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臍帶護理措施范文
時間:2023-12-05 17:56:0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新生兒臍帶護理措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新生兒;臍部護理;方法;要點
新生兒臍部比較容易受感染,而且新生兒免疫機制發育不完善,集體防御能力較差,特別容易引發臍部感染,影響新生兒健康[1]。為了降低新生兒臍部感染率的發生概率,必須對新生兒臍部進行有效的護理,抓住護理要點實施針對性保護措施,防止病原菌的侵入,促進新生兒健康成長[2]。本研究以在我院分娩的新生兒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新生兒臍部護理的方法及要點。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我院兒科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間收治的300例新生兒,男嬰174例例,女嬰126例,出生體重2500-4000g。均為單胎,所有患兒均無宮內感染,Apger評分在8分以上。
1.2 方法
日常護理:(1)保持臍部干爽:新生兒沐浴后及日常被水浸濕或被尿液污染后,需使用干棉球或干凈的紗布擦干,并使用絡合碘面前進行消毒,消毒時未脫落的臍帶從根部向上消毒,脫落后的臍帶從臍窩中心向四周消毒,消毒過程中給予患兒2-63根棉簽輔助處理,一根棉簽用于臍帶根部、一根用于臍帶周圍,另一根用于吸取臍帶周圍多余消毒劑。(2)避免感染:為保護臍部,新生兒臍帶結扎后12~24h往往會使用無菌紗布包扎臍部,而由于紗布容易被剛剛結扎的臍帶傷口分泌物及寶寶的大小便污染,給細菌在臍部生長繁殖創造條件,因此臍帶結扎12~24h后,需及時去除蓋住臍部皮膚的紗布,并每天用絡合碘毒臍帶2~3次,直至臍帶干燥脫落;(3)避免摩擦:由于已干燥但尚未脫落的臍帶殘端很堅硬,經常碰觸摩擦,易導致根部出血,因此護理中需注意避免對臍部的刺激,選擇柔軟的紙尿褲和純棉內衣,消毒臍部時,手法要輕柔,避免對臍部造成擦傷。
特殊護理:(1)臍帶發紅:臍帶干燥脫落過程中,根部及周圍皮膚往往會有輕微發紅,屬于正?,F象,可使用絡合碘消毒,并使用刺激性小的紅霉素軟膏外涂臍部;護理過程中若皮膚發紅嚴重,臍輪有腫脹,且發紅皮膚溫度較高,則可能為發生感染,需及時采取措施處理;(2)臍帶滲血:臍帶結扎不徹底,可造成臍帶滲血,多發生在結扎后12h內,若新生兒發生臍帶滲血,則需重新結扎止血;少數臍帶干燥后未脫落前,受牽拉、刺激等,可導致臍帶滲血,若發生此種情況,可使用云南白藥外涂;臍部出血量較少時可用碘伏消毒加壓包扎或用明膠海綿止血,如出血較多按壓止血無效時,應縫扎血管止血。(3)臍部分泌物:臍帶愈合過程中,殘端往往滲出清亮的或淡黃色黏稠的液體,屬于正常現象,新生兒臍部有分泌物滲出后,需及時清除,以避免分泌物干燥后,導致臍窩和臍帶根部發生粘連,引起感染;(4)臍帶脫落遲:新生兒臍帶一般3~7d內可自然脫落,若2周后仍未脫落,則需對臍帶情況進行仔細觀察,查看是否有紅腫、化膿、大量液體滲出等,若有臍炎發生癥狀,則需及時采取措施處理;若無以上現象,則可使用絡合碘進行消毒,并保持殘端干燥,以加快臍帶脫落;(5)臍肉芽腫:因臍帶脫落過晚發生臍炎未及時治療可導致臍肉芽腫,表現為臍窩內有粉紅色易碎有滲出的包塊,臍窩內潮濕有滲出,易出血及感染,可并發臍同皮炎。為保持臍部干燥,可用10%硝酸銀燒灼,小肉芽可在碘伏消毒后用無菌鑷子夾除后加壓包扎,每天2次換藥。此外,在新生兒出院前,還應做好臍部護理宣教,為產婦及家屬講解的臍部護理要點,教會產婦及家屬正確消毒新生兒臍部的方法,注意避免臍部潮濕、污染,若發生異常情況,需及時就醫。
1.3 觀察指標
在新生兒臍帶護理過程中,仔細觀察新生兒臍部變化情況,是否有粘液性分泌物,是否有潮濕、滲血情況出現,記錄新生兒臍炎、臍部感染及并發癥的發生率。采用科室自制滿意度調查問卷對家屬滿意度進行評價,評分范圍0~100分,≥90分為非常滿意;80~89分為滿意;70~79分為一般滿意,
2 結果
經護理后,本組300例新生兒無一例發生臍炎、臍部感染及并發癥。在家屬滿意度方面,非常滿意167例,滿意84例,一般滿意49例,無一例不滿意,家屬滿意率達到100%。
3 討論
嬰兒臍帶周圍有著豐富的膠質樣組織,細菌非常容易再次繁殖、生長,特別是厭氧菌和病原微生物和細菌感染。一般情況下,新生兒臍帶在出生7天以后才會自然脫落,臍部創口需要2周才能完全愈合[3],這個階段新生兒的臍部護理與新生兒健康有著重要的關系,必須對新生兒實施正確、有效的護理,降低新生兒臍帶感染。由于臍部潮濕易滋生病菌引起局部感染,因此日常中需保持臍部的干爽,注意做好臍部保護及消毒,避免感染及摩擦,以防止臍炎及臍部擦傷。在做好日常護理的同時,還應加強臍帶發紅、臍帶滲血、臍部分泌物、臍帶脫落遲及臍肉芽腫等臍部特殊護理,從而減少臍部并發癥。從我院本次研究結果來看,經過精心的臍部護理,本組300例新生兒無一例發生臍炎,臍部感染及并發癥,表明了護理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葉麗君,郭玉萍.改進新生兒臍帶護理方法的效果研究[J].當代護士(學術版),2013,20(12):55-56.
篇2
關鍵詞:新生兒;臍部;護理
在新生兒出生之后,要對其各方面進行有效的處理,臍部作為一個重要的部位,如果不給予妥善的護理,可能會造成新生兒臍炎的發生,如果感染嚴重的話可能會直接對新生兒的生命產生影響,所以對新生兒的臍部護理要高度重視[1-3]。采用不同的臍部護理方法,并對護理效果進行比較,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0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分娩的新生兒50例,并隨機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新生兒有25例,平均體重(2.98±0.79)kg,在宮內沒有出現感染的情況。對照組新生兒有25例,平均的體重(3.01±0.81)kg,也沒有出現宮內感染的情況。兩組新生兒在體重、各項體征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臍部結扎的方法:觀察組以及對照組的新生兒在出生之后都用0.5%的碘伏對其臍帶的根部進行必要的消毒,之后采用消毒過的氣門芯在距離新生兒臍帶的根部大約1.5 cm處進行結扎,在臍帶的遠端距離結扎的部位為0.5 cm的位置將臍帶剪短,之后將臍帶內殘留的血擠出,擠出之后對臍帶的殘段用2.5%的碘酒進行消毒。
1.3 護理方法:觀察組的新生兒用臍帶包對臍部進行包扎,在48 h之后修剪殘留的臍帶,剩余的臍帶的創面仍然使用用臍帶包包扎,每天觀察臍帶情況,每天更換臍帶包。對照組的新生兒則在每天的沐浴之后采用碘伏對其臍帶的殘端以及臍帶的根部和臍部周圍進行必要的消毒,之后對臍部用臍紗進行包扎,之后就可以等待臍帶的自然脫落了。對兩組新生兒都進行同樣的出院的護理指導。
1.4 指標觀察:對兩組新生兒的臍部是否有滲血情況、有無潮紅、黏液性的分泌物以及膿性分泌物的情況,同時對兩組新生兒的臍帶脫落時間進行準確記錄。
1.5 統計學方法:對統計所得的數據進行分析,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處理,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一般來說,新生兒在出生之后臍帶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夠脫落,所以在這個時間段內,極其容易出現感染的情況,加強防護非常重要。但是護理的方法不同會直接影響到護理的效果。本次研究選擇了兩種不同的護理方法進行對比觀察,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新生兒在是否有滲血情況、有無潮紅、黏液性的分泌物以及膿性分泌物的發生率等方面,顯著的優于對照組,這就說明了觀察組的護理方法與對照組相比是更為有效的,不但可以顯著的降低新生兒臍部的感染,而且又可以促進其臍帶的脫落。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臍帶修剪的時候要選擇好時機以及方法,一般是選擇在新生兒出生之后的48 h進行,如果新生兒的臍帶粗大而且含有較多的膠質,就可以選擇延長修剪的時間[4-5]。
從本次的研究我們可以看出,對新生兒的臍部進行有效的護理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的降低感染的發生,所以我們認為對新生兒的臍部護理采取修剪臍帶殘端并用臍帶包進行包扎的方法,能夠減少新生兒臍部滲血情況的發生,并且可以縮短臍帶的脫落時間,加速新生兒臍部創面的愈合,避免感染情況的出現,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
4 參考文獻
[1] 馮雅琴.新生兒臍部處理常見問題及對策[J].安徽醫藥,2008,12(1):78.
[2] 朱家貴,張俏玲,陳少麗.選擇適當時機為新生兒再次剪臍并用臍粉的臨床觀察[J].現代護理,2006,12(4):340.
[3] 董素英.不同護理干預對新生兒臍部皮膚感染效果觀察[J].實用醫技雜志,2008,15(5):637.
篇3
關鍵詞:新生兒;臍帶脫落;延遲
Abstract:Objective:discussion and analysis of neonatal umbilical was the cause of the delay. Methods: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20 cases of umbilical cord delayed exfoliation of children with clinical data. Results:umbilical cord off delay reasons: use antibiotics umbilical cord; for not dressing cause;caused by ligation tool; and umbilical cord disinfection. Conclusion:the neonatal umbilical delay will cause umbilical diseases, so to find the reason,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Key words:neonatal umbilical; delay
【中圖分類號】R71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6-0338-01
臍帶(umbilical)是哺乳類動物連接胎兒和胎盤的一種管狀結構,由一條動脈和兩條經脈所組成。新生兒臍帶脫落延遲(28天都不會脫落)就會造成臍部疾病,所以減少這種情況的發生有利于新生兒的健康。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我院20例臍帶延遲脫落患兒的臨床資料,以探討新生兒臍帶脫落被延遲的原因,并采取相應防范措施。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收集2005年1月-2012年5月期間20例臍帶脫落延遲的患兒,其分娩醫院分別為:無錫市婦幼保健醫院,最多;無錫四院分娩,其次;無錫九院,很少?;純褐杏心袐雰?6例,女嬰兒4例,就診的時間都為出生后的19天-52天之間。早產兒有4例,足月嬰兒有10例,雙胞胎有3對(6例)。
1.2 方法:對就診的20例臍帶延遲脫落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發生原因。然后醫院使用常規方法對新生嬰兒進行護理,在出院前也通過對家長進行一定的講解,讓家長及其家屬掌握臍帶消毒的方法。
2 結果
本組20例患兒臍帶脫落延遲的原因有:5例為由于使用抗生素引起;3例為臍帶沒有包扎所引起;4例是因為結扎工具所致;還有8例為臍帶消毒原因。這些患兒的局部被處理以后,臍帶在29天-53天之間脫落。脫落以后,患兒形臍疝的有10例,還有5例患兒形成了肉芽腫。
3 討論
在臨床工作里了解到,新生兒的臍帶脫落大部分都是在7天左右的時間里,長也不超過10天或者是15天。不過當新生兒發生臍帶脫落延遲的情況時,會給產婦以及其家屬帶了很多心理負擔或者是經濟壓力,讓他們筋疲力盡,還為新生嬰兒臍部發生感染埋下了隱患。以下我們就臍帶脫落延遲的原因和相應對策進行探討。
3.1 臍帶脫落延遲的原因
3.1.1 應用抗生素:臍帶脫落也可以看成是一部分組織缺血、壞死和修復的過程,根據一些資料顯示,在醫院例出生的嬰兒,一般在12小時以內就會有18%的嬰兒臍部就會含有金黃色葡萄球菌定值,100%的定值含量在第四天時達到,一般正常的新生兒除了臍部含有金黃色葡萄球菌以外,還會產生大腸桿菌,臍部表皮有葡萄球菌,綠膿桿菌和溶血性鏈球菌等細菌,因此所有不利于細菌生長繁殖進度的都會影響或者是減緩臍帶壞死的進程,導致臍帶脫離延遲。
3.1.2 結扎用具:醫院一般對新生嬰兒的臍帶采用氣門塞套扎的方式,這種方法的優勢在于速度很快,不容易脫扣,但是同樣也有弊端產生,此種方法不能選擇臍帶的粗細,所以發育比較細的臍帶就會被結扎的不緊,導致無法完全將發育細的臍帶殘段的血液循環阻斷。
3.1.3 臍帶沒有包扎:當臍帶沒有被包扎時,使得干癟的新生兒臍帶在臍窩里粘著,沒有干燥的環境和條件。
3.1.4 臍帶的消毒:現在一般都提倡母親和新生嬰兒住院的時間盡量少,如果母親和嬰兒沒有特殊的情況一般都在4-5天之間就可以出院,有些順產的母親在生產以后48小時就可以順利出院了。母親和新生嬰兒出院后,由于家長或者是其親屬害怕給新生兒臍帶消毒不正確,就只是在殘端表面消毒,沒有將臍帶根部進行消毒。其中無錫市婦幼保健醫院護理人員最辛苦,去無錫市婦幼保健醫院生產的人群相對最有錢。在母嬰出院時再三囑咐其家屬出院后要一天三次用碘伏酒精消毒臍帶,導致臍部干燥粘貼再臍窩里。若使得臍帶在新生兒的臍窩里,殘端和其周圍的皮膚黏連,這樣不光影響了臍帶的脫落,還會使其埋下感染的禍根。
3.2 相應對策:對于細菌培養陰性的不發生炎性病變的期待不使用抗生素;臍帶的結扎應該根據其發育的粗細來選擇結扎工具;斷扎以后的期待應該被包扎好,保持一個干燥的環境,這樣有助于臍帶的脫落進程,避免臍部疾病的引發;需要組織有適量的水分、腐敗?,F在很多醫院采取的都是在臍帶根部或者是距離根部0.1-0.2cm的長度進行結扎,這樣有利于阻斷臍帶殘端部分的血液供應,使得臍帶可以快速的干枯和脫落以及壞死。母親和新生兒在住院期間,醫護人員就要對產婦及其家屬講解一些健康知識,引導產婦和她們的家屬能夠掌握到一些新生兒臍帶護理的知識,這樣可以消除家屬的擔心以及害怕心理,也有助于新生兒臍帶早日脫落。
參考文獻
[1] 呂桂英.楊美萍.新生兒臍帶護理體會[J].按摩與康復醫學(下旬刊),2011,02 (09):133
[2] 高銳華.楊大富.新生兒臍帶處理的方法與結果分析[J].中外醫療,2010,29(29):1-2
篇4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5)05-0101-02
新生兒臍斷端是一個開放性創面, 若護理不當,可導致局部乃至全身感染。有研究提示, 新生兒臍炎可導致新生兒臍源性腹膜炎、新生兒化膿性腦膜炎、新生兒肺炎、新生兒敗血癥[1]。在新生兒敗血癥中,臍部感染占66%~87%; 且臍部是厭氧菌感染的好發部位, 一旦發生嚴重感染將危及生命[2], 死亡率達18.06%[3]。為避免新生兒臍部感染, 降低新生兒的發
病率和死亡率, 國內護理同仁在臍部感染的原因、預防措施、護理技術改革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F綜述如下。
1 新生兒臍部感染的主要因素
1.1 產前因素在子宮內已感染, 臍帶水腫、糜爛,出生后未做預防感染治療措施。尤其是早產兒和低出生體重兒免疫功能低下, 易受細菌感染發生臍炎[4]。
1.2 產時因素產時并發胎膜早破及產程延長, 均有利于細菌上行污染羊水而致臍帶污染; 分娩過程消毒不嚴、斷臍器污染、臍殘端接觸消毒不徹底的手或敷料, 是致臍部感染的重要因素; 臍帶結扎位置太高(結扎部位距臍根部0.5~1.0 cm) , 不能直接結扎臍根處血管, 使結扎處與臍根之間較長的臍帶仍有血液供應, 故壞死晚。臍帶長時間游離, 使臍窩潮濕分泌物增多, 引起細菌繁殖。如果臍帶粗大, 結扎位置過高, 接扎下方容易出現血腫, 為細菌繁殖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1.3 產后因素產后臍部護理不當是造成臍部感染的直接原因。新生兒父母對臍部護理知識缺乏, 或對臍部衛生保健認識不夠, 不及時更換尿布或更換不合要求, 臍部皮膚常被尿液、糞便污染, 延緩了臍部創面的愈合; 而糞便污染又增加了腸桿菌科細菌的感染機會。新生兒沐浴時, 臍殘端浸泡在非無菌水中, 沐浴后僅對臍部表面做了消毒處理, 忽視了臍窩底部的消毒, 引起臍窩分泌物增多, 臍周紅腫感染; 另外, 帶菌的護理者及照顧者, 對新生兒傳播細菌也是致臍部感染的一個重要因素。
1.4 環境、衛生因素新生兒臍部感染的細菌主要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它的定植率在新生兒為50%~69%, 也有達89%的; 定植的金黃色葡萄球菌來自于新生兒周圍環境, 包括空氣、日用品、醫護人員、產婦等。如果分娩室、新生兒室、母嬰同室沒有徹底執行清潔、消毒、監測制度, 醫護人員接觸新生兒前后沒有嚴格洗手, 就會增加新生兒醫院感染機會。另有研究提示: 在婦幼保健網絡健全的城市中心地區, 新生兒臍部感染率相對較低, 且主要來自于醫院獲得性感染; 而在經濟狀況較落后的農村、郊區,新生兒臍部感染率較高。
1.5 其他原因當臍部有畸形時, 由于臍部經常有分泌物, 有利于細菌的生長繁殖。同時分泌物侵蝕皮膚, 破壞其屏障功能, 易使細菌侵入擴散, 并發感染。新生兒特別是早產兒, 其特異性和非特異性免疫功能均不夠成熟。皮膚黏膜屏障功能差, 損傷后易發生感染; 新生兒抗細菌定植能力差; 免疫球蛋白IgA 和IgM不能通過胎盤傳給新生兒, 使其易感染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
2 新生兒臍部感染預防技術的研究進展
2.1 制定嚴格的消毒隔離制度, 加強護理管理定期對分娩室、新生兒室、母嬰同室、NICU 內空氣、物表、工作人員口、鼻、手、無菌物、消毒液等進行清潔、消毒和衛生學監測; 加強工作人員的責任心, 強化無菌觀念, 嚴把消毒隔離關。
2.2 新生兒臍帶結扎技術的改進
2.2.1 臍帶結扎位置臍帶及早干枯脫落是防止臍部感染的最有效途徑之一。臍帶結扎的位置過高可影響臍帶的早期脫落。
2.2.2 臍帶結扎方法傳統的斷臍方法有線扎法、氣門芯套扎法、鉗夾法。操作起來比較復雜, 所需時間較長, 容易傷及新生兒, 同時增加污染環節。
2.3 臍部護理操作技術的改進
2.3.1 臍部護理消毒液的選擇(1)濟安舒能是一種長效抗菌膜。(2)3%過氧化氫為強氧化劑, 具有消毒、除腐、除臭及清潔作用,。(3) 2%碘伏是一種廣譜、高效殺菌劑, 有較強的收斂作用。
2.3.2 臍殘端的保護(1) 藥物保護: 將具有止血、消炎、抗菌、生物相容性、促進傷口愈合作用的甲殼質醫用無紡布制成的新生兒臍帶包直接對準臍殘端, 松緊適度地繞腹部1 周固定。(2)用具保護: 在日常護理中, 采用一次性手套遮蓋護臍法臥式洗澡, 避免臍部感染, 降低感染率。
2.3.3 二次剪臍 二次剪臍是指新生兒出生斷臍后若干時候對臍殘端進行再次修剪。
2.3.3.1 二次剪臍的時機剪臍最合適時機應以臍帶干燥為準, 而不能單純以時間為準。
2.3.3.2 二次剪臍的方法暴露臍部, 局部消毒。
2.3.3.3 二次剪臍后殘端處理用5%碘酒擦臍帶斷端, 然后用無菌明膠海棉三折壓迫局部, 再蓋上無菌紗布, 用新生兒護臍帶包扎。
2.3.3.4 二次剪臍時注意事項除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外, 剪臍前還要觀察臍部及周圍組織有無異常。
2.3.4 加強宣教加強宣教, 做好孕期保健工作, 防止和減少胎兒宮內感染。鼓勵提倡新法接生。
3 展望
新生兒臍部感染的發生存在著主客觀多方面的因素, 其危害嚴重。綜上所述, 選擇適當的方式斷臍,認真做好臍部護理, 加強工作人員的責任心, 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原則, 防止交叉感染, 加強對產婦及家屬的宣教, 可以預防新生兒臍部感染的發生。
參考文獻:
[1]葉金艷,祝建軍,杜玉梅.新生兒臍炎病原菌分析與耐藥性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7,17( 10) : 1299- 1301.
[2]楊秀菊,謝景玫,蘇春勤.新生兒臍部消毒前后的細菌學調查[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5,15( 4) : 392.
篇5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5.17.160
臍帶作為胎兒的附屬物, 是胎兒從母親體內吸收氧氣和營養物質, 并排泄廢物的主要通道, 其一端附著于胎盤胎兒面, 一端連著胎兒腹壁臍輪[1]。通常情況下, 新生兒在斷臍之后, 殘留的臍帶會逐漸的硬化、干枯, 進而1周左右脫落。在臨床上, 臍帶夾斷臍法和氣門芯套斷臍法是應用較為廣泛的新生兒斷臍法[2, 3]。臍帶結扎的方法將直接影響新生兒臍帶殘端的脫落時間, 若脫落時間延長便增加了新生兒臍部發生感染的幾率, 同時也增加了患兒家屬的心理負擔[4]。為此, 本文作者對本院2013年8月~2015年1月收治的1000例新生兒, 采取不同的臍帶結扎方法及護理措施,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8月~2015年1月收治的1000例新生兒, 其中500例為順產, 產婦年齡20~38歲, 平均年齡(27.6±4.5)歲, 孕周37~42周, 平均孕周(39.5±3.7)周, 新生兒的體重均在2500 g以上, 臍帶直徑0.8~1.9 cm, 平均直徑(0.83±0.3)cm;500例為剖宮產, 產婦年齡21~39歲, 平均年齡(27.5±3.5)歲, 孕周38~42周, 平均孕周(39.6±4.3)周, 新生兒的體重均在2500 g以上, 臍帶直徑0.7~1.8cm, 平均直徑(0.88±0.2)cm。兩組新生兒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觀察組新生兒臍帶結扎時應用雙重結扎斷臍法:①將直徑3 mm的氣門芯2個分別套于絲線內作牽引, 放于臍包內用壓力蒸汽滅菌消毒, 新生兒出生后由專業的助產士應用雙重氣門芯結扎臍帶, 在新生兒臍帶根部及周圍用75%酒精消毒, 在距臍輪0.5 cm和1 cm處的臍帶用氣門芯分別套扎第1道, 第2道, 在距臍輪2 cm處剪斷臍帶, 擠出殘端血液, 用碘伏消毒斷面, 并用紗布包扎臍部。②24 h后進行沐浴, 并于沐浴后用75%酒精消毒臍部殘端和臍輪處, 臍部暴露不用包扎。③每天檢查臍部, 保持局部清潔、干燥, 觀察臍帶脫落時間。對照組新生兒臍帶結扎時應用傳統的臍夾結扎臍帶法, 常規進行消毒新生兒臍周, 使用臍帶夾慢慢用力加緊并關閉, 注意距離臍根0.5~1.0 cm處, 將臍帶斷離, 并使用碘伏消毒臍帶的殘端, 再使用無菌的紗布將開口處置于臍帶夾的下方, 進行覆蓋臍帶夾的切除口處, 最后使用臍綁帶進行包扎, 待24 h后剪掉臍帶, 放云南白藥止血、包扎。
1. 3 護理干預 ①在新生兒臍帶結扎后24 h內檢查臍帶卷清潔情況, 觀察有無滲血的情況。在48 h后將臍帶卷取下, 暴露臍部, 有利于干燥。②每日洗澡后, 使用0.5%的碘伏進行臍部消毒, 密切觀察臍帶殘端有無血腫情況和干燥程度。③為新生兒勤換尿布, 注意不可將尿布把臍部覆蓋, 避免尿液將其浸濕, 引起感染, 如果被尿液污染, 應立即消毒。如果新生兒臍部根部部分脫落, 有少量的分泌物, 應使用碘伏進行消毒, 由內而外, 將分泌物擦凈, 保持其干燥。④觀察并記錄新生兒臍帶脫落時間、紅腫情況、滲出和異位情況。⑤未脫落者出院后電話進行回訪或復診。
1. 4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新生兒臍部殘端滲血、感染、脫落時間, 結扎0.5 h后由助產士檢查新生兒臍部有無滲血情況, 護理人員24 h內每2小時檢查1次。每日洗澡時均要檢查臍部情況, 并記錄。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比較兩組新生兒臍部滲血、感染情況 觀察組新生兒臍部滲血率0.60%、感染率7.60%, 對照組新生兒臍部滲血率6.00%、感染率43.00%,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新生兒臍部滲血、感染情況比較[n(%)]
組別 例數 臍部滲血 感染
觀察組 500 3(0.60)a 38(7.60)a
對照組 500 30(6.00) 215(43.00)
χ2 8.954 43.572
P
注:兩組比較, aP
2. 2 比較兩組新生兒臍帶脫落時間 觀察組新生兒臍帶脫落時間(5.67±2.35)d較對照組(9.89±3.84)d短,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表2 兩組新生兒臍部脫落時間比較( x-±s, d)
組別 例數 脫落時間
觀察組 500 5.67±2.35a
對照組 500 9.89±3.84
t -6.844
P
注:兩組比較, aP
3 討論
篇6
為提高圍產保健工作質量,特對新羅區1998~2003年的圍產兒死亡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以確定我區圍產保健的重點,制定相應的干預措施。
資料與方法
對象:1998年1月1日~2003年12月31日新羅區18家醫療保健單位上報的圍產兒資料。
具有新羅區戶口,在醫院和家庭出生的妊娠滿28周至產后7天的圍產兒。
方法和質控:根據每月各醫療保健單位上報,由我院信息科專人審核,每年進行1次出生及死亡漏報調查,及時補漏和進行質控,死因按國際疾病ICD-9分類。
結果
圍產兒死亡率及死胎、死產、早期新生兒死亡所占比例。
從結果看,6年圍產兒出生21861例,圍產兒死亡率為10.75‰,圍產兒死亡率呈下降趨勢(X2=8.14,P
6年圍產兒死因順位及構成比:結果顯示早產是圍產兒死亡首要原因,其次是新生兒窒息、先天畸形、臍帶因素,各占圍產兒死亡總數的32.8%、20.4%、18.3%、15.3%。各年度之間圍產兒死亡原因順位及構成比不同,1998年前4位死因依次為早產、新生兒窒息、先天畸形、臍帶因素;1999年為早產、臍帶因素、先天畸形、新生兒窒息;2000年為早產、先天畸形、新生兒窒息、臍帶因素;2001年為先天畸形、早產、新生兒窒息、臍帶因素;2002年為新生兒窒息、早產、先天畸形、臍帶因素;2003年為新生兒窒息、臍帶因素、早產、先天畸形。
篇7
【關鍵詞】產科;新生兒;護理安全;對策
【中途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0359―02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健康意識隨之加強,對醫療服務水平的需求不斷上升。產科新生兒護理是具有特殊要求的護理,護理人員肩負產婦及新生兒的健康安全,患者及家屬也對護理服務技術及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護理風險水平高、護理情況復雜、后果影響大等特點,決定了產科新生兒護理的高風險性【1】。本文結合實際工作經驗及相關的文獻資料研究,對產科新生兒護理安全隱患進行了總結分析,提出了針對性預防護理措施,以期促進產科新生兒護理工作的進一步發展,減少護理糾紛。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之間我院產科新生兒病房新生兒100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根據護理綜合質量記錄表及科室差錯缺點登記本上的記錄,對本組新生兒住院期間的的護理安全事故進行統計,包括新生兒篩查、疫苗接種、健康宣教、新生兒日常生活、新生兒皮膚護理、家長投訴等情況,按照護理安全事故的大致類型,劃分為意外事故、護士紀律事故、差錯類事故和投訴類事故四類;根據本組新生兒護理安全事故的統計分析,對其出現的原因(制度因素、環境因素、責任心不強、專業技術較低、護患溝通不足、服務態度因素)等進行統計分析。
1.2護理安全管理制度的實施 由科室負責人和護士長、護理組長等建立護理風險安全管理工作組,對護理風險進行逐級分層管理,明確工作職責;加強護理風險教育,提高護理人員的護理風險意識,時刻注意護理安全,對可能出現的護理風險隱含具有預見性,采取針對的護理措施;加強規范化操作,要求護理人員嚴格按照護理流程和標準進行護理服務,減少人為因素;建立護理人員繼續教育制度,安排在職教育、進修等,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建立護理風險評估和處理體系,對出現的護理安全事件進行深入分析,妥善處理,對潛在安全隱患提出針對性預防措施。
2 結果
本組100例新生兒中,出現12例護理不良事件,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為12%;對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發現,新生兒皮膚問題、健康宣教及服務態度等問題是導致新生兒護理安全隱患的主要因素,需要加強針對性預防護理。
3討論
3.1產科新生兒護理安全隱患分析
3.1.1環境因素 近年來,我國醫療服務體系建設發展迅速,特別是在新農合醫療、醫保等項目的推動下,基層醫院的發展加速,接受的產婦越來越多。部分基層醫院存在著發展過快,硬件設施及管理水平相對落后的情況,不能滿足產科新生兒護理的需要,導致工作出現各類漏洞,如由于護理人員不足導致的新生兒護理工作不及時,管理混亂導致的新生兒護理水平差,甚至導致新生兒丟失等嚴重的護理安全問題【2】。
3.1.2護理人員配置不夠,缺乏足夠責任心 產科護理工作繁重,臨床護士不足,導致護理工作不能滿足患者需求,更不能達到預定的水平,成為新生兒護理風險的安全隱患之一;部分護士缺乏責任心,不能體會新生兒家長的心情,對家長要求不理睬;不能嚴格執行巡視制度,導致新生兒病情變化未及時發現,造成不良后果。
3.1.3院內感染 新生兒抵抗力較差,是院內感染的易感人群,特別是早產及低體重新生兒,需要格外加強注意;進行侵入性操作如呼吸道清理時,需要保證儀器的消毒滅菌合格,操作輕柔,避免感染;護理人員要做好自身清潔,加強對手部的消毒處理。
3.1.4護理制度執行不到位
3.1.4.1搶救制度執行不到位 產房、病房的急救藥品及器械維護不到位,未對其進行仔細的清點和及時的補充,導致在對產婦或新生兒進行搶救時出現藥物不足的問題,延誤搶救時機,有可能導致嚴重的新生兒護理安全事故。
3.1.4.2臍帶制度執行不到位 新生兒出生后,護理人員沒有按照臍帶處理規定對臍帶進行處理,沒有及時告知并要求產婦確認新生兒性別,容易導致新生兒抱錯、產婦記錯新生兒性別等嚴重的護理安全事件,引起護患糾紛。此類事件在近年來的發生率不斷上升,造成較多的護患糾紛,對醫院的社會公益形象造成較大的損傷,需要加強注意。
3.1.4.3查對制度執行不合格 新生兒病房患者較多,陪護家屬多,情況復查。若護理人員在新生兒洗澡、疫苗注射等操作時沒有嚴格執行查對制度,極容易導致新生兒抱錯、藥物重復注射、錯誤注射和漏注射的問題,引發護患糾紛。
篇8
[關鍵詞]新生兒 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A
雖然目前我國的新生兒數量有所提高,但是近年來我國的新生兒死亡率卻大幅度的降低,這一數據的產生首先是由于護理意識和護理觀念的轉變。只有提高嬰兒護理質量,才能在人
最脆弱的生命階段獲得良好的成長氛圍。根據多年來對產科工作的經驗,有關新生兒的護理特總結如下:
1、病室環境
由于新生兒的呼吸道比較敏感,對藥物的抵抗能力弱,因此一旦誘發疾病,治療的難度大,也影響嬰兒的正常發育。為此,需要給新生的嬰兒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首先,對嬰兒居住的臥室進行及時的通風和換氣,確保室內空氣新鮮;其次,盡量避免流動性人員對嬰兒進行密集的探望,尤其應該遠離病毒和病菌的攜帶者,要定期對嬰兒的臥室進行消毒處理;最后,為了保持嬰兒的個人衛生,需要每天對嬰兒進行全身性的淋浴。淋浴時應該保證水溫的事宜,并盡量避免使用一些化學的洗浴液,這些洗浴用品中含有不同成分的化學試劑,極易對嬰兒的皮膚產生損傷。
2、注意臍帶護理
新生兒臍帶在生后第 1 天是無菌的,以后逐漸有各種細菌生長。 在新生兒臍帶未脫落前應檢查臍部有無分泌物或出血,臍帶殘端應保持干燥、清潔。每天要用消毒棉簽蘸 75%的酒精進行擦拭,不要使用各種粉劑,然后再用消毒干紗布覆蓋,再用防過敏膠膏將其粘好。在日常生活當要也要時刻注意臍帶的情況,不要讓大小便弄濕臍帶及其覆蓋的紗布而引起感染。如果臍部不小心被尿濕,需要馬上進行消毒和更換敷料。臍帶一般在一個星期左右就會脫落,在它脫落之后就不需要再用紗布覆蓋了,但是仍然需要讓臍部保持清潔和干燥。
3、維持體溫恒定
新生兒體表面積相對大,由于新生兒剛剛出母體,因此對外界的溫度還不能完全適應,過冷或者過熱都有可能讓新生兒患病。所以新生兒的居室溫度最好保持在22―24 度之間,早產兒的居室溫度要保持在 24―26 度之間,晝夜之間的溫度差不要太大,除了要保持居室內的溫度適宜之外,還需要注意衣被的增減,時刻關注室溫和衣被是不是適宜,最好的觀察指標就是新生兒的體溫,如果能讓新生兒的腋下溫度保持在 36―37 度之間則是理想狀態。如果新生兒出現了面紅耳赤,體溫也超過37.5 度的話,就說明室溫稍高或者是過度保暖了,在這個時候就應該及時采取一些相應的措施。除了環境溫度以外,新生兒的居室還需要優質適宜的濕度,春季和冬季居室里一般都很干燥,所以我們應該經常用溫布來擦地面,在暖氣上放上水盆或者火爐上放打開蓋的開水壺來保持居室的濕度。如果有空氣加濕器,則效果會更理想。
4、母乳喂養
正常的新生兒出生后半小時即可吸吮母乳,生后 1-2 小時可喂些葡萄糖水,4-6 小時或更早可喂奶。 堅持母乳喂養,母乳是嬰兒最理想的天然食品。 母乳容易被嬰兒消化吸收,營養豐富,且含有很多免疫成分,是任何乳類或食品不能代替。 新生兒可能因喂養不當而出現嘔吐,這時應將嬰兒抱起頭高位片刻,臥位時應側臥,以防止發生新生兒吸入性肺炎。
5、正確處理好特殊生理現象
如所謂的新生兒“馬牙”,女嬰兒出生后數天內,陰道偶有粉液或血性分泌物,紅尿,腫大,紅斑,色素斑及生理性黃疸(出生后 2―3 天出現)等,這些現象過幾天后都會自然消失,不必經過特殊處理,如果時間較長上述現象仍不消失或有其他不良癥狀反映,則應去??漆t院檢查。
6、情感交流
每天沐浴后,護士要對新生兒進行撫觸按摩,應指導父母與嬰兒說話、撫摸、搖、抱,以增進母子感情交流,母親在哺乳時可以用溫柔的語言在注視中與寶寶親切地交流,每次給寶寶喂奶換尿布洗澡時,媽媽都要抓緊時機與寶寶談話,“寶寶洗澡了”、“寶寶乖,我們開始吃奶了”,以此給寶寶創造一個豐富的投入感情的語言環境。所以說,新生兒行為感情的發育需要大家共同來關懷和誘導,學會用愛心和耐心來與寶寶進行情感交流,進行早期智力開發和行為鍛煉,培育出聰明和健康的寶貝。
7、嚴格用藥
嬰兒的體制比較虛弱,對部分藥物沒有抵抗能力,或者是藥劑的承受能力有限。因此在嬰兒發病時,護理人員切忌擅自用藥。需要到正規的醫院接受檢查,并且嚴格按照醫囑用藥。目前各種西藥試劑的藥物含量參差不齊,如果不進行科學的分析,對嬰兒的疾病治療不僅不能夠起到效用,還有可能衍生新的疾病。
8、結語
總而言之,嬰兒的誕生是家庭和國家的幸事,每一個家長都對自己的孩子寄予了無限的希望,都希望嬰兒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為此,護理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相關的護理人員在進
行嬰兒護理之前,需要對有關的基本常識進行數量的掌握,一旦嬰兒的成長出現了問題,應該立即到正規的專科醫院接受檢查和治療,避免任何唯心的護理意識和護理活動。嬰兒剛誕生不就,剛從母體分開,還不能更好的適應外部的環境,生理機能和體質都比較薄弱,為此,對于嬰兒的護理工作由其要引起家長和醫院的重視,要提高所有護理人員的理論能力,為嬰兒的健康成長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 胎兒;臍帶繞頸;護理干預
近年來臍帶繞頸的發生率越來越高, 臍帶繞頸的形成如果有數周, 會因為纏繞太緊或者分娩時拉扯壓迫等使臍帶受阻, 很有可能導致胎兒缺氧, 生長延緩, 甚至有窒息的可能, 嚴重者可造成死胎或死產[1]。對此本院采用護理干預對臍帶繞頸待產婦在產程中進行精心的護理, 盡最大努力保證母嬰安全。作者對本院收治的61例胎兒臍帶繞頸的產婦通過分組的形式進行采取不同的護理方法, 并對比護理效果, 具體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研究中的存在胎兒臍帶繞頸的61例產婦, 在本院住院分娩的時間為2011年1月~2014年12月, 均為單胎, B超檢查結果均顯示臍帶繞頸, 無頭盆不稱, 無明顯高危妊娠及其他內科合并癥, 無剖宮產指征。隨機分為觀察組(31例)和對照組(30例)。兩組產婦年齡、孕周、產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護理方法 ①對照組護理方法:采用常規護理方法, 產婦采取自由, 當宮口開大3 cm(第一產程活躍期)時, 產婦采取左側臥位, 這樣的可以使胎盤供血得到明顯改善。分娩期嚴密觀察宮縮、胎心及產程進展情況[2], 并做詳細記錄, 破膜之后護理人員需要對羊水的狀態和顏色進行詳細記錄, 需要注意保持外陰清潔。如果羊水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 要及時報告醫生進行必要處理。沒有破膜者可以適當的下地走動。胎膜已破者需要取頭低臀高位, 避免臍帶脫垂, 新生兒娩出時要注意臍帶的位置。②觀察組護理方法: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采用護理干預。由于臍帶繞頸對胎兒有生命威脅, 加上產婦對分娩的恐懼, 心理負擔會很重, 這就需要護理人員進行必要的護理干預, 緩解其緊張感, 鼓勵產婦吃高熱量易消化食物, 補充水分, 以保證精力和體力充沛[3]。產婦由于緊張耗氧量就會大為增加, 使體內含氧量大大降低, 這時候胎兒很容易缺氧, 護理工作人員需要對產婦詳細解釋, 說明緊張情緒對胎兒的影響, 告訴產婦胎兒現在很安全, 講一些必要的分娩知識, 最大程度上消除其緊張情緒, 提高自身自信心, 讓產婦從心底戰勝內心的恐懼。同時對產婦進行健康教育, 讓產婦明白臍帶繞頸這種情況是常見現象, 用實際的例子傳達健康知識的同時來穩定產婦情緒。讓臍帶繞頸并且已經順利生產的產婦和進行有效的溝通, 增強其自信心。在臍帶繞頸的情況下, 如果胎兒缺氧會表現出胎動減少, 需要通過胎心監護儀進行監護, 為產婦找到一個最佳的分娩方式, 避免由于臍帶繞頸出現風險。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中產婦的剖宮產率為16.1%(5/31), 對照組中的剖產率為36.7%(11/30);觀察組新生兒窒息率為3.2%(1/31), 對照組新生兒窒息率為16.7%(5/30);觀察組急性胎兒宮內窘迫的發生率為9.7%(3/31), 對照組急性胎兒宮內窘迫的發生率為26.7%(8/30), 表明觀察組剖宮產率、新生兒窒息率、胎兒宮內窘迫的發生率均優于對照組,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臍帶兩端分別連著胎兒和胎盤, 因此臍帶是維系胎兒生命的重要通道[4], 胎兒所需的全部營養都是通過這個通道輸送的, 與此同時, 胎兒的代謝物也是通過這個通道由母體排出體外。若臍帶出現了異常, 將直接威脅胎兒的生命。臍帶繞頸可使臍帶血管受壓導致血液循環受阻或胎兒靜脈受壓使胎兒腦細胞缺血、缺氧, 引起胎兒宮內窘迫[5]。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 胎兒臍帶繞頸出生之前完全可以通過超聲檢查得到明確診斷。臍帶繞頸嚴重時會使胎兒心率發生改變, 要采用胎心監護儀進行監測。雖然通過B超能夠看到胎兒的頸部有臍帶血流, 但是由于技術原因暫時還不能對臍帶的長度和松緊進行檢測。就算發現孕婦有臍帶纏繞情況, 醫生也沒有更好辦法在妊娠之前改變現狀, 只能進一步監測。臍帶繞頸在妊娠時非常危險, 隨時都有可能出現胎兒窒息情況, 因此, 孕婦需要提前住院觀察, 通過嚴密監護保證母嬰平安。產婦在分娩過程中, 等到胎兒的頭部分娩出時, 護理人員需要用手指對頸部進行檢查, 查看臍帶在頸部纏繞程度, 并且對威脅胎兒的程度進行把握, 避免胎兒出現窒息狀況。本研究中觀察組的剖宮產率、新生兒窒息率、胎兒宮內窘迫的發生率均優于對照組, 說明護理干預對待產婦的心理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大大緩解了產婦的不良情緒,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自信心和心理適應能力, 讓產婦在臨產時有一個良好的狀態, 對胎兒的順利降生有很大的幫助, 減少臍帶繞頸對胎兒的危害, 降低剖腹產、新生兒窒息和急性胎兒宮內窘迫的幾率, 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劉翠珠.分娩期胎兒臍帶繞頸的護理干預效果觀察.醫學信息(中旬刊), 2011, 24(9):4495-4496.
[2] 王蘭云, 阮芳, 魯靜, 等.分娩期胎兒臍帶繞頸的護理干預效果觀察.蚌埠醫學院學報, 2011, 36(2):195-197.
篇10
關鍵詞:新生兒;窒息;護理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我院產科2008年1月~2009年7月共分娩新生兒1023,發生新生兒窒息50例,其中輕度窒息36例,重度窒息14例。
1.2診斷標準在本次研究的50例新生兒中,窒息診斷和分度按《實用新生兒學》標準來分類:新生兒出生后1分鐘Apgar評分為四到七分為輕度窒息,小于或等于3分為重度窒息。
2結果
新生兒窒息發生率為4. 897%,其中輕度窒息占72%,重度窒息占28%,本院中輕度窒息的均搶救成功,重度窒息者除因例外死亡外,其余也均搶救成功。
3討論
3.1誘因本研究中所涉及的50例新生兒窒息死亡的中新生兒窒息的產科原因,其中臍帶因素22例,在所有的原因中所占比重最高,新生兒臍帶纏繞、過短或脫垂、受壓等原因導致胎兒在母體的子宮內出現不同程度的急性缺血缺氧,從而發生新生兒窒息。在這幾類原因中最常見的臍帶異常,纏繞緊者的胎兒缺氧多表現在孕婦臨產時,胎兒的下降造成臍血管受壓,在宮縮較強或胎頭下降時表現更加明顯。正由于這個原因,醫院在產前應對孕婦進行B型超聲檢查,對有此類癥狀的胎兒重點監護,并進行胎心電子監護。產婦的羊水過少也可反映胎兒可能處于缺氧的狀態,因為此類原因發生的胎兒窘迫、死胎、死產及新生兒死亡率也占很大比重。在對這50例新生兒窒息的研究分析表明,羊水過少使羊水顯得更為粘稠,污染程度更重,產婦在分娩時易致胎糞吸入綜合征的發生。因此,醫生在產程中應及時準確觀察羊水性狀,尤其對有高危因素的產婦,應采取相應措施,以便盡旱發現胎兒窘迫,預防新生兒窒息的發生。不同的分娩方式與新生兒發生重度窒息之間無必然聯系,但確與分娩時胎兒在宮內的狀況、適應癥的選擇及助產者的技術緊密相關。如果助產士助產時機及適應癥當,且操作技術熟練,可以及時結束分娩而達到預防新生兒窒息的效果。
3.2搶救的護理新生兒窒息的情況發生后,應立即清除呼吸道分泌物,胎兒脫離母體后立即用吸痰管輕輕插入新生兒的咽喉部,吸凈新生兒口咽鼻粘液及羊水,拍打嬰兒足底促使嬰兒啼哭,建立呼吸。窒息胎兒產出后沒有自主呼吸的,要立即口對口人工呼吸,一吹一壓20~30次|分,新生兒胸前微微隆起時即停止吹氣,輕壓嬰兒胸部將氣體排出,同時可用葡萄糖、地塞米松和維生素自臍靜脈緩緩注入以提高組織對缺氧的耐受力,必要時加壓給氧?;純哼@時常伴有不同程度的酸中毒可用碳酸氫鈉靜脈緩注。當新生兒重度窒息應立即氣管插管吸凈分泌物后應小流量給氧。搶救新生兒的同時要密切觀察心臟,如患兒心跳變慢而弱或暫??山o予腎上腺素0.1~0.3mg/kg靜脈注射,同時加胸外按壓心臟配合人工呼吸給氧。搶救時應免損傷呼吸道粘膜,人工呼吸時吹氣不可過猛,加壓給氧時壓力不可過大,同時注意嬰兒保暖以免著涼,應放在嬰兒輻射臺搶救。
3.3復蘇的護理一旦發生窒息,醫護人員應做到及時規范運用ABCDE復蘇方案,嚴格遵循復蘇指南中的復蘇流程處理,復蘇體征指標為出現自主呼吸,皮膚轉為紅潤,心率大于100次|分,神經反射出現表示復蘇滿意。另外復蘇后用小兒面罩給與氧氣吸入3~6小時。以后根據情況間斷給氧,濃度宜百分之40%~50%為宜,肌注維生素K.可預防顱內出血,靜推氟美松2.5毫克,可增強肌體抗休克能力,納洛酮0.2毫克加10%葡萄糖20毫升靜推,可改善呼吸。同時新生兒窒息兒復蘇后應密切觀察并預防顱內出血、腦水腫、吸入性肺炎、持續性胎兒循環、等等并發癥。將取頭低腳高側臥位行引流,保持呼吸通暢,間斷或持續給氧,復蘇后嬰兒即使呼吸恢復,但低氧血癥緩解需要實踐,如果出現呼吸困難、青紫、嗜睡等應及時通知醫生。
3.4護理注意事項新生兒窒息是孕母因素、胎兒因素及分娩時情況等等都有關聯,其中孕母因素占的比重較大,醫護人員應提前熟悉產婦妊娠合并癥及并發癥對胎兒所造成的影響,對慢性宮內缺氧、宮內發育遲緩的胎兒應尤其注意。多數新生兒窒息在產前可以得到預測。因此孕期孕婦保健的加強,加強孕期醫院對孕產婦的系統管理,可減少新生兒窒息發生。一旦發生新生兒窒息,醫護人員必須密切配和,全力對窒息新生兒進行合理恰當的搶救,并作好復蘇后護理。暢通嬰兒呼吸道是根本;建立嬰兒有效呼吸是關鍵;嚴密觀察嬰兒病情變化,及時合理用藥;積極預防并發癥;除支持療法外應盡早開始母乳喂養。要對患兒的心率、呼吸、膚色進行評估,以此決定下一步的操作,整個過程要求及時。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