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大自然的聲音范文

時間:2023-03-18 18:08: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聆聽大自然的聲音,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聆聽大自然的聲音

篇1

當我在散步時,對!我真要贊揚一下人類,高樓大廈,多么壯觀!但是,我也要贊揚大自然提供的材料!唯一讓我不能相信的是---書,難道書也騙人?為什么書上寫的“河水清澈見底什么的?為什么都沒有?”難道書騙了我?難道,這些就是大自然的杰作?

聽父親說,家鄉(xiāng)是大自然的杰作。春天可以百鳥爭鳴,夏天可以綠樹成蔭,許多昆蟲可以配合演奏一首歌曲……對于我這個好奇的小孩子,我會放過這個大自然的杰作?我乘車便來到了家鄉(xiāng),來的時候是夏天,當然可以看到綠樹成蔭,昆蟲們可以演奏歌曲給我聽啦!可是,往往出乎了我的意料。這里沒有樹,只有枯樹。難道枯樹可以綠樹成蔭?都沒有了葉子?可以么?笑話……

我聽到了第一種大自然的聲音,是那么的丑陋……難道大自然就是這樣的么?

晚上,隨著進入了夢。這里,才是大自然。雖然是虛晃的,但是,一個簡單的夢,卻讓我看到了不同季節(jié)的大自然。并向我訴說了真實的他的故事!

這個是虛幻的大自然。春天,在樹上站著的鳥兒,在枝頭上高唱---迎春歌。風吹動樹葉的配曲,是那么好聽。花也悄悄的綻放,為春天的溫馨而貢獻!

夏天,真的可以綠樹成蔭的曲調。在樹下看著書,陽光也是很溫和的,小河流水的音調更是如鋼琴清脆的曲兒!

秋天,樹葉會凋落,隨風飄起的聲音,如下雪般,為冬天做了鋪墊!

冬天,雪花飛舞,河也沉睡了,下雪的時候喝上一杯熱水,感覺這個冬天不冷了!

篇2

看那片片花瓣,成片成片地飄落,雖不是情愿,但依然那么嬌媚、?艷。生命的消失總是在不經意間,被無情的歲月淡然地吞噬掉。走在花間,我似乎聽到了夏的腳步,感受到了夏的溫度。明明知道夏,同樣有著不一樣的風景,一樣的讓我的心扉燦爛如花。可是,我依然不自覺地去輕撫那綻放了整整一個春日的芳菲,指尖依舊彌留著濃濃的芳香,也仿若看見花兒的那一抹最后的微笑。剎那間,我感覺到那花的零落與凋謝,也是一片妖嬈的美麗。

每次去旅游,都是人滿患之。當然,這次也不例外。我們一家人很就早到了去九寨溝的車站,由于人比較多,開車的時間也減緩了。我們坐的那輛車還差2個人就滿了,但是一起來了3個人車里就坐不下了,可能是一家人吧。售票員就對他們說:“對不起,這倆車只能乘兩名乘客了,請下去一位吧。”我們全車的人都把他們看著,因為這一位母親抱著的是一個1歲大的小孩子,他們也要收他的票。由此感覺到現實是有多殘酷,他們也就下去了。過了一會兒,來了一對姐妹坐上了車。就這樣,這輛車開動了。

一路上,光看了沿途上的風景。完全沒有注意到車里在你爭我搶的搶座位。真是感覺這個社會那么現實,那么殘酷。經過幾個小時的“搏斗”終于到達了目的地。我們有秩序的下了車,便去吃午飯。才發(fā)現旅游景點的餐飲這么貴,吃一頓午飯就要幾百元錢。休息了一小會,我們便去欣賞了九寨溝的有名的景點“神仙池”一個仙女沐浴、純潔、寧靜的自然天地,它充滿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說和深厚的人文情結,神秘而純潔。如一顆晶瑩剔透、玲瓏精致、積聚大自然神韻的璀璨明珠鑲嵌在大九寨旅游環(huán)線上。這些都是我們聽導游講的,雖然對九寨溝不多了解,但聽導游那么津津有味,我也便認真的的聽了起來。我們到了那里之后才發(fā)現那里猶如世外桃源啊,沒有一點的雜音,仔細聆聽著大自然賦予我們的聲音。真讓人流連忘返啊!

我們在那里拍了些照片,就又去了另外一個景點“珍珠灘”那里氣勢非凡,雄偉壯觀。瀑布沖進谷底,吼聲如雷,卷起千堆浪花,向東狂奔而去。到了那個地方忍不住想下海了呢!可是又覺得海水太涼,就在旁邊觀賞著浪花,也是非常有趣的。踩著棧道,在激流的陪伴下繼續(xù)東行,就到了珍珠灘東側。這的斜灘坡度更大,灘面更為凹凸不平,激流跳躍,景象更為壯觀。

篇3

我們看到的萬物,包括人類,都是大自然的恩賜。美麗而又神奇的大自然,用她輕柔的雙手,撫摸著世間萬物,賦予了萬物靈氣,帶給它們生機,讓它們連同人類在美麗富饒的地球上更好地生活下去。認真聆聽自然的聲音吧!那時你就會明白生命的美好,生活的真諦!

聽!鳥兒在嘰嘰喳喳的歌唱,他們的歌聲很悅耳很動聽,他們顯得十分的開心,有的還在樹上手舞足蹈的。遠處的樹枝上落著一群鳥,我悄悄的靠近他們,想聽聽他們在說什么。有兩只鳥在一旁坐著,看他們的樣子很幸福,雄鳥一直安撫著雌鳥,還為她唱歌呢!真是對恩愛的夫妻呀!一旁,還有兩只鳥,雄鳥嘴里叼著一支玫瑰花,好像正在向雌鳥求婚,雌鳥答應了,他高興的不得了。還有一只小鳥,依偎在母親的懷里,開心極了。有些時候,鳥比人更懂真情,不是嗎?聽!鳥兒還在歌唱,他們好像在說:只要心中有愛,人間處處是天堂。

風姑娘來了!微風輕輕地撫摸著我的臉頰,為我擦去汗珠;寒風讓我感到害怕;狂風帶給人一種不祥的感覺。風姑娘就是這樣,變來變去,讓人捉摸不透,風輕輕的吹著,給人帶來快樂。風姑娘是調皮的,動不動就捉弄別人。如果你有興趣,就在風姑娘玩耍的早上,站在院子里,感受風的吹拂吧!

自然,美麗而又神奇的大自然,她帶給我們太多的夢幻,太多的憧憬,讓人對她心生向往之情。聽聽自然的聲音吧!和風的吹拂聲、小鳥的歡叫聲等等,那些聲音都是很普通很普通的,但也是最真實最自然的聲音。認真聆聽自然的聲音吧!那是世界上最純潔的聲音,在聆聽的過程中,你會明白生命的真諦、生活的美好。聽聽自然的聲音,學會用心感受一切……

篇4

“沙沙——”樹葉飄落的聲音在我耳邊縈繞,使我心煩意亂。

“叮咚——”泉水流淌的聲音將我包圍,讓我安不下心去干事。

“呼呼——”風兒吹過的聲音如同一陣苦澀的味道,讓我不得不捂住耳朵。

“為什么?”我腦子里冒出一個奇怪的想法。“這什么作家筆下的大自然是那樣優(yōu)美、動聽?難道他們是在瞎編?”這個想法一直困擾著我,我下決心認真地聽,去聽懂大自然的聲音。

我認真聆聽,聆聽大自然賦予我的一切。我拋開一切雜念,就像全身輕松的小精靈,用自己最真摯最充沛的感情去聆聽大自然的聲音。

“叮咚叮咚——”

“呼呼——沙沙——”

“嗯——唉——!”我調動全身上下所有的感官,可大自然給我的印象還是雜亂,我用盡腦汁聆聽的結果還是空空蕩蕩的。

“不,我一定不能讓欣賞的直覺慢半拍,我一定要聆聽到大自然最美的聲音!”我下決心一定要學會聆聽,不然我就別想見人了!

我把我腦子里所有的思緒都集中起來,我用我的第六感覺把聲音吸收,讓最美妙的音符與我相伴……結果卻讓我十分尷尬,我還是沒有成功。我一個人沮喪地低下了頭。

“再試一次!”我堅定地說。我把我的心牽緊,我讓腦子變得清澈,我采擷如花的靈感……

“唧唧喳喳”,鳥兒仿佛在綠蔭的舞臺下歌唱,旁觀的鳥兒在為它連聲喝彩。

“叮咚叮咚”,小溪流淌的聲音也變得即歡快又甜美。

“嗡嗡嗡”,勤勞的小蜜蜂正唱著勞動的歌謠。

“滴滴答答”,露珠寶寶們從樹葉上掉下來,發(fā)出清脆的響聲,仿佛是為小樹迎來美好的新一天。

“沙沙沙”,葉子寶寶在風中輕輕擺動,寧靜而又安詳。

燦爛的星空下,鳥兒們已熟睡。它們發(fā)出輕微的鼾聲“呼呼—”星星寶寶也隨著月亮的搖籃曲漸漸進入夢鄉(xiāng),還有小雞……

篇5

這一幅幅的美景無一不是大自然的杰作。大自然就如一位畫家,他自如地揮灑手中的筆墨,描繪出一幅幅人間奇景;大自然又如一位鋼琴家,他盡情地敲擊手中的琴鍵,彈奏出一支支美妙的旋律;大自然又如一位魔法師,他盡情地發(fā)揮無限的想像力,創(chuàng)造出一個又一個的奇跡。

大自然是什么顏色?綠色?紅色?黃色?紫色?……不,大自然是五顏六色的。

然而大自然這位畫家總是偏愛于綠色,綠色代表著永恒,象征著和平與永恒。大自然自從誕生的那一刻起,身上就攜帶有綠色的基因,然而正是這些基因造就了如今生機勃勃的大千世界,同時已孕育著人類這一偉大的智慧生命。大自然這位畫家自如地調弄手中其它顏色的油墨來點綴美化這大千世界,紅色、黃色等顏色代表繁榮與昌盛,正是因為有了這些顏色基因,大自然才呈現出如今的五彩繽紛與色彩斑斕。

大自然是五顏六色的,那么什么是它生命的真諦呢?

“魚翔淺底,鷹擊長空,駝走大漠”這一派和諧的景象不正透露出大自然生命的真諦嗎?

當你從地上拾起一片火紅的楓葉時,你能感受到它的熱烈與悲壯嗎?那火紅的楓葉恰似向你傾吐大自然特有的語言,它教給你“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道理,透過那一片火紅的楓葉,你能否感受到大自然的熱烈與無畏呢?

你聆聽過大自然的聲音嗎?那淙淙的流水淌過那蜿蜒綿亙的小溪的聲音;那云雀直沖云霄的鳴叫聲;那雄鷹振翅搏擊長空的聲音,聆聽大自然的聲音,你將更深一層地理解大自然地深邃與神秘。

篇6

曾經我只不過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度過天真的童年,如今,四季教會我數著溜走的歲月,風景教我聆聽自然的聲音,聽她唱著歲月的歌,欣賞她灑落大地的美。

小時候的我像山間的小溪,在環(huán)山的環(huán)抱中溜達,魚兒為伴,叢林是友,過著無憂無慮的日子。如今,我常會想許多問題,愛捧著厚厚的書本,能從大刊的報紙雜志中獲取社會的信息,關心人類的命運,留心身邊的細節(jié),認真琢磨深刻的道理,常問幾個“為什么”。好比滾滾長江奔流不息,直到淌進大海的胸懷。于是,我學會了聆聽生活的聲音。

世間最親切的聲音莫過于父母的嘮叨。

有句話說得好:“從人類的嘴里能發(fā)出最甜美的字眼是‘母親’。”“媽媽,我愛吃你做的菜”“媽媽,如果我不聽話,你輕輕打我吧。”“媽媽,下星期我們去公園玩好嗎?”這多么動聽的聲音啊,在童年的回憶里它是最珍貴的痕跡。可是回憶里更多的是父母一次次的嘮叨,是一次次的提醒,一次次的關愛,告訴我,媽媽多么愛我。如今,我學會了聆聽那一聲聲的嘮叨,似乎越聽越感到親切,能聽出她的細心,她的溫柔,她的愛意。我覺得父母的聲音是如此美,最值得懷念。

如今,當窗前的那串風鈴碰撞,我抓住那一刻,悉心聆聽這悅耳的聲音;如今,當小朋友唱起熟悉的歌謠,我駐步聆聽生活的真實聲音;如今,當父母講著那遙遠的故事,我傾耳聆聽這親切的聲音。

篇7

一陣清風,一片白云,一聲鳥鳴,一縷花香大自然,無比絢麗,無比多彩。

春,帶來綠色,是那種嫩嫩的、淡淡的綠,不信,你看那枝頭的嫩芽,地上的小草,不正是這種顏色嗎?

夏,帶來的還是綠色,不過,是濃濃的綠色,請看那成片的綠蔭,我說的對吧?

秋,帶來金色,至于什么是金色的,想必不言而喻,那落葉,那地里的莊稼太多了。

冬,帶來白色,白色,可能在人們心中不太受喜愛,但是,你看,潔白的雪花飄落,一切銀裝素裹,這樣的世界,不是很可愛嗎?

這一切,都是大自然,絢麗多彩的大自然。我們生于大自然,長于大自然,你用心感受過大自然嗎?你可曾站在那棵樹下聆聽鳥兒歌唱嗎?那“嘰嘰喳喳”的聲音,你可知道它們代表的是什么意思嗎?用心聽聽,如果你用心去聆聽,鳥兒會是你的朋友。

你可曾站在一朵花兒前,蹲下身子,仔細嗅那花香?那香味是濃的還是淡的,你知道嗎?你曾細細地數過那花瓣兒嗎?如果你做到了,花兒是你心靈的傾訴。

讓我們用心靈去感受這美好的一切吧。

去聆聽鳥兒的歌聲,去聞聞野花的清香,去感受清風的吹拂和綠葉的沙沙聲。去感受聲音的美,色彩的美,味道的美,生命的美,大自然的美。

篇8

你聽到過它們的歌聲嗎?我想你是聽到過的。動聽吧、悅耳吧、清脆吧、悠揚吧!我也是這樣認為的。讓我們一同傾聽的還有它們的伴奏者。

聆聽春的聲音,多么動聽啊!

雨是春的伴奏者。春姐姐總是喜歡綠色的世界,那么富有生機,那么富有活力!它讓一切生物都在它的召喚下蘇醒,大地也在春姐姐的幫助下恢復了盎然的生機。雨來了,它是被春姐姐喚來的,它要讓大地上的生物吮吸它的露汁。聽,噠噠噠噠,雨落在了雨傘上,多好聽的聲音啊!你一定以為這是跳舞的音樂吧!不,這不是,這是春姐姐在為它的綠大衣裝飾呢!

聆聽夏的聲音,多么悅耳啊!

風是夏的伴奏者。夏姐姐總是喜歡金色的世界,那么耀眼,一閃一閃的像星星眨著眼睛。它讓一切生物都煥發(fā)耀眼的光彩,大地則像一個身披黃金鎧甲的勇士,那么威風!風來了,它是被夏姐姐喚來的,它要給大地上的生物帶來一絲絲涼意,它不忍心讓大地上的生物被太陽炙烤著。聽,呼呼呼呼,風兒吹向了大地,多悅耳啊!你一定以為這是轉呼啦圈的聲音吧!不,這不是,這是夏姐姐在為大地上的生物降溫呢!

聆聽秋的聲音,多么清脆啊!

落葉是秋的伴奏者。秋姐姐總是喜歡淡黃色的世界,它是那么的冷靜,它是那么的沉著!它讓一切生物都長成熟了。落葉落了,它是被秋姐姐喚來的,它要讓大地上多一下裝飾。聽,颯颯颯颯,多清脆啊!你一定以為這是歌唱者的聲音吧!不,這不是,這是秋姐姐在為大地做點呢!

聆聽冬的聲音,多么悠揚啊!

雪是冬的伴奏者。冬妹妹總是喜歡純白的世界,它是那么雪白,它為大地上的生物提供了隱蔽的地點!雪來了,它是被冬妹妹召喚來的,它要讓大地的主宰者開始冬眠了。聽,滴滴滴滴,多悠揚啊!你一定以為這是鬧鐘的聲音吧!不,這不是,這是冬妹妹再為不冬眠的動物制造畫板呢!

篇9

嘩啦啦,這是水的音樂;叮咚叮咚,這是水的吟誦。一切都源自于水,大自然的源泉。

我喜歡聆聽一切有關大自然的聲音,那些在我心中都是最美的樂曲。特別是那水的音樂,讓我難以忘懷。

那次在外婆家,我欣賞到了水的音樂。

那是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在我來到它的面前時,那悅耳的聲音讓我流連忘返。

它那輕盈的身軀輕快的越過障礙。“嘩嘩”的聲音縈繞我的耳畔。閉上眼,這圣潔的聲音在我心中流淌滲透,仿佛一千只潔白的鴿子在天空中低鳴。這聲音仿佛還帶著山的空靈,山的寂寞,山的色彩。

我的心靈也被這圣潔的聲音沖洗,洗得透透徹徹,干干凈凈。這聲音時而低沉,時而婉轉,如一場華美的圓舞曲。

我在這音樂聲中陶醉。“嘩嘩”,“啦啦”,“噠噠”,這是只屬于水的音樂會,只屬于它們的世界!

睜開眼,水在我的眼前流過,在陽光的折射下,水珠晶瑩剔透!流水的聲音歡快而寧靜。

篇10

7月15日凌晨,北京三里屯優(yōu)衣庫視頻事件火遍網絡。很多人一邊罵這是優(yōu)衣庫無底線的營銷手段,一邊在各大群里吆喝:視頻在哪里?誰有視頻網址發(fā)一個。微信朋友圈更是被各種段子覆蓋: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優(yōu)衣庫;眾里尋她千百度,他們卻在優(yōu)衣庫……

而據《北京青年報》報道,事發(fā)地在這天迎來眾多顧客,大家紛紛跑去拍照。甚至有一些女孩成群結隊站在優(yōu)衣庫大大的商標下,一起呼喊:“我在優(yōu)衣庫,約嗎?”而據說,這個一分多鐘的視頻,被賣到55元。隨后某購物網站立馬打出“優(yōu)衣庫女主角同款鞋子”“優(yōu)衣庫女主角同款包包”。很多品牌也借助此事開展營銷活動。

全民為此狂歡。

一個朋友說,從網上到網下,都找不到一片清涼之地。公交、地鐵上,很多人都在大聲打電話、訓孩子;出租車上,司機一邊開車,一邊忙著應付各種打車軟件,滴滴答答的提示音,各種腔調的叫車聲,塞滿腦袋;就連晚上回到家,物業(yè)還會開著喇叭,一遍遍地叫“關好門窗,小心火災”……被無處不在的噪音侵蝕,我們無處可逃。

人人都在制造噪音,導致心靈聽力喪失。心靈不再敏銳,直接引發(fā)的是不再思考,平庸的惡隨之產生。

好在,有不少人注意到噪音對人的侵害,開始搶救寂靜。臺灣的范欽慧就是其中一位。

她無法忍受城市的噪音,更在無處不在的噪音里,看到信仰的缺失,于是,她辭職自費成立了廣播節(jié)目《自然筆記》,呼吁大眾成為聆聽自然的人,并在這聆聽中,尋回內心的安然,尋回真實的自己。

失去的,早晚會被喚醒

30歲那年,時任臺北《天下雜志》記者的范欽慧辭職了。她買了錄音筆和麥克風,走進山林、大海,收集各種大自然的聲音,成為臺灣教育廣播電臺《自然筆記》節(jié)目的獨立制作人。很多人覺得她膽子很大,辭去固定工作,自費做節(jié)目,一切充滿風險和不確定。

起因是那年夏天,范欽慧沒有聽到蟬鳴。等到秋風起,立秋了,范欽慧為那個已經遠去的夏天而失落――兒時的夏夜,她時常聽著蛙鳴、蛐叫和知了的高音三重奏入眠,夜夜都是好覺。等到知了最后余音裊裊地消失了,秋天準時來了,無需翻日歷。

下班路上,范欽慧去了臺北的關渡公園,想讓那里的鳥叫聲洗洗耳朵。可公園里有電動車行道,鳥兒們在電動車90分貝之上的聲響里,選擇了沉默。

當晚,范欽慧給美國聲音生態(tài)學家戈登?漢普頓寫了一封信。戈登是自然野地錄音師,2005年4月22日,他獨自到奧林匹克國家公園的霍河雨林,在距離游客中心約三英里的地方,把一塊小紅石放在圓木上,將那里命名為“一平方英寸的寂靜”。

戈登的邏輯很簡單:“保護這一平方英寸的土地,讓它不受噪音污染,就能讓寂靜蔓延到這座公園的更廣大地區(qū)。”他希望這個簡單又便捷的做法“能夠成為管理聲境自然資源的機制,激勵和協(xié)助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做到先前已納入法典、卻沒有充分達成的目標,也就是保存與保護國家公園現有完好的自然聲境,同時讓已遭人類噪音破壞的聲境得以復原”。

范欽慧在給戈登的信中寫道:“我想成為像你一樣的人,搶救寂靜。”

很快,范欽慧收到回信。戈登鼓勵她去做這件事情,讓她找一個臺灣現存的寧靜之處,取一塊石頭,他會將其放在霍河雨林,激勵她的行為。尋尋覓覓,范欽慧在秀姑巒溪找到了那塊象征著寧靜的石頭,它在美國霍河雨林停留了一段時間后,回到了秀姑巒溪。而范欽慧辭去工作,將人生歸零,將自己交給自然,成了一名自然天籟的保護者與收集者。

這一切,仿佛都是天意。范欽慧記得兒時,大家常玩看手相的游戲,有人跟范欽慧說:你的生命線好短,大概活不過30歲。雖是游戲,可這個暗示一直都在范欽慧的心里。兒時的她時常這樣安慰自己:30歲,夠了夠了,已經很老了。長大后當然知道這是無稽之談,可無形中潛移默化影響了她對生命的態(tài)度:人生苦短,要證明自己曾經活過,就要熱愛自己的工作。什么東西是我熱愛的?她不斷詢問內心,要成為聆聽自然的人。

一個母親的生態(tài)教養(yǎng)

《自然筆記》是一檔獨立制作的廣播節(jié)目,在臺灣教育廣播電臺以每周一個小時的形式播出,18年來不曾中斷,多次獲得金鐘獎。

微薄的收入幾乎可以看成是做義工,可是做這件事情的時候,范欽慧非常興奮。一雙登山鞋、一個錄音機,走進山林,布谷鳥在遠處“咕咕”,一個叫不上名字的小蟲在她腳旁,“吱吱”地跟她打招呼,山澗里的泉水用“嘩嘩”聲來回應。范欽慧躡手躡腳,生怕腳步聲打擾了它們之間美好的交流。

為了錄一個瀑布飛濺的大合聲,她不小心從半山腰滾到了山底,開著的錄音機記錄了她先是驚叫、接著大笑的聲音,還有山谷的回音。最為驚奇的是,她在那些聲音里聽到了猴子的叫聲,是那種迫切的求救聲。

她請教專家,專家說:“人類的聲音在一定的頻率上接近猴子的語言,所以,你尖叫時的恐懼,它們聽懂了。它們發(fā)出類似的聲音,表示回應。知道了有險情發(fā)生,它們在互相通知。”范欽慧覺得這一幕神奇又可愛。

所有人都覺得,范欽慧的上山下水不過是給繁忙的工作一個緩沖,可她一投入便是18年。她說她終于體會到什么是天外有天,然而人們大部分時間卻被自己有限的感官,封鎖在極為狹隘的視野中。比起自然中大部分的生物而言,人類是充滿瑕疵的產品設計,我們看不見也聽不到,卻往往自以為是地去制定世界的游戲規(guī)則。

范欽慧透過對其他生命的認識,對自己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走進自然的舉動,開啟了她很多覺察,修復了她生命中的迷惘和不確定。

曾經,她一直在考慮到底要不要成為一名母親,害怕母職會占據很多時間,成為生命的包袱。可走進自然一年后的冬天,完整地感受到了萬物為了生命所做的堪稱偉大的努力,她決定做一個母親。

1999年,范欽慧懷上了大女兒WW。當了媽媽之后,她想盡辦法帶嗷嗷待哺的孩子走進山林。在山野里,WW的眼睛似乎不夠用了,耳朵也格外靈敏,鳥兒叫,她也叫。風吹樹葉,她就仰起頭,一直看著。一旦有樹葉落下來,她就做出要哭的表情。遠處的泉水叮咚,她捕捉到了,小手指著聲音的來源。范欽慧背著她去看那條小溪,她足足看了五分鐘,小嘴張得大大的,流了許多口水……在山林里,孩子的午睡那么香甜,不需要音樂,不需要故事,自然界的聲音是最好的催眠曲。人與自然完美地各不相擾,讓范欽慧感動得快要哭了。

1999年到2009年,范欽慧生養(yǎng)了兩個女兒,寫了三本書,拍了四部紀錄片。在做自然教育的過程中,女兒WW和芽芽常常跟著她,奔跑在大自然里。她把自己和女兒共享自然的故事,寫成《跟著節(jié)氣去旅行》《離家出走,一起去森林》《沒有墻壁的教室》。

“24節(jié)氣是一年的時序,就好像一個人的生命歷程,不同的季節(jié)不同的物候不同的氛圍,自然不斷啟發(fā)我,帶給我生命能量,如同我自己孕育而出的生命。帶著孩子走進自然的過程,是個人生命和大自然時序及生命的呼應和對照。”范欽慧說。

而她的生態(tài)教養(yǎng)正在孩子身上碩果初現,她們分辨得出上千種自然界的聲音,認識上萬種生物。上高一的WW會在旅行時,因賓館提供“安靜樓層”而跟賓館經理交涉,“您這樣提供安靜樓層,就是暗示大家在非安靜樓層可以大聲喧嘩,這是不對的。只要是在公共場所,制造噪音就是對別人的打擾。”看著經理最后取消了“安靜樓層”的營銷招牌,范欽慧向女兒伸出兩只大拇指。

在寂靜中尋求力量

2015年年初,范欽慧的書《搶救寂靜》上市。這本書除了分享她走進大自然進行田野錄音的經驗外,還有她在世界各地訪問同路人的見聞。

她跑到西西里島參與關于海底生物學的學術會議,到日本觀賞關于聲景的展覽,與其他錄音師研討錄音方法,亦跟飼養(yǎng)昆蟲的朋友學習辨別蟲鳴。

在范欽慧看來,萬籟也包括人類文明制造的聲音──城市聲音亦可以很動聽。因此她找到黑膠唱片收藏家,一同聆聽臺灣變遷中的城市聲音。而她的《自然筆記》廣播節(jié)目以多年的堅持,終于讓臺灣民眾意識到:原來保護荒野的天籟,就跟保護荒野中的動植物一樣重要。這檔廣播節(jié)目最終孵化出了“臺灣聲景協(xié)會”,一個民間公益組織,一個關心環(huán)境聲音的團體。他們的目標是讓臺灣不僅擁有自己的地標,更擁有自己的“音標”,讓更多自然的聲音覆蓋噪音對生活的入侵。

范欽慧被大家尊稱為“環(huán)境教育工作者。”她總是在開場白中對大家說:“我想要追求的‘寂靜’,并非無聲,而是生命的本然,人類對影像遠比聲音敏感,我們能夠輕而易舉地辨認‘地標’(landmark),通常卻無法指出該處獨特的‘聲標’(soundmark)。換句話說,搶救寂靜除了保護生命的本然,也是認識各地的聲標。而萬籟有聲,隔絕城市的噪音后,是流水潺潺、鳥兒飛鳴、猛獸在森林中咆哮、雨水滴落在湖上,以及狂風吹過樹葉等,只需細心傾聽,到處都是有待記錄及認識的聲標。”

編后語:

范欽慧說:“在某個部分,我可能是有信仰的人。所謂信仰,并不是說我是哪個宗教的教徒,而是我覺得自己是個信息的傳道者,只不過我傳的是大自然的教,那個教義是我生命當中的見證和體會。同時我又是一個創(chuàng)作者,創(chuàng)作本身并沒有設限,也沒有教義約束,在追尋大自然的教義的過程中,我受到很多改造,獲得很多力量,讓我去聆聽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