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患者手術室護理分析
時間:2022-11-15 09:14:15
導語:食管癌患者手術室護理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食管癌是人體消化道內一類較為常見的惡性腫瘤,若病情不能及時得到管控,可能會造成機體多組織器官功能受損,加重病情,增加治療難度。有統計資料顯示[1],外科手術是當下臨床治療早、中期食管癌患者的首選方案。但食管癌根治術操作流程繁雜、手術持續時間較長、對患者機體形成較明顯的創傷,故而,應積極實施適宜的護理方法,保證患者生命體征的相對平穩性,減少術中不良應激反應等。筆者采集接受食管癌根治術的120例患者資料,對比不同護理方法的應用效果,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后,選取2016年7月至2018年5月120例行食管癌根治術患者資料進行分析。依照護理方法的不同分為2組,每組各60例。甲組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齡40~69歲,平均(57±6)歲;體質量48~77kg,平均(64±9)kg;食管癌部位:下段27例、中段15例、中下段18例。乙組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齡42~67歲,平均(58±6)歲;體質量48~77kg,平均(66±9)kg;食管癌部位:下段30例、中段16例、中下段14例。2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入選標準:①符合食管癌臨床相關診斷標準[2],經X線鋇餐檢查及食管鏡檢查確診,擬定在全麻下進行手術;②美國麻醉醫師學會(ASA)[3]分級為Ⅰ~Ⅱ級;③術中與術后均需留置導尿管;④對本次研究知情并主動參與、具備正常的溝通能力。剔除標準:①重要臟器器質性病變;②近期(≤2周)內應用鎮痛類藥物;③伴有酒精及藥物依賴史、慢性疼痛等。1.2方法。甲組實施外科常規護理,包括術前訪視、禁飲禁食、手術室內溫濕度調控、監護生命體征及用藥管理等。乙組實施手術室護理,具體干預方法如下。1.2.1術前護理:①進行術前評估。結合患者基本資料,評估患者病情;積極與患者溝通,明確其心理狀態,科學判斷患者的心理應激耐受性;結合既往經驗,預測患者手術治療期間可能出現的并發癥,提前擬定預防方案。②術前健康宣教。依照患者的文化水平及對食管癌疾病的認知程度,協助患者明確食管癌根治術治療的必要性、手術流程及麻醉操作過程中可能形成的不適癥狀等;提前告知患者術后在飲食、生活習慣及用藥等方面的注意事項,全面提升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水平,提升參與醫療活動的積極性。③做好術前心理疏導工作。利用正向激勵性語言給予患者鼓勵,可通過講述本病治療相對成功的病案,逐漸消除對手術治療的緊張感、恐懼感等。同時,充分發揮家庭系統的支持作用,引導家屬給予患者足夠的關心、照護及尊重等,進一步強化他們征服疾病的信念,更加向往術后生活。1.2.2術中護理:①預防低體溫,保證手術室內溫濕度的適宜性,在患者進入手術室前30min,需結合季節變化調整手術室內溫濕度,術前60min開始應用控溫毯對手術床進行加溫,結合術中需求調整溫度;盡量減少患者術中皮膚裸露面積,手術位置應使用無菌3M含碘粘貼巾保護;術中蓋好手術操作之外的部位,結合室內溫度加蓋棉毯,;針對術中輸注的液體,應在輸入前60min放置在溫箱內(42℃),輸液完期間均要應用加溫輸液器加溫,術中胸腔沖洗選擇37℃溫0.9%氯化鈉注射液;術中加強患者肛溫的監測及皮表溫度的觀察。②保護患者的神經功能,術中合理擺放患者體位,側臥位時應考慮脊柱生理彎曲的問題,將手托架放置在適宜位置,腋下、胸處的海綿墊均需有10~15cm的間隔,以防對臂叢神經造成損傷。③保護眼角膜。術前將適量金霉素眼膏涂擦在患者眼瞼內,當觀察到患者眼瞼閉合后,采用浸有氯化鈉溶液的無菌紗布對眼部進行貼敷處理,以防術中患者眼部水分過度遺失。④預防靜脈套管液體外滲。術中要選用彈性較好的留置靜脈輸液管及利于固定的輸液管,用8~16號套管針進行穿刺,患者翻身時加強穿刺處的保護,穿刺處應進行常規消毒,手術全程均要遵循無菌操作規程,嚴格檢查三通與輸液器兩者的銜接情況,若出現液體外滲情況應即可停止輸液并調換輸液位換,針對滲液處應采用酒精紗布濕敷與保護受壓皮膚。食管癌根治術操作時間相對較長,患者在較長時間內維持側臥位狀態,應預防壓瘡。1.2.3術后護理:術后患者取去枕平臥位,調整約束帶松緊度,保證患者的舒適性。嚴格監測心率、血壓、動脈壓、呼吸頻率等生命體征。加強患者各種引流液管的管理,觀察引流液的顏色與量,在患者蘇醒后告知其手術情況。詳細告知患者術后飲食注意事項,并維持良好的心態與睡眠質量。1.3觀察指標。1.3.1應激反應指標:手術前、手術后(拔管后30min)分別監測2組患者收縮壓(DBP)、收縮壓(SBP)、心率(HR)水平。1.3.2術中與蘇醒期指標:記錄麻醉時間、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清醒時間以及拔管時間。1.3.2麻醉蘇醒后尿路刺激反應[4]:0級:未產生任何不適癥狀;Ⅰ級:輕度不適,主觀可耐受;Ⅱ級:出現輕度尿頻、尿急、腹痛等不適癥狀,難以耐受;Ⅲ級:嚴重的下腹疼痛、尿急、尿痛,煩躁不安,不能耐受。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6.0軟件處理,采用x±s表示,單因素方差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應激反應指標:術前,2組患者DBP、SBP、HR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所有患者HR水平均有降低,DBP、SBP上升,甲組患者以上三項應激反應指標改變比同期乙組更為顯著(P<0.05),而甲組手術前后DBP、SBP、HR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2術中與蘇醒期指標:2組患者麻醉時間、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經對比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而乙組患者蘇醒、拔管時間更早于甲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2.3麻醉蘇醒期尿路刺激反應:乙組0、Ⅰ級占有率[45%(27/60)、33%(20/60)]高于甲組[25%(15/60)、23%(14/60)],Ⅱ、Ⅲ級占有率[17%(10/60)、5%(3/60)]低于甲組[38%(23/60)、13%(8/6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研究表明[5],食管癌根治術患者術后躁動發生率高低、活動性出血量多、墜床及自傷等情況均與自身術前對疾病知識知曉率、心理應激能力等相關,一旦患者術前對疾病相關知識缺乏全面了解,很可能造成心理應激不足、術中熱能喪失量增加,并在切口疼痛等因素的作用下,導致患者術中生命體征指標出現較大波動,影響手術進度,拖延術后康復時間。有很多研究指出[6],針對圍術期患者而言,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有利于減輕心理應激反應、強化術中主要生命體征指標的相對平穩性,進而促進手術治療活動有序進行。而常規護理干預缺乏全面性、針對性,無法滿足患者在生理、心理等多個方面提出的需求。手術室護理護理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的新型護理模式,其給予患者軀體、心理及社會層面上的健康水平同等重視,術前加強健康宣教與心理疏導,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狀態,減輕心理應激反應,促進手術順利進行[7]。在本次研究中,術后乙組DBP、SBP、HR水平和甲組相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這說明手術室護理能明顯降低食管癌根治術患者應激反應指標,維持其生命體征的平穩性。時靜[8]研究指出,術后留置導尿管可能會引起患者出現尿道刺激反應,而乙組患者接受手術室護理過程中,術后加強體位干預,并聯合術前有效的心理疏導,能進一步減輕心理應激反應,,改善或解除緊張情緒狀態、降低疼痛感,進而減輕尿道刺激反應程度,增強患者對術后留置導管的耐受性。在本次研究中,術后乙組尿道刺激反應0級、Ⅰ級占有率分別為45%、33%,均高于甲組的25%、23%,這證實了手術室護理對減輕食管癌患者術后尿道刺激反應程度的有效性[9]。張紅妹[10]認為食管癌根治術患者接受手術室優質護理干預,效果明確,值得推廣。綜上,食管癌根治術患者接受手術室護理干預,有利于減輕手術應激反應,促進病情轉歸進程,值得推廣應用。
作者:宋召鳳 劉 芳 孫亞蘭 王 偉 單位:山東省立第三醫院手術室
- 上一篇:移動居家骨科護理平臺研究
- 下一篇:人性化護理模式在手術室護理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