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鍛煉護理范文
時間:2023-10-16 17:38: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功能鍛煉護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在骨科患者的診治過程中,功能鍛煉是治療骨折的重要環節,是加快骨折愈合,促進肢體功能恢復的一項重要護理工作。 所以,在進行功能鍛煉的過程中要辯證地運用動靜結合的護理原則,注意心理護理,消除不良因素,按正規要求指導患者進行肌肉、關節的功能鍛煉,促進局部血運,減少炎癥擴散,改善組織營養,防止肌肉萎縮,從而促進患者早日康復,避免各種并發癥的發生。
1 對骨折患者的心理護理
術前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介紹手術方式及術后可能出現的現象,給予其精神安慰和心理支持;配合醫生做好各項工作,因勢利導調節患者情緒,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勇氣,及時消除疼痛帶來的一切不良因素;取得患者的信任,為患者創造一個安全、整潔、舒適的治療休息環境。
2 對骨折功能鍛煉期的護理
護理人員應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向患者詳細介紹功能鍛煉的原則、方法、重要性及注意事項,要求患者積極主動地配合,正確有效地進行功能鍛煉,促進骨折愈合及傷肢功能的早日恢復。
2.1早期功能鍛煉 傷后兩周因局部反應明顯,腫脹達最大限度,骨痂尚未形成,應勞逸結合,不應操之過急。鍛煉原則是在關節不能活動情況下,主動地使肌肉收縮舒張,從而達到初步鍛煉的目的。
2.2中期功能鍛煉 傷后三至六周內,骨痂逐漸生成或成熟,局部腫脹消失,骨折端較穩定。鍛煉原則是在不影響骨折穩定的情況下,需以各關節和功能位為中心,可做較大幅度的關節活動,正確指導患者進行功能位關節鍛煉。如肘關節位是屈曲90度位,其最大范圍在60-120度之間,在功能鍛煉中出現不適情況要及時向醫生報告,給予處理,并做好病患的心理治療和護理。
2.3晚期功能鍛煉 此期骨折愈合堅固,外固定解除,關節活動范圍恢復正常,還要通過全面肌肉與關節鍛煉,逐漸恢復肢體功能。如肱骨髁上骨折患者后期還需要加強對關節屈肘運動的鍛煉,要正確指導并糾正患者的錯誤認識。
篇2
方法:在我院骨科實行功能鍛煉護理措施,總結患者護理體會。
結果: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骨折患者積極配合醫護人員進行功能鍛煉,對骨折病情康復具有積極作用。
結論:功能鍛煉是治療骨折的重要護理措施,能加快骨折愈合,促進肢體功能恢復。
關鍵詞:骨折功能鍛煉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168-02
辯證護理在不同疾病的護理過程中十分重要,骨折患者治療的目的是促進骨折愈合,最大限度地恢復身體功能,減少骨折后遺癥和并發癥的發生。骨折患者護理的全過程需用辯證的觀點,將動與靜相結合,功能鍛煉與心理干預相結合,促進血液循環,減少骨折炎癥擴散,防止肌肉萎縮,促進患者早日康復1。我科自2008年來完善功能鍛煉系統護理措施,幾年來對預防骨折患者肌肉萎縮、促進功能恢復方面取得了滿意效果。
1心理護理
骨折多數是由意外造成,給患者心理造成很大打擊,容易引起驚慌、憂郁、悲觀、消極等不良情緒2。骨折在老年人中發生率較高,若康復效果不好,不但影響患者的功能活動,還有可能發生各種并發癥。醫護人員應與患者進行有效溝通交流,幫助患者進行心理調節,激發患者擁有戰勝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的自我康復鍛煉的技巧。針對心理準備不足的患者,應給予更多的關懷和照顧,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使患者以最佳心理狀態配合醫生進行治療。在治療前,應給患者講解骨折手術方式以及術后的注意事項,給予心理支持,增強患者信心。術后應給患者創造一個安全、舒適、整潔的休息環境。給患者介紹功能鍛煉目的、方法、注意事項,讓患者主動配合,正確地進行功能鍛煉。
2功能鍛煉護理
2.1早期護理。術后2周內,局部反應較明顯,會出現較大程度的腫脹。早期骨痂未形成,不應過度鍛煉,勞逸結合,切勿操之過急。早期上肢功能鍛煉要求患者抬高患肢,將患肢向心性肌肉按摩,對未固定的關節進行訓練,有助于消除腫脹。
2.2中期護理。術后2至5周內,骨痂逐漸形成,骨折部位腫脹程度減輕,骨折端穩定。此時期應適當進行關節和功能位鍛煉,根據患者骨折病情恢復具體情況制定鍛煉方案,在不影響骨折固位穩定的下,可較大幅度活動。醫護人員應正確指導患者進行功能活動。在活動關節的情況下,有意識得將肌肉緊繃,能使肌肉等長收縮。股四頭肌的鍛煉:仰臥,兩換抬腿,伸直膝關節,足跟稍離地面,保持5s,放下。反復交換雙腿進行鍛煉,每天早晚一次,一次約5min。腓長肌的鍛煉:按摩小腿部位,做雙足背屈活動,每日2次,具有預防肌肉萎縮和足下垂的作用。不能自主鍛煉的患者,可使用CPM康復機進行被動下肢鍛煉,每天2次,每次約25min。當X線顯示骨折端有骨痂大量形成時,可擴大活動范圍增強活動力度。中期鍛煉的目的是恢復肌肉力量,活動關節。
2.3后期護理。術后5周以后,骨折端的骨痂形成足夠多,外固定物已去除,患肢會感覺很輕松,關節活動基本能恢復正常。此時期還需要進行肌肉和關節的全面鍛煉,加快患肢功能恢復,活動以骨折部位不發生疼痛為最大限度。注意在鍛煉時不能增加骨折端的旋轉、剪切等不良作用力,鍛煉的力度和部位不正確是導致關節痙縮和僵硬的常見原因。
2.4出院指導。骨折康復過程比較長,醫護人員在患者出院時應根據患者恢復情況給予詳細指導,讓患者在家進行康復鍛煉。在家鍛煉應循序漸進,鍛煉的強度和時長應根據患者的承受力為限,避免鍛煉不當引發再次骨折。上肢的鍛煉以增強患者雙手的握力進行鍛煉,下肢鍛煉以患者負重行走的能力進行鍛煉。
3護理體會
骨科護理應堅持“以人為本”的整體護理模式,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在護理的過程中充分激發患者的主觀能動性,積極進行功能性鍛煉。有針對性的進行健康教育,幫助患者樹立正確的治療態度,也是護士自身價值的自我體現。健康教育應涉及醫學知識、教育學知識、護理技巧等。整理護理模式要求護士在進行辯證護理的過程中,將自己豐富的醫學護理知識以及健康信息有效地傳輸給患者,改變患者消極思想,幫助患者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3.1加強基礎護理工作。基礎護理是臨床護理的基礎,也是護士觀察患者病情的主要途徑之一。護士通過基礎護理的橋梁,了解患者的心理變化及病情發展情況。醫院應組織護士學習職業道德素質修養和醫學倫理知識,提高護士對基礎護理的重視度。
3.2增強愛崗敬業的奉獻精神。骨科護理工作環境艱苦、工作瑣碎、人員接觸復雜,需要護士用心工作,以南丁格爾為榜樣,以病人為中心。將愛心、信心、責任心貫穿于整個護理過程中,熱愛護理工作,具備為病患及護理事業做奉獻的精神。
3.3提高護理操作技能。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大量醫療器械被引入,舊的知識已不再能適應新的要求,需要護士不斷學習新的理論知識。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提高實際操作技能。開展護士操作技能培訓,讓護士掌握先進醫療儀器的操作技巧,對患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 腦卒中;肢體功能鍛煉;護理
腦卒中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見難治性疾病,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給家庭及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我們采取早期肢體功能鍛煉取得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2008年8月—2009年1月腦卒中患者83例,經頭顱CT和MRI確診,其中腦出血23例,腦梗死60例;女48例,男35例;年齡37~83歲;均為首次發病,且有不同程度肢體活動障礙。
2 鍛煉方法
分為兩個期三個階段進行。
2.1 急性期 主要預防癱瘓肢體僵硬、防肌肉萎縮。 (1)定時翻身,約2h翻身1次,采取健側與平臥交替進行,翻身時避免拖、拉、推等動作,防損傷皮膚。腦出血病人翻身時注意頭部制動以防腦疝形成。(2)保持肢體功能位,平臥位時:肩關節曲45°,外展60°,無內外旋。肘關節伸展位,腕關節背伸位,手心向上,手指及各關節稍屈曲,可手握毛巾或卷紙等,為防足后跟韌帶萎縮而引起足下垂,可在床尾雙足底墊軟枕。健側臥位時:健手屈曲外展,健肢屈曲,背部墊軟枕,手心向下,患肢置于軟枕上伸直或膝關節稍屈曲。患側臥位時:背部墊軟枕,稍傾斜,不可過度側臥,以免引起窒息。患手可置屈曲位放于枕邊,健手可置于胸前或身上,健肢屈曲,患肢伸直呈邁步狀,兩下肢間墊軟枕,以免壓迫患肢,影響血液循環。
2.2 穩定期腦梗死1周后,腦出血2~3周后。 其中分為三個階段。
2.2.1 第一階段 患者處于臥床期。保持功能并進行按摩和被動肢體功能鍛煉:按摩應輕柔緩慢進行,開始輕柔,然后逐漸加強。對癱瘓肌予以按摩揉捏,對拮抗肌予以安撫性按摩使其放松。按摩后進行各關節的被動活動,先近端后遠端。對肢體關節作屈、伸、內旋、外旋被動鍛煉,尤其作髖關節等活動時動作輕柔和活動幅度要適宜。在患者病情允許的情況下,可自我按摩或用健肢對患肢的鍛煉,如肩關節的活動可以用健側手握住患側手慢慢舉起,逐漸鍛煉直到能把患側手舉過頭頂。
2.2.2 第二階段 患者進行直立和步行鍛煉。早期在床上練習翻身。當患者能進行翻身時,可逐漸訓練從臥位轉為半臥位再轉為坐位。最初有人扶持到獨立坐起之后雙腿下垂坐在床邊進行平衡訓練,再進行站立平衡訓練,能獨立站穩后進行步伐訓練,最初有人扶持,然后借助工具行走,最后徒步行走,上下臺階訓練。
2.2.3 第三階段 患者進行日常活動鍛煉。如洗臉、穿脫衣(穿衣時先患側后健側,脫衣時先患側后健側)、進食、如廁等。盡量減少幫助,充分調動患者主觀能動性。首先加強手的精細調節、控制能力,如用手指互相對指、撿黃豆、挑出不同顏色的豆、拍手、畫圖、寫字等。
2.2.4 注意事項 在鍛煉期間需有人協助以防意外發生。鍛煉時要循序漸進,每日1~3次,每次15~30min。活動要適度,防肌肉損傷,每個動作力求達到功能位,保證訓練質量。從始至終要觀察病人的病情變化,如有不適,不易活動。
3 結果
開展腦卒中患者早期肢體功能鍛煉的護理工作中,83例中能恢復步行43例,坐位、站立位74例。4 討論早期康復鍛煉可促進神經周圍的血管側支循環或軸突、突觸聯系的建立,對側大腦半球的功能代償的重組,同時也不要無視健側肢體的主動運動,這可強化神經系統的緊張度,活躍該系統生理功能,有效地預防并發癥,改善全身情況[1] 。
篇4
【中圖分類號】R473.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7-4441-01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居女性惡性腫瘤發病之首,嚴重危害了廣大婦女的健康[1]。隨著乳腺癌手術方式的多樣化,任何手術方式均有可能發生術后并發癥,皮瓣壞死、皮下積液、患側上肢功能障礙是乳腺癌術后常見的并發癥。術后及時進行正確的功能鍛煉,對提高患者上肢功能恢復及生活自理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術后并發癥的判定標準
(1)皮瓣壞死:指皮瓣顏色發黑并形成壞死痂蓋,針刺無出血。(2)皮下積液:指手術區域皮瓣與胸壁分離,有積液潴留。(3)淋巴水腫:指患側上肢腫脹,手指麻木、發脹、變粗[2]。
1 皮瓣壞死 一般發生于切口中斷皮膚張力最大的位置及營養不良及體弱的病人。術前糾正低蛋白血癥,增強病人抵抗力,術后48小時打開敷料觀察皮膚愈合情況,給予及時處理。
2皮下積液 是乳腺癌術后常見的并發癥,術中放置持續負壓引流以及術后加壓包扎,可減少皮下積液的發生。
3 淋巴水腫 可以發生在術后數天或數月,術后給予平臥,應墊高患肢位置并早期進行功能鍛煉。
正常情況下,患者上肢大部分淋巴液通過腋窩、鎖骨下組織的左右鎖骨下淋巴干到達血液循環。乳腺癌根治術和改良根治術中需進行同側腋窩淋巴組織的清掃,必然影響到術后患側上肢的淋巴回流。功能鍛煉也不能違背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和治療原則,過早鍛煉或鍛煉不當可造成傷口裂開、不愈合或皮下積液;過晚鍛煉則影響患肢功能的恢復。患肢功能鍛煉具體方法如下:
1術后1-3天:手指、腕及頸部活動
a手指運動 手握拳要用力,握松替運動2次/天(15min/次)。
b手腕運動 內外交替旋轉,屈伸,反復20次每日2次。
c頸部運動 向左右轉頭交替運動,每日2次(20min/次)。有
2 術后3-5天,繼續以上項目,同時增加患肢肘部活動。
a屈肘
b旋轉 已肘關節為軸,屈伸及旋轉運動20次,每日2次。
3術后5-10:在原有訓練的基礎上,再增加上臂運動
a術后5天:前后擺動 10個/次,2次/日
b術后10天以上,傷口愈合拆線后,可增加鍛煉強度
4.上臂外展運動、肩關節運動、手指爬墻、滑輪運動
小結:
乳腺癌術后進行有計劃的功能恢復訓練,可以有效的防止患肢水腫,避免患肢功能喪失,使其達到正常肢體活動水平,減輕病人身心負擔,從而提高乳腺癌病人術后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 循證護理;乳腺癌手術;功能鍛煉;專科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71 [文獻標識碼]C[文章編號]1674-4721(2011)03(b)-126-02
乳腺癌是女性較多見的一種惡性腫瘤疾病,一般以40~60歲女性較為多見。其手術方法是以乳腺癌根治術和改良根治術為主,必須切除患側的乳腺、胸大肌、胸小肌、腋窩淋巴結及結締組織[1],由于切除范圍較廣,如果術后不能及時有效、正確的進行功能鍛煉,將會造成患肢的功能障礙,嚴重者則會造成傷口出血、裂開、積液等,影響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因此乳腺癌術后康復鍛煉是預防術后并發癥,促進患肢功能恢復的重要環節。而循證護理是以有價值的、可信的科學研究結果為依據,提出問題,尋找實證,用實證對患者實施最佳護理[2]。為探討循證護理在乳腺癌術后功能鍛煉中的應用,本科2007年10月~2010年10月對乳腺癌患者術后功能鍛煉開展循證護理,取得良好效果,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本科2009年10月~2010年10月行乳腺癌根治及改良根治術的112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年齡為28~70歲。所有患者術中快速及術后病理均證實為癌。
1.2 患者分組
將112例患者按手術日期的單雙號分為實驗組72例和對照組40例,對實驗組患者開展循證護理措施,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兩組患者均禁忌在患肢進行輸液、測血壓等操作,比較兩組患者術后第3天肢體腫脹程度及術后20 d傷口積液、出血、裂開的發生率及患肢功能恢復情況。
1.3 循證護理
1.3.1 尋找乳腺癌術后功能鍛煉中存在的護理問題
①患者手術當日,因疼痛、全身不適、心理上不接受及醫生未限制患者握拳、屈指活動等,患肢不能很好制動。②術后第1天,患者極度疲倦、乏力,基本不能完成專業護士宣教的握拳、屈指及活動腕關節的鍛煉。③術后第7天,在計劃進行肩關節上舉活動時遭到醫生反對,因為此期鍛煉可能造成皮下積液及意外出血。④患者術后第11天,指導患者進行肩部外展、后背拉繩鍛煉時,許多患者出現傷口裂開,露出皮下組織,因不能重新縫合,且胸壁血供營養差,易造成經久不愈。⑤乳腺癌術后鍛煉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每一個動作都是與疼痛抗衡,意志薄弱及家庭成員較寵愛患者,隨時會停止鍛煉或動作不到位,造成術后患肢功能恢復較慢或不能很好恢復。
1.3.2 根據確定的問題全面收集證據
通過本院萬方數據庫、護理網站、教科書及相關護理期刊雜志等,根據關鍵詞進行廣泛檢索,尋找國內外乳腺癌術后功能鍛煉方面的相關知識,對所收集的文獻進行分析,再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系統評估,擬定出合理的護理計劃。
1.3.3 制定計劃
制定護理計劃,動用最佳證據保證功能鍛煉的有效實施[3]。
1.3.3.1 針對患者手術當日患肢不能很好制動這一問題,提出的措施是:與管床醫生溝通,在患者術前宣教時反復向患者及家屬講解患肢制動的重要性,并給予示范,在術后返回病房時即用枕頭將患肢全部墊高,限制患肢活動的自由性。
1.3.3.2 對患者術后第一天由于乏力疲倦等原因不能很好接受專業護士宣教進行有效鍛煉的問題,提出的措施是:取消患者患肢上臂的主動功能鍛煉,改由專業護士及家屬協助進行被動運動。
1.3.3.3 術后第7天功能鍛煉:與醫生共同評估患者,鍛煉前確定患者傷口是否存在積液,積液的部位及肩關節活動時皮膚受牽拉的程度,決定患者是否進行上舉活動,并在每次鍛煉結束后評價患者的主觀感受,觀察胸部切口皮瓣情況。
1.3.3.4 術后第11天的肩部外展、后背拉繩鍛煉活動等,其運動幅度幾乎是整個鍛煉過程中最大的,接近正常手的功能,乳腺癌手術一般于術后第12~14天拆線,此時若機械執行鍛煉計劃,極易造成患者的傷口撕裂。為避免傷口裂開,采取的措施是:對每一個個體作詳細評估,收集資料。如患者存在過胖或過瘦等因素,在傷口拆線3 d內不宜進行大幅度的外展鍛煉。告知患者鍛煉時應循序漸進,鍛煉過程中如出現胸部針刺樣疼痛,應減緩鍛煉。
1.3.3.5 針對上述第5個問題,提出的措施是:在制定鍛煉計劃時讓患者家屬共同參與,使之成為患者功能鍛煉的支持者及監督者。定期組織完全康復的患者進行獻身說法,專業護士及時評估患者功能鍛煉的進度及效果。對出院患者電話隨訪每周2次,并予以指導。
1.4 統計學方法
兩組患者結果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兩組患者在術后第3天肢體腫脹及20 d傷口、患肢功能恢復情況見表1。
3 討論
循證護理的應用,大大提高了乳腺癌術后功能鍛煉的效果,減少了并發癥的發生;同時循證護理也滿足了患者對現代護理的更高要求,充分體現了患者的愿望,使患者及家屬自覺參與到護理計劃的實施中;它以臨床實踐中的問題為基礎,尋找問題相關的研究文獻作為證據,并就證據的有效性、可靠性、臨床應用性做出評價,最后選出最好證據,并將專家意見和患者個體情況相符合的核心思想:“依據最好的證據為患者實施最好的護理”[4]運用到實踐中,同時打破了基于習慣輕視研究的傳統,使護士必須學習,為護理學的發展提供機遇,提出挑戰。
[參考文獻]
[1]楊麗.52例乳腺癌術后患肢功能鍛煉及健康教育[J].Chin JMedic Guide,2005,4(3):441.
[2]張立紅.循證護理在臨床護理實踐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2006,4(1):95.
[3]馮先瓊,成冀娟,李繼平,等.循證護理:護理發展新動向[J].實用護理雜志,2001,17(6):1-2.
篇6
【關鍵詞】老年人;全髖關節置換術;康復護理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是解除髖關節疾患患者的疼痛、糾正畸形、恢復功能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而術后早期的護理與功能鍛煉對保證和鞏固手術效果有重要作用,是保證手術成功的重要因素。為此,對37例全髖關節置換患者給予系統的康復護理與功能鍛煉指導,收到良好效果。
1 臨床資料
選擇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行全髖關節置換術后的患者37
例。所患疾病為:髖關節炎9例,嚴重的類風濕關節炎2例,股骨頸骨折19例,股骨頭無菌性壞死7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1例。年齡45-82歲,平均68.4歲。本組患者手術順利,手術時間1-4小時,平均1.5小時,術中出血量500-1200ml,有1例患者出現麻醉后遺效應,未出現脂肪栓塞、脫位、感染等并發癥。本組Harris評分術前48.3分,術后3個月為80.1分。住院天數最長24天,最短14天,平均18天。
2 護理要點
2.1 心理護理 由于髖關節疾病長期困擾著老年人,患者及家屬均已了解手術的難度大、容易出現術中、術后并發癥,而且治療費用較高。術前對每例患者的文化教育程度、工作、家庭經濟情況進行詳細了解,傾聽患者的陳述,引導患者宣泄內心的焦慮、恐懼的情緒,并給予有效指導,向患者及家屬詳細介紹本院該類手術的開展情況,與患者及家屬共同分析手術的利與弊,提高患者對手術成功的信心,使患者處于手術前的最佳心理狀態。手術成功后,大部分患者仍有很多顧慮,擔心肢體功能恢復是否能達到期望值,向患者介紹以往療效較好的病例,鼓勵患者自強自立,面對現實,解除顧慮,最終使所有患者均以良好的心理狀態進行康復訓練 [1] 。通過心理干預,本組主動參與功能鍛練者24例,被動參與者3例。孫玉梅等報道老年住院患者抑郁發生率38.0%[2] ,這種負性情緒對骨折愈合以及患者的生活質量有一定的影響。在護理過程中,通過心理干預不僅使患者的急躁、抑郁、恐懼等不良情緒有明顯的改善,同時還提高了家屬對患者的支持程度,促進康復進程。
2.2 術前護理 給予患者指導,說明采取正確的重要性,訓練引體向上運動;術前2-3天訓練床上大小便,正確使用坐便器;指導下肢肌肉鍛煉方法,包括踝關節背伸跖屈及股四頭肌等長收縮等主動活動[3];指導正確使用拐杖等一系列的訓練程序,使37例患者能很好的配合訓練。
2.3 術后護理
2.3.1 病情觀察與一般護理 術后持續心電監護,觀察生命體征變化,尤其注意體溫的變化。患者術肢穿“丁”字鞋,外展15-30°,中立位抬高20°,兩腿間置梯形枕,防止髖內收、內旋。搬運患者、更換床單及使用便器時,將骨盆整個托起,切忌屈髖,勿牽拉和抬高患肢,防止脫位[4]。行之有效的止痛以降低其痛閾及應激反應,保證休息[3]。
2.3.2 并發癥的預防與護理 (1)肺部感染 患者術后由于疼痛抑制咳嗽,且臥床時間較長,呼吸道分泌物不易排出,容易發生呼吸道感染。因此應指導患者有效咳嗽,給予翻身拍背,在臥床期間還可以給予氯化鈉注射液10ml 、慶大霉素8萬∪ 、糜蛋白酶4000∪霧化吸入,2次/天,持續3天,效果良好。(2)脂肪栓塞 脂肪栓塞是骨科手術后最兇險的并發癥,人工髖關節假體柄在打入股骨上端髓腔或擴髓時可能有脂肪栓子入血[5] 。本組有1例患者在術后6小時,出現幻視、意識模糊癥狀,呼吸、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無明顯異常,懷疑可能是腦部脂肪栓塞,報告醫生后遵醫囑給予地塞米松40mg靜脈注射,并嚴密觀察病情變化,患者不適癥狀消失,確定為麻醉后遺效應。脂肪栓塞可發生在肺、腦、心臟等多個部位,而腦栓塞在早期和麻醉后遺效應較難鑒別,因為兩者早期都可出現神經系統癥狀,脂肪栓子往往較小,栓塞部位多為腦部的小血管或毛細血管,類似于腔隙性腦梗的癥狀,早期患者的呼吸、心率等生命體征可以維持平穩。值得注意的是腦部脂肪栓塞與血栓栓塞相比,處理更為棘手,由于脂肪栓子小,而且不適合用溶栓治療,目前的處理都是以對癥為主。因此這例患者出現上述癥狀時,遵醫囑給激素沖擊治療一次,減輕可能的腦水腫及炎癥反應,同時加強巡視。患者在48小時內神經系統癥狀消失,無其他異常體征。而腦栓塞往往在48小時左右為腦水腫高峰期,神經系統癥狀明顯,護理重點在第一時間發現,為搶救贏得時間。術后48小時內嚴密觀察生命體征及意識變化,對患者的各處皮膚進行仔細觀察,如頸、前胸等處皮膚出現斑點或突然出現腦部癥狀、呼吸困難、高熱、脈搏加快等,應高度警惕脂肪栓塞綜合征的發生。(3)血管栓塞和壓瘡 術后患肢下墊一軟枕,以抬高患肢,利于靜脈回流,但要注意避免在膝下墊枕而致窩血管受壓,引起靜脈血液回流不暢。密切觀察患者小腿周徑、有無腫脹、腓腸肌觸痛、可否觸及條索感及肢體活動、肌力變化;觀察皮膚是否發紅、皮溫是否正常及足背動脈搏動是否捫及;行股四頭肌、各關節主被動活動;按摩術肢,以利于靜脈血液回流,減輕血液淤滯。囑患者多飲水,避免血液呈高凝狀態,保持大便通暢,避免腹壓增高而致下肢靜脈血液回流受阻,從而增加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幾率。遵醫囑術后一周內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鈣抗凝。(4)髖關節脫位 有研究表明,假體和骨面之間的間隙能阻止骨長入,導致假體松動。通過觀察雙下肢是否等長、手術部位是否有異物脫出及髖關節X線檢查可判斷假體是否松動脫位。為避免髖關節脫位,我們在護理中除嚴格控制、正確搬運、指導并協助翻身外,還再次強調正確使用坐便器,早期功能鍛煉,避免髖關節大幅度內收內旋。
3 功能鍛練
鼓勵患者術后第一天即行股四頭肌收縮及踝關節運動,抬高床頭10-20°,指導患者膝、踝關節屈伸運動,由被動逐步過渡到主動;第二日行髖關節、膝關節的主被動活動;一周后允許下床,用雙拐或助行器支撐活動,避免髖關節負重及屈髖扭轉動作,出院后每天堅持鍛煉,三個月內避免側臥、盤腿、坐矮凳、不彎腰撿拾地上物品;六個月內避免患者外旋內收,并逐漸增加肌肉和關節活動的時間和強度。術后三個月患者可逐漸負重,拄雙拐下地行走,但必須避免屈髖下蹲,根據康復情況逐步實現單拐、棄拐行走。禁止爬梯、跑、跳、提重物。日常生活中注意對患側的保護,如更衣時先穿患側,再穿健側。準確有效的功能鍛煉和正確康復指導是全髖關節置換術成功及盡早恢復肢體功能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孫桂香,王翠蘭.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58例護理體會[J].齊魯護理雜志,2005,11(4):342.
[2] 孫玉梅,阮海荷,孟春英.老年住院病人抑郁癥狀及影響因素的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0,35(11):657.
[3] 孫愛華.健康教育在人工髖關節置換護理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2008,4(4):96-96.
篇7
【關鍵詞】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護理;康復鍛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具有氣流受限特征的肺部疾病,氣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進行性發展。廣東韶鋼醫院內科對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評估患者健康狀況及心理因素,制定護理計劃,給予實施,使患者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復,生存質量大大提高,現將護理措施及康復鍛煉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80例,男66例,女14例,年齡40~76歲,病程3~28年,均有不同程度慢性咳嗽、胸悶、氣喘、排痰困難,80例患者在常規治療護理同時,給予康復鍛煉指導,患者癥狀均改善出院。
2 護理
2.1 心理護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因患病時間長,影響工作和日常生活,而出現焦慮、抑郁、恐懼、悲觀失望等不良心理,針對病情及心理特征及時給予精神安慰,做好家屬思想工作,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給患者做堅強的后盾,介紹疾病治療成功的病例,強調堅持康復鍛煉的重要性,以取得主動配合。
2.2 一般護理
2.2.1 生活基礎護理 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流通,避免空氣污染,病情輕者可適當活動,病情重者應臥床休息。協助做好生活護理,呼吸困難者取半臥位,加強基礎護理預防并發癥,注意保暖,防止受涼感冒,對有煙、酒嗜好者應勸戒煙酒。
2.2.2 氧療護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應持續低流量低濃度吸氧,氧濃度28%~30%,1.5~2 L/min,應避免吸入氧濃度過高而引起二氧化碳潴留,提倡進行每天持續15 h以上的長期家庭氧療,長期持續低流量吸氧不但能改善缺氧癥狀,還有助于降低肺循環阻力,減輕肺動脈高壓和右心負荷,氧療有效的指標:患者呼吸困難減輕,呼吸頻率減慢,發紺減輕,心率減慢,活動耐力增加[1]。
2.2.3 加強營養支持 提供高熱量、高蛋白、豐富維生素易消化食物,少食多餐,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2.2.4 用藥觀察 患者入院時都有感染,因此痰標本的留取最好在使用抗生素前及時留取,并指導患者痰液必須由深部咳出,留取痰培養時,應立即送檢。急性發作期根據病情遵囑給予支氣管擴張劑、祛痰藥等,輸液時必須控制輸液速度,過快可引起急性肺水腫,導致心衰,靜脈滴注氨茶堿更應緩慢。
2.3 保持呼吸道通暢 指導患者有效排痰,如晨起時咳嗽,排除夜間聚積在肺內的痰液,就寢前咳嗽排痰有利于患者的睡眠。咳嗽劇烈時應取坐位,頭略前傾,雙肩放松,曲膝,前臂墊枕,如有可能,應使雙足著地,從而有利于胸腔的擴展,增加咳痰的有效性,咳痰后恢復坐位,進行放松性深呼吸,讓患者充分休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容易疲勞,充分休息對有效咳痰十分必要,護士或家屬協助給予胸部叩擊和引流,有利于分泌物的排出。霧化吸入是幫助排痰最有效的方法,可用濃氯化鈉10 ml霧化吸入濕化氣道助排痰。
2.4 呼吸功能鍛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癥狀控制后應教會患者及家屬康復鍛煉技術。
2.4.1 腹式呼吸 吸氣時挺腹,胸部不動,呼氣時腹部內陷,將氣呼盡,吸:呼之比為1∶2或1∶3,每分鐘呼吸速度為7~8次,要求用鼻吸氣用口呼氣,深吸緩呼,每天鍛煉3~4次,原則是開始少慢慢增加,可增加肺泡有效通氣量,改善肺功能。
2.4.2 縮唇呼吸法 通過縮唇徐徐呼氣,增加氣道內壓,延緩氣道塌陷。方法為:患者閉嘴經鼻吸氣,然后通過縮唇(吹口哨樣)緩慢呼氣,同時收縮腹部,吸氣與呼氣時間比為1∶2或1∶3,縮唇大小程度與呼氣流量,以能使距口唇15~20 cm處,與口唇等高點水平的蠟燭火焰隨氣流傾斜又不致熄滅為宜,每天3次,每次30 min[2]。
2.4.3 體力訓練 指導以呼吸體操及醫療體育為主的有氧運動等方法,可增強患者的體力康復,改善心肺功能,呼吸體操包括:腹式呼吸與擴胸、彎腰、下蹲和四肢活動在內的各種體操活動,有氧體力訓練有步行、上下樓梯,慢跑等,開始運動5~10 min,每天4~5次,適應的延長至20~30 min,其運動量由慢至快、由小到大逐漸增加。
3 出院指導
告訴患者與家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應避免煙、塵吸入,要堅持不懈有效地康復訓練,囑家屬督促實施,囑患者做到生活有規律,勞逸結合,天氣驟變時注意保暖,預防感冒,一旦出現呼吸道感染應及早治療,加強營養,適當體育鍛煉,增強身體素質,定期門診隨診。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膝關節鏡;圍術期護理;膝關節功能鍛煉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4-0154-01
膝關節鏡對于膝關節受傷的患者而言,由于該技術對膝關節結構和功能的破壞程度小,術后容易恢復而成為目前臨床上最常用、最有效的治療方法【1】。本文選取2009年2月-2012年2月58例膝關節鏡手術患者對其圍術期護理和后期膝關節功能鍛煉做以簡單回顧,在臨床上得到了良好的效果,詳細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2010年2月-2013年2月58例膝關節鏡手術患者進行回顧探討,其中男性患者為22例,女性患者為36例,年齡在21-7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3.5歲;其中膝關節粘連松解6例,單純半月板切除或修補15例,髕骨關節半脫位外側松解、內測緊縮9例,關節腔清理28例。
2.方法
2.1圍術期護理
術前護理:在手術前患者及其家屬由于對疾病和相關手術知識的欠缺可能會產生緊張、擔心等心理,所以在手術前醫護人員應當對整個疾病和手術做以詳細介紹,消除患者和家屬的消極情緒,積極配合進行手術、治療,在患者最佳的狀態下進行手術,這樣也可以提高手術的效果。同時在手術前對患者采用無菌備皮工作,引導患者進行適當的關節、肌肉活動,如行股四頭肌進行收縮運動,防止肌肉痙攣,指導患者利用相關訓練儀器進行鍛煉【2】。告知患者保持充足的睡眠,如有需要可根據醫囑服用適量安眠藥。
術中護理:在手術中,鋪巾應當在常規原則之外還要注意防水,采用一次性無菌敷料和手術衣,小腿和足部用治療巾繃帶進行包扎。在切口處注意保護切口的衛生,防止細菌感染。將手術相關儀器進行連接、調試:膝關節鏡攝像系統和灌注系統等。灌洗液采用林格氏液或生理鹽水,將一次性血器連接并掛在患者對側,對儀器進行無菌處理,打開開關并調整光線,關閉無影燈。根據不同的患者選取合適的入路,選用專業的醫護人員對主刀醫生配合,協助手術的進行,按照手術的需要將所需器械依次放在手術臺上,整個手術過程中應保持輕柔、安靜。在手術送至止血帶時,應當用消毒棉襯在大腿下三分之一到小腿三分之一處,必要時需要放置引流。完成整個手術之后,將患者送回病房并注意在護送中觀察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避免意外發生。
術后護理:對患者的生命體征密切關注,特別對高齡患者或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應采用持續的心電監測,定時對患者進行體溫、血壓、呼吸、脈搏的測試;將患者膝關節處固定好,防止患者無意識的活動造成傷口的出血,可對患者膝關節處進行冰敷以緩解患者的疼痛,冰敷可以在患者手術后即刻進行,可至患者軀干可屈膝至120度,由于冷敷不僅可以降低皮膚和皮下肌肉組織的溫度,還可以利用人體對冷的生理反應,通過刺激皮膚冷感受器,經局部交感性反應引起血管收縮,減少外周血流量而改變血管通透性,減少滲出,并使組織代謝中的氧消耗降低,抑制組織液及淋巴液的生成,減輕局部組織腫脹,以此減輕疼痛【3】。注意患者傷口出的滲血情況,還包括膝關節周圍的皮膚顏色、患者的感受,觀察小腿的運動情況、腫脹情況,防止下肢靜脈血栓;少量的出血在手術后可以自行吸收,如果患者出血量較大,或已經引起疼痛等狀況,即需要在無菌的環境下進行關節腔穿刺,將積血抽出并進行包扎。
2.2膝關節功能鍛煉
在手術后2-3天可采用CPM儀器對患者的膝關節屈伸進行鍛煉,30-60min/次,每天1-2次,每天對屈膝角度增加5-10度,CPM的鍛煉主要是為了防止肌腱粘連,及時松解肌腱周圍的粘連,幫助患者恢復;在患者疼痛感基本消失的時候即可進行主動地屈曲鍛煉:逐漸彎曲至膝關節疼痛,放松后再次彎曲,重復多次,可以使患者下肢的肌肉恢復;于此同時,在手術一個星期左右可以對患者下肢進行負重訓練,其鍛煉時間、方法則根據不同的患者而制定【4】。
3結果
通過膝關節鏡圍術期的護理及膝關節功能的鍛煉,58例患者均恢復正常,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增強鍛煉,恢復平穩。
4討論
膝關節鏡治療膝關節損傷等疾病,創傷小、對組織的損傷較小,手術過程中出血量較少,同時對膝關節的正常生理干擾不大,能夠使機體迅速恢復,所以在臨床上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5】。本文中通過簡單的討論和分析,對膝關節鏡圍術期護理和膝關節功能鍛煉進行探討,兩者配合進行治療,在臨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值得在以后的治療當中予以借鑒。
參考文獻:
[1]張瓊,張凡棋.膝關節鏡術34例臨床護理[J].黑龍江醫藥.2010,23(3):486~487
[2]賈玉梅,蔡俊華.膝關節鏡手術圍術期護理[J].全科護理.2009,7(3):681~682
[3]劉慧霞,袁亞琴.膝關節關節鏡圍術期的系統護理[J].基層醫學論壇.2012,17(12):1506~1507
篇9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19-0095-03
doi:10.14033/j.cnki.cfmr.2016.19.050
在骨科疾病的臨床治療中,功能鍛煉是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和患者生活質量的重要保證。但在臨床上,患者由于身體疼痛、行動不便等拒絕參加功能鍛煉的情況時有發生,不僅影響治療效果,也不利于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針對這一情況,筆者所在醫院在臨床工作中重視對患者實施綜合性護理干預,并取得良好效果。為進一步討論護理干預措施對骨科患者功能鍛煉積極性的影響,本文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接受骨科手術的15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接受骨科手術的15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75例。觀察組中男52例,女23例,年齡20~58歲,平均(35.6±1.8)歲;對照組中男49例,女26例,年齡25~61歲,平均(37.2±1.7)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包括:(1)飲食指導。針對患者醫囑,為患者制定針對性的飲食計劃方案,合理控制三餐進食量,適當提高蔬菜水果所占比重,保證營養均衡。若發現患者存在吸煙、飲酒等不良生活習慣,要指導患者改正;(2)為患者制定功能鍛煉計劃,包括不同時間段的運動內容、運動量等,并做好患者家屬工作,要求患者家屬能監督患者康復鍛煉。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接受綜合性的護理干預,其主要措施包括:(1)認知干預。目前在骨科工作中,部分患者認識不到康復功能鍛煉的重要性,認為只要骨創傷愈合就代表疾病治愈,也有部分患者認為康復功能鍛煉會導致骨骼出現再次移位現象。因此在臨床護理工作中要加強對患者的知識指導,使患者對骨科疾病治療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在認知干預中,護理人員可以向患者列舉醫院的實際案例,或邀請痊愈的患者講述自身經歷,保證患者能認識到康復功能鍛煉的重要性,避免出現負面情緒,使患者充分認識到骨科康復功能運動的重要性,即可以加快骨折部位愈合、保證血液循環、保證肌肉活力等;(2)心理干預。患者在接受治療后,由于劇烈疼痛、活動受限,容易產生憤怒、焦躁、痛苦等多種不良情緒,拒絕參與功能康復鍛煉。針對這種情況,護理人員要重視身份的轉變,鼓勵患者堅定信念,充分發揮患者的主觀能動性,對其進行妥善地引導,使患者能正確對待自己病情,進而保證依從性。同時,護理人員介紹幾種常見的心理狀態調節方法,包括聽音樂、深呼吸等,保證患者能在良好的心理狀態下參與功能鍛煉,提高功能鍛煉效果;(3)重視針對性指導。在護理過程中需要做到針對性指導,能通過因材施教,提高功能鍛煉效果。例如在上肢功能鍛煉中,以手指運動為主,通過抓、握、捏等方法調動上肢功能,并重視腕關節、肩部、肘部的活動。在下肢功能訓練中,圍繞站立、負重兩點展開鍛煉,協調患者行走鍛煉,保證關節彎曲度。在運動前,護理人員指導患者掌握科學的鍛煉要點;若患者無法達到,需要在健側肢體示范使其理解掌握要領后,再進行患側練習,如股四頭肌等收縮鍛煉。在整個針對性指導過程中,護理人員每天觀察患者康復功能鍛煉情況,并糾正患者存在的不規范動作;對于患者取得的成績與進步,護理人員要及時地鼓勵與表揚,增加患者信心,保證康復功能鍛煉的積極性;(4)積極發揮患者家屬的作用。在康復功能鍛煉過程中,患者家屬的作用十分明顯,在功能鍛煉前,護理人員要與家屬進行詳細的交流,通過講解骨科疾病治療的基本原理,使家屬充分認識功能鍛煉的重要性,進而能監督、鼓勵患者參加功能鍛煉,有助于保證患者功能鍛煉的積極性。
1.3 觀察指標
統計兩組的功能運動依從性情況,并于患者出院后2個月對其進行隨訪,應用功能獨立性評定量表(FIM)評價患者生活質量[1]。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 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功能鍛煉依從率對比
觀察組功能鍛煉的依從率為98.67%,對照組為72.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出院2個月后的FIM評分對比
觀察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行動能力、移動能力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3.1 對功能鍛煉的研究
骨科疾病是臨床上的常見病,當患者由于多種原因而接受骨科疾病治療后,功能鍛煉是保證臨床治療效果的關鍵[2]。而由于骨科疾病多為不穩定性骨折,臨床治療上需采用多種方法固定患者患處,患者需要在用藥治療的同時長期臥床休養。此時患者關節活動受到限制,局部血液阻滯,長期作用下會出現肌肉廢用性萎縮,影響關節牢固性[3]。在傳統治療中,醫生主張在骨折急性期后開展康復鍛煉,同時現代醫學發現由于急性期損傷部位存在不同的花絲細胞脫落現象,一旦發生粘連,將會嚴重影響后期功能恢復[4]。因此針對骨科患者,要對其進行積極的康復功能運動干預,為改善預后奠定基礎。也有學者明確指出,任何方法都不能代替功能鍛煉的效果[5]。由此可見,骨科疾病治療中重視對患者的功能鍛煉有助于改善預后。
3.2 對骨科患者功能鍛煉的護理分析
篇10
[中圖分類號] R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5)01(a)-0168-03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乳腺癌在我國的發病率呈現出逐年增加的趨勢,并且逐漸年輕化[1]。乳腺癌作為一種惡性腫瘤嚴重威脅女性的生命健康,顯著降低患者生活水平[2]。以目前的醫療技術手段,手術治療時乳腺癌的主要方法,此方法雖然能夠根治,但在術后會留下的創面比較大,患者很可能會出現嚴重的心理創傷,因此需要對乳腺癌手術患者采取優質的臨床護理路徑,讓患者有效恢復肢體功能和最佳精神狀態,從而提高康復效果[3-5]。為了進一步探究采用臨床護理路徑對于乳腺癌患者手術后功能鍛煉和康復的影響作用情況。在該次研究中選擇2013年6月―2014年6月該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80例,對比分析采用常規護理方法和臨床護理路徑的住院時間、健康知識普及率、功能鍛煉達標率、康復行為形成率以及護理滿意度情況,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該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所有患者按照數字隨機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0例。觀察組患者年齡35~71歲,平均年齡為(49.9±2.4)歲,平均病程(5.9±3.8)個月。發病部在左側患者19例,右側21例。患者文化程度如下:大學19例,高中或中專16例,高中以下5例。對照組患者年齡37~72歲,平均年齡為(48.4±2.9)歲,平均病程(5.2±3.3)個月。發病部在左側患者18例,右側22例。患者文化程度如下:大學17例,高中或中專17例,高中以下6例。
1.2 方法
1.2.1 常規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方法。具體如下:(1)護理人員需要營造一個舒適、安靜的住院環境,讓患者的身心得到輕松和舒適感。(2)交流與溝通。護理人員需要與患者架起有效的溝通橋梁,要傾聽患者內心的聲音,讓患者將擠壓在心底的情感表達并適當發泄出來,同是對患者進行安撫,表達同情感。讓患者保持樂觀向上的積極態度積極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3)加強健康教育。護理人員需要詳細了解患者的病史,知曉患者治療的進展以及病情的發展,并對患者進行有效健康教育,向患者講述乳腺癌相關知識,從而盡可能的減少患者的心理負擔。(4)分散注意力。患者在疼痛發作的時候,護理人員需要與患者家屬配合,通過講述一些患者感興趣的話題來分散患者對于疼痛的注意力。
1.2.2 臨床護理路徑 觀察組對患者進行臨床護理路徑措施。護理人員依據不同患者的相應病情制定出適合患者的護理方案,主管醫生和責任護士制定出臨床護理路徑表,并且向患者及其家屬對臨床護理路徑表進行闡述和解釋。進而取得患者家屬的全力協助。護理人員在執行完路徑表中操作之后,需要在表內相應對應處簽名,并記錄下執行時間。如果在護理過程中因為患者某些病情的發展無法進行時,需要責任護士在相應欄中表明,并且詳細記錄下原因和相應措施。護理人員根據臨床護理路徑表進行每天護理工作:(1)入院當天。護理人員需要滿懷熱情迎接患者,并且主動進行自我介紹,對患者進行評估,并且交代患者需要檢查的相關項目以及檢查的目的。幫助患者完成各項檢查。(2)入院第二天帶手術后回病房。醫護人員需要仔細分析檢查結果,積極完成手術相關準備工作,在手術前進行指導并安慰患者。手術借宿后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征。(3)術后1~3 d。需要告知患者抬高患肢,避免外展,如果需要下床活動需要使用吊帶托扶,他人在扶持時需要扶建側。在手術后協助患者進行手指的被動和主動活動,同時觀察皮瓣的顏色、形態等。患者此時需要食入高熱量、高蛋白和高維生素的食物。(4)手術后4~7 d。患者在術后第4 d開始拔除鎖骨下窩引流管,并且進行肘部活動。在手術后第7 d拔除腋窩引流管,同時觀察皮瓣的顏色、是否有波動感等。需要及時調整患者內衣胸帶的松緊度。此時進行肩部活動,可以進行手指爬墻運動。(5)術后8~12 d。護理人員需要協助患者完成患肢功能鍛煉。此時需要檢查手術切口的愈合情況,并且進行有效出院指導。囑咐患者在術后3個月內需要避免患肢提取重物,在術后五個月內避免妊娠,并且在手術后每個月自我檢查乳房。患者在出院后需要自我進行功能鍛煉,直到能夠手指舉高過頭頂并且能自行梳理頭發為止。患者還需要按時來院復查,護理人員需要積極協助患者辦理相關手續。
1.3 觀察指標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在護理后的住院時間、健康知識普及率、功能鍛煉達標率以及康復行為形成率情況,并且比較兩者患者護理滿意度情況[6]。患者患肢功能康復情況判定標準通過患肢外展、上舉及肩關節旋轉程度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每周記錄一次康復情況。健康知識普及率采用自制評分表進行評價,評分表總共有20個問題,每個問題分別為“熟悉”、“了解”和“不了解”三個選項,得分分別為3、2、1分,得分 越高,健康知識普及率就越高[7-8]。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P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各項指標情況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患者各項指標情況的比較(x±s)
2.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達到95%(38/40),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的77.5%(31/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n(%)]
3 討論
臨床護理路徑是一種全新的護理管理模式,其最早出現于上世紀80年代,之后被國外很多先進發達國家所運用,同時取得了不錯的護理效果[9]。臨床護理路徑是目前以患者為中心的一種新型護理模式,不僅要求醫護人員給予患者全面、細致的護理服務,還要制定完整的臨床護理路徑表,使患者形成從入院直至出院的一體化護理體系[10-11]。通過制定的臨床護理路徑,患者每天對護理任務能夠一目了然,不僅能夠讓患者掌握病情以及對以后治療的措施有所了解,并且還能夠有效提高護理人員的主動性,減少了在護理時的盲目性[12]。此外,在臨床護理過程中,醫護人員應根據具體的實施效果進行適當的規范和調整,有效增加護理方案的有效性,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及護理滿意度,促進患者早日康復[13]。因為臨床護理路徑是根據患者的具體需求以及各自文化程度進行相應的有效健康教育,因此其相比于同一種內容和格式的教育模式具有很大的優越性,能夠有效調動患者的積極性,引發患者興趣,針對患者心理需求進行講解會極大提高患者對于健康知識的掌握程度,進而會促進患者積極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提高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