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術后護理范文

時間:2023-03-21 05:49: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食管癌術后護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食管癌術后護理

篇1

關鍵詞 護理學 食管癌 術后 管道護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1.175

胸腔閉式引流管的護理

胸腔閉式引流管的護理是術后護理的重點。胸腔閉式引流管的作用是排出胸腔內氣體和液體,使肺或余肺能很好地膨脹,防止術后胸膜腔感染。觀察引流管中流出胸液的顏色和量,以便及早發現出血、感染、乳糜胸等情況。引流管要經常擠壓,以免管口堵塞,保持通暢。擠壓方法:站于患側,擠壓位置應距胸壁10~15cm,太近易引起疼痛,太遠則影響擠壓效果。擠壓時兩手前后相接,用力捏住引流管,使引流管閉塞,兩手的示指、中指、無名指、小指指腹用力快速交替擠壓引流管近患者端[1]。注意水柱流動情況,正常情況下術后第1天引流液為紅色,量100~400ml,如排出大量鮮紅色血液或術后每小時排出液超出100ml,持續2~3小時呈鮮紅色并有較多凝塊,病人出現心率增快、血壓進行性下降、尿少等容量不足的表現,表示有活動性出血,應及時報告醫生,并做好再次開胸止血的準備。拔管后若仍有胸液從引流管口漏出,應及時更換敷料。本組有1例于術后第4天發現胸液呈咖啡色,給予加強營養液的滴注及護理,使吻合口瘺自愈康復出院;另外1例吻合口瘺發生于術后第5天,病人自覺突發性胸骨疼、胸悶、氣促,經X線提示胸腔包裹性積液,及時進行胸腔閉式引流。

胃管的護理

保持胃管的通暢,如有堵塞可用少量生理鹽水低壓沖洗。妥善固定胃管,做好標記,留有一定的長度,以免翻身或活動時胃管脫出,一旦胃管脫出,不可盲目插入,以免穿破吻合口造成吻合口瘺,注意引流液的顏色、性質和量并正確記錄。術后6~12小時內從胃管內可吸出少量血液或咖啡色液,以后吸出引流液的顏色逐漸呈淡褐色或淺綠色,若吸出胃液呈鮮紅色血性液,需嚴密觀察病人生命體征變化。做好口腔護理,防止口腔感染,囑其早晚刷牙。拔管時捏住導管,囑病人屏氣,迅速拔出。拔管后觀察病人有無腹脹、惡心、嘔吐現象。

營養管的護理

營養管的固定:妥善固定營養管,做好標記,也要留有一定的長度,以免脫出或進入胃腸內,導致早期腸內營養無法進行或腸梗阻發生。一旦脫出,不可再留置。

營養液配制:營養液配制時嚴格無菌操作,每次滴入50ml,每2小時1次,后每日加倍,6~7天給高蛋白、高熱量、低脂肪、易消化全流質飲食,10~11天經口進半流質飲食。

營養液的溫度:營養液的溫度以43~46℃為宜,速度先慢后快,以少量多次為好。

營養液的滴注:營養液的滴注的輸液器應每日更換1~2次,以防出現腹脹、腹痛、腹瀉,滴注完畢應用注射器向營養管內注入小量溫開水,防止管腔異物阻塞、粘連及胃腸炎的發生。

營養液的滴注不暢:尋找滴入不暢的原因,經常巡視、檢查,及時解決。本組病例中全部采用營養管滴注,患者感覺良好,僅有2例滴注1~2天出現腹痛、腹脹。囑其患者增加活動量后癥狀緩解,病人均樂意接受和積極配合營養管滴注營養液的實施。本組有1例因吻合口瘺無法拔管外,其余均在術后11~13天順利拔除營養管后康復出院。

討 論

營養管的護理是確保手術成功的重要環節之一。認真確實做好營養管的護理是可以減少術后并發癥,減少靜脈輸入高營養液的時間,減輕病人經濟負擔,促進病人康復的重要環節。此營養管是術中在術晨留置管的引導下與胃管一起插入胃中,并與胃管分離將營養管置入十二指腸,術后腸功能恢復后營養管滴注營養液,是術后早期為病人補充各種營養物質的主要通路。

篇2

作者簡介:王雪峰(1969.12-),女,大學本科,護士長,護理師。

2005年2月-2008年8月,我科共行食管癌根治術153例,術后發生胃癱5例,經積極治療,精心護理,均痊愈出院。現將其原因分析及護理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5例,男4例,女1例,年齡55~67歲,均行胃-食管主動脈弓上吻合。術后5~7天排氣后夾閉胃管,停胃腸減壓后,患者出現腹脹,惡心。再次引流出大量胃液800ml/d~1000ml/d,腸鳴音減弱,血常規。電解質指標在正常范圍。消化道造影提示:胃蠕動消失,經過保守治療及精心護理,均痊愈出院。

2 原因

2.1 手術解剖因素:手術破壞了正常的解剖結構,使胃排空失調,胃處于持續擴張狀態,使胃壁肌肉過度伸長失去了收縮功能[1]。

2.2 神經調節因素:胃部分切除時切斷了迷走神經,阻斷了胃興奮沖動的傳導。術中應用對交感神經系統也有興奮作用,使胃腸道蠕動受到抑制。

2.3 心理因素:病人術后過度緊張,發生胃癱后感到失望、無助、憂慮,致使胃腸道激素分泌和調節功能受到影響,加重了胃腸道交感神經的抑制活動。

3 護理干預

3.1 心理護理:發生胃癱后病人和家屬均感到緊張、恐懼,擔心預后情況。并對手術和治療失去信心。因此,應向患者耐心解釋胃排空障礙的原因,并鼓勵多下床活動,促進胃排空,多鼓勵多理解,使其消除緊張情緒,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

3.2 胃腸減壓的護理:本組病人發生胃癱時均未拔除胃管,避免了反復插胃管對病人的創傷。胃管妥善固定,定時擠壓,保持通暢,觀察并記錄胃液的顏色、量、性質,確保負壓的持續性和有效性,待胃液量減少至500ml/日時,間斷夾閉胃管,病人無不適主訴拔除胃管。

3.3 腸內營養:早期腸內營養是促進胃腸道早期恢復,維持腸道黏膜的完整性和免疫能力,減少術后并發癥的重要措施[2]。 本組病人均留置鼻腸管,給于灌住腸內營養液{選用德國華瑞公司生產的瑞素營養液},用輸液泵持續泵入,術后第一天泵入營養液500ml,20ml/h,術后第二天泵入1000ml/h,40ml/h,第三天泵入1500~2000ml,60~80ml/h。然后按80ml/h持續泵入。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做好對癥處理。

3.4 藥物的應用:可應用胃動力藥物,以促進胃腸功能的恢復,本組病人我們應用的藥物有東莨菪堿10mg靜脈注射,每日2次,胃復安10mg靜脈注射,每日2次,嗎叮啉10mg胃管內注入,每日3次,并夾閉胃管30-60分鐘。使用胃動力藥物過程中要掌握給藥的劑量。方法和副作用。

3.5 飲食護理:循序漸進的飲食計劃對胃癱病人有幫助,少量多餐,以流質為主有利于胃的排空。拔除胃管后第一天給于流食,20ml/次,6次/日 第二天給于流食50ml/次 6次/日 第三天給于流食100ml/次,6次/日,第四天流食全量,流質以不加糖的米湯‘菜湯、果汁’為主,以免血糖偏高對機體產生影響,全量流質進食3d-5d后改為半流質,4周后給于普食。

篇3

關鍵詞 食管癌 手術 并發癥 護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337

食管癌,是發生在食管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占所有惡性腫瘤的2%,是常見的消化道腫瘤之一[1],在治療方面首選手術,但其并發癥較多,必須做好術后護理,以提高患者的康復和生活質量,現將護理經驗分析如下。

臨床資料

2009年1月~2011年3月收治食管癌手術患者195例,男112例,女83例。本組出現并發癥25例,年齡48~79歲,平均63歲。術后出血2例,頸部吻合口瘺3例,胸部吻合口瘺2例,乳糜胸2例,心律失常2例,肺部并發癥8例,吻合口瘢痕攣縮狹窄6例。

臨床護理

術后出血:是術后早期最常見的并發癥,一般發生在12小時內,患者主訴口渴、心悸、呼吸困難,檢查發現面色口唇蒼白,心率增快,血壓下降。短時間出血量較多往往迅速出現休克癥狀,護理人員應嚴密觀察患者病情,發現異常應及時報告醫生病作妥善處置。重點觀察生命體征及引流液的顏色、性質、引流量等。

心律失常:緊張、手術創傷、麻醉、術后疼痛等均可心律變化。本組術后發生心律失常有2例患者,要密切觀察病情,及時處理病情變化,保證患者安全,避免嚴重并發癥的發生。心律、心率異常應延長吸氧時間,給予心電監護。本組患者經控制輸液速度,積極抗心律失常治療而治愈。

吻合口瘺:為嚴重并發癥,大多發生在術后5~10天,術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臨床表現為切口紅腫、發熱、胸悶、胸痛、呼吸困難、血壓下降等,處理方法為:停止進食、及時引流、補充營養、維持水電解質平衡、應用抗菌藥。經上述措施后若無愈合趨勢,應考慮空腸造瘺術、成形手術。為防止吻合口瘺的發生,術后需嚴格禁食并將胃管接上負壓器持續吸引,保持有效負壓。腸蠕動恢復后可拔除胃管,當日可飲少,次日進流質,以后逐日增加。進食時患者應坐起,防止嗆咳。

肺部感染、肺不張此類患者往往多數術前合并呼吸系統疾患,加之術后不敢用力咳嗽,痰液不能排出,導致肺部感染或肺不張。患者入院后即加強呼吸功能訓練,術后及早指導患者做深呼吸運動,通過翻身、叩背協助排痰。采取正確臥位,減少墜積性肺炎的發生。選擇有效的抗生素,霧化吸入2次/日稀釋痰液。

膿胸:主要發病原因是長期進食不良及腫瘤消耗導致體質差,身體抵抗力弱,以及手術分泌物污染胸膜,可抽出渾濁胸腔積液,如發現應及時行胸腔閉式引流術,應用有效抗生素,并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飲食,少量多次輸血。

綜上所述,加強對食管癌手術后的圍術期護理干預,可提高手術的成功率,預防術后肺部并發癥,促使患者痊愈。

篇4

【關鍵詞】 食管癌;十二指腸營養管;腸內營養;護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377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5099-02

食管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全世界每年約有30萬人死于食管癌。我國是食管癌的高發地區之一,平均每年約15萬人因食管癌去世,發病年齡多在50歲以上。食管癌患者多數合并有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食管癌術后禁食期間行腸內營養支持是術后護理和治療的重要措施,可糾正負氮平衡,有利于吻合口愈合,減少患者術后輸液量,促進腸蠕動,并且該方法方便、安全,費用低廉[1]。我科2006年8月——2009年10月收治376例食管癌患者行手術治療,術中常規放置十二指腸營養管,術后行腸內營養支持治療,均獲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共計376例患者,其中男244例,女132例;年齡41-83歲,平均年齡約62歲。行食管-胃頸部吻合術31例,食管-胃胸內吻合術338例,結腸代食管術7例。術后發生吻合口瘺7例,其中頸部吻合口瘺6例,胸內吻合口瘺1例。

1.2 十二指腸營養管的選擇 十二指腸營養管的內徑和質材選擇對患者的舒適度及營養液的選擇有較大的影響。最小的內徑是1mm的醫用硅膠管,此類管只能適用于管飼配制好的粘性較小流動性好的營養液。行腸內營養較早的張大為認為,管腔直徑粗的比細的好,大管腔的營養管適用于已加工的食材和原始食材配制的營養液,患者的心理及胃腸道較易適應,但會增加患者鼻咽部不適感。總之,應根據術后患者使用的營養液選擇相應的營養管或根據營養管的大小選擇營養液。

1.3 十二指腸營養管放置方法 術前經鼻置入胃管,在手術中切斷食管前將胃管拔出稍許以防切斷,切斷食管后在胃管縫牽引線后將胃管后撤至看到胃管側孔,然后將十二指腸營養管經胃管帶入,再將十二指腸營養管置入十二指腸,檢查無誤后固定十二指腸營養管。

1.4 營養液的選用 腸內營養膳食常分為三大類:完全膳食、不完全膳食及特殊需要膳食。

1.5 腸內營養的給予方法 全麻術后第2天可經十二指腸營養管注入5%GS50ml+10%KCL10ml,每日2次,以刺激腸蠕動。第3天開始經十二指腸營養管采用重力勻速滴注或泵持續泵入腸內營養液,以50ml/h泵入總量為1000-1500ml。逐日根據患者情況調整,但每日總量不超過2000ml。手術后第6、7天開始經口進流質飲食后,逐步增加口服量,營養液灌注量應逐漸減少,以過渡到順利拔除十二指腸營養管。一般12天左右無吻合口瘺可試飲水少許逐漸為流質飲食后12-14天可拔管。

2 十二指腸營養管的護理

2.1 心理護理 因經十二指腸營養管行腸內營養為持續進行且時間較長,病人可能出現焦慮、悲觀、厭煩心理。護士應術前向患者宣傳留置營養管帶給患者的好處,告知患者營養管很細,會有輕微不適,但可以耐受,術后應配合醫生和護士保留好營養管,不要隨意拔出。解釋腸內營養對術后康復的重要性,告知患者配合要點,鼓勵患者表達其感受和想法,讓患者有充分的思想準備,積極配合,保證管喂的順利進行。同時介紹成功病例。

2.2 十二指腸營養管的護理 妥善固定營養管防止滑脫,先在十二指腸營養管緊貼標記上緣用棉線將十二指腸營養管系緊,然后系在枕后,再用膠布將十二指腸營養管固定在鼻翼及耳廊處,緊貼面頰、耳廓、枕后處應防止壓瘡。加強看護,防止因患者牽拉滑脫,夜間患者睡熟時用約束帶固定手腕,松緊適宜。翻身時防止引流管受壓、牽拉、滑脫。保持營養管通暢,每次滴注前先測量營養管的長度,確定營養管在位,用溫生理鹽水沖洗營養管證實通暢,方可滴注。保持營養管端口清潔,使用前后無菌紗布封好端口[2]。

2.3 營養液的護理 定時、定量、恒速滴入或持續泵入,配好營養液掛時間一般不超過8小時,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預防營養液污染,配置容器每天消毒,每次清洗輸液管,每天更換。同時注意營養液要配制均勻以防堵塞營養管,管飼前后用溫水沖管1次。

2.4 患者 床頭抬高30-40度或半臥位,以免嗆咳、嘔吐。灌注完畢后維持半小時至1小時,防止因過低,食物逆流發生誤吸。

2.5 口腔護理 每日口腔護理2次,以保持口腔清潔。定期刷牙,為防止嘴唇干裂,可用潤唇膏滋潤嘴唇。

3 結果

所有患者均能很好的耐受鼻十二指腸營養管的留置,其中4例患者頸部吻合口瘺置管時間較久,最長1例置管23天后拔管,均能耐受。7例飲水嗆咳的病例經營養管給液從而保證了患者每天需要的水分量。本組病例置管一般在8-11天,平均9天,均治愈出院。

4 討論

食管癌根治手術,創傷大,并發癥嚴重,有效的胃腸減壓及營養支持至關重要。術后行十二指腸營養管腸內營養有以下優點:可以促進腸蠕動的恢復;可以減少輸液量,避免因大量補液引起的輸液反應等并發癥;患者可早期下床活動,利于預防腸粘連,深靜脈血栓形成;有助于減少肺不張、肺部感染;使用簡單,操作方便;經濟實惠[1],與腸外營養比較可節省約2/3的營養支持費用;明顯縮短了住院時間,與既往未行腸內營養相比住院日縮短了平均5天。

5 結論

食管癌術后行十二指腸營養管腸內營養方法簡單實用,患者耐受性較好,應常規放置。術前術后應該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消除其顧慮,使其配合臨床治療。術后還要注意營養管的固定,避免脫出或滑入腔內,注意確保營養管的通暢,尤其是長時間留置十二指腸營養管的患者更要注意加強護理。

參考文獻

[1] 黎介壽.我國臨床營養支持的過去與未來[J].中華外科雜志,2001,39(1):17-18.

篇5

關鍵詞 食管腫瘤 吻合口瘺 護理

資料與方法

~7年對19例食管癌患者行食管癌切除術男1例女6例年齡8~7歲術后發生頸部吻合口瘺11例男8例女例吻合口瘺發生時間在術后~1天。本組9例于頸部吻合口瘺發生后周愈合例于周愈合。

臨床表現:11例均于術后~1天出現發熱體溫8℃左右患者神志清楚精神差煩躁不安、失眠、多汗、自訴全身不適頸部傷口出現紅腫、壓痛、皮下氣腫傷面有膿性滲出液。

認真進行病情觀察做好心理護理。

加強營養護理:食管癌患者術前常伴有營養不良、水電解質紊亂術后禁食、持續胃腸減壓亦易引起營養不良、水電解質紊亂而圍手術期患者營養不良、貧血、低蛋白血癥等使吻合口瘺發生的危險性增加。11例術晨均給予留置胃管和十二指腸硅膠營養管具體方法:將胃管和十二指腸硅膠營養管用黑色手術縫線捆扎遠端預留15~cm以保證胃管遠端位于胃內術中手術醫生將營養管遠端置于十二指腸下部而且不能脫落體外部分連同胃管一起固定于鼻翼部。術后采用全胃腸外營養與腸道內營養相結合隨時評估患者營養情況根據需要供應足夠的熱量、水分、蛋白質、微量元素。術后靜脈滴注全胃腸外營養5天第1小時~滴/分觀察病人無不適后將滴數調整為~6滴/分小時滴完各班均定時觀察滴數保證滴注順利防止護理不當引起輸液反應及營養供給不足。因為長期全胃腸外營養支持可導致胃腸黏膜萎縮、腸道菌群移位甚至損傷免疫系統[]。而腸內營養更符合生理要求利于機體內環境的利用。本組除例術后1周因為仍感腹脹不適繼續采用全胃腸外營養支持外其余8例于術后6天開始自十二指腸營養管注入安素、牛奶、果汁、米湯、肉湯、菜湯以及遵醫囑注入9%氯化鈉+1%氯化鉀液等劑量由少到多每次5~1ml,速度約5ml/分每小時1次漸增至每次ml15ml~5ml/日注意觀察注入營養液后的效果。本組11例均出現程度不同的腹痛、腹脹、腹瀉與便秘經過及時調整營養液性質及滴注速度癥狀得到明顯緩解。通過十二指腸營養管鼻飼流質飲食避免了全胃腸外營養導致的導管感染、微量元素缺乏、胃腸黏膜萎縮等并發癥促進了瘺口早日愈合降低了費用。

給予口腔護理做好健康教育教會患者自我防護方法。

篇6

論文摘要食管癌患者手術后通過鼻胃腸管直接向腸道提供營養物質,使用時注意營養液流入的速度與溫度、營養液反流、防止脫管、防止感染、營養管道堵塞等問題,大多數患者使用后營養狀況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是一種操作方便、經濟、安全的營養補充方法。

資料與方法

我們對110例食管癌術后的患者進行腸內營養,均為食管癌術后患者,其中男78例,女32例,年齡40~70歲,平均55歲。

方法:術晨將鼻腸營養管前端插入胃管前端的側孔內并與胃管前端30cm捆在一起,經一側鼻孔置入胃內,術中吻合結束后將胃管放于胃竇內,將營養管插入十二指腸降部,抽出引導鋼絲。

應用和護理:使用方法:建立患者使用腸內營養登記表,記錄手術方式,營養管的放置方法、位置。術后第1天給予生理鹽水500ml+10%氯化鉀20ml經鼻腸管以50ml/小時均勻輸入,患者無腹痛,腹脹不適,術后第2天給予生理鹽水500ml+安素(能全素)3匙,以50~100ml/小時均勻輸入,以后逐日增加,5天以后可以增加魚湯、肉湯、蔬菜汁等,一般術后4~7天腸蠕動恢復后拔除胃腸減壓管,同時嘗試經口進食,鼻腸管一般在術后能正常進食后即可拔除。

并發癥的觀察和護理:①注意營養液的速度與溫度:按計劃設置營養液輸入量,控制滴注速度,太快容易發生腹瀉、腹脹、惡心,太慢則不能完成輸液量。保證營養液溫度合適,可以使用恒溫加熱器使輸入的營養液保持在38℃;過燙易燙傷腸內膜,過冷易引起腹瀉。②營養液反流:多發生于胃腸道蠕動不良存在腹脹或營養液輸入速度過快,發生惡心、嘔吐,腹脹。輸入過程中,指導患者在病情允許情況下取半臥位,輸注速度增加不宜過快,沖洗推力不宜過大;觀察患者體溫變化,有無腹痛、發熱等表現,發現異常及時停用腸內營養并及時處理。③防止脫管:脫管主要與鼻腸管固定不牢以及患者煩燥,自行拔除有關,術前要向患者解釋腸內營養的重要性,活動時注意保護鼻腸管,加強巡視,發現有松動,應及時固定。若鼻腸管滑出,可插人導絲后重新置管于胃內,患者右側臥位易使鼻腸管隨胃蠕動到達十二指腸[1]。④防止感染:由于鼻腸管患者缺乏對口腔腺體的刺激,而使唾液分泌減少,容易引起細菌滋生,并發感染。因此需每日進行口腔護理2~3次。為確保衛生要求,每日需更換輸液瓶、輸液器1次,每次輸注完畢后用開水沖洗輸液瓶、輸液器。⑤營養管道堵塞:導管不暢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腸內營養液沉淀或腸內黏液凝結造成,這種情況應以預防為主,每次營養液輸注完畢都應使用30ml溫開水沖洗管道,以保證再次使用不至于管道不暢。注射藥物應碾碎充分溶解后注入,并在注藥后用溫開水20ml沖洗管腔,以預防藥物和營養液在管腔內凝結成塊造成的堵塞。另一種原因是管道打折或打結,可用導絲將導管伸直。

健康教育:多數患者及家屬不了解鼻胃腸管和腸內營養,有懼怕心理,尤其是經鼻插管的不適感,使患者不易接受,甚至產生抵觸情緒。另外,有的患者對腸內營養持懷疑態度,這些不正常因素對腸內營養的安全、有效實施十分不利,一旦施行過程中,出現不配合或出現輕度的并發癥,將導致患者的極度不配合,甚至拒絕應用,因此做好術后患者的心理護理和健康指導十分重要。術前應使患者及其家屬真正理解,積極配合;術后早期使用過程中,如果患者出現腹瀉、腹痛等,應更加做好解釋工作并分析其原因,給予相應的處理。

結果

110例患者營養狀況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9例出現輕度腹瀉,經減少營養液量,降低營養液濃度,減少輸注速度使癥狀消失。2例出現重度腹瀉給予止瀉藥物后緩解。

討論

腸內營養具有操作方便、經濟、安全、符合生理、療效好、患者易耐受等特點,有人指出,腸內營養克服了完全胃腸的營養(TPN)價格昂貴、易感染,微量元素缺乏的不足之處,能避免長期禁食導致的胃腸黏膜萎縮。食管癌術后采用腸內營養對病人的恢復具有以下優勢:促進腸蠕動,增進門靜脈系統血流,促進腸激素的釋放,改善腸黏膜的屏障功能[2]。

腸內營養同樣會引起各種不良反應和相關問題,這就需要醫務人員加強責任心,加強管理,加強腸內營養方面知識培訓,這樣才能減少不良反應保證病人的營養供給,促進病人恢復。

鼻胃腸管的護理是腸內營養成功實施的重要環節,我們在臨床實踐中體會到,通過積極的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嚴密細心的觀察、及時有效的護理措施,能將腸內營養的并發癥降低到最低限度,本組資料表明,在認真細致的護理前提下,食管癌術后早期實施腸內營養是安全可行的。

總之,鼻胃腸管和各種合理的營養要素膳的應用使腸內營養的并發癥大大減少,隨著鼻胃腸管在各級醫院的廣泛應用其適應證也正在擴大。有跡象表明對某些患者可能是有效的基礎治療,其作用機理尚待結合細胞營養學、分子營養學、免疫營養學等多方面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篇7

中圖分類號:R735.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0)12-0049-03

食管癌多發于老年人 ,目前仍以手術根治為主 。此手術創傷大 ,術后恢復期長 ,并發癥多。舒適護理可以降低或緩解患者術后生理、心理以及社會適應等方面的不愉快 ,減少并發癥 ,促進康復。我科 2006年1月- 2007年 12月共收治 60例老年食管癌術后患者 ,并將舒適護理應用于臨床 ,效果滿意。現將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本組60例患者,男47例,女13例;年齡60~82歲,平均年齡69歲。賁門癌12例 ,上段食管癌7例,中下段食管癌41例。均在氣靜復合麻醉下行食道癌根治術,其中行左進胸手術35例 ,右進胸腹聯合手術8例,頸胸腹三切口手術7例。術后留置胸腔閉式引流管、胃腸減壓管、胃腸營養管、尿管。

1.2舒適護理

1.2.1環境的舒適護理 患者術后進入監護病房 ,環境的陌生以及監護儀器的使用等均給患者增添了恐懼和焦慮。待患者麻醉清醒后要及時主動與其溝通 ,告之監護儀器使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以消除恐懼 ,取得配合。并根據病情置患者舒適的斜坡臥位 ,將監護儀器的報警音量、熒屏亮度調至最低限度。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床鋪柔軟舒適 ,溫度 18~20 ℃,濕度 55%~60%,光線適宜。晚間要盡量使用地燈 ,嚴格做到“四輕 ”:走路輕、說話輕、操作輕、開門和關門輕 ,以減少噪音。盡可能將治療和護理有計劃地集中并最好安排在日間進行 ,以保證患者充足休息 ,促進精力和體力恢復。

1.2.2引流管的舒適護理患者術后常規留置胸腔閉式引流管、胃腸減壓管和尿管,各管道的固定不同程度地限制了肢體的活動,可導致延緩排氣等不適。因此護理過程中要妥善布管,固定管道的長度要以不影響患者床上翻身為準,并保持各管道引流通暢,防止扭曲、滑脫,密切觀察引流液的量、色、性狀,并準確記錄。對可疑不暢者要及時處理或通知醫生。①胃腸減壓管:每隔3~4h抽吸胃管1次,以保持有效的胃腸減壓,防止胃內容物引流不暢而積聚,引起腹脹以及影響吻合口愈合。②胸腔閉式引流管:每隔 2~3 h要擠捏胸引管1次,防止血凝塊堵塞引流管口,并且每次更換時注意胸引管要與身體保持同步進行,以防管道因牽拉而滑脫或是刺激胸膜引起胸痛不適。③留置導尿管:尿袋的高度不可高于膀胱區,每日更換1次,并要及時,勿擠壓尿袋,防止尿液返流引起逆行感染。術后24~48 h遵醫囑拔出尿管,對前列腺增生肥大及前列腺炎的老年男性患者,留置尿管的時間可適當延長,拔管前要定時夾管,鍛煉膀胱功能,防止拔管后引起排尿不暢、尿潴留。留置尿管期間要保持會清潔干燥,給予0.5%碘伏會陰擦洗,2次/d,擦洗前要充分做好解釋工作,擦洗時動作要輕穩,用屏風遮擋四周,以保護患者自尊 ,消除其緊張、害羞心理。

1.2.3疼痛的舒適護理疼痛對老年術后患者來說是不容忽視的問題,反復疼痛導致患者精神緊張、機體抵抗力下降,而且還可限制患者的呼吸功能和活動能力,極易發生并發癥。進行護理操作時,動作要輕柔適中,對患者的疼痛主訴要耐心傾聽,同時要表現出關心和同情。加強護患溝通,使患者精神放松,并指導一些非藥物止痛的方法,如聽音樂、看書與親友交談等來轉移注意力,從而達到減輕疼痛的目的,并告之患者必要時可使用止痛劑。對使用PCA鎮痛泵的患者,要告之鎮痛泵應用的原理和作用,保持鎮痛泵管道通暢,勿曲折、壓迫,如果止痛效果還不滿意可通知麻醉師調整止痛劑劑量。

1.2.4呼吸道的舒適護理由于術中全麻使用的氣管插管往往會引起喉嚨干痛,再加上切口疼痛等原因導致患者咳痰困難、懼怕咳嗽。一定要告知患者咳嗽、咳痰與康復的重要關系,并指導患者正確有效的咳嗽、咳痰方法。常規給予生理鹽水20ml+α靡蛋白酶 4 000 U +地塞米松 5 mg+慶大霉素8萬U霧化吸入每日3次,對咳痰費力者可視病情適當增加霧化次數或遵醫囑調整化痰藥物。每隔2h協助患者翻身叩背1次,叩背時應一手按壓切口,另一手握空心掌,由肺底部開始按照從下向上,由外向內的順序叩擊胸背部,使小氣管與肺內的痰液和小血凝塊松動利于咳出,以保持呼吸道通暢。老年術后患者大多咳嗽能力差 ,必要時可用手指輕按頸段氣管,以刺激氣管誘導咳嗽排痰。

1.2.5口干咽燥的舒適護理術后常規禁食、禁水至胃腸功能恢復,導致患者口干咽燥、饑餓不適。大部分患者喝水欲望強烈 ,甚至有吞咽口水行為。要告誡患者進食、飲水的利害關系,取得患者自覺配合。口干者可適當給予少量溫水漱口,口唇干裂時可先用溫水棉簽涂擦后再涂抹潤唇膏保濕,但注意不要多次單用溫水涂擦口唇 ,以防口唇干裂起水皰。對咽燥不適者可給予潤喉片口含,但要防止咽下。并且常規給予生理鹽水或 5%碳酸氫鈉口腔護理每日3次,以減輕口腔異味,保持口腔清潔、濕潤,防止細菌向下蔓延引起的吻合口感染。告之家屬勿在患者面前飲水、進食,以免引起患者反射性刺激加重不適。

1.2.6飲食的舒適護理本組患者術后均留置胃腸營養管一根,術后 48 h開始經胃腸營養管緩慢滴入生理鹽水 250~500ml,開始速度每分鐘 20~30滴,溫度保持在38~40℃,如無腹部不適后,次日給予能全力、牛奶或魚湯等勻漿流質 1 000 ml緩慢滴入,以后逐步增加腸內營養液至2 000~2 500 ml應用 ,速度可逐漸增加至每分鐘 100~130滴 ,并且是 24 h勻速滴入。滴注過程中要加強巡視 ,如有腹脹不適可視情況給予減慢滴速或是暫停使用。滴注開始和結束前都要用 20~30 ml溫開水沖洗營養管 ,防止管腔堵塞。滴注完畢后患者要斜坡位臥床30min,以防營養液返流。給予患者及時的腸內營養可減輕饑餓不適 ,并可促進腸粘膜生長以及腸蠕動,清除腸內容物,防止細菌與粘膜長期接觸損傷腸粘膜 ,并可改善腸粘膜的循環 ,增加機體抵抗力。腸內營養滴注需5~7d,待胃腸功能完全恢復后遵醫囑拔除營養管。并指導患者少量進水無不適后,方可少量進流質、半流質飲食,再逐步過度到軟食和普通飲食。進食宜營養豐富、少量多餐,并要細嚼慢咽,食量可逐漸增加,不宜過飽。半年內禁食油炸食品、硬食 ,并忌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碳酸飲料。

1.2.7皮膚的舒適護理患者年老 ,術后機體進一步虛弱 ,皮膚出汗增多 ,尤其是第一個 24 h,大部分患者皮膚幾乎處于全濕狀態。要及時給予溫水擦浴 ,更換棉布衣被。并且常規每日給予稀碘伏溫水 0. 5%碘伏 ∶水 =1∶10~1∶20 擦浴 ,2次 /d,保持皮膚干燥舒適 ,床單元清潔平整 ,預防因皮膚屏障遭受破壞而引起的感染。

1.2.8心理的舒適護理惡性腫瘤本身給患者已帶來了巨大的精神壓力 ,加之食管癌根治手術創傷大 ,恢復期長 ,而患者年齡偏高 ,自理能力及生理功能方面下降 ,且大部分患者還存在經濟來源問題 ,所以患者往往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要主動與患者建立起“幫助的 ”護患關系 ,關心體貼患者讓其感受到被重視 ,耐心傾聽患者訴說心理上的不愉快 ,并可通過非語言的交流方式如撫摸、握手等給予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勵。還可介紹已經治愈的病例“現身說法 ”,以增強患者對治療的信心。允許家屬陪伴 ,鼓勵家屬并動員社會關系多與患者交流 ,消除其孤獨恐懼等不適。

2結果

本組 60例患者通過舒適護理能夠愉快的配合治療 ,口干咽燥、饑餓、疼痛均可得到緩解。其中 2例因無力排痰并發呼吸道感染 ,經抗炎化痰對癥治療后治愈;5例患者在應用腸內營養初期大便次數增多 ,通過調整營養液的速度和結構得到改善。60例患者術后平均 13 d拆線。

篇8

摘要目的:對103例食管癌開胸術后出院患者的延續護理進行總結分析,以進一步完善出院患者的護理服務。方法:2010年6月~2013年6月,我科對103例食管癌術后患者實施院外延續護理,建立以胸外科護士為主導的延續護理團隊,制定針對食管癌術后患者的個性化健康教育及出院后的居家護理計劃,主要措施包括電話隨訪、基于網絡平臺的健康教育、門診隨訪等方式。結果:患者的治療依從性由61.17%上升到93.20%,患者對延續護理服務的滿意度為93.20%。結論:延續護理服務為食管癌術后患者提供了持續不間斷的護理,提高了其治療依從性及滿意度。

關鍵詞 延續護理;食管癌;滿意度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1.036

Influence of continu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esophagus after hospital discharge

WANG Ling-hui,ZHANG Yan-yan,ZHANG Jie-kun,et al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General Hospital,Beijing100853)

AbstractObjective:This study aims at analyzing for continuing nursing of 103 postoperative patients with esophagectomy,improving the nursing service of discharged patients with esophageal carcinoma.

Methods:Team of continuing nursing was founded including mainly nurses of thoracic surgery.Individualized healthy education and home-based nursing plan were established for postoperative patients with esophagectomy.Continuing nursing of 103 patiets was performed through follow-up by telephone,healthy education based on Internet and outpatient follow-up.

Results:Treatment compliance increased from 61.17% to 93.20%.Patients′ degree of satisfactory for continuing nursing was 93.20%.Conclusion:Continuing nursing provide continued nursing service for patients with esophagectomy.It can also increase compliance and degree of satisfactory,reduce rate of anastomotic stricture and improve quality of live,which raise the merit of nurse work.

Key wordsContinuing nursing;Esophageal;Degree of satisfactory

隨著食管癌患者的增多、手術后生命周期的延長,患者生活質量越來越受到關注。患者行食管癌根治術后,住院期間得到全程規范的治療和護理,但出院時僅通過護士對其進行出院指導及回院復診來獲得與疾病相關的康復信息是不夠的。我科自2010年開展了針對食管癌術后患者的延續護理服務,即通過電話、網絡、門診復查等形式,在護士和患者及其家庭成員之間建立有目的互動,以促進和維護患者的健康,提高其生活質量和治療依從性,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2010年6月~2013年6月,我科對103例食管癌術后患者實施院外延續護理,男73例,女30例。年齡34~76歲,平均年齡 (51±2.5)歲。原位癌13例,Ⅰ期47例,Ⅱ期43例。胸內吻合術83例,頸部吻合術20例。

2方法

2.1延續護理服務的具體實踐

2.1.1成立延續護理小組小組成員包括胸外科護士長1名(組長)、責任護士4名、醫師2名(顧問),護士均在胸外科工作5年或5年以上,具有主管護師及以上職稱,具有較強的責任心,具有評估患者及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對患者的護理過程進行計劃、實施及評價,并為患者提供全面的護理服務[1-3]。組長的工作職責主要是負責協調小組各方面的工作,宣傳資料的檢查確認,確保工作質量。護士的工作職責包括宣教培訓隨診食管術后患者,隨訪期間追蹤患者的病情變化、飲食情況并及時反饋給主管醫師,評估患者的術后康復情況、進食情況,發現問題及時給予指導糾正,對隨訪資料建立紙質和電子版檔案。在隨訪過程中患者出現醫療方面的問題及時咨詢醫師,指導患者進行隨診處理。

2.1.2完善健康教育根據患者及家屬在文化程度、性格、經濟條件、家庭環境以及自身接受能力、記憶力等各方面的個體差異,制定食管癌術后患者個性化的健康方案,以達到最佳效果。對于文化程度較低的患者,采取通俗易懂的講解方式,或制作圖片并按時間編碼,使其按順序參考進行。突出重點,適當鼓勵并輔以詳細的講解方式并請家屬參與。對于接受能力較強或文化程度較高的患者,可適當增加宣教內容[4]。總之,術后在心理、、飲食、用藥、肢體功能鍛煉、營養等6個方面給予詳細的指導,制定閱讀性居家培訓手冊,如進食過程中出現問題及處理辦法,使患者在住院期間盡可能全面掌握相關知識。出院后隨訪護士每周進行電話隨訪,增強患者對相關知識的記憶,遇到相關問題及時給予指導、必要時咨詢主管醫師。

2.1.3進行出院后的延續護理食管癌術后出院患者,由隨訪護士負責進行全程隨訪。患者出院后以電話隨訪、基于網絡平臺的健康教育、門診隨訪等相關形式展開。隨訪頻率根據患者病情和治療需求而定。

2.1.4電話隨訪食管癌術后患者出院后第2~3天進行首次電話隨訪。進食正常者每周電話隨訪1次直至出院1個月后回院復查。進食異常者,根據需求增加電話隨訪頻率,及時發現并解決患者潛在的護理問題[5]。病情穩定的患者每3個月回訪1次,提醒患者復查時做鋇餐造影檢查,6個月后回院做胃鏡檢查。患者也可隨時進行電話咨詢。

2.1.5基于網絡平臺的健康教育對能夠運用網絡并掌握一定計算機使用的患者在出院前紀錄QQ號碼并建立食管術后患者QQ群。由隨訪護士負責每周1,3,5 19∶00點到21∶00點在網上以群聊的方式進行在線答疑。病情特殊的可另約時間單獨溝通。隨訪護士根據季節變化在群里及時提醒有關注意事項,開通群共享空間相關視頻、文字、圖片等健康教育資料供患者學習。

2.1.6門診隨訪食管癌術后患者出院1個月后及3個月后回院進行門診隨訪,以便隨訪護士及時掌握出院患者的最新情況[6],主要檢查患者飲食是否正常、是否有吻合口狹窄出現、吞咽困難的情況,及時給予指導,以便下一步治療。

2.2觀察指標延續護理前后分別對103例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對延續護理服務的滿意度進行問卷調查。

2.3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采用配對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3結果(表1)

4討論

食管癌術后患者住院期間能夠得到護士規范的健康指導,出院后隨著周圍環境的變化,患者往往在心理上陷于無助,因得不到及時的專業指導而陷入盲目狀態。因此我們對食管癌術后患者進行延續護理十分重要。

隨訪過程發現,患者對日常飲食[7]、服藥等情況需求較高。通過延續護理,按時提醒患者相關注意事項,尤其在飲食方面,滿足患者需求,實施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以消除患者恐懼心理,減輕患者的不良情緒,提高其治療依從性。食管癌術后患者進食后往往因會出現胸悶、胸骨后不適感,患者對進食感到恐懼,進而只吃流食,以減輕不適,造成吻合口得不到機械性擴張而形成吻合口狹窄,隨訪護士及時指導,可解除患者疑慮,降低了吻合口狹窄的發生率[8]。延續護理能夠幫助患者樹立康復的信心,本組中有76例患者不同程度回歸社會。延續護理通過對患者進行多途徑系統的護理干預,最大限度地開發患者及家屬參與護理的能力[9]。有研究結果顯示[6],患者出院后最初的護理能力較低,隨著延續護理的實施,出院1個月后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水平明顯提高。通過延續護理,患者接收了大量與疾病相關的知識,認識到了自己在疾病康復中的重要作用,主動對自己的飲食起居、肢體鍛煉、生活習慣進行調整和安排,出現疑問主動與隨訪護士聯系,提高了患者學習和治療的積極性。院外延續護理由固定護士定期對患者進行健康指導[10],并及時解決問題,取得患者的支持和信任,從而建立起醫院與患者的緊密聯系。護士在實施延續護理服務時耐心傾聽患者的問題,增強患者與疾病做斗爭的信心和決心,擴大醫院的品牌影響力,提高患者對治療護理的滿意度。

總之,對食管癌術后患者實施延續護理,順應了醫學模式的轉變,是實施優質護理的具體體現,使護士的服務區域從醫院擴大到了社會和家庭。食管癌術后患者飲食康復需要一個過程,隨著病房周轉率的提高,單靠住院期間的短期培訓不能滿足患者康復的需求,延續護理作為住院護理的延伸,可以給予患者及其家屬不間斷的跟蹤教育、心理支持,有效保證了治療效果,提高了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及自我管理能力,提升了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1]Meng Hao,Rong Yang,Lee,et al.Effect of esophageal stent in the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fistula research[J].Chinese medical innovation,2013,10(3):117-118.

[2]趙霞芬.晚期食管癌食管支架置入術的護理[J].現代醫藥衛生,2012,28(13):2047-2048.

[3]Cheng QM,Kong CQ,Chang SY.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esophageal cancer[J].Clin Res Hepatol Gastroenterol,2013,37(3):283-288.

[4]張春紅.食管癌切除術后預防并發肺部感染的綜合護理措施[J].吉林醫學,2014,35(12):2674.

[5]Moxon R.Oesophageal cancer:symptoms[J].treatment and nursing role,2011,25(32):50-56.

[6]葛星,王璟.食管內支架置入術后脫落原因分析[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1,1(6):15-16.

[7]朱麗麗,張會敏,李秀敏.個性化護理干預措施對社區食管癌患者生存質量改善的效果研究[J].現代預防醫學,2014,4(7):1221-1224.

[8]周鈺靜,賴人旭,李雪一.食管支架置入術的臨床應用與護理[J].全科護理,2011,5(27):2510-2511.

[9]Chan.After esophagectomy in patients with sleep disorders of preventive care[J].Journal of nursing practice and research,2011,3(23):43-44.

[10]胡敏芝,謝露,李岳桓.80例內鏡直視下食管支架置人術的圍手術期護理[J].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12,3(18):170-177.

篇9

關鍵詞:腸內營養;護理;食管癌;術后

    食管癌術后由于禁食時間長,手術創傷大,再加上能量消耗增加,多伴有營養不良,抵抗力低下,容易發生各種并發癥,如吻合口漏。許多研究表明,通過早期腸內營養支持能減少并發癥,促進患者快速康復[1-2]。腸內營養要取得最好效果,優質的臨床護理是關鍵因素。2008年5月~2011年10月對64例食管癌術后早期采用腸內營養,取得良好效果,現總結臨床護理經驗報告如下。 1 早期腸內營養實施方法

    術日晨將鼻十二指腸營養管與鼻胃管一起從一側鼻孔插入胃內,術中再將鼻十二指腸營養管置入十二指腸內,超過Treitz 韌帶,鼻部固定。術后12 h開始經鼻十二指腸營養管內給腸內營養,術后第1天先給溫度38℃左右的5% 葡萄糖500 ml,或生理鹽水500 ml,使用恒溫輸液泵泵入,速度為50 ml/h,使腸道適應;術后第2天給予果汁及全脂滅菌牛乳1 000 ml;第3天能全力1 500 ml,逐漸加量,所有液體在10 h均勻輸入。能滿足患者術后早期所需的熱量,每天不足的水,電解質經靜脈另外補充;營養液應用過程中注意保持溫度在38~39℃;協助患者取半臥位,使床頭抬高30°~45°。

2 術后護理觀察

2.1  保持營養管道通暢:在每次滴注前后以20 ml溫熱生理鹽水沖洗管道,及時發現和排除堵塞,保持管道通暢。

2.2  營養管的妥善固定:膠布要定時更換,以保持固定的連續性和穩定性,胃管和十二指腸營養管要分開固定,防止拔出胃管時帶出營養管。

2.3  患者胃腸功能觀察處理:特別是在第一次使用營養液時,嚴密觀察患者有無不良反應,如腹脹、腹痛、腹瀉、惡心、嘔吐等表現,如有反應立即停止泵入營養液,或者調整營養液泵入速度。我們后期采用連續均勻泵入方法,沒有發現腹脹、腹痛、腹瀉、惡心、嘔吐等表現。注意觀察胃腸減壓引流液的顏色和量的變化,如果胃管引流液大量咖啡色,考慮有吻合口出血情況,停止泵入營養液。

2.4  嚴格無菌操作技術:主要是預防營養管道以及營養液的污染,每次應用無菌連接管道,滴注營養液后生理鹽水20 ml沖洗,碘伏拭擦連接口,用無菌紗布包好,保證輸注系統的各個環節不被污染。

2.5  口腔護理:食管癌術后的患者因不能進食,唾液分泌減少,口腔黏膜干燥,細菌容易滋長繁殖,容易患口腔炎,所以每日早晚兩次,做好口腔護理。

    鼓勵患者早期、適度床上、床下活動,促進胃腸功能恢復。

3 護理體會

    腸內營養是目前公認的術后腸道手術早期營養支持最有效方法,由于食管癌患者術前長期攝入不足,營養不良,免疫力低,加上手術創傷、術后高代謝狀態,所以腸內營養特別適合食管癌術后早期營養支持。但是要取得最好效果,必須做好腸內營養的臨床護理。許多文獻研究表明,腸內營養術后護理關鍵是掌握營養液“三度”,即營養液的濃度、溫度、速度[3-4]。早期我們采用間斷給于營養液方法,容易發生腹脹、腹痛情況。回來我們改用恒溫連續輸液泵泵入法,沒有發現腹部不適情況發生。傳統的食管癌術后進食時間在術后7 d,術后要3~5 d排氣恢復。而我們采用早期腸內營養是在術后12 h就開始,對早期術后營養支持非常重要,即能改善營養狀態,又促進胃腸功能恢復,改善腸道黏膜細胞結構功能,維持腸黏膜屏障功能,減少細菌移位的發生,有利于食管胃吻合口生長。還能解除患者的饑餓感,避免饑餓所致的代謝變化,減少術后并發癥。減少靜脈輸液,降低住院費用、縮短住院時間。

4 參考文獻

[1] 羅在瓊,郭志祥.食管賁門癌術后早期腸內營養護理進展[J].全科護理雜志,2010,8(6):1577.

[2] 提文萍,王思亮.上消化道腫瘤術后早期腸內營養的觀察及護理[J].護理研究,2004,18(2):315.

篇10

[關鍵詞]舒適化護理;常規護理;食管癌;術后

[中圖分類號]R473.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0616(2016)02-101-03

食管癌作為我國發病率較高的惡性腫瘤之一,據世界癌癥組織2008年統計,我國食管癌發病率已躍居世界食管癌發病率的第6位,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吸煙、飲酒及胃食管反流病、人HPV感染等均是食管癌的高危因素。目前臨床上治療食管癌主要采取手術切除病灶。舒適化護理作為近幾年來提出符合社會-心理-醫學模式的護理干預模式,主要從各個方面對使患者處于舒適、愉悅狀態,對于改善術后恢復效果、生活質量有重要的意義。本研究主要選取3年時間進行食管癌手術的患者,隨機對照實施舒適化護理干預,觀察其臨床運用的可行性及價值,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4月~2015年4月共收治的食管癌患者共160例,所有患者均有臨床病理檢查、臨床癥狀等資料確診食管癌相關診斷。排除精神神經障礙者,排除不能耐受食管癌經胸食管病損切除術的患者,排除不愿簽署術后舒適化護理與常規護理的患者。將收治的患者住院號隨機分為常規組與舒適組。常規組80例,男45例,女35例,年齡34~57歲,平均(46.2±6.3)歲,食管癌病理分型中:縮窄型25例,潰瘍型15例,蕈傘型31例,型9例。舒適組80例,男48例,女32例,年齡32~61歲,平均(47.2±6.4)歲,食管癌病理分型中:縮窄型23例,潰瘍型18例,蕈傘型28例,型11例。兩組患者性別比、平均年齡、食管癌病理分型等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常規組患者接受食管癌術后常規護理,包括切口換藥、指導、生命體征監護、呼吸道管理等。舒適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舒適化護理,具體包括:(1)心理舒適化干預:對患者術后采取心理舒適化護理,盡量解除減輕患者心理壓力,鼓勵患者以積極勇敢的心態面對疾病,適當提出表揚、獎勵等措施。(2)環境舒適化護理:使患者病房保持合適舒適的溫度與濕度,降低心電監護儀器帶來的感染,保證患者休息良好,病房及時通風換氣,病房濕度保持在50%左右,無菌消毒劑使用無味不刺激消毒劑。(3)身體清潔舒適護理:由于術后患者需要臥床,加之出汗,所以身體清潔護理顯得尤為重要,護理人員應當用溫水擦浴患者身體四肢、背部、腋窩等易出汗部位。(4)舒適化護理:患者由于術后胸部損傷,加之患者呼吸會使切口疼痛,所以術后易發生呼吸道感染,患者因為排痰疼痛而不敢排痰,所以護理人員應當及時對患者進行指導。患者頭部抬高約30°,并每1h左右協助患者側身一次,對患者呼吸道進行霧化處理,適當拍背。疼痛可以有效減輕患者由于胸腔閉式引流管帶來的疼痛。對疼痛難以忍耐的患者實施止痛處理,口服止痛片與胃黏膜保護劑。(5)飲食舒適化護理:患者術后由于胃腸減壓與食管黏膜保護,所以只能采取腸內營養與腸外營養,腸外營養液通過外周靜脈給予,腸內營養通過鼻胃管給予,對患者口腔、鼻腔進行清潔舒適護理,為了防止鼻胃管松動、滑脫造成患者產生的不適感,將鼻胃管頭端固定在患者頸部。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過程中食管癌術后恢復過程中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平均住院時間及住院花費,對患者出院3個月進行隨訪,主要調查患者生活質量,生活質量評價采取世界衛生組織WHOQOL-100生活質量調查表,將生活質量分為: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社會角色等四部分。

1.4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所有數據均經過SPSS19.0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P

2.結果

2.1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兩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患者術后不良反應主要包括胸悶、疼痛、切口感染、睡眠障礙及引流管不適等,舒適組胸悶、疼痛及切口感染、睡眠障礙及引流管不適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3.9063,23.2108,5.3913,19.2593,7.1177,P

2.2患者住院情況及生活質量比較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及住院花費、術后3個月生活質量得分比較,舒適組平均住院時間為(9.27±1.98)d,明顯短于常規組住院時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1.9699,P0.05)。舒適組QOL-100總得分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4.1462,P

3.討論

舒適化護理模式又稱作雙c護理(comfort care),的原則是使患者整體性、個性化及創新性的護理干預模式,是醫學人文關懷在護理中的具體表現,其目的是為了讓患者身心愉悅、舒適以積極勇敢的心態面對疾病治療過程中出現的困難。舒適化護理主要圍繞四個方面進行護理,即:生理舒適、心里舒適、社會舒適及精神舒適,有研究表明,舒適化護理不僅可以促進疾病的恢復,還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滿意度。舒適化護理提倡的積極的心態與身體的恢復相互配合,非常適用于恢復過程慢、并發癥高的食管癌手術患者。手術方式主要采取經胸食管病損切除術,術后患者由于手術創傷性大、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高等特點,所以食管癌術后護理的護理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食管癌患者術后不同階段有不同的不適,術后24h之內是由于氣管插管、導尿管等對患者的刺激,及麻醉效果失效后切口帶來的疼痛,患者于術后7d左右是患者身心不適的高發階段,所以即使有效的舒適化護理就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