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必背知識范文

時間:2024-04-09 17:53: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中歷史必背知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高中歷史必背知識

篇1

關鍵詞 吟誦 教學 樂理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吟誦作為一門古老的學問,近年來受到了學術界及教育界的廣泛重視,不斷有學者和教育家重申“復興吟誦絕學”這個概念。據筆者不完全統計,近年來發表的有關論文不下30篇,其中既有對吟誦理論的技法的研究,也有對吟誦應用于教學的探討。然而,一個不爭的事實卻是,當代以大學生為代表的年青人似乎對此并不“感冒”。吟誦絕學仍在不斷衰退,照這樣發展下去,過不了多少年,吟誦可能就真的成為“絕學”,進入博物館了。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個局面呢?不可否認,經濟的發展、人心的浮躁等都會影響人們對傳統文學文化的興趣,但這些并不是絕對的。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曾經提出過“因材施教”的觀點,也就是老師必須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來制訂教學的方法和手段。但作為老師,我們真的已經充分掌握學生們的特點了嗎?對于當今的大學生來說,不僅要求老師在課堂上給他們講更多的知識點,而且要求教師要有更加靈活的教學方式,以及符合當代大學生心理特點的教學手段。和十幾年前相比,現在的大學接觸的各種信息更多,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更強,但同時也帶有更大的叛逆性。

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對當代大學生的愛好的興趣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當代大學生普遍喜愛音樂,特別是流行歌曲,比如周杰倫的“中國風”。而他們喜愛“中國風”的原因正是因為“中國風”融合了中國古典文學文化與當代流行音樂的長處。比如像《臺》這樣的歌曲,顯然是借鑒了黃巢的《不第后賦菊》詩和杜甫的《佳人》詩的內容。這種情況就說明,當代大學生對中國古典詩詞還是很感興趣的,重要的是怎樣把這些離我們已經很久遠的內容用更合適的方式傳授給他們。從這個方面來看,音樂顯然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載體。

然而,在吟誦與音樂的關系這一點上,以往學界卻沒有給予充分的重視。有不少學者認為,音樂性對于詩詞吟誦來說并不重要,吟誦應該更接近于“讀”而不是唱。如陳少松先生對吟誦的定義:“傳統的吟,就是拉長了聲音像歌唱似地讀;傳統的誦,就是用抑揚頓挫的聲調有節奏地讀。”①不管是拉長了聲音,還是抑揚頓挫,最后都要落實到“讀”上來。在另外一些學者看來,在吟誦活動中必須嚴格劃分吟誦與歌唱的區別,如“無論是‘幾近純讀’、‘讀中帶吟’,還是‘近于歌唱’,都必然含有‘讀’和‘吟’的成分,只是各自所占的比例大小不同而已,正因為如此,它們方有別于唱歌而稱作‘吟誦’。所以,就吟誦藝術而言,至多也只能是‘近于歌唱’,如果再進一步向歌唱跨近,兩者必然難于區分,吟誦便喪失了獨特的價值和地位。”②這種試圖嚴格區分吟誦與歌唱的做法盡管聽起來有一定道理,但實踐活動中卻很難做到。筆者過去就已經撰文指出,“在當代高校古代文學教學中,對于‘吟誦’的定義不能過窄,我們更應該提倡一種廣義的吟誦概念。這個概念包括傳統意義上的吟唱、吟誦以及朗誦。對于高校中文系的學生來說,他們所關心并不是‘吟誦’概念本身學術意義上的探討,而是這種學習方式對提高文學作品鑒賞分析能力的作用。所以筆者認為,吟唱、吟誦、朗誦都是古代文學教學中所需要的,三者若能結合起來加以運用,則可以取得更佳效果。”③對于初學者來說,“朗誦”比較容易掌握,但藝術性和感染力也最低;“吟誦”和“吟唱”掌握較難,但藝術性更高,感染力更強。有了這樣一種廣義的吟誦概念,我們在處理吟誦與音樂性關系的時候就可以更加靈活。

比如,我們在“朗誦”時,較少考慮音樂性的問題。在“吟唱”時,則必須充分考慮音樂性。而在“吟誦”時,情況可以介于前二者之間。總而言之,音樂性對于詩詞吟誦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完全拋開音樂性,廣義的吟誦就會變成單一的“朗誦”或“誦讀”;如果“吟誦”、“吟唱”不強調音樂性,就會導致喪失美感,甚至會引起聽者的反感。

現實的情況是,當今的詩詞吟誦者和教師往往都是比較純粹的文學研究者。他們優勢很明顯,就是對詩詞作品的思想情感的理解比較深。但同時劣勢同樣也很明顯,因為學科專業的局限,他們普遍對音樂知識的掌握較少,對詩詞吟誦規律的認識一般僅停留在平仄、節奏、古字古音等方面,很難將更多音樂性元素融入到詩詞吟誦活動中來,這會直接導致吟誦美感的下降和缺失,無法對當代年青人產生很大吸引力。當今是互聯網時代,從網絡上可以很容易就找到很多吟誦音頻資料。但令人遺憾的是,其中絕大多數都無法激起聽眾的美感。包括很多七、八十歲老先生的吟誦,按理說他們往往師出名門,從前輩那里曾獲得過“真傳”,但他們的吟誦作品大多得不到當代大學生的認可。在課堂上播放他們的吟誦作品時,不僅未能將學生帶入古典文學的審美世界,反而會引起哄堂大笑,似乎他們聽到了什么“怪物”一樣。究其根本原因,正是因為他們的吟誦缺少音樂的美感。在這種情況下,又有另外一批中青年的學者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即完全套用當代流行歌曲的樂曲來吟唱古典詩詞。這種做法表面上看起來很容易獲得成功,吟誦者也不必花費更多的力氣去研究吟誦,但實際的效果并不理想。因為盡管唐宋詩詞是可以歌唱的,但當代的流行音樂和中國傳統樂曲之間存在巨大的差別,忽視這種差別,就會鬧出生搬硬套的笑話。

筆者認為,有這樣一些樂理知識是當代的吟誦者必不可少的。

一是古今中外的音樂之間是既有明顯差異,又可以相互借鑒的。中國當代流行音樂從西方音樂學到的東西較多,而中國古典樂曲最早多用宮、商、角、徵、羽五聲調式,后來才逐漸加入一些半音,且記譜方法不夠嚴謹,這些都造成了與西方音樂及當代流行音樂的明顯的差異。但另一方面,我們又絕不能將中國古典音樂推向神秘主義的深淵,認為中國古典樂曲根本無法研究,根本無法窺見唐宋時代詩詞吟誦的原貌。前文中所說到的一些完全套用當代流行樂曲去唱詩詞的學者就是犯了這個錯誤,他們認為古典樂曲和吟誦已經無法研究,于是干脆套用流行樂曲去吟唱,這種做法顯然是不可取的。實際上,我們完全可以通過較為科學的分析和推導,來相對復原一些古曲。當然,100%的復原可能真的做不到了,但大致的復原還是有可能的。當代流行音樂和中國古典音樂有很大的差異,不分青紅皂白的“套唱”只能張冠李戴,驢唇不對馬嘴。

二是要高度重視“調式”和“主音”在吟誦樂曲中的作用。何為“調式”?李重光先生的定義是:“幾個音(一般不超過七個,不少于三個)按照一定的關系(高低關系,穩定與不穩定的關系等)聯結在一起,構成一個體系,并以某一音為中心,這個體系,就叫做‘調式’。”④調式中不同是音的作用是不一樣的,某些具有支柱作用的音被稱為“穩定音”,而調式中最穩定的音就是“主音”。除了主音外,還有“功能音”和“色彩音”。中國古典樂曲一般采用宮、商、角、徵、羽五聲調式,其中以宮音為主音的就叫“宮調式”,以商音為主音的就叫“商調式”,其他可以類推。每首樂曲都必須有自己的主音,主音是被多次強調產生的,有了主音,樂曲才有了穩定的傾向。一首樂曲就是圍繞的主音展開的復雜而嚴密的組織結構。調式、主音對樂曲的作用至關重要,不同的調式具有不同的表現特質。一般來說,宮調式和徵調式的色彩比較明亮,羽調式和角調式的色彩比較暗淡,商調式介乎兩者之間。樂曲的結束音一般都是主音,否則會造成一種不完整的感覺。而這一點恰恰是很多年齡較長的吟誦學者們所忽視的,他們的吟誦往往缺少明確的主音,因此導致整個吟誦缺少穩定感,而且在結束時顯得非常突兀,這樣的吟誦自然也就不美了。

三是要注意“宮調”與詩詞作品所抒感的對應關系。唐宋以來所謂的“宮調”,實際上除了調式,還包括“調高”也就是樂曲的絕對音高的內容。我國早在周代就用“三分損益”的方法定出了音階中的十二個音,即: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其中六個單數的叫“律”,六個雙數的叫“呂”。“六律”、“六呂”,合起來統稱“十二律呂”,或統稱“十二律”。有了樂音的絕對音高的標尺――十二律,只要確定一首樂曲中某一個音的絕對音高,那么該樂曲中的各音的絕對音高即整個樂曲的“調高”就確定了。如果用黃鐘、大呂、太簇等十二律標出調高,用宮、商、角等音名標明調式,合起來就表示出了宮調。如“黃鐘宮”表示宮音為黃鐘的宮調式,“夾鐘商”表示宮音為夾鐘的商調式,依此類推。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使用不同的宮調適合于抒發不同的情感,如元人燕南芝庵的《唱論》最早明確談到這一點:“大凡聲音,各應于律呂,分于六宮十一調,共十七宮調:仙呂調清新綿邈,南呂宮感嘆傷悲,中呂宮高下閃賺,黃鐘宮富貴纏綿,正宮惆悵雄壯,道宮飄逸清幽,大石風流醞藉,小石旖旎嫵媚,高平條暢晃漾,般涉拾掇坑塹,歇指急并虛歇,商角悲傷宛轉,雙調健捷激裊,商調凄愴怨慕,角調嗚咽悠揚,宮調典雅沉重,越調陶寫冷笑。”此段文字最早附刊于元楊朝英所編的散曲選《陽春白雪》卷一,后來亦轉載于元周德清的《中原音韻》、陶宗儀的《南村輟耕錄》、明朱權的《太和正音譜》和臧晉叔的《元曲選》等書。盡管《唱論》里的說法未免過于瑣碎和絕對,但大體上還是符合客觀實際的。今天的詩詞吟誦者在吟誦作品時,不僅要充分理解作品蘊含的思想感情,同時還要注意選擇不同的宮調來進行吟誦,這樣才能做到內容與形式的高度統一。

以上三點都是吟誦教學中所必須具備的樂理知識,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比如發聲原理等,限于篇幅,只能留等以后再撰文討論了。

課題標注:海南大學教育教學研究重點項目(hdjy0809)

注釋

① 陳少松.吟誦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門絕學――古詩詞文吟誦漫談之一[J].古典文學知識,2005(2):91.

② 秦德祥.二十世紀吟誦音樂的嬗變[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天籟),2004(3):73.

篇2

關鍵詞: 中職歷史 中職學生 思辨能力

一、思辨能力的重要性

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是一種抽象思維能力。一個人思辨能力的強弱取決于個人在思考問題、辨析問題時能否做到條理清楚、說理明白。

中職學生的思維活躍,思維水平開始接近成年人高度,心理學實驗證明:“現在中小學生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大大提高,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心,有疑必問。特別在大眾媒體發達、普及的今天……在這種背景下,給學生大腦以充足的、合理的、能激起他們興趣的刺激,完全有可能使他們的思維能力發揮到最大限度。”[1]但是中職學生的文化基礎相對比較薄弱,受其自身經歷、能力等影響,個人獨立思考和判斷力較弱。特別在當前,面對紛繁復雜的海量信息資訊,面對“噴子”如云的多元評論,面對層出不窮的具體事務,往往表現出分析問題片面盲從、面對問題無從入手、思考問題邏輯不清等問題。因此,加強中職學生思辨能力培育是其進入職場前急需培育的一項職業能力。這是中職歷史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也是歷史教學的魅力所在。

二、中職歷史對學生思辨能力培育的現狀及成因

“以史為鑒”和“古為今用”使得中職歷史對學生思辨能力培育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如何把握中職歷史的先天優勢,積極促進中職學生思辨能力提升,首先要清楚當前中職歷史對學生思辨能力培育的現狀及其成因。

(一)中職歷史對學生思辨能力培育的現狀

1.中職歷史教學書本知識為本位,重記憶,輕思辨。

中職歷史教學深受應試教育體制影響,對于很多學生來說,學歷史的方法很簡單,就是“貝多芬”,即背多分。為了能考出高分,教師包辦了很多本應是學生自己的分析和歸納任務,甚至聯系實際應用的內容由教師幫助學生設計好答案。這種歷史學習“以書本知識為主,重學習,輕應用;重教書,輕育人;重學會,輕會學”[2],沒有什么思辨和智慧生成過程,忽視中職生思維方式的培養,存在過多結論性的知識,不利于中職生思辨能力開發。

如學習美國的南北戰爭歷史的時候,教師經常簡單地按教材教授學生,林肯主張廢除黑奴制度,要好好識記《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的內容與影響意義。實際上,林肯對黑奴制度的態度是相當矛盾和復雜的,最高目標是拯救聯邦而非廢奴。

2.中職歷史教育理念滯后,以教師講授為中心。

中職歷史教學課改在現實中由于客觀原因經常被邊緣化,教育理念相對滯后,傳統講授法大行其道,以老師講授為中心,從導課到結課一直在唱“獨角戲”。教師總是無所不知,學生總是一無所知。有的老師把討論式課堂理解成問答型課堂,課堂充斥各種問題,一問到底。由于理念落后,教法陳舊單一,教師總是教,學生總是被動學。學生枯坐聽講,昏昏欲睡,學習熱情不高,思辨能力鍛煉更無從談起。

例如,在講授中國人耳熟能詳的三顧茅廬的歷史事件,老師還是照本宣科,贊揚劉備愛惜人才,不會鼓勵學生質疑或從新的角度立場觀察這一歷史事件。能不能誘導學生這樣質疑:假如沒有徐庶的回馬之薦呢?假如劉備沒有三顧茅廬呢?要是三顧茅廬的是曹操或者孫權呢?諸葛亮是不是太清高了?

3.中職歷史教學以教案為本位,學生思辨能力培育受限。

很多中職歷史教師的教學過程基本就是以教案和圖片視頻制成的課件為藍本,按部就班,上課的過程就是老師要求學生按教案的設想學習并做出預定的答案即止。教案成了劇本,教師成了主角,學習好的學生是最佳配角,其他都是群眾演員,相當多的時候還是觀眾和聽眾。學生的思維參與度不高,思維能力訓練缺失,思辨能力發育不全。

(二)中職學生思辨能力現狀的形成原因分析

1.中職學生對學習歷史的熱情不高,不利于學生思辨能力培育。

中職校的生源大多來自農村,基層學校的初中歷史課不被重視,經常被擠占,中考歷史卷多數為開卷考。在應試教育體制下,考試成績高低很自然地成為衡量學生學習優劣和教師教學水平高低最重要的尺度,這就造成了教師為提高“教學質量”而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學生為提高“學習效率”就考什么學什么,不考就不學。思辨能力養成是一個漸進的系統過程,初中階段忽視了歷史思辨能力的培養,就不能為中職階段學習發展奠定基層。

加上中職學校升學壓力小,有開設歷史課程的專業,學生對歷史沒有興趣,認為學好專業課就夠了,反正歷史學得好不好,對就業影響不大。因此,學生在這一重要集中學習時段,思辨能力依然得不到充分的刺激、發展和培育。

2.中職師生缺乏民主、平等的關系,不利于學生思辨能力的培育。

沒有良好的師生關系,就不會有生動活潑、百家爭鳴的課堂氛圍。中職學校有相當多的師生,對于建立兩者間的民主、平等關系嘗試較少,習慣于老師就是權威,學生只能聽從,所有目標、實施和評價都由老師掌握,學生俯首是從。學生的思維總是聚合在老師指引的地方,難有發散與求異思維余地,久而久之,相當多的學生放棄了質疑、發現、求異、表達與探究。

3.中職歷史教師缺乏率先垂范,不利于學生思辨能力培育。

學生思辨能力如何培育取決于中職歷史教師在具體教學行動中如何落實。言傳身教是對教師的基本要求,教師應當以創新精神投入到教學工作中,主動更新觀念,探究新方法,活用新手段,敢于突破束縛,有效整合課本知識。這些都是中職學生希望的歷史教師的垂范,而在現實教學中這恰恰是比較欠缺的。

三、中職歷史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育策略

歷史學科曾經被馬克思視為“唯一的一門科學”,歷史內容蘊含著諸多可供思辨與智慧生發的資源,中職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運用各種方法,使學生思辨能力得到培育。

1.鼓勵中職學生課堂發言,學生意見得到充分尊重。

“這樣的課堂,師生是平等的,不只是人格的平等,還包括了智慧的平等;有賴于優秀學生的引領,但絕不只是優秀學生的獨舞劇,每個學生都可以發表自己與眾相同或不同的看法;它是學習知識的殿堂,但絕不沉悶,發現的喜悅、成功的嘉許、合作的愉快都會隨時出現”[3]。讀書學習的著力點,就是敢疑,敢于提問發言,提出問題是思辨的開端,它會牽引學生的思維向更廣、更深的層面延伸。

中職歷史教師應創設討論思辨型課堂,營造平等寬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式教學,重視課堂討論與辯論,讓老師真正回歸師者的本質――解惑上。同時中職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多引導學生多層次、多角度思考問題,鼓勵學生多開口、敢質疑,老師要多傾聽學生的反饋,保護學生敢質疑的精神。中職學生提出問題開始往往是膚淺的,甚至幼稚可笑,這說明學生的思維還處于低級狀態,需要老師加以引導,避免部分學生起哄及諷刺,學生意見應得到充分尊重,學生自尊心應得到維護。如上面提及的三顧茅廬的案例,老師可以誘導或允許學生發散發問質疑,最終引導學生認識到,現代社會發展為每個人都提供了成才機會,要善于發現、抓住機會,施展才能,實現社會、人生價值。

2.創設多樣化的學習方式,激勵學生自主思辨。

中職歷史教師應對課程內容進行充分的整合設計,讓教師扮演學生學習的積極促進者、學生學習的編劇和導演,讓學生真正成為歷史教學的主體。教師要創設多樣化的學習方式――探究式、討論式等,創設多樣化的學習課堂――翻轉課堂、網上課堂等,創設多樣化的課外活動取代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講授法或演示法,要求學生動手搜集或考評資料,自己得出獨具個性的獨立思考的結論。如林肯廢奴問題,老師可以給出材料,如林肯說“我在這場戰爭中的最高目標是拯救聯邦,既不是保全奴隸制,又不是摧毀奴隸制。如果我能拯救聯邦而不解放任何一個奴隸,我愿意這樣做;如果為了拯救聯邦需要解放一部分奴隸而保留另一部分,我也愿意這樣做”。拋出這樣的史料,可以挑戰教學臉譜化,刺激學生的不同反應,預設生成分歧,為后期思辨開辟戰場,激發學生參與積極性與思考熱情。

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不斷發現、思考、分析解決問題,讓學生體驗學習艱辛與樂趣,同時有效鍛煉學生自主思辨的能力。讓學生面對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和知識更新換代速度加快的社會,在離開老師之后能獨立思考,快速適應職場新環境,掌握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和技巧。

3.加強中職歷史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

“讀史使人明智”,我們的歷史教育內容不是陳腐的死水,而是先祖千百萬年傳承下來的中華文化精髓和來自靈魂深處的傳統。中職歷史教師培養的是適合現代社會需要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因而要加強中職歷史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進而影響學生的素養和能力。

(1)提高中職歷史教師的現代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推動現代化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的應用,提高教育教學效率。同時契合中職學生追求現代時尚的特點,引導教會學生使用移動互聯網的信息化手段學習。“再現歷史的過程,使學生能夠問其聲、見其形、臨其境”[4],創新教與學方法,促進學生思辨能力提升,提高教學效率。

(2)及時系統地更新歷史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教育觀念。長久以來,中職歷史教師由于體制原因,經常得不到與普通高中歷史老師同等的學習進修機會,在歷史教科研方面經常被邊緣化。教師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儲備凸顯不足。因此,中職歷史教師需要充分借助互聯網+教育提供的歷史性學習趕超機遇,及時“充電+更新換代”,加快在網絡環境中開展有效教學與知識學習更新,促進教育理念更新發展,提升自身綜合素養。

(3)需要構建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的優秀教學團隊。歷史新課程是立足尊重生命、珍愛生命、體驗生命歷程的課程。因而需要一個優秀的歷史學科帶頭人,帶領每位教師分工合作,在教學團隊分享教與研的成果,促進每位教師快速地成長。職業學校應鼓勵文化課教師勤于總結,善于總結教學經驗,加強經驗、體驗交流,鼓勵學術創新。

參考文獻:

[1]劉軍.中學歷史教學探究.人民出版社,2009:172.

[2]何成剛.歷史教學課堂技能訓練.華東師大出版社,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