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資源資產評估調查范文
時間:2023-10-25 17:34: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森林資源資產評估調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資產評估;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1-0070-02
森林資源是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是重要的經濟資源和生態環境資源。隨著云南省林權制度改革的基本完成,全省各地對森林資源資產的評估都有需求,而現實的評估卻不盡人意,在筆者走訪調查中發現,很多的中介機構對森林資源資產評估都是摸著石頭過河,沒有一個成熟的、值得借鑒的模式。本文將對目前評估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作出初步分析,并提供一些建議。
一、現狀
(一)評估市場供求背離
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業務質量的高低受制于實物量調查結果的真實性與可靠性。評估時對森林的立地條件、地利因素等把握的經驗和能力,取決于資產評估人員對專業知識技能的掌握。一方面,森林資源評估從林業專業調查的角度出發,根據評估對象和目的的不同,要求評估人員具備扎實的林業基礎知識,熟悉林業生產經營過程,掌握林業的方針政策,了解當地林業政策對委托評估的森林資源資產價值的影響。另一方面,從資產評估的角度出發,要求評估人員必須是通過中國注冊資產評估師考試合格的人員才能從事這一工作。所以,對森林資源資產評估需要的是具備上述兩方面知識的復合型人才。而目前,這種人才還很少,遠不能滿足現實中對森林資源資產評估的需求,評估人才的短缺必將成為制約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工作的瓶頸。
(二)評估機構混亂
目前,從事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咨詢業務的機構有二類:一類是具有資產評估資質的評估公司或評估事務所,另一類是由林業主管部門批準的,依托林業調查規劃設計單位、林業科研院所設立的專職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咨詢服務機構。 在云南省,從省注冊資產評估協會了解到,目前具有資產評估資質的評估機構或公司不少,但是通過森林資源評估專業培訓,能夠勝任林業資產評估的機構不多。就目前完成的評估項目來看,由資產評估公司進行的評估,評估報告專業,但森林資產核查程序不一定符合要求,核查技術不一定規范;由林業調查規劃院所完成的評估項目,其森林資產核查程序和技術標準專業,但評估方法選取不一定恰當,評估報告不一定規范。因此,評估結果的可信度就讓人懷疑了。而基于此現狀基礎上由云南省林業廳和云南省財政廳共同出臺的規范,理想狀態由有評估資質的社會中介和林業調查規劃院合作的模式,由于行業之間的協調及責任利益的博弈并未在實踐中達成一致,導致了目前評估機構的混亂無序。
(三)評估結果市場認可度不高
由于沒有專門的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機構審批和管理單位,也沒有專門的森林資源資產評估資質單位,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工作的監督、管理也不規范。而《森林資源資產評估管理暫行規定》中沒有明確指出由誰來進行森林資源資產評估資質的審核和管理,沒有規定由誰發放《資產評估資質等級》和《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師》等證書。因此,國家資產評估管理部門認可只有注冊資產評估師才具有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報告書上的簽字權。這就使得森林資源評估調查規劃設計單位不能單獨出具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報告。再者,雖然《森林資源資產評估管理暫行規定》主要是對國有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提出了一些要求,但對非國有森林資源資產僅提出“非國有森林資源資產是否進行資產評估,由當事人自行決定,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可操作性不強,沒有提出切實有效的防范和管理措施以及相應的處罰力度,也沒有明確資產評估各方擁有的權利、必須承擔的義務以及責任,導致部分森林資產流轉不規范,沒有嚴格按程序操作。這樣一來,有些森林資產占有單位為了達到森林資源流轉的目的,就草率地找一些評估機構或林業技術人員根據經驗僅對林木進行估價就當作森林資源資產評估了。
二、原因分析
(一)森林資源資產市場化程度低
中國林業的改革與開放與其他行業相比相對滯后,造成了林業市場發育不充分。市場發育不充分直接表現為,森林資源資產的內在價值和市場價格之間有著較大的落差,造成對林農利益的侵害和國有集體資產的流失。在有些地區,評估結果如反映森林資源資產的內在價值,卻不能被市場認同,反之,參照當地市場交易價格的,又不能反映森林資源資產的內在價值。因此,不同的評估機構對同一項目的評估結果往往會產生較大差異。這一方面侵害了林農利益和造成國有資產的流失,同時給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機構帶來執業風險。有許多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機構被卷入司法訴訟中,被迫停止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業務。
(二)森林資源資產評估規范的缺失
中國目前在森林資源資產評估的法律、法規與政策規章等方面還很不完善。比如,評估方法的確定與《資產評估基本準則》存在矛盾,根據《準則》的要求,資產評估中的價值類型是資產評估結果的屬性及其表現形式,價值類型的選擇受評估目的等相關條件制約,評估方法只是估計和判斷特定價值類型評估結論的技術手段。但《規范》在選用評估方法時考慮的是森林資源資產不同的生長階段,而不是價值類型。這就導致同一評估經濟行為下評估目的、價值類型還未確定,評估方法卻已被硬性規定下來,從而造成一個經濟行為出現多種價值類型。同時,固化的評估方法,對評估結果的合理性也帶來嚴重影響。
(三)評估專家及技術人員的缺失
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是一門具有很強的技術性和專業性的工作, 需要綜合運用林學、財務、經濟、法律等方面的專門知識。這不僅要求評估人員要具備這些知識,還要求從事資產評估驗證和確認的管理人員也應具備這方面的知識,但中國目前從事森林資源資產評估項目的審查、驗證和確認的人員大多不具備這些綜合知識。國資部門從事資產評估管理的人員雖然對財務、經濟和評估政策比較熟悉,但對林學知識知之甚少;而林業部門的管理人員對林業較為熟悉, 卻缺乏會計學、經濟學等方面的知識。由于這些從事資產評估項目審查、驗證和確認人員業務知識的欠缺,往往使各項監管措施流于形式,無法真正起到應有的作用,從而影響資產評估管理的質量。
三、對策研究
(一)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標準的完善規范
統一、權威的法律、法規與政策規章既是從事資產評估業務的基本依據,也是有關主體和機構進行評估管理的基本依據,是加強中國森林資源資產評估管理應遵循的基本規范。針對中國森林資源資產評估行業目前存在的法律、法規與政策規章不完善的現狀,盡快地建立健全統一、權威的法律、法規和政策規章就成為加強森林資源資產評估管理的關鍵所在,也是實現森林資源資產評估管理法制化、規范化的基礎和前提。通過推動森林資產評估體系的標準化、規范化,對提高森林資產評估的咨詢指導價值,更好地為森林資產的市場化服務,是一條有效的途徑,森林資產評估體系的標準化、規范化,包括對評估內容概念及其分類的標準化,以及評估方法的標準化等。
(二)規范評估機構及人員資質管理
目前,中國沒有相關于森林資產評估的行業自律組織,森林資產評估從業人員在中國資產評估協會中的聲音也非常微弱,對于森林資產評估來說,森林資產評估人員的資質問題尚未解決,森林資產評估機構的資質也就無從談起,這已經嚴重影響了中國森林資產評估的正常發展。中國森林資產評估人員資質管理應該在目前的“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專家”的基礎上加以完善,建立穩定的考試制度、通暢的人員準入制度和完備的后續教育制度,不斷提高評估人員的素質。
(三)加快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專業人才的培養
解決人才稀缺的問題必須從人才的培養入手,要培養這樣的高素質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主要依靠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專業的森林資源資產評估人員除了掌握資產評估專業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具備一般的資產評估能力外,還應該具備林業、林業經濟管理、森林資源調查技術、森林資源資產運營方面的專業知識、技能和能力。高校應該根據市場對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專業人才的需求情況,結合院校自己的特點和優勢,合理確定專業建設方向。
(四)加快培育林業產業市場
通常認為,市場是商品交易得以實現的場所,市場應成為資源的主要配置者和經濟活動的主要調節者。中國目前的市場體系已經初步形成,由于歷史等因素的原因,林業行業的市場化相對緩慢,建立健全林業市場體系,刻不容緩。建立健全林業市場體系,必然會增強社會對森林資產評估的需求,但同時也為森林資產評估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目前各個省市地州都已經有成立林業產權交易市場的范例,基于林業資產市場化程度低的這一現狀,國家應采取進一步的措施推進林業行業的市場化進程。
參考文獻:
[1] FAO,2001,Global Forest ResourcesAssessment 2000-main report,FAOForestry Paper No.140.Rome,Available on the Internet:
/forestry/fo/fra/main/index.jsp.
[2] Ian bateman,“Recent development in evaluation of non-timber forest products:the extended CBAmethod”,Quarterly Journal of Forestry,
1991,85(2).
篇2
關鍵詞:森林資源;資產評估;程序
中圖分類號: F32文獻標識碼:A
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是評估者根據被評估森林資源資產的實際情況、所掌握的市場動態資料和對現在和未來進行多因素分析的基礎上,對森林資源資產所具有的市場價值進行評定估算。按《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技術規范( 試行)規定》,國有森林資源資產評估的法定程序由評估立項、評估委托、資產核查、資料搜集、評定估算、提交評估報告書、驗證確認、建立項目檔案8個階段組成。
1、評估立項
森林資源資產評估立項的申報是指依法需要進行森林資源資產評估的單位,向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和國有資產管理部門提出森林資源資產評估申請書,經審核,做出是否進行評估的決定,通知申報單位是否準予立項的過程。
2 、評估委托
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單位接到立項通知后,可自選委托具有承擔森林資源資產評估資格的資產評估機構對立項通知書規定范圍內的森林資源資產進行評估。資產評估機構接受委托后,應與委托方簽訂《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協議書》。協議書的主要內容有委托方和受托方的名稱,委托評估的森林資源資產范圍、對象和種類,評估的時間、地點,雙方責任和義務,評估收費標準,違約責任等。《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協議書》經雙方負責人簽字, 加蓋公章后生效。
森林資源資產占有單位在評估委托時,還要同時提交有效的森林資源資產清單以及其他有關材料。
3、資產核查
資產核查是指按森林資源資產評估的范圍對待評估的森林資源資產的實物量、林分質量、立地條件和地利等級等情況進行實地核對和調查,并做出核查報告的全過程。
森林資源資產核查一般由委托單位提供森林資源資產清單,資產評估機構對委托單位提交的森林資源資產清單上所列資產的權屬、數量和質量進行核對和必須的調查。
森林資源資產核查的項目主要包括權屬、林地或森林類型的數量、質量和空間位置等內容,核查的方法有抽樣控制法、小班抽查法和全面核查法等3種。要求被核查的森林資源資產賬面、圖面和實地三者一致。
4、資料搜集
在進行森林資源資產評定估算前,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機構必須搜集掌握當地有關的林業生產技術經濟指標、成本核算資料、有關產品價格和稅費,林業生產投資收益率、林分生長過程表、生長模型以及各種測樹經營數表等資料。
5、評定估算
評定估算是指森林資源資產評估人員根據評估的特定目的和掌握的有關資料、選擇適當的標準,依據法定的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方法,對委托評估的森林資源資產價格進行具體的評定和估算,并在評估工作結束后向委托評估的單位提出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報告書的過程。這是資產評估工作最關鍵的階段,在具體工作中往往按制訂評估工作方案、實際評定估算兩個步驟進行。
5.1 制訂評估工作方案
評估工作方案是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實際操作的計劃和安排。內容包括確定評估時間、工作進度計劃和步驟;確定被評估森林資源資產的詳細范圍;確定參加資產評估工作人員的職責分工、組織和各自應承擔的責任以及相應的組織工作;確定森林資源資產評估的方式和方法;編制森林資源資產評估經費預算以及其他應明確的問題。
5.2 實際評定估算
5.2.1劃分森林資源資產類型
根據森林資源資產的特點首先劃分出林地資產,林木資產和森林景觀資產;在林木資產中又可按林木的用途劃分為用材林、經濟林、竹林和薪炭林;按林種劃分后,再按森林類型、樹種以及品種、森林功能等確定具體的評估項目,根據各類森林資源資產的不同特點選擇適當的評估方法。
5.2. 2 估算森林資源資產價格
根據被評估森林資源資產的實際狀況,應用所搜集的信息資料以及有關的經濟技術指標,按照評估的特定目的以及掌握的資料狀況,選擇適合的計算方法估算出森林資源資產的價格。
在評定估算過程中,對森林資源資產狀況的判斷和評定要準確,計算方法、計算公式以及計算過程都要準確無誤,以確保森林資源資產評估結果的客觀、公正。
6 、提交評估報告書
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報告書是對森林資源資產的實際價格提出的公正性文件,評估機構和評估工作人員要對所提出的評估報告承擔法律責任。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報告書由具備資格并直接從事該項資產評估工作的評估人員簽字,評估機構負責人認真審核后簽名并加蓋公章方可生效。
7、驗證確認
森林資源資產評估驗證確認是指資產評估行政主管部門或授權的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接到有關單位森林資源資產評估確認報告后,對森林資源資產評估進行合規性審核,并向有關單位下達確認通知書的過程。
8、建立項目檔案
評估工作結束后,評估機構應及時將有關文件及資料分類匯總、登記造冊、建立項目檔案。按國家有關規定和評估機構檔案管理制度進行管理。
參考文獻
[1]李.森林資源資產評估程序探討[J]. 四川林業科技. 2007(02).
篇3
隨著我國集體林權相關制度的不斷改革與深入,林農對資金的需求程度已達到最大化,為有效解決林農資金短缺問題我國政府及有關機構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林權抵押貸款制度,對森林資源資產作出科學、正確的評估,進一步推進了我國林業的發展。本文主要闡述了我國林權抵押貸款制度與森林資源資產評估的重要意義,并針對現階段林權抵押貸款與森林資源資產評估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合理化建議,以期為完善我國林業體系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
林權;森林資產評估;抵押貸款
近年來,我國森林資源資產的產權制度逐步得到改革,市場經濟體制在我國森林資源資產的運作中的影響日益深入,林權抵押貸款的行為普遍存在,由于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是林權抵押貸款最為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受到我國國民的高度關注。林權抵押貸款與常規貸款交易相比具有一定特殊性,若與我國現存的貸款行業等同對待勢必會引起一系列問題,因此對林權抵押貸款與森林資源資產評估進行深入、全面的分析十分必要。
1林權抵押貸款與森林資源資產評估的意義
林權抵押貸款是改革集體林權制度的重要措施,可有效解決我國林業經營主體或林農資金短缺的問題。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是林權抵押貸款的基礎與條件,是林權抵押貸款實現資金流轉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相關機構或部門對森林資源資產進行正確評估,進而根據資產評估結果為需要資金的林業經營主體提供資金周轉。通過全面展開合法的林權抵押貸款,在為林業進一步發展注入新動力的同時有效盤活了我國森林資源資產。進行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可有效促進我國森林資源資產的整體確權工作。在進行林權貸款抵押之前需要對森林資源資產進行評估,資產評估最重要的程序就是要明確標明資產具體的權屬情況,通過林權抵押的要求對森林資源資產的權屬進行明確劃分,可規避由于資產權屬存在紕漏造成處置的風險。同時進行森林資產評估可切實保障林權抵押貸款各方的合法權益。林業經營主體或林農在申請林權抵押貸款時需要評估師在公允的立場上對森林資源資產進行評估,明確的法律法規指導評估的整個過程,在保障銀行利益的基礎上最大程度實現森林資源的價值[1]。
2我國現階段林權抵押貸款與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2.1我國現階段林權抵押貸款與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存在的問題隨著我國林業事業的快速發展,森林資源的生態作用日益受到重視。現階段我國集體林權制度得到全面改革,林業市場也逐步趨于穩定,森立資源資產評估在衡量林權抵押貸款雙方利益的過程中發揮不容忽視的作用。但據相關資料及實地調查顯示,我國現階段林權抵押貸款與森立資源資產評估仍存在較多問題亟待解決:我國目前缺乏森立資源資產評估的專業人員,給林權抵押貸款工作帶來巨大挑戰,日益增加的森林資源資產評估需求與現有的工作人員形成矛盾,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工作的順利開展受到一定阻礙,影響林權抵押貸款中資產權屬的準確確定;森林資源資產評估結果具有多樣性,偏離我國社會市場價值,在森林資源資產評估過程中存在較多人為干擾因素,在根本上增加林權抵押貸款的風險;林權抵押按業務貸款的期限與林業實際的生產周期極其不匹配,加之貸款費率較高,在不同給程度上增加了林業資源變現的難度[2]。
2.2針對林權抵押貸款與森林資源資產評估相關問題的解決措施我國應規范并完善現有的森林資源資產評估體系。我國相關機構應全面培訓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工作人員的綜合素養,通過對評估師進行系統的培訓,加強其對專業技能的掌握程度。建議適當增加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機構的數量,進一步滿足更多林權流轉及抵押貸款的評估需求。我國政府也應根據市場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健全林權抵押貸款相關制度及管理方法,加大林權抵押貸款配套的政策扶持,通過降低貸款費率或簡化貸款手續的方式,為林業經營主體或林農提供便利的貸款服務。金融機構應明確林權抵押貸款抵押率的合理范圍,并及時為林權抵押貸款配置風險識別的專業人才,在根本上保障林權抵押貸款的安全[3]。
3結語
目前林權抵押貸款是我國林業經營主體或林農進行融資的重要手段,在林權抵押貸款時對森林資源進行資產評估可有效保障借款方與放款方的利益。近年來,通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程度的不斷深入,全面激發了林農參與造林的積極性,林權抵押貸款隨之被廣泛推廣。林權抵押貸款的進一步活躍,大力推動了我國林業的長足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珍,于磊,趙慧峰.論森林資源資產抵押貸款資產評估價值類型選擇[J].林業經濟問題,2013,12(03):269-273.
[2]劉軒羽,夏秀芳,周莉.林農小額林權抵押貸款需求影響因素分析——基于對福建省、浙江省和陜西省的調研[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4,12(06):288-292.
篇4
關鍵詞:清算價格法;抵押處置物;森林資產;評估應用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8-0191-02
一、抵押處置物資產的形成
森林資源資產抵押處置物資產是指借款人(森林資源資產所有人或授權人)以其合法的森林資源資產做抵押資產提供貸款償還的擔保后,由銀行向借款人發放貸款,當借款人不按期償還或無力償還貸款時,銀行有權依法以森林資源資產抵押資產折價或拍賣、變賣該財產的價款優先受償從而實現抵押權的資產。
目前,各銀行利用森林資源資產抵押貸款可接受的抵押主要是林木、林業用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經濟植物等。這些抵押資產具有不可分割性、不可移動性、再生性、效益的多樣性、保值增值等重要特征,是一種安全系數較高的擔保方式。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信貸資金的安全性,但這種安全性是相對而言的。如果忽視了森林資源資產抵押資產的宜毀滅、長周期、不能快速變現、變現價值低或根本無法變現時,就會帶來信貸風險,造成信貸資金損失。因此,確保森林資源資產抵押資產的變現能力、價值的合理性,是防范信貸風險的一道重要屏障。這就要求信貸員和森林資源資產價格評估人員在利用森林資源資產抵押貸款評估過程中要做到“三注意”。
1.森林資源資產是否存在瑕疵。森林資源資產應當具有獨立性、流通變現性。以不合法或不適宜的森林資源資產為擔保發放貸款,會引起森林資源資產無法變現,使銀行遭受經濟損失。比如,森林資源資產證由于辦證時的缺陷,與其他產權共用(發展林下種植、養殖),獨立變現能力不強,抵押時又不夠謹慎,未將相鄰的產權一并抵押,一旦產生風險,就會造成處置困難。信貸評估人員應具有這種鑒別能力,拒絕此類產權抵押。
2.森林資源資產是否具有使用價值。如果森林資源資產因自身原因(如林種確定不合理等)利用受限,沒有使用價值,喪失了變現能力,這將給銀行造成巨大損失。比如,購買的森林資源資產因某種原因,造成無法實際使用,時間較長,但是由于周邊森林資源資產價格不斷上升,經評估給出了高價,作為抵押物從銀行取得了貸款,但由于借款人還款能力出現困難,無法到期償還貸款,而抵押物估值明顯偏高,有價無市,變現困難,就有可能形成問題資產。因此,對于因森林資源資產自身問題長期利用受限,無實用價值的森林資源資產不接受貸款申請。最常見的是國家重點公益林、特用林(國防林)、景觀資產。
3.森林資源資產是否具有變現能力。森林資源資產的擔保能力體現在其未來的變現能力上,而實際的評估工作中,可能會出現評估人員不自覺地忽視對森林資源資產變現能力的評估。比如缺乏實地調查了解,紙上談兵,輕信借款人一面之詞,忽視了森林資源資產變現能力,一旦借款人喪失第一還款來源,而森林資源資產變現周期很長或變現金額很難彌補不足,就會使銀行遭受損失。
在個人森林資源資產貸款發展中,銀行應當選擇與一至兩家資質良好的評估公司合作,要求評估人員在評估過程中嚴格執行相關技術規范,遵守職業道德,不能迎合委托方的不正當要求,搞虛假評估。同時,信貸人員應陪同評估人員一同前往現場,了解森林資源資產的位置、周邊環境,核實森林資源資產的實際林分用途(林種)、林分起源、林分結構、樹種組成、林齡結構、林相和林分質量等情況,從森林資源資產地段等外觀要素以及內在質量和變現能力綜合考慮,對森林資源資產進行全方位、客觀合理的評估,從而保證森林資源資產估值質量,防范森林資源資產信貸風險。
二、清算價格法基本理念
1.基本思路。清算價格法是以清算價格為標準來估算森林資產抵押物處置價值的一種方法。是根據借款人清算對資產可變現的價值,評定重估確定所需評估的資產價值的方法。所謂清算價格,是指借款人由于破產或其他原因,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內將森林抵押資產變現,在借款人清算之日預期出賣森林資產可收回的快速變現價格。主要根據抵押森林資產因子狀況,運用現行市價法估算其正常價值,再根據處置情況和變現要求,乘以一個變現率,最后確定評估價格。在原理上基本與現行市價法相同,所不同的是清算價格低于現行市場價格。這是因為借款人急于將森林資產拍賣、出售。因此,從嚴格意義上來講,清算價格法不能算為一種基本的評估方法,只能算是重置成本法、收益現值法、現行市價法的具體應用。
2.應用前提。以具有法律效力的破產處理文件或抵押協議合同及其他有效文件為依據;森林資產以整體或拆零在市場上可以,而且必須快速出售變現;所賣收入足以補償因出售森林資產的附加支出總額。
3.適用范圍。破產或無償還能力是指借款人因經營不善造成嚴重虧損、資不抵債時,借款人應依法宣告破產,當債務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時,法院以其全部財產依法清償其所欠的債務,不足部分不再清償。森林資源資產抵押是指企業或個人為了進行融資,用自己特定的森林資源資產為擔保向對方保證履行合同義務的擔保形式。提供資產的一方為抵押人,接受抵押財產的一方為抵押權人。抵押人不履行合同時,抵押人有權利將抵押財產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變賣,從變賣抵押物價款中優先獲得賠償。清理是指經營不善導致嚴重虧損,已臨近破產的邊緣或因其他原因將無法繼續經營下去,為弄清楚財產現狀,對財產進行清點、整理和查核,為經營決策(破產清算活繼續經營)提供依據,以及因資產損毀、報廢而進行清理、拆除等的經濟行為。
4.價值因素。如果借款人完全喪失森林資產的處置權,無法討價還價,占有主動權的買方必然會盡力壓低價格,以從中獲益;如果借款人尚有討價還價的余地,則森林資產的價格就有可能高些。森林資產的拍賣時限越短,森林資產的清算價格就可能越低;反之,若拍賣的時限較長,森林資產的價格就可能高些。與被拍賣森林資產相同或類似的森林資產的現行市價越高,被拍賣森林資產的清算價格通常也會高些;反之,被拍賣森林資產的價格就會低些。若森林資產與破產借款人的其他資產一起整體拍賣,其拍賣值可能會高于包括森林資產在內的個單項資產變現價值之和。
三、清算價格法程序
進行市場調查,搜集與被評估資產或類似資產清算拍賣的價格資料。
分析、驗證價格資料的科學性和可靠性。
逐項對比分析評估與參照物的差異及其程度,包括實物差異、市場條件、時間差異和區域差異等。
根據差異程度及其他影響因素,估算被評估資產的價值,最后得出評估結果。
根據市場調查計算出結果,對清算價格進行評估。
四、清算價格法方法
嚴格地說,按照國際慣例,資產評估方法有三種方法:重置成本法、收益現值法、現行市價法。清算價格法不稱之為一種獨立的評估方法。在中國由于《國有資產評估管理辦法》(國務院第91號令)規定清算價格法是一種獨立的評估方法,才使業內普遍認為它也是國際通行的評估方法之一。
目前,對于清算價格的確定方法,從理論上還難以找到十分有效的依據,但在實踐上仍有一些方法可用。筆者認為,森林資產評估清算價格的方法主要是現行市價。
首先,根據被評估森林資產的具體情況及所獲得的資料,選擇重置成本法、收益現值法和現行市價法中的一種方法確定被評估森林資產的價格;然后根據快速變現原則確定一個變現率,再用評估價格乘以變現率,所得結果即被評估森林資產的清算價格。
五、清算價格法實例
某拍賣公司將抵押的一某信用社森林資產拍賣出售。該森林資產承包使用年限為50年,到評估基準日已使用15年,剩35年。林分質量狀況良好,年生長率3.95%。試評估該森林資產的清算價格。
1.確定重置成本全價。經核查估算,現森林資產的當前價值為15萬元(可以利用原評估值調整,但必須是凈值),年利率為7.05%(銀行當前利率6.05%,上調10%)。根據提供清單顯示,此林地流轉時繳納5%的轉讓金,則被評估森林資產的重置成本全價:
B=150000+[150 000/(1+3.95%+7.05%)]*5%=156 756.76元
2.確定森林資產的變現率。被評估森林資產的價值變現是依據承包時間確定,林分因子質量與年限關系密切,故使用年限法確定變現率。根據抵押協議,該資產使用年限50年,已使用年15年,則該資產的變現率為:
C=(1-n/N)*100%=(1-15/50)*100%=70%
3.確定被評估森林資產在公平市場下的評估值。根據核查,被評估森林資產的管護較好,功能性和經濟性損耗很小,可忽略不計,故在公平市場條件下,該森林資產的評估值為:
P=B*C=156 756.76*70%=109 729.73元
4.確定折扣率。森林資產的價值變現應由抵押本息總價值和保留底價確定該森林資產的折扣率。
該評估森林資產抵押貸款本息金為100 000.00元,拍賣保留底價為40 000.00元。則該森林資產的折扣率為:
D=(1-m/M)*100%=(1-40 000/100 000)*100%=60%
5.確定被評估森林資產的清算價格。被評估森林資產清算價格=P*D=109 729.73*60%=65 837.85元。
篇5
關鍵詞:經濟林;資產評估;評估方法
中圖分類號:S794.4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5)017-000-01
經濟林是森林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效益見效快、受益時間長、經濟效益高的商品林林種。經濟林資源資產是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戶的重要資產,也是森林資源資產評估中最常碰到的評估對象且評估技術參數多。筆者就經濟林資產評估的評估方法及關鍵影響因子作一下闡述,為經濟林資源資產的科學評估提供參考。
一、經濟林資產介紹
1.經濟林概念
經濟林是指以生產油料、干鮮果品、工業原料、藥材及其它副特產品為主要經營目的的有林地和灌木林地[1],可分為果品林、食用原料林、林化工業原料林、藥用林、 其它經濟林。果品林是指以生產各種干鮮果品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和灌木林地,是安徽省經濟林資產評估實務中碰到最多的經濟林種類。
2.經濟林生長發育的不同階段
經濟林通常分成四個生長發育階段,分別為產前期、初產期、盛產期、衰產期,其生長速率的變化也會因樹種、品種、立地條件、不經營水平的同而不同。產前期是經濟林的幼齡階段,以營養生長為主。
各經濟林的生長發育差異很大,不同經濟林樹種、相同樹種但不同品種之間、相同品種但其經營措施之間差異也相當大,評估時先確定林齡,再對林木生長的狀況、產品的產量進行分析,確定林木所在的生長發育階段。
3.經濟林資產
經濟林資產是以經濟林資源為內涵的財產,主要由林地資源資產、林木資源資產、林產品資源資產構成。經濟林產品即經濟林林木上生長著的經濟林產品,長成采收之后,其林中經濟林產品資源資產歸零,爾后隨著經濟林產品的形成,其價值又逐漸增加,周而復始。經濟林資產的主要經濟價值就體現在經濟林產品上,在盛產期經濟林評估中常忽略林木資源資產的價值,不予估價。
二、經濟林資產評估方法
經濟林資產評估宜選用重置成本法、收益現值法、剩余價值法、市場成交價比較法[2]。
重置成本法是按現時的工價及生產水平,重新營造一塊與被評估經濟林資產相類似的資產所需的成本費用,作為被評估資源資產的評估值,主要適用于產前期、初產期。初產期經濟林用此法進行評估時還要將當年的收益作為經營成本扣除。經濟林存在著經營壽命問題,盛產期經濟林用重置成本法進行評估時,存在著類似的實體性貶值、功能性貶值,應根據已收獲的年限和盛產期的年限比值來測算折舊率。
收益現值法是通過估算被評估的經濟林資產在未來經營期內各年的預期凈收益按一定的折現率折算為現值,并累計求和得出被評估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值,主要適用于初產期、盛產期。采用收益現值法時應明確該品種經濟林的經濟壽命,測算擬評估經濟林在經濟壽命周期內未來各年度的經濟收入和成本支出。
剩余價值法是針對衰產期經濟林資的評估方法。經濟林到了衰產期,產量明顯下降,繼續經營將是高成本低收益,在這個階段,特別是喬木樹種經濟林,其剩余價值主要是林木資源資產的價值。
三、經濟林資源資產評估中關鍵因子
1.品種
相同經濟林樹種,品種不同,在相同經營水平和相同年齡階段,好的品種其產量、價值價值要比是差的品種高很多。在資源核查中,可要求資產占有方提供林木良種證復印件、林產品、不同生長時期的經濟林照片等資料,作為工作底稿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核實待評估經濟林資產的品種。
2.產量預測
經濟林的年產量隨經營水平、氣候條件、品種等均有較大差異,且產量調查、資料統計難度大,也沒有各樹種各品種的收獲預測表可供參考。評估中常需查閱林業主管部門公布的相關經濟林樹種品種的產量,結合立地條件、經營管理水平、當地已栽植的相同品種經濟林產量等來做出研判。大部分經濟林樹種,如油茶、李等處于盛產期時,產量有大小年變化特征,將產量折成年平均值作為計價依據。
3.經營成本
經濟林在生長發育的不同階段,經營成本有所不同。產前期主要成本有劈山清雜、開帶挖穴、施肥定植、苗木費、防病治蟲、修枝定形、除草、管理費用分攤、林地地租等[3]。進入初產期后,經營成本減少,進入相對穩定的時期,主要成本有采摘費、撫育工資、有機肥、林地地租、防病治蟲等。遇到葡萄、櫻桃、藍莓等樹種還要考慮拉網防鳥的費用。
4.投資收益率
投資收益率含經濟利率和風險率兩個部分。經濟利率可采用中國人民銀行最新公布的5年期以上貸款基準利率來確定, 風險率是指林業生產中由造林失敗、火災、病蟲害、風災、雪災、早災等自然災害及人畜破壞產生的經營風險。在經濟林評估中,投資收益率常設在8%~10%。重置成本法中,投資收益率越高,評估值越高;收益現值法中,投資收益率越高,評估值越低。
5.調整系數
在實際評估工作中,經濟林林分調整系數是根據經濟林林分的主要生長狀況指標與預定平均效果的差異來確定的,現實林分樹高、冠幅、株數與同齡參照林分樹高、冠幅、株數的比值以及立地質量條件、地利等級、經營管理水平、林業行業政策等因素來綜合確定。
在經濟林資產評估過程中,實現對不同評估值影響因素的控制,形成全面的質量控制體系,能提高經濟林資產評估的質量,真實的反映出經濟林的資產收益[4]。實現經濟林資產的科學評估,能促進森林資源資產的合理流動,正確體現經濟林資產的價值量,保護經濟林資產所有者和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對于促進林地流轉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國家林業局.國家森林資源連續清查技術規定[S].2003.
[2]國家林業局.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技術規范[S].LY/T 2407-2015. 2015:14-15.
[3]曹麗如.經濟林資產評估技術的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8.
篇6
關鍵詞:實物量 森林 林木面積及蓄積 林地流轉 資產評估
林相圖是反映基層生產單位森林現狀,并能通覽林區優勢樹種分布、齡組結構和立地類型全貌的圖面材料。林相圖除具備基本圖的內容外,還用色彩顯示林相特征,其中的林業要素有優勢樹種(組)、齡組(級)、疏密度(郁閉度)、森林起源、立地類型和地位級(地位指數)等。因此林相圖可使人一目了然地從中了解經營對象的林分結構和立地類型。由于林相圖能清楚地反映整個林場的地物、地類及森林按林種、樹種和齡組的分布特征,以及各個小班的林分與林地的生產力,它既是編繪森林分布圖和森林經營措施圖面材料的基礎,又是編制森林經營方案、總體規劃設計、林區開發方案的主要圖面材料。 地形林相圖就是在普通林相圖的基礎上,加繪相應比例尺的等高線,給人直觀的林相及地形變化特征,立體感較強,為林區經營活動、了解地貌及經營設計提供了方便。為使森林、林木、林地流轉實物量調查的結果更能及時而準確地反映實際情況,為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提供科學、準確的基礎數據,保護森林資源所有者、經營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權益,在實物量調查內業中使用了一種新方法,下面就這一方法的工作流程做一簡單介紹:
一、技術平臺:
1、黑龍江省森林、林木、林地流轉實物量調查數據處理程序
2、地理信息軟件Arcviwe GIS 3.2、方正智繪
3、MapSource軟件 、FoxPro軟件
二、數據準備:
1、擬流轉區的遙感影像圖(*.tif)
2、擬流轉區二類調查林相圖(*.mrg)
3、擬流轉區樣地布點圖(在二類林相圖擬流轉區內布點,延坐標X、Y方向分別按150米布置一個樣地點,并把樣地點按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的順序編號)
4、擬流轉區樣地的矢量文件(*yd.shp):把布置在林相圖中的樣地點輸出ArcviewGIS的Shape文件(yd.shp),其中表中字段要有樣地號(ydh)、橫坐標(X)、縱坐標(Y),字段類型均為數值型
三、內業工作步驟:
(一)、單元因子及樣地點信息錄入(此工作為外業期間的工作,每天晚上要把當天調查的單元及樣地信息錄入數據處理系統中)
1、打開數據處理系統,點擊系統管理 工作地區(選擇工作地區) 確定:
2、錄入單元因子及樣地信息:點擊單元因子調查 新增,出現如下對話框:
1)、單元因子的錄入:把上表中的各項內容按實際調查的結果錄入,其中“面積”一項及下面點選框里的內容等可不錄入,等單元面積統一賦值,樣地自動歸屬后再錄入,“立地及土壤情況”錄完后,要點擊“測試立地”,以便對所填內容進行邏輯檢查;
篇7
林權抵押貸款的創新做法
出臺制度,規范運行。崇義縣農村信用社在認真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制定了《崇義縣農村信用社森林資源資產抵押貸款辦法(試行)》,將有林權證,山林權屬明晰、無權屬糾紛的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的林木資產及其林地使用權列為貸款抵押物,經現場調查及評估登記后,對借款人可以發放一定額度的貸款。現場調查核實,合理確定抵押率。信貸人員與林業部門專業人員到現場核實林權證所確定的山場、面積、林種準確無誤后,根據不同林種、不同林齡區別確定抵押率。對處于幼林齡階段的用材林、產出前的經濟林,抵押率確定在30%以內;對處于中、近熟林齡階段的用材林、盛果期的經濟林,抵押率確定在50%以內;對成熟、過熟的用材林、竹林,抵押率確定在60%以內。
科學確定貸款期限和利率。中、近熟林以上抵押的,可發放2~3年期貸款,并要求貸款戶制訂分年還款計劃;對幼齡林的貸款期限確定為2年以內。利率執行現行同期限、同檔次抵押貸款利率。搭建林權抵押貸款中介服務平臺。林權抵押貸款業務的開展需要林業部門的保駕護航。林權制度改革后,該縣林業局于2006年6月成立了林權交易中心,為農村信用社和林權人之間搭建了第三方中介服務平臺,做好以下工作:證實并確保林權證標明的山林與申請借款人擁有的合法權屬真實一致;林權在抵押貸款期間,確保對該山場不批采伐證,不辦理流轉變更手續;確需采伐、流轉的,必須告知信用社,在借款人歸還貸款本息的前提下,方可進行采伐、流轉。
林權抵押貸款面臨的風險
抵押物受損風險。一是林農濫砍濫伐山林行為難以杜絕,抵押物價值縮水可能性大。二是貸款抵押物保管防護不力。林權抵押貸款抵押物基本上由貸款戶自行管理,沒有專業的農技人員進行維護,尤其是發生災害后林權抵押物損失嚴重。三是抵押物未投保,轉移自然災害風險能力差。由于保險部門沒有開辦林木自然災害險種,林權抵押貸款抵押物均未投保,使受災林農的經濟損失難以彌補,影響了林權抵押貸款的按時收回。四是抵押物面臨自然災害風險。2008年1月份的持續雨雪冰凍天氣,造成經濟林大面積受災,全縣累計受災總面積196.48萬畝。其中抵押毛竹、杉木林受災面積37083畝,受損面積23935畝,占林權抵押物總面積的72%。據初步統計,該縣近30%的林權抵押貸款戶難以按時還款,目前已有20%的林農口頭提出延期還款申請。
抵押值被高估風險。一是對評估行為缺少法規約束,評估標準不明確,確定評估值的隨意性大。二是存在評估技術風險。森林資源評估是一項綜合性、技術性很強的工作,技術指標繁雜,評估方法較多。有關規定要求,森林資源資產數量、質量的核查,必須由具有森林資源調查工作經驗的中、高級技術職稱的林業專業技術人員負責,但該縣林業部門卻由不具備評估資質的工作人員兼職辦理。抵押物登記風險。2006年6月前,由于未成立林權交易中心,基層農村信用社僅把抵押人的林權證、林木經營權證收歸自己保管,就發放了貸款,這樣做無任何法律效力。據統計,這部分貸款共9筆、190萬元,分別占林權抵押貸款筆數、余額的12.86%和4.23%。2006年6月至2007年4月,辦理林權抵押貸款出具了地方林業局制發的《森林資源抵押登記申請書》和《崇義縣森林資源資產評估中心資產評估報告》,據統計,這部分貸款共43筆、2930萬元,分別占林權抵押貸款筆數、余額的61.43%和65.21%,由于林業部門未核發抵押登記證,其抵押登記不規范,存在著風險。抵押物變現難風險。林業的特點是周期長,采伐指標計劃性強,未到采伐期或沒有采伐指標,抵押物的變現就很難實現,因此林木的采伐指標就成了變現的關鍵。雖然縣聯社制定了《崇義縣農村信用社森林資源資產抵押貸款辦法(試行)》,但實際上對林業部門沒有任何制度約束,風險一旦產生,林木指標的不確定性將給貸款人帶來到期不能還款的風險。
防范林權抵押貸款風險的建議
篇8
寧安市林業局所屬國有林區有7個國營林場,2個貯木場,1個林木種子園,1個國營苗圃。現有職工1503人,離退休466人。擁有固定資產7041萬元。具有年生產木材40000m3,造林40000hm2的能力。年創林業總產值2000萬元。2006年末,寧安市林業局國有林區經營總面積111404 hm2。其中林業用地95820 hm2,占86.01%。在林業用地中,有林地92353 hm3,96.38%;疏林地20hm2,占0.02%;灌木林313 hm2,占0.33%;未成林造林地2124 hm2,占2.22%;苗圃用地10hm2,戰0.01%;宜林無林地1000 hm2,占1.04%。在有林地中,用材林27452 hm2,戰29.73%;防護林55514hm2,戰60.11%;特種用途林(含母樹林)8834 hm2,占9.56%;經濟林553 hm2,占0.60%。在宜林無林地中,荒山荒地706 hm2,占70.6%;采伐跡地29 hm2,占2.9%;火燒跡地3 hm2,占30%;退耕還林地112 hm2,戰11.2%;其他(草甸子)150hm2,占15.00%。非林業用地面積15584 hm2,其中農田10307 hm2,占66.14%;沼澤地4139 hm2,占26.56%;特用地704 hm2,占4.75%;其他(未利用地)398 hm2,占2.55%。森林覆蓋率為83.18%。森林活立木總蓄積8760430 hm3。其中有林地蓄積8749540 m3,占99.88%;疏林地蓄積290 m3,占0.00%;散生木蓄積10600 m3,占0.12%。在有林地蓄積中,用材林2627030 m3,占30.02%;防護林5053250 m3,占57.76%;特種用途林1069260 m3,占12.22%。在有林地面積中,天然林79260 hm2,占85.82%;人工林13093 hm2,占14.18%。在有林地蓄積中,天然林7574250 m3,占86.57%;人工林1175290 m3,占13.43%。
2. 試點范圍和基本原則
2.1試點范圍
2.1.1試點單位和流轉面積、蓄積
寧安市林業局所屬6個國有林場,計劃第一批試點準備流轉林地總面積3141.6 hm2,總蓄積174901 m3。本次試點林地流轉面積占國有經營總面積111404 hm2,的2.82%;流轉森林、林木活立木蓄積國有森林活立木總蓄積8760430 m3的2.0%。其中(1)三靈林場林地面積1616 hm2,蓄積70580 m3;(2)江東林場林地面積974.2hm2,蓄積77704 m3;(3)三林林場林地面積259.6 hm2,蓄咱們85421 m3;(4)營城子林場林地面積193.6 hm2,蓄積14397 hm2;(5)興隆林場林地面積52 hm2,蓄積1981 m3;(6)石林林場林地面積46.2 hm2,蓄積1697 m3。
2.1.2森林林木和森地流轉試點范圍
(1)生態公益林以外的國家所有的灌木林地、疏林地、采伐跡地、火燒跡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和宜林荒地的經營權。
(2)國有商品林中的天然次生林、人工林及其林地經營權。
2.2基本原則
①有利于保護、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資源的原則;②公開、公平、公正和自愿、平等、有償的原則;③不改變林地用途的原則;④依法報批、評估的原則;⑤在同等條件下,流轉過程中本單位林業職工和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在先,面向社會一切愿意參加經營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原則。
3. 流轉程序和方法步驟
3.1流轉程序
(1)試點國有林場向寧安市林業局提出書面申請,同時提交以下材料:①本單位法人代表的身份證明;②林權證;③擬流轉的森林、林木和林地情況(包括林種、樹種、林齡、面積、蓄積、位置等);④擬流轉后森林、林木和林地的用途和發展目標;⑤黑龍江省林業廳(牡丹江市林業局規定應提交的其他材料。
(2)試點國有林場森林、林木和林地流轉中申請逐級上報黑龍江省林業廳報批。
(3)國有林流轉應當進行評估。須經有甲級以上資質的林業調查設計單位進行森林資源實物量核查,并由省林業廳對核查結果認定后,按照財政部、國家林業局《森林資源資產評估管理暫行規定》進行評估,評估結果報省林業廳核準。
(4)國有林流轉的價格不低于評估價。
(5)國有林以轉讓、租賃等方式流轉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法》的有關規定,以招標的形式進行。國有林以作價入股,聯合經營等方式流轉的,可以協商的方式進行。
(6)黑龍江省林業廳負責組織國有林流轉的招標工作,具體采取的方式:①黑龍江省林業廳提前15日發出招標公告,內容包括林地的位置、面積、經營情況、資源情況和招標時間、地點,以及其他需要公告的事項;②投標人在公告規定的期限內向組織招標的黑龍江省林業廳登記,領取有關資料;③黑龍江省林業廳會同出讓方及有關單位組成評估委員會,負責審查投標者資格;④投標人向評標委員會交納評估價10%的保證金后,參加投標;⑤評標委員會對有效標書進行評審后,擇優決定中標人,并發給中標通知書。未中標人交納的保證金,由評標委員會當場退還。
(7)各國有林場與中標者應當簽定森林、林木和林地流轉合同。
(8)中標者按合同規定付清轉讓費后,流轉雙方應及時到寧安市林業局申請辦理權屬變更登記。以租賃、作價入股、聯合經營等方式流轉的,到寧安市林業局辦理備案手續。
(9)申請森林、林木和林地權屬變更登記,應當提交下更材料:①所流轉的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林權證;②流轉雙方依法簽定的流轉合同;③同意流轉的相關文件,決定或決議;④黑龍江省林業廳核準的評估報告;⑤黑龍江省林業廳(牡丹江市林業局)規定的其他材料。
3.2方法步驟
分5步走,從2007年3月12日至10月31日。
(1)呈報試點請示,起草流轉方案。時間81天(2007年3月12日至2007年5月31日)。根據黑龍江省林業廳辦公室《關于提報全省森林、林木和林地流轉試點單位名單的通知》(黑林辦發[2007]18號)文件精神和牡丹江市林業避周可華局長指示,起草向牡丹江市林業局呈報《寧安市林業局關于開展森林林木和林地流轉試點工作的請示》(寧林字[207]14號)。根據《黑龍江省森林林木和林地流轉試點工作方案》和《黑龍江省森林林木和林地流轉管理暫行辦法》,編制下發《寧安市林業局關于開展森林林木和林地流轉試點工作的通知》(寧林字[2007]21號)文件。正式啟動寧安市林地流轉試點工作。
(2)授理流轉申請,逐級上下班報審批。時間30天(2007年6月1日至30日)。以國有林場為單位,向寧安市林業局提出林地流轉書面申請,同時提交以下材料:①單位法人身份證明;②林權證;③擬流轉的森林、林木和林地情況(包括林種、樹種、林齡、面積、蓄積、位置等情況);④擬流轉后森林、林木和林地的用途和發展目標。
寧安市林業局審定匯總各單位申請及相關材料,起草申請行文逐級上報黑龍江省林業廳報批。
(30組織森林核查,進行資產評估。時間62天(2007年7月1日至2007年8月31日)。聘請黑龍江省林業勘察設計院(具有甲級森林調查資質)專業隊對寧安市林業局申報林地流轉的6林場準備流轉的森林、林木和林地調查核實,核查結果上報黑龍江省林業廳確認后,按照《森林資源資產評估管理暫行規定》進行評估,評估結果再報黑龍江省林業廳核準。
(4)轉讓租賃招標,作股聯營協商。時間30天(2007年9月1日至30日)國有林以轉讓、租賃等方式流轉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的有關規定,以招標的方式進行。國有林以作價入股、聯營經營等方式流轉的,采取協商的方式進行。國有林流轉的價格不得低于評估價。由黑龍江省林業廳組織國有林流轉的招標工作。
(5)簽定流轉合同,權屬變更登記。時間31天(2007年10月1~31日)。中標者憑中標通知書與國有林場(法人代表)簽定森林、林木和林地流轉合同。中標者按合同規定付清轉讓費后,流轉雙方應及時以寧安市林業局申請辦理權屬變更登記。以租賃、作價入股、聯合經營等方式流轉的,應到寧安市林業局辦理備案手續。
4.工作經費預算
按照本次流轉試點6個國有林場3141.6 hm2林\地面積和174901 m3森林蓄積的實際情況,按照林地流轉程序“森林資源調查、評估、招標、簽書、發證”逐步要進行8個月(234天)的實際情況,初步預算工作經費人民幣42.00萬元。其中①森林資源調查補助費4.80萬元(24人×100天×20元/人天);②森林資源資產評估費23.35萬元;③交通費1.75萬元(7臺車×50天×50元/天臺);④招投標會議費1.00萬元;⑤學習考察費8.00萬元(8人×1萬/人);⑥不可遇見費3.10萬元。初步預算工作經費人民幣42.00萬元,只占預計總收入人民幣19015.12萬元的0.22%。
篇9
關鍵詞:經營模式;大徑材培育;杉木;大灣國有林場
中圖分類號:S79127;S727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3168(2012)06-0091-04
收稿日期:2012-10-09;修回日期:2012-10-25
作者簡介:曾億仟(1975-),男,湖南洞口人,工程師。主要從事森林培育、資源調查設計。
2011年,國家發改委批準,湖南列為國有林場整體改革試點省之一,洞口縣5個國有林場改革因此將得到加快推進。瞄準公益性差額撥款事業單位定位和現代林場建設目標,實施“生態秀場、強林富民”戰略,將70%以上的森林劃為生態公益林,嚴格保護,禁止商品性采伐,加大營造林力度,統籌商品林建設,實現森林面積和蓄積雙增長,提高林分質量,增加生物多樣性,減少水土流失,使國有林場成為洞口縣生態建設的中堅力量和核心區。林木禁伐和限伐后,國有林場轉變經營模式成為重要課題。杉木是我國特有的用材林樹種[1],也是洞口縣國有林場的主要培育樹種。通過對洞口縣大灣國有林場相似地域及立地27 a生和54 a生杉木的林分進行調查研究,探討林場商品林的主要經營模式以及合適的商品林采伐年齡。
1大灣國有林場概況
大灣國有林場位于洞口縣西南部的雪峰山腹地,中低山地貌,海拔330~
1 251m,相對高差921 m,坡度一般在25°~45°。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均溫166℃,極端最高溫(七月)38℃,極端最低溫-5℃;年降雨量為1 4825ml,年雨時間181 d,霧時間247 d,年均相對濕度82%,年均日照時間1 5757h,月平均風速15 m/s,無霜期291 d,冰凍期54 d,年均植物生長期244 d。土壤成土母巖母質以板頁巖為主,砂巖和第四紀紅土兼有;土壤以山地黃壤、紅壤占優勢;屬薄腐中土型,具有結構疏松,含石礫較多的特點,一般土壤厚度在25~80 cm;肥力中等;pH值45~60。人工杉木林是林場的主要林分類型,馬尾松、闊葉類較少;現有植被群落有杉木+楓香—檵木+柃木+杜莖山—五節芒,馬尾松+櫟類—柃木+胡枝子—鐵芒箕+五節芒。
大灣國有林場總面積3 0934hm2,其中生態公益林2 2235hm2,商品林8699 hm2。現有活立木蓄積259 605m3,其中生態公益林
115 219m3,商品林140 022m3,散生木4 364m3。林場森林資源的主要特點是[2]:人工純針葉林多,面積為2 1731hm2,占喬木林地面積的9991%;生態公益林多,商品林面積少,生態公益林占林業用地面積的7188%,商品林占林業用地面積的2812%;商品林齡組結構不合理,近成過熟林的面積、蓄積較小,中幼林面積、蓄積較大等。
2材料與方法
21材料
調查地27 a生和54 a生杉木林分分別位于大灣國有林場長塘工區黑溪坑山場7林班原8小班的Ⅰ小區和Ⅱ小區,面積共39 hm2,是1958年造林,初植密度3 000株/hm2,成林后平均保存密度為2 760株/hm2,造林時沿等高線縱向長方形栽植,造林樹種為杉木純林;小班立地海拔710~850 m,土壤為板頁巖發育的黃壤和黃紅壤,土層厚度中等,腐殖質較薄,立地質量等級為Ⅱ級。其中Ⅰ小區面積為21 hm2,經過2次撫育間伐,第一次間伐在15 a林齡,間伐強度為33%左右,第二次間伐在20 a林齡,間伐強度為25%左右,保存密度為1 380株/hm2,于1984年10月采伐,采伐林齡27 a,1985年更新造林,采伐蓄積(材積)調查數據于1984年形成。Ⅱ小區面積為18 hm2,與Ⅰ小區為相同經營培育,經過2次間伐后,于25 a林齡時進行第三次間伐,間伐強度為25%左右,2011年10月調查時,保存密度為1 010株/hm2。
22試驗設計
林 業 調 查 規 劃第37卷第6期曾億仟,鄧集杰:黑溪坑杉木大徑材培育效果研究
采用完全隨機化試驗設計[3],設27 a生一般輪伐期培育和54 a生大徑材培育2種處理,每個處理設調查標準地667 m2(2582 m×2582 m),在小班內隨機設置,重復4次,同時考慮2種處理選擇坡向、坡度、立地條件、林分密度、林相的相對一致性。分別測定標準地內蓄積和材積等數據,整理分析年均蓄積和材積生長量的差異顯著性,以資產評估方法評價單位面積林木資產年均收益。
23蓄積、材積調查方法
對標準地內的林木每木檢尺,測定林木的胸徑和樹高,利用《湖南省森林資源調查常用數表》計算蓄積量,按各徑階出材率表計算林木出材量。單位面積年均蓄積、材積生長量根據單位面積蓄積、材積以及林齡計算得出。
24林木資產評估方法
對單位面積林木資產利用市場價倒算法進行計算。年均林木資產評估值按單位面積林木資產除以小班年齡即可得出。單位面積林木資產評估值計算公式為(按同一評估基準日2011年10月):
En=W-C-F
式中:En—林木資產評估值;W—銷售總收入;C—木材經營成本(包括采運成本、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及有關稅費);F—木材經營合理利潤。
3結果與分析
3127 a生與54 a生林分單位面積、蓄積、材積比較
27 a生和54 a生林分單位面積、蓄積(材積)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54 a生和27 a生林分單位面積、蓄積分別為
59315 m3/hm2和21435 m3/hm2;平均單位面積材積分別為43429 m3/hm2和14742 m3/hm2;前者分別是后者的277倍和295倍。該大徑材培育周期是一般輪伐期的2倍,單位面積、蓄積、材積遠遠超出2倍,成效明顯。
3227 a生與54 a生林分單位面積林木年均生長量
27 a生與54 a生單位面積年蓄積(材積)生長量見表2。
由表2、表3可以看出,54 a生與27 a生單位面積林木年均蓄積、材積生長量有極顯著差異。54 a單位面積年均蓄積生長量是27 a生的138倍,年均出材量可達147倍,大徑材培育54 a生單位面
積的生長量大大增加。其主要原因可能是杉木生長周期長[4],同時隨著年齡的增長,樹干生長圓滿通直,林木出材率明顯提高,平均出材率提高了444個百分點,出材量也隨之明顯增大。
3327 a生與54 a生單位面積林木年平收益分析
由單位面積年均林木資產值可以看出,27 a生與54 a生單位面積年均林木資產收益差異較大,54 a生杉木單位面積年均林木資產值8 394元/hm2,是27 a生杉木單位面積年均林木資產值4 323元/hm2的194倍。大徑材單位面積產量高、質量好、價格高、銷路廣,年均林木資產值也高。
3427 a生與54 a生林分林木徑階分布
由表4可以看出,27 a生與54 a生單位面積內大、中徑級(中徑材胸徑14 cm~24 cm,大徑材24 cm以上)林木的株數差異較大。其中27 a生中徑級1 005株、大徑材30株、分別占總株數的7283%和217%。54 a生中徑材195株,大徑材810株,分別占總株數的1940%和8060%。說明林齡越大,
大徑材越多,27 a林齡小班主要以中小徑材為主,54 a林齡小班主要以大徑材為主。
4討論與建議
通過調查研究認為,國有林場改革為公益性差額撥款事業單位后,洞口縣大灣國有林場商品林經營應以培育大徑材為主,通過增加單位面積上的木材產量,提高經濟效益,保護生態環境,做到森林資源永續利用。
1)培育大徑材能增加森林覆蓋率,優化森林資源結構。林木禁伐、限伐和延長采伐周期后,有力地保證了有林地面積的平穩性,提高和穩定了森林覆蓋率,為創建洞口國家森林城市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同時,林場中幼林多,成過熟林少的森林資源結構現狀將會得到有效的優化調整。
2)防止水土流失,促進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延長輪伐期,由2次采伐減為1次采伐后,有利于遏制頻繁林木采伐后林地造成的水土流失現象。
3)培育大徑材可減少木材生產成本,提高林地的經濟效益。杉木輪伐期由27 a增加為54 a,可減少1次采伐更新,節約1次整地、造林和8次以上林木撫育生產成本,同時,大徑材價格高、銷路好,54 a輪伐期單位面積木材年均經濟效益為27 a的19倍以上,林地的經濟效益大大提高。
4)大徑材單位面積木材產量明顯提高,有利于緩和木材供需矛盾。采伐年齡提高,輪伐期延長一倍,單位面積蓄積、材積分別增加一倍多,即增加177倍和195倍,單位面積年均蓄積、材積生長量分別提高138倍和147倍,木材產量大大提高。同時,大徑材明顯增多,木材材質增強,耐腐蝕力和抗折壓力增強,使用壽命增長,有利于解決高質量木材供需矛盾。
5)國有林場改革為公益性差額撥款事業單位,林場職工待遇得到保障,林木禁伐和限伐得以實行,林場主要職責轉變為承擔林業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等為主。建議商品林主伐年齡提高至50~60 a左右。
參考文獻:
[1]中國樹木志編委會中國主要樹種造林技術[M]北京:農業出版社,1976:1-281
[2]邵陽市林業調查規劃院,洞口縣大灣國有林場湖南省洞口縣大灣國有林場森林經營方案(2011-2020)[Z]2009
篇10
論文關鍵詞: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社會需求
2004年8月,江西省開始了新一輪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主體改革基本結束,配套改革正在跟進。林業產權制度改革塑造了林農的市場主體地位。林農自主經營、發家致富的積極性極大地調動起來,但以家庭為基本單位的小規模林業生產與規模化、專業化、社會化大生產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建立健全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能較好地解決這一矛盾。為此,筆者與課題組成員于2006年8月至2007年9月先后深入江西省林業基層單位、鄉村和農戶中開展林業社會化服務需求調研,以期通過實地調研為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提供依據。
1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概念和內容
林業社會化服務。指的是專業經濟技術部門、鄉村合作經濟組織和社會其他方面為林業發展所提供的各種服務。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指為林業發展提前、產中和產后服務的服務組織和活動的組合。
林業社會化服務內容十分廣泛,涵蓋了林業生產全過程,一是產前服務。包括林業技術教育和培訓服務、科技推廣和咨詢服務、林業政策法律咨詢服務、林產品市場信息服務、林地林木流轉服務、籌資融資(信用擔保、抵押貸款)服務、提供優質種苗等必要生產資料二是產中服務,包括林地規劃設計,造林撫育設計。采伐更新作業設計,育種育苗、整地造林、撫育間伐、林地更新的技術指導,森林有害生物和火災預防,林地林木資產評估,木竹檢量,林木采伐等服務。三是產后服務,包括林產品收購、儲運、加工、銷售提供的服務。
2林業社會化服務需求調研基本情況
2006年8月到2007年9月,筆者和課題組成員按山區、丘陵、濱湖平原選擇了江西省14個縣開展實地調研和問卷調查,另外6個縣開展農戶問卷調查。調研中,共召開由政府和部門領導、林業技術管理干部、鄉村干部、林農、林業大戶組成的現場座談會42場,實地考察調研鄉村、基層林業工作站、產權流轉中心、“三防”協會、造林公司、國營林場、林業生產基地等與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相關的單位和部門45個。調查問卷分干部調查問卷和林農調查問卷兩類,發放干部調查問卷230份,收回180份;發放林農調查問卷305份,收回229份,合計收回調研問卷409份。通過調研,取得了第一手數據資料。
3林業社會化服務需求調研結果分析
3.1林農從事林業生產要素稀缺性調查分析
調查問卷設計了“您經營林業最缺的是什么?”,如林農缺少某項要素則按資金、技術、市場信息、勞務、其它5項填寫。在全省調查了23個村229戶林農,結果有225戶農戶缺少一項或幾項生產要素,占調查農戶的98.3%。其中,缺少資金的124戶,缺少技術91戶、缺少市場信息51戶、缺少勞力32戶,缺少其它如林地、管理等6戶,它們分別占缺少生產要素戶數的55%、40%、23%、14%和3%。林農主要缺的是資金,其次是技術和市場信息,勞動力和其它要素不是主要問題。5項生產要素的稀缺性比例結構如圖1。
然而,在山區、丘陵或平原地區林農生產要素稀缺性表現不同:在山區鄉村,63%的農戶缺乏資金,33%的農戶缺少技術,26%的農戶缺乏市場信息,10%的農戶缺少勞力;而在丘陵或平原鄉村,45%的農戶缺乏資金,51%的農戶缺少技術,20%的農戶缺乏市場信息,21%的農戶缺少勞力。按農戶生產要素稀缺性從大到小排序,山區順序是:資金一技術一信息一勞力,丘陵或平原順序是:技術一資金一勞力一信息。調查研究結果表明,由于不同地區林業經營的傳統和習慣不同。農戶在經濟上對林業依賴程度不同,生產要素的稀缺性和需求程度也不同。山區林農對林業的依賴程度大。同時林地面積大,資金成為經營林業最大障礙;丘陵或平原地區農戶基本上以農耕為主,務林不是傳統產業,缺乏林業經營經驗和技術,技術則成為第一需求。因而,不同區域宜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以滿足農民的林業生產需求。
同時,在對林業干部、技術人員、鄉村干部的調查中。也能印證上述結果。調查問卷設計了“您認為當前林業發展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依迫切程度按順序填寫:A為政策、B為資金、C為技術、D為信息、E為中介服務、F為市場、G為產業發展)”。排列在前3位的問題是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調查了14個縣(市)林業局、鄉鎮、行政村干部和科技工作者180人,填寫的有效票140張,按前3位的問題統計得票數:填寫政策問題117票。資金問題105票、技術問題59票、信息問題34票。即林業發展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前3位問題中。84%的人認為是政策問題、75%的人認為是資金問題、42%的人認為是技術問題、24%的人認為是信息問題,資金、技術、信息3類問題是僅次于政策而急需解決的關鍵問題。如果用票數結構比例表示。則政策、資金、技術、信息、中介服務、市場發育、產業發展票數分別占總票的33%、29%、16%、9%、2%、7%和4%(圖2)。
由此可見,無論從林農的需求,還是從林業管理干部、鄉村基層干部、林業科技工作者的角度看,除政策問題外,資金、技術、信息問題是當前林業發展中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林業社會化服務的核心是盡力幫助林農和林業經營者解決上述問題。
3.2林農森林抵押貨款需求意愿調查分析
如前所述,資金缺乏成為林農投資林業的第一制約因素。農村小額貸款是一個可行的途徑,但點多面廣,貸款風險大。銀行不愿意進行小額貸款,那么森林資源抵押貨款是否可行?在問到林農“您是否希望能實行森林抵押貨款?”時,69%的農戶希望能抵押貨款,24%的農戶無所謂,只有7%的農戶不希望抵押貨款。而林業和鄉村干部的判斷是:森林抵押貨款需求旺盛的占30%,一般的占55%,很少的占15%;在問到是否需要開展森林資源抵押貨款時,干部認為需要的占80%。不需要的占10%,無所謂的占10%。兩者認識基本一致,同樣足以說明森林資源抵押貨款是林農和林業發展所必需。就不同地域而言,山區縣76%的林農希望能抵押貨款。16%的農戶無所謂,只有8%的農戶不希望抵押貨款;丘陵、平原縣中,58%的農戶希望能抵押貨款,37%的農戶無所謂。只有5%的農戶不希望抵押貨款。山區與丘陵平原縣比較,農戶希望森林抵押貨款人數比率相差18%,說明山區更希望能開展林業抵押貸款。這與干部調查判斷基本一致:在山區縣調查,林業和鄉村干部認為當地森林抵押貨款需求旺盛的占37%,一般的占46%,很少的占15%;而在丘陵平原縣調查,當地林業干部認為森林抵押貨款需求旺盛的占11%。一般的占67%,很少的占22%。以上結論說明,森林資源抵押貸款的重點應放在山區林區。
3.3林農從事林業經營風險調查分析
從事林業會面臨著各種自然風險、經濟風險、社會風險和政策風險。但林農真正最擔心的風險是什么呢?最害怕的事一般是風險最大的事。調查組設計了“您經營林業最怕的是什么?”讓林農問答。在229戶調查農戶中,227戶回答了該問題,其中:怕政策不穩(A)的132票,怕不賺錢(B)的45票,怕發火災、病蟲害(C)的93票,怕林木被偷盜(D)的37票,其它(E)的4票;分別占有效票的58%、20%、41%、16%和2%。分區域統計表明:山區村農戶63%的人怕政策不穩、17%的人怕不賺錢、40%的人怕發生火災和病蟲害、23%的人怕林木被偷盜;而在丘陵平原地區51%的人怕政策不穩、24%的人怕不賺錢、42%的人怕發生火災和病蟲害、7%的人怕林木被偷盜。兩者沒有本質的差別。只是山區農戶依靠山林生存,更擔心林業政策的穩定性;而丘陵平原地區由于農業生產用火多,防火意識不強。更擔心發生山林火災(圖3)。
調查結果表明。從事林業最大的風險是政策風險,其次是火災、病蟲害風險,再次是經濟風險和社會風險。調查結果揭示一個事實,因林業生產周期長,政策穩定性是關鍵,“三防”建設是重點。經濟效益是動因。因此,制定有利于林業發展政策,特別是產權政策長期穩定,同時組建有效率的“三防”體系,是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
3.4森林資源保險意愿調查分析
林業經營風險大,林農是否有林業保險需求呢?在問到林農“您是否希望實行森林資源保險?”時,希望實行森林資源保險占調查戶數的71%,無所謂的占21%,不希望實行保險的占8%,可見林農有森林資源保險的潛在需求。在山區,農戶希望實行森林資源保險的71%,無所謂的占17%,不希望實行保險的占11%;在丘陵平原鄉村,農戶希望實行森林資源保險的71%,無所謂的占26%,不希望實行保險的占3%。從調查結果看,農戶實行森林資源保險的意愿在不同地區變幅很小。
在林業部門干部、技術人員、鄉村干部調查的180人中有171人進行了問卷回答,認為有森林保險必要的有127人,不必要的16人,無所謂的28人,分別占總人數的75%、9%、16%。同樣可以說明森林保險的必要性。
3.5法律咨詢服務調查分析
林業不同于其他行業或者農業,除林木生長周期長等本身特征外。它的外部經濟性很強,涉及到國土安全、國際生態環境、人類生存、生物多樣性保護等一系列重大問題,是當今全球關注與參與的熱點領域。同時,務林不同于務農,林業上的造林整地、撫育間伐、防火防蟲、采伐運輸都要受到林業法律的諸多剛性約束。林農只有了解林業法律法規知識,并在實踐中加以運用,才能既保護個人的合法權益,且不至侵犯國家、集體和他人的利益。而林農不可能全面熟悉有關林業政策法律知識。因此,需要在普法的基礎上開展林業政策法律咨詢服務。那么服務需求到底如何?對林業部門、鄉村干部和林農的調查表明,林農迫切需要政策法律咨詢服務的占30%,需要的占69%,二者合計人數比例達99%。其中,山區林農迫切需要政策法律咨詢服務的占33%,需要的占66%;而丘陵平原農民迫切需要的占21%。需要的占77%。山區林農需要政策法律咨詢服務顯得更為迫切。
當問到林農“您覺得法律對林農來說有沒有幫助?”時。回答很有幫助的占53%,有一定幫助40%,沒有幫助的占7%。在山區鄉村,法律對林農很有幫助的占55%,有一定幫助34%,沒有幫助的占11%。在丘陵平原鄉村,法律對林農很有幫助的占49%,有一定幫助49%,沒有幫助的占2%。兩者在法律的運用方面沒有表現明顯的差別。
因此,開展林業政策法律咨詢服務是林農經營林業的需要。也是促進林業發展、維護林區穩定、達到森林資源增長的重要途徑和基本內容。
3.6林業科技服務需求調查分析
調研中。在問到“您是否希望有人對您進行林業科技指導?”時。87%的農戶需要林業科技指導,13%的農戶無所謂。而沒有農戶回答不需要林業科技指導。林業和鄉村干部也認為:林農對林業科技服務迫切需要的占36%,需要的占6o%,共占人數的96%。不需要和不知道的僅占4%。
調研統計中還發現,林農最缺的林業實用技術是毛竹培育技術、果樹培育技術、用材林豐產培育技術和茶葉栽培技術。而現有的林業技術從何而來?問卷統計表明:22%的人是祖輩傳下來的(A),16%的人從當地能人處學來的(B),14%是通過廣播電視、報刊雜志獲得的(C),13%的人是技術人員推廣得到的(C),20%的人是林業技術培訓獲得的(E),15%的人是從學校(F)和其它途徑(G)獲得的(見圖4)。
以上調研說明,林業科技服務體系還沒有真正有效運行起來,林業科技推廣部門、林業院校、林業科研院所等還未充分發揮科技資源優勢,以滿足基層和林農對林業科技日益增長的需求。
3.7社會中介服務調查結果分析
林業社會中介服務包括森林資產評估、木竹檢量服務、調查設計等可市場化的領域,是林業社會化和產業化發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
對于森林資產評估需求而言,在調研中,林業部門、鄉村干部認為林農迫切需要的占25%。需要的占68%,共占總人數的93%。分區統計結果顯示:在山區縣,認為迫切需要的占29%,需要的占67%。合計占總人數的96%;在丘陵平原縣,認為迫切需要的占15%,需要的占68%,合計占總人數的83%。而對木竹檢量服務需求而言。認為迫切需要20%。需要的占71%。合計占總人數的91%。分區統計結果是:在山區縣,認為迫切需要的占24%,需要的占69%。合計占總人數的93%;在丘陵平原縣,認為迫切需要的占11%,需要的占76%,合計占總人數的87%。
以上調查統計結果表明,總體上林業社會中介服務的需求是旺盛的,但區域不同森林資產評估需求不完全一致,山區的需求比丘陵平原更旺盛。因此,在山林分戶經營后,由于股份合作經營、家庭聯合經營等經營形式日益多樣化,森林資源產權流轉速度加快。森林資源抵押貸款在逐步推行,專業技術性強的中介服務需求必然日益旺盛。
3.8林業產權交易機構需求意向調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