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病學病例范文

時間:2024-03-29 18:17: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神經病學病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神經病學病例

篇1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將我院2006級本科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為以班級為單位分成兩組,A組(對照組)32人,為傳統教學方法組,B組(實驗組)為31人,為病例分析組。見習時間為2個月,其年齡、性別分布和入學成績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教學方法 對照組全程采用傳統授課方式,即教師結合多媒體課件進行課堂講授,實驗組采用病例分析方法,由授課教師認真準備1~2例診斷明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常見病例,據課堂內容適時出示病例,以可能的病因、診斷、診斷依據、鑒別診斷、治療方案、預后為程序結合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

1.2.2 評價方法

兩組學生見習結束后我們采用病史采集、體格檢查、診斷、鑒別診斷及制定治療方案等內容進行臨床技能考核,對學生的考核成績進行評價。

1.3 統計學方法 結果使用SPSS 13.0軟件對兩組采用t檢驗統計方法進行處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 結果

兩組見習生的臨床技能考核成績:A組為(70.6±3.34)分,B組為(78±4.08)分,P

3 分析與討論

臨床見習是聯系理論和實踐的橋梁,主要目的是使學生鞏固課堂上所學內容,通過接觸患者和病例,增加對疾病的感性認識,掌握基本技能,培養臨床思維能力。病例分析教學法是針對這些目的采用的教學方法。1969年,美國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麥克馬斯特大學醫學院首創“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即PBL)病例教學法引入醫學教學領域。目前已在國外醫學院校較普遍實施并顯示良好的效果[2]。在國內也已有多篇文章報道病例分析對臨床教學有促進作用[3-4]。

通過2個月漸進性的見習,可以看出病例分析組的學生的臨床技能水平明顯高于傳統教學方法組的學生,因為病例分析組的學生通過形象的教學方法,增加他們的感性認識,把臨床實踐的實際情況真實客觀地反映給學生,給學生以真實感、投入感,仿佛置身于現實的臨床實踐之中,訓練學生分辨是非、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發現自己知識和能力的缺陷和不足,加深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獲得真實的知識。

近年來通過臨床教學發現,病例分析教學較之傳統教學,在提高醫學生臨床能力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值得在醫學院校推廣[5]。傳統教學過多地專注于對學生專業知識的灌輸,課堂缺乏師生互動,學生創造性、靈活性和主動性不足,而病例分析教學的主要優勢在于使學生能夠直觀的通過她們所熟悉的臨床病例引導出相關的基礎醫學知識,通過病例分析,學生不僅能夠主動學習相關的解剖學內容,同時通過病例分析的過程實施,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并使學生能夠利用解剖知識分析實際的臨床病例,培養了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使同學在病例的驅使下主動學習,提高了學習的能力,因為教學的目的不僅是教會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學習,并且在直接影響后,提高了同學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提高了解剖學水平,同時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開展病例分析教學,讓學生學會透過現象抓住疾病的本質和重點,學會運用醫學基礎知識解釋臨床表現,拓寬對疾病正確診治的思路。病例分析有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推理、比較、歸納、演繹等臨床思維能力。

4 體會

通過本次研究結果,可以看出應用病例分析法在臨床見習教學中,效果明顯。從而體會到:①在神經病學病例分析中應注重知識的連慣性,尤其是把神經系統解剖結構知識融入到病例分析中;②在神經病學病例分析中應注重講解的條理性和生動形象性,通過多媒體教學可形象生動、直觀地演示某些臨床典型病例;③在神經病學病例分析中應注重加強神經科臨床診斷思維能力的鍛煉,培養學生先定位、后定性的臨床診斷思維模式;④在神經病學病例分析中應注重加強學生自學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主動思考的習慣。這樣學生可將學過的知識進行廣泛聯系,融會貫通,提高綜合分析的能力。

參 考 文 獻

[1] 盧秀真.病例分析法在中專護理解剖教學應用效果分析.解剖學研究,2008,30(4).

[2] 沈建新,王海燕,王海江,等.國外醫學教育分冊,2001,22(2):36-38.

[3] 姚運紅,羅泊濤,趙穎海.以病例討論為引導的病理學教學方法的探討與評價.廣東醫學院學報,2004,22(3):308-309.

篇2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一種主要由高血糖導致的神經病變,是糖尿病常見的并發癥,其發病率達40%~91%[1]。筆者于2005年3月~2006年8月,使用血府逐瘀湯治療該病32例,取得較為滿意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60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均為住院病人,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2例,其中男12例,女20例;年齡40~75歲;均為2型糖尿??;病程1.5~15年。其中12例口服降糖藥,20例加用胰島素治療。治療前平均血糖為11.2mmol/L。臨床表現:四肢麻木20例,肢體疼痛12例。體征:均有雙足深淺感覺減退。肌電圖:運動傳導速度減慢者為28例。感覺傳導速度減慢者為25例。對照組28例,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齡35~80歲;2型糖尿病6例,1型糖尿病6例;病程2~20年。12例口服降糖藥,16例加用胰島素治療。治療前平均血糖為11.3mmol/L。臨床表現:四肢麻木22例,肢體疼痛6例。體征:均有雙足深淺感覺減退。肌電圖:運動傳導速度減慢者為18例,感覺傳導速度減慢者為23例。所有病例均符合周圍神經病變的診斷標準。

2 治療方法

治療組:在控制飲食和使用降糖藥基礎上應用血府逐瘀湯?;痉剿幬锝M成:當歸20g,生地、赤芍各30g,桃仁、紅花、柴胡、川芎、牛膝各15g,枳殼10g,桔梗12g,甘草6g。每日1劑,常規煎服。對照組:在控制飲食和使用降糖藥基礎上用維生素B1注射液,0.1g,每日肌注1次。兩組均15天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1~3個療程。

3 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2]: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體征明顯恢復,肌電圖示運動和感覺傳導速度明顯加快或恢復正常;有效:臨床癥狀減輕,體征基本恢復,肌電圖示運動和感覺傳導速度好轉;無效:臨床癥狀、體征及肌電圖基本無改變。

3.2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癥狀:治療組用藥平均在20天后癥狀開始減輕,治療30天后顯效2例,有效24例,總有效率81.25%;對照組在用藥30天后顯效1例,有效12例,總有效率46.43%,經統計學處理,差異有顯著性(P<0.05)。

3.3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體征:治療30天后檢查,治療組顯效1例。有效26例,總有效率84.38%。對照組顯效1例,有效11例,總有效率42.86%。經統計學處理,差異有顯著性(P<0.05)。

3.4 隨訪:治療組有效者隨訪半年20例,其中15例癥狀、體征穩定。

3.5 血府逐瘀湯對肝腎的影響:患者服藥前后肝腎功能,尿蛋白無明顯的變化。

4 體會

中醫學認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由于消渴日久,氣陰兩虛,氣虛推動血液運行無力,陰虛熱盛可煎熬血液,血行遲緩,血脈瘀阻而致;“久病入絡”,臨床表現具有久、瘀、頑、雜的絡病特點。如馮明清[3]認為本病病理可概括為虛和瘀,虛為氣血陰陽虛損,瘀為瘀血,貫穿疾病始終,因虛致瘀,虛瘀夾雜,以虛為本,以瘀為標。瘀血絡損是該病發病的病機關鍵,活血化瘀通絡法是治療根本法則。血府逐瘀湯中當歸、桃仁、紅花、赤芍、川芎活血祛瘀而通血脈;柴胡、桔梗與枳殼、牛膝配伍,一升一降,調暢氣機,行氣而助活血;生地“逐血痹”。諸藥共成祛瘀通脈、行氣止痛之劑。

5 參考文獻

[1]崔麗英.重視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診治[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05,24(7):551.

[2]龐春生,夏祖昌,郭維淮,等主編.中醫常見病診療常規[M].鄭州:河南醫科大學出版社,1998:49-50.

篇3

[中圖分類號] R473.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0)-11-196-01

高血壓是多種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和危險因素,影響重要臟器如心、腦、腎的結構與功能,是中風、最終致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1],由此導致的住院精神病患者意外死亡也時有報道。

在護理工作中,我們應該認識到長期良好的護理對疾病恢復的重要性,本文旨在總結高血壓護理的點滴體會,以便進一步做好高血壓的防治工作。

1 病情觀察

定期定時地對血壓監測, 對病人的主訴(如頭昏、嘔吐等)要重視,精神病患者常常不能主動、及時、有效地反映其身體不適,在護理工作中應主動詢問、細心觀察、善于“察言觀色”。加強衛生宣教,精神病人大多服用氯丙嗪等抗精神病藥物,易發生性低血壓,要囑病人緩慢起床、站立等,切忌動作過猛過快,預防血壓發生劇烈波動。

2 心理護理

2.1精神病患者常因自知力缺乏,否認有病,情緒易激動、恐懼、焦慮。入院后,護士對待病人應耐心、親切、和藹。耐心聽取患者的主訴,給予充分的同情和理解。

2.2高血壓患者多表現有易激動、焦慮及抑郁等心理特點,而精神緊張、情緒激動、不良刺激等因素均與高血壓的發生密切相關,滿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建立良好護患關系,有針對性進行心理疏導,并使患者的不良情緒得以渲泄。

2.3避免便其受到強烈刺激,護理中,護理人員要多用禮貌性用語,語言簡潔,通俗易懂,語言要科學性,針對不同的病人,根據不同的病情交談,講解疾病發病機理、臨床表現、治療方法及影響療效的諸多因素、藥物的副作用,使病人對疾病有進一步了解,提高自我保護能力,護理人員還要多用安慰性語言和暗示性語言,避免刺激語言,使病人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2.4環境對高血壓患者來說也十分重要,我們應盡力為病人娛樂場所,適當安排聽音樂、讀報、下棋、看電視,使病人生活充實、心情愉快,協調好病人及家屬的關系,改善照料者對病人的態度,減少不良事件的刺激,使病人情緒穩定,積極配合治療。

3 生活護理

精神患者相對封閉式管理,戶外活動少,在工作中建立每日開放一小時制度,進行適度的體育鍛煉,如:散步、打太極拳等,以增強病人體質,并由家屬或院方提供清淡可口的飯菜,切忌進食油膩、過咸過辣的食物,對有的患者必要時勸其戒煙。在藥物治療的同時開展健康心理教育可幫助患者樹立健康觀念,改變不良生活習慣,有利于血壓控制。預防并發癥[2]。

4 其他

高血壓病人很難通過短時間治愈,治療過程漫長,藥物需要長期堅持服用,護士應耐心細致地解釋病人提出的各種疑問,指導和幫助患者提高對疾病認識增強自信心。

綜上所述,護士要了解病人心理狀態,及時了解病人的病況,針對病人的自身特點制定適合患者有護理措施,以利患者更好更快地康復。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 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全反式維甲酸;亞砷酸;鞘內注射化療

近年來,隨著現代免疫學、細胞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及全反式維甲酸(ATRA)、亞砷酸(As2O3)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M3)患者的完全緩解率和長期無病生存率逐年明顯提高。由于中樞神經系統白血?。–NSL)等髓外浸潤是導致白血病復發的重要隱患,是影響急性白血病患者預后的重要因素。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并發CNSL相對較少,臨床上對其預防性鞘內注射化療存在爭議。本研究選自1997年6月~2005年6月無錫市第三人民醫院及上海瑞金醫院血液科血液科收治的226例M3患者,通過觀察其發生CNSL的患病率、發病時間,并比較分析了預防性鞘內注射化療組與非預防性鞘內注射化療組兩組發生CNSL患病率的差異。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3)226例中男120例,女106例,年齡19~54歲,平均31.8歲。均經血常規、骨髓象、細胞化學、免疫及分子生物學檢查確診。未行鞘內注射化療預防CNSL 117例,緩解期行鞘內注射化療預防CNSL 108例,兩組在年齡、性別及發病時間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于誘導緩解階段發生CNSL 1例。診斷標準:M3診斷標準均符合文獻[1],CNSL的診斷符合1987年南寧全國白血病防治研究協作會議關于CNSL的診斷標準[1]。

1.2 治療方法

1.2.1 誘導治療 226例M3初治均予全反式維甲酸誘導緩解治療,劑量為30~40 mg/d,治療達CR。治療過程中WBC>20×109/L,則加用羥基脲(HU)或蒽環類化療藥或HA以控制WBC,并根據WBC總數隨時調整劑量,使WBC控制在10×109/L左右。

1.2.2 維持及強化治療 誘導緩解后每月采用DA、HA、ATRA、As2O3方案交替治療,第1年1個月治1次,第2年兩個月治療1次,第3年3個月治療1次,第4、5年半年治療1次。

1.2.3 復發后治療 予單用亞砷酸或聯合ATRA治療。

1.2.4 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防治 (1)緩解期行鞘內注射化療預防CNSL,采用“0.9%NS 2 ml+MTX 10 mg/Ara-C 50 mg+5 mg DEX”交替鞘內注射化療,化療次數為2~3次,間隔時間約3~6個月;(2)對于發生CNSL者,鞘內用藥同預防性化療,隔日1次給藥直至中樞神經系統癥狀消失, 腦脊液檢查恢復正常。

1.3 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χ2檢驗,P

2 結

2.1 M3并發CNSL的發生率 8年內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226例,每例隨訪3年以上,發生CNSL 28例(12.4%)。

2.2 M3并發CNSL發病時間 28例并發CNSL患者具體發生時間為CR前

2.3 M3患者中預防性鞘內注射化療組發生CNSL與未預防性鞘內注射化療組發生CNSL情況比較 1例患者于誘導緩解階段發生了CNSL,預防性鞘內注射化療組108例,并發CNSL患者8例(7.4%);未預防性鞘內注射化療組117例,并發CNSL患者19例(16.2%)。預防性鞘內注射化療組并發CNSL發生率顯著低于未預防性鞘內注射化療組(P

2.4 隨訪情況 28例并發CNSL患者經過治療,目前存活20例,死亡8例(28.6%)死于CNSL后骨髓復發6例,死于CNSL所致中樞神經系統病變2例,未發生CNSL 198例,均隨訪3年以上。

3 討

CNSL是白血病細胞對中樞神經系統的直接浸潤,因血腦屏障的存在,大多數藥物均不易進入腦脊液。通常難以達到殺傷白血病細胞所需的藥物濃度,成為日后白血病復發及耐藥難治的根源之一。鞘內注射化療是預防和治療CNSL的主要方法,由于鞘內注射會給患者帶來不適及有一定副作用和危險性,所以患者在不明其重要性時往往因恐懼而難以接受。目前醫療界對CNSL的預防亦存在不同觀點,部分學者認為ANLL并發CNSL的發生率低,無需針對CNSL進行預防治療[2]。但隨著現代診療技術的提高,ANLL患者的存活時間的逐漸延長,其ANLL并發CNSL患病率有上升趨勢,國外學者報道其患病率在2.2%~11.0%不等[3-4]。部分學者過去認為M3并發CNSL的發生率更低,沒有必要預防性治療CNSL。但隨著ATRA和As2O3在M3臨床上使用,其緩解率明顯升高,且復發率顯著降低,且復發后治療再次緩解率也明顯升高,從而使患者生存時間明顯延長,導致M3并發CNSL患病率逐年有所上升。畢竟CNSL是預后不良的指標,故對有望獲得長期生存的M3患者適時地進行鞘內注射預防治療,才可避免CNSL致命并發癥發生。

本研究回顧了8年內226例M3患者,并隨訪3年以上,M3并發CNSL 28例(12.4%),與國外報道基本一致[3-4];結果顯示,M3并發CNSL多發生于CR期,特別是CR后1~2年內發生率最高。本研究將預防性鞘內注射化療組與未預防性鞘內注射化療組發生CNSL情況進行比較,發現預防性鞘內注射化療組并發CNSL發生率顯著低于未預防性鞘內注射化療組(P

本研究發現M3并發CNSL發生率高達約12.4%,多發生于CR期,特別是CR后1~2年內發生率最高,且預防性鞘內注射化療組并發CNSL發生率顯著低于未預防性鞘內注射化療組,從而能降低死亡率,延長患者壽命。由于As2O3[6-7]及其它化療藥難以透過血腦屏障,因此對M3行預防性鞘內注射化療能減少CNSL發生率,尤其對于高白細胞數和復發患者更為重要[8-9]。故本研究認為應對M3行預防性鞘內注射化療,預防性鞘內注射最佳時間建議為CR后1~2年內。

參考文獻

[1] 張之南. 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M]. 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214-228.

[2] 何綠苑, 匡躍敏. 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預防和治療探討[J]. 實用醫學雜志,1998,14(1):54-55.

[3] Castagnola C, Nozza A, Corso A, et al. The value of combination therapy in adult myeloid leukemia with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volvement[J]. Heamatologica,1997,82(5):577-580.

[4] Stewart DJ, Kating MJ, McCredie KB, et al. Natural history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cute leukemia in adults[J]. Cancer,1981,47(1):184-196.

[5] 劉崢嶸. 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合并中樞神經系統浸潤21例臨床分析[J]. 中原醫刊,2004,31(5):1-2.

[6] 張 鵬, 王樹葉. 三氧化二砷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七年總結—附242例分析[J]. 中華血液學雜志,2000, 21(2):67-68.

[7] 張 潔, 滕 镕.丙戊酸鈉聯合三氧化二砷對HL-60細胞株的體外研究[J]. 南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08,28(1):20-22.

篇5

【關鍵詞】血液透析;動靜脈瘺;護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360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4-2094-02建立血管通路,它是進行血液透析的必要條件,也是維持血透病人的生命線。而動靜脈瘺一種是長久性血管通路,動靜脈瘺是將橈動脈與頭靜脈做直接吻合,形成兩股血流一股在吻合處的近端,另一股在吻合處的遠心端,動脈內的高壓力血流轉向阻力較小的靜脈血管,使得吻合的靜脈動脈化慢慢的膨大鼓起,形成皮下動靜脈瘺[1]。筆者現將糖尿病腎病血液透析患者動靜脈瘺的護理分析。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糖尿病腎病血液透析動靜脈瘺術的患者96例進行分析。其中男性患者54例,女性患者42例,年齡13-65歲。2護理措施

2.1動-靜脈瘺建立前的護理目前建立血管通路選擇動靜脈瘺較多,因為它是長久性的血管通路[2]。一般選擇患者的上肢肢體,遠端的橈動脈與頭皮靜脈的吻合。操作前向患者解釋說明,減少心理負擔,說明血液透析的目的,建立血管通路的重要性,減少患者的恐懼感。

2.2建立后的護理

2.2.1動靜脈瘺形成后,將瘺側肢體抬30°,以利于促進靜脈回流,減輕手臂腫脹,24小時內密切觀察瘺情況及全身狀況[3]。仔細觀察瘺口有無滲血,血腫,瘺肢體手指末梢血管充盈情況皮溫情況,如出現出血、血腫、指端發冷伴麻木感、疼痛等情況,及時通知醫師處理,定期更換敷料,敷料包扎松緊適宜,能觸及到血管震顫為宜。觀察瘺血管是否通暢若靜脈側捫及震顫,聽到血管雜音,則提示瘺血管通暢,如觸摸不到或聽不到血管雜音,應查明是否局部敷料包扎過緊,致吻合口靜脈側受壓,并及時通知醫師處理。

2.2.2保護血液通路的通暢,預防感染。每日更換敷料,觀察傷口情況,保持傷口干凈、清潔、無菌狀態,透析過程中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規程;透析結束拔出穿刺針前要做好穿刺點皮膚消毒,備好無菌紗布按壓穿刺點用。不固定穿刺點也是預防瘺感染的一項措施。還要向家屬及患者講解注意個人衛生的重要性。

2.3血液通路形成后的鍛煉術后5-7天開始進行瘺的強化護理,握拳運動:用另一只手緊握瘺肢體向近心端,術肢反復交替進行握拳松拳或擠壓握力球鍛煉;手握健身球活動:用止血帶壓住瘺手臂上臂,使靜脈適度擴張充盈,同時進行握力健身球,一分鐘循環松壓,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鐘,以促進瘺的成熟。

2.4穿刺技術及方法穿刺技術及穿刺方式直接影響血液通路的使用壽命,瘺的建立是一項重要技術,早期瘺需要由有熟練操作技術的護士固定穿刺,以提高穿刺成功率,穿刺前評估血管及周圍皮膚情況,掌握患者的瘺血管吻合、走向、分支等情況,根據患者的血管情況選擇合適的穿刺方式。由易到難的進行選擇,瘺處選一穿刺點為動脈端引血,另一穿刺點在其他普通靜脈選一點穿刺為回血靜脈。以向心方向穿刺,以免出現瘺血管的瘤樣擴張、血栓、感染及出血等并發癥發生。動脈穿刺點距吻合口至少在5cm以上,避免一旦血管被損傷形成血腫或穿刺點發生炎癥時,無替代路徑,瘺管容易阻塞[4]。動靜脈穿刺點應間隔8-10cm,每個穿刺點相距1cm以上。動靜脈穿刺不要固定穿刺點。

2.5掌握合適使用瘺瘺術后,由護士配合醫生根據瘺的成熟程度決定開始使用瘺的時間,一般大概需要經過2個月可是瘺逐漸成熟,避免早期使用,影響瘺的使用壽命。最快不少于3-4周,糖尿病腎病患者的瘺使用時間更應該適當延長。

2.6瘺拔針后的護理瘺拔針后的護理包括正確壓迫止血方法及維護瘺的良好功能。特別注意壓迫的力度、壓迫時間和壓迫點。選擇合適的彈力繃帶、紗布塊和紗布卷,壓迫穿刺點應是瘺血管進針點,透析結束后將紗布卷與瘺血管平行,中下1/3處置于皮膚穿刺點上,迅速拔出穿刺針,垂直按壓紗布卷,外用彈力繃帶纏好,用手按壓5-10分鐘,按壓至不出血為止且感到瘺血管搏動或震顫為原則。

2.7心理護理及健康教育告知患者瘺的自我護理,讓其了解瘺對其生命的重要性,使患者主動配合積極采取保持瘺良好的措施,透析結束當日不能接觸水,保持穿刺部位的皮膚清潔干燥,以免感染;觀察穿刺點有無出現出血、血腫,如有出血,立即按壓;出現血腫可用冰袋冷敷,24小時后改為熱敷。3討論

動-靜脈瘺的護理、維護及使用壽命對應于患者是相當關鍵的,血液透析室的護士應掌握嚴格管理瘺的相關知識,教會患者在家后如何護理動靜脈瘺,定期評估瘺,預防瘺遠期并發癥,對保證瘺的長久性具有重要臨床意義。參考文獻

[1]王慶山.血液透析在臨床上的應用[J].現代醫學雜志,2009,12:22.

[2]任麗艷.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動靜脈瘺的護理體會[J].中國現代護理學雜志,2008:5-6.

篇6

[中圖分類號] R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6)05(a)-0133-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combined with case-based learning on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of neurology students. Methods Ninety-two clinical medical students in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and practiced in Xuanwu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September 2014 to July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objects, 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class and experimental class by random number table. The control class was received traditional learning and the experimental class was given problem-based learning combined with case-based learning. Test scores, learning ability,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recognition and satisfaction of two classe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oretical test scores of neurology, physical examination of the nervous system, case study and total scores of the experimental class were all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class (all P < 0.05); scores in learning initiative, communication ability, cooperative ability,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ability and self-management ability of the experimental class were all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class (t = 4.180, 2.247, 2.219, 3.269, 2.273, all P < 0.05); scores in history-taking, physical examination proficiency, disease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ability, assessment and plan establishment,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and literature-consulting ability of the experimental clas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class (t = 7.570, 5.799, 5.426, 4.052, 6.185, 5.648, 5.439, P < 0.05 or P < 0.01); recognition in stimulating studying interest, enlightening clinical thinking, enhancing communication ability and improving studying effect of the experimental clas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class (χ2=4.039, 7.180, 4.979, 6.035, all P < 0.05); satisfaction of the experimental class (91.30%)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class (76.09%) (χ2=3.093, P < 0.05). Conclusion Problem-based learning combined with case-based learning can stimulate learning interests of students, promote their initiative studying and improve their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Key words] Problem-based learning; Case-based learning; Learning ability;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隨著醫療衛生改革進程的加快,醫患關系的緊張,需要掌握扎實的醫學理論知識、實際操作能力和具備良好溝通能力的新型醫學人才充實到醫療衛生服務中,這為醫學院校的教學工作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其中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是醫學院學生教學工作的重點[1]。問題式教學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以問題為基礎、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導向的討論式教學方法,經國內外多所醫學院校的教育實踐具有良好的效果[2]。病案式教學法(case-based learning,CBL)以臨床具體病例為基礎,通過病例討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提高其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3]。神經病學以神經解剖學、神經生理學、神經病理學為基礎,學生掌握起來較為困難,必須具備一定的臨床邏輯思維能力,才能將這些片段性的基礎知識連貫起來,加以整合后運用到臨床的診治中。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在神經內科教學實踐中采用問題式教學法與病案式教學法相結合的模式,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取2014年9月~2015年7月在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學習的92名首都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班和實驗班,各46名。對照班:男30名,女16名;年齡22~26歲,平均(24.61±2.18)歲;入學時考試成績(586.47±65.32)分。實驗班:男26名,女20名;年齡23~26歲,平均(25.28±2.47)歲;入學時考試成績(581.65±72.05)分。兩班學生性別、年齡、入學時考試成績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班采用傳統的授課模式,即先向學生講授神經內科理論知識,進行教學安排組織學生進行相關課題實習。實驗班采取問題式教學法結合病案式教學法的模式。①老師和/或學生對臨床神經內科遇到的典型病例寫成報告,讓每位學生獨立分析該病例在診治過程存在的問題。②學生帶著問題思考,廣泛閱讀該病例相關的教材、專著及文獻,了解該典型病例發生病因、發病機制,及國內外最新診療進展,既加深了理論知識,提高臨床邏輯思維能力,又可以鍛煉專業文獻查閱及概括能力[4]。③師生共同報告各自分析的結果,每位學生結合自己的臨床知識體系掌握情況,將該病例對神經系統生理、病理的影響進行分析,提出具體的診治方案。每位學生報告10 min,報告完畢后老師組織所有學生積極參與病例討論,分析分歧出現的原因,鼓勵學生大膽發表各自的意見,對關鍵問題進行啟發總結,最終使每個學生全面、系統的認識該病例并熟練掌握診療方法,達到鍛煉學生臨床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目的。

1.3 評估方法

1.3.1 考試成績 期末組織兩個班級學生進行神經內科學考試,考試內容包括神經內科學理論成績、神經系統基本體格檢查、病案分析三部分,其中神經內科學理論成績滿分50分,神經系統基本體格檢查滿分20分,神經系統相關疾病病案分析滿分30分,總成績滿分100分。

1.3.2 學習能力 參照羅冬平[5]文獻資料設計《神經內科學生學習能力問卷調查表》,包括學習主動性、溝通能力、合作能力、倫理素養、觀察分析能力、自我管理能力,采用0~5分6級評分法,分值越高,相關能力越強。問卷經學院3位教授3次修訂,并通過預調查,經檢驗具有良好的信度:Cronbach's α = 0.825~0.934。調查問卷設計引導語,交由經過培訓的學生會成員進行調查,數據整理分析由教研室老師完成。

1.3.3 臨床能力及思維能力 參照姚永剛等[6]文獻資料評估兩個班級學生的臨床能力及思維能力,包括病史采集、查體熟練程度、疾病信息整合、診斷與鑒別診斷能力、診療計劃的制訂、臨床思維能力、查閱文獻能力等方面,各單項滿分均以100分計分,比較兩個班級學生的考核成績。

1.3.4 教學模式認可度 參照張玉梅等[7]文獻資料設計《神經內科學生教學模式認可度調查表》,包括激發學習興趣、啟迪臨床思維、增強溝通能力、培養職業道德、提高學習效果等,采用“是”“否”選項。調查表3位教授3次修訂,并通過預調查,經檢驗具有較好的信度:Cronbach's α = 0.816~0.925。調查表設計統一指導語,交由經過培訓的學生會成員調查,統計分析由教研室老師完成。

1.3.5 滿意度 采用自制《教學方法滿意度調查問卷表》,包括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四項,滿意度為非常滿意、滿意所占總學生人數的百分比。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數據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神經內科考試成績

實驗班學生神經內科考試理論成績、神經系統體格檢查、病案分析、總成績均顯著高于對照班,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2.2 學習能力

實驗班學生學習主動性、溝通能力、合作能力、觀察分析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班,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兩個班級倫理素養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

2.3 臨床思維能力

實驗班學生在病史采集、查體熟練程度、疾病信息整合、診斷與鑒別診斷能力、診療計劃的制訂、臨床思維能力、查閱文獻能力方面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班,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或P < 0.01)。見表3。

2.4 學生認可度

實驗班學生對激發學習興趣、啟迪臨床思維、增強溝通能力、提高學習效果的認可度明顯高于對照班(P < 0.05),兩班學生對培養職業道德的認可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4。

2.5 學生滿意度

實驗班學生非常滿意18名,滿意24名,總滿意度(95.65%)明顯高于對照班(69.5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5。

3 討論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向好,老百姓的飲食結構和生活方式發生了較大的改變,高熱量飲食和缺乏運動使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神經系統解剖結構復雜,神經生理學、病理學涉及的范圍廣而零散,腦血管病變可引起相應支配區域的功能障礙[7-8],因此,神經內科學醫生必須具備扎實的神經系統理論學習,還應具備較強的臨床思維能力和應用能力,才能從千變萬化的臨床癥狀中做出恰當的診斷和治療。這就為神經內科臨床醫學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神經內科學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9]。

傳統的先理論后實踐的教學方法延續了很多年,學生被動接受醫學知識,無法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這種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理論和實踐容易脫節,一旦步入臨床,對特殊病例的診斷、處理則顯得力不從心[10-11]。PBL教學模式結合病案式(CBL)教學法是在教學過程中選擇典型具體的病例,發現問題,并以為問題中心引導學生展開分析討論,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至實際病案的診治中,既鞏固了學生的理論知識,又探尋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和方法,提高了病案分析及解決能力[12]。這也可以從兩組學生學習能力的比較中得到證實,正是由于學習能力的提高,實驗班學生神經內科考試成績高于對照班,國內外學者也有類似的文獻報道[13-14]。

薛壽儒等[15]指出,PBL教學法可培養學員以病例的診治為中心的發散思維和橫向思維,提高靈活應用知識的能力。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是臨床醫師最重要的基本功。問題式教學法結合病案式教學,由學生自行采集典型病例的臨床資料,逐步掌握典型病例問診要點,建立問診的臨床思維[16-17];通過問診,了解患者癥狀和需解決的主要問題,此即發現問題階段;進行病因分析,結合體格檢查發現伴隨癥狀及陰性表現,通過思考問題提出診斷意見;通過相關實驗室、影像學檢查和閱讀相關文獻資料進行鑒別診斷。最后整合上述信息提出診治方案,完成對典型臨床問題的思考。通過組織討論,使學生充分認識到神經內科疾病發生的多重機制,掌握最新治療動態,使自身水平進一步提高。本研究中,實驗班臨床能力及思維能力的全面考核評分均高于對照班,與杜永亮等[18]和徐斌等[19]文獻報道相似。

篇7

關鍵詞:社區;重性精神??;科學管理

重性精神病,特指臨床表現有幻覺、妄想、嚴重思維障礙、行為紊亂等精神病癥狀,且社會生活能力嚴重受損的一組精神疾病。包括以下六類:精神分裂癥、分裂情感、偏執性精神病、雙相障礙、癲癇所致精神障礙及精神發育遲滯伴發精神障礙。將這六類重性精神病患者納入社區基本醫療服務進行個案管理已經有很長的一段歷史,并且進行了國家網絡資源管理,在社區衛生服務不斷的改革下,逐漸的趨于完善。在對高筍塘社區精神病患者的整個管理和隨訪過程中發現了一些問題。

1 研究對象

高筍塘轄區內的十個居委會共計重性精神病患者316例,納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個案管理的共115人,管理率36.39%。其中,病情穩定者占68.7%。

2 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在隨訪管理過程中,遇到了諸多問題:資料收集困難、患者對康復失去信心、家庭經濟狀況困難、住址變更頻繁等,在長期對精神病患者的隨訪過程中,根據自己對重性精神病的管理經驗,提出以下應對策略。

2.1資料收集困難 對轄區內確診的重性精神病患者進行資料的搜集,包括基本信息,個人補充信息,健康體檢表,網絡管理知情同意書等。每年進行1次的全面健康體檢和4次上門面對面隨訪,進行危險性評估、精神狀況檢查(包括感知、思維、知覺、情感和意志行為、自知力等)、軀體疾病詢問、社會功能、服藥情況及各項實驗室檢查,以掌握患者的治療和康復情況,資料要求詳細、真實、客觀、準確。

2.1.1對于文化程度低而不能準確提供資料的患者,隨訪者詢問監護人、親屬及居委會工作人員,同時要注意客觀資料的收集,特別是既往住院治療資料和各項檢查資料,尤其是對患者本人的各項評估。

2.1.2一些患者及監護人不愿告知其患病信息,拒絕納入隨訪管理。對于這類人群,隨訪者要耐心告知社區規范管理的好處,國家宏觀政策等,說服監護人同意將患者納入科學管理。

2.1.3特別注意保密原則,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隨訪資料等,都不得隨意泄露,需定人、定點、上鎖管理。

2.2對康復失去信心 有的患者是輾轉全國多家知名醫院尋醫問藥,仍不見好轉,因此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規范管理和康復指導沒有信心。還有部分患者是先天發育遲滯伴發的精神障礙,覺得沒辦法治愈,因此放棄治療。

2.2.1對于社區的科學管理和康復指導,其相關機構和部門要加強宣傳,普及精神衛生知識,提高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的知曉率,使其相信社區康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2.2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精神病專項管理者必須受過重性精神病管理的相關培訓,具備精神??浦R和診療能力,能夠對轄區內患者提供科學有效的康復指導和服務。

2.2.3選擇一些康復效果較好的患者作為范例,讓更多的患者和家屬相信社區康復意義,也讓更多的社區精神病患者受益。

2.3家庭經濟負擔 重性精神病患者本身對一個家庭來說,就是一個重擔,包括來自精神的和經濟的壓力。并且,這是一個漫長的治療康復過程,因此,很多家庭的經濟已經難以承受,連最基本的藥物治療都不能維持,導致患者的情況越來越糟糕,又加重了家庭的精神負擔,形成了惡性循環。

2.3.1國家層面,現在的一些基本的抗精神病藥物可以憑相關診療證明免費領取,基本解決了因經濟問題不能進行基本的藥物治療的問題。

2.3.2這類重性精神病患者屬于精神殘疾類別,國家也有相關的幫扶政策,可以減輕一些家庭的負擔。

2.3.3目前,社區實行"零差價"藥品政策,這也給不少患者和家庭減輕了經濟負擔。

2.4住址變更 隨訪過程中,隨訪者都會遇到患者遷移或者住址變更的問題,這就增加了隨訪的難度,導致隨訪管理不能順利進行,難以達到預期的康復效果。

2.4.1患者變更住址和電話后,要及時向居委會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個案管理人員提供更改信息,以便隨訪過程能夠順暢。

2.4.2隨訪者要經常按時上門隨訪或電話隨訪,及時了解患者動態。

2.4.3對于已經遷移至他處的患者,通知當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繼續進行科學管理和康復指導,并將既往隨訪資料進行交接,同時,利用國家重性精神病管理系統繼續進行科學規范化管理和康復指導。

3 取得的效果

通過對轄區內確診的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方法的改進和調整,個案管理的115人次,87%病情穩定,精神癥狀基本消失,自知力基本恢復,社會功能良好,無嚴重藥物不良反應。一部分人已經重新進入工作崗位,自食其力,減輕了家庭的負擔,也創造了一定的社會價值。對于之前存在不同程度打砸毀物行為的患者,通過康復指導后,病情基本穩定,減少或避免了對治安和人民群眾造成的不良社會影響。同時還有7%的患者基本治愈。在重性精神病患者的治療和康復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責任越來越重大,作用越來越明顯,對這類疾病的防治起到了重大作用。

目前,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發病率在逐年增高,給國家和家庭帶去了嚴重的負擔;另一方面,精神病患者因為不能正常的工作、學習,行使社會責任,或者由于社會歧視而喪失機會。通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科學規范的管理,對轄區內重性精神病患者進行定期隨訪、免費服藥、病情監測和康復指導,同時加強社區人員宣傳和健康教育,加強精神衛生知識的普及和宣傳,為重性精神病患者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康復環境,以利于精神病患者的康復和治療,減輕國家和家庭的負擔,以便早日回歸社會,為社會發展做貢獻。

參考文獻:

[1]鄭修霞,姚嵐,鞏玉秀.社區護理學[M].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97-308.

篇8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產后合并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28例,最大年齡41歲,最小年齡24歲,平均年齡(28.7±4.1)歲;平均發病時間(11.5±3.1)d;其中自然分娩8例,剖宮產20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左下肢疼痛、腫脹以及行走活動受限等,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以及靜脈造影確診。

1.2方法

1.2.1治療方法給予所有患者抗凝、溶栓以及藥物治療,急性期患者需要求其臥床休養;將產婦患肢抬高,局部給予50%硫酸鎂持續濕敷,并定期進行更換。抗凝治療:給予患者低分子肝素鈣5000U,皮下注射,2次/d,連續治療1周;并給予患者華法令每天2.5~5.0mg,連續使用1個月~6個月,并在治療期間嚴密監測患者凝血時間,若凝血時間發生異常,可根據醫囑適量減少用藥或停止用藥。溶栓治療:將尿激酶50萬U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mL中,靜脈滴注,病情穩定后減少用量,連續治療10d??诜⑺酒チ譃榕R床常用治療藥物。

1.2.2護理方法在治療期間給予患者綜合護理干預,主要包括心理護理、抗凝溶栓護理、病情觀察、飲食護理、康復護理以及健康知識教育等。

2結果

本組28例產后合并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經對癥治療與綜合護理后,患肢腫脹、疼痛現象消失,均痊愈出院。

3討論

產后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一般是在血液高凝狀態下,靜脈血流速度減慢,激素水平發生變化,并且受妊娠因素影響出現的一種產后嚴重并發癥,主要臨床表現為患肢腫脹、疼痛,對患者身體健康影響較大。臨床常用抗凝、溶栓等對癥治療,并聯合綜合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促進肢體功能恢復。綜合護理干預主要包括心理護理、抗凝溶栓護理、病情觀察、飲食護理、康復護理以及健康知識教育等。

3.1心理護理

產后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在接受抗凝、溶栓治療過程中,需暫停對新生兒進行母乳喂養,新生兒喂養模式的改變、患肢腫痛以及活動受限,再加上恢復慢、治療時間長、治療費用高,因此,患者易出現焦躁、抑郁等不良心理。醫護人員應主動與患者交流,應用溝通技巧為其詳細講解產后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病因、治療方法、注意事項以及預后效果等,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取得患者信任,給予針對性心理干預,緩解患者的焦慮、抑郁,提高治療依從性??衫梅潘莎煼?,如播放音樂、視頻等轉移患者注意力,減輕患者心理負擔,保證治療效果。

3.2抗凝、溶栓護理

在給予產后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抗凝、溶栓治療時,應減少具有創傷性的治療與檢查;在進行靜脈穿刺時,避免將止血帶捆扎過緊,可選用靜脈留置針,減少靜脈穿刺次數;拔針時,應對局部進行5min~10min壓迫。定期抽取血樣進行血小板計數、血常規檢查,并詳細記錄患者凝血酶原時間,保證血液樣本符合相關要求;觀察患者有無尿血、便血以及皮下瘀血現象;在對尿激酶進行稀釋時,避免劇烈搖晃,并在稀釋后立刻使用。

3.3病情觀察

首先,需要詳細觀察患者在治療期間是否有出血傾向,關注患者是否發生嘔吐、疼痛,若存在異?,F象,需及時向醫生報告,以便給予對癥處理。其次,要觀察患者肺栓塞癥狀,肺栓塞是產后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嚴重的并發癥之一,是因血栓脫落引起的,主要臨床表現有咳嗽、胸痛、呼吸困難、血壓下降等,個別嚴重患者可出現昏迷、心律失常等,應及時使患者吸入高濃度氧氣,并報告醫生給予對癥治療。

3.4飲食護理與康復護理

為患者制訂科學的飲食方案,以低脂、高蛋白、高纖維以及高熱量食物為主,并保證充足的水分攝入,降低血液黏稠度,促進血液循環。根據患者具體病情,引導患者下床活動,進行早期康復訓練;活動時可穿彈力襪,有利于深靜脈回流。血栓再通后需繼續口服抗凝藥物,避免復發,并加強患肢保暖。

3.5健康知識教育

篇9

關鍵詞:腦血管?。簧窠浗槿胫委?;護理體會

腦血管疾病是影響人們健康,以及正常生活的最常見的疾病之一,主要分為出血性和缺血性兩大類。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使得神經介入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逐漸的應用到了腦血管疾病的治療中,并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績,同時也得到了很多業內人士的認可[1-2]。現將神經介入治療腦血管疾病的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40例患有腦血管病的患者,男29例,女11例,年齡40~65歲。其中有11例是屬于急性腦梗死,13例為頸動脈狹窄,鎖骨下動脈狹窄為3例,顱內動脈狹窄為13例,分別占總數的27.5%、32.5%、7.5%和32.5%。

1.2  方法:所有的患者都進行了血管造影檢查,并進一步的確診和定位,全部符合介入治療的標準。所有患者在局部麻醉的情況下,對股動脈進行穿刺,從而通過全腦血管造影等,對病變的部位進行確認,以病變的性質為具體的依據,對其通過微導管、微導絲進行導入,把溶栓藥物注入患者具體的病變位置,或者是狹窄部位,從而植入支架對其進行治療。其中有29例采用的是腦血管形成和支架的植入方式,只有11例采用的是溶栓治療的方式。

2 采取的相關護理措施

由于患者所采用的是神經介入的治療方式,其護理的措施和方法與傳統的治療相比有一定的差異,接下來,就對神經介入的治療的護理措施做如下分析[3]。

2.1  術前護理:術前護理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一般護理、心理護理和術前準備等。

2.1.1 一般護理:主要是為患者營造一個比較安靜、舒適的環境,從而能夠有效的避免,或者減少患者的情緒緊張等。除此之外使使患者的大便通暢也是及其重要的,這對避免顱內高壓是非常有效的。

2.1.2 心理護理:很多患者在術前對神經介入手術的方法,以及具體的操作步驟等不是很了解,就會很容易產生恐懼的心理。除此之外,患者還會對昂貴的手術費用等存有顧慮。在這時,護理人員就要對患者講解手術治療中的一些操作步驟、方法、優勢,如具有較高的安全性、成功率較高等,盡量減少,最好是排除患者的顧慮和恐懼,讓患者對手術充滿信心。

2.1.3 術前準備:對患者的具體的身體狀況如血常規、凝血酶原時間和出凝血時間等進行測量。對穿刺部位給予術前備皮等。與此同時,還要對患者進行必要的指導,使其達到一個非常放松的狀態,并保證患者具有充足的睡眠。術前給予適當適量的鎮靜劑肌內注射。

2.2  術中護理:對患者在不插導管的情況下,對肢體建立靜脈通道。對心電監護儀進行連接,并觀察患者的病變的具體情況。值得一提的是,護士還要注意患者肢體溫度、色澤、足背動脈波動情況等的變化。對患者所用的各種藥物、各種檢查儀器等進行檢查也是非常必要的。最后,還要保證在術中要配合好醫生做好每一步。

2.3  術后護理:對于患者而言,術后護理也是最為重要和關鍵的護理[4]。術后護理的如何,將會對患者今后的愈合程度有很大的影響。①在患者重返病房后,要保證其側肢體要有6~8 h的制動,而不是絕對的臥床休息。如果患者還處于麻醉中,應該讓患者保持平躺狀態,時間最好為6 h;②在術后要保證患者的飲食是低脂、低鹽和易消化的,同時要多飲水這對造影劑順利、及時的排出是非常有利的;③要對患者的肢體的膚色、溫度,以及足背動脈搏波動的情況和肢體的相關變化、穿刺部位有無滲血等進行密切的觀察,如出現變化要對其進行及時的處理;④在患者病情得到穩定時,要讓患者進行一些如坐、走和跑等訓練。鍛煉應該是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

3 結果

本次所選的40例患者的治療全部成功,在經過一段時間的住院觀察時,全部康復出院。在術后只有1例患者出現了腦出血,通過及時、有效的治療后,病情得到了好轉,治愈率達到了100%。

4 小結

腦血管疾病是一種死亡率和致殘率都比較高的疾病,然而通過神經介入進行治療后,不但可以大大縮短缺血的時間,同時也可以保證患者能夠最大限度的恢復腦正常的相關功能。因此,神經介入也是目前治療腦血管疾病的最佳的手段,也被廣泛的應用到了具體的醫療實踐中。并且取得了非常令人滿意的成績,同時也得到了很多醫學專家和學者的認可和支持。

5 參考文獻

[1] 林永善,楊志英.頸總動脈注射尿激酶合劑治療急性腦梗死[J].中國實用神經病學,2008,11(1):60.

[2] 郭新平.血管內栓塞治療顱內動脈瘤圍手術期護理[J].中國民康醫學,2007,18(1):15.

篇10

【關鍵詞】 心血管神經官能癥 護理

心血管神經官能癥,此病雖不影響人的壽命,但病情嚴重者可長期處于病理狀況,而不能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我科自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共收治18例患者,并進行相應的護理,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本組共18例患者,其中男性3例,女性15例,年齡最大的76歲,最小的28歲,平均年齡為52歲,大專文化程度以上的6人,高中或中專8人,初中及以下為4人。

1、2臨床癥狀 病人常見心悸、全身乏力,持續時間較長心前區疼痛,痛的部位多在左下附近,痛的程度不太激烈,但有時可持續幾小時,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緩解,體征和心電圖多無異常發現,另外,尚有各種其它神經官能癥癥狀,如情緒易激動、焦慮、氣短乏力、多汗、失眠多夢、肢體震顫、頭暈、心煩等。

1、3治療方法 對癥治療,鎮靜藥物如安定、阿普唑侖,有心動過速者給予β受體阻滯劑。

1、4療效 通過治療與護理,18例患者均能正常地工作和生活,癥狀明顯緩解,有8例患者出院后未再復發。

2護理

2、1心理護理 心血管神經官能癥雖沒有器質性疾病,但患者自覺癥狀非常嚴重,以致影響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心理負擔非常嚴重。護士必須加強心理護理,配合醫生耐心、細致地向病人解釋,使病人了解本病的性質,以解除其顧慮,使其相信并無器質性心血管病變,在交流過程中,護士一定要注意尊重、理解和接受患者的心理,注意交流的技巧,不可以說:“你又沒病,還整天說這兒不舒服那兒不舒服。”應該說:“你今天看起來好多了?!弊尰颊咴鰪娮孕判?能夠積極地配合治療。

2、2生活護理 心血管神經官能癥病人飲食調養與普通人的飲食沒什么區別,只是癥狀明顯時,注意節制食量,可多食用安神的食物,如龍眼肉、大棗、小麥、百合、蓮子等,勸其戒煙酒,忌飲濃茶、咖啡,少食辛辣等刺激食物,飲食要有規律,忌暴飲暴食,注意保持良好的睡眠,必要時口服催眠藥。

2、3放松訓練 焦慮是神經官能癥病人的共同癥狀,放松訓練能明顯減輕焦慮,降低應急水平,放松訓練主要是通過將注意力集中在呼吸、聲音、想象等方面來降低病人對周圍環境的感應能力,以降低交感神經的活動,使肌肉松弛,心理放松[2],此外,還可以鼓勵患者參加力所能及的體力活動,如太極拳、木蘭扇,在音樂中輕松地運動。

2、4家庭支持 心血管神經官能癥自尊心較強,自我認知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差,對各種事件或活動期望值過高,追求不同程度的完美,對軀體狀況及家庭支持、周圍環境、事件敏感多疑,對事物的認識易偏激,難以體驗娛樂的[3],當家庭支持系統缺失時,極易導致患者出現軀體方面的問題,所以要和家屬交流溝通,要求家屬理解病人,給予足夠的理解關心。

3病例分析

患者,女,36歲,大專文化,公務員,自訴兩年來,因工作緊張,出現胸悶、胸痛、氣短乏力、心煩不安、失眠易驚、精神不佳、記憶力減退,心電圖檢查未見異常,心臟彩超正常,門診診斷為心血管神經官能癥,入院后,遵醫囑給予對癥治療,口服:阿普唑侖0.4,每晚睡前一次,谷維素20,每天三次;靜脈點滴:5%GS250ml+香丹20ml。護理措施:給予有效地心理疏導,耐心細致地講解其疾病的性質,讓其相信自己并無器質性的心血管疾病,消除其顧慮,使得患者能積極配合治療。鼓勵其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體育鍛煉,盡量放松自己,與其家屬交談,讓家屬積極主動地與患者多交流,如每天陪著散步,一起欣賞音樂,看自己喜歡看的電視節目,對患者多一些寬容及關心,增加一些家庭樂趣,營造愉快的氛圍,囑患者工作時間不宜過長,避免過多的腦力勞動,注意勞逸結合。通過近兩個月的治療與護理,患者自覺癥狀明顯改善,能正常的工作與生活。出院后隨訪三個月患者無復發,治療達到了滿意的效果。

4體會

通過對18例心血管神經官能癥患者的護理,我深深的體會到,只有把人性化的護理貫穿到每位患者之中,給予關懷,給予愛,多多的體諒他們,理解他們,并根據不同的個體,進行有效地心理疏導,鼓勵患者增強自信心,使患者積極地配合治療,才能達到早日康復的目的,提高本病的治愈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