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安全管理制度范文
時間:2024-01-30 17:55: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藏品安全管理制度,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博物館;安全風險;防范
[中圖分類號]G2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11 ― 0134 ― 02
[收稿日期]2014 ― 10 ― 19
[作者簡介]崔彤(1979―),男,黑龍江齊齊哈爾人。科長,研究方向:文物安全、文物保護。
博物館收藏的展品,價值連城,獨一無二,是古代遺留下來的寶貴文化財產,是人類生存及其環境的重要物證,是人類珍貴的物質文化遺產,一旦損毀將無可替代,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博物館主要存在偷盜、火災、人為或自然損害等風險。博物館員工必須從對國家、歷史和子孫后代負責的高度出發,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化解或控制風險,盡可能減少安全風險造成的損失和不利影響,從而獲得最大的安全保障。
博物館里面的展品,很多都是古代遺留下來的,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如果出售,將獲得大量金錢,所以容易遭不法分子覬覦,存在被不法分子盜竊、搶劫的風險,這是博物館面臨最大、最普遍的安全風險。近年來,多個大型博物館都發生了文物被盜事件,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展廳中保存文物數量大,參觀人員復雜,由于一些博物館經費條件有限,在舉辦展覽時選擇的展柜往往是傳統造價比較低廉的木質展柜,展柜櫥窗的玻璃厚度也達不到要求,整體防護能力比較薄弱,展品陳列在展柜內,觀眾與展品只有一片玻璃之隔,使用較為先進的工具即可破壞,使展品被盜搶或損壞。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展覽注重展出的真實感和展覽與觀眾的互動性,在展覽中,有許多展品“裸陳”在外面,觀眾伸手可觸,特別是可分解或分組的展品,常有部分被有意或無意拿走或損壞。再一個保存藏品相對集中的地方就是文物庫房,里面保存的藏品量質量好,數量多,更是不法分子凱覷的重要目標,一旦被不法分子侵入,將會帶來嚴重的安全風險。目前仍有相當多的博物館文物庫房為老式建筑,長期的使用造成建筑物墻體開始松散,門窗密封性能減弱,防護較為薄弱,不僅有其門窗較易被破壞而直接威肋藏品安全,甚至墻和地面也存在被打洞侵入的可能。
火災與水災是各大建筑物的最大安全隱患,博物館一旦發生火災與水災,里面的展品將會化為灰燼或嚴重損壞,所以說火險和水險是博物館安全的兩個大敵。1994年吉林市博物館因為火災而造成幾千件文物損毀,就是最好的警示。博物館引起火災事故的主要因素:一是展廳大量照明燈具、音響、多媒體設備、電動模型等設備同時使用,用電增多,負載增大,長時間使用電線出現老化現象,極易引起火災的發生;二是辦公區工作人員在下班閉館后沒有及時關閉電腦、空調、充電器、取暖器、電熱寶等設備;三是對明火、火源、易燃易爆物品控制不嚴、管理不善;四是在展覽施工籌備期間,需要使用油漆、噴漆、電氣焊作業,大量可燃材料的出現易引發火災;五是有一些博物館為了增加收入,將部分房屋出租作為娛樂場所,安全隱患脫離管理造成更多的火災隱患;六是不法分子縱火破壞;七是觀眾流動性大,一些觀眾有吸煙的習慣,隨身常帶有氣體打火機、液體打火機,如果監管不到位,一根燃燒的火柴和未熄滅的香煙都可能引發一場火災;八是聲、光、電等現代科技手段在博物館展示中的廣泛運用,展柜背面和場景隱蔽角落安裝的設備和布線,由于通風不良及檢修困難等因素,電器及線路發熱引發的火災事故,對博物館是巨大的安全威脅。加之一些展品本身就是易燃物品,如書畫、服裝、動植物標本等,遇火即燃。而且一些保管藏品的包裝盒、匣也是可燃物。水災隱患主要因素:一是老建筑博物館內部取暖設施為老式鐵材質暖氣,長久以來暖氣被氧化銹蝕,在注水時容易發生崩裂漏水現象;二是各別博物館為文物安全起見將文物庫房設立在地下,這看起來安全,實則更增加了另外一種安全隱患水災。如果庫房暖氣爆裂,或者夏季暴雨時節,發生暴雨灌溉的現象,文物安全將大大受到影響。
為讓藏品發揮更大的作用,各大博物館通常采取增加館際交流的方法,讓展覽走出去引進來。較大的博物館每年除本地區舉辦的臨時展覽,對外交流展也逐漸增多。在展覽中展品頻繁更換,藏品的不安全因素增大。特別是交流展中,展品的長途運輸,是安全監控及防范的重點。展品進入展廳和展品撤離展廳過程中安保措施極為重要。展品從出庫移動到館外,再從館外運輸到展覽地點,許多展藏品都是在轉移過程中丟失或損壞的。并且,每一次包裝、搬運和拆裝都要施加一定的力量,都可能造成藏品一定的磨損。藏品在館內外搬運移動中,盡管博物館都制定了安保措施,但極易因工作疏忽、準備不足或保護不到位而讓不法分子有機可乘。此外,許多博物館專業人員僅負責大綱的撰寫和展覽的策劃及指導,把布展、撤展及展覽輔助品制作等承包給設計展覽公司操作。而展覽公司的施工人員流動性強且大部分缺乏專業培訓,布展、撤展往往比較馬虎毛糙、磕磕碰碰,損傷展品外觀的情況屢見不鮮,增加了展品破損的風險。在對藏品進行研究中對藏品進行拍照,藏品進行修復過程中需要提取藏品出庫,這些都對藏品的安全造成很大威脅。
以上是藏品可能發生的安全風險。為了更好的提高藏品安全防范意識,使藏品不受到更大的損害,制定完善的安全保衛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博物館安全工作應責任到人,并且由主管領導將工作落實到實處。由專人負責緊急預案的撰寫、策劃、組織、協調、實施。至少要制定兩套以上的緊急安全預案。為了方便各部門的協調能力,應該由主管領導直接負責。并且定期舉行各部門安全防范演練,達到如有緊急事件發生全館人員立刻聯動起來的效果。因為安全工作的重要性,館領導平時應該加強監督和檢查工作,并且,經常觀察安保人員的精神狀態,給予安全保衛人員更多的關心和鼓勵,預防監守自盜等情況的發生,將安全隱患發生幾率降至最小。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展廳的文物保護,應先從展柜的材質上進行提高,將傳統的木質展柜換成耐磨損、不宜變形、耐火、耐腐蝕的鋁合金材質,提高防護設施的防護能力。另外將展柜鎖具的位置安裝在展柜的底部,鎖具選擇正規廠家帶有磁性的防盜鎖,從而盡可能的增加盜竊難度,延長人為盜竊時間,為抓住盜竊嫌疑人爭取更長的時間。展柜鑰匙的管理要分人、分級管理。展柜上面的玻璃應使用自身防護能力較好的材質,如防彈、防砸、防紫外線、高透清潔、夾膠玻璃等,不論使用何種材質的玻璃,必須保證即使玻璃被破壞,玻璃也不會全部垮塌。因為如果玻璃垮塌,就算展品未被不法人員破壞,也會被玻璃砸壞,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因此如果受資金投人的限制,只能使用普通的玻璃或鋼化玻璃,必須進行貼膜處理,防止玻璃被損壞時垮塌,這樣不僅能夠避免損壞展品,而且可以避免對觀眾造成傷害。一些不具備安裝價格較高防彈、防砸玻璃條件的博物館,應在開館期間,在各個展廳分別增派全天候看管人員。
藏品庫房的安全應先從建立完善的庫房出入安全管理制度開始,目的是為了杜絕除文物保管員以外的任何館內工作人員及外來人員進入藏品庫房的可能。其次,嚴格規范藏品的出入庫手續,所有提取藏品原由都填寫相應的提取憑證,提取憑證應認真填寫,確保準確無誤,并且由主管領導簽字同意,方可提取出庫。無論何人,何種理由提取藏品,都必須嚴格遵守庫房出入安全管理制度。藏品保管員進入藏品庫房應佩戴工作證,根據制度填寫庫房日志,記錄每次進入藏品庫由,其它因工作需要進入藏品庫房的工作人員及外來人員應嚴格根據藏品庫房出入庫制度填寫外來人員出入庫憑證,并由主管領導審批后才可進入庫房,庫房管理人員在整個過程中應全程陪同。如藏品需要出庫,還必須填寫藏品出庫憑證,寫清藏品出庫事由。藏品入庫需填寫藏品入庫憑證。如研究人員需要直接接觸藏品,保管員應做好相應的藏品保護措施。
為杜絕監守自盜,以假換真等事件的發生,藏品庫房的鑰匙應由保管部和安全保衛科兩個部門共同管理。藏品庫房門鎖應由至少三人以上共同開啟。
從工作人員及外來人員進入庫房開始,監控室工作人員就應該進行全程監控,電子監控設備自動記錄進入庫房人員的身份、進庫時間、出庫時間等信息及影像資料,一旦發生事故這些將是查清事故的有力證據。
在博物館的日常消防安全管理中,應定期的聘請消防專家為全體工作人員進行消防知識、技能的教育和培訓,并且組織 滅火和應急疏散預案的實施和演練,讓大家熟悉和掌握消防設施的功能和操作規程,做到未雨綢繆。這樣的學習和演練不僅可以減輕博物館消防安全隱患,同時也提高了職工的消防安全知識水平及自我保護意識。日常也應該注意消防報警設備、滅火器材和消防安全標志的維護保養,確保在有緊急狀況發生的時候消防設備運轉正常。火災發生時及時確認火災發生點,隨后立即報火警,并向消防主管人員報告,隨即啟動滅火和應急疏散預案。如果日常檢查發現消防設備故障,應第一時間告知安全負責人進行解決,避免消防安全事故的發生。平時應確保緊急出口、消防通道的暢通,安全疏散指示標志、應急燈應完好,防火卷簾下無堆放物品。
展覽公司的工作者來自不同地區,他們的身份確定非常重要,經過公安部門的身份確定后,展覽施工進場之前嚴格辦理進館臨時工作證,并對施工隊進行展覽安全施工教育,簽訂安全施工協議。藏品布展過程中應由專業人員進行展品的核對、展品的包裝、搬運途中的保護等事項。藏品在館外進行運輸,護送工作應交由專業的安保公司進行押運,并對搬運過程進行全程的監控記錄,并制定相關的緊急預案措施。如,運輸工具在運輸途中出現故障,或遇到暴雨、大霧、暴雪等惡劣氣候,要有相應的緊急預案。并投保運輸安全險,轉移或減少風險損失。日常開館期間,安保人員第一件事情就是對進入館內參觀的觀眾進行安全檢查,這是確保觀眾和藏品安全的有效制度。任何妨害公眾安全的物品,如打火機、管制刀具、易燃易爆物品等,都禁止入館。
結論
本文根據存在的盜竊、搶劫風險,提出加強木質展柜與玻璃的抗破壞能力,建立完善的庫房出人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庫房鑰匙、展廳展柜鑰匙管理制度,充分利用現代監控系統等防范措施。根據火災風險,提出采用多樣化的博物館消防安全管理模式,提高相關人員的消防安全意識,注意消防安全設備的及時更新與保養等防范措施。根據布展、撤展及交流展覽損壞的風險,提出了加強展藏品在移動過程中的監控和管理防范措施及加強對觀眾的一些必要性檢查等多個方面的防范措施,日常工作中我們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及時發現存在的安全隱患,并且把它消滅在萌芽階段,防止藏品安全事故的發生。
〔參 考 文 獻〕
〔1〕劉振泉.淺談博物館安全防范系統設計〔J〕.科技資訊,2012,(11).
〔2〕李彬.論樓宇自控系統在博物館建筑中的作用〔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2,(06).
〔3〕王永武.談博物館的防火措施及安全管理〔J〕.武警學院學報,2012,(06).
〔1〕項隆元.關于博物館學術語規范性的問題與思考〔J〕.東南文化,2013,(01).
篇2
[關鍵詞]故宮失竊案;人防;博物館;安全防范
[中圖分類號]G2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02-0112-02
2011年5月8日,一個身高不足1.6米、被馬未都稱為“土賊”的山東農民,闖入了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的故宮,盜走了展館內的9件寶物,一時間輿論嘩然。在公眾的想象中,北京故宮一直是國家最高級別的文保單位,安保措施應是“滴水不漏”。歷經幾十年的發展,故宮的安全防衛工作幾經演變,已經形成了“人防、技防、物防和犬防”的四道防線。然而,一個“蟊賊”石柏魁卻沖破了這道讓故宮引以為傲的防線。案發后,北京警方在案件調查中了解到,嫌疑人石柏魁兩次未買票,均成功混入故宮。盜竊前,又成功躲過故宮“20米一人”的清場工作。此后,石柏魁關掉電閘,造成齋宮包括攝像頭等在內的技防設備失效,他從容打開裝飾展板后進行盜竊。晚上,故宮巡查人員在發現嫌疑人后,石再次逃逸,并在車底躲過了全宮搜索,翻墻而去。
目前,故宮在一級風險地點裝有先進的設備和至少三種復核手段。其中,珍寶館是重點巡查區域,館內外紅外線、微波、聲音等多種報警器探頭24小時開啟,可全方位監視,沒有空白點。在故宮中央控制室,保衛處工作人員24小時面對40多臺顯示器,故宮內任何地點一旦出現報警,系統將自動錄像,并有三種以上的技術手段進行復核。如發生意外,會立即通過專線電話上報。以人數來說,故宮保衛處被稱作“京城第一保衛處”,人數超過240人,下設警衛隊、技術科、防火科等8個科室。故宮每天閉館后,還有至少1600個防盜報警器、3700個煙感探測器和400個攝像頭在運行。
為什么四道聯防機制以及堪稱嚴密的安保措施都未能阻止偷盜事件的發生?據故宮安保方面透露,2011年5月8日晚上(案發當晚),保衛處值班室曾發現齋宮所處的東區停電的“報警”,但值班人員以為是雷電降雨所致,沒有及時進行巡查。而當晚發現嫌疑人的巡查人員“年紀大”,跑不過嫌疑人。對此事件,有專家稱,多年來的平安無事,讓故宮安防麻痹了。事實的確如此。案件偵破后,北京警方與故宮方面座談交流提升安防工作時,指出故宮的安防有多處“需要提升”。其中第一點就是“進一步提升認識,提高對故宮內部安全防范工作的重視程度”,即提高安防工作責任心和安全防范意識。談及故宮失竊案,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長劉超英明確指出,目前博物館安保技術已無懈可擊,但最大的漏洞在于安保人員的意識和責任心。浙江大學文物及博物館系系主任嚴建強分析說,故宮的安防體系應該是很好的,關鍵問題還是出在人上面,“人的責任心是保衛的最后一道防線”。也就是說人防工作沒有做到位。
故宮失竊案給全國各博物館敲響了警鐘。目前,全國各大博物館在文物安全防范工作中盡管各有特點,但基本都借鑒了故宮以人防、物防、技防相結合的安全防范經驗。實踐證明,“三防”一體的文物安全防范體系確實是行之有效的、比較科學的安全防范體系。博物館是文物、標本、資料的收藏、保護、研究、展示機構,是國家必須嚴加防護的要害部門之一。文博工作的前提就是安全,安全是文物工作的基石,是文物保護的永恒主題,任何時候都不能有半點松懈。只有文物安全有了保證,才能順利開展其他各項工作。而博物館的藏品保護與展示功能又決定了博物館安全防范工作所面臨的復雜局面。正如湖北省博物館常務副館長萬全文在談到博物館安防工作時所說“目前博物館安防問題的壓力非常大。現在社會比較復雜,覬覦博物館文物的不法分子越來越多,我們面臨的安防壓力很大。”
我們知道人防、物防和技防是安全防范的三個范疇。人防和物防是古已有之的傳統防范手段,它們是安全防范的基礎。人防、物防,顧名思義就是通過人力、物力進行安全防范,比如人員巡邏、站崗等防范措施。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這些傳統的防范手段也不斷融入新科技的內容。技防則是通過現代科學技術進行安全防范,比如電子監控、電子防盜報警等技術手段。三防中,物防是基礎,人防是保證,技防在其建筑的平臺上才能發揮作用。否則,再先進的安全技術防范,沒有人防保證,發現了罪犯也無法抓到。做好安全保衛工作,人為因素是第一位的,是做好安全保衛工作的前提。故宮的物防、技防水平在國內堪稱一流,然而,再先進的安防技術,再堅固的物防設施,缺少了人防這一起決定作用的重要方面,也會被“土賊”輕而易舉地洞穿防范體系,也無法保障防護目標的安全。可見,人防在三防體系中是起決定作用的。
2008年,我國開始實施博物館免費開放政策,目前全國已有1700多座博物館免費開放。博物館的各類安全風險、安全隱患也與日俱增。免費開放使博物館安防工作受到了空前重視。在加強物防建設、構筑堅固的物防體系的同時,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大批先進的技防設備投入使用,技防水平有了飛躍式的發展。但科技畢竟不是萬能的。在物防和技防不斷完善的同時,必須注重人防建設,清醒地認識到人防對博物館安全防范至關重要。任何物防和技防設施,離開了人防的保障,都將失去其防范效果。比如現在博物館的安防系統主要以視頻監控為主,通過管理人員查看顯示大屏上的圖像來發現緊急事件。一方面工作人員不可能時時刻刻盯著大屏幕,另一方面,現在博物館越建越大,監控點數越來越多,不可能將所有的監控點同時顯示在大屏幕上。而且,目前大多數博物館的安防系統還不能和公安系統、消防系統有效聯動。東西丟了再報案,建筑失火了再通知消防,對于博物館這樣的單位,延遲一分鐘就會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談到人防,我們通常所說的人員巡邏、站崗等防范措施只是人防的具體表現形式。文物安全防范中的人防是指利用人的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地采取措施實現對防護目標的防護。這里所說的主觀能動性包括值班人員的工作責任心、安全防范意識、工作積極性以及認真履行崗位職責的能力等。故宮失竊案所暴露出來的人防方面存在的問題,實際上在全國博物館系統普遍存在。目前,博物館系統安全保衛人防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表現在:單位安全管理機制不夠完善;文物安全保衛隊伍政治性不強、業務不精通、責任心不強、紀律性不強、法律意識淡漠現象普遍存在;職工的職責權限界線不明確;監督手段和管理制度缺乏執行力度;職工責任心、紀律性不強,法律意識淡漠。
文物工作中,安全是底線,安全得不到保障,文物工作將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做好博物館文物安全保衛工作必須從人防、物防、技防三方面下功夫。在博物館,盡管可以采用種種技防、物防手段,但最關鍵的人的因素不可缺失,人防是第一位的。
完善管理抓人防,做好人防工作說到底就是在管理上下功夫。具體應在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首先,要通過各種學習、考核、培訓,造就一支政治性強、業務精通、作風正派、工作負責、勇于奉獻、年富力強的安全保衛隊伍。一支精明干練的文物安全保衛工作隊伍是博物館文物安全保衛工作的堅強保障。安全保衛隊伍的素質如何,直接關系到文物安危。因此,博物館在安全保衛隊伍建設上,首先應挑選政治可靠、工作責任心強、年富力強、能夠認真負責、勇于奉獻、嚴守紀律的人員從事文物安全保衛工作。還需通過組織各種安全學習、培訓、考核、演練,提升、保持安全保衛隊伍的戰斗力。
其次,要依據崗位特點制定完善相應的崗位職責,切實明確崗位職責權限,建立完備的職、責、權管理體系,使相關人員明確各自承擔的責任和權利。隨著博物館免費向社會開放的逐步實施,各個博物館在逐步建立健全,完善規章制度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安全管理制度可以說已經趨于完善,關鍵在于制度的落實。
再次,單位組織專人加強日常監督,通過嚴格的獎懲制度管理崗位工作。嚴格做到令行禁止,賞罰分明。這方面,尤其是單位領導要帶頭遵守單位規章制度。完善的制度需要認真落實到位,必須實行安全責任分級負責制,將安全責任層層細化,落實到崗位,落實到人,通過日常嚴格監督檢查,才能充分發揮依靠制度實現科學嚴格管理的目標。
最后,通過開展經常性的法制教育,結合實際案例,總結經驗教訓,強化職工對文物藏品的法律保護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