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藝與茶文化范文
時間:2023-10-19 16:07:0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茶藝與茶文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本文通過對茶文化的角度對茶藝教育的研究對象以及茶文化所涉及的內容進行分析,最后闡述了茶文化與茶藝教育之間的關系,試圖為茶藝教育提供一種更有價值的理念與模式。
關鍵詞:
茶文化;茶藝教育;結構體系
1茶文化教育概述
文化主要包括物質行為文化與精神心理文化。隨著文化的發展進步,文化不再是一種單純的形態,而是一套價值體系。茶文化正是這種文化背景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茶文化作為人類歷史發展的代表,以茶葉作為基礎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演變,而且許多傳統的飲茶習俗還保留至今,成為人類文明發展的寶貴財富。隨著人類對茶文化研究的深入,茶文化也逐漸滲透到現代教育之中,成為一門專業化的教育課程。在關于茶文化研究中,如何組織更科學有效的茶文化體系,構建茶文化的應用領域,是當前教育領域面臨的主要問題,也是茶文化發展的核心內容。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一些學者就呼吁應當將茶文化作為專門的學科進行研究,茶文化有獨立的研究對象,有一定的研究內容,有標準的價值體系。茶藝是茶文化的主要組成內容,隨著茶文化的不斷發展進步,茶藝教育已經成為茶文化研究的代表內容。隨著當前茶藝活動的日漸繁榮,對于茶藝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許多高校為了滿足社會發展需要,于是開設了茶藝課程。茶藝課程所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但是茶文化仍是其前提和基礎。
2茶文化教育的研究領域
茶藝教育作為茶文化的重要組成內容,目的是更全面地掌握茶文化知識,以滿足茶藝活動的各種需求。對于茶文化的研究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進行區分。由于茶文化的發展現狀,如果要構建出一個統一完善的教育體系是不現實的,從不同的視角來看,可以構建不同的結構體系,使彼此之間相互補充完善。對于茶藝教育來說,無論是高等教育還是職業培訓,所培養的是專業型人才,是在科學系統化的知識基礎上能夠滿足社會需求,主要面向的是社會崗位,因此,只有以專業的茶文化知識作為支撐,茶藝人才的培養也要符合教育規律,要充分明確茶文化與其它學科之間的相關性,以適應時代的發展需求。
2.1茶藝專業的目的是滿足社會需求
隨著茶文化的發展演變,最先吸引人們關注的是飲茶的規范化和藝術化,即茶藝。茶藝不僅展現了茶活動的技術性,同時也更傾向于藝術性和思想性,茶藝被人們賦予了更多的審美特性和藝術形態,因此被稱之為茶藝。茶藝的方式也十分豐富,無論是民俗生活還是普通飲茶活動都有茶藝的存在,人們在追求思想與精神的凈化與升華時也有茶藝,在現代茶葉宣傳推廣中,茶藝也必不可少。如何推廣更為科學的飲茶方式,以及如何在茶藝這種藝術形態中宣傳樹立茶品牌都成為當前茶文化的研究內容,茶藝是因社會需求而產生的崗位,茶藝也成為專業人才就業的領域。茶藝作為現代社會發展的需求之一,提供了專門的職業與人才,而在他們背后,則是與茶文化內涵密切相關的科學進步,如果沒有茶文化的基礎與支撐,茶藝是無法真正確立起地位的。
2.2茶藝專業課程的構成
無論是從社會需求來看,還是從茶藝的結構層面來看,茶藝所涉及的學科內容十分豐富,主要的課程知識結構包括以下幾個系列。首先是茶葉學。茶葉學的課程主要可以分為茶葉種植、加工、茶綜合利用茶健康等內容。學科主要側重于茶的應用以及民族體質的提升作用。其次是經營學。主要是從經濟管理的角度研究茶產業的發展經營,主要包括茶葉外貿業務、茶旅游等內容。再次是茶藝學,主要包括茶藝、茶具、茶道、茶俗等內容,是從社會學的角度對飲茶的形式、制度和技術等方面進行研究。最后是茶史學,主要包括茶文化發展史、茶文學、茶與哲學思想等內容,是從不同的角度學習飲茶文化及相關的文學藝術研究。
2.3茶藝內容的相關性
茶藝教育是具有茶文化特征的專業教育,教育內容與知識結構的研究對象相一致,二者不僅發揮著不同的作用,而且具有一定關聯性。首先,茶葉學是茶藝教育中的基礎內容,也是茶藝課程中的基礎內容,主要研究對象是茶葉,只有以茶葉作為科學基礎,才能使茶文化得到穩固的發展,茶藝教育才能經得起檢驗。茶葉也是茶藝教育中最具實物特征的文化代表。茶葉的研究是極具知識性與藝術性的學科。其次,茶史是茶藝課程的主干內容,研究對象是飲茶文化歷史。由于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茶文化的研究包括了史學、文學以及哲學等綜合內容,厚重豐富的茶文化內涵,進一步促進了茶文化藝術的繁榮發展,對社會經濟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再次,茶藝學作為一門工具性學科,主要以茶的行為實踐作為研究對象,因此具有極強的實踐性和實用性。茶藝學是一門綜合的實踐學科,主要是以茶史為基礎背景,利用茶葉這一實物,演繹出豐富而具有創造力的飲茶方式,同時對茶葉的生產經營、經濟發展都有較積極的推動作用。茶藝是一門特殊的文化學科,也是體現茶文化的重要形式,從茶文化的角度進行分析研究,進一步豐富了茶文化的知識結構與表現形式。最后,茶經營學也是茶藝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研究對象是飲茶的經濟法則。經濟的發展與文化密切相關,學生在接受茶藝教育時,不僅要符合發展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夠在未來的職業發展中獲得專業的提升與肯定,并從職業發展中獲得經濟收入。茶藝教育具有極強的專業性和教養性,因此,將茶文化與茶經營學相融合,使茶文化能夠在現代經濟發展中激發出更鮮活的力量,才能有效促進茶藝的良性發展。
3茶文化在茶藝教育中的價值體現
茶文化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通過茶文化的滲透,茶藝教育能夠與人類的本性更加協調,使人在真善美等方面獲得更好的融合發展。茶文化的價值與茶藝目標價值是相一致的,這也使茶藝教育的意義更具典型性。
3.1真的價值
茶藝教育是一門實物教育,是以茶文化為基礎,具有求真的價值體現。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首先,是對客觀物質的求真。茶文化是以茶葉為載體,通過對茶葉的質量鑒別、沖泡技術、品飲方法的學習和研究,對其內在的規律進行歸納總結,以獲得其真的價值所在。茶文化的這一價值體現在茶藝教育中得到充分的體現。茶藝作為一種茶文化藝術形態,在教育實踐中也要求學生要遵守物質求真的價值觀,以獲得更真實有效的科學規律,有助于對茶文化知識的學習與掌握。其次,是對健康的求真。茶不僅是人們生活中的主要飲品,更有益于人體健康,通過多項科學實驗證明,茶葉中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物質。茶的養生功能被不斷的推崇,使茶成為世界上的健康飲品之一。最后,是對歷史文化的求真。文化與歷史是相互融合的,文化就是歷史,歷史也是文化,雖然歷史不可重演,但可以通過茶文化延續歷史,使茶文化的歷史得以還原,從茶文化史中可以更真實地看到中國文化的精彩一面。
3.2善的價值
茶文化中有善的價值內涵,這也是儒家思想所倡導的至誠為德,盡性是善。在茶文化中,有盡茶之性和盡茶具之性,即再遠大的理想也要通過實踐而實現,而在實踐過程中,要通過至誠來實成人與物的情感連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文化雖然是歷史的還原與再現,但始終離不開現代人的思想與感覺,茶文化有深厚的茶德精神,從特性到人性,最終體現了天人合一的價值,這也是善的價值最形象的體現。茶文化不僅是文化的體現,也是人們價值觀的體現。只有滿足人們的生活習慣和飲茶習俗,才能與人們的生活意義相符合。同時,通過專業化的茶藝形態,能夠促進人們的完善生活,體現人們的價值觀,在繼承了歷史文化價值的同時更明確了生活的信念,使人們的生活理想超越了生活的人文意義。茶藝教育既營造了一種獨特的茶文化氛圍,同時也為社會生活的平和高雅塑造了文化榜樣。
3.3美的價值
美是人類的天性,是一種修身養性的體現,是人類對自由的想象與追求。茶藝中展現出的獨特藝術魅力正是茶藝之美的體現。茶藝之美是形式與內容美的統一,展示茶藝形式的同時也體現出其內在美。茶藝的形式美主要是由茶、水、器、環境的組成,茶藝的內在美實質上是泡茶的意境之美,茶藝活動體現了一種人與茶相融的意境之美,是最接近生活的藝術表現。茶藝之美主要包括外在美與內在美。外在美主要體現在茶葉、茶具、茶環境、茶技藝之美。內在美是指茶體現出的人格之美,以儒家思想為基礎,以提升茶藝的修身養性之樂,實現人與茶的和諧。通過茶藝教育,能夠培養學生豐富的人生情感,情順萬物、對應自然等思想情感。茶文化體現了怡情養性的和諧之美,茶文化的美是規范的美,是高潔的美,是自然的修養,是對于人生的無限憧憬與熱愛。
4結束語
茶文化是中華文明與智慧的結晶,是人們在幾千年歷史文化發展中形成的獨特藝術形態。以茶文化為基礎和支撐,為茶藝教育提供了鮮活的樣本,使茶藝的外在形式和內在思想之美得以體現,對于學生專業技能與人文素養的培養有著積極的影響力和價值。
參考文獻:
[1]王玲.關于中國茶文化學的科學構建及有關理論的若干問題[A].茶文化叢書編輯委員會.茶文化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17-29.
[2]莊晚芳,王家斌.研究茶文化,振興茶業,促進物質和精神文明建設[A].茶文化叢書編輯委員會.茶文化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30-34.
[3]胡塞爾.歐洲科學的危機與超越論的現象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125-226.
[4]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298-300.
[5]朱紅纓.以茶文化促進茶產業品牌經濟發展[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03(4):18-24.
篇2
關鍵詞:茶文化;茶葉包裝;藝術設計
近年來,隨著我國茶葉包裝設計理念的不斷更新,茶文化在包裝設計中所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在茶文化飛速發展的推動下,現代茶葉包裝設計也正逐步朝著專業、創新等多方面發展。所以,將茶文化與現代茶葉包裝藝術設計有效結合起來至關重要,需要我們對其給予高度重視。
1中國茶文化概述
1.1中國茶文化的內涵
茶文化主要是以茶為載體,以儒家思想為核心,并在此基礎上融入了道家、佛家的思想觀念,不僅體現了仁、義、禮、德等道德觀念,而且還充分展示了自然美和隨和美??偟膩碇v,中國茶文化的內涵大致包括四個方面,即物態文化、心態文化、行為文化和制度文化。其中,物態文化是指以茶葉為產品而展開的各類生產活動的總和,可被視為一種行業領域。心態文化是指人們在接觸茶葉時由此而產生的主觀因素,比如說,人們在品茶時追求的意境、茶藝操作時產生的豐富聯想等。行為文化是指人們在生產、消費過程中約定俗成的行為模式,這種文化的表現形式主要有茶禮、茶藝和茶德等。而制度文化則指的是一種行為規范,隨著我國茶產業的飛速發展,為了確保茶葉的生產和消費可以順利進行,各階段的統治者都會制定一系列規范,以此來達到管理和控制的效果。
1.2中國茶文化的特征
中國茶文化的特征具有多個方面,例如,社會性、民族性、傳承性、時代性、地區性以及歷史性等。近年來,我國茶文化得到了全球范圍內的宣揚和傳播,使得飲茶文化也逐步滲透到各個層次和領域,一直與人們的生活相伴。根據地域和民族習性不同,茶文化在不同地區的展現形式也不同,同時也形成了不同的茶藝和茶禮,給傳統文化融入現代文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中國茶文化在茶葉包裝設計中的滲透
中國茶文化在茶葉包裝設計中的滲透除了觀念滲透之外,還體現在圖案、文字、色彩等多個方面,為現代茶葉包裝藝術設計注入了許多時代元素。
2.1茶文化設計元素與現代設計觀念的結合
就目前平面包裝設計理念來看,為了使產品包裝吸引眼球、蘊藏深意,就必須在傳統圖形元素的基礎上加入新的元素進行重組、創新,進而表達某種思想和意境。中國茶文化歷史悠久,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若想將茶文化的作用在現代茶葉包裝設計中充分發揮出來,首要任務就是對茶文化進行深層次研究。在茶文化影響力逐步擴大的今天,設計師在對茶葉包裝、畫冊設計、LOGO設計以及茶葉海報宣傳進行設計的時候,會將與茶相關的詩詞和書畫充分利用起來,并在此基礎上添加新的元素,從全新的視角出發,合理使用茶文化。與此同時,為了使茶葉包裝設計更具觀賞性,設計師往往會將茶文化中的民族元素與時尚理念結合在一起,不斷賦予茶葉包裝新的內容,進一步拓展設計內容和形式,使包裝設計更具時代特色。總而言之,茶文化設計元素與現代設計觀念的有效結合,打破了傳統茶葉包裝一層不變的模式,賦予了茶葉包裝厚重的文化底蘊。
2.2茶文化在圖案設計中的滲透
在當前茶葉包裝設計中,圖案的應用最為頻繁,最常見的圖案有茶葉、茶具、茶畫以及茶種植等,并在此基礎上裝飾寫意的山水畫或侍女圖,使整體包裝設計生動、形象,具有觀賞性,不同風格的圖案設計賦予了茶葉包裝不同的藝術效果,同時也賜予了茶葉更高的藝術價值。此外,茶文化中所融入的生活習俗、民族風情和審美習慣也為現代平面設計注入了新的元素,很多平面設計者在對圖形進行構造的時候,會將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生活習慣考慮其中,推出不同風格的包裝設計。風格迥異,使茶葉包裝可以在沒有文字渲染的前提下,向人們呈現出另一種風格的美感,無形中滿足了大眾的審美需求。但需要注意的是,以圖案為主元素對茶葉包裝進行設計,必須以各種幾何曲線和抽象紋樣作為表現手法。這樣一來,才能夠將簡約、抽樣的設計理念充分傳達,推進圖形表現手法的更新。
2.3茶文化在文字設計中的滲透
在當前茶葉包裝設計中,文字占據了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些文字大多是與茶相關的詩句,比如說,“揚予江心水,蒙頂山上茶?!薄ⅰ盁o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边@些詩句的使用大大提升了包裝設計的意境和神韻。同時,為了進一步增強包裝設計的古典美和文化特色,很多設計者會將文字設置成不同的字體,比如說,篆書、隸書、草書等,書體的變化與茶文化的歷史性、民族性有效融合,能夠將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更加充分地凸顯出來。此外,為了滿足不同消費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追求,部分平面設計者會在茶葉包裝中融入泡茶工藝,這種傳播方式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茶文化,讓中國茶文化具備了美學的內涵。2.4茶文化在色彩設計中的滲透色彩在信息傳遞方面發揮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不同的色彩可以讓人產生不同的感覺和聯想。所以,色彩的合理搭配也是平面設計者在設計產品時十分注重的一項內容。目前,市面上茶葉包裝的色彩多以綠色為主,綠色,既是茶葉本身的顏色,同時也是大自然的顏色,以綠色為主色的包裝設計,可以給人一種清爽舒適的感覺。近來年,在茶文化飛速發展的推動下,茶文化中所蘊含的精神文化也被設計者轉換為色彩融入到包裝設計中。比如說,紅色、黃色,在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紅色和黃色分別代表著喜慶和高貴。因此,越來越多的設計者開始以紅色和黃色為基調對茶葉包裝進行設計,以此來凸顯茶葉的尊貴。除此之外,金、銀、黑、白也是當前茶葉包裝設計中常用的顏色,其中,金、銀兩色代表著華貴、高檔;黑、白兩色代表著神秘、雅致。每一種色彩的使用都可以賦予茶葉包裝不同的視覺效果,從而帶給消費者不同的感受??梢灶A見,在茶文化影響力不斷擴大的情況下,將會有越來越多的色彩被應用到茶葉包裝設計中,打破傳統設計格局,使設計效果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
3現代茶葉的過度包裝
圖案、色彩、文字作為當前茶葉包裝設計的幾個重點要素,三者的合理搭配和使用不僅可以提高茶葉包裝設計的藝術性和觀賞性,而且還能夠實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統。然而就目前茶葉包裝設計的現狀來看,卻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過度包裝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一項。
3.1茶葉過度包裝現象
近年來,茶葉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為了進一步提升品牌形象,使企業可以在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定的份額,大部分企業不惜一切代價對產品包裝進行設計,以此來使產品看上去富麗堂皇、尊貴典雅。但據相關部門調查,這種設計方式雖然提高了產品檔次,但卻與商品的屬性背道而馳,很多市價上千元的產品,茶葉的實際價格也就100-300元。這種過度包裝現象不僅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而且還會加劇環境污染,同時對企業的整體形象也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之所以會存在過度包裝現象,其原因大致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包裝設計行業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夠健全,缺乏完善的制度作為約束,加上企業缺少職業道德,從而導致該現象愈演愈烈。另一方面是群眾消費理念的轉變,目前,大多數人在購買產品的時候,都傾向于通過產品包裝判定產品品質,所以,精美的包裝往往會得到消費者的青睞,但這種消費觀念卻助長了茶葉過度包裝的氣焰,使茶葉包裝市場陷入奢靡浪費的局面。
3.2解決茶葉過度包裝的對策
首先,要對相關的法律法規進行完善,任何行為的約束都需要建立在完善的法律法規基礎上,茶葉包裝設計也不例外。然而就我國目前此方面的法律法規來看,卻仍存在一些問題,從而導致過度包裝現象越演越烈。所以,在未來的時間里,國家相關部門應該根據當前平面設計行業的發展現狀和消費者需求,構建科學完善的法律法規,倡導綠色、節約的設計理念,促使茶葉包裝設計朝著節約化、美觀化方向發展,從根本上提高產品包裝的設計效果,進而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同時,在對行業標準進行制定的時候,應該根據我國茶葉市場的發展現狀對茶葉包裝設計中涉及到的內容、材料、要素、功能等進行明確規范,以此來制定符合我國茶文化發展的規章制度。其次,要倡導企業樹立綠色經營理念,企業是開展產品包裝設計的主體,企業的經營理念直接關系著產品包裝效果,所以,樹立綠色經營理念對企業發展而言至關重要,企業應該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制定發展戰略。在工作中,應建立相應的獎懲機制,對于過度包裝的陋習,應加大懲罰力度,反之,對于提高企業形象的產品包裝則應給予相應獎勵。此外,企業還要通過茶葉包裝設計的獨特性獲取市場競爭力,杜絕出現雷同的情況,包裝材料的選擇應盡可能綠色環保。這樣一來,不僅可以保障消費者的利益,而且對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提升也具有重要意義。
結語
綜上所述,中國茶文化對現代茶葉包裝藝術設計產生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將茶文化有效滲透到茶葉包裝設計中,除了可以將中國茶文化推向世界,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之外,還可以進一步推動我國茶葉和包裝設計行業的穩步發展,促使經濟、文化向更高一層邁進,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但同時也需要對當前茶葉包裝過度的現象給予足夠重視,結合實際情況采取切實措施將該問題解決,以此來提高茶葉包裝設計的美觀性。
參考文獻
[1]彭醴紋.淺談中國茶文化與現代茶葉包裝的關系[J].山西青年:下半月,2013(24):194-194.
[2]周易華.中國茶文化對茶葉包裝設計的影響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3.
[3]夏兵,張士康,汪一飛等.中國茶文化底蘊下的現代茶包裝探索[J].農業機械,2012(36):110-113.
[4]歐陽晉焱,周愛民.中國茶文化影響下的茶葉包裝設計[J].中國包裝工業,2013(8):39-40.
篇3
茶文化遺產包括茶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兩部分。從廣義上講,茶樹栽培技術、耕作模式、茶葉加工技術、茶樹種質資源、品茶用水、泡茶器具、茶民俗、茶旅游、茶
遺跡、茶書、茶詩、茶詞、茶賦、茶小說、茶散文、茶楹聯、茶曲、茶歌、茶舞、茶藝、茶俗、茶禮、茶書法、茶繪畫等均可納入茶文化遺產行列。邢窯白瓷作為一種傳統茶具,亦屬于我國茶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筆者擬從茶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視角對邢窯白瓷及其茶具的歷史發展概況展開全面論述,并對其歷史影響及當代價值加以簡要評析。
1 邢窯白瓷的歷史沿革
1.1 興起階段—北齊白瓷的創燒源于青瓷,最初興起于南北朝后期的北齊時期。瓷器的瓷胎中鐵元索的含量,尤其是氧化鐵的含量決定了瓷器的成色,含鐵量越多,瓷器成色越深。白瓷瓷胎中的呈色元索氧化鐵的含量極低,在1%以下,因此,白瓷對瓷器燒制技術要求較高。由此可見,北朝時期在制瓷技術上較前代已然有了較大的突破和發展。
我國歷史上先后出現了多次諸侯爭霸、南北方分裂割據的局面。南北朝時期正處于我國南方和北方分裂對峙階段,中原地區連年戰亂、民不聊生,百姓大舉南遷。北魏孝文帝改革后,遷都中原,南遷居民得以回歸中原,同時將南方先進的制瓷技術和經驗帶到了北方,并在河北一帶興建邢窯,在青瓷的基礎上創燒了白瓷,邢窯白瓷由此產生,這可謂是當時制瓷技術的一個重大突破。
1.2 發展階段—北朝至隋邢窯是我國白瓷生產最早的窯口之一,在北齊至隋朝這一時期發展迅速。無論是產量還是質量,白瓷均較前期有了長足的進步。考古資料表明,隋朝白瓷的燒造數量與當時青瓷的產量相當,二者平分秋色,勢均力敵。在白瓷的燒制原料上開始大量使用化妝土,并燒制出化妝白瓷,精致細膩、釉色均勻穩定、質感舒適,具有較強的藝術性。隨著考古工作的推進,隋朝高檔細白瓷標本被發現,這是邢窯考古研究的一個重大發現,可惜具體的高檔細白瓷器物并未被發現,雖說遺憾,但也足以說明隋朝白瓷燒制的工藝水平之高、功夫之深。也有專家根據隋朝白瓷精致細膩等相關特點,尤其是從近期考古發掘的白瓷杯殘片來推測邢窯作為貢品的年代可能出現在隋朝,早于現在公認的唐朝??梢娝宄瘯r期邢窯白瓷的工藝水平與燒制技術已經到達了相當的高度,這也為唐代邢窯白瓷達到頂峰水平提供了條件。
1.3 興盛時期—唐朝經過北齊、隋、唐初幾十年的發展,邢窯白瓷燒制技術日趨成熟,燒制工藝與精度進一步提高,加之唐朝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為邢窯白瓷的大發展與大繁榮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條件。
唐代邢窯白瓷獨具特色,陸羽《茶經》評價其具有“類銀、類雪”的特點,與南方越窯“類玉、類冰”的青瓷交相輝映,逐步開創了我國陶瓷史上“南青北白”的新局面,對越窯青瓷“天下獨尊”的地位提出了挑戰。這一時期,邢窯白瓷在制作工藝和產量上均達到了鼎盛時期?!缎绿茣份d:“邢州貢瓷”。初唐時期邢州地區所產白瓷已作為貢品,說明此時邢窯白瓷的工藝水平已經達到相當的高度。唐·李肇《國史補》說:“內丘白瓷阪,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笨梢娖湟幠V螅绊懼畯V,受眾之多。據資料顯示,唐代除邢窯生產白瓷之外,曲陽窯、鞏縣窯、鶴壁窯、密縣窯、登封窯、部縣窯、安陽窯、渾源窯、平定窯、耀州窯、蕭窯等眾多名窯均燒制白瓷。唐代四川大邑也出產白瓷,杜甫在《又于韋處乞大邑瓷碗》一詩中寫道:“大邑燒瓷輕且堅,扣如哀玉錦城傳。君家白碗勝霜雪,急送茅齋也可憐?!贝ǘ鸥Υ笠匕状傻拿鑼戭H為細致:“輕且堅”,即重量輕,質地堅硬,說明大邑白瓷胎質薄,所用材質好;“扣如哀玉”、“勝霜雪”,白瓷如玉如雪一般,說明其燒制工藝水平很高,釉質細致;“錦城傳”,即在四川成都一代廣為流傳,風靡一時,從中也表現了杜甫對大邑白瓷的喜愛,如獲至寶的心情自然流露。
與邢窯白瓷處于同時期的其他窯口也多處于繁榮期,各地瓷器競爭激烈,其中聲望最高、名氣最大的無疑是南方越窯的青瓷,其名望大有蓋過邢窯白瓷之勢。中唐時期的茶圣陸羽在《茶經》中提出了“邢不如越”的論斷,使得后世“越窯勝過邢窯”這一觀點深入人心,但也不乏有人對此提出反對。唐·皮日休《茶阪》詩中寫道:“邢人與越人,皆能造茲器。圓似月魂墮,輕如云魄起。棗花勢旋眼,萍沫香沾齒,松下時一看,支公亦如此?!盵z]皮詩將邢窯與越窯放在了同一高度,對邢窯白瓷大加贊賞。唐代詩人元棋也曾作詩贊美邢窯白瓷:“雕鐫荊玉盞,烘透內邱瓶”,贊其造型之規整、器體之瑩薄。段安節《樂府雜錄》中“以越阪、邢阪共十二只,旋加減水于其中,以筋擊之,其音妙于方響也。”一句記載了唐代樂師郭道源用筷子敲擊越窯、邢窯瓷器所發出的金石之聲,說明了邢窯白瓷質量好,工藝高,胎骨堅實致密,可與越窯瓷器一并作為樂器使用。明代周高起《陽羨茗壺系》載:“品茶用阪,白瓷為良,所謂‘索瓷傳靜夜,芳氣滿閑軒’也?!标柫w指的是今江蘇省宜興市,該書是第一部論述紫砂壺藝的專著,倡導品茶以白瓷為宜。
文人七件事“琴棋書畫詩酒茶”,生活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皆好飲之”,無不昭示著古人飲茶的盛況。在唐宋乃至清朝,飲茶更是受到帝王將相、文人士大夫的大力倡導,李白、杜甫、皎然、白居易、顏真卿、蔡襄、蘇軾、黃庭堅、唐寅、宋徽宗、清乾隆皇帝皆是愛茶、懂茶之人。例如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喜歡用白瓷茶具飲茶,陸士修的《五言月夜吸茶聯句》便寫道:“索瓷傳靜夜,芳氣滿閑軒?!逼渲小八鞔伞奔窗状桑鑼懥祟佌媲浜退膸孜慌笥言谝粋€月夜相聚,用白瓷碗品茶的情境,悠然閑適,一團和氣,飽含“和、敬、清、寂”之大道。詩人白居易也喜好白瓷茶具,他深知白瓷茶具的妙處:“白瓷阪甚潔,紅爐炭方熾?!碛屑焉柿T余芳氣。”白碗勝霜雪,盛茶有佳色,道出了白瓷茶具的兩大優點。何況白瓷比青瓷更具包容性,不論什么茶,它都能很好地映襯茶湯色澤之美。中唐詩人皎然描述白瓷:“索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别ㄈ粣塾眯细G所產白瓷碗,認為索瓷盛綠茶更增雅致。這除了與白瓷茶具本身“輕清高潔”“精致美觀”的品質有關以外,更與文人的價值追求和審美情趣息息相關。從中也可看出,唐代邢窯白瓷的繁榮已經受到了文人士大夫的大力推崇,邢窯白瓷工藝水平之高、器形之精美皆為文人們所津津樂道。
1.4 衰落階段—唐末五代唐朝末期,藩鎮割據,戰爭頻繁,政局動蕩,吏治腐敗,百姓陷入水深火熱之中,極大地阻礙了邢窯的進一步發展,成為邢窯白瓷由盛轉衰的轉折?!缎绿茣酚涊d了會呂三年(843年)至光化元年(898年)邢州地區發生的7次規模較大的戰爭,戰爭期間民不聊生,邢窯的發展也因此中斷。
至五代,唐朝大一統的盛世局面徹底崩潰,戰爭不斷,百姓被迫服役參與戰事,手工業者流離失所,從而加速了邢窯的衰敗。這一時期,邢窯多燒制粗白瓷,胎體粗松,做工粗糙,細白瓷甚少。邢窯白瓷由此逐漸衰落,走向低迷,并很快被迅速崛起的定窯所取代。至此,邢窯白瓷及其茶具的輝煌歷史也就永遠被定格在了唐五代時期。
2 邢窯白瓷的時代價值
邢窯白瓷雖僅有短短數百年的歷史,猶如曇花一現,但其歷史地位和影響仍可折射當代,是當之無愧的“無價之寶”。
由于白瓷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品飲價值、審美功能和實用功能,至今仍被廣泛運用于日常茶事活動中,這一點在茶葉審評中的體現尤為明顯。茶葉審評所用器具一般都是白瓷茶具,既便于觀看茶湯顏色,又便于形成對比,方便審評。另外,同樣是為了便于“觀色”,白瓷茶具還被廣泛應用于各種茶藝表演和品茗活動中,這當然也與其自身的藝術欣賞價值和實用功能密不可分。
3 邢窯白瓷的歷史地位與影響
篇4
英語文學的翻譯過程是一項復雜的翻譯過程,其中英語與漢語存在著諸多文化方面的差異,如果在英語文學的翻譯過程中,對彼此的文化差異重視程度不夠,就會給英語文學作品的正確翻譯帶來障礙,直接的影響到了英語文學翻譯的實效性發揮,那么反之,只有在英語文學作品翻譯的過程中,充分的關注英語文化與漢語文化之間存在的具體差異,并根據存在的差異巧妙的在翻譯過程中,加以恰當的翻譯處理,英語文學的翻譯才能更具實效性,所以在具體的翻譯過程中,能否采用正確的翻譯方法處理英語文學翻譯中出現的兩種語言文化所帶來的差異,對于英語文學翻譯質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義。也只有在翻譯的過程中正確的把握彼此的文化差異,并且恰當的處理好由于這種文化差異所帶來的翻譯障礙,那么其所翻譯的文學作品的準確性才值得信賴。文化因素應是英語文學翻譯過程中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在翻譯中只用語言直譯的方式進行翻譯,即使翻譯的沒問題,在忽略了英漢文化差異情況下,也很難讓人有一個正確的理解,所以在翻譯的過程中不僅要讓其直接理解語言的內容,更重要的是讓其理解語言背后具有迥異文化元素的內在含義,只有突破這種文化的障礙才能真正的翻譯出好的英語文學作品。
二、英語文學翻譯過程中正確處理文化差異的策略
1.認識作品的體裁,正確處理彼此之間的文化差異英語文學的翻譯與其文學體裁有著密切的聯系,不同的文學體裁所具有的特點也是不相同的,針對不同體裁的獨有特點,根據源語言與翻譯目的語言特點之間的差異性特征,熟練的運用這些語言存在的特征,才能真正把英語文學作品翻譯的更加完美,體現出不同體裁作品的不同風格。但是,我們也要明確文學體裁的差異不等于其文化內涵與文化元素也存在著多大的差別,如針對科技內容英語文章的翻譯,其蘊含的文化元素就相對較少,因此,對這一類文章的翻譯,就很少考慮文化的差異,而針對小說、話劇的英語文學體裁文章的翻譯,則在具體的翻譯過程中,必須要考慮其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如果不考慮其文化的元素而進行翻譯,其作品翻譯出來一定讓人感到枯燥和乏味,而失去了作品獨有的文化魅力。因此,在英語文學的翻譯過程中,一定要考慮其文體的差異,根據不同文體所具有的自身文化差異,運用與之相適應的正確翻譯方法來進行翻譯,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翻譯出好的文學作品。
2.運用動態對等的方式來正確處理其文化間的差異在英語文學的翻譯中,要把整篇的文章完整的翻譯出來,使這個文章的內容全面、具體的呈現在讀者的面前,把原有的英文內容用漢語的內容完整的表達出來,使英文所表達的含義運用漢語的表達方式展現出來。但是,我們要看到英語的語言與漢語的語言在很多方面存在差異,尤其是在文化方面存在著相當大的差別,在具體的翻譯過程中,不僅要對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進行充分的了解,翻譯時還要學會運用動態對等的方式來處理彼此之間的文化差異,對等翻譯是指將英語原文中不同的單詞或者詞組翻譯出與之對等的漢語的表達意思,而在實際的英語文學的翻譯過程中,單純的運用僵化的對等翻譯方式來對等翻譯彼此相應的意思,則其翻譯的意思就可能出現嚴重的偏差,翻譯的結果往往不正確。動態對等翻譯的含義則是指在翻譯的過程中,可以將詞語的翻譯進行對等翻譯,也要將語法的翻譯進行對等翻譯,并且在其翻譯的過程中,其體裁的特征也要彼此的對等相應,在翻譯中,我們要充分的考慮這幾方面的問題,讓所翻譯的作品盡量的保持原文的文化內涵與風格。
篇5
關鍵詞文化差異;翻譯;影響
中圖分類號H31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9671-(2010)042-0162-01
所謂翻譯,簡單地說,就是把原文的意思在譯文中表達出來。但是這簡單的一句話,做起來卻并不容易。因為“語言基本上是一種文化和社會的產品,因此它必須從文化和社會的角度去理解”。在英漢翻譯的實踐中,通過對兩種文化差異的對比,從而掌握它們的特點,并運用這些特點解決翻譯中遇到的困難,是十分重要的。美國著名的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認為,翻譯中出現的最嚴重的錯誤往往不是因為詞語表達不當所造成的,而是因為錯誤的文化假設所導致的?!皻w根到底,翻譯中的大部分問題都起源于兩種語言差異而造成的障礙。”可見,在翻譯這個千里之行的旅程中,始于足下的應當是對兩種語言文化差異的對比。這是翻譯的一個主要任務,也是一個難題。
在語言交流的過程中,不同民族的人能否互相溝通,不僅取決于他們對語言本身的理解,而且取決于他們對語言所負載的文化意蘊的理解。唯有深刻理解兩種語言的文化差異,才能跨越語言鴻溝,從而使翻譯中的問題迎刃而解。在此,本文著重從四個方面談談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1詞義聯想與意象對翻譯的影響
詞在特定的語境中具有不同的聯想記號義,不同民族的人們對事物屬性認識不同,心理反映不同,在詞義聯想與意象上必然存在一些差異。例如,在東方文化中,“紅娘”一詞是指促成美好姻緣的人,常會使人想起中國古典名著《西廂記》中的丫環;而在西方文化中,go-between和match-maker除了表示“媒人”的意思外,還有“中間人”、“掮客”的含義。人們也就不可能產生類似的文化意象??梢?產生詞義聯想失誤或缺乏適宜的文化意象,就會造成翻譯過程中錯譯或誤譯的現象。請看例句:
例1:One eye-witness is better than ten hear-says.
這是一句諺語。如果詞義聯想不當,直譯為“一次目睹勝過十次耳聞?!眲t譯文沒有完全體現原文的含義。在英語中,ten一詞除了表示具體數學“十”之外,還用以泛指“多”的含義,所以,譯為“百聞不如一見”更為妥當、貼切。
2理解與思維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世界上幾乎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理解和思維方式,英漢兩個民族也不例外,在觀察、理解與思維方式上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對同一事物,往往因理解不同,而產生語言表達方式的差異。對顏色詞的理解和使用,便是一個突出的例子。在英漢兩種語言中,顏色的所指是完全一樣的,但由于理解的差異,使其文化含意完全不同。請看下列一組記號的英漢對比。
英語 漢語
Blac ktea紅茶
Blue film黃色影片
White lie善意的謊言
White elephant 貴而無用的東西
此外,英漢兩個民族在邏輯思維上也存在著差異,請看例句:
例2:Nobody could be too foolish this day.
這句話若直譯為:“今天誰也不會太愚蠢”,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英語中的雙重否定結構,體現為一種逆向思維的方式。其正確譯文應該是:今天,無論你怎樣出洋相,都不算過分。
由此可見,在翻譯實踐過程中,只有對不同民族在理解與思維上的差異作深入細致的了解,才能避免錯譯、誤譯,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比喻和習慣表達對翻譯的影響
比喻及習慣表達都是具有濃郁民族文化色彩的語言成份,也是翻譯過程中導致理解障礙的原因之一。只有深入研究、對比,理解兩種語言在比喻和習慣表達上差異,才能擺脫理解障礙造成的困境,真正達到譯文“入木三分”。由于文化差異,不同的民族對同一世界的認識,可以有不同的透視角度,因而就會產生喻體不同,比喻相似的現象,即比喻的差異。請看下列一組詞的英漢對比:
英語 漢語
As strong as horse 氣壯如牛
As blind as a bat鼠目寸光
A lion in the way攔路虎
Diamond cuts diamond 棋逢對手
Have one foot in the grave 風燭殘年
To grow like mushrooms雨后春筍
此外,兩種語言在習慣表達上也有差異,請看例句:
例3:If you ever think he is lazy,think again.
這如果直譯為:“如果你認為他懶的話,再想一想吧”。從表面上看十分忠實原文,但由于忽略了在特定環境下英語習慣表達的特點,實際上完全沒有將原文的真正意思譯出來。其正確譯法是:如果你認為他懶的話,那你就錯了。
4與典故對翻譯的影響
東西方文化在與歷史典故中,存在著極大的差異。西方人多信奉基督教,認為上帝創造一切,宗教多有“圣經”、“洗禮”、“修女”、“教堂”、“上帝”等詞匯。而中國人信奉佛教、道教,多有“玉帝”、“觀音”、“菩薩”、“佛主”、“慈悲為懷”等宗教詞匯。在中國文化中,歷史典故豐富多彩,如“開天”、“牛郎織女”、“項莊舞劍”、“臥薪嘗膽”等等。在西方文化中,許多歷史典故來源于古希臘和羅馬神話及圣經故事。請看例句:
例4:You are just adoubting Thomas.You won’t believe what I tell you.
這句話中的doubtingThomas源于圣經故事,Thomas是耶穌的12門徒之一,此人生性多疑。后來,英語中使用doubting Thomsa表示多疑之人。理解了其中的文化內涵,我們便可以將其譯為:你這個人真多疑,我說什么你都不信。
東西方文化中不同的和歷史典故浸透在各自的語言表達之中,只有深刻了解東西方文化個性的差異,理解語言中的文化內涵,才能避免錯譯、誤譯,使翻譯真正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
5結語
翻譯作為文化交流的工具,其核心問題是“異化”還是“歸化”。從“文化傳真”的目標來看,譯文應是越“異化”越好;然而為了照顧讀者的接受能力,又不得不容許一定程度的“歸化”。這就要求譯者既要對原語能盡窺其妙,又要對譯語能運用自如,做一個真正意義的文化人。尤金?奈達說過:“就真正成功的翻譯而言,譯者的雙文化功底甚至比雙語言功底更重要,因為詞語只有在其起作用的文化語境中才富有意義。”可見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不可低估,隨著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斷發展,加強對語言文化差異的敏感度,是做好翻譯工作必須認真研究和探討的課題。
參考文獻
[1]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48.
[2]林紀誠.語言與文化綜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3.
[3]張培基.論習語的漢譯英[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6,76.
[4]楊自檢.英漢比較與翻譯[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137-139.
[5]葉子南.高級英漢翻譯理論與實踐[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35.
[6]柯平.英漢與漢英翻譯教程 [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87.
篇6
1 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它是人們通過他們的創造活動而形成的產物。文化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每一代人都繼承原有的文化,同時又在不斷揚棄和更新原有的文化,對社會文化的發展做出貢獻。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獨特性,是民族差異的標志。各個民族由于地域、生態環境、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歷史背景、風俗習慣、價值觀念、行為模式等的不同,其文化也具有各自的特點。
語言與文化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早在本世紀20年代,美國語言學家薩皮爾在他的《語言》(language)(1921)一書中就指出:“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而且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語言學家帕爾默也曾在《現代語言學導論》一書中提到“語言的歷史和文化的歷史是相輔而行的,他們可以互相協助和啟發。”
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看:(1)語言是文化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語言具有文化的特點。(2)語言是一面鏡子,它反映著一個民族的文化,揭示該民族文化的內容。透過一個民族的語言,人們可以了解到該民族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思維特點等文化特征。(3)語言與文化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它們之間的這種雙向關系可以從語言與思維的關系,語言作為文化的傳播工具這兩個方面來加以認識。
2 中西方文化差異比較
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逐漸深入,我們與西方社會的跨文化的交際與日俱增,這就為我們提供了許多與西方人接觸和交往的機會。但是因為我們所面對的是來自陌生的文化和國家,面對的是思維方式、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與我們迥然不同的人,在與之交往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文化沖突的現象。
在中西跨文化交際中會出現的文化沖突有很多種,在這里列出比較常見的幾種。
2.1 隱私方面的沖突
中國人的隱私觀念比較薄弱,認為個人要歸屬于集體,在一起講究團結友愛,互相關心,故而中國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別人的酸甜苦辣,對方也愿意坦誠相告。而西方人則非常注重個人隱私,講究個人空間,不愿意向別人過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讓別人干預。因此,在隱私問題上中西雙方經常發生沖突,例如:中國人第一次見面往往會詢問對方的年齡,婚姻狀況,兒女,職業,甚至收入,在中國人的眼里這是一種禮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則認為這些問題侵犯了他們的隱私。
2.2 時間觀方面的沖突
西方人的時間觀和金錢觀是聯系在一起的,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根深蒂固,所以它們非常珍惜時間,并養成了按時赴約的好習慣。在西方,要拜訪某人,必須事先通知或約定,并說明拜訪的目的、時間和地點,經商定后方可進行。而中國人則屬于多向時間習慣的國家,在時間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隨意性,一般不會像西方人那樣嚴格的按照計劃進行,西方人對此往往感到不適應。
2.3 客套語方面的沖突
中國人注重謙虛,在與人交際時,講求“卑己尊人”,把這看作一種美德,這是一種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禮貌現象。在別人贊揚我們時,我們往往會自貶一番,以表謙虛有禮。西方國家卻沒有這樣的文化習慣,當他們受到贊揚時,總會很高興地說一聲“Thank 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異,我們認為西方人過于自信,毫不謙虛;而當西方人聽到中國人這樣否定別人對自己的贊揚或者聽到他們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貶得一文不值時,會感到非常驚訝,認為中國人不誠實。
2.4 餐飲習俗方面的沖突
中華民族素有熱情好客的優良傳統。在交際場合和酒席上,熱情的中國人常?;ハ嗑礋熅淳啤V袊搜缈?,即使美味佳肴擺滿一桌,主人也總習慣講幾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話。主人有時會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夾菜,勸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國家,人們講求尊重個人權益和個人隱私,所以他們不會做強人所難的事。
3 外語教學中的文化差異
正因為東西方文化有差異,我們在英語教學中應該注視這些文化差異,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文化沖突。
首先,教師應該結合所學教材內容對相關的文化知識加以注釋,尤其是對一些特殊的描寫以及特定含義的注釋,有助于學生掌握得體的交際文化,做到語言知識講到哪里,文化知識詮釋到哪里,這種方法比較靈活。而且,教師可以結合課堂教學融入相關的文化知識,講解主要涉及的英美國家的主要知識,尤其是文化差異方面的知識。
其次,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讓學生改編對話進行表演,使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語言和文化,同時注意其中有意義的文化細節,提高對文化的敏感性和意識。同時,在教學中通過對比兩種文化的差異來導入文化。如對比英美人和中國人對恭維和謙虛的不同反應,對比不同國家兩個民族對家族關系稱謂的區別;送禮、宴請、招待的方法和方式。讓學生既了解了英美人的風俗習慣,又知道了本民族的習俗。
最后,教師可以結合某一章節進行一次或系列性的講座。比如第一學期開設“英國概況”,第二學期開設“美國概況”。每門課都是由一系列相關的專題組成。文化講座可以將支離破碎的文化信息重新整合構造,系統列出用以說明一個整體概念的有效教學策略(Rosenshine & stevens,1986)。這種講座可給學生提供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時訓練和提高了學生的聽寫和觀察能力。
篇7
關鍵詞 筷子 叉子 文化差異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1 群體認同與個人本位
從不同的餐桌文化看到了中國文化的思想內核是“群體意識”,而西方文化的思想內核則是“個體意識”。中國的社會結構以家庭為基礎單元,中國人的社會存在首先依存于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家庭和宗族, 再延伸至家國社稷。人的社會關系表現為個人、家庭、國家融為一體,文化上兼收并蓄,價值觀以國家集體利益為重,必要時不惜犧牲個人利益或局部利益,保護全體利益?!叭酥荒軣o群,群而無分則爭,爭則亂,亂則窮矣?!敝袊讼矚g聚餐共食,在中國人心目中,“獨食難肥,共食才能汲取營養;獨食無味,共食才會其樂無窮?!蹦康氖菫榱思訌娙饲橥鶃?,群體聯系。中餐桌上的熱鬧氣氛與西餐的雅靜形成了鮮明的反差。主人宴請客人往往為了表現熱情好客,鋪張排場,在餐桌上還頻頻給客人布菜夾菜。客人們一上桌,便滔滔不絕,談天說地,勸酒敬煙,甚至吆喝劃拳,現階段的這種風潮有悖于傳統儒家文化“食不語,寢不言”的教誨,已遠超出文明的界限。
比較正式的宴席的座次安排, 也體現出這種不同的文化認同。傳統的中餐宴席使用八仙桌,對門為上,兩邊為偏座。年長者、主賓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順序坐偏座?,F代宴席,主要用圓桌及方桌, 但往往男性與女性分桌, 女性安排在次桌或次要座位。若家中請客,女主人往往在廚房和餐廳之間穿梭忙碌,待所有菜品上桌才就座陪客。而西餐宴會中, 主角是女主人,一般使用長形或馬蹄形餐桌,男女主人分坐兩端,然后按男女主賓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即男女穿插安排,以女主人的座位為準,主賓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主賓夫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上方,以右為尊,左為次。入座方式為從左側入座,男士應拖拉餐椅,協助女士入座,以顯示女士優先的紳士風度。若家庭宴請,男女主人都應始終陪同,客人還應送瓶葡萄酒或鮮花,或為女主人準備紀念品等小禮物,這也是社交場合的起碼禮節。
2 面子觀念
在西方社會中也有面子觀念,Brown 和Levinson 于1978 年提出了“面子保全論”,指出禮貌就是“典型人”為滿足面子需求所采取的各種理。他們將面子分為正面面(positive face)和負面面子(negative face)。正面面子是指每個社會成員希望自己的愿望受人順從, 他的自我形象被人欣賞和贊許??滟潓Ψ骄褪俏鞣饺说湫偷纳盍晳T和交際方式,不管多么簡單的菜肴,都會得到客人的贊美。如果每道菜都吃完,會令主人很高興,說明自己的心意和努力得到客人的肯定。餐后告別,客人們總要表示“have a nice dinner”(吃得很高興)。而負面面子是與正面相對而言,指的是社會成員希望其行動不被人干涉, 即具有行動自由和自主決定的自由, 凡是有違這種自由愿望的言行就會被認為對他人負面面子的侵犯。與之相應,在西方更受歡迎的還有自助餐和雞尾酒會,形式更加自在隨意,按照個人的喜好和食量自由選擇,便于相互聯絡與交往。另外邀請他人外出用餐,往往是AA 制,各人付各自的帳,或平分賬單,若為人付賬需事先說明。
由于中國傳統社會是以家族為核心的熟人社會,即人情社會,個人的價值取決于家族和他人的評價。在這種特定語境中,人們往往十分關注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地位, 以尋求和捍衛自己的優勢,保持體面和尊嚴。在家族和交際圈子中,人們習慣用面子來解釋和調節社會關系和行為,誰的面子大,誰的話語權就大,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也高。因此人們熱衷于請客和被請,誰的應酬多,宴請的檔次高,客人的級別高,誰就“有面子”,在人際交往中,也樂于互相“給面子”。比如餐桌上幾乎每宴必有的敬酒環節, 敬酒者和被敬者競相表演的一套套說辭,言不由衷,醉翁之意不在酒,全在于面子。餐后爭先付款買單,即使無意出錢,彼此心照不宣,也要做一番“爭面子“的表現。
3 總結
有些時候不同的禮儀是不同文化之間產生誤解, 導致跨文化交際失敗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又是造成禮儀不同的主要原因。研究和理解深藏在禮儀背后的文化因素, 能使我們更好地把握交際的原則和習慣技巧。餐桌禮儀作為禮儀中的一種,是我們與西方人交往時難以避免的,因此,對餐桌禮儀的研究不能只分析東西方差異的表層,需要探索其背后的文化,這樣才能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以客觀寬容的態度對待異國文化,減少因文化差異所造成的交際障礙,避免產生誤解與沖突。
參考文獻
篇8
我國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屬于寶貴的文化資源,與西方茶文化在起源、內涵方面存在較大差別。茶文化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紐帶,要想對茶文化進行準確翻譯難度較大,需要翻譯者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內涵,在積累互文知識的基礎上熟練掌握翻譯技巧。
關鍵詞:
中西茶文化;內涵;翻譯
茶是中西方國家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飲品,尤其是英國人將飲茶作為一種儀式,長期發展中就形成了風俗習慣。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精髓部分,強調品茶人對茶的感悟,而西方國家則將飲茶看作階級的象征與風俗。茶文化的發展,對于世界文化多元化具有重要意義。對中西方茶文化的翻譯,不僅是從語言文字層面進行翻譯,也需要深入了解不同源語言的文化背景與內涵。我國茶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也是體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在對茶文化進行外語翻譯時,應該以互文理論為基礎,在深入了解源語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充分展現茶文化的韻味,提高茶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
1中西茶文化的由來
1.1我國茶文化的由來
茶可謂是我國的“國飲”,具有悠久的歷史,在長期發展中也具備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我國茶文化在形成與發展過程中,其文化表意功能得到不斷擴展。唐代是我國茶文化發展最為繁盛的時期,這一時期我國的農業、商業相對發達,各類傳統制品遠銷海外,也促進了茶葉的銷售與茶文化的傳播。唐代的陸羽被稱為“茶圣”,他在對茶道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采用著書立說的方式將茶文化傳揚后世,留下了《茶經》等佳作。封建社會對儒家、道家的信仰,以及詩詞歌賦的發展,使得茶文化與儒家、道家思想緊密聯系在一起,也擁有更多的文化內涵。我國歷代文人雅士詠茶的詩文不勝枚舉,他們將飲茶會友看作人生雅事,對于茶的品種、色澤、香味等也十分講究。
1.2西方茶文化的由來
十六世紀中期茶葉傳入英國,在這之前英國人并不了解茶葉,并且無論王公貴族還是普通百姓,都將咖啡、酒作為主要飲品。我國的茶葉在傳入英國后,最早作為藥用,并非作為飲品。后在英國王室的推動下,茶葉逐漸在英國貴族中盛行開來。由于早期茶僅為王公貴族消費的物品,人們一度將茶葉打上奢侈品的標簽[1]。這是因為由于當時從東方運往英國的茶葉有限,無法被大面積推廣。此后隨著航海業的不斷發展,我國的茶葉被大量運往西方國家,才使得茶葉進入尋常人家,并在發展中成為人們喜愛的飲品。研究表明,英國最早將茶作為餐前餐后飲品,之后才形成特定的茶文化。
1.3茶葉貿易對茶文化的傳播
十八世紀以前,西方國家對華貿易還處于初級階段,在茶葉進口方面數量相對較少。進入十八世紀后,西方國家為滿足人們對茶葉的消費需求,逐漸增加了茶葉的進口數量,使得茶葉的進口量迅速增加,并且一度超過曾經占據主導地位的絲綢等商品的數量。在西方國家進口貨品總價值中,茶葉長期居于首要位置。十九世紀西方國家進口茶葉的數量略有增加,在茶葉受到西方國家歡迎的同時,也促進了中國茶文化的傳播。而西方國家在長期飲茶過程中,也形成了獨居特色的茶文化。摩文•瓊斯在《紐約時報》發表的文章中,對西方國家飲茶的精神進行了入木三分的描繪,它指出英國人無論在何種場合,茶都是必不可少的。在英國人眼中,喝茶并非一種消費,而是一種投資,每天喝茶具有獨特的意義。
2中西茶文化的內涵解析
2.1我國茶文化的內涵
我國古代長期以來一直以農耕文化為主,歷代統治者都十分重視農業生產。“重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而茶作為自然界的產物,也是大自然對人類的饋贈。我國是最早發現茶樹的國家,并且對茶樹的藥用價值進行了深入研究。春秋時期,人們采摘茶樹的新鮮葉子作為食材,這也是“茶”可以食用的開端。西漢時期開始流行飲茶,此后茶葉的烹飪方法不斷發生變化。人們在長期飲茶中,更加講究茶的色、形、香、味,也形成了獨特的茶文化。在我國傳統思想觀念中,儒家、道家對茶文化具有深遠影響。儒家長期作為封建王朝的治國之本,賦予了茶文化獨特的思想內涵,也成為文人墨客的重要精神寄托。道家追求“自然、純粹”,強調依據自然規律行事。道家對茶文化的詮釋,則是站在人與自然和諧的角度,強調“天人合一”的思想。
2.2西方茶文化的內涵
西方國家不同階層都受到茶文化的影響,尤其是英國更是將飲茶作為每日必備的程序。與中國人飲茶追求意境不同,英國人崇尚有規律、格調的飲茶方式。英國人有喝早茶與下午茶的習慣,并且會根據不同的場合挑選不同的茶飲品,如早餐選擇加入檸檬、牛奶精心調制的早餐茶,不僅具有茶的清香,也有濃濃的奶香,美味可口。英國也提倡“以茶會友”,無論在日常交際中,還是在接待貴賓等重要場合,茶都成為交流溝通的工具。英語中的“tea”由我國東部地區與茶相關的方言音譯而來,屬于漢語借詞。“tea”在傳入西方國家后,在不斷擴展中形成與漢語中茶不同的文化意義。
2.3由“tea”構成常見詞語的意義
英語中由“tea”構成的詞組較多,常見的英語詞組有teaparty、teaspoon等。茶葉自引入英國以來,受到不同階層的歡迎與喜愛,也逐漸成為英國的一項文化習俗。英國長期保持著喝下午茶(afternoontea)的習慣,也是英國人會友談心、增進感情的有效方式。美國人發明了teabags(袋茶),即將茶葉放入采用過濾紙或者過濾布制成的小袋子中,并且放置于茶杯中沖泡,這樣不僅可以避免喝到茶渣,也讓飲茶變得更加便利。而icedtea(冰茶)即將冰塊放入沖泡好的茶水中,節約了飲茶者的時間,也是西方國家十分受歡迎的飲茶方式。
3中西茶文化相關內容的翻譯方法
3.1與茶相關詞匯的翻譯
我國茶葉種類繁多,很多茶葉品種的茶名具備獨特的含義。翻譯者要將中國茶葉名稱翻譯成英語,可以采用音譯、意譯以及音譯+意譯三種方式。例如,龍井茶可以采用拼音翻譯的方法,翻譯成:longjingtea;祁門紅茶則可以采用音譯加意譯的方式,稱作qimenblacktea。與茶相關的詞匯在英語中的應用,若參與構成英語短語或句子,在翻譯成漢語過程中,可以采用擴展引申義的方式,如teabas-ket可以翻譯成午餐食品;teacake可以翻譯成小甜餅。對于單獨使用的英語詞匯,可采用保留原義的翻譯方式,如teapot翻譯為茶壺,tearoom翻譯為茶室等。英語中由“tea”構成的成語,在翻譯時不可直譯,而應該采用意譯的方式,例如“teaandsympathy”,則翻譯為“心煩時給予好意的安慰”。
3.2文學作品中茶文化的翻譯
我國文學作品中與茶文化相關的內容較多,對深入理解茶文化具有重要作用。例如,我國古典名著《紅樓夢》中關于“茶”的描述較多,采用多樣化的方式展現了茶之美。閱讀《紅樓夢》,我們不僅能夠感受其中的兒女情長,也能夠感受濃濃的茶文化。該書中對茶的詮釋細致生動,無論是從茶的品種、色澤、烹飪方式,以及茶具的使用,都有詳盡的描寫,通過飲茶也能看出不同人物的身份與地位。要想對書中關于茶的描述進行準確翻譯,就需要在熟讀文章的基礎上,對不同的茶名進行異化翻譯,并且注重對描繪語言的合理轉換。例如,對《紅樓夢》中常見茶名“千紅一窟”的翻譯,若直接從字面進行翻譯很難表現漢語詞匯獨特的美感。而采用異化翻譯的方法變為“Maiden'sTears(少女之淚)”,不僅契合書本表現的主題思想,也充分體現了原詞匯本身的韻味。
3.3茶文化內涵的翻譯難點
不同的語言形態對應不同的文化背景,漢語作為具有獨特意境的語言文化,本身存在復雜性,很難通過英語準確表達深層意義。我國茶文化內涵豐富,在進行英語翻譯過程中,若不了解其背后的文化知識,很容易出現翻譯不準確等問題。無論是與茶文化相關的詞語、句子,或者與茶文化相關的成語、名言等,都需要翻譯者采用互文的方式進行翻譯。對于中西方茶文化的翻譯,需要考慮多重互文之間的關聯,不可麻痹大意。他們不僅需要理解字面意思,也需要在中英文轉換中,深入理解中西方茶文化的歷史淵源,結合民族文化與語言知識結構,綜合多方面因素進行互文翻譯。我國與茶相關的詞匯具有獨特的文化意蘊,很難采用英語準確進行表達。若盲目進行翻譯,不僅導致翻譯的詞匯毫無美感可言,也喪失了相關詞匯的本來意義。由于我國與茶文化相關的詞匯,蘊含著豐富的思想與理念,如何采用準確、生動的英語詞匯進行翻譯,這是展示茶文化內涵的難點所在。翻譯者需要在保留本土文化特質的基礎上,采用互文關聯的方式避免產生文化沖突,進而達到滿意的效果。例如,我國與茶相關的別稱“離鄉草”,通過英語進行翻譯后就很難保留原詞的韻味。
4結語
中西方國家存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在茶文化翻譯中不能將關注重點放在表面詞匯上,而應該放在研究茶文化內涵上,注重不同語言環境下文化的交流融合。對我國茶文化的英語翻譯,不僅僅是簡單英語知識的應用,也應該是翻譯者、文化、風俗習慣與思維理念的交融。無論是翻譯茶文化相關詞匯,還是翻譯與茶文化相關的文學作品,翻譯者都應該深入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與文化背景,提高互文翻譯能力,進而保持茶文化獨特的韻味。
作者:孫慧敏 單位:南京醫科大學康達學院外語系
參考文獻
[1]王靜,卜小偉.茶文化在中西文化中的差異[J].農業考古,2013(2):316-318.
[2]張立力.互文視閾下的茶文化內涵翻譯[J].福建茶葉,2016(1):211-212.
篇9
一、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文化(culture)一詞是一個含義極度廣泛的詞語。它狹義指文學、音樂、美術等,而廣義講是一個社會學術語,按照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對“文化”所下的定義,我們所說的“文化”是指一個社會所具有的獨特的信仰、習慣、制度、目標和技術的總模式。
語言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它既是文化的產物,又是文化的載體。每種語言背后都與其風土人情、生活及思維方式等緊密相聯,并對文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沒有文化的語言是空洞的,沒有生命力的。學習語言實際上與學習它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二、商務英語教學中常見的文化差異
商務活動中的文化差異最容易從不同文化背景的日常行為方式上表現出來,如日常生活的問候語、隱私習慣、肢體語言、宴請禮儀、對動物和顏色的態度等。本文將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討論:
1.接待與宴請
作為商務活動的首要環節,商務接待是商務活動順利開展的關鍵。在此環節,如何互致問候、寒暄是接待人員必修的科目之一,其行為將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公司的形象,對雙方的成功合作有著很大影響。
在我國,首次見面握手是一個很自然的動作,而歐美人更習慣擁抱。講話時眼睛看著對方,在英美被認為誠懇、誠實;而眼睛到處亂看,會被認為是狡猾、不誠實。因此英語里有一成語:Nevertrustapersonwhocan’tlookyouintheeye.而黑人則略有不同,他們說話時眼睛盯著對方,聽話時卻東張西望。攙扶老人在中國被視為傳統美德,然而英美國家的老人則會毫不領情甚至生氣厭惡。因為在崇尚“獨立”精神(independence)的西方社會,受人照顧往往被視為弱者,因此,即便我們要施以援手也要事先征得對方的同意。而宴會接待中,不要試圖勸說對方多吃,更不能給對方夾菜,而是以賓客自主為益(Helpyourself…).
2.商務談判
談判是貿易活動中最重要的內容。國際商務談判中由于談判人員來自不同的國家和地區,語言、信仰、生活習慣、價值觀念、行為規范、道德標準乃至談判的心理都有著極大的差別,而這些方面都是影響談判進行的重要因素。在國際商務談判中,如果不正確認識這些差別,就可能在談判中產生不必要的誤解,既失禮于人,又可能因此而失去許多談判成功的契機。因此,如欲在商務談判中掌握主動把握契機就應對目的國的文化進行了解。
西方社會主要受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哲學影響,相信世界是直線的(aline)和可控的(controllable)。而東方主要受到孔子(Confucius)學說的影響,認為世界是個圓(acircle)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constantlychanging)。這種思維方式的不同直接反映在了商務談判中?!案鶕绹抖鄧虡I評論》所公布的一項在中國香港和臺灣對中國商業主管的面試調查顯示,中國的談判者通常具有以下幾個特點:集體傾向、團體利益、回避不確定性、重視和睦等等。而對于中國人來說,美國談判者則非常外向,表達思想的方式簡單明了,但有時過于咄咄逼人,喜歡在談判桌上爭論。再如美國人不拘禮節、歐洲人重視稱謂、德國人喜歡直截了當等都是各國文化的不同表現。談判代表應盡可能多的多了解對方的文化以期“知彼知己”。
3.產品的包裝、設計與商標語言
對于產品包裝、設計與商標語言的不同喜好也是各國文化的淺層次表現。在翻譯過程中,不僅要考慮到語言信息的準確傳達,更要考慮到對方文化的獨特性。比如,“雙羊”被譯為“goats,“金雞獎”被譯為GoldenCockPrize,“白象”被譯為WhiteElephant等,其語意信息雖對,但從文化信息對等的角度來看這些卻是相當糟糕的翻譯。除此之外,象日本人不喜歡荷花,意大利人討厭以及信奉伊斯蘭教的人忌諱豬的圖案等等,都應受到商務從業人員的重視以免出現“雙輸”局面。
4.時間、效率意識和糾紛處理
“西方人的時間觀是和金錢觀聯系在一起的,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根深蒂固,所以他們非常珍惜時間,在生活中往往對時間作了精心的安排和計劃,并養成了按時赴約的好習慣。而中國人則屬于多向時間習慣的國家,把時間看成是分散的,可以隨意支配,所以他們常常在同一時間內與幾個人談話或辦理幾件不同的事情,在時間上具有很大的隨意性。當然,并非所有的西方國家都具有一樣的時間觀念,比如意大利人的時間觀念與瑞士人就相去甚遠。阿拉伯國家和日本、韓國的時間觀念也各不相同。在中國文化中,人們推崇謙虛知禮,追求隨遇而安,不喜歡爭強好勝,同時社會風氣也往往封殺過于突出的人,所謂“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就是這個理。中國社會一直推崇集體主義(collectivism),追求個人的發展被視為嚴重的個人主義,必然受到社會的譴責。而西方社會非常崇尚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人們推崇對立思考,獨立判斷,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實現個人利益,并且認為個人利益至高無上。因此,在遇到緊急情況或有不同意見時,中國談判代表往往會就此問題進行集體討論,或者向上級領導請示,直到達成一致意見之后才作決定,大大降低了辦事效率,影響事件的及時處理。糾紛或危機發生時,中國人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贏得周圍的輿論支持,很多應該用法律來解決的問題我們卻習慣于通過“組織、關系”等方式。而西方人則不同,遇到糾紛時他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通過法律來解決問題。
三、商務英語教學
1.轉變傳統教學觀念,提高教師自身素質
傳統的英語教學中,教師將主要的精力集中到了“純語言能力”的培養方面,忽視了文化背景的介紹及講解。而實踐證明,成功的商務英語教學,不僅要求基本的語言知識,更要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因此,作為商務英語教師,應積極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熟悉商務英語教學所涉及到的兩種文化–母語文化和目標語文化,有意識的增加文化差異方面的介紹和講解。
2.創設情景,增加學生“實際應用”的機會
目前,大多數的商務英語教材都提供了大量的練習。在學習過程中,應充分利用role-play,groupdiscussion,pair-work以及seminar等方法,使學生有更多的實訓機會。這有助于培養學生將學到英語知識運用到商務活動中的能力,加速學生將語言訓練和商務知識融為一體,從理論向實際技能轉化,從而加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實際操作能力的增強。
3.充分利用現代教學及信息技術
當今通訊和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為商務英語課堂提供了廣闊的空間?;ヂ摼W為學生們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學習資源。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在線新聞,在線視頻等網絡資源,從西方社會的日常行為中去學習、體會他們的文化與我們的不同。
篇10
一、中國文化信仰(theCultural Belief):“向錢看”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致力于經濟發展,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口號。長期以來,對外宣傳被視為外經外貿的橋梁,要為發展外向型企業和經濟服務。按照這種指導思想,中國對外媒體將重點放在介紹外經貿政策、宣傳投資環境和提升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知名度等方面。
在報道中國的經濟成就時,通過分析報道對象不難發現新聞源比較單一,唯有那些知名企業、著名企業家才會被視為“楷模”。整體的感覺是如果統計顯示你做得好,你才具備國家對外宣傳的價值。如此一來,給人的印象是中國人看重成敗,且成敗中還要論等級,但評價的標準無外乎是利潤,一個“錢”字。此外,就報道手法而言,對外媒體的經濟類新聞一律是硬新聞,用統計數字當作背景信息,用洗練到近乎是刻板的事實陳述代替深入分析。讀罷新聞,國外觀眾除了掌握一些似乎是“來源可靠”(reputablesource)的信息外,別無所獲。即便推出一些特寫、專訪或者紀錄片,宗旨也大多是強調某企業是怎樣艱難地由小做大,或某企業家是如何克服困難百折不撓,夜以繼日地工作,帶領大家加班加點等。誠然,這種文化信仰是符合中國傳統文化認同的。這些美德也是當今中國必須傳承和弘揚的。但是,問題在于不同文化信仰的差異極大,比如西方人就不會把拼命工作視為是積極的人生態度。因此,如果想避免文化誤讀還需要重視文化內容,要進行更為細致、全面和精辟的文化闡釋,才能幫助不了解中國文化歷史演進的西方人體會中國人為什么會接受并贊同這種信仰。不然,反而會讓西方受眾覺得中國人為了積累財富是可以犧牲一切的,包括家庭、愛好甚至健康。
筆者在墨爾本工作期間曾主持過一項調查,在被問及“你心目中的華商形象”時,當地自人大多會指出:“華人店跟白人店不同,前者是全年營業,24小時營業,(這些中國商人)也許希望一年有367天,一天有26小時,這樣他們就可以賺更多的錢了。白人不同,不能一天到晚地工作就為了錢吧?”;或者:“華人很有意思,他們開旅行社價格低,還不要小費。這是因為他們的人工低,愿意加班掙一點點加班費。我想我不會為他們工作。他們的理念(idea)有問題。”
不能小看這些對中國文化信仰的誤讀,它直接影響到了中國的形象以及發展空間。如果說海外華人渴望融入主流群體,如果說中國和中國人民期待在經濟全球化中獲取更多的機遇和支持,中國文化信仰能否被接受是一個基本前提。
二、中國文化價值觀(theCultural Values):“集體主義為中心”
20世紀80年代,文化比較研究領域的著名學者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教授在其著名的“文化四個維度”的實證研究中指出,中國等國家強調的是集體主義,要求個體服從群體。在這種價值觀中,個體或者獨立的自我認同都被視為是自私的和不當的。與西方高度推崇個人主義不同,中國文化價值觀非常重視共同需求。問題在于對外媒體面對的是與我們的文化背景、價值觀念和思維習慣差異很大的海外受眾――眾所周知,西方價值觀尊重獨立思考和批判精神,注重平等和個體尊嚴。
然而,中國對外媒體在報道時并不注重內外差別,體現的中國文化價值觀是以趨同和服從為代表特征的集體主義。據調查顯示,央視九套的政治類新聞的報道特點是“圍繞黨和政府的活動展開,以北京為中心”;“對主題新聞的重視程度不是由新聞本身的性質決定,而是與政府的政治需求密切相關”。這種人情味少,以領導為中心,欠缺獨立和批判性思維的對外宣傳讓海外受眾難以提起興趣并引發對中國文化價值觀的反感。美國加州圣約瑟大學傳播系教授James Hull主持的一項針對中國電視新聞的調查指出,一些中國老百姓認為“電視新聞總是回避尖銳問題,第一時間播出的都是好消息,然后再不斷地重復,重復”。在其主持的另一項調查中,結論是“西方傳媒展示的文化價值觀崇尚個體和自我,而中國電視宣傳的是集體、管理和服從”。
誠然,中國文化價值觀以和諧互助和發揮集體作用為核心的確無可厚非。但是,西方人偏好的是希望自己做判斷和解決問題,推崇自由精神。如果中國對外媒體不認真考慮如何才能讓差異巨大的兩種文化價值觀從相互敵視、相互競爭走向相互學習和相互融合,那么所謂的展示和傳播中國文化價值觀就是紙上談兵,甚至會起反作用。
三、中國文化規范(the Cul-tural Norms):“形式大干內容”
文化規范樹立了在一個社會中群體或個體需要遵守的思想觀念,是其行為的指導。在中國對外傳播中,對于文化規范的詮釋可以直接幫助其他國家的受眾理解中國人在與社會進行互動時,許多日常行為和習慣是受到了哪些文化因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