的學生來,這與課程改革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完全背道而馳的,與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也是相左的。因此,筆者認為:必須將“個性化閱讀”置于“三維目標”之下,尤其是要重“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以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為核心,逐步促使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閱讀志趣,提高其分析鑒賞能力、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形成積極的健康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對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應進行辯證的分析p引導p梳理和揚棄。

教師課前教學設計要充分,課堂教學引導要得力。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率決不能停留在活躍與熱鬧上,要著重關注學生對學習活動本身的參與度和思維的深度,學生個性化閱讀行為除個別生成性問題外,絕大多數都應該在教師課堂教學設計的情境之中,或難點p或重點p或疑點p或關鍵點,總之在某一特定的有較高探究價值的“話題”之下進行,決不能讓學生隨便讀一遍書,就海闊天空地各談各的感受與體會。在課堂教學中,要處理好民主與集中、放與收的關系,加強教師的引導作用。如在《草船借箭》一課中分析魯肅是個什么樣的人,學生從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說:“一面聽從周瑜的安排,一面又暗暗幫諸葛亮,是一個不忠誠的人。”有的說:“是個顧全大局的人!”此時如何結合文章的主題、作者的寫作意圖進行取舍p整合,由散到聚,既顧及學生的個性發展,多元理解,又將目標達成一致,趨于一定程度的統一,就需要教師有充分的教學設計,且引導要得力,要讓眾多個性中的共性得到真正落實,讓課堂呈現出“多元―集中―多元”的態勢,課堂教學才會真正地充滿生命力。

二、學生為主體

1.走進文本,自我悅讀

尊重學生的閱讀自,鼓勵學生“自讀”是個性化閱讀的關鍵。另外,語文課堂必須“放飛”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在良好的閱讀氛圍中去思考、去想象、去創造。教師要特別“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和理解”,一句話,讓學生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即“悅讀”。課堂教學中,怎樣才能做到“自我悅讀”呢?學生是比較感性的,情趣對他們而言是排在第一位的。小學語文教材圖文并茂、色彩艷麗、語言生動形象,教學時我們可以利用教材的特點,積極創設情境,或語言描述,或多媒體課件播放,或讓學生現場表演,或問題激趣,讓學生獨立、充分、深入地與文本對話,從而喚起學生閱讀的欲求,讓學生投入地讀,追根究底地問。如教學《落花生》一課時,我讓學生圍繞“現代社會,你想做蘋果那樣的人,還是做花生那樣的人?”這個話題來談談。有學生說:“老師,我要像花生!”又有學生立馬反駁道:“像桃子、石榴、蘋果豈不更好?”學生把兩者對立起來。如果此時教師一味強加觀點,恐怕難以服眾。于是,我以“合作”的方式,采用“生生對話”“師生對話”進行平等的對話,引導學生辯論,從而順利地進行價值觀的正確引導,把學生分成了“蘋果”方和“落花生”方意見相反的兩派,進行“實話實說”的辯論。

蘋果方:“蘋果、石榴掛在枝頭,長得好看,那不是他們的錯,它們既好看又好吃,我覺得它們比花生要好。”

落花生方:“我們落花生非常謙虛,同樣有用,但不炫耀。有一些人像花生一樣默默工作,無私奉獻,他們才是社會需要的人才……”

……

當學生無止境地辯論時,此時我趕緊發言:“剛才同學們說得都很好,蘋果和桃子是既好看又好吃,但是課文里面并沒有光贊美花生而貶低蘋果和桃子。我們做人首先要做到花生那樣實用、不求外表,然后做到既講體面又對別人有好處更好!適當展示自我,適當表現自我。你們同意嗎?”學生一致同意,從而明白了做人的道理。這一教學案例說明,每個教師應關注學生獨特的內心世界,以平等心態和學生交流,尊重學生的個性,允許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解讀文本,允許他們擁有不同的閱讀理解,允許他們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只有這種寬容的心境才能使學生個性之花綻放。因此品讀文本,要鼓勵學生“自讀”,而“自讀”就必須尊重學生的選擇,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法和交流方式。

2.品味文本,創意閱讀

語文實踐的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教師可引導學生抓住文中重點詞句進行感悟、品味;也可以引導學生在文本中圈點批注進行有創意閱讀;還可以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與文本對話,發掘和填充文本的“空白”。如人教版三年級下冊《荷花》的教學中。在教學《荷花》中的“蜻蜓飛過來,告訴我清早飛行的快樂。小魚在腳下游過,告訴我昨夜做的好夢……”這段時,我抓住末尾的省略號設計了以下一個片段:創設“我站在那兒還能聽到哪些有趣的事呢?”和“你想對它說什么呢?”這兩個對話情境,讓學生與荷花進行對話補白,發揮學生豐富的想象,把自己的生活與文章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回答出一句句富有情感的話,達到與文章融合在一起的境界。

所以,無論何種情況,我們都應尊重學生獨特的見解和感悟,對他們的獨特見解延時評價,鼓勵學生以自己充滿個性的視角去詮釋鮮活的文本,以自己充滿個性的心靈去觸摸文本,使學生在個性化閱讀的廣闊空間自由發展。“創意閱讀”――激揚個性,讓課堂成為學生思維活躍的舞臺!因此,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我們必須為學生提供充裕的時間和空間,讓不同個性、不同潛能的學生積極投入語文實踐中,尊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獨特感受,讓他們的感受成為創造性思維的力量源泉,讓課堂不再是呼聲一片的“應答場”,而是張揚學生個性的萬紫千紅的“百花園”。

參考文獻:

[1].論學生個性化閱讀的三個維度[J].語文教學通訊,2014(1):52.

[2]梁才芬.\談個性化閱讀在教學中的培養[J].文學教育(中旬刊),2014(1):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