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英語啟蒙課程范文

時間:2024-03-26 16:53: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幼兒英語啟蒙課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幼兒英語啟蒙課程

篇1

1.實施前提是理解幼兒

從幼兒出生開始,就具有自己建構及其與他人建構的文化、體格及知識等。在不同歷史背景及文化下,對幼兒教育也有不同觀念。在教育過程中,幼兒應有與成人一樣分享的權利。并在后現代主義觀點下,教師應創造適合幼兒學習的良好環境,并為幼兒提供自由的創造天地,耐心聆聽幼兒心聲,與幼兒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當然,也應充分認識到幼兒仍處于發展的起始階段,沒有足夠的能力及知識完全選擇或應學習什么內容,這是需要成人的適當引導及幫助,進而促進幼兒更好發展。

2.實施目標具有多樣性

所謂實施目標的多樣性,主要是因為在不同生活環境、不同文化背景及社會階層中,應尋找適合幼兒英語發展的教育目標。適宜的教育內容必然導致教育目標的多樣性。在現代教育課程中,忽視了幼兒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而后現代主義教育強調幼兒、家長、教師等參與到教學中,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及教師與家長的互動。因此,從這一方面來講,幼兒啟蒙教育應充分考慮周圍社會及文化的多樣性,同時還應考慮到社會的不確定性及不可預期性,使得教育目標具有多樣性。

3.實施課程具有差異性

幼兒英語啟蒙教育課程主要是根據幼兒自身實際情況進而制定教學課程。早有學者提出幼兒教育課程主要從兒童發展、文化價值觀及文化知識等三方面制定。長期以來,現代課程中具有普遍性,將所有幼兒看成是在同水平上,并未根據幼兒自身特點實施差異性教學。因此,這種傳統教學觀念逐漸被一種新觀念所取代。新觀念提倡幼兒教育是發生在具體情境中的,并涉及社會復雜性及文化差異性。此外,應對每一個幼兒的長處及短處加以反饋,使每一位幼兒都能夠知道自己的長處、短處或別人的長處、短處,實現取長補短,促進幼兒多樣化發展。

4.實施過程具有動態性

英語已逐漸成為日常生活中的第二語言,逐漸受到教育界的重視。在后現代主義理論下,提倡教育的動態性、互動性,對于幼兒英語啟蒙教育也不例外,同樣需要體現出動態性。所謂動態性則是根據幼兒自身發展規律、讓幼兒教育凸顯其特殊性、啟蒙性及趣味性,使幼兒快樂學英語,并主動參與到英語學習中。

二、后現代主義教育下的幼兒英語啟蒙教育策略

1.多樣化教學,激發幼兒學習欲望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曾說過“最大的學習動機是對所學知識有強烈興趣”。幼兒具有好動、好奇及愛玩心理,因此,激發學習興趣是實現英語啟蒙教育效果的重要舉措,要使他們擁有強烈的求知欲望,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首先,可選擇與幼兒生活貼近的內容,如常列舉幼兒玩具的顏色、書本上的圖畫及家具名稱等。也可帶幼兒去逛超市,遇到較常見的東西,用英語反復說。如遇到漂亮衣服可說“beautiful”。其次,創設英語學習情境。可在班級學習園地中張貼一些英文字母及國際音標等,如“A、B、C、D···”“[i:]、[蘅:]、[蘅]、[u:]、[藜:]、[藜]、[蘧]、[覸]”“/蘧/、/鬑/、/藜/、/覦/、/覸/”等。也可要求家長在自家冰箱上張貼牛奶(milk)、水果(apple、banana、orange、coconut、grape等)的圖片及英文單詞,幫助幼兒學習。最后,可充分利用CD、錄音機,開展英語詩歌對唱,觀看簡單的英語電視節目,聯合視聽手段,激發學習興趣。同時可運用多媒體技術、幻燈片及投影等刺激學生學習欲望。如學習動物名稱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展現各種小動物,讓學生在觀看小動物時,了解每一種小動物名稱,如,馬(horse)、鳥(bird)、狗(dog)、貓(cat)等。若僅僅依靠教師在課堂中說這些單詞,顯得較單調,且容易使學生感覺到枯燥,若將這些內容直觀形象展現出來,能夠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知識,并加強記憶。

2.互動學習,讓幼兒自然習得英語

互動教學是構建快樂課堂的前提,只有引導幼兒感受英語魅力,讓幼兒自然習得英語才是英語教學的最終目標。所謂互動教學,不僅是教師與幼兒的互動,更應該是幼兒與幼兒、幼兒與家長間的互動。在互動過程中教師即是演員,又是導演,通過各種各樣的游戲、歌曲或故事等方式,活躍課堂氛圍,創造輕松愉悅的活動氛圍。在互動中理解英語、掌握英語,最終習得英語。如在進行字母教學中,可開展舉卡片的游戲,當說“A”時,幼兒應快速舉出A圖片。在畫字母的活動中,可設計各種字母畫,并引導幼兒看圖,從圖片中尋找大小字母。又如開展猜字母的游戲中,兩個幼兒組成一組,其中一位幼兒拿出事先準備好的與字母極像的圖案或者實物,讓另一位幼兒猜猜這些是什么字母。通過這些活動,讓幼兒在互動中獲得英語知識。

3.因材施教,讓幼兒感悟英語魅力

后現代主義教育認為教學應根據學生自身特點實施差異性教學。幼兒英語教學中也應根據幼兒特點實現因材施教,加上英語具有極強的實踐性,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周圍環境,將其運用到生活中,這就需要家長的配合。如在每一天早晨起床后,可跟幼兒說“goodmorning”;走了,可說“goodbay”;當其他幼兒幫助自己了,可教幼兒說“thankyou”。又如家里來客人了,提醒孩子說“wel-come”;坐下用“siddown”;站立用“standup”。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積累,并不是所有教學都是在課堂中完成的,也可在課外進行。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能夠提高幼兒說、聽能力,而且還能夠提高交際能力,為以后的人際交往奠定堅實基礎。

4.動態思維,讓幼兒學會駕馭英語

篇2

幼兒英語教育是時代的需求,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幼兒園發展的需要。現在英語教學正在逐步走向生動化和生活化,因此,只有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興趣才能使英語教學更有實效。

在幼兒英語教育中,教師正確的教學方法是關鍵。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育心理學中也講過,只有孩子感興趣的東西才會主動思考。為了滿足幼兒的求知欲,教師要以一種最簡潔的方法使幼兒獲得必要的知識。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幼兒最感興趣的就是游戲,在游戲的同時汲取知識,這是一種更容易讓幼兒接受的方法,所以游戲興趣法是幼兒英語教育中重要的方法之一。在幼兒英語教育中,教師在游戲中不斷探究新的形式和方法,是提高幼兒英語水平和培養幼兒英語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

學前兒童英語教育是指根據學前兒童身心發展特點和語言學習規律,通過創設適宜的環境對學前兒童進行的英語啟蒙教育。學前兒童的英語啟蒙不同于小學英語教育,它是對學前兒童進行英語方面的早期啟蒙,主要目的是培養他們對英語語音語感的敏感,激發他們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一、英語學習方法的創新種類

(一)昂立“0”式英語

昂立“0”式英語是以“英語學習零起點,課堂學習零距離,學生進步零距離”為原則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在教學上倡導全英文。這一教學在方法上強調一對一語言交流,讓孩子成為學習英語的主角。

(二)匯點TPR模式

匯點TPR模式也叫 “純自然反應法”。是一種學習語言的方法,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由美國James博士發明。其特點是營造一種自然、純粹的英語環境。通過模仿學習母語時大腦對外界聲音與畫面產生聯想,實現記憶的自然身體反應,是一種更容易被學員接受和掌握的方法。TPR將英語學習定義為:E=MC2,即English(英語)=Memory(記憶) ×Communication2(交流)

(三)卓越雙語言教學法

卓越雙語言教學法是指在課堂中,中外教共同教學,由專業中國教師負責課堂英語知識總結、輔導疑難,由外教負責英語口語及英語課堂教學。這種方法既創造了良好的英語環境,又能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所學知識。

通過對以上幾種具有創新性的英語學習方法的總結,結合園所的實際情況,在運用游戲興趣法時可將其進行創新綜合,根據幼兒英語教育的啟蒙性,在適宜的難度基礎上,創設語言環境,進行英漢雙用。國外的英語教學理論界特別強調要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放在重要位置,要創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盡量把枯燥的語言形式轉變為學生樂于接受的、生動有趣的游戲形式。

二、如何使游戲興趣法得到正確運用

(一)加強幼兒英語教師的培訓

當前,幼兒園教師在組織英語教育活動時面臨許多困難。為解決這個問題,教育研究和管理部門應對幼兒英語教師的上崗資格認證嚴格把關。一方面加強教師英語專業知識的日常學習和繼續深造,不斷更新英語知識;另一方面為教師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幼兒園英語教學培訓。此外,還應加強幼兒英語教師在實踐教育活動中的靈活性,使教師不僅有較高的專業理論知識,而且在教學中能將實際與理論相結合,更好地將理論運用于教學。

(二)通過游戲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

要給幼兒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必須豐富孩子的生活。因為生活是語言的源泉,只有豐富的生活,才能為語言提供良好的環境。幼兒園要注意增長幼兒的知識經驗,擴展視野,促進思維發展,才能培養孩子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在課堂上,通過教師設計的游戲,讓幼兒多看,拓寬觀察角度;讓幼兒多聽,培養孩子注意傾聽的習慣;讓幼兒多說,使他們有話講、愿意講。在課下,要利用飯后、室外運動等時間有目的地同孩子進行英語交流,不論說錯說對,都要鼓勵孩子。這樣幼兒園就形成了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 (下轉89頁) (上接39頁)讓幼兒自然而然地習慣于用英語進行日常交流。

(三)游戲設計的目的性及適宜性

游戲教學必須以教學內容為中心,在設計游戲的時候要充分把握課程的重點、難點,圍繞教學目的合理安排設計游戲。這樣才能達到教學目的。

篇3

關鍵詞:中職幼師;英語教學;教學現狀;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25-015-02

一、緒論

世界通用語言――英語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世貿組織的加入而重要性凸顯,備受人們重視。不少家長在孩子早期教育時就希望孩子能夠接受到良好的英語教育,為了迎合社會發展和市場需求,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能力,同時也為了孩子的未來成長,我國幼兒園陸續開設了英語課程,對中職英語幼師人才的需求也急劇攀升。但是,由于中職院校師資資源的限制,中職幼師教學效率本來就令人堪憂。同時,又由于中職幼師生源的限制,使得中職幼師英語教學更加不容樂觀。中職幼師學生大多來自不同地區,英語水平參差不齊、相差懸殊,普遍基礎較弱,只有個別高中落榜改讀幼師的學生英語基礎尚可。中職幼師學生英語水平的現狀決定了他們對英語學要性認識的不足,以為英語學習無關緊要,只要學好專業課程,就可以進入不錯的幼兒園,找到一份好工作。殊不知,這樣的想法是極其錯誤和危險的,既不利于幼師學生自身素質的提高,亦會對學生日后的工作發展產生制約。即便是英語基礎較好的學生,也沒有在中職教育中掌握科學的幼兒英語教學技能和方法,在進行幼兒英語教學時往往采用初、高中傳統的教學方法,不符合幼兒的身心發展特征。因此,如何滿足社會發展和幼兒教育的需求,提高幼師學生職業技能值得深思和探討。

二、提高中職幼師英語教學職業技能的應對策略

1、與未來工作相結合

目前,中職幼師英語教材尚不統一,而且與今后工作、生活實際聯系不大緊密。因此,中職幼師英語教師必須根據幼師英語教育的目的出發,合理地處理和利用現行教材,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們意識到幼兒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對幼兒進行英語啟蒙,激發他們的英語學習興趣,培養他們良好英語學習習慣,并使他們形成初步的英語聽、說技能,為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所以,中職幼師教學在內容上要與幼兒生活密切相關,如學校、家庭、交通、動植物、節日等,在形式上也應該以幼兒喜聞樂見的活動為主,如兒歌、故事、笑話、謎語等。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可以著重培養學生以下幾種能力:首先,英語語言能力。語用能力可以要求不要太高,但是一定要具備過硬的語音能力。語音是英語教學之基礎,學好音標,牢記發音規則,不但可以為幼兒的英語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還利于幼師學生英語自學能力的培養。其次,課堂組織能力。眾所周知,幼兒自律性、紀律性較差,不易組織和管理。因此,合格的幼兒英語教師應當具備較強的引導、組織能力,把幼兒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來,確保開展的各種課堂教學活動有條不紊、井井有條。最后,職業素養能力。幼兒教育是對幼兒的啟蒙教育,會對幼兒日后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幼兒教師應當深知教育的意義,具備完善的人格和較高的職業素養,為幼兒的學習和成長樹立榜樣。

2、與專業特點相結合

幼師專業由于其教學對象為年紀尚淺的幼兒,因而不同于普通類師范專業,有著自身鮮明的職業特色。中職幼師英語教學中應多攝入音樂、舞蹈、繪畫、游戲、故事等兒童喜歡的趣味性因素,以形成符合兒童身心發展和興趣愛好且極具專業特色的中職幼師英語課堂。例如,在學習動物詞匯chick、duck、dog、cat、tiger時,筆者將學生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分為若干學習小組,然后讓他們結合自己的所學知識和專業特點進行組內合作、討論,設計出這些詞匯的教學方法,并進行比賽。有的小組選擇了自編Chant,“chick,chick,嘰嘰嘰;duck,duck,呱呱呱;dog,dog,汪汪汪;cat,cat,喵喵喵;tiger,tiger,嗷嗷嗷。”并設計了相應的舞蹈動作。有的則選擇了簡筆畫,吃米的小雞、游泳的鴨子、啃骨頭的小狗、睡覺的懶貓、虎頭虎腦的超萌小老虎。此外,有的設計了“我來模仿你來猜”活動,有的則給每一個動物編了一個小故事等,在活動中學生們均能做到語言完整流暢、舉止落落大方、動作惟妙惟肖、表情豐富可愛。總之,通過自行設計環節,既活躍了課堂氛圍又增強了自身的信心和勇氣,使學生的潛力得以發揮,實踐能力得到增強;而分組教學的引入,則增強學生們的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兩者的有機集合不僅凸顯了中職幼師的專業特色,而且使中職幼師英語教學真正“活”了起來。

3、與網絡資源相結合

當今處于信息高速化和集約化的互聯網時代,中職幼師英語教學也應該緊跟時代的步伐,借助和整合網絡資源,與時俱進。具體而言,在中職幼師英語教學中利用網絡資源有以下兩點優點:首先,提高學生英語學習興趣。俗語有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中職幼師學生普遍英語基礎薄弱、學習興趣低下,是眾所周知的現狀,也是廣大中職幼師英語教師較為關切的一個問題。在中職幼師英語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夠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在網上下載一些兒歌視頻、影視片段等融入教學之中,不但可以打破常規語言教學的枯燥性,同時還可以激發學生興趣,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進入英語學習狀態。其次,充實教學內容。在中職幼師英語教學過程中,如果單純只是教師對語言知識的講解,學生們定會索然無趣,如果用網絡資源加以點綴或補充,就會讓課堂教學既生動又充實。例如,在課堂上,進行語音教學時,教師可以運用金山詞霸的愛詞霸工具,其中既有美式讀音又有英式讀音,而且非常標準。另外,在上課之余,可以讓學生在網絡上下載或者收看一些英文原聲電影、歌曲、講座、動畫片等英語學習資料,從而在娛樂中 不知不覺地使他們實現增加詞匯量、養成自主學習習慣和激發后續積極性的學習效果。

三、結論

中職幼師英語教學是社會發展和進步的產物,理應跟隨并滿足社會發展的趨勢,急社會之所急,給社會之所需,多為社會提供更多、更實用的中職幼師英語職業人才。相信在廣大中職幼師英語教師的努力下,在結合幼師學生未來工作、幼師英語的專業特點以及海量、豐富的網絡資源的基礎上,定會涌現眾多可以激發學生積極、主動英語學習情感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提高中職幼師教學活力,培養出更多符合社會和時代要求的優秀幼兒英語教師,最終推動我國幼教事業的健康、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高專院校 學前英語教育 學前英語教育專業

一、引言

我國是人口大國,僅學齡前兒童就多達1.3億,是世界同齡兒童數量的五分之一,因此,我國需要配備大量訓練有素的幼兒教師。與此同時,隨著社會的發展,幼兒英語語言能力的培養受到家長的重視,社會迫切需要具備學前英語教學能力的人才。實踐已證明,在學前英語教育這個崗位上,高職高專學生是完全有能力可以勝任的。由此可見,在高職高專院校開設學前英語教育專業有著巨大的前景。

學前英語教育,指的是根據學齡前兒童身心發展特點和語言學習規律,通過創設適宜的環境對其進行英語的啟蒙教育。而學前方向的英語教育專業,則是用以培養具有扎實的英語功底、標準的英語語音、系統的學前教育專業知識、較深厚的藝術修養,能在各類性質的幼兒園、早教機構、英語培訓機構或托幼機構從事幼兒英語教學、培訓和管理工作的高技能復合型人才。

二、國內外相關研究綜述

早在20世紀20年代初,陶行知、張宗麟、陳鶴琴等老一輩愛國學者就積極探索和實踐符合中國國情的學前英語教育。其中陳鶴琴就是民族幼兒教育和民族英語教育的典型代表,他除親自辦起具有歷史意義的南京鼓樓幼稚園外,還親自編寫了幼兒、少兒英語教學提要和教材,通過唱歌、做游戲、講故事、說順口溜等適合幼兒身心特點的形式進行英語教學。他的實驗和研究后來指導了我國學前英語教育的早期發展。

加拿大從1965年開始在幼兒園、小學、中學實施法語沉浸教育計劃。國家提供相關的政策支持,如組織“語言理論”等系列內容的師資隊伍培訓。新加坡從1966年開始實施雙語教育。英語是其官方語言,雙語教育始于幼兒,政府重視,同時提供政策保證,語言環境非常優越,利于幼兒習得。在1989年的巴黎國際語言會議上提出了從幼兒開始進行外語教育的主張。目前,歐洲委員會教育機構提出,每個學生畢業時要學會2門外語,不少國家開始從小學一年級或幼兒園開設第一外語。

由此看出,學前外語教育經歷了較長時間的發展,如今在世界各國受到空前的重視。

三、高專院校學前英語教育專業的建設

學前英語教育專門人才的培養目前基本上是空白,而市場的需求及潛在需求不斷地在增大。很多幼兒園打著雙語園的旗號,或以開設英語特色班、興趣班的形式來招攬生源。調查發現,對幼兒進行英語教學的老師,一部分是幼教科班出生,但他們大多只有中專學歷,很難擁有扎實的英語基本功底,對幼兒英語的啟蒙很可能產生負面影響。還有一些幼兒園是和英語幼教機構聯合,每個星期安排固定的時間,請老師到幼兒園給孩子們上課。這種聯合的形式,很難長時間保證教師的穩定性,對幼兒英語學習的連貫和延續性有很大影響。再有一部分是聘請英語專業的大學畢業生來擔當這個角色。他們可能擁有較扎實的英語基本功底,但缺乏對學前教育基本理論常識的了解和相關的教學技能,因此也很難真正把課程教好。

由此看來,高專院校英語教育專業的建設必須根據學前英語教育人才需求的特點,制定貼近市場需求的、具有專業特色的培養模式。一體化教學把英語語言、學前教育及綜合藝術有機結合起來,使英語語言知識技能與學前教育理論及技能、藝術教育技能相互滲透,體現專業的交叉性及跨學科性。為崗位所需建立新的培養模式,從而保障學前英語教育專門人才培養的實用性,增加畢業生的擇業能力和競爭能力。

為了實現專業特色,我們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建設:

1. 優化課程結構,建立一體化教學模塊,改革教學方法與手段,改革教育評價體系。整個培養體系中,第一學年重點完成基本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的學習和培養;第二學年在所學基礎知識之上,與幼教專業知識和技能結合,進行深化和應用;第三學年把所學的英語知識和能力運用于教育技能技巧的實訓中,配合教育實習,提升崗位適應能力。各課程設置對應的實踐環節,課堂教學與實踐環節并行。同時設置拓展知識的學習內容,培養職業崗位可持續發展能力。除英語專業知識之外,學生需同步完成學前教育專業理論、教育技能和保育實踐能力的學習和訓練。

2. 建立校內外實訓基地。在校內需要配備滿足專業核心課程教學需要的語音室,多媒體教室,語言模擬實訓室等。所建立的實訓基地能實現英語聽說讀寫等多方面教學要求和訓練需要。在校外,精選教學設備先進、管理優良的省市級示范幼兒園若干所,以及英語雙語特色幼兒園和早教培訓機構若干所,在學生學習到一定階段的時候,有計劃性的把他們安排到各個幼兒園進行實習,讓學生有機會近距離接觸到幼兒,親身感受學前教育,以及實際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從中更快的發現自身的優勢和不足,為以后的學習起到積極促進的作用。

3. 給學生提供專業相關證書考試機會(cet4、pets3、育嬰師、劍橋少兒英語師資等)。學生除了在畢業時必須拿到的普通話證書和教師資格證外,還要積極為學生提供和專業相關的多種有價值的證書考試機會,這些都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就業率、拓寬就業機會。

4. 加強院系師資隊伍的學習和建設。一方面要加強院系在職教師的培養和深造。通過各類活動、競賽等形式促進教師更快的成長;提供機會讓他們走出學校、走出國門,以開闊教師的眼界,為其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要積極引進優秀人才。把適合專業發展需求的優秀教師請進來,不但可以較快的勝任相關教學工作,而且也可以成為其他教師交流和學習的對象。

篇5

一、關于大腦語言中樞發育及個人語言能力及后天培養

從嬰兒時期看起,根據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啼哭是新生兒時期因為饑餓、寒冷等不適引起的一種生理反射。出生后6個月左右可發出爸、媽的唇音,但還不能理解其含義。9個月左右對語言發生興趣,模仿成人發音,并開始懂得“再見”的含義。1歲到1歲半是語言發育的迅速時期,對于語言發育,2-3歲是關鍵時期。以上結果似乎表明,在2-3歲之前的語言啟蒙,是很可行的,也是必須的,那么外語語言教育的嬰幼兒時期啟蒙究竟如何呢?這要先解釋下我們的大腦語言中樞組成。我們平時無意中說話、聽和理解的時候,腦中對此進行負責的部位是被稱為Broca中樞(運動性語言區)和Wernicke中樞(聽覺性語言中樞)的部分。大腦的這些中樞,就是不斷接受到所聞所聽語言的刺激而發達起來的。在還沒有形成民族耳的嬰兒期,聽到英語時,Broca中樞和Wernicke中樞會受到很大的刺激,從而使聽解能力和說話能力都發達起來。孩童時代有在國外生活經驗的孩子,一般都會有像淋浴一樣地聽著英語和法語等成長起來的機會。這時,刺激了腦的語言中樞的Wernicke中樞。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回到本國以后,即使暫時失去語言環境,但每當聽到英語和法語,瞬間會在腦的語言中樞作用下,讓語言自然而然地脫口而出。由此看來,似乎早期外語啟蒙是可行的。但是,在目前中國的大多數家庭中,并不具有先天的語言環境這類優勢。其次,嬰幼兒時期就進行過度的大腦開發,的確會使孩子在未來短時間內領先于同齡人,但換來的卻是之后的更長時間內無法集中注意力學習,逐步落后于其他孩子。再次,語言作為交流工具,并不是人人都必要的,而且孩子將來的選擇與外語是否有關聯也并未可知,如此耗費時間精力究竟能否換來今后相應的效果也是未知數。所以,過早的進行孩子的外語語言能力啟蒙并不是適合我們生活情況的選擇。進行單一母語和數學的簡單啟蒙明顯比多種語言混合啟蒙更加適合我們中國人。

二、關于語言環境的影響

一旦脫離社會環境,語言就喪失了其本身的意義。外語作為我們與國際的交流和閱讀外語文獻的工具而存在,一旦脫離這種語言的使用環境,無論我們再怎么努力去記憶和背誦,也無法達到生活在該種語言環境中的人們所擁有的學習領悟效率的十分之一。語言學習中的環境作用絕不可小覷,因為語言本就是在聽說讀寫中熟練起來的,而我們的外語教學僅僅只限于課堂教學,因為我們還有以母語進行的其他科目教學任務,這使得我們的學生在外語的聽、說、讀、寫這幾方面的發展極不平衡,導致我們的外語學習不是啞巴外語就是文盲外語,如此一久,在日后一旦缺乏實用訓練和使用環境,必然使得我們的外語能力大大流失。而同時,多數人的外語實用頻率是極低的,也就是說,我們大部分人都是沒有外語語言環境的。這也就意味著,我們大多數人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學習外語,卻沒有實用的途徑和環境,而如此發展的最終結果就是完全遺忘這門語言。

再來看一下有很多人認為可行的多語言環境兒童啟蒙教育是怎樣的結果。根據《語言環境對兒童語言發育的影響》一文中的描述,科研人員把96名兒童配對分組,分為單語組和復語組,即單一語言環境組合復雜語言環境組,對全部兒童進行了智力測試,比較他們的語言能力和其它智能情況。并對兩組幼兒患語言發育遲緩發病情況進行比較。結果,單語組語言領域平均發育商(DQ)明顯高于復語組。復語組患語言發育遲緩高于單語組。由此可見,復雜的家庭語言環境其實并不利于兒童語言發育,因此,在語言環境的選擇和營造上,我們還是應當選擇單一語言,也即是我們應當以母語語境作為啟蒙時期的語言環境。

所謂的語言環境,還包括使用該種語言的國家的文化背景。沒有文化和歷史背景作為支撐,又怎會有語言的發展呢?到目前為止世界上有多種語言已經滅絕,這就是文化滅絕的必然結果。四大文明古國中只有我們中國的語言沿用至今,其他三國的古語早就隨他們的文化埋入黃土中了。而同時,語言環境還是在不停變動的,新的詞語、語法、句式等不斷產生,當我們不處于這種語言環境中,就自然跟不上它的變化,從而被環境淘汰。因此可以說語言環境對我們的外語學習是有某種意義上的決定作用的,但是我們大多數人卻無法接觸到我們所學外語的環境,這就意味著我們的外語教學時常處在與外語社會脫節的狀態中,使得我們不論怎樣去學習都無法趕上時代的進步。而真正有機會能長時間接觸所學習語言的環境的人通常只有少數。

三、關于英語教育內容和方式

從我國目前的主流教材和教學方式上來看,我們的英語教育明顯的傾向是語法的教學和培養上,其次是在句式,最后才是單詞。當然,不少教師都在不斷提醒他們的學生,單詞在一門語言中是十分重要的,是語言的基礎。但是,在高中以及之前的眾多學習科目的壓力下,我們的學生根本不可能將精力完全放在一門英語上,更不用說主動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去背誦單詞和外語課文。如此一來,我們的英語教育就產生了一種語法精研卻沒有單詞保障,無法成文成句,無法準確表達自己的想法的奇怪現象。很多人認為這是我們教學的深度不夠造成的,這樣的誤解使得我們的外語教育難度不斷提升,但效果卻不見成長。在以前接觸過的一些外國友人中,很多人都認為我們的外語教育深度過大,有一些語法和句式完全不常用或是過于古板老舊,就連以此語言為母語的外國人都難以接受,由此看來我們的外語教育不是深度不夠,而是在內容和教育方向的選擇上出了問題。

語言的學習筆者認為不能與其他科目混同,因為語言是特殊的,是要求全面的運用人的所有官能的,是要在使用中長期積累的,是多種大腦能力的混合使用,這都和其他知識類的教學有著多多少少的出入。筆者認為我們的外語教學過于急功近利了,實際上外語教學最佳的模式應該是由淺入深,先由最基本語言構成,如英語的字母和日語的五十音圖等開始啟蒙,再進入簡單句子和對話中,在這之中融入聽說讀寫的教學方式,之后開始逐步進入單詞的學習上。關于單詞,本人認為不僅僅是簡單的逐條背誦,更應該教學的是單詞的由來和語源、詞源。很多人認為詞源語源等是高深的語言學教育,但實際上,這只是幫助我們記憶單詞和語言應用規則的一個最好的途徑,同時還能提升學生對該種外語的深刻理解,以便將文化的元素融入,讓學習語言不僅僅是枯燥的知識性教學。這才能使我們的外語教學提高到一個新的層面上。同時,語言教學是實用性、目的性很強的一門學科,即語言教學就是為了讓學習者能使用該種語言,能與其他使用該種語言的人們進行交流,能閱讀該種語言的著作,能理解該種語言產生的文化。而我們目前的外語教學只不過是為了應對考試,但這種種的考試對我們的外語能力提高作用微乎其微。在目前我們為數眾多的外語學習者中,真正能做到自如運用外語的實際上是很少的。就目前中國情況來看,普通人只要有一點簡單的外語基礎就足夠運用了,完全沒有必要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去學習。

篇6

>> 跨文化視域下河南省的國際形象:現狀與構建策略 政府公共服務視域下河南省公示語英文譯寫規范化研究 媒介生態視域下河南省的紅色文化傳播 中原經濟區視域下河南省體育旅游空間結構及布局 “互聯網+農業”視域下河南省現代農業發展研究 中原經濟區建設背景下河南省回族文化產業發展初探 “陽光體育”背景下河南省高職體育教學改革設想 “陽光體育”背景下河南省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的審視 河南省幼兒園英語教學環境及教學現狀調查分析 中原經濟區建設框架下河南省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探析 TPACK視閾下河南省農村中小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研究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河南省農村初中體育教學現狀及對策研究 美麗河南建設背景下河南省旅游業轉型升級研究 城鎮化視域下的河南省農村幼兒教育的現狀與對策 河南省就業模式探析 2003年河南省英語 低碳經濟背景下河南省旅游業發展的建議 論新形勢下河南省加工貿易的發展 ARIMA計量技術下河南省農民增收的預測模型研究 新形勢下河南省農村金融現狀分析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10]Howard Gardner.Frames of Mind [M].London:Longman Group Limited,1983.

[11][12]Jill Korey O’Sullivan. Welcome to our world [M].America:National Geographic Learning,2015.

[15]楊文娟.多元智能理論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6(9).

[16]孫理和.論基于原型概念和字典工具的英語啟蒙教學[J].基礎英語教育,2014(6).

[17]廖雪梅.初中英語教學“多元智能理論”應用初探[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5(12).

篇7

【論文摘要】 學前教育專業英語教學在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然而社會幼兒英語教育卻是蓬勃發展,本文從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英語教學的現實出發,分析應用性英語教學的重要性及其途徑,為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英語教學發展的研究提供一條行之有效的思路。

前言 話說,21世紀不會電腦和英語將被視為新文盲,導致幼兒英語教育不斷升溫。不少家長覺得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開設英語課成了家長選擇幼兒園的條件之一;幼兒園出于招徠生源及提高質量的需要,紛紛將英語課納入幼教課程;幼教理論工作者也正努力將幼兒英語能力的培養和發展作為幼兒全面發展的內容進行研究。

 1.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英語教育的現狀

 1.1 中職生自身現狀

 近年來,由于各種原因,中職學校的學生素質普遍下降。中職學校的生源大部分是無法升入高中或者連初中都無法畢業才選擇進入中職學校學習的。他們大部分英語基礎知識很差,個別的學生甚至不知道26個字母的正確的讀音與書寫,只有少數成績較好的能流利地朗讀課文,進行簡單日常會話,具備相應的寫作能力。由于基礎太差,大部分學生對英語學習沒有興趣,更談不上學習熱情,他們對英語課由聽不懂到聽不進,最后對英語產生厭學、反感的情緒,英語課教師也成了不受學生歡迎的人,從而造成英語教學的困難。  教育專家指出,在某種意義上說,師資是決定幼兒園英語教育成敗的關鍵。目前,我國不同的幼兒園在師資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主要有三種來源:  依據僅有的初中三年的英語學習知識和經驗,雖然常有知識上欠缺的困擾,語音不準的麻煩,但卻能和孩子們打成一片,是有較好的實際操作技能的老師。并且,這是目前我國英語幼教的主要力量。  他們在專業上非常了得,聽說讀寫精通,特別是語音,一般都是很標準的。可是這一部分的人剛開始對幼兒教育是一無所知的,他們不知道孩子的心理特點,學習活動特點,所以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和實踐,要從自身心理上轉變對幼兒教師這一職業的理解,許多的老師正是受不了幼兒園的“小兒科”,最后放棄了幼兒教育工作。  綜合來看,這一類應該是最好的選擇了:具備本專業的知識和一定操作技能,在英語學科知識上也是較全面和扎實的。只可惜人數太少,明顯的不能滿足需要。

分析了三方面的來源,再看看幼教市場對英語的極力渴求,筆者認為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學校培養具有現代教育思想和技能的幼兒英語教師已經刻不容緩。

 2.應用性英語教學在中職學前教育專業中的重要性

 幼兒英語教育目標重在啟蒙,包括興趣啟蒙、語音語感啟蒙、英語交際能力啟蒙和多元文化觀念啟蒙,從而為幼兒的后繼英語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1]。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自身英語能力較低,而中職學習時間又較短,為了能更好達到英語幼教的要求,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英語教學必須有高度的針對性和實用性,以就業為導向,有的放矢,重聽說、重能力,否則,走向工作崗位后,不但不能勝任工作還會貽害無窮。

 3.應用性英語教學的途徑

 3.1 聽說領先

 各種語言都是先有聲后有形,即先有語言后有文字。研究表明,由聽覺引起的注意力可達到64%。英語教學中,口語是學習英語的關鍵。語言是交際工具,語言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以書面或口頭方式進行交際的能力,即語用能力。現代信息社會對口頭交際能力的要求更為緊迫。中職英語教學大綱也因此做出了相應調整,要求“扭轉以閱讀為主的教學模式”,明確指出“目前要特別注意加強聽說技能的培養”。可實際教學中聽說是學生學習英語最為薄弱的環節,音標基礎差,不敢讀單詞,怕出錯。不會讀單詞,造成記憶單詞困難,讀寫困難,跟講課進度一點都合不上拍,找不到學習英語的感覺,對自己學習英語的能力產生懷疑,從而失去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加強英語聽說訓練是改變目前語言知識和語言運用脫節現象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3.1.1 鼓勵學生用耳朵來學,而不是用眼來學

 我們大部分學生通過閱讀學習英語,因此,許多單詞聽過幾遍都沒有反應,一看就有恍然大悟的感覺,這是不符合語言學習規律的,當人類還在嬰幼兒期學習第一語言時,都是先通過反復的聽,在聽的積累后說,最后才是看和寫。因此要更新觀念:聽不出來的詞全是生詞。要通過聽來學習英語,然后才是看。"  世界上其實根本不存在聽力問題,除非是聾子。聽力的真正突破口是以口語突破為基礎的。因此,抓住一切機會說英語。舞是跳出來的,歌是唱出來的,英語是嘴巴說出來的。

3.1.3 鼓勵學生要記句子,而不是簡單的記單詞

 許多學生把學英語簡單的歸結為背單詞,然后再根據漢語思維拼湊英語單詞,造出奇怪的英語句子。要樹立這樣的觀念:要記句子而不是記單詞,生詞的地位僅僅是記句子的障礙,學習的核心是句子,正如長在胳膊上的才是手,砍下來放在地上在一定意義上不再是手,因為它已經失去了作為手的功能。

 3.2 注重活動

 首先是在活動中學。中職學校學生的特點是文化基礎較差,學英語的興趣日益減少,甚至逐漸喪失學習信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愛上英語課,愿意與教師積極互動時,英語就變得簡單自然了。

3.2.1 走出課本,走進生活

 語言與生活是天然聯系在一起的,英語課堂只有走向廣闊的生活空間,才會充滿活力,要經常創設生活化的課堂環境,讓學生在無拘無束、輕松愉快的生活場景中交流思想、表達感情、鍛煉才能。如可以把教室當作一家超市、一座花園、一間飯館、一間診所等。學習活動可以是調查采訪、角色表演、游戲競賽、畫外配音等,當然還可以唱一唱、畫一畫、做一做..讓課堂與生活鏈接,把世界引入課堂。學以致用,知識才能轉換為能力,才能為英語課堂引入一泓不絕的活水。 在學習顏色和服裝的名詞時,可以請班上穿著漂亮的學生進行 Fashion show,問學生:“Do you know the names of these clothes? Let's learn these clothes.”一邊欣賞表演,一邊教學新詞。在教學 usually, always, sometimes, never之后,讓學生練習它們的用法時,還可以設計一個采訪活動,讓學生當小記者,采訪其他同學的興趣愛好。讓學生在玩中學習英語的過程豈不快樂無窮?

3.2.2 把幽默、順口溜、英語歌曲帶進課堂

 恰當的幽默會讓課堂回味無窮,對知識掌握得更加牢固,甚至會使學生對這樣的課堂有一種期待,從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帶動課堂中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如,在教顏色和星期時,可把阿凡提的幽默故事帶進課堂:巴依想刁難阿凡提,叫阿凡提把布染成不是 white,不是 blue,也不是 green,不是 orange,也不是 yellow,阿凡提很快就答應了,并叫巴依不是 Sunday、 Monday、Tuesday、Wednesday也不是 Thursday、 Friday和 Saturday來取布,讓學生對顏色和星期的單詞得到了鞏固。

今天的學生就是明天的教師。幼兒英語教育是以興趣為先,從情感激發入手,生動活潑、豐富有趣的活動方能激發幼兒學習的動力,使他們保持濃厚興趣和多感官參與,從而實現幼教英語的目的[2]。因此我們的中職英語教學不僅要提供學習資源,更要指導學習方法,讓學生舉一反三,學會自主設計英語活動。上完一堂課,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本節課所學主題自行設計活動作為課后作業,還可以在班級里不定期舉行英語情境劇、英語游戲、英語原創童謠等多種形式的活動競賽,將英語活動設計作為考核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專業技能之一。

篇8

筆者有朋友在孩子3、4歲時就帶著他去了美國,孩子“浸潤”在雙語環境中,沒幾個月孩子就能用英語與當地小朋友正常交流。然而后來發現,孩子在家里或回國后的中文交流出現了問題:英文比中文運用得更好,中英文混合夾雜運用的現象時有發生;一些孩子甚至對于教師或他人的話語反應總是慢半拍。而當遇到緊急情況時,言語表達跟不上思考,情急之下就先“出手”而出現攻擊行為。究其原因,主要與兒童混亂的語言體系,尤其是不夠穩定的母語體系阻礙了其深度思維活動有關。盡管帶孩子出國學習外語只是“小眾”人群,但家長們都開始關注孩子的早期外語啟蒙教育問題。家長們要么讓3、4歲的孩子上高價“雙語”幼兒園,要么在培訓班進行外語啟蒙學習。這種外語啟蒙真的沒有“搶跑”嗎?

一般認為6歲之前是母語獲得的黃金時期。教育實踐也發現,幼兒在中班階段的語言表達能力突飛猛進。6歲之前最重要的任務是充分地發展幼兒的母語體系,形成一定的思維表達能力,從而獲得強勢母語的地位。在此基礎上,再開展第二語言的學習。無論我們熟練掌握多少種語言,我們習慣于運用的還是強勢母語,尤其是在深度思維及流暢表達過程中,會更依賴于主導我們思維的強勢母語體系。

我國很多地方教育部門規定小學三年級開設外語課程,也有發達地區小學一年級開設外語課,但教育部門從未給出幼兒園階段外語教學的指導建議,也就是說基本上不鼓勵在6歲之前進行外語教學。那是否意味著我們不能對幼兒進行外語啟蒙教育呢?事實并非如此。關鍵在于要掌握適宜的啟蒙時間、合理的學習期望及科學的學習方法。

首先,不宜過早對幼兒進行外語啟蒙。目前還沒有任何科學證據表明第二語言的習得具有關鍵期,家長一定不要被培訓機構所謂“錯過了關鍵期就很難彌補”的口號所“忽悠”。根據幼兒的母語及認知發展進程,我們認為5歲左右開始接觸外語比較適宜,而且這一時期主要是激發孩子的外語學習興趣并獲得外語的直觀體驗。而5歲之前的重要任務是幫助孩子強化母語體系,夯實母語基礎,從而獲得支撐外語學習的堅實“平臺”。

其次,激發幼兒學習外語的積極情感體驗和學習興趣。家長與教師要建立合理期望,不能以掌握單詞、語法等技能作為幼兒學習外語的主要目標。這一時期,更多的需要激發和保護孩子學習外語的態度和情感,要讓孩子喜歡學習并愿意嘗試運用外語去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進行人際交流,這才是最重要的早期外語學習目的。系統學習單詞、句法等技能型內容,最好等上小學以后再開始學習。

篇9

【摘 要】隨著我國城市經濟的迅速發展,城鄉教育的差距越來越大。特別在小學英語教育方面尤為突出。如何提高農村小學教育水平,縮小城鄉教育差距,成為當今社會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本文對南京及周邊地區小學英語教育現狀進行了調查,根據收集到的數據和資料,對城鄉小學英語教育差距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相關對策。

【關鍵詞】教育差距 調查 原因分析 對策

一、問題的提出

教育城鄉差距的問題近來已經受到了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余華東提出城鄉教育的差距在加大,而城鄉在師資力量的差距是至關重要的。吳春霞研究考察了1993 -2005年中國義務教育經費城鄉差距的演變狀況,發現義務教育生均經費城鄉差距比經歷了先增加后下降,再上升又持續下降的演變過程。張玉林考察了分級辦學制度下的城鄉教育資源分配及城鄉教育差距問題。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7》,圖表一中:1=農村中小學在校學生總數,2=城市中小學在校學生總數,3=縣鎮中小學在校學生總數)

從圖表一中可以看出,我國農村中小學在校學生數占到了全國在校學生總數的將近一半。單從學生所占比例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農村教育的水平關系著全國教育的總水平。

然而,在經過廣泛社會調查和數據收集的基礎上,我們必須承認,我國農村教育水平與城鎮教育水平間仍存在很大差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教育官員在北京曾說:“在為人民提供教育方面,中國被認為是最成功的國家之一。”但是,當提到中國農村教育的時候,他也承認專家們‘看到的是另一種現實’。城鄉教育的差距不容再忽視。

二、縮小小學英語教育城鄉差距的重要性

通過參閱一些文獻發現,我國城鄉教育的差距普遍存在于各個學科,但在小學英語這一學科中,差距尤為明顯。由于農村資金較少,辦學條件差,教師待遇低,很難留住優秀教師,直接導致師資力量的不足,并且由于農村缺少一定的英語學習氛圍,對英語重要性認識不足,造成農村在英語啟蒙教育方面明顯落后于城市。通過對歷年升學考試的數據整理發現,每年初中畢業升學考試以后,農村學生與城里學生的其他科目都相差無幾,差距最大的要數英語科目。而我們認為啟蒙教育對個人發展至關重要,尤其是英語學習,需要從小就接受適當的發音及語法等訓練,以便為今后發展打下堅固基礎。同時,通過廣泛調查與研究發現,在大學生中英語水平的參差不齊也與個人所接受的不同質量的小學啟蒙教育有關。所以,對于城鄉小學英語教育差距的調查與分析具有現實意義。

三、調查數據與資料整理

本調查論文從小學英語教育城鄉差距方面著手,實地調查了南京及其周邊地區的城,縣,郊區及農村等多所小學的英語教育師資,硬件設施等方面。其中城市小學典型代表有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南京市南京師范大學附屬小學等。縣鎮和郊區小學典型代表有安徽省來安縣實驗小學,南京市南師附屬仙林小學等(下文圖表中都以縣鎮來表示)。農村小學典型代表有南京市大廠區新集鎮長城小學等。我們在每所小學分別隨機抽取了三年級和六年級各100名學生,就其英語學習情況做了簡單的調查問卷和測試。

圖表二,三是城市,縣鎮,農村三地區五道英語客觀測試題正確率的統計。先從正確率上分析,城市小學遙遙領先,縣鎮次之,農村則相對很落后。再從穩定率上比較,縣鎮小學的正確率波動最大。由此可知,教育地域差距仍然突出。

(圖表四中:1=幼兒園以前 2=幼兒園 3=一年級 4=二年級或者二年級以后)

從表四中,可以看出,城市小學的小學生開始啟蒙英語學習的時間最早,二農村小學大部分都在二年級或者二年級以后才開始啟蒙英語的學習。

在給小學生發放問卷的同時,我們也對每所學校的教師做了單獨的訪談。從教師訪談中,我們了解到各所小學對英語課程的設置基本相同,基本保持在每周3—4節課。另外,被調查的小學反映在課堂上都會使用多媒體以輔助課堂教學,這一點說明如今高科技逐漸進入小學課堂,小學的教學設施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且城鄉差距并不明顯。在問及英語教師的學歷和年齡時,我們發現在被調查的幾所小學中,差距并不十分明顯,英語教師均是大專到本科的學歷(其中年輕老師以本科為主),而年齡多在二十幾多,偏年輕化。另外,不論是市重點小學還是非城市小學對其英語教師均有定期的培訓,大多是區里安排,其中北京東路小學和南師附小還有本學校對英語教師的專門培訓。

通過對老師的訪談,我們還發現,我們所調查的幾所城市小學從一年級起都開始有每周一次的英語口語課,從三年級開始有正式的英語課程。而縣鎮,郊區和農村小學均是從三年級才開始設置英語類課程。

四、差異原因分析

通過對多所小學的小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以及對其英語教師的訪談,我們發現在南京及其周邊地區城鄉英語教師自身的水平以及學校教學設施的差距并不十分明顯,而造成城鄉小學生英語水平差距的原因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家長素質和家庭教育觀念的差異

家庭教育對子女的人格、個性、智力以及學習成就感都有密切關系。一般情況下,如果父母參與子女的教育活動越多,給子女的指導與鼓勵越多,子女的發展就更為健全。學校的教育,如果缺乏家庭的配合,其教育功能將會大大減弱。由于特殊的生存狀態與生活方式,非城市居民在對其子女教育觀念、態度、行為等方面,與城市居民相比,表現出許多不同,而且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一方面與家長的文化素質、社會階層有關,一方面與其群體特征、經濟條件、生活環境有關。首先,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方法落后。這表現在家長對子女的要求上,有些家長對子女的要求或許只是完成學校的課業水平,而大多數城市的家長由于自身水平較高,因而對子女的要求也很高,他們對子女的要求很可能并不只是完成課業,而是優秀地完成課業并為日后升到重點初中做準備。另外,家長與子女缺少溝通。由于家長自身文化水平不高,難以在學習上為子女提供很多幫助,協助他們解決課業上的疑難。如有些家長雖對子女的考試成績很關心,但心有余而力不足,無法在行動上具體指導。其次,家長由于缺乏經濟實力很少為子女購買課外讀物。

(二)地理位置的差異致使城鄉學生受教育的途徑不平等

由于地理位置的優勢,城市小學學生的生活環境靠近市區,因而接受課外英語教育(如上課外輔導班)的機會遠遠多于非城市小學,而這種受到額外英語教育的機會無疑能夠大大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因而也是導致城鄉小學生英語水平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學校課程設置上的差異

從教師訪談中可知,以北京東路小學以及南師附小為代表的市重點小學從一年級起即開設英語口語課程,而這些課程一定程度上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熱情,也能切實提高學生日常英語交際能力,而其它幾所小學從三年級起才開始給予學生在課堂上接觸英語的機會。這一點差異無疑也是造成小學生水平差距的一大原因。

五、縮小差距的對策

城鄉啟蒙教育的差距問題已逐漸成為當前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國家的發展依賴民族素質的整體提高。因此,縮小城鄉教育差距,提高整體教育質量,就是對整個社會的發展負責。

(一)加強城鄉小學師資建設

教育行政部要加強對城鄉小學的常規管理,這不僅包括對辦學者辦學行為的管理,還包括加強對小學英語教育的師資建設及管理。要依法實施教師資格制度,全面推行教師聘任制,激活用人機制,拓寬小學英語教師來源渠道,利用一些優惠政策積極鼓勵具備教師資格的人員到學校任教。

(二)設立家長課堂,提高家長素質

鑒于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學校有必要密切和家長的聯系,設立定期的家長課堂,對家長進行合理的教育和宣傳,使家長能夠認識到小學英語教育對孩子將來英語學習的重要性,并明確其自身責任,以確保家長在孩子成長以及學習過程中扮演著積極的角色。

(三)各學校完善英語課程設置

鑒于部分學校英語課程設置并不能滿足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要求,因此有必要規范各學校英語課程設置,使城鄉小學英語課程的設置趨向一致。另外,由于農村學校距離市區輔導學習較遠,學校內部可設立一些英語學習的困難班,以幫助那些基礎不夠好,跟不上日常英語學習進度的學生;還可設立一些課外英語學習的輔導班,以對那些學有余力的同學進行額外輔導。

客觀地說,城鄉差距是絕對的,實現均衡是相對的。但縮小城鄉教育差距,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是教育工作的發展觀,是教育發展的永恒任務,是我們始終都要遵循的準則和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余華東.從農村師資狀況透視城鄉教育的差距[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4).

篇10

考察點•課程

國內的幼兒英語培訓起步至今不過十幾年,仍然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尚無統一的國家標準出臺。主流的培訓機構一般直接選用國外成熟的原版教材,或者在國外教材體系的基礎上進行本土化工作后使用(引進版),也有少數培訓機構在嘗試使用自主研發的課程和教材。

選擇英語課程時,可以綜合考量以下幾點:

語音――專為非英語語系孩子編寫

在給學齡前孩子(特別是初學的、小年齡的孩子)選擇課程時,要注意區分該課程采用的教材是不是專為非英語語系的孩子編寫的,配套的視聽材料能不能給孩子非常準確的發音示范。語音的評價標準有三:準確、清楚、緩慢。

從整體上說,北美國家的教材在語音上通常具有此類特色。發音相對清晰,而且很多教材自始至終貫穿了語音的學習(比如,Super系列中的Phonics)。而在歐洲的一些教材體系里,示范者的連讀、爆破音比較多(因為這類教材本身并非專為非英語系的孩子編寫),有時候孩子很難聽得清楚。

推薦課程:Super Tots,Super Kids,朗文幼兒英語等

文化――原汁原味的歌謠、故事

除了語言本身地道以外,選擇的時候也要注意教材選用的歌謠、故事,是不是原汁原味地體現出了英語的思維習慣和文化背景。語言不單是一種工具,而是一種溝通思想和文化的思維表達方式。多一種文化就多了一雙眼睛,使孩子在思維上的開闊性相對廣一些。

在這一點上,歐洲的課程又相對好一些。選用的故事和歌謠非常具有“文化特色”,用西方人特有的幽默方式,幫助孩子在愉快的氛圍中建立英語式的思維習慣。

推薦課程:劍橋PLAYWAY國際兒童英語課程等

學習方式――像母語學習那樣融入生活

好的課程在教學方法上必然具有母語學習的特點:融入生活場景,有效重復,互動,在“玩”中學習,注重音樂、運動、節律和節奏的使用。同時,好的課程又很系統化,能夠“量齡而教”,充分考慮到孩子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行為特點(包括注意力集中時間),和孩子的發展和學習水平相契合。

推薦課程:劍橋PLAYWAY國際兒童英語課程、迪士尼神奇英語、朗文幼兒英語等

特別提醒:選擇課程時不妨咨詢一下原教材的編寫單位或者查詢教材出版社的網站,可以了解到教材的適用年齡(原版教材在引進到國內的時候,出于市場和發行方面的考慮改變適用年齡的情況并不少見)、配套視聽材料情況以及培訓機構是否具有專業認證資格等信息。

考察點•老師

好的啟蒙老師不但能激發孩子對英語的興趣,同時也會為孩子今后的英語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在國外,若想從事包括語言教學在內的幼兒教育職業,必須通過嚴格的資質認證。但是國內目前還沒有科學統一的師資培訓系統和考核辦法,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不論是外教還是中教,你可以考察:是否喜愛孩子,懂得這個階段孩子的心理,能不能以生動活潑的游戲活動來吸引孩子的注意;是否具有較強的英語交流能力,能否用標準的發音、規范的語法來跟孩子對話,能否創造一個生動活潑豐富的英語環境。如果她熟悉大量英語兒歌、繞口令、簡單的韻律詩歌,則更理想。

小貼士:關于外教的一點兒嘮叨

目前英語培訓市場上常見的外籍教師大致分四類:

第一類:來自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擁有執業資格證書和豐富幼教經驗的專業語言老師,費用最貴,人數較少。

第二類:來自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擁有教師執照,但并不是專職教語言或者不是專門教幼兒語言的老師。

第三類:來自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沒有從業資格。有的是留學生,甚至是旅游者,臨時來上一兩節課,流動性很大。

第四類:來自非英語母語國家,難免會出現具有“地方特色”的英語。這類外籍老師也并不少見。

可見,“金發碧眼”也并非免檢商標。如果你希望為孩子選擇一位外教,要從語言水平、從業資格、授課經驗的角度逐一考察。

探班•體驗

體驗地點 巨人學校

課程時長 40分鐘

班級構成 5~6歲的孩子15名,1名4歲的插班孩子

課程目標 詞匯學習:常見小動物的名稱

內容環節:

手指游戲: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課前準備

圖片認讀:介紹小動物的圖片

藏貓貓游戲:把小動物圖片藏起來,請一個孩子上來找,其他孩子一起喊小動物的英文名字,離圖片越近,聲音越大,反之越小

大小聲游戲:老師先說一個動物的名稱,孩子們跟著說一遍。老師如果大聲,孩子們就小聲,反之亦然

魔術袋游戲:準備小動物玩偶,老師拿出一個小朋友一起說出名字

圖片猜猜看:把小動物的圖片翻過來,請孩子們猜會是哪個動物

現場感受:以游戲為主的課程讓孩子們很興奮和老師的互動很踴躍。除了剛來的那位4歲寶寶以外,基本上能夠跟著老師的設計走完課程。

父母必讀相關鏈接

幼兒英語也考級?

英語考級呈現低齡化趨勢。在學前階段,主要有這樣幾類考試:

劍橋國際兒童英語(CICE)考試

針對《劍橋PLAYWAY兒童英語》的學習者而進行的英語水平等級證書評定測試。分別于每年夏、冬季各舉行一次。

劍橋少兒英語考試

針對非英語母語國家6~12歲孩子,每年3月和9月各舉行一次。通過后可獲得由教育部考試中心中英中心和劍橋大學考試委員會聯合簽發的相應等級的證書。

JET SET(捷思)國際少兒英語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