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奶奶范文
時間:2023-03-23 08:13: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爺爺奶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爺爺奶奶辛辛苦苦的把孩子給拉扯大之后,自己也老了。每天閑在家里面雖然省吃儉用,但是時不時還要給我們寄些錢和吃的。從小爸爸媽媽就教導我,一定要孝順爺爺奶奶!這不這周末我感覺爺爺奶奶自己在家里孤獨,于是決定來到爺爺奶奶家陪他們玩。
周末一大早,我就來到了爺爺的家里面。早早的我就聽說了爺爺最喜歡下象棋,于是我便拿著家里邊的象棋也來到了爺爺面前,對爺爺說爺爺我們兩個下象棋吧!爺爺很高興的同意了,可是我下象棋下得并不好,爺爺一邊教一邊和我我聊著天。不一會兒爺爺的心情就好了起來。奶奶在一旁看著我們兩個開心的下象棋,心里也特別的高興了。一天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我跟爺爺奶奶道別回到了家里面。爸爸媽媽聽說了我今天的事情,紛紛夸我孝順,我的心里特別的開心啦!以后有時間我還要來陪爺爺奶奶,一定不能讓他們孤獨!
因為,我是一個孝順的好孩子!
篇2
說起隔代教育,想必很多家庭都存在因此引起的硝煙戰火,當我們一直盯著隔代教育對孩子的不良影響不放時,你可能忘了,曾經也是孩子的我們,也受到過祖父母輩毫無原則的寵溺,但我們變得那么不堪了嗎?
回想起生活在祖父母寵溺中的時光,我們只能感受到濃濃的親情。盡管我們的父輩不掌握先進的育兒理念,不會用現代的育兒設備,甚至在我們的教育大計實施過程中頻頻搗亂,但祖輩能給予孩子的情誼,我們同樣替代不了。
《格林爺爺的花園》
作者:萊恩?史密斯
繪本有千千萬萬,各有特點,各有深意,但能像《格林爺爺的花園》能夠打動所有年齡讀者的作品并不多。本書的前90%波瀾不驚,主要是描繪小男孩在爺爺的花園中游逛的過程,倒是可以帶著孩子玩一玩視覺大發現的游戲――那些被格林爺爺修建成不同造型的植物,有的像胡蘿卜,有的像雞,有的像降落傘、有的像婚禮蛋糕,甚至還有的像出水痘的小男孩……但到了最后幾頁,寥寥幾筆,居然傳遞出了難以名狀的感動情緒――當小男孩與爺爺會合時,一句“現在他已經很老了,也會時常忘東西”,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小男孩一路不僅是在游逛,還是在收集爺爺隨處落下的東西,鏟子、眼鏡、掃帚、帽子……
當格林爺爺笑著望向小男孩時,一句“但是最重要的東西,他的花園全都為他記了下來”,緊接著翻開折頁,才發現小男孩一路遇到的那些胡蘿卜、動物、女孩、飛機等造型,竟然是格林爺爺一生的濃縮場景:呱呱墜地時大哭的嬰兒占滿一整頁,人生從零開始了;第一次偷吻女生時分明如清風拂面;參加戰爭時灰色的天空仿佛訴說爺爺心中的陰霾;遇到愛人時的浪漫,幸福的婚姻,恰似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大樹盤根錯節,但樹葉已稀稀拉拉,是在說,格林爺爺真的已經很老了;最后一頁,小男孩把植物修剪成格林爺爺的輪廓,則告訴我們,這就是記憶與傳承。不得不說,六六并沒有理解這么深,但我確實有深刻的感受。爺爺奶奶、父親母親、孩子,都有獨立的人生歷程與經驗,彼此能夠相互交集、相互傳承,是一件十分溫暖的事情。
《奶奶的護身符》
作者:劉旭恭
讀這本書時,我與孩子都前所未有地投入。我投入是因為想起了上大學那年姥姥做了好多包著朱砂的小紅布包,告訴我出門在外一定要裝在書包里,壓在枕頭下;孩子也特別投入,我想這恐怕就是本土文化的魔力吧,那500羅漢的形象多么神奇,書中營造的氛圍是多么熟悉。雖然是一本兒童圖畫書,但本書的邏輯非常嚴密,少一頁則缺,多一頁則余。比如第三幅畫中男孩小時候的四個場景,分別是在沙發上爬上爬下、手拿飛機玩耍、蹲在池塘邊看蝸牛、乘坐玩具小火車,這也暗喻了小男孩長大后遇到的四個交通事故;而通篇在第一幅畫交待了奶奶請護身符的場景后,再沒有提及奶奶,這也恰恰給讀者的思考有所留白,或許奶奶已不在人間,但對孫子的呵護卻無處不在……
這是一本充滿中國元素的作品,五百羅漢、山上的小廟、護身符、紅燭……其實中國的繪本從來不缺乏想象力,光是把古老的傳說畫出來,就夠孩子徜徉一陣子了,而書中無處不在的來自長輩的庇護,更是深深打動人心。?
《樓上的外婆和樓下的外婆》
作者:湯米?狄波拉
湯米?狄波拉的作品線條簡單、色塊大方、顏色明亮,常常以人與人之間最樸素、最真摯的情感為主題進行創作。?這個故事是作者童年的真實寫照,本書主要講述了小男孩和樓下的外婆以及樓上的曾外婆之間的故事,通過描寫外婆照顧曾外婆、小男孩與曾外婆一起游戲和生活的日常,體現了一個四代同堂大家族的其樂融融和濃濃親情。當曾外婆去世時,小男孩用了很長的時間才弄明白“去世”的含義,既不是“變成了鬼神”,也不是“睡著了”,而是“再也不能與我們在一起了”。與常人對孩子只字不提分別與死亡不同,狄波拉常在故事中提及生老病死,這是因為他認為:大人往往以為孩子脆弱得像花一樣,其實三到七歲的孩子有一種自然生成的勇氣,是值得培養和鼓勵的,因此他從不避諱在自己的圖畫書中表現生離死別。
《先左腳,再右腳》
作者:湯米?狄波拉
《先左腳,再右腳》確實是一部經典的體現“反哺”意義的作品,情節很平淡,講述了一對祖孫相互照、相互扶持的故事。先是孫子降生,爺爺不厭其煩地教他走路、搭積木,之后是爺爺中風,孩子反過來每天如一地教爺爺走路、搭積木。全書“先左腳、后右腳”的叮嚀反復出現,孩子在經歷了面對爺爺生病時的無助、恐懼、傷心之后,靠濃濃的親情戰勝了這些情緒,用陪伴使爺爺一天天健康起來。湯米?狄波拉的作品風格很固定,雖然有時會有“過于平淡”之嫌,但當你懷念祖輩時,翻一翻他的書,一定會找到深刻的共鳴。?
《丟飯團的笑婆子》
篇3
我們海安素有花鼓之鄉、龍舞之鄉之稱,為了讓幼兒親身體驗這些具有鄉土文化特色的民間舞蹈,我園編排了一段頗具特色的幼兒操前操。同時還請來會制作龍的爺爺奶奶,制作了許多扁擔龍、板凳龍,一個個活靈活現,將這些道具投放到游戲活動中,幼兒個個都愛不釋手。
此外,我園還讓爺爺奶奶參與到傳統節日教育活動中。重陽節那天,我們讓孩子為爺爺奶奶服務一天,并讓孩子買一份禮物送給爺爺奶奶。老師問到為什么買這個禮物時,有的說:“這種食物很軟,爺爺奶奶牙齒不好也可以吃。”有的說:“爺爺腿不好,我想給他買根拐杖。”還有的說:“我要給爺爺奶奶買一副老花鏡。”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孩子們學會了關心他人,懂得了尊老、愛老,同時還鍛煉了孩子的生活能力和交往能力,參加活動的爺爺奶奶們都直夸孩子們通過活動懂事了許多。
我園還開展了“小小蛋兒把門開”的主題活動,活動中我創設了一個放有很多雞蛋的雞棚。活動結束后,蕾蕾的爺爺就跟我說:“儲老師,這個雞棚太漂亮了,就是缺少一個小雞窩,明天我給你送一個來。”第二天,蕾蕾爺爺果然給我帶了一個用稻草做的小雞窩,他說:“儲老師,把這個小雞窩放在雞棚里,這樣雞蛋就不容易破了。”看見蕾蕾爺爺如此的細心,我心頭一熱,由衷地感嘆:正是主題活動拉近了家園之間的距離。
除此之外,我園還有許多主題活動,如“我為爺爺做件事”“我給奶奶梳梳頭”“寶寶環保時裝秀”“奶奶教我包粽子”等,都間接地幫助爺爺奶奶們改善教養方式,增加了對幼兒園的認識。
篇4
江蘇鹽城一讀者來信咨詢:我離婚后,兒子由前妻撫養。因為他從小由爺爺奶奶帶大,老人想念,希望能夠經常見到孩子,但我前妻以孩子要學習為由不愿意讓他們探望。請問,爺爺奶奶有探望孫子的權利嗎?
答:探望權,又稱探視權、見面交往權,是指離婚后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親或母親一方享有的同未成年子女會面、聯系、交往以及短期共同生活的權利。中國一直比較注重傳統的兒孫滿堂,爺爺奶奶對子孫尤其疼愛,但我國婚姻法只規定了父母的探望權,未規定其他近親屬包括爺爺奶奶的探望權。
我國《婚姻法》制定時沒有規定探望權,2001年修訂時增加了該項權利,第38條規定為:“離婚后,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權利,另一方有協助的義務。行使探望權利的方式、時間由當事人協議;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權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后,應當恢復探望的權利。”可見,從法律意義上講,探望權是基于父母子女之親屬關系而依法享有的一種身份權,一般由父或母本人實施,其他近親屬包括爺爺奶奶也不能代替。
法律這樣規定,是因為離婚是夫妻兩人的事,包括婚姻解除、共同財產分割以及子女的撫養等權利義務都由兩人享有、承擔,不為其他人包括爺爺奶奶設定權利義務,包括探視權。
但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探望孩子乃人之常情,尤其是你兒子由爺爺奶奶帶大這種情形更是如此,這樣做也有利于孩子的成長,且符合民法中的公序良俗原則,法律沒理由加以禁止。因此,孩子的父母可以對此進行溝通,在探望子女時,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可隨同探望。
離婚后,子女撫養費標準是多少?
安徽馬鞍山一讀者來信咨詢:離婚后女兒歸我撫養,考慮到女兒上學、興趣班等各種開支,我希望前夫多支付一些撫養費,但被拒絕了。請問,子女撫養費的標準是多少呢?
答:《婚姻法》規定,“離婚后,父母對于子女仍有撫養和教育的權利和義務”,“一方撫養的子女,另一方應負擔必要的生活費和教育費的一部或全部,負擔費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長短,由雙方協議;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
可見,離婚后的撫養費,主要是指生活費和教育費,依司法解釋的規定,還包括醫療費。如果雙方能夠協議當然好辦,不直接撫養子女的一方愿意支付多少,另一方表示同意即可,即使支持的撫養費之數額再少或再多,都屬于當事人意思自治的范疇,法律應當尊重。問題是協議不成時由法院判決,法院根據什么標準來判決,包括支付數額、支付方式如何確定,以及支付到何時為止。
首先,撫養費數額的確定標準,根據1993年最高法院的一個專門司法解釋,主要考慮三個因素:子女的實際需要、父母雙方的負擔能力和當地的實際生活水平。具體標準為,有固定收入的,撫育費一般可按其月總收入的20%-30%的比例給付;負擔兩個以上子女撫育費的,比例可適當提高,但一般不得超過月總收入的50%。無固定收入的,撫育費的數額可依據當年總收入或同行業平均收入,參照上述比例確定。有特殊情況的,可適當提高或降低上述比例。
其次,支付方式上可按月或按季或按年支付均可,往往根據實際情況并參考當事人的意向來判決,也可一次性支付到孩子年滿18周歲,還可以實物例如以房屋折抵支付(主要在一方失蹤另一方離婚時適用)。
篇5
江蘇南通一讀者來信咨詢:女兒5歲,暑假想跟爺爺奶奶去山西老家待半個月。老公認為可以鍛煉一下孩子離開父母的獨立性。可我認為,爺爺奶奶平時就很遷就孩子,會被女兒牽著鼻子走,所以不贊成女兒去。我們現在因為這個問題而鬧矛盾,該如何解決?
答:三代同堂的家庭,一旦為孩子教育產生分歧,會弱化教育孩子的效果。你家孩子想跟爺爺爺奶奶回老家,爸爸的想法是有道理的,你的想法倒是值得討論。
家庭和諧是最省心省力的教育。祖孫相處,祖父母扮演的角色往往是關懷者,為子女者要對老人有足夠的尊敬,相信祖父母也能成為孩子最好的“玩伴”。如果因為教育問題,不讓老人跟孫女接觸,既不符合家庭倫理,也會讓祖父母懷疑自身價值,容易產生不理智的做法,很難與兒子兒媳同心協力教育孩子。
讓孩子跟祖父母生活一段時間,一定能給孩子提供更多學習的機會。祖父母的慈愛、勤勞、善良,都可以讓孩子真切地感受到。研究發現,與孫輩生活在一起的老人更加積極樂觀,而他們的孫輩往往更活潑,更健康,思維更敏捷。盡管放心地把孩子交給祖父母“養”,“教”的責任由我們父母來承擔。事實證明,下一代的成長并沒有我們擔憂得那么糟糕,最該擔心和反思的恰恰是我們父母自己。
父母的態度決定了孩子成長的高度,夫妻是倫理關系,不是“論理”關系!爸爸在其中要起到調節作用。可以與祖父母約法三章,坦白地把孩子的教養原則說出來,不因溺愛而弱化了孩子成長所需要的最重要的資產之一――自律;與妻子取得共識,讓祖孫愉快地生活一段時間,等孩子回來,你們會發現孩子又長大了。
想做的與該做的,孰先孰后?
湖南長沙一讀者來信咨詢:孩子上六年級,可能快進入青春逆反期。從學校回來后,總是要先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然后再做該做的作業。我跟他說,應該先把作業寫完,這樣才能保證自己的休息時間,但他就是不愿意。該怎么辦?
答:首先,孩子先玩再寫作業,這是很多家長都遇到過的問題,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正常問題,不必擔心。父母只要用心去“教”,無需用心去“急”。孩子出現問題時,恰恰是最好的教育契機。
第二,玩和學不應該是矛盾的,適當的放松能讓孩子的學習效率更高。事實表明,父母強硬地要求孩子寫完作業再去玩的做法,也會導致孩子形成“作業病”呢。從學校回來,吃點兒零食,聽會兒音樂,再以輕松的心態投入到學習之中,如果學習效率高了,豈不更好。
第三,父母想讓馬兒跑得快、跑得好,有時不一定需要馬鞭,但一定需要韁繩。孩子因為玩忘了該做的作業,甚至總是因晚做作業而影響休息,父母理應“介入”。介入的第一條是和孩子一起制定學習規矩,懂得什么事情重要,什么事情次要,慢慢學會自律,只有自律,才可以讓孩子在學習的路上走得更遠。當然,遵守規則在于“溫柔地堅持”,切莫急躁,逐步用孩子的自律替代建立的規矩。
篇6
記憶如同倉庫,存儲著我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其中,一件不怎么起眼的事卻讓我有了深深的感受.
在十一國慶,一個星光燦爛夜晚,一戶人家再次團圓.我作為其中一員,當然也得慶祝慶祝.是夜,三代人在客廳里,談笑風生.我非常高興.幾個月沒見爺爺奶奶,卻如隔三秋.可惜,好景不長,厄運正在我頭上悄悄降臨……
吃完團圓飯,我興高采烈的去了臥室.在中間的空地上,我突然感到腳底下劇烈的疼痛,我被蜈蚣咬了! 爺爺奶奶聞訊趕來,趕緊把我拉進臥室,仔仔細細地為我檢查蜈蚣咬的地方.看了一會兒,舒了口氣,對我說:“沒什么事.”我自以為爺爺奶奶不會管了,但他們卻隔三差五地問我還痛不痛,盡量讓我不去做危險的事.他們越著急,我越不以為然.直到相別時,還不忘告誡我:小心保護傷口.可是,汽車一啟動,我就把這件事拋到了九霄云外.
篇7
2、爺爺嚴肅的臉容和他的誠摯的愛卻時時伴隨著我,激勵著我。
3、用一縷春風,兩滴夏雨,三片秋葉,四朵冬雪,做成五顏六色的禮盒,打著七彩八飄的絲帶,用九分真誠,十分熱情,裝進無數祝福送給二老!
4、人生之路多坎坷,摔個跟頭別難過,爬起來,彈彈土,前方就是一片樂土。爺爺您的教誨我永記心頭,愿您永遠快樂!
5、如果,您是一顆滄桑的老樹,那么,我愿是那會唱歌的百靈,日夜棲在您的枝頭鳴叫,換回您的年輕,讓您永遠青翠。爺爺、奶奶,我愛你們!
篇8
爺爺奶奶重男輕女,不喜歡我。
媽媽說:“你出生后,你奶奶也不來照顧我,我沒的吃沒的喝。”
外婆說:“你出生時,你爺爺一聽是個女孩,臉一耷拉,走了。你奶奶也不伺候月子,還是我捎了雞蛋去看的。”
有次,爸媽不在家,我去爺爺家吃午飯,奶奶不情愿地拿出豆腐卷子給我吃,一邊拿一邊說:“我們本來還想湊合著下一頓吃的。”我恨不得把吃下去的東西都吐出來。
我不愿去爺爺家,屋子里總是黑乎乎的,窗戶小,一般也不開燈,墻也被煙熏成了黑的。奶奶總是不說話,任勞任怨地干活,像個奴隸。每晚給爺爺炒個下酒菜,讓爺爺喝上一壺酒,自己端著碗在鍋臺邊湊合吃一點。去他家也沒人說話,氣氛冷得像冰窖。
后來,我出來上學。因為擔心爸爸臉上過不去,給外公外婆帶禮物時,象征性地給爺爺奶奶買了點干貨。老媽一聽是給爺爺奶奶買的,火噌就上來了,順手給扔了:“沒骨氣的東西,他們怎么對你的,你忘了?”
怎么能忘呢?每次回家,媽媽都要對著我哭上一場:家里艱難,有次拿不出我一個月30塊錢的生活費,去跟爺爺借,結果爺爺瞪著眼睛說“我哪有錢”,把媽媽給刺拉出來了;爸爸忙著復習考公辦老師,爺爺和小叔搭伙干活,干完就走人,問都不問旁邊一個人在地里收麥子的媽媽需不需要幫忙??
從那以后,除了大年初二例行公事地去拜個年,其它時候我也不會去看他們,盡管去外婆家的路上,會路過他們家。
直到有一天,爺爺突發心臟病住院。我的心咯噔一下,眼淚突然止不住地往下流。那一刻,我才深深地意識到,原來,他們一直住在我的心里,只是我不愿意承認。
我開始正視與他們的感情。媽媽對他們充滿了恨,可那是媽媽的感情,不是我的。把媽媽的感情剝離出去后,我吃驚地發現,自己并不恨他們,相反,還有種想要跟他們鏈接的愿望。
我開始敞開心去接納他們。奶奶從小父母雙亡,在哥嫂家長大,她已經習慣了那種躲著人的生活,她沒有能量來愛別人。爺爺小時候,跟著老奶奶乞討為生,他重視物質、重男輕女也自有他的道理。
我很想對爺爺奶奶有更多的了解。
這時,我在“生命教育”課上看到了“張雅筑為他爺爺做的回憶一生的PPT”。他收集了爺爺許多照片,并詢問其他親人對爺爺的看法,用PPT的形式回憶了爺爺的一生。
阿公年輕時,是個風度翩翩的少年郎,阿公出生于農村,是純樸的鄉村子弟,他擁有一顆既單純又真誠的心;
阿姨說阿公就是急性子,阿公走路很快,全家一同出游,他總是走在最前面,他的背影,我再熟悉不過了。阿公吃飯很快,他會拼命幫大家夾菜,還要我們快吃快吃,如果我們找不到碗喝湯,那是因為他急著拿去把碗洗了;
阿婆說阿公的個性是急了點,但是他相當關心孩子及家庭,他最大的特點就是誠懇待人及默默關心;
??
篇9
晚飯后,我把全家人召集在客廳里,大聲宣布道:“請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坐好,現在頒獎晚會開始!”一家人看著我那神采飛揚的樣子,呆住啦,問:“你給誰頒獎?頒的什么獎?”
“我給爺爺奶奶頒獎。”說著,我把一包獎品放在了茶幾上。滔滔不絕地向大家做起了“報告”。
學校的金秋班會上,老師在講桌上擺滿了從農村選來的農副產品要同學們來認識。玉米棒、大地瓜、花生、黃豆、芝麻這些大家都認識。后來,老師又拿起一節樹枝,樹枝上幾個比乒乓球大些長滿毛毛刺的圓球擠在一起,讓同學們辨認。同學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那是什么。只有我勇敢地舉起手來大聲回答:“那是栗子!”老師高興地說:“對!這是栗子,不過要把外殼去掉你才能看到。”說著,老師把那帶刺的栗殼剝開,露出了赫色的栗子,同學們恍然大悟地議論起來。最后,老師又拿起一節樹枝,上面結著兩個像栗子大小的圓球,只不過圓球的表面上沒有刺刺,而是光滑滑的。班上的同學都不知道那是什么,只有我一個人回答:“那是核桃!”老師很吃力地把圓球的綠色的外層去掉,一邊讓大家觀察,一邊問到:“湯書劍,你怎么認識這么多呀?”我說:“每到節假日,爺爺奶奶就帶我去農村,教我認識農作物、認識蔬菜、認識瓜果,還讓我觀察馬牛羊雞鴨鵝的喂養和它們的活動。有的時候爺爺奶奶還帶著我學干農活,讓我長見識,學本領。”老師聽了非常高興,滿臉堆笑說:“你爺爺奶奶有遠見,做得對!我們不但要在課堂里學習知識和技能,還要創造條件到社會上到農村學習知識和技能,求得全面的發展。”老師拿起兩只棉桃和一串栗子走到我的跟前說:“現在,我揀幾種農副產品托你帶回家,請你代表咱們班獎勵給你的爺爺奶奶留作紀念。”
一家人聽完了我的“報告”,高興地拍手。爺爺奶奶笑呵呵地接過我頒發給他們的獎品,捧在手里,好一陣激動。
篇10
“爺爺奶奶,我和爸爸媽媽來看你們了!“我一進屋便大叫起來。
爺爺一聽是我來了,連忙出來迎接我。咦?怎么不見奶奶呢?我找遍了真個屋子,可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爺爺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說:“你奶奶現在也趕時髦了,這不,他現在正在廣場學習跳花絹舞呢!看,你奶奶買了這么多的影碟,都是為了學扇子舞和花絹舞呢!‘‘不一會,傳來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不用問也知道是我奶奶,因為她的腳步聲總是顯得急促而有力。我連忙打開門,果然是我那容光煥發的奶奶。奶奶一見我來了,高興得眼睛都瞇成了一條縫。隨后,奶奶去廚房忙開了。
一頓美味的飯菜后,只見爺爺連忙進臥室準備東西。“爺爺又要干什么?‘‘我不解地問奶奶,奶奶說:你爺爺下午要去打太極拳。‘‘打太極拳?現在的老人也太時髦了,奶奶不再給我講以往那老掉牙的故事,爺爺也不再一天到晚抽煙了,現在的老人的生活邊的豐富多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