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技史范文

時間:2023-12-20 17:32: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業科技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精細農業;優點;科技創新;對策

人類正處于科技、信息和知識日新月異的時代,這也為農業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有利的發展機遇。在新形勢下,實現農業現代化,走精細農業發展道路已經成為當前國際國內農業經濟學家農業經濟發展的共識。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用不足世界耕地面積7%的土地養活著占全世界22%的人口,如此大的壓力在客觀上要求我國必須走農業持續發展的道路,通過農業科技的革新,走精細農業發展道路才能實現農業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

1精細農業基本介紹

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我國對農業的管理也都是針對土地管理,而忽略土地的時空差異。精細農業(簡稱PF或PA)的概念最早由國外引進,它是知識經濟時代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產物,在農業生產中運用現代科技完成農業生產的變革,從而實現農業生產的集約化、效率化。精細農業所指的是一種變異下的田間管理方法、也是一種現代化的農業戰略思想,在大農業中,對人工智能、信息等技術進行宏觀及微觀運用。開展精細農業生產,對作物的水分、肥料投入量、投入時機、均投作法等均與傳統農業有很大不同,它能夠實現用最少的資源和最低的成本實現農業生產效益的最大化。

2精細農業在實踐中的優點和技術構成

在農業生產實踐中,精細農業促使了我國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其在農業實踐中具有以下優點。(1)大大節約水資源。在傳統的農業生產中,常采取大水漫灌或溝渠灌溉進行農作物澆灌,這種傳統的澆灌方式僅能使水資源灌溉利用率為40%,但在精細農業實踐中,由于能夠通過動態監控對農作物的水分含量,從而可以利用微灌和滴灌等新的灌溉方法定時定量地對農作物進行澆灌,這樣可以將耗水量降到最低,并因灌溉及時使產量達到最高。(2)科學合理地控制施肥量。通過均衡施肥,既可以降低農業生產成本,還能夠最大限度地降低農業生產對環境造成的污染,最重要的是可解決傳統農業的鉀肥、磷肥和氮肥比例失調的問題。(3)最大限度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使農產品質量得到改善,顯著提高農業產量。在精細農業實踐中,采用更加精細的播種和收獲技術,能夠實現農業優質、高效、持續、健康發展。在精細農業生產中,其技術構成比較復雜,涉及衛星定位、RS、GIS、監測和傳感等技術,在實踐中,通過獲得農產品產量、土壤等有效的數據信息,快速而準確地掌握和了解整片農田的信息。精細農業的核心技術思想是分析影響小范圍農業產量差異的原因,進而采取技術上可行、經濟上有效的措施加以調控,區別對待,對農業生產按需實施定位調控。

3實現精細農業科技創新的對策

針對精細農業在實踐中的優點和其技術構成,筆者結合自己多年從事農業工作實踐提出了實現精細農業科技創新的有效對策。

3.1為精細農業科技創新打好堅實基礎

為實現精細農業的科技創新,必須著力抓好3S技術、合理提高農業機械化程度,妥善處理農田大小和空間差異等問題。例如,在農田差異這一問題上,只有確保農田具備一定的空間差異才能在實施農業精細化技術的實踐中獲得可觀的農業經濟利益。而這種空間差異,主要是通過產量差異表現出來的,受農業土壤狀況、肥力、土壤墑情、病蟲害分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農作物的產量會出現較大的差異;農田大小的差異完全是受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在發展精細農業的實踐中都是會受到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使農田大小不一。但無論如何,都是通過精準的計算來科學地設定精細農業基本農田的最小范圍的,這也為精細農業實現機械化生產奠定了堅實的空間基礎。此外,精細農業的實踐離不開衛星定位、3S等農業信息技術,只有實現對農業生產狀況的實時準確監測,才能提高播種機、施肥機、噴藥機以及收割機的應用效率,這對于提高農業機械化程度和發展大規模的精細化農業具有十分重要的實踐意義。

3.2注重對農業精細經營思想的傳播

在大農業的背景下,如今的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均引入了精細經營的思想,大力推廣和實踐精細農業技術體系,收到了較好的效果,這一點在發達國家得到了很好的證實。我國作為一個農業科技相對落后的發展中國家,也要大力推廣精細農業,首先必須牢固樹立精細經營的思想和理念,將先進的農業科技引入農業生產中來,最大限度地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提升農產品的品質,只有始終走在農業科技的前沿,才能實現農業的集約化、精細化發展。

4結語

篇2

扎實做好秋收及小麥備播工作

文/于靈敏

在縣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嵩縣農業、農機、工商等涉農部門和廣大農民和一起投身到緊張而有序的秋收大忙之中,縣、鄉及涉農部門領導干部,特別是農業部門技術指導員深入到田間地頭,指導農民小麥備播和秋作物適時收獲,重點推廣玉米適時晚收技術、秸稈還田技術、免耕技術,提高農民秋作物機收水平和效率。

縣農業局組織專家組制定小麥播種技術意見及技術指導方案,組織包村農技指導員與分包科技示范戶對接,通過舉辦技術培訓班、現場觀摩會、印發技術明白紙等多形式,指導農民搞好秋收及小麥播種工作。 具體做法:

一是根據茬口、土壤肥力、產量水平引導農民因地制宜選用良種,及時騰茬整地、保墑待播、科學施肥,大力推廣玉米秸稈直接還田技術。二是指導農民適期適量播種,推廣適宜播種技術。三是引導群眾應用土壤、種子處理技術,搞好綜合防治病蟲害。

截至目前已舉辦技術培訓班5期次,技術培訓5000人次,印發技術資料10000份。為嵩縣小麥豐收創造了基礎。

(作者單位為嵩縣農業局)

河南孟津縣

旱地小麥播前準備事項

文/秦傳鋒

一、品種選擇

選用已通過國家或河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且適宜孟津縣旱作區種植的小麥品種。旱肥地以半冬性品種豫麥49-198、洛旱6,洛旱7,溫麥19、等品種為主,示范種植:濟麥6,洛旱8;旱薄地可選擇半冬性品種洛旱6號、晉麥47、洛旱9,洛旱13,西農928等品種。

二、種子處理

待播種子要去除雜質,剔除破損粒和疪粒,要求種子純度高、飽滿度好,發芽率高,凈度高。大田用種子要進行包衣,種子包衣可用 25 克/升菌腈懸浮種衣劑(適樂時)加 40%甲基異柳磷。沒有包衣的種子要用藥劑拌種,可用 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或 2%立克秀殺菌劑拌種,一般用量按種子量的 1:1000 倍拌種;地下害蟲發生較重的地塊,可用殺蟲劑 3%辛硫磷顆粒劑每畝 5 千克進行處理土壤。

三、播前一次性施足底肥

旱地麥田施用底肥要堅持“增施有機肥,氮磷鉀配合,在播種前一次底施”的原則。增施有機肥,一般每畝用腐熟的有機肥 2000 千克。

四、深耕改土,精細整地

采用機耕深耕技術,耕深25厘米以上。通過深耕改土,增加土壤蓄水能力,深耕可以打破犁底層,打通水分上下移動通道,增加土壤蓄水量,減少地表徑流。

一年兩作的田塊,早茬地及時滅茬、施肥,隨耕隨耙,多蓄秋雨,增加底墑。晚茬地及早騰茬,還可利用作物的后熟特性,適當提前拔除,收后立即滅茬,結合施肥深耕細耙,蓄住底墑,保住口墑。

(作者單位為孟津縣農業技術推廣站)

河南正陽縣

150萬畝花生收獲工作全面展開

文/余 輝

金秋季節,果實充盈。無論白天或是夜晚,到處機聲隆隆,正陽縣1000平方千米花生收獲工作全面展開。

全國花生生產第一大縣的河南省正陽縣,為小麥花生一年兩熟的生產區,花生98%以上面積為小麥茬夏直播,今年花生實際種植面積突破1000平方千米,農業部門預計畝產在280千克,高產地塊超過350千克,總產量將達到42000萬千克以上,創歷史最高水平。

今年花生生產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一是花生優良品種面積大,良種覆蓋率達到80%以上。二是以起壟種植為主的花生高產優質配套栽培技術廣泛應用,推廣面積達到近133平方千米。三是肥料施用充足,氮磷鉀和微量元素配方合理。四是花生機械化收獲取得歷史性突破。

今年全縣中小型花生挖掘收獲機械保有量陡增7萬多臺,個別地方達到戶均一臺中小型收獲機,收獲效率大大提高,收獲時間將從過去的20天到一個月時間,縮短至目前的7天左右,大大提高了花生收獲的安全系數,降低了花生黃曲霉毒素田間污染的概率,徹底解決了長期困擾正陽縣花生收獲的老大難問題。

為了搞好當前的花生收獲工作,縣農業局已組織100名技術人員深入生產一線,開展技術服務和技術指導,為奪取花生豐收提供技術保障。

(作者單位為河南省正陽縣花生研究所)

河南內黃縣

下大力氣打造農業技術試驗示范基地

文/武貴州

9月24日,內黃縣農牧局組織農業專家,來到該縣原種二場,組織該場員工及周邊農民近百人,現場指導玉米適時晚收技術和小麥高產播種技術。

縣農技站站長針對該區域土壤特點、小麥-玉米連作、農場職工不施用鉀肥種植習慣,提出重施有機肥、增施硫酸鉀或硫酸鉀型復合肥及鋅、鬅等微肥、改傳統模式為9或12行一畦的種植模式,提倡氮肥使用前移或后移,以充分發揮肥料利用率。多種舉措激發了廣大與會職工與農民對科技的興趣,紛紛表示,一定按照現場發放的《2013年小麥高產備播技術明白紙》要求,提高科技管理水平,真正發揮科技示范基地的作用。

內黃縣原種二場作為我縣農業科技基地,從去年以來承擔著全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范基地,也是農業新機械示范推廣基地。

內黃縣農牧局作為主管部門,局委領導多次強調:本地農業專家要依托該基地,使之成為提高科技本領的試驗田、發揮科技作用的樣板田、推廣新技術新品種的展示田。去年以來,安排小麥品種對比展示35個,玉米品種對比展示28個,花生新品種展示20個。

篇3

[關鍵詞]清末,基層農業教育,近代農業科技知識,推廣

[

甲午戰敗之后,有識之士認識到農業是發展工商業的基礎,是國強民富的根本,于是興起了新的重農思潮。在這種思潮影響下,西方近代農業科技知識不斷被翻譯、引進。而這些知識必須為廣大農民所掌握,才能最終取得效果。所以,基層政府、士紳、農會、農事試驗場等不但意識到了這一點,并為此付諸實際行動。他們通過興辦形式各異的基層農業學校、散發農書農報、舉辦農事演說等教育形式,將西方農業科技知識普及推廣到基層,使農民初步掌握了一些先進的農學知識,開啟了民智。研究基層農業教育與西方近代農業科技知識推廣之間的關系是非常有價值的,對當今的“科技下鄉”具有借鑒作用,而學術界對此則鮮有關注,相關論文尚付闕如,故而本文試作初步探討。

一、興辦各類基層農業學校,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

1905年,科舉制廢除之后,各級各類新式農業學校由此紛紛興辦開來。其中,有的學校明確其培養目標,即培育近代農業科技人才,通過他們將西方農業科技知識傳授于農民。如山西興辦農務學堂,“飭令保送之州縣,必其地有農利可興者,保送之學生,必其家有田產可耕者,庶學成回里,籍手試驗,不托空言”。學生“卒業后即可散歸本地,充小學堂教習”。如此,“則農林專門之學,數年間即傳播全晉”。常鎮道郭月樓觀察“擬在鎮設農務師范學堂一所,招生教授,以便畢業后分派各縣,充當教習”。鎮江士紳在圖山“兼設農務學堂,以廣傳習”。“寶山西南各鄉士紳,議就江灣鎮設立蠶業學校,聘吳君紹伯為校長,遵照奏定中等實業學堂辦法,議章興辦。”四川東鄉縣農務分會“借農務局作為學堂,招集農家子弟研究農業,分赴各鄉,或興水利,或講畜牧,或精樹藝”目。湖南巴陵縣梁仲鑠大令“擬先辦實業小學堂一所,專習蠶桑。嗣因經費難籌,乃就高等小學堂,附設實業小學一班”。后因學生增多,校舍不敷應用,“經邑尊會商勸學所及高等小學堂,各紳董擬就兩處各提款項若干,另行籌辦”?;罩荨坝胁枭袒I款組織茶務初等小學堂,并延聘教員,招考學生入堂研究,俾資造就以維茶業”。六安、霍山等州縣還設立了“茶務講習所”,“招生研究”。這些新式農業學校造就的人才,成為推廣近代農業科技知識的一支生力軍。

州縣一級的農業學校,在培養編制以內正式招收學生的同時,還無償地為當地農民提供咨詢,開闊其眼界,對近代農業科技知識在基層的推廣起了更直接的作用。如《秀水試辦蠶學分會章程》中明確規定:“本會養蠶制種各法,聽人前來觀看,共見共聞,以開風氣?!薄坝杏轲B法者,盡可親至蠶房觀看,并無需禁忌?!薄班徑鞯?欲請教習察看其家養蠶者,可來館報知,教習即行往看,有不合法處,自當一一指示,不取分文。除請者太多,及本館事忙,不能分身,此外均可前往?!薄斑h地欲考求諸法,可寫信與本會,即當復信。鄉間不便寫信者,托親友來館代達亦可?!薄氨究h深知百姓艱苦,特設此會,以為補救,面諭莊書地保,每莊中擇養蠶能識字者一二人,來看養法,一切不用花費?!鄙鲜鲂Q學館一切為基層蠶戶著想,傳播先進的養蠶技術知識,急農民之所急,著實令人動容。

有的學校則業余向農民授課,如豐潤縣令將當地舊式學校改造成新式學校后,又添農科,用通俗語言向農民傳授近代農業知識,“徑向報館,購定《農學報》24份,延請縣屬學術勤奮、略通算學、化學生員王金綬、梁直臣二人,各持一份,擇定城鄉通衢,用土話逐日講說。設有長條木凳,任農夫野老。坐而觀聽。遇有不明者,隨時詰問。由官酬給薪水,不取民間分文。……一面勸諭紳民,自行購閱,務使家喻戶曉,開民智而厚民生”?;窗残Q桑公院是一所民辦學校,授課內容有:種桑、飼蠶、制種、繅絲、織綢。該校允許農民免費聽課,傳授蠶桑知識,以改進當地的蠶桑技術?!捌渑f法之未善者,用新法改良,準農民來園觀看習學,裨人人得知種桑之法”。桐鄉蠶學館亦有類似做法:鄉民“如欲通曉育蠶之新法,可至本館觀看。有未明之處,可問本館,當詳細指示”。舒城縣斌農學校在城所屬各鄉分設農會,規定學校的教習們按時赴會講課,“先行宣講圣諭廣訓,次及農學報章。凡附近農民,皆可受業請益”。

以上正規農業學校在教學之余,免費將西方近代農業科技知識送到農民手中。另有一些農業學校是專為農民開辦的,稱“半日學堂”“農業講習所”“農業肄習會”等,類似今天的夜校。如“泰州有高君人鑒、陳君鐘駿等,組織泰州普益蠶桑公司,并附設農務半日學堂”,“翻譯農書農報,編成課本,教授農民”。直隸無極縣農會以寺廟“后面正房三間為半日學堂”。昆新紳商“擬創設蠶事試驗場,并附設女子講習所,以開風氣。先招本科四十名,別科四十名,實習科一百名。年在十四歲以上,二十三歲以下者,入本科。別科十五歲以上,四十歲以下。身體健全,能耐勞苦者,入實習科。一概不取學費,定期明正。十五日起至二十日止,在墾牧公司報名,聽候考驗”。湖北“當陽縣龔紳寶瑯,在該縣創設蠶桑公社,置買田地,購辦桑種,建造講習所,招徒延師”。講習所“將培飼之法編成俚言,使鄉民周知”舊。湖南“日本東亞蠶業學校畢業生龍汝翼、胡鎮等近日聯絡同志,籌集股款,就北關外蠶桑公社之側,開辦學社一所,名日經綸學社。擬招生三十人,講習飼蠶諸法,限六個月畢業”㈣。江西萬載縣“其潭浦地方,有荒山一障,系黃商為鉆之業,已赴縣面稟,情愿捐歸農業會墾種,辦理農務,尚稱認真。是月,據該縣張令之銳稟報,于西門城外西屏山寺,設立農業肄習會,專以講求改良、開通智識”,于是,在有活動時,“耆老農夫,齊集農會”。揚州哈榮春“借馬監巷清真寺為校舍”,創辦了牧民學堂。

江西有的州縣還專為農民設立了“三余學堂”。1904年,江西農工商礦總局成立時,為了支持和鼓勵本省官紳商人發展實業,制定了開局應辦章程十條,要求:“各廳州縣每村設三余學堂,為擇一文理明白者教之,凡有農隙,若冬與夜,及避雨休息之時,可因勢利導,教之識字,并講一切墾牧之法,或就農學書編成淺說,務宜婦孺都解,以備講習。每村設一村董,每廳州縣各設一總董,其三余學堂經費,凡就地有迎神賽會演劇,一切無益之費,酌量提出應用,務擇清正紳董經理,毋任虛糜?!盻21_此章程對“三余學堂”的開辦起到了推動作用,如永寧縣“光緒三十年,胡令嘉銓表稱……并于因公下鄉,傳集各鄉識字老農,飭設三余學堂,將奉發《農學叢書》、《農學報》摘其淺近者,講解演說,使人易曉。八月表稱,各鄉設立三余學堂者,已有數處”。龍泉縣“諭令各鄉設立三余學堂,將奉發《農學報》及《農學叢書》,發給抄閱,各鄉紳來署抄錄者,絡繹不絕”。如果堅持下去,這樣的農業學校對傳播和推廣近代農業科技知識以及開風氣來說,具有直接的作用。

二、散發農書農報,將西方近代農業科技知識送下鄉

散發農書農報是一種重要的農業教育方式,有利于將西方近代農業科技知識送到廣大鄉村?;鶎诱娃r會或購買農書,如廣東欽州農務分會“購農務各種書籍陳列會內,俾有志實業者。得以隨時入會瀏覽”;或對《農學報》《農學叢書》及其他農業書籍所載內容進行篩選,將實用而又切實可行的近代農業知識摘出,用通俗語言整理成農業科普材料,送到鄉下去,向農民傳授。

羅振玉創辦的《農學報》及其編輯的《農學叢書》,包含大量新近譯出的西方近代農業科技知識,各州縣經常會派人篩選出適合當地情況而又讓農民能夠接受的內容,改編成宣傳材料,送給農民或向農民講解。如進賢縣“報紙十份,未能遍給,得報諸生童,務宜詳閱考究,仿照試辦,及與人同傳觀,并須隨處將報中一切切要之語,與農民講解,俾可周知。總期大開風氣,有益地方,是為至要”。江西一些縣令對摘錄《農學報》、散發于鄉村也頗為重視。如宜春縣“平岡種苧麻,土性本屬相宜,唯培養不甚得法,仍復不見蕃茂,現將奉發之《農學報》,摘取簡要易行者,分條出示,俾眾周知”。萍鄉縣“(光緒)三十年八月,彭令繼昆表稱,該縣民勤耕種,少有荒廢田地。節經督飭紳耆,隨時勸導鄉農,后將奉發《農學叢書》及《農學報》內,擇其風土相宜,一切種植、畜牧、制造各法,摘錄簡要易學者,分條撰示,使民周知”。蓮花縣“購到《農話》一書,已派人在城鄉宣講,并摘《農學叢書》演說,以開農民智識”。靖安縣“山地宜種桐、茶、松、杉等樹。三十三年二月,鄭令應墀于接見紳耆時,諭令勸導農民,及時栽種,又于農學書報內,摘錄簡要各條,鈔錄分發,俾資仿效”。在有的地方,此類措施已經初見成效,如鄱陽縣“所種雜糧以番薯為大宗,因農人不知用肥,前經教以多下骨灰等項含磷肥料,今歲收成較豐,足見栽種之法,必須講求化學。又于奉發《農學報》內,擇其簡要易知易行者,摘錄多條,散給鄉民,俾知考驗。前種苧麻,均已成活,培養亦甚得法,須待來年春,方能睹其成效。至飼蠶、繅絲、制綿、拈線諸藝,民多習熟,現在互相教授,將來可以獲利無窮”。

因《農學報》和《農學叢書》的內容不可能適合每個地區,所以各州縣會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編印農書農報,并廣為散發,以彌補農民的知識缺陷。這種教育方式有利于將近代農業科技知識推廣至更廣大的區域。如泰興縣知縣龍璋“參考古今植桑育蠶諸書,編寫通俗讀本《蠶桑淺說》,以自己俸金刊印成書,普遍發至四鄉,以資啟迪”。寧陽縣“曹大令撥校場地基二十余畝辟為農事試驗場,購買桑秧二千五百余株,雇人栽種,又自編《蠶桑速效篇》一書,印送各村,俾資效法”。在浙江,“本會會員徐以遜舍人,以牧養之利厚于樹植,惜南中風氣未開,且不知飼養之法,愛先譯日本牧羊書數種,并購羊數百頭,散給紹興農戶,授以養法。以母及毛歸于原主,子歸養戶。此法辦理甚善,如此,可家家體驗牧事,風氣不難漸開?!鄙轿鬓r務總會于“宣統二年辦理蠶桑傳習所一次。同時編輯《蠶桑講義》及《野蠶雜志》,共十六部。分送各縣,以為實行普及蠶桑”。福建農事試驗場把“試驗過的各植物編成《淺說》,刊發民間閱看”?;羟窨h農事試驗場“編輯《振興農政》白話,以供鄉農研究”。

江西各縣編印農書活動異?;钴S。崇義縣“地處山陬,民情固陋。農務一道,素不講求,以致山場田園,五谷不易之地,每任荒蕪,誠為可惜。適值本局發下《農學叢書》一部,擇其切實可行,與該縣土性適宜者十余種,編為一冊,名曰《農學摘要》。排印干部,發給各鄉,俾家喻戶曉”。長寧縣“印刷《農利四則》,內載種棉、種麻、種茶葉、種煙葉各法,分別給發各鄉農民”。萬載縣“于西門城外西屏寺設立農業肄習會,專以講求改良,開通智識,延聘會長,酌定辦法。三十年二月初一日開辦,原定會長永新縣舉人龍鐘洢因會試北上,未能即來,由該縣廩生辛觀濤暫為代辦。會長辛觀濤特著《種麻新法廣義》,印行一千份,分發各鄉”。新建縣“山地居多,本有種竹處所,便因勢而利導之。光緒三十年十月,將新譯日本竹譜各法,擇其簡便易行者,摘錄多條,諭令鄉民仿行”。“三十一年八月,樂安縣考求中西成法,撰為《論說》。自六月起,朔望在考棚演講,以開民智?!?906年,士紳龍鐘洢“將農事試驗場開辦以來,各項調查、研究、試驗所得的新理法,著書三種:《土壤定量分析術》《乙巳農事試驗記》《農藝分科試驗報告書》,該三書轉呈撫憲吳重熹查核并移送司道后,發往各屬,會紳討論,曉諭農民,量地仿辦,逐漸推廣”?!叭?玉山縣重印《種植述要》一百本,分發各鄉,講求試種?!庇喔煽h“自輯《種植述要》,石印一千份,流傳甚廣”。此外,該縣勵志學社“各生編著《論說》49篇,簡明切實。為了便于群眾接受,又改編成淺近俚語,散發農民,農民輾轉傳頌。所有農學書報,均存勵志學社,任人觀抄”。

農報亦是宣傳西方近代農業科技知識的重要載體。如舒城縣斌農學?!坝赊r教習、農師范生,采取中西農書、簡要易行之法,每月十

三、二十八出報兩次。每冊約二十余紙。中分十類,一務本、二氣候、三肥料、四耕種、五果蔬、六材木、七蠶桑、八牧養、九食用、十勸懲。發各農正,每會十冊,肄業生各一冊,如鄰封有購置者,但取紙墨之資”。直隸農務總會以譯書、編報為“人手之方,開智合群”。該會創辦的《農會報》日銷量達2200余份,其中很大一部分為基層農會所購買。農工商部稱贊該報“分門別類,條理秩然,論說記載,亦尚詳明精當,洵于勸農有益”。1911年,奉天農務總會創辦了面向基層的《農務白話報》,由基層分會發到鄉下去,“其報資減半收取”。這樣的優惠方式,增大了基層購買農報的數量,從而使更多的農民可以從中獲取所需知識。

三、舉辦農事演說,面授西方近代農業科技知識

清末農民因經濟條件等方面的限制,可能既無法步人新式農業學堂,也無力購買農書農報。在這種情況下,舉辦農事演說無疑是一種更加實際、見效更快的農業教育方式。這種面對面的教育方式,有利于擴大宣傳面和影響力,促進近代農業科技知識的進一步推廣。如江西“義寧州試驗場內蔬菜瓜豆長發青蔥,所種早稻異常暢茂。鄉民來觀者,司事演說指點,啟發心思”。中國編輯。

在奉天農業試驗場和農業學堂建成后,當地興起了重視和學習西方近代農業科技知識的新風氣。勸業道發起、商民合辦,設立了“農事演說會”,“演說有關農事各種新理,提倡改良。凡農林、畜牧、蠶桑、園蔬、肥料、害蟲以及農產制造、農業經濟等類,以蘄廣開農民普通知識”。附近農民踴躍去聽演說、增新知,甚是紅火。雖然中途也有門庭冷落的時候,但總體來說為開通農智出了微薄之力?!氨镜罏樘岢黜棇崢I,在南關地藏寺設立農事演說會場。每屆星期派令農業專家宣講有關農務者,以為改良預備。歲未能驟獲實效,而聽者云集,實已足資觀感?!敝虚g雖出現“每逢該場演說,而如場聽講之人轉型寥寥”的景象,但次年又有起色,“小南關農學演說會每逢開演之期,觀者如堵。日前勸業道徐鑒事登壇將土宜、種植、肥料諸法細為剖解,演畢依聽者座次逐一叩之,聞能了解者頗居多數云?!?/p>

后由于基建,該演說會有過短暫關閉,竣工后又重新開講,且有更大的起色,“去年設立農業演說會于小南關。但去冬每逢宣講農業時,入堂聽講者尚屬寥寥。今春則開會以來,每逢講期入座旁聽者甚夥,較之于初立時不相同矣?!薄笆〕寝r業演說場設立年余,入場旁聽者頗形寥落。今春則風氣大開。每逢開會、演說,入場旁聽者頗形踴躍??梢姈|三省農業有發達之希望也。”

有人曾一度提議將這個商民合辦的演說會收歸國有,“勸業道因省城設立農業演說會,仍系商民合辦,恐不足以昭慎重,故擬稟諸督憲奏請設立農政廳。歸該道管轄,特不知能邀農工商部允準否耶?”也有人提議解散該演說會,“省城農學講演會自開辦以來,農民赴會聽講者原屬寥寥。星期日雖由該會頒發農務白話若干,通究無補于農業之發達。昨日由勸業道黃觀察已經遵諭解散云?!彪m然如此,演說會最終還是保留了下來。這類演說會,可彌補農民因識字率低而影響學習新知識這一不足,又有助于學習西方農業科技知識風氣的形成。這是清末農業新知識傳播和推廣的一條有效途徑。正如《奉天通志》記載,由于農事演說會的努力,使當時“講求農業,幾于風行全省矣”。

清末基層農會是舉辦農事演說的重要農務組織,為促進近代農業科技知識在基層的推廣,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農工商部1907年奏定的《農會簡明章程》規定,在設立農務總會的省城“應設農業學堂一所,農事試驗場一區,造就人才,分任地方農務”;在“分會分所地方應設農事半日學堂一區,農事演說會場一所,招集附近農民,授以農學大意,以開風氣”。此令一出,基層農事演說活動便開展得如火如荼。如趙州無極縣農會“以城北不入祀典佛寺為演說場”。保定農務學堂總辦王樹善設立農學會,“約集義務講員以時開會,演說農學原理及配合肥料之法”。1909年錫金農會舉辦開幕式,其中一項重要活動便是“演講蠶務及農業”。演講內容“切近利弊”,旁聽鄉農達300余人。四川巴縣農務分會附設演說場,開品評會,咨詢答復有關農業事宜。全椒西鄉沙河坊“試辦農務分會”,“按期召集本坊鄉民,演講改良種植”。廣東新會縣禮樂鄉雄坊麓農務分所“附設農務演說場,訪請農學素深者駐所,每日于傍晚六點鐘登場演說發明原理,任人來聽,其薪工由分所支給”。鶴山縣農務分會也“設農事演說場,招集附近農民,授以農學大意,及東西洋最新發明之農學新理新法,得以喚起改良舊學之觀念,振興實業思想”。在1909年《香山縣屬西海十八沙龍洞農務分所簡明章程》中,就明確提出,要“多派演說啟發愚蒙”,如此“教育漸能普及”。因此,“本會創辦伊始先設農事演說會場,選聘農學畢業生演說農學新理,改良種植?!边@種以現場生動而及時的演說方式來傳播先進的農業知識,成效卓著,大大開啟了農智。

基層農會有時也會通過會員的親身試種,然后再向農民宣講其試種后所獲得的農業科技知識。如:“瑞安黃仲設太史,與其弟本會會員叔頌太史,邀集同志三十余人,議在瑞邑設立務農支會。已購地三四十畝,托本會代購湖桑,及外洋各植物種,以備試種云?!蓖ㄟ^試種美國小麥,農會會員了解到其優缺點:“本會會員,壽州孫君荔軒,試種美種小麥于揚州,連年收獲豐碩。其友高郵楊君跛漁名員者,以標本贈會中,且媵之以說日‘稻水谷,性陰,宜土卑濕,麥旱谷,性陽,宜土高燥,物性使然也’?!彼麄兝酶鞣N社會關系,求得佳種:“余友孫君荔軒蔭庭昆季,函致西友,托購美麥數磅,俾鄉佃邗人種之,以驗異同,冀開風氣。戊戌麥秋,偕友往觀,似與華產迥別,色濃莖高,穗長葉大,一望翹然獨出,百步外即知為異種?!钡_始試種時不得要領,“唯以麥苗過稠,兼遇積雨,所獲甚少。然顆粒之肥大顏色之光潔,舊時面目,未失本來,致足喜也?;蛉?初肖所生,再則不類,心疑之。其秋,命佃以所獲者再試之,今夏收刈,仍肖前狀,唯較華麥遲熟十日,為可異耳?!蓖ㄟ^試種后,他們向農民宣講:“美種小麥之穗,壯于中國尋常種且倍,富于小粉質,杵粉潔白,而華麥則遜之,然剖視而查以顯微鏡,與華麥較,則華麥明而美麥暗。蓋華麥膠質較富也。且收成之期,亦華麥短于美。由是觀之,華麥非無可取也。嘗考美國種植之物,移植中土,靡弗宜者,唯較之中土產,收刈皆較后期。殆美國溫度,高于中土,故移植溫度較低之地,不免延其時期耳。美棉亦然。今欲為之改良,宜依植物學新理,取華種之佳者,與美種,施人工交合,則向之成熟期遲者,必改而較早,向之膠質寡者,必改而增多,合兩國之種,取其性質之善而改其不善者,在一反掌間耳?!逼淇少F之處不僅在于試種成功,更重要的是使當地農民了解了中西農作物品種的差別及各自優缺點,教授農民近代植物學、育種學等方面的知識。

清末,由于西方農學的傳入,加之“重農思潮”的興起,所以人們對興辦新式農業教育愈來愈重視,基層農業教育也由此獲得了迅速發展,興辦新式農業學校,散發農書農報,舉辦農事演說等一系列農業教育形式全面展開,促進了西方近代農業科技知識在基層的傳播和推廣。清末走上了一條切實可行且行之有效的新知識推廣之路。當然,就全國而言,這一時期西方近代農業科技知識在基層的推廣活動僅僅是開了個頭,尚不能完全改變中國農民、農業和農村的全貌,但是,這是先進的農業科技知識在中國普及推廣的有益嘗試,起了開風氣之先的作用,并為后世的進一步普及推廣積累了寶貴經驗,對當今社會具有極其重要的借鑒意義。

【作者簡介】胡茂勝,男,1979年生,安徽巢湖人。巢湖學院講師,南京農業大學博士生,主要研究農業史。

曹幸穗,男,1952年生,廣西桂平人,中國農業博物館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南京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

參考文獻:

[1]山西巡撫岑中丞飭議農務學堂札[N].農學報(第188期),1902

[2][鎮郡議設農學堂[N]申報,1905—12—13.

[3]批準試辦種植兼設學堂[N]申報,1907—5月日.[5]公牘[N]四川官報(第16冊),1907

[6]巴陵開辦蠶學之計劃[N]申報,1910—11-11.

[7]茶商組織茶務小學堂.申報,1910—11—12.

[8]皖北設立茶務講習所。申報,1910—12—22.

[9]秀水試辦蠶學分會章程嘰農學報(第154期),1901

[10]豐潤縣盧大令興辦農學稟[N]農學報(第22期),1898

[11]淮安蠶桑公院章程.農學報(第87期),1899.

[12]桐鄉蠶學館.育蠶淺說[N]農學報(第177期),1902.

[13]舒城縣斌農學校章程[N]農學報(第192期),1902

[14]泰州創設農務半日學堂[N].江西農報(第3期),1907

[15]直隸勸業道呈覆查趙州無極縣農會履歷并改正規則清冊

[z]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全宗代碼:20,案卷號:122

[16]昆新擬設蠶事試驗場[N]申報,1909年1月14日

[17]創設蠶桑公社[N]申報,1908—2—25.

[18]湘省開辦蠶業講習所[N].江西農報(第27期),1909

[19]傅春官江西農工商礦紀略[M].光緒三十四年(1908)石印本,安徽省圖書館藏

[20]各省教育匯志:江方雜志(第9期),1907.

[21]藩司周籌議農工商礦章程表式詳批[N].江西官報(第16期),1904

(中國整理)[22]廣東勸業道呈欽州農務分會章程照繕清折[z].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全宗代碼:20,案卷號:125.

[23]進賢縣陳朗儕大令給進邑諸生童閱看《農學報》章程[N].農學報(第70期),1899.

[24]教民牧養[N].農學報(第53期),1898.

[25]王古浩各省農牧總志卟東方雜志(第10期),1906.

[26]《泰興縣志》編纂委員會.泰興縣志[z]南京:江蘇人民出版杜.1993

[27]陶昌善.全國農會聯合會第一次紀事[M]臺北:文海出版社,1973

[28]李文治.中國近代農業史資料(第1輯)[z]北京:三聯書店,1957

[29]霍邱創辦農事試驗場[N]申報.1911—3—14

[30]農工商部奏直隸保定設立農務總會請予立案并飭令各省仿辦折[z]蘇州市檔案館藏檔,全宗號乙2-1,案卷號73,頁碼號28

[31]公牘IN]商務官報(第20期),1909.

[32]創辦《農務白話報》志聞[N]盛京時報,1911—9—13

[33]王樹楠等.奉天通志(第113卷)[z]沈陽:東北文史叢書編輯委員會,1983.

[34]農事演說會添設實業閱報室[N].盛京時報,1908-6-30.

[35]農業演說乏人旁聽[N].盛京時報,1908-10~15

[36]農學演說會之進步盛京時報,1909—4-2

[37]農業演說會之發達[N]盛京時報,1909—2—28

[38]農業演說場旁聽之踴躍[N].盛京時報,1909-5-7

[39]設立農政廳之先聲IN].盛京時報.1908-12—18

[40]解散農學講演會[N]盛京時報,1909—6—4

[41]商務印書館.大清光緒新法令(第3冊)[z]上海:商務印書館,1910

[42]各省教育匯志:直隸東方雜志(第9期),1906

[43]錫金農會之開幕[N]申報,1909—4—8

[441巴縣廷大令農務分會年終開會演說[N]廣益叢報(第30期).1910

[45]全椒縣創設農會詳請立案[N]申報,1911—6—6

[46]農工商部檔案[z].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全宗代碼:20,案卷號:125.

[47]廣東勸業道呈鶴山縣農務分會章程[z].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全宗代碼:20,案卷號:124.

[48]中山市檔案局,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香山明清檔案輯錄[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49]甌設支會IN]農學報(第22期),1898

篇4

關健詞 農業科技;推廣;培訓;成效;措施;吉林雙遼

中圖分類號 F32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16-0341-01

近年來,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村人口的變化,農業生產的形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在新形勢下,農民對農業技術培訓也有新的要求。為了將雙遼市農業培訓工作做好,取得良好的培訓效果,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和研究,取得了一些寶貴的工作經驗,現介紹如下。

1 雙遼市農業科技培訓工作的特點

1.1 區域開發促進科技培訓工作開展

進行區域開發,打造特色經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區域開發有利于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和應用,有利于實現規模化效益。隨著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展,雙遼市區域開發取得了較大成效。如國家級糧食自給工程,“旱作節水灌溉”等項目區的建設等。以區域開發為契機,進行農業科技培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促進了農業科技培訓工作的開展。

1.2 種植業結構的不斷調整使科技培訓工作有了新內容

雙遼市在過去主要種植玉米、水稻,科技培訓工作主要圍繞這兩大作物開展。近年來,為適應新形勢下農業產業結構的變化和市場對農產品的需求,新作物、新品種、新技術被引進,對農業科技培訓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1.3 農技推廣站的經營狀況與培訓工作緊密聯系

農技推廣站的經營狀況越好,培訓工作效果越好。如雙遼市柳條農業站,通過開現場會等多種培訓方法,僅1年就推廣使用水稻育苗缽盤10萬張,推廣作用背負式機械拋秧機近20臺,使水稻缽盤育苗拋秧栽培這一水稻種植史上革命性的新技術在柳條鄉得到應用。也使農民更加了解農業站,信任農業站,使農業站的各項工作都能順利開展。

2 農業科技推廣工作存在的問題

2.1 要切實加強對培訓工作的認識

實際工作中,部分縣、鄉(鎮)不重視農技推廣工作,對培訓工作認識不深入,對培訓工作投資較少,但上報成績時卻夸大培訓工作量。實際上,培訓工作開展的效果與新項目落實、新技術推廣、新品種引進等密不可分。新項目未落實,新技術、新品種未推廣,農技培訓工作的效果不好。

2.2 農業技術推廣方式滯后,缺乏推廣培訓的長效機制

目前農業技術推廣沒有穩定的支持途徑,導致農業技術推廣在示范基地建設、核心示范農戶培養等方面無法持續,難以滿足農民對現場示范指導和適時技術咨詢等直接有效推廣方式的要求。

2.3 要切實加強科技人員素質,提高科技培訓的質量

近幾年,農業科技隊伍建設在各級領導的關心下,進步很大,內部的崗位練兵工作常抓不懈,科技人員的自身素質提高較大。但也應看到,有部分科技人員的素質仍然沒達到要求,在實際指導中難免出現失誤甚至錯誤。不但造成經濟損失,還會造成社會影響,使以后的培訓工作很難開展。

2.4 盲目引入新品種,科技培訓舉步維艱

在市場大潮中,信息繁多,不少農民甚至部分基層領導對某些市場信息出現誤解,盲目引種一些新品種,上馬一些新項目,常給農民造成巨大損失。出現這種情況時,不但科技推廣工作不能取得預期效果,而且還對農業科技培訓工作造成了負面效果,降低農技推廣部門在農村的信譽,導致農民對農技推廣產生不同程度地逆反心理,不利于培訓工作的順利開展。

2.5 農業技術服務與農民素質提高結合不夠密切

農業技術培訓的主體是農民,只有提高農民的素質,才能提高技術培訓的效果。才能促進農業生產的順利開展。尤其面對農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少,種地勞動力普遍文化素質不高,年齡偏大以及農民組織化程度低的現實,對技術推廣與素質提高同步發展的需求更為迫切[1-2]。

3 搞好農業科技培訓工作的措施

3.1 加大對農業科技培訓的宣傳力度

在實際生產中,部分農民對農業科技培訓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新技術接受程度低,總是沿用已有的生產技術。為了順利開展農技推廣工作,要采用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大力宣傳農技推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讓農民群眾熟悉和了解農技推廣工作的開展目的、服務方式等相關內容[3-4]。

3.2 進一步實現培訓工作的多元化

為了達到良好的培訓效果,要改變授課方式和時間。要充分對培訓群眾的知識水平、接受特點進行了解,采取多種形式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授課過程中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等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激發學習興趣。授課時間要進行合理安排,既要避免培訓不及時造成的損失,又要避免因培訓和使用技術間隔時間過長導致農民對技術遺忘的現象。

3.3 提高農業科技推廣人員素質

農業科技推廣人員素質高低直接影響農業科技推廣效果好壞。建設一支責任心強、服務意識強、技術能力強的農業科技推廣隊伍,能夠極大地促進農業技術的推廣和應用。

4 參考文獻

[1] 姚鳳君.農業科技培訓實現農業增效增收——吉林省白城市老科協制定農業科技服務活動實施方案[J].今日科苑,2012(7):54-56.

[2] 梅河口市農業局.梅河口市冬春農業科技培訓掀起[J].吉林農業,2012(3):18.

篇5

摘要分析世行項目以農民為中心的項目運管模式,以期對國內項目的選項、運管等提供參考。

關鍵詞世界銀行;農業科技項目;運管模式

世界銀行(簡稱世行)是目前全世界范圍內資助項目最多、投資金額最大、政策性很強的發展金融機構。自1945年IBRD(國際復興開發銀行,世行的組成部分之一)成立以來,世行在世界各地組織實施了各種項目,總結和積累了一套項目設計、項目管理和項目后期評價的理論與方法,其中很多經驗值得學習和借鑒。2002年財政部在陜西、安徽、湖南和黑龍江4省啟動了利用世行貸款實施的農業科技示范推廣項目(以下簡稱世行農業科技項目),經過近10年的努力,項目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1項目理念

1.1公眾參與是世行項目的基本理念之一

農民參與是世行的重要理念之一,世行也是以農民為中心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世行認為公眾參與是實現項目目標的重要保證,對于改善社會公平、扶貧和加強環境管理等至關重要,也是確保發展中國家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早在1981年,世行就將“公眾參與”作為一項世行政策予以實施;1990年世行成立1個參與式發展學習小組;1994年,世行參與式發展報告,明確提出“參與是這樣一個過程,項目利益相關群體能夠通過它影響、共同控制涉及他們的發展介入、發展決策和相關資源”;1996年,世行出版《世界銀行參與手冊》,指導在項目周期中如何具體落實各項工作。自此,世行在其貸款項目中對“公眾參與”都提出明確的要求,并將“參與式發展”的理念貫穿于項目建設的始終。世行農業科技項目充分體現了世行的“公眾參與”這一理念[1]。

1.2帶動農戶增收是世行農業科技項目立項的前提

保護弱勢群體、縮小貧富差距、促進社會公平也是世行始終堅持的理念之一。世行農業科技項目的根本宗旨是通過示范與推廣先進實用的農業技術,促進各地優勢特色農產品的產業化,帶動農民增收[2]。項目規定,每個子項目要保證至少50%的財政資金投向受益農戶。安徽省立項的17個子項目,不論是何種模式,立項的基本前提就是項目實施后要能帶動農民增收?!捌髽I(公司或合作社)+農戶”是安徽子項目的主要模式,對該種模式選項時,不僅要看公司的實力和經營狀況,而且要看公司是否愿意為農民提供技術、信息和市場等服務,更要看公司和農戶之間是否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和風險共擔機制;對于毛集、南陵等“政府與農民互動”的項目模式,選項時不僅要看項目建設是否以農民為中心,政府是否為廣大農戶提供技術服務和適用技術培訓,而且要看農民在項目中是否能實現預期的增收目標。因此,安徽的各子項目特別注重扶持廣大農戶(特別是貧困戶),以農戶為重點扶持對象,重點為農戶提供技術、信息和市場服務,不僅中央財政資金(世行貸款)用于支持農戶的比例超過50%,而且地方財政配套資金也加強對農民的支持,雖然部分子項目的投資有所調整,但始終沒有違反這一規定。即使是流向企業(公司或合作社)的資金,目的也是為了提高企業的帶動農戶能力,而不是為了增強企業自身的競爭力,并明確要求企業必須與受益農戶建立合理、可行的利益聯結機制,為農戶提供多種技術服務。如淮北肉鴨子項目幫助農戶建設養殖小區,也為企業建設技術服務站,但企業必須為養殖戶提供足夠的服務,包括以低于市場價20%的價格為農戶統一提供合格鴨苗、以成本價為養殖戶提供飼料和防疫藥品、免費為養殖戶提供技術培訓、訂單收購養殖戶成品鴨等。

2項目實施

2.1立項前充分聽取農民意見,確保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和決策權

世行項目在管理上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前期準備工作十分充分,既重視對項目本身的評估,又十分注重對項目建設者(項目承擔單位和項目區農民)的考察。世行農業科技項目自2002年7月開始選項,各子項目在選項之初,就多次深入農戶、調查走訪、召開座談會,宣傳世行科技項目的建設意義和目標,了解項目區農民群眾的需求,廣泛征求農戶的意見和建議,確定項目參與的標準,根據農民的自愿原則而選擇參與[3]。如歙縣有機茶子項目,不僅將項目目標(將傳統茶葉生產改造成有機茶生產)、農戶的遴選標準(擁有的茶園符合有機茶基地立地條件,家庭人均純收入低于全縣當年人均純收入或家庭婦女勞動力人數占60%以上的農戶等)、農戶承擔的義務(按項目技術要求進行茶園改造)、農戶享受的權利(轉換期前2年內每年享受525元/hm2的補貼、享有無償技術培訓等服務)、茶園驗收標準等內容在項目區公示,而且將相關內容以合同形式明確下來,并將最后所選擇的受益農戶張榜公示,確保項目區農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決策權。世行農業科技項目中留有10%的資金作為創新基金,安徽省創新基金項目的選項,在總結第1輪選項經驗的基礎上,堅持公開、公平、公正和透明、高效的原則,不僅在《安徽日報》等媒體上及時選項公告,公開選項標準、選項程序、資金使用要求、建設內容和申報程序等,積極開展社會化申報工作,而且在各候選項目區也如實公布相關信息,然后再組織專家進行認真評審,初選出創新基金項目。該種以農民為中心的選項方式獲得國家農發辦和世行專家的充分肯定和較高評價。

2.2“社會評估”促進項目采取相關措施,保證農民公平受益并參與項目設計和實施過程

社會評估是世行項目的必備程序之一。2003年7月,由中山大學中國族群研究中心專家組成的社會評估組,應用參與式社會評估的方法,深入到安徽各子項目區,通過與各級項目辦、參與項目的公司、項目所在地村民及項目參與農戶等不同人群座談,了解項目準備情況,廣泛征集建議,制定出各立項子項目以及項目整體的“農民受益人參與綱要”,以吸引、保證農民積極參與到項目的設計、實施、監督和評價的過程中,對保證項目區農民公平受益和促進其積極參與項目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4]。如社會評估開展的入戶調查,所選擇的訪談對象包括一定比例的婦女和貧困戶,重點征詢農戶參與項目的經歷、對項目的認識度以及如何提高項目參與程度的真實看法,了解項目實施中存在的困難以及提出的建議等,通過對婦女和貧困戶的生產生活現狀、參與項目的經歷、建議等的關注,充分體現了項目以農民為中心的理念。

2.3堅持以農民為項目實施主體,充分體現其主體地位

任何一項管理措施都是通過人的行為活動實現,因此,參與人的積極性與項目預期目標息息相關。世行農業科技項目涉及千家萬戶,為了讓廣大農戶直接參與和關心項目建設,充分尊重農戶的意愿,調動其參與的積極性,各子項目始終把農民作為平等的合作伙伴,強調、吸引更多農戶廣泛參與。在項目前期準備階段,盡可能讓農戶參與項目的規劃設計,特別是面向農戶的投資方案都能讓農戶知曉,推廣的技術方案盡可能根據農民的生產需求來確定[5]。項目實施階段,對分散于一家一戶、技術要求不高的工程采取社區參與的方式進行建設,由縣級項目辦以公開透明的方式選擇社區組織,簽訂社區參與項目建設合同,下達社區與受益農戶參與項目書,社區再與受益農戶簽訂合同。通過合同把受益農戶與項目承建單位放在平等的位置上。社區引導農民參與項目建設,嚴把材料關、安全關和質量關,協調解決施工中出現的各種矛盾與問題。工程竣工后,社區組織農戶代表、建設單位共同對工程進行逐戶逐項驗收,施工單位憑驗收移交表到縣項目辦辦理報帳手續。這種社區參與的方式,能充分發揮基層民主,調動廣大群眾參與項目建設與管理的積極性,既可節省費用,又提高建設效率,同時,農戶全程參與,建設過程公開透明,更能得到群眾的認可,給項目管理帶來很多方便。

2.4技術推廣以農民參與為核心,充分體現農民的需求

技術推廣是世行農業科技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世行農業科技項目的科技推廣方式與國內科技項目存在顯著差異。過去,國內科技推廣多是一種單向、自上而下的過程,對技術的選擇也常是一種由上往下、層層下達的過程,缺少基層農民的主動參與,缺乏農民對技術應用的選擇與反饋,這種培訓常表現為“滿堂灌、一言堂”,培訓內容由專家和技術員主觀決定,但所選擇的技術并不一定是農民真正需要的,致使效果不佳。世行農業科技項目的科技推廣主要采用參與式培訓,強調把農民作為推廣的主體,采用自下而上的推廣方法,對技術的選擇和決策由廣大農民的充分參與而共同做出,是以農民需求為導向,農民根據生產需要或自己遇到的技術問題而主動尋求、學習并采用技術,有關技術部門或專家則根據農民的需求提供咨詢服務。該培訓模式的重點是了解農民的技術需求,不僅針對性更強,而且能幫助農民去發現、分析、解決面臨的問題,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和能力,并最終使農民具備科學決策能力[6]。在具體培訓方法上,世行農業科技項目也采取許多新模式,如南陵縣的水稻IPM子項目,借鑒FAO倡導的農民田間學校(FFS)的方法,將農民分成不同的興趣小組,提高農民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可充分挖掘他們的知識和技能,發揮其相互間的傳播和拓展能力,特別是發揮當地“能人”的輻射帶動作用。

3項目監測評價

監測評價是世行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世行所倡導的監測方法為參與式監測,主要由受項目影響人(公眾)對項目的實施情況進行監測,就監測所發現的問題提出建議,制訂行動方案,并激勵各方執行。為客觀評價世行農業科技項目的實施效果,及時發現實施中出現的問題,安徽各子項目在項目啟動之后,分別在項目區和非項目區選擇典型農戶,根據其收入情況確定評價基線,再根據收入變化評價項目目標完成情況。如歙縣有機茶子項目,在項目區和非項目區分別選擇30個典型農戶,按中低收入分2組,每組分15戶,統一印制了《項目監測農戶收支情況登記簿》和《項目建設過程記錄本》,由農戶記錄自家參與項目建設的各環節和內容,并逐日登記家庭收支情況,特別是茶葉生產的收支情況,逐月匯總。通過讓參與項目的農戶與自己未實施項目前比較,再與當地未參加項目的農戶比較,由農民自己客觀評價項目實施效果。公眾參與是監測過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種方式能及時評估項目變化并從中獲得經驗,這種監測不僅與項目效果的檢測有著緊密關系,同時也能增強農民的主人翁感與責任感,增加項目透明度,提高項目的社會效益,促進項目整改等[7]。

綜上所述,世行農業科技項目從前期準備到建后評價,始終堅持以農民為中心,將農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我國很多農業類項目(如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農業產業化項目、農業科技示范推廣等)的工作重點在農村、受益主體是農民、管理主體也是農民。因此,可以借鑒世行農業科技項目“以農民為中心”的理念與做法,采取“全程參與式”的實施,進一步將農民參與項目實施變成他們的自覺行動。

4參考文獻

[1] 晏文燦.引入世行先進理念提高項目管理水平[J].中國農業綜合開發,2007(11):44-45.

[2] 朱湖根,鄭軍,宋志鑫.創新機制認真實施世行貸款農業科技項目[J].中國農業綜合開發,2007(7):38-40.

[3] 潘忠.“十一五”期間黑龍江省農業科技項目管理改革探索[J].黑龍江史志,2007(5):8-9.

[4] 吳躍民,楊奕,朱寶玉.引進國際先進農業科技項目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農業經濟,2003(3):33.

[5] 河南省“一二五”科技興農示范工程工作進展概述[J].河南農業科學,1991(8):38-40.

篇6

通過觀光旅游方面的實習進一步了解綠色植物的生長習性和在生活當中的應用價值,在這個基礎上把所學的專業理論知識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培養自己的實際工作能力與分析能力,以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二、實習時間: 200XX年1月5日——200XX年4月5日

三、實習單位:云南昆明市盤龍區生態農業科技展示園

四、實習地點:昆明市盤龍區金殿麥沖村

五、實習內容和過程:

盤龍區生態農業科技展示園于XX年開工建設,投資規模1100萬元,經過三年的建設,已成為我省一座規模大、科技含量高、生態環境美、觀光休閑配套齊全,集農業科技、生產示范、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科普示范、商業貿易“六位一體”的現代農業高科技生態展示園。

盤龍區農業科技展示園于XX年10月27日全面完工并正式投入運營。園區建筑總面積為6172平方米。建有1600平方米的標準薄膜展銷溫室1棟,1548平方米的pc板瓜果園溫室1棟,3024平方米的pc板生態餐廳1棟。園區集種植,觀賞,餐飲,娛樂于一體,體現了現代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趨勢,為市民的出游、親和自然提供了新的場所。園區的 展示園占地35畝,分為采摘園區、示范觀賞園區和休閑娛樂園區以及綠色超市四大功能。建園以來,大棚面積達17000平方米,已種植綠化苗木2萬余株,50余個品種;觀賞食用瓜果品種41個,特色蔬菜和野生蔬菜品種20個。今年引進了五彩番茄、迷你黃瓜、紫色苣菊、紅珊瑚、火焰菜、苦苣等15個新品種。目前,已解決農村勞動力轉移和下崗職工再就業130人,有力地推動了雙龍旅游小鎮建設工作。 盤龍區農業科技展示園的建成,為盤龍區貫徹落實昆明市發展都市戰略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也為雙龍片區旅游小鎮的發展開創了。

在園區里我主要負責接待來到這里的游客,而每天要接待的人數還是多的,經濟效益更是可觀的,功能更是多方面的:

1、經濟生產功能,農業示范以農為本,是產業化發展的具體體現。

農業是我國必須要發展的產業,當今社會,是經濟高速發展的社會,我們擁有了知識,更需要物質上的滿足,也就是溫飽問題,我們要把農業搞好還是一件任重道遠的話題。發展觀我們要嚴格把握好,發展是硬道理。農業觀光屬于產業觀光的一部分,是一種將農業與旅游業相結合的消遣性生態旅游活動,利用規劃地有利的自然條件通過規劃設計建成各種活動場所,如風景游覽、水面垂釣、鮮果采摘、狩獵捕撈、農村風俗體驗等活動來吸引游客,帶動城郊或鄉村旅游業的發展。近年來,伴隨著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現代農業不僅具有生產性功能,還具有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人們提供觀光、休閑、度假的生活性功能。隨著收入、閑暇時間的增多,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競爭的日益激烈,人們渴望多樣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農村環境中放松自己。于是,農業與旅游業邊緣交叉的新型產業—觀光農業應運而生,拓展了農業發展的新空間,開辟了旅游業發展的新領域。

隨著社會的發展,旅游業已成為全球經濟中發展勢頭最強勁和規模最大的產業之一。旅游業在城市經濟發展中的產業地位、經濟作用逐步增強,旅游業對城市經濟的拉動性、社會就業的帶動力、以及對文化與環境的促進作用日益顯現。旅游業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之一。作為國民經濟的新興行業,中國旅游業在發展初期就明確了開發建設的基本方針。一方面堅持對外開放,廣泛吸引海內外各界資金;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鼓勵國家、集體、個人投資建設旅游項目。這種開放的投資方針推動了中國旅游投資市場的活躍和旅游接待能力的提高,為旅游業的繁榮發展創造了條件。盡管旅游業的發展仍存在諸多問題和障礙,特別是旅游業管理體制和投資機制的市場化程度較低,但總體上看,旅游業的投資環境呈不斷優化的趨勢。我們的園區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2、示范傳播功能,有現代農業高科技的示范,推廣和傳播職能。

說它具有示范性,是因為,在這里我們還有一個基地,在基地上,我們發展生產,種植養殖多樣化,把我們的產品推出市場,在市場上把我們的名字打出去,通過產品來傳播我們的旅游示范園。農產品的推廣帶動了我們經濟上的發展,像那些無公害雞蛋,走進了市場,進入了千家萬戶,它的名字已經走出了家門,很快傳播開來,這一典型的例子足以說明了它的傳播性。

3、觀光休閑度假功能,是現代高科技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補充手段。

觀光休閑是此生態園的特點,現在人們都是緊張的忙碌著,快節奏的生活,把很多人都繃在了弦上。放松心情,這里是最好的選擇,快節奏,把你我都累得無法呼吸,來到這里你就會有種進入了世外桃源的感覺,其實陶淵明的世外桃源也不過如此。而且,這是現代高科技發展的社會,應用高科技手段,更加完善環境,可以做到古代人做不到的事情,體現高科技的力量?!÷糜斡^光農業是以農業和農村為載體,農業與旅游業邊緣交叉的新型產業。它不僅具有生產性的功能,還具有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人們提供觀光、休閑、度假的生活性功能,被譽為21世紀的新興產業。以北京為例,發展旅游觀光農業的收入已達到農業總收入的30%以上。云南省作為有著悠久歷史的農業大省,大力發展旅游觀光農業,實現農業與旅游業的最佳結合,既符合本省農業結構戰略調整目標,也在一定程度上順應了世界生態旅游發展的大趨勢。 現代社會,人們渴望能在優美的環境中放松、休閑。于是,回歸田野、自然的觀光農業就成為人們最好的選擇,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做農家活、看農家景成了新的熱點。據專家介紹,觀光休閑農業,在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20世紀70年代就已形成產業規模,進入90年代,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觀光休閑農業也應運而生。生態觀光農業園主要是以發展養殖、種植園為最主要的經營項目,養殖和種植品種力求做到新、奇、特。在養殖品種中,可引入市場銷售情況較好、人人愛吃的動物及特色品種。種植項目應引進速生、抗病豐產、好看、好吃,或外觀奇特的產品。

4、科普教育功能,面向學生和市民的 學農的實踐基地,也是休閑旅游區。

通過科普來體現農業的價值,來讓更多的人來了解這里,這也是園區的主要思想,因為園區的主題思想就是以“農業科技與生態旅游”為宗旨,突出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的組裝和應用、示范,以體現其經濟型。打造一個農業與旅游業有機的緊密結合,相得益彰的品牌,并通過科技農業、生態農業景觀,通過旅游載體,推進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建設,有增強了示范輻射的功能。以此奠定農業旅游項目發展的基礎,探索出一條傳統農業走向現代化、都市化、商品化的新路子,同時帶動周邊地區農村經濟的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該園區現新增農業科技培訓中心一棟,內設三個大會議室,約200㎡,一個小型會議室,20㎡,一次性可容納340余人的會議室。園區可以長年無休的向公眾開放,有開放式的草坪廣場XX㎡,可舉行較大型的各類戶外活動,有意可容納500人同時就餐的餐廳。 示范園以展示現代農業高新技術—蔬菜無土栽培技術(水培紅薯,水培草莓,基質栽培番茄等)和種植展示特色瓜果蔬菜活體植株為特色?,F已引進種植瓜果蔬菜品種84個,綠化樹和花卉品種56個。示范園現有員工150人,其中項目管理人員12人,技術管理人員5人,本地失地農民20余人,下崗女工20余人,下崗女工和應屆女大學畢業生79人,占公司總員工的50%。在目前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情況下,女大學生在這里有了一個展示的平臺,為了讓更多的大學生就業,示范園申請成為“女大學生創業實踐基地”,讓剛走出校門的女大學生揚起了風帆。此公司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我也看到了它的前景。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說的一點也不假。

六、總結與體會

我在這實習期間我擔任科普導游工作。我每天面對的不再是學生,而是更多陌生的面孔,我漸漸的發現自己專業知識不熟悉,給他們、自己帶來的困擾,但我來到這里也很開心。這里似乎有種神奇的魅力,在這里,展現在我眼前的是一片綠色,是希望的指示燈,是幸運的號碼牌??吹竭@些植物我發現你對它說話時它是有感知的,雖然我不知道它的語言,但我也會用心去呵護,微笑每一天的對待他們,漸漸的我發現他們也在對我微笑。

這里不僅僅是一個生態園,更是許多許多生命孕育的地方,我每天與它們在一起,真的很有趣啊。這里有一個瓜果園里面有很多奇異的瓜果,比如:鶴首,你別說,它的形狀和仙鶴還真有幾分相似呢,還有黑子南瓜,頑皮小孩,胡須瓜,金童玉女,等等。生態園因為有了它而變得不一樣了,它是一個集觀光休閑為一體的園區,來這里的游客大多數是昆明的市民,這里的交通并不很方便,但是還是有很多人慕名而來。剛來到這里的時候我就有個疑問,“為什么這里會被這么多的人所喜歡呢?”時間久了我才了解,它有它的可貴之處、特別之處。在這里你看不到塵事的喧囂,這里的空氣是新鮮的,天空是藍色的,草兒是芬芳的,充滿愛的味道。在這個瓜果園里它還設計了休息的地方,當游客們走累了的時候可以在瓜棚里休息,喝茶、聊天、打牌。這里還有冷飲,小吃之類的東西,就像是渡假村一樣,在忙碌了一個星期之后,有一個這么寧靜幽美的地方可以放松一下也是不錯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工作的壓力也在不斷高漲,它就像彈簧達到一定程度就會斷一樣,幸虧有這樣一個可以放松的地方,可以讓忙碌的生活緩解一下。

篇7

王 斌1,張 富2,王建中1,王秀芳1

(1.河北農業大學經貿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1;2.科技部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北京 100045)

摘要:借鑒首屆農業科技創新創業大賽的評選實例,構建了農業科技企業投資風險評價體系,并利用AHP-模糊綜合評價方法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影響兩個企業最終分值差距的主要原因是企業的創新能力。該評價體系和評價方法對完善農業科技創新創業大賽的評選機制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農業科技企業;風險評價指標體系;AHP-模糊綜合評價方法;風險投資

中圖分類號:06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20-5075-04

Risk Evaluation System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terprise Investment and its Empirical Study

WANG Bin1,ZHANG Fu2,WANG Jian-zhong1,WANG Xiu-fang1

(1.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Trade,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Baoding 071001, Hebei, China;

2.China Rur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enter,Beijing 100045,China)

Abstract: Based on examples selected from the first competi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 risk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terprise investment was constructed. Empirical study was conducted using AHP-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in reason causing the final score gap of two enterprises was innovative ability of the enterprise. The evaluation system and evaluation method wa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perfecting the selection mechanism of agricultural innovation competition.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terprise; risk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HP-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risk investment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發生了重大而深刻的變化,但歷史造成的城鄉二元結構狀況依然存在,農村發展滯后于城市的狀況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城鄉差距不斷擴大。如何解決“三農”問題、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首屆中國農業科技創新創業大賽的舉辦就是針對這個問題進行的有益探索。

大賽在項目評選機制方面進行了創新,首次將技術項目專家和風險投資專家結合在一起,以確保篩選出的項目既有技術上的先進性,又有投資的可行性,實現了農村領域科學技術選拔與管理機制的重大創新,對推動農村科技創新與推廣、實現現代金融服務與農村經濟的結合有重要作用。項目篩選過程中,技術專家和風險投資專家分別從項目的創新性、行業地位、市場前景、管理團隊、財務分析、融資計劃、商業運作模式、風險控制等8個方面進行量化打分,依據量化數據,建立數學模型,并用模型計算分析對象的各項指標及其數值,使研究更加規范化和科學化。因此,對農業科技企業投資風險綜合評價體系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顯得尤為必要,本研究選取了首屆中國農業科技創新創業大賽成長組第一名和第二名的企業進行實證研究,以驗證評價體系的效果。

1 農業科技企業投資風險評價指標體系

與其他發展時期的風險企業不同,進入成長期的農業科技企業發展前景大都比較明朗,影響企業發展的各種不確定因素大為減少,風險也隨之降低。由于產品已被市場接受,市場需求比較明確,企業組織漸具規模,盈利逐步增加,投資風險評價應側重于團隊管理的有效性、技術和產品的持續發展能力、企業研發體系、產品的競爭力、市場竟爭優勢、市場成長的潛力、企業市場業績、企業財務狀況、上市可能性、全方位風險因素分析等[1]。借鑒首屆中國農業科技創新創業大賽的實際評選經驗[2],結合農業科技企業的特點、風險投資決策的一般規律和中國風險投資業發展的現實狀況來建立農業科技企業投資風險的評價指標體系[3],具體包括創新能力、管理團隊、商業模式、行業及企業的行業地位、運營狀況、財務狀況、融資情況和環境等8個方面,一共43個指標,詳見表1。

2 評價方法——AHP模糊綜合評價模型

風險投資業的AHP-模糊綜合評價[4-9],就是對建立起來的多層次指標體系用模糊評價的數據和層次分析的方法來定量研究,最終得出農業科技企業的風險投資水平。本研究是根據評價指標體系,應用AHP法來確定各指標的權重,用模糊隸屬度的方式來度量評價分析對象,最終得出綜合評價結果。

2.1 AHP法確定評價指標權重系數

1)建立層次結構模型。深入分析并確定影響企業投資風險的因素,列出影響因素的遞階結構及從屬關系,并設定對應的符號(表1)。設U={U1,U2,U3,U4,U5,U6,U7,U8}為評價因素集,A表示目標。其中創新能力U1={U11,U12,U13,U14,U15,U16},管理團隊U2={U21,U22,U23,U24,U25,U26},商業模式U3={U31},行業及企業的行業地位U4={U41,U42,U43,U44,U45,U46},運營狀況U5={U51,U52,…,U513},財務狀況U6={U61,U62,U63,U64,U65},融資情況U7={U71,U72,U73},環境U8={U81,U82,U83}。

2)構造判斷矩陣。建立判斷矩陣U,矩陣中的元素Uij表示對評價目標A而言,Ui比Uj的相對重要性,Uij值采用1-9判斷標度法并綜合專家群體咨詢意見進行確定。

U=U11 U12 … U1jU21 U22 … U2j■ ■ ■ ■Ui1 Ui2 … Uij

3)層次排序及其一致性檢驗。對特征向量做歸一化處理,確定各層次單排序權向量W,接下來計算各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指標CI,CI=(λmax-n)/(n-1),進一步計算隨機一致性比率CR=CI/RI,進行一致性檢驗。

4)層次總排序及其一致性檢驗。根據層次單排序的計算結果,由層次結構模型的最底層向最高層逐層推求層次總排序權重向量,得出各項投資風險因素對于最高層次(總目標層)項目整體投資風險的相對重要性的排序權重,最后進行一致性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評價指標括號內為匹配權重。

2.2 模糊綜合評價模型對投資風險進行評價

1)確定評價指標集和評判評語集。評價指標集同AHP法;評語集V={V1,V2,V3,V4,V5},其中V1代表風險高,V2代表風險較高,V3代表風險一般,V4代表風險較低,V5代表風險低。

2)確定評價矩陣。設Uij隸屬于第k(k=1,2,3,

4,5)個評語的隸屬度為rijk,則可構造評價矩陣Ri:

Ri=ri11 ri12 … ri1kri21 ri22 … ri2k■ ■ ■ ■rij1 rij2 … rijk

其中,rijk是整個評審專家組在第k種風險程度對第Uij項指標進行評價的概率,rijk=mijk/N通過統計調查法得到,N表示參與評審的專家人數,mijk表示對第Uij項指標合計有mijk個人選擇第k個評語。

3)準則層模糊綜合評判。對每個Ui={Ui1,Ui2,Ui3...,Uim}的m個因素,按模糊綜合評判方法可得準則層綜合評價向量Ai?莓Ai=Wi?莓Ri={ai1,ai2,ai3,ai4,ai5},i=1,2,...,8,Wi為Ui指標的權重系數,其值由層次分析法確定;Ri為對Ui的單因素評價矩陣,式中的符號“?莓”表示模糊合成運算。

4)目標層模糊綜合評判。將Ui(i=1,2…,8)看成一個指標,這樣U={U1,U2,U3,…,U8},得出目標層綜合評價矩陣R。進而得目標層綜合評價向量A=Wi={a1,a2,a3,a4,a5}。

R=r11 r12 … r1kr21 r22 … r2k■ ■ ■ ■ri1 ri2 … rik

5)根據最大隸屬度原則對模糊綜合評價進行評判和分析。根據最大隸屬度原則進行風險判斷和分析。

3 實證研究

以首屆中國農業科技創新創業大賽成長組一等獎企業Z和二等獎企業Y為例進行對比研究[10]。

3.1 Z企業案例評價

Z企業是專門從事畜禽場規劃、設計、建造和管理咨詢“一體化服務”的專業公司。公司目前主要業務包括畜牧場規劃、設計、建造,為客戶提供交鑰匙工程;畜牧場設計咨詢和可行性研究;現有畜牧場的整體改造;畜牧場配套設備銷售;畜牧養殖工藝咨詢培訓等。應用模糊數學評價法對Z企業的投資風險進行綜合評價。

1)準則層模糊綜合評判。邀請9位專家參與風險程度評價,統計后得到該指標的統計概率,列于評價矩陣Ri。以創新能力(U1)分析為例,得到其相應的投資風險綜合評價向量A1。通過專家評審后創新能力的風險程度評價概率矩陣為:

R1=0 0 0 0 9/90 0 0 2/9 7/90 0 0 1/9 8/90 0 0 2/9 7/90 0 1/9 2/9 6/90 0 0 1/9 8/9

根據模糊數學評價模型得:

A1=Wu1?莓R1=[0.32,0.05,0.13,0.13,0.05,0.32]?莓0 0 0 0 9/90 0 0 2/9 7/90 0 0 1/9 8/90 0 0 2/9 7/90 0 1/9 2/9 6/90 0 0 1/9 8/9=[0,0,0.006,0.101,0.893]

同理得出準則層其他幾項的投資風險綜合評價向量:管理團隊的投資風險綜合評價向量A2=[0,0,0.043,0.460,0.487];商業模式的投資風險綜合評價向量A3=[0,0,1,0,0];行業及企業的行業地位的投資風險綜合評價向量A4=[0,0,0.117,0.233,

0.757];運營狀況的投資風險綜合評價向量A5=[0,0,0.017,0.312,0.671];財務狀況的投資風險綜合評價向量A6=[0,0,0.098,0.159,0.743];融資情況的投資風險綜合評價向量A7=[0,0,0.185,0.741,

0.074];環境的投資風險綜合評價向量A8=[0,0.074,0.519,0.407,0]。

2)目標層模糊綜合評判。結合以上各指標權重和準則層相對應變量的投資風險綜合評價向量Ai,根據模糊綜合評價模型可以得到最終的農業科技企業投資風險綜合評價向量A,其結果如下。

A=w?莓R=[0.2,0.2,0.1,0.1,0.1,0.1,0.1,0.1]?莓0 0 0.006 0.101 0.8930 0 0.043 0.460 0.4870 0 1 0 00 0 0.117 0.233 0.7570 0 0.117 0.312 0.6710 0 0.098 0.159 0.7430 0 0.185 0.741 0.0740 0.074 0.519 0.407 0

=[0,0,0.203,0.297,0.501]

按照模糊綜合評價法的最大隸屬度原則,最終的評價結果顯示,最大值0.501所對應的風險等級為V5,即此項目的投資風險應定位于“低風險”。

為了便于不同企業最終結果的比較,可以對結果進行進一步的變換,把不同評語集賦以一定的數值,如:設H為企業投資可行性,向量C={C1,C2,C3,C4,C5}={50,60,70,80,90}。用所得到的評價結果與數值向量結合,得到Z企業最終的投資可行性得分為:

H=[0,0,0.203,0.297,0.501]?莓5060708090=[83.06] (結果越大越好)

3.2 Y企業案例評價

Y企業主營農用挖掘機、裝載機、高空作業車、輪胎式起重機、電瓶叉車等農機,集科研開發、生產銷售、現代服務為一體,擁有自營進出口權。公司發展定位于小型農用工程機械的研發制造,以實現挖掘機國產化為己任,服務新農村建設為使命,為中國乃至全球產業發展推出高性價比的工業產品。

Y企業案例中的指標權重確定和模糊綜合評價過程與Z企業案例一樣,這里不再贅述。下面只列出其最終目標層模糊綜合評價結果。

A=w?莓R=[0.2,0.2,0.1,0.1,0.1,0.1,0.1,0.1]?莓0 0 0.034 0.196 0.7700 0 0.143 0.410 0.4370 0 1 0 00 0 0 0.397 0.5930 0 0.033 0.451 0.5160 0 0.159 0.098 0.7430 0 0.733 0.257 00 0 0.147 0.733 0.110

=[0,0,0.243,0.315,0.438]

按照模糊評價法的最大隸屬度原則,最終的評價結果顯示,最大值0.438所對應的風險等級為V5,即此項目的投資風險應定位于“低風險”。

參照對Z企業案例分析,對結果進行進一步變換,把不同評語集賦以一定的數值,如:設H為企業投資可行性,向量C={C1,C2,C3,C4,C5}={50,60,70,80,90}。用所得到的評價結果與數值向量結合,得到Y企業最終的投資可行性得分為:

H=[0,0,0.243,0.315,0.438]?莓5060708090=[81.63]

(結果越大越好)

3.3 評價結果的進一步分析

上述計算結果表明,Z企業最終的投資可行性得分要高于Y企業,這從另一個角度驗證了首屆農業科技創新創業大賽評選結果的科學性。同時,可以進行進一步分析,找出造成兩個企業之間差距的影響因素。通過上述計算結果發現,影響兩個企業最終得分的因素在于模糊評價向量中的最后一項,即Z企業為0.501,而Y企業為0.438。

現把這一項的模糊計算結果列出:

Z企業:Az=(0.2×0.893+0.2×0.487+0.1×0+

0.1×0.757+0.1×0.671+0.1×0.743+0.1×0.074+0.1×0)=(0.179+0.097+0+0.076+0.067+0.074+0.007+0)=0.501

Y企業:Ay=0.2×0.770+0.2×0.437+0.1×0+

0.1×0.593+0.1×0.516+0.1×0.743+0.1×0+0.1×0.110)=(0.154+0.087+0+0.059+0.052+0.074+0+0.011)=0.438

通過Az和Ay的對比計算可以看出,影響兩者最終數值差距的主要因素是算式中的第一項,即企業的創新能力。

4 結果與討論

1)研究結合以往投資風險評價方法,結合農業科技企業的發展特點,借鑒首屆中國農業科技創新創業大賽的評選實例,構建了農業科技企業投資風險評價體系,該評價體系的建立對完善農業科技創新創業大賽的評選機制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對獲獎企業的投資風險評價結果驗證了農業科技企業投資風險評價指標體系及評價方法的可操作性,有很強的實踐價值。該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的確立既對完善農業科技創新創業大賽的評審工作提供了有益參考,同時也填補了國內在農業科技企業投資風險領域研究的空白。

2)利用AHP-模糊綜合評價方法對獲獎企業進行了定量分析,所得結果與實際的評審結果基本一致(兩個項目得分都很高,Z企業得分比Y企業高),從另一個角度驗證了首屆中國農業科技創新創業大賽的評價結果是公平、科學的。再有,通過定量分析可以清楚地找出兩個企業在各個指標中的分值差距,并確定影響兩者最終得分的主要因素在于企業的創新能力。因此,該方法既可以幫助投資專家比較準確地評價農業科技企業的風險程度,也為農業科技企業提升自身競爭力找到了著力點。

3)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目前對農業科技企業的投資風險研究較少,該評價指標體系篩選出來的優秀企業在未來能否真正如預期發展,還有待時間的檢驗。因此,仍需深入進行后續的跟蹤調查。

致謝:科技部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為本研究提供企業的調查數據,特此表示感謝。

參考文獻:

[1] 王京坡.風險投資項目的風險評價體系研究[D].西安:西北工業大學,2003.

[2] 科技部農村司.中國農業科技創新創業大賽宣傳手冊[Z].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創新創業大賽執委會,2010.

[3] 趙振武.風險投資評估與決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5.

[4] 張守華,孫樹棟.基于AHP和區間模糊TOPSIS法的高新技術科研項目評價[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11,45(1):134-138.

[5] 劉廣明,楊勁松,何麗丹,等.基于模糊綜合評判法的新疆典型干旱區土壤鹽漠退化風險評價[J].農業工程學報,2011,27(3):1-5.

[6] 王 斌,杜英娜,于樹會,等.河北省農村經濟與農村金融的灰色關聯度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09,25(14):304-306.

[7] 趙麗君.基于模糊綜合評判法的綠色物流評價研究[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8,30(6):174-177.

[8] 郭占力.中國風險投資發展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2005.

篇8

一、主要做法

(一)健全推廣體系,支撐科技推廣

通過農技推廣示范縣的實施,2010年在全縣建成了20個鄉鎮農業技術推廣站,歸屬縣農業局,每個鄉鎮農業局選派5名業務能力強的農技推廣人員,統一服務、統一管理、統一掛牌、制度統一上墻,并于2011年建設完成了我縣安平鎮、慈圣鎮、胡襄鎮、遠襄鎮、陳青集鎮、皇集鄉六個鄉鎮農技推廣站服務場所,配備了必要的推廣服務設備,分別建了農技綜合服務樓,使鄉鎮農技推廣機構辦公有場所、服務有手段、下鄉有工具,保證了為農民提供及時、有效的技術服務。同時,縣項目實施領導小組在全縣農技推廣機構選聘組成了專家組,選聘了100名技術指導員,遴選了1000個農業科技示范戶,每名示范戶輻射帶動周圍20個輻射帶動戶,培養20000名輻射帶動戶,全縣形成了“專家組-技術指導員-科技示范戶-輻射帶動戶”的農技推廣服務網絡。

(二)強化培訓指導,提高技術素質和生產水平

為提高技術指導員業務技術水平和工作能力,首先充分利用基層推廣示范縣項目提供的機會,到高等科研院校學習。2010年我縣按照省科教處的要求,3名專家成員參加了第一批高級班的培訓學習,100名技術指導員分期分批參加了在河南省農業職業學院普通班的培訓,2011年100名技術指導員參加了在商丘職業技術學院的培訓;二是積極利用陽光工程新型農民創業培訓等項目,創造條件,使技術人員外出培訓;三是發揮優勢,加強自我培訓。在冬閑季節,利用每周二、五學習日,分多個專業和專題,由技術專家組成員輪流授課,或在關鍵農時季節,采取以會代訓的方式,集中對技術指導員進行技術培訓,使農技人員接受掌握到了更多新的知識,提高了他們的技術服務能力;四是加強交流,共同提高。在生產關鍵時期技術指導員向專家組每周匯報一次工作開展情況,專家組每月召開一次技術指導員座談會,總結上月工作提出下月的技術指導意見和工作重點。

為做好對科技示范戶的技術服務和技術培訓,專家組認真編寫了《小麥高產栽培技術》等培訓用書,認真抓好在農業生產關鍵季節的鄉、村集中培訓,三年來,以鄉鎮為單位共集中培訓科技示范戶480場次,受訓人員3.9萬人次。在生產管理的關鍵時期,技術指導員經常深入田間地頭,面對面指導科技示范戶、帶動戶科學種管,直接向示范戶、帶動戶發放科技資料、明白卡等20萬余份。同時利用手機短信發送關鍵技術管理知識,指導生產管理,科技示范戶的科技素質和技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三)多措并舉,促進技術推廣普及

一是利用《柘城縣農業信息網》和縣組織部農村遠程教育設備,搭建了覆蓋縣、鄉、村三級農業信息網絡平臺。共主導品種、主導技術供求信息和高產栽培技術信息1000多條;二是利用柘城縣廣播電視臺《農民之友》、《田野四季風》、《政風行風熱線》欄目,制作專題或邀請技術專家向農民講解農業生產管理技術48期次;三是通過“12316”三農服務熱線、手機短信服務、科技趕集等方式接受農戶咨詢,發送各類農業技術信息1500余條;四是以試驗示范基地為依托,在關鍵農事季節召開現場會,組織科技示范戶、輻射帶動戶觀摩學習160場次;五是在農業生產的關鍵季節舉行新品種、新技術說明會。共舉辦新品種、新技術展示會12期,推介新品種、新技術信息62個;六是實行技術物化服務??茖W技術是生產力,物化服務是載體,為促進主導品種、主導技術的推廣普及,我縣推行了技術物化服務。三年來,為科技示范戶、試驗示范基地供應優質復合肥438t,玉米雜交種17.8t,農藥、微肥等436件。農民高興的說:“送了物資,送技術,科學種田有奔頭”。

(四)充分發揮試驗示范基地的輻射帶動作用

為充分發揮基地輻射帶動作用,促進新品種、新技術的試驗、示范與展示,一是對建設的10個規?;藴驶男←?、玉米、三櫻椒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縣農業局按照農業部要求統一制作了固定標牌,標明了基地建設的主要內容,試驗、示范的新品種、新技術,便利了宣傳和學習;二是積極開展觀摩活動,組織科技示范戶、輻射帶動戶到試驗示范基地學習,加速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三是及時召開農業高產創建現場會、新品種展示會,并利用廣播電視等宣傳媒體,廣泛宣傳,促進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普及。試驗示范基地真正成了新品種、新技術的展示基地,成為了農技人員和科技示范戶的學習培訓基地,使廣大農民能夠在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應用中收益。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明顯加強

我縣制訂下發的《柘城縣人民政府關于深化改革加強基層農業推廣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柘政文[2009]25號),進一步明確了基層農業推廣機構的公益性職能,強化了縣農業主管部門對基層農技推廣機構人、財物的管理,充分發揮了技術推廣主渠道的作用。做到了農技推廣和基層農技推廣改革與建設項目的有機結合,逐步打破縣級推廣機構改革沒到位的瓶頸,形成了縣有專家組、鄉有技術指導員、村有示范戶和帶動戶,上下貫通,左右相連的基層農技推廣服務網絡。

(二)提高了農技推廣人員素質,培育了科技示范戶

項目的實施,使科技人員都有學習、培訓的機會,采取走出去、請進來多種形式的培訓,增長了他們的知識和才干,提高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服務“三農”的本領,樹立了當代農技人員新形象;科技示范戶通過農技人員的培訓指導,以及到示范基地觀摩學習,科技素質和技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每位科技示范戶通過自身影響力和示范作用,輻射帶動20戶熱心農業科技的農戶,培育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善經營、會管理、能帶動的鄉土人才和土專家,給基層農技推廣工作搭建了平臺,同時也為農技人員施展才華提供了用武之地。

(三)促進了農業技術的推廣普及和農業產量水平的提高

通過項目的實施,主推品種、主推技術的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并結合生產條件和氣候特點,應變管理,示范戶、帶動戶、試驗示范基地的各主導產業都取得了較好收成,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力促進了農民增收。據調查全縣1000個科技示范戶,2011年小麥種植面積313.3 hm2,平均畝產小麥541kg,較前三年平均畝增加30.3kg,增產5.9%,畝產值增加60.6元,累計增加產值28.48萬元,戶均增收284.8元;2010年,示范戶玉米平均畝產560.5kg,較全縣平均畝增產85kg,每畝增收157.3元,平均每個示范戶增收786.3元;示范戶三櫻椒平均畝產265kg,較全縣平均畝增產50kg,每畝增收700元,平均每個示范戶增收2100元。通過農業技術人員的培訓和指導,涌現了一批高產示范典型,如李原鄉方莊村科技示范戶方勇敢種植眾麥一號小麥0.23 hm2,畝產量達740kg;慈圣鎮劉橋村劉樹軍種植滑玉12號玉米0.27hm2,畝產量680kg。

(四)農技基地示范帶動性增強

農技服務體系示范項目中建成的基地,不僅整合的農業科技多、技術含量高,而且帶動性強、幅射面寬。申橋鄉小麥示范基地,折合畝產618kg,其技術已幅射帶動周邊縣市,增產效果突出。

篇9

關鍵詞:生態旅游農業 ;開發模式;實證分析

Abstracts: Ecology tour of agriculture emerged in the 60’s of 20 century, which has the character of vacation, entertainment, demonstration, knowledge and education function. Formulate an ecology, culture and tour industry, Under certain social economics condition, it will be the new model of agricultural exploration, which exploit agricultural landscape, ecological landscape and farmland landscape deeply and overlapping with tour industry. In this paper, the connotation of ecology tour of agriculture is advanced, and empirical analysis of Zhuhai eco-agriculture S&T zone is conducted. After summary of its success experience and operation model, we believe it is the development model that China will be adopted recently and future, and its effective realization way is. to set up Ecology Tour of Agriculture.

Key words: ecology tour of agriculture, exploration model, empirical analysis

一、引言

生態旅游農業是一種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的具有旅游、休閑、示范、求知、教育功能的生態文化旅游產業。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收入不斷增加,消費需求也在不斷更新換代,加上政府積極宏觀引導,及時推出了“黃金周”節假日,為城鄉居民休閑消費提供時間保障,許多工商企業紛紛響應,加大投資力度,抓緊開發生態旅游資源,增加城鄉居民選擇的旅游天地。據統計,我國東部沿海省份抓住機遇,大力發展生態旅游農業,已見成效。如浙江金華石門農場的花木公園,富陽縣的農業公園,福建漳州的花卉、水果大觀園,廈門華夏神農大觀園,上海浦東孫橋現代化開發區等。廣東省已發展80多個觀光果園,每年接待游客400多萬,收入達10多億,有力地帶動了周邊農民致富。

二、生態旅游農業的內涵

1、生態旅游農業的概念

生態旅游農業是以農業生產為依托,使農業與自然、人文景觀以及現代旅游業相結合的一種高效產業。它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僅指用來滿足旅游者觀光需求的農業;廣義的生態旅游涵蓋較為廣泛,主要包括“觀光農業旅游”、“休閑旅游”、“鄉村旅游”、“農村生態旅游”等不同概念,具體講是指在充分利用現有農村空間、農業自然資源和農村人文資源的基礎上,通過以旅游內涵為主題的規劃、設計與施工,把農業建設、科學管理、農藝展示、農業產品加工與旅游者的廣泛參與融為一體,是旅游者充分體驗現代農業與生態農業相結合的新型旅游產業。

發展生態旅游農業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第一,要有具備開發農業生態旅游的資源基礎。生態旅游農業是一種以農業和農村為載體的新型旅游觀光農業,必須建立在具有可供旅游觀光開發的農業資源基礎上,從而把農業資源轉化成旅游觀光資源,擴大農業資源的功能。第二,要突破傳統農業的生產模式。對傳統農業進行加工和包裝,把農業生產、科技應用、藝術加工和旅客參與農事活動融為一體,成為一種新型的農業生產經營形態,突破傳統農業的生產模式,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第三,要以生態旅游為導向。農業生態旅游是在發展農業生產的基礎上,拓廣了生態旅游觀光功能,巧妙利用城鄉各種差異來規劃、設計、組合而引起旅游者消費欲望。使旅游者親身感受和參與現代農業技術與生態農業等大自然情趣,把現代農業及自然資源景觀與旅游資源融為一體,最終達到生產、生活、生態的有機結合,既發展了農業,又保護了環境。第四,觀光農業旅游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伴隨著近年來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新趨勢,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成為人們關注的新興課題,而旅游業以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在此種情況下,經營者迎合當今社會人們追求“個性化”、“生態化”,回歸自然,返樸歸真的需求心理,把兩個領域有機結合起來而成為一個新的項目,是農業和旅游業的進一步延伸,也是農業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選擇。

2、生態旅游農業的特征

與傳統農業和旅游業相比較而言,生態旅游農業具有如下特征:

(1)功能齊全、雙重效益。生態旅游農業為旅游者提供了一定的鄉村空間,旅游者在景區內觀光、休閑、參與娛樂、品嘗美食。甚至親自勞作,既增長知識,親近自然,又陶冶情操。園區內還可舉辦節日慶典活動,加強游客之間感情交流,傳播信息,增進友誼,縮小差距。企業和農民則通過銷售產品,提供食宿服務和勞務以增加收入。

(2)保護環境、持續發展。觀光農業的建設嚴格按照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的要求進行生產,只允許在殘留有害物質規定標準范圍內適量的使用化肥、農藥,其產品為無公害的、安全、營養的綠色保健食品,大量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生態環境優美,生物多樣性在這里得以充分體現,植被覆蓋率也大大高于一般農區。這種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利用相結合,適當注重社會效應和經濟效應的做法,遵循了農業發展的規律,符合農民的利益,使農業走向一條健康的持續發展道路。

(3)回歸自然、身心享受。工業化的飛速發展導致城市污染的加劇,快節奏的城市生活使人們的精神日趨緊張,人們渴望親近自然,回歸自然,使自己的身心得到真正的放松和享受。生態旅游農業滿足了城鄉居民的這一要求,它用生態學、美學和經濟學理論來指導農業生產,通過合理規劃布局,自然調節和人工調節相協調,使農業生態系統進入良性循環,具有生產、加工、銷售、療養、旅游娛樂等綜合功能。農業與旅游業的結合不是簡單的轉換,而是把農業中(種植業、養殖業、林業、牧業、漁業等)具有旅游資源部分的功能進行整合發掘和利用,使它充分滿足人們回歸自然。返樸歸真的個性化需求。

(4)科技特色、高效農業。生態旅游農業具有高科技特色,它是“三高”農業的具體體現,尤其在一些大型觀光農業科技園區,大片土地通過平整與規劃,用先進農業技術進行開發,由掌握先進技術的人來管理,造成具有相當規模、各具特色的農業整體,成為具有較高的先進農業技術支持和科學管理手段的新型農業。這種農業不論在優質品種、栽培管理技術還是在農業生產工藝、景觀外形外貌等方面都是棋高一籌,是一般大田農業區無法比擬的,游客在這樣的環境中游覽,不僅賞心悅目,還能學到科技知識,產生深刻印象。

3、生態旅游農業發展的布局原則

(1)因地制宜。農業生產具有強烈的地域性合季節性,發展生態旅游農業必須根據各地區的農業資源、農業生產條件合季節特點,充分考慮其區位條件合交通條件,因地、因時制宜,突出區域特色。

(2)盡可能與旅游業相結合。充分利用原有的旅游景區和景點,擴大和增加觀光農業項目,通過相互帶動作用,發展農業與旅游業合一的新型產業。

(3)充分考慮客源市場。發展生態旅游農業首先安排在大城市郊區和經濟發達的地區,這里的人們對觀光農業的要求強烈,經濟條件可能,交通比較便利,發展生態旅游農業的條件比較優越。

(4)必須搞好基礎設施建設。首先搞好交通、水電、飲食、住宿等基礎設施,設計專門的旅店、餐廳、農宿以及娛樂場所和度假村,開發具有特色的農副產品及旅游產品,以供游客觀光、游覽、品嘗、購物、參與農作、休閑、度假等多項活動。

(5)與農村建設規劃相結合。要搞好農村居民點和道路規劃,合理開發和整治土地,改善農村環境,在保留歷史民俗農舍的同時,興建體現觀光特色的農村新民舍,以供游客觀光旅游。

三、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開發實證分析

珠海市生態農業科技園是一個集農業高新技術引進、開發與生產、加工、出口以及觀光旅游為一體的外向型農業科技園。該中心是在原珠海農科所基礎上僅憑5000元流動資金起家,園區現已發展集科研、生產、商貿、旅游、教育等多項功能為一體的集團化科研經濟實體,2001年該中心的科技創收就達5000多萬元,旅游收入1000多萬元,出口創匯達860多萬美元,成為目前我國最具實力的外向型農業科技園區之一。

1、區位與市場分析

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的建設,區位優勢比較明顯。珠海地處富饒美麗的珠江三角洲,陸地與澳門相連,有二個口岸可直接與澳門通關。水路與香港相通,行船只需1小時。離廣州、深圳不到2小時的車程。京珠高速、珠海機場、珠海港、九洲港構成了陸、海、空的立體交通。

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地處珠海的城鄉結合部,環境優美,面積廣闊、交通便利,基礎條件十分好,從交通上來說,從園區到市區只有10分鐘車程,并且已開通了公共汽車和觀光巴士,市政府于2002年底修通4車道的旅游景觀路直達園區的門口,交通非常便捷。從地域上來說,園區的核心區2000畝,已成為永久性的農業科研用地并辦妥了征地手續,領取了土地證。市政府還給園區預留了1500畝的土地,可以作為第二期的開發用地。

2、設計景觀的理念分析

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在策劃理念上注入了旅游、示范、教學、培訓、商貿的概念,即達到“一區多園、一園多用”的目的。園區策劃者認為,旅游的概念很廣泛,只有差異才是最好的旅游資源。人們出國考察或旅游就是看他們從未看過的東西,正如外國人看長城,我們去埃及看金字塔,都常有一種非常想看的沖動。農業科技園區發展旅游業,就在于它可以通過現代農業的新品種、新栽培模式與傳統農業不同來顯示出差異,加之把其藝術化處理,就成為非常好的旅游產品。所以,制造差異就可能創造出一個全新的市場,并且這種旅游還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優勢。

正是源于這種理念,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在建設初始階段。就把旅游的理念融了進去,每建設一個溫室或安排一個項目,他們都考慮到了生態、環保、休閑觀光、教育培訓、商貿銷售等因素。并且做到了園區一邊建設、景點一邊可以開放,2002年該園區就接待了來自我國外的賓客30多萬人,旅游創收超過了1000萬元,占園區總收入的1/4。入園的游客多了,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個市場,人流帶動了物流。園區內生產出來的花卉、種子、種苗、果蔬,就地成了商品。并且這些商品的銷售價格都高于外邊的市場。比如,該園區在溫室里栽培的小番茄,一般來說,農貿市場銷價為5元/斤,而在園區內則可銷售到15元/斤,客人不嫌其貴,就在于它是一個特殊的旅游產品。游客一般都有花錢的心理準備,但一定要花得開心,所以只要產品的質量好,加上銷售的方式奇特,他們是可以接受的。因此,該園區栽培的番茄不是摘下來賣,而是長在溫室內,掛在藤上賣。如果一家三口來旅游,小孩子都樂意到大棚去摘番茄了,一邊摘一邊吃,一直到摘了滿滿的一袋才罷手。而父母看到小孩如此投入,心里也樂開了花,再高的價格也會買,這正是體驗經濟的所在??梢娐糜伍_發,必然會帶動商貿的發展,真是一舉三得。

3、開發生態旅游農業資源的策略和措施

(1)更新策劃理念,走企業化、市場化發展之路。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根據自己的地域優勢和產業優勢以及園區所擁有的有利條件,在主導產業上選擇了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設施生產,在策劃的理念上注入了旅游、休閑、示范、教學、培訓、商貿的概念。把差異作為最好的旅游資源加以開發,通過現代農業的新品種、新栽培模式與傳統農業的不同顯示出其差異,達到開拓市場的目的。

(2)產學研緊密結合,多層次、多元化發展。一方面,園區自身就是一個農業科技研發、產業化拓展的孵化器,通過其示范、推廣和輻射作用,帶動周邊地區千家萬戶的農民進入了產業圈。另一方面,園區也積極的與大中專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聯合開發高新技術。

(3)以科技為本,優化資源配置。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經過多年的摸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發展優勢,確定了獨具特色的科研發展方向、主導產品和技術定位。在技術定位上實施自有技術與引進技術相結合的戰略,注重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在主導產品上發展本土品種與引進西洋品種相結合,既不斷培養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品種,也不斷從國外引進新品種,為園區設計獨特的生態旅游景觀提供了技術支撐。

(4)建立配套完善的旅游設施。利用設施農業和先進的生產模式,種植瓜果、蔬菜、花卉等近1000個品種,創造出新、奇、特的觀光效果,并配套建立了相應的旅游設施“農科之窗”、“荷塘觀賞”、“八卦田園”、“野菜園”、“水車陣”、“垂釣走廊”、“珍禽園”、“沙漠植物園”、“心靈茶莊”等一大批集科研、環保、生產、旅游于一體的生態園林景觀,吸引了大量的境內外游客。

四、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開發的經驗與啟示

1、理念創新。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從籌建就樹立了“差距產生效益”的新理念,并認真思考如何尋找和利用差異來改造傳統農業。他們通過尋找自然資源、農業產業、區位優勢等方面差異點來營造新的生態旅游景觀,打造園區獨特的品牌。例如園區于2000年元旦至春節在園區成功舉辦珠海首屆南瓜文化藝術節,展示了全世界數百個珍、奇、特、新的南瓜品種,大的如大鼓,重達100多公斤,小的如雞蛋,輕才20克,黃、白、紅、綠、青、藍、紫七彩繽紛。進入南瓜園仿佛進入了南瓜大千世界、南瓜的藝術殿堂。南瓜節開幕一個月,創下門票收入130萬的記錄,由此也帶出了一個新的產業——觀賞玩具南瓜規?;a。這樣通過理念創新,運用農業高新技術開發新品種,利用生態學和景觀學原理精心設計各種差異化的景觀和景點,打造出一個融“自然美景、現代科技、人文情懷”的生態旅游區,豐富和發展了農業和旅游的內容和新領域,找出一條生態旅游農業發展的道路。

2、制度創新。一是科研管理體制創新。首先,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打破傳統立項方式:不搞純理論的基礎研究。其次,科研立項與市場供求密切結合,由市場來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第三,完善對科技人員和項目承擔單位的激勵制度,對于課題成果的產業化效益,實行“技術折股,按比例提成”的激勵機制。第四,建立起課題組成員課題研發的風險金制度,以提高科研經費的使用率。二是用工、分配體制創新。該科技園區作為事業單位,存在多種形式的用工制度(如編內人員由財政負擔工資,編外人員由企業自收自支)。通過大力提倡績效工資,形成報酬級差,混淆用工身份,建立崗位津貼和獎勵制度,對承包部門實行“定職能、定崗位、定編制、定工資總額”的“四定”改革,將津貼和獎勵與個人的工作崗位和業績掛鉤,按勞分配,多勞多得,拉開檔次,園區內崗位競爭意識、危機意識得到進一步的強化,使該園區逐步向現代企業用工制度方向邁進。

3、組織創新。珠海農業科技園內實施的是一種將科研、生產、示范推廣、科普教育、觀光旅游及貿易緊密結合的戰略。因此在園區的組織結構上也具有其特殊性。具體組織架構如下:

一是園區運作的管理機構。珠海農業科技園建立了園區辦公室,負責統一協調園區的各項工作,包括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對外聯絡、招商引資、項目監督、后勤服務等管理工作。

二是科學決策的專家機構。農業園區的運作還必須建立各類專家決策機構,以對園區的重大項目進行咨詢、決策。珠海農業園區采取緊密型的專家依托機構與松散型的專家群體相結合的方式。如與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建立了較為緊密的業務關系,把廣東省農科院、華南農業大學、中山大學、珠海大學園區作為技術依托單位。在重大項目的申報、規劃、實施之前,均要征求這些院校專家的意見。而對于一些階段性或臨時發生的問題、項目,則采取專家會議或專項邀請專家具體解決實際問題的做法。

三是項目創新的研發機構。珠海農業科技園區是以名優花卉、特色蔬菜、南亞熱帶水果及觀光農業為主導產業的園區,因此設立了與項目相關的研發機構,如分子生物學研究室、組織培養研究室、育種中心、蔬菜研究室、觀賞植物研究室等,負責園區內各種技術攻關、產品開發,并完成國家、省、市各種科技攻關項目。

四是項目實施的企業管理機構。珠海農業科技園區設立了生產部、設計部、綠化工程部、餐飲部、旅游部銷售部等機構,專門負責產品的開發、項目的承接、實施和運作,是直接產生經濟效益的部門。主導產品的技術支撐來源于研發機構,實施部門視為生產性機構。

五是成果推廣的網格系統。園區設立了技術推廣部,主要任務是推廣、普及農業高新技術,配合當地農業部門抓好各項農業技術服務工作,同時組織科技人員深入項目區進行現場技術指導,及時解決生產中存在的問題,保證各項措施落到實處。同時還在當地的農業產業區建立示范基地,從產前提供種苗、產中指導、產后回收產品,實行一條龍服務,解決了農民的技術、資金和市場問題。

六是科普教育的培訓機構。園區建立了培訓機構,一方面采取各種形式對農民和農業技術干部進行專業技術培訓,確保各項高新技術措施在生產中得到落實,也負責對來園區學習、參觀學生的農業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同時還與珠海市電視大學、珠海市職業中學聯合開辦了園藝花卉大、中專班,為當地城市美化培養中初級技術人才。園區現在不僅是科研、示范的基地,同時也是“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廣東省德育教育基地”、“珠海市農業科技干部再培訓基地”、“珠海市中小學生的農科教實踐基地”等。

七是市場接軌的營銷網絡。園區在不斷擴大生產規模的同時,成立了永源公司、金波公司、生力公司及銷售中心,專門負責國外市場的開拓,各個產品均形成了銷售的網絡,為中心的產品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2002年園區的出口創匯達860萬美元,年旅游收入達1200萬元,生產性收入達4000萬元。

4、科技創新。科技是園區發展和壯大的動力源泉,園區非常重視科技創新工作。

一是確立主導產業,發展與之相關的技術和產品。通過對珠海區位優勢、氣候優勢、資源優勢及市場需求的認真分析,珠海農業科技園區確立了以名優花卉、特色蔬菜、優質種苗和觀光農業為主導產業的發展方向,并以此為目標建立相關的農業技術體系。由于主導產業和相關技術體系的建立,促使珠海農業園區的發展目標明確,各個主導產品均按既定目標實施。如:名貴蝴蝶蘭在園區的年生產量已達120萬盆,組培苗達300萬株,成為國內最大的蝴蝶蘭生產基地之一,成為園區強大的經濟支柱。

二是實施自有技術與引進技術相結合的戰略。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認識到國際市場競爭的嚴峻性,不僅注重開發具有自有知識產權的技術,如甘茶蔓高產種植技術、保健植物加工技術、名優花卉的優質高產技術等,同時還不斷引進和發展國外先進的技術和手段,如無土栽培技術、設施農業技術、基因工程技術、細胞工程技術,形成了在國內外均具有競爭力的技術資源體系,為技術創新奠定了基礎。

三是發展本土品種與引進西洋品種相結合。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近幾年一方面不斷培養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品種,如本地南瓜、豬籠草、樹仔菜、荔枝、龍眼等,也不斷從國外引進新品種,并進行試驗、篩選、鑒定,確定了一系列蔬菜、花卉、水果名優品種,為加速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實現產業化提供了豐富的品種資源,也為園區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提供了廣泛的資源。在1999年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上,珠海高科技農業園區送展的產品一舉奪得廣東省瓜果類金、銀、銅三個大獎,在第四屆中國(廣州)國際園林花卉博覽會上,珠海園區設計建設的“奇異瓜果園”獲得“室內藝術園景設計大獎”,種植數個特優品種獲得園林精品的單項金獎、銀獎和銅獎等殊榮,說明園區在品種的研究上處在國內同行的先進水平。

四是短期性項目與長遠性項目相結合。如近兩年珠海農業高科技園區根據市場的需求,在春節、國慶節、元旦等重大節日時,引進種植了郁金香、百合等花卉產品,獲得了時效性的經濟效益。同時,園區也十分注重與園區科技的長遠發展規劃和目標緊密相關的項目,它們或許短期內見不到效益,如:組織培養、育種、基因工程等是一些投入大、收效慢的項目,但它卻是園區發展最具生命力和創造性的部分,因此,珠海高科技農業園區每年投入近百萬元用于該類應用基礎項目的研發,現在各類名貴花卉的無性繁殖系統和各種樣品的分析測試手段已經建立,為園區科技發展儲備了充足的項目。

五是完善科研設施,努力創造項目實施的設施條件。要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農業技術和品種,就必須擁有與人才、項目相適應的先進儀器設備,以確保項目的高質量、高水平和高效益。近年來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投入了300多萬元,購置了國際一流的儀器設備,建立了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組織培養室、分析測試室,形成了在珠三角乃至全國農業園區具有競爭優勢的實驗設施,為吸引人才、實施項目、創立品牌奠定了設施基礎。

六是建立科研+公司十基地十農戶的科技推廣體系。為了實現園區這一目標,珠海農業科技園經過幾年實踐,摸索了一條科研+公司十基地十農戶的模式,即將基地建立在珠海斗門農民的土地上,實施產前提供種苗、肥料、農藥,產中指導農民技術,產后回收產品的一條龍服務,將科研成果、技術、種苗與農業生產和市場緊密結合,形成規模化的農業產業鏈,用科技和市場帶動農民致富。目前該基地已經將綠色蔬菜出口到澳門及珠海市的各大機關、超級市場,創造了良好的社會與經濟效益。

七是重視信息系統的建立,隨時掌握科技的發展趨勢。珠海農業科技園在信息系統的建立上,不僅注重國內科技期刊和資料的收集,建立了園內圖書資料室、科技檔案室,還為各個職能部門、主要科技人員均配備了計算機,充份利用國際互聯網系統搜集國內外科技信息,同時還建立了園區自己的農業科技網站,這些均為科技資源的搜索、電子商務的運作、項目的國際化奠定了信息資源的基礎。

5、模式創新。通過幾年的實踐,珠海農業高科技園區進行了許多有益的嘗試,摸索出了一套混合型的管理模式,即在園區的管理上,有民營企業的做法;有外資企業的管理;還有領導的個人魅力和格化的管理。為此,稱之為“混合型”的管理模式。

一是宏觀調控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的管理模式。珠海農業高科技園區在宏觀管理上,注重分析國內政治、經濟形勢,及時調整經營戰略;在重大科研項目上對人財物進行宏觀調控,集中有限的資金,進行投入、集中的打殲滅戰。在微觀上按照市場規則進行運轉,采取目標管理,放權讓利,各自經營實體實施獨立核算,自負盈虧自我發展的政策,充分調動了園區企業和員工的積極性。

二是充分發揮機制靈活的優勢。園區借鑒民營經濟機動靈活,果斷決策,管理到位的管理優勢,為我所用,提高效率。這一管理模式對領導層、決策者的綜合素質要求較高。園區領導們敢于負責,善于拍板,不錯過任何機會,給投資者十足的信心和優質服務,有利地吸引了眾多的投資者。如該園區領導們在與臺灣商人談判合作規模化開發蝴蝶蘭花項目的過程中,無論對方提出什么問題,馬上作答。雖然投資額在1000多萬以上,但只用了2小時便簽訂投資協議,一個星期后開始興建,三個月開始產出,速度之快,連臺商都感意外。

三是注重吸收國有企業規范化、科學化的管理優勢。在吸取民營企業管理先進經驗的同時,同時注重吸收國有企業好的管理模式。國有企業組織健全,規范經營,依靠群眾,充分發揮黨團、工青、婦衛等組織的作用,強化各部門的功能,特別是把人的政治思想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來抓,這些都是農業科技園在管理上要借鑒和吸收的。

四是注意是借鑒臺資企業的管理模式。臺資企業具有很強的管理優勢,他們在管理理念上比較先進,完全是按照現代企業的要求,制訂出既先進、又科學的管理制度。臺資企業注重市場調查預測、控制成本核算、保證產品質量、做好售后服務、重視人的作用。這種經營策劃的理念值得學習。如園區在與臺灣商人合作生產蘭花的項目運作過程中,確實學習到了臺商的精明能干,信息靈通,善于控制成本,精于開拓市場、敢于大膽投入,市場占有率高等先進的管理方法。

五是充分發揮領導集體或個人的人格魅力。要管理好一個園區,還應強調領導或領導集體的個人魅力和人格化的管理,樹立領導威信很重要,企業員工對他的主管有點崇拜也并沒有害處,但不應搞個人崇拜。當然,領導的威信或他人對你的崇拜都應建立在領導的個人魅力、人格化的基礎上,即領導政治上的成熟、業務上的精通、懂得領導藝術、率先垂范、關心同事、以人為本,只有這樣,才能形成一個整體,什么樣的困難都可以克服。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區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創出了品牌,創出了效益,走出了一條特色的路子,這無疑與領導層的威信有著很大的關系。

五、結論

珠海生態農業科技園根據自己的地域優勢和科技優勢以及園區所擁有的有利條件,在策劃理念上注入了旅游、示范、教學、培訓、商貿的概念,把差異作為最好的旅游資源加以開發,通過現代農業的新品種、新栽培模式與傳統農業的不同顯示出其差異,選擇了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設施生產作為主導產業,走出一條生態旅游農業發展的新路子,并通過其示范、推廣和輻射作用,帶動周邊地區千家萬戶的農民致富。這一案例的實證分析表明:一通過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業可以產生獨有的農業要素差異,可以發展為新型的特色主導產業;二適應消費層次的深化和生態保護的需要,農業的性質發生巨大變化,它已經成為具有多功能性的產業,農業將成為體驗經濟的主導產業;三有效的經濟組織是經濟發展的基礎,農業科技園區作為現代農業和旅游業交叉的載體,是一種新型的經濟組織創新,它將成為生態旅游農業發展的主流。四是人力資本由于其在思想理念、信息資源、現代管理、風險投資等方面的優勢,將在農業科技園區的建設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參考文獻

1.郭煥成等:觀光農業發展研究,經濟地理,2000(2)。

2.盧云亭等:觀光農業,北京出版社,1995年10月。

3.蔣和平: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業論,中國農業出版社,1997年7月。

篇10

關鍵詞:

農業科技示范園區,是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的農業發展新模式,是農業技術組裝集成的載體,是連接市場與農戶的紐帶,是現代農業科技信息的輻射源,是人才培養和技術培訓的基地,它對周邊地區農業產業升級和農村經濟發展起示范與推動作用。

我國農業科技園創建10年來,走出了中國農業的特色之路,并創建了諸多的經營模式,如濰坊模式(企業化模式)、順義模式(政府+企業模式)、唐河模式(院地聯營型運行模式)等等,為促進我國農業科技園區的進一步發展,起到了明顯的推動作用,它既適宜都市農業的發展,又適宜山區農業的發展。各園的建設模式及特點歸納如下。

1.國內建設模式

1.1企業化模式農業高新技術走廊運行模式(即濰坊模式):該模式有4條高新技術走廊,總長達250km,集中了272個農業科技示范園區,面積達12萬hmZ,形成了農業綜合開發、節水灌溉等各類項目區和示范區,對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2政府+企業模式(順義模式)該模式是指由政府投資建設農業科技園區的基礎設施(水、電、路)后,政府逐步退出園區的管理,交給園區管委會代行管理,由園區管委會負責招商引資、物業服務及各方關系的協調,向社會公開招租,引人企業進行功能區建設、項目承包和管理,企業根據其承包責任的大小等內容,一方面向有關部門繳納一定的園區使用租金;另一方面又與承包范圍內的農民掃鉤。與農民簽訂農產品購銷合同,通過合同形式組織農民進爺生產。

1.3院地聯營型運行模式(唐河模式)該模式是由地方政府充當農業科研單位與農戶聯系的紐帶,通過建立農業科技示范園區,把農業科研單位的高新技術成果引人到農業科技園區進行試驗、示范,然后再把成熟實用的高新技術推廣到農民手中,并使農業科研單位與農戶結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體,應用利益機制來加快先進農業科技成果對傳統農業的技術改造,建立起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運行模式。即“政府+科技成果+示范園+農戶”模式。

1.4離效農業示范園的運行模式(許昌模式)該模式適宜在農村建立高效農業示范區,在高效示范區中創業新機制。方法是實行“公司運行制、投資業主制、科技承包制、聯結農戶合同制”,使農業科技創新始終與市場緊密聯系,使農業科技的推廣始終與千家萬戶相聯,增加農民收人,使農業科技人員的業績始終與報酬相連.這種“高效農業園區+機制創新+農戶”的運行模式,有力地推進了農業產業化進程,使農村經濟和農民收人都獲得了較大增長,開創出一條有特色的適應市場經濟的搞笑之路。

1.5錦繡大地模式《北京模式)該模式的主要特點是企業為農業科技園建設和運行的主體,由企業進行高新技術或新產品的引進和開發。北京錦繡大地農業科技園區是由北京錦繡大地股份有限公司于1998年成立建設的。公司的總體目標是利用現代工程技術、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通過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改造傳統農業,其發展方向為工廠化農業、分子農業和觀光農業,通過市場開拓和營銷、種業開發,優質無公害農產品開發生產、交易和深加工,建立起延伸的產業鏈條,拓寬農業領域?,F已形成了種植業、畜牧業、觀光農業三大支柱產業,獲得了較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1.6公司+農戶型模式(溫氏模式)這是廣東溫氏食品集團有限公司在企業發展過程中探索出來的農業科技園運行模式。該公司位于距廣州市180km的粵西山區新興縣勒竹鎮,前身是勒竹鎮的一個民辦雞廠。在改革開放、搞活經濟的富民政策指引下,經過11年的艱苦創業,開拓進取,建立畜牧業養殖示范園,引導廣大山區農民打破了把養雞作為家庭副業的傳統模式,實行基地化、專業化、商品化規模生產,走現代農業企業化經營之路,實現了從小農經濟到商品經濟的歷史大跨越,為山區農民致富闖出了一條新路。

1.7外向型高科技農業園區經營模式(珠海模式)是以提高農業科技園區科技含量為主要手段,通過生產優質、特色農產品,發展出口創匯農業來提高經濟效益的發展模式。在該模式中,園區的農產品生產主要是圍繞出口創匯來進行的。因此提高技術含量,引進作物優良品種,把農產品粗放生產的資源消耗型轉變為精致農產品生產的資本技術密集型。外向型高科技農業園區主要集中在沿海發達地區,農業生產力水平較高,農產品出口具有比其它地區的優勢。珠海外向型高科技園在原珠海市農科所的基礎上,僅憑5000元流動資金起家,并通過轉制,兼并與引進外資、技術等而發展起來的一個外向型農業科研、生產與出U創匯基地。至2000年底,該所(中心)已發展成為擁有近億元固定資產和集科研、生產、商貿、旅游、教育等多功能為一體的集團化經濟實體,成為目前國內最具實力的外向型高科技農業園區之一。

1.8工廠化農業開發區運行模式《孫橋模式)工廠化農業開發區運行模式,是以現代科技武裝的工廠化、設施農業為基礎,以高科技生物工程與設施農業相關的加工工業為主導,以內外貿為紐帶,走產、加、銷一體化,農、科、游相結合的農業工業化道路,發揮生態示范、推廣輻射、旅游觀光、科普教育和出口創匯五大功能的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上海孫橋現代農業開發區始建于1994年,到2000年止,在農業生產的市場化、企業化、科技化、設施化、區域化、規?;蜕a、科普觀光、旅游相結合的產業化發展中取得明顯的經濟效益。

1.9持續商效農業示范園區運行模式(張掖模式)該模式是指以實現農業持續高效為核心,以先進實用技術特別是實用農業高新技術應用為主,因地制宜,結合當地區域特征,建立持續高效農業技術研究與示范的運行模式。自1998年以來,張掖市根據當地的資源優勢和區域特征,以甘肅省農科院、甘肅農業大學為技術依托單位,全面開展了有關持續高效農業新技術的各項攻關研究和實用技術的組裝集成示范及技術培訓工作,完成了石崗墩、新墩、上秦、黨寨、西洞5個科技示范園小區的建設。并進行多項攻關研究,其中小麥、玉米帶田微壟溝灌節水技術,冬前節灌貯水技術,農田水肥管理及預測預報體系,提高蘋果、梨坐果率研究,農田土壤風蝕控制,荒漠化防治及宜農荒地開發,氮肥對土壤環境影響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良好進展。

2國外農業科技園的主要類型

基本主題都是用先進的農業設施和高新技術向游人展示新的生產模式。農業科技示范現已成為國外農業方興未艾的發展趨勢,農業科技園的類型有如下幾種:

2.1示范農場

是以推廣先進技術為主體的試驗示范基地。如以色列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通過科研單位和生產基地的結合,針對干旱和沙漠化的生產條件,建立了多個以沙漠農業和節水農業為主體的試驗示范農場,并通過創建專門的基金支持試驗示范農場的建設與運營。假日農場主要以農業新技術、新品種、農事活動的展示示范和農業休閑為主要內容,假日農場的種類很多,大致包括:1.觀光農園在城市近郊或風景區附近開辟特色果園、菜園、茶園、花圃等,讓游客自己摘果、種菜、賞花、采茶,享受田園樂趣。

2.2農業公園

按照公園的經營思路,把農業生產場所、農產品消費場所和休閑旅游場所結合在一體。例如日本的葡萄公園,將葡萄園景觀的觀賞、葡萄的采摘、葡萄制品的品嘗以及與有關葡萄的品評、繪畫、寫作、攝影等活動融為一體。農業公園的面積因性質和功能而異,既有迷你型的水稻公園,也有幾十公頃的果樹公園。

2.3教育農園

教育農園是兼顧農業生產與科普教育功能的農園,即利用農園中所栽植的作物、飼養的動物以及配備的設施,如熱帶植物、水耕設施、傳統農具等,進行農業科技示范和生態農業示范,向游客傳授農業知識。具代表性的有法國的教育農場、日本的學童農園等。

2.4森林公園

森林公園是以林為主,具有多變的地形、開闊的林地、優美的林相和山谷、奇石、溪流等多種景觀。在樹種結構上針葉樹、闊葉樹與果樹樹種相結合;在土地資源利用和空間布局上,林、果、漁、菜、花相結合。以森林風光與其他自然景觀為主體,配套一定的服務設施、必要的景觀建筑,在這里,人們可盡情享受自然風光。

3專家關干農業科技園的特征和類型的研究概述

3.1.特征的研究許

越先認為有“三個特征點”:一是我國農業生產力發展的新的制高點。二是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新的生長點。三是農業科技與農村經濟結合的緊密型結合點。陳阜等認為特征有:(約農業科技園是區域性農業科技創新基地。一方面體現現代農業科技改造傳統農業的作用和效果,為農業升級提供技術支撐;另一方面培養農業科技人才和提高農民科技素質。(2)農業科技園區同時具有技術密集和資金密集特點,能夠按照現代農業產業化要求組織生產和管理經營。(3)引導和帶動本地區及周邊地區農業與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蔣和平等提出農業科技園區的基本特征是:科技、生產、市場于一體,產前、產中、產后一條龍,設施、品種、技術相融合,生物工程、農業工程、農用新材料多學科相結合,高新技術、常規技術、傳統技術組裝配套,企業化借欲理,規?;洜I,專業化生產,實現周年均衡生產、調劑供應市場,提供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產品和高產、優質、高效的現代化農業發展模式。吳沛良認為農業科技園區至少應當有四個基本特征:科技含量高、科技成果轉化率高,綜合經濟效益高,經營管理機制新。索玉華認為具有研究功能、孵化培育功能、生態功能、農業信息服務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