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病的康復鍛煉方法范文

時間:2024-01-02 17:42: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腰椎病的康復鍛煉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腰椎病的康復鍛煉方法

篇1

關鍵詞:導引功法;頸腰椎病;治未病

中圖分類號:R681.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349(2016)07-0093-03

頸腰椎病是一種以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的疾患,主要由于頸腰椎長期勞損,骨質增生,或椎間盤突出、韌帶增厚,使頸腰椎脊髓、神經根受壓,出現一系列功能障礙的臨床綜合征[1]。隨著電子商品的普及,人們的工作、學習、生活模式發生顯著改變,頸腰椎病已成為一種常見病、多發病。據調查,我國頸椎病平均發病率為13.76%[2],部分地區可達17.53%[3],腰椎間盤突出癥在國內發病率為 5%~10%[4]。器質性病變一旦形成想要根治則很難,給患者及家庭帶來沉重的身心創傷及經濟壓力。因此,探尋一種簡單、經濟、方便、實用的方式來預防和治療頸腰椎病具有深刻的意義,本文主要從導引功法鍛煉的角度來探討如何防治頸腰椎病。

1導引功法的起源及運用

“導引”一詞始見于《莊子?刻意》,“吹楹粑,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楊上善在《補注黃帝內經太素》中說:“導引,謂熊經鳥伸、五禽戲等,近愈痿辟萬病,遠取長生久視也”。王冰說:“導引,謂搖動筋骨,動肢節”……。導引是以肢體運動為主配合呼吸吐納的一種運動方式,長期練習可以養臟腑、練筋骨、通氣血、盈精神。人類通過導引功法防治疾病的歷史悠久、功種繁多,如《淮南子》中的 “六禽戲”、華佗編創的“五禽戲”、《諸病源候論》中的“脊柱導引法”、明代少林寺所珍藏“八段錦”等均為古人強身健體、防治疾病的典型代表。

2導引功法防治頸腰椎病的特點

導引功法鍛煉可使頸、腰椎相應關節、韌帶及肌肉得到舒縮、伸展,緩解肌肉痙攣、增強肌力,起到“柔筋健骨、正脊調曲”的作用,能有效預防和治療頸腰椎病。其次,導引功法鍛煉對場地的要求較低,如公園、小區花園、球場等可供選擇,甚至在辦公室或居室內都可以進行,其可控性強,不需要專業的運動器材,使更多的室內人群在閑暇之余隨地進行導引功法鍛煉成為了可能。最后,該法防治兼備、經濟簡便、不良反應少,練習者可根據病情有針對性的練習某一個動作或某一種功法,逐步增加次數及強度,貴在持之以恒!

3常用的幾種導引功法

3.1八段錦八段錦是我國古代傳統健身方法之一,其歌訣如下:雙手托天理三焦,左右開弓似射雕,調理脾胃須單舉,五勞七傷往后瞧,搖頭擺尾去心火,雙手攀足固腎腰,攢拳怒目增氣力,背后七顛百病消。通過習練八段錦可充分活動頸椎、腰椎關節活動范圍,拉開椎間隙,同時增強肌肉力量,從而加強脊柱的穩定性。程林江等[5]對18名亞健康態頸部疲勞的在校大學生進行30天的八段錦導引法干預鍛煉,結果示干預周期內受試者的頸部疲勞量表及NDI量表評分均呈遞減趨勢,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徐浩等[6]對治療組采用常規保守治療配合八段錦鍛煉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所致腰腿痛患者,結果顯示治療3個月后和6個月后,治療組與單純采取常規保守治療的對照組相比在VAS評分和JOA評分上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2五禽戲五禽戲是以模仿虎、鹿、猿、熊、鶴5種動物的形態和神態,來達到舒展筋骨、暢通經脈為目的的一種仿生功,由后漢著名的醫學家華佗在“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的思想指導下,總結前人健身活動經驗所創。該法通過前俯、后仰、側屈、擰轉、折疊、提落、開合、縮放等各種不同的姿勢,對頸椎、腰椎等部位進行有效的鍛煉,達到暢通經絡、調和氣血、活動筋骨、滑利關節的作用。如通過鹿戲練習,能補腎壯腰、舒筋活絡、滑利關節;虎戲練習能疏通經脈、行氣活血、強筋健骨等。方磊等[7]用五禽戲治療中老年慢性非特異性下背痛,結果表明五禽戲可顯著減輕中老年慢性非特異性下背痛患者的腰背疼痛癥狀,與常規腰腹康復體操相比具有一定的優勢。張鵬程等[8]采用五禽戲練習配合口服頸復康顆粒治療中老年頸型頸椎病患者,結果提示:五禽戲對中老年頸椎病的康復以及預防有著積極的意義,能夠有效減緩頸椎病的發病率。

3.3易筋經易筋經是一種以中醫學基本理論為基礎的傳統養生健身功法,具有“伸筋拔骨,以形引氣,意隨形走,柔和流暢”的特點[9]。通過練習易筋經可以放松頸、腰椎部的勞損肌群與韌帶,同時鍛煉平時較少活動的肌肉,改善椎間盤的受力狀態,減少其發生病變的可能性。如通過練習掌托天門勢、九鬼拔馬刀勢、工尾勢等能很好的鍛煉頸、腰部肌筋,改善關節的活動功能,加強肌肉力量和柔韌性以維持正常的生理曲線。朱毅等[10]對腰椎間盤突出源性急性下腰痛患者進行2周的易筋經鍛煉,結果提示易筋經組在MRMQ功能障礙記分顯著低于骨盆牽引組(P

3.4練功十八法練功十八法是在繼承和發掘我國古代的醫學遺產,如“導引圖”、“五禽戲”、“易筋經”等,依據推拿治療的臨床經驗以及按照現代運動醫學和運動生物力學理論編寫而成的[11]。該法具有動作針對性強、動作幅度大、動作緩慢而有勁的特點,是防治頸腰腿痛等病的一套保健醫療體操。如練習頸項爭力、左右開弓等可以有效防治頸椎病;練習雙手托天、轉腰推掌、叉腰旋轉等可以防治腰椎病。王瓊等[12]將練功十八法聯合推拿治療頸型頸椎病,結果示2周后及中期隨訪6個月時治療組在頸椎活動度及NPRS、NDI水平均優于單純推拿手法治療的對照組(P

4小結

導引功法鍛煉能有效防治頸腰椎病,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實現社會、醫院、患者的共贏,是一種值得推廣和普及的有效鍛煉方式。其鍛煉應始終貫穿于頸腰椎病的預防、治療與康復的整個過程中。在未病之時,積極、堅持練習導引功法培補正氣,提高人體抵御外邪的能力,做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防止疾病發生;發病后及時治療,防止疾病的發展與傳變,并同時配合導引功法舒筋活血,促進氣血流通,加強及鞏固治療效果,盡早康復;病愈之后,通過習練導引功法培補元氣,防止疾病復發。《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中明確提出要將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堅持預防為主,促進健康和防病相結合。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故在防治頸腰椎病的3個階段中,以“未病先防”最為重要,這是導引功法發揮作用的最佳時期,同時也是中醫治未病思想的特色所在。

參考文獻:

[1]任文琪,王銳.從“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談頸腰椎病的預防[J].江西中醫藥,2015,03:16-17+27.

[2]田偉,呂艷偉,劉亞軍,等.北京市18歲以上居民頸椎病現況調查研究[J].中華骨科雜志,2012,32(8):707-713.

[3]升,芮永,林研,等.陸家嘴地區金融從業人員頸椎病現狀的流行病學調查和預防對策的研究[J].脊柱外科雜志,2006,4(3):150-154.

[4]于杰,朱立國,高景華.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免疫學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06,14(3):54-58.

[5]程林江,任樹軍.中醫“八段錦”對亞健康態頸部疲勞人群的影響[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5,11:84-85.

[6]徐浩,方姝晨,晉存,等.八段錦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所致腰腿痛治療中的應用[J].湖南中醫雜志,2015,08:65-67.

[7]方磊,嚴雋陶,曹彥俊,等.五禽戲對中老年慢性非特異性下背痛患者腰腹核心肌群力學性能及疼痛影響的臨床研究[J].上海中醫藥雜志,2015,09:49-53.

[8]張鵬程,蘭崴,唐巍.五禽戲對中老年頸型頸椎病患者簡化McGill疼痛詢問表疼痛指數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10:2763-2764.

[9]張宗豪.易筋經功法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臨床療效的觀察[J].遼寧中醫雜志,2009,03:451-452.

[10]朱毅,李凝,金宏柱.易筋經鍛煉和骨盆牽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源性急性下腰痛療效觀察[J].中國運動醫學志,2010,03:288-290.

[11]韋俊文,夏雙喜.練功十八法簡編[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83,03:62-69.

篇2

這樣的情況持續了十多年。李阿姨認為“人生難免不腰痛”,又因為休息一陣腰痛便好轉,也就沒當回事。最近幾個月她覺得腰痛越來越重,甚至不能自主地站立行走,這才到醫院就診,結果被診斷患有“腰椎滑脫癥”,而且,腰椎滑脫程度已經很嚴重,最后不得不接受手術治療。

氣候變化影響肌肉張力

為什么天氣變化會引起腰痛?

臨床中有很多像李阿姨一樣因為天氣變化引起腰痛的患者,從中西醫的角度來分析,這種現象是有據可依的。中醫認為腰痛可因感受風寒濕邪、跌仆扭傷及腎虛等引起,若居住在濕冷之地或衣著濕冷,可導致風寒濕邪阻滯腰部經絡,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因此,天氣變冷或濕氣重時,患者容易出現腰痛。現代醫學認為氣候變化可能會對腰椎肌肉、筋膜的張力產生影響,例如,受涼后可能出現筋膜緊張及肌肉痙攣,進而會影響到腰椎椎間盤及關節結構,如果患者本身就患有肌肉勞損、筋膜炎、腰椎間盤突出和腰椎關節炎等疾病,氣候變化就可能會誘發腰痛發作,甚至病情加重。

不能把“腰痛”不當病

很多人都會認為生活中出現腰痛很正常,大多不會太重視,其實這樣的觀點是不正確的。腰痛可以由很多疾病引起,除了大家熟悉的肌肉勞損、筋膜炎等小毛病,腰椎間盤突出、腰椎滑脫、腰椎側彎、駝背畸形等嚴重疾病早期都會僅表現為腰痛。因此,對于氣候一變化就誘發腰痛的患者而言,需要重視自身的腰椎健康,及時找醫師評估病情,脊柱專科醫師可以根據體格檢查及照片來初步評價疾病的性質,這樣就會減少疾病漏診的風險。就像本文開頭提到的李阿姨,她就診時腰椎滑脫已經很嚴重,如果她能夠早些就醫,則可以大大減少手術的風險,因為腰椎滑脫程度越嚴重,手術的難度越大、風險系數越高。

重視康復鍛煉

腰痛通常與腰椎周圍肌肉、筋膜、關節、椎間盤病變有關,為防治腰痛,應加強康復鍛煉,我們推薦的鍛煉方式為“飛燕點水”:鍛煉者取俯臥位,兩上肢呈外展狀,雙下肢伸直,然后抬頭、抬胸、上肢離開床面,再將雙下肢向后抬起,以腹部作為支撐點,使腰椎呈后伸姿態。這樣的鍛煉方法可加強腰背部肌肉力量,增加腰椎穩定性,同時可以起到磨合腰椎關節、增加腰椎協調性的作用。這樣的鍛煉方式相對簡易,可以長期堅持,通常我們建議患者早、中、晚各做一組鍛煉,每組運動不少于20次。

另外,在生活起居上,腰痛患者也需要注意一些細節,例如,注意腰部的保暖,出汗后需及時更換衣衫,改變久坐不動的不良習慣,避免彎腰負重等可能加重腰椎病情的危險動作。

必要時考慮手術

篇3

【關鍵詞】 腰椎間盤突出;社區;家庭護理;護理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3.182

LDH可引發腰痛、下肢放射性痛, 同時可出現神經系統癥狀, 包括反射改變、肌力降低與感覺障礙等, 在嚴重的情況下可造成直腸與膀胱出現并發癥, 因此在確診后需要及時進行治療, 以緩解病情、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1]。治療該病的方法包括保守療法與手術療法, 在實施治療時需要強化護理工作, 以便在鞏固臨床療效的基礎上加快病情康復。本文分析了CHC對于LDH患者的護理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四會市城中社區中居住的106例LDH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隨機將其分為CHC組與對照組, 每組53例。CHC組中男31例, 女22例;年齡35~74歲, 平均年齡(55.8±6.1)歲;病程1~20年, 平均病程(8.6±3.8)年;運動不當后偶發性疼痛21例, 慢性腰痛合并下肢疼痛32例;合并腰扭傷史39例;從事腦力勞動13例, 從事體力勞動40例;骨質疏松35例, 骨質增生52例。對照組中男30例, 女23例;年齡34~78歲, 平均年齡(55.4±7.5)歲;病程1~18年, 平均病程(8.7±3.1)年。運動不當后偶發性疼痛20例, 慢性腰痛合并下肢疼痛33例;合并腰扭傷史36例;從事腦力勞動14例, 從事體力勞動39例;骨質疏松36例, 骨質增生5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 包括告知患者堅持鍛煉腰背部肌肉, 叮囑睡床板及保證臥床休息;實施康復指導, 疏導負面心理, 增強患者對于疾病治療的信心, 同時告知患者多吃水果與蔬菜, 注意堅持少食多餐的飲食習慣等[2]。CHC組采用CHC進行護理, CHC的開展途徑包括電話隨訪、家庭隨訪等, 具體實施方法:①將腰椎病的健康鍛煉手冊發放給患者, 適當說明鍛煉時間與方式, 并講解CHC的重要作用, 讓患者主動配合電話隨訪、家庭隨訪, 同時要客觀準確回答護理人員的問題, 以便能夠及時調整護理方案。②在上門開展家庭隨訪工作的過程中, 護理人員需全方位檢查患者的健康狀況, 尤其是腰部情況, 同時告知患者家屬注意保持地面平整、房間整潔, 減少患者活動范圍內的障礙物, 以避免患者跌倒。在急性發作期中, 告知患者家屬定時幫助患者翻身, 在翻身時應采用雙手將髖部與肩部扶住, 并同時翻動髖部與肩部, 避免造成患者的軀干處于扭曲狀態[3]。③為了盡快恢復肢體功能, 需要在護理中指導患者與家屬進行家庭牽引、熱敷護理。進行骨盆牽引時應采用硬床板, 先采用牽引帶固定好腰部, 并將牽引帶的另一端連接到床腳部位, 連接好后抬高床腳, 確保床腳比床頭高15 cm左右, 調整好后進行牽引, 連續牽引時間應

1. 3 觀察指標 兩組的護理時間均為3個月, 觀察護理前后LDH患者的陽性體征與自覺癥狀的變化情況, 以評價護理效果。同時對比兩組在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變化情況。評價生活質量的變化情況時采用健康調查簡表(SF-36), 得分越高, 則生活質量的改善情況越好。

1. 4 療效判定標準[4] 如護理后自覺癥狀(下肢放射性痛及腰痛等)與陽性體征(壓痛、腰部活動范圍受限及腰椎側凸等)完全消失, 直腿抬高能達到85°, 脊柱側彎得以矯正且脊柱已經恢復正常的生理彎曲形態, 患者的日常工作與生活不受影響, 則判定為優。如護理后陽性體征與自覺癥狀基本消失, 直腿抬高達到70°, 脊柱的正常生理彎曲基本恢復, 則判定為良。如護理后陽性體征、自覺癥狀有所改善, 日常工作與生活受到輕微影響, 則判定為中。如陽性體征與癥狀沒有得到緩解或加重, 則判定為差。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CHC組的優良率為90.57%, 對照組為75.47%,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護理后CHC組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對于初發、病情反復發作且癥狀相對較輕的LDH患者, 可以考慮在社區中進行治療, 在全身狀況允許的情況下可以讓社區LDH患者在家中接受治療, 以便讓患者能夠在相對熟悉的環境中以相對輕松的心態配合治療, 從而有效減輕LDH臨床癥狀與加快疾病康復。為強化社區治療與家庭治療效果, 則應開展CHC方面的工作。CHC由社區護士完成, 在進行CHC工作的過程中還需要確保醫護人員之間分工合理與職責明確, 以保證社區護理的規范性與服務性, 從而有效提升社區中的衛生服務水平[5]。相對于一般性社區護理而言, CHC具有護理操作簡易、覆蓋面廣的特點, 且護理人員可以通過上門服務指導患者與患者家屬采用對應的方案緩解疾病癥狀, 因此在疾病的治療, 尤其是老年慢性疾病的治療方面能夠發揮重要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 CHC組患者的護理優良率明顯優于對照組(P

綜上所述, 提示CHC在改善LDH患者病情與生活質量方面有重要作用, 可重視推廣。

參考文獻

[1] 鐘秀, 邱士軍.運動負荷對正常腰椎間盤MR擴散張量成像表現彌散系數和各向異性分數的影響.南方醫科大學學報, 2015, 35(6):812-815.

[2] 馮誠誠, 羅春梅.屈髖屈膝功能鍛煉在腰椎間盤髓核摘除術后早期的應用研究.護理研究, 2013, 27(17):1769-1770.

[3] 孟德芹. 腰椎間盤突出癥病人護理新進展. 中國民間療法, 2011, 19(10):69-70.

[4] 趙建, 郭智萍, 王林峰, 等.腰痛患者腰椎3.0T MR彌散加權成像腰椎間盤表觀彌散系數與椎間盤退變分級的相關性.中國脊柱脊髓雜志, 2013, 23(12):1074-1078.

篇4

資料與方法

甘肅省靈臺縣皇甫謐中醫院頸腰椎病專科2002年建科以來,收治腰椎間盤突出患者1400例,為了響應衛生部關于“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活動號召,2010年3月參加了醫院組織的第一批示范病房建設。

開展活動以來對150例患者進行了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年齡16~65歲,平均年齡38歲,其中男83例,女67例,住院時間8~14天,平均12天,均無復發或加重,生活、工作良好。

護 理

⑴評估:在臨床實踐中,將患者健康狀況按照輕重程度進行評估分級,分為A、B、C、D四級,A級即特級護理;是患者生活不能自理;B級即一級護理患者生活不能自理;C級即二三級護理;患者生活部分自理;D級即三級護理;患者生活可以自理進行安全管理。針對不同情況按需進行安全護理。

⑵培育優質服務理念:全體護理人員參加、統一思想、轉變觀念。具體做法:①體現以人為本,實施人文關懷。組織護理人員以“患者為中心和以護理質量為核心”為主題進行多角度討論,積極引導使其將“心與心相連,心與心交融”的優質服務理念融入于護理工作的每個環節。②在護理人員中開展換位思考,以“假如我是一個患者”為主題進行演講,引導護理人員多從患者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使患者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得到滿足。③轉變服務理念,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病區實行“責任制”管理、每名責任護士分管10~13個患者,負責完成分管患者的各種治療給藥,病情觀察記錄、基礎護理以及健康指導等全部工作。調整排班規律。加強晨晚間護理、特安排護理人員專門負責患者晨晚間護理、基礎護理(協助患者定餐、翻身、用餐、口腔護理、洗腳、指導服藥、翻身、叩背、入廁、床上大小便、皮膚護理等)工作、滿足患者個體化需要。加強病房巡視。要求護理人員多巡視患者,按照輸液量與輸液速度不同,在預計添加液體的時間前段、主動巡視病房、可隨時發現并排除輸液故障等治療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做好危重患者的病情觀察,增加患者的安全感,確保護理質質量。

⑶拓寬專科護理內涵,提升護理服務質量:以不斷提升的專業知識和技術服務于患者,也是優質護理的核心內容。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和知識的不斷更新,主要以腰椎間盤突出患者為主,此類患者主要是行動不方便,嚴重者生活不能自理,所以優質護理服務更為重要。

⑷強化健康指導、促進患者康復:健康教育不僅是宣教的形式,更是一種治療的手段,護士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直接影響健康教育實施的成效,從而影響到疾病的治療、預后。為了使患者能及時得到護理人員的健康指導,掌握健康保健知識,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早期預防,疾病健康指導等內容進行了分類整理,護理人員參照其作為宣教的第一手資料,對住院患者每周進行1次健康知識宣教,護士長定其對患者掌握情況進行評估,逐步提高健康教育知曉率與覆蓋率,使患者真正受益。

結 果

建立了和諧的醫患關系:腰椎間盤突出患者多數行動不方便、嚴重者生活不能自理,患者往往由于無人照顧而耽誤了治療時間,自開展優質護理服務以來,實施親情護理,提高護理專業技術,創建溫馨病房,加強基礎護理等措施,既提高整體護理質量,建立良好護患關系,又解除了患者住院無人照顧的顧慮,也樹立了醫院的良好社會形象,患者住院率提高。

提高了住院患者對護理人員的工作滿意度:優質護理服務示范病房開展以后,護理人員主動服務意識增強,對患者基礎護理(必須生活護理)訂餐、翻身、叩背、洗頭、等護理服務意識明顯增強,護患關系更加和諧,住院患者滿意度由原來的91%上升到98%。

提高了患者對健康知識的知曉率:實施活動以來,護理人員主動為患者提供健康指導知識,指導意識明顯增強,重視與患者之間的雙向互動和個體化的健康指導,患者熟悉入院須知,熟知責任護士、藥物性能、安全防范等措施,患者對健康知識知曉率由原來的80%上升到95%。

提高了治愈率和好轉率:腰椎間盤突出癥康復鍛煉和正確的運動對預后很重要,優質護理服務實施以來,患者對該病的健康知識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加之在護士的協助下進行康復鍛煉,生活有護士照顧,減少了早期活動,患者對健康知識知曉率由原來的80%上升到95%。

患者投訴率明顯減少:創優質護理示范病房,通過培育優質服務理念、建立良好的激勵機制,激發護士以最好的工作態度和最佳的技術水平投入工作,自優質護理服務示范病房開展以來住院患者投訴率0。

討 論

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示范病房的重要性:由于地處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多,患者往往由于無人照顧而不愿住院、延誤治療、或者住院后生活無人照顧而不能絕對臥床休息、影響愈后。加之護理人員相對缺乏,導致患者的基礎護理有些削弱,基本需求未得到滿足。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的內涵是深化“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提供滿意服務。

貼近患者的優質護理服務有利于提升護理質量:優質護理服務是從患者入院到出院為其提供全程化、全面化、專業化的服務,滿足患者的基本需求。通過實施優質護理服務后,患者滿意度由實施前91%上升到98%。患者對健康知識知曉率由原來的80%上升到95%。

參考文獻

篇5

而且從望京醫院骨傷科還走出了一大批骨科專家,為我國骨科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其中師從我國著名骨傷科專家、中西醫結合骨折療法創始人尚天裕教授、望京醫院骨傷綜合科主任、望京醫院醫務處處長趙勇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趙勇指出,望京醫院的骨傷科在“動靜結合、筋骨并重、醫患合作、內外用藥”16字方針的指導下,堅持中西醫結合,走出了一條骨科疾病“攻堅”的創新之路。與趙勇主任接觸中,記者發現他不但醫術高超,更是滿腹經綸,幽默風趣。

中醫藥揚名海外

說到望京醫院骨傷綜合科趙勇主任,骨科界的同仁以及骨病患者都不陌生,他經常在各大電視媒體出現。他深入淺出的病例分析,輕松幽默的病情解說,讓人印象深刻。趙勇的患者來自世界各地,人們都是口口相傳,慕名而來。

記者在趙勇的門診就遇到了一位前來求醫的外國友人。外賓看上去60多歲的樣子,跟他中國妻子一道,專門回中國找趙勇求醫。他們在東直門骨傷科研究所那邊已經等了好幾周,但都沒掛上趙勇的號。趙勇仔細詢問了病情,患者自述常常腳疼,有時候晚上甚至會疼醒,還曾做過心臟搭橋手術,需要終身服藥,感覺身體較差。趙勇通過X光片和中醫診斷,確定患者患有骨性關節炎,并且雙下肢動脈硬化。趙勇開了一些內服中藥,配合中藥藥膏外用和中藥足浴。

由此看來,中醫藥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不可小覷,連外國人也對“草根”甚是親睞。事實也確實如此,趙勇告訴記者,中醫藥在骨病治療上優勢明顯。他說,骨傷病講究“筋”和“骨 ”,很多骨病的根源在于筋和筋的附著點,而非骨頭本身。因此,在治療時,中醫藥的整體調理不單是針對骨頭,還要治療周圍的筋絡、韌帶組織等。

望京醫院中醫骨傷科從老一輩起,就積累了深厚的中醫臨床理論與經驗,同時還吸收了西醫思想,中西合璧。“骨傷治療的原則要堅持16字方針:動靜結合、筋骨并重、內外兼治、醫患合作。”趙勇說,這也是對中國接骨大師尚天裕教授“中西醫結合”治療骨科疾病學術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動靜結合是要求治療和康復鍛煉的結合,以微創理念為宗旨,突出中醫傳統特色,講求手術與傳統手法結合;筋骨并重正是趙勇所強調的兼顧骨頭和筋絡,特別是在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膝骨性關節炎等疼痛性疾病的治療中,將傳統的中醫經筋理論與現代醫學的解剖基礎及生物力學相結合,以“緩解痛苦,功能康復,提高生活品質”為目的,總結傳承了一套非手術療法的治療技術;內外兼治是要求內外用藥,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強調中醫“整體觀念,辨證施治”思想在骨傷科的運用;醫患合作即結合醫生的“治”與患者的“防”,需要患者配合,聽從醫囑。

骨科康復,健康支招

在趙勇的科室看病,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輕松愉快。54歲的陳女士來復查,剛走到對面,趙勇就讓她敬個禮,記者一時還搞不清楚狀況。趙勇告訴記者,陳女士患的是肩周炎,讓她敬禮是看她的手能抬到什么程度,以確定恢復的情況。他跟患者輕聲交談著,仿佛老朋友聊天般溫暖。

趙勇叮囑患者不要受涼,睡覺蓋好肩膀,并教給她“蝎子爬墻”、“雙手托天”、“體后拉肩”等鍛煉動作,叮囑循序漸進、按步驟鍛煉。趙勇說肩周炎通常都是由靜、老、傷、寒引起,靜即不愛運動;老指上了年歲,抵抗力差,易發肩周炎,因而肩周炎又稱“五十肩”;另外,外傷及寒邪入侵也會引發肩周炎。一番淺顯易懂的科普,又讓患者受益匪淺。

趙勇說,他在門診時通常都會給患者科普,很多病人因為缺乏相關知識,對疾病治療不利。作為北京健康科普專家,趙勇時常給患者灌輸一些骨科保健知識,也通過一些電視欄目引導大眾,他即簡單又幽默的表述深受患者喜愛。如他常跟患者所說:為什么站著說話不腰疼?因為腰椎坐著時受力最大,長期保持這個姿勢易引發疼痛,而站著時受力小,所以疼痛發生幾率小;他還為患者編了一些朗朗上口的鍛煉口訣:伸伸懶腰聳聳肩,搖搖脖子看看天。看似簡單的細節,卻顯現出趙勇處處為患者著想的仁心,這也就難怪他會成為患者心目中的偶像。

趙勇給患者科普并非一時興起,而是有意識而為之。“骨科疾病的診療很多都跟康復有關系,需要患者的主動配合,因此科普是非常有必要的。”趙勇說,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開展的《健康科普》第四期即將開班,并給他寄來了聘書。不僅如此,科普也是骨科康復的一個要求,趙勇說,他所在的骨傷綜合科以后也將會轉變為骨傷康復科,要把骨傷后的康復做起來。今年上半年,康復科已經向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申報了重點專科,并得到了批準,這將會是骨病治療與保健體系的完善,也是萬千骨病患者的福音。

“針”來痛去療效佳

趙勇在骨傷綜合科,基本各種骨病都要看,說他是骨科界的全科醫生也不為過。而趙勇還有一個“絕活”,那就是鈹針療法,對于各種頸肩腰腿疼、足跟痛癥臨床療效顯著。

鈹針源自《靈樞?九針十二原》:“九針之名,各不同形……五曰鈹針,長四寸,廣二分半……鈹針者,末如劍鋒”。現在的鈹針由原來的“末如劍鋒”,改成了“末扁體圓,末為直刃”,這種結構用來治療膝骨關節炎“結”、“聚”點的疼痛有著很好的應用。趙勇說,鈹針屬于中國原創,吸取了中醫針刺療法和西醫手術療法之長,將兩種方法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具有舒筋活絡、松解粘連、通暢氣血等功效。

因療效較好,有很多患者主動要求趙勇多做兩次鈹針,70歲的張大爺就是這樣一個例子。張大爺一直有輕微的膝關節疼,但他沒在意。直到有一次趕公車,在跑的過程中,只聽見膝蓋處“咔”一聲響,腿當時就直不起來了。張大爺立馬被送往望京醫院急診,之后打聽到鈹針在治療膝關節疼痛的奇效,找到了趙勇。“趙主任給我扎了一針,膝關節立馬就輕松了一半,效果確實不一樣。”張大爺回去后,恢復良好,走路也正常了很多,所以今天又來找趙勇,希望再給他扎一針。

據趙勇介紹,膝關節勞損及病變,通常會引起經筋組織的損傷,其痛點的位置和經筋在膝關節周圍的“結”、“聚”點相近。經筋“結”、“聚”點的疼痛,是由于肌肉韌帶附著點筋膜腔內的壓力及表面張力增高,壓迫或牽拉局部神經所致。所以,臨床治療原則就是對其進行減張減壓。鈹針可以切刺張力最高點,釋放過高的張力,降低受壓部位軟組織張力,從而解除了神經的機械性牽拉和壓迫,另外,也可改變病變部位的血液循環,加快炎癥代謝產物的吸收,從而從根本上消除引起疼痛的病理基礎,使鈹針的減壓減張具有“針出痛止”的療效。

趙勇還向記者介紹了鈹針的三大特點:第一,針體較細,對于皮膚、皮下組織的損傷較小;第二,快捷、高效、安全,施術時間短,一般幾分鐘即可;第三,與藥物治療相比,鈹針治療是單純的外治療法,避免或減少了藥物的毒副作用,因此更為安全。

但趙勇特別提醒患者,要求“一針見效”解決疼痛是不合理的。“因為疼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鈹針是有適應癥的。且痛感是一種自我感覺,別人不知道你有多痛。因此,要由臨床客觀評價來判定是否有效。”趙勇打比方說,如果把疼痛分為十級,如果患者覺得自己到了第八級了,鈹針治療后,感覺疼痛減輕到了四級,那就是療效。

彰顯特色,勇挑大梁

作為骨傷綜合科科室主任的趙勇,同時還擔任望京醫院醫務處處長。站在管理者的角度,趙勇對骨傷科在治療特色和發展上也深感自豪。

據趙勇介紹,1977年,中國中醫研究院望京醫院前身成立,中醫骨傷科作為醫院的一大特色得到大力發展。他說,醫院現開設床位701張,其中近一半床位都屬于骨傷科。中醫骨傷科專業在脊柱、關節、創傷三個方向設立了8個臨床科室,脊柱科中脊柱一科以腰椎病為主,脊柱二科以頸椎病為主;關節科中關節一科以膝關節病為特色,關節二科以骨矯形為特色,關節三科以髖關節(包括SAS后的骨壞死)為主,關節四科則側重運動醫學;創傷方向的創傷一科主治各種骨折外傷,而原有的創傷二科,現改為骨傷綜合科,以治療創傷疾病為主,兼顧脊柱、關節病等疾患。

而且,骨傷科形成了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拇外翻和股骨頭壞死等優勢專病門診,以及24小時開放的骨科急診,已逐步形成了具有中醫優勢特色的專科門診、急診、病房的骨傷臨床專科,在優勢病種的中醫治療方面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

趙勇對骨傷科的發展感到非常自豪和欣慰,他說,在一代代“望京人”的不懈努力下,骨傷科治療從中藥、手法、理療、手術等,不斷推陳出新,形成了其特色醫療技術:旋提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中西醫結合治療拇外翻技術、SARS后骨壞死的證候及中醫藥治療等。各項技術均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正因為骨傷科治療手段領先,成績斐然,很多大型的應急救治活動也必定少不了望京醫院骨傷科的參與。趙勇告訴記者,望京骨傷科多次赴四川、甘肅、青海等災區,參加災后救治工作。特別是參加四川雅安震后救治的經歷,給趙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當時還在抗震救災一線度過了自己的生日。在當時缺醫少藥的艱苦情況下,望京醫院骨傷科沖鋒在前,應用小夾板、外固定器等傳統手段治療骨折,中醫藥在骨傷救治中防治感染、后期促進康復方面發揮了巨大的優勢,盡最大努力讓災區群眾遠離傷痛困擾。

記者采訪當天,為響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號召,趙勇又要安排骨傷科醫療團隊去郊區義診,趙勇說:“能讓老百姓在家門口享受三級醫院的醫療服務,讓中醫藥為百姓健康帶去福音,這就值了。”

趙 勇

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骨傷綜合科主任、主任醫師、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醫務處處長。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脊柱醫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骨傷重點學科后備學科帶頭人,中華中醫藥學會骨傷分會委員,北京中醫藥學會針刀醫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市首批健康科普專家。早年師從中國著名骨傷科專家、中西醫結合骨折療法創始人尚天裕教授。主持部局級課題8項,參加國家級、省部級課題10項。獲省部級獎項8項,如“骨折端壓應力對骨折愈合影響的生物力學研究”獲中國中醫研究院科技二等獎,“骨折愈合應力適應性的研究”獲北京市科學技術二等獎、中華中醫藥科學技術獎二等獎,《醫學博士信箱》叢書獲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普圖書一等獎。主編學術著作10部,參編著作8部,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

篇6

80%的人一生中曾發生過腰痛。

世界衛生組織研究表明,腰痛成為繼頭痛和關節痛之后的第三大常見疼痛。

在全球范圍內,腰痛患病率為5%~33%,其平均患病率為22%。

腰痛是種常見病。但是,人們對這種司空見慣的疾病還存在很多錯誤觀念,導致不能正確處理和對待病情,從而使病情加重或遷延不愈。本刊對骨科、康復醫學科專家的調查發現,有8個關于腰痛的錯誤觀念需要引起高度重視。根據調查結果,我們特邀請國內知名專家,對腰痛常見誤區進行分析點評,幫助老百姓更科學地認識腰痛,克服錯誤觀念,以便在腰痛的預防、治療和康復方面少走彎路。

專家簡介

董健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骨科主任、脊柱外科主任,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上海市醫學領軍人才,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脊柱學組委員,上海醫學會脊柱學組副組長,中西醫結合學會骨傷科協會骨質疏松全國副主任委員,上海骨傷科學會副主任委員。擅長脊柱常見病及疑難雜癥的診治。

在臨床上,經常能夠聽到來就診的患者抱怨:“腰本來好好的,一下子就痛了”“一不小心就閃了腰”“打了一個噴嚏就把腰打壞了”……表面上看,似乎腰痛總是毫無征兆地“突如其來”,讓人防不勝防。事實真的如此嗎?導致腰痛的真正原因有哪些呢?

4大原因可致腰痛

在骨科,常見的腰痛大多由脊柱(如腰椎間盤突出)及其周圍軟組織的疾患(如腰肌勞損)所引起。一些內臟器官疾病(如腎結石等),也能導致患者出現“腰痛”的感覺,精神因素也可導致患者出現腰痛的主訴。

腰痛常見原因一覽表

脊柱疾患

脊柱周圍軟組織疾患

內臟器官疾病

精神因素

腰椎間盤突出、腰椎滑脫、腰椎管狹窄、骨質增生、嚴重的骨質疏松造成的壓縮性骨折、脊柱外傷、脊柱感染、風濕免疫疾病以及脊柱腫瘤等

腰肌勞損、肌纖維組織炎,以及由挫傷、扭傷所引起的局部損傷、出血、水腫、粘連和肌肉痙攣等

腎炎、泌尿系感染或結石、膽囊炎、膽囊結石、胰腺炎、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及子宮內膜炎、附件炎及盆腔炎等婦科病,以及妊娠狀態等

一些癔病患者或者追求完美的偏執型患者

腰痛并非突如其來

一般地說,只有脊柱外傷,以及由于挫傷、扭傷所引起的局部損傷、出血、水腫、粘連和肌肉痙攣等可能會突然發生,而其他各種原因導致的腰痛都有一個逐漸發展變化的過程,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在病因出現到腰痛發作,再到患者難以忍受而到醫院就診的這一過程中,總會有一些蛛絲馬跡可以被早期發現,并據此進行早期的預防和干預。例如腰肌勞損的患者,大多曾經有過腰部外傷,且沒有完全治愈,留下了隱患,使得稍微不慎就誘發腰痛。患者經常在腰痛發作之前就已經出現腰背部的肌肉無力、酸痛、僵硬、難以直立等。腰椎間盤突出的患者,之前往往有劇烈運動史,或者體重過重,增加了腰部負擔,或者身體單薄導致腰部肌肉薄弱,有特殊的職業史造成腰部慢性損害(如司機等)。

那么,為什么會有那么多患者認為自己是“突然發生腰痛”或“由于打噴嚏”等看上去微不足道的小事引發腰痛的呢?一種情況是,慢性損傷日積月累,外界輕微刺激就引起原有癥狀加重,并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使腰痛達到患者本人疼痛閾值,造成“腰痛突如其來”的印象。還有一部分患者情況也有一點類似,例如脊柱結核、脊柱腫瘤及嚴重的骨質疏松患者。患這些病時,由于原有脊柱骨質已經被破壞得很嚴重,稍微受到一點刺激、增加一些外力負荷,比如咳嗽或者打噴嚏時,患處就難以承受壓力,突然出現骨折而導致腰痛、下肢放射痛乃至癱瘓等嚴重后果。

防腰痛:把握4條原則

腰痛作為多種疾病均可導致的一種癥狀,在大多數時候不僅可以通過早期“預警信號”來發現,更可以通過多種手段預防,常見預防方法主要包括:

保持正確良好站姿、坐姿及行走姿勢。發力搬重物時應采取靠近重物,蹲下身、靠下肢力量搬動的正確姿勢。避免長期前傾坐姿、長期維持同一姿勢、彎腰搬重物等易損害腰椎的不良習慣。

避免過度負重。進行體育鍛煉要適度,力量訓練需要量力而行。

加強腰背肌肉的鍛煉。在腰痛的緩解期,應該積極參加游泳等體育活動,還可以通過鍛煉增強腰背肌肉力量。

定期體檢,發現問題及早就診,特別是有結核、腫瘤、風濕免疫疾病等病史的患者及腰椎手術后患者,更應定期隨訪。

TIPS

通過有效的預防和早期的診治,完全可以對腰痛做到有備無患,讓腰痛不再“突如其來”。

錯誤觀念:“骨刺”是腰痛的罪魁禍首

一句話解讀:很多時候,骨刺只是一種生理改變,并不導致腰痛。

俗話說:“眼中釘,肉中刺。”很多腰痛患者,特別是老年患者,在看到“骨刺”一詞的時候,總會習慣性地把“骨刺”當作腰痛的罪魁禍首,畢竟,不論是“一根刺扎進骨頭里”還是“骨頭上面長出刺”的聯想,都會讓人“感覺到疼痛”。電視里面各種治療腰痛的藥品廣告也紛紛宣稱可以“拔掉”或者“消融”骨刺,從而消除腰痛。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其實,要了解“骨刺”究竟是不是腰痛的罪魁禍首,應該從“骨刺”是什么,以及腰痛是如何形成這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骨刺”有利于腰椎穩定

所謂“骨刺”,在醫學上稱為骨質增生,又稱骨贅。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骨膜受到過分刺激,或者骨骼的生長平衡受到破壞,令骨骼局部過度生長,即骨膜過度增生并經骨化后形成骨贅。這是骨性關節炎病理過程中的一種代償反應。增生的骨贅通常在受累節段的周邊出現,在平面的X線片或CT片上時,經常表現為粗刺形狀,像根魚刺或鳥嘴。“骨刺”(下文多用其更科學的名稱“骨贅”)是一種常見的骨退行性病變。其產生原因與骨的力學環境改變、炎癥誘發甚至遺傳都有關系。

在脊柱老化退變的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可造成軟骨的磨損、破壞,由機體進行保護性骨質的修補、硬化與增生,從而形成脊柱部位的骨贅,這是一種自然的老化現象,有利于人體骨骼的穩定。比如,患者有腰椎不穩的話,身體就會在椎體四周產生保護性“骨刺”,來維護腰椎穩定。有骨贅就表示此人的脊椎進入老化階段。但骨贅并非老年人的專利,在久坐、久站、姿勢不正確的人群中,年紀輕輕脊椎就發生退化現象,使得骨贅發生。這樣的例子也并不少見。研究認為,骨贅的本質是一種多成分的混合體,包括退變骨組織、血腫及韌帶和退變的纖維環。

“消除骨刺”不科學

從上面的分析不難看出,所謂“骨刺”只是脊柱的軟骨、骨和韌帶受損并修復時過度增生而形成的混合物。由于骨贅是人體自我保護性的增生反應,所以一般而言骨贅對身體有好處,而沒有害處。“骨刺”可以生長在脊椎的多個不同的位置。如果是長在椎體后方、壓迫神經時,就可能會導致腰痛。“骨刺”生長在關節腔內甚至脫落下來,成為關節腔內游離體的時候,則會影響關節活動,導致關節痛。只有出現癥狀、疼痛的時候才需要治療,其他大多數時候,所謂“骨刺”只是脊柱退行性病變(也就是老化的表現),而不是導致腰痛的原因。

由于構成“骨刺”的幾種成分(如骨組織等)都是人體內正常的組織,因此,內服或者外用藥物是無法“溶解”或者“拔除”骨刺的,否則人體其他正常部位的骨頭也會被藥物溶解。如果影像學檢查證實患者的腰痛確實來源于增生骨贅對神經的壓迫,或者骨贅干擾小關節的正常活動,輕者可用一些消炎藥,以減輕受壓神經的炎癥反應;嚴重者(例如由于骨贅造成的腰椎管狹窄)可以通過手術方法對骨贅進行切除或者摘除。但是,即使通過手術方法去掉了骨贅,如果脊柱節段之間穩定性差,小關節之間過度摩擦、關節面互相碰撞等因素仍然存在的話,骨贅仍然有很高的風險會復發。如果去除骨贅過多,有時就需要內固定手術來穩定脊柱。

總之,導致腰痛的原因多種多樣,從脊柱骨骼、周圍軟組織到內臟甚至精神因素,都可以導致患者出現“腰痛”,這些都是與“骨刺”不相干的疾病。試圖通過藥物進行“消融”或“拔出”骨贅是不現實的,同時也是不必要的。我們建議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坐立行走的姿勢,適當運動及負重,盡量延緩脊柱的退變老化和骨贅的增生;如果發生腰痛,最好盡早到醫院就診以明確病因,針對病因進行有效治療。

錯誤觀念:中醫正骨、美式整脊治腰痛“快準狠”

一句話解讀:要接受專業推拿治療,事先體檢,事后功能鍛煉,且不宜長期為之。

專家簡介

王擁軍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副院長,教授、研究員、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上海中醫藥大學脊柱退行性病變研究所所長,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骨退行病變)負責人,國家重點學科學科帶頭人。長期致力于中醫藥防治“骨退行性病變”的研究。

幾乎每個成年人都曾有過腰痛。當腰痛來襲,一定是希望盡快有效緩解它。如今,各種所謂能治療腰痛的推拿、手法、理療、正骨、整脊等治療手段讓人眼花繚亂。事實上,腰痛作為常見的、困擾生活質量的健康問題,其物理治療逐漸被商業模式所“神化”,以往的“一針見效”現在被包裝成了“一整見效”。那么中醫的“正骨手法”、美式的“整脊療法”以及其他相似的按摩理療手段,是不是真的有宣傳的所謂“快、準、狠”的效果呢?

正骨和整脊皆屬于推拿手法

各型腰痛并不是單一原因引起,往往需要多種治療方法同步進行,才可能消除癥狀。所以,所有的腰痛一率依靠“正骨”來治療,顯然很不科學。那么,對于局部勞損導致的腰痛,“正骨”“整脊”以及“理筋”等,效果到底如何呢?

在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等脊柱疾病中,脊柱往往會因為長期勞損造成關節應力積累、軟組織過于緊張、小關節紊亂或脊柱生理曲度變形等。這些原因引起椎間隙變窄、關節壓力增大,繼而造成椎間盤受壓迫,導致其出現膨出、突出。膨出的椎間盤壓迫神經根,導致局部麻木、疼痛(腰痛等)。針對不同階段的病理改變,主要的治療方法還是對癥施治。常見的治療方法中包括熱敷、推拿、貼活血膏藥等,目的是緩解肌肉的僵直狀態和疼痛,減輕乃至解除神經根的物理性壓迫或化學性刺激。

無論是“中醫正骨”,還是“美式整脊”,都屬于推拿手法的種類,即通過理筋的手法松解脊旁軟組織及腰骶部肌肉,從而達到減輕關節壓力的作用。然后,在松解軟組織的基礎上,通過正骨或整脊手法調整錯位紊亂的關節,使關節間隙松解,減輕神經壓迫。手法原理可靠、理論可循,但是一個有經驗的且技術過硬的治療師才是決定療效的根本。隨意找無資質的治療師進行推拿,弄不好會適得其反。

另外,這類療法雖可短暫緩解疼痛等癥狀,但難以持久鞏固療效,病情容易反復。所以,過分抬高其療效顯然有夸大之嫌。

了解病情:推拿前體檢,推拿后功能鍛煉

在脊柱疾病和關節紊亂的診療中,必須要有完善的檢查和體檢。這樣根據臨床診斷進行正骨手法治療,就算有一定可能出現軟組織損傷,也是在可控范圍之內。目前,大部分因正骨或其他推拿手法而出現損傷的患者,都是因為在手法操作之前沒有進行具體細致的體格檢查,治療師在尚未對患者基本情況充分了解的情況下貿然正骨。比如,如果不進行體檢,有些老年腰痛患者可能患有骨質疏松等原發性骨病,那樣很容易在手法治療中出現筋骨損傷。同時,非專業的治療師推拿正骨手法不規范,手法用力過重或角度過大,也會造成軟組織損傷、局部炎癥水腫,還可加重或誘發小關節錯位。

需要注意的是,有部分患者正骨手法后,沒有配合適當的功能鍛煉,過于依賴手法治療。事實上,正骨手法產生的椎體的經常性波動,可能會導致韌帶松弛、關節穩定性下降等情況。所以,即使在正規治療中心,也不宜長期進行正骨治療――無論是哪種形式的正骨手法。如果目前在接受此類治療,則需同時配合積極的運動鍛煉。

”正骨“的3個注意點

1. 正骨之前應該對相關肌肉進行徹底放松,如直接就進行整脊治療,會增加風險,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2. 正骨不應力度過大,無需刻意追求“彈響”。

3. 正骨后需要進行針對性鍛煉,恢復肌肉狀態,“鎖緊”關節。

錯誤觀念:活血補腎、強腰健骨,補酒大顯神通

一句話解讀:普通藥酒并不能治療腰痛,藥酒治療需要專業醫生指導。

秋冬季節,很多人熱衷于自制藥酒,人參、枸杞、黃芪、海馬、烏頭……由于現代人普遍遭受腰痛困擾,廣告介紹有藥酒能治好腰痛,就按圖索驥,如法炮制。

藥酒,顧名思義就是由藥物和酒勾兌在一起制作而成。制作藥酒的原料種類繁多,有動物(包括其內臟)、植物的根、葉、基和各種中草藥。泡藥的酒主要以白酒、米酒、黃酒居多。藥酒一般隨所用藥物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性能,進補者有補血、滋陰、壯陽、益氣的不同,治療者有理氣、補腎、行血、化痰、燥濕、消積的區別,因而不可一概用之。

大部分入藥酒的藥物以補腎藥為主,而酒本身乃活血之物,因“腰為腎之府”,所以一般認為補腎活血的藥酒同樣可以起到緩解腰痛的作用。其實,這樣的做法并不科學,中藥的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十分復雜,藥酒的泡制應有專業中醫師指導,而且飲用藥酒也要根據人的體質、季節、地域、年齡、性別等不同來辨證飲用。

認清功效:滋補和藥用要分清

通常,藥酒分為治療和滋補兩類。前者有特定的醫療作用,主要依據醫生的處方或經驗方來配制,有顯著的臨床療效,其服用方法嚴格。而市場上常見的多為滋補酒,多具有養生保健作用,也要根據個人情況酌量服用。而對于腰痛的治療性藥酒,就更加因人而異。臨床治療腰痛的中藥經典方劑就有8種之多,針對各種患者多變的發病階段以及不一的發病程度,需要在臨床治療中審時度勢調整用藥,以達到治療效果最優化。而較之于煎藥,藥酒則顯得“機動性”不足――千人一方,劑量固定,即使酒作為溶劑可一定程度加強活血效果,卻也難以收獲理想的效果。

而對于滋補型藥酒,由于時下網絡信息泛濫,各種補益藥酒配方如同快餐搭配,補腎、健脾、強筋骨、健腰等應有盡有,大有一服見效的神奇。許多人道聽途說,隨意服用。殊不知,選用藥酒也應因人而異,大處方未必適合每一個個體。比如,對于血熱妄行的人,過度的活血就是一種傷害;而對于氣滯血瘀的人,過度補氣也會造成更嚴重的不適。

TIPS

勿在餐時喝藥酒

很多人喜歡在聚餐時拿出精心泡制的藥酒與親友分享,心情可以理解,但做法有待商榷。尤其是止痹痛、祛風濕的藥酒,在餐時飲用是不正確的,因為其中包含一些生物堿成分,除卻口感不佳的因素外,還會隨著藥酒進入身體,對消化道產生刺激。通常情況下不能在吃飯時服藥,藥酒的服用同樣應遵守這一規則。

適度:多飲、“過陳”都不宜

古代醫家曾明確指出:“藥酒補虛損,宜少服,取緩效。”所以,服用藥酒要結合個人對酒的耐受力,一般每次服用15~30毫升,早晚各飲1次為宜。同時,藥酒相較于普通的酒,并不是越陳越好。很多人誤以為酒是陳的香,藥酒應泡得越久越好。事實并非如此,飲藥酒要注意時效,儲存得當,一般優質酒以儲藏4~5年為最佳。

特別提醒

由于藥酒以酒泡制而成,對酒有禁忌的人同樣不宜服用藥酒,如肝病、高血壓、冠心病、中風、骨折、皮膚病患者、酒精過敏者和孕婦、乳母等。

錯誤觀點: 患腰痛,就不能離開腰圍和硬板床

一句話解讀:腰痛急性期可采取臥床休息和“一小時交替”方式佩戴腰圍;注意腰部活動鍛煉,以防廢用減弱。

專家簡介

白躍宏 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醫學博士。康復醫學教研室主任,骨康復研究室主任。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理事、中國軟組織疼痛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肢體殘疾專業委員會骨科康復學組主任委員、上海市康復醫學會骨科康復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擅長:骨科頸肩腰腿痛的診斷治療與康復;尤其是慢性下腰痛的診斷、治療與康復;膝關節骨性關節病的診斷、治療與康復;周圍神經損傷后的治療與康復。

戴腰圍和臥床休息(睡硬板床)是腰痛患者康復和治療中經常用的手段,為廣大患者所熟悉,但卻存在頗多誤區。比如,是否應該長期戴腰圍,是不是一有疼痛就要臥床休息,休息時的床墊軟硬度如何控制……那么,腰痛是否就離不開腰圍和硬板床了呢?

人體必需的脊柱穩定系統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脊柱的穩定系統,它包括:①椎體、椎間小關節、椎間盤和韌帶的被動骨骼肌肉系統;②由肌肉和肌腱組成的主動系統;③位于肌肉、肌腱和韌帶中的各種張力傳感器。這3個子系統的功能相輔相成,為脊柱完成復雜、準確的運動提供保障。尤其是主動的骨骼肌肉系統,在維持脊柱的穩定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各種原因導致三種穩定系統中的任何一個或幾個部分損傷,尤其是主動骨骼肌系統損傷,造成腰椎穩定性減弱、局部形成無菌性炎癥,就可進一步加重局部損傷,發生腰痛。

應該警惕的廢用減弱

佩戴腰圍和臥床休息可使腰部肌肉得到休息。腰椎適當制動后,可限制腰部過度活動,減少腰椎增生的骨刺、突出的椎間盤等壓迫物對腰神經根的不良刺激,減少椎間關節的創傷性反應,緩解和改善椎間隙的壓力狀態,減少繼續損傷及勞損,有利于組織水腫的消退及損傷的修復,還可以起到鞏固療效,防止復發的作用。但人體是個活體,任何組織或器官過度制動或休息,均可導致該組織或器官發生相應的廢用減弱,肌肉發生廢用性萎縮。而腰肌廢用性萎縮可導致腰肌無力,使腰痛癥狀更重。所以佩戴腰圍和臥床休息要適度,更多用于腰痛急性期。

佩戴腰圍和臥床休息的科學法則

正確的佩戴腰圍方法是在腰痛的急性發作期,采用“一個小時交替”的方式佩戴,即在非休息時戴一小時,取下一小時,然后再戴一小時,周而復始;而在臥硬板床休息時可以不戴。待腰痛大部緩解后,不必繼續采用一小時交替的方法佩戴腰圍,可在處于一個姿勢時間較長時佩戴腰圍,如看電視、與客人聊天等時。

臥硬板床休息也應在腰痛急性期時采用。在腰痛非急性期時,可在腰圍保護下適當進行必要的日常活動,這樣有利于加快病變部位血液循環,最大程度預防廢用性肌萎縮的發生,促進腰痛癥狀的好轉。另外,睡硬板床并不是直接睡在木板上,而是在木板上鋪上2~3層褥子或者是睡在較硬的席夢思床墊上。

錯誤觀念:小孩哪會腰痛,睡一夜就沒事了

一句話解讀:青少年腰痛并非都是單純肌肉損傷,可以是較嚴重的脊柱疾病。

專家簡介

史建剛 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醫院脊柱外科副主任,主任醫師、教授。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脊髓損傷康復專業委員會委員,國際脊髓學會中國脊髓損傷學會委員。擅長頸椎病、腰椎病、脊柱畸形的診斷和治療,尤其擅長脊柱側彎、強制性脊柱炎重度后凸畸形、腰椎脊髓拴系綜合征、脊柱創傷、結核導致的各種畸形等的診療。

當一些青少年向家人說“腰痛”時,常會得到這樣的回答:“小孩哪會腰痛,睡一夜就沒事了。”在習慣思維中,腰痛是大人才有的病。很多家長甚至認為孩子腰痛只是“生長痛”,不需要關注。的確,青少年正處于生長發育階段,不會有腰椎間盤突出等因為身體衰老而引起的退行性疾病;另外,青少年日常體育活動較多,出現腰痛時,都會簡單地考慮為腰背部肌肉拉傷。那么,事實到底如何呢?

其實,很多時候,青少年腰痛并不簡單,需要引起高度重視。比如,強直性脊柱炎就可發生在青少年,不僅會引起腰痛,嚴重的還可引起脊柱畸形。腰椎結核也可致青少年腰痛。這里特別強調一種引起青少年腰痛的常見原因――腰椎峽部裂。

孩子患腰痛,要排除峽部裂

什么是腰椎峽部裂呢?先要弄清楚什么是腰椎峽部。腰椎的峽部是指同一椎體上、下關節突之間最狹小的部分。如果影像學檢查發現這部分(如圖紅色箭頭所示部位)骨質缺損不連續,便是峽部裂。

醫學研究發現,腰椎峽部裂多發生在青少年人群,是引起青少年下腰痛常見的原因之一。新生兒的峽部大多是完整的,峽部裂只有在兒童開始行走后才會發生。6歲左右的兒童峽部裂的發生率為4%~6%;隨著年齡增加,峽部裂的發生率有增長的趨勢。運動員發生峽部裂的概率比一般人群高,尤其是舉重運動員和體操運動員的峽部裂發生率更高。

tips

引起腰椎峽部裂的原因主要包括:①先天性發育性峽部不融合,較少見。②后天反復損傷或應力不均造成的疲勞性骨折等,有觀點認為青少年的課業重、書包重、姿勢不正確等都可能是誘發因素。

大多數兒童和青少年峽部裂患者沒有任何癥狀;而在有癥狀的患者中,常表現為腰部疼痛,有時也會伴有兩側小腿內側、雙足背側和外側以及雙足底部皮膚的放射痛。一些嚴重的峽部裂患者會發生腰椎滑脫,而腰椎滑脫較重者可能會造成馬尾神經損傷,表現為會陰區或雙下肢麻木、疼痛,燒灼感或墜脹感,或者下肢乏力或截癱,嚴重者可以引起大小便失禁、大小便潴留(即無法排出大小便)或者障礙。

因此,兒童和青少年發生了腰痛,有經驗的醫生一定會注意對此疾病進行排除。診斷峽部裂時,醫生需要了解患者的病史、疼痛特點(是否與運動有關,休息時是否緩解),另外患需要做體格檢查。腰椎正側位X線平片可確診本病。也可以通過腰椎CT或磁共振檢查來診斷,腰椎磁共振檢查還可以看到脊髓神經根是否有壓迫。

延伸閱讀

腰椎峽部裂:讓內馬爾離開巴西世界杯賽場

2014年世界杯賽,在巴西與哥倫比亞隊之間進行的1/4決賽中,巴西隊的世界明星球員內馬爾被對方一球員用膝部頂到腰部導致受傷,遺憾地離開了世界杯的比賽。從國內論壇上傳播的內馬爾傷后腰椎CT片來看,這個損傷正是腰椎峽部裂。應該屬于反復損傷造成的峽部裂,即在平常訓練中內馬爾早已發生峽部裂,而在被頂撞后其腰痛癥狀加重,難以支撐下去比賽,所以只能抱憾離場。

鍛煉腰背肌的5個方法

腰背肌的鍛煉對預防各種類型的腰痛都有較好的效果。常用的方法有五點支撐法、三點支撐法、飛燕點水法、蹬空增力法、直腿抬高法等。鍛煉要量力而行,可根據個人的承受能力適當增減運動強度。

五點支撐法:平躺后通過頭、雙肘、雙足的支撐,將腰背部和臀部向上抬起懸空,堅持1分鐘,每天練習3~5次,也可以根據自己實際情況增加鍛煉次數。

三點支撐法:在五點支撐法的基礎上將雙肘放于胸前,即以頭和雙腳為支撐點將身體撐起,同時腰背部盡量后伸。

飛燕點水法:俯臥床上,兩臂平放于身體兩側,雙腿伸直,頭和上下肢同時伸直,用力向上挺起,形似飛燕點水。

蹬空增力法:平躺于床上,雙腿伸直,兩手自然放于身體兩側,屈髖屈膝的同時踝關節極度背伸,向斜上方進行蹬踏,并盡量將腳伸直,雙下肢交替進行,每天堅持100~300次。

直腿抬高法:平躺在床上,兩腿伸直,輪流抬起至不引起疼痛為止,動作稍快,連續8~10次。

錯誤觀念:穿高跟鞋腳痛,太胖膝關節痛,與腰關系不大

一句話解讀:重心前傾體姿可導致腰部勞損,造成腰痛等疾患。

專家簡介

陳文鶴 上海體育學院運動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巔峰減肥科學研究所所長。主要研究運動訓練的生理學、生物化學基礎,從事運動訓練生物學監控和運動減肥工作。

腰痛與身體姿勢長期不正確有密切的關系。醫學研究已經證明,不良姿勢通常是腰椎損傷的潛在因素,而腰椎損傷后又常常導致脊柱錯誤姿勢的出現。如此惡性循環,導致腰痛且遷延不愈。

不良姿勢加大腰部負荷

人體的脊柱是由一連串脊椎骨連接而成,根據部位不同分別稱為脊柱的頸段、胸段、腰段和骶段。其中頸段和腰段是脊柱活動度最大的部分。人體的前俯后仰、左右扭轉、左右伸展主要是脊柱的腰段活動的結果。

正常情況下,人體的重心一般都落在脊柱的略前方。當人處于直立位置時,脊柱后方的肌肉處于緊張收縮狀態,以維持人體的正常姿勢和。如果因為各種原因,人體重心前移或上身前傾,脊柱后方的肌肉就必須加大收縮力度,才能維持人體直立位置。長期如此,會導致腰背部肌肉負荷增大,腰椎椎體面受力前緣明顯大于后緣,易發生腰肌勞損或者腰椎間盤后突。

特別提醒

引起腰酸背痛的原因不僅僅是腰背肌和脊柱的問題,腎臟疾病如慢性腎炎、慢性腎盂腎炎、泌尿系結石和腫瘤、婦科慢性炎癥等等都可以產生腰酸背痛的癥狀,經久不愈的腰酸背痛必須去醫院進行診治。

長期穿高跟鞋可致腰痛

穿高跟鞋時,人體重心前移,脊柱后側肌肉群張力必須加大,而且下肢的股四頭肌群和小腿后肌肉群同樣增加張力,才能維持人體的正常姿勢,顯示挺胸、收腹、翹臀的人體優美姿勢。事實上,長時間穿高跟鞋,無論是站立還是步行,腰背肌和下肢肌肉群的張力明顯比穿平跟鞋時增大許多,勢必產生腰背肌和下肢部分肌肉的疲勞。長期穿高跟鞋站立或走路,在帶來好看姿勢、身材優美的同時,也會帶來腰臀部和下肢肌肉的酸痛不適。

特別強調的是,處在青春發育期的女性,更要注意不適宜的高跟鞋帶來身體形態結構的不良變化,如脊柱生理彎曲度的變化,而脊柱生理彎曲度的不良變化也會產生腰酸背痛等癥狀。

TIPS

脊柱理想姿勢,是指在站立時,由側面觀察,顳骨、肩關節肩峰處、股骨大轉子、膝關節、踝關節稍前方為一直線。該姿勢被認為是理想的正確站姿,骨盆也處于中間位置,不過度向前或向后傾斜。若腰椎不是處于理想姿勢,必然會增加腰椎的負擔,繼而引起腰痛的發生。

“肥胖體姿”給腰背增負

研究發現,中度以上肥胖癥患者腹部脂肪大量堆積,使脊柱前體積明顯增大,人體重心前移――腹部肥胖越嚴重,重心前移越明顯,這極大地增加了脊柱后側肌群的工作負荷。再加上肥胖癥患者缺乏體力活動,脊柱后側肌群的力量薄弱,因此容易發生上身前傾、駝背等現象,甚至發生腰椎間盤突出癥等嚴重病癥。重度以上肥胖癥患者除了易發生腰肌受損、椎間盤突出等病癥,下肢關節受損也經常容易發生。

唯一有效的治療此類腰痛的方法是及早進行減肥。目前安全有效的減肥方法是我們一直推薦的小強度、長時間、全身性有氧運動結合適當的飲食控制。中度以上肥胖癥患者首選的運動項目是游泳,因為人體在水中產生浮力,脊柱和下肢關節幾乎不受重力的作用,因此對脊柱和下肢關節不會產生損傷性影響。當體重和肥胖程度明顯下降后,可以進行快走和游泳兩個項目的交替運動,即隔天分別進行快走和游泳不同的運動方法。在進行運動減肥的同時,還可以進行一些增加腰背肌力量的訓練方法(如“俯臥兩頭起”等)練習。

重度肥胖導致人體重心前移,腰背肌負荷明顯增大。(參考,要換圖)

特別提醒

無論是穿高跟鞋、肥胖癥還是懷孕后期,由于身體重心前移,腰背肌維持人體正常姿勢的工作強度明顯增大,容易發生腰酸背痛的癥狀。也由于脊柱前傾,腰椎椎體面受力不均,前緣受壓增大,后緣壓力明顯降低,椎體間隙呈楔形,容易發生椎間盤髓核后突。

篇7

“換髖”不是萬能的

在醫學落后的過去,老人髖部骨折后只能靜養、臥床休息,讓骨折部位慢慢愈合。但其實人體的某些特殊部位,比如髖關節股骨頸頭下型完全移位的骨折,就很難自行長好,特別是高齡老年人,很多骨折患者會留下后遺癥,影響走路。

除了骨折骨愈合幾率低外,長期臥床休養過程中還會由于免疫力低下、體重壓迫等,出現褥瘡、肺炎、尿路感染等并發癥,甚至會引起全身性毒血癥等嚴重的并發癥,是導致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使大多數髖部骨折患者在一周內逐步離床,可以坐椅、下地行走,痊愈出院。經過積極的康復鍛煉,進行并發癥的防治,幾周時間內患者就能生活自理,避免了很多致死性并發癥的發生。但我們也要認識到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對老人仍然是有風險的,術后會發生感染、脫位、松動、磨損等問題;而且關節使用壽命有一定時限,10~20年后少部分病人可能需要二次翻修手術。同時,術后并發癥的風險不能完全消除,患者在置換手術后康復出院,并不意味著就可以放松警惕,仍要積極預防一些并發癥的發生,其中尤其要注意提防的是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術后腿腳腫要當心

如果出院回家后感到腿腳腫脹,腳背活動不便或受限,可能有或沒有痛感,這通常是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早期癥狀,建議立即前往醫院看專科醫生,必要時進行相關檢查,明確是否有靜脈血栓形成。需要提醒的是,很多老人都認為自己有家庭的煲湯保健秘訣,在出現腿腳腫后也有很多秘方可以緩解,或聽信街坊鄰居的偏方,這是有風險的。若出現腿腳腫脹自己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將腿抬高、穿彈力襪等,但如果采取這些措施2~3天后,癥狀仍然沒有減輕,為了安全起見,必須去醫院查明原因。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髖關節置換手術后非常容易出現的并發癥,而且后果比較嚴重。由于人體靜脈系統是一個全身性循環的系統,下肢一旦血栓形成、脫落,血栓可以隨著血液流動,造成許多不同部位的栓塞,引發的后果也各不相同。比如在肺部可能引發肺栓塞,在腦部就可能引發腦栓塞。所以,只有積極有效地預防血栓形成,以及在血栓形成時及時治療、預防血栓脫落,我們的生命健康才能有保障。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要注意什么

在此提醒老年患者們,在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后的三個月內,前1個月最好每周復查一次,以后2~4周復查1次,除此之外,還要注意以下事項。

1.積極治療骨質疏松癥,注意防止摔倒,避免容易引起人工關節脫位的。

2.出院回家后,部分患者會有頭暈、手腳無力的現象。因此,除了術后要加強營養外,如果有貧血癥狀,還要積極治療貧血,高血壓患者要控制血壓,要看骨科和內科專科醫生。

3.不要以為關節置換后減少活動就能延遲二期手術,要多曬太陽、適量運動,加強肌肉力量鍛煉,并定期復查。術后還要避免身體其他部位感染的發生,以免引起血源性人工關節假體周圍感染。

4.若同時患有骨關節炎、退變性腰椎病、糖尿病等原發病,也要及時治療。

5.預防下肢靜脈血栓形成,也可以穿彈力襪、彈力褲,或進行相關的鍛煉。

6.對有血栓形成因素的高危患者,需要及時用藥預防并發癥。但是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千萬不要自己到藥店盲目購藥服用。如果發生胸悶、心悸等癥狀,要及時就醫。

此外,老年人在術后還應避免下蹲、久坐矮凳、翹二郎腿等不良習慣,以免影響下肢血液循環。

“換髖”之后鍛煉方法

對于置換髖關節,不少老年人都有“傷筋動骨一百天”的觀念,術后不敢進行鍛煉。其實在髖關節置換術后早期,只要關節假體穩定,患者通常在術后次日就可以在助行器的輔助下下地行走,以更好地加強股四頭肌及髖關節周圍肌肉的鍛煉,減少關節僵硬等問題的發生。

預備式:平穩下地

動作要領 先將助行器放在患肢旁,再將身體挪動到床邊。用手扶助行器,將患肢移動到床下,在此動作過程中要防止髖關節外旋。接著順勢將健肢移到床下,將身體轉正,扶助行器站立。

第一式:抬腿練習

動作要領 雙手握住床邊或助行器上的扶手,緩緩抬起患側腿,注意抬腿時膝關節不要抬得過高,盡量保持在腰部以下。每次練習2~3遍,每日3~4次。

第二式:后伸練習

動作要領 雙手扶穩,然后將患肢慢慢向后伸,抬頭挺胸,拉伸髖關節囊和屈髖肌群,注意保持上身直立。每次練習2~3遍,每日3~4次。

第三式:外展練習

動作要領 雙手扶穩,上身直立,將下肢保持伸直姿勢,向外側抬起,再慢慢收回,以拉伸髖關節的內收、外展肌群。每次練習2~3遍,每日3~4次。

第四式:邁步行走

動作要領 將助行器擺在身體前20厘米處,先邁出患肢,然后健肢跟上,再將助行器向前移動,如此循環行走5~10分鐘,每天3~4次。待身體適應后,可將行走時間增加至20~30分鐘。

篇8

癥見頭痛、發熱、微汗、惡風、身重、小便不利、骨節酸痛、不能屈伸等。

疾病概述

風濕在醫學上是指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不明原因的慢性疼痛。風濕性疾病則指一大類病因各不相同但共同點為累及關節及周圍軟組織,包括肌、韌帶、滑囊、筋膜的疾病。關節病變除有疼痛外尚伴有腫脹和活動障礙,呈發作與緩解交替的慢性病程。由于患者的血液循環不通暢,導致肌肉或者組織所需要的營養無法通過血液循環來輸送,致使患者肌肉缺少營養而加速老化變得僵硬,嚴重的會導致患者肌肉和血管萎縮,部分患者還會出現關節致殘和內臟功能衰竭。

我國《黃帝內經》把風寒濕三氣雜合稱為痹。因為風濕病大多累及關節而引起疼痛,所以風濕一詞一直沿用至今。在現代醫學概念中風濕病是風濕性疾病的簡稱,泛指影響骨、關節、肌肉及其周圍軟組織,如滑囊、肌腱、筋膜、血管、神經等一大組疾病。

①人體感受風、寒、濕邪而致身痛或身重、關節疼痛,屈伸不利的疾病。見《金匱要略?痙濕病脈證治》:“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

②感受風濕所致的多種病癥。《諸病源候論?風病諸候》:“風濕者,是風氣與濕氣共傷于人也。其狀令人懈惰,精神昏憒,若經久,亦令人四肢緩縱不隨,入藏則喑啞,口舌不收;或腳痹弱,變成腳氣。”

癥狀體征

一、常見癥狀的特點

(一)疼痛 疼痛的部位有助于判斷疼痛是否來自關節病變。必須分清局部病變引起的疼痛與系統性病變引起的廣泛性疼痛的區別。

(二)僵硬 患者晨起或休息較長時間后,關節呈膠粘樣僵硬感,活動后方能緩解或消失。晨僵在類風濕關節炎中最為突出,可以持續數小時,在其他關節炎則持續時間較短。

(三)關節腫脹和壓痛 往往出現在有疼痛的關節,是滑膜炎或周圍軟組織炎的體征,其程度因炎癥輕重不同而異。可由關節腔積液或滑膜肥厚所致。骨性增生性肥大則多見于骨性關節炎。

(四)關節畸形和功能障礙指關節喪失其正常的外形和活動范圍受到限制,如膝不能完全伸直,手的掌指關節有尺側偏斜,關節半脫位等。這些改變都與軟骨和骨遭破壞有關。在類風濕關節炎常見。

(五)乏力 乏力指的是肌力下降或喪失。由于乏力常與其他癥狀一起出現,例如,疼痛、晨僵、疲勞等,因此患者有時會分辨不清什么是乏力。在患者無法完成行走、咀嚼、吞咽等動作時,患者才會發現自己出現了乏力的癥狀。乏力是否對稱、是中軸性還是外周性分布,對疾病的鑒別診斷非常有用。

(六)疲勞 疲勞是風濕病最常見的癥狀之一,在嚴重時甚至會使患者無法完成日常活動。疲勞在炎性及非炎性疾病都會出現,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及纖維肌痛綜合征等。

二、系統癥狀的特點

要抓住關節外其他系統受損的表現以助診斷。如頰部蝶形皮疹、蛋白尿提示系統性紅斑狼瘡,銀屑病皮疹提示銀屑病性關節炎,大量齲齒提示干燥綜合征。

患者發病年齡、性別亦對診斷有一定幫助,如強直性脊柱炎多見于青年男性,系統性紅斑狼瘡多見于育齡婦女,痛風多見于中年男性,骨性關節炎多見于中老年者。

疾病機理

風濕的致病機理在本質上是:神經末梢炎癥與周遭毛細血管堵塞、壞死交替或并發出現,引發的關節、肌肉、臟器等神經末梢集中處持續疼痛和僵硬甚至組織壞死。

一、神經末梢過度疲勞引起的單純型神經末梢炎癥(假性風濕)

1.長期處于濕熱或寒冷等不良生活、工作環境。

2.勞作過度引起的神經末梢疲勞。

3.長期過量吹風扇、空調等引起神經末梢過度疲勞。

應對:及時改進居住生活環境、避免不良生活習慣,休息調整;用麝香等藥物配合按摩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待末梢廢棄物充分排泄,即可解除該種風濕癥狀,癥狀消失且不復發。

二、神經末梢周遭毛細血管堵塞引起的神經末梢炎癥(風濕)

1.假性風濕不及時采取措施,神經末梢炎癥引發的神經末梢周遭毛細血管局部發炎、堵塞,造成風濕癥狀加重,且不易恢復。

2.長期不當坐姿,引起腿、肩、頸等處關節附件血流緩慢,形成毛細血管堵塞,末梢神經處代謝廢物無法及時排泄,從而造成神經末梢發炎,引起持續疼痛。

應對:用麝香等藥物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按摩等物理手法促進血液循環。配備消炎類西藥治療,去除毛細血管及神經末梢處炎癥。

三、神經末梢長期炎癥引發的周遭毛細血管末梢堵塞導致的神經末稍大面積炎癥引起的頑固性風濕性(頑固性風濕)

神經末梢炎癥長期交替出現,導致關節、肌肉、臟器附近毛細血管大面積堵塞從而神經末梢大面積壞死,造成患病部位長期疼痛。

應對:持續的消炎藥物治療配合神經末梢恢復所需高蛋白、維生素營養補充治療,配合適當恢復性物理治療。

四、神經末梢長期炎癥引發的周遭毛細血管末梢大面積壞死導致的神經末稍大面積壞死引起的風濕性殘疾(致殘性風濕)

應對:切除部分壞死組織,配合藥物消炎及高蛋白、維生素營養補充;適當的恢復性物理治療。

治療方案

一、藥物治療

治療的原則是早期診斷和盡早合理、聯合用藥。常用的抗風濕病藥物如下:

(一)非淄體抗炎藥 此類藥物因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迅速產生抗炎止痛作用,對解除疼痛有較好效果,但不能改變疾病的病程。臨床上常用的有布洛芬、萘普生、雙氯酚酸、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

(二)慢作用抗風濕藥 此類藥物多用于類風濕關節炎及血清陰性脊柱關節病,對病情有一定控制作用,但起效較慢。常用的有金合劑(肌注或口服)、青霉胺、柳氮磺胺吡啶、氯喹等。

(三)細胞毒藥物 此類藥物通過不同途徑產生免疫抑制作用。常用的有環磷酰胺、甲氨蝶呤、雷公藤等。它們往往是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和血管炎的二線藥物,副作用雖較多且較嚴重,但對改善這些疾病的愈后有很大的作用。

(四)腎上腺皮質激素 本類藥物是強的抗炎、抗過敏藥物,明顯地改善了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結締組織病的愈后,但不能根治這些疾病。其眾多的副作用隨劑量加大及療程延長而增加,故在應用時要衡量它的療效和副作用而慎重選用。

二、外科療法

包括不同的矯形手術、人工關節的置換、滑膜切除等。手術不能治愈疾病只能改善關節功能和生活的能力。

三、代替療法

鑒于目前針對類風濕性關節炎,傳統醫療只是緩解疼痛沒有根治的療法,所以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世界上各發達國家(美日歐等)盛行代替療法――利用純天然鋸峰齒鮫(大青鯊)軟骨粉治療各種關節炎,并取得臨床上的療效驗證。現在,它已被發達國家當作代替醫療的一環,實施前瞻性研究,并且被廣泛推廣于臨床之中。

四、其他治療

包括物理、康復、職業訓練、心理等治療,是本類疾病綜合治療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中藥治療

1.辨證論治,整體調節

中醫治療疾病的的最大特點是辨證論治,整體調節。對于風濕病患者來說,根據病人當前的主要臨床表現,首先辨別其病性,是虛實寒熱,如屬實證,當辨明是風痹、寒痹、熱痹、抑或濕痹?如體質偏虛,當判斷是氣虛、血虛、陰虛、陽虛、肝腎虧虛,抑或脾腎虧虛?繼而綜合辨證,整體調節。如外有風寒濕邪阻滯經絡關節,內有氣血虧虛,肝腎不足見腰膝冷痛、關節肌肉重著麻木、腿足屈伸不利等癥,用獨活寄生湯加減治療;氣血虧虛、寒滯經脈見四肢關節冷痛、面色少華者用當歸四逆湯加減治療;陰虛夾濕熱者,用左歸飲合四妙散;陽虛夾寒濕者,用金匱腎氣丸加味等等。

2.能迅速減輕癥狀,有效減緩疾病進程

研究表明,臨床常用祛風除濕類中藥,大多具有與西藥非甾體類抗炎鎮痛藥同樣的抗炎鎮痛作用,其減輕患者臨床癥狀之力雖稍遜于西藥,但副作用很少,臨床可結合辨證酌情選用。若屬寒者,可選用桂枝、麻黃、烏頭、附子、羌活、獨活、細辛等;屬熱者,可選用忍冬藤、青風藤、海桐皮、秦艽、牛膝、黃柏、丹皮等;屬瘀者,可選用桃仁、紅花、乳香、三七、丹參、蒲黃、血竭;屬虛者,可選用人參、黃芪、當歸、熟地、雞血藤、羊藿、巴戟天、杜仲、骨碎補等。

中藥還能通過調節人體的免疫功能,能有效地緩解病情,改善體質,減少激素撤減過程中復發的危險性,減少發作次數和發作嚴重程度,從而能有效地減緩甚至阻止疾病的進程。

3.能彌補西藥不足,并減輕其毒副作用,溫經散寒,祛風活血,通絡止痛。

4.成藥建議用骨痛靈酊。適用于腰、頸椎骨質增生,骨性關節病,肩周炎,風濕性關節炎。外用,一次10毫升,一日1次。將藥液浸于敷帶上貼敷患處30-60分鐘,20天為一療程。用藥部位3小時內不得吹風,不得接觸冷水。

5.目前國內研制出一種“藥灸”療法。針對病灶進行電頻針灸按摩,促進病灶的血液循環,讓中藥等在病灶更好的吸收。

理療

物理療法可以促進氣血運行、舒筋活絡、減輕疼痛,是一種不錯的輔助治療方法。比較常用的物理療法有:

(一)離子導入。

(二)紅外線照射:腫痛部位照射,每天1次,每次15到20分鐘。

(三)蠟療:先將蠟袋加溫軟化,放到發病的部位,每日1次,每次15到20分鐘。

(四)按摩療法:可以先用推、理、揉手法,輕輕按摩,先使患部肌肉松弛,氣血暢行;繼而使用點、按、捏、拿手法、達到舒筋活絡止痛的目的,最后用搖、滾、揉等手法。每次治療時間15到30分鐘,2到3天一次。

以上療法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相互結合使用。

風濕病的預防

1.加強鍛煉,增強身體素質

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如保健體操、練氣功、太極拳、做廣播體操、散步等,大有好處,其抗御風寒濕邪侵襲的能力比一般沒經過體育鍛煉者強得多。

2.避免風寒濕邪侵襲

春季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好發季節,要防止受寒、淋雨和受潮,關節處要注意保暖。夏季暑熱,不要貪涼受露,暴飲冷飲等。秋季氣候干燥,但秋風送爽,天氣轉涼,要防止受風寒侵襲。冬季寒風刺骨,注意保暖最重要。

3.注意勞逸結合

有些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病情雖然基本控制,處于疾病恢復期,往往由于勞累而重新加重或復發,所以要勞逸結合,活動與休息要適度。

4.保持正常的心理狀態

有一些患者是由于精神受刺激,過度悲傷,心情壓抑等而誘發本病的;而在患了本病之后,情緒的波動又往往使病情加重。因此,保持正常的心理狀態,對維持機體的正常免疫功能是很重要的。

5.預防和控制感染

有些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在患了扁桃體炎、咽喉炎、鼻竇炎、慢性膽囊炎、齲齒等感染性疾病之后而發病的。所以預防感染和控制體內的感染病灶也是很重要的。

6.在日常生活中,風濕病的注意事項:

(1)居住的房屋要通風、向陽,保持空氣新鮮。不要在水泥地板及風口處睡臥。

(2)洗漱宜用溫水,睡前洗腳,最好將雙足浸入中藥洗方湯藥中,不但可以促使下肢血流通暢,還可以消腫痛,除風濕。

(3)風濕病急性期或急性發作期,有明顯的紅、腫、熱、痛者,要臥床休息2-3周,腎虛及腰椎病患者忌性生活。

(4)患者出汗較多時,須用干毛巾及時擦干,衣服汗濕后應及時更換,避免受風寒濕侵體。

(5)注意保暖,避免受風、受潮、過度勞累及精神刺激,預防感冒,以減少自然因素對疾病的影響。

(6)風濕病患者在飲食方面要按自己所患病癥的輕重,遵照醫囑,調理飲食和忌口。

(7)風濕病在病情控制后可以參加一些省力的日常勞動,并堅持體育鍛煉以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

(8)風濕病人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正確對待疾病,切不可急躁焦慮。

飲食療法

風濕病不只是指因受風或受潮濕、寒冷的影響而引起的肌肉、關節痛。確切地說,風濕性疾病是指特殊的黏液,由腦流向關節等處而引起疼痛。它包括所有侵犯肌肉骨骼系統如關節、肌肉、韌帶、肌腱、滑囊等組織,以疼痛為主要表現的疾病。無論發病原因如何均在此列。當然發病原因或誘因可以包括受風潮濕、寒冷等環境因素,也可以是感染、免疫功能紊亂,內分泌失調、代謝異常、家族遺傳以及退行性病變等。

以下介紹兩種風濕病的飲食療法:

薏仁山藥豬肚湯:先將豬肚一個洗凈,再把薏仁30克,砂仁5克,新鮮山藥100克,納入豬肚中,加水6杯,用麻繩把豬肚口結扎放入鍋內,加適量水煎約兩小時,將豬肚取出,去藥渣,吃豬肚、山藥,飲湯。

薏仁茅根苦瓜粥:將鮮苦瓜100-150克切成小塊,薏仁30克,白茅根30克,赤小豆90克,粳米60克同煮,空腹食用,每日1-2次。

可能加重類風濕性關節炎癥狀的食物

1.高脂肪類:脂肪在體內氧化過程中,能產生酮體,而過多的酮體,對關節有較強的刺激作用,故患者不宜多吃高脂肪類食物,如牛奶、肥肉等,炒菜、燒湯也宜少放油。

2.海產類:病人不宜多吃無鱗魚及海產品,如鯰魚、泥鰍、黃鱔、海帶、海參、海魚、海蝦等,因其中含有尿酸,被人體吸收后,能在關節中形成尿酸鹽結晶,使關節癥狀加重。

3.過酸、過咸類:如花生、白酒、白糖以及雞、鴨、魚、肉、蛋等酸性食物攝入過多,超過體內正常的酸堿度值,則會使體內酸堿度值一過性偏高,使乳酸分泌增多,且消耗體內一定量的鈣、鎂等離子,而加重癥狀。同樣,若吃過咸的食物如咸菜、咸蛋、咸魚等,會使體內鈉離子增多,而加重患者的癥狀。

風濕病常見的有自身免疫性結締組織病、系統性血管炎、骨與關節的病變,病因往往與自身免疫及遺傳有關,臨床表現常有發熱、關節疼痛及腫脹、皮疹、肌肉疼痛、雷諾氏現象等,病情往往比較復雜。

合理鍛煉

下面介紹的關節活動操,簡單易行,應于起床后和睡前進行,每個動作最少做十次。

1.頸部運動:放松頸部,頭各上下運動;慢慢向左右轉動;頭向兩側屈,耳朵盡量貼向肩部。

2.肩部運動:向前后、左右、上下各方向活動肩關節,做圓形運動;雙手握在一起放在頭后,雙肘盡量向后拉。

3.手腕運動:手腕上下、左右活動。

4.手指運動:手指分開、并攏、手指屈曲、伸直;拇指與其他手指一個一個地對指。

5.下肢運動:分別活動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腳趾關節,方法與上類似。

如何進行日常生活活動訓練?

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尤其是晚期患者出現某種殘廢時,其日常生活活動,包括衣、食、住、行、個人衛生所必須的基本動作和技巧,是康復治療的重點內容。

篇9

【關鍵詞】 英語教學; 骨科學; 教學改革

Analysis and Exploration of Current Situation of Teaching Orthopedics in English/GUO Quan-yi,LI Xu.//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7,14(11):128-131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rthopedics and the increasing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international world,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English skills of orthopaedic surgeon.Because of the high labor intensity of orthopaedic surgeon,the time for orthopedist to study English is short.In addition,rthopedics has multiple sub-specialty,and the intersection between discipline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evident,orthopedist have to learn large quantity of knowledge.Medical vocabulary has extensive sources and the background is complicated.Teaching clinical orthopedics in English is special.Nowadays,English ability of orthopedics is still insufficient,the number of teacher is not enough and the assessment mechanism should improve.Facing the problems of teaching orthopedics in English,optimizing the teaching-learning models could enhance the capacity of orthopaedic surgeon in the practical use of language.Therefore,we spread out discussion mainly from analysis and explora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eaching orthopedics in English.

【Key words】 English teaching; Orthopedics; Teaching reform

First-author’s address:Institute of Orthopedics,General Hospital of Chinese PLA,Beijing 100853,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11.035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世界醫學技術水平日新月異,國際性學術交流日益增多。國際化程度已經成為衡量醫院現代化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醫院國際化進程中,提高英語教學水平又顯得尤為重要。作為新世紀醫學人才,需要具備良好的醫德風尚、專業技術水平的同時,要具備能夠在國際平臺交流的英語水平[1]。在骨科學快速發展的今天,有兩個方面必須面對:一方面,隨著物理學、材料學、分子生物學以及計算機技術在骨科中的應用,新的研究成果不斷涌現,臨床骨科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大多數與此相關的研究成果都發表于以英文為媒介的SCI期刊,重要的國際骨科會議也均為英文會議。另一方面,西醫骨科學起源于歐洲,從英語角度學習有助于對學科專業知識理解。因此,提高骨科醫生的英語水平有利于學習新技術、新理論,探索新方法。

1 骨科英語教學有其特殊性

1.1 骨科醫師工作強度大,減少了其學習的時間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人口老齡化越來越嚴重。在此過程中,各種老年疾病、慢性疾病逐漸成為影響老年人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有研究預測,由于人口壽命的延長,退行性疾病和骨關節炎發病率逐漸增加,接下來的幾十年以后65歲以上的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將極大依賴于骨科醫生[2]。同時,由于現代社會交通運輸、建筑行業的飛速發展,交通事故傷和工傷也越來越多,使得骨科醫生工作強度不斷增加。骨科醫生必須提高工作速度,并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臨床工作中。再加上以實踐性、操作性強[3],對醫生體力要求高為特點的骨科日常工作,導致骨科醫生英語學習的時間減少。

1.2 骨科亞學科劃分較細,增加了專業英語學習的內容 骨科分科較細、病種較多,骨科醫生的學習內容隨著社會發展、病種的變化不斷增加,所需學習的專業英語知識也逐漸增加。現代社會交通運輸業、工業、建筑行業快速發展,使得除單純性骨折脫位外粉碎新骨折、多發性骨折頻發。隨著人民生活質量的好轉與醫學的發展,化膿性關節炎和脊髓炎、結核病已經逐漸減少,但類風濕、脊柱側彎、強直性脊柱炎等慢性骨關節疾病逐年增加。此外,退行性骨關節病所引起的頸椎病、腰椎病以及增生性骨關節炎也是門診中遇到的最多的病種[4]。以中國人民總醫院為例,學科分類較細,包括創傷、脊柱、關節、腫瘤、運動醫學、康復骨科、骨科基礎研究等亞學科。各亞學科專業程度高,術式復雜,骨科醫生除了從傳統教材學習專業知識以外,還需大量閱讀國際上最新的、最前沿的英文文獻,導致醫生成長過程漫長,需要掌握的專業英語知識量大。

1.3 骨科專業英語詞匯來源廣泛,背景復雜 現代西醫骨科起源于歐洲[5],亞學科專業領域專業英語詞匯多種多樣,專業性強,并且很多專有名詞以重大貢獻者名字命名,如踝P節骨折中Cotton骨折、股骨踝間骨折中的Swashbuckler手術入路等。骨科專業名詞極多,增加了掌握的難度。

1.4 骨科和其他多學科具有交叉,增加了需要掌握的詞匯量 現代骨科不僅與醫學影像學、神經外科、腫瘤科、風濕免疫科等臨床學科關系密切,同時骨科的發展與材料學[6]、力學[7]、分子生物學[8]、信息技術發展[9]息息相關。如材料學與力學的發展使得內固定和外固定器材不斷更新,組織工程技術在骨科的應用為關節軟骨損傷治療提供了新思路。基礎醫學研究成果與臨床醫學中的轉化越來越廣泛,分子生物學的發展使得醫生對疾病的認識更加深入。近些年來計算機技術發展使得手術機器人逐漸應用于骨科,例如專科設計的 Robodoc機器人系統、MAKO-plasty機器人系統、Acrobot機器人系統、SpineAssist機器人系統[10]。其他學科在骨科中的應用使得國內優秀的骨科醫生不僅需要掌握扎實的骨科專業知識,并且需要閱讀大量相關學科英文文獻,英語要求相對更高,跨學科英語知識需求量更大。

2 骨科臨床英語教學現狀和問題

2.1 臨床骨科醫生英語學習主動性低、英語能力不能滿足工作的需要 在骨科學基礎教學中,教師對骨科知識均采用為中文授課方式。骨科學知識量大,中文骨科知識掌握起來都需要學生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增加專業英語知識的教學則使學生掌握起來難度更大。因此,在基礎知識學習階段大多數學生對醫學專業英語熱情較低,他們把主要精力投入在日常交際英語上,常忽視骨科專業英語的學習[11]。國內一些醫學院校已經嘗試開展雙語教學課程,很多學習基礎好的醫學生也意識到了提高英語學習的積極性有助于專業知識的學習[12]。但大多數醫學生對專業英語重要性的認識仍讓需要提高。

我國的臨床醫學研究生特別是同等學力研究生,比較注重自身專業知識的學習,他們把重點放在臨床實踐中,常常忽視英語的學習[13]。他們所具有的英語能力主要來源于各種各樣的英語考試,如研究生英語入學考試、CET4、CET6等,這樣的英語學習具有被動性、短時間性、應試性的特點。特別是對于進入骨科臨床工作的骨科醫生,當通過這些考試后,忽略了進一步的英語學習,出現類似于其他領域醫學工作人員英語水平不能滿足工作需要的現狀,包括具備一定英語閱讀能力,但無法使用流利的英語與外國同行交流,具有一定的工作經驗,但難以獨立完成高水平英文文章的發表[14]。

2.2 骨科專業英語教材匱乏 雙語教材的缺乏是制約任何專業英語教學水平的重要因素[15],骨科學亦是如此。現代骨科起源于國外,通過幾十年我國骨科人的努力,中文骨科教材已經逐漸趨于成熟。雖然骨科學中有很多專業詞匯都有被認可的中文譯文,但經過單純的、傳統中文骨科教學,醫生很難將中文名稱與相應的英文名稱結合起來。至今,專業的、公認的、內容全面的、及時更新的雙語骨科教材仍然沒有誕生,大型的骨科英文原版教材專業性強,但對于大多數臨床骨科醫生閱讀難度較大。

2.3 骨科專業英語師資力量匱乏 配套的骨科專業英語師資隊伍對骨科醫生英語教學有重要影響。執行骨科英語教學的教師不僅應具備豐富的骨科臨床經驗,同時還應具備較高的英語水平。由于歷史的原因,很多骨科老專家年輕時沒有機會接受優良的英語教學,出國留學機會較少,雖然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但缺乏骨科英語教學的水平。年輕的骨科教師英語水平較好,但骨科臨床經驗未達到一定的火候。公共英語教師對臨床知識了解較少,教學方式與其他專業類同,不能滿足骨科專業需求。師資力量在臨床英語教學中的作用還受教學興趣、認識程度、教學方法、自身水平等因素影響。目前雙語教學中教師狀況不容樂觀。由于雙語教學好壞與職稱評定、獎金和任期考評沒有直接關系,教師在雙語教學中積極性不高[16]。此外,隨著高校的擴招,學生數量不斷增加,師資資源顯得更加緊張[17],這也影響著臨床專業英語教學質量。這些現象導致我國骨科專業英語師資力量匱乏。

2.4 骨科專業英語考核機制缺失 包括骨科專業的臨床醫生英語水平的評價還多限于CET4、CET6、雅思、托福等公共英語考試,這些考試并不能對專業英語水平起到考核的作用。因此,公共英語的學習與專業英語的學習逐漸脫節。醫學生在學習英語的時候常把注意力集中于公共英語,而對專業英語學習不足。醫學生進入工作崗位后,由于缺乏專業英語考核機制,多把精力集中于臨床知識學習忽視專業英語學習。

3 骨科臨床英語教學優化方案

3.1 明確英語學習的重要性 提高骨科醫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首先要盡早從思想上讓他們認識到英語學習的重要性。具備一定骨科臨床專業水平的醫生通過閱讀英文原版教材可以使自身業務水平獲得進一步提高。國際上最新,最受關注的科研成果大多發表于以英文為媒介的SCI期刊。一名優秀的、走在骨科發展最前沿的醫生,要想迅速學習國際上最前沿的骨科知識,了解最新科技動態,并與國際同行進行學術上的交流,良好的英語水平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說,良好的英語水平是骨科醫生走向前沿,走向國際的敲門磚,因此盡早從思想上重視骨科專業英語的學習極為重要。

3.2 加強師資培訓,提高師資水平 師資力量決定著醫學英語教育的實施程度。專業英語教學對教師的業務水平要求很高。骨科專業英語師資隊伍,應兼具良好的臨床業務水平與專業英語知識水平。由于目前骨科專業英語教育發展較慢,師資力量缺乏,因此,要改變這種現狀,必須啟動骨科專業優秀英語教師人才儲備,提高師資水平[18]。啟動優秀骨科英語教師人才儲備建設的的方法很多,包括選取英語基礎好的骨科醫生進行教育教學培訓;也可選取優秀的英語專業教師和骨科醫生進行聯合教學培訓;在一些骨科實力較強的科室,選取有海外留學背景的醫生進行專業英語教學培訓等等。同時,由于雙語教學教師工作量更大,對于英語教學教師可以制定相關鼓勵政策。例如,從職稱評定、獎金和任期考評上給予一定支持可以提高英語教學積極性。增加優秀的醫學英語教師與海外醫學院校的交流可以提高英語與專業知識水平。長遠來看,構建英語教學專業教師與臨床醫學專業教師交流平臺,能夠促進英語教學與醫學專業教學共同發展,英語教學與臨床醫學結合必定是未來的教育方式。

3.3 階段教育、分層教育設立實用課程,因材施教 由于醫學生年齡各異,英語水平良莠不齊,英語教育不能一概而論。不同的階段應有不同的教育模式[19]。醫學生本科階段是公共英語基礎教育的黃金時期,在本科階段教育重點要放在基礎英語學習如閱讀、聽說、寫作能力上。有調查表明,較好的公共英語水平的學生能夠更快的適應專業英語學習環境,并且有較高的理解能力[20]。因此,提高公共英語水平是進一步學習專業英語知識的基礎。

課堂是醫學專業英語教育的主陣地之一[21]。在骨科專業學習階段要注重骨科專業英語教育與公共英語教育相結合,教育的起點是學生全面掌握骨科專業詞匯,與骨科專業知識結合起來,這樣能減少后期閱讀英文文獻的難度。對于不同英語基礎的學生,教育者應該設身處地從學生角度出發,因材施教,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可以采用“互動式”教學,以學生為中心,加強教師與學生間的交流互動[22]。對于公共英語基礎較好的學生如本碩連讀醫學生和本碩博連讀醫學生,在經過一定的公共基礎知識后可以在專業課程的學習中穿插英文專業詞匯的講解。中英文雙語教學中不能摒棄中文專業知識的內容,在中文教學的基礎上穿插英語知識專業知識還能促進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在課堂中增加文獻閱讀研討課,可以為師生互動能力,提高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加深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并且鍛煉文獻閱讀能力[23]。國內很多骨科教材多為國外教材譯文,對于有能力的學生可以嘗試引導閱讀英文原版教材,以便更好地了解骨科專業知識。

在骨科研究生階段,由于很多院校畢業要求需發表SCI論文,定期開設英文文獻閱讀與寫作相關課程能夠提高骨科醫學生文獻閱讀能力,對醫學生科研、英語都有促進作用。碩士研究生臨床教學中定期組織英文文獻匯報,可以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實現資源共享,提高學習興趣,提高研究生對最新知識的掌握能力和英語表達能力[24]。積極鼓勵具備一定專業知識水平和英語水平的醫學生參加國內或國際上的英文學術交流活動,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當中,促進優秀醫學生及時掌握國內外最新骨科動態,使優秀醫生專業水平和英語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

3.4 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制定科室英語學習計劃 臨床骨科英語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學習和交流骨科新知識,最終還是要更好地促進臨床實踐。因此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遠遠不能滿足高效促進臨床實`的要求,日常的臨床工作中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可以促進年輕醫生對專業英語的學習興趣,提高英語教學效率。由于骨科亞學科分科較細,每一個亞學科都有自己的專業詞匯,在科室活動中制定英語學習計劃能夠潛移默化的提高醫學生專業英語知識。如在科室活動中,可以定期挑選最新的或者認可度高的英文文獻翻譯講解,定期采取英語教學查房,選取典型病例,使用英語匯報病情、診斷、治療等[25],既能使骨科醫生學習到骨科專業知識,同時又能提高專業英語水平。特別是,隨著大數據理念在各專業的廣泛應用,國際性的疾病治療指南越來越多,充分學習國內外指南以及最新研究進展,能夠使年輕骨科醫生用英語分析病例、系統性處理患者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高[26]。在一些國際化進程較快的醫院,診治外籍患者疾病的過程中使用英語查房不僅能提高醫護人員業務水平,同時對醫護人員英語專業知識與交流能力也有極大促進作用[27]。

綜上所述,在骨科學快速發展、國際交流日益增多的今天,我國骨科的發展需要緊貼國際骨科發展趨勢。在此交流過程中,較好的骨科專業醫學英語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盡管骨科專業英語的學習有一定的特殊性,我國臨床專業英語教學也存在一些問題,這需要我們從實際出發,針對教育現狀采取策略切實加強骨科醫生專業英語教育。

參考文獻

[1]張川,胡興平,祝青國,等.醫學國際化背景下提高臨床醫生英語能力的幾點思考[J].中國醫師雜志,2014,(s2):171-172.

[2] Farley F A,Weinstein J N,Aamoth G M,et al.Workforce analysis in orthopaedic surgery: how can we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our prediction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2007,15(5):268-273.

[3]毛寧方,白玉樹,謝楊,等.骨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問題與對策[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3,7(12):194-195.

[4]黃國忠,解傳信,萬.21世紀基層骨科醫生面臨的挑戰[J].中國醫藥導報,2007,4(16):88-89.

[5]馮傳漢.中國骨科的過去與現在――在第四屆華裔骨科學術大會上的卓越成就特別演講[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04,6(10):1081-1084.

[6]馬劍雄,高峰,柏豪豪,等.可降解生物材料在骨科內固定中的研究及應用進展[J].生物醫學工程與臨床,2016,21(3):323-327.

[7]李亞軍.計算生物力學在骨科領域的應用與展望[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5,19(48):7869.

[8]田偉,趙丹慧.應發揮分子骨科對骨科發展的引領作用[J].中華醫學雜志,2008,88(37):2593-2596.

[9]郭衛春,黃文俊,汪光曄.計算機輔助導航技術在骨科中的應用進展[J].中國醫藥導報,2016,13(3):55-59.

[10]張軍良,周幸,吳蘇稼,等.手術機器人系統在骨科的應用[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5,23(22):2079-2082.

[11]趙敦.骨科教學查房中加強英語教學的探討[J].陜西教育:高教,2008,(12):98.

[12]王哲,辛娟,尹鑫.我校八年制醫學生雙語教學情況的調查研究[J].基礎醫學教育,2013,15(2):187-188.

[13]向冰,林登萍.醫學研究生英語學習現狀分析及教學策略探索[J].考試周刊,2013,(41):87-88.

[14]康,周飛虎,趙妍,等.臨床醫生專業英語教學現狀分析與改革策略[J].中國當代醫藥,2014,21(13):117-120.

[15]廖榮霞,譚雪焦,陳敏.加強醫學英語教材建設 推進醫學雙語教學[J].西北醫學教育,2013,21(5):1001-1004.

[16]王敏,張峽,郝勇,等.臨床雙語教學中教師狀況綜合分析[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1,10(4):510-512.

[17]曹忠芹.反思教學與醫學院校大學英語教師的專業成長[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2,(12):128-129.

[18]王吉云,馬志敏,李志明.醫學英語教學中師資分析及學生現狀的初步探討[J].中國醫藥導刊,2014,16(3):551-552.

[19]郭彥瓊,楊和平.淺談臨床醫學教育的三個階段[J].基礎醫學教育,2003,5(4):378-379.

[20]蘇力,李大榮,張淑云,等.臨床課程試行醫學英語教學的調查分析[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04,(3):29-31.

[21]林麗,任安經,袁文俊.八年制醫學生生理學雙語教學初探[J].西北醫學教育,2007,15(5):928-929.

[22]徐玉娟.互動式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英語交際能力的有效途徑[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1(3):194-196.

[23]田易,倪兵,吳玉章.文獻閱讀研討課在醫學免疫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免疫學雜志,2015,31(2):265-266.

[24]巴院.英文文獻學習報告會在碩士研究生臨床神經病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旬刊,2016,(10):94-95.

[25]鄭唯強,袁鵬群,沈姝,等.軍隊醫院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中英語查房教學實踐[J].醫院管理雜志,2014,21(8):780-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