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循環科普范文
時間:2024-03-29 18:16: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水循環科普,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它集自然學科與社會學科的特性于一身,具有較強的知識性,更具較強的實踐性與濃厚的趣味性。但在傳統的地理教學實踐中,依然存在著很多問題。
首先,大班授課,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學業水平和綜合素質差距較大,而授課步調卻無法因人而異,導致“吃不飽”和“吃不好”的現象并存。因材施教、個性化學習更是無從談起。其次,傳統的講授法導致學生對地理學習興趣不大;一節課40分鐘對于學生來說又過于漫長,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再次,高中地理必修1的內容主要涉及自然地理,原理性知識較多且抽象性較強,不易理解。學生在預習時,只有課本等文本性輔助資料,學生普遍反映看不懂、學不會。最后,圖是地理的“語言”,用圖歸納總結地理規律或地理特征是最準確、最牢固、最有效的地理學習方法。傳統教學無法動態、直觀地展示某些復雜的地理現象及繪圖實操,很多學生不能且不會通過讀圖和繪圖探究各現象之間的聯系,只能采用背誦的方式記憶知識,形成抽象而模糊的認識,看圖及繪圖的能力無法得到有效提升且極易喪失學習興趣,效率低,效果差。
微課的特點和作用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版)明確提出,在教學時要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要充分重視地理信息資源和信息技術的利用,關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幫助學生學會學習。當前,微課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資源,受到各級各類教育機構及學校的重視,已成為教育信息化建設進程中的一個新熱點。運用微課,我們可以有針對性地解決傳統教學中的一些問題:(1)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自定步調,反復地學習和觀看微課,直到掌握學習內容。(2)微課具有“短小精悍”的特點,時間短,且知識重難點突出,條理性強,學生易于記憶和學習。(3)通過觀看微課中的視頻或動畫,再加上教師的解說,學生可以在理解知識的基礎上,通過模仿和繪制,提升自身的看圖、繪圖能力。(4)學生通過觀看教師錄制的微課,對重難點的理解會更到位;自學的效率也會提升;課后還可通過復習查漏補缺。
教學案例
“水循環的類型”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一節的內容,學生在高一已經學過。其教學目標是,學生通過學習能夠正確說出水循環的過程,掌握水循環的類型、環節及區別,且能繪制出簡單示意圖。
微課的主要內容:多媒體展示海陸間循環、海上內循環、陸地內循環的flash動畫教師講解水循環的過程教師繪制水循環過程圖列表對比總結三種水循環類型的區別。
本課借助微課,以不同的應用形式開展教學,每個教學環節的實施過程如下。
1. 水循環的主要環節
學生觀看微課《水循環的類型》,并通過微課中的練習題自己測試學習情況,根據學習情況自行調整學習進度,也可以反復觀看微課。微課的動態演示有聲有色,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練習完成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的進度及教學內容的深度。而以前采用學生閱讀教科書或者聽教師講授的教學方式,在該環節會出現部分學生理解較慢、課堂效率較低、學習興趣不高等現象。教師不能及時收集學生的反饋情況,從而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如課堂教學進度、教學內容的深度等。
2. 描述水循環的過程,并繪制出簡單示意圖
學生通過反復觀看水循環的發生環節,掌握水循環的基本過程及內容。微課增強了學習的直觀性。通過“學—繪—評”的方式,大部分學生都能理解并學會繪制水循環圖,有效提升讀圖、繪圖的能力。在使用微課前,一般采取“教師講授,師生一起繪圖”來實施該環節。由于水循環的發生環節較多,學生不易記憶,但是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教師不可能重復繪圖,因此不能保證大部分學生都能學會繪圖。學生的讀圖、繪圖及探究與實操能力難以得到有效提升。
3. 列表區別不同類型的水循環
學生分小組探究,重復觀看微課。通過再現和回放水循環內容及過程,學生能夠在不斷對比和分析的過程中梳理和掌握地理知識結構。這一環節此前一般采取“教師列表,小組討論總結”的方式實施,學生無法重復觀察和對比分析水循環發生環節,不利于對地理知識結構的梳理和掌握。
教學效果分析
本課的施教對象為高二理科班(7班、8班、15班),高二文科班(18班、23班)的所有學生。其中,7班、8班為理科普通班,15班為理科實驗班;18班為文科實驗班,23班是文科普通班。我們對這幾個班分別以課前看微課、課上看微課、不看微課三種形式進行教學。教學結束后,我們采用測試、問卷調查、訪談的方法對教學效果進行了分析。
1. 測試
教師通過包含6道選擇題和一道材料分析題的微練習對學生進行隨堂測試,了解微課對學生學習效果的影響,測試成績見表1。
由表1數據分析:應用微課教學的文科23班與不使用微課教學的文科18班的平均分相差12.6分,而在距此測試最近的一次月考中,文科23班的月考成績平均分低于文科18班14.33分;應用微課教學的理科7班、8班與不使用微課教學的理科15班的平均分相差31.9分和45.8分,而在距此測試最近的一次月考中,理科7班、8班的月考成績平均分低于理科15班36.3分和48.1分。從測試成績的變化可以看出,運用微課教學后,無論文科還是理科,普通班與實驗班學生的平均水平差距都在縮小,由此說明微課的應用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另外,理科15班和文科18班兩個實驗班的成績較高,而其余三個普通班,尤其理科普通班8班僅25.7分,這是因為實驗班學生與普通班學生的初始水平差異較大。
2. 問卷調查
在測試后,我們又安排文理科實驗班的學生觀看了微課視頻。為了探究微課教學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幫助程度如何、對學生的哪些學習階段有幫助等問題,我們設計了調查問卷,相關數據及分析如下。
由表2可見,大多數學生認為,微課的應用對教學是有幫助的,但對課程學習的幫助一般。理科班,尤其是理科15班的學生對微課的接受程度略高于其他班級。
由表3可見,大多數學生認為微課適合新課學習以及突破重難點,說明它很適合學生預習及自學。
由表4可見,理科班的學生比較喜歡微課,而文科班學生較喜歡傳統教學。這反映出文理班的學生對上課的需求不一樣。對文科班學生來說,地理是高考科目,他們更看重的是學習內容,已經學會的內容對他們的吸引力不大。教師在實施教學時,還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教學對象,采用合適的教法,才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3. 訪談分析
我們從每個班各選出9人,其中好、中、差程度的學生各3人,就3個與微課相關的問題,與他們進行了面對面的訪談。
問題1:傳統教學和微課教學,哪種方式更有效果?3個理科班的學生均很喜歡微課,尤其是理科實驗班。因為他們思維很活躍,喜歡新鮮事物,且地理不是他們的高考科目,所以喜歡上課輕松、有趣些;這說明微課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普通文科班傾向于二者結合,而實驗文科班的學生則傾向于傳統授課,他們感覺在傳統教學中學習更真實,師生能夠隨時互動,教師會講到各種知識點的學習方法、考試類型以及做題的思路。對于他們來說,地理是跟高考掛鉤的科目,他們考慮的是成績和會不會做題,他們認為傳統教學對學習更有幫助,學習效果更好。這說明教師在制作微課時應適當進行知識拓展。
問題2:微課教學中的存在問題是什么?
學生普遍反映在微課里教師講課很正統(指語言上)。這可能是由于平時授課時學生能看著教師,感覺親切。此外,教師上課時可以聲情并茂,隨時調節課堂氣氛,而微課中教師用語則較嚴肅,所以給人一種不真實感,感覺教師離學生很遠。
問題3:你認為微課教學和傳統教學的優點分別是什么?學生反映微課的優點是:生動、有趣、圖文并茂,能增加視覺興趣;知識表達清晰有條理,簡潔易掌握;知識梳理耗時短,不易疲勞,能有效突出重點;看不懂時,可反復觀看微視頻。傳統教學的優點是:知識講解能更詳細、更全面(這可能是因為微課中沒有進行知識拓展,給學生造成的誤解);學生與教師可以更多地交流、互動,但是記憶不佳,所以更適用于簡單、低層次內容的教學。
篇2
關鍵詞:濕地 自然循環過濾系統水體凈化生態系統
Abstract: the modern science has sufficient evidence to prove the wetland has many important functions, which relates to the survival of the human environment. So the protection of wetlands is to protect the survival of the human environment. Wetland ecological system component interactions exist between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mutual restriction. The wetland can flood storage and purification and increase the city ground water, climate regulation, except the low pollution and reduce the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Qunli District Wetland Park is the them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life in the wetland animal and plant is the protagonist here, through the design of a variety of elements of the integrated use, create charming" wetland biological family".
Key words: wetland natural circulation filtration system for water purification and ecological system
中圖分類號:S891+.5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哈爾濱市群力新區位居哈爾濱城市西部,北銜美麗的松花江,與市行政中心一水相隔;東與城市中心區相鄰,西臨長嶺湖風景旅游區,秉承天籟,自然生態優良。南靠機場高速公路,東接城市快速路二環路,西連環城高速路四環路,規劃三環穿行其間,為城市新地標,四面縱橫,八方通達,是哈爾濱市最具開發潛力的城市區域。
城市濕地公園位于群力新區中部,占地面積為30.3萬平方米,通過落實到位的技術和獨到完善的設計,建設一處集自然保育、旅游、科普教育和休閑娛樂為一體的城市次生態濕地公園。希望將此地段設計成為一個能為濕地動植物提供良好的,能夠自我修復、自我循環的自然棲息地,吸引更多的候鳥來次繁衍生息。
哈爾濱市群力新區城市濕地公園
群力新區濕地公園的主題是生態環境,生活在濕地中的動物和植物是這里的主角,人作為來訪者在公園里活動以不干擾動植物為前提,通過對公園的造訪,引發人們對于生命、自由和環境的思索。濕地公園的設計目標是:通過落實到位的技術和獨到完善的設計,建設一處集自然保育、旅游、科普教育和休閑娛樂為一體的城市次生態濕地公園。緩解現存自然濕地保護區的壓力;成為獨特的教育、解釋和資源中心;提供環境教育機會和加強公眾對重建自然棲息地的了解;
2.1 濕地水循環方式有兩種:濕地自然循環過濾系統,人造濕地循環系統。通過不同的手法向人們傳達同樣的水凈化原理。
濕地自然循環過濾系統水源首先進入東南角沉積池,分為兩個部分通過堤壩進行控制。大型沉積池接受污水,將發卡、砂礫、塑料等污染物質篩出,填埋,水中留的有機物進行沉積并被耗氧細菌和厭氧細菌分解。沉積池面積8000㎡,平均水深2m。經過沉積的水體流入人造蘆葦過濾床。為了完全凈化,水源必須在此系統中停留12-14天,在氣溫低的時候,這個滯留時間需要相對延長。蘆葦蕩長寬比為3:1,增加過濾效果。在蘆葦過濾床中,水源殘留的固體物質在水流緩慢流過濕地的前三分之一的時候進行沉積,水中的廢物被微生物分解。這些微物生主要是附著于土壤、巖石、植物和池底樹葉上的細菌,很少量的廢物被植物吸收。據測算,植物吸收的廢物僅僅占總量的10%,但是,植物可以吸收重金屬物質。蘆葦過濾床采用潛流濕地,深度600mm,水力負荷3.3~8.2cm/d。通過蘆葦床過濾的水源通過重力作用匯入活水沼澤,這里采用表面流濕地,水力負荷2.4~5.8cm/d。從活水沼澤凈化的水進入水質較高的蓄水池中,同時部分水通過泵可以輸送到人工濕地的水源中
城市濕地公園按功能及基本保護要求分為濕地生物重點保護區、濕地展示區、游覽活動區、服務管理區。
濕地生物重點保護區:位于場地中心偏北部,通過活水沼澤與其他功能分區非人工隔離,區內分為森林濕地、草灘濕地系統和淺水濕地。為不同的生物棲息及繁殖提供安全場所。
濕地生態展示區:圍繞在重點保護區的,包括沉淀區、蘆葦蕩、活水沼澤,泥灘、及周邊濕地區,通過豐富的濕地自然景觀向人們開展科普教育,了解濕地的水體過濾過程及濕地生物的自然生息狀況。
濕地游覽活動區:此區域主要位于場地西南部分,以及東側公園邊界。包括西入口的廣場、水稻實驗田、人造濕地凈水展示、植物床群處理系統、展覽池塘、戶外探索中心、觀鳥屋、慢步森林路徑等。滿足人們休閑、休閑的需求,充分體驗濕地公園帶給人們的享受。
服務管理區:位于西入口,單體建筑內。包括西入口建筑群,主停車場。滿足公園的日常維護和游人的需求,盡量減少對于濕地公園的干擾和管理
2.3現狀的合理保護和可持續性發展
國內外的許多重要濕地公園在設計上都十分重視濕地公園建造中的生態保育和開發。例如香港濕地公園采用了材料循環使用,建筑設備減少干擾,基礎采用黏土堤等技術。杭州西溪濕地在設計中保持公園內原有的水網、河道等江南水鄉的特色,堅持最小干預,生態優先的原則。
本項目設計中嚴格保護原有的水域和濕地,嚴格保護現有的植被,對于場地內形成的低洼濕地與蘆葦蕩進行合理保護;避免湖底的硬化,保持原有的自然形式;在此基礎上豐富鄉土物種。
2.4濕地動植物群落
植物配置:為動植物提供一個生息的場所,為人類提供一個好的自然環境隔離緩沖區植物以高大抗風葉密的速生樹種為主。此類植物為本地鄉土樹種,適應當地自然環境,可以短時間內達到設計要求,快速形成景觀以及抗風除塵的效果。森林區域主要以耐水濕的植物為主,由喬木、灌木、地被組成,以便給各種生物提供居所。泥灘地主要以耐水濕植物為主。淺水區的植被配置主要以蘆葦、香蒲等挺水植物為主。具有凈化水質,吸收水體中的重金屬元素的功能,并可為鳥類和魚類提供棲息地,充分顯露出湖泊濕地原生態特點。但要注意加強管理,阻止雜草和藻類植物的過度生長,避免淺水區的淤積和湖水富營養化。秋季將枯萎的蘆葦、香蒲割除并清除雜草。柔性湖岸植被與淺水區的植被配置類似,以蘆葦為主。剛柔結合湖岸植物配置要考慮當地條件,依據土壤類型配置植被,如風沙土、草甸土及黑鈣土類型的土壤,可配置一些喬木和灌木,林下種植草本植物。平坦地勢增大地形的起伏,培土形成若干坡度平緩的崗地,崗地之間形成洼地,崗地和洼地錯落起伏,可增加生物的多樣性。高處可覆蓋客土,栽植丁香、錦雞兒、紫穗槐等灌木和早熟禾等草本植物。洼地積水形成濕地,配置蘆葦、香蒲等植物形成沼澤生態系統。
結論
在城市化進程中加強濕地資源保護和利用,將其改造為城市濕地公園,城市生態公園等公共綠地形式,將有助于城市特色的形成。城市中的濕地公園,能夠有效的保護環境、凈化空氣、為城市生命種群提供得以生存的良好的生態環境。在北方濕地公園的設計中,要以保護性建設為主,減少對生態的干擾,注意季節性濕地的變化,有層次的進行設計。
參考文獻
篇3
今天的天氣真好,秋高氣爽,陽光燦爛。我們的心情格外激動!因為學校組織我們去秋游,看見接送我們的旅游車早已停靠在校道上,很快我們就要到達廣東科學中心去探求科學真理了。你想隨我們一同去嗎?來吧!跟著我們踏上探索之旅吧!
走進科學中心大門,實現映入我們眼簾的是一行行蒼勁有力的中國甲骨文。這甲骨文可難倒了同學們,聽老師說,不要說一些專業的考古學家,就是東周時期的古人也只有很少人知道它的意思。
科學中心以“自然、人類、科學、文明”為主題,現在開放了七個主題展館,跟著導游姐姐走上樓梯,踏上二樓的地板,很自然地聯想到我們的日常用品與科學的關系來。科學的范圍真廣:電力學、水系學、物理學、航天技術……
想著想著,我們已經走進了“人與健康”館。“這是心率測儀”導游姐姐說。我馬上站上去,“嗯,你的心率很正常。” “謝謝”我高興地回答。我繼續參觀,咦? 為什么飯前飯后不宜運動呢?原來,運動時,血液因心臟加速跳動,擠血加快,血液把廢物帶上皮膚,胃因供血量減少而減少秒消化量,造成消化不良。為了健康,以后,我一定要提醒自己了。
2008年9月25日21時32分,中國的“神舟七號”發射成功,震撼了全世界。他依靠的是中國的太空技術!翱翔藍天,九天攬月,是人類數千年來的夢想。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成就之一就是掙脫了地球引力,自由地飛翔于藍天和太空,實現了千百年來的飛天之夢。我們從西南面的入口進入“飛天之夢”館,一路北上,再向東走,你會看見一件宇航服。它是一件頭盔、手套、上衣和褲子的宇航服珍品。它的隔壁還有一件可供觀眾試穿拍照的宇航服模型。我馬上試穿一下。啊,可重呢!“嘿,豪仔,成了太空人了!”我的伙伴大聲喊著。“當然啦,十年后,我也是登月球的太空人了!我自豪的回答。我依依不舍地脫下宇航服,來到一雙宇航手套前,帶上手套,親身體驗到帶上宇航手套操作小物體的難度,進而深深體會到宇航員平時的訓練使那么辛苦,宇航員們是那么不怕不怕累的。
繼續向前走,我們來到了“綠色家園館”, 呈現在眼前的是一個假地球。走進去,一個巨大的球形顯示屏幕上,能讓我們了解到地球的運動、氣候的形成、地質歷史、地球表面構造和地球的環境現狀等內容。我們又來到“地球大循環”,借助移動的光速可以觀察到自然界的水循環、碳循環和氨循環等情況。隨著人們對大自然的認識日益加深,越來越認識到保護環境、珍惜資源、和諧發展的重要性,這也是科學發展的需求。
篇4
關鍵詞:語言;表達;能力;提高;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7+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2)04-0175-02
1.問題提出的背景
在初中科學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思維敏捷、接受能力強的學生,但其中不少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著實令人擔憂:課堂上回答問題時較為緊張,不愿也不敢在課堂上積極舉手發言,公共場合則更加缺乏表達自己見解的勇氣和自信;在課堂交流時經常會出現詞不達意、條理不清、重復累贅、前后矛盾等問題;在準確表達科學概念、敘述科學規律、描述實驗現象時有較大困難;書面表達時語言缺乏科學性、條理性甚至產生歧義。
語言表達能力是指用語言進行思維和表達自己的認識、感受、情感、體驗和欣賞語言深層次的內涵等方面的能力。只有準確地運用語言,才能精準而貼切地呈現所要表達的內容,答題時才能獲得更高分,為他們今后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2.依托課堂教學主陣地,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1 互助合作交流,開啟學生語言智慧之門。合作交流是指學生在個體獨立體驗的基礎上,在小組或班集體范圍內,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和方法,相互探討,揭示知識規律和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可以在教學中應多提供一些適合學生探究的課題,讓他們集思廣益,集體交流、討論,并用科學、規范的語言和文字進行記錄、交流,從而開啟學生的語言智慧力。
例如:在重力的方向的教學中,通過呈現一系列受重力影響的物體的運動情況的圖片,讓學生自行歸納重力的方向。結果學生的描述五花八門:“向下”“往下”“垂直”“垂直往下”等等。學生爭論得很熱鬧。最后在教師補充講解了重力產生的原因,輔以“水平”的定義以及垂直是相對于某個具體的平面而言的知識鋪墊后,學生才真正理解豎直的內涵,豎直它只是針對水平而言的,從而準確地理解重力方向:豎直向下的真正含義。
在“慣性”的教學中,學生往往對“性質”和“作用”的理解混為一團,表達中“受慣性作用”“慣性力”“受慣性”等等經常脫口而出。在教師進一步強調了慣性的概念和慣性是作為物體的性質而非作用這一特點后,再讓學生體會自己先前的表述,學生紛紛將其改為“物體有慣性”“物體由于慣性……”,可見,學生對慣性的理解和表達都有了明顯的提升。
2.2 巧設疑問,激發、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疑問易激起學生的好奇心,進而激勵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教師若能適時結合《科學》教材設計具有啟發性、趣味性的問題,讓學生嘗試解答,或者鼓勵學生結合課堂內容提出自己的疑問,拋磚引玉,相互探討、交流,就能有效地引導學生進入問題情境,主動發言,從而加強語言能力的培養。
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我的課堂提問設計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1)懸念式提問:設置一定的懸念,喚發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學生主動質疑精神。
教學案例:在力的測量時,問“你能用測力計準確測出鉤碼所受的重力嗎?”學生異口同聲地說::“會”。教師接著說“你們都說會,但我可以肯定,大部分同學的測量方法都有缺陷,你們相信嗎?”學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紛紛舉手發言,描述他們的測量方案。教師及時給予鼓勵并糾正學生發言中的不妥之處。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最終歸納出彈簧秤的正確使用方法。
(2)幽默式提問:詼諧生動,調動學生情緒,提振學生注意力。
教學案例:在某次“反射”內容的教學過程中,我突然提問一名正在開小差的學生“某某同學,請問什么是反射?”該同學立刻站了起來但終究不知所問,教師就說“看,這就是典型的反射現象!”。然后引導他回答完這個問題,真可謂一舉兩得。
(3)爭議式提問:由于學生基礎差異,這類問題較易引發熱烈的討論與思考。
教學案例:上脊椎動物時,教師提問“鯽魚、鱸魚、鯨魚、章魚、娃娃魚、甲魚等都是魚類嗎?如果不是,請將它們分別歸類。”同學們都積極舉手躍躍欲試,爭先恐后地發表自己的觀點。課堂氣氛熱烈,學生各抒己見。教師逐個點評。
(4)假設式提問: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培養想象力,發展語言能力。
教學案例:學習了“鳥類”后,教師問"若人也有氣囊能進行雙重呼吸,那將會怎樣?"學生們展開了豐富的聯想:有的認為有氣囊就會飛;有的認為奔跑速度將大幅度提高;有的認為人的體能有限只能維持現狀……。
(5)開放式提問:能使課堂氣氛變得輕松活躍,讓內向的學生也漸漸參與討論,提高語言能力。
教學案例:在學習植物知識前幾天,讓學生在教室養護幾盆植物。學生很快就提出了一連串的問題:植物吸收的水都到哪里去了?為什么家里養的植物經常要白天拿進室內、晚上拿出?植物的葉子為什么是綠的,而落葉是枯黃的?家里的花為什么不施肥長不好,多施肥也長不好?為什么很多植物冬天要落葉,而松樹卻四季常青?為什么有時澆過水,植物反而死了?……問題貼近生活,人人都有話說,個個都與機會,學生的參與面大大提高,口頭表達能力進一步提升。
在提問式教學中要教師根據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和年齡特點,精心設計問題,并注意選擇合理的提問對象,營造民主的課堂氣氛,鼓勵他們積極思維,大膽求異,勇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從而使他們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不知不覺地培養了語言表達能力。
2.3 參悟體會語境,提升學生語言表現力
(1)巧用成語、詩詞、歌詞形象而生動地解釋科學現象。例:用“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和“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來深化參照物及運動的相對性知識;有的學生用“肝膽相照”描述肝、膽的相對位置關系;用“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淺”來分析反射、折射內容;用“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來分析動能和勢能;用“畫蛇添足”來描述蛇是無足的爬行類;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學生的語言表現力。
(2)結合初中生的年齡特點,我們還可以促進學生多運用擬人手法來反饋已學知識。例如學習了近視的成因及矯正后,建議學生用擬人手法對所學內容進行總結。其中一位學生是這樣寫的:我既能“洞察秋毫”,又能“高瞻遠矚”,用“近在咫尺”和“遠在天涯”來提醒眼睛的觀察范圍。可近來我家小主人成天讓我盯著電腦,不給我休息的時間,我的晶狀體被折騰得變了形,不能像以前一樣靈活自如了,面前總是“云山霧罩”“月朦朧、鳥朦朧”了,最后只好配了一副凹透鏡,這樣連鼻子大哥和耳朵小弟也跟著受罪了。這樣的總結,形象而生動地總結了課堂教學內容,錘煉了語言表達和運用能力。
2.4 巧妙選用辯題,積累學生語言應變能力。辯論過程可集文化積累、道德素養、知識結構、邏輯思辨、語言藝術、思維品質、整體默契等諸多因素為一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能恰當的將辯論運用于課堂教學,既可以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可大幅提升他們的語言技巧和語言應變能力。
例:辯題:電動機與發電機是否相同。
學生A:通過觀察直流電動機與交流發電機的原理圖可以看出,電動機與發電機都有磁鐵和線圈組成,因此兩者相同。
學生B:從以上兩幅圖可看出,構造有相同之處,還可看出,電動機上有換向器,而發電機的同一部位則是銅滑環。
學生C:不對,直流電動機需要換向器改變電流方向以維持線圈持續運動,若是交流電動機只能用銅滑環。
學生D:不錯,交流電動機和交流發電機都是銅滑環,直流電動機和直流發電機就都是換向器了,它們的構造是相同的。
學生E:我承認電動機和發電機的構造確實非常相像,但我并不認同它們是一樣的。電動機圖上有電源,而發電機圖上則是電流表。這意味著什么?電動機將電能轉化為機械能,而發電機則把機械能轉化為電能,這就是本質區別。
大家紛紛贊同學生E的說法,老師正想歸納時,又一個聲音響起:“那我們能否把電動機改裝成發電機呢?”
學生F:只要把裝電源替換成小電燈,用手搖線圈轉動,就可將電動機改裝成發電機了……
看!一群多么聰明活潑的學生,多么熱烈而活躍的課堂氣氛!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學生的思維得到了充分發展與升華,學生在爭先恐后發表見解時,語言應變能力和應辯能力都得到了積累和提升。
2.5 利用教材配圖,提高學生語言思維力。加德納認為,語言能力包括聽講、說話、閱讀和寫作等四種技能。在科學課本中有大量生動、形象、直觀的插圖,通過指導學生識圖,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相關知識。結合圖形通過看、想、說的訓練,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在“水循環”的教學時,先讓學生閱讀課本“水循環示意圖”,引導學生回憶水循環的五個環節,并要求學生思考這五個環節是如何有機結合在一起的;或結合“水循環示意圖”,引導學生閱讀課本中提供的水循環文字說明,充分運用閱讀技巧,用通俗、流暢的語言展現水循環的過程,并努力在頭腦中繪就一幅生動而絢麗的水循環畫面,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的讀圖和思維想象能力。
2.6 加強語言文字的錘煉,豐富學生語言分析力。“腹有詩書氣自華” ,通過讀、寫、說,不僅鞏固了學生的基礎知識,還能增強學生分析問題、解答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啟發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獨立思考和解決實際問題,而且要有計劃、有意識的指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幫助學生增加積累,從而有效的提高他們的語言精準度和表現力。現在,圖文并茂的課外書籍以及各種電子媒體很普及,且新教材的科普性、可讀性、實踐性大大增強,給學生閱讀帶來了方便。我認為學生的閱讀可以分三個階段:
階段要求作用
課前閱讀看清標題,掌握核心,了解教材是如何來說明標題的。能讓學生發現問題,使學生的思維與老師的授課同步協調。
課中閱讀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提出相應的閱讀任務。能讓學生抓住重點,將課本知識內化到自己的知識網絡中。
課后閱讀精讀細研,重點落實,緊緊抓住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學生自動梳理知識的因果關系、結構層次,有利于知識的積累、鞏固和遷移,讓學生的語言更加精煉,表達更加到位。
2.7 注重平時訓練,提升學生語言運用力。在各級各類考試中都會出現一些開放性試題和文字表述性試題,許多學生在解答這些問題時,在文字表達上存在較大的困難,如回答問題時在語言的準確性、系統性、科學性方面,往往顧此失彼、漏洞百出,或表達冗長而不能一語中的等。為減少學生在這些試題上的丟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針對教學的不同情況,要適時采用靈活多樣的作業形式,改變過去以選擇題、填空題等為主的狀況,適當增加簡答題、分析說明題、小論文式的作業等,這樣才能彰顯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
講到生物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時,我給學生布置了這樣一個作業:用所學科學知識分析當地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景及應注意的問題。要求學生:考慮問題的思路要開闊,角度要新穎,但不必長篇大論,用簡潔的語言闡述即可。從收回的作業來看,學生回答的角度寬泛而新穎:有從當地農業生產的特點和農業生產的條件方面進行了闡述的,有結合政治、環境保護、新農村建設、穩定物價等方面就中國農業的發展進行論述的。這樣的作業方式既提高了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又能提升了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開闊了學生的視野。
3.收獲與體會
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與探索,教學策略改變后,學生的語言表達和運用能力較以前的學生都有明顯的提高,課堂上學生主動發言,平均每堂課積極舉手發言人數增加,課堂氣氛比傳統教學模式更活躍,學生參與度高,學習積極性有明顯提高,堅持課外閱讀的人數均增加了,大多學生愿意參與到合作交流、課堂辯論等教學環節中來,進一步開發了學生的語言潛能,發展了思辯能力。語言表達和文字書寫的規范性、科學性大大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學習成績也有明顯提升。
教學嘗試中,筆者有以下兩點深刻的體會。
3.1 在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系列中,教師應遵循以下原則:①民主性原則:教師與學生之間要建立起平等友好、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合作型師生關系,形成民主、和諧的課堂學習氛圍,讓學生敢講、愿講、多講。②示范性原則:教師教學時語言必須規范、準確、流暢,力求幽默富有感染力。③全面性原則:要注意面向全體學生,尤其是要注意那些學習有困難且語言表達有一定欠缺的學生,使每一位學生的語言能力都能得到發展。
3.2 我認為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師應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在訓練中,教師需堅持不懈,有計劃、有步驟、有目的、分層次推進,善于把握時機,巧妙運用素材,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各種提升語言能力訓練的活動中來,以期取得長足的進步。
參考文獻:
[1] 科學(7―9)年級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篇5
關鍵詞:物理教學;科學探究;學習多樣化;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高
新課程的改革對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突出“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多樣化”,將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放在核心的位置,而科學探究活動又是培養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所以,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實施科學探究活動成為物理課程改革的關鍵。就此問題談一下我在物理教學中的體會:
一、從生活走向物理,培養終身興趣
在物理教學中首先用貼近學生生活中的自然現象、驚險離奇的故事、簡單易行的實驗,創設最佳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感到物理可親可近,存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心理,從而激發學生探究欲望,全神貫注地投入到探究活動中。在“汽化”一節中的導語中,我首先用濕布在黑板上寫下了一個“水”字,過一會兒,“水”字不見了,我問同學們“水”哪里去了。利用這一個小實驗將同學們引入“汽化”的教學過程;在“密度”一節的教學中從身邊的例子入手提出問題:體積相同的鐵塊和泡沫塑料,質量都不相同;而體積不同的水和煤油它們的質量可以使是相同的,這是為什么?這樣的例子學生們都會感到好像熟悉又不能說出其中的道理,從而激發學生探究欲望,創設探究最佳情景。
二、注重科學探究,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教學活動中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通過觀察和實驗收集數據,或通過公共信息資源收集資料,進而分析論證得出結論。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既經歷了“做”科學的探究過程。又學到了物理初步知識及其應用。
例如,在“探究―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活動中,教師首先提出兩個生活問題:1、百米賽跑怎樣判斷兩個運動員的快慢;2、在平直公路上兩輛汽車向前行駛,又是怎樣比較他們的快慢呢?學生經過片刻思考后立刻做出回答。接著教師提出了本節課的探究主題:如何定性的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如何定量的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把學生帶入探究問題的意境中。這時教師把所需的器材(兩輛規格不同的電動小汽車)放在桌面上,讓學生設計比較兩輛小汽車運動快慢的方案,并讓學生分組進行操作,通過觀察討論后,各小組得出自己的實驗結、實驗操作步驟,并在小組之間進行交流,很快學生就統一了認識:定性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接著教師提出:怎樣定量描述物體運動快慢?學生根據定性研究的結果大膽猜想。教師把需要的實驗器材分給學生,學生按照自己的實驗方案,分別得出兩小汽車的路程和時間的比值,驗證自己猜想的正確性,通過小組成員之間、小組之間的交流,結果證明了猜想是正確的。在探究過程中教師只起引導作用,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不僅掌握知識和技能,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還培養了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分析解決問題多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
三、關心社會、關心科技發展,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培養將科學服務于人類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正確的科學觀和決策能力是未來國民素質的重要組成因素,教師應幫助學生通過具體的事例認識物理學與社會發展重大課題緊密聯系,理解科學與人類文明發展的關系。如:熱學是氣象學的基礎,每天各地的天氣預報已越來越重要,讓學生在聯系實際的學習中了解氣象科普知識,擴展學生的視野;講自然界水循環時,聯系水資源,水污染、節約用水等問題,可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環境意識;講物態變化時,補充我國航天技術取得的輝煌成果,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學生在物理課程中體驗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相互關系,科學在社會生活和生產中的應用。學習應用多學科的知識,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可以培養學生熱愛科學、關心社會的意識和正確的價值觀處理社會問題的能力,對學生終身發展將有深遠的影響。
四、開發新課程資源,改變評價方式
篇6
一、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產生強烈探究欲望
小學生對自然事物有著與生俱來的好奇心,而這種好奇心恰恰是進行科學探究的起點和原動力。他們對花鳥魚蟲、日月星空自然世界有著濃厚的興趣。只要加以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就能轉化為強烈的探究欲望。例如《開發新能源》一課,課前學生們進行了大量的調查走訪,搜集了很多資料、圖片,在課堂上討論交流。有的說:“煤、石油越來越少,這都是不可再生資源,太陽能的特點是節約能源沒有污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理想能源。”還有的說:“以后用太陽能取暖,太陽能汽車、太陽能路燈。我們學校的樓頂全安裝太陽能極板,學校的用電、取暖問題全解決了,可以為學校節約很多的開支,為國家節約很多能源。”這個建議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課堂氣氛異常活躍。這節課后,學生在“我的創意”中提出:以后有公交車的地方盡量不讓家長開車去,節約能源,減少污染;廣泛開發新能源,代替汽油,我國有廣闊的海域,從海水里分離出氫氣作為能源一定很好。這個創意在學校“金點子”評選中獲得一等獎。學生以《未來的能源》為主題,開展了主題隊會、演講比賽、黑板報等,節能減排意識在學生的心里扎了根,保持和發展了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形成大膽想象、敢于創新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在探究過程中大大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激活了學生的科學潛能。
二、創設濃厚的科學氛圍,提高學生的科學意識
在科學課的教學中努力創設濃厚的科學氛圍,激發興趣,啟迪智慧。幫助學生體驗科學過程,為以后的科學學習、為其他學科的學習、為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打下基礎。引導學生利用廣泛存在于學校、家庭、社會、大自然、網絡和各種媒體中的多種資源進行科學學習,將學生的科學學習置于廣闊的背景中。教室里、校園內、一棵棵植物上的簡介標牌,著名科學家的畫像和他們的傳世名言,每周一期的“科普報”、“科學小妙招”、“我的小發明”都向學生展示了一個豐富多彩的科學世界。學生們主動了解、關注科學,搜尋積累科學知識,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學習科學的熱情空前高漲。例如:學習了《水循環》一課后讓學生到工廠、自來水公司去調查走訪,了解當前的水資源狀況。學生知道了工業生產和人們的生活使大量的淡水受到污染,為了人類的生存,必須要節約用水。學生在“我的金點子”中提出,在家里用洗衣服的水沖廁所,洗菜的水澆花,在學校建蓄水窖,收集雨水,用來澆花草樹木。學生既學到了科學知識又養成了節約用水的好習慣,而且影響了家長,影響了鄰居,取得了很好的科普效果。學生從電視、網上、課外讀物……獲得豐富的科學信息,充實了學生的頭腦,增強了學生節能減排的科學意識,培養了學生探究創新的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術引導學生參與中長期的科學探究
篇7
關鍵詞:濕地景觀;現代園林景觀;景觀設計
現代園林景觀設計中的濕地景觀是現代園林學的一個組成部分。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城市建設更加受到關注和重視,再加上城市大園林理論和實踐的不斷深入,也為濕地景觀設計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這種社會環境下,城市濕地綠化景觀的價值主要表現為:使城市環境更加優美、和諧,使城市的生態保持平衡,以及推動城市社會和經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等方面。
1 濕地及城市濕地景觀
從廣泛意義上來說,天然的或者人工的水域地帶、沼澤地或者泥炭地,帶有流動或者靜止的水體區域都可以被稱為是濕地。濕地都是由于水生環境和陸生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是融合自然、景觀、文化等要素的綠色空間,在世界各地都有廣泛分布。在這個生態系統中,自然界的生物表現非常豐富,并且種類也很多,因此,濕地可以說是人類發展最重要的一個環境資本,保護和合理利用濕地對于人類的生存、繁衍、發展來說具有非常深遠的影響意義。由于濕地所處的水文、土壤、氣候等環境條件比較特殊,因此,在這一環境下所形成的濕地生態環境也具有明顯的特點。當然這一環境所創造的特殊生境也是豐富多彩的濕地動植物群落生存依附的一個重要生態系統。從生態特征來說,濕地主要具有生物多樣性、環境的過渡性、生態平衡的脆弱性、生態系統的雙重性以及自然環境的調節性等特征。從動植物群落的組成特點來看,濕地的組成非常豐富,其中不僅有兩棲動物、爬行動物等,同時還有沼澤植物、鹽沼植物、底棲植物、挺生植物、浮游植物和紅樹植物等。從功能上來說,濕地不僅具有觀賞功能、游憩功能,同時還具有生態功能以及科教功能等多種功能。從作用上來說,濕地能夠調節區域內的小氣候,也可以有效維持物種多樣性。由此可見,在濕地生態系統中,陸生生境和水生生境之間沒有明顯的界限,兩者共同作用,創造了具有特殊功能的生態環境,這也是濕地具有生物多樣性和很高生產力的原因所在。
城市濕地現在主要是指分布在各個城市或者城鎮的濕地。近年來,我國對城市建設的進程更加關注,城市中濕地環境的建設對城市環境景觀的質量有著直接的影響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就要求我們對城市濕地景觀進行合理有效地規劃布局,使其更好地為建設全面生態園林城市以及城市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服務。在城市濕地景觀的建設中,濕地的生態功能是利用的一個關鍵點,但在利用的過程中,還必須要注意在建設輔助設施的時候,盡可能避免對濕地生態系統造成破壞,使其最大可能地保持接近于自然景觀狀態。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能夠維持系統內部不同動植物種的生態平衡和種群協調發展,同時還可以將濕地的生態保護功能、旅游功能以及教育功能統一在一起,進一步推動合理開發自然資源和改善生態環境這一目標的實現,這也是“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以及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最終體現。
2 現代園林景觀設計中濕地景觀的設計原則
2.1 生態系統保護原則
濕地景觀要想充分發揮自身的生態保護作用,在設計中就必須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注意濕地生態系統與周邊自然環境的一致性和連續性,使兩者能夠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共同發揮生態功能和作用,相互促進、相互協調。與此同時,還要盡可能地減少人工設施的干擾。二是確保濕地環境的完整性,在設計中,要同步處理和協調水生環境和陸生環境,在保證兩者自然融合的前提下,確保兩者的完整性,避免水生環境和陸生環境之間出現明顯的分界線。除此之外,在濕地景觀的建設中為了有效減少城市化進程對濕地生態系統的過渡干擾,還要在濕地與明顯的城市界限處設立緩沖保護地帶,并積極配合采取其它有效措施,以維持和保護濕地生態循環體系的自我良性運轉。三是保護濕地生物的多樣性,在濕地景觀的建設中,要注意避免較大程度地改變生物生存環境,并且還要通過一定的途徑來進一步擴大和優化生物的環境空間和生存空間,與此同時,還防止外來有害物種的侵害。四是充分利用濕地場地條件和天然優勢,完善生態系統。
2.2 協調與建設原則
為了使現代園林景觀設計中濕地景觀的整體風貌與濕地特征相互協調,在設計中要盡可能地模擬自然濕地生境,同時還要全面考慮到濕地環保生態的要求,在生態材料和工藝技術的選擇中要以有利于保護環境為標準和基礎要求。與此同時,為了提高濕地景觀的觀賞功能,在設計中要使建筑設施風格應與濕地內部環境相協調,在局部建筑風格的設計中可以有效融入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除此之外,對于開放觀光游覽的城市濕地:一方面要嚴格限定濕地中管理服務設施的數量;另一方面還要嚴格限定其規模和位置,這主要是為了維護濕地生態環境的完善和可持續發展。
2.3 合理利用原則
充分發揮濕地景觀的社會功能和生態功能,這是現代園林景觀設計濕地景觀設計的主要目的。濕地景觀建設之后,一方面要適度開發休閑觀光產業,科學、合理地利用其觀賞價值,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破壞濕地生物圈自然循環,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有效促進城市經濟的增長和發展,另一方面也要正確掌握濕地內栽植物的生態、經濟價值,并在此基礎上對濕地中的水生、陸生及礦產等各種資源進行科學、合理地利用,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平衡各種資源的數量,避免單一資源缺失。
除此之外,濕地景觀還具有科教和科研價值,通過開展多種研究探索和發現濕地的文化內涵,并利用研究結果來開展科普活動以及科研活動,使其更好地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從而進一步發揮濕地景觀的教育價值和科普價值等社會功能。
3 現代園林景觀設計中濕地景觀的塑造
在城市濕地公園景觀建筑中離不開水,水以及其相關因素是城市濕地公園景觀的主要特色。自然生態環境下生成的水是城市濕地公園景觀的設計依據,在設計中一般根據城市景觀的主體思想來設計動態的水景,滿足現代城市人對自然的內心渴望,也能為水生植物提供生存環境。
3.1 濕地景觀中的水生植物塑造
植物以及其相關因子同樣是構成城市濕地公園景觀的主要事物。在植物設計中需要充分考慮物種多樣性原則,在植物的選取中盡量選擇本土植物,這類植物有更強的適應性,也能避免外來物種的入侵可能出現的大肆繁殖情況,保持當地的生態平衡目。在植物的搭配中不僅需要保證多樣性,還需要注意植物搭配的層次性,采用不同植物色彩的搭配,重視植物層次性搭配,突出景觀特點,在植物的搭配中可以采用一些莖葉比較發達的植物阻擋水流,減少污染。在植物的景觀布置中,注意平面植物景觀配置避免等距離重視,為植物倒影留下位置,一些水生植物根莖會漂浮在水面,也可能扎根在水中,在設計中需要保證整體依然以水作為主體,水生植物不可無限制占領水面,避免各類植物連成一個整體,需要留下空間,在立體設計方面可以體現由淺至深原則,形成高低錯落的空間美感。
3.2 濕地景觀中的水景塑造
水景是城市濕地公園必要的景觀設置,濱水景觀是最重要的位置之一。我國傳統園林設計,將各種設置的位置以及材料等都納入到了景觀設計中,增強景觀的層次性,提高園林的欣賞價值。駁岸是濕地系統與其它生態系統的隔離帶,在設計中需要精心考慮,要求整體駁岸景觀的設備及符合水體流動的自然規律,駁岸在形態上一般與水邊形成帶狀結構,盡量保持自然彎曲,提高駁岸的藝術性。駁岸景觀設計遵循和諧原則,增強水系的特征。濕地駁岸設計包括自然駁岸和生物工程護岸等,自然護岸常采用植物和山體增強穩定性,貼近自然狀態。若是岸坡坡度不穩定,就需要采用生物功能護岸,臺階人工護岸也是常采用的一種形式,適合使用在水流比較急促,坡度較陡的環境中。
在城市濕地公園景觀的設計中需要注意水質的維護,在設計中需要充分利用水循環改善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間的關系,在景觀設計方面可以采用噴泉的形式增加水的流動性。針對人工濕地一般采用預沉淀池的方式有效去除掉較大懸浮顆粒。道路交通設置是城市濕地公園景觀的基本設置,在設計中需要包括游步道、橋等,結合公園的整體景觀進行設計,保證游客能夠感受到公園內的自然生態之美。
篇8
一、創意引課,趣味橫生——推開交際之門
1. 動態引課,趣味盎然。六年級上冊Unit 6 “The Story of Rain” A. Let’s talk中,重點學習水循環的表達,內容比較抽象,是英語與自然學科的滲透整合,處理不當的話,不僅會使英語學習變成枯燥的知識講解,還容易使學生理解錯誤。我先利用“Let’s try”部分引出主句型:“Where does ...come from? It comes from ...”然后用課件呈現卡通視頻“雨的自述”,這一下子把學生們吸引住了,紛紛展開討論。此時我再播放網絡教育視頻“水在自然界的循環”,易化了對科普知識的講解,為學生接下來的交際活動做了鋪墊。
2. 故弄玄虛,引人入勝。高年級學生求知欲與好奇心強烈,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個心理特點,把一些對話內容多而抽象、邏輯性較強的對話,設計成零散的、看似無關的事物,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再通過想象重新組合成一個整體情景。如五年級上冊Unit 5 “My New Room” B. Let’s talk,難點是正確表達房間里的物品及位置。上課時我在黑板上畫了幾個幾何圖形(如圖1),學生們非常興奮:“Eyes! Computer! Ball!...”我把這些幾何圖形逐漸變成對話中John的房間(如圖2),帶領學生感知并學習方位的表達方法。
二、巧妙設計,突破難點——解決交際之惑
1. 自主參與,引導思考。五年級上冊Unit 3 “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 A. Let’s talk,重點句型是“What do you have for...?I have...”并與“What would you like for...? I’d like...”進行區別。課件展示時間為12:30,我裝作很餓的樣子示范:“What would you like for lunch?” 學生A:“I’d like some tomatoes.”我把準備的食物小卡片遞給該學生,再讓學生兩人一組用此句型進行問答,并把自己想要吃的食物小卡片整齊排在桌上,經過模擬點餐活動后,我請全班一起拿起食物小卡片做出吃的動作。課件再展示時間1:00,我摸摸肚子裝作很飽的樣子說:“Oh, It’s 1:00, I’m full now! I have eggplant and mutton for lunch today. What do you have for lunch?”此時引導學生兩人一組再用“What do you have for...?I have...”句型進行問答。然后我指著兩個句型問:“What are the differences?”學生展開討論,很快就知道了答案:“What would you like for..?還沒吃,想吃。What do you have for...?已經吃了!”
2. 多感官刺激,有效探索。“聽說領先,讀寫跟上”。“聽說”只需涉及對話材料的表面信息,初步感知對話,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聽,給學生一個聽的方向,從而有說的動力。可以通過師生問答,也可以把對話里的句子打印并剪下來,并加上一些沒有的句子。學生們特別喜歡挑戰,面對一堆雜亂無章的紙條,他們會想方設法地猜對話的順序,迫不及待地想聽聽自己排得對不對,爭先恐后地搶答。如五年級下冊Unit 2 “My Favourite Season” B. Let’s talk(如圖3).
“讀寫”即閱讀理解對話,深入探討話題。向學生提出深層次的問題,要通過合理推斷才能得出答案,既要關注語篇邊緣信息,又要關注語篇骨架。此外,對話中一些容易混淆的詞,如you/ your, they are/ there are, What can you do?我都通過“讀寫”攻破。如五年級上冊Unit 4 “What Can You Do?”A. Let’s talk (圖4),Unit 6“In A Nature Park” A. Let’s talk(圖5),我先讓學生讀讀PPT的對話和紅色單詞,然后要求學生聽錄音選出正確的單詞,課件動態展示錯的單詞退出的過程,加深學生的印象,強化學生的記憶,最后全班齊讀完成后的對話。
三、小組合作,活化課堂——腳踏交際之路
1. 小組練讀,增加知識儲備。只有在高密度的可理解性的輸入下才能讓學生產生相對多量的輸出。練讀,就是一個輸入的過程,可以個人讀、同桌對話讀、師生對話讀、齊讀、四人小組讀。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分為每四人一組,固定各個小組站的位置,每到這個環節,學生們都非常積極活躍,給對話加上相應的動作,或合理增加一些句子,這足以證明學生們已經理解對話內容,直到能脫離書本,小組內自由流暢地面對面對話,優生幫助后進生糾正錯音,為課后到小組長處讀、默做好充分的準備。當天按時完成任務的小組可以獲得獎勵貼紙,一周內如果所有小組都能按時完成,獎勵一個“小愿望”,小愿望由全班共同商量后向我提出,如減少作業、看電影、發表揚信、讓父母買小禮物等等。有了這個動力,一下課,大部分學生就組織起四人小組讀了。
2. 設信息差,提高知識內在轉化。四人小組練讀后,語言形式的操練轉為語言內容的操練,學生的認知逐步從知識外部特征轉向知識內在的聯系,它不僅是機械性操練的提高和升華,更是實現交際性操練的前提條件。可利用課本上的Let’s find out和Make a survey制造信息差,讓交流成為必需。如六年級下冊Unit 4 “My Holiday” B. Let’s talk中,重點是用where、what、how詢問對方過去的事,我將 Let’s talk旁的插圖與Let’s find out有效結合起來,做成三個采訪表,把表格隨機發給學生,每一張提供的信息都不同,形式了信息差,而不斷消除信息差的過程,就是學生的能力、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
3. 創編對話,加強知識內化。
(1)對話續編。如五年級下冊Unit 4 “What are you doing?”B. Let’s talk,對話內容是Chen Jie接到Nina阿姨給她媽媽的電話,我趁機啟發學生聯想、猜測媽媽和Nina阿姨的對話。有的學生編出了阿姨約媽媽逛街的對話,并約好時間、地點等等,對“What are you doing? I’m...Where do we meet?”等重點句型進行了準確恰當的運用。
(2)對話創編。如五年級下冊Unit 6 “A Field Trip” B. Let’s talk,對話內容是Wu Yifan和Miss White討論同學們郊游中正在做的事情。此時我呈現突然下雨的動態課件,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利用所提供的語言支架和關鍵詞句,改編新的對話。關鍵詞句包括raining, in the small house,under a big tree, catching butterflies等。
四、大膽交流,快樂展示——煥發交際之魅
四人小組創編完對話后,我讓他們進行對話表演,其余小組必須認真聆聽,并根據Content、Tone and Pronunciation、Role Playing、Collective Effect等方面,小組內共同討論并給予評價和建議,最高分組為本節課最佳表演小組,每人加5分,分數將計入期末的平時成績內。剛開始實施活動比較耗時,但實施幾次后,學生們掌握了技巧,評分快而公正,課堂氣氛好而有效。
篇9
現代人都是向往自然的城市動物,一半大腦迫不及待地想要逃離既定程序性的日常生活,另一半大腦又對城市所有的舒適和奢華戀戀不舍。世人都道自然好,只有城市離不了。怎么辦?沒關系,那就在城郊開辟出一大片的自然來,擱進所有的舒適便利,讓人們不用遠奔天涯海角,不用放棄城市的安逸,而收獲山青水綠,與自然無間親近。像深圳這樣的城市,早已經學會了縱容人們各種各樣的任性。深圳東部華僑城,就是這種縱容的產物。
叛離天涯海角,在城市里度假
出了深圳市區,只消一小時車程,就是大梅沙了。東部華僑城,在此占地近9平方公里,開出一片別樣天地,專供城市動物們的休閑度假。
怡人的風景是一個度假區的首備要素。而久居深圳的人對深圳的自然景觀大多都不會抱太多期望。于是但凡一提到度假,即使不遠遠的走去馬爾代夫,至少也要是巴松錯那樣能夠讓市儈都變成哲學家的所在。但深圳人的日程是何等繁忙,要在城市動物們的生活里安插下一個遠遁的假期,那是要提前很久進行計劃,并且很可能要以炒掉老板作為代價的。花個三兩日,在城市里度假,就要現實可行得多了。以這樣的標準看來,深圳東部華僑城,雖然沒有什么世界自然奇觀,卻也是山明水秀使人心情愉悅的。
大俠谷生態公園是深圳東部華僑城的風景集中地,俯瞰深圳東部黃金海岸線,以“中國海濱第一瀑布”為第一賣點。進得東部華僑城大門,沿林蔭通道步行幾分鐘,就可以見到這個寬300米、水流落差42米的瀑布了。瀑布雖是人工打造,卻與四周山谷景色渾然相融,宛然一體天成。其震撼人心的飛瀑之姿,很是讓人印象深刻。
山地景色中,纜車自也是不可缺少的。世界首創雙坡山地開放式觀光纜車,在深谷高山的景致中穿梭,不是嚴重畏高癥的人,都可一試。而云中部落則是大俠谷最值得流連之處。在海拔480米的整個園區的制高點上,可總攬全園風光的最佳觀景臺,入目的風景絕非別處可比。云中風車,云中漫步觀景帶,“登峰造極”觀景平臺,自然之眼觀光塔,云中餐廳都是美景浪漫的絕佳詮釋。
海洋之心是大俠谷內的海洋文化主題演繹地。茂密的椰樹林、水清沙幼的海灘、風姿綽約的海島風情,以及海洋廣場、室內水公園、圖騰廣場等項目和一流的國際主題水上表演。天街則以地下酒窖體驗區等展示著極具特色的世界紅酒文化。天街上空是長120米、寬12米的LED屏幕,環繞立體聲和高清視頻以及變幻莫測的虛幻場景,為廣大游客營造出步移景換的精彩旅程。海布倫宮發現之旅,則以未來地球生態為主題,虛擬生態環境已嚴重破壞,各地發生各類毀滅性災難,雖驚險刺激,卻也激發人們的環保意識。
心耽于文化的城市動物,則不可錯過中西交匯的茶溪谷。竹徑的清幽,足以讓現代的城市動物們領略到唐時王維詩畫中的禪意。而三洲茶園每年4月會舉辦采茶節,親采茶芽,再到茶翁古鎮里跟著師傅們學著自己炒茶,如此到口的一杯清茶,自是別有一番風味。另外,這里還有鮮花成海的濕地花園,以及洋溢著歐式浪漫的茵特拉根小鎮,都極具風格。
高爾夫的熱衷者則一定會迷上這里的云海谷。兩個18洞的山地球場和高爾夫練習場,有著絕麗風光,可供暢快揮桿。
這里甚至還有寶寺莊嚴。華興寺就座落在東部華僑城的觀音座蓮山,香火絡繹。現代城市生活有太多太多的“舍不下”與“求不得”,聽佛家一句智偈之言,或許便可打破迷障,從此順水順風。
酒店是城市動物們度假生活里的重頭戲。很多人正是因為離不開奢華的酒店,才離不開城市生活。而這里的主題酒店群落,完全打消城市動物們的這一顧慮。這是國內首個主題酒店群落。瑞士文化主題的茵特拉根酒店,將中歐山地建筑風格與南中國壯美的山海景觀完美結合,打造出一個美得不食人間煙火的童話。水文化主題的大俠谷瀑布酒店,隱藏在大瀑布和巨巖之間,將海洋、紅酒、太空統統裝進客房,包括啤工廠、太空主題餐廳、全日咖啡廳、宴會演繹廳等主題區,既可將壯觀的大俠谷瀑布收入眼簾,也可沉醉于海菲德紅酒小鎮。現代藝術主題的云海谷房車酒店,位于2.5平方公里郊野體育公園內,收盡東部華僑城獨有的湖光山色、云海奇觀,將概念客房與豪華房車、靜與動完美結合,最好地詮釋了“自由”或“肆意”。佛禪文化主題的華興寺檀越酒店,將“禪宗”理念納入酒店的設計構思,創造空靈、簡樸的禪意空間。無論喜好為何的人,在東部華僑城,都可以各取所需。
度假別墅在城市動物度假概念中也是不可或缺的。這里的天麓別墅區,號稱山海寫就,由世界建筑大師理查德•邁耶首次在中國實踐,2008年榮膺聯合國“全球人居環境最佳社區”。
城市動物的度假又怎么可以少了聲色絢爛光影班駁的演出?《天禪》、《水秀》、《天音梵樂》、《歲月如歌》、《茵特拉根大巡游》,都是東部華僑城獨家打造的藝術表演,同時饜適城市動物們的感官和文化需求。
人與自然,造就生態度假
東部華僑城集休閑度假、觀光旅游、戶外運動、科普教育、生態探險等主題為一體,被中國國家旅游局和國家環境保護部,聯合授予為大型綜合性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它在生態環保方面,做出了亮眼的成績。
氣象站和環境監測站對項目內大氣、水質進行監測,及時了解環境參數的變化,為項目可持續發展提供專業保障。水土保持和林業研究站,對山體、溪流、林木和自然災害進行評估、改造和利用,對邊坡進行綠化種植復綠工程,實現生態綠色景觀與水土保持的結合。
能源方面的環保運用也是可圈可點。景區利用太陽熱能為監控系統每天24小時不間斷供電,白天產生的多余電能可以輸入到蓄電池,晚上可利用電網作為補充。水能發電站實現了水庫蓄水與水能發電的結合。云中風車作為一項獨特景觀的同時,更是實在的近萬平米的風力發電站群,能有效的利用得天獨厚的風力資源補充景區用電。景區還實行熱回收利用,充分利用空調余熱制熱、空氣熱源泵等節能環保制熱技術和設施,經系統高效集熱處理后用于酒店、水療等項目的熱水熱源。
水處理方面,東部華僑城有總占地面積近10萬平米人工濕地,采用國際最新的三級水質處理技術,為三洲田水庫提供了天然生態過濾網。10個分散式污水處理站,每日可進行3500立方的污水處理量,分解后的水作為中水循環利用于景區植物的灌溉。
篇10
1 早期準確診斷與治療方法
1.1 早期診斷 盡管青光眼病是一種頑固性致盲疾病,但還是可以治療的,良好的治療效果有賴于對青光眼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1],因為只有及早發現、及早就診,才能阻斷對視神經進一步的損害,而大大推遲青光眼病的進展,從而獲得滿意的治療效果。
1.1.1 病史敘述要清楚 如視物模糊、眼球脹痛出現的時間和經過有無誘因,是否伴有虹視、惡心;是否有家族史;是否在其他醫院就診;做了哪些檢查,檢查結果如何;是否用藥,用藥后的病情變化;以往視力如何;是否戴眼鏡,戴鏡視力是多少;是否有外傷、手術史;是否有糖尿病、心血管病等。這樣才有助于醫生理清頭緒,抓住重點,節省時間,做更有針對性地檢查。
1.1.2 充分信任醫生,積極配合檢查 青光眼的確診需要一系列檢查結果的支持,而完成這些檢查比較繁瑣費時,初查有一個學習、適應的過程,應認真、耐心地聽說明、看示教,這樣才能較迅速、準確地完成各項檢查,使檢查結果更可靠。例如:連續多日測眼壓、每日多次測眼壓或24 h眼壓監測,眼壓1次不正常均不能確診或排除青光眼。再如:前房角鏡的檢查對青光眼診斷及分型很有意義,檢查時應保持身體安穩,頭位不要移動,按醫生要求轉動眼球,以全面了解前房角情況等。
1.1.3 妥善保管病歷及檢查報告醫療文件 對已診斷的病歷或檢查報告應妥善保存好,這對復查以及其他醫生診療具有參考價值,也有助于醫生進行跟蹤隨訪,判斷病情變化,調整用藥及制訂適宜的治療方案。
1.2 治療方法 青光眼的治療有藥物、激光、手術三種方法。主要治療措施是應用藥物降低眼壓后施行手術[1]。選擇什么方法治療,應仔細傾聽醫生的意見,再結合自己的具體情況做出決定。
1.2.1 正確使用抗青光眼藥物 幾乎所有的青光眼患者都要使用青光眼藥物,正確、合理使用青光眼藥物是控制青光眼的重要環節之一[1]:(1)患者要按醫囑用藥,切不可漏用、隨意用,更不能加用其他藥物,以免誤導產生不良后果,使醫生找到一個有效的治療方案。一般說來,抗青光眼藥首選一種針對性強的試用,如控制眼壓滿意維持使用,反之,加用和另選一種藥物仍無效,應選擇激光或手術治療。(2)選擇抗青光眼藥物時以最少藥量,產生最好效果,毒副作用最低為原則,不要盲目開“好藥”,用藥前應向醫生說明是否有心血管、肝、腎疾病和結石病等。
1.2.2 激光治療 此療法需要專用設備,治療前應配合醫生做好相關檢查,按醫囑用藥;治療時應盯好固視燈,保持眼位穩定,盡力避免眼球突然轉動,以防激光誤傷非靶眼組織;治療后按醫囑測量眼壓及眼部檢查[1]。
1.2.3 手術方法 抗青光眼手術是在眼球上進行,其目的是溝通前后房,解除瞳孔阻滯或使房水經特別通道(人造通道)流向眼外,達到降低眼壓目的[1]。主要方法有兩種:(1)小梁切除術是抗青光眼手術中最常用術式。方法:濾過過強者采用鞏膜瓣加固縫合;結膜切口滲透者采用結膜修補術;脈絡膜脫離者采用脈絡膜上腔放液、前房注水等[2]。(2)采用超聲乳化摘除晶狀體聯合后房型人工晶體植入術治療閉角型青光眼,效果良好。方法:術前30 min常規散瞳。表麻或球后麻醉,上方透明角膜隧道切口,寬3.2 mm,撕囊鑷作環形撕囊,直徑約5 mm,不超過6 mm,囊袋內原位攔截劈裂法對晶狀體核行超聲乳化吸除,囊袋內植入后房型折疊式人工晶體。術后常規給予典必殊眼液點眼,對于有虹膜滲出病例給予球結膜下注射慶大霉素2萬u+地塞米松2.5 mg,同時用美多麗散瞳[3]。
2 針對住院患者及家屬有計劃、有目的實施健康教育
2.1 入院后健康教育 (1)幫助患者熟悉醫院環境,觀察患者面目表情,指導病人自我調整心態,使之保持樂觀情緒,避免情緒激動,有效預防青光眼急性發作;(2)詢問患者睡眠情況,主動介紹睡眠法,預防患者由于睡眠較差導致眼壓過高;(3)告之患者不宜暴飲,一般一次引水量最好不超過300 ml,以免由于大量飲水使房水形成過多而致眼壓升高[4];(4)不在光線過暗地方停留過久;(5)衣領、腰帶不宜系結過緊,避免長時間低頭彎腰,減少由于頸靜脈回流受阻,致房水循環障礙引起眼壓升高。
2.2 術前健康教育 (1)通過圖片講解,發放健康教育知識手冊、宣傳折頁、健康教育處方等大眾傳播材料,讓患者及家屬初步了解青光眼病因、病理以及為什么要實行手術治療;(2)講解手術基本步驟以取得患者及家屬的積極配合;(3)講解術前剪睫毛的必要性,并于手術前一日下午實施;(4)聘請已手術成功的患者與之交談,以消除恐懼心理[4]。
2.3 術后健康教育 (1)術后24 h傷口疼痛屬于正常現象,一般服用止痛劑可以緩解,如不能或術后2~3天又出現劇烈眼部疼痛應立即報告醫生;(2)術后包扎雙眼臥床休息1~2天,避免過多劇烈運動;(3)宜進易消化、清淡、營養豐富的食品,以保證營養物質供給,提高組織修復力;(4)多吃水果等富含粗纖維食物,保持大便通暢;(5)不宜吃骨頭等需力嚼食物,不宜吸煙、喝酒,禁飲濃茶、辛辣等食品,以免引起嗆咳和牽拉傷口,導致傷口出血[4]。
2.4 出院時健康教育 患者出院時反復講解注意事項:(1)保持樂觀,避免情緒激動;(2)飲水少量多次;(3)工作、學習環境不宜過暗,不宜過度用眼及從事夜間工作和特殊職業;(4)生活規律,勞逸適度,保證睡眠;(5)堅持按摩眼球,堅持按時吃藥;(6)定期門診復查,出現眼痛、眼脹及時復診等[4]。并發放“青光眼病人健康教育卡”,在眼部疾患允許情況下將健康教育傳播材料發至患者手中,滿足他們對青光眼病防治科普知識的需求。
綜上所述,筆者通過多年臨床實踐,不僅醫治了眾多青光眼病患者,為其減輕了痛苦,而且能夠充分利用人際與大眾傳播方式,提高了患者對疾病的認知能力和自我保健能力,密切了醫患關系。我院青光眼病區始終以住院患者及家屬為干預對象,醫護人員在整體化護理進程中根據不同人群、不同階段,分別采取不同的健康教育干預措施,使病人積極配合治療,有效促進病人康復,取得顯著成果,達到了提高病人生命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王育良,高玉萍.眼病調養與護理.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4,70-77.
2 王成利.青光眼小梁切除術后淺前房的原因及處理.中華眼耳鼻喉科雜志,2005,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