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化的語言差異范文
時間:2023-12-06 18:01: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英文化的語言差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 英漢文化及思維差異
英語文化與漢語文化是世界上歷史較為悠久、內容較為豐富的兩種文化,然而兩者在外在表現上卻有著較為顯著的差異。如英語文化較為注重直接明了,而漢語文化則相對來說較為婉轉含蓄;英語文化力求個性表達,而漢語文化則多為。但由于交際和表達的需要,英漢語言中常常有以隱喻來增強文字和言語效果的現象,這種表達方式既增強了敘述者或喜愛或厭惡的情感色彩,又在文字上增加了表達的延展性與生動性,使得人物的個性及事件的發展脈絡更加清晰明了。從整體上看,英漢文化差異主要在以下三方面影響隱喻的使用與表達:
第一,文化淵源不同造成隱喻關系不同。英漢文化的發展歷程各有特點,其文化的本質內核也大相徑庭。確切來講,英語文化是囊括英國、美國文化以及其他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文化(這里我們主要探討英美文化)。英美國家的人追求自由、張揚個性,大多信奉基督教,基督教文化是中英美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英國文化里偉大的文學著作中充滿了圣經的使用和暗示,例如,在《哈姆雷特》第二場,有這樣一段話:“那是一個荒蕪不治的花園,長滿了惡毒的莠草……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這里,莎士比亞引用《圣經》中伊甸園的典故,暗喻哈姆雷特心中的世界充滿了欺騙與邪惡,以及王后就像夏娃一樣心智脆弱,禁不住誘惑。這種巧妙的以《圣經》中的典故來隱喻作品中的人事物,在莎士比亞的作品中屢見不鮮。與英美文化不同,中國文化則以儒家天人合一、中庸博愛的思想為主,同時,中國是一個多宗教信仰的國家,佛教在中國政治文化中具有深刻影響,備受國人尊奉。因此,在中國的文學作品中,以佛教術語作為隱喻的喻體較為常見。此外,中國傳統的“龍”文化也與英美大有不同。在中國看來,龍是一種吉祥的象征,人們常用其表示祥瑞或權威,如“龍鳳呈祥”、“真龍天子”等。而在英美文化中,龍則被視為一種兇猛邪惡的動物,例如,在圣經故事中,撒旦就被稱為“the great dragon”,意指最邪惡的人。這種由于長期文化積淀而形成的對事物的認識差異,造成了英語與漢語中隱喻的明顯區別。
第二,直覺體驗與分析型思維下的隱喻理解。從一定意義上講,隱喻是一種思維表現形式,它直接體現了思維中事物之間的邏輯關系,因而思維結構不同,對隱喻的使用與理解也就會有所差異。大致來講,英美人主要傾向于分析型思維,他們善于邏輯推理與思辨論證,因而英語中的隱喻常常將本體分割成許多部分來解釋。而中國人則善于采用整體的、全息的、系統的方法,常常從直覺、體驗、類比等方面去思考,因而許多隱喻則是感性的對應鏈接。例如對于“愛情”的認識,莎士比亞說:“Love is a familiar. Love is a devil. There is no evil angel but Love”,將愛情視為善惡的統一體。而中國著名文學家張愛玲卻說:“愛情,原來是含笑飲毒酒”。她將愛情感性化理解,從現實體驗解讀。這兩種對愛情的不同詮釋雖都用了隱喻,但在思維結構及情感體驗上是大相徑庭的。
第三,民族個性對隱喻差異的影響。從民族個性來說,英語和漢語中隱喻的期望效應也有較大差異。英美人性格張揚、幽默且浪漫,其隱喻中多有開玩笑或調侃的情況,例如,英語中常用“old woman”來隱喻一個人做事婆婆媽媽,語氣中帶有調侃之意。再如,英美人常用“sweety chocolates”等詞形容女孩兒的可愛、漂亮,極具浪漫主義色彩。當然,從整體上來說,英語中的隱喻和漢語中的隱喻大多時候還是為語言的形象表達服務,但這些細微的差別卻是英漢隱喻語言理解中不得不重視之處。
二、不同文化環境下文學語言的美學效果
英美國家因自然環境、人文地理方面與中國多有不同,因而同一詞語在不同的語言中可能就會被賦予不同的角色和意義。且因中美文化差異,中美文學作品中的語言在表達上也會顯示出不同的美學效果,如隱喻這種語言修辭就會產生不同的藝術情感。
1.喻體與本體的選擇對應
喻體是修飾、拓展本體意義的內容,是本體內容的形象表達。喻體必須與本體在特性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由于英美與中國的地理環境、生活習性多有差異,因而對于一些事物的認知也不盡相同,表現在隱喻上即是本體與喻體的對應選擇有所差異。首先,英漢語種對于顏色的認知上有較大不同。在英語中“blue”是憂郁的代表,如“in a blue mood”、“blue monday”的說法。而在漢語中,“藍色”是純凈的象征,如“春來江水綠如藍”。其次,因英國四周毗鄰海洋,喜好航海,航海歷史也較為久遠,其隱喻中多以“風帆”“繩索”等航海用具作為喻體者,例如“sail close to the wind”比喻迎難而上。中國則因大部分地區身居內陸,因此多以山地、河流等內陸景觀做喻體,例如“站在藝術的最高峰”。
2.英漢隱喻的委婉性、幽默性與情感表達
篇2
關鍵詞: 中英文化 語言學習 文化背景
一、見面打招呼
由于中西方歷史發展的不同,在文化方面產生了很多的差異。如:熟人見面打招呼,在中國,傳統的打招呼的方式是問對方:“你好”、“好久不見”、“吃了沒有”等,其實對方并不是真的想知道你吃飯了沒有,也沒有想要邀請你吃飯的意思,而是為了打破人與人之間尷尬的相遇,是一種很和善的打招呼的方式;另外,中國人在遇見后打招呼時,還很喜歡說“你去哪兒,干啥去?”之類的話,這是一種招呼的形式,人們不會覺得侵犯了隱私,也不會覺得尷尬。在西方,人們一般會討論天氣狀況,即使大家都知道天氣如何,一般也會說“It is a nice day,is’t it?”之類的;在英國,你千萬不要問你的朋友上哪兒去,因為這是不禮貌的行為,你的朋友可能會覺得你想了解他的隱私,讓彼此都感到尷尬。
二、邀請就餐
餐桌文化因不同的國家而表現不同的形式,在這個國家是可以接受的行為在別國可能會被認為是堅決反對的。當別人邀請吃飯時,在中國,人們一般先是拒絕,這樣以示自己并不貪吃或者是并不想占別人的便宜,然后再接受,并告知主人給他們添麻煩了,真是不好意思。請別人吃飯即使是滿漢全席也還說是“吃個便飯”、“粗茶淡飯”之類的,這樣以示主人的謙卑,從表達上也表現了中國人謙虛的美德。而英美人則不同,即使是請你吃點心,也常說“I’ve made these especially for you.Enjoy yourself.”在英美國家有人邀請是一件高興的事情,如果沒有特殊情況,都會欣然接受,一般不會無故推辭,因為他們覺得被別人邀請是你的榮幸,并且會表示感謝,如“Thank you very much for inviting me to your dinner party.”。
三、贈送禮物
在贈送禮物上,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社會規范。在中國,人們認為禮物的輕重直接表達著你對受禮者的心意,也表示著你與受禮者關系是否密切。他們傾向于購買實用性強、尺寸較大、色彩較鮮艷的商品,即使禮品很貴重,也會說“小小禮物,不成敬意”、“略表心意,敬請笑納”。而西方人則更喜愛小巧、設計獨特、色彩素雅的禮品,英美人送一個小小的相冊也會說:“Here is a beautiful album,I hope you like it.”在接受禮物時,中國人表現得很含蓄,他們不好意思當面當場打開禮物,往往要推辭一番,并待客人走后才打開;英美人收到禮物不推辭,并當面打開加以贊揚,他們會說這樣的話:“我很喜歡”或“我正要這個”,你一定要有對禮物的評價和反應,主人會很高興。主人送你的禮物,你能夠很快用上,主人會更高興。
四、稱贊
不同文化衍生不同的禮俗規范。聽到別人的贊揚,美國人和中國人的回答不同。美國人一般表示接受贊揚,中國人則一般表示受之有愧。如果有人說:“你今天穿的衣服很漂亮”,或是“你今天很迷人!”時,美國人會高興地說“Thank you!”。而中國人深信謙虛是人類的美德,往往以“No!No!”之類的話回答。在美國人看來,中國人斷然否定別人的贊揚并言不由衷,有失禮貌甚至使人反感。而中國人則認為美國人過于自信,不夠虛心。人們常聽到美國婦女談起丈夫工作如何努力,干得怎樣出色,她們也會夸自己的子女多么聰明,等等。在中國,人們一般不會在外人面前夸贊自己家里的人。
五、介紹
在介紹不認識的人相互認識時,中國人總是先把年齡大或者是輩分長的人介紹給年齡輕或者是輩分低的人,先把那些社會地位較高或者是有較高專業資格的人士或社交場合的主人介紹給社會地位較低、資歷較淺、學識較薄的人。以示對這些人的尊敬,體現中國人受儒家思想熏陶的結果。而英美人的此項規則卻是把“較不重要”的人介紹給“較重要”的人,身份較高、社會地位較重要的人應排到最后才介紹。如有女士,則先介紹女士,再介紹男士。
六、結語
英語和漢語是兩種不同文化的語言。語言作為文化的一部分,不同語言的差異來源于其語言所代表的文化差異。外語學習的最終目的應是培養語言應用能力,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文化在語言學習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我們不僅要掌握語言的表面形式,而且要熟悉語言深層的文化內涵。了解語言中的文化差異是培養交際能力的基礎,培養良好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最終實現交際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2]張公,丁石慶.文化語言學教程.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3]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4]顧嘉祖.跨文化交際.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2002.
篇3
民族之所以得以區分,不僅是受到地域的影響,還因為其發展歷史與不同。民族的形成是十分自然的過程,一個民族的人,具有較為相似的心理素質以及心理趨向,無論是語言應用還是行為舉止,都較為相似。而民族與民族之間,會在心理趨向與語言應用上存在不同之處,這也是各個民族具有自身的原因。在進行英漢翻譯工作時,譯者需要關注文化差異中的信仰問題,不同的信仰,對于同樣的詞匯具有不同的理解。比如,在中國,龍是權利的象征,是吉祥的象征。在中國,有許多詞語與龍有關,用具有積極意義。像龍鳳成祥,生龍活虎等。而在英語國家,“dragon”是邪惡與罪惡的象征。在了解中國文化的過程中,許多英美國家的無法理解中國人是龍的傳人。在翻譯時,我們可以將“dragon”轉換為“tiger”,推動文化的正常交流。
二、風俗習慣差異,造成詞匯的涵義不同
風俗習慣的不同,使人們對于同一詞匯的使用方法不同。中國是一個崇尚儒家文化的國家,尊老愛幼是一個人的基本品德。在生活中,我們習慣有老奶奶、老爺爺、老太太這樣的稱呼,老字在中國意味著受人尊敬。而在英美國家則不同,在他們的觀點中,“old”意味著他們沒有價值了,沒有生存的意義了。在進行英漢翻譯時,需要對“old”進行合理轉換,翻譯為令以尊敬的即可。另外,在中國的日常交流中,人們經常會提出工作、年齡、收入、婚姻等問題,大家樂于談論這些,來增加彼此之間的熟悉度。而在英美國國家,這些都屬于個人隱私,如果你詢問,就說明你沒有禮貌。這就提醒我們每一位英漢翻譯者,需要認識到英漢語言中所暗藏的思維與風俗問題,尊重不同國家之間的風俗習慣,將翻譯工作做準做精。
三、地域環境差異,造成詞匯的涵義不同
語言的含義也會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不同的區域,在同一時刻會有不同的地理現象。同樣的地理現象,其所帶來的影響是不同的。這就使得關于地理或者天氣的詞語,會存在較大的差異。舉例來講,在中國,春天會吹東風,東風一來,春天則到,萬物復蘇,春暖花開。在我國,東風一直被應用于大量的詩句當中,詩人用描述東風來表達自己對春天的熱愛之情。像“東風夜放花千樹”等。
篇4
中國重農,西方重商
我國經歷了漫長的屬于自給自足的封建農業社會,不需要對外貿易,長期“重農抑商”、“重農輕商”,所以,富足安逸的農業社會的生活方式長久以來大受推崇,倍受青睞。比如,“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這句十分流行的俗語描繪的是一幅多么令人羨慕的理想生活!相比之下,商品經濟和商業向來不被人重視,商人始終不被人看重,經商甚至被認為是不務正業,漢語習語———“無商不奸”便是有力佐證。而在歷史上,歐美等西方國家為了原始資本的積累極力推崇自由貿易、對外大肆掠奪擴張,實行“炮艦外交”(gunboatdiplomacy),持劍經商,英語諺語———“Tradefol-lowstheflag.”(意思是:在資本主義向外擴張時,其政治軍事力量擴展到什么地方,其商業貿易就緊跟其后蜂擁而至)就是最好的詮釋;同時,他們較早地進行了資產階級革命,大力發展了資本主義和重商主義(mercantilism)。因此,英語就有了與漢語完全不同的merchantprince(財富王子)這一美稱。
漢語“和氣生財”,英語“顧客至上”
篇5
論文摘要:英漢翻譯是英漢兩種語言的交流,也是英漢兩種文化的信息傳遞。要想在英漢翻譯中準確地傳遞文化信息,翻譯者必須對英漢兩種語言的特點及其文化差異有深刻的了解。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反映文化并對文化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語言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又深受文化的影響。語言與文化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理解語言必須了解文化,理解文化也必須了解語言,二者密不可分。在英漢翻譯中,要準確地進行英漢互譯,并準確地進行文化信息傳遞,翻譯者應具有良好的中英語言功底和翻譯技巧,尤為重要的是,還必須對英漢兩種語言的特點及其文化差異有深刻的了解。
一、英漢文化伯息傳遞與英漢語言差異
為了提高英漢翻譯水平,有必要開展英漢兩種語言的對比研究。這種研究的作用,從微觀上來說,有利于在進行雙語轉換時,判斷哪些是對應信息和非對應信息,并選擇適當的轉換模式;從宏觀上說.可以樹立這樣一種觀念,即英漢語言之間的相同是相對的,而相異則是絕對的,以免造成翻譯中文化信息傳遞的誤差。
漢語和英語屬于兩個不同的語系.漢語屬于漢藏語系,英語屬于印歐語系。可以想象,英語和漢語的區別是非常大的。不了解兩種語言的特點和區別,準確的翻譯則無從談起,自然也就無法進行英漢文化信息傳遞。下面就從英漢兩種語言在詞匯和語法兩個方面的特點和區別來說說英漢翻譯要注意哪些方面。
在詞匯方面,英漢翻譯要特別注意以下兩點:
(一)在一種語言里的有些詞在另一種語言里并沒有對應詞。如:漢語中的“餃子”、“功夫”、“氣功”、“三伏”等,在英語中就沒有這些概念;而英語中的‘`coffee" ,"radar","bingo”等,以前在中國也沒有這些對應的詞匯。怎樣在翻譯中處理這些詞呢?我們可以采取音譯和意譯的辦法。如把漢語中的“餃子”、“功夫”、“氣功”等分別音譯成“jiaozi" } "kungfu" , "chigong",把“coffee" ,"radar”音譯成漢語“咖啡”、“雷達”;而漢語中的“三伏”則可意譯為“the hottest days in summer",英語中的"bingo”可意譯為漢語“一種類似玩彩票的游戲’,。
(二)在兩種語言里,某些詞語表面L似乎指同一事物或概念,其實指的是另一回事。如英語中rest room休息室,busboy公共汽車上的售票員;漢語中“農民”尹farmer ,“愛人”并lover等。在翻譯中,我們不能隨意“對號人座”,而要根據其詞匯的實際意思進行翻譯。如:英語中的rest mom指的是大建筑中的一間房子,里面設有廁所,洗漱設備等,我們可根據語言環境翻譯成“廁所”或“洗浴間”等;busboy在英語中指是餐館中收拾碗蝶、擦桌子的雜工,我們可根據語言環境翻譯成“店小二”、“餐館服務員”等;漢語中的“農民”最好譯成“peas-ant",因為英語中的‘`farmer”指的是“農場主”,與漢語中的“農民”大有區別;漢語中的“愛人”最好譯成“wife”或"husband",因為“lover”在英語中是“情人”的意思,與漢語中“愛人”的意思大相徑庭。
在語法方面.英漢翻譯中要注意兩種語言在語法上有以下不同:
(一)漢語里很少用被動語態,而英語則常用被動語態。如漢語中的“家庭作業已經完成”,翻譯成英語則是"The homework has been finished".而不能譯成:"Thehomework has finished
(二)漢語中常省略句子中的動詞,而英語中動詞則一般不省略(口語除外),如漢語中的“這公園很漂亮”沒有謂語動詞,翻譯成英語則是:"The park is very beau-tiful" ,謂語動詞“is”一般不能省略。
(三)漢語中只有時間狀語的區別,沒有謂語動詞時態的變化,而英語中時間狀語不同,句中謂語動詞時態也必定不同。如漢語中的“學生昨天植樹”和“學生明天植樹”,雖然時間狀語“昨天”和“明天”不同,但謂語都是“植樹”。但翻譯成英語謂語就不同了,“學生昨天植樹”譯成“The students planted trees yesterday.",“學生明天植樹,,則譯為“The students will plant trees tomorrow.",謂語分別是“planted”和“will plant" 。
(四)漢語的句式結構是“疊加式”,句子結構像“糖葫蘆串”,一個單詞一個單詞或一個句子一個句子地疊加。而英語的句式結構是“樹權式”,主、謂、賓和主句是主干,定、狀、補和分句等是樹權,并有一定的順序。如漢語中的“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是兩個單句,翻譯成英語則譯為“Even the dog swaggers when its master win fa-vor" ,“一人得道”變成了從句,而“雞犬升天”則是主句。
英漢兩種語言的差異還有其它很多方面的區別,這里不再一一列舉。我們在進行英漢翻譯時,要符合兩種語言的不同特點,英譯漢則要把英語譯成地道的漢語,而不是“英式漢語”;漢譯英則要把漢語譯成地道的英語,而不是“中式英語”(Chingliah) 。
二、英漢文化信息傳遞與英漢文化差異
英語和漢語是兩種不同文化的語言。語言作為文化的一部分,不同語言的差異實際上來源于其語言所代表的文化差異,因而加深對英漢文化差異的了解,是在英漢翻譯中準確地傳遞文化信息的關鍵。英漢兩種文化的差異是多方面的,包括語言交際、生活方式、衣著打扮、舉止行為、飲食習慣等。但在英漢翻譯中,主要涉及的是英漢語言交際上的差異,因此本篇只圍繞英漢語言交際方面進行探討。英漢文化差異在語言交際中的表現主要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日常談話中的文化差異
英漢日常談話的文化差異主要體現在打招呼、告別、稱呼、祝賀和贊揚等方面。如果你是一名口譯者,就要特別注意這些差異。例如,在打招呼方面,中國人都喜歡用“你吃了嗎?”和“你到哪兒去?”這類的問句。如果把這兩句說成“Have you eaten yet?”和“Whereare you going?”,很容易引起以英語為本族語的人的誤解。因為他們會認為這是一個問句,而且是詢問他們隱私的問句,這樣會使他們感到不愉快,而且即使回答的話,也會與中國人所期待的大相徑庭。也許回答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不關你的事!),那就會使談話雙方都處于尷尬的境地。所以,如果你了解這點文化差異的話,你最好按英語文化打招呼的習慣說成"Hello”或“Glad to see you!”就行了。再如在稱呼方面,英語國家的人一般都直呼其名,再客氣一點也除非在名字或姓名前加上Mr或Mis、等,如Mr Smith , Misssmith等。但中國人都喜歡在姓名或姓前加上職務、輩份等以示尊敬,如“黃局長”、“林老師”、“李大伯”等。我們翻譯的時候,就要注意這方面的差異,把“黃局長”、“林老師”、“李大伯”通通按英語習慣翻譯成‘`Mr/MissHuang" , "Mr/Miss lin" , "Mr 1i"。再如:中國人和說英語國家的人在對祝賀和贊揚方面的反應也大不相同,前者則一般用“哪里哪里!”、“過獎了!”之類的話表示受之有愧,而后者一般用“Thank you”之類表示感謝的話表示接受贊揚、祝賀。我們在翻譯的時候,這類句子不能直譯,而應根據雙方的文化習慣稍加調整。
(二)成語、諺語和格言方面的差異
成語、諺語和格言的英漢互譯一直是英漢翻譯中的一個難點.難的原因在于它們非常集中地體現了英漢文化差異。在英語和漢語中,完全對應的成語、諺語和格言是很少的,絕大部分不同。因而我們在翻譯這類內容時,不能直譯,我們可以把這些句子翻譯成與對方語言相似意思的成語、諺語和格言。如英語中的”Live and learn"要譯成”活到老學到老”,而不是直譯成”生活和學”。但如果找不到對方語言中對應的成語、諺語和格言時,我們最好先按原文的語言風格直譯,然后再加畫龍點睛的解釋語,如把漢語中的”掛羊頭,賣狗肉”譯成”Hang upa sheep’s head and sell dog’s meat-try to palm off sthinferior to what it purports to be",前部分直譯保持了原文風格,后部分解釋語用了地道的英語說法,效果就很好了。
(三)比喻和聯想的差異
所有的語言中都有比喻和聯想,同樣,英語和漢語中的比喻和聯想也很豐富。雖有少數比喻和聯想在兩種語言中都有對等的表達,如’’as sly as fox"像狐貍一樣狡猾)"You ass”(你這頭笨驢!)。但大部分比喻和聯想在英漢兩種語言中是大不相同的,如:英語中的”aswise as an owl"(非常聰明),不能直譯成”像貓頭鷹一樣聰明”,因為在中國人的印象中,貓頭鷹并不是”聰明”的象征,而是”厄運”的象征。同樣”You,a lucky dog(你是幸運兒)”,也不能直譯成”你是一只幸運的狗”,因為中國人一般不會把”狗”與”幸運”聯系到一起,倒是常常會想到令人厭惡的東西,如”狗腿子”、”狗東西”等。這種在英漢文化中對同一種動物產生不同比喻和聯想的情況是很多的,因此我們在英漢翻譯要注意英漢文化在比喻和聯想方面的差異,切不可死搬硬套,望文生義。
篇6
關鍵詞:語言文化 高職 英語教學
一、引言
語言,作為一種媒介和人類思維的工具,它傳達思想,表達情感,傳遞信息,確認事實,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之一。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民族能夠脫離語言而獨立存在。英語作為目前世界上的最為通用語言之一,在國際交往中起著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對即將走上工作崗位的高職學生來說,英語學習顯得尤為重要。本文意圖通過中西語言文化之間的對比,探尋兩種語言之間的異同,以提高當前高職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和效率。
二、高職英語教學現狀調查分析
近幾年來隨著高等教育的擴招,職業教育的生源文化素質也在明顯下降,其英語學習現狀更是不容樂觀。為了對高職學生的英語學習狀況有一個更明確的了解,本文對幾所高職院校學生的英語學習現狀進行調查研究。調查方法為問卷調查和期末考試成績測評。通過調查發現高職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存在以下問題:
1.基礎薄弱,水平較差
從成績上看,學生的英語基礎很差,成績普遍較低,而且水平參差不齊,相差甚大。大多數成績集中在40~69分之間。職高生試卷雖然非常簡單,但其平均成績仍然很低,只有42.59分。個別院校的個別專業學生英語成績更差,有的只有20~30分,及格率很低。
2.學習被動,態度消極
對學生的日常學習的問卷調查發現:學生的學習態度不端正,缺乏積極性。許多學生是為了逃避英語而選擇了非英語專業,結果還要開展英語學習,使他們內心抵觸心理嚴重,學生態度非常消極,缺乏主動性和自覺性。
3.漢語思維負向遷移影響嚴重
通過教師日常教學總結和期末測驗,本文發現學生的英語學習極易受漢語思維習慣的干擾。出現大量的“chinglish”句型,在翻譯、作文和日常對話中尤為明顯。漢譯英中,大部分同學不會調整句式,逐字逐句翻譯現象非常普遍,無法應對復雜句型和一些基本的長句。
三、中西語言文化差異及表現
上述現象說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中西語言特征及其反映的文化現象沒有系統的了解和把握,經常將兩者混為一談。如果教師在中西語言文化方面對學生進行系統的解釋,并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引領學生的學習,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果。英漢兩種語言在語音、語法、詞匯和語言思維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現在以下層面:
1.中西思維方式差異
在語言層面,英漢隸屬兩種不同的語系,在思維方式和語言構成方面有著很大不同。英語屬印歐語系,擅長用抽象的概念表達具體的事物,在語言表達上多用名詞,敘述呈靜態;漢語屬漢藏語系,更注重用具體形象的方法或詞語來表達抽象的概念。在語言上多用動詞及其短語,敘述呈動態。通過下面的例句及翻譯中可以看出二者的差別
eg: He is a good eater and a good sleeper.他能吃能睡。
He was a nonsmoker and a teetotaler.他既不抽煙,也不喝酒。
2.英漢詞匯差異
在詞匯構成方面,漢語詞最基本的構成方式主要是 C=A+B(即詞語=種差+屬性)形式。如通過“魚( fish)”這個詞語,可以產生更多的詞語:鯉魚( carp)、鰻魚( eel) 、鯊魚( shark),鯨魚(whale)等。而英語則主要是靠轉換、合成和綴合三種構詞法構成更多的新詞(連,2006)。
此外,即便是面對同一個詞,英漢兩種語言賦予它的基本語義也有很大差別。如漢語中“狗”具有卑賤的、勢力的含義,如“狗仗人勢”“狗腿子”等,而英語中的“dog”則是褒義詞,如“a lucky dog”, “a top dog”等。
3.英漢句法結構差異
句法結構方面,傳統漢語句子結構以意合為主,以語序和虛詞為主要語法手段,而英語則重形合,結構嚴謹,具有明顯的形式標記,語義關系極其分明(馬,1999)。如:英語中“If you don’t enter tiger’s lair, how can you get the tiger cub?”必須有完整的關聯詞語聯接,而譯成漢語“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言簡意賅,不需要任何連接詞。
4.英漢句子類型差異
在句子類型方面,漢語中多用主動句、被動句較多地表現不好的事物或傾向。而英語國家中對個人的隱私比較尊重,在很多句子中都不愿意或不便言明動作的施行者,而又必須有主語出現的情況下,較多的使用被動句。如在漢語中,我們會說“我們熱情的歡迎馬麗的到來”,而英語則表達為 “Mary was given a hearty welcome”.
四、中西語言文化差異對高職英語教學的啟示
通過以上對比可以看出漢英兩種語言無論在句法句型以及詞語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兩種語言之間的差異,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指導學生的英語學習。
1.使用對比教學法
對比教學法的本質特征就是用“對比”的方法進行教學。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兩種語言之間的“比較”。如詞匯構成、語法結構和句法類型、時態語態等的對比。
詞匯的對比就是在向學生解釋英漢兩種語言構成的基礎上,將英漢的構詞方式進行對比說明。如漢語中的詞組構成,和英語中的詞綴、曲折和復合詞的構成意義和含義等。
語法結構對比就是在漢語和英語句法的對比基礎上,使學生明確掌握英語的句法和漢語句法之間的根本不同。避免出現語序上的混亂和名詞,動詞,形容詞的使用不當,使英漢語的語法符合語法習慣。
時態語態的對比主要是讓學生跳出漢語沒有明確的時態標記的局限。明確英語的時態意義和構成。并通過對中西文化和思維的對比,指明兩種語言之所以出現句子類型差異的原因,使學生知其然,明其所以然。
2.使用情景教學法
情景教學法是教師根據課文所描繪的情景,通過對具體知識情景的講解,創設出一定的情景,引導學生再現課文的情景表象,使學生置身其間,如臨其境。教師通過 “情景創設”,可以培養學生的英語情感,啟迪他們的思維和想象力。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語言情景,話題情景,生活情境等幫助學生盡快的融入到英語情景中去。
語言課堂的主要活動是結構式的口語練習,而且這種練習應該是在設計好的情景下出現。英語語言情景的創設就是為了減少漢語語言對英語學習產生的負遷移,使學生盡快地適應英語表達。
話題情景和生活情景就是在對話和語篇學習的過程中再現英美國家的生活情景,在每一個不同的話題中感知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將知識學習和情景了解結合起來,加深英語學習的印象和感知。
3.實施跨文化教學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沒有一種語言能夠脫離文化而單獨存在,語言的教學離不開文化的教學。對學生進行跨文化教學的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充分詮釋詞匯的文化內涵及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識。
任何一種語言的詞匯都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教師在進行詞匯教學時要特別注意每個單詞在不同語言中的固有的文化意義。如之前本文介紹的漢語的“狗”和英文中的“dog”雖然都指代同一事物,但語義差別極大;類似的還有漢語中的“龍”和英語中的“dragon”,以及數量眾多的顏色詞和習語等(徐,2004)。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文化的因素傳輸給學生,使學生在運用的過程中得心應手,防止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現象出現。
五、總結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職學生英語水平較低,學習積極性差是普遍現象,而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不是朝夕之功,而是以其對中西方語言文化差異的理解為前提的。因此,本文認為在高職英語教學活動中,教師結合社會與文化內容進行語言教學,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通過語言語法的對比,情景語境的創設,以及西方文化風俗的介紹等,能夠使學生在一定程度上較為全面的感知英語,并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興趣和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
[2]馬秉義.英漢句子結構常式比較[J].外國語學院學報, 1999,3.
篇7
關鍵詞:價值觀 集體主義 個人主義 言語交際
1.引言
顧嘉祖(2000)曾指出:“語言與文化處于文化深層結構的底部,是構成民族心理積淀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屬于某種文化的人們,對自己的文化都會懷有明顯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對自己文化的行為準則持認可態度,并可能視異文化的行為習慣為“無禮”。這經常導致跨文化交際中的誤解或交際失敗。本文從對中美文化價值觀的差異對比入手,探討了價值觀差異對中美交際中稱呼語、恭維語、道歉語及隱私觀方面的影響。
2.中美文化價值觀特征
根據Hofstede(1980)的研究,大多數亞洲文化群體的價值觀屬于集體主義,而西方文化群體大多屬于個人主義。Samovar(2000)指出“集體主義即高度強調群體的想法、需要和目標,重視集體的共同準則和義務,重視成員間的合作。個人主義則主張個人目標、權利和需求高于群體的目標、權利和需求,強調競爭,崇尚個人的成功。”
中美兩種文化群體正是這兩種價值觀的典型代表。無論是在過去還是在今天,中國人始終強調人的社會性,強調社會、群體對個人的約束,不突出個人和個性,當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或團體利益相矛盾時,往往要放棄個人利益。中國人價值觀的形成具有鮮明的歷史特征。中國文化的核心是儒家學說。儒家提倡“家國一體”“家國同構”的社會政治結構,許多世紀來它已滲透到了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形成了與西方完全不同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而美國人則恰恰相反,他們認為權利和機會均等,人人都有可能獲得成功的機會,但必須付出努力。英語中也不乏這種體現美國人個人主義精神的語句。例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Pull yourself up by your own boots straps” “Do your own thing”等等。美國人價值觀的形成同樣與它的歷史緊密相關。新教傳統是美國傳統文化哲學和價值觀的根本源泉。新教的核心是上帝為中心,在上帝的意志下,個人有其尊嚴。因此個人尊嚴被視為“最為根本的終極的一項倫理原則”。
3.中美價值觀對言語交際的影響
3.1 稱呼語
稱呼語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文化。由于時間取向的不同,中美文化群體對待“老”一詞的態度差別很大。在漢語中“老師”表達了學生對師長的尊敬,而并沒有“衰老”的意味。“老李” “老奶奶”等詞語也滿含著禮貌之意。而如果我們稱呼一位老年的美國婦女為“old granny ”(老奶奶),一定會令她十分不悅。另外,受權力距離的影響,中國人習慣在稱呼地位、職位比自己高的人時,在其姓后加上職務,如“李經理”“張校長”等。這是由中國人對于社會階層的看重決定的。而美國人在與不同年齡、地位的交往時常常直呼對方名字,這正是他們崇尚的“Everyone is created equal”的生動體現。
3.2 恭維語
當人們與他人建立一種友好的人際關系時,使用恭維語是一種最直接的方式。中美文化群體在這方面的差異很大。例如,當稱贊家庭成員時,一位中國母親常常這樣贊揚朋友的兒子:“你兒子真可愛!”而一位美國母親可能會直接對自己的兒子說:“You are so lovely, darling!”(“孩子,你真可愛!”)造成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中美文化群體對“自我”的理解不同。對于中國人,家庭從某種程度上是個體的延伸,或屬于個體;而對于美國人,家庭是由多個獨立的個體組成的。為避免“自我贊揚”,中國人很少當眾贊揚自己的家庭成員。由于對待恭維語的態度不同,美國人的恭維語使用頻率比中國人要高得多,并且人們很喜歡接受諸如“Your have done a good job”, “Your sweater seems nice”這類話語。而中國人受儒家“謙卑”思想的熏陶,把“謙虛”作為一種非常可貴的品質,當個體在群體中過于突出時會感覺不適應,因此常常會拒絕接受別人的贊揚。
3.3 道歉語
“道歉語”在美國人的生活中似乎必不可少。只要發生了打擾或給別人帶來不便的情況,美國人就可以在任何時間、對任何人使用“道歉語”,而不必考慮故意與否。因此,“I'm sorry.”是常掛嘴邊的語句。而中國人的“道歉語”使用率要低得多,特別當對方是熟人時,更是基本不用。這種差異也是兩種價值觀差異的體現。Wierzbicka (1985)指出“大多數美國人認為每一個人都是單獨的個體,應該受到他人的尊重。因此當自己的行為侵犯或打擾到別人時,理應道歉。”而中國人更強調間接交際、留面子及和諧的人際關系,我們往往盡量避免出現與他人的對抗,即使對抗不可避免地發生了,我們也很少正式地道歉。
3.4 隱私觀
受價值觀的影響,中美文化群體對待隱私的態度存在很大差異。諸如婚姻狀況、工資、年齡、住址及職業等中國人認為比較普通的話題,對于美國人來說卻是應避諱的個人隱私。因為在美國文化中,每個人都有保護隱私和行動自由的權利,他們尊重他人的隱私,同時也希望自己得到尊重。“隱私”對于他們并不意味著“孤立”,而是一種對個體權利的保護。由于受集體主義價值觀的影響,中國人的隱私觀涵蓋的內容要窄得多,我們在考慮個人利益之前常會考慮到群體利益,因此會認為以上話題根本未觸及個人隱私。
4.結語
在諸多影響跨文化交際的因素中,價值觀差異是最為重要的因素之一,中美價值觀差異對交際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因而,了解這種差異是促進交際成功的關鍵。
參考文獻:
[1]Hofstede, Geert H. Culture's Consequences: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M]. Beverly Hills,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1980
[2]Samovar, L.A., Porter, R.E&Stefani, L.A .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篇8
【關鍵詞】中英文翻譯;文化語境;影響
簡單來說,翻譯是運用一種語言把另一種語言所表達的思維內容準確而完整地重新表達出來的語言活動。而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是文化內涵的唯一載體,因此,在中英文的翻譯中,必須注重兩種文化內涵的真實顯現,只有時刻注重兩種文化內涵的真實性,才能做到忠于原文的翻譯,也才能體現目標語作品的實用價值。翻譯過程中,強調語言的文化內涵,實際就是要求注重源語和目標語的文化語境在翻譯中的作用和影響,文化語境,就是指與言語交際相關的社會文化背景。它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文化習俗,指人民群眾在社會生活中世代傳承、相沿成習的生活模式,是一個社會群眾在語言、行為和心理上的集體習慣,對屬于該集體的成員具有規范性和約束性。二是社會規范,指一個社會對言語交際活動作出的各種規定和限制。只有處理好文化語境對翻譯的影響,才能得到高質量高標準的譯作。
一、文化語境對翻譯影響的具體表現
1、兩種文化的空缺現象,給中英文翻譯造成了一定影響
翻譯,其實主要是兩種文化間的內涵轉換,但由于東西方文化的差異,造成兩種語言文化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因而在中英文翻譯過程中,存在著很多文化空缺現象。這種文化空缺主要指中國文化中獨有的東西,如天干地支,陰陽八卦,農歷節氣,中醫術語,武術氣功等,這些對于西方來說,是完全陌生的,當然就沒有與其相對應的英文詞匯,因此,在翻譯過程中,一定要充分考慮到這個方面,用適當的方式,選取適當的詞匯和句子,來盡量轉述源語的含義。例如:(1)歇后語的翻譯。歇后語是中國文化有的一種語言表達形式,它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的實際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來的,具有短小、形象、風趣的特點,而且絕大多數歇后語都是源于一定的民族習俗、審美情趣或是意識傾向,在運用中,只需說出前半部就可以使人了解其含義,但在翻譯成英文過程中,往往很難體現出其幽默、詼諧的意蘊來。尤其對那些具有一定引申含義的歇后語更難翻譯出原意了。例如“隔著門縫看人——把人看扁了”。如果對中國文化沒有足夠的認識和理解,根本無法了解這個歇后語的真正含義,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翻譯成英文,也勢必給讀者造成混亂不解的結果。(2)關于武術和氣功的翻譯。眾所周知,武術和氣功是中國傳統文化有的組成部分,對于西方人來說,是比較陌生的文化概念,因此在英文的翻譯中也存在著一定的難度,尤其是氣功中關于“氣”和“陰陽”的翻譯和理解,在英文中根本找不到可以完全包含此涵義的對應的詞,因此,在當前的翻譯中,多采用了音譯法,即“qigong”,中國功夫中的功夫,也被音譯為“gongfu”,都是這個原因。(3)關于中醫相關醫學術語的翻譯。中醫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用藥理論和治療方法上都有別于西醫,其醫學術語也是有著其獨特的內涵,因此,在中英文的翻譯中也存在著很大的文化空缺。例如,對中醫中的寒癥和熱癥,不能簡單翻譯成“cold”和“hot”,而要翻譯成“symptoms caused by febrile factors”和“—symptoms caused by cold factors such chill,slow pulse,etc”。
2、兩種語言中詞語含義存在的沖突,給中英文翻譯傳遞信息造成了一定的混亂
中英文語言,由于其產生和發展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的不同,使得兩種語言中相同的詞匯,承載著不同的文化內涵和信息,而這里所說的沖突就是指源于兩種語言詞語所承載的文化信息不同,造成的與目標語對應詞語所承載的文化信息間存在的矛盾,也就是說,詞語的表層指稱意義相同,但詞義的深層文化涵義卻不盡相同甚至相反。例如:對于“資產階級自由化”(bourgeois liberalization)這個詞,在西方國家里它承載著的是褒義的內涵,而在中文里,在某些使用過程中,卻包含著貶義(bourgeois liberalization aiming at capitalist restoration),因此,在中英文翻譯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類似詞語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盡量避免文化語境對翻譯的影響。
二、消除文化語境造成歧義的對策
針對不同的文化語境影響,要采取不同對策,只有“對癥下藥”,才能做到準確無誤的翻譯。
1、忠于原文,加強語篇語義聯想,避免因文化語境差異帶來的理解錯誤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決定了在中英文翻譯過程中,要恰當使用異化和歸化翻譯法。異化主張采取譯文以源語文化為認同的原則,歸化則強調譯文應以目的語文化為歸宿。對于不同的文體和翻譯目的,要采取適當的翻譯方式和手段。例如在《紅樓夢》,第二十一回里,“賈璉道:“你不用怕他,等我性子上來,把這個醋罐打個稀爛,他才認得我呢!”漢語中“醋”是嫉妒的代名詞,而在英語中,“醋”則指壞脾氣、講話粗暴。上例中“醋罐”意指愛妒忌的王熙鳳,因此直譯為“vinegar hitch”當然為漢語讀者理解,但對于英語讀者則可能產生誤解,因此,有的翻譯家將其意譯為“jealous bitch”,則更容易讓英語讀者明白其真正的表達含義。
2、音譯法和代換法,是消除文化空缺造成的影響的有效策略
音譯法,就是采用漢語拼音加注的方法,進行翻譯,這種方法主要用于在英文中完全找不到對應詞的漢語,屬于完全空缺現象。比如“氣功”、“功夫”,再比如漢語中的地名、人名,及有關中醫理論的詞匯等,“胡同”,譯為“hutong”,“秀才”譯為“xiucai”。而代換法,主要用于一些成語式短語,在不改變原文意思的基礎上,在翻譯時用概念意義不同但文化意義相近的詞代換原詞。例如“揮金如土”譯為“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精神文明”譯為“cultural and ethical progress”等。
3、注解法是針對兩種語言中詞語含義存在沖突而采取的有效方法
由于兩種語言文化及其承載的文化信息不同,造成同一個詞語在不同文化里所代表的信息有所不同,甚至相反,針對這樣的詞語如果不進行必要的注解,把源語和目標語的相關文化信息和內涵進行比較和介紹,勢必會使讀者感到混亂和誤解。而在語篇后,對這樣的詞匯進行注解,就會輕易消除這樣的歧義。
4、加強對兩種語言文化的相關知識學習,擴充相關知識容量,是消除文化語境對翻譯影響的最重要手段和方式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體現在社會生活習慣、、民族心理特征等諸多方面,因此,從事中英文翻譯的人員必須對兩種文化的各個方面知識進行充分的了解和學習,即使是某些方面的小的差異也不能忽視,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翻譯的“信、達、雅”的標準。
三、結語
中英文翻譯的過程,不僅僅是兩種語言符號的轉換,而是兩種語言所承載的信息,即文化內涵的轉換,因此,在中英文翻譯過程中,要時刻關注兩種文化語境對翻譯的影響,只有對兩種文化的了解和認識做到融會貫通,才能真正避免文化語境對翻譯造成的影響,才能提高翻譯質量。
【參考文獻】
篇9
在初中英語教學實踐中,中英文化差異及其對學生帶來的很多干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介紹
教材中出現了“What’s your name?”但它在西方人看來有一種被審問的感覺。西方國家的人在談話時一般先介紹自己的名字,如“I am ...”, 對方自然會說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問及姓名時,一般也只說“Your name, please?”, 或“May I know your name?”
2. 打招呼
中國人日常打招呼習慣問:“你吃飯了嗎?” (Have you had your dinner?)、 “你上哪兒去?” (Where are you going?)等來表示對對方的關心。而西方國家的人打招呼朋友之間通常用“Hello!”、 “How are you?”等進行簡單的問候。有時也以興趣愛好為話題,如天氣、健康狀況、交通、體育等。
3. 稱呼語
我們稱一位工人為“Uncle Wang”, 這其實是中文思維套用英語的現象。如果我們稱長輩“Uncle Smith”、 “Aunt Brown”, 對方聽了會覺得不太順耳。英語文化中只有關系十分密切的情況下才使用此類親屬稱謂,且后面不帶姓,只帶名。英語中稱呼人一般用Mr., Miss, Mrs.等。
4. 感謝
我們在家庭成員之間很少用“謝謝”,如果用了,聽起來怪怪的。而西方國家“Thank you”幾乎用于一切場合。所有人之間――即使父母與子女、兄弟姐妹之間也不例外。 “Thank you”除表示感謝外還可以表示禮貌。當一個人傳遞一樣東西給另一個人時,那個人會習以為常地說聲“Thank you”。
5. 贊美
在西方國家,贊美也常用來作為交談的引子,同時也是得到別人贊美后要說的一句話。西方人會說:“聽了您的贊美我非常高興,謝謝!”,而中國人則說:“一般,一般。”如果是西方人贊美我們,我們這樣回答他們會感到驚訝,并認為對方不友好,露出一副不理解的神情。
6. 個人隱私
中國人初次見面經常問年齡、婚姻、收入表示關心,而西方國家的人卻對此比較反感,認為這些都是個人隱私。如中國人表示關心的Where are you going? 和What are you doing? 在英語中就疑為刺探個人隱私,審問、監視別人。
二、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背景知識的方法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學習一門外語的過程也是了解和掌握國家文化背景知識的過程。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教學中進行文化知識的滲透,幫助學生開拓視野,有利于學生準確理解和得體地應用語言,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在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是指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等。文化背景知識的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應該采用靈活多變的方法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使他們能主動、自覺地吸收并融入到新的文化環境中。
1. 通過比較,滲透文化背景知識
將中英文化在介紹、打招呼、稱呼語、感謝、謙虛、贊美、表示關心、談話題材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自然地滲透到英語教學中。課程標準明確規定:“為了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師可采用英語同母語對比的辦法。”越來越多的初中英語教師意識到中英文化差異是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之一。初學英語的學生總喜歡把英語和母語等同起來,這種學習方法往往成為以后運用英語的潛在障礙。英語學習如在比較中進行定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中英文化差異的比較不僅有利于學生增強對交際文化的敏感性,而且對更好地了解中華民族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
2. 利用直觀化教學手段,吸收和體驗異國文化
再好的教學方法也不宜長時間使用,要不斷地進行變化,使學生有新鮮感。可以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學手段,創造一個文化語言環境,使學生自覺地體驗異國的文化氛圍。可以收集一些英語國家的物品、圖片或者報刊,讓學生了解外國藝術、歷史和風土人情;運用英語電影、電視、錄像等資料給學生以直觀的感受,引導學生注意觀察西方國家的社會文化。這樣富有情趣的觀察有利于學生體驗和感受西方國家的文化,排除民族文化差異的偏見,培養尊重他人的民族習慣,以期達到語言、情感上的溝通。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回答并講出自己的觀點,使學生對英語的實際運用耳濡目染。
3. 結合課本介紹詞匯的文化內涵
篇10
關鍵詞: 初中英語教學 跨文化意識 交際能力
一、問題的提出
2011年的《英語課程標準》明確了英語課程的文化意識目標,并明確提出了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的目標。
跨文化意識就是對與本民族文化有差異或沖突的文化現象、風俗、習慣等有充分正確的認識,并在此基礎上以包容的態度予以接受與適應。目前跨文化意識的提倡主要是在外語學習領域,因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如果拋開文化學語言,很難學到語言的精髓,也很難提高自己的實際交際能力;反之在認識文化基礎上學習語言,很多時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英語教學中,屢見不鮮的東西方文化差異現象,經常成為困惑學生的難題。那么正確認識中西文化的差異,在中國學生學習外語的過程中,就顯得十分重要。這就要求教師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二、跨文化意識培養在教學中的嘗試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應把跨文化交際列為英語教學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提高英語交際能力。只有這樣,英語教學才不失其完整性,學生才能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為此我在英語教學中進行了以下一些嘗試。
(一)營造跨文化氛圍,讓學生感受語言文化。
1.利用課內教學環境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
英語國家教室的布置像個展覽會,追求與眾不同、別出心裁。于是我借鑒他們的經驗,對教室進行特色化布置:有的班是手工英語卡片展覽,有的班是實物布置,有的班是英語手抄報展。布置完后,再讓學生互相參觀各班的教室。這不但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調動參與的積極性,還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了解英語及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
在課桌擺放方面,英語國家的教學則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鼓勵學生發展自己的個性。因此,在和其他任課教師協商后,我對課桌采取了調整,在教室中間留出了一塊“舞臺”供學生自由表演和展示。教師和學生的距離縮短了,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交流也更多、更方便了。
2.利用課外環境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
搞好校園文化建設,營造濃郁的英語文化氛圍,可以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于是,我提議他在教學樓上張貼圖文并茂的英語諺語和格言,宣傳欄里張貼英語國家簡單有趣的帶有解說的圖畫故事,課前或課間播放英語歌曲,讓學生在校園里感受濃郁的英語文化氛圍,促進他們的課余英語學習。我還利用英國家的傳統節日,通過講座、英語劇表演、故事會等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學生多途徑地接觸英語文化,在學中玩、玩中學,既學到英語文化方面的知識,又增加實踐的機會,達到學以致用的良好效果。
(二)激活教材內容,理解英語文化內涵。
不了解中英文化差異是學生誤用、錯用英語的重要原因。中英文化差異大量存在于人們的交流與交談中,如問候、稱贊、致謝、道歉,以及委婉語、禁忌語乃至身勢語言等。為此,初中英語教師應努力激活教材內容,進行文化比較,及時點撥學生領會文化異同現象,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1.結合英語傳統,激活英語教材。
傳統節日文化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我常常巧借這些話題,介紹相關的背景知識,幫助學生了解英語國家中重要的節假日及主要慶祝方式。如在教“ChristmasDay”時,我事先用圣誕樹、長筒襪、禮品盒等裝飾教室,使學生一進教室,就感受到濃烈的圣誕節氛圍。在濃厚的節日氣氛中,通過網絡資源介紹圣誕節的由來、圣誕老人的傳說,展示圣誕圖片,播放圣誕歌曲等。同時,將圣誕節與我國的春節作比較,鼓勵學生找出它們的相同之處:都是家庭團聚的日子,都是慶賀新的一年的開始,都有宴會大餐,都要互贈禮物,等等。然后比較兩者的不同,并從文化的角度理解這些不同之處。通過適當引入英語傳統,不僅能激活教材,還能激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他們熟練掌握和運用英語的能力。
2.對比中英語言文化差異,激活英語教材。
中英語言文化差異大量存在。比如,在教學中,我講解了中英方文化里“顏色”的不同運用。如中文里的“黑”與英文里的“black”雖然意思相同,但在用法上卻存有差異,中文里的“鼻青臉腫”在英文中是用“You have got a black eye.”來表示的。“紅茶”的英文是“black tea”,而非“redtea”。“green”在英文里還可以用來表示無經驗、不成熟。“blue”一詞在“You are blue.”中則表示“傷心、難過”的意思。通過文化比較,可以讓學生逐漸減少受母語影響造成的語言誤用。通過比較中英文化的差異,可以使學生學到生動的文化知識。
(三)教授英語背景知識,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
英語背景知識,對提高交際能力起著很大的作用,也是英語教學的重要內容。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風俗習慣。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習慣,才能正確地用英語表達思想,根據不同的場合、不同的對象進行得體的交際。比如在見面時,中國人通常用“去哪兒”、“忙嗎”、“吃了嗎”等,表示友好的問候,并不關心答語的實質內容。而在外國人看來,這些問題是非常奇怪的,也容易產生歧義,他們見面問好通常用“Hello”,“Hi”,“Good morning”,“How are you?”等表示類似的意思。如果無視其中的文化差異,生搬硬套,就免不了產生一些誤會。
三、結語
語言既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載體。學習一種語言,就必須了解這種語言所代表的文化,不然就無法正確理解和運用這種語言。這些年的英語教學實踐,使我深切地體會到,在向學生教授英語時,將英語與它所承載的文化緊密結合起來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讓他們明白中英文化的異同,才能確實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從而使初中英語教學再上一個新臺階。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鐘啟泉,呂良環.外語課程與教學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