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學的研究方法范文
時間:2023-12-26 18:01: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倫理學的研究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經濟倫理學的研究在斯密、韋伯、馬克思、阿馬蒂亞·森(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以下簡稱森)等學者那里,已經進行了論述。斯密難題就是圍繞經濟與道德的關系問題展開的,至今仍然是經濟倫理研究的“千年難題”。
經濟倫理學研究的方法,如果按照經濟與倫理的相互關系來分類,我們可以將之歸結為三種:第一,從倫理學到經濟學的路線;第二,從經濟學到倫理學的路線;第三,經濟學和倫理學的綜合路線。
從倫理到經濟
倫理思想,作為先導意識,在歷史上和現實中,是與國家的治理聯系在一起的宏觀方略。經濟作為“經世濟民”的手段,一直服務、服從于社會倫理大思路。一種經濟政策、實務的出臺、運行,都需要得到倫理的首肯、支持、辯護。所以,從倫理來觀察、說明、論證經濟的合理性,是人類思維的一貫傾向。
中國先秦儒家就是按照“德主刑輔”的指導思想進行國家經濟管理的。孔子的《論語》在倫理學說的基礎上,描繪了治國安邦方略,包括對于經濟活動的原則性對策。儒家圍繞人學、倫理中心問題,在人與人之間、個人與家庭、個人與社會之間的倫理關系上,提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社會理想,以此做指導,進行經濟活動,主張“以義導利”、“以義制利”、“義利雙行”、“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經濟倫理模式,爭取實現“富而仁”的境界。倫理規范決定、限制著經濟利益的分割。它強調家庭血緣人倫關系,以親子、長幼等家庭關系為孝悌的出發點,并進而將孝悌理解、擴展為仁道這一普遍價值倫理原則的根據。從小范圍的家庭、親戚血緣關系,延伸到社會、國家、政治生活中,嚴格規定君與臣、官與民、上級與下級的相互關系等等,已涉及到每個人在社會復雜關系中的獨特;從生命的生產與再生產在人的存在過程中所具有的本源意義看,儒家以家庭血緣人倫為軸心,展開其倫理體系,來說明經濟活動這些人類事務性工作對于倫理的實現的工具作用,勾畫了經濟倫理的原則性框架——為仁而富(目的)、“富而仁”(要求)、富中有仁(過程)。
古希臘的柏拉圖,第一次提出建立“正義”、“美德”的“理想國”。他的經濟、政治理論,有意識地建立在理想倫理思想構架體系上。在其著作《理想國》中,社會不同人等都有對應的職位、角色,從事天份,就是服從正義。他把人分為三等,認為政治的意義是神用金子做的哲學家管理國家,這些人是“杰出”、“最優秀”的人物;而由神用銀子做的武士則管理軍隊。這兩類人的工作就是支配人民,實現正義,為民謀利,這樣政治就達到最高“善業”程度。最下等的人是神用銅和鐵做的,那就是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他們的唯一責任是勞動生產。經濟活動是《理想國》理念、政治藍圖的具體體現,個人嚴格按照天份,進行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就是正義的,既符合經濟上的職業倫理,又符合社會和人生倫理。當時的所有城邦之中,公民都可以分成為三個部分,即富人、窮人和介于兩者中間的中產階級。富人由于生活奢侈,只會發號施令,不能審慎地考慮問題;窮人則往往由于卑賤而自暴自棄,只知服從而不堪為政;同時,貧富兩階級互不信任,不管它們中的哪一個階級執政,都會引起黨爭而發生動亂。只有以中產階級為基礎才能形成最好的政體;因為中產階級較為穩定,他們既不象窮人那樣希圖別人的財物,也不象富人那樣引起別人的覬覦;既不對別人抱有陰謀,也不會受人謀害;所以最適于當富人和窮人之間的“仲裁者”。在這種中產階級統治的國家中,為了維持社會的穩定,還要實行以下幾條原則:第一,財產應私有公用,這樣可以防止貧富兩極分化;第二,公民(這里主要指中產階級)應輪流執政,不得搞終身制;第三,必須實行法治,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四,城邦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對于柏拉圖的社會倫理、經濟定位理想,波普爾在《開放社會及其敵人》一書中進行了批評,認為是頑固的專制主義、與西方現代自由、平等思想大相徑庭。“柏拉圖的道德準則是嚴格的實用主義;它是集體主義或政治實用主義的準則。道德的標尺是國家利益。道德不過是政治的保健術。這是集體主義的、部落主義的、極權主義的道德理論。”(注:波普爾著,鄭一明等譯:《開放社會及其敵人》,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09頁。)但是,無論如何,柏拉圖在倫理體系對于經濟問題的貫通上,是有杰出貢獻的。
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是政治學體系中的組成部分,在論述國家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時,就堅決主張“國家的目的”是“美好生活的普遍促進”。在《尼各馬可倫理學》的開篇,亞里士多德在論述經濟學對財富的關注時,就將經濟學的主題與人類行為的目的聯系起來。在亞里士多德那里,經濟研究就與人類行為所追求的目的相聯系。而經濟動機是工具理性、形而下之學,尋求幸福才是價值理性、目的因、形而上之學、智慧之學、高貴之學。他認為“人天生要過城邦生活”。經濟活動應該遵循愛、中道、友誼、國家正義(合法、恪守法律的好公民)、公平交易、比例平等等一般人性特征和道德規則。
新教運動從宗教的、道德的意義,說明經濟、世俗的勞動現象。道德主動參與、影響經濟生活,只有在高級信仰與日常經濟活動相互結合,寓高尚、神圣于世俗、平淡之中,提倡勤儉、節約、慈善、謹慎、勇敢、寬容、正義等美德,進行持續不斷的艱苦的勞動、創造、達到富裕,才是符合上帝的旨意的行為。世俗勞動是一種“典型”的禁欲活動,上帝本身對其選民的賜福表現為他們的勞動取得了成就(即他們通過勞動獲得了財富)。如果娛樂是為了一個合理的目的即如果它是增強身體機能所必要的娛樂,那是可以接受的。而如果它成為一種純粹享樂的手段,或者成為喚醒自豪感、原始本能或邪惡的賭博本能的一種手段,則應受到嚴厲譴責。清教徒的新道德(禁欲主義、經濟合理主義思想、自由主義)與經濟活動相結合,使得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成為事實。新的宗教倫理作用于經濟生活,造就了第一批數量眾多而且異常勤奮儉樸的近代企業家和科學家,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
沿著傳統文化的演繹思路,從倫理的“主義”到經濟的“問題”,自然包容、形成了經濟倫理的統合。“從《圣經》到蘇格拉底,再到20世紀的存在主義者,‘我們是否應該信奉倫理價值?’和‘我們怎樣才能最好地區分正確與錯誤?’,一直是縈繞著不可回避的,并且明顯是難以處理的。這些問題不僅在我們每天的個人生活中出現,同樣在我們的職業活動中產生。”(注:Edward J.Ottensmeyer,Gerald D.McCarthy.Ethics in the workplace.New York:McGraw-Hill,Inc.,1996.1.)
在經濟倫理學界,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科的學者,看待經濟學,進行經濟倫理研究,一般采取了從倫理到經濟的認識模式。他們成為研究經濟倫理學的重要力量。例如,美國哈佛大學哲學系的羅爾斯《正義論》對于正義理論在經濟領域的應用,哈佛大學哲學系的諾齊克《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對于分配正義的審視,美國堪薩斯大學哲學系的狄喬治(Richard T.De George),就是主要代表。
從倫理到經濟的認識路線,存在著自己的優勢。倫理學以哲學領域的世界觀高度,對于經濟問題有高瞻遠矚的把握;對于經濟現象,有獨到的見解,有深入的學理上的分析、論證;經濟活動的具體實踐,都可以在倫理學人類社會幸福的目的、宗旨下,得到體現,顯示了倫理學作為理論的強大包容、解釋力量。
但是,它存在的欠缺也是不可回避的。倫理學的研究,偏重于理論思辨的邏輯推理和演繹,以致于使得其中的許多理論存在著空泛、不實用、不具體、不精確的傾向。而市場經濟與道德的研究,是特別需要面對經濟生活復雜的內容的,不能光從市場經濟的理論出發進行簡單的邏輯推定。過去我們運用抽象概念、判斷、推理,來論證市場經濟與道德的關系,常常造成某些結論和社會現實不相符的后果,對于社會、群眾的認識造成誤解,甚至在實踐上帶來預想不到的危害,是值得認真反思的。
從經濟到倫理
經濟生活、經濟研究中,經常面臨倫理問題,導致了經濟學、管理學等應用學科學者們思考、探討經濟中的倫理問題。例如:美國圣母大學工商學院的恩德勒(Georges Enderle)、我國經濟學家厲以寧、茅于軾、汪丁丁等。
經濟倫理學應該關注、研究的內容,其實質就是運用倫理理論進行觀照、解決經濟活動所遇到的實際問題。經濟問題導致倫理的追問,使經濟倫理得到重視。德·喬治先生認為,經濟倫理學主要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個方面是一般倫理學原理在經營活動的具體案例與事件中的應用;……第二個方面是元倫理性有關內容;……第三方面內容是對企業預先假設前提的分析;……第四,對經濟倫理學的研究有時會超出倫理學的范疇而涉足于哲學、經濟學或組織理論等其他知識領域;……最后一項內容是對值得推崇的道德標準和典范式道德行為的描述。”(注:理查德·T·德·喬治,李布譯:《經濟倫理學》(第五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32-33頁。)經濟活動中的職員與企業、企業與消費者、企業與環境、利潤與社會責任所關聯的生產、交換、消費、分配、服務環節,都與倫理發生密切關系。企業宗旨、價值觀、企業內部管理、外部經營,都需要從倫理的觀點加以認識。
經濟注重效率,同時自然帶來倫理上的問題,需要加以解決。它給人們帶來的福祉是明顯的,充裕豐厚的物質財富,為人的全面發展這一社會最終的倫理目標的實現提供了物質條件;同時,它隱含著對人的尊重。效率的提高,其核心內容即是“人盡其才”。這也正是市場經濟帶來的正效應之所在;另外,它破天荒首次撕破了遮掩在人們面孔上的虛偽紗布,將功利請到人們議政的殿堂里,功利作為道德的內涵終于得到輿論的認可,效率則是道德功利性的外在表現。市場經濟背景下,不僅僅是言利和競爭,它同樣需要互助友愛,同樣需要人們具有較高思想境界。民族道義、古道熱腸、仗義執言、助人為樂等等,到什么時候都是需要的。在人文關懷與市場競爭、效率優先之間,應該有這樣一種更高更純的“黏合劑”——公平機制。追求效率與公平的結合,成為經濟倫理的關鍵內容。“涉及到利潤、增長、技術進展的問題,都有倫理上的維度:這些包括污染和自然資源的減少對社會總體的影響,工作環境的質量和特征,以及消費者的安全。”(注:W.Michael Hoffman,Jennifer Mills Moore.Business Ethics[M].New York:McGraw-Hill,Inc.,1990,1.)
今天經濟倫理學之所以能夠興盛,甚至成為經久不息的社會運動,其根本原因是現實經濟的發展和改革。有什么樣的經濟秩序,必然會有與之匹配的道德要求。遙想當初,計劃經濟時期,道德內容與當今時代有著巨大的反差和變異。彼時,人們崇尚的是中庸平和,重義輕利。知識分子恥于言名利,科技人員不敢自詡專家,農民去市場賣個雞蛋都要像做地下工作。這就是所謂“道德的自身合理性”。從道德產生根源看,合理的道德體現著合規律與合目的的統一。從道德的社會性看,合理的道德是合價值與合工具的統一。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從他的“合理性”概念所特有的含義出發,將人的合理性行為分解為價值合理性行動和工具合理性行動兩種。再從道德自身看,合理道德是功利性和超功利性的統一。而從發生學的角度看,任何一種形式和社會道德都源于人的利益及其利益現實的需求。市場經濟產生的道德必然性就在于,任何一種經濟形式的生成或建立,都是與一定的道德觀念指導相關或符合某種道德要求。市場經濟取消自然經濟,既體現經濟自身運行規律的客觀必然性,也蘊含著社會倫理中推陳出新的道德必然性。“經濟倫理學是關注今天經濟世界的最重要的學科之一、也許是最容易誤解的學科。經濟倫理學領域面對特定的經濟實踐是否可以被接受的問題。”(注:O.C.Ferrell,John Fraedrich.Business Ethics.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91.3.)
市場經濟確定的社會動機與目的,就是試圖為社會中大多數人的利益實現,找到一種合理、有效的方式。這就是市場經濟產生的道德必然性之所在。效率原本是個經濟學范疇,是資源有限前提下資源的有效使用和有效配置。市場經濟推出一系列與自然經濟、計劃經濟迥然不同的道德內容,但注重效率的全新的道德內容卻是必然的,不可逆轉的。就像現代作家沈從文筆下的田園風光,一旦受到商品經濟的侵襲,竟也變得古道不再,至少也是摻雜了許多世俗的東西。經濟秩序發生了裂變,又何必苛求道德的亙古不變?
從經濟來認識倫理問題,有自己的特長。實證分析,細致入微,比較嚴密,改變了倫理學的空洞缺陷;效率的引進,使倫理問題的解決,找到了在實際生活中的可行途徑。
但是,經濟中的倫理研究,存在著不少弊端。尤其是在經濟學忽視、否認倫理維度時,就更加明顯暴露出來。有的經濟學家甚至完全拋棄了道德的考慮。“作為經濟學家,對人的價值偏好和道德標準是‘管不著’的,經濟學家只是在人們已有的價值標準條件下研究人的行為和人的行為的后果,以及人的行為對其他人的影響……原則上,經濟學家就其職業本身來說,可以為希特勒服務,也可以為丘吉爾服務;可以為黑幫服務,也可以為政府服務。就這個意義上而言,經濟學是‘道德中性’的學科,經濟學家是‘不講道德’的。”(注:劉偉等:《沖突與和諧的集合——經濟與倫理》,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7頁。)
講究效率,使經濟學成為功利主義獨霸的園地。功利價值、效用意識,逐漸被拔高到至上的地位,成為衡量行為的唯一標準。這樣,美德、正義等人類社會許多不能或者不好確定現實價值的東西,被置若罔聞,人們的行動在狹隘的圈子旋轉,為了暫時利益,忽視長遠利益;重視物質利益,忽視精神價值;強調自己利益,忽略他人利益。森一針見血地指出,長期以來的經濟學已淪為工程學,沒有人性內容了。“‘工程學’方法的特點是,只關注最基本的邏輯問題,而不關心人類的最終目的是什么,以及什么東西能夠培養‘人的美德’或‘一個人應該怎樣活著’等這類問題。在這里,人類的目標被直接假定,接下來的任務只是尋求實現這些假設目標的最適手段。較為典型的假設是,人類的行為動機總是被看作是簡單的和易于描述的。”(注:阿馬蒂亞·森著,王宇等譯:《倫理學與經濟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第73頁。)
尋求經濟與倫理融合
在古代的人類知識與智慧學說中,保持著經濟與倫理原始樣態的自然結合。作為經濟倫理學,它是演繹與歸納方法、分析和綜合方法、抽象與具體的方法論上的整合,是經濟學和倫理學的雙向交融。其研究內容既有“主義”,又有“問題”。“主義”是涉及倫理價值、經濟學理論體系的東西,“問題”是聯系實際的經濟現象、倫理困惑。經濟倫理學就是在經濟學和倫理學之間進行聯系、加溝通、搭架橋梁,使其最終融合起來。
到近代,亞當·斯密覺察到了經濟與倫理的難題,并且開創了試圖將兩者相結合的思路。
斯密經濟學上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簡稱《國富論》),建立了“富國裕民”的古典經濟學體系;倫理學上的《道德情操論》,闡明了以“公民的幸福生活”為目標的倫理思想。他希望自己能夠圓滿地解決經濟上利己與道德上利人的矛盾,也就是早在19世紀中葉德國歷史學派的經濟學家就提出了所謂的“亞當·斯密問題”(有的叫作“斯密難題”、“斯密悖論”),即《道德情操論》表達的利他主義和《國富論》利己主義的論述相互矛盾的問題。
其實,斯密是把《國富論》看作是自己在《道德情操論》中思想的發揮。經濟學和倫理學,按照斯密時代蘇格蘭大學中的學科分類法,屬于“道德哲學”這一門學科,而且不是這門學科的全部,只是該學科的兩個構成部分。在《道德情操論》中,斯密談到本性貪婪和自私的地主的行為動機時說,富人只是從這大量的產品中選用了最貴重和最中意的東西。他們的消費量比窮人少;盡管他們的天性是自私的和貪婪的,雖然他們只圖自己方便,雖然他們雇用千百人來為自己勞動的唯一目的是滿足自己無聊而又貪得無厭的欲望。在《國富論》中,斯密又談到唯利是圖的資本家的行為動機。他說,把資本用來支持產業的人,既然以牟取利潤為唯一目的,他自然總會努力使他用其資本所支持的產業的生產物能具有最大價值,換言之,能交換最大數量的貨幣或其它貨物。
斯密從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出發,來解釋人類經濟活動的動因。也就是說,經濟上的欲望,歸于道德的、情感的因素。《道德情操論》寄重托于同情心和正義感,而在《國富論》中則寄希望于競爭機制,只是論述需要的側重點不同;但對自利行為動機的論述,在本質上卻是一致的。在《道德情操論》中,斯密是把“同情”作為道德判斷核心的,而其作為行為的動機則完全是另一回事。他承認有種種行為動機,不僅有一般的行為動機,而且有善良的行為動機。這些動機包括自愛,這也就是《國富論》開頭所說的自利,而不是“自私”。斯密在《道德情操論》和《國富論》中,從利己主義倫理原則來說明“經濟人”的活動,他認為,每個人追求財富,就是為了引人注目、被人關心、得到同情、自滿自得和博得贊許,是由于“虛榮而不是舒適或快樂”,富人因富有而洋洋得意,窮人因為貧窮而感到羞辱。
經濟與倫理的結合,是通過神奇的市場機制——“看不見的手”——公平的承擔者的“紐帶”聯結的。《國富論》中這樣來論述:“像在其他許多場合一樣,他受一只看不見的手的指導,去盡力達到一個并非他本意想要達到的目的,也并不因為事非出于本意,就對社會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真正出于本意的情況下更有效地促進社會的利益。”(注:亞當·斯密著,郭大力,王亞南譯:《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下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72年版,第27頁。)在這里,這只“看不見的手”是用來比喻說明競爭過程的有益后果的。而在《道德情操論》中,這只“看不見的手”被用來說明對財富的獲取欲本身,如何實現促進人類福利這一更大的社會目的:“一只看不見的手引導他們對生活必需品做出幾乎同土地在平均分配給全體居民的情況下所能作出的一樣的分配,從而不知不覺地增進了社會利益,并為不斷增多的人口提供生活資料。”(注:亞當·斯密著,蔣自強譯:《道德情操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第230頁。)可見,在《道德情操論》中,這只“看不見的手”所起的作用比在《國富論》中所起的作用更為基本。在斯密看來,人們從事經濟活動是從個人利益出發的,而在那只“看不見的手”的指引下,對個人利益的追求必將促進社會繁榮。社會利益就是以個人利益為基礎的。正是由于那只“看不見的手”的存在和發生作用,使經濟達到“自然平衡”。同時,它可以實現人類社會政治、文化上的平衡。斯密通過互利交換的現實,來闡明其觀點。社會法規正是作為那只“看不見的手”的具體表現,使不同利益的人得以和平共處、各得其所。
在當代,試圖恢復古代、近代思想家對于經濟倫理全面思考的學者中森是杰出代表。
森積極探索了經濟倫理的貫通,深刻揭示和論證了倫理學與經濟學的分離,以及由此導致的現代經濟學的貧困和倫理學的缺陷,進行了經濟與倫理相輔相成的創造性勞動。森指出,經濟學和倫理學相得益彰、工具性與價值性相統一。經濟學在歷史上是作為倫理學一個分支而發展起來的。如果經濟學關注真實的人,而不是被狹隘的描述方式扭曲和抽象化了的人,那么,經濟學研究就不僅與人們對財富的追求直接相關,而且與人們對財富以外的追求有關。經濟學跟倫理學的這種關聯,規定了對人類社會更基本的目標的評價和增進。
篇2
【關鍵詞】科學研究;方法論;管理
1、引 言
在近現代科學發展進程中,各個學科都或多或少的受到自然科學的影響,管理研究也不例外。但是事實卻是科學研究方法也不是萬能的,因課題不同,在很多問題上,主觀思辨研究方法論有其一定的優勢。應該根據不同的課題,不同的項目,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但是由國內的眾多研究論文可以看出,“問題導向”與“方法導向”兩者運用混亂。導致很多研究方法不適合研究課題,這不利于解決實際的管理問題,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推廣科學研究方法論,科學的研究方法論對解決管理問題極其重要。
2、管理研究簡介
為解決眾多管理問題,管理研究越來越受重視。在研究過程中,我們可以得到一些以前沒有提出的管理新知識,并且這些知識是可靠的,可用于時間的。與其他的研究一樣,管理研究肯定也遵循研究特有的方法步驟。管理研究是在以前的研究成果基礎上,展開自己的研究,得出自己的結論成果,解決現在產生的,到現在為止還沒有解決的問題。為了確保研究結果的可靠性,真理性,其過程計劃有序是必不可少的。
管理研究的具體過程如下:
2.1管理過程中出現新的管理問題。整個社會是不斷發展的,某一個組織要適應這個不斷變化的大環境,自身就要不斷處于變化之中,這就有可能使得整個組織系統出現問題,或者是系統中的某一子系統在實現對整個系統的適應過程中出現問題。這是進行相應的管理研究就成為必要。或者當支撐組織的其他學科發展時,同樣需要發展管理研究來與其相適應。
2.2為管理研究預設目標或目的。為了給我們所研究的管理問題限定一個合適的范圍,從而為我們下一步所要做的工作打好鋪墊,做好引導,預設目標是很有必要的。管理研究目標依賴于管理過程產生的問題,因此,也就會受到其他支撐學科知識的干擾。
2.3初步了解問題,形成自己預期的成果。為了實現上述的目標,我們就應該對管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解。初步的形成一個可行的解決方案,并對預期的答案進行主觀構思,思路清楚明白。
2.4為管理研究制作計劃和進行設計。經過上述步驟的主觀問題分析,我們初步得出了自己的主觀回答。雖然結果有其一定的理論基礎,但是能否用其來指導我們的實際管理過程,還是一個未知,所以要從實際出發,進行設計,探索研究結果的可行性,這一步直接影響管理研究的最終結果。研究設計的效力決定著我們的結果是否是可靠的,是否能解決最初的管理問題。
2.5形成管理研究結果。執行上一步設計計劃,在此基礎上,完成對管理研究的總結,形成可靠的證據,證明我們曾提出的論點。此步需要進行調查調研,獲得準確的數據,并進行數據的后期加工處理分析,來論證之前的預設答案。注意細節,認真分析,反復分析,因為這一步的錯誤有可能使之前做的工作變為零,前功盡棄。
2.6闡明結果,引出結論。根據之前的結果,可得出合理結論,此結論服務于特定目標,解決特定問題,也即第一步當中所提出的管理問題。以上管理研究中各步驟執行到位,所得結論應能解決所提管理問題,應能實現我們的研究目的或目標。再與現有理論成果進行比較,看如何進一步地服務于科學或某一團體的管理[1]。從而引起下一個討論或管理問題。
第六步連接第一步,使得管理過程不斷進行,不斷提出新的問題,回答問題,又提出下一個問題,促進管理問題的解決,擴充管理科學知識。
3、科學研究方法論指導下管理研究方法
在上述管理研究過程中,運用科學研究方法論,指導研究途徑,完善管理研究過程。其具體步驟如下:
3.1管理問題的辨識。在一個比較廣的管理領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不會是那么容易。可以在管理過程中,改變思維方法,換位思考,換一個思維角度去理解問題,通過認真觀察,發現新的問題。我們的思維方式分為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二者分別對科學研究方法論和主觀思辨研究方法論起作用。我們需要形象思維形成的創新想象力來發現新問題。因此,主觀思辨方法在發現問題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
3.2確立管理研究目標。在我們辨識出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后,下一步就要確定對應的目標。弄清楚要獲得什么,找到其中創新點,預期可能的管理新知識,新信息。課題與特定的問題目標相對應。因此,確定管理研究目標有助于縮小研究范圍,指明研究具體方向。也可為以后研究設立參考物。從科學方法論出發,限定目標也靠,也靠形象思維,主觀思辨,及研究者的學術水平與能力。
3.3大膽作出假設。這一步應該是在上一步的基礎上對提出的管理問題,確定的目標做出合適的大膽假設。對問題進行辯解分析,研究者根據自己的知識能力,根據自己對問題的分析理解,給出自己的主觀假設。以第二步參考物為依據,形成初期成果。二三步體現研究者的創新思維。決定研究成敗。從科學研究方法論出發,做出假設需要科學研究與思辨研究,需要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二者結合。
3.4科學規劃管理研究設計。雖然以上提出了合理假設,但是為了論證假設是否成立,還需進行科學嚴謹的研究設計,論證假設提出的概念關系。將假設概念用現實可行的方法,簡單易懂,便于觀察分析的數據,論證出來需要切實可行的方案。此步驟需要對數據的設計,抽樣,采集提出具體直觀的方法,關系到管理研究的成敗。因此,要從科學方法論出發,大量運用邏輯思維。
3.5資料收集、分析與評價。遵從第四步管理研究設計,搜集資料,采集數據,運用各種各樣的方法分析歸納數據,科學研究,邏輯思維在此步中占據主導地位。
3.6分析數據成果,得出合理結論。科學管理研究進行收官階段。此階段應得出既有理論價值又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科學成果,以便來很好的解決開始階段提出的管理問題,同時又為管理學注入新的知識。這需要研究者自身的分析歸納能力,因此主要是思辨研究,運用形象思維的方式來為課題下結論[2]。
4、結語
人的主觀能動性是管理研究的根本。具體來說,管理研究也就是包括上述的六個步驟。科學研究方法論的提出主要是指在以上的六個步驟中運用合理的思維方式,客觀科學研究與主觀思辨研究科學搭配,互相補充。前者是解決管理問題的客觀一般方法途徑,后者是發揮研究者的主觀能動性,解決具體問題。二者缺一不可。在不同的問題上合理分析,不同步驟運用不同方法,或者由不同的研究者完成。也即運用科學研究方法論,多運用“問題導向”進行管理研究。
【參考文獻】
篇3
會計理論的研究過程是一個復雜、艱苦的認識過程,應該說在這一過程中研究方法非常重要。培根就曾把研究方法比作是在黑暗中照亮道路的明燈。方法運用得當,就能較快地發現事物的本質及其客觀規律,進而形成新的會計理論。反之,將有可能一事無成。因此,可以說,會計理論研究方法是促進會計理論研究發展的重要工具。會計理論研究成果固然可以提供某些具體知識和新的思想和原則,但相對于會計理論研究方法而言,會計理論研究成果的作用是有限的,甚至可能在短時期內由于會計理論研究的深化而失去新意,表現出局限性。而會計理論研究方法的作用是無限的,它作為會計理論研究主體的主觀手段,可以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幫助會計理論研究主體產生一系列新的會計理論研究成果。
近年來,我國會計理論研究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并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但是我們同時應看到,會計理論研究的某些領域還跟不上時代的脈搏;在某些方面,理論的指導也還滯后于實踐的要求。之所以會出現這些問題,應該說與會計理論研究方法的相對落后不無關系。具體表現為:對哲學在會計理論研究中的重大指導作用重視不夠;研究方法單一化,缺乏綜合運用各種方法進行會計理論研究的能力;各種會計理論研究方法尚未構成完整體系,會計理論研究方法在建立的會計理論結構之間的地位與對應關系也不夠明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國廣大會計理論研究工作者應從思想上高度重視,行動上積極參與會計理論研究方法的探討。使我國會計理論研究方法從萌芽走向成熟、從單一走向綜合、從不足走向完善。
目前,就會計理論研究方法體系問題已有不少提法。筆者認為,從哲學的認識論角度出發,可將我國會計理論研究方法體系劃分為二個層次。
哲學的認識論是關于自然界、社會科學和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的科學,它對所有的學科都具有普遍指導意義。因為哲學的認識論提供的是人類的“認識工具”,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和原則,如果背離了哲學的認識論,會計理論研究方法只能成為膚淺的、瑣碎的具體技巧和經驗,不能形成科學的研究方法體系。因此,要使會計理論研究方法科學化,就必須以哲學的認識論為指導,從這個意義上講,哲學的認識論是會計理論研究方法的第一層次,亦即最高層次。
第二個層次是一般科學研究方法,是指在研究課題、認識事物過程所采用的各種方法。按認識過程又可進一步劃分為感性認識方法、理性認識方法和理論檢驗方法。
會計理論研究過程的感性認識方法是指在會計理論研究過程中,為獲得感性認識而采取的收集資料的方法。在會計理論研究過程中,收集資料是非常重要的。會計理論研究是一個過程,在確定研究課題后,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收集資料,獲取各種感性認識。只有在占有了大量、豐富的資料后,才能為會計理論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會計理論研究過程中,獲取會計感性認識的方法主要有:資料法、觀察法、調查法和實驗法。
會計理論研究過程的理性認識方法,是指在會計理論研究過程中為獲得理性認識而采取的,在占有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研究的方法。在會計理論研究過程中獲得理性認識同樣是非常重要的。在感性認識階段,通過感性認識方法所獲得的資料,具有豐富的感性認識,但這只是研究(認識)過程的第一步,還要在此基礎上,對感性認識作進一步的加工整理,將其上升為理性認識。在會計理論研究過程中,獲得理性認識,具有重要意義。只有獲得了理性認識,才能算是完成了科研任務;也只有獲得了理性認識,才能談得上用會計理論去指導會計實踐。在會計理論研究過程,獲得會計理性認識的方法,主要有:抽象法、比較法、分類法、結構法、概括法、模型法、數學法、歸納法與演繹法、分析法與綜合法等等。但必須指出,這些方法應根據會計理論研究課題分別采在正常的市場交易條件下,買方不可能以較低的成本購買到用或綜合采用。另外,這些方法在獲取感性認識階段,同樣也可以采用。
篇4
《運營管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應用學科,一直是工商管理、工業工程專業學生必修的核心課程。國內外許多大學在此門課程教學中,立足于提高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將典型案例分析作為非常重要的教學方式,但限于本科生知識結構和水平,完全采用案例教學不太可行。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結合本科生的知識結構和知識水平,探索在有限的授課學時內,妥善處理理論知識與實踐內容的關系,加強師生互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改善教學效果。
《運營管理》發展到今天,其理論和實踐方面都在不斷地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使得這門學科的內容越來越豐富,而科技的發展,也使得教學手段的選用會更加先進合理。因此,根據本課程目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學科的發展趨勢,筆者提出本課程分別在時間分配上、內容安排上和教學方法選用上的三維方法論教學改革思路。
(一)時間維。由于本課程內容較多且與實踐密切相關,遵循人們“從感性認識―理性認識―實踐學習”的認識事物和學習的規律,在課程教學和學習的時間分配上,力求做到時間先后順序和時間長短要與內容相互匹配。
1、在學習本門課程之前,組織學生去企業進行認識實習,增加學生對企業的感性認識,以消除學生對本門課程的陌生感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一般安排3周時間,包括直接參觀企業和請專家或學者做報告等形式,使學生初步了解運營知識的應用。
2、在課堂教學時間內,以理論講解為主,上機和實驗為輔。利用節假日等課外時間適當安排學生自己去實際企業場所進行觀察和了解企業運營管理的相關知識和內容,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和對理論知識的體會。
3、在學習完運營管理的理論內容后,適當安排課程設計的內容。如我校對于工業工程專業的學生在學習完本門課程的學期結束前一周,安排一周的課程設計。通過課程設計,學生除了對所用理論進行更為詳盡的學習外,還提高了學生利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強化了學生的計算機應用水平。
4、在后續的學習階段,學生可自愿選擇參加更多的運營管理實踐活動。如由學院組織的ERP模擬沙盤比賽,學生可自愿報名參加,通過不斷的培訓和實戰演練,能進一步提高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和團隊合作等能力,時間長短根據比賽的結果定,在沒被淘汰前一直都處于模擬實踐的學習過程中。
(二)內容維。在課程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既要滿足教學內容的詳略及全面性要求,又要兼顧理論與實踐內容的相互聯系。
1、理論教學內容的安排,要力求內容全面,重點突出。在以制造業理論為主的基礎上,盡量增加服務業的內容,同時補充新理論和新方法,并向學生介紹本課程最新的研究成果。近年來,我國的服務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據統計資料顯示,2010年我國服務業的產值占我國GDP的40%多,服務業勞動就業人數占全部就業人數的30%多。因此,不論是考慮學生的就業還是考慮理論的完整性,教學中除了講授已經成熟的制造業相關理論外,還應補充服務業的相關理論和知識。同時,考慮到服務業的相關理論可能并不成熟和完善,系統性也相對比較欠缺,可讓學生在實踐中去更多地領悟其中的要義和知識點。
2、在實踐方面,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以積極參與實踐為主,被動學習為輔。由于本門課程很強的實踐性和應用性特點,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方法就是讓學生多進行實踐并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實踐活動包括:認識實習階段的參觀企業和聽報告、理論教學中的案例分析、企業實際現場的觀察分析實踐活動、課程設計、畢業實習期間的企業實踐活動、自愿參加的ERP模擬沙盤比賽的模擬實踐活動、畢業論文涉及的企業問題的實踐活動等。
3、在教材選用上,既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又要滿足教學目標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選擇一本較好的參考教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根據教學大綱及教學時間的安排對內容進行恰當的選擇和補充。
(三)方法維。在課程教學和學習的方式、方法上,嘗試多種方式和方法的混合運用,起到相互補充的作用。
1、認識實習中的參觀企業和聽報告。認識實習中安排學生參觀企業進行直接實踐活動,同時請知名的企業專家或學者給學生做運營管理方面的專題報告,讓學生獲得感性知識,并激起學生學習本課程的興趣。
2、課堂講授。教師講授是本科課堂教學的主要方式,但限于本科生的知識結構和工作經驗的匱乏,對許多概念或者術語都是陌生的。因此教師應該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把基本的概念和內容講透。例如,可以通過舉例的方法,以身邊的或時事新聞或耳熟能詳的企事業小案例來講解概念和術語,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活躍課堂的氣氛。另外,在教學工具的選用上,教師應該把板書和PPT的方式有機地結合起來。比如,對于公式推導和計算的內容,要多寫黑板,把有關管理概念非常清楚地演示出來,學生可以沿著教師的板書思路進行記錄,做筆記,學生的記憶會比較深刻。另外,對于課堂上新理論、新方法的講授及引用案例,為了節約時間和交代清楚背景資料,應采用多媒體教學設備進行教學,通過PPT大容量地展示信息和放映教學影像直觀地再現企業管理的真實場景,增強學生對新理論的理解和方法運用的感性認識,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
篇5
關鍵詞:初中物理新課標學困生轉化
一、初中物理學困生的存在是一種普遍的現象。
但新課標實施以來初中物理學困生的轉化工作也相應地被提到正常的教育教學工作的日常事務中來。筆者根據自己在初中物理學困生轉化工作所取得的經驗,結合初中物理新課標的特點,對初中物理學困生的內部成因和轉化策略進行闡述。
一個初中物理學困生的形成的原因是復雜的,但總體上說有外部原因與內部原因。事實上,在形成學業不良的過程中有些因素可以單獨起作用,也可交互作用。大多數學生的學業不良是由于各種不良因素交織在一起而形成的。[1]在這些因素中,由于學生個人的內部因素造成的成分也比較復雜。筆者現主要從初中物理學困生(學業不良的學生)形成的個人因素特點出發,談談初中物理學因生的內部成因:
(一)畏懼困難
根據筆者與所結對的初中物理學困生共同分析尋找學業不良形成的原因和時間時發現,許多初三的學困生是在剛入初二時對初中物理畏懼困難的情緒造成的。從初中物理新課標安排順序來看,雖然義務教育初級中學課本是在原有教材基礎上的一大飛躍性的大進步(首先體現出來的是合科教學,打破了傳統的初中分科教學的很多弊端,減少學科界限),但是因為學科的特點而造成學生學習上的困難也是顯而易見的。從教材的編排上看,初中二年級的學生所學習的是介紹性的有關物質結構的內容。這些內容一般僅要求學生對所教內容的認識、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一般都結合自然界中的實物(或模型)進行學習,以學生的形象思維作載體進行學習;進入初中三年級后,學生首先學習的是具體較高抽象思維的物理學抽象概念的內容,如密度、功、能、壓強等。一向習慣于利用形象思維方式的初中學生,突然要求其具有抽象思維,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對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需要一個過程。當然在這一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學生對這一轉變過程的畏難情緒。
由于學習內容的改變,必然造成學習方法、策略的改變。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很順利地得以轉變。學習方法、策略一般容易轉變的人是很容易適應不同學習環境和方法的人。在我們的學生當中,并不是所有學生都能做到這一點。所以,做不到這一點的學生,容易成為學困生。
(二)不喜歡動手
在學習過程中,我們發現不同的學生的興趣愛好是不同的,有些學生喜歡具有一定思辯的問題,有些學生則喜歡動手做實驗。雖然說并不是所有的初中物理學困生都不喜歡做實驗,但確實存在一部分學困生與不喜歡動手做實驗有關。這些學生往往在上實驗課時是旁觀者,只看同組的其他同學動手做實驗,而自己則對動手實驗毫無興趣。
學好初中物理,學會觀察和實驗是最關鍵和最基礎的技能,這里的實驗不但是教師在探究課上要求學生動手完成的實驗,而且要求在學習過程中怎樣懂得發現問題、用實驗解決問題。這就是科學實驗探究性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
(三)獨立學習能力差
我在教學就有遇到這樣的學生,自己不能獨立完成作業。這樣的學生一般對自己不自信。初中物理的學困生一般就是這一類學生。獨立完成一項作業,獨立完成一個問題的思考、獨立完成一個實驗、獨立回答一個完整的問題。這些對于一名學困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學困生缺少的就是這些方面的能力,他們在學習上總想有所依靠,完成作業時必須與同學坐在一起;即使偶爾能解決一個問題,但總是不自信,尋找答案或與別人核對答案后才放心;有一個問題時不敢單獨提出來,原因是怕教師和同學笑話他
(四)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
對于一名初中物理的學困生來說,由于長期的得不到在學習上的成功的體驗,學困生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些不良的學習習慣:
(1)缺乏思維的毅力。
思維的品質中表明思維具有一定的持久性。在思考一個初中物理的問題時,思維的持久性品質對解決這一問題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學困生面對初中物理的一些問題普遍存在缺乏思維毅力的傾向,遇到一些稍有一定難度、需要學生認真仔細地去思考的問題時,學困生往往顯得很不耐煩。這樣,很多學困生在面對一些稍難的題目或作業時,不是選擇怎樣去面對困難迎面而上,而是選擇了逃避,有些學生為了應付教師的作業檢查而去抄襲其他學生的作業。
(2)缺乏注意的穩定性。
心理學表明,每個人都具有一定限度的注意的穩定性,但是不同的人注意穩定性的強度是不同的,注意的穩定性也并不是一個人的先天,它是一個人后天在學習生活中"鍛煉"的結果與產物。由于學困生在對待初中物理的一些問題時顯得明顯的不足,學困生對待一些問題總是"心不在焉"。
(3)學習態度差。
由于學生在學習時遇到一些問題,并然會引起一系列的學習不良反應:學生面對一些問題覺得無所謂、解題時馬虎、書寫潦草、作業完成后不檢查等毛病。
(五)缺少好的學習方法與策略
學習需要一定的方法與策略。它是追求學習效率的學習者在特定的學習情景中為了達到學習目標,在認知加工過程中所運用的學習方法技能,以及對整個學習活動及其有關因素進行監控的方法技能。[2]顯然初中物理的學困生普遍缺乏的是無認知的能力、即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監控的能力。比如說面對初中物理的整個學習過程,學困生對學習計劃、學習過程的監視、學習過程的調節等很缺乏。
另外,由于初二學生所學習的初中物理的學習內容是物質的基本性質等的介紹性內容,一般的初中物理學困生的學習由于沒有很好的學習方法作指導,學習過程中只重視對一些物理的概念、名稱的"死記硬背",并把這種"死記硬背"帶到以后的學習中來。針對初二學生來說,生物理學上的一個個概念與名稱僅是文字上的抽象概念,沒有實際上的現實意義。故此,學生根本無法理解這些內容,當然記憶的長久性就無從談起了。
二、初中物理學困生的轉化策略
針對上述對初中物理學困生的內部成因的分析,筆者采用了如下的轉化策略:
(一)形象開路,抽象漸入:
從初中學生生理上的發展特點分析,初中學生已經逐漸地從形象思維轉變為抽象思維了,這種轉化對學生來說是一大難點。但是在轉化初中物理的學困生時,我們要重視形象思維的訓練,并作為學生學習初中物理概念、規律的基礎,而抽象思維可在形象思維基礎之上得以培訓與提高。比如在學習光的折射規律時,學生對"當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物質時,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當光從水或其他透明物質斜射入空氣時,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的理解時,學生對于這一規律的理解是非常表面化的、是對文字面上的一種感性認識,根本不能夠理解這句話的真正含義。但是,若教師引導學生以形象化的思維理解這一規律,則這一規律顯得簡單:如可以做實驗,不管是光從空氣斜射入水中時還是光從水中斜射入空氣中,在水的這個角(不管是入射角還是折射角)總是小于空氣中的角。通過實驗后,讓學生形成固定的有關這一實驗概念的"表象",則學生在以后應用到這一問題時自然而然地會想起這一表象。再比如,當學生在學習"物體的沉浮條件時,對于物體的上浮、下沉還是漂浮是液體與物體(實心)密度的大小比較有關",學生很容易混淆這一關系。所以,對于這問題,單純從文字或公式的理解是很難的,學生不容易記憶。但當我們從形象的具體例子出發,從類比的方法出發,這一問題就可得以解決:如我們可以舉例子進行類比,把木塊浸沒于水中,木塊上浮,(木塊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故可類推)其他同理。從上述的舉例分析可以看出,以形象的思維去表達抽象的概念規律,是初中學生以形象思維為基礎培養抽象思維的一種重要的方法。
(二)勤奮作基,方法作徑:
一類初中物理學困生是因為學生本身不努力、不勤奮造成的,而有些學困生很勤奮地學習,但是缺乏必要的方法而使自己成為了學困生。要想學好初中物理這門學科,勤奮與方法這兩者是不可或缺的內容之一。對于勤奮,不管是從一些偉人的事跡中還是從學生身邊的例子中都能說明問題,這里勿需多言。但是一般的學困生都缺乏科學的學習方法的指導,下面簡述之:
1.加強學習的計劃性。
有計劃的學習活動可以促使學習目標的實現,可以磨練學習意志,有利于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也可以提高時間利用率。[3]指導學生制定一個科學的學習計劃是非常必要的。
2.加強預習、復習活動。
3.培養學生對學習過程的元認知能力。
不管是對整個學習過程還是解決某一個簡單問題的,都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元認知能力。簡而言之,元認知即是對認知的認知和監控。也就是說,人可以跳出一個系統來觀察這個系統并且控制這一系統,通過元認知了解、檢驗、評估和調整自己的認知活動。[4]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學生若懂得怎樣去反思、總結前一段時間的學習過程中的經驗,為下一階段的學習做好打算或吸取教訓,學生在下一階段的學習效率和水平將會有所提高。同樣,解決了一道初中物理的一個問題后,學生若懂得怎樣去反思、回顧這個問題的解法、思路及自己解題時存在的優勢與不足,這樣,學生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將不斷提高。
4.加強學困生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般說來,解決初中物理的問題有如下的步驟與方法:
(1)全面理清問題,通過較快速地瀏覽整個問題的整體框架大致了解問題的狀況,但一定要明確提出了什么問題,這個問題提出的目的性是什么。
(2)以問題為思維的中心,以問題中已知各數量關系為主線,理清已知問題中的各數量關系與問題存在的關系是什么。
(3)從整體上把握問題的類型,大致以什么方式回答。
(4)初中物理的問題一般很注重思維過程。面對一個問題,我們首先通過明確問題的目的性,通過逆向推理的方法進行解題。如下題的解題思路:
題目:一金屬塊掛在彈簧秤的下端,彈簧秤的讀數是0.89牛;若把金屬塊全部浸入水中,彈簧秤讀數是0.79牛,求金屬塊的密度。
解題思路:
①解決什么問題:求金屬塊的密度ρ金;
②逆向思維:求金屬塊的密度,只要求金屬塊的質量與體積;求金屬塊的質量,只要知道金屬塊受到的重力(已知在空氣中金屬塊的重量);求金屬塊的體積,則只要求金屬塊浸沒于水中排開水的體積;求金屬塊排開水的體積,則只要求金屬塊浸沒于水中受到的浮力(浮力的大小可以用彈簧秤的兩次示數差表示)。
(5)克服思維定勢。從總體上說,初中物理中哪一部分問題應用哪一知識去解答,在學生的思維中已經有一定的思維定勢,思維定勢對于一般的解題是有好處的,它可以減少學生思維的時間;但是思維定勢也往往把學生的思維帶入了解題的"死胡同",故在解決一些問題時,有時要充分地利用思維定勢的優勢,有時則要克服。如上題中,求體積時并不能利用密度與質量的關系進行求解,則需要打破思維定勢,利用浮力的知識。
(6)選擇多種方法進行解題。每一個題目的解題都有一定的方法,且思路不同,這可以鍛煉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培養學生形成這樣的一種習慣:當以自己的方法完成解題時,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另外的解題方法。
(7)解決一定問題之后,培養學生總結問題,反思問題的能力。
(三)化整為零,化零為整
學習初中物理的過程就是"化整為零,化零為整"的過程。當學困生面對初中物理內容時,要把整體上的知識體系各個擊破,從細處學習知識內容。但是,畢竟初中物理是一門有系統性的學科,這一學科中各知識點間存在必然的聯系,通過理順這一關系,學生對知識形成網絡化。
(四)重視解疑,更重激疑
對于初中物理的學困生,學生的很多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幫助學生解決一些問題是進行學困生轉化的一項重要的工作。在平時的學困生轉化過程中,我們發現學困生的一個共同特點是:一般的學困生很難提出問題。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確實,對于初中物理的學困生,平時的他(她)們很少把時間投入到思考一些初中物理的學習問題上來,即使有些學生平時有思考學科上的一些問題,但由于其在思考的過程中,他(她)們所獲得的失敗的消極體驗機會比積極體驗機會多得多,所以這給他(她)們下一次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形成一定的障礙,教師在轉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工作是如何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問題。有問題的學生往往是對某一個方面經過認真思考的。通過點撥后引導學生思考解決問題,并在思考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產生新的問題,使學生產生興趣。
(五)傾情投入,師生共感:
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是一個教育系統工程,轉化過程是一長期的過程。這過程需要教師投入大量的精力。轉化一名學困生,筆者認為教師在情感的投入方面必須做到如下幾點:
1.取得學困生的信任與支持。
學困生的轉化工作并不僅僅是學業上的指導工作,更是對學生心理上支持、理解、信任工作。我們不得不承認:由于受到社會、學校、家長等的升學壓力的影響,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總是對學業優秀生比較重視,而對學困生則忽視了。長期受到這一意識的影響,學困生與教師之間形成了一條不可逾越的心理鴻溝。學困生的心理相對教師來說是封閉的。這時要轉化這名學困生,首先教師的一切行為必須取得學困生的信任與支持。
2.相信學困生具有可發展的潛力。
筆者認為,"真誠地相信學困生是可以轉化的"這一點是轉化初中物理學困生的工作的基礎。從人的發展與學困生的形成原因等角度分析,這一點是不難理解的。超級秘書網
3.與學困生建立類似于"互惠互利"的"平等關系"。
轉化學困生時,教師不要以高姿態對待學困生,不要以為對學困生學業上的幫扶工作是對學困生的"施舍"。教師要以平等的身份加入學困生的轉化工作中來,使學困生感覺到教師與學困生的關系是一種"互惠互利"的"平等關系":教師可以從學困生身上學到很多知識,同理,學困生也達到了被轉化的目的。
4.教師是學困生學業上的指導者,又是精神上的支持者。
任何一個學困生,其總是回避著自己在學業上的后進,總是以自我封閉的形態出現在教師的面前。其實學困生在班集體中的心理壓力是無形的,也是非常大的。教師在這里的角色并不僅僅是對學困生進行學業上的指導工作,更重要的是給學困生以精神上的支持,使學困生走出"自卑、自閉"的心理。
總之,初中物理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是一艱巨而富有挑戰意義的工作,它需要更多的教師以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這項工作來。筆者相信,一名好教師不但能使優秀生更加優秀,同樣能使后進生不再后進了。
參與文獻:
[1]劉曉明傅貴芳編著中學生學業不良的評價與干預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10月21頁
篇6
1.物理科學方法教育理論研究進展
學術界一直在為科學方法教育與知識教育兩者之間的關系進行爭論,其爭論的焦點就是科學方法教育所處的地位。長久以來,科學教育領域對此問題一直都沒有停止過研究,現已經形成了完整的觀念體系,即知識中心教育觀。國外某學者認為物理學中無論是哪一方面的內容,通過分解之后,都與3個因素有著直接的關系,這3個要素分別為事實、邏輯或者方法論、表述形式等。其中事實需要實驗來進行驗證,而邏輯與方法論實際上就是物理思想,而表述形式實際上就是指數學。這一結構模式不僅促進了物理學科整體的發展,同時也會與物理相關學科的發展提供了思路,也會物理教學提供了途徑。前蘇聯某學者通過研究將物理學科結構進行了更為詳細的劃分,更為真實的反映出物理知識與物理方法直接的關系。其物理知識與方法結構如圖1所示。
通過圖1,可以知道該學者將物理學科劃分為五個部分,并且對科學方法、科學知識、數學等3者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界定。這一結構模型還有很多不完善之處,有待進一步研究。一些學者在上述結構模型的啟發下,提出了更為合理的知識―方法結構圖,如圖2。
圖2中,學者也將物理知識與方法分為5個部分,而科學方法處于中心位置,與其他4項內容都有著密切的聯系。不同部分之間要想有效聯系,都需要通過科學方法,因此科學方法在其中起到的是紐帶作用,溝通者其余四個部分。科學發現認識論學者,科學根源就是現象,學者在科學研究期間,現象與理論之間并沒有產生直接聯系,科學現象只有經過科學方法的論證之后,才有可能成為科學理論。同理,科學理論也不能直接應用,只有通過科學方法,才能夠應用到現實中,并且在現實中進一步延伸。此原理同樣適用于科學教育。兩個將結構圖相比,筆者認為圖2更加的合理。
2.物理科學方法顯化教育的內容研究進展
現階段科學方法分類還未有統一的定論,因此其也是學科界研究的重點內容。只有對科學方法進行正確的分類,科學方法中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才能得到有效的解決,很多學者通過長時間的研究實驗,已經形成了系統理論,即智力―技能―認知結構理論。
站在能力因素的角度來考量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將其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硬能力,智力與技能都屬于硬能力,因為這需要他通過人類的大腦才能實現;另一類是軟能力,也就是認知結構理論,因為知識結構理論是通過人類的后天學習而形成,其就類似于人類的軟件。
在能力結構中區分“硬能力”與“軟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因為根據這種區分,我們不僅清楚了能力因素中的智力、技能、知識和科學方法的不同屬性,更為重要的是,我們進一步明確了在能力因素中,智力的提高和技能的形成主要是靠訓練而達成的,而能力因素中的知識和科學方法則可以通過傳授、探究或發現使學生掌握。從這種基本思想出發,我們把科學方法分為了思維方法和學科方法。前者是主觀的,是大腦的功能,需要訓練才能使學生形成與掌握,后者是客觀的,不是大腦的功能,需要傳授才能使學生習得與掌握。這樣一種分類方式,不僅來源清晰,而且與教育方式在邏輯上是自洽的。
3.物理科學方法教育的實踐進展
在物理科學方法教育顯化研究中,我們認為,科學方法與知識不同,它所涉及的不是物質世界本身,而是人們認識物質世界的途徑與方式,是高度抽象的。如果只從隱性教育角度進行教學,學生也可能從中學到一些科學方法,但只能是零星的、不連貫的,收效甚微。但若脫離具體物理知識去傳授科學方法,則更不可取。這樣,就形成了一種科學方法教育途徑的兩難處境。因此,我們嘗試尋找一種恰當的教育方式,在顯化科學方法的同時,進行科學方法教育途徑的創新,使學生對科學方法的了解切中要害。我們認為,這就是結合科學方法的物理概念與規律教學。
概念與規律既是物理教學的核心,又是學生物理學習的起點。從核心著手貼近教學本質,從起點出發符合認知順序。事實上,物理知識與科學方法本來就是一種水融的關系,每一個概念與規律的得出,都自始至終貫穿著科學方法。如果把物理學喻為珍珠項鏈,那么物理知識是珍珠,而科學方法就是串起珍珠的那根“線”。因此,我們認為:只有通過結合科學方法的物理概念、規律教學,只有使學生在每一個物理概念、規律得出過程中真切體會科學方法的作用,學生頭腦中的科學方法才能顯示出其內涵、色彩和格調,才能顯示出其內在的理由、作用和功能,學生學習過的科學方法才能真正活起來。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認為結合科學方法的物理概念、規律教學,是科學方法顯化教育途徑的創新。
篇7
[關鍵詞] 產業組織;哈佛學派;芝加哥學派;觀點與方法
[中圖分類號] F062.9;F40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3)03- 0040- 03
1 引 言
產業組織理論是現代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微觀經濟學為基礎,對產業內部企業之間的壟斷和競爭進行探究的應用科學。在產業組織理論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兩大學派,即哈佛學派和芝加哥學派。兩大學派的理論分別在不同時代成為美國政府制定反壟斷政策的依據。但是哈佛學派和芝加哥學派在對產業組織進行研究時存在著大量分歧。本文在對哈佛學派和芝加哥學派進行簡單介紹的基礎上,深入研究了兩大學派觀點和方法的異同,期望能進一步促進產業組織理論的應用和發展。
2 產業組織理論重要學派簡介
2.1 哈佛學派
20世紀30年代至20世紀60年代,以哈佛大學為中心,對產業組織理論進行分析研究的流派被稱為“哈佛學派”。哈佛學派是最早形成比較完整的產業組織理論體系的學派。1938年,梅森同其建立的產業組織研究小組的成員對市場競爭過程中的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和市場競爭結果進行了經驗性研究,并認為市場結構在這三者的關系中處于決定性的位置。產業組織小組的成員貝恩于1959年出版了第一部系統論述產業組織理論的教科書《產業組織》,成為產業組織理論的集大成者,也標志著哈佛學派的正式成立。之后眾多學者對產業組織理論進行了研究,哈佛學派主要依據的理論基礎為價格理論,研究的手段為實證分析方法。1970年,經過謝勒對哈佛學派產業組織理論的發展,哈佛學派的市場結構(Structure)—市場行為(Conduct)—市場績效(Performance)即SCP分析范式得到完善,進一步推進了哈佛學派產業組織理論體系的發展。
2.2 芝加哥學派
20世紀70年代,以施蒂格勒、德姆塞茨、波斯納等人為代表的芝加哥學派形成。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施蒂格勒在1968年出版了《產業組織》一書,這標志著芝加哥學派理論的成熟。芝加哥學派認為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能夠充分發揮作用,優勝劣汰,使市場達到最優的競爭狀態,進而保證消費者福利最大化的生產效率和資源配置效率,政府不應該對其進行過度干涉。相對于傳統的哈佛學派對SCP分析范式的決定因素的分析,芝加哥學派認為企業行為或者市場績效才是核心,更注重市場作用的最終結果。即使市場上存在壟斷或者高度集中寡占,政府也不要進行過度規制。20世紀80年代芝加哥學派取得了主導地位,成為影響美國壟斷政策頒布的主流學派,這導致了美國反壟斷政策的重大轉變。
3 產業組織理論重要學派的觀點和方法的比較
哈佛學派和芝加哥學派都為產業組織理論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但是兩大學派的基本觀點和分析方法卻存在著重大分歧。如產業分析范式中的決定因素、高額利潤形成的原因、進入壁壘的定義和對反壟斷政策等,具體如表1所示。
哈佛學派和芝加哥學派對產業分析范式中的決定因素持有不同觀點。哈佛學派最先構造了SCP分析范式,并認為市場結構是核心。市場結構決定了企業行為,進而決定了市場績效。芝加哥學派卻了哈佛學派的系統邏輯體系,認為市場績效或企業行為決定了市場結構。從而可知哈佛學派理論作用的對象是市場結構,因此又被稱為“結構主義學派”;芝加哥學派理論作用的對象是企業行為,故又被稱為“行為主義學派”。芝加哥學派還對哈佛學派“進入壁壘”的定義進行了修正,認為進入壁壘是“一種生產成本(在某些或每個產出水平上),這種成本是打算進入某一產業的新廠商必須負擔,而已在該產業內的廠商無須負擔的”,純粹的經濟力量形成的壁壘是很少見的。
高集中度的市場結構中高額利潤的來源一直是哈佛學派和芝加哥學派爭論的焦點。哈佛學派認為高額利潤來自壟斷勢力,而芝加哥學派認為它是企業高效率和創新的結果。所以廠商垂直契約在哈佛學派看來只是競爭企業合作的一種隱蔽方式而已,必然會產生無效率;而芝加哥學派則認為垂直契約能夠將經銷商和制造商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提高效率,有利于競爭,市場可以有效運行。對于市場中的企業,哈佛學派觀點認為首先要嚴禁兼并,防止形成壟斷企業,如果壟斷企業已經形成,那么政府就要運用政策對其進行拆分;芝加哥學派則反對這樣的政府干預,認為政府應該減少規制,放松反托拉斯法。這主要是因為哈佛學派認為企業壟斷勢力能夠長期保持,政府不對其進行政策干預,必然破壞了資源配置效率,而芝加哥學派則認為企業的壟斷勢力只是暫時存在,高效率或創新產生的高利潤率會吸引新企業加入,即使是卡特爾也會破裂,高利潤率難以長期維持。由此,從某種角度可知哈佛學派主張對大企業的拆分,代表了中小企業的利益,而芝加哥學派則代表大企業利益集體。
雖然哈佛學派和芝加哥學派的產業組織理論存在很多不同點,但是我們不難看出兩大學派的共同目的其實都是為了確保有效的競爭,實現社會福利的最大化。只是由于兩大學派興起的時代背景和時代背景下相關主流經濟理論的不同,使得兩大學派對如何實現理想的市場績效采取了不同的分析路徑。
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時期哈佛學派興起,而當時以凱恩斯經濟學為主流,經濟大蕭條使得人們對市場這只“無形的手”失去信心,而政府這只“有形的手”的干預得到人們的認可。所以當時的哈佛學派也認為通過政府這只“有形的手”可以對不合理的市場結構進行調節和完善,從而得到理想的市場績效,這也使得哈佛學派更加注重過程。而芝加哥學派興起于美國經濟滯脹時期,當時凱恩斯經濟學遭到人們的質疑,自由主義又重新得到了社會的推崇,所以芝加哥學派信奉自由市場經濟中的競爭機制作用,相信市場力量的自我調節能力,認為市場競爭過程是市場自由發揮作用的過程,是一個適者生存,劣者淘汰,即所謂的“生存檢驗”的過程,國家應該盡量減少對市場競爭過程的干預。可見芝加哥學派的產業組織理論更加關注結果。所以,哈佛學派和芝加哥學派分別在不同時代成為美國政府制定反壟斷政策的依據。
4 結 論
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哈佛學派和芝加哥學派應運而生。雖然哈佛學派和芝加哥學派的理論都可以在產業組織研究中應用,但是它們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卻存在著諸多不同點,如高額利潤形成的原因、進入壁壘的定義、理論研究對象、分析方法、代表的利益群體、政府對壟斷企業形成的政策等。在分析諸多不同點的基礎上,本文認為兩大學派觀點和方法的最主要區別是產業分析范式中的決定因素。哈佛學派認為“SCP”范式中市場結構是決定性因素,而恰恰相反,芝加哥學派認為企業行為或市場績效才是核心,并反作用于市場結構。本文對兩大學派觀點和方法的異同進行了深入研究,期望能為兩大學派基本理論的運用和發展提供科學的借鑒。
主要參考文獻
[1]夏大慰.產業組織與公共政策:哈佛學派[J].外國經濟與管理,1999(8):3-5.
[2]夏大慰.產業組織與公共政策:芝加哥學派[J].外國經濟與管理,1999(9):3-7.
[3][美]喬治·J·施蒂格勒.產業組織和政府管制[M].潘振民,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篇8
一、會計與哲學的涵義與聯系
(一)哲學
哲學中的“哲”字據《爾雅》釋言,訓為“智也”。“學”字據伏生所傳,《尚書大傳》曰:“學效也”;據班固所編《白虎通》,“學之言覺也,以覺悟所不知也。”《說文》敩,亦訓“覺悟也”。
把“學”字與“哲”字合為一詞,其意義在于“以智訓哲”,體現出哲學愛知,則以智識為知的思想,這一思想也恰合希臘文“philosohy”中“philos(愛)”與“sophia(智)”相合的“愛智慧”的涵義,與其具有異曲同工之處。
(二)會計
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主要目標,運用專門方法對企業、機關、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的經濟活動進行全面、綜合、連續、系統地核算和監督,提供會計信息,并隨著社會經濟的日益發展,為企業在經營中獲取最大經濟效益而開展的預測、決策、控制和分析等經濟管理活動,是經濟管理活動中重要組成部分。
會計的本質是反映和監督物質資料生產過程的一種方法,是管理經濟的工具;是一個收集、處理和輸送經濟信息的信息系統;是通過收集處理和利用經濟信息,對經濟活動進行組織、控制、調節和指導,是通過專門核算,講求經濟效益的一種以價值活動為對象的管理活動。
二、哲學理論和方法在會計實踐中的應用
會計作為一門新興理論學科,其衍生和發展的過程中離不開對社會的認知與分析,更離不開對本理論學科世界觀與方法論的建立與完善。由此可見會計的研究與實踐離不開對哲學的應用與思考,在會計理論研究過程中引入哲學的思維與思考是必要的,在會計工作實踐中借鑒哲學觀點與方法也是必要的。將會計理論與哲學應用結合,是以哲學理論為基礎,將會計理論方法與會計實際業務分析相結合,歸納出對會計本學科必本文由收集整理然、本質規律的認識。
(一)會計的實踐性
會計是一門以實踐為基礎,來源于實踐且最終應用(反作用)于實踐的理論學科。會計以經濟活動為反映和監督的對象,通過記錄經濟實體持續、具體、全面的經營活動,從而對其做出系統性和綜合性分析,服務于社會經濟的發展,由此看出會計的客觀性與實踐性符合哲學分析的基礎。
(二)會計邏輯的客觀性
會計邏輯思維是一種按照會計邏輯規律反映現實的思維方式,通過分析、綜合比較分類等思維操作,達到對經濟活動的深層次認識。
會計邏輯思維遵循邏輯思維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分理由律。同一律要求會計對概念的判斷和使用必須保持自身的同一,不能變更;矛盾律要求會計思維必須保持會計概念的確指性與結論的唯一性;排中性要求會計思維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最終保證會計概念屬性的確指性及判斷的唯一性;充足理由律要求會計理論在具體論證中要反映其論據的真實性以及最終結論和理由的必然聯系性。這些充分體現出會計邏輯貼近哲學思維的客觀性。
(三)會計管理行為的能動性
管理行為的實質是“包括決策發起和決策實施在內的決策管理”,以決策為核心的管理行為的鮮明特征在于其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和靈活性。
以會計管理行為中的管理控制為例,管理控制是指“管理人員對組織實際運行是否符合預定的目標進行測定并采取措施,確保組織目標實現的過程”。這種控制行為包括當銷售不能達到預期目標時進行各種促銷活動,當費用過大時開始壓縮開支等反饋性措施,其實質是一種主動性管理行為,反映了會計管理行為的主觀能動性。
(四)會計中的穩健主義
穩健主義具有豐富的哲學內涵和理論基礎,又稱其為穩健性原則或謹慎性原則。在會計理論與實踐中,穩健主義體現在會計管理的全過程,其包含會計確認、計量、報告等各方面的穩健性內容。要求確認標準建立在合理穩妥的前提下;在會計計量中不得高估資產價值、利潤數額;會計報告要為信息使用者充分披露信息,無論表內表外,批注說明,其中都要特別報告當期經濟活動中可能發生的風險和損失。
(五)科學發展觀對會計工作的指導意義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會計發展觀也在不斷與時俱進,黨的“十七大”報告為會計工作指明了方向,決定了我國會計發展的戰略思想要堅持科學發展,以會計人員為本,在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觀下,要創新會計理論,會計實踐要與時俱進。通過統籌計劃,嚴格控制,客觀監督,科學決策,從而不斷向建設中國特色會計的發展目標前進。
三、未來會計哲學理論研究方向的展望與建議
近年來,在我國會計理論研究中,也有一些學者運用相關理論與方法來闡述哲學與會計之間的關系。如楊俊亮(1994)在《會計哲學——會計本體論的哲學沉思》中通過對資金運動記錄、反映方法的研究,闡釋出他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和規律;于玉林(2000)在《現代會計理論實務與教育研究》中根據會計的世界觀闡述會計哲學;顧飛(2001)在《關于會計哲學的思考》中對會計哲學內容和結構進行了分析。在會計哲學的研究過程中,我國學者各抒己見,然而由于研究的人數較少,理論有限,看法角度各異,無法在各層次中進一步深入研究,沒有形成統一的會計哲學理論體系與結構。會計哲學理論仍需匯集更多的觀點和內容。因此,只有更多人來關注探討會計哲學,才能使會計哲學體系走向成熟,促進我國會計理論研究的發展。
轉貼于
(一)新時代會計理論哲學性研究發展趨勢的分析與展望
會計作為一門社會科學同樣面臨著經濟、政治、法律、文化等諸多環境因素的變化,會計學科發展也迎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未來會計理論研究方向一方面在于各種會計分支學科的豐富、完善和新的分支學科出現;另一方面是各種會計學科會被更多人認識和有組織的系統研究。
以會計哲學性研究的代表學科——會計哲學為例。自改革開放以來,有關會計哲學性學術研究文章篇目從“數以十計”到近十年來“數以百計”,有關會計哲學性思考的學術性文章逐漸豐富,近五年來會計哲學研究取得了成果,通過運用系統法、歸納法為主題理論研究方法,以哲學方法論為基礎建立起了會計哲學的“七論點”。如今會計哲學擁有了初步的理論框架,可見會計哲學性研究在我國具有可行性,并且發展前景具有長遠性、穩定性。
(二)關于創新會計理論哲學性研究的建議
1.遵循哲學的思維方式和方法
在會計理論研究創新中要注意運用全面、本質、聯系和發展的方法進行分析和思考。并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和矛盾分析法,辯證地審視問題的各方面,在弄清楚問題的原因、原理后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給出符合實際的方法與思路,避免研究陷于簡單化或空洞化。
因此,會計理論研究創新一定要注重對世界觀、方法論的認識和應用,以此達到理論研究的思路清晰。
2.加強已有會計哲學方法聯系性和實用性研究
在完善會計理論哲學性研究過程中要注意本體理論結構原有的飽滿性以及理論體系層次的完整性。會計哲學理論研究中提出了如系統法、演繹法、結構法、移植法、歸納法、比較法、分類法、分析法、類比法、組合法、聯想法、相關法、相似法、相向法等多個適用于會計哲學本學科理論的研究方法。在近年來對會計哲學的初探中,通過運用哲學方法論構思建立起會計哲學學科的基本框架,提出了會計哲學導論、會計哲學本體論、會計結構論、會計功能論、會計價值論、會計實踐論和會計認識論。雖然在層次方面較為飽滿,但各理論要素之間缺乏聯系性和實用性。在今后的理論研究中,挖掘其中的研究潛力,進一步完善其內容,將理論觀點與理論研究方法相結合,從而開拓更具實際意義的新理論和新觀點,使會計哲學內容更為飽滿,邏輯更加縝密。
篇9
關鍵詞:動作技能學習與控制;背越式跳高;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823.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3612(2011)08-0093-03
The Study of the Teaching Method of Fosbury Flop Based on Motor Skill Learning and Control
LI Juan1, LI Rui-heng2, ZHANG Zong-wei3,LI Yan1
(1. Sports Military Department of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039, Anhui China;
2.Sports Department of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Sanhe 065201, Hebei China;
3. Sports Department of Shandong Agricultural Administrators College, Jinan 250100, Shandong China)
Abstract:Presently fosbury flop is the best and most popular jumping posture.But it is always the difficult point of track and field teaching for various reasons.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motor skill learning and control,the authors put forward the new teaching method of fosbury flop to break through the puzzle dom of fosbury flop teaching and promote the popularization of fosbury flop movement. On the basi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teaching experiment, the authors firstly analyzed the theory of new teaching from three aspec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organization skill, the pattern of open-loop control and general proceduretheory. Then 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influence of run up and take-off section. At last the authors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nclusion and advice.
Key words: motor skill learning and control; fosbury flop; teaching method
投稿日期:2011-04-02
作者簡介:李娟,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與社會體育。通訊作者:張英波。
背越式跳高一直是田徑教學的重點項目,為了提高背越式跳高教學的效果和推動背越式跳高動作的普及,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背越式跳高教學方法進行了系列的研究,然而,多年來背越式跳高教學的效果,仍然不盡如人意。動作學習與控制理論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的歐美國家,其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運動動作的效率和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1]鑒于此,本研究將基于動作學習與控制理論對背越式跳高教學進行初步探討,為了提高背越式跳高的教學效率,除了規范正確背越式跳高技術動作以外,更應從動作技能學習與控制的角度入手。
1 研究對象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安徽大學2008級、2009級普通本科學生為實驗對象。以背越式跳高教學強化起跳過桿動作方法的應用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專家調查法 在研究期間,需要對學生進行背越式跳高技術評定。為了確保技評標準的效度和信度,我們對10位專家進行了問卷調查。
1.2.2 實驗法 在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期間進行教學實驗,教學總時數為20學時,每學時45 min。以網絡選課的樣本抽取方式,將兩個自然田徑班隨機定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班各選取身體素質相似的30名男生。實驗前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了各項基礎水平的測試與齊性檢驗(表1)、履歷效應的影響調查和單盲實驗。實驗后,打亂實驗組和對照組的順序,并由4名專家同時同場地對其進行技評和高度成績考核。依據2008年《田徑運動教程》[2]的主教法教學進度表和本研究的新教法的教學過程,制定了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教學進度安排表(表2)。
表1 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身高、體重、立定跳遠、
助跑摸高和50 m數據比較(N30)
t值p身高/m1.7410.4381.7220.403-0.7370.464>0.05體重/kg61.7676.74059.1005.0611.7330.088>0.05立定跳遠/m2.3780.1982.3400.1520.8200.415>0.05助跑摸高/m2.6420.0982.6100.1311.0720.288>0.0550 m/s7.1240.4817.1880.376-0.5740.568>0.05
結果顯示,對照組和實驗組在實驗前的身體形態和身體素質各項指標均無顯著差異(P>0.05),因此可以認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的基礎水平處于同一等級。
表2 對照組和實驗組教學進度安排
1.2.4 數理統計法 采用SPSS16.0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并加以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在試驗后,對兩組學生的達標成績和技評成績進行了統計分析和對比,結果如下(表3)。
表3 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的達標成績和技評
成績數據比較(N30)
t值p高度成績/m1.330.121.260.09-2.620.011
2.1 基于動作技能學習與控制理論的背越式跳高教學方法的理論分析
2.1.1 背越式跳高起跳過桿的高組織(關聯)性技能特點 在進行動作技能教學時,選用正確的技能學習方法(完整法或分解法)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技能本身的特征則是選擇恰當練習方法的關鍵。背越式跳高的起跳和過桿動作就具有高組織性技能特點,它們在空間和時間上聯系非常緊密,相互依存,起跳是過桿動作的基礎,過桿受到起跳的高度、方向等因素影響,即過桿動作的時空操作特征高度依賴于起跳動作的時空操作特征,它是起跳后的連續動作,如果沒有正確的起跳動作,那么過桿動作就不可能正確。因此,背越式跳高的起跳和過桿動作屬于高組織(關聯)性技能,適宜完整練習。
2.1.2 背越式跳高的動作信息控制方式屬開環控制方式 為完成各種動作技能,我們必須協調不同的肌肉和關節,使它們協同起來。動作控制理論就是研究神經系統如何控制協調運動,指導人們在各種不同的環境中成功地完成各種動作技能。控制理論提出兩個基本控制系統,即開環控制系統和閉環控制系統。在體育運動中,短時間快速動作的動作信息主導控制方式,如:跳躍、投擲、踢球和擊球動作等,都屬于開環控制,動作執行者通常是預先計劃動作,然后激發動作,一旦動作開始,在動作過程中幾乎沒有修正和調整的機會,也很少有意識的參與。[1]背越式跳高動作是短時快速的動作,屬于開環控制方式,也就具有所有開環控制系統的特點,即背越式跳高動作是在瞬間完成的,控制動作所有的指令都是在控制中心發出的,運動中無法利用反饋來修正。鑒于此,在背越式跳高動作教學過程中要抓住這一特點,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動作前的預先動作指令上,使學習者在輸入指令前大腦形成正確的動作概念和程序。
2.1.3 背越式跳高技能學習應遵循一般動作程序理論 一般動作程序理論認為,開環控制系統是一種以記憶為基礎的結構,控制著協調運動。執行者為了能夠產生與表現情景要求相適應的特定動作,必須從記憶中提取適宜的程序,再附加特定的運動參數。[2]背越式跳高動作屬于中心控制的開環控制系統動作,起跳過桿動作是高組織(關聯)性動作,不適宜分割學習,因此,本研究將強化起跳過桿動作作為背越式跳高的動作程序記憶的基礎,初學者預先建立的動作程序是具有起跳過桿固有特征的簡單動作。根據對背越式跳高起跳過桿動作特征分析,最終得出單腳起跳后空中倒體動作為一般動作程序初始動作,經過不斷的強化鞏固,在大腦中形成固定的程序記憶;在對動作固有特征熟練完成的基礎上,再逐漸增加難度參數,如增加助跑步數來提升高度,運用弧線助跑來控制空中的轉動角度等,進而慢慢過渡到完整的背越式跳高動作。
2.1.4 金泰爾的動作技能二維分類法在背越式跳高教學中的應用 在前面的論述中,證明學習背越式跳高的關鍵是預先學習一套起跳過桿動作固有特征的記憶程序,再逐漸增加難度參數。然而這一增加難度系數的過程怎樣做到循序漸進、達到最科學合理,是決定學習效果的關鍵因素。本文運用金泰爾的二維分類法理論來科學的指導這一增加參數的過程,做到循序漸進,科學加強難度,使初學者更容易接受和提高學習效率。金泰爾基于兩個維度對技能進行了分類,并形成了一個由16種技能類型構成的相對龐大的分類系統。金泰爾分類法在許多領域具有實用價值,其提倡學習技能時可以從最簡單的技能情境開始,循序漸進的增大技能的復雜性和難度。[2]本研究參照“金泰爾動作技能分類法”表格[2]具體選用了7個技能類別,設計教學程序(圖1)。
2.2 背越式跳高新教法與傳統教法在重要教學環節中的分析比較
2.2.1 背越式跳高傳統教學法與新教法在助跑環節的分析比較 助跑技術是背越式跳高動作的關鍵。背越過桿不僅受到轉動速度的影響,而且還受到身體重心拋物線高度的影響,這兩者都受到起跳的影響,而起跳時促使身體運動方向改變,又更多地取決于助跑速度在起跳階段轉化為垂直速度的效果。如果運動員不能以一種固定的助跑節奏來獲得最適當的速度而準確地踏上起跳點,那么,助跑速度就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這樣,運動員在起跳時,就不會獲得最大的垂直速度和最大的旋轉動量。[3]由此可見背越式跳高只能通過正確的助跑動作,起跳后才能繞身體三個軸旋轉過桿,否則將導致諸多錯誤,并嚴重影響背越式跳高教學質量。英國學者德里克?布西持相同的觀點,他指出“由于弧線助跑所引起的身體傾斜,并伴之于助跑所引起的最佳速度,運動員在向上跳躍時,自然會產生向后傾斜和旋轉的動力。弧線組跑使運動員與橫桿形成約20°的角度。制動后運動員將沿弧線的切線方向運動,這就保證了運動員有效地躍向橫桿并減少離心力的需要”。[4]另外,學者們指出助跑動作不正確會造成以下各類常見錯誤:因起跳前減速和制動,造成不能充分利用助跑的速度而影響垂直高度;因弧線助跑時,身體內傾不夠、弧度過大、最后一步上體前傾過大,造成起跳后“倒桿”;因身體旋轉角度不夠,不能完全背對橫桿等。[5]由此可見,助跑技術改善是背越式跳高動作質量提高的關鍵。
在傳統教法中,支持主教法的學者認為,背越式跳高中的最關鍵技術是起跳,應以起跳為教學重點,而支持逆教法的學者認為,背越式過桿教學的難度較大,應作為教學的重點,初學者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掌握這些動作,因此,傳統教法忽視了助跑動作教學。新教法則突破了上述難點,起跳過桿動作被作為整體,預先設定記憶程序,再循序漸進地增大技能復雜性和難度,由此,初學者不必花費大量時間,即可自然輕松完成起跳過桿動作。于是,助跑技術學習成為了教學重點,這使得助跑技術相對掌握較好,從而有利于背越式跳高技術向更完善的方面發展。
2.2.2 背越式跳高傳統教學法與新教法在起跳環節的分析比較 背越式跳高可以將助跑的水平速度轉化成為垂直速度,垂直速度越大,重心上升越高,跳得就越高。背越式跳高的起跳階段就是將助跑的水平速度轉化成向上的垂直速度的關鍵,做到這一點依靠的是:正確的起跳點和身體的傾斜。[3]傳統教學法起跳環節經常會出現以下錯誤:踏不準起跳點;因為起跳前身體后仰不夠,導致起跳后前沖過大;起跳前身體內傾不夠,身體重心超過起跳腳,導致學生的身體過早倒向橫桿;因為起跳時擺動腿的折疊和向前上方的擺動動作有誤,導致身體沒能繞縱軸旋轉,不能背對橫桿;甚至雙腳起跳。[5,6]
通過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技評比較發現,運用新教法的實驗組出現的起跳錯誤明顯少于運用傳統教法的對照組。分析新教法可避免錯誤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第一,以上起跳環節諸多錯誤中,很多是由助跑動作錯誤造成的。如助跑的節奏和步伐有問題,導致了踏不準起跳點;助跑最后一步身體后仰不夠,導致學習者身體前沖過大;弧線助跑時內傾不夠,導致身體倒向橫桿。前面已經闡明,新教法助跑動作質量得到了改善,起跳環節的錯誤就會減少。第二,傳統背越式跳高教學采用的是先分解后完整的教學模式,將起跳和過桿動作分解練習。從技能學習與控制理論分析,背越式起跳過桿動作是高組織(關聯)性技能,不宜分解練習,分解容易造成動作的脫節變形;且分解后的過桿動作采用原地倒肩挺髖練習即原地起跳后倒肩、展體、收腿、挺髖和向后甩腿練習,與完整技術的單腳起跳,擺動腿擺起,整個過程是由側向慢慢過渡到背向完成過桿,兩個動作差距很大,這會使初學者混淆動作,將分解的原地起跳倒肩挺髖動作代替完整動作的起跳動作,進而出現了身體不能背對橫桿和雙腳起跳等錯誤。新的教法,將起跳過桿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完整練習,是從單腳原地起跳過桿等動作開始,它具有背越式跳高起跳過桿的固有特征,再逐漸增加難度參數。這樣循序漸進完成正確的起跳過桿動作,使起跳過桿變得簡單易學。而且初學者在建立這一動作程序記憶后,也可以運用原地倒肩挺髖練習來鞏固桿上的身體姿勢和過桿動作,這時動作程序記憶形成,不會再影響起跳動作。因此,新教法在正確的助跑和規范的技術引導下,起跳動作質量會提高。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1)從動作學習與控制的理論分析,背越式跳高技術的起跳和過桿動作聯系緊密,屬于高組織(關聯)性技能,所以采用完整練習法最有利于提高背越式跳高技術教學的效率。
2)以控制學習理論設計的新教法有助于助跑技術的的改善,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
3)將起跳過桿作為一個完整練習,設計從單腳原地起跳過桿動作開始,到助跑完整動作結合起來的練習,有助于學習掌握完整技術。
3.2 建議 1)在進行動作技能教學時,選用正確的練習技能的方法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技能本身的特征則是選擇恰當的練習方法的關鍵。本實驗僅是初步嘗試,旨在為同行提供參考依據。
2)強化起跳過桿動作教學方法在初學的前幾次課與傳統教法有區別,主要是引導初學者建立正確的動作程序。
參考文獻:
[1] 張英波.動作學習與控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3,8.
[2] 〔美〕Magill,R.A,張忠秋等譯.運動技能學習與控制(第七版)[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6.
[3] 美國田徑運動協會著,劉江南等編譯.美國田徑訓練指南[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
[4] 〔英〕德里克?布西,耿力中譯.田徑跳躍運動身體和技術訓練[M].北京:中國田徑協會《田徑指南》編輯部,1991.
篇10
關鍵詞關鍵詞:多元智能;計算機教學;個性化教育
DOIDOI:10.11907/rjdk.161315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7800(2016)008-0201-03
1 多元智能理論
美國哈佛大W教授、當代著名心理學家和教育家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Cardner)于1983年在《智能的結構》一書中系統論述了一種全新的人類智能結構理論──多元智能理論(Multi-intelligences,簡稱MI理論)。多元智能理論在當今世界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對教育實踐改革的積極影響,已經被我國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熟識,并將其作為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理論指導思想。
加德納認為,智力是個體畢生用以學習、解決問題和進行創造的工具,而智力是多元的,即至少存在8種智力:言語―語言、邏輯―數理、視覺―空間、音樂、身體―動覺、人際溝通、自知自省和自然觀察。這8種智力代表了每個人不同的潛能,所有智力都可以用以表現創造力,當個體有機會利用他們的智能強項進行學習時,他們在各個方面就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積極變化[1]。
多元智能理論的教育觀主張:①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智力優勢領域和弱勢領域,因此都有成為優秀學生的可能;②學生之間只存在智能類型或學習類型的差異,而不存在智能水平高低,所謂“差生”是不存在的;③教育的目的不在于發現哪些學生在哪些方面有多么聰明,而在于怎樣使所有學生在適合自己智力特點的領域變得更加聰明。因此教育應提倡個性化、促進教育對象主動發展;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和客觀基礎,要善于發現和發展學生身上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要,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2]。
在越來越重視素質教育,重視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今天,加德納的多元智能教學理論,在多學科領域的教學實踐中被廣泛應用。
2 傳統計算機教育所面臨的問題
信息時代,對信息技術的學習已成為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計算機基礎》課程作為高校學生的必修課,被擺在越來越重要的位置。目前,幾乎全國所有高等院校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大綱都是圍繞“培養學生使用計算機的能力、提高學生信息技術素養”而設定。教學內容除包含少量計算機原理方面的理論外,多以各類軟件應用為主,教學評價法也以軟件使用熟練程度為核心。現有教學體系認為,掌握了信息技術,學生的信息素養必然會提高。但事實并非如此。
筆者對近年來所在學校學生《計算機基礎》考試成績進行分析后發現:①教學過程中被認為能力比較強,操作熟練,能夠真正利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生,普遍基礎比較好,最終考試成績卻并非名列前茅,而處于中等水平;②獲得高分的學生普遍學習努力,計算機實際運用能力并不是很強,其成績和信息素養提升并不成正比;③考試不合格的學生幾乎無一例外地對學習沒有任何積極性,完全自我放棄。
現有計算機教學對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作用有限。雖然學習努力的學生能夠獲得較高分數,但技術掌握不能帶來能力提升;真正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其素養來自于本身的基礎和數理方面的智能優勢,而不是來源于教學;不具備智能優勢,又沒有學習積極性的學生容易產生厭學情緒。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學生素質能力的提升不可能來源于單一智能訓練。因此,要提高其綜合素養,應將多種智能訓練納入計算機教學范疇。學生研究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學習組織、評價與實踐能力、人際交往與合作能力等代表了其多方面的智能,只有將這些智能培養融入教學之中,使其為計算機基礎教學服務,才能夠最終提升學生的素質。在學習過程中,多元智能教學理論提倡利用學生的智能強項,通過多種切入點學習知識,為針對不具備數理邏輯智能優勢的學生進行個性化教學設計提供了啟示。
3 多元智能理論指導下的計算機教育
多元智能要求“重視發展每一個學生的智能優勢,挖掘每一個學生的智能潛力,滿足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需求,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3-4]。如何在計算機教學中借鑒元智能理論優化教學?如何在教學中揚長避短,開發學生的各種智能?如何真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作為教師,首先應理解多元智能的結構,設計符合多元智能要求的教學方案,將以提升各項智能為目的任務貫穿于教學活動之中。教學設計方案應該本著“尊重每一個人的不同成長,適應不同學習風格和特長”,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著手:
3.1 以多元的視角看待每一個學生
傳統的計算機課程教學中,教師以培養學生的軟件操作技能為核心,因而課堂只是進行單一的智能訓練,容易忽視學生其它智能,最終導致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傳統教學中,學生智能優勢常常被成績所掩蓋,作為教師應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智能沒有優劣,只有不同,每個學生身上都具備優勢智能,任何一種智能都可以在計算機學習中發揮作用。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教師應以積極的態度、“贊賞”的眼光去看待每一個學生,創造環境令其真正體驗到學習的成就感,以及從事感興趣的領域所帶來的快樂,最終促進智能發展,提升創造能力。
3.2 創設多元化的學習環境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對教師而言,不僅要辨識學生的智能情況,更要創設積極的學習和生活環境。研究表明:智力能夠超越個體,可以通過與他人的交往,通過書籍以及用于思考、學習和解決問題的工具獲得提高。因此,創設能夠促進多元智能發展的學習情境,對教學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5]。
傳統的計算機教學中,為了提升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引入“任務教學法”、“項目教學法”等,進行項目或者任務演練。為了激發學生多種潛在智能,將原有任務進行改進,在新學習情境下,學生能夠獲得更大的選擇空間,更加容易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例如:PowerPoint演示文稿綜合作業中,傳統任務是讓學生圍繞感興趣的主題,按要求進行演示文稿的設計和制作。新任務中,要求學生分組完成演示文稿作品,每組3~5人自由分工,包括演示文稿制作、作品講解、總結發言以及針對作品回答問題等。最終教師對各項任務打分,綜合給出評價。任務制作過程中,小組成員的多項智能都得以發揮。從素材搜索到設計布局,從動畫設置到講解演練,學生的語言智能、邏輯數理智能、空間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自知自省智能均得到充分調動。
3.3 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和網絡平臺促進多元智能發展
多元智能理論指出:人的智能發展需要相關智力領域的媒介或材料輔助,即多元智能的發展需要豐富、適當的學習資源作為學生智能發展的外部條件。作為計算機基礎課程,現有的教學平臺、精品課網站、FTP資源站點以及微課程自學平臺等,基本能夠滿足各種智能活動的學習需求。教師的主要責任是引導學生正確使用資源并有效完成任務。另外,在任務中使用多媒體設備,也可進一步促進多種智能發展[6]。
例如:教師在課堂上講授完“會聲會影”視頻編輯軟件內容后,綜合作業中要求每位學生使用該軟件制作3分鐘視頻短片并通過互聯網絡上傳到優酷平臺,要做到主題健康、素材原創。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手機或攝像頭自己拍攝,獲取素材,組織素材,剪輯影片,上傳作品,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和互聯網絡技術來提升專業知識,逐步提高學生提取、理解、分析、加工、處理、創造信息的能力。多媒體設備與網絡平臺的充分利用,為學生多元智能的發展營造理想的環境。
3.4 根據學生智能特點設置多元化作業
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涉及多種常見軟件的使用,這些軟件的功能是對文字、圖像、聲音、視頻等各種多媒體信息進行編輯。因此,作業布置通常圍繞設計各種媒體作品進行。為兼顧不同學生的智能特點,設置多元化作業。首先,作業內容由學生自定,可以選擇任何自己感興趣的主題;其次,有多種作業形式可供x擇。例如:教師講授完“word文字處理軟件”內容后,布置了個人簡歷、雜志封面、電子板報等多元情景化作業,不僅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檢查,而且為學生提供了展示個性與能力的平臺。此情境下,每一個學生都能夠以積極的態度投入學習,在創作過程中,真正提升其信息技術素養。
3.5 建立多維度的教學評估體系
傳統的計算機課程評估采用標準化測試和操作考查相結合的方法,這種評估方式使教學重點放在記憶和回憶知識方面,難以顧及學生素質能力方面的訓練。優質的評估體系應該深入到學習的本質,以一種積極的方式影響和改善教學。如何制定評估方式才能兼顧到具有不同智能特點的學生,以最大程度地激活教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3.5.1 制定多元化的評估體系
學生可以從多種模式的學習中獲益,也可以通過多種方式證明他們已經從學習中獲益。因此,多元化的課程評價體系,鼓勵學生充分發揮其優勢智能進行計算機課程學習。例如,評價一副設計作品,不僅應從內容上、邏輯上、設計上考察學生對視覺空間智能、自然觀察智能、數理邏輯智能的運用,還要通過對設計作品的展示與講解,評價其對語言智能的應用;通過分組合作完成任務中的分工情況,評價其人際交往智能等。
另外,為保證評估結果的可用性,應建立項目考核評價表,記錄綜合考核學生學習能力、交往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組織協調能力、使用信息能力的各項結果。通過項目考核評價表,教師可以清晰地看到每個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所表現出的優勢和弱勢智能,采取措施將優勢智能遷移到弱勢智能領域中去,進而使教學活動更大程度地促進學生發展。多元評價方案的實施,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使用信息技術的綜合能力。
3.5.2 制定學習內容與學習過程相結合的評估標準
加德納認為,理想狀態下,課堂教學應同時包括知識內容和學習過程兩方面。因此在評估標準制定上,不僅要了解學生對事實性知識的掌握,更不能忽視學生思維的訓練和學習過程。在每次任務設置時,要求學生以文字的形式陳述設計思路,以及思路實現方式。例如:word文字處理軟件中圖文混排的訓練,在不限定主題的前提下,首先要確定主題并搜集資料,其次要繪制草圖,并且說明各種布局利用的是何種環繞形式;然后再進行設計制作;最終提交草圖、制作說明、設計作品。教師會針對不同設計階段分別給予成績,如果時間允許,還可針對作品主要采用的技術手段進行提問,根據學生的現場回答,檢查知識掌握情況,并將結果計入總分。這種關注學習過程的評估方法,不僅可以讓教師清楚地掌控學生的學習過程,還可以令具備不同智能特點的學生,在最終成績評定中取長補短,增強自信,促進其多種智能的協調發展。
另外,由于智能上的差異,學生在完成各個階段任務時所需要的時間不同,教師必須創造條件,允許學生以自己的節奏自由地工作,在不同時間內取得成功。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平臺或者其它輔助工具及時與學生交流、答疑是一種很好的選擇。
3.5.3 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實現其自我評估
加德納認為,如果教育的目標是培養自主的終身學習者的話,那么學生就需要有機會來管理自己的學習并確定自己的成就。當教師為學生提供了自我管理的機會時,學生就可以評價自己的強項和弱項,評價自己已經學習的內容,同時記錄下自己所使用的適當的思維方法和學習過程。因此在每完成一項案例任務后,可要求學生反思以下問題,并以書面形式記錄下來:
①在該項任務中你獲得了哪些知識內容?
②在任務完成過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問題?你是如何解決他們的?
③由于該項任務中所學到的知識,你還想繼續研究其它內容嗎?
對每一次任務都能夠進行認真反思的學生,在最終的成績評定上都會給予適當的獎勵。當學生按照教師的要求反思自己的工作時,學生就成為積極的學習者,他們構建了自己對學科內容的理解,認識到自己在工作中所做的選擇,最終獲得了可持續成長的技能。
4 結語
多元智能理論是教學改革可資借鑒的一種有價值的教育理論。它提出了“所有智力都可以用以表現創造力”,認為盡可能地創造機會,令學生利用其智能強項進行學習,為每個學生建立展示創造性的平臺,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自然會得到提升。因此,將多元智能理論融入計算機教學,在多元智能理論指導下進行教學活動設計,以“豐富”代替“補救”,在學生強項和弱項之間搭橋,能夠使得計算機教學更多樣化,學習更多元化,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揮特長,樹立自信,真正提升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LINDA CAMPBELL,BRUCE CAMPBELL,DEE DICKINSON.多元智力教與學的策略[M].第三版.霍力巖,沙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
[2]ROBIN FOGARTY,JUDI STUART.多元智能與課程整合[M].郅庭瑾,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3]孫雷.多元智能理論下的計算機基礎教學模式探索[J].中國科技信息,2010(12):40-41.
[4]周振朝,章競思.智力理論和測驗整合發展的基本走向[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