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膨出的運動范文
時間:2023-09-25 18:23: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腰椎膨出的運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退行性腰椎滑脫癥是臨床常見病之一,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進程加快,發病率日趨增多。臨床癥狀腰痛及下肢神經根性阻滯主要是由腰椎管相對性狹窄及不穩綜合所致,對于非手術治療無效并明顯影響生活質量的患者,應考慮手術治療。現就腰椎滑脫的CT表現論述如下。
1 腰椎滑脫的發病原因
腰椎滑脫是上位椎體于下位椎體表面的滑移,其原因很多,按國際公認分為發育不良型、峽部病變型、退變型、創傷型和病理型5類。退變型是臨床最常見的腰椎滑脫,其主要是腰椎間盤及腰椎后關節突的退行性病,隨著年齡的增長,負重及運動負荷增大,腰椎間盤不斷受到磨損和反復微小損傷,出現纖維環的變性、松弛,髓核脫水、纖維化,椎間隙變窄。由于椎間盤高度下降使小關節承受負荷明顯增大,導致小關節發生一系列的退行性改變(關節囊松弛、關節突增大、硬化、變形),由原來近似冠狀面的小關節向矢狀面改變。這種椎間盤的變性塌陷及小關節的退變、變形,失去了對腰椎的制約力,從而在外加應力作用下發生滑脫,腰椎滑脫者的下腰部不穩,改變了脊柱的正常負荷結構,使肌肉、韌帶、關節囊等組織處于勞損狀態,引起腰背疼痛;創傷性小關節炎也是腰脊疼痛的原因。
2 腰椎滑脫的分類方法
腰椎滑脫多為L5滑脫,根據梅爾丁分類方法,將下位椎體的上緣平均分為4等份:Ⅰ度表示滑脫的移動75%為Ⅳ度。筆者發現腰椎滑脫常合并椎弓崩裂,CT掃描在椎弓峽部見明顯缺損。病變時間較長者,缺損的邊緣圓而光滑,如果由于外傷性引起則缺損緣不規則,常呈鋸齒狀改變,若為軟骨處的骨折可形成假關節。有時缺損緣可見骨質增生和硬化,若為單側椎弓損傷,則對側椎弓峽部可代償性肥大及硬化。脊椎向前滑脫可導致椎間盤纖維環牽拉變形,形成上位椎體的下緣、下位椎體前上緣對稱性軟組織塊影,無髓核突出,容易誤診為椎間盤突出。由于脊柱向前滑脫,椎間盤異常運動,持久的反復過程,使局部軟組織鈣化或骨化,使椎管變形、縮小,可呈三葉草形改變崩裂的椎體向前滑脫,使椎管前后牽拉扭曲,呈雙管征或啞鈴狀,崩裂的椎弓其裂隙處可形成鈣化、骨化塊,向前使側隱窩或椎間孔變窄而壓迫神經根,從而出現一系列的癥狀。
3 腰椎滑脫的CT表現
一般以下位腰椎為坐標,上位腰椎滑移的方向為滑脫方向。腰椎滑脫在CT上有特征性表現,上位椎體下緣、下位椎體上緣的邊緣出現椎間盤向某一方向膨出,即所謂的假性膨出影,而椎體對側邊緣無椎間盤組織。從CT圖像上看,腰椎滑脫的方向與上位椎體下緣椎間盤假性膨出的方向相反,而與下位椎體上緣椎間盤假性膨出的方向相同。
4 討 論
1955年Newman發現椎弓完整的脊柱滑脫與脊柱退變有關,命名為退行性脊柱滑脫[1]。隨著椎間盤和椎小關節的老化,導致椎間盤、關節軟骨的脫水、變薄而失去彈性,椎間隙和小關節間隙狹窄,周圍韌帶松弛,活動度加大,進一步導致對脊柱穩定性起關鍵作用的椎間盤、周圍韌帶、肌肉和椎小關節的勞損、退變,這樣脊柱因退變而失穩,即為椎弓完整的脊柱滑脫的成因。
腰椎滑脫的CT 特征可概括為兩個方面,即腰椎峽部裂和脊椎滑脫,腰椎峽部裂的特征是:關節突間部骨性缺損,邊緣不整伴骨質增生,同層面椎管前后徑延長,脊膜囊變形;退行性腰椎滑脫可伴有小關節成角改變,但不伴有椎管前后徑延長,脊椎滑脫的CT特征有:椎管前后徑延長,終板呈雙重輪廓征以及椎間盤以相反的方向超出相鄰椎體的邊緣,椎管前后徑延長是外傷性椎體滑脫椎體前移的必然結果。終板的雙重輪廓征,是脊椎滑脫的典型征象。脊椎滑脫時的椎間盤改變頗具特征性,椎間盤位于上終板的后方,位于下終板的前方,但脊膜囊無受壓變形,這與椎體錯位周圍附韌帶拉長有關。這種征象與真正的腰間盤脫出或膨出有根本的區別,腰間盤脫出或膨出必然會導致脊膜囊受壓變形及椎間盤后緣至椎管后界距離縮短。
文獻所述[2,3]脊柱滑脫大多為相對于下位椎體的上位椎體向前或向后的滑移,而脊椎的左右滑移卻未引起足夠的重視。當人體承受重力不對稱時,比如單側負重、脊柱側彎、長期坐姿不正等都可能引起脊柱側方穩定性的改變。在承受負荷時,腰椎后結構在傳遞中起著重要作用,最容易應力的部位為椎弓和關節突。不對稱的應力導致小關節不對稱,增加了小關節的不穩定性和松弛性,椎小關節退變是退變性滑脫的重要誘因。橫向滑脫臨床上除引起常見的腰部酸痛外,單側側隱窩狹窄是常常造成神經根受壓癥狀的主要原因。
臨床上判斷滑脫程度常用Meyerding法、Ednonson法和Ullmann法,三種方法大同小異,但都是根據X線側位平片所設計的測量方法。考慮到在CT橫斷圖像上無法準確測量到上位椎體滑移的長度,而且測得的假性膨出距離小于椎體滑移的長度,本文對上述三種方法進行了改良,使其適合在CT檢查時評估脊柱滑脫程度,同時可以對脊柱的縱向、橫向或斜方向的滑脫程度作出評估。其可行性及使用效率還有待于大量病例以及與上述常用方法的進一步對照研究。
【參考文獻】
[1] 于建秀,王清山,初成剛.退行性腰椎滑脫的CT表現.臨床放射學雜志,2001,20(1):78-79.
篇2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選擇。我院2001年至2005年門診及病房收治腰椎退行性滑脫病人100例。其中,男61例,女39例。主要臨床表現為腰腿痛并雙下肢麻木、沉痛無力,病程1周至15年不等,平均4~5年,其中前滑脫72例,后滑脫28例。
1.2 所有病例均由我院500MA萬東X線機拍攝正側位相,后作CT掃描,CT機為東芝300mA,層厚間隔均為5mm,每個間隙掃3層。
2 結果
CT征象及X線表現。
2.1 退行性表現。腰4~5椎間盤膨出69例,突出19例,腰5~骶1椎間盤膨出48例,突出11例。有“真空征”腰4~5椎間盤21例,腰5~骶1椎間盤11例。小關節均有不同程度退變,表現為關節面糜爛硬化,關節面下囊變,邊緣骨贅,間隙不對稱或狹窄、半脫位,關節囊鈣化。其中51例有一側或雙側小關節“真空征”,腰3、4、5椎體緣均有不同程度的肥大或骨贅形成,位于前緣者89例,后緣者45例,黃韌帶增厚68例(其中35例合并鈣化),前縱韌帶鈣化54例,后縱韌帶鈣化39例。
2.2 滑脫表現。X線:腰4前滑脫55例,后滑脫34例;腰5前滑脫46例,后滑脫29例。CT橫軸位上89例椎體緣呈“雙椎體緣”83例,可見相對性椎間盤前后膨出,突出35例。年齡都在55歲以下。
2.3 椎管狹窄。均有中央性椎管狹窄及不同程度的雙側側隱窩狹窄和椎間孔狹窄。
3討論
3.1 關于命名。本癥命名眾多,如“假性滑脫”,“小關節脊椎滑脫性退變”,“小關節脊椎滑脫癥”,“退行性滑脫”。本人認為本癥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明顯的椎管狹窄,將其稱為“退行性滑脫椎管狹窄癥”更能反映其本質性病理改變及臨床特征。
3.2 關于病因。腰椎小關節是連接脊椎間的重要關節,它的形態對下腰椎運動的影響很大。Schlegel[1]等分析腰椎滑脫的生物力學時指出:人體在直立位置時,由于下腰段前凸的存在,前后剪力是相當大的,腰骶角增大,腰椎骶化時更是如此。Adams[2]等認為在抵抗前向剪力時小關節面抵抗1/3,其余2/3由椎間盤承擔,但因為椎間盤本身的特點,最后椎間剪力仍主要有小關節對抗。故此前滑脫多見,后滑脫少見。CT軸位小關節呈雙向結構,前1/3為冠向成分,后2/3為矢向成分,前者是對抗前向剪力的重要結構。Fitzgerald[1]等將抑制前滑脫的后部附件結構稱為骨鉤,包括椎弓根、關節間部分,下關節突,下關節面。前滑脫意味著受下位椎體上關節突抵擋前滑脫的作用力臂變小。另外本組男女比例,男性多,充分體現了男性體力高強度勞動,易受涼,引起韌帶松懈,小關節易于磨損。
3.3CT特征。①多元性退變。②輕度滑脫,I度多,Ⅱ度少,Ⅲ度更少。③重度全方位狹窄,退變同時累及椎間盤、小關節、椎體以及韌帶等。由于椎弓完整,移位的椎弓峽部到達下位椎體上關節后緣時,滑脫即被阻擋,所以滑脫Ⅰ度多,Ⅱ度少。有由于人體在直立位置時下腰段前凸相當多的存在,故而后滑脫少見,其中以Ⅰ度為多。由于小關節發育縮窄,退變肥大,椎間盤膨出和突出,黃韌帶及后縱韌帶增厚鈣化滑移所致的椎管折曲等多重因素而使椎管明顯狹窄,常同時累及中央椎管、側隱窩和椎間孔。
3.4 CT診斷。從本組資料看,由于滑脫較輕而常同時伴有椎間盤膨出,以致于橫斷位上“雙椎體緣”,故而膨出多見,突出少見,而在不出現雙椎體緣時,突出多見,又以腰5~骶1為大,也是由本身腰5~骶l突出多見所決定的。椎間盤及小關節的“真空征”更是其常見,與病人的年齡大小有關,年齡越大,出現的機會更多。
總之,腰椎退行性滑脫椎管狹窄的CT分析,應結合X線平片綜合分析。CT更能詳細觀察其多種征象和細節,有助于診斷,更能為臨床提供多種信息,為臨床提供證明。
參考文獻
1 李過珍.臨床CT診斷[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篇3
【關鍵詞】中藥 溫補腎陽 腰椎間盤突出癥
中圖分類號:R53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0)03-085-02
近年來,腰椎間盤突出癥(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miation LDH)的發病率呈幾何級遞升,腰椎間盤突出癥已成為常見疾病,腰椎間盤突出癥是引起腰痛及腰腿痛的主要因素之一。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方法無外乎非手術療法和手術療法。隨著手術水平的不斷發展,各大西醫院因腰椎間盤手術人次越來越多,但手術切除腰椎間盤并非一勞永逸,其主要原因是腰椎是人體最重要的負重脊梁,切除了椎間盤的間隙會變窄,從而加快腰椎的退變,退變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出現各種腰腿痛;手術也還不是完美無缺的,早期有可能并發椎間盤炎、椎管內血腫,神經損傷近年已不常見,但還是有的;中遠期易出現神經根粘連、醫源性椎管狹窄、病變椎間盤或上下椎間盤再次突出、腰椎不穩等并發癥。
中醫藥治療腰椎間盤突出一直是臨床最常用的方法,歷史悠久,具有痛苦小、無并發癥、易被患者接受、療效肯定、經濟實用等優點。
1 臨床資料
本組358例,均為門診病例,年齡18~54歲,男197例,女161例,均有椎間盤突出或(和)膨出,其中L4/L5和L5/S1突出(左或右)或膨出者143例;L5/S1突出或膨出者108例;L4/L5突出或膨出者75例;L3/L4突出者32例。所有病例均有CT或MRI診斷。均符合診斷標準[1]。
2 中藥施治
緩解疼痛、恢復患者的運動功能是治療的當務之急。
《諸病源候論•腰腳疼痛候》說:"腎氣不足,受風邪之所為也,勞傷則腎虛,虛則受于風冷,風冷與正氣交爭,故腰腳痛。"指出外傷及風寒濕邪是LDH外因,腎虛是根本。文獻報導[2,3],腎虛患者,體內性激素水平發生改變。 腰為腎之府,腎主骨生髓,為作強之官,腎充則輕勁多力,虛則腰膝酸軟而無力,遇勞則重傷腎氣,故腰痛有加。腎虛十之八九為陽虛,十之一二為陰虛,故擬方以溫補腎陽為主,佐以活血、祛風除濕,以熟地、大蕓、鹿銜草、羊藿、細辛、肉桂、炒萊服子、威靈仙、千年健、雞血藤、僵蠶、地龍為方。水煎服,7劑為一療程。
辨證與辨病相結合,所有病例都經CT和(或)MRI檢查而確診。在部分病例有腰椎骨質增生、腰椎退行性改變、生理弧度的改變。全部病例均有腰椎間盤突出或膨出。再結合中醫望聞問切辨證分析而確定治法。服藥7次為1個療程,4個療程后統計療效,沒全程治療者不作統計。
3 治療結果
臨床治愈(腰腿痛消失,無陽性體征,半年以上未復發)308例,占86.11%;好轉(疼痛基本消失,但勞累等偶感不適)40例,占11.11%;無效(癥狀稍減或無改變)10例,占2.78%;總有效率為97.22%。所有病例均隨訪半年以上,半年之內均未有復發。
4 討論
LDH是一種常見的疾病,中醫對其早有認識,見于"腰腿痛"或"腰痛連膝"之,認為腎虛是致病內因,寒、濕、熱、挫、閃為外因。如《靈樞•五癃津液別論》說:"陰陽不和,則使液溢而下流于陰,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故腰背痛而脛酸"。說明腰腿痛而脛酸乃因房勞過度,腎虛而致。現代醫學認為,LDH因腰椎間盤退變,或外傷或勞損而致纖維環破裂發病。文獻報道[4],腎虛可致骨關節及韌帶退變。動物實驗研究顯示[5],活血補腎能減慢椎間盤退變。可見,椎間盤的退變與腎虛相關。雖然腎虛可能產生體內多項生化指標的改變,但性激素的改變,已為多數學者所證實。
腎虛腰痛起病較緩,隱隱作痛,綿綿不已。現代檢查提示腰椎退行性改變,腰椎生理弧度改變,骨質增生,椎間隙變窄、或左右前后不等寬,腰部肌肉、筋膜、韌帶、骨膜的勞損與“腰突癥”往往密切相關,互為因果。腰椎間盤正常的“水墊樣”生理功能被打破,髓核隨纖維環的突出而突出,如纖維環受到較強外力而破損,則髓核中膠質樣物質將流出,從而引起“神經根炎癥”而致疼痛。治療并非能改變骨質增生及骨關節,而是使局部達到了新的平衡。
中醫對疾病的認識的本質就是“陰陽失調”,從而治療的根本方法就是調節人體陰陽平衡。腰椎間盤突出屬于中醫“腰痛”“痹證”范疇,病因與風、寒、濕、瘀、虛有關。通常是風寒濕三氣夾困而至,當人體正虛或扭挫致瘀之時,趁虛而入,合而為病。“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本虛是發病的內因,與現代醫學椎間盤退變的道理是一致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所在的組織如腰椎、髓核、纖維環、韌帶等在中醫統稱筋骨,肝主筋,腎主骨,肝腎虧損則筋骨失養,發為本病。分析本組所用的中藥,基本上都具有溫性,且入肝腎二經,通過溫補作用,使“虛”陽得以補充,達到陰陽平衡,達到治病的目的。通過口服溫補腎陽中藥,促進人體激素水平提高,達到新的平衡,從而能更有效地疏通經絡,活血止痛,增加病損組織的血氧供應,改善循環,解除局部肌肉痙攣,消除神經根炎癥、水腫,起到“標本兼治”的作用。[熟地]味甘,性微溫。歸肝、腎經。[淡大蕓]其味甘、咸,性溫,入腎,大腸經,具有補腎益精、助陽潤腸的功效。[肉蓯蓉]溫腎補陽而不燥,藥力和緩而甘潤,自古就被認為是抗衰延壽之佳品。[羊藿]味辛、甘,性溫,入肝、腎經,具有補腎壯陽、強筋壯骨、祛風除濕等功效。[菟絲子]味辛、甘,性平,入肝、腎、脾經,具有補腎固精、養肝明目、補脾止瀉等功效。補骨脂味苦、辛,性大溫,入腎、脾經,具有補骨壯陽,溫中止瀉的功效。[鹿銜草]味甘、苦,性溫。[細辛]性溫而大辛,氣盛味烈,性善走竄,達表入里,疏散風寒之力大,溫經止痛之力強。[威靈仙]性味歸經辛、咸,溫。歸膀胱經。[千年健]性味歸經苦,辛,溫。歸肝、腎經。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補腎復方中藥可以有效提高機體激素水平,從而達到機體平衡狀態,產生治療效果。且治療效果持久,不易復發。
參考文獻
[1]張崇輝.實用中西醫結合診斷治療學.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1991,1601
[2]何成奇,熊恩富,熊素芳,等.男性原發性骨質疏松腎虛三證與性激素變化關系的臨床研究.中醫研究,2000,13(4):23
[3]余海源.慢性腎炎中醫證的客觀化研究進展.中醫研究,2000,13(4):23
篇4
自CT、MRI應用于臨床以來,椎管及椎間盤病變的診斷發生了質的飛躍,行平掃檢查 即可作出診斷,對椎間盤突出的位置、方向、程度均能做到精準診斷,對治療方案的選擇具 有決定性意義。特別在縣級以下基層醫院推廣開展后,以其檢查安全,費用低廉,社區和農 村病員便利,得以在臨床中全面普及。統計資料顯示此二種檢查診斷椎間盤病變符合率均大 于90%,成為診斷該病的新的“金標準”。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隨機收集我院2001年3月以來,臨床資料完整,經檢查診斷為腰椎間 盤病變的初診病例485例。其中,男318例,女167例。男女之比為1.97:1;年齡17―88歲, 平均51.4歲,其中35―55歲年齡段者為239例,約占49.3%。臨床表現主要為腰背部疼痛酸脹 不適、麻木,向一側或雙下肢放射,功能障礙,跛行,肌力降低,肌肉萎縮,下肢發涼。查 體示脊柱側彎,活動受限,棘間壓痛;沿臀上皮神經投影區到小腿外側壓痛;椎旁壓痛,沿 坐骨結節自承山、委中壓痛;直腿抬高試驗(+),加強試驗試驗(+),其它十字試驗、仰臥挺 腹試驗、滾動試驗、膝腱反射、跟腱反射等可為陽性體征。
1.2 檢查方法 CT檢查應用GE prospeed AI 螺旋CT機,行螺旋掃描,層厚3mm、層 距3mm,120KV,130mA,螺矩1,DFOV 15.0cm;先行定位掃描后對興趣區制定掃描計劃,按 計劃完成掃描后行圖像處理攝片。
MRI檢查應用GE 0.2T 磁共振掃描成像系統,按計劃常規掃描:Sag,SE/T1WITR34 0mSTE14mS FSE/T2WITR2200mSTE108mS STIR/T2WITR230mSTE36mSTi 70° ;OAX,SE/T1WITR340mSTE14mSGRE/T2WITR440mSTE21mS。矩陣 256×192,層 厚5mm,間距1 mm,FOV 36×36。
X線成像應用GE sp100 CR數字成像系統攝標準腰椎正側位像,必要時加照雙斜位像, 行圖像處理攝片。
1.3 統計整理 由主治醫師以上的影像診斷醫師8人,兩人為一小組閱片統計,以表格的形 式列出以下項目進行分析統計歸納整理(見結果中表)。
1.4 診斷標準 椎間盤膨出,椎間盤環狀膨出于椎體緣之外(圖1);椎間盤突出,椎間 盤局限性突出于椎體緣之外(圖2)。椎間盤變性,椎間盤失去正常的“夾心征”表現,或 有積氣(圖3、4)。側隱窩狹窄,椎管狹窄,椎管矢狀徑小于11mm。神經根異常,神經根顯 示不清代表神經根袖不顯影,神經根淹沒、移位或水腫;黃韌帶肥厚或鈣化,黃韌帶最厚徑 ≥4mm;腰椎滑脫癥分別參照腰椎前滑脫和后滑脫診斷標準執行;椎小關節綜合征:上下關 節突關節面形態與相互關系分為Ⅳ型:平行型、環抱型、反抱型、雙環抱型。腰椎曲度改變 及脂肪間隙有無狹窄、硬膜囊受壓情況等征象由二人小組討論決定[1]。
2 結果
3 討論
理論上老年人椎間盤病變的發病率為100%,其中大部分臨床癥狀體征不明顯,無須治療干預 。既往認為本病發生于中老年人,在本組病例中,有15例為17―25歲青年人,說明 腰椎間盤突出并非老年人所專有。本病對勞動力的破壞干擾顯而易見,青壯年患者因臨床癥 狀體征較重,對正常的學習、生活影響巨大,更具治療意義,本組約49.3%的病例為35―55 歲,可能為臨床治療檢查的選擇原因。
在腰椎影像檢查中,X線平片及近年應用的X-CR或DR成像為最普遍采用的檢查,特別在行各 種治療之前,為臨床必查項目之一。其對腰椎整體形態的顯示尤為重要,在椎體邊緣、腰椎 排列對位關系、小關節結構關系、周圍情況以及椎管形態和椎間隙狹窄的程度等資料能做到 客觀顯示,臨床醫師以此來對脊柱的功能狀況作大體印象評估。
臨床的應用價值是檢驗檢查的唯一標準。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主要依靠CT和MRI檢查確診, 統計資料顯示診斷準確率前者為93%-95%,后者為89%-93%。定位精準,可直接顯示椎間盤 退變、積氣和鈣化,膨出和突出物的部位、位置、程度、大小形態及其與周圍組織器官的毗 鄰關系,檢出椎管的變形,硬膜囊和神經根受壓,以及側隱窩(脊神經根管,腰神經在此走 行)變形狹窄。在橫軸位像上可檢出遠外側型的椎間盤突出,也是較之椎管造影檢查的優勢 ,遠外側型的椎間盤突出可造成椎間管外口――椎間孔神經通路的狹窄。對游離型的椎間盤 突出碎塊的移位、黃韌帶肥厚或鈣化、椎小關節病變以及神經根水腫移位、淹沒、包埋等征 象可資診斷和鑒別。值得一提的是,CT三維成像(SSD、MPR)對腰椎排列、曲度以及對位關系 小關節異常、椎管和神經管的形態顯示優于其它檢查。
在以上的病例中,我們發現椎間盤突出和膨出可為單個也可多個椎間盤合并發生;在同一椎 間盤可以有環狀膨出也可同時又伴局限性更為嚴重的突出;側隱窩狹窄也可為雙側;椎管的 變形可以發生于多個節段,分為中心部狹窄和關節旁狹窄,前者是椎體軟骨結節、后縱韌帶 和黃韌帶肥厚、椎間盤突出鈣化和小關節向椎管內增生肥大所致,后者為椎體后緣和椎旁的 小關節增生及膨出和突出的椎間盤突入側隱窩所致。椎體和椎小關節退變一般為雙側性多節 段,少數單節段,為發生在腰椎外傷后或脊柱滑脫不穩的基礎上[2]。
比較椎間盤突出在CT和MRI影像表現的診斷價值無明顯差異,CT對椎體及附件骨質結構的增 生、間盤內積氣、韌帶鈣化顯示有優勢;MRI可以使神經根水腫、突出物與周圍結構關系、 脂肪間隙及硬膜囊變形等充分顯示。在相關數據的測量方面CT更為得心應手;MR對組織性質 的判斷,椎管的整體形態及神經根管的顯示更勝一籌。以上這些影像資料對治療方案的選擇 都具有指導價值,故應以優勢互補、互為參考。況且影像資料保存完善也對醫療安全起到不 可忽視的作用。另外,用不同窗寬窗位觀察,拓寬獲得影像資料的途徑范圍,應用三維圖像 重建可以得到椎管及椎間管的三維立體影像,術前對手術入路或穿刺途徑的模擬,給臨床醫 生提供了更為全面的影像資料,為治療提供安全可靠的保障。
4 病因病理分析
腰椎急性暴力損傷所致椎體或附件骨的骨挫傷、骨小梁扭曲、椎間盤及韌帶損傷以及 脊髓水腫出血等,MRI檢查能給出足量、明確的影像信息,而既往的CT及X線檢查難以發現。 由于以上各種情況的損傷,導致脊柱功能活動異常繼發退變。慢性積累損傷、脊柱應力結構 的變化也可引起相應部位的損傷加劇,使其失去修復時機。所以急性腰椎損傷的治療措施中 ,制動是最為關鍵的步驟。本組中的14例為劇烈運動所致急性損傷,其中4例為扭傷后1小時 即行CT檢查發現。
有報道稱脊柱的退行性變始于20歲,事實上,骨骼與關節、韌帶的損傷與修復退變是 一個積累和失代償的過程。國內尚鐵松研究13具22-80歲新鮮尸體腰椎切片標本31個椎間盤 中,100%有纖維環粘液樣變性及軟骨終板退變,膠原纖維腫脹,出現空泡和裂隙,軟骨終板 變薄,凹陷、分離斷裂、缺損及纖維環侵蝕軟骨終板或突入椎體。88%纖維環曲折,突向髓 核成角為內折,突向周邊成角為外折,在同一個椎間盤內折、外折可同時存在。纖維環在以 上病理改變的基礎上向椎體邊緣連線外擠壓膨出,并可引起后縱韌帶增生肥厚或鈣化。軟骨 細胞團增生形成透明軟骨和多血管的結締組織致椎間盤體積增大,由于應力結構的增加,使 其通過斷裂的纖維環裂隙漂移,向椎管突出形成椎間盤突出物。髓核壞死,內有壞死的細胞 碎渣,裂隙和反應性增生(軟骨細胞巢狀和纖維組織增生),繼而髓核吸收脫水,失去正常 的夾心樣結構。間盤組織突破軟骨終板進入椎體形成Schmorl結節。椎間盤纖維環內大裂隙 形成、髓核脫出,致氣體溢出(主要為氮氣)于內,是“真空椎間盤征”形成的基礎。以上 病理改變鏡下所見可在一個椎間盤同時出現。
同樣,椎間盤退變膨出和突出,硬膜囊和神經受壓也引起脊柱應力結構失常加劇,進 一步惡化椎體間大關節及椎小關節功能紊亂,導致脊柱失穩狀態惡性循環。基于此,我們在 腰椎或椎間盤病變的以上各個環節中,以相應的治療措施去除或阻斷病變進展過程,從而達 到治療目的。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臭氧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
用臭氧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近十幾年來在意大利、德國及法國等歐洲國家興起的一種新的微創治療方法,在我國,經過幾年的臨床實踐已取得了豐碩成果。我院自2008年1月--2010年1月共治療96例患者:初步取得了理想效果,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96例中,男性41,女性55,年齡16-75歲,病程1個月-8年,平均6個月。大部分患者有明顯的腰腿痛或久治不愈的腰痛,直腿抬高及加強試驗陽性,經CT或MR檢查證實為腰椎間盤突出。病變椎間盤主要分布在L4-5和L5-S1。根據CT和MR的影像表現分為膨出、突出和脫出3種類型,其中膨出40例 突出52例脫出4例。
2治療方法
2.1機器設備
臭氧發生器(山東淄博悅華醫療器械有限公司)、醫用純氧、CT(通用電氣NC100)
2.2將臭氧發生器與醫用氧氣瓶連接根據臭氧發生器顯示屏提示,調整O3輸出濃度60 ug/ml.
2.3操作方法患者俯臥于CT床上,下腹部用枕頭稍墊高,患側背部放一自制塑料網(將麻醉硬外管截成約10cm長管,擺成4-6行,間隔約1.0cm用膠布連接起來),在CT引導下定位確定穿刺點,穿刺方法及深度:用1%利多卡因2ml做局部麻醉(只麻醉皮膚及皮下),用臭氧穿刺針經安全三角進入椎間隙,針尖一般位于椎間隙后1/3,正位在正中央,再做CT檢查穿刺針尖進的位置,如果位置不理想,調整穿刺針的方向。如果穿刺針的位置理想,用5ml的注射器抽取60 ug/mlO3經穿刺針注入椎間盤,再做CT觀察氣體在盤內分布情況,如果分布少再繼續注射,同時觀察病人有無不適,根據病人感覺調整注射速度,注射臭氧時患者有腰部酸脹或向患肢放射的感覺,盤內注射最少15ml,最多可達80ml,對于有下肢神經癥狀者,將針退出椎間盤,在椎間孔處注射40ug/mlO3,5-10ml,多數病人此時有明顯疼痛,立即再注射2%利多卡因2.5 ml+曲安奈德針20mg,退出針后,覆蓋創可貼壓迫數分鐘。術后臥床休息3天,應用250ml生理鹽水+地塞米松10mg+抗生素治療三天,三個月內禁止負重。4例腰椎間盤脫出病人,其中有兩例臭氧術后癥狀反而加重,觀察兩天后行開窗髓核摘除術,術后癥狀緩解。有四例椎間盤突出病人臭氧術后觀察兩周無明顯療效開放手術后癥狀緩解。
3結果
本組共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96例,112個椎間盤。根據MacNab腰腿痛手術評價標準進行:優:疼痛消失,無運動功能受限,恢復正常工作和生活,良:偶有疼痛,能做原來工作,可:有所改善,仍有疼痛,能做輕工作,差:手術前后癥狀及體征無變化,需進一步治療。治療結果:隨訪3-15個月,一般在術后半月至1個月時獲得療效,有30例患者在術后短時間(1-2天)內獲得明顯療效,12例患者3月后才獲得滿意療效,本組96例病人中優42例,占43.7%,良28例占29%,可20例占20.8%。差6例占6.25%,優良率72.7%,總有效率為93.75%。
4討論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骨科常見病,其發病的主要原因是在椎間盤退變的基礎上,長期的慢性勞損和突然的外力導致纖維環的破裂,髓核膨出、突出或脫出(1)當出現癥狀時稱為腰椎間盤突出癥,需要治療干預(2)。髓核中最主要的大部分結構為蛋白多糖,帶負電荷,可吸到正電荷至髓核基層內,具有固定電荷密度的特征,使髓核基質內產生高滲透壓,是髓核水分高達80% 的主要因素。O3注入髓核后,可直接氧化蛋白多糖復合體,蛋白多糖被破壞后失去固定點電荷的特征,髓核基質滲透壓下降,最終導致水分丟失,椎間盤干涸、變性(3),髓核體積變小,壓力減低,解除被硬膜囊及神經的壓迫癥狀。另外,臭氧能氧化髓核細胞的細胞膜和細胞內的結構,造成細胞變性和壞死。O3可激活機體內的抗損傷系統并通過刺激抑制性中間神經元,釋放腦腱肽而引起鎮痛作用。我們注意到,臭氧消融術的療效跟手術適應癥有密切關系,臭氧消融術最佳適應癥是腰椎間盤膨出及輕中度突出合并神經根壓迫癥狀者,對于突出程度較重或脫出者療效欠佳。突出輕者,包容性較好,O3能集中在髓核內,突出重者,O3可通過破裂的纖維環進入椎管或椎旁軟組織,對髓核起不了太大作用。本組中最多注射O380ML,注射量比較大,病人無明顯不適,可能是注射O3時從針柄處跑出一部分,進到椎管內一部分,進到椎旁軟組織內一部分。另外,我們觀察到中青年患者比年老年患者者效果好。O3注射量多者效果欠佳。一次穿刺不成功改變穿刺方向者效果不佳。兩個間隙突出者比一個間隙突出者效果差。男女相比沒有顯著差別。本組中沒有出現一例感染病人,亦無其它并發癥發生。
總之,經皮腰椎間盤臭氧消融術,操作簡單、損傷小,感染機會少,費用低,年齡適應癥范圍廣,術后反應少,住院時間短,是比較好的微創治療椎間盤突出的方法。
參考文獻
[1]葉名陵,腰腿痛的診治與治療[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9,10:379.
篇6
[關鍵詞] 小切口開窗術;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
[中圖分類號] R681.5+3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3-7210(2010)02(b)-158-02
Small incision fenestr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LI Dianfa1, MA Xianping1, ZHAO Chunling2
(1.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 Heilongjiang Land Reclamation General Hospital, Harbin 150088, China; 2.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 Raohe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Raohe 1557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small incision fenestr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Methods: The surgical removal of part of the yellow ligament, part of the lamina edge, some small facet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Results: The small incision fenestration of the bodily injury was small, the prognosis effect was good. Conclusion: Small incision fenestr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has definite therapeutic effect, the patients' satisfactory degree is high.
[Key words] Small incision fenestration; Lumbar disc herniation; Efficacy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指由于外傷或退變導致椎間盤纖維環撕裂而出現的髓核膨出、突出或脫出,是腰腿痛常見的原因之一,嚴重影響患者的學習、工作和生活[1]。我院2008年11月~2009年2月對23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進行了小切口開窗術,療效滿意,現對其手術方法和近期療效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院2008年11月~2009年2月對23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進行了小切口開窗術,其中,男13例,女10例;年齡最小25歲,最大68歲,平均(51.0±2.5)歲;病程最短3年,最長8年,平均(5.7±1.2)年。腰痛伴單側下肢麻木疼痛腰20例,腰痛伴雙側下肢麻木疼痛3例,二便障礙1例;影像學顯示生理彎曲減小或消失,椎體前后緣骨質增生,相應椎間隙變窄,14例出現脊柱側彎,2例骶椎腰化。
1.2手術方法
常規術前準備,采用全身麻醉,患者俯臥位,取正中縱形切口,按照病變節段設計切口長度,切開,顯露椎板和小關節突,用槍式咬骨鉗咬除增厚的黃韌帶和上位椎體的椎板下緣以及下位椎體的椎板上緣以擴大椎板間隙,顯露硬膜囊,如果小關節突增生內聚、側隱窩狹窄,可咬除肥大的關節突,但不超過小關節的1/2,從而擴大側隱窩,顯露神經根,用神經拉鉤將硬膜囊及神經根拉向對側顯露突出物,用小尖刀十字切開后縱韌帶,用髓核鉗,小刮匙,大刮匙依次刮除取凈破碎的間盤組織,直到硬膜恢復波動及神經根徹底解除壓迫為止[2]。應用大量冰鹽水沖洗術區,逐層縫合。
2 結果
本組23例患者經手術治療,手術時間單節段者50~70 min,兩節段者85~120 min,僅1例輸血500 ml。參照日本矯形外科協會下腰痛評定新標準JoA計分:本組術后優17例,良4例,可2例。本組病例隨訪時間最長12個月,最短5個月,平均8個月,全組病例無并發癥發生。
3 討論
從18歲以后,椎間盤就開始退變,其中的水分、膠原蛋白開始減少,但這是正常的生理性退變。導致腰椎間盤突出癥年輕化的主要原因是,椎間盤的受力過大,超過了它所能承受的范圍,于是退變加速,導致病變。形象地說,人站立時,腰椎受力為1;那么坐位時,腰椎的受力就變為1.5了;而如果向前傾角15°坐位時,腰椎的受力就變為2.0[3]。當椎間盤發生退行性改變,纖維環中的纖維變粗,發生玻璃變性以致最后破裂,使椎間盤失去原有的彈性,不能擔負原來承擔的壓力。在過度勞損,驟變,猛力動作或暴力撞擊下,纖維環即可向外膨出,從而髓核也可經過破裂的纖維環的裂隙向外突出,這就是所謂的椎間盤突出。腰椎間盤突出癥是慢性進行性加重的疾病,疾病的進程較長,如不注意保護治療腰椎,不科學地運動鍛煉,病情就會進展得很快[4]。本組病例應用小切口開窗術,通過椎板間隙開窗,切除部分椎板、肥厚的黃韌帶、增生內聚的小關節突,潛行擴大側隱窩和神經根管,摘除突出的間盤組織和髓核,達到了充分減壓,使神經根、硬膜和馬尾神經的壓迫得以解除,從根本上打破了這一惡性循環。侯樹勛[2]隨訪104例患者,開窗組的優良率為83%。本組23例患者,13例為兩節段突出,開窗35個,無一例發生腰椎不穩,術后優良率達87%。腰椎間盤突出癥國外報道手術治愈率為85%,且因手術切口大,脊柱結構破壞較大,其穩定性不佳,因而康復時間較長,常伴有術后腰痛等并發癥[5]。我們在脊柱生物力學研究的基礎上,改進其術式,首先提出了小切口開窗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顯著地提高了療效。手術定位準、手術創傷和切口小、手術時間短、康復快、遠期效果好。
[參考文獻]
[1]Lida Y. Post operation lumbar spinal instability occurring or progr-essing secondary to laminerctomy[J].Spine,1990,16:118-119.
[2]侯樹勛,李明全,白巍.腰椎髓核摘除術遠期療效評價[J].中華骨科雜志,2003,23(9):513.
[3]王曉東,武文臣,董旭光.小切口開窗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分析[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18(8):21-22.
[4]彭新生,李佛保,潘滔.外傷性青少年腰椎間盤突出癥[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5,9(3):219-221.
篇7
關鍵詞:腰椎閫盤突出癥;針刺治療;TDP照射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指腰椎間盤在退行病變的基礎上,發生纖維環膨出或纖維環破裂髓核脫出,刺激神經根而引起腰退痛、活動不利為主癥的針灸科臨床常見病、多發病之一,屬中醫“腰腿痛”范疇。本科自2003年5月――2006年12月采用針刺配合TDP照射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82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共有患者130例,均為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門診病人,符合全國高等醫藥院校試用教材診斷標準。采用雙盲隨機分組,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82例,其中男41例,女41例;年齡最小26歲,最大72歲;病程最短1天、最長12年。對照組48例,男26例,女22例;年齡最小28歲,最大70歲;病程最短3天,最長13年。兩組之間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誘發因素:本病的誘發因素多,患者多由于負重、過度后伸、前屈、扭轉、著涼以及長期姿勢不良、高齡而誘發本病。
伴隨癥狀:常見的伴隨癥狀為腰部活動障礙、腰部僵直、運動、勞累、遇寒加重;沿坐骨神經通路放射性疼痛等。
陽性體征:臨床檢查可見,下肢后伸試驗陽性,直退抬高試驗和加強試驗阻性,L3、L4、L5、SLi壓痛明顯等。
1.2治療方法治療組:患者仰臥位,取雙側的天樞、肓俞、氣海。常規消毒后,用26-28號不銹鋼毫針直刺,根據病程的長短而決定針刺的深淺,病程長的宜深刺,病程短的宜淺刺激。行平補平瀉法。然后采用TDP照射。留針30min,每隔10min行針1次;每日1次,10次1個療程。
對照組:患者俯臥位,選取臨床常用的腎俞、大腸俞、腰夾脊穴。常規消毒后,用26―28號不銹鋼毫針向脊柱方向斜刺行平補平瀉法。留針30min,每隔10min行針1次;每日1次,10次1個療程。
1.3統計學處理統計學方法采用x2檢驗。
2 療效標準及結果
2.1 療效標準痊愈:臨床癥狀體征完全消失或接近消失,直腿抬高試驗可達85。左右,能恢復原工作;顯效:臨床癥狀部分消失,直腿抬高試驗超過70℃左右,可恢復原工作;有效:癥狀部分消失,直腿抬高試驗較治療前顯著改善,可從事較輕的工作;無效:臨床癥狀體征治療前后無變化,不能參加正常工作。
2.2結果治療組:痊愈35例,占42.7%,顯效40例,占48.8%,有效7例,占8.5%,無效O例。對照組:痊愈14例,占29.2%、顯效20例,占41.7%,有效lO例,占20.8%,無效4例,占9.3%。治療組痊愈率與對照組相比較差異有顯著臨床意義(P<0.01)。
3 討論
腰椎是脊柱負重最大,活動量最多的部位,因而也是勞損積累,遭受創傷機會最多的部位。腰椎間盤由于自身退變以及勞損、外傷可造成纖維環膨出或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壓迫神經根而產生
腰腿痛病理因素有機械性損傷,致神經根受壓而缺血、缺氧、甚或發生變性;炎性致痛物質堆積,刺激神經根和其周圍組織發生水腫、滲出增生、粘連。纖維環和髓核退變的同時,棘間韌帶和黃韌帶也伴有退行性變,主要是韌帶的彈性減小,變脆,靠近骨的附著點如棘突和椎板的邊緣,由于鈣化而增大;久之增大到一定程度,即妨礙腰的后伸,這也是導致疼痛的原因之一。
祖國醫學雖然無腰椎間盤突出的病名,但該病可歸屬于“腰痛”和“痹證”的范疇。其發病機理皆由風寒濕瘀痹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或氣血虛弱、肝腎不足,筋脈失養所致。故治以益氣活血、補益肝腎、通絡止痛。取任脈的氣海、腎經的肓俞來培補元氣,通調督脈氣血;取足陽明胃經的天樞以補后天氣血不足;諸穴合用,達到補益肝脾腎、疏通經絡之功效,故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較易收效。TDP治療儀能發出一種特定的電磁波,同時有熱效應的產生,可溫通血脈,具有抗炎,加強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神經組織損傷修復的作用。這對生物體是一種有益信息和能量,可從多方面對人體起到調節作用。
篇8
腰椎間盤突出癥又稱腰椎間盤纖維環破裂癥、腰椎髓核脫出癥。本病是推拿科常見的腰腿痛疾患,近年來患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病人越來越多。臨床上多見患者起病突然,輕重不一,輕者還可直腰行走,重者則會影響到腰部活動甚至疼痛難忍,寸步難行,給患者帶來很大痛苦。自1994年以來,本人在臨床中發揮中醫的特色,采用推拿、牽引、針刺、中藥等方法綜合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100例,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診斷要點、臨床資料
1.1 腰痛伴下肢竄痛者;
1.2 棘突旁壓痛并向下肢放射者;
1.3 患椎棘突偏歪、脊柱側彎或腰椎生理前突改變;
1.4 直腿抬高試驗陽性90%;
1.5 X線平片有骨刺、椎體后緣及椎間隙改變,并排除腰部其它病變(炎癥、結核、腫瘤等)。
1.6 CT檢查與臨床癥狀體征相符者。
本組病例是從1994年以來,本人治療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中抽取的。此100例患者全部經CT掃描證實,并與臨床癥狀、體征完全相符。其中男64例,女36例;年齡最大者62歲,最小的24歲;病程最短36小時,最長1年。其中,病程在1個月以下者58例,l~3個月的26例,3個月以上者16例,椎間盤突出部位L4~L5者61例,L5~S1者27例,L3~L4者2例,兩處椎間盤突出者10例;有腰部扭傷史者42例,有腰肌勞損者(輕重不一)88例。
2 治療方法
2.1 推拿治療 ①準備法:患者俯臥位,醫者以拇指點按、撥揉承山、委中、殷門、承扶、環跳、大腸俞、腎俞等腧穴,每穴各式各1分鐘左右;②松腰法:患者同上,醫者用推、滾、揉、按等手法,在患者腰骶部兩側;沿足太陽膀胱經循行路線自上而下施術,反復數遍直至腰肌放松,疼痛緩解為止,手法用力要輕柔緩和,逐步達到有力:③分筋法:醫者用拇指或肘尖自上而下彈撥骶棘肌數遍,手法應柔和而深沉,以患處有明顯得氣感,且患者能忍受為度:④斜扳法:囑患者健側臥位,在上方之患肢髖、膝關節屈曲,下方之健肢伸直:醫者面對患者,一手按住患者肩前部,另一手拇指按推在突出部位,肘部固定髖關節,扭腰到一定程度:手肘及拇指同時向相反方相用力旋轉按壓,可聞及彈響聲及指動感即告復位,此法宜平穩有力,小宜用力過猛:⑤按壓復位法:患者取俯臥位,醫者用第5掌骨腕端尖頂于患椎棘突上,手掌壓腰部;運氣收腹,運勁于掌,同時囑患者深呼吸待其呼氣之末,突然沖閃推按,用力方向以向下,向前斜下方為主,使力達腰椎后即收勁。
2.2 牽引治療 本人采用自制對抗手搖式牽引床、骨盆牽引帶對患者進行牽引,根據病情囑患者仰臥或俯臥,用牽引帶分別固定其胸和骨盆,牽引重量取患者體重的40%~60%;牽引時間每次15~20分鐘。
2.3、針刺 對腰腿疼痛較劇烈者,手法治療前可先用毫針刺腰痛點,坐骨神
經點,后溪、人中、承山、環跳、陽陵泉等腧穴,待腰腿痛有所減輕后再行推拿治療。
2.4、中藥治療 在急性發作期,可選用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方藥,如[活血止痛湯]、[腰痛l號方]等。在中、后期擇以舒筋活絡、補腎壯腰為主,可選用[通督活血湯]、[桃仁杜仲湯]、等水煎服,每日1劑,急性期日服3次,中、后期日服2次。
3 療效標準及治療結果
3.1 治愈 腰腿痛癥狀體征完全消失,直腿抬高正常,恢復原工作,隨訪至今未復發;顯效:腰腿痛癥狀體征消失,直腿抬高80°以上,不影響正常工作只是勞累后仍有不同程度的腰痛,但無腿痛;好轉:腰腿痛癥狀體征都有明顯減輕,直腿抬高60°以上,但脊柱畸形未完全恢復,腰腿痛無復發;無效:治療1個療程癥狀體征與治療前比較無明顯改善。
3.2 結果 按照評定標準進行評定。治愈8l例,占81%:顯效12例,占12%;好轉5例,占5%;無效2例,占2%。
4 典型病例
任某,男,32歲,司機。1997年5月12日就診。腰腿伴左下肢放射痛7天。患者于一周前下蹲修摩托時,不慎扭傷腰部,當即疼痛劇烈,活動受限,數分鐘后,左腿即感疼痛,不能站立。查體:所見腰部活動受限,腰椎生理前突消失,左側腰部及左側梨狀肌區腫脹、肌張力增高,脊柱向左側彎。腰5棘突向左偏,棘突旁壓痛(+)并放射致左小腿及足尖。直腿抬高試驗,左零度,右30°。CT顯L5~S1椎間盤向左后方突出5mm。經上法治療1次后棘突偏歪消失,腰腿痛癥狀明顯減輕,治療3次后腰腿癥狀基本消失,繼續鞏固治療7次后痊愈。追訪至今未復發。
5 討論與體會
椎間盤是椎體間的軟骨墊,由髓核、纖維環和軟骨板組成,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發生退行性變,髓核的變化尤為明顯。髓核的彈性與水的結合量有密切關系,出生時髓核的含水量占88%,70歲以上僅占68%,脫水的髓核可變形性減弱。隨著年齡的增加,纖維環組織脆性增大,出現了薄弱部分。當椎間盤承受壓力時,髓核不能平均擴散,纖維環的薄弱部分可因承受過分的負荷而發生破裂,髓核通過裂口而向外突出。髓核含水量減少,彈性降低,體積變小,椎間隙變窄,而致纖維環膨出。突出的髓核及膨出的纖維環均可造成神經根的壓迫。由于機械壓迫使神經根局部缺血,代謝障礙,發生炎癥反應,受壓神經根局部呈乳酸性環境,肥大細胞大量釋放組織胺,導致神經根滲出大量的炎性白蛋白,這些炎性物質刺激神經,引起神經支配區的疼痛。
篇9
椎管狹窄是“老年病”
其實,查出了腰椎管狹窄不用害怕。腰椎管狹窄癥多見于中老年人,是許多人腰腿痛和下肢行走無力的常見原因。人進入中老年后,各個組織會出現老化、退變、增生,腰椎管也不例外。這附近的軟組織會增生、增厚,腰椎間盤膨出甚至突出、骨質增生等,而導致神經周圍空間變小而受壓。如果你細心地保留了年輕時的椎管影像資料,和年老時的椎管影像資料一對比,年老時的椎管一定會比年輕時的要窄。換句話說,每個老人可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椎管狹窄問題。可以說,這是一種“老年病”,不用過于擔心。
典型癥狀為間歇性跛行
很多腰椎管狹窄的老人在行走過程中會出現腰腿疼痛和下肢酸軟、麻木、無力、跛行,而且不能遠距離行走,嚴重的人行走幾十米都很困難,患者往往需要蹲下休息一會兒,方可繼續行走。隨著疾病的進展,患者能夠持續行走的距離越來越短。這種“間歇性跛行”是腰椎管狹窄的典型癥狀。這是因為,直立行走時腰椎管的空間變小,此時神經受壓加重,神經缺血加重,換個姿勢休息下,神經缺血得到了改善后,又可以繼續行走。
椎管狹窄的檢查方式
關于椎管狹窄的診斷,門診的體格檢查比較難以發現,作為醫生一定要詳細地問病史,而病人也要學會準確描述自己的不適。此外,椎管狹窄與許多下肢關節的病變癥狀有相似之處,要注意避免相混淆而造成誤診。在確診椎管狹窄前,一定要先排除是否有下肢關節的病變。關于影像學檢查,CT或MRI的檢查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適宜觀察局部椎管的狹窄情況,對于整個脊椎的狹窄情況,用造影的方式來檢查則更為清晰。
治療椎管狹窄不必非做手術
目前,腰椎管狹窄有許多保守治療的方法對癥治療,可以明顯緩解病人的不適。比如說對于神經由于壓迫受到損害的病人,可以用些神經營養的治療藥物;對于缺血嚴重的,可以用擴張血管的藥物,改善血供;老年女性大多有不同程度的骨質疏松,服用抗骨質疏松的藥物會明顯改善她們椎管狹窄的癥狀;適當地理療,也可以幫助放松肌肉,緩解不適。只有當椎管狹窄嚴重影響到生活時,比如有人連續走十幾分鐘都走不了,才考慮做手術。
篇10
1 預防
①應定時開展對于青少年或工作人員的健康檢查,同時應廣泛開展預防腰椎間盤突出癥知識宣傳教育。學校,社區,醫院等須重點開展。②勞動部門應規定從事勞動的最大負荷量,避免脊柱過載促使和加速退變。③正確的勞動姿勢和勞逸結合。④加強肌肉鍛煉強有力的背部肌肉,使脊柱力量平衡可防止腰背部軟組織損傷,減少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發生。
2 家庭護理
2.1 飲食調理
每日飲食應少量多餐,富于營養,易消化而又可口。特別要注意多吃蔬菜及水果,使人體攝取豐富的維生素,并使腸道內有較多纖維素而保持水分,促進腸蠕動,防止便秘。因便秘臨廁時往往負壓會增加,從而使癥狀加重。每日睡前、晨起飲用蜂蜜水、淡鹽水可有效地防止便秘。已發生便秘者,可在醫生指導下適當應用一些緩瀉劑或用開塞露通便。
2.2 臥床休息
發病后應絕對臥床休息1周左右,一般以硬板床為宜,呈仰臥位,可在腰下墊一個軟墊以維持腰椎自然的生理曲度,這樣可促進血液循環,減輕疼痛。1周后可逐漸下床做一些輕微的活動,2周后可根據病情做一些不需要大幅度彎腰的體力活動,3~4周后可恢復正常活動,但不能干重活或劇烈運動。
2.3 做好牽引
科學的牽引可以拉開椎間盤間隙而使膨出的髓核復位。因此,在絕對休息一周后可下床,就地取材,以雙手扶住門框,兩腳似著地而非著地,身體自然下垂、放松,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5~10分鐘左右。也可以躺在床上,雙手握床頭,腳尖盡量朝床尾處移動,每天1~2次,每次10~20分鐘。堅持2周以上,往往可使疼痛緩解。
2.4 鍛煉腰肌
急性期宜在床上開展五點支撐法鍛煉。取仰臥位,以頭、兩肘、兩足為支撐點,向上抬高身體,每次2~5分鐘,每日2次。一個月后可做三點支撐鍛煉,取仰臥位,以頭和雙足為支撐點向上抬高身體,每次4~6分鐘,每日2次。完全恢復后還可開展俯臥位鍛煉,先頭、上肢和背部后伸,再下肢及腰部后伸,最后整個身體以腹部為支撐點后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