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料作物和經濟作物的關系范文
時間:2023-11-20 17:54: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油料作物和經濟作物的關系,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CROPWAT;農產品;虛擬水;水資源
一、引言
中國是干旱缺水嚴重的國家,是全球人均淡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目前,中國缺水總量估計為400億立方米,每年受旱面積200萬-260萬平方千米,影響糧食產量150億—200億千克,影響工業產值2000多億元,全國約有7000萬人飲水困難。陜西省是全國水資源最緊缺的省份之一①(表1),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平衡,關中地區經濟最發達、人口最密集,人均水資源量僅為380立方米,相當于全國水平的1/8,陜北地區人均水資源量為890立方米,低于國際公認需水線,陜南地區人均水資源量相對較高,但水資源主要集中在汛期。陜西省水資源利用中,農業用水占用水總量的66.5%(表2),其中,農產品生產是農業用水的主要構成。陜西省作為農業大省,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70%以上,農產品生產對陜西省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由于農產品生產耗水量較大,水資源短缺已對部分地區的生產和生活產生了不利影響。虛擬水是在研究水資源配置效率過程中伴隨資源流動而提出的概念,被認為是解決水資源問題的重要策略。基于此,本文對陜西省農產品虛擬水進行分析,尋求緩解水資源短缺和陜西省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新思路。
二、文獻回顧
虛擬水是英格蘭倫敦大學Allan[1]教授1993年首次提出的創造性概念,1996年正式界定虛擬水定義:指生產商品或服務所需要的水資源量。虛擬水是以虛擬形式包含在產品中的看不見的水,但又是產品生產過程中的生產要素之一,產品之間貿易必然引起虛擬水的轉移,這種轉移被稱為虛擬水貿易。若一個國家從另一個國家購買水密集型產品從而節約本國水資源,達到本國水安全的目標,此項措施被稱為虛擬水戰略。因此,虛擬水成為很多國家解決國內水資源短缺問題的新思路,虛擬水已經成為國際研究的前沿領域。
目前,虛擬水的概念從縱向和橫向兩方面都得到了拓展,Hokstra和Chapagain(2003)提出測算一國的虛擬水流量并不能真正反映一國水資源的真實需求,隨即提出水足跡(Water Footprint)的概念和測算方法[2]。通過水足跡將虛擬水概念與消費聯系起來,拓展了虛擬水概念的范圍,為水資源供給和需求管理提供了新視角。虛擬水概念橫向發展也非常迅速,虛擬資源(如虛擬土地、虛擬氮、虛擬二氧化碳等)概念的出現是虛擬水概念的不斷拓展。
國外學者對虛擬水的研究相對成熟,虛擬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農產品領域,尤其是糧食問題上,但關于食物消費領域和流域水資源管理方面的研究尚處于探索發展階段。也有部分學者對虛擬水的研究提出質疑,Jeffrey J. Reimer(2012)提出是否將虛擬水作為一個嚴格的經濟學概念還有待進一步研究[3],虛擬水貿易是否是國際經濟學和比較優勢的長期發展,這對一個國家的產品生產具有重要意義。
國內學者針對虛擬水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現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對全國或分地區農產品、畜產品虛擬水含量的測算上,研究區域以干旱或半干旱地區為主。國內對虛擬水關注較早的是程國棟[4],他從理論角度分析了水資源社會化管理與水資源恢復重建的關系。靳軍英(2011)針對虛擬水在我國水資源優化配置中的作用進行了分析,認為水資源富足地區應發揮區域優勢,開發和生產水資源密集型產品;水資源缺乏地區則需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高效益特色農業,通過虛擬水貿易減緩水資源壓力,實現生態—經濟—水的良性循環[5]。可見,對虛擬水的研究在一定程度可以促進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這對水資源貧乏的地區尤為重要。
三、實證分析
(一)研究方法 ——CROPWAT方法
CROPWAT[6]是由FAO土地和水發展司(1992)建立的用于灌溉計劃和管理的計算機程序,主要包括參考蒸散量(ET0)、作物需水量(CWR)及作物與灌溉計劃的計算。本文利用CROPWAT 軟件對陜西省部分農產品的作物需水量進行測算,在此基礎上,根據該區域農作物的平均產量,計算出單位農產品的虛擬水含量(VWC)。通過分析陜西省農產品生產的所需虛擬水量,為該地區農業節水生產提供理論依據。
采用CROPWAT方法計算ET0、CWR、VWC的方法如下:
首先為參考蒸散量(ET0)的計算,ET0的計算通過Penman-Monteith公式[7]得出:
(二)數據來源與選取
本文的研究數據主要包括氣象數據、作物參數和農作物產量數據。其中,氣象數據包括太陽輻射、月平均最高和最低氣溫、相對濕度、日照時數、風速、月降水量及土壤條件,該數據主要來源于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數據庫;作物系數是作物需水量與參考蒸散量之比值,該數據也來源于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數據庫;農作物產量數據主要來源于歷年的《中國區域經濟統計年鑒》和《陜西統計年鑒》。
由于陜西省農產品生產主要集中在關中地區,西安市則是關中地區典型代表城市,考慮到陜西省西安市氣候數據的代表性和易得性,本文最終選擇西安的氣象數據作為計算作物需水量的依據,這與陜西省農產品的生產狀況也是相吻合的。
(三)實證分析與結果
本文利用CLIMWAT 2.0和CROPWAT8.0軟件來處理數據,利用陜西省西安市的氣候數據(表3-4)得出主要農產品的參考蒸散量(ET0)和作物需水量(CWR)。
由表3 可知,西安市的參考蒸散量(ET0)在不同月份差異較大,參考蒸散量最小的月份是1月份為0.99 毫米每天,參考蒸散量最大的月份是6月份為5.11毫米每天,平均蒸散量為2.70毫米每天。這與西安市的氣候狀況是吻合的。根據CROPWAT8.0軟件的處理結果:西安市的有效降水量平均為509.4毫米(表4)。
選取的主要農作物為四大類,分別為糧食作物、經濟作物、油料作物及蔬菜。各種農作物的需水量(CWR)的結果如表5所示。其中,糧食作物主要選取小麥、稻谷和玉米3種,經濟作物選取棉花和煙草2種,油料作物選取花生1種,還將蔬菜納入主要農作物中。計算結果顯示:在選取的7種農作物中,需水量最大的是稻谷,其次為小麥、棉花、煙草、蔬菜、玉米和花生??傮w上,糧食作物的需水量大于經濟作物。
根據農作物的需水量(CWR)的測算結果,計算出的單位農產品的虛擬水含量(表5)顯示:糧食作物中小麥的單位虛擬水含量最高,為0.13,其次為稻谷和玉米,分別為0.08和0.06。經濟作物中煙草的單位虛擬水含量較高,達到了0.15,棉花則相對較低,為0.07,油料作物花生的單位虛擬水含量為0.10,蔬菜作物單位虛擬水含量最低,為0.01??梢?,7中主要農作物生產中,虛擬水含量最高的為煙草,其次分別為小麥、花生、稻谷、棉花、玉米、蔬菜。
四、結論與建議
本文基于CROPWAT模型對陜西省主要農作物的需水量和虛擬水含量進行測算,初步得到以下結論:(1)在選取的7種主要農作物中,作物需水量最大的是水稻,需水量最小的花生,所選取的糧食作物需水量普遍大于其他農作物的需水量。(2)所選取的農產品中,單位產品的虛擬水含量最高的是煙草,最低的是蔬菜。(3)通過對比分析,稻谷和煙草是生產過程中耗水量最大的產品,花生和蔬菜則是生產過程中耗水量最小的產品(表6)。
因此,為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節約用水,使整個農業產業的總體經濟效益得到提到,并能最大限度的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的協調發展,陜西省各地區應根據本區域的水資源世紀儲存、利用狀況,適當調整農產品的生產與種植。關中地區作為陜西省重要的糧倉,在人均水資源利用率較低的情況下可適當減少水稻、煙草的生產,增加其他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及蔬菜等的生產。陜南地區水資源相對充沛,可根據實際自然資源情況,必要時加大水稻的生產以滿足糧食的需求,無需刻意考慮減少此種產品的生產,對于耗水較低的小麥、花生、玉米等可考慮增加播種面積。陜北地區干旱少雨,盡量少種植煙草、應多考慮蔬菜的種植,并盡可能采用集約化的生產方式充分利用稀缺的水資源。
【基金項目】
本文系陜西省教育廳科技項目(12JK1051);西安翻譯學院校級科研項目(12A11)
【注釋】
①根據國際公認標準:1000 m3
【參考文獻】
[1]ALLAN JA. Fortunately there are substitutes for water otherwise our hydro-political futures would be impossible[C]//Priorities for Water Resources Allocation and Management.London: ODA, 1993:13-26.
[2] AY Hoekstra. Virtual Water Trade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Expert Meeting on Virtual Water Trade [A]. In: Value of Water Research Report Series No. 12[C].2003.
[3]Jeffrey J. Reimer On the economics of virtual water trade [J]. Ecological Economics (75) ,2012:135–139.
[4]程國棟.虛擬水—中國水資源安全戰略的新思路[J].中國科學院刊,2003,18(4):260—265.
[5]靳軍英,張愛靜,袁玲.虛擬水在我國水資源優化配置中的應用[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6(4):206.
[6]FAO·CROPWAT, a computer program for irrigatio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by M·Smith·FAO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Paper·Rome·1992.
[7]P. Steduto, M. Todorovic, A. Caliandro and P. Rubino. Daily reference evapotranspiration estimates by the Penman - Monteith equation in Southern Italy. Constant vs. variable canopy resistance [J].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 2003, 74 (3-4): 217-225.
篇2
【關鍵詞】 花生 莢果膨大 濕度 產量
花生是我國主要的油料作物與經濟作物之一,其種植面積僅次于油菜,但也遠超其他油料作物。花生的種子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與維生素,脂肪含量在50%以上,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和經濟價值。花生仁所含的蛋白質基本上是球蛋白,容易消化,且含有人類全部的必需氨基酸?;ㄉ鳛橐环N優秀的蛋白質來源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關注。在美國,花生作為主要的食品一直占有獨特的地位,而且在其他國家作為食用蛋白質的地位也逐漸提高?,F在,全世界都逐步把花生作為食、油兩用的作物進行栽培?;ㄉ捌滹炂稍谵r業上是優質的飼料。在工業上,花生及其制劑可制成糠醛,醋酸,木糖醇,粘合劑,纖維板等產品;在醫療方面,可制成止血劑和降壓藥品。可見,花生的用途十分廣泛,在各個領域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ㄉ谌珖シN面積約為4000khm2,約占油料作物播種總面積的35%,主要在河南、山東、河北等省區種植[1-3]。在所有農作物之中,花生的種植也占了相當大的比重。高產品種的花生畝產可達500公斤以上,但其平均產量比最高產量要低得多。在實際生產中,影響花生產量的因素很多,由于花生本身特殊的生物學特性,其種子個體較大,但每株結果僅有10-20個,因此花生莢果的發育對其產量有很大的影響。了解影響花生莢果發育的因素,可以對提高花生的產量,促進高產穩產起指導作用。
1 生長環境對花生莢果發育及產量的影響
(1)光對花生的影響?;ㄉ诘厣祥_花,地下結果。這種奇特的生殖方式說明花生果針的膨大需要在黑暗條件下進行,早在1982年,潘瑞熾[4]等就闡述了光對花生子房發育的影響。花生入土后25天內,不能暴露在光下,否則花生無法形成完整的胚,不同的光質對莢果發育的抑制作用也不同,莢果發育程度是黑>紅>綠>藍>白。莢果發育需要黑暗,但對于花生植株的遮光卻會造成減產。吳正鋒[5]等在研究中發現,接受光照不足會使花生株高增加根/冠比降低,開花期延遲,單株花量降低;且光照強度與花生產量呈負相關。因此在結莢期和飽果期起給予花生足夠的光照是花生高產的關鍵。
(2)水分對花生的影響。花生是一種較耐旱植物,但在某些特定的生理時期中,缺水仍會影響花生的產量和收成。苗期干旱對莢果產量的影響最小,其次是果實的成熟期;開花期。下針期、結莢期都對水分需求較大[6]。我們也在研究中發現,花生結莢時,除卻根系外,果針處缺水,也會嚴重影響果實的發育。孫大容的研究表明根部水分適宜而結莢區干燥,果實產量僅為正常的32.9%,籽仁產量僅為23.5%[7]。
(3)溫度對花生的影響。果針發育對溫度有較高的要求,溫度在15℃以下,39℃以上時,花生果針不發育,其最適土壤溫度為31-33℃[8]。對不同節位的莢果來說,自開花到能夠正常發芽所需要經歷的日數和有效積溫是不相同的,時間幅度為38-42天,有效積溫的幅度為533.5-578.7℃[9]。不同的花生品種由于種質之間的差異,種植時間,早熟晚熟的影響,受溫度作用的差異十分明顯。但綜合來講,溫度在23-27℃之間,花生莢果可以得到良好的發育。
我們實驗室在初步研究花生果針的膨大機制時,對花生品種“晉花七號”進行試驗,通過分析光、濕度對果針膨大的影響,得出結論:光照嚴重影響了果針的膨大,導致其發育停滯;果針處適宜的濕度也會對果針發育造成影響,干燥會對果針的膨大產生阻礙。
2 營養元素花生莢果發育及產量的影響
(1)對花生果針和莢果發育影響較大的大量元素主要為氮、磷、鉀。不同元素對花生的各個生長階段起發揮不同的作用。
氮元素可以協調花生碳氮代謝,促進花生植株生長發育,提高花生產量。適量施氮不僅有利于提高磷酸蔗糖合成酶和蔗糖合成酶活性,促進葉片蔗糖合成,而且有利于提高氮代謝關鍵酶(硝酸還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谷氨酸脫氫酶)活性。磷可以提高花生根系活力,增加花生根系的干物重。并能促進地上部生長,使花生單株有效結果數和莢果飽滿度提高。鉀對花生側枝生長有促進作用,能明顯增加花生單株分枝數、結果枝數和單株根瘤數;花生秕果數隨鉀肥用量增加而減少。飽果數、百果重、出仁率和莢果產量隨著鉀肥用量增加而逐漸增加。由于花生一般與根瘤菌共生,因此施氮并非越多越好。據梁國耀(1992)研究表明[11]施氮37.5~60.0kg/hm2增產效果最好。在有效磷含量(P2O5)低于10mg/kg土壤上,施磷(P2O5)405kg/hm2,花生莢果平均增產18.4%[12]。中、高產條件下,花生的適宜施鉀量(K2O)一般為180~270kg/hm[13]?,F階段研究普遍表明,氮磷鉀三因子對產量的影響大小順序是:鉀>磷>氮。但由于氮磷鉀配施對花生影響較為復雜,國內研究尚無定論,其原因可能與實驗所用土壤不同有關。呂泰宗等研究得出花生所需要的元素量組合為:N104.68~135.32kg/hm2,P159.48~200.52kg/hm2,K139.28~160.72kg/hm2[14]。
(2)除了大量元素外,花生生產中微量元素也起著很重要的影響。
鉬是根瘤菌固氮酶的主要成分,施鉬肥可以提高根瘤菌的活力,增強對氮的利用增加結實數和飽果率,有利于蛋白質代謝,提高花生產量。據趙華建的實驗,施用鉬肥使花生增產12.16%[15];硼能促進花生對氮、磷、鉀特別是鉬的吸收。并促進花生生殖器官的發育,增強根瘤固氮能力,提高脂肪含量,有利于受精結實。增施硼肥可增產14.60%;鋅能促進花生對氮磷鉀的吸收,促進莖葉生長,增加結果數和莢果重。甄志高等使用鋅肥使花生增產9.58%[16];鈣是花生需要量較大的營養元素之一,每生產100kg莢果約吸收鈣2.5kg[17];施用鈣肥處理花生的株高、結莢枝數、飽果數、莢果重和籽仁重等指標均有較大幅度提高,而秕果數和蟲果數等則有所降低。陳玉山等的實驗證明施用鈣肥使花生增產8.10%[18]。
我們在研究不同濃度營養元素對花生果針膨大的影響時發現:果實的形成需要直接從果針表面吸收營養,適宜濃度的營養元素會保證果針的正常膨大,濃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對果針發育起不良影響[10]。近年來,人們對于營養元素對植物生理發育影響的重視日益提高,對不同元素作用機理的研究也在不斷加深,相信不久的將來,微肥的廣泛使用將會讓花生的產量上一個新的臺階。
3 植物生長調節劑花生莢果發育及產量的影響
植物生長調節劑包括人工合成的化合物和從生物中提取的天然植物激素,用來調節植物的生長發育。早期研究主要是使用B9等來防止花生植株徒長,達到抗倒伏的目的。隨著新型植物生長調節劑的開發和對其作用機理的深入研究,植物生長調節劑已經可以對花生的各個生長期進行單獨的調控。由于植物生長調節劑數量較多,作用位置與使用方法都各不相同?,F將其總結為表1。
4 結語
花生莢果膨大的影響因素很多,而且相互關聯,十分復雜。國內外對影響花生的單因素分析很多,但對多因素互相作用還知之甚少。尤其是氮、磷、鉀肥料的配施問題,長久以來,說法不一,難以形成定論。花生在生長中與根瘤菌共生,如何提高根瘤菌的固氮效率,如何調整環境因素是根瘤菌和花生都能夠良好生長,也是我們應該解決的問題之一?;ㄉ诜N植過程中以施化肥為主,這不可避免的會影響土壤結構及其可持續發展,有機肥和無機肥的配合使用將會提高土壤水肥涵養能力、增強地力,但有機肥與無機肥的配比也是將來研究的關鍵問題。我國國土面積廣闊,各個省份土壤條件差異極大,找出適合笨的土壤條件的種植方法將可以進一步的提高花生的產量。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家對花生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這要求我們在提高花生產量的同時也提高花生的品質。而且在實際生產中,種植時間,種植密度,花生品種,是否連作都是影響花生莢果的發育與產量的重要因素,國內外對此的研究還停留在初級階段,需要更多的實驗和探索來彌補這方面的不足。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農業統計年鑒.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農業統計年鑒.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農業統計年鑒.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
[4]潘瑞熾,陳惜吟,羅蘊秀.花生入地結莢原因的研究.植物生理學報,1983
[5]吳正鋒等.遮光持續時間對花生莢果產量和品質的影響.山東農業科學,2011.
[6]程曦等.不同生育時期干旱脅迫對花生抗旱指標值及產量的影響.青島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
[7]孫大容.花生育種學.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8.
[8]白秀峰.花生結實區土壤溫度和土壤水分對莢果發育的影響.
[9]涂慶年等.花生莢果發育及其與積溫關系的研究初報,1977.
[10]張樹偉等.花生果針膨大機制的初步研究山西農業科學,2013.
[11]梁國耀等.花生氮肥施用技術研究.花生科技,1992.
[12]萬書波.中國花生栽培學.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3.
[13]周可金等.施鉀對花生生長發育與產量效益的影響.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02.
[14]呂泰宗等.氮磷鉀配施對花生產量的影響及效應分析研究中國農學通報,2013.
[15]趙華建等.鐵、硼、鉬肥不同施用方式對花生產量和品質的影響.山東農業科學,2011.
[16]甄志高等.Zn、B、Mo、Ca肥對花生產量和品質的影響.土壤肥料,2005.
[17]趙新華等.鈣肥對花生產量的影響.土壤肥料,1992.
[18]陳玉山.不同鈣質肥料對花生莢果產量與品質的影響.福建農業科技,2011.
篇3
農戶是農村經濟的主體,享有農村經濟資源的配置權利,其生產方式的先進與否直接關系到農業生產力的發展狀況。農戶兼業化作為農戶生產經營方式的一個重大變革,對農戶資源配置產生怎樣的影響,引起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還是降低;農戶兼業與農村勞動力、土地、資金等資源的配置效率之間究竟是正相關還是負相關關系,這成為國內外專家學者研究的熱點、焦點問題。而農戶兼業化對農業生產效率的影響是一個多因素交織、錯綜復雜的過程,為了更加全面、系統地剖析研究這一過程,本文利用2010年7月在山東省膠州市農村調研獲得的第一手數據資料,從微觀層面分析研究了農戶兼業對農業生產效率的影響。
二、文獻回顧
(一)國外文獻
國外最早從經濟學角度分析農戶經濟行為是否具有經濟理性的是俄國組織和生產學派代表人物恰亞諾夫。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他以俄國十月革命之前的小農為研究對象,提出“勞動——消費均衡理論”,認為家庭農場的經濟狀況主要隨家庭消費者與生產者比例的周期性變化而起落,農民的行為應用滿足消費需要和勞動辛苦程度的平衡狀況來衡量,而不能用單位生產成本和收益來衡量],當農戶主觀感受的勞動辛苦程度與所增產品的消費滿足感達到平衡時,農戶停止進一步的勞動投人,農戶經濟活動量也就得以確定。所以,農戶的經濟活動主要是為了家庭生存,而不是追求最大的利潤。雖然恰亞諾夫在分析時沒有考慮到當時具體社會環境的約束,但他的研究為分析農戶兼業中的資源配置效率提供了有益啟示。在20世紀50年代之前,西方多數政府官員和經濟學者都認為,農民之所以貧窮,是因為他們既沒有經濟頭腦,又沒有管理知識,不能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如果派專家深入農村,把農民組織起來,幫助他們重新配置現有資源,那么效率就會大幅提高,產量也會增加。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西奧多•威廉•舒爾茨從分析傳統農業特征出發,提出與此針鋒相對的觀點。他認為,農民并不愚昧,他們精明能干,錙銖必較,時刻盤算著怎么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產出,各種生產資源在他們手中都被配置得恰到好處,達到了最佳狀態,即使是學識淵博的專家也很難作出哪怕是一小點的改進。他支持和提倡農民在完成季節性農業生產后,把資源配置到適當的非農產業。
(二)國內文獻
不難看出,恰亞諾夫和舒爾茨的分析是建立在特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之下的,主要分析的是在農戶兼業程度不高條件下農戶對農業資源的配置行為與效率,具有一定的時代局限性。隨著農戶兼業日益深化,農戶生產經營方式發生重大變革,農戶對農業生產的整體資源配置效率也產生了相應的變化,對此國內學者進行了一系列有價值的研究與探索。主流觀點認為,農戶通過兼業彌補了農業勞動力就業不充分的缺陷,使農戶家庭資源在更大范圍內實現了優化配置,提高了家庭整體經濟效率,增加了農戶收入,但農戶兼業也使農業被不同程度的副業化,降低了農業資源配置的效率。如蔡基宏(2005)通過建立農戶模型,推導出在一定的市場條件下,土地產出率與農戶兼業程度存在著一種反向關系;陳曉紅(2006)認為農村存在的普遍兼業帶來了土地利用效率低下、農業被副業化等一系列問題,她對蘇州農戶所作的調查表明不同類型農戶單位農業用地所產生的純收益存在明顯差異,其中,純農戶與一兼農的畝均收益分別為2399元和2305元,二兼農為848元,非農戶則僅為603元;李明艷、陳利根、石曉平(2010)指出農民兼業促進了農村土地的流轉,改變了農戶投人的結構,但沒有明顯提高總的土地投入水平,這說明兼業有利于打破土地均分模式下資源配置的低效率,但沒有明顯改進農地利用的技術效率]。與這些觀點相對,向國成、韓邵鳳、梁流濤、曲福田、諸培新、馬凱等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向國成、韓邵鳳(2005)基于分工的視角,運用超邊際經濟學理論對農戶兼業進行分析,認為農戶兼業的本質是家庭整體層面的專業多樣化和家庭成員個體層面的專業化統一化,推動了農民組織化進程并引致了迂回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小農經濟效率的提高和農民個體土地經營規模的擴大;梁流濤、曲福田、諸培新、馬凱等(2008)構建了農戶兼業對土地利用行為及其效率作用機理的分析框架,利用DEA方法分析不同兼業類型農戶的土地利用行為和土地利用效率的差異,研究結果表明一兼農戶的土地利用效率略大于純農戶,并且二者都遠遠大于二兼農戶,這說明農戶適當進行兼業經營有利于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以上所有學者的研究為進一步探索農戶兼業化對農業生產效率的影響及其作用方式打下了堅實基礎。但通過回顧這些文獻資料可以發現,盡管研究的角度與方法不盡相同,但都是基于一定時點的對農戶兼業與資源配置效率關系的靜態研究,沒有把農戶兼業的發展趨勢同與之相應的效率變化結合起來進行分析,而這也正是本文研究的出發點與突破口。
三、數據來源與說明
(一)調查地基本概況及選擇原因
山東省膠州市地處黃海之濱、膠州灣畔,1987年2月經國務院批準,在山東青島地區第一個撤縣設市,其總面積達1210平方公里,轄11個鎮、7個街道辦事處、811個行政村。膠州是全國糧食生產基地,油料作物百強縣(市)之一和山東省現代化農業試點縣(市)、全省農業機械化試點縣(市)之一。近年來,該市農業基礎地位不斷加強,糧食生產平穩增長,2010年糧食總產達46.7萬噸;蔬菜、畜牧、水產、花木四大特色農業發展迅速,“四個15萬畝”示范區建設扎實推進,成為全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示范縣(市);農業標準化水平不斷提高,膠州大白菜、里岔黑豬等農業品牌效應明顯增強;全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380家,年出口創匯達3.9億美元;農村專業合作組織超過100個,有力推動了農業產業化進程;全市16個鎮辦建起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服務中心,787個村莊建起了土地流轉服務站,有序引導土地流轉,促進規模經營;農機化水平達到85%,農田水利建設不斷增強,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穩步推進,并榮獲“山東省農業產業化先進市”稱號。山東省膠州市是一個極具代表性的農村社會單位,該地區人口密集,且大都生活在農村,其經濟情況與政治形態在地域上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對這個地區的農戶經濟行為做調查研究,可以使人們對當代中國農村的社會經濟狀況有一個較全面的了解。同時,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探討農戶兼業對農業生產效率的影響,該地區農村地形地貌的一致性(普遍為平原)有效地控制了地形地貌變量對農業生產效率的影響,從而為保障研究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礎。此外,膠州農戶的經濟行為具有非同質性,不同鄉村甚至同一鄉村內部的農戶之間經濟行為存在差異,可以按照一定的標準把他們劃分為不同類型的農戶。正是這種差異的存在,滿足了研究的基本要求,為本文的理論研究和統計分析提供了保障。
(二)抽樣過程和樣本構成
本次實地調研的調查小組通過與膠州市政府部門有關人員的交流與討論,最終主要從經濟發達程度和代表性兩方面考慮,在膠州市現有的18個鄉鎮(街道)中選取了營海、膠北和李哥莊3個鎮的7個村作為調研對象。調查組共在7個村中走訪了160個農戶,后經處理,有效樣本為152個農戶,樣本有效率為94.9%。調研活動得到了膠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保證了調研的順利完成。
四、調查結果及原因分析
(一)主要調查結果
1.農戶兼業狀況
本文主要按照農戶家庭成員各業勞動時間對農戶類型進行劃分:其中家庭成員勞動時問70%以上用于農業生產的農戶為純農戶;家庭成員勞動時間50%一70%用于農業生產的農戶為一兼戶;家庭成員勞動時間50%以上用于非農業的農戶為二兼戶;完全從事非農業的為非農戶。膠州農戶調研數據顯示,在被抽樣調查的152戶農戶中,純農戶為28戶,一兼農戶為26戶,二兼農戶為98戶。從總兼業率上來看,純農戶比例為18.4%,一兼戶比例為17.1%,二兼戶比例為64.5%(見表2),兼業率水平已經達到81.6%;在構成上二兼農戶占主導地位,兼業水平已經相當高,這也印證了一些學者對東部沿海地區農戶兼業狀況的判斷。
2.農戶農業生產效率狀況
本文主要選取單位土地凈產值以及單位勞動凈產值這兩項指標對農業生產效率加以表征。,從單位土地凈產值這一生產率指標來看,純農戶的單位土地凈產值為1308.6元,一兼農戶為1435.3元,二兼農戶為1175.1元,純農戶的生產率水平低于一兼農戶,但高于二兼農戶;從單位勞動凈產值這一指標來看,純農戶的單位勞動凈產值為2684.2,一兼農戶為2407.5,二兼農戶為1639.7,純農戶生產率水平高于兼業農戶的生產率水平,其中一兼農戶的生產率又高于二兼農戶。通過單位土地凈產值及單位勞動凈產值的均值來看,純農戶略高于一兼農戶,但差別并不明顯,二兼農戶則大幅度的低于前兩者??梢娫诓煌愋娃r戶之間,一兼農戶和純農戶的農業生產效率水平比較接近,但二兼農戶的農業生產效率水平明顯低于純農戶和一兼農戶,這與部分專家學者的研究結論相似。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程度的農戶兼業對農業生產效率的影響是有區別的:一兼農戶的存在及在一定程度上的普及不會對農業生產效率造成顯著影響,而二兼農戶則會降低農業生產效率,如果其數量過多,會對農業生產造成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
(二)原因分析
通過對實地調研的分析可知,農戶兼業主要通過勞動力水平及利用狀況、耕地占有和利用狀況以及農用物資投入強度等途徑對農業生產效率產生影響:
1.勞動力水平及利用狀況
反映的是不同類型農戶勞動力資源的水平及利用狀況。對所有樣本農戶的調查結果顯示,在勞動力總數上兼業農戶多于純農戶,二兼農戶又多于一兼農戶。從勞動力的文化程度上來看,純農戶家庭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勞動力所占比重要明顯少于兼業農戶,在兼業農戶里一兼農戶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勞力所占比重又少于二兼農戶。由此可以看出,農戶兼業經營的可能性與勞動力平均的文化程度成正比。這種現象說明,文化程度較高的農民可以獲得相對較多的在外從事非農活動的機會,文化程度較低的農民由于非農就業機會少,只能在農村繼續從事農業經營,在農業增長日益依靠技術帶動的情況下這無疑制約著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J。從勞動力的平均年齡來看,純農戶最高,一兼農戶次之,二兼農戶最低,反映出從事農業生產勞動力的高齡化趨向,從長期來看,這種趨向勢必會對農業效率的提高產生不利的影響,必須加以關注。從勞動力資源利用結構來看,兼業戶勞動力在非農業與農業之間配置,而純農戶勞動力則全部進行農業生產。把一兼農戶和二兼農戶的情況進行比較不難發現,一兼農戶從事純農業生產的勞動力比重要高于二兼農戶。而在從事非農活動的勞動力中,無論是哪種類型的兼業農戶,常年外出打工或經商的勞動力比例都高于季節性在外務工勞動力比例,且二兼農戶外出勞力中常年從事非農職業的勞力比重明顯高于一兼農戶。這種勞動力利用結構,使兼業農戶尤其是二兼農戶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降低,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兼業農戶尤其是二兼農戶農業生產的低效率。
2.耕地占有及利用狀況
不同類型農戶在耕地占有及利用上存在一定差異,表5反映了這種情況。從耕地占有上來看,純農戶無論是耕地總面積數還是人均耕地面積數都要多于兼業農戶,在兼業農戶內部一兼農戶又多于二兼農戶。從耕地利用結構來看,一兼農戶和純農戶糧食作物種植面積要略小于經濟作物,并且一兼農戶經濟作物用地比例最大,但二兼農戶糧食作物的種植面積仍高于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造成這種狀況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種植經濟作物尤其是蔬菜、瓜果等的經濟效益要高于糧食作物,純農戶和一兼農戶可以通過增加其種植面積來增加收入,但同時種植這類經濟作物需要更加連續、細致的勞動投入(比如蔬菜種植需要經常澆水),二兼農戶由于將主要的勞動資源配置于非農產業,放在主導地位的只能是相對易于管理的糧食作物的種植。對耕地利用狀況進行進一步考察發現,在各類農戶中耕地實際利用率最高的為純農戶,其拋荒的土地數量非常少;兼業農戶的耕地實際利用率低于純農戶,二兼農戶的拋荒土地面積又多于一兼農戶,比例接近10%。綜上所述,純農戶總體和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積相對較多,耕地利用結構以經濟作物為主,且土地拋荒面積少,耕地實際利用率最高;兼業農戶擁有的耕地面積相對較少,而且耕地實際利用率比較低,拋荒面積增加;在兼業農戶中,二兼農戶的耕地利用率又少于一兼農戶。由此可見,在兼業農戶尤其是二兼農戶廣泛存在,且土地流轉集中機制尚未建立與完善的情況下,耕地資源的非充分利用是一種必然存在的狀況。
3.農用物資投入狀況
膠州農戶調研數據顯示,在家庭農用固定資產(主要包括農用拖拉機、排灌機等各類型農業機械)投資方面,純農戶與兼業農戶的差別不大,純農戶家庭農用固定資產余額平均為3685.2元,一兼農戶為3814.9元,二兼農戶為2933.5元。純農戶和兼業農戶在糧食作物種植中普遍采用購買機械化服務的方式進行機播和機收,購買服務的比例在純農戶和兼業農戶中都超過了90%,純農戶和兼業農戶之間差別不大。在除草劑花費上,純農戶、一兼農戶和二兼農戶每畝費用分別為26.4元,24.1元和23.8元,差別很小。在良種采用率上,純農戶和兼業農戶良種采用比例都超過92%,相互之間差別也不大。另外在農業用水,農藥化肥的施用以及田間管理方面的主觀調查顯示,85%以上的純農戶和兼業農戶都能保證農業灌溉用水充足,農藥化肥施用充分以及田間管理及時,純農戶和兼業農戶之間的差別很小??梢?,在農業物質投入方面純農戶要多于兼業農戶,但兩類農戶之間各項生產要素的投入差距并不明顯。因此,可以說農戶采用何種經營方式(專業經營或兼業經營)對農業物質投入的影響并不大。綜上所述,造成不同兼業程度農戶農業生產效率差別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在農戶勞動力資源及利用情況方面,雖然兼業農戶尤其二兼農戶勞動力受教育程度和素質較高,但由于其利用分散,且高素質勞動力就業時間安排以非農為主,造成二兼農戶農業生產效率低下。同時,純農戶和一兼農戶農業勞動力較低的文化素質和老齡化趨勢,制約著農業生產效率的進一步提高。其次,在農戶耕地占有及利用情況方面,純農戶總體和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積相對較多,耕地利用結構以經濟作物為主,且耕地實際利用率最高,土地拋荒面積少;兼業農戶擁有的耕地面積相對較少,并且耕地實際利用率低于純農戶,拋荒面積增加,在兼業農戶中,二兼農戶的耕地利用率又少于一兼農戶。這種耕地占有及利用的情況表明純農戶和一兼農戶具有較高的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他們愿意投入更加細致的勞動和更多的精力,從而具有較高的農業生產效率。第三,在農用物資投入方面,家庭中農用固定資產投資純農戶和一兼農戶要高于二兼農戶,但其余各項可變生產要素的投入在兩類農戶之間的差距并不大,可見我國總體上小規模的農業經營還沒有完全激發出農戶農業生產投入的積極性,農業生產效率進一步提升的空間較大。
五、主要結論及相關建議
(一)主要結論
本文以山東省膠州市為例,在調查問卷的基礎上,分析了農戶兼業對農業生產效率的影響,具體結論包括:第一,不同程度的農戶兼業對農業生產效率的影響是有區別的,一兼農戶和純農戶在農業生產效率上的差別并不顯著,可見一兼農戶的存在及在一定程度上的普及不會對農業生產效率造成顯著影響;而二兼農戶的農業生產效率顯著低于一兼農戶和純農戶,因此二兼農戶比例的繼續上升,會對農業生產造成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第二,不同兼業程度農戶在農業生產效率上的差別主要是由勞動力資源水平及利用狀況、耕地占有及利用狀況、農用物資投入強度的差異造成的,在這個過程中,三種主要作用因素并非獨自發揮作用,而是相互交織、相互影響,共同促成農戶兼業對農業生產效率的作用模式。具體來說,純農戶和一兼農戶以農為主,把農業作為家庭從事的主要行業,對農業生產積極陛較高,傾向于把勞動力配置于農業,土地的利用率較高;通過擴大經營面積以增加收入,農用固定資產投入較高;二兼戶以非農產業為主,傾向于把勞動力配置于農外產業,對擴大農業經營面積缺乏積極性,土地利用率下降,農業主要物質投入低。因此,純農戶及一兼農戶與二兼農戶相比,更傾向于農業資源的集中利用,雖然在人力資本積累上處于劣勢,其農業生產效率仍然高于二兼農戶。
(二)相關建議及對策
第一,調整工農關系,繼續加大農業投入。政府必須進行系統的政策創新,在城鄉間建立平等的交易平臺,通過調整工農關系,走工農平等發展的道路,繼續加大農業政策性投資,引導社會資金投入農業,提升農戶擴大農業生產規模和追加農業投資的興趣與熱情,使農業勞動力的非農化與農業生產方式向資本、技術密集型轉變同步進行。同時,農村非農產業的發展應為實現工業對農業的技術改造創造條件,以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優化配置各種農、I要素。第二,改革土地制度,促進農業資源的集約利用,確立適度規模農戶在農業生產中的主導地位。引導有條件的農戶為非農戶讓出部分土地,與此同時,不斷完善土地流轉集中機制,引導兼業農戶減小土地經營規模,擴大專業農戶經營規模,使農業經營有利可圖,從而有利于專業大戶積累農業生產資金,追加農業科技投資,不斷擴大農業生產,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并逐漸占據農業生產的主導地位,逐步實現農業生產的社會化、商品化和專業化]。第三,促進農戶分工,不斷提升農業發展活力。
篇4
全球糧食危機正在向我們靠近
實際上,從本世紀初開始,國際糧食價格就持續攀升,并于2008年中期(國際金融危機全面爆發前)達到頂峰。而當前國際糧食市場的景象與那時極其相似:國際糧價在半年多的時間里急劇上漲,個別品種甚至翻番;缺糧國家大幅增加糧食進口,同時糧食出口國開始限制出口;多個國家出現了與高糧價有關的騷亂,社會不穩定和沖突頻發,貧困人口面臨饑餓威脅。
2008年9月,由于突如其來的國際金融危機導致絕大多數國家經濟出現衰退,降低了對糧食的需求,國際糧價隨之迅速回落,糧食問題得到短暫緩解,世界經濟和社會所面臨的糧食危機“消失”在無形之中。然而,今天的現實卻讓我們清楚地看到,國際糧食危機并未遠去,當世界經濟開始逐步復蘇之際,警報已經再次響起。
根據FAO最新的《谷物供需情況簡介》,2009年以來,世界谷物產量總體呈下降趨勢,導致2010/11年庫存量將急劇下降8.76%,使庫存與利用量之比降至20.9%,愈發接近18%的安全警戒線。世界銀行總裁羅伯特?佐利克說:“全球糧價正在上升到危險的水平,威脅到世界數以千萬計的窮人。漲價已使得數百萬人陷入貧窮,并給那些把一半以上收入花在糧食上的人帶來巨大壓力?!?/p>
誰是糧食危機的真正推手?
人口增長對糧食的需求是社會發展的自然要求根據聯合國統計,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人口的年均增長率持續下降,目前已降至1.18%(2005~2010年)。但由于世界人口基數巨大(2011年將達到70億人),即使增長率維持當前的下降速度,至本世紀中期,世界人口預期也將超過90億人。世界人口的增長首先帶來的是對糧食的需求加大,如果不能實現糧食大幅增產,世界糧食供給就要出大問題。
一些發達國家將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作為國際糧價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不公平的。任何一個不發達經濟體的發展都離不開人口的快速增長,這是人類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必然,發達國家同樣也經歷了這樣的階段。由人口增長帶來的糧食需求是剛性的,其對國際糧價的影響是長期存在的,不應成為炒作國際糧價持續上升的借口。進一步,我們還應看到,許多發展中國家已經在控制人口增長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為穩定世界糧食供求平衡做出了貢獻。
膳食結構改善對糧食和飼料的需求是人類生活和健康發展的正常需求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已經從糧食、塊莖及豆類為主逐步轉向畜產品(肉、蛋、奶)、植物油、水果和蔬菜等多元膳食結構。肉、蛋、奶生產不僅直接消耗大量糧食,還要占用很多耕地;同時油料作物、水果、蔬菜的生產本身就需要占用大量耕地,從而加大了糧食生產的壓力。
基于此,一些發達國家又將糧食危機暴發的原因歸咎于發展中國家膳食結構的改善,指責印度、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糧食消費的增加引發了世界糧食危機。事實上,發達國家的糧食人均消費量不僅遠遠超過印度和中國等發展中國家,而且呈不斷增加趨勢。根據FAO數據,美國2005~2007年每天人均消費蛋類產品40克,肉類產品338克,奶類產品692克;而同類食品的消費,印度分別為每天人均消費5克、9克和184克,中國分別為每天人均消費47克、149克和72克,均遠遠低于美國人均消費水平。
發展中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食品需求的增長,完全是人類生活和健康發展的合理需求,不應為國際糧價劇烈飆升承擔責任。FAO已經給出了比較公允的解釋:雖然糧食價格自2006年以來顯著上漲,但食品和飼料的消費持續保持強勁增長,這說明需求對價格上漲無彈性,也說明食品消費結構保持相對穩定,并未因價格上漲而發生變化。換言之,發展中國家由于食物結構升級而增加的糧食需求也是相對剛性的需求,其增加是長期的、很難逆轉的趨勢;而真正造成糧食價格暴漲暴跌劇烈波動的,往往是一些短期的、彈性較大的需求。
自然災害直接影響了主要產糧國的糧食產量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極端氣候增多,氣候對農業的影響加大,世界農業面臨著自然災害多發的嚴峻考驗。近些年發生的嚴重干旱和洪澇災害,造成一些國家糧食減產,也加劇了世界糧食供給矛盾,更在國際投機資金的推波助瀾下,加大了國際糧價的波動幅度。
“靠天吃飯”是自古以來的規律。盡管隨著人們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和科學技術的發展,通過改造自然界的方式,最大程度上避免了自然因素對農業生產的負面影響,然而,因人類活動導致的全球氣候變暖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至少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可能成為一種常態,也會在短期內加大國際糧價的波動幅度。
供給“危機”是造成國際糧食危機的根本原因自1999年以來,世界糧食產量年均增長率呈下降態勢。2000~2009年,世界糧食年均增長率為2.1%;2004~2009年,世界糧食年均增長率僅為1.7%。這表明,近些年糧食生產發展制約因素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釋放空間變小。
造成糧食供給出現“危機”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隨著工業化、城市化推進,加之氣候變暖、干旱嚴重,糧食生產所需的耕地和淡水資源供給明顯趨緊,造成主要糧食生產國糧食產量下降,糧食庫存減少。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預測,世界可用于擴大糧食種植的土地面積最多還可以增長10%左右,而淡水資源的供給則面臨更加巨大的壓力。二是發達國家對本國農業的補貼政策使其農產品以遠低于成本的價格傾銷到國際市場上,使世界糧食生產的比較收益下降,導致各國將資金和資源主要投向經濟效益高的產業,而忽視了農業在國家糧食安全和經濟安全中的作用。三是由于投入不足,不少發展中國家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普遍偏低,農業科技進步緩慢,良種培育等農業科技研發落后。這些因素都使發展中國家在糧食危機面前表現得異常脆弱,特別是直接導致21世紀以來世界糧食產量的增長明顯趕不上需求量的增長,糧食供求關系拐點凸顯。從這個角度來看,糧食供給“危機”不能不說是國際糧食危機的根本原因。
發達國家發展生物能源是國際糧價飆升的直接原因目前,一些發達國家開展了相當規模的生物質能源開發和應用計劃,“燒掉”了大量的糧食,也打破了世界糧食市場維持多年
的脆弱的供求平衡關系,造成國際市場糧價飛漲。美國生產乙醇燃料對耕地和玉米產生了巨大的需求,導致世界玉米供求關系日趨緊張,并對玉米價格上漲形成長期的拉動。而由于玉米在農產品中的特殊地位,一方面與其它主要糧食作物具有很強的價格相關性,另一方面它又是重要的畜牧養殖飼料,它的價格上漲將連鎖導致肉、蛋、奶等食品價格上漲。歐盟生產生物柴油,消耗了大量的油菜籽等經濟作物,拉動了國際市場食用油價格上漲,造成食用油供給偏緊;同時又促使原本種植糧食的耕地轉為種植油菜籽,糧食種植面積減少,最終因糧食產量下降引起價格上漲。根據世界銀行的研究報告,給一輛SUV的油箱加滿生物質燃料,所需的糧食約相當于1人1年的口糧,可見發展生物能源對世界農業和國際糧食安全的負面影響是巨大的,在世界糧食供給增長緩慢的前提下,發展生物能源直接促使國際糧價飆升。
美國等發達國家在世界糧食供應短缺、出現糧食危機的背景下,仍繼續擴大生物質能源開發規模,制定利用玉米等糧食開發生物質能源的規劃,是有其戰略意圖的。首先,發展乙醇燃料符合美國的國家戰略,同時又無損于國內各利益集團的既得利益,因此能夠得到國內廣泛的支持與擁護。其次,發展乙醇燃料,通過給乙醇燃料生產補貼,既可以達到增加農業補貼的作用,又可免遭發展中國家反對。第三,美國作為玉米出口大國,發展乙醇燃料,增加千米消耗骨,既不影響本國糧食供求,又可增強美國在國際糧食貿易中的主導權和控制權,發揮“糧食武器”的作用。
金融資本是推動國際糧價飆升的重要推手糧食本來是必需品,但在全球資本大鱷的眼中卻成了資本逐利的投資品和資本品。糧食怎么會成為投資品,這恐怕與作為全球財富標志的美元已經不再是一種硬通貨有關。財富標志由兩個要素構成,一是它是財富的最終歸屬;二是它和世界公認的有效結算、支付手段直接掛鉤。過去,我們把美元叫硬通貨,美元和黃金掛鉤,并成為世界性結算貨幣,這意味著它們互為財富標志。2002年以來,美元江河日下,進入戰略性貶值周期,美元作為全球信用基礎的根基正在發生嚴重的動搖。而資本總是要依附于一個財富標志物上的,美元的財富標志地位發生動搖,誰來擔當這個角色呢?這樣一來,人們就會尋找新的投資產品,以保證財富不被湮滅。糧食、石油、貴金屬等初級產品便是財富標志新的目標。
本世紀初,隨著國際金融市場的迅猛發展,糧食市場與貨幣市場、外匯市場、期貨市場、衍生品市場的聯動成為復合的金融體系,擴大了傳統金融市場的外延和內涵,形成了糧食“金融化”趨勢。糧食某種程度上已經實現了從商品屬性向商品屬性和金融屬性雙重并重的轉換,糧食安全本質上已轉變為“貿易一金融”型的“價格安全”模式。特別是在全球量化寬松時代,糧食等的金融屬性表現得更加突出,糧食作為“白金”已經成為繼貨幣、黑金(石油)等新的泛貨幣化的價值符號,糧價基本不是由供求所決定而是由資本和貨幣所決定。特別是全球極度泛濫的貨幣給糧價泡沫提供了溫床。以反映貨幣供應量的重要指標M2口徑衡量,2000年,發達國家M2為4.5萬億美元,2008年升至97Y億美元,而今發達國家M2已升至10萬億美元,全球流動性甚至超過危機前的水平。
抵御糧食危機中國須有整體戰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