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林子范文

時間:2023-04-08 09:59: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命的林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②有人勸玄奘說:“法門寺是個名滿天下的名寺,水深龍多,納集了天下的許多名僧,你若想在僧侶中出人頭地,不如到一些偏僻小寺中閱經讀卷,這樣,你的才華便會很快顯露出來了。”

③玄奘思索了許久,覺得這話很對,便決意辭別師父,離開這喧喧嚷嚷、高僧濟濟的法門寺,尋一個偏僻冷落的深山小寺去。于是玄奘就打點了經卷、包裹,去向方丈辭行。

④方丈明白玄奘的意圖后,問玄奘:“燭火和太陽哪個更亮些?”玄奘說當然是太陽了。方丈說:“你愿做燭火還是太陽呢?”

⑤玄奘認真思忖了好久,鄭重地回答說:“我愿做太陽!”于是方丈微微一笑說:“我們到寺后的林子去走走吧。”

⑥法門寺后是一片郁郁蔥蔥的松林。方丈將玄奘帶到不遠處的一個山頭上,這座山頭上樹木稀疏,只有一些灌木和零星的三兩棵松樹。方丈指著其中最高大的一棵說:“這棵樹是這里最大最高的,可它能做什么呢?”玄奘圍著樹看了看,這棵松樹亂枝縱橫,樹干又短又扭曲。玄奘說:“它只能做煮粥的薪柴。”

⑦方丈又信步帶玄奘到那片郁郁蔥蔥的林子中去,林子遮天蔽日,棵棵松樹秀頎、挺拔。方丈問玄奘說:“為什么這里的松樹每一棵都這么修長、挺直呢?”

⑧玄奘說:“都是為了爭著承接天上的陽光吧。”方丈鄭重地說:“這些樹就像蕓蕓眾生啊,它們長在一起,就是一個群體。為了一縷的陽光,為了一滴的雨露,它們都奮力向上生長,于是棵棵可能成為棟梁。而那遠離群體零零星星的三兩棵,一團團的陽光是它們的,許許多多的雨露是它們的,在灌木中它們鶴立雞群,沒有樹和它們競爭,所以,它們就成了薪柴啊!”

⑨玄奘聽了,便明白了。玄奘慚愧地說:“法門寺就是這一片莽莽蒼蒼的大林子,而山野小寺就是那棵遠離樹林的樹了。方丈,我不會再離開法門寺了。”

⑩在法門寺這片森林里,玄奘苦心潛修,后來,終于成為一代名僧。他的枝葉,不僅伸過云層,伸過了天空,而且,承接了西天輝煌的佛光。

{11}是的,一個成才的人是不能遠離社會這個群體的,就像一棵大樹,不能遠離森林。

思考練習

1.給下面加點的字注音。

郁郁蔥蔥( )  應酬( )  光芒迸露( ) 秀頎( )

2.玄奘決意離開法門寺的原因是什么?

3.方丈問玄奘“你愿做燭火還是太陽”,其用意何在?

4.為什么更多地接受陽光雨露的松樹反倒沒有成材呢?請你結合目前我國獨生子女教育的狀況,談談自己的看法。

5.文章第{10}段中的畫線句有何含義?

6.讀了這篇文章,你覺得玄奘是一個什么樣的人?請用幾句話回答。

篇2

今天我們學習了《生命的林子》一課。課文主要敘述了唐僧剛剃發修行時由于耐不住法云寺內嘈雜的人群,認為會影響自己的修行,因而產生離寺的念頭,在方丈的教育下,改變了最初的想法,繼續在法云寺修行的事。我對方丈教育唐僧時所說的富有哲理的話感受特別深。

“這些樹就像蕓蕓眾生啊,它們長在一起,就是一個群體,為了一縷陽光,為了一滴雨露,它們就奮力向上生長,因此它們棵棵可能成為棟梁……”這些話是說事物的發展離不開群體,個體是在群體的相互促進中發展的。“一棵大樹,不能遠離森林。”這棵樹為什么說大不說小呢?因為他沒有遠離群體,也許它是群體中最大的樹,也許他是群體中最小的樹,不管怎樣,他都對自己下了一個決心——快長,否則別的樹會趕上自己的。這句話中充分體現了適者生存,存優汰劣的生存原理。遠的不談,就說一下最近發生在我身上的一件事吧。我是學校中最有名的長跑運動員了,不管哪一次學校比賽,成績都是數一數二的,然而最近在鎮越野賽中成績卻不夠理想。什么原因呢?難道是學校在鎮上是低等的,還是教師不特級?不,完全不是,原因在于在賽前我遠離了學校這一群體,停止了個人的“發展”。我認為自己在學校長跑中成績是最好的,認為他們根本無法與自己相比,一次在訓練中傲視一切,然而自己……是啊!一個人完全不能遠離集體,除非你認為自己就是群體,自己永遠超過集體。

競爭在整個自然界中隨處可見,一個人,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要想在世間存在,要想發展壯大,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正確的看待自己,勇往直

篇3

那年我10歲,夜深人靜,燈光灰暗,周圍到處都散發著陰氣,顯得那樣陰森恐怖,就在這個讓人生畏的夜晚,我看到了生命的終結——死亡。

隨著一陣急促的腳步聲,一個10歲的兒童沖進了人民醫院住院部五樓32號病房。“爺爺……爺爺……嗚……嗚……爺爺……,你回答我啊!我是陳瑞峰啊!嗚……嗚……”一個少年在那里放聲大哭,眼淚打濕了病床上的被褥。旁邊兩個大人滿臉的沮喪和難過,默不作聲,只是淚水彌漫于雙眼,顯然那就是我的爸爸和媽媽。

我的爺爺在今晚病倒了,那時我正在學校,我恨不得飛也似地來到爺爺生病陪伴這樣一個慈祥的老人。此時此刻,死神已經向爺爺走了過來,“爺爺……爺爺……”我喊了起來。爺爺什么也沒有說,只是輕輕的點了點頭,我知道爺爺已經說不出話了,這一點頭是爺爺用盡了全身的力氣,這一點頭飽含了爺爺對我無盡愛和希望……這位老人的手抽搐了一下,報警器響了起來,這位慈祥的老人安詳的閉上了他的雙眼,安然的走了。我自言自語道:“這……這不是真的,不是真的!”我沖出病房,眼淚不住的往外流,蹲在樓梯口的角落!“孩子,記住,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要好好的把握和珍惜。”這個聲音沒入我的耳中,并且久久的在我的腦海中回蕩。

篇4

杏林子12歲是患了類風濕關節炎,全身的關節都不能動彈,不能走,不能跳。遭受了病痛的折磨與苦楚,被命運卡住了喉嚨。她的關節全部壞死,在她16歲時,杏林子悟出了一個道理:難道我活著就是讓在自己受痛苦,讓家人承受負擔嗎?難道我就是一個廢人嗎?不,我不能這樣下去了,我要用快樂武裝自己,與痛苦和平相處,珍惜生命,讓生命更有價值。從此以后,杏林子終于戰勝了病魔,她靠著僅僅能夠活動,能夠寫字的右手的兩根手指夾著筆寫下了幾百萬字,二十本的勵志作品。每寫一個字,就是一痛,每寫一個字,就是一愛。她要把自己的精神讓更多人知道,不要讓自己的生命白費。最后杏林子的作品風靡了臺灣和東南亞,成為了著名的文學作家。

杏林子之所以走向成功,是因為他是一個有抱負、懂得反思的人。在杏林子得了類風濕關節炎之后的4年里,他一直在不停的問自己:像我這樣既沒有讀過多少書,又癱瘓在床上的殘疾人有什么用?我活著有什么用?就是為了拖累家人嗎?我難道就要這樣一輩子永遠做個廢人嗎?就是因為杏林子懂得反思,在經過了激烈的思想斗爭之后,才使她走上了寫作的生涯。不像有些人,一旦遭受磨難,就自暴自棄,變得一事無成,永遠沉淪下去。

在杏林子寫作的過程中,她在腿上架一個木板,用兩根手指頭夾著筆巍巍顫顫地寫作。每寫一個字就像頂著千斤重,杏林子付出了許多的汗水,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頂著殘疾的身體,用文字去見證生命的堅韌與美麗,歷經二、三十年而不綴,才寫成了那么多令人喜愛的作品。杏林子正是憑著樂觀的生活態度、頑強的毅力,才創造了奇跡。

篇5

是那飛蛾求生的欲望告訴我?是那瓜苗不屈向上破磚縫的精神告訴我?還是那代表生命的心跳在告訴我?

是的!它們都在用行動無聲地告訴我:它們有多么熱愛生命!

即使那只飛娥早已知道,自己是逃不出人類掌心的,可它仍不放棄,極力掙扎,鼓動雙翅,沒有放棄一絲一毫的希望!即使那截瓜苗生活在沒有陽光、泥土的磚縫中,都不怕困難,在這么惡劣的生活環境下努力成長,盡管它只活了幾天;即使那代表生命的心跳聲是如此短暫,可我們依然可以用它來為人民服務!

篇6

春季的野林子里,充滿了新奇。常常會有野營和健行的人在此處停歇,他們都會對這生機勃勃的景色無比驚嘆。小溪里冰雪消融,魚兒和蝦兒,田螺和青蛙都活躍起來。蝌蚪更是數以百萬計的在河里游來游去,黑壓壓的一片,宛如一朵巨大的烏云在水中漂流,一個個光溜溜烏黑油亮的圓身子,述說著生命的活力。青的草和五彩斑斕的野花為草甸鋪上了一層清香柔和的地毯。枝頭,布谷鳥在興高采烈地報喜,喜鵲正歌唱著:“野林子,多美呀!野林子,春來了!”

夏天,野林子里綠樹環繞。乘涼的人在樹陰下談笑風生,忘了炎暑,知了卻不好好享受這難得的陰涼與短暫的生命,大聲斥罵:“!!”這常常是以前被大軍閥欺壓的百姓的諷言---“連蟬也看不起你呢!”當然,無論什么時代,鄉村百姓總是對生活抱著樂觀的態度,那些坐在涼椅上拉二胡和唱小調的老大爺們就是典范,他們的臉樂得比夕陽還紅,可絲毫瞧不出有“近黃昏”呀。

秋天的野林子里,動物們都在各忙各的,它們一絲不茍:蟋蟀在不斷裝修自己的別墅,以度過漫漫嚴冬;兔子一邊筑臥室找食物,還要提防黃鼠狼和山貓來搗蛋;狐貍和灰獾在忙著加固共用的大洞穴。人們也閑不住,大人在收草莓、割麥子,孩子們則在割玉米,摘野果。大家互不侵犯,準備過冬。

篇7

今天,我再次閱讀了自選課文《生命的林子》這篇文章。這篇文章講的是玄奘在法門寺修身,靜思養神。可是過了一陣子,玄奘覺得自己談經論道還不如寺里的許多僧人。有人勸他去一些偏僻的小寺中閱經讀卷 ,這樣他就可以顯露出自己的才華。玄奘聽了接受旁人的意見,準備好行李向方丈辭行。可是方丈卻帶他去一個山坡和一片郁郁蔥蔥的林子,讓玄奘比較它們之間的區別。在方丈的指點中,玄奘明白了:“一個成才的人是不能遠離社會這個群體的就像一棵大樹,不能遠離森林。” 最后玄奘留下來,還成了一位得道高僧。

是啊!在人生前進的道路中,如果沒有動力就很難成功。就像幾棵小樹在一起,可以同時擁有充足的陽光,擁有充足的雨露,那么它們一點競爭力都沒有,便很難奮力向上爬,便生長得亂枝縱橫。可是在一片郁郁蔥蔥得森林,每棵樹都想擁有一線陽光,擁有一滴露,所以就像奮力的向上生長,于是它們就會生得修長,挺直,成為棟墚。

在生活中,我們何嘗不是這樣呢?在一個班級里,老師傳授的知識就像一股股巨大無比的動力,我們就像那一棵棵大樹,為了更好地學習到老師傳授的知識,我們就會奮力地學習。為了在考試的成績中可以賽過自己的對手,就會在考試中認認真真的,在班里脫穎而出。在班級里就有這樣的競爭力,在社會上呢?不就更大了嗎?

在日本的北海道出產了一種魚叫鰻魚,海邊許多漁民都靠它捕它賺錢為生,但是鰻魚的生命十分脆弱,只要一離開大海,不到半天就會死了。奇怪的是,有一位老漁民撈回的鰻魚,過了一定的時間竟然還是活蹦亂跳的,而其它的漁民捕的鰻魚卻全都死惡劣。因此,老漁民賺的錢總是很多。在老漁民臨終時,他把這個秘訣教給了他的兒子。原來,老漁民在捕鰻魚時,放進了些叫狗魚的小魚兒。鰻魚與狗魚非但不同類,還是對手呢。這樣一來,本來那一船死氣沉沉的鰻魚全給激活了。

--讀《生命的林子》有感

今天,我再次閱讀了自選課文《生命的林子》這篇文章。這篇文章講的是玄奘在法門寺修身,靜思養神。可是過了一陣子,玄奘覺得自己談經論道還不如寺里的許多僧人。有人勸他去一些偏僻的小寺中閱經讀卷 ,這樣他就可以顯露出自己的才華。玄奘聽了接受旁人的意見,準備好行李向方丈辭行。可是方丈卻帶他去一個山坡和一片郁郁蔥蔥的林子,讓玄奘比較它們之間的區別。在方丈的指點中,玄奘明白了:”一個成才的人是不能遠離社會這個群體的就像一棵大樹,不能遠離森林。‘’最后玄奘留下來,還成了一位得道高僧。

是啊!在人生前進的道路中,如果沒有動力就很難成功。就像幾棵小樹在一起,可以同時擁有充足的陽光,擁有充足的雨露,那么它們一點競爭力都沒有,便很難奮力向上爬,便生長得亂枝縱橫。可是在一片郁郁蔥蔥得森林,每棵樹都想擁有一線陽光,擁有一滴露,所以就像奮力的向上生長,于是它們就會生得修長,挺直,成為棟墚。

在生活中,我們何嘗不是這樣呢?在一個班級里,老師傳授的知識就像一股股巨大無比的動力,我們就像那一棵棵大樹,為了更好地學習到老師傳授的知識,我們就會奮力地學習。為了在考試的成績中可以賽過自己的對手,就會在考試中認認真真的,在班里脫穎而出。在班級里就有這樣的競爭力,在社會上呢?不就更大了嗎?

篇8

—讀《生命的林子》有感

讀完《生命的林子》這篇文章后,我耳邊不斷想起方丈的話語,真是催人警醒,敲響警鐘。這篇文章主要寫了玄奘在法門寺修心,雖然苦苦習經多年,卻不如寺里的許多僧人,準備離開。當他向方丈辭行,方丈帶他上山上觀看兩種樹林子,并給他說了一些道理,使他領悟了其中的道理,留了下來,最后成為一代名僧。

當我讀到“這些樹就像蕓蕓眾生啊。它們長在一起,就是一個群體,為了一縷陽光,為了一滴雨露,它們都奮力向上生長,于是它們棵棵可能成為棟梁。”生活中,好的環境像那一片莽莽蒼蒼的大林子,人們就是大林子里的松樹。為了一份希望,為了一個夢想,都應該努力拼搏,競爭可能造就成功。

其實,在我們成長過程中,有很多很多的競爭者,他們就像這些樹,蕓蕓眾生的學子最后成為皎皎者,成為國家的棟梁。他們就是為了一縷陽光,為了一滴雨露,奮力向上生長,于是可能成為參天大樹,成為棟梁。

篇9

許多名人,不都是經歷了無數的不幸,才會取得事業的成功嗎?如張海迪,杏林子……都是受到病痛的折磨,他們在病床上度過人生中大部分美好的時光,在這病痛之中,他們大可以選擇“輕視”自己的生命,但他們卻選擇了“珍惜”,因為他們知道大自然賜予他們生命,唯一教會他們的語言是“珍惜生命”。

可如今社會中,有多少人都為了逞一時之快,而忽略自己生命的重要。闖紅燈,爬欄桿,這些事常常會威脅到自己的生命。

張海迪,杏林子的事跡告訴我們:生命在肉體上是柔弱的,但生命在精神上需要堅強。

富蘭克林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你熱愛生命嗎?那么別浪費時間,因為時間是組成生命的材料。”

許多人不懂得怎樣珍惜生命,所以也不會珍惜匆匆流逝的光陰,許多人一生中都在做一些無謂的事,到年邁的時候,回首往事,后悔就晚了。

篇10

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和感悟粗淺談談。

1、創設情境

教學中教師以含蓄、感性的詩性語言對學生進行引導,恰當運用圖畫、幻燈、錄像、計算機輔之以音樂等,都有助于學生身臨其境,感知形象美,獲得多種審美愉悅。例如教學《冬陽童年駱駝隊》,揭題后我先讓學生展開想象談談從這三個詞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接著學生暢談,然后教師補充:剛才大家在頭腦中想象的畫面,其實也是林海音女士無數次在腦海中浮現的畫面。(出示駱駝隊黑白畫面,遙遠的《送別》音樂響起)你看,冬陽下的駱駝隊緩緩走來,響著悅耳的銅鈴聲,這幅畫面成為作者童年生活最為清晰的記憶,正如作者在文章結尾所說的“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緩悅耳的鈴聲,童年重臨于我的心頭”。那么,當作者的腦海中無數次地浮現出這一畫面時,哪些往事會重臨于心頭呢?這樣,在短短的課題聯想后,優美而略帶感傷的音樂輕輕響起,一張充滿歷史厚重感的駱駝隊黑白照片呈現在大家面前,教師的三言兩語和這音樂畫面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轉瞬間就將孩子們從眼下帶回到了幾十年前的老北京城南,帶入了課文所勾勒的童年生活,所營造的懷舊氣氛中。

2、引導想象

語文課不能沒有想象,想象是打開心靈的窗戶,只有展開想象的翅膀才能飛得更遠,看到更精彩的世界。特級教師閆學教學《伯牙絕弦》時教到“伯牙善鼓琴”時,基于語言文字的想象使教學展現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絢麗畫面。教師是這樣引導想象的:文章開篇便說“伯牙善鼓琴”,既然“善鼓琴”,他的琴聲除了表現高山流水,泰山峨峨,江河洋洋,還會表現哪些動人的場景呢?請充分發揮想象力。有的學生說還會表現楊柳依依的景象,有的說還會表現白雪皚皚的景象,有的說還會表現秋天果實累累的景象等等。通過這樣的想象,出現了一幅幅五彩斑斕的畫面,這些畫面是從文字引發,是在腦海中描畫的,它填補了文中的“空白”,豐富了學生的認識。通過這樣的想象,孩子們充分理解了“伯牙善鼓琴”,從而也為“知音難覓”作了相應的注解。

3、指導朗談

課文所表達的自然、社會、藝術之美都蘊含在具體的語言文字中,教師應重視讓學生多品讀,多揣摩。讓朗讀充滿課堂,讓學生在朗讀中不斷飛揚思緒,張揚個性,感受詩樣的情懷。

首先教師應善于創設良好的讀境。以情激情,以境激情,避免學生機械朗讀。如在指導學生朗讀《卡羅納》中“卡羅納走進教室,突然放聲大哭起來,他一定是想起了往日的情景,那時候,母親差不多每天都來接他;要考試了,母親總是俯下身來向他千叮嚀萬囑咐。”時,我是這樣引導學生朗讀的:母親差不多每天都來接他,要放學了,母親早已等在門外,要考試了,母親總是千叮嚀萬囑咐,卡羅納除了想起這些,他還會想起往日的哪些情景呢?學生有的說,下雨了,母親冒雨給他送傘,生病了,母親細心地照顧他;有的說,傷心時,母親總是安慰他,快樂時,母親與他分享快樂等等。接著引讀課文,(師)多么幸福的時光啊,那時候——(生接);多么美好的回憶啊,那時候——(生接),可是現在呢?放學了,母親再也不會來接他了,要考試了,再也聽不到母親千叮嚀萬囑咐了。從此以后卡羅納再也看不見母親慈祥的面容,再也聽不見母親親切的話語了,這怎能不使他無比悲痛呢?請再讀這段話,讀出自己的感受。通過引導,學生心靈深處的情感之弦被撥動了,充分感受到了卡羅納失去母愛的悲痛心情,進入了良好的讀境。同時在讀中加深了理解和體驗,引起了情感的共鳴。

其次,教師應注意朗讀評價。教師的朗讀評價具有很重要的導向作用。在評價學生朗讀時,教師應盡量避免單純朗讀技巧上的評價,如果教師只片面關注某個字音的重讀或在聲音的強弱變化上做文章那么就不能表達出自己對文本關切和喜愛的感受,而是拿腔拿調,呆板模仿。我認為對待學生的朗讀應該是感性而不是理性地去分析評價,比如學生讀《荷花》中的優美語句讀得很有感情時,可以這樣評價“讀得真美啊,連蝴蝶也舍不得飛走了”。“讀得真好啊!我仿佛看見了荷花急著向人們展示艷麗芬芳迫不及待冒出來的樣子了”,這樣學生既領悟了朗讀的方法又不破壞讀的意境。

再次教師應該尊重并鼓勵學生個性化的朗讀。比如《再見了,親人》學生讀最后三段時,我尊重學生的個性化朗讀,針對同學的朗讀情況,我做出了適當的評價:有的同學一句比一句讀得大聲,我評價道:“列車越去越遠,你一定是擔心朝鮮的親人聽不見吧。”有的同學越讀越小聲,我評價道“你為什么讀得這么小聲呢?一定是不忍與朝鮮的親人告別,所以在心中默默地傾訴吧。”

4、點染文題

課題是文眼,有的課題字字如泣如訴,有的課題引人深思,在教學中根據需要,巧妙地點染文題,能起到很好的藝術效果。點題可以在開頭與結尾處也可以在中間部分。《生命生命》教學一開始可讓學生說說讀了題目你想問什么,然后根據學生的問題相應在題目邊上打上“?”在學完課文,當同學們對生命有了不同的感悟后再擦去“?”。接著讓學生把自己的感悟化成標點,給課題加上標點。最后引導學生讀題,同學們,讀了課文,我們深深地體會到:生命是寶貴的,要熱愛生命,讀課題(生讀),生命是短暫的,要珍惜生命——(生讀題),生命可以創造無限價值,要好好使用生命。——(生讀題)課文留給了我們對生命無盡的思考,同學們,帶著深深的思考,再讀——(生讀題)。這樣開頭由題質疑入手,結尾回歸課題,形成了一段完整的回環。同時通過反復讀題,升華了學生情感,提高了學生對生命的認識。

5補充材料

適當補充材料能使人物形象更豐滿,能使內容更豐富,更便于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領悟文章的思想。如教學《生命生命》時,教到“我可以好好地使用也可以白白地糟踏”這句時我說其實杏林子是最有理由放棄自己生命的人,然后出示一段杏林子的病史資料,并告訴大家連杏林子的好友三毛也曾祈禱讓杏林子早一天死去,因為杏林子多活一秒都是受罪。可是,杏林子有沒有放棄生命呢?(再出杏林子取得的輝煌成就)在強烈的對比下,學生被杏林子頑強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

6、情趣解詞

引導學生理解詞語講究方法,富有情趣,能使學生獲得一種美的享受。理解詞語應避免單純機械地以詞解詞,可以聯系上下文,找近義詞,猜字義,引導體驗等方法。如在理解《圓明園的毀滅》“不可估量”一詞時,可以讓學生猜測,假如圓明園的價值讓你用物或錢來估算的話,可能會是多少(學生隨意估價)。師反問:“難道只有這些嗎?”(生遲疑)師肯定地說:“不!遠遠不止這些!它的價值永遠無法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