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技術展望范文
時間:2023-12-20 17:44: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區塊鏈技術展望,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區塊鏈技術并非某項單一計算機范式技術,而是在密碼學基礎技術共識機理論指導下,將網絡中不同節點協同保障的穩定增加、由時間戳與有序記錄數據模塊組成鏈式列表賬本的分布式賬本技術。這種方案在數據存儲與校驗的過程中,首先借助密碼學技術將具體信息進行記錄,然后生成相應的指紋,在這種技術中數據的存儲單元為數據塊,依靠指紋和數據塊之間的連接實現交互認定。隨著區塊鏈技術的成熟和完善,已經超越傳統比特幣數據加碼應用,在金融等多個行業得到應用,而且逐漸被認為將會改變傳統信用范式的重要技術,以價值傳遞取代傳統的信息傳遞,將會成為全球下一代互聯網價值基礎協議組成部分。
區塊鏈具有去中心化、透明性、匿名性以及安全性等主要特征,對于金融業態發展具有重要價值。在信用機制層面,區塊鏈技術借助密碼學技術,擺脫了傳統的第三方信用機制,由節點上各個數據塊實現信息間的傳遞和交流,權利與義務對等而提升其運營效率。因而也可以進一步的提升整個區塊鏈上價值信息的透明性,每一個節點的信息都是固定而且相互獨立的,不能夠進行修改,節點之間采用密碼學技術實現匿名。因此,區塊鏈技術可以實現較高的信息和價值存儲與傳遞的安全性,任一節點都可以實現對整個區塊數據的拷貝,但是不能改變任何節點數據,在不借助中心第三方中介的基礎上實現信息安全傳遞。
2 區塊鏈技術在金融業的發展現狀
2.1 區塊鏈技術在金融業的應用方向
2.1.1 數字貨幣。在金融業長期的發展中,貨幣的發展變革也悄然興起,在互聯網電子化的今天,數字貨幣比傳統的紙幣發展更具活力。區塊鏈技術應用在比特幣發展中已經取得了重要的成績,特別是以密碼學技術為核心加密實現了數字貨幣的安全性。數字貨幣的發展能夠有效的降低紙幣發行和流通的成本,隨著數字貨幣在世界范圍內的流通與交換問題得到解決,數字貨幣將會帶來整個金融業的變革。
2.1.2 金融資產綜合交易平臺建設。隨著金融業態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發展,基于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綜合金融資產交易平臺成為金融業高效發展的重要基礎。而區塊鏈技術將會在平臺基礎上實現智能合約化,依靠數據模塊特有的安全性、去中心特性實現價值傳遞。
2.1.3 降低國際支付與結算成本與時間。區塊鏈支付技術正在興起并得到快速發展,比較傳統的跨國交易支付,區塊鏈技術更加安全、高效。區塊鏈支付方式可以通過點對點的有效手段實現支付,降低支付手續時間,而且沒有第三方信用機構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支付手續費率,能夠推動跨境貿易和跨境電商的快速發展。
2.1.4 提高金融資產交易組織效率。以往的金融資產轉移需要依靠一定的證券等金融機構進行一系列的審批操作,區塊鏈技術可以依靠數據的共享,實現各個節點間的有效互通,并且在不影響資金安全的情況下快速完成資產交易。這種模式下信息更加透明、操作更加規范、周期更短、效率更高、成本也更低。
2.2 區塊鏈技術在金融業的應用現狀
目前區塊鏈技術已經得到很多國家的重視,并且出臺很多政策引導市場對于區塊鏈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在數字貨幣、商業銀行以及交易所等金融機構組織方面,區塊鏈技術得到了初步的探索與實踐。
在數字貨幣方面,比較常見的就是比特幣。比特幣作為一種數字貨幣,完全不具備傳統紙幣和當前電子貨幣的屬性,但是能夠用于交易、購買支付以及貨幣對換等,隨著比特幣的發展,一些圍繞比特幣的借記卡等產品也相繼出現。厄瓜多爾也在2015年推出自己的國家數字貨幣,這種貨幣依靠區塊鏈加密技術,不僅能夠使各個群體記住互聯網獲得金融服務,還能夠推進國家對于貨幣流通的控制,減少洗錢等非法行為。國際支付方面,區塊鏈技術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跨境支付對于第三方金融機構的依賴,美國的Ripple建立了基于區塊鏈的網絡金融傳輸協議實現對傳統第三方信用機構的替代。這種網絡傳輸協議在桑坦德英國分行的國際結算業務中得到使用。目前Ripple區塊鏈技術已經與全球19個國家的銀行進行合作,推進了國家支付的變革。在金融綜合服務平臺和金融資產交易組織方面,也已經有很多公司進行嘗試,如R3CEV 公司建立了由美國銀行、花旗銀行、德意志銀行、匯豐銀行等43 家不同國家銀行參與的區塊鏈聯盟,力圖確立一個國家區塊鏈技術標準,從而實現在全球的跨境結算和資產轉移中更加高效、安全。
3 區塊鏈技術在金融業應用的前景展望
區塊鏈技術在金融業發展從2015年開始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根據一份調查結果可知,目前全球有近15%的銀行正將區塊鏈技術應用于實踐,IBM預測指出未來幾年將是區塊鏈金融技術發展的重要時期,預計全球約有66%的商業銀行會開發出具有優質商業價值的區塊鏈技術。隨著區塊鏈技術的熱度提升,我國金融行業區塊鏈技術探究也逐漸出現,2016年工信部《中國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發展白皮書》奠定了未來幾年我國金融業發展的基調。圍繞區塊鏈技術實現金融行業各業態的創新變革將是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
盡管區塊鏈技術能夠解決很多金融業發展的實際問題,但是從目前來看在未來很長時間內,區塊鏈技術在金融業應用的發展也會面臨如下難題:
3.1 技術缺乏統一標準
盡管區塊鏈技術得到很多國家的重視,并加強投入推進技術開發,未來四年可以實現全球66%的商業銀行掌握商業應用價值的區塊鏈金融技術,但是這些國家和企業間技術缺乏統一標準,區塊鏈技術在未來長期內也很難成熟,要想真正的轉變國際金融業發展還需要推進各方合作。因此,區塊鏈金融技術不是單一技術的核心優勢,需要世界各個國家、各個企業打破金融政策壁壘,形成區塊鏈發展聯盟,通過對話合作,深化交流形成統一的技術基礎。
3.2 區塊鏈技術尚不成熟
區塊鏈金融技術的發展目前僅進入初步的探討和實踐階段,很多國家已經在金融支付和平臺服務中進行嘗試,但是從比特幣技術轉變而來的區塊鏈金融技術尚需更多的實驗和技術的投入。未來一段時期將是區塊鏈技術創新研發的密集期,需要加大研發力度在支付、信用評級、信貸等金融服務體系等方面充分利用相關技術,重構金融業務。
3.3 跨界人才缺乏
區塊鏈技術在金融業中的應用需要有人才保障,而這種既能夠充分掌握區塊鏈技術又能夠熟知與應用金融知識的實踐性人才很少。因而,可以對于區塊鏈技術在金融業的落地實施,務必需要在未來長時間內,確立一套完善的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推進金融理論與區塊鏈技術融合下的人才培養,并注重理論與技術結合的實踐性,以實現跨界人才培養。
參考文獻:
[1]陳植.區塊鏈金融“敲門”:國內銀行保險機構謹慎觀望[N].21世紀經濟報道,2016-10-10.
篇2
一、引言
大數據時代,電子政務不斷發展。2016年,稅收管理信息系統工程金稅三期應運而生。但在“以票控稅”指導下建立的,僅具備信息傳遞功能的互聯網技術與基于數據庫的傳統記賬、架構于傳統發票流程體系的金稅三期工程仍不完善。在此嚴峻形勢下,革新化記賬技術、升級化互聯網技術的“區塊鏈技術”悄然出現且漸成氣候。2016年6月,國家稅務總局征管和科技發展司成立了區塊鏈技術的研究團隊,對“區塊鏈技術與稅收管理”進行了初步探索。同年,20國集團(G20)報告作者JulieMaupin提出戰略構想,“各國未來應果斷在稅收等重點領域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政策目標”。2018年8月10日,我國首張區塊鏈電子發票在深圳實現落地,開啟區塊鏈技術在稅收征管模式方面的應用新時代。誠然,聚焦到稅收征管模式,區塊鏈技術潛力無限,但杜莉(2018)、鄭毓文(2018)等學者指出,國內外區塊鏈技術于稅收領域的應用大都處于起步階段,各項嘗試所獲效果還不盡如人意,支撐其規模化展開的準備尚未形成。因此,深入探討區塊鏈技術在稅收征管中的應用,尤其與我國第一大稅種增值稅的征管模式交契度,顯得尤為必要。而全面考察區塊鏈技術應用于增值稅稅收征管的可能性、可行性,國內外的研究成果仍屬空白。為進一步優化我國增值稅征管模式,本文將摸清增值稅征管現狀,引入區塊鏈技術,將其與增值稅征管中的主要問題聯結,提出區塊鏈技術在增值稅征管方面的應用方向與預期效果。最后,辯證分析方案可行程度,致力于實現區塊鏈技術真正應用于稅收征管,完善現行體制。
二、我國增值稅征管現狀:基于金稅三期
1.發票虛開。我國對增值稅的征收管理基于發票扣行發票“虛開”。稅務機關在發票管理中,因發票認證環節存在的缺陷及納稅人的刻意逃稅心理等,導致處理臨時經營、跨地區經營、特殊業務核算時存在監管漏洞,無法完全識別和制約增值稅發票的偽開、虛開。
2.稅源難控。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和信息網絡時代的發展,稅源分布的領域越來越廣,稅源的流動性和隱蔽性也越強,稅務機關對稅源監控的難度隨之增加。目前,稅務機關對稅源的預警監控系統對信息分析處理質量較低,單位內部的各職能環節之間的配合度低,無法實現信息共享,導致無法及時全面掌握稅源信息。
3.納稅人納稅遵從度低。我國仍處于經濟轉軌的時期,稅法制度仍不完善,稅收流失問題較嚴重。相關數據表明,我國稅收的流失率在15%以上。實現百分百的納稅遵從不僅依靠相關稅法制度對納稅人的制約,更大程度上是依據納稅人對依法納稅是發自內心的認同。但這與納稅人的經濟人屬性沖突。
三、區塊鏈技術在增值稅征管模式中的應用設想
增值稅征管模式應向以下兩方面改進:系統內實時記錄并共享通過驗證的涉稅交易與發票信息、實現增值稅隨交易自動結算。這恰為區塊鏈技術的優勢:難以篡改、共享賬本、共享與激勵與智能合約的具體體現。
(一)區塊鏈技術在增值稅征管模式中的應用設想
1.建立基于區塊鏈難以篡改、共享賬本的信息協同互通系統。交易數據需真實才能通過驗證納入區塊,一旦進入區塊便難以篡改并被共享。因此,鏈上所記錄的交易數據為時間軸上的完整記錄。在各部門實現信息全流程互通的情況下,利于完整科學的數據庫的建立,形成對稅源的高效調控。個人身份信息是其自身賬本數據中獨一無二的標志。基于鏈條信息環環相扣、層層互通的共享賬本機制,稅務機關能從整體角度把握納稅人的涉稅信息。區塊鏈中時間戳技術使區塊鏈上所有數據都經時間蓋章,防止征稅時點交錯形成的信息割裂,不可逆的哈希算法保證了所有數據的不可篡改性。即從交易開始到形成繳稅義務,全部信息的生成均通過分布式賬本實現實時監督認證,并且未經篡改。
2.基于區塊鏈智能合約的對接交互系統。智能合約主要是通過代碼編輯實現一系列操作。一旦能夠實現增值稅發票管理規則在全鏈條上的自動覆蓋,錯開虛開增值稅發票或再難以出現。交易記錄的客觀準確記錄,在未支付金額的情況下,系統將難以進行下一“開具增值稅發票”命令的執行。征納雙方間稅款可直接承載于“區塊鏈”這一載體進行支付清算,無需第三方。代替傳統的增值稅發票系統,形成的是買賣雙方以及稅務機關之間的實時共享合約。
3.基于區塊鏈共識與激勵的信用公示系統。引入區塊鏈共識層中POS機制的稅收征信體系,將納稅人加入到驗證與評估之列,不再依靠于政府的單方面管控,形成共同參與公平公正、共同競爭、自檢自查自我激勵的效益行為。以信用等級及保持時間決定獲取獎勵的多少,形成長效鼓勵機制。配合反向施壓與硬性管控,能更加全面提高納稅人的自覺遵從度。
(二)區塊鏈技術應用于增值稅征管模式的技術可行性
1.基于區塊鏈“智能合約”的對接交互系統。首先,區塊鏈中的數據容量小且系統中的修剪節點和輕量節點并不需要儲存完整的區塊鏈數據。利用區塊鏈可以克服數據存儲空間的限制,實現海量涉稅交易信息的收集。其次,區塊鏈技術去中心化的特點使交易數據可在對等網絡中分散產生、傳播后實現分散儲存。可實現涉稅信息的共享,克服增值稅涉稅交易在跨行業、跨地區、征管機關不同的情況下,涉稅信息難以及時核對查驗的問題。第三,區塊鏈技術保證僅真實的交易數據能通過驗證納入區塊,且交易數據一旦進入區塊即具有可追溯性和不可篡改性。可實現增值稅征管所需的對交易數據真實性的自動核查,通過時間軸上交易數據的全記錄,建立更完整、科學的稅收情報數據庫,減少稅收爭議、提升稅收征管水平。第四,區塊鏈技術與智能合約結合后,各節點可根據一定條件進行合約驗證,在達成共識后,合約可自動執行。可實現電子發票自動開具、增值稅應納稅額自動核算和清算。從而進一步節省征納雙方的成本,防止開票后避稅行為發生,減少稅收流失。
2.建立基于區塊鏈難以篡改、共享賬本的信息協同互通系統。區塊鏈技術使各個交易方之間需要交流的信息通過分布式賬本記錄,相關方之間通過分布式賬本傳遞對等信息,相關方之間不再需要依賴于中間機構,可以直接對信息進行查看和維護。信息修改履歷記錄在區塊鏈上,具可追溯性。
3.基于區塊鏈共識與激勵的信用公示系統。利用POS機制,納稅人的信用數據可看作POS中的幣齡。依幣齡大小與信用等級,決定是否產生下一個區塊。每個納稅人可依靠自己的信用等級進入系統,競爭產生新區塊的權利,獲取獎勵。個人信用等級決定創造新區塊將會獲得多少獎勵,持有代幣時間越久,幣齡越大,保持高信用等級時間越長,收益越大。結語綜上所述,區塊鏈與我國增值稅征管模式創新的要求在理論上相適應,尤其是其獨特的構想和技術,對完善我國增值稅征管體系有突出優勢。涉稅信息的及時更新,涉稅信息的真實可靠,減少稅收爭議等一系列稅務征管的疴疾,在區塊鏈的介入后有望得到解決。必須指出,區塊鏈作為一項新生的戰略產品,其自身的復雜性和多面性應被給予更多的關注。在我國增值稅體系錯綜復雜,一般納稅人與小規模納稅人并存的情況下,區塊鏈在增值稅全領域普及雨技術上具較大難度。如何推動區塊鏈與增值稅稅收征管模式協調并進,仍待深入地研究和探索。
參考文獻:
[1]杜莉,鄭毓文.應用區塊鏈技術推動我國增值稅征管創新:機制分析和方案設計[J].稅務研究,2018(06)
[2]范楊.項目管理信息系統在房地產業稅收征管中的應用[D].吉林大學,2018.
[4]張之樂.以區塊鏈技術促進納稅遵從的設想[J].稅務研究,2017(12)
[5]李林軍.二十年稅收征管改革回望.中國稅務,2014(01)
[6]蔣潤祥,魏長江.區塊鏈的應用進展與價值探討[J].甘肅金融,2016(02):19-21.
[7]袁勇,王飛躍.區塊鏈技術發展現狀與展望[J].自動化學報,2016,42(04):481-494.
[8]沈鑫,裴慶祺,劉雪峰.區塊鏈技術綜述[J].網絡與信息安全學報,2016,2(11):11-20.
篇3
【關鍵詞】“一帶一路” 區塊鏈技術 國際金融合作
一、導言
伴隨著比特幣的發展,作為根基的區塊鏈技術也因其安全、便捷的特性也逐漸得到了銀行與金融業的關注。人類社會不斷進步與發展,但我們如今依然沿襲著數百年前誕生的金融交易體系,而其弊端正日益暴露。代替現金流通的有價證券的票據近年來屢次出現丟失的現象,運營著世界級的金融電文網絡SWIFT CODE也多次遭受黑客襲擊造成巨大損失。尤其是現階段“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金融體系將要面臨跨國結算、金融監管等難題,傳統的技術已經無法滿足現階段和未來的需要,而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障資金安全、信息不可更改。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也逐漸走向成熟,納斯達克在2015年首次使用了基于區塊鏈技術的Nasdaq LINQ交易平臺,提高私人股權交易的效率;Visa也開始開發一個基于該技術的App,以徹底變革汽車購買流程。毫無疑問,未來區塊鏈技術將在金融交易領域發揮巨大的作用。因此對區塊鏈技術在金融交易領域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將從“一帶一路”下的金融需求角度出發,從國際支付結算、證券交易、銀行征信、金融監管四個方面進行分析論述區塊鏈技術在金融交易領域的應用,并對區塊鏈技術在我國一帶一路中的應用提出政策建議。
二、應用領域分析
“一帶一路”戰略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重大戰略,在這一戰略中,金融不僅要起到先行的作用,更要在各領域起到支撐作用。金融在“一帶一路”中的應用包括政策性銀行信貸支持、跨國交易與結算、跨國投資和貿易投資保險等領域。我們選取了國際支付結算、證券交易、銀行征信、金融監管四個重要方面,探討區塊鏈技術的應用。
(一)國際支付結算
傳統的跨國結算方式主要有:托收、承匯兌和委托收款三種形式。而這三種形式都需要借助銀行的服務。傳統的支付結算通過中介進行交易,要經過開戶行、對手行、央行、境外銀行。在此過程中每一個機構都有自己的賬務系統,彼此之間需要建立關系,確立有授信額度;每筆交易需要在本銀行記錄,還要與交易對手進行清算和對賬等,導致交易速度慢,成本高。大量人力的介入加大了信息的危險性,各銀行依賴的SWIFT CODE在近年來頻頻遭受攻擊更是暴露了這個問題。而相對來說,區塊鏈系統在結算中具有高安全性、隱私保護和高冗余儲存的特點。區塊鏈系統是由大量節點共同組成的,不存在中心化的硬件或管理機構,且任一節點的損壞或者失去都不會影響整個系統的運作。區塊鏈帶有時間戳,由多個節點同時驗證和記錄,每個參與節點都能獲得一份完整數據庫的拷貝。一旦信息經過驗證添加到區塊鏈上,就會永久地存儲起來, 除非能夠同時控制整個系統中超過51%的節點,否則篡改和偽造的發生可能性幾乎不存在。另外節點間無需公開身份,只有掌握了私鑰的人才能開啟自己的“錢包”,保障了交易方的隱私。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區塊鏈技術在支付結算領域具有巨大的應用價值和前景。
(二)金融交易
在當前以美元為主的國際金融體系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以美元為國際結算的主要貨幣,大大加劇了成本,同時匯率波動風險、信用風險和貶值風險等風險也加大了金融交易的不確定性。加之體制上存在著的幫助美國向國際轉嫁其金融危機的“特里芬悖論”,使“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金融互聯互通難上加難。在此時區塊鏈技術便顯示出其去中心化、方便快捷、高安全性、記賬速度快、成本較低、互相監察驗證和資料公開透明等優點,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巨大作用。通過建立一個虛擬貨幣支付系統,為各國提供一個高度透明的互聯網國際交易平臺以及安全、可靠的交易環境。屆時該平臺可基于各國的共識與協商而建構,這樣不僅可以免去銀行、國際支付平臺等機構的復雜操作程序,提高交易的效率,還可規避因國家間不同法律、風俗等差異而帶來的不便與交易限制。
(三)銀行征信
目前,商業銀行開展跨國信貸業務,最先要審查借款主體的金融信用。各個國家銀行分別建立借款主體的信用征集信息,需要查詢時,再向有合作關系的他國銀行、他國信用保險機構、銀行在他國行分行等調取信息,流程諸多,且需要多重審核,以致信息不完整、數據不及時、使用效率低、使用成本高等問題。而這些問題在跨境征信合作中尤為突出。跨境征信合作是“一帶一路”金融合作的重要內容。要實現“一帶一路”國家金融合作就必須加強與“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征信管理部門在培育征信市場發展、征信機構監管、建立共同信用評級體系和標準、防范信用風險、保護信息主體合法權益等方面的溝通。同時加強征信機構、評級機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而區塊鏈技術可以依靠程序算法自動記錄征信信息,并存儲在區塊鏈網絡上,使信息透明、篡改難度高、使用成本低并可以實時更新。各商業銀行得以以加密的形式存儲并共享客戶的信用狀況,在客戶申請貸款時不必到央行申請查詢征信,即去中心化,貸款機構通過調取區塊鏈的相應信息數據即可完成全部征信工作。
(四)金融監管
隨著“一帶一路”的推進,我國在金融監管方面面臨的挑戰也日益加劇,對外經濟發展同時也帶來了資金外流與金融風險的增加。而影子銀行與地下錢莊無疑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據德意志銀行估計,中國影子銀行業2012年規模約為21萬億元人民幣,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40%。盲目生長的影子銀行會導致信用過度擴張,而且這部分信用擴張亟待有效監管,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會重蹈美國金融危機的覆轍。而非法地下錢莊對中國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的影響與沖擊也十分巨大。其不僅會加劇資金外流,大量外資不正當的進入中國,還會嚴重干擾中國的貨幣政策。而區塊鏈技術可以為我國加強金融監管提供新的途徑。基于區塊鏈,各金融機構將收集和驗證的客戶信息數字化后,上傳至相應的區塊;同時,為交易中的實體提供電子身份證明信息(私鑰),并將二者聯系起來,任何交易的發生都需要經過該私鑰銀行手中的公鑰驗證,并由用戶地址進行,這就決定了區塊鏈上數據的可追溯性。并且監管部門可以通過設置檢測程序,自動剔除異常交易,提高監管效率。
三、結論與建議
上文就區塊鏈技術在一帶一路下國際支付結算、證券交易、銀行征信、金融監管四個方面的應用進行了論述,并進一步探討了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可能會面臨的問題。要真正實現區塊鏈技術在“一帶一路”中的廣泛應用,必須加強我國與沿線各國的金融機構合作,建立高度透明的互聯網國際交易平臺以及安全可靠的交易環境,以提高交易效率。
同時,基于區塊鏈技術高度依賴于其網絡效應,我國在探索區塊鏈技術時,應盡快展開與各大國際金融組織的合作。并且鑒于我國區塊鏈技術的發展正方興未艾,中國區塊鏈技術創新與應用聯盟也正式成立。各大金融機構應盡快在實踐區塊鏈技術的基礎上盡早形成行業規則,以實現制度化、標準化,提高其安全性,為日后的法律制度建立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蔡釗.區塊鏈技術及其在金融行I的應用初探[J].中國金融電腦,2016,02:30-34.
[2]董屹,唐華云,張東.近期國際金融基礎設施機構區塊鏈技術研究進展及重要觀點[J].債券,2016,07:46-51.
[3]周立群,李智華.區塊鏈在供應鏈金融的應用[J].信息系統工程,2016,07:49-51.
[4]周逸文.區塊鏈技術及在金融行業的應用分析[J].科技展望,2016,27:115.
篇4
與成熟穩定的歐美金融體系相比,中國的金融業發展起步較晚,尚有廣闊空間,現有人群的服務亦需要能力升級,這既包括產品設計的創新能力,也包括客戶的觸達和服務能力。而中國近年來數字化轉型的迅速發展備受全球矚目。中國移動支付的市場規模和滲透率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中國居民消費理念和消費方式的轉變推動了第三次消費升級的熱潮,并在互聯網領域表現尤為突出;國內傳統金融機構和互聯網巨頭相繼布局智能金融,各大銀行紛紛推出智能投顧;資本市場對于金融科技的創新企業青睞有加,數字化能力建設在全行業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我們可以看到金融創新的未來已經到來,各方攜手,期待共進。
在此背景下,百度金融與埃森哲攜手,訪談百余位行業及技術專家,結合百度智能金融的實踐成果和埃森哲國際金融行業的領先經驗,共同撰寫本篇報告。
AI篇:提煉智能金融的概念和特征;提出衡量智能金融的隨時、隨地、隨人、隨需四大標準;暢想智能金融在客戶連接、風險管理、服務邊AI篇界、基礎設施四個方面的重構。
共進篇:勾勒金融生態所呈現的更加細分和更加專業的態勢;詮釋市場參與者的定位轉化和角色蛻變;描繪各類參與者之間更為廣泛和深共進篇入的合作關系。
智勝篇:智在技術,勝在應用。“智在技術”闡明智能金融所依賴的ABCD“四大技術”,包括A(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B(Blockchain)區塊鏈、C(Cloud Computing)云計算和D(Big Data)大數據;“勝在應用”逐一深入解讀新技術在支付、信貸、理財、資和保險等領智勝篇域的應用場景,展現智能金融的“術”和“器”。
篇5
【關鍵詞】去中心化 虛擬貨幣 比較分析 演進 萊特幣 PPC XPM
一、去中心化虛擬貨幣
去中心化虛擬貨幣誕生在2008年,其中的代表性貨幣是比特幣。它的發行是通過一個彼此連接的比特幣用戶的計算機網絡完成的。通過工作量證明算法自動調整向網絡中釋放比特幣。參與網絡的每個節點可以使用自己的CPU處理能力進行運算并獲取比特幣[3]。每一個比特幣的獲取都將需要一定的成本,同時背后的密碼規則保證了它的真實完整和唯一。每一筆比特幣交易都會被廣播到比特幣網絡中,網絡中每一個節點都會對這筆交易進行散列算法的驗證,驗證通過后將被記入到區塊中然后進一步在網絡中傳播,這種基于P2P和全網參與計算認證的方式導致沒有任何政府和機構可以實現對其流通的控制,它的流通只受算法控制。
二、去中心化虛擬貨幣的種類
在比特幣誕生以后,一批基于同樣去中心化思想的虛擬貨幣借助于互聯網開源社區的幫助下紛紛涌現。它們在算法各有特點,并實現了一定的優化。[5]
(一)萊特幣(Litecoin)
Litecoin(LTC)是目前除比特幣以外市場價值最高,交易最活躍的一種虛擬貨幣。不同于比特幣使用的SHA256挖礦算法,LTC采用Scrypt算法。這種算法有較快的塊生成時間,并能更快確認真偽,比特幣的交易驗證的時間平均在10分鐘以上,大多數交易網站驗證需要1個小時。而LTC交易確認平均為2.5分鐘。另外Ltc的總數量也是BTC的四倍,總數為8400萬枚。此外,在比特幣挖礦軟件技術已經從CPU到GPU到現在正式進入FPGA(現場可編程陣列)和ASIC(專用集成電路)時代。而相對于比特幣,LTC的算法則仍然非常適合GPU挖礦,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礦工的現有挖礦設備的投資。[6]
(二)PPCoin(PPC)
PPCoin(PPC)由Sunny King于2012年8月19日,其在貨幣生成上采用了工作量證明(proof-of-work)和股權證明(proof-of-stake)的混合模式,并引入幣齡的概念。
(三)工作量證明算法SHA256
SHA256是一種從輸入得到輸出非常容易,但從輸出反推出輸入極其困難的函數。反推輸入的方法除了窮舉所有可能輸入之外,別無他法。比特幣貨幣生成采用的就是基于SHA256的工作量證明算法,交易數據外加一個隨機數(nonce),然后在其前面附加大量的“0”,以此作為區塊信息發送出去,接受者的驗證可以迅速使用nonce得到函數散列值。然而對于攻擊者而言如果想反推出這個nonce則近乎不可能。
(四)51%算力攻擊
去中心化貨幣發行依賴于網絡中大多數節點的確認信息。如果參與的網絡節點有限,攻擊者通過某種手段控制了網絡中多數節點(比如51%)的運算力,使受控網絡生成塊的速度超過網絡剩余部分的總和,就可以生成一個塊鏈接分叉,并使其長度超過主環鏈,網絡中的其他節點將開始把新的分叉視作合法塊鏈接(盡管衍生51%攻擊成功可能性是一個隨機漫步理論的難題)。在這種情況下,攻擊者就可以自行對區塊信息進行確認,從而可以篡改交易記錄實現多重支付或將別人的貨幣據為己有。除了貨幣發行初期易遭受51%算力攻擊外,當貨幣生成算法的難度因子提高過大,導致運算成本增加過度和大量“礦工”退出,只有少數礦工控制著絕大多數比特幣的挖掘運算,這種情況下51%算力攻擊的可能性也會提高。為此,Sunny King提出了下文詳述的股權證明算法。
(五)股權證明(proof-of-stake)
與工作量證明算法不同,股權證明并不要求持有人進行大量運算來證明自己,而是要求持有人明確表達自己對一定量貨幣的擁有權。對于PPC來說,當一個新的股權證明區塊被挖掘出來后,礦工需要構建一筆股權交易,將一部分貨幣外加一點(算法預設好的)獎勵貨幣發送給自己。隨后SHA256算法開始工作,根據上述交易信息,一些特定的固定數據,以及幣齡作為輸入被用于散列運算。運算的難度因子與貨幣年齡成反比例關系。即決定因素是他已經擁有的貨幣數量,和進行股權交易后的時長。也就是說,如果你已經擁有了1%的貨幣或者說股權(stake),那么你最多可以挖掘的新增貨幣的上限也為1%。這種算法不通過提高運算復雜度來控制貨幣生成數量,而是通過股權交易這種經濟行為來實現這種控制。
(六)幣齡(coin age)
在PPCoin中,幣齡被定義為交易輸入大小和它交易存在時間的乘積,作為生成新的PPCoin區塊算法的輸入。幣齡越大,輸出PPcoin概率越大,直到找到有效的區塊時則復位為零。[7] [8]
總結來看PPC因為使用了股權證明算法,與Bitcoin相比具有4個方面的改進:
*以股權證明鼓勵人們持有貨幣而非用于投機;
*獲取股權所需的成本遠大于獲取運算力的成本,有效減少了51%攻擊的可能性;
*股權證明算法不以提高工作量證明難度為基礎,減少了運算所需能源的消耗。
*PPC不預設貨幣生成上限,理論上可以供應無限多的貨幣(盡管當前設置了20億的上限但理論上可以改變),這有助解決貨幣供給無法滿足經濟發展需要的問題。此外股權證明算法設計為每年提高1%的貨幣供應量且可調整,這將是非常溫和和良性的通脹率。
(七)素數幣(PrimeCoin)
素數幣是一種建立在比特幣架構基礎上的數字貨幣,它運用一種獨特的“科學計算證明”機制取代比特幣的“散列工作量證明”機制,通過計算去發掘由大量質數組成的質數鏈,質數幣被作為礦工在挖礦過程中發現質數的獎勵。素數幣并非將工作量證明完全去掉,而是試圖讓工作量證明變得更有意義。它沒有使用SHA256計算,但是要求礦工們尋找長的由素數構成的“Cunningham鏈”和雙向雙鏈(Bi-twin chains)。同樣是通過能源密集型的計算挖礦,但素數幣試圖給現實世界帶來實用的價值,而不是電力算力的無謂消耗。比如素數幣被用于“Folding@home”項目,該項目由斯坦福大學教授Vijay Pande開發,借助于素數幣發掘的運算來分析蛋白質自我折疊問題,這個項目可能幫助研究者發現治療阿茲海默癥、帕金森氏癥以及多種癌癥。[9] [10]
此外還有一些較典型的虛擬貨幣,比如Freicoin在算法中引入囤積稅概念,以抑制人們持有貨幣,鼓勵交易與流通。而Namecoin的特點在于除了本身是一種貨幣外,還可以被賦予其他功能,如注冊域名。Ripple是一種比比特幣更激進的虛擬貨幣,Ripple網絡自動進行匯率換算,用戶可以用任何一種類型的貨幣向他人支付另外任何一種類型的貨幣,從而實現所有貨幣的全網流通。[11]此外還有很多基于類似算法的虛擬貨幣,比如Devcoin(DVC)、Terracoin(TRC)、Ixcoin(IXC)、NovaCoin(NVC)等等。甚至我國也有了基于類似算法的國產虛擬貨幣比如CHNcoin(CNC)。
三、去中心化虛擬貨幣的總結比較
下表為各種典型虛擬貨幣特點比較匯總[13]:
四、演進趨勢分析
目前的虛擬貨幣發展仍處于早期階段,新的種類不斷出現,各種創新和改進層出不窮,對其演進趨勢總結如下:
第一,基于去中心化和P2P的原則仍是根本基礎,無論算法和應用如何改進創新,這一基礎原則不會改變。
第二,發行和認證算法逐漸摒棄工作量證明算法,衍生出Scrypts算法、質數算法和股權證明算法等,其實質是對工作量證明算法的低效率和算力浪費的改進。這也會是將來虛擬貨幣算法改進的必然趨勢。工作量證明算法將會被更具實際意義和更具效率的算法所取代。
第三,貨幣發行上限將不再固定。預設發行上限曾經是比特幣用以消除通脹的核心手段,但人們逐漸意識到這將誘使人們持幣坐等升值的投機心理。許多貨幣提高了發行上限以增加貨幣供應,但并非最終解決之道。而像PPC那樣容忍一定程度的可控的良性通脹,同時發行上限甚至發行速度和難度因子可由算法參數化調整,以鼓勵流通和增加持幣成本,這種實現方式比較適應實際經濟規律,必將是未來的方向。
第四,作為被寄予厚望的“未來貨幣”,理應承擔更多的功能,比如如何適應利率形成、保持匯率穩定、促進貿易發展和商品流通、保證貨幣供給彈性等。這需要進一步的算法改進和理論創新。目前Ripple正在研究的全網匯率形成和貨幣兌換技術即屬于這方面的嘗試。
第五,市場占有率和人們的信心對哪種貨幣將成為未來主導貨幣也將起重要作用。
去中心化的虛擬貨幣是人類第一次從技術角度實現的流通支付工具,它的創生和每一步發展都將對未來的金融體系產生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北京晚報.《瘋狂比特幣未來能買房子》.2013.5.
[2]中國企業家網.《比特幣的社會實驗:活在未來》.2013.5.
[3]Satoshi Nakamoto.《Bitcoin: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2008.10.
[4]洪署寧.《比特幣:一種新型貨幣對金融體系的挑戰》.《支付創新》.2011(10).
[5]巴比特() Daniel (翻譯:比特人瀟湘夜雨).《米塞斯圈:山寨幣的癥結所在》.2013.8.
[6].cn.知耿《密碼學貨幣一覽》.2013.5.
[7]Bitcoin Magazine VITALIK BUTERIN 《What Proof of Stake Is And Why It Matters》,2013.8.
[8]Geek Park.《防貶值抑通脹低能耗-PPCoin能超越Bitcoin 嗎?》2013.4.
[9]Make Tech Easier Miguel Leiva-Gomez《4 Popular Bitcoin Alternatives and How They Compare to Bitcoin》2013.7.
[10]MIT Technology Review 《Bitcoin Isn't the Only Cryptocurrency in Town》2013.4.
[11]虎嗅網.悟網不歡.《Ripple,比比特幣更激進的虛擬貨幣幽靈》2013.4.
篇6
據悉,此次大會為期4天,展會規模超3萬平方米,內外參展廠商758家。來自北京、上海、重慶、河北、浙江等50個國內省市團組,以及東軟、華為、小米、華信、文思海輝等國內龍頭企業參展參會。來自美國、印度、德國、俄羅斯、以色列、巴基斯坦等44個國家和地區150家企業參展參會,包括SAP、埃森哲、松下、IBM 、思科等25家世界500強企業。
大會同期舉行會議活動57項,舉辦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數據經濟、移動互聯網、IT創新、服務外包、人才培養、產教融合、跨境電商等領域的10大精品論壇,舉行技術產品研發和行業應用會議30 余場,商務交流及賽事活動10余項。海外客商3000余人,高端演講嘉賓近千位,專業會議及行業用戶代表超過1.5萬人,參觀觀眾3萬余人。據初步統計,展會現場參展參會廠商達成意向成交項目3400余項,較上屆增長了54%。
精彩嘉賓觀點集錦
在當天的高峰論壇暨2017全球軟件和信息服務高峰論壇上,共有14位政府代表及國內外產業領軍人物進行了主題演講。其中,包括美國杜克大學教授、法國科學院院士、巴西科學院院士米格爾?尼科萊利斯;俄羅斯科學院院士貝爾?各澤維奇?阿甘別吉揚; 印度軟件和服務業企業行業協會副總裁甘薩伯瓦爾;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計算機學會理事長,北京大學教授高文等。各位嘉賓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縱論行業發展大勢,并對產業發展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進行了深入的剖析與展望,全方位解讀了智能產業的技術趨勢以及生態構建的產業愿景。
商務部服務貿易和商貿服務業司副司長許濤指出,數字經濟正在成為我國轉型升級重要驅動力,也是全球新一輪產業經濟制高點,我國將順應數字經濟的趨勢,用軟件提升數字化促進能力。
美國杜克大學醫學院神經生物學教授、法國科學院院士、巴西科學院院士米格爾 ?尼科萊利斯 用他研究的實際案例告訴人們:腦機接口改變人與機器交流方式,人們只需要通過思考和想象,就可以控制電腦,就可以使用機械和設備,使用最新最具有競爭性的技術和工具,來實現大腦的活動,并可以很迅速、有效率地鏈接到相關的機械設備。
俄羅斯科學院院士阿貝爾?格澤維奇?阿甘別吉揚 在演講中指出,俄羅斯非常關注數字經濟的發展,政府特別關注數字醫療、物聯網、數據區塊鏈等領域的應用,計劃到2025年把居民數超過250人的居住點都接入光纖骨干網,97%的家庭可通過寬帶上網。到2020年,所有國家機關要完成數字化管理轉變,政府文件都將保存到云端,政府機關服務電子化達到80%。2019年計劃大力發展5G通訊網。
印度軟件和服務業企業行業協會副總裁甘薩伯瓦爾表達了中印產業合作的美好愿望,并指出, 新的資源是數據,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石油、煤炭等,全球90%的數據是在過去兩年產生的,未來10年全世界的數據量將不斷增加。人們需要具備各種技能才能在新的生態系統下創造價值,人們在經營業務過程中都會遇到各種挑戰。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教授高文 與大家分享了他們的研究成果:數字視網膜系統。城市大腦在智慧城市中是不可避免的一個決策支持系統。在數據分析平臺和人工智能系統基礎上,構架數字視網膜系統,是搭建智慧城市大腦的另外一項重要功能。將一個攝像頭既管編碼又管特征編碼,做存儲用同時也能做識別用,對城市大腦前端視覺或者是視網膜提供最完整的支持。
美國辛辛那提大學特聘講座教授李杰作為工業 4.0的資深專家,深刻剖析了 “制造+智能”將是中國制造未來發展的方向,質量、效率和生產力則是中國未來最大的競爭。對于制造,第一是自己造,第二是機器造,第三是智能造,第四是傳承。如果中國制造要變成制造強國,制造工藝就需要傳承下去。對于智能制造的趨勢。李杰教授認為,傳感器的應用會越來越多;云技術應用會加大;在社交平臺上,依賴社交感知生活;內容生產變得重要;數據分享可以有新的空間;定制化服務將越來越細分。
東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劉積仁也預測了數字社會的生存方式,在數字社會,企業價值的構造模式發生了變化。過去判斷企業的價值看營業額和利潤,而今天看的是連接,更多的連接創造更大的市場價值。今天越來越多創新的行為,越來越多企業的變革,全是和互聯、軟件、計算聯結在一起的。數字社會的未來發展已經產生了根本的變化,而這些變化正是驅動產業發展的基礎。
權威報告數字
中國軟交會已經成為政府、行業機構、重點企業產業報告、研究成果、政策趨勢的產業信息平臺,每年都有多項產業信息報告同期,很多知名企業也會選擇利用這個平臺對自主研發的創新產品進行首發,與合作伙伴進行項目簽約。
篇7
【關鍵詞】數字經濟;人才培養;中醫藥;外語教學
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已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核心生產要素。發展以信息網絡為載體的數字經濟已成為國家的發展戰略,各個領域都在積極搶抓數字經濟發展這一新機遇。其中,數字經濟對于中醫藥行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后疫情時代“大健康”的理念下,為提高患者就診效率,避免交叉感染,利用數字技術所研發的在線診療、病情診斷數據化、藥類AI智能快檢技術等,呈現了行業發展的新動向以及行業人才素質的新需求。本文對外語教學如何服務于數字時代中醫藥院校人才培養這一問題進行研究,旨在為促進數字經濟全面發展,輸送復合型、創新型中醫藥人才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持與借鑒。
一、數字經濟視域下中醫藥院校外語教學中人才培養面臨的問題
(一)單一的紙媒語言層面的教學亟須轉變
在傳統的外語課堂中,致力于單一的紙媒語言學層面的音形意的講解,顯然脫離了數字經濟發展對中醫藥人才的要求。首先,數字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使單一紙筆教材的媒介演化成多元媒介的數字資源,如網頁界面、視頻、社交媒體、通信方式和數字軟件。學生在日常的外語學習情境中,學習資源已轉變成各種超鏈接構成的語篇綜合體。倘若課堂教學不能打破傳統紙媒語言文字學習的局限性,便會抑制培養對象的外語學習動力。其次,單純的語言學層面的語料分析已不能包羅數字經濟時代呈現的語言信息形式的學習。教學資源需要合理安排多元功能類型的語料學習比例,例如,行業口語、網絡語言、學術語言等不同語境下的語言形式的課程設置。另外,外語通識課程與中醫藥ESP外語教學之間的脫節現象嚴重,“外語”與“專業”的銜接工作則尤為重要。最后,如何運用數字工具對信息進行檢索、處理、管理、分享和創造已成為語言學習負載的關鍵切入點。
(二)被動型、內向型培養對象亟待轉型
中醫藥學有著最為集中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向型特點,尤其在認知方式上更為強調“醫者意也”,講求“體悟”,即從靜觀自身、從自身的內向實踐開始而發展、形成起來的世界觀、宇宙觀與方法論。因此,這種學科特點使中醫藥專業學生較之其他專業學生,更為傾向于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中庸、謙虛、內向的性格表征。雖然內向型文化特點可以算是中醫藥的專業優勢,但倘若沒有進行良好引導的話,培養對象就會產生對新事物的不敏感性,從而阻礙創造力的發展。而以數字技術為代表的新的經濟形式意味著它將不可逆轉地走向包容的全球化趨勢。在全球化語境中,數字科技則是一種外向型的產物,強調“信息對話”的時速與效率。有著內向型文化價值的中醫藥專業的學生應該協同外向型數字科技發展,成為信息話語的發起者、對外交流的發動者。因此,外語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面對新的經濟模式的敏感性和快速反應能力,培養他們的國際視野、掌握最新動態、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實現向應用型、外向型、復合型人才的轉型。
(三)學生的主體地位亟須確立
互聯網、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數字技術使現實社會與虛擬空間進行了深度融合,導致了“萬物皆媒”“信息爆炸”“泛娛樂化”的多元復雜的輿論生態與媒體格局。而當今高校學生在面對如此巨大的信息體量以及極快的傳播速度,極易產生注意力碎片化、情緒浮躁化、學習功利化等問題。這就亟須教師對學生進行價值觀和專業理念的干預與指導,從而確立學生在信息技術中的主體地位。具體來說,教師應當給予學生批判性思維的訓練,當學生借助數字工具獲得歷史、社會、文化、政治、意識形態等方面的信息時,可以通過自身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進行批判性分析,成為信息技術的主人,而非信息技術的附庸。承擔著為社會輸送高素質的中醫藥人才的高校,還應該在外語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在適應數字經濟發展的前提下,注重對學生的職業精神、社會責任感和愛國情感等培養,積極推動中醫藥文化“走出去”。
(四)教師隊伍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亟待提高
如前文所述,當今的高校學生是“網絡原住民”,他們擅用網絡資訊以及通過網絡自學,對數字媒體的交互技術駕輕就熟。然而外語教師隊伍承受著由數字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巨大沖擊,倘若繼續以單純的語言技能講解進行教學,勢必會被時代所淘汰。要做到超越學生對數字技術的熟識,需要自身和院校共同努力,通過培訓與學習,能夠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智慧課堂,跟上數字時代的步伐,滿足學生對教師的期待。另外,教授通識課程基礎外語的大部分教師多為語言類專業出身,缺乏中醫藥相關的專業知識,致使基礎外語與中醫藥專業外語無法做到有效銜接。而教授專業外語的教師缺乏對人才市場需求的前瞻性眼光。信息時代的發展既需要外語教師把學生培養成具有扎實的外語技能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教師自身還需要具有中醫藥行業與數字經濟相融合的市場前瞻性眼光。
二、數字經濟視域下中醫藥院校外語教學中人才培養的策略
(一)利用數字技術創新教學模式
數字技術為多模態資源融入外語教學提供了多樣化的物質載體。外語教學可以利用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與語言文化學習的有機結合,引導學生進行多模態的學習訓練,最終實現課程資源優化配置。另外,加強外語教師的數字技術融合意識,任何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的數字工具都可以應用于教學設計;學校也要積極配合與倡導,總結實踐經驗,從外語基礎和專業外語的整體規劃中將數字化教學融入課程設置和教學大綱。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利用數字技術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包括數字工具的使用、信息檢索和處理、在線學習等。例如,在語音方面,可以利用AI語音識別糾音技術提高學生的口語水平;在寫作方面,通過語料庫的創建、搜索、應用,輔佐學生的專業翻譯與學術寫作。通過線上學習平臺尋找優質的教學資源配合教師課堂教學,拓寬學生的眼界,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
(二)增設交互式教學方法
數字技術革新了信息傳達的方式,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們都可以經由互聯網虛擬空間互動與交際,從而推動文化與經濟的全球化發展。因此,人才的對外交流能力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外語教師應該促使中醫藥專業學生的內向型文化優勢與外向型數字科技協同發展,多采用任務協作和意義交流的交互式教學方法。傳統的課堂教學多采用啟發式教學法和學生互動,未能從課前、課中、課后等多階段的交互協作加以考量,因此全方位與學生交流協作的教學方法需要大力推進。例如,教師對教學任務的設計要盡可能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多與其進行交流與互動;課堂上多鼓勵學生對利用數字工具所獲得的信息進行分小組展示和匯報;在教師評價的基礎上增設小組間互評,把學生的交際能力納入形成性評價體系;布置在線合作的互動任務,增加數字技術與合作式教學體驗;課外教師還可以通過社交軟件增設師生間的互動分享環節。
(三)貫徹思想規范與人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