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語言的關系范文

時間:2023-12-06 18:01: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文化和語言的關系,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文化和語言的關系

篇1

1、詞匯的宗教文化內涵

英國是信奉基督教的國家,其宗教傳統源遠流長。即使在科學文化十分發達的今天,很多英美人的宗教意識仍相當濃厚,上帝(God)在人的頭腦中仍然存在,所以英語中有關上帝的詞匯、成語、諺語就特別豐富,例如:Godblessyou(me,mylife,mysoul,etc,)!(天啊!喔唷!)God(Oh,god,mygod,goodgod)!(天啊!啊呀!)Godb less(help,damn)you(him)!愿上帝保佑(幫助,懲罰)你(他)!God for bid!(蒼天不容!絕對不行!)God help sthose who help the mselves(自助者天助。),Godknows(天曉得,誰也不知道。),God willing(如果情況許可的話。),Bygod(老天爺作證,確實。)等等,而且這都是英美人的日常用語。

2、反映地理環境差異的詞匯

地理環境通常指環繞人類社會的自然界,因此亦稱自然環境。地理環境對一個民族或對國家的文化模式、發展和嬗變有著重大影響。大家知道,英國是一個島國,四面環海。海在英國文化中起著重要作用。由于地理文化的緣故,“西風”很難在中國學生的腦海里引起美好的聯想。相反,“東風”才是中國人最喜歡的和煦之風。這一文化內涵的差異,與地理位置有關;中國大陸東面臨海,從海面上吹拂過來的東風給人們帶來春天的氣息,令人心曠神怡,因此中國人贊揚它,并賦于它美好的文化內涵。在英國,“東風”則是從北冰洋吹來的凜冽刺骨的寒風,而西風恰恰像我們中國的東風。

3、詞匯的飲食文化內涵

“民以食為天”這句話,是中國文化的表現,講英語的國家雖無此說法,但具體的食物名稱如breadandbutter(涂黃油的面包),breadandcheese(普通食品、生計)。例如:Wetrytoseekbreadandcheese(orbreadandbutter).(設法謀生即Seek alive li hoodormakealiving)等詞語,都是其飲食文化的集中反映。

眾所周知,美國有“民族熔爐”之稱,所以美國英語匯集了大量外來詞語,其飲食方面的詞匯有pizza(意大利烘餡餅),hamburger(hamburgersteak)(碎牛肉、牛肉餅、漢堡牛排),turkey(土耳其火雞),macaroni(空心面、通心面),spa-ghetti(意大利細條實心面),tofu(豆腐beancurd)等,了解了其中一個詞,就能洞開美國人生活方式的窗口。Hamburger一詞來源于德語,原來在德國的Hamburger(漢堡市)有一家私人飯店,專營一種夾著烤熟的牛肉餅的面包。后來這個詞傳入美國并流行于其社會。美國人把面包中間夾上烤牛肉,再放些新鮮蔬菜,如西紅柿、蔥頭和佐料,則稱之為Ham-burger。由于制作十分簡便,而且味道不錯,后來有更多美國人仿效,于是各種各樣的“burger”脫穎而出,諸如cheese-burger(夾乳酪的面包),tofuburger(夾豆腐的面包)都悄然而出,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就不難理解了。

4、反映科技進步內涵的詞匯

篇2

【關鍵詞】裝飾;紋化;文化;關系研究

無論什么人,在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欲念,這種欲念就是裝飾。人類的裝飾欲念很早就體現了出來,最初的裝飾動機以及裝飾意識具有極強的文化性。在對文化最古老的解釋當中,文化就是紋化,也就是說紋化演變了文化。紋化體現了裝飾,而且是最好的體現方式,無論裝飾還是紋化,二者都脫離不了文化的范疇。從本質上來說,裝飾現象實際上就是紋化現象。紋化、裝飾、文化三者之間存在的關系是發生學方面的關系。

一、裝飾和文化

裝飾的歷史十分悠久,涉及很多的門類。裝飾屬于人類視覺藝術中一種,在人類的視覺藝術中,裝飾藝術不僅手法最豐富,而且形式也最為豐富。裝飾是一個藝術用詞,涵蓋面十分廣。裝飾理論本來頗為豐富,但是裝飾藝術一直在民間流傳,理論文字方面較為缺乏,也就導致了裝飾理論缺乏,人們對這一領域缺乏充足的認識。裝飾一詞產生的很早,但是一直到現在對其意思的爭論都沒有停止過,從來沒有一個觀念或者說是概念來統一裝飾這個詞的意義,歷來爭議頗多,沒有大眾認同的概念或者說是觀念。一個詞所包含的意義往往不是固定的,而是經常改變的,時代不同或者地域不同,那么這個詞的意義就有可能不同,有些詞每當換時代時,就會又被添上一層新的意思。裝飾一詞的意義分為兩種,一種是廣義上的裝飾,一種是狹義上裝飾。狹義的裝飾指不同種類的紋飾以及裝飾物等,狹義上的裝飾只包括兩種形態,一種是非純粹裝飾,一種是純粹裝飾。非純粹裝飾主要包括裝飾用的雕刻以及繪畫等,純粹裝飾包括裝飾用的符號以及紋樣等。廣義上的裝飾指整體意義上的裝潢以及裝飾。陳之佛先生曾經說過一切美術的基礎都是裝飾的意義。裝飾最原本意義就是,人類對自己的身體、自己住的建筑物、自己所處的環境以及生活中的實用物等的表面實施的美術形式,人類這一行為的目的是一定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

在遠古社會,哲學還沒有產生,即便有些遠古人類已經產生了哲學,哲學也十分不發達,而這時候發揮原始哲學作用的就是人類的圖騰藝術。圖騰藝術體現并解析了人類自身以及宇宙萬物的性質以及起源,而且這種解析是浪漫式的,這種體現是直觀式的,解析的語言是幻想式的。圖騰藝術來將人類社會所共有的價值觀以及文化詮釋進行了傳達。在人類早期的裝飾藝術中,裝飾藝術不僅是標記和符號,而且還具有圖解、講述故事、記錄人類語言、記錄人類社會發生的事件等功能。在大部分的早期人類社會中,在尚未產生文字的時候,人類用來記事的手法往往是刻繪的符號。裝飾的記事功能隨著文字的產生而逐漸褪去,現在的人類基本上已經無法辨認古人裝飾藝術所記載的信息。但是在人類現存的出土文物中,能找到很多文物的裝飾藝術,發現其中的很多具有記錄信息的作用,例如出土的原始陶器,在這些器具上刻畫的符號雖然簡單,但經過文物學家和文字學家的分析,不難發現其中蘊藏的信息。裝飾藝術具有記錄信息的功能,但是敘事的方式卻不盡相同,有些敘事十分隱諱而含蓄,有些敘事則直截了當,簡單明了。有些在敘事時,使用的方式是幾何形式,比較抽象,有些在敘事時采用的是意向形象或者具象的方式,很容易辨認。例如在我國甘肅的仰韶文化中,有些馬家窯類型的彩陶盆上,就繪有舞蹈的裝飾,而這種敘事裝飾的表現手法就是意象化。在裝飾的藝術涵義中,用來記錄信息的功能可以說是其中的一方面,這也是文化的一種手法和常態。

二、文化與紋化

文化是一種統稱,包括人類為了克服自身存在的動物原始本性以及為了美化人類所生活的環境,美化人類生活、美化自身外表、美化自身言行等所采取一切手段以及發出的言行等。文化現象為人類所特有,是人類社會實踐所產生的結果,是人類痕跡的系統化產物。紋的字面意思是圖紋和紋理,古代人類在美化自身所處的環境和自己的身體時,經常用一些比較美觀的動物毛皮(如毛皮有紋理)或者是絲織物。“紋”所包含的的內容可以說是博大精深,無論太極玄圖還是八卦易像,甚至天文地理都屬于種紋,紋化最初的涵義也正源于此。紋理的意思經過演化,逐漸成為文化,這就是文化最原本的意義。“化”的原本意義有三種,分別是造化、生成以及改易等,古人經常在服飾表面或者身體、用具以及建筑的表面刻畫各種各樣的痕跡以及色塊和紋飾線條等,這便是紋化發生轉義后的意思。文化與紋化,二者之間可以說是一種發生關系,紋化演變成為文化。

文化可以說也是人類的表述語言,獨立于人類語言之外,紋化的表達方式就是通過線紋來描畫對象。在這一過程中,紋樣以及符號等也逐漸產生并發展起來。紋化這一方式不僅是為了表示裝飾和紋樣,同時也為表達一定的信息。中國的漢字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但是中國漢字的開端也是紋,中國漢字雖然屬于文化的范疇,但是它既表達一定的含義,同時還具有紋飾一類的功能。從發生學來看,紋樣和文字不僅形態上相似,而且二者的思維特性以及構造方式也具有一致性,同時具有繼承的關系。中國漢字在金文階段以及甲骨文階段,其風格特征就是紋樣品質,所以說文字本質上是紋化的一種形態。在人類還沒有文字的時期,紋化就是文字的表達形式,在人類有了文字后,紋化則是紋樣的表達形式。人類的文化并不是從文字出現后才開始,而是從紋化出現后,人類的文化也就開始了。

紋化有很多種,其中的一種就是圖騰。圖騰分為三大類,第一類就是氏族圖騰,這也是最重要的一種圖騰;第二類是性圖騰,這是某一性別所獨有的圖騰;第三類是個人圖騰,是某個人所有,而且不傳承于下一代。有些時候,圖騰也表現為一種文化,如龍圖騰就代表著我國的傳統文化,龍;鷹圖騰則代表著美國文化;狼圖騰則代表著我國蒙古族的文化。

三、紋化和裝飾

紋化和裝飾同屬于文化的范疇,二者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在功能上都一致,人類藝術的起源實際上就是裝飾藝術。在原始時期,人類尚未經過科學和理性的訓練與熏陶,處于幼稚時期,但這時的人類卻已經有了造美的能力。當時的人類在塑造美時,并不是完全模仿地寫實,而是大多使用意形的方式,塑造一種圖案化的紋化,也就是將紋化象形化,紋化包括了古代人類從自然中得到的幾何紋,也包括自己抽象出的幾何紋。

在原始美術中,巖石壁畫的形成就是通過紋樣等手法在巖壁上進行繪制或者刻鑿,內容包括很多類,例如人類的房舍、圖騰以及舞蹈動作、種植、放牧、巫術、以及狩獵等行為。古代人類構造的這些壁畫,不僅生動有趣,造型簡練而夸張,而且在構圖布局時天馬行空無拘無束,將原始純真生動得體現了出來。如古代人類在畫魚紋時,將魚的主要形象如魚紋、魚尾、魚眼、魚口等進行放大或者簡化,同時用線條來描畫魚體的輪廓,刻劃細部,魚體的形象在整體上看則具有了幾何化的特點與趨勢。如果是畫青蛙,那么其長形的身體被紋化后則成為半圓型甚至圓型。如果是畫鳥類,那么經過紋化后,則成為剪影形,所有形象被紋化后的曲線都很簡潔。在描繪人類時,人類的五官一般用幾何的形狀來表示,而頭部則全是圓形。裝飾藝術的產生過程就是,人類首先學會了制造工具,在制造工具的過程中,人類偶然發現一些動作作用到物體上會留下一些痕跡,人類發現了這些痕跡,然后去有意制造這些痕跡,并通過這些痕跡或抽象或具象地來模仿現實中的事物,于是裝飾藝術就誕生了。

紋化與文化之間相結合的例子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國的瓷器,瓷器是我國的特色,也是我國古代的一個偉大發明。在英文詞中,China一詞的由來邊和瓷器名鎮景德鎮有很大的關系,可見瓷器代表了中國文化。我國的瓷器很多都十分高級,制作工藝十分復雜。我國的大部分瓷器的外表都具有很多的裝飾花紋,這些裝飾花紋一般都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文化涵義。我國的制瓷業到唐朝時就已經成為一個獨立部門,唐朝的瓷器特色并不是瓷器本身,而是瓷器外表的裝飾。唐朝瓷器外表的裝飾處理,其主流是釉色裝飾,而且是素面。刻劃的裝飾大部分由簡潔而流暢的線條組成,而且多畫的是荷花、牡丹等,反映了唐朝的牡丹文化。

參考文獻:

[1] 孫遠志. “裝飾”、“文化”和“紋化”間的發生關系[J].藝術百家,2010,05.

[2] 王倩. 臨賀故城宗祠的裝飾文化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2,21.

篇3

1 體育與人類學

人類文明進步的同時帶來的是生存環境的異化,也導致人類體質的弱化。人類社會生產方式的突變,直接導致人類的體力不再是唯一的生產力衍生因素,這必將引發體育方式的徹底變革。體育人類學正是要將體質和文化結合,探討人類學社會的異化導致的體育需求,揭示體育與人類其他人文社會實踐活動的聯系,確立體育在未來社會的行進方向。健康,體現著人類對自身前途和命運的基本關懷;體育,是追尋健康的積極方式,是體現這種基本關懷的最佳執行者。體育人類學,為實施基本關懷提供理論依據。

2 在研究民族傳統體育中人類學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論

2.1文化整體觀

時至今日當代社會人類學家在研究過程中仍然不斷把人類社會發展的過去、現在和將來視做為一個動態與變化的整體,從共時性和歷時性的宏觀角度來雙重觀察,做人類生物性與文化上的綜合對比分析,從而循序漸進的認識田野工作中較小的區域范圍與更大的人類社會的總體。

整體觀論是一個辯證的理論,即整體是必不可缺的,同時又與文化是相對的。人類學的哲學理念與各種研究理論方法,是指在特定時間地點下,對特定的人群得出的認識;為了深入探索理解特殊現象,還要基于對事物的整體把握才可實施。

由此可見,體育科學者尤其是民族傳統體育研究者也需要具備文化的整體觀理論。

2.2文化適應觀

通俗講適應是指在地球上的生物種群在通過自身變化的同時與周圍環境所達成協調,并且繁衍下去的發展過程。人類適應的原則既包括生物性適應還包括文化性適應。人類自身的生物性適應是指人體同周圍環境相和諧并保持生理、心理和行為上的自身體質協調。人類的文化適應能力是通過改變本質生活方式的策略所達成和自然與社會環境之間相互和諧。

在人類的文化性適應能力中較為側重群體層面,并通過參與群體活動來獲得社會文化的力量。再以教育教學、創新思維、科技發明等方式調整成員的行為習慣,以使得社會能夠走可持續發展得路線,從而改變環境狀態。

不同文化要素之間可以進行跨越式的交流、吸引、融合,舊有的秩序和規則被不斷的打破,再重組后吸收了新的文化要素。任何文化背景下的人們都在不斷地重新定位,以獲得在新形式下一個不斷發展創新的社會環境中獲得新的生存空間,重新構造自身。

2.3文化普同觀

所謂普通性或普同論是指地球上全人類的一致性與共同性。各個省際區域的人民,無論膚色與民族是否相同,大家都歸屬于同一物種的后代,因而每個人都是平等相同的。進一步去說,人類在心理的與生物的、社會的與文化的之間共同性特征就是我們民族,我們人類學要特別關注的普同性定義。

人類學的普同性從認識論原則上看,人類學一直在強調社會人類文化多樣性的同時,也在考察全人類所共同具有的某些共同的基本行為特征和一些普遍意義的生活方式。從人類學的一種理論想法出發,可以發現文化是被認為在滿足人們各種需求的基礎之上而產生的。由于人類的需求很多是相似的,所以從另外一種人類學理論角度研究,不同民族成員之間有很多人類共同相似性。

2.4文化相對論

文化相對論是人類研究文化的一種態度,一切民族文化研究的評價標準都是相對的,不能用高與低之間的等級來劃分。衡量文化的方法沒有普遍絕對的評判標準,因為每一種文化的存在有具有珍貴的意義和價值。

平時人們經常習慣于把自己所屬的群體文化價值和傳統觀念來對比、衡量、判斷并且解釋其他社會文化行為的存在,這正是所謂的“民族中心主義”。這種極端表現的狀態是“文化沙文主義”,覺得自己所擁有的信仰和習俗永遠高于別人的信仰和習俗,并以自己為中心的文化氛圍來規范他人的民族文化行為。

民族中心主義的利端有助于強化自我認同、民族歸屬感和民族凝聚力;弊端在于不可過分強調本民族的優越性,這樣不僅容易引起對他民族的否定和排斥情緒,還會帶來很多負面影響。極端的文化相對論認為任何文化都無法作價值的評判,但是歷史軌跡在前行,社會環境在發展,科技創新在變革,民族文化在延續,我們都應對所有文化都抱有寬容的態度。

需要我們注意的是該理論所支持的這種“平等”并不意味著我們要放棄批評而去贊同或接受某一個人群的所思所為,我們可以將文化行為放入其具體的環境、歷史和社會中來加以評估和對待。

3 在研究民族傳統體育中人類學研究提供了切實有效的研究方法

3.1訪談法

通過與研究對象交談或提問的方式來獲取相關學科的研究資料。有些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和武術派系有其輝煌的歷史和貢獻價值,但因為年代或歷史原因沒有專業的人員來記錄相關武術使志,從而導致其武術技術失傳,或成為沒有文字記錄的空殼武術。

3.2文物搜集法

歷史文物的展現讓我們一起重溫歷史,遐想與回顧的瞬間歷史狀態由心而生。對研究中國體育和競技體育的歷史,特別是對遠古時期體育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產生和發展研究,作用最為顯著。

3.3田野調查法

田野調查俗稱田野工作,是指在接受經過專業訓練的人類學者親自走訪進入某一社區或地域,通過參與觀察、居住體驗在當地居民家等方法來獲取第一手資料的研究調查工作。此法可以運用到針對某個省際地域的武術發展變革研究中,走訪調查,深入到這個地區的習武者中,跟蹤記錄當地習武狀態。

3.4譜系調查法

譜系法就是收集相關家譜編輯成系譜表,從而確定親屬形式及其結構性質的研究方法。譜系分析法是以主要人物為中心從家庭成員出發,搜集全面的整個世系群,業是田野工作中可以解開人群分類的第一件事和關鍵出發點。此法對于研究某一武術門派的歷史傳承和具有代表成員的發展經歷研究有很大幫助。

3.5自傳調查法

也稱為個人生活史或生命史訪談法,是指研究者對研究對象進行深度探訪交談,將研究的對象個人全部或部分的生活經歷以口語或書寫的方式表現出來的回顧式敘述。如對某一武術派系關鍵人物的自傳調查研究,可以得知此流派某段時間內的大致發展情況。

3.6定點跟蹤調查法

針對某一研究地點在時間上進行縱向跟蹤調查研究,一次來了解某一地區各方面的發展與變遷。運用此法尤其是用于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發展變遷的研究,有很大的幫助作用。

4 結論

時代在進步,社會在革新,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迅速推進,一些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正在發生質的轉變,有些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已經失傳,甚至走向消亡。以人類學的視角進行民族傳統體育的研究,研究影響民族體育發展的主要因素,挖掘民族體育發展的歷程,深描民族體育文化的色彩,實現民族體育文化發掘,復原或闡釋民族體育文化本質,這正是從人類學視角進行民族傳統體育研究的潛在價值與優勢所在。無論是我國歷史上的民族體育、民族傳統體育,還是現代社會的民族體育,都是社會歷史變革不斷發展的產物。

篇4

關鍵詞: 語言 文化 對外漢語教學

一、引言

國外對于語言與文化關系的研究有將近一百年的歷史,產生了很多較為重要的理論,如沃爾夫假說和前蘇聯的語言國情學,這些對我國關于語言和文化關系的研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鑒于篇幅有限,本文只梳理我國對語言與文化關系的研究成果。

我國對語言與文化關系的研究可追溯到上世紀五十年代,羅常培先生在《語言與文化》一書中,從詞語的涵義方面探討了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是國內對語言與文化關系研究的濫觴。繼而興起了多種關于語言與文化關系的討論,也產生了幾個流派,如“雙向交叉文化語言學派”,“全面認同文化語言學派”和“社會交際文化語言學流派”(束定芳,1996),以及多個學科分支,如文化語言學、社會語言學、方言語言學等。這些研究證明,文化和語言的關系錯綜復雜,對其的研究具有跨學科的性質,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就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這些結論不僅不互相沖突,而且從不同的方面完善了對語言和文化關系的研究。本文從以下兩個方面來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

二、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一)語言與文化的定義

研究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我們首先要明確何為語言,何為文化。“從語言的結構特征來看,語言是個符號系統。它是一個由音位、語素、詞和詞組、句子和篇章等構成的層級系統。從語言的功能特征來看,語言是個工具,是個思維的工具、交流的工具”(束定芳,1996)。關于語言的定義爭議不大,但關于文化的定義歷來眾說紛紜,國內外有兩百多種定義。季羨林先生(1995)曾指出文化的定義“最好還是不下”,同時他認為:“文化就是非常廣義的,就是精神方面、物質方面,對人民有好處的,就叫做文化。”

(二)關于語言與文化關系的研究

上文已提到,我國對語言和文化關系的研究始于上世紀五十年代,至八九十年代研究成果已頗豐,進入新世紀也出現了一些較為新穎的理論。顧嘉祖(1998)曾說:“任何對語言三要素的研究與使用語言的人分離開來,脫離社會文化環境研究語言三要素,我們的研究有可能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語言和文化的不可分割性,這是毋庸置疑的。在這個大前提下,對于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大致有以下幾種觀點。

1.包含關系

這是一種較被認同的觀點,也是較為折中的觀點。王魁京(1993)、束定芳(1996)和杜道明(2008)都持這種觀點,他們認為:“如果說文化是涉及人類生活方方面面的一個大系統的話,那么語言就是其中的一個子系統。”(杜道明,2008),“二者的概念有大小之分,有包容與被包容之分。”(杜道明,2008)“作為人類傳遞信息的工具――語言,它是人類文化總體的組成部分,又是人類文化的傳播媒介。”(王魁京,1993)即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反映與工具關系

還有兩種較為普遍的觀點:語言是文化的反映,這是語言與文化的反映關系;“語言是文化的載體” (束定芳,1996),這是語言與文化的工具關系。但隨著人們的認識不斷深化,大家逐漸注意到這種表述并不準確。劉君濤(2000)指出:“我們不能把語言簡單地看成是反映社會文化生活的一面鏡子,語言與文化的關系不可能僅僅是反映與被反映的關系。”杜道明(2008)則認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不夠全面,他主張“語言是文化的凝聚體”這一說法。傳統的反映和工具的關系傾向于認為文化重于語言,而劉君濤(2000)和杜道明(2008)則認識到語言也會對文化產生重要影響,語言也具有一定的主體性。語言作為文化的一部分,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3.決定關系

戴昭銘(1996)在這個問題上的觀點值得采納。他在《文化語言學導論》中指出:“語言和文化誰產生誰,誰決定誰和誰影響誰,實際上不過是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不值得、不必要也不可能求得一言以蔽之的解答。”這就提醒我們不能簡單地看待語言和文化的關系。

還有學者是從具體的方面來研究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如王魁京(1993)是從語言的各個平面研究了其與文化的關系,如語音、詞匯和語法與文化的關系,這對對外漢語教學是有指導作用的。戴昭銘(1996)則從文化的各個層面和語言的關系進行了論述,他從思維、哲學、政治、宗教和文學藝術等方面探討了語言和文化的關系。

三、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語言和文化的關系

(一)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的重要性

有學者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已經注意到了要在外語教學中重視文化教學,認為“學習語言,一方面要學習規范的語言,另一方面要學習正確地運用語言”(王鐘華,1991)。進入新世紀,研究者更是從國家的戰略高度討論了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重要性,指出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相結合“是隨著我國國力增強而帶來的對外漢語教學事業蓬勃發展及對外漢語教學學科深入拓展,在進入21世紀后所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課題”(張德鑫,2001)。由此可見,文化教學在語言教學中同樣具有重要作用,討論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已成為一種趨勢。

(二)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

上文已經提過,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我們應該樹立不同的文化觀,換言之,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與我們文化本體研究中的文化是不同的,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更多地是從交際的角度、實用的角度來研究的。對此,周思源(1992)在《論對外漢語教學的文化觀念》中較早地作了論述。他認為:“我們建立的文化觀念歸根結底要服務于教學,以是否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為取舍標準。”如果我們把語言中包含的任何文化知識都毫無遺漏、不加取舍地傳授給學生,那么“我們就會陷入處處都是文化,語言教學受到沖擊的困境”。對此,張占一(1990)將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分為交際文化和知識文化,“所謂知識文化,指的是那種兩個文化背景不同的人進行交際時,不直接影響準確傳遞信息的語言和非語言的文化因素。所謂交際文化,指的是那種兩個文化背景不同的人進行交際時,直接影響信息準確傳遞(即引起偏差和誤解)的語言和非語言的文化因素”。但是這種分類的問題是內涵不夠清晰,其中的“不直接影響”、“直接影響”很多時候是因人而異的,會出現一種文化知識既屬于“知識文化”,又屬于“交際文化”。周思源(1992)提出學生的五種需求,也就是要從學生的需求來對語言教學中的文化知識進行取舍和分類,內容比較寬泛,沒有提出具體的分類標準。但其后的葛中華(1994)進行了“語言文化”與“超語言文化”的劃分,“試圖從一個新的視角來對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進行考察和研究”。此種分類完善了“交際文化”與“知識文化”的分類,也就是說這樣的劃分更為細致,“避免了‘交際文化’和‘知識文化’在外延上前者包容后者、在內涵上也含混不清的情形”(葛中華,1994)。同時,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我們也可以據此來進行文化大綱、文化教材的編寫。

(三)對外漢語教學中語言和文化的關系

討論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我們要分階段來研究。在不同的教學階段,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是不同的。

張占一(1990)、王鐘華(1991)和王學松(1993)等都不同程度地提到了在語言教學中要分階段處理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基本上認為在初級階段要以語言教學為主,文化教學為輔,同時文化教學內容為“知識文化”或稱為“物質文化”,如“春節、貴姓”等當中包含的禮俗文化,“四合院、紫禁城”等當中包含的建筑文化,“菜系、旗袍”中包含的飲食服飾文化,以及“京劇、唐詩”中包含的文化藝術文化都可以在初級階段介紹給留學生。在中高級階段要加大文化的輸入,而且輸入的是“交際文化”或稱為“精神文化”,如中國的哲學思想文化可以在這個階段介紹給學生,但要注意“適量”,在這個階段也不能放松語言教學。吳仁甫和徐子亮(1996)從定量、定性的角度提出:“對外漢語教學包含基礎漢語教學、交際文化教學和知識文化教學,這三種教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位置不是并列的,而是有主次之分的。基礎漢語教學作為語言教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它是首要的。”“交際文化教學和知識文化教學也不能平均使用力量,重心應偏向于交際文化教學。”就三者的關系,作者給出了形象而貼切的比喻:“三者的關系猶如一座寶塔,基礎漢語是塔基和塔座,交際文化是塔內由下而上的樓梯,而知識文化則是塔尖。”并且進一步提出基礎漢語教學是“無中生有”,指在初級階段要把語言技能方面最基本的語音、詞匯語法知識教授給學生;交際文化教學是“雪中送炭”,是指把交際中常用的文化內容講解給學生。如漢語中有時不直接拒絕某人,而是采用較為含蓄的“拒絕”的代名詞:“以后再說吧。”“我們再考慮考慮。”等等,留學生了解了這種交際文化既可以聽懂別人“拒絕”的意思,又可以用這些詞語委婉地拒絕別人。知識文化教學是“錦上添花”,指把關于中國的政治、經濟等方面的文化介紹給留學生,使他們對中國有較為全面的認識。本文認為,此項研究將語言教學中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分析得很透徹,但這里沿用了“交際文化”、“知識文化”的分類,在概念的外延上還是有所不清。

這方面最新也是較為全面的研究成果是李楓(2010)的《對外漢語教學文化因素處理的階段性劃分》一文,文章中論述了文化因素分階段處理的必要性、依據、原則和策略,比較完整。但通過這些研究成果,我們也發現,不管是以前的成果還是現在的成果,在論述方面都是從宏觀的角度,或者說是從大的方面提出一些原則,研究得還不夠細致和深入,這可能也與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內容駁雜有關。因此,我們應繼續加大分階段研究語言和文化關系的力度,將研究引入更深、更細的方向,完善對外漢語教學。

四、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將我國對語言和文化的關系的研究進行了梳理,分析了語言和文化關系的幾種代表性的觀點,如包含關系、反映和工具的關系、決定關系,以及它們各自各個層面之間的關系,使我們認識到應該從多角度來研究語言和文化的關系,不應將兩者的關系絕對化和單一化。進而梳理了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重要性,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以及漢語教學中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從這些研究成果中我們發現,這些研究都比較宏觀,在以后的研究中我們要將對外漢語教學中語言和文化的關系細化和量化,為教學提供有利的參考。

參考文獻:

[1]陳建民.關于語言與文化研究的思考[J].漢語學習,1992,(1).

[2]戴昭銘.文化語言學導論[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6.

[3]杜道明.語言與文化關系新論[J].中國文化研究,2008年冬之卷.

[4]葛中華.文化考察的新視角:語言文化與超語言文化[J].漢語學習,1994,(3).

[5]顧嘉祖.語言與文化――永恒的跨學科研究課題[J].外語研究,1998,(4).

[6]季羨林.西方不亮,東方亮――季羨林在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文學院的演講[J]. 中國文化研究,1995(冬之卷).

[7]李楓.對外漢語教學文化因素處理的階段性劃分[J]. 語言教學與研究,2010,(4).

[8]劉君濤.語言與文化關系的重新認識[J]. 外語研究,2000,(1).

[9]羅常培.語言與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10]束定芳.語言?文化?外語教學[J].山東外語教學,1988,(2).

[11]束定芳.語言與文化關系以及外語基礎階段教學中的文化導入問題[J]. 外語界,1996,(1).

[12]王魁京.語言和文化的關系與第二語言的教學[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6).

[13]王鐘華.建立語言與文化相結合的教學體系――關于對外漢語教學中語言與文化關系問題的思考[J]. 世界漢語教學,1991,(1).

[14]王學松.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層次[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6).

[15]吳仁甫,徐子亮.對外漢語教學中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的“位”與“量”[J].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4).

[16]張德鑫.潤物細無聲――論對外漢語教學與漢學[J]. 語言文字應用,2001,(1).

篇5

【關鍵詞】語言文化英語教學文化導入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也是一種歷史現象,并具有民族性。語言是一種文化,但只是文化的組成部分。反過來說,語言包括語言的使用方式在內,也不能離開文化而獨立存在。通常的觀點認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鏡子。同樣,英語的學習也不是一個獨立的過程,它是與其獨特的社會文化、背景等因素息息相關的。實踐證明,只有正確地處理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才能真正地學好語言。從語言與文化的關系角度來研究英語教學,不僅有利于英語教學,更會促進國家之間文化的相互交流與和諧發展。

一、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隨著科學與社會的發展,許多語言學家、哲學家、社會學家與人類學家等都意識到語言和文化之間存在著某種聯系。前人提出的觀點很多,其中影響較大的有:(1)語言是文化的構成部分;(2)語言是反映文化積淀的“活化石”;(3)語言決定論,即語言決定思維,也決定文化;(4)文化決定論,即文化作用于語言,對語言產生深刻的影響。現在通行的觀點認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一部分,語言與文化有密不可分的關系,語言始終是與文化的發展同步的。

筆者認為,語言與文化有著錯綜復雜,不可分割的關系。首先,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反映文化的同時又促進文化其他部分的發展。反之,文化對語言的發展和使用也起著直接的影響作用。然而,我們應該看到,在現階段的英語教學中,教師們對文化的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存在的主要問題有:(1)把學習語法與詞匯當作是英語學習的全部。這樣教育出來的學生不僅學習的知識空洞死板,綜合交際能力也差;(2)學習方法陳舊,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注意力往往集中在對詞句的理解上,而較少注意對篇章的整體把握;(3)語言能力可能很強,但是跨文化理解能力差,缺乏社會技能與交際技能。

語言是人類交際的工具,中學生乃至大學生學習語言的目的就是為了交際。而在與人交往的時候,不可避免地會與對方的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等文化行為碰撞。我們要更好地與人交流,就必須先了解這個人以及他所處國家的文化,這樣才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與人交往。同樣,對英語的學習,最終的目的就是與人能溝通與交往。因此,在英語教學中,關于英語國家的文化導入是非常必要的,這也是教師在課堂上教學及課后作業布置中考慮的重要問題,即如何讓學生真正地會運用英語,而不是學會“啞巴英語”。

二、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

美國社會語言學家D.Hymes在1966年首次提出了“交際能力”的概念,他認為,僅僅學習某種語言是不夠的,還必須學習怎樣使用那種語言,即必須具備掌握使用那種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必須懂得如何用恰當的語言方式表達自己的真正意圖,而這種表達方式的主要使用依據則是社會文化背景,即本文要探討的文化導入中的文化。

文化導入的教學方式,是一種通過引導的方式讓學生主動建構語言與文化知識、促進英語綜合運用能力提高的相對穩定的操作性框架,主張教師在一定的教學環境中,根據教學大綱、教材和學生實際,運用正確的方法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激發他們的思考與想象,促進學生主動進行內部心理表征的建構,從而培養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以及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

文化導入在英語教學中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首先,階段性原則。即英語教學是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循序漸進的。文化導入應接近于學生的語言水平,應與所學外語水平等級標準中的“等級”同步進行。其次,適度性原則。即根據英語教學的需要,在必要的、正確的時間實行文化導入。比如,在英語剛入門的階段,就進行文化的學習顯然是不符合學生的實際能力的。再次,實用性原則。即所導入的文化內容應該是與學生所學的語言內容密切相關,與日常交際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關,同時也考慮到學生興趣所在,注重導入的方法。

三、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的建議

我們已經論證了語言與文化的關系、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定義、原則以及要遵循的原則。下面,就如何在英語過程中進行文化導入,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教師應樹立與加強文化導入意識

英語教師自身要加強文化學習,更新觀念,提高自身的英語文化意識。在英語教學中,要掌握各階段語言學習的合理比重,正確處理好語言與文化的關系、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的關系,客觀地對比英漢之間的差異,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各種文化的同時,也客觀評價不同文化,提高文化敏感性和鑒別能力,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

2.結合教材,合理地進行文化導入

教師要充分利用英語精讀課本中的內容,適當補充課文的背景知識,在向學生講解語言知識的同時,傳授西方國家文化的內容。但應該注意的是,教師所選用的文教資料,在側重西方人的價值觀念及思考方式等的同時,還需對其進行篩選。選其精華,去其糟粕。在表述時,應少些個人的選擇傾向,而只客觀呈現不同文化的差異性。

3.充分利用網絡資源。

教師在制作課件的過程中,應該結合具體教學情況,利用互聯網上的豐富的信息資源,如在線直播和可以供下載的可視英語新聞材料、重大國際活動或賽事的英語直播、英語國家電視臺的直播節目等。這些具有動態特征的網絡資源為教師制作教學課件提供了一個采集最新、最鮮活的材料的途徑,并與傳統的教材形成了動態和靜態的優勢互補。

4.注重實踐,開展各種課堂與課外活動

教師應注重在課堂內營造一定的社會文化氛圍,如在課堂上用錄相或通過講述描繪相關的文化背景,讓學生扮演角色,學習操練在這種背景下的交際能力;或者是積極鼓勵學生開展課外文化實踐,即到現實生活中去實踐。可以找外國朋友交談,去英語角會話,或上外籍教師家做客等;也可以充分利用外籍教師,組織生日晚會,圣誕晚會或野餐等。通過日常的接觸和活動,了解什么是圣誕晚會、生日晚會以及在什么場合下講什么話,做何種反應。

參考文獻:

[1]胡文仲.交際與文化.上海譯文出版社,1994.

[2]方育紅.對中學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問題的研究.華東師范大學,2007.

[3]徐巧雙.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華中師范大學,2008.

[4]曹曦穎.英語“文化導入”教學模式研究.四川師范大學學報,2006.

[5]陳燕.文化語言觀與中學外語教學.無錫教育學院學報,2003,(1).

篇6

常規關系(stereotypical relation)是含意本體論中的核心概念。徐盛桓在《常規關系與文化教學》一文中提出,常規關系可以分為人類學取向的常規關系和學科性取向的常規關系兩大類,并區分出帶有時間/空間的印記的常規關系與反映人類共同性的常規關系。

常規關系是含意本體論的一個核心概念。常規關系原本是新格賴斯語用機制中一個至關重要的概念, 徐盛桓在含意本體論中對其作了進一步的發展。1996年他對常規關系作了定義,將其表述為“若事物(或其特征)A一般總是常規性地同事物B(同樣或其特征)聯系在一起,A和B就結成了常規關系”。徐盛桓多次從不同的角度對常規關系進行過論述。他認為從本體論的角度出發,常規關系指的是事物自身存在的關系,映射并固定在語言的表達形式中。從認識論的角度來說,常規關系是一些社會群體把握世界的認知方式的存在形式和傳播媒介;從方法論的角度來說,常規關系作為認知世界的一種方式方法,是對人認識事物的具體方法的不斷反思后形成的一種思維范式,成為不自覺地認識事物的一種視角、一種圖式、一種框架、一種模型(徐盛桓,2002)。

徐盛桓在《常規關系與文化教學》一文中提出,常規關系可以分為人類學取向的常規關系和學科性取向的常規關系兩大類,并區分出帶有時間、空間的印記的常規關系與反映人類共同性的常規關系。其中人類學取向的常規關系主要是指因為地理環境、歷史的不同而形成的文化與相應的語言之間的常規關系。文化會因為其地域差異等原因表現出極大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性會體現并逐漸固化在語言的使用上,會因為語言的使用而使文化與語言的表達建立起種種常規關系。常規關系的進一步提煉就會形成常規范形。通過常規關系和常規范形,整個社會文化表現為一幅相互聯系的世界圖景。常規關系主要是指一般語用學意義上的常規關系。從翻譯的角度來說,常規關系可以進一步劃分為原文常規關系和譯語常規關系,二者相互重合的部分即為反映兩種文化共同性的常規關系,而不重合部分是指帶有各自文化印記的,富有獨特的時間/空間的印記的常規關系。

常規關系與翻譯

在翻譯過程中,我們一般要經歷理解的階段和表達的階段。奈達將翻譯過程分為四個階段,即分析、轉換、 重組和檢驗四個階段。通過分析階段來確定原文文本的詞匯、句法和修辭意義;在轉換階段運用譯語思維去轉換原語思維;在重組階段把分析階段從表層結構轉換的深層結構轉換成譯語的表層結構;檢驗階段通過原文和譯文的比較來檢驗是否達到原文意義和譯文意義的對等(郭建中,2000)。常規關系至少在分析階段和重組階段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常規關系與常規含義的理解

在分析理解階段,譯者必須從原文文化的背景(認知語境)出發,利用原文形成時期的社會文化、風俗習慣等與語言表達形成的常規關系,深入發掘原文的意義及其表達功能。徐盛桓在含意本體論的研究中告訴我們:“含意是話語以其敘述的指向性為邏輯中樞并以交際的目的為導向,向著話語的含意性作出映射的結果,表現為利用話語中語言單位的形、音或義來承載的‘言外之意’”。這類“言外之意”往往在原文中表現為話語的不完全表述。譯者在對這類不完全表述的話語分析理解時,往往要從話語完全表述的內容出發,從已表述的內容所體現的常規關系出發去解讀話語。

語言的使用包含著一定的固定的常規關系。作為方法論的常規關系是“事物(包括客觀存在的事物和人類虛構出的事物)間慣常性地、規約性地建立起來的關系”,常規關系首先以其原有的形式存在于外部世界,同時又通過語言符號系統以信息的形式進入意識,成為認知主體知識結構中的一部分。人類在獲得語言能力的同時,也相應地掌握了很多關于事物之間種種常規關系的知識。這些常規關系有些體現出很強的文化特色,帶有特殊的時間、空間的印記,成為人們交際和交流的基礎。這些打上印記的常規關系因為形成的文化背景、途徑和使用的目的的不同,在不同的語言中表現出很大的差異性。如何理解這種差異性,共同性的常規關系為其提供了理解的基礎,并提供了進一步解釋這些差異性所需的認知環境。

在翻譯表達階段,常規關系也可以發揮重要作用。在原文的一些文學語言表達中,作者所使用的語言往往帶有濃厚的原語言文化特色。而在譯文中是使用異化方法,保留這種特色,還是使用歸化的方法,在譯語中尋找相應的表達方式,常規關系可以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導。我們選擇譯文語言時,首先要考慮的是傳達準確的意義,因此選擇歸化的方法為佳。在表達具有濃厚文化特色的原文語言時,我們也往往根據常規關系和相應的其他因素作出選擇:從上下文的常規關系、譯語常規關系在相類似的表達上采用的常規表達,在原語常規關系在原語文化中的常規表達,以及其他因素,如讀者等。

“含意運用的能力具體地表現為:在表達時(說、寫)建構出適當的顯性表述,根據表達的需要使顯性表述體現出一定的常規關系,利用這一(些)常規關系的具體內容來補足、闡釋這一顯性表述,達到相對完備地表達目的(徐盛桓,1998)”。

常規關系與歸化和異化

勞倫斯?韋努蒂將翻譯分為歸化翻譯和異化翻譯兩類。歸化翻譯指的是采用目標語文化的當前價值觀,以其為價值判斷標準,對原文采取保守的同化方法,使譯文符合譯語的文化準則、思想意識形態及出版標準,是以譯語讀者為取向的,從讀者自己的文化觀念出發理解原文內容,因此在譯文中多采用譯語的文化規范。異化指的是在翻譯中采用原文本中的文化價值觀,對于與譯語的文化價值觀不同之處,保留其相異之處,盡量保留原文本的文化價值觀和思想意識形態。這是從原文本的文化價值觀出發,譯文中盡可能向原文靠攏。

篇7

論文摘要:本文以人際關系稱謂傳統觀念為例,探討中西方文化傳統的差異,比較分析了英語和漢語不同的語言內涵差異,以求幫助讀者加強對英語的認識。 

 

一 、引言 

一說到語言,人們就會不由自主地聯想到文化。同樣的,一說到文化,人們也會自然而然地把它和語言聯系起來。那么,究竟什么是語言,什么是文化,它們之間的關系又是怎樣的呢?對于語言的定義,一直以來就有很多種不同的說法,現在中國語言學界普遍認同的是:語言是人們用于交流的一套可以任意組合的聲音符號系統。多年來,不斷有學者對這些問題提出不同的看法,但是他們都毫無例外地認為語言和文化是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尤其是幾千年以來潛移默化宗教為等傳統文化對各民族各國家豐富多彩的民族精神、文化內涵和對于言的不同理解有著深刻的影響。有鑒于此,人們又會產生另一個疑問,不同的文化內涵對英漢兩種語言的內涵會有怎樣的影響呢? 

在此之前,已經有不少學者在這個領域做過一些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如鄧炎昌和劉潤清在《語言與文化:英漢語言文化對比》一書中從多角度探討了文化對語言的影響。本文將就這個方面進行詳細的闡述,通過追溯東西方不同的宗教文化和哲學基礎來探究漢語和英語中一些詞匯在字源意義上的根本差別。 

二、英漢文化傳統和語言內涵差異比較分析 

由于不同的傳統文化和哲學基礎,中國和西方各國對人際關系有不同的闡釋。在中國,根據年齡和親疏關系,對親屬有很多種不同的稱謂,而且要對親屬分出姻親和血親。而在英語國家當中,親屬關系的稱謂則要簡單得多。比如說:katherine’s brother married john’s sister. 這句話看似簡單,但是要把它翻譯成漢語卻很讓人頭疼,因為翻譯者需要考慮katherine’s brother 究竟是比katherine 大呢還是小(漢語里面大的叫哥哥,小的叫弟弟,概念和關系都是不一樣的)。中國人親屬之間的稱謂非常復雜,而且人們一聽或一看就知道他們之間的親屬關系。比如中國人的表兄弟表姐妹實際上還要分姑表,舅表和姨表,內外侄女也同樣要分姑侄,舅侄和姨侄。 

中國人的人際關系非常復雜而且很重要,親屬關系和親屬稱謂就更不用說了。而在西方國家,人們對人際關系看得并不是很重要,對于人與人之間的稱謂也不重視,即使是年輕人稱呼老年人都可以直呼其名,家庭成員和親屬之間也是如此,這在中國則被視為不禮貌。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先了解分別影響中國和西方幾千年的儒、釋、道傳統和基督教傳統。孔子是中國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而且是開山祖師,他生活在中國古代的東周時期,當時的國王權力勢弱,各諸侯國之間相互混戰,人民生活困苦,傳統的禮節不再被人們所遵守。孔子認為當時的混亂局面的根結就在于傳統禮教的淪喪,于是他提出了一套以君、臣、父、子為主要內容的“正名”理論。所謂“正名”就是國君要像國君,臣子要像臣子,父親要像父親,兒子要像兒子,各種人都明白自己的等級和身份,什么樣的人跟什么樣的事情,決不做名分以外的事情,這樣才能保證國泰民安。從以上內容可以看出家的觀念或親屬關系被多次提到并運用于儒家理論當中。 

基督教的創始人耶穌生活的年代是在羅馬帝國。他當時用了兩條戒律概括了《舊約全書》的所有戒律:一是“love the lord thy god. ”,二是“love your neighbor as yourself.”基督教認為,在基督教這個大家庭里面,出了家長耶穌以外,其他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應該像兄弟姐妹那樣互相幫助。 

基督教很重視人們相互之間的距離或獨立。 為什么基督教的教義會有這樣的內容呢?這是因為在當時羅馬帝國的統治下人民生活艱苦但是又無法擺脫當時殘酷的現實,超自然的上帝耶穌則恰好能夠是他們暫時擺脫現實的煩惱。于是乎,時間所有的倫理關系、人際關系都不重要了。 

三、結論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源于古代的宗教和哲學思想文化傳統對語言差異的形成和發展具有根本性的影響。中國的儒家思想和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分別衍生出不同的人際關系觀念和價值觀念,而這些不同的文化和觀念又在不同的語言內涵當中得以體現。本文所列舉的例子只不過是語言中所隱藏的豐富的文化內涵里面的點滴而已,還有其他很多方式和角度可以對其他一些語言材料進行分析比較,比如英漢習語當中的動物,或者從其它層面比如句法結構,語篇語體等進行比較分析研究。通過本人對英漢兩種語言的比較分析,希望能夠對中國的英語學習者有一定的幫助,同時也盡請各位讀者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 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2】 高旭東,吳忠民. 孔子精神與基督精神[m]. 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 

篇8

關鍵詞:漢語;漢民族;文化;語言

一、語言、文化的定義及關系

文化是指人類活動的模式以及給予這些模式重要性的符號化結構。現代意義上的“文化”一詞最早來自于德語kultur。文化在漢語中實際是“人文教化”的簡稱,《辭海》中解釋“文化”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不同的語言觀會導致不同的語言理論,產生不同的語言研究力法,追求不同的語言研究目標和結果。潘文國(2001:106/2002:83)先生提出“語言是人類認知世界及進行表述的方式和過程”,“語言是民族的世界觀”是更為妥當的提法。

文化與語言二者既密切聯系,又互相區別。語言是文化的凝聚體,是文化總體的一個組成部分。語言不是文化之外游離存在的客體,而是文化整體中有其自身結構,而且自成體系的特殊部分。一切文化活動和文化創造都離不開語言的作用,所以文化的積累也都保存在語言的信息系統之中。語言不僅是文化總體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且是文化總體中最核心的部分(張公瑾,陳建民、譚志明主編,1993:344-346)。語言和文化互相滲透,互為因果,互相制約,互相推動。

二、漢語與漢民族文化

漢語是世界上最豐富、最發達的語言之一。漢民族文化也是世界上最豐富、最燦爛的文化之一。文化具有明顯的民族性,文化形態上的差異,不可避免地會表現在語言大系統的不同層次上。漢民族文化的鮮明特點在漢語言中呈現以下一些表征:

1.漢字

漢字是漢族創造的獨特的產物,可以說其本身就是一種中國文化。漢字平面型的方塊形體能夠比線型的拼音文字存儲更多的信息量;漢字的表意特征使其具有超方言的功能,將數十億漢語使用者維系在一個完整的漢文化系統內,使這一文化中的各個民族都能產生強烈的文化認同感:漢字多采用形聲字方式字乳新字,為漢語的發展演變提供了便利的條件。漢字是中國文化的脊粱,是漢人觀念中的中心主題。漢字同西方表音文字的不同特質,造成了中國語言學傳統與西方語言學傳統的差異。

2.語序

語序是各級語言單位在上一級語言單位內的排列次序。漢語是語義型語言,在語言的組織中,語義的搭配是決定語序的最重要和第一位的手段。張世祿(1939)提出“憑語序而建立范疇,集范疇而構成體系”,把語序在語法研究中的作用提到了極高的地位。中國傳統哲學認為世界是一個整體,注重整體和諧,注重綜合概括,因此其思維模式和言語觀傾向于尋求整體和籠統,具有整體思維的特點。漢民族習慣于概括綜合,往往從整體入手,認識和處理個體間的關系。漢語邏輯關系常常按先因后果,先假設后論證,先敘事后表態,由遠及近,由大到小,由強到弱,由一般到具體的次序排列。

3.流水句

中國哲學、藝術和語言注重心理時空觀,反映在句法層次上,表現為漢語“流水句”式的時間型構造。這也是漢語語法成為意合語法背后的文化因素。意合(parataxis)指通過意思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將句子合在一起。漢語的“流水句”是靠“意合法”組織起來的。在敘述事實過程和動作先后的句子里,可以包含兩三個、甚至十個八個小句,小旬與小句之間沒有連詞,完全依靠意合,一切以達意為主,“辭達而已矣”。這正是漢語口語里流水句出現頻率高的原因,也是漢人獨特的思維方式在漢語語句結構上的反映。漢語的這種特征是和漢族人的整體觀念、直覺妙悟的文化心理分不開的。

三、結語

語言與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文化具有明顯的民族性,不同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不同語言,文化差異表現在語言系統的不同層面。一種語言是一個民族所觀察到的客觀世界的縮影,民族的傳統文化、思維方式、意識形態、社會生活、風土民情等,都會充分反映在語言上。語言與文化的關系研究可以為哲學、歷史學、社會學、民俗學和民族學等人文學科提供真實可靠的事實依據。同時,漢語言與漢民族文化的研究對拓寬對外漢語教學領域、促進中外文化交流也具有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陳建民.1999中國語言與中國社會[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

羅常培1989/1996語言與文化[M].北京:語文出版社。

潘文國.1997.漢英語對比綱要[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篇9

關鍵詞 大學英語教學 跨文化交際 文化輸入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Culture Input Research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ZHANG Jingfa, HUANG Dapeng, XIAO Shanshan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Gannan Medical University, Ganzhou, Jiangxi 341000)

Abstract With the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frequent, how to make student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o avoid cross-cultural conflict is already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Key words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lture input

1 文化定義

對一種文化的理解要從思想、行為、表象三個層面切入,抓住真、善、美三個主題內容,使用選擇排序、表現方式、區別特征三個關鍵來進行認識。文化有兩種,一種是生產文化,一種是精神文化。科技文化是生產文化,生活思想文化是精神文化。任何文化都要為生活所用,沒有不為生活所用的文化。人類學家將文化分為三個層次:“高級文化”,包括哲學、文學、藝術、宗教等;“大眾文化”,指習俗、儀式以及衣食住行、人際關系各方面的生活方式;“深層文化”,主要指價值觀的美丑定義、時間取向、生活節奏、解決問題的方式以及與性別、階層、職業、親屬關系相關的個人角色。

2 跨文化交際

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各國之間除了經濟交流之外,跨文化交流也變得越來越頻繁,跨文化交際已經成為了各國文化技術交流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英語作為國際化的語言,要想深入掌握這一門語言,和歐美發達國家不斷地擴大貿易交流,我們就必須進一步深入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當今國際化文化和經濟發展的需要。

跨文化交際是指不同地區、國家、民族之間日益頻繁的文化信息接觸和交流現象,是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個體、群體或組織之間進行的交流活動。對于不少人來說,跨文化交際作為一個新的時代特征,已經成為學術界新的研究內容。要想不斷地深化跨文化交際活動,就需要我們高校英語教師在課堂上有意識地培養高校學生跨文化的意識,只有這樣,我們的學生以后在開展國際性的經濟文化和技術交流活動的時候,才能實現成功的跨文化交際活動,使我國的改革開放和對外貿易的發展達到一個新的臺階,才能更好學習國外的先進的文化理念、科學技術和管理模式。

因此高校教師在實踐英語教學中,一方面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識加強跨文化知識的學習,另一方面不斷地在英語教學課堂中給學生創造跨文化教學的語境,不斷改進跨文教學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更加有效地提高和增強跨文化意識。

3 跨文化交際的障礙

把影響文化交際的因素歸納為四個方面:第一為思維方面,人們之所以能夠反映思維的本質,解決存在的矛盾和問題,就是由于思維能夠對進入大腦的各種信息進行深入加工。語言是人們在進行思維活動中的工具,不同國家的思維方式不一樣肯定會造成語言表達方式也不一樣,因此不同國家的思維方式通過同樣的語言模式表達出來文化內涵肯定有很大差異,從而造成人們跨文化交際的障礙。第二,東西方的價值觀念差別很大,以語言交流為例,中國人喜歡以委婉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思,比較忌諱正面沖突,這是因為中國人比較重視人際關系的和諧。因此,中國在表達自己的意思的時候一般都是用比較委婉的語氣,不愿意直說,深怕說話過于直接會得罪了對方。而西方人則有很強的時間觀念,不愿意浪費時間,喜歡直來直去,直截了當,他們認為這是辦事效率高的方式。第三,人際關系造成的文化交際障礙。中國社會的人際關系偏向于感情,而西方社會則更加注重客觀事實,沒有太多人情的成分。在人際交往中他們常常是秉公辦事,他們不像中國人那樣感情用事。第四,社會習俗的不同造成的文化障礙。在我們進行語言教學當中,我們應該意識到,這不僅僅是單純的語言教學,更是在教授和傳遞一種豐富的跨文化的文化習俗。因此,在跨文化交際當中,思維方式、價值觀、人際關系以及社會習俗等方面的區別都是影響跨文化交際順暢的重要因素。

4 英語跨文化教學

要克服跨文化交流的障礙,其中最重要的途徑就是在語言知識的教學的同時也不能忽略跨文化教學,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使他們對目標學習語言的國家的文化有充分的認識,從而在跨文化交際中能有效地克服跨文化交際障礙。具體來講可以分為以下幾點:

第一,正確處理語言知識技能的教授和語言綜合能力培養之間的關系。語言知識技能和語言綜合能力之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扎實的語言知識的基本技能(英語的聽、說、讀、寫)的培養是語言綜合能力提高的基礎,而語言綜合能力的提高又進一步促進語言基本技能的提高。所以我們在語言基本技能訓練的同時,也要把語言綜合能力如英語語言的文化知識的培養放到一個重要的地位。比如在英語教學當中我們知道詞匯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語言之間的文化差異在很大的程度上體現在詞匯的層面上,所以我們在英語語言的教學當中應該讓學生了解那些具有文化內涵的詞匯所傳遞的文化信息。此外,我們在英語教學實踐當中還要向學生講解英語文化背景知識,比如說“紅色”在中國一般都象征著喜慶的意思,而在英語國家紅色除了象征著喜慶的意思,還意味著危險狀態。

第二,在跨文化交際教學上,我們還應該把握“相關原則”, “實用原則”,“平等原則”和“文化本位原則”。

實用和相關原則指的是我們在跨文化交際的教學中應該把其和我們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而不是去講解一些離我們現實比較遠的文化背景知識,如英語詩詞的背景知識。在跨文化教學中教師應該多給學生講解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東西,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興趣。“平等原則”指的是在跨文化交際教學當中我們要讓學生意識到不同文化之間的關系應該是平等的,而不是一種文化凌駕于另一種文化之上的關系,學習另一種文化不是說就是要擯棄自己國家的文化,也不是說把自己的文化作為一切文化的衡量標準。總而言之跨文化交流就是平等的交流,只有在平等的基礎之上才能有效地進行跨文化交流。“文化本位原則”就是說我們在跨文化交際的學習中不能有“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的盲目崇拜的思想,不能不顧自己本國的優秀文化傳統,要讓學生知道跨文化教學的重點在于立足本國的文化。

5 結語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國際化的發展,跨文化交流的障礙已經成為了當今社會不可回避的話題,在跨文化交際的學習當中我們應當在立足本國文化的基礎之上,學習其它國家的文化習俗,從而避免跨文化交流的沖突。

該文章系2013年贛州市社聯課題《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輸入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13277

參考文獻

[1] 斯伯爾斯基(Splosky , B.).社會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篇10

關鍵詞:社會語言學;文化;語言;英語教學

一、引言

社會語言學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它不同于單純的研究語言本身僅注重語音、語句之類,而是從社會和語言之間的關系方面去研究。社會語言學所關注的是語言的社會屬性和文化屬性,學生了解了文化背景,可以更好地學習并掌握一門語言;語言又很好地體現著文化的內涵,人們可以通過語言深入了解人類社會的文化知識。不同的文化有共性也有差異,在語言的學習和教學中,遷移共性、分清差異非常重要。教師在教授語言時,要充分利用各種途徑和信息,為學生展示一個廣闊的語言文化世界,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覺,明確文化的共性和差異,以便更準確地掌握語言,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

二、中英文化偶合與文化差異對語言運用的影響

1. 文化偶合與語言運用

文化的偶合現象是指在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中存在著很多相同或者相似的因素,因此在漢英表達中,也有很多異曲同工之處。例如:“同舟共濟”的英語為“in the same boat”,“三思而后行”的英語為“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這樣的偶合現象不勝枚舉。文化的偶合現象,可以促進英語學習者在英語學習中的正遷移。

2. 文化差異對中英語言應用的影響

首先,文化意象的差異會導致語義不同,同一事物在英漢語言中有著不同的象征含義。比如,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把龍看作是中華民族高貴與尊榮的象征,很多說法如“龍椅”“龍抬頭”都是此意義的表現;而西方人卻對“dragon”的看法大相徑庭,如果把一個人叫作dragon,則表示他很兇且讓人討厭。再如,英美人愛狗,甚至把狗看作親人,英語中的“幸運兒”用“a lucky dog”來表示;而漢語中的“狗”常帶有“令人討厭、卑鄙”等貶義,像“走狗”“狗仗人勢”等。因此,若把“走狗”譯成“a running dog”,英美人會認為它是活潑可愛的狗,而完全體會不到漢語要表達的真正含義。

其次,詞匯的語義和文化內涵是不等值的。漢英語言中很多詞匯雖然翻譯上經常對應,其實內涵意義卻不盡相同。例如,漢語中的“叔叔”在英語中雖然譯為“uncle”,但是它卻可以代表除叔叔外的很多親戚,比如舅舅、姑父、姨父等。

再次,不同文化對交際方式也具有影響,不同的文化規范往往導致不同的語言交際方式。例如,中國人和英美人對于稱贊的反應是有所不同的。中國人的回答往往是“哪里,差遠了”之類的話,表現出自身的謙虛,不好意思;而美國人受到稱贊時會很開心地回答像“Thank you”或“It’s kind of you to say so”之類的話。因此,語言文化的教學對語言實際運用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三、在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的意義

首先,文化滲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和交際能力。文化語言學研究表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說話方式或習慣的差異,是在跨文化交際中產生障礙的一個原因。

其次,文化背景知識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講解課文時介紹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外國文化中的風土人情、政治經濟、語言差異等的講述也使學生增長了很多課外知識。因此,英美文化的導入豐富了學生的文化知識,提高了他們的文化素養。

再次,文化滲透還有助于加深學生對語言本身的理解和把握。我們經常聽學生說,做題目時不知為什么選擇某選項,就是感覺順口,這就是語感,正是長期受英語文化熏陶的結果。因此,英語教學中對文化背景的教授極其重要。

四、在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的方法

首先,教師可以結合課文努力搜集一些相應的文化知識,把相關文化背景和社會文化知識滲透于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教授的每一步,使學生容易聯想記憶。其次,教師應充分利用多媒體,播放原版電影或教學視頻,如《走遍美國》等,讓學生欣賞或學唱英文歌曲,向學生推薦體現外國文化的簡易讀本,學生可以通過真實的社會背景接觸地道的英語。然后,教師可以在課后加入有關西方社會的風俗習慣和行為模式的內容,使學生可以結合課文學習相關文化。教師還要善于設計語言環境,創造交際氛圍,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并組織英語角、英語晚會等,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中提高自己對英語的學習興趣并加深對文化知識的實際運用。

五、結語

文化環境對語言的運用有著很深的影響,社會語言學對語言的教學就尤為重要。因此,英語語言教學在注重語言知識的同時,更要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聯系起來。教師在語言教學中應該盡可能地滲透文化背景知識,多介紹不同文化下不同的語言表達,這會使學生更容易了解和掌握,并深刻理解所學語言知識,也會培養學生對中西文化差異的理解力,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