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與中醫骨傷科區別范文
時間:2023-12-15 17:28: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骨科與中醫骨傷科區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他就是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骨科主任、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柏立群。
堅持:就是要當醫生
自幼體弱多病的柏立群似乎跟醫院有著不一般的“緣分”,出生后的第二天他就因為顯性骶椎裂進行了手術。“當時家里亂成一團,因為這個手術風險很大,很可能死亡或者癱瘓。”然而幸運的是,這次手術很成功,柏立群的術后恢復也很順利。但是由于先天體質較差,柏立群仍舊因為各種各樣的小毛病經常“拜訪”醫院。“從那時起就對醫院的印象很深,想著長大以后也去當醫生把別人都治好。”談到兒時的這段回憶,柏立群臉上帶著笑意,“那時候就是一個小孩兒特別幼稚的想法吧。”
上初中之后,柏立群對社會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大量閱讀雜志成了他課余時間的最大愛好。《自然》《大眾醫學》《健與美》《當代》《十月》《意林》……談起這些當年期期必買的雜志,柏立群如數家珍,“幾乎所有的零用錢都用來買這些課外雜志。”隨著閱讀量的增加,對社會科學的了解,從醫已經不是兒時的一個簡單的想法,而成為了柏立群的終身理想。
高中時,柏立群就讀于北京師大附中。“我們班真的是人才濟濟,高考的時候班里有16名同學報考清華,這16名就全都考上了清華。我的想法很明確,就是要學醫,父母給了我很大的自,于是我的第一志愿填了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二志愿是北二醫,就是現在的首醫大。第三志愿是用來兜底的,印刷學院。”
當時報考一共能填10個志愿,分為重點和非重點,每個志愿后面都要選擇是否服從分配,柏立群只填了三個志愿,按照當時的錄取比例,他這種做法幾乎是無法想象的。不僅如此,對于第一志愿的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系,他選擇了不服從分配,提及原因,柏立群坦言:“那時候其實是有點兒自負的,如果讀不了北中醫的中醫系,我就不去北中醫了。”然而,這次看似有些冒險的報考在柏立群的實力下成為了一次探囊取物。
1984年,柏立群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系。六年的大學時光,柏立群積累了豐富的醫學知識,為以后的成醫之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大學第六年,他來到東直門醫院實習一年,實習期間,柏立群為自己定下了骨傷科的專業方向。“可能是因為性格原因,更愿意在一線進行手術,而且骨傷科見效也很快。”選擇骨傷科柏立群有著自己的考量。
然而,實習中表現出色的柏立群卻經歷了一個小轉折,畢業后并沒能馬上從醫,原來1990年東直門醫院骨傷科當年不接收新畢業生。機緣巧合,剛畢業柏立群進入了古籍出版社工作。面對家人的擔心,他安慰道:“你們放心吧,我只是調整一下,從醫是我永遠都不會變的理想。”
柏立群曾經問過他的學生們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大學剛畢業面臨著這樣兩份工作:一份是你夢寐以求但是薪資微薄的工作,還有一份是你不那么喜歡但是薪水豐厚的工作,你會選擇哪一個?”所有學生的回答都是:“我先賺點兒錢,等賺足了錢,我再去從事自己理想的工作。”相信這是絕大多人的理想方案,然而,柏立群卻沒有這樣選擇。
一年后,柏立群辭掉了薪水優渥的出版社工作,終于調到了東直門醫院骨科,開始了他的行醫之路。
精彩:23年行醫路
1991年,柏立群如愿進入東直門醫院骨科,從事骨傷科的臨床工作。多年來,他以中醫、西醫理論為指導,結合臨床實踐,治療各種骨傷常見病和疑難病癥。1997年,柏立群公派赴德國K?TZTING醫院,從事中醫骨傷臨床治療,同時參與了德國慕尼黑大學“關于偏頭痛治療”的科研工作,在德國編寫并主講“傳統中醫手法治療基礎與臨床應用”課程。在德國期間,柏立群的工作受到了同事及患者的廣泛好評,兩年后,他放棄了留在德國工作的機會,選擇了回國工作。
回國后,柏立群轉至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骨科工作。在SARS期間,柏立群主動要求投入120急救一線工作,獲得SARS工作紀念證書。2005年,柏立群晉升為副主任醫師,同年,獲得中國人才研究會―骨傷分會及全國高等中醫院校骨傷教育研究會聯合授予的“百名中青年杰出骨科專家”榮譽稱號。2006年,BTV-7、CCTV-4分別對柏立群進行了“關于頸椎病中醫臨床診療”的專題采訪報道。
2006年末,柏立群接受邀請赴瑞士-蘇黎世從事傳統中醫醫學交流與教學工作。“在瑞士我的這些工作其實也是想為中醫正名,讓瑞士人切實認知一下真正的傳統中醫文化。”在蘇黎世工作一年,柏立群已經小有名氣,有很多患者慕名而來。然而考慮良多的柏立群再一次選擇回國。
多年來的一線臨床工作,讓柏立群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自具一套較完整的綜合治療方法,擅長治療頸椎病、腰椎病、膝關節病、各種運動創傷、青少年脊柱疾患、足踝關節病、股骨頭缺血壞死等證。運用傳統中醫中藥治療頸椎病、腰椎病、老年骨關節病、青少年脊柱疾患、各種運動創傷及各種術后并發癥,更具特點,臨床療效顯著。開展了創傷急救、四肢骨折、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管狹窄癥、人工關節置換等大量的手術治療。如:頸椎間盤置換術、腰椎椎間融合術、椎體壓縮骨折球囊后凸成形術(PKP)、肱骨近端及脛骨平臺鎖定板手術、粗隆間骨折膨脹PFN術、Cable Pin索綁系統治療髖部粉碎性骨折等,主持膝關節鏡――膝關節微創治療,足拇外翻及足趾畸形矯形等足外科的手術治療。
值得一提的是,柏立群還長年擔任本科生、七年制碩士生、港澳臺以及南洋理工大學雙學位留學生的中醫骨傷科教學及臨床教學工作。對于自己的學生,教學經驗豐富的柏立群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他不喜歡墨守陳規,而是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不同為他們分別確定關系適合的研究方向,然后讓學生在這個基礎上相對自由地展開學習科研。而且,柏立群認為,比起醫術,更要先成人。
多年從醫路,柏立群一直沒有停下探索醫學奧秘的步伐,從治病救人到教書育人,柏立群用實際行動展現了一位中醫傳承者的責任。
傳承:中醫發展之根本
“中醫,是用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來解釋生命的奧密,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的一門學科。”柏立群向記者介紹。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就已經基本形成,出現了解剖和醫學分科。中醫歷經數千年無數醫家的努力、得以不斷的豐富發展,形成其獨具特色的理論體系。
很多人把“中醫”二字簡單地理解為“中國的醫學”,其實是不全面的。中醫的“中”不只是一個相對于西醫的方位、國別或民族的概念,更是《中庸》里所說的“致中和”的“中”,宋代程子將其解釋為“不偏之謂中”,這是世界萬物存在的理想狀態,而中醫的最高境界正在于此。
“中醫”二字最早見于《漢書?藝文志?經方》,而“中醫”作為名詞出現是在前后。東印度公司的西醫把中國醫學稱作中醫,這個時候的中醫是為了和西醫做一個區別。
面對大多數人對于中西醫的對比,柏立群給出了自己的看法:“兩個醫療體系根本就不是矛盾的,是一個相互共融、互補的一個東西。比如,中醫的整體觀,這是中醫學里很重要的一個概念,這個概念跟西醫的學術有很多交流,已經潛移默化地用于現在的臨床、治療、康復上。”
整體觀是中醫思維的最突出特征,也是中醫學對人體疾病診斷、施治的出發點。事實上,中醫的整體觀不僅僅體現在中醫對于人體的認識,還貫穿于中醫的修行上。孫思邈認為:“不讀五經,不知有仁義之道;不讀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讀諸子,睹事則不能默而識之。”這強調了中醫師不僅全面掌握臟腑、針灸、藥物等醫學知識,而且懂得天地陰陽、四時經紀、人遷的道理。強調中醫知識的整體性是由于中醫根于中國傳統文化,涵蓋了人文和科學多個方面。博學多識、通人文是通曉中醫方法學的必由途徑。“的確,中醫學不僅僅是在培養一名醫生,更是在培養一名全方位的人才。”
中醫至今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在柏立群看來,對于中醫來說,繼承就是最好的發展。“人,做事要踏實,現在的人太浮躁、太浮夸。我認為,中醫關鍵要繼承,先把老祖宗留下的這點兒精華學明白了,然后臨床應用,你才會有自己的想法,領悟出新的東西,在這種過程中中醫就是在發展。”
治療:四管齊下方成效
隨著社會、科技的發展,中醫骨科也在不停地發展。對于醫院的診療來說,骨科越來越趨于明確化。中醫骨科作為中醫的一個重要分支,從診斷到治療,有著鮮明的自身特色,首先,相對于西醫骨科必須“解剖復位”,中醫骨科更重視功能復位,更強調功能上盡量接近傷前標準;其次,強調“簡、便、驗、廉”,成本相對低廉,器械不是特別昂貴,因此對醫生的要求很高;最后,注重“動靜結合”,注重功能康復。
柏立群所在的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骨科是集醫療、教學、科研于一體,中醫、中西醫結合治療骨科各種疾病的、獨具特色的臨床科室,現有醫護人員26人,主任醫師4人、副主任醫師4人、主治醫師6人、住院醫師2人、主管護師3人,開設骨科病房、門診、24小時急診、現有病床40張。
骨科以臨床醫療為主,向世界一流水平看齊,引進先進技術,更新觀念。開展脊柱外科、關節外科、創傷骨科、骨病等疾病的治療、開展了手術治療頸椎病;胸、腰椎椎板減壓、椎管成形、椎弓根內固定手術;人工髖關節、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等當代先進手術技術。對搶救復合損傷,多發骨折、創傷休克等具有豐富經驗。引進經皮激光椎間盤減壓術(PLDD),治療頸椎、腰椎間盤突出癥。骨科對創傷和骨折的治療采用中醫和中西醫結合治療,即骨折后根據損傷的具體情況采用手法或手術,早期復位、固定,早期開始功能鍛煉;同時利用中藥內服、外用等方法調節,使患者盡快康復。開展了中醫和中西醫結合治療頸、肩、腰、腿痛疾病;中藥內服、外用或手法按摩等方法治療頸、腰椎疾病。
柏立群目前的主要醫療方向有三個: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膝關節關節炎。這也是東方醫院骨科的優勢方向,充分體現出了科室中西醫綜合治療的水平,去年科室還申請了北京重點專科。
篇2
張興平解釋說,腿抽筋事實上是肌肉受到強烈刺激而發生的一種收縮,一般小腿和腳趾的肌肉痙攣最常見。那么,人們為什么會腿抽筋呢?
第一,寒冷刺激。
第二,疲勞、睡眠不足或休息過多導致局部酸性代謝產物堆積,引起肌肉痙攣。
第三,睡眠姿勢不好,如長時間仰臥,被子壓著腳面,或長時間俯臥,腳面抵在床鋪上,迫使小腿某些肌肉長時間處于絕對放松狀態,引起肌肉“被動攣縮”。
第四,神經受到了刺激,可能會因頸椎或腰椎問題引起。這幾種原因引起的抽筋,表現基本相同,沒有明顯區別。
近日,臺灣《康健》雜志援引臺北壢新醫院運動醫學中心復健科醫生林頌凱的觀點指出,睡覺時腿抽筋,還可能是因為體內電解質失調、缺鈣,水分流失太多引起的,同時還可能與一些內科疾病(如甲減)或藥物副作用(服用某些降壓藥及降血脂藥)以及神經方面的病變相關。因此他建議,可在睡前喝一杯稀釋的運動飲料或淡鹽水,同時睡覺時要注意保暖。
不過,如果是因為電解質失調、缺鈣,神經刺激等引起的抽筋,往往不會只發生在腿腳上,身體其他部位也可能出現,而且還會反復發作。因此提醒大家,遇到此類情況,應及時就醫。
一旦突發抽筋,張興平認為,最直接的緩解方法還是按摩發生痙攣的部位,用另一側手的拇指與其余四指用力對合,從上到下反復拿捏患肢小腿后側肌肉幾分鐘。河北醫科大學附屬省中醫院中醫骨傷科田偉明主任醫師則推薦,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即朝其作用力相反的方向扳腳趾,并堅持一兩分鐘以上,即可收效。具體來說,如小腿后面的肌肉抽筋,可一邊扳腳趾使腳板蹺起,同時伸直膝關節;如小腿前面肌肉抽筋,可壓住腳板用力扳屈腳趾。之后可以下地走動,并用患腿前掌下蹬地面,使疼痛消失。
篇3
【關鍵詞】 刺骨法; 摩骨法; 刺筋法; 膝骨性關節炎
中圖分類號 R6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5)25-0051-03
doi:10.14033/ki.cfmr.2015.25.023
膝骨性關節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以軟骨破壞、軟骨下骨的形成、骨質增生為主要病理變化,以膝關節疼痛、腫脹、屈伸受限、步行時膝關節疼痛加重為臨床表現[1]。是老年人常見疾病中的一種,在中醫學中是屬于“骨痹”、“痹癥”范疇。關節疼痛和活動受限是此疾病的主要表現方式。余慶陽主任醫師是第五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的指導老師,系海峽南少林龍巖余氏骨傷的第三代傳人,結合40余年的臨床觀察,認為“針刺骨”是膝骨性關節炎有效治療方法,為了進一步了解其對此疾病的治療療效,本研究選取了90例患膝骨性關節炎的患者,分別使用刺骨法、摩骨法和刺筋法對其進行治療,結果發現,其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4月-2015年4月在筆者所在醫院接受治療的膝骨性關節炎患者90例,按照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三組,即刺骨組、摩骨組和刺筋組,每組30例。三組患者在性別、年齡以及病程等一般資料上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
1.2 診斷標準
參照2007年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修訂的膝骨性關節炎標準,臨床診斷標準:(1)近1個月內反復膝關節疼痛;(2)X線片(站立或負重位)示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變、關節緣骨贅形成;(3)關節液(至少2次)清亮、黏稠,WBC
1.3 納入病例標準
(1)符合上述診斷標準;(2)中老年患者年齡40~80歲;(3)受試者或家屬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4)對研究意義有正確認識,對研究人員的觀察和評價有良好的依從性。
1.4 排除標準
(1)全身多處關節游走性疼痛者;(2)局部膝關節紅腫熱痛、皮溫升高伴發熱者;(3)X線檢查提示關節面侵蝕呈半脫位或脫位,或骨性強直,或關節面融合者;(4)合并骨折、脫位、半月板損傷等病變者;(5)實驗室檢查排除風濕性、類風濕性、痛風性關節炎等疾病;(6)長期需要服用激素者;(7)合并心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疾病、精神病患者;(8)膝關節腫瘤、結核、化膿及發病影響到關節結構者;(9)重度膝骨性關節炎出現明顯關節畸形者;(10)婦女妊娠期、哺乳期、月經期,過敏體質者。
1.5 方法
刺骨組:采取局麻下在膝關節痛點0.5 cm×0.5 cm骨面上呈等腰三角形,用骨髓穿刺針刺入,穿透骨皮質,深度為1 cm,每點3次,1次/周,2次為一療程。
摩骨組:局麻下在膝關節痛點0.5 cm×0.5 cm骨面上呈等腰三角形,用一次性漢章小針刀直接刺入骨面,在骨面上作摩骨治療,每點3次,1次/周,2次為一療程。
刺筋組:局麻下在膝關節痛點0.5 cm×0.5 cm骨面上呈等腰三角形,用一次性漢章小針刀直接刺入,深度直達軟組織(肌腱、腱鞘、筋膜、韌帶、關節囊等)表面上,采用散刺法,每點3次,1次/周,2次為一療程。
1.6 觀察指標
在治療前和治療1、2周后記錄患者的臨床癥狀評分,采用WOMAC自評量表,其包括了3個維度,分別為膝關節疼痛、僵硬和關節功能,問題一共24個,疼痛評分則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方法進行,患者的分值越高則說明其病情越重。
并在治療2周后觀察其療效,其療效評判標準參照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施行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具體為治愈:癥狀消失,功能活動正常;顯效:癥狀基本消失,關節功能基本正常,能參加正常活動或工作;有效:疼痛基本消失,關節屈伸活動基本正常,參加活動或工作的能力有所改善;無效:未達到有效標準。總有效=治愈+顯效+有效。
1.7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F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等級資料的數據比較則用秩和檢驗進行。P
2 結果
2.1 三組患者療效比較分析
經過治療后,刺骨組和摩骨組的總有效率均為93.33%,刺筋組的總有效率為90.00%,三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2.2 三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臨床癥狀評分比較分析
在治療前三組患者臨床癥狀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以及治療1、2周后三組患者臨床癥狀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在治療2周后,三組患者均與治療前的評分比較有了明顯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膝骨性關節炎,又稱老年性膝關節炎、增生性膝關節炎、退行性骨關節炎。我國現階段有處于老年化階段,有相關研究顯示,我國65歲以上的老年中大約有80%的人群患有膝骨性關節炎[2]。
膝骨性關節炎在中醫古代醫籍和文獻中并沒有該病的具體名稱,只有關于其癥狀的描述,把它歸屬于“骨痹”、“筋痹”、“痹癥”等范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一五’重點專科建設中稱之為“膝痹病”。骨痹和筋痹是屬于五體痹。《素問?長刺節論》曰:“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寒氣至,名曰骨痹。”“痹在于骨則重,……,在于筋則屈不伸,……”。在治療“骨痹”時,《內經》中多次提到“針刺骨”的治療手段。經黃勝杰等[3]考證,認為《黃帝內經》中有45處提到“針刺骨”,其中《素問》13處,《靈樞》32處。如《內經?官針第七》云:“凡刺有十二節,……八曰短刺,短刺者,刺骨痹,稍搖而深之,致針骨所,以上下摩骨也”,“…五曰輸刺,輸刺者,直入直出,深內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腎之應也”等。關于筋痹治療,《內經?官針第七》云:“……三曰關刺,關刺者直刺左右,盡筋上,以取筋痹,……”。說明刺骨、摩骨、刺筋方法都是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的治療方法。
有研究顯示,骨內壓的增高是產出膝關節疼痛的一個主要原因,并可促進膝骨性關節炎的形成,而減壓術則是治療骨內壓的一個有效治療方法[4]。其作用的機制可能是因為改善了骨的靜脈引流,在減壓孔的位置形成了新的血管,從而增加了骨內外的血液循環通道,破壞了骨高壓參與的惡性循環,即使減壓孔閉合后仍能有效保持骨內壓于正常水平[5]。本研究所使用的刺骨法則類似骨內減壓,從結果可看出,使用刺骨法治療膝骨性關節炎30例,93.33%的患者得到了有效的緩解,其癥狀評分在治療后也相應的降低。針刀治療膝骨性關節炎是目前中醫外治的又一種方法[6]。有學者針對膝骨性關節炎骨質增生提出了“動態平衡”。其要點是增生并非人年老引起的,而是人體作為一個動態的整體,是對自身內外力學變化的自我調節和適應的過程,而骨質增生則是在力學狀態發生異常作出的一種表現,從而硬化、鈣化和骨質增生。因此,有學者通過研究認為針刀松解法可以通過改變關節周圍力學平衡失調,從而是患者恢復組織結構,并且可以減輕疼痛[7]。在本研究中,摩骨法的原理則與針刀治療原理一致,其結果顯示,其治療的有效率高達為93.33%。刺筋法則為目前針灸與小針刀方法相結合的治法,取到局部減壓及疏通經脈氣血的作用,其療效也高達90.00%。
由此可見,對于膝骨性關節炎疾病,使用刺骨、摩骨、刺筋三種方法均能夠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達到顯著的治療效果。但目前病例數較少,且病例中“筋痹”和“骨痹”并沒有完全分開,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加大病例數及分型,來進一步比較此三法治療膝骨性關節炎之間的區別,以尋找治療膝骨性關節炎最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胥少汀,葛印堪.實用骨科學[M].北京: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3:1201.
[2]熊時喜,桂詩琪.中醫藥綜合療法治療膝骨關節炎120例[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4,20(7):1013,1016.
[3]黃勝杰,王和鳴.考證內經“針刺骨”[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12,20(8):83-84.
[4]秦偉凱,趙勇,張寬,等.鈹針治療膝骨關節炎疼痛療效評價[J].中國針灸,2013,33(4):347-349.
[5]謝榆,魏剛,郭云柯,等.太極治療膝骨關節炎系統評價及meta分析[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5,30(5):483-489.
[6]黃怡然,金英利,李娜,等.針刀、電針和圓利針對膝骨關節炎模型兔股直肌Bcl-2、Bax、Caspase-3蛋白表達的影響[J].針刺研究,2014,39(2):100-105,123.
篇4
腰椎管狹窄癥是導致腰腿痛的常見病,發病率僅次于腰椎間盤突出癥,占椎管疾病的第2位。臨床上按病因一般分為發育性腰椎管狹窄癥(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及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癥(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兩類,LSS以先天椎板肥厚、椎弓根短縮及骨性中央管狹窄為特點,診斷較易明確,一般采用手術治療。DLSS多因組成腰椎管相應結構發生退變,椎間盤膨出或突出、關節突增生內聚以及黃韌帶肥厚等導致腰椎管、神經根管、側隱窩或椎間孔的形態和容積出現異常,使得腰椎管單一平面或多平面一處或多處管腔內徑狹窄,從而引起神經根、馬尾神經及血管受壓或炎癥刺激而出現一系列癥狀。它是一種臨床綜合征,臨床表現復雜、不典型,其診斷和定位困難,往往需要借助較多影像檢查資料[1、2]。治療上可采取手術治療,也可選擇非手術治療。現就DLSS影像學表現與非手術治療概況進行綜述。
1 影像學表現
1.1 X線影像及CT
DLSS多見于中老年患者,常伴腰椎側凸、后凸或退變性腰椎失穩等。腰椎X線正側位片、斜位片、側位及屈伸位動力片等可以觀測患者的椎間隙高度、骨退變、腰椎側凸及后凸角度,有無明顯力學不平衡、節段性不穩定及其狹窄程度等,并可作為病例隨訪的指標[3、4]。國內外學者對腰椎管矢徑、橫徑和側隱窩矢徑等椎管狹窄指標進行了觀測,但結果不完全一致。劉淼等[5]認為在標準位X線投照片上,腰椎矢狀徑為15 mm及以下者應為狹窄椎管,本身可產生癥狀;15~17 mm者為狹小椎管,在附加因素條件下可產生狹窄癥狀。Verbiest分類法則認為,腰椎椎管中央矢狀徑
椎管造影后CT(CTM)與功能位脊髓造影在中央椎管狹窄時正位片上常顯示狹窄部位椎管左右徑縮小,呈“束腰狀”,在側位片則可見硬膜前緣椎間隙處的弧形壓跡或“蜂腰狀”縮窄,多節段狹窄時可出現“藕節”樣像[9]。早期使用碘苯脂造影劑不能很好地顯示側隱窩狹窄并長期滯留而出現局部組織粘連,部分患者出現過敏反應。后來使用Omnipaque或Isovist等非離子型造影劑有時可見神經根顯影變短、變淡、中斷或扭曲等,但無特異性。脊髓造影對神經根袖顯影較好,但椎間孔段神經根不顯影,故其診斷符合率仍不滿意[10]。CT可顯示椎管橫斷面形狀,并可直接測量其矢徑及面積,為椎管狹窄的診斷提供了直接依據,其對骨組織顯像好,但對軟組織顯像差。不少DLSS患者的CT掃描顯示中央椎管和側隱窩均狹窄,但臨床癥狀卻有很大區別,很難準確判定引起癥狀的狹窄部位。常規CT檢查因掃描層面的局限性使高位節段狹窄及多節段狹窄容易漏診,或椎間盤退變發生間盤四周膨起而發生假陽性,同時由于分辨率差異,調節角度的限制,掃描切線不能與腰骶角間隙平行而產生偽影。有學者根據國內外公認的測量方法和診斷標準進行臨床觀察,發現有20%左右的患者臨床癥狀與CT檢查結果不符[11]。CTM可直接顯示硬膜囊及神經根的受壓程度,在顯示神經根管、椎間孔有無狹窄及狹窄程度上有獨特的優點,對于診斷隱匿性腰椎管狹窄癥、腰椎管狹窄癥伴腰椎側彎及動力性腰椎管狹窄癥時也有一定優勢[12~14]。但CTM與脊髓造影、椎間盤造影后CT(CTD)一樣均需借助造影劑,患者既被X射線輻射,又有可能因注射造影劑而出現不良反應,為創傷性檢查[8],患者不易接受,對于妊娠者則為絕對禁忌證,故以上檢查應用有所受限。
1.2 MRI掃描
DLSS影像上出現的腰椎管狹窄常常是多節段的,并常合并椎間盤突出及神經根逃逸現象[11]。MRI具有多平面成像、視野廣泛及對人體無傷害等優點,可顯示椎管狹窄的部位、程度及范圍,對多間隙間盤突出或高位間盤突出診斷優于CT掃描。MRI對黃韌帶的大小形態顯示良好,尤以軸位對黃韌帶增生肥厚壓迫硬膜囊及馬尾能充分顯示及測量厚度[15]。而在矢狀面T2WI像上腦脊液呈高亮信號,可以清楚顯示蛛網膜下腔的大小,有助于明確骨性椎管與硬膜囊、脊髓、神經根的對應關系,但對側隱窩的測量及評價效果不佳[16、17]。常規MRI檢查也沒有達到造影的效果,對神經根的細微結構例如神經鞘袖的移位和變形及其逃逸現象顯示欠佳,故對臨床為尋找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癥“責任節段”所提供的信息仍然有限。
MR椎管水成像技術(即磁共振脊髓造影,MR myelography,MRM)成像的原理是利用重T2加權的效果,即用長TR(重復時間)加特長的TE(回波時間),以增強腦脊液(CSF)的信號,突出CSF的影像,從而達到水成像即“造影”的效果。自1992年Krudy[18]首先報道此項技術以來,國內外均已有學者有效運用于臨床,補充了脊柱影像檢查方法,提高了脊柱疾病的診斷能力[19、20]。MRM與普通脊髓造影相比具備以下優點:①避免腰穿,減少檢查給患者帶來的痛苦和恐懼;②避免造影劑注入椎管,可施行于碘過敏患者并有效減少因碘造影劑遺留于椎管而帶來不適甚至組織粘連;③避免X線曝光,妊娠患者也可進行“造影”;④對存在腰椎管嚴重狹窄部分節段完全梗阻患者仍可顯示椎管全貌。故有學者認為MRM可代替X線脊髓造影和CTM。文獻報道使用GE Signa 0.5 T超導型MRI掃描機進行MRM檢查對正常腰段脊髓腔影像優良,其能清楚顯示脊髓圓錐、馬尾、終絲、鞘膜囊緣、神經根及神經根鞘,椎旁小血管也能被顯示,并且不遮蓋硬膜囊,王武等[21]觀測椎間盤病變26例次,效果滿意;對于脊柱畸形或骨折伴椎管狹窄,冠狀面MRI脊髓水成像顯示一個或多個椎管內容物受壓、縮窄,并展示受影響椎管狹窄的范圍和程度,對于脊椎骨的病變,是否涉及椎管或椎旁軟組織以及其與脊膜的關系,水成像技術顯示更為清楚。多節段黃韌帶肥厚等腰椎退行性變MRM形態呈串珠樣改變[22]。MRM顯示突出椎間盤充盈缺損外形十分清楚,從形態上可分為卵圓形、圓形和長圓形,當突出物影響神經鞘袖而被顯影時,也可見神經鞘袖的移位和變形,甚至可見其中的神經根向外或向內或向后被推移扭曲[23]。筆者[24]對運用GE Signa 0.2 T超導型MR掃描機進行MRM檢查的116例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形態進行觀測,并分析其形態與臨床表現的相關性,結果顯示MRM對腰段脊髓腔顯影圖像良好,對椎管狹窄的范圍和程度也能夠清楚展示,但神經根顯影的長度及清晰度不大理想,估計與MR機本身的性能及目前的顯影技術有關。該研究還觀察到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MRM形態呈現多種表現,腹面缺損程度與腰椎間盤向椎管內突出嚴重程度相關(P0.05),初步對照MRM形態特點與術中情況,發現符合率較高。由于DLSS是關節退變內聚、黃韌帶肥厚、椎間盤膨出或突出等多因素所致,且部分老年患者椎管前后徑及側隱窩狹窄并存,從而給臨床診斷和治療方案的選擇帶來困難,目前筆者已運用1.5 T高磁場MRI對老年DLSS患者進行MRM檢查,圖像顯影效果比0.2 T MRI理想,對臨床診治有較高的指導價值,更系統的研究正在進行當中。
2 非手術治療
2.1 非手術治療的依據
1954年Verbiest[25]描述腰椎管狹窄癥時主要強調先天性和發育性椎管狹窄,在其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國內外學者認為LSS是一種進行性加重性疾病,一旦確診便應手術治療。后來隨著研究的深入和影像等學科的進步,有學者發現退變性腰椎管狹窄多指退變的病理狀態,而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癥多指臨床發病,多數DLSS患者臨床癥狀可自限,部分患者病情可長期穩定而不需手術干預,且適當延遲手術時間并不影響手術療效,故臨床癥狀輕者可先行保守治療,對于癥狀較重但無急診手術指征者在考慮手術干預之前應該進行一段時間的系統保守治療[26~28]。有些學者則認為無論手術還是非手術治療,有部分患者療效均不滿意, 故對癥狀輕者不主張積極手術治療[29、30]。國外文獻報道,非手術治療可使15%~43%的患者獲得長期穩定效果[31、32]。非手術治療包括物理療法及中藥、針灸、手法等中醫藥治療。中醫藥治療DLSS的機理包括緩解肌肉痙攣及松解粘連,通過調整椎體及椎間盤與椎間小關節位移關系使神經根管的容積發生改變。調整脊柱骨盆的動靜力平衡失穩以期改善脊柱與骨盆的動靜力差、改善椎管內外血液循環、促進靜脈回流、增加灌養、抑制炎癥反應、消除水腫等[33]。
2.2 中藥治療
中藥辯證施治比較有代表性的是石繼祥等[34]報道施杞教授的診療經驗。施教授將本病分為風寒痹阻、氣虛血瘀、痰濕阻滯和腎氣虧虛等4型。風寒痹阻型治以祛風散寒、通絡止痛,方選三痹湯加減;氣虛血瘀型治以補氣活血、化瘀止痛,方選補陽還五湯加減;痰濕阻滯型治以理氣化濕、祛痰通絡,方用二陳湯合牽正散加減;腎氣虧虛治以滋補肝腎、疏通經脈,方選骨質增生丸或補腎壯筋湯化裁。梁波[35]報道采用身痛逐瘀湯治療本病60例,總有效率達93.3%。其他學者以報道經驗方治療居多,中藥辯證分型內服、外敷與施氏大同小異。
2.3 綜合療法
包括藥物與手法推拿、腰椎骨盆牽引、腰背肌功能鍛煉以及電刺激等物理療法的聯合使用,必要時結合心理治療、指導患者改變不良的生活和工作習慣等健康指導。鄒世昌[36]采用地塞米松加1%普魯卡因骶管封閉結合手法治療DLSS患者86例,總有效率達96.51%,未見不良反應病例報道。王軍等[37]采用牽引并口服中藥或西藥、側隱窩硬膜外藥物注射聯合治療腰椎管側隱窩狹窄癥46例,其中治療組23例采用腰椎踝部牽引并中藥、側隱窩硬膜外藥物注射治療,對照組23例采用腰椎骨盆牽引并口服雙氯芬酸鈉雙釋膠囊、骶管硬膜外藥物注射治療,結果治療組有效率96%,對照組有效率35%,兩組比較差異有非常顯著性意義(P
3 小結與展望
國內外學者對腰椎管相關指標進行了測量,雖因不能完全排除樣本的個體差異以及來自技術、儀器等因素的干擾,使得結果差別較大,但X線影像、CT、CTM及MRI等影像學檢查對DLSS診療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是學者們公認的。目前尚無DLSS選擇手術或者非手術治療的可靠標準。臨床上只有科學地評價影像檢查結果與患者臨床癥狀與體征的關系才能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DLSS中老年居多,患者肌體整體功能下降,并常伴內科疾患,對手術耐受性較差,加上國人受傳統觀念等因素影響而懼怕手術,非手術療法實際上仍有較大需求而且也有不少成功的文獻報道。但有關非手術療效與影像變化相關文獻罕見。傳統X線檢查、CT造影技術有助于明確DLSS患者狹窄的程度和范圍,可為治療方法的選擇提供參考,但因其為侵入性檢查,患者不易接受,故臨床運用有限。MRI具有多平面成像以及對人體無傷害等優點,但對神經鞘袖等組織的顯示不如椎管造影。MRM作為一種無創“造影”新技術,具有廣闊的運用前景,其對DLSS的診療價值有待深入研究。中醫藥治療DLSS安全有效也有理論基礎,但對其機理的認識大多通過臨床探討分析及經驗總結,幾乎沒有運用臨床循征醫學評價,相關實驗研究也少,不利于推廣。進一步研究中醫藥治療本病的機理、探討安全可靠的影像檢查方法、尋求非手術治療的優選方案等都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Yoshida M,Shima K,Taniguchi Y, et al.Hypertrophi ligmentum,flavum in lumbar spinal canal stenosipathogenesis and morphologic and immunhistochemic observation[J].Spine, 1992,17:1353.
[2] 張哉炯,施國強,溫榮彬,等.老年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特點及手術方法[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1,8:29.
[3] Simmons ED.Surgical management of complicated spinal stenosis[J]. Oper Teeh Orthop, 1997,7:48-59.
[4] 張良,孫常太,王強,等.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狹窄癥患者全椎板切除術后遠期X線變化[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07,17:735-738.
[5] 劉淼,臧家欣,張一鳴,等.腰椎椎管大小和下腰椎椎管形狀的測量[J].中華骨科雜志,1983,3:652-681.
[6] Verbiest H. Results of surgical treatment of idiopathic development stenosis of the lumbar vertebral canal[J].Bone Joint Surg(Br),1970,59:181.
[7] 劉汝落.腰椎管狹窄癥[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4,12:1514-1516.
[8] Schonstrom N,Willen J.Imaging lumbar spinal stenosis[J].Radiol Clin North Am,2001,39:31-53.
[9] 歐陽甲.CTM與功能位脊髓造影聯合應用定位診斷腰椎管狹窄癥[J].中華骨科雜志,1993,13:19.
[10]Savolaine EK,Greehblate SH,Conover SR, et al.Computed tomography application to lumbar epidurography[J]. Comput Tomogr,1987,11:193-194.
[11]侯樹勛,吳聞文,商衛林,腰椎管側隱窩狹窄癥的再認識[J].中華骨科雜志,1997,17:734-736.
[12]尚培中,吳琦.腰椎管狹窄癥病理形態學基礎及椎管造影表現[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1997,7:392-411.
[13]歐陽甲,路級科,王兵,等.CTM與功能位脊髓造影聯合應用定位診斷腰椎管狹窄癥[J].中華骨科雜志,1993,13:192-221.
[14]曹鵬,張仲偉,丁曉毅,等.椎管造影伴CT掃描在腰椎管狹窄癥診斷中的作用[J].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學報,2005,25:1154-1156.
[15]陳渝新.黃韌帶增生肥厚致腰椎管狹窄的MRI表現[J].重慶醫學,2007,12:1181-1182.
[16]肖越勇.磁共振脊髓成像診斷椎管病變的價值[J].臨床放射學雜志,1999,18:5.
[17]張大偉,孫枚,杜敏珍.成人下腰椎椎管側隱窩MRI測量分析[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醫學版),2007,24:41-43.
[18] Krudy AG. Mrmyelography using heavility T2-weighted fast spin-echopulse sequences with fat presaturation[J].AJR, 1992,159:1315.
[19]張雪哲,洪聞,盧延,等.MR脊髓成像術的臨床應用[J].中華放射學雜志,1997,31:239-241.
[20]Kuroki H,Tajima N,Hirakawa S,et al.Comparative study of MRmyelography and conventionnal myel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lumbar spinal disease[J].Spinal Disord, 1998,11:487 4490.
[21]王武,張雪哲,盧延,等.磁共振椎管水成像126例分析[J].中華醫學雜志,2000,80:183-186.
[22]盧延,張雪哲.磁共振椎管水成像[M].北京:中國科技出版社,1998,196-197.
[23]杜育杉,常時新,郝楠馨,等.自動拼接全脊柱磁共振水成像在椎間盤疾病中的診斷價值[J].同濟大學學報(醫學版),2007,28:89-92.
[24]許建文,鐘遠鳴,羽洪文,等.116例腰椎間盤突出癥MR椎管水成像形態分析[J].廣西中醫學院學報,2007,10:1-3.
[25]Verbiest H. Aradical syndrome from developmental narrowing of the lumber vertebral canal[J]. Bone Joint Surg(Br),1954,36:230.
[26]戴力揚,杜曉冰.黃韌帶退行性改變的組織學觀察及其與腰椎管狹窄癥的關系[J].中華骨科雜志,1995,15:195-197.
[27]Amundsen T, Weber H,Nordal HJ,et al. Lumbar spinal stenosis: conservative or surgical managemant?A prospective 10-years tudy[J].Spine,2000,25: 1424-1435.
[28]Whitman JM,Flynz TM,Fritz JM. Nonsurgical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lumbar spinal stenosis:a literature review and case series of three patients managed with physical therapy[J].Phys Mee Rehabil Clin N Am,2003,14:l.
[29]Postacchini F.Surgical management of lumbar spinal stenosis[J].Spine, 1999,24:1043-1047.
[30]Spivak JM.Current concepts review-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 [J]. Bone Joint Surg(Am), 1998,80:1053-1066.
[31]Botwin KP, Gouber RD,Bouchlas CG,et al. Fluros copically guided lumbar transforaminale pidural steroid injections indegenerative lumbar stenosis:anoutcome study[J].Am J Phys Med Rehabil, 2002,81:898-905.
[32]Simotas AC.Nonoperative treatment for lumbar spinal stenosis[J].Clin Orthop,2001,384:153-161.
[33]許建文,鐘遠鳴,黃有榮,等.腰椎間盤突出癥分型治療的療效分析[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5,13:1135-1137.
[34]石繼祥,謝興文.施杞教授辨治腰椎管狹窄癥[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05,13:48-50.
[35]梁波.身痛逐瘀湯治療腰椎管狹窄癥60例[J].山西中醫,2003,19:19.
[36]鄒世昌.骶管封閉加手法治療退行性腰椎管狹窄癥86例[J].陜西中醫,1999,20:252.
[37]王軍,李舟,張百軍,等.牽引并中藥、側隱窩硬膜外藥物注射治療腰椎管側隱窩狹窄癥[J].中國臨床康復,2003,17:2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