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學優秀教學案例范文
時間:2023-10-12 17:18: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初中化學優秀教學案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素質教育 初中化學 教學特點 實踐能力
前言
素質教學在現代教育中的地位是及其重要的,目前我國教育的主要方向及要求就是大力發展素質教育。在初中化學學科的教學中,使用素質教育中的一些原則及方法能夠有效地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同時實施素質教育下的化學教學工作對學生的成長也是十分有利的。在素質教育理念下的初中化學教學中,存在著與傳統化學教學不同的特點,對于這些特點的把握成為改進教學過程的重要手段。因此,對于初中化學教學特點進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素質教育的內涵及意義
1.素質教育的內涵
素質教育指的是以促進全民素質提高為宗旨,根據每一名學習者的個體身心發展狀況的不同因材施教。同時,這一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并且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的,兼顧培養學生的個性,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與傳統的應試教育相對應,素質教育更體現人的全面發展。因此,素質教育的內涵可以概括為促進全民素質提高,面向全體學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尊重人的個性發展。同時注重培養人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
2.素質教育的意義
素質教育作為新時期我國教育發展的主要模式,體現了當前社會對于教育的思考,在過去傳統的應試教育下,學生的創新能力的發展收到了嚴重的阻礙。很多優秀的人才被埋沒。而素質教育則注重學生的創新意識的培養,發展人的個性,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素質教育尤其是在基礎教育階段,對我國教育事業以及人才培養的影響都是巨大的。實施素質教育有利于我國國民整體素質的上升,對提升我國綜合國力也有積極作用。
二、素質教育理念下初中化學教學特點
1.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素質教育理念下初中化學教育的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這與素質教育的要求以及初中化學學科的特點是密切相關的。在素質教育條件下,初中化學教學必然要與其他學科相聯系。例如,通過物理知識的學習能夠輔助化學學科的學習。初中階段的教育一般以綜合課程為主,在知識的傳授過程中,各學科之間都有相應的交叉。因此,初中化學教學還是注重學生的綜合能力,并不僅僅只是要求學生學會化學原理,而且也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多啟發學生的思維。
2.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初中化學的教學中,除了要求學生能夠熟練的掌握基本的化學知識外,對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也是有一定的要求。傳統的初中化學學多是將前人的研究成果進行總結分析。這雖然能夠學習前輩們豐富的經驗。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在我國現今的初中教育中,普遍采取通過繁重的課程提高學生知識水平的方式,這極大的摧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不僅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進步,更制約著我國素質事業的發展。使得我國教育改革迫在眉睫。而素質教育下的初中化學教學則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例如,教師在上課時會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化學實驗,在安全范圍內給予學生一定的空間,讓其發揮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質教育理念下的初中化學教學案例
在素質教育理念下,初中化學教學勢必會與傳統的應試教育有所區別,而這些區別主要體現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下面本文就將以實際教學案例分析在素質教育下初中化學教學的特點,通過具體的案例闡述在素質教育理念下如何做好初中化學教學。
以初中化學九年級上冊第五章水氫為例,在這一章的教學中,我首先對全班同學的化學基礎進行一個簡單的摸底。然后根據班級學生的水平進行相應難度的教學。在課堂上,我并不急于講授這一堂課。因為初中化學相對其他學科來說較為枯燥,一味的講授可能會使得學生們產生厭倦的心理。因此,在這堂課知識點的講解之前,我對學生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你們平時的生活中隨處都能見到水,那么你們能說出一些水的性質嗎?這個問題一提出來,課堂的氛圍立即活躍了,學生們都在積極地進行討論。其實我提出這樣的問題有兩個目的,一是打破枯燥無味的講授,激發學生興趣。二是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引導學生思維的擴散,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學生們的反響也很強烈,有的學生說水是液體的,有的學生說水是有浮力的。當然也有學生說水是可以喝的,對于這部分學生我并沒有去批評他,這是一種創新思維的體現。在素質教育理念下創新思維對于每一名學生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創新思維能夠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在接下來對于水的組成這一部分知識的實驗中,我看到很多學生躍躍欲試,想要表現自己,這時候我給予他們鼓勵。在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今天你們誰能用不同的方法推測出水的構成?這時候班級開始安靜下來,學生們陷入思考之中。我提出這一問題的目的是想要培養學生們的思考能力與創新能力。在以往的應試教育理念下,對于這一部分知識的教學中,教師們大多直接告訴學生水是由氫原子和氧原子構成的。這樣的講課雖然能夠使學生們知道水的構成,但是他們并沒有深入的思考。因此,十分不利于學生們創新能力的提高。通過這樣的問題,去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得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能力也得到了鍛煉。這才是素質教育的根本要求。
四、結語
素質教育作為我國現代教育的基礎,在義務教育階段一直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素質教育理念下初中化學的教學應著重培養學生們的綜合能力與創新能力,通過結合素質教育的內涵,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今后初中化學的教學過程中,素質教育理念將會對其產生重要影響。通過本文的研究,希望對今后初中化學教學的發展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張德富.淺談新課改下初中化學教學方式的改變[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2010(12):121-122.
篇2
一、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誘發學生進行探究
我們通過研究學生的探究心理發現,驅使學生對化學知識進行自主探究的動因是學生對所要學習或是接觸到的事物和知識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好奇心讓學生產生了探究的驅動力,這是形成探究行為的內在動因.
比如:在對酸堿中和規律進行探究的時候,為了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誘發學生的探究行為,在教學設計中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首先給學生展示一朵用絹布制作的白色玫瑰花.然后,在全體學生的注視下,我開始了魔術表演,學生們看到我把“水”噴灑到白色玫瑰花的花瓣上,之后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學生們驚奇地發現原本白色的玫瑰花變成了紅色的玫瑰花.正當學生們對這一現象嘖嘖稱奇的時候,我又向變成紅色的玫瑰花花瓣上噴灑了另一種液體,只見紅色的玫瑰花瞬間又變成了白色的玫瑰花.對于同一朵花出現這樣反復的顏色變化,學生們感到無比地好奇,這種好奇心瞬間轉變成了一探究竟的沖動.
可見,在上面的教學案例中,教師經過精彩的教學設計,以魔術表演的形式創設出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氛圍,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從而轉變成為學生探究的欲望.在課堂中讓學生感到好奇,形成探究沖動是實施探究教學的關鍵.
二、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吸引學生自主探究
學生在感受到新奇有趣的化學現象之后,要對自己觀察到的現象和獲得的信息進行思維加工,從而在頭腦中產生疑問,形成問題意識.有了問題意識,學生的思維就會獲得長足發展.
比如:在學習關于物質溶解時的吸熱和放熱現象知識的時候,我在課堂上進行了這樣的實驗:把一個盛有一定量水的燒杯放在玻璃片上,玻璃片上沾有少量的水,當我把燒杯拿起來的時候,學生們發現燒杯底下的玻璃片掉了下來.之后,又把燒杯放在玻璃片上,并在燒杯中加入了部分硝酸銨固體,經過攪拌之后,重復先前的操作,發現燒杯底下的玻璃片沒有掉下來.學生們仔細觀察之后,發現在燒杯壁上出現了大量的水霧,而且玻璃片和燒杯之間的水已經凝結成冰.學生們在實驗現象的刺激下產生了疑問:燒杯周圍的水霧和玻璃片與燒杯之間的冰是怎么出現的?從而引起學生對硝酸銨固體在水中溶解的過程中出現的現象和變化產生了濃厚的探究興趣.經過學生們的自主探究發現,之所以燒杯壁會出現水霧是由于硝酸銨在溶于水的過程中吸收了大量的熱,導致燒杯附近出現了低溫,周圍的水蒸氣遇到冷的燒杯出現了液化現象,同時玻璃片和燒杯之間的水被凍結成了冰,導致玻璃片被粘在了燒杯底部.學生們經過實驗探究,對于物質溶解的時候可能出現熱量變化有了直觀的認識.但是,對于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學生們產生了疑問,這些疑問促使學生們開展進一步的實驗探究.實現這樣的效果,關鍵就在于學生問題意識的有效激發,從而吸引了學生進行自主探究.
可見,讓學生以敏銳的思維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學生們對于自己發現和提出的問題會產生極高的探究興趣,在問題意識的引領下,學生的探究欲望和探究行為得以達成.
三、利用多種探究方案,引導學生發散性思考
我們在初中化學實驗探究過程中往往容易看到共性,而忽視了學生對于知識特殊性的要求.在實驗探究過程中,注重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培養也很重要,教師可以利用多種探究方案,引導學生發散性思考.
比如:我在進行堿和非金屬氧化物反應這部分內容教學的時候,學生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氫氧化鈉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氣體會有現象產生嗎?為了引導學生發散性思考,我特意設計了幾種方案:方案一:在裝有少量的氫氧化鈉溶液的可樂瓶中,通入二氧化碳后立即蓋緊瓶塞并振蕩,讓學生觀察可樂瓶的變化.方案二:在放有適量氫氧化鈉溶液的玻璃瓶中,通入一定量的二氧化碳,瓶口略微比雞蛋要小些,在瓶口放一個剝殼的熟雞蛋,觀察實驗過程中雞蛋的變化.方案三:把二氧化碳通入盛有氫氧化鈉溶液的試管中,把稀鹽酸加入反應后的溶液中,觀察實驗現象.通過這幾個實驗方案,讓學生認識到,對于同樣的探究內容,可以有種方案進行探究,從而啟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可見,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實施實驗探究不僅要讓學生懂得如何探究,更要讓學生懂得多個角度進行實驗探究.通過多種實驗方案啟發學生的發散思維,鍛煉學生的探究能力.
四、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引導學生循序漸進
初中化學的實驗探究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思考問題和進行自主探究,在探究過程中不斷增強探究的信心,讓學生在探究學習中體驗成功的樂趣.
比如:我們在學習了氧氣的實驗室制法以后,開始學氧化碳氣體的制取方法.由于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實驗基礎和氣體制取的心得體會,在進行本節實驗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用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有步驟地自主探索.所以我給學生提出如下問題:問題一:我們在學習利用不同原理制取氧氣的時候,有沒有留意到實驗裝置的異同?對于二氧化碳的制取裝置我們應該有怎樣的要求?問題二:氣體自身的特點對實驗制取過程和方法有怎樣的制約作用?我們需要了解二氧化碳的什么性質?問題三:我們要制取二氧化碳需要什么材料,借助怎樣的化學反應來實現?通過這些問題的設置,學生的探究活動變得有序、有效.
篇3
關鍵詞:家庭小實驗;課堂教學;延伸
一、利用家庭小實驗創設情境
著名化學家戴安邦說過:“加強實驗,無論如何都不過分。”因此,要充分利用化學實驗的內容創設問題情景,引導學生通過實驗觀察、記錄、分析及數據的處理獲得感性信息,去思考、討論、探索問題,并由此引發連貫性的問題意識,激發學生積極的學習動機,不斷培養其學習化學的興趣和良好的觀察、思維能力。如,“燃燒與滅火”這一課題中,在探究燃燒的條件時,可以設計三個對比試驗:(1)分別去點燃小木條和玻璃棒;(2)分別去點燃小木條和煤塊;(3)點燃蠟燭,然后再在上面罩一個燒杯。讓學生回家利用簡單易得的器材在家探究,然后讓學生通過實驗、觀察、分析最終得出物質燃燒的三個條件:可燃物、溫度達到著火點、與氧氣接觸,且三個條件缺一不可。
二、增加實驗探究的機會,將實驗由課內延伸到課外
如,人教版《化學》鐵釘生銹實驗,學生在家持續觀察了一周后在探究成功的基礎上強化學生繼續探究的意識,即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同學們還知道鐵器在哪些情況下易生銹嗎?”學生的探索熱情猛增,我因勢利導,讓學生設計實驗,擬出實驗報告,最后學生提出在糖水、醋、醬油、鹽水等情況下生銹的事例,再回家利用課外時間自己根據設計的實驗動手去做實驗,我驚奇地發現學生的探索能力和設計能力遠遠超出了我的想象,進而我概括出鋼鐵生銹的普遍原因和條件。學生有這么廣泛的后繼知識和獲得的能力,可以肯定今后對金屬防腐、防銹的知識將理解得更深刻。
三、開辟第二課堂,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促使實驗教學進一步升華
在實驗教學實踐中有部分學生對化學實驗的興趣表現突出,我就召集這部分學生成立課外實驗興趣小組,利用課外活動時間選做學生實驗和家庭小實驗,并組織學生進行實驗表演獲得了成功。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自己創新的趣味化學實驗、化學小魔術和小游戲等表演節目獲得了我校領導組的一致好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妙趣橫生的化學實驗將會吸引更多的學生參加,這也必將使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化學學科,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化學學習中。
當然,基礎教育的改革和新課程標準的落實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任重而道遠,我們作為實踐化學教師應進一步學習并貫徹新課程理念,以創新的勇氣和飽滿的精神投入到探索適合學生實際的化學實驗教學的洪流中,為初中化學基礎教育做出自己的貢獻。
四、利用生活體驗設計家庭小實驗
我們要注重觀察體驗生活中的化學知識,善于將生活素材引入化學課堂中,讓學生從熟悉的現實生活經歷和體驗出發了解、掌握化學知識。使學生感受到化學知識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化學知識是有用的知識,以此來激發學生對化學知識的學習興趣和動機,提高化學教學的實效性。例如,在學習“元素及物質組成的表示”時請學生各自收集一些日常生活中用到的藥品、食品標簽、果汁飲料的包裝紙,在課堂上請學生觀察各種包裝說明并要求學生分析有關成分及其含量的意義。學習酸的通性、pH值時,在家利用肥皂水、食醋、礦泉水、洗發劑等液體,讓學生用pH試紙測定pH值,判斷各種液體的酸堿性,教學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從這些教學案例應該看到,現代社會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化學,只要時時留神、處處留心,便可以把生活中豐富的化學現象和問題化作教學情境。
五、利用競賽展示家庭小實驗
篇4
編者按:新課程改革強調一切教學活動要聚焦課堂,以學生為本。在教學過程中要立足于課程標準,針對復雜多變的學情,注重教學前的預設與課堂生成,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近年來,濱海新區塘沽教育系統一直致力于提升課堂教學實效,積極發動廣大教師開展廣泛而深入的教學探索與實踐,取得了富有成效的教學效果。在此,我們精選了塘沽一線教師的9篇優秀教學案例,希望能使更多的教師從中獲得立足課標、聚焦課堂、體現預設與生成的有益啟示。
一、案例主題與背景
新課堂是開放的、動態的、生成的,某個預設性結論的獲得不再是唯一的目標,學習者自己的探索、思考與體驗過程越來越成為學習的關注點,教學過程應成為師生共同直面問題、共同探索和發現、實現意義建構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講,新理念指導下的課堂教學注定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這是新課堂最鮮明的特征。一個真實的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及多種因素間動態的相互作用的過程。這些相互作用的因素是非常復雜的,導致了課堂教學過程的發展存在著多種可能性,使新的形態不斷生成,并影響下一步的教學。我們經常有這樣的經歷,自己備得很好的教案,往往會被想象不到的“意外”打亂。從生成性資源的角度看,學生們的這些“奇談怪論”正是教學過程中不斷涌現出的新資源。如何合理利用這些資源,使課堂效率最大化,是教師應該深入思考的一個問題,是對教師理念與智慧的挑戰。
二、案例描述
我在上《二氧化碳的性質和制取》一課之前,對于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反應的演示實驗已經準備得很好了,而且認為只要現象明顯就行了。結果上課時出現了一些我事先沒有想到的問題。
【課堂上出現意料之外情況】
在學習“二氧化碳的性質和用途”時,課堂上應該演示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學生觀察到紫色石蕊溶液變紅,再加熱,紅色溶液又變回了紫色。這個實驗讓學生掌握二氧化碳與水反應能夠生成碳酸,碳酸在加熱的條件下又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這一知識。但是恰恰在這節課上出現了意外情況:在演示中把石灰石和稀鹽酸反應產生的二氧化碳通到紫色石蕊試液中,學生很快就觀察到紫色石蕊試液變紅了,但當把變紅的石蕊試液加熱時,石蕊并沒有恢復紫色。這種意料之外的情況引起了學生們的議論。
【問題研究】
此時我并沒有一帶而過,也沒有急于解釋。我故作不解地對學生說:“實驗出現了問題,大家一起來想想實驗失敗的原因是什么?讓我們從失敗中吸取經驗,學習知識。”接著我引導學生分組進行討論,學生們經過思考,提出實驗失敗的幾種可能性:
1.石蕊試液會不會有問題?
2.由于鹽酸有揮發性,用石灰石和稀鹽酸反應產生的二氧化碳會不會混有氯化氫一起帶到石蕊試液中,受熱時,碳酸分解了,但是由于氯化氫太少,形成的鹽酸濃度太低,不會揮發出來,因此紅色不會褪去?
【設計實驗】
按照學生的假設,分組討論,結果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所提供的藥品主要設計了以下幾種實驗:
1.取紫色石蕊試液1~2ml,滴加1-2滴稀鹽酸,加熱;
2.往1~2ml紫色石蕊試液中吹二氧化碳氣體,再加熱;
3.往1~2ml紫色石蕊試液中吹二氧化碳氣體,滴加1滴稀鹽酸,再加熱。
【學生分組實驗】
1.取紫色石蕊試液1~2ml,滴加1~2滴稀鹽酸,加熱,觀察現象;
2.往1~2ml紫色石蕊試液中吹二氧化碳氣體,再加熱,觀察現象;
3.往1~2ml紫色石蕊試液中吹二氧化碳氣體,滴加1滴稀鹽酸,再加熱,觀察現象。
【學生討論得出結論并交流】
各小組匯報小組實驗現象及探究結果:
1.取紫色石蕊試液1~2ml,滴加1~2滴稀鹽酸,加熱, 觀察到紫色石蕊變紅,受熱紅色不褪去。說明鹽酸和碳酸一樣能使紫色石蕊變紅,而且受熱紅色不褪去。
2.往1~2ml紫色石蕊試液中吹二氧化碳氣體,再加熱,觀察到紫色石蕊變紅,受熱紅色褪去。說明沒有鹽酸則實驗現象正常。
3.往1~2ml紫色石蕊試液中吹二氧化碳氣體,滴加1滴稀鹽酸,再加熱,觀察到紫色石蕊變紅,受熱紅色不褪去。說明有鹽酸則實驗現象異常。
綜合學生們的實驗結果,最后他們很容易得出結論:鹽酸有揮發性,用石灰石和稀鹽酸反應產生的二氧化碳混有氯化氫一起帶到石蕊中,受熱時,碳酸分解了,但是由于氯化氫太少,形成的鹽酸濃度太低,不會揮發出來,因此紅色不會褪去。
【實驗改進】
學生們在評價和交流中,直面剛才實驗失敗這一事實,這時,教師因勢利導提出問題:“我們能不能對這個實驗進行一下改進呢?”學生們在一陣討論中又提出了對于這個實驗的改進方案:由于是用石灰石和稀鹽酸反應產生的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氫,而且氯化氫太少,形成的鹽酸濃度太低,不會揮發出來,因此紅色不會褪去。實驗失敗是由于有氯化氫的緣故,因此可以用呼吸產生的二氧化碳,沒有氯化氫,應該就不會出現這種異常現象。接著學生們按照自己設計的方案,重新進行了實驗,終于得到了正確的實驗結論。
三、案例評析
葉瀾教授曾說:“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旅程。”然而教學實踐中,不少教師缺乏生成意識和及時捕捉、隨機處理課堂新信息的能力,唯恐打亂自己的教學設計,硬生生地把學生拉回到預定軌道進行教學,讓稍縱即逝的“靈光一現”白白溜走。殊不知,這些與預設產生偏差的個性化表述無論正確與否,只要合理機智地加以開發和利用,往往能對文本解讀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創設無法預約的精彩。
(一)初中化學教學中“動態生成”資源開發的策略。
1.直面實驗失敗,生成教育資源。
著名教育家布魯姆說過,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課堂中的許多突發事件,是課程的資源。尤其是在化學實驗課上,影響化學實驗的因素是多元的,除了常有的“異常現象”、稍縱即逝的“短暫現象”等出現之外,失敗的幾率相對也比較高。有些演示實驗,在課堂上意外地失敗了。如在剛才的案例中,教師直面實驗失敗,把實驗的失敗當作一種教學資源,既培養了學生尊重客觀事實的態度,又提高了學生探究問題、設計實驗的能力,體現了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共同成長的新理念。
2.鼓勵學生質疑,生成教育資源。
宋代著名學者陸九淵曾指出:“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道出了問題的價值及意義。人們每天都可見到水開時壺蓋會跳,但沒有人能像發明家瓦特那樣提問:壺蓋為什么會跳?正是瓦特的這個問題以及由此發明的蒸汽機,直接推動了人類社會由農業文明進入工業文明。因此問題意識的培養同樣是生成性課堂的關鍵。
(1)張揚個性,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
問題意識的培養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在現行的教學體制下,可以先不提很高的要求,僅從鼓勵學生提問、鼓勵學生想象開始做起,不要輕易去打擊、約束他們。當學生提問成習慣時,教師再不斷地啟發、點撥、激發學生,促進學生學習,使學生的心靈處于動態發展之中。正如剛才的案例,教師如果將學生的疑問只是簡單地進行解釋或一帶而過,那么就會使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受到打擊,不利于我們的教學。
(2)用愛傾聽學生的聲音。
生成性課堂要求教師要善于傾聽學生的發言,由“說話的強者”轉變為“積極的傾聽者”,傾聽不只是學生的義務,教師更應該學會傾聽,要重視學生對各種現象的理解,認真傾聽他們的想法,敏銳地洞察他們這些想法的由來,鼓勵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和質疑,了解彼此的想法。教師是否善于用愛傾聽學生的聲音,是教師能否組織好動態生成的課堂的重要條件。在案例中,教師充分讓每一位學生發言,談看法,在其中只是注意及時的引導,使這節課的內容非常充實。
3.師生探究,生成教育資源。
在新課程理念下,化學教學的激趣功能應由激發學生積極的接受學習轉變為主動的探究學習,由會學知識到求異創新。同時,現在中考對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要求大大提高,因此,從課本知識聯系生活中同類現象指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也是開發生成性教育資源的一個方向。
(二)合理使用生成性教育資源,發揮教師的引領作用,使生成更加有效。
生成性教育資源無處不在,在課堂教學中不是缺乏生成性的教育資源,而是缺乏善于發現和有效利用教育資源的眼睛。教師要有一雙慧眼,時刻關注并及時捕捉課堂上師生、生生互動中產生的有探究價值的新信息、新問題,并能在亮點處引領、在冷場處引領、在迷茫處引領、在錯誤處引領,把師生互動和探索引向縱深,使課堂再產生新的思維碰撞和交鋒,從而再有所發現、有所拓展、有所創新,促進教學的不斷生成和發展。
1.善于對生成性資源進行選擇。
在交流互動、動態生成的教學過程中,來自學生的資源大多處于原生狀態,往往是零星的、片面的、模糊的,這就需要教師自始至終研究學生,“選擇”學生的創新信息,引領學生把教學過程向更高水平推進。在“選擇”中要根據本學科的教學目標、學生的學習規律和生活實際進行優選。對個別學生的問題可以個別解決;對學生提出的常識性問題,可以當堂解決;師生當堂解決不了的,可以在課外想辦法解決;對實在解決不了的問題,也可作為一種懸念,鼓勵學生今后繼續探究。
2.善于對學生生成的資源進行整合和提煉。
正如剛才案例中,教師要從眾多發言中優選部分發言內容進行簡要歸納,以形成共識,對于一些極有價值的創新信息,師生應該再度歸納集合形成深層次、高質量的資源,使學生的健康人格、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得到和諧統一的發展,也可以及時地把它轉化成全體學生共同的精神財富。
(三)教師要不斷反思。
教師專業化成長是自身不斷學習、回顧、總結、診斷和自我監控中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的過程。作為一位教師,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經歷波折和失敗的考驗是必然的,只有在動態生成的課堂上不斷實踐、不斷反思,才能真正學到把握“動態生成課堂”的本領。經常用新理念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就一定能在課堂中展示出大師的風采。
生成的課堂是學生提高悟性、凸顯靈性、豐滿人性、學習生命動態的真實反映,是體現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的有力例證,是“以生為本”教育理念的具體落實。沒有生成的課堂是僵化的,缺乏生命活力的,也是不可思議的。因而,我們呼喚生成,重視生成,追求生成,這應當是我們追求的教學的一種至高無上的境界。
【案例點評】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7初中班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