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循環的原理范文
時間:2024-04-09 17:57: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碳循環的原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循環經濟;原理;酒店;管理;應用
引言
如今,隨著我國經濟迅猛的發展和進步,我國的資源環境同時受到了極大的壓力,基于此,“循環經濟”的理念隨之而生。循環經濟,CircularEconomy,從字面就可以看出來它的指導思想是可持續發展,同時將要通過運用的生態學等相關的規律和知識,從而做到重新組構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循環經濟,在國內外都得到了關注和重視,并都在著手研究它,然而它的定義一直頗有爭議,但皆認同的是循環經濟遵循的是3R的原則,即Reduce,Recycle,Reuse(減量化、資源化和再利用化)。
一、循環經濟
從初始經濟模型到現今推崇的經濟模型來看。1.線性經濟模型。改革開放至今,我國在如今這些年里始終如一地在實行“資源—產品—污染排放”的線性經濟模型,這就使得我們會為了產品而以自己最大的能力去開采自然的資源,并且在開采的過程中會不斷排放很多的污染和廢物放回到原有的自然生態環境。從上述的分析來看,我們就很明顯地發現,如此進行下去的經濟模型首先會使得資源浪費損耗并且消耗量巨大,很多自然資源都是不可再生的,或者僅僅以目前來看是不可再生的,比如石油、煤炭,這樣就會造成類似于煤炭石油這樣的資源甚至其他可循環的資源逐漸枯竭直至消失。其次,對自然環境造成的污染和廢物的排放會讓自然生態環境極大地遭到破壞,污染環境,不僅不利于環境也不利于人的生存環境,如此絕對不利于可持續發展。基于此種不好的影響,很多國家都開始尋找更為有優勢的經濟模型,比如知識經濟和循環經濟這兩個比較新型的模型,這樣才可以借此來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2.循環的生態經濟模型。從知識經濟來看,它是通過人類對知識和思考的運用之后來去開發智力資源,然后通過知識來盡可能地減少需要使用的自然資源,從而讓經濟更加健康、更加迅猛地進步。而循環經濟是建立在生態規律下的一種經濟模型,通過資源的不斷循環,把清理、制造和廢料全部化多為宜,把全人類的一種經濟模型編制成一個“資源—產品—消費—再生資源”的持續不斷的循環的生態經濟模型。這樣才能做到,首先盡最大可能地使用最少的資源,達到最大限度地使用和達成最多的結果以及可能性,并且在整個過程中盡量減少對資源的浪費和損耗,盡量減少污染并且減少廢物和廢料的排放。當然,如果能做到不損耗資源、不浪費資源、不污染環境、不排放廢物和廢料是最好的,這樣才能提高經濟效益,并能提高整體的工程質量。不僅提高了經濟的發展和進步,同時還保護了環境,節約了資源,甚至實現了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3.從各國角度分析。知識經濟的進步和資源的開采,可以讓經濟離開自然資源和環境得以獨立生存和發展,這樣反而對循環經濟有促進發展的作用。而發展了循環經濟,則進一步減少了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讓廢料可以在循環中進行二次使用,而這整個過程中運用到的知識、科技、制造水平、循環能力等過程和環節,這些全都無法離開知識經濟與智力的支持而保持獨立且長久地存在。同時,我們知道,無論國內還是國外,世界各國都從關注循環經濟到重視循環經濟,雖然在整個的過程中,各國對循環經濟還有一些不能達成一致的觀點認同,但也在某些方面得到了空前一致的認同,比如發展循環經濟必須遵循減量化(Reduee)、再利用(Recycle)和資源化(Resourceful)的“3R”原則。從世界各國的態度和所采取的行動來看,發達國家把循環經濟模型作為本國發展的目標,也作為國家操作進程中所依賴和信仰的一種意識形態和效仿標準。我國自然也意識到了循環經濟的發展對一個國家無論從生態環境、經濟環境等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空前提高,旅游業因此迎來了空前絕后的發展新氣象。然而因為初期的繁榮,旅游領域里的個體主導者開始過度、不按規定地去盡可能地開采旅游資源,如此造成旅游景點的資源浪費、消耗、枯竭,又因為不能很好地保護旅游景點,導致當地環境遭到污染并且短期內并沒有什么改善。綜合來看,旅游領域內的發展也要遵從循環經濟的經濟模型,采取戰略性、綜合性、預防性的手段用來彌補,保證旅游企業既能賺錢,又能保證生態環境不再被浪費、不再被過度開發、并且不被污染,同時使得社會也得到持續不斷的發展。
二、酒店運用循環經濟的意義
綠色酒店是目前酒店行業的發展的新目標,循環經濟由此就成為了各個酒店發展的依據標準。而深究綠色酒店的含義,則是用來形容一家酒店以保證安全、無污染你、環保、健康來作為營銷信念,始終如一地進行綠色的管理,并且從員工到顧客提倡建議人們進行綠色的消費,同時還保護生態環境,合理地使用生態自然資源和非自然資源。1.降低資源的浪費,減少運營的成本,從而讓酒店獲得利益。酒店在運營的過程中要把每一條運營的規章制度全都按照“3R”的原則來制定,舉例來講,水資源的循環再利用、熱量循環再利用、節能燈的使用、環保乳膠漆的使用等等,這樣就可以避免浪費資源、過多地排放廢料、減少資源的損耗和浪費,從而可以節約資源,節省資金,不僅可以使得酒店在金額上獲益,還可以把獲益的錢財再利用,從而讓酒店在行業內的地位升高。實施綠色管理條例不僅節約自然資源還能減少經營的成本,使得酒店可以降價來對客人實施更好的服務,這樣客人享受得越舒適,客流量越大,酒店不僅因為節約成本而獲益,還因為客流量大而繼續獲益,無論對酒店自身還是對客人自身,都是非常有意義的。2.滿足客人對綠色消費的需要心理,使得酒店在行業內的排行上升。顧客的消費導向是受環境導向而改變的,在經濟水平和生活水平如此進步的當前,人們已經不僅僅滿足于酒店“睡”的需求,而有了更高質量且范圍更廣泛的需求,這也符合我們眾所周知的馬斯洛需求的原理。當前,無論是媒體還是人們生活的環境,人們從自身或者被別人所驅使,對生活質量的提高和生態質量的滿足有了更大的需求,酒店如果可以達到綠色的標準,光顧的顧客會越來越多。并且由于很多公司指定其工作人員必須下榻綠色管理的酒店,所以綠色管理也成為酒店發展的一大趨勢。3.進一步提升酒店的管理水平。酒店在推行清潔生產過程中,必須進行系統化、規范化和程序化管理,包括培養員工清潔生產的環保意識和技術,并且要符合相關的規章制度。而恰好融清潔生產于環境保護的想法是一種新型的管理思想,有利于吸引高水平、高層次、高素質的員工,吸引而來的員工將更樂于為公司奉獻,為公司更忠誠、更踏實地工作,使得酒店的服務水平更加進步。
三、循環經濟的合理運用
1.加強旅游環保的宣傳教育,培養循環經濟的理念。要提高酒店的工作人員和來酒店入住的客人們環保的概念,讓人們切身體會環保的必要性,并且把環保時時刻刻當作己任,從而實現清潔生產并且促進酒店的可持續發展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2.完善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針對酒店進行規劃。環保部門應該制定比較完善的環境保護法規和行業標準,并針對酒店進行相關的行業標準規劃。這樣才可以讓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的理念深化到酒店管理和執行甚至服務的每一個環節,從酒店管理者、工作人員到享受酒店服務的顧客都體會到這種理念的好處。3.開發綠色食品和開展綠色活動。酒店應該滿足客人對綠色的需求,在綠色入住、綠色飲食、綠色行動等一系列相關過程中都設置綠色理念。將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結合在一起,將顧客需求和酒店需求結合在一起,以人為本,以自然環境為本,更可以創造出客人喜歡的酒店,從而為酒店創造收益。結語隨著經濟水平和生活水平的發展,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越發提高,酒店應該適應于人們的需求,滿足人們對綠色的需要,創造一個綠色經營的酒店,在酒店的管理中始終如一地堅持始終循環經濟的原理。從上述的分析來看,酒店應該加強旅游環保的宣傳,對管理層和工作人員進行綠色理念的培訓,然后把酒店的服務提升到符合綠色管理標準的服務水平,讓人們更加體會到綠色管理已經深入到酒店的另一個層次,讓入住的客人感到舒適綠色的良好服務。
參考文獻:
[l]李偉,黃遠水.基于循環經濟的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J].桂林旅游高等??茖W校學報,2015,(6).
[2]楊靜達.飯店業發展的最佳選擇———綠色飯店[J].吉林商業高等??茖W校學報,2014,(2).
[3]王素珍.我國旅游飯店實施綠色營銷策略探討[J].經濟工作導刊,2015,(7).
[4]黃震方,祝曄,儲少瑩.關于旅游業實施清潔生產的初步探討[J].經濟地理,2003,(1).
[5]張少波.節能環保是現代化飯店的綠色標志[J].飯店現代化,2014,(5).
[6]王永航,吳王樓,屠水洪.杭州江南春城•白云深處綠色生態住宅區建設初探[J].城市開發,2014,(10).
篇2
論文摘要:變革背景下的員工需要不斷更新知識,需要靈活應對各種新問題。傳統培訓策略把受訓者當作被動學習者,注重知識的直接傳授,難以提高受訓者的變革適應能力和錯誤應對能力。錯誤管理培訓強調錯誤的反饋功能,鼓勵受訓者主動探索、積極試錯,從而提升培訓績效。文章首先總結了傳統培訓的局限,然后在此基礎上提出錯誤管理培訓的內涵與要素,最后指出錯誤管理培訓的作用原理及實施要點。
一、傳統培訓策略的局限
現代市場充滿變革。組織知識隨時面臨過時。組織必須不斷地學習。培訓就是一種重要的組織學習策略。然而,傳統培訓策略把受訓者當作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強調構建結構化的培訓環境,努力按部就班地向受訓者直接傳授知識。這種培訓策略能有效地傳授程序化知識,有很好的相似性遷移效果(受訓者能把所學知識用于處理與培訓任務相似的任務),但也存在兩方面局限:第一,傳統培訓策略關注傳授程序化知識。而這些程序化知識卻可能會有礙于組織對變革性環境的適應。因為在面臨結構性變革時,那些擁有較多程序化知識的人會更難以有效調整自己的知識從而適應變革。第二,傳統培訓策略強調直接傳授正確知識、盡量避免受訓者犯錯。在傳統培訓策略的支持者看來,錯誤只能暫時抑制錯誤行為,讓受訓者失望,而不能向受訓者傳授任何正確知識。在變革環境中,錯誤其實不可避。即使專家也要花大量時間來應對錯誤。而傳統培訓策略不僅不能提高受訓者的錯誤應對能力,反而還會讓他們對錯誤充滿恐懼。
傳統培訓策略能向處于穩定環境當中的受訓者有效地傳授程序化知識。而在變革環境中,組織成員則不僅需要程序化知識,更需要變革適應能力和錯誤應對能力。而這些都是傳統培訓策略無法授予受訓者的。
二、錯誤管理培訓的內涵
錯誤管理培iJl} (Error Management Training,EMT)是一種全新的培訓策略。它在培訓之初只向受訓者提供非常少的任務信息(如簡單介紹所學知識的作用),然后就讓受訓者自主探索任務解決方案,鼓勵其通過試錯來探索任務系統.并且指導其以積極的態度來看待和利用錯誤.從而一方面降低錯誤給受訓者帶來的心理壓力;另一方面幫助他們最大限度地利用錯誤去掌握目標知識,并同時提高其變革適應能力和錯誤應對能力。
EMT對錯誤具有嶄新的認識,不僅認為錯誤雖然可能會造成一些的心理上或物質上的損害.但這些損害完全可以通過錯誤管理來有效避免;并且認為錯誤具有很多積極功能:(I)構建準確的認知圖式。錯誤能促使人們檢驗自己所固守的觀念,幫助人們認識到認知圖式中的欠準確部分,促進認知圖式的改善和重構。(2)避免重復犯錯。錯誤非常顯眼,便于記憶,能顯著降低重復犯錯的概率。(3)促進反思。錯誤會使人吃驚,能促使人們質疑先前的反應模式,進而提升人們分析環境、識別問題和創造發明的能力。正是基于對錯誤的嶄新認識,EMT強調為受訓者營造容易犯錯、敢于犯錯的環境,并且幫助受訓者有效地利用錯誤的積極功能。
三、錯誤管理培訓的基本要素
EMT包括兩個基本要素:主動探索(Active Explor-ing)、錯誤管理指導(Error Management Instruction)oEMT鼓勵試錯和主動探索。它只向受訓者提供非常少的指導,而不做關于任務的任何具體指導。比如,在軟件培訓中,EMT只向受訓者提供軟件的功能介紹以及最基本的軟件結構,然后就讓其獨立完成較難的軟件操作任務,而不向其提供任何進一步指導??上攵?,在這樣的環境下,受訓者必然會遇到很多錯誤。為了幫助受訓者有效地應對和利用這些錯誤,EMT就要提供錯誤管理指導。具體來講,錯誤管理指導是培訓師向受訓者提供的三方面指導:第一,讓其知道錯誤具有積極功能;第二,向其灌輸這樣的觀念—“你所犯的錯誤越多,能學到的東西也就越多”,“你犯錯誤了嗎?如果是的話,那就太好了,因為你現在有機會學到新東西”。第三,提醒其對所犯錯誤進行反思,但不提供糾正錯誤的具體指導。
主動探索與錯誤管理指導之間是相輔相承的關系。主
動探索能幫助受訓者創造錯誤;而錯誤管理指導則能幫助受訓者以積極的態度來看待和利用錯誤。EMT的效果主要就依賴于兩者的密切配合。
四、錯誤管理培訓的作用機理
EMT有利于提高受訓者的元認知能力、情緒控制能力和自我效能感,并能最終提高兩方面培訓績效:培訓后績效(Post-training Performance)和適應性遷移(AdaptiveTransfer),見圖1。
1.對培訓后績效的影響。EMT著力提高的是培訓后績效,而不是培訓期間績效。EMT鼓勵受訓者積極試錯,然后利用所犯錯誤來探索任務空間、尋找解決方案,而非快速地直接傳授解決方案。因此在培訓進行期間,EMT在知識掌握速度和準確度等方面將不及傳統培訓。然而在培訓后的績效測評階段,EMT則和傳統培訓一樣,都強調任務的正確完成。此時,EMT已經幫助受訓者掌握了目標知識,其培訓績效也就能得到體現了。
2.對適應性遷移的影響。遷移(Transfer)是指受訓者把處理一種任務的知識,應用到另一任務的處理當中去。遷移有兩類:一類是相似性遷移,指知識從一種任務遷移到另一種相似任務;另一類是適應性遷移,指利用已有知識,改變原有程序或針對某全新問題提出解決方案。EMT對兩類遷移的影響模式不盡相同。錯誤能促進記憶,幫助受訓者在相似情景下更好地回憶培訓內容,因而能提高相似性遷移。在實際工作中,適應性遷移比相似性遷移更重要。任何培訓都不能提供所有任務的解決方案。培訓結束后,受訓者必然會遇到很多新問題。傳統培訓直接向受訓者傳授正確的程序性知識,而EMT鼓勵受訓者試錯、積極應對錯誤,幫助受訓者掌握知識。與傳統培訓相比,EMT的情景與實際工作更相似。受訓者在兩種情景下,運用相同的信息處理程序。因此,EMT能在促進相似性遷移的同時提升適應性遷移。
3.中介因素。EMT對培訓績效的提升是通過情緒控制力、元認知能力及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來實現的。錯誤會誘發負性情緒。而負性情緒又會消耗認知資源,降低績效。情緒控制力就是人們在工作中,努力避免受負性情緒影響的能力。錯誤管理指導能幫助受訓者以積極的態度來看待和應對錯誤,幫助他們鍛煉情緒控制力,讓他們對情緒事件進行重新評估,在負性情緒得以展開之前改變其性質。
情緒控制力能避免認知能力被負性情緒消耗。但為了提高培訓績效,受訓者還需要把認知資源聚焦于所學知識。元認知能力就是人們對自己認知能力、認知過程的掌控能力。元認知能力高的人能更有效地把認知資源集中到關鍵問題解決上。在缺乏外界指導時,元認知能力就尤為重要。EMT鼓勵受訓者在培訓中大膽試錯。錯誤會使受訓者的思維強制剎車,促使其思考錯誤原因、提出和實施應對策略、評價應對策略的效果。這種錯誤應對過程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受訓者的元認知能力。
EMT幫助受訓者在培訓過程當中通過自己的努力最終順利解決所犯錯誤,從而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他們應對錯誤的自我效能感,讓他們在錯誤面前表現地更加冷靜和自信。在知識更新迅速,新技術、新設備接踵而至的今天,人們在工作中必定會遇到很多錯誤。此時,情緒控制力、元認知能力以及錯誤應對的自我效能感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人們有效應對錯誤,從而表現出較高績效。 五、錯誤管理培訓的實施要點
為有效發揮EMT的優勢,我們需要做好六方面工作(如圖2所示):為組織成員提供心理安全感,鼓勵其建設性地犯錯;對合適的人,針對合適的任務展開培訓;認識到EMT和傳統培訓之間的互補關系,綜合使用這兩種培訓策略;培訓師在EMT中要對受訓者進行錯誤管理指導;組織要正確認識和評價EMT的績效。
1.提供心理安全感。EMT的基本理念就是,鼓勵受訓者積極犯錯,并利用所犯錯誤來探索任務系統,最終構建出任務的解決方案、實現知識學習。為提高培訓效率,組織需要為受訓者提供充分的心理安全感。只有在受訓者不必擔心受到同事和領導嘲諷時,才敢于在培訓中試錯,也才會把所學知識及應對錯誤的理念和技能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去。
2.任務復雜度較高。在任務特征方面,EMT適用于較復雜的、結果不太確定的任務。人們在完成這類任務的培訓時更容易犯錯,也更容易找到出新的解決方案。如果復雜度較低的培訓任務不能提供足夠的犯錯機會,不利于展現EMT的優勢,傳統培訓就完全夠用了;如果目標任務過難,則會使受訓者的探索任務過重。
3.準確定位受訓者。EMT比較開放、所學任務也比較難,希望通過鼓勵受訓者積極犯錯來探索任務系統最終自主搜尋出問題解決方案,于是對受訓者也有比較高的智力要求。那些智力較低的人,則更適合與結構化較高的傳統培訓。受訓者的人格特征也會影響到EMT的效率。EMT對那些責任感中等、開放性高的人更有效。責任感過高者容易過分關注錯誤,難以在問題解決上投人足夠的認知資源;開放性高者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思維活躍,愿意嘗試新方法,容易坦然地接受錯誤及錯誤所帶來的反饋信息。
4.多策略協同使用。受訓者在EMT中需要自主探索任務系統。這就意味著EMT比傳統培訓需要更多時間(受訓者在傳統培訓中只需復制出培訓師直接向其傳授的正確知識)。為提高效率,我們在培訓一些難度過大的任務時就有必要在EMT開始之前,先用傳統培訓的形式向受訓者迅速地傳授一些基本知識,然后再正式進人EMT階段。
這樣可以適當控制任務復雜度,使受訓者既有探索余地,又不至于被過大的任務系統而搞得不知所措。
5.重視錯誤管理指導。EMT與傳統培訓的關鍵區別就是:EMT認為錯誤能向受訓者提供反饋,幫助其更好地探索任務系統;而傳統培訓則認為錯誤會讓受訓者產生挫折感和壓力,不能有效地教會其如何正確解決問題。實際上,錯誤的確同時具備上述兩種效應,只是兩種培訓方式所關注的焦點不同。為提高EMT效率,我們有必要在充分利用錯誤的反饋功能的同時,努力減少錯誤給受訓者帶來的挫折感和壓力。這才能幫助受訓者騰出更多的認知資源來進行問題解決。錯誤管理指導能有效降低錯誤的負面效應,能在培訓中不斷鼓勵受訓者以積極的態度來看待錯誤、把錯誤當作是探索任務系統的機會,引導他們認識和利用錯誤的反饋功能。
6.正確認識和評價培訓績效。EMT的優勢在于能有效提高培訓后績效和適應性遷移,而對培訓期間績效和相似性遷移的促進作用并不一定優于傳統培訓。培訓的最終目的不是提高受訓者在培訓期間的績效,而是提高其在培訓之后的績效。另外,知識經濟使得人們的工作內容、工作方法不斷變化。適應性遷移無疑能更有效地幫助人們去適應這些變化。EMT在培訓期間并不一定能表現出優越性,但在培訓之后,其優越性就會慢慢突現。因此,在評價EMT的績效時,切忌過分看重受訓者在培訓期間的績效以及相似性遷移的水平,而應更多地關注培訓后績效以及適應性遷移水平。
篇3
關鍵詞:有色金屬;資源;循環利用
0、引言
對于任何一個國家來說,材料都是國家經濟和國防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整個材料工業去得到巨大的發展。而金屬行業作為材料行業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多年來產量更是連續世界第一。金屬行業的發展,為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同時,由于行業的特殊性,消耗大量不可再生礦產資源的同時,更是由于長期粗放式的發展模式,對環境帶來了極大地危害。如今我國礦石主要依賴外部進口,隨著我國對金屬材料需求的進一步加大,這一依賴程度將會進一步加大,這種高程度的依賴進口的產業在國際貿易中越來越受制于它國,影響到了國家的安全穩定。
1、資源循環利用概念
資源循環利用,簡而言之就是將廢棄的資源經過一定的技術理出,被人們重新利用的過程。詳細來說就是要利用社會已經使用過的產品、或者產品生產過程中剩余的邊角料及廢料等作為重新的利用資源。事實已經證明,一味的開采礦石,一提高金屬材料產量的作法是不明智的,因為這種不可再生資源總有被開采完的一天。而如果能夠將社會中廢棄的資源重新利用,充分提高材料的利用率且減少礦石開發的同時,更是可持續發展所必須的。
2、有色金屬資源循環利用的意義
由于國家的礦產資源是一個國家經濟國防的基礎,近年來我國金屬礦石的過度開采、冶煉給資源、能源、環境等方面都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問題,尤其是冶金行業,更是一個高耗能高污染的行業。雖然我國的主要金屬礦產儲量豐富,但人居占有量少。經過長期的開采,部分地區礦產資源已經出現了枯竭現象,如不能解決這一問題,長期來看,將不利于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的發展。因此,為保證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開展金屬材料的循環利用已刻不容緩。
3、我國有色金屬循環利用的現狀及出現的問題
我國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金屬材料循環利用技術方面的研究,而歐美國家由于經歷過工業革命,甚至礦產資源的重要性,道理開發金屬資源的高效利用技術并將其列入國家的戰略性高度,因此發展較快,取得了很大的進步。而我國有色金屬循環利用技術與西方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主要是設備及技術落后,產業化程度低。
3.1社會對有色金屬循環利用意識不強,缺乏相應的法律制度
很多民眾,還沒有認識到有色金屬材料的循環利用的重要性,國家缺乏這方面的宣傳工作,這就為其循環利用有關的工作的開展不利。而法律制度這塊,可參考發達國家,他們已經相繼出臺了相應的法規。這樣我們可避免走彎路。
3.2再生金屬企業規?;潭鹊?/p>
我國再生金屬企業數量發展迅速,近年來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這些企業絕大部分為小規模的企業,小規模企業注定了在技術和工藝上的相對落后。不利于有色金屬材料循環利用的規模化,制約了其進一步發展,落后的工藝設備,影響了其應有的效果。很多企業在循環利用有色金屬材料的同時,給環境造成了二次污染,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3.3技術及生產設備落后
由于企業規模的限制,絕大部分企業的生產工藝和生產設備跟不上時代的進步,對金屬的利用效率低,且通常為高耗能、高污染。有些只回收容易處理的金屬,沒有技術對其他金屬回收,喪失了資源循環本身所具有的優越性。
3.4科研投資低,力量薄弱
由于企業通常經費有限,長期以來在資源循環方面的投資就嚴重不足。而全國范圍內,這以技術的研究單位少,發展時間短,科研力量薄弱。因此這就成了制約有色金屬資源循環利用整個行業發展的一個主要因素。
4、有色金屬循環利用的好處
傳統的有色金屬材料生產模式的主要特征是需要大量的礦石、消耗大量的能源、造成嚴重的污染。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一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只有采用有色金屬循環利用,有色金屬行業才能取得可持續發展。具體優點如下:
4.1金屬循環利用可減少礦石開采
社會上一方面礦石資源越來越少,另一方面是廢棄的金屬制品、礦石廢料及富含金屬的各種物料卻越來越多。這些廢料的金屬含量普遍比原礦更高,如果這部分廢棄的資源能夠得到有效的循環利用,不僅經濟效益上比冶煉原礦石更高,產生大量社會效益的同時,更能減少礦石的開采。
4.2金屬循環利用可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對于有色金屬工業,產生的大部分的環境污染都是源自礦石本身。原礦石在冶煉加工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廢氣、廢水、廢渣等污染物。而金屬循環利用,一方面其本身即產生相對較少的污染物,更重要的是減少了原礦的開采,間接也減少了其帶來的污染,從而改善環境。
4.3金屬資源循環利用可以節約能耗
有色金屬行業是一個高耗能的行業,一般要想增加產量,增加能耗是必然的,而在能源日益緊張的今天,單靠采取一些小的措施所取得的效果有限。相對而言,金屬資源循環利用產業所耗能相對少很多,因此加大金屬資源循環利用的力度將有利于降低行業的耗能。
4.4有色金屬資源循環利用行業更安全
相對于傳統的有色金屬行業,礦石的開采過程中給,難免會出現各種的問題,尤其是在小規模的礦山,每年都會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而金屬循環利用行業,不用開采礦石,從而可以使得行業生產更安全。
4.5有色金屬資源循環利用行業投資少
因為金屬循環利用,不用開設礦山,減少工藝流程的同時,降低了基建投資和生產成本。如生產1 t再生鋁比從礦石中生產1 t鋁節約投資87?5%,生產費用降低40%~50%,因此發展循環利用大有可為。
4.6有色金屬資源循環利用行業可增加就業
這一行業的收集、拆卸、分類及生產過程中,需要大量的工人完成。因此可解決大量的就業問題,對于社會的穩定是有利的。
5、為促進有色金屬資源循環利用行業的發展,應采取的措施
1)加強對資源循環利用的宣傳。讓更多的人認識到這一舉措對于國家和社會來講是有利的,只有全社會都認識到這一點的重要性,并參與到其中,將會加快有色金屬循環利用行業的發展。
2)國家要給予相應政策支持。對于這種利國利民又有利于自然環境的行業,國家及各地政府應該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并嚴格執行。以促進行業發展。
3)加大科研經費。我國有色金屬循環利用行業,與西方國家相比,在技術和設備上存在較大的差距,因此加大科研經費,充分利用廢棄的有色金屬資源的同時,還可減少其對環境的二次利用,充分體現其發展優勢。
4)促進企業規?;J聦嵶C明,小型企業所具有的技術資源有限,這就必然會降低其循環利用的優勢。只有建設規?;钠髽I,才能在技術上加大投入,更能擴大產業規模,充分的發揮金屬資源循環利用的優勢。
6、結語
有色金屬資源循環利用行業的優勢很明顯,而我國在這一行業的發展現狀令人堪憂。然而我們相信,國家通過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將會促進有色金屬資源循環利用行業的快速發展,其實更好的為國家和社會做出貢獻。(作者單位:鄭州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參考文獻:
[1] 邱定蕃,吳義千,符斌等.我國有色金屬資源循環利用[J].有色冶金節能,2005年8月第4期,6—13
篇4
關鍵詞:PDCA循環理論 醫院 財務 風險管理
中圖分類號:F2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05-090-02
一、引言
眾所周知,2012年1月1日起,全國實施了新的《醫院會計制度》和《醫院財務制度》。新制度規定醫院財務管理的主要任務是醫院科學合理編制預算,真實反映醫院財務狀況;加強經濟活動的財務控制和監督,防范財務風險等。而醫院財務風險是指醫院財務活動中由于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使醫院財務收益與預期收益發生偏離,從而產生蒙受損失的機會和可能{1}。醫院財務管理過程中任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有可能引發財務風險。因而,在新形勢下醫院如何有效控制自身的財務風險管理行為已經成為醫院生存與發展的關鍵環節。筆者擬結合PDCA循環理論探討醫院財務風險管理實施方法,對于提升醫院財務服務質量,建立新形勢下財務風險管理體系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二、新時期醫院財務風險管理概述
在當前,現代化信息技術為醫院財務風險管理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我們利用計算機網絡、財務管理軟件等搭建的運行環境,使醫院財務風險管理中的各個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依存。而對于醫院財務風險管理而言,其風險管理內容非常多。新時期醫院財務風險管理應充分基于信息技術構建的醫院財務實時風險管理運行環境,其基本要素是醫院經營活動過程及其資金流動,而風險管理目標是提高新時期醫院經營效率和效益{2}。在這里,我們需要重視醫院財務風險管理,積極采取應對策略,制定相關風險管理措施,合理規避各項財務管理風險因素,控制并保證醫院財務工作質量,以最低成本實現醫院財務風險管理的最大安全保障。根據醫院財務控制的對象,筆者認為資金運動風險管理和財務業務流程風險管理是新時期醫院財務風險管理的基礎。
1.醫院財務資金運動風險管理。對于醫院而言,醫院的各項業務活動都會發生成本,從供應商采購醫療材料、醫用產品等活動都會導致醫院財務資金流出。擁有一定數量的資金是保證醫院經營活動正常進行的前提和基礎。因此,醫院財務資金運動風險管理的重點就是在醫院財務資金占有量一定的條件下,通過控制經營過程中醫院財務資金的流向、流量、流速,加強醫院財務資金周轉,防止醫院財務資金流失,以保證醫院現有財務資金發揮最大效益。與此同時,醫院應建立以動態監控資產負債率和流動比率、現金流量等指標為主的醫院財務風險預警控制系統。
2.醫院財務業務流程風險管理。隨著醫院經營活動過程的日益復雜和多樣,我們日益認識到醫院財務控制應該發揮其綜合性控制的優勢。而當前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恰好為醫院財務業務流程風險管理提供條件。醫院財務部門通過收集、加工信息等一系列活動,實現醫院會計對醫院經營活動中的物流、資金流進行反映的職能。通過借助強大的信息系統支持以及醫院財務業務流程的優化,醫院財務部門可以同步獲取反映相關業務的全部信息。通過加強業務流程預算管理,提高醫院財務資金使用的計劃性。通過建立會計責任制和操作規程,加強醫院財務資金內部控制,認真執行國家頒布的《醫院會計制度》、《醫院財務制度》及醫院內部財務規章制度。
三、基于PDCA循環理論的醫院財務風險管理分析
1.DCA循環理論的概念。PDCA循環又叫質量環,是管理學中的一個通用模型,最早由休哈特于1930年構想,后來被美國質量管理專家戴明博士在1950年再度挖掘出來,并加以廣泛宣傳和運用于持續改善產品質量的過程。PDCA循環理論是一種包括計劃(Plan)、實施(Do)、檢查(Check)、處理(Action)四個階段的全面質量管理方法。P、D、C、A所代表的意義如下:P(Plan):計劃,確定目標,制定活動計劃和標準。D(Do):實施,具體實施計劃中的內容。C(Check):檢查,比較執行效果與目標的差異。A(Action):處理,如果達成目標,將所做的改善工作進行標準化{3}。PDCA活動的四個部分是不斷循環運行的,當一個循環結束時,將解決一些問題。與此同時,也可能還有未解決問題或者又有新問題出現,從而進入下一個改善循環中。PDCA循環理論同樣適用于醫院財務風險管理行為,為持續提升醫院財務服務質量提供了有效的管理方法{4}。
2.PDCA循環理論在醫院財務風險管理中應用。在預算分析中,PDCA循環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推動預算執行的有效工具。執行步驟如下:
(1)計劃(PLAN)。在這一階段,我們需要制定醫院財務風險管理的目標、計劃、相關的制度、規范、標準和技術文件,體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主要包括:健全醫院財務風險管理體系,制定、修改和補充有關的醫院財務管理制度并監督執行;對醫院財務業務各環節的風險管理工作進行必要的指導;適時組織醫院財務風險檢查工作,落實規章制度的執行情況;定期對醫院財務風險管理進行考核、評價、反饋監督、改進。建議醫院財務科室成立財務風險管理小組負責對醫院財務業務流程各環節可能出現的風險因素開展自查、分析與評價。將醫院財務預算控制與日常財務審批流程相結合,在醫院財務業務活動發生之前,充分考慮到影響醫院財務執行結果的不利因素,能夠對醫院財務預算進行有效的預警和控制。比如:筆者所在醫院財務科室積極搜集醫院每個月使用藥品和醫院耗材的數據資料,根據這些資料對醫院醫用耗材和領用藥品情況進行科學分析,根據實際情況來合理分配資金進行藥品和耗材的統一采購。
(2)實施(DO)。在實施階段,主要實施上一階段所規定的內容。各項醫院財務風險管理制度經院領導研究決定后,醫院財務科室負責人組織本室會計人員學習,組織會計人員學習各項醫院財務風險管理核心制度,認真學習領會其內容,在具體工作中嚴格按照制度的要求執行。由于醫院財務風險管理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醫院財務科室可以通過建立醫院財務預算管理信息系統或預算定期報告制度,從醫院財務相關數據庫中提取反映醫院經營活動的實際信息,綜合運用財務風險管理方法進行分析和協調醫院經營活動過程,有效抓住醫院財務業務流程控制點,有效控制業務量、現金流、成本費用支出、醫療工作質量這幾個關鍵要素的執行情況,以達到科學合理地使用資金降低成本。
(3)檢查(CHECK)。在檢查階段,我們需要核實實施的情況是否符合醫院財務風險管理計劃的要求。在醫院財務風險管理過程中,加強對醫院財務風險管理形成的各個環節的質量控制。具體包括:醫院財務科室自查及院級風險管控,在財務業務歸檔前由科室負責人把關,并將科室自查情況上報{5}。在這里,控制重點是針對醫院財務風險管理執行出現的問題,力爭建立一個高效的醫院財務風險信息反饋系統。醫院財務科室根據掌握的檢查數據,對發生的新情況、新問題及時查明原因,調整偏差,提出改進措施和建議,實時實現醫院財務資金運動風險管理和醫院財務業務流程風險管理的協調,形成醫院財務互控與自控相結合的醫院財務風險管理責任體系。
(4)處理(ACTION)。在這一階段,我們主要是根據檢查醫院財務風險管理結果,采取改進的措施,同時鞏固成績,把成功的經驗盡可能納入標準,用標準化提出更高的要求,進入下一個循環。當然,無論醫院財務風險管理預案工作做得如何完善,在實際執行過程中,都可能有例外情況發生。醫院財務風險管理委員會應定期召開醫院財務風險管理執行分析會議,分析的內容主要包括醫院財務方面的收支預算執行情況、大型固定資產購置情況等。對醫院財務項目執行中的偏差,進行多角度分析,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充分運用PDCA循環理論,科學總結前一階段工作情況,形成醫院財務風險管理水平不斷提高、不斷改進的螺旋式上升過程。
四、結論
在新時期,現代醫院財務管理應從被動的風險處理轉為主動的財務風險控制與防范,醫院財務風險管理需要融于醫院財務活動各方面和全過程。筆者結合PDCA循環理論探討醫院財務風險管理措施,建議醫院財務科室適當掌握財務預算控制的度,更好地體現醫院整體目標規劃,實施醫院財務風險管理指令、化解財務風險。隨著不斷深入的醫療改革,醫院必將處于不斷激化的市場競爭環境中。為了有效提升醫院核心競爭力,我們需要強化醫院財務風險管理,對醫院財務管理當中存在的風險因素進行及時的預測,盡可能地降低、規避財務風險,構建醫院財務工作流程良性循環體系。
注釋:
{1}黃麗容.新醫院會計制度下如何加強醫院財務風險管理[J].經濟師,2013(2):180-181.
{2}張培敏.醫院會計管理的風險控制研究[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4,(8):216-216.
{3}柳純錄主編.信息系統項目管理師教程[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4}孫槐利.基于PDCA循環的會計信息質量的提升研究[J].財經視點,2012(6):151
{5}王麗,龍軍.新時期醫院內部審計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研究[J].財經界,2014(3):225,227.
(作者單位:蕪湖市第五人民醫院 安徽蕪湖 241000)
篇5
堅持綠色發展,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構建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推動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方式是新時期農業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和必由路徑。
1 減少對CO2等溫室氣體排放量
由于國家轉方式調結構的深入推進,作為第一產業的農業相關產業也必須找到適合自身可持續發展之路徑。在此大環境下對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做初步探討,非常必要。
(1)綠色農業經濟是以市場需求和經濟、生態協同發展為根本原則,在傳統經濟基礎上發展而成的新型農業發展模式,是對各種農業資源進行開發并保持農業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然后在此基礎上達到的農業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活動過程,其本質是要實現農業生產經營與社會、生態資源的協調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2)所謂的低碳循環農業經濟發展,就是指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態勢下,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積極運用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等各種方式,盡最大可能的減少對CO2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加強現有資源的循環利用率,從而實現農業經濟的發展和可持續戰略的實施。
2 推動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必須采取低碳農業發展模式
發展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是今后推動農業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必須采取低碳農業發展模式,以提高我國糧食產量。發展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可以保護生態環境和維護糧食安全,由于傳統農業模式解決溫飽問題,造成了農業土地破壞嚴重的現象,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等,水土污染主要是由于農業的亂排亂放。因此,發展低碳農業有利于保護環境。進入新世紀以來,多重因素左右全球糧食供應,使得糧食安全從區域性問題上升為國際問題,從民生問題上升為國家戰略問題,因此,加快轉變傳統農業的生產方式,切實解決好糧食的安全問題,而解決問題的關鍵出路就在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
3 發展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面臨的問題
發展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有巨大的現實意義,從客觀角度來說,發展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現存農業基礎薄弱。首先是較為嚴重的人地矛盾,當前農業人口9億,農戶約占農業人口總數的27.7%,每戶所經營土地不足0.5公頃;其次農村勞動力短缺,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村主要勞動力青壯年集體外出務工,農業產業勞動力缺口嚴重;最后,農村人口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農村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水平所占比重不足18%。第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一直以來實行以工業輔助農業的發展路子,雖然有大量的輔農、助農、惠農政策,但是由于開展農業經濟的基礎設施不完善,導致可用耕地流失嚴重,面積減少,農業物資浪費嚴重,且已有農業基礎設施功能較為老化,破壞較為嚴重。第三,農業經濟服務系統未及時建立完善,鑒于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農業經濟發展方向起步較晚,相關的農業經濟服務系統并未得到有效建立和完善,農業經濟服務工作開展較為滯后,相關服務水平也較為低下。
4 農業經濟的發展作用分析
4.1 傳統農業經營模式的不足
農業生產越來越商品化、專業化,傳統的以家庭為單位的經營模式已不能滿足社會分工與生產專業化的需要,而是要求農業生產過程中各種形式的合作。農戶之間的合作不能依靠強行的手段,而是要在各個農戶之間出現相當的社會分工和專業化時,各個不同的環節、階段由不同的組織去完成的情況下,農戶之間才會形成良好的合作。
4.2 傳統農業抵御風險的能力不足
單獨的家庭經營模式對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沒有很強的抵御能力,而且農業生產很容易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因此,農戶需要通過農業合作經濟,增強其抵御風險的能力。
4.3 農產品的特性
農產品的不易保存與專用型決定了農業需要合作經濟制度,大部分的農產品都不易保存,而且銷售時間都很短,一旦在成熟或采摘之后沒有盡快銷售或加工,豐收的農產品就會很快腐爛,也給農戶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農業生產過程中的許多生產資料都是針對農業方面的,如果放棄農業經營,會遭受很大的損失。為了減少上述方面的損失,農戶希望能夠尋求在生產、銷售過程中的穩定合作。
4.4 傳統農業缺乏競爭力
在市場競爭日益加劇的今天,小規模的經營方式沒有競爭力。通常來說,農戶的經營范圍較小,不能形成大的規模。農戶在單獨采購生產資料時,因采購量太少而不能獲得優惠的價格,而小批量的出售農產品,也難以獲得較高的價格。小規模的農業生產不可以采用大型機械,不能使成本控制到最低。為了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就需要各農戶聯合起來,形成大規模的農業活動來提高收益。
5 發展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應對的措施
一是優化農村農業產業經濟結構,在基層大力普及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發展模式,開展相應農業服務技術培訓及繼續教育,培養一批綠色低碳循環農業專家人才,發掘一批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種植能手,并形成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的規模效應和聯動效應。二是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業綠色低碳循環經濟模式進村進戶。大力開展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檢修與更換,并普及農業低碳經濟的發展方向,引導并向農村引入大量的資金,積極地研發新技術,擴展新視野,推動農民獲得最大化的經濟效益。三是建立新型化的農業技術專業服務系統,隨著城市化進程和工業化發展,建立專業服務系統,包括信息服務、大數據服務、物流服務及高端制造服務等,對病蟲害防治技術推廣、對農產品及衍生品銷售渠道拓寬等一系列的專門服務,促進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在基層推廣。
6 農業合作經濟對農業經濟的作用
6.1 提高農民在市場經濟中的地位
首先農業合作經濟最直接也是最明顯的作用就是增加農民的收入,在沒有發展農業合作經濟之前,農戶的小規模經營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弱勢,農戶的收入也不理想。農業合作經濟的實施不僅提高了農民在市場經濟中的主體地位,而且也加強了農民自身的競爭力。這樣,既能使農民在交易的過程中獲得更大的利潤,同時也增強了農民抵御風險的能力。另外,農業合作經濟有利于大型機械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農民的勞動強度。
6.2 農業合作經濟促進農業管理水平的提高
合作經濟的形式是農戶自愿地組織在一起,進行共同生產、共同銷售。隨著經營規模的不斷擴大,在管理上和技術上都需要改進,一些先進的管理方法和技術手段也值得共同學習借鑒。農業合作經濟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也有利于提高我國農業的管理水平。
6.3 農業合作經濟能夠促進我國農業市場的發展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單個的農戶無法適應不斷變化的國際市場,所以合作經濟的發展是農業發展的必要條件。農業合作經濟可以把單獨農戶的資源進行整合,改變其市場地位并提高經濟效益??v觀全球,農業合作經濟已經在大部分的農業發展中國家占據著重要地位,凡是受市場經濟支配的農業,農業合作經濟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7 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方案
7.1 實施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性
農業要想盡快地實現市場化、集約化以及現代化的目標,就一定要發展可持續農業,充分發揮出農業所具有的自然資源優勢,提升綜合效益。當前,制約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因素相當多,比如:自然災害頻繁發生、農業類型與種植物十分單一、自然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不夠合理、注重化肥卻忽視農肥、土壤有機質的肥料含量過低、森林的覆蓋率過低、河流與海域受到污染、生態環境愈來愈惡化等,這些均限制了我國農業的發展。為此,應當依據生態經濟的發展規律,建設高效能人工系統,切實做到低能耗與高產出、無污染的新型生態農業,全面運用生物之間的量化關系,在空間與時間上形成了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體系。積極運用新技術以強化農業經濟系統的自身調節能力以及抗擊自然災害的能力;提升生態平衡恢復能力,從而落實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目標,進而促進農村經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以及農民群眾收入水平的不斷提升。
7.2 開展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路徑選擇
7.2.1 強化農業自然資源的利用和保護
一是要立足于選擇與運用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的農業技術以及農業生產方式,從而防止出現農業土地的水土流失、沙漠化以及鹽堿化等不良現象。在工業化、城鎮化發展的進程之中,要做到節約利用土地,降低不可恢復的非農業廢棄地,從而鞏固農業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物資基礎。二是要運用最為先進的農業技術方式以防止出現水資源的嚴重浪費。要大力實施讓水資源不受到污染與破壞的實用性技術,切實解決各類水環境問題。三是要運用技術改進以及生產利用方式的改變,努力防止農業生物資源運用上的重大浪費,讓農業生物資源的利用盡可能地做到合理化,讓生物多樣性能夠得到最大的保護。四是要通過技術進步以及富有成效的制度制約,切實防止溫室效應以及臭氧層耗損造成的多種生態影響,防止酸雨、紫外線輻射、干旱以及洪澇等自然災害對于農業經濟所產生的危害,強化大氣資源以及農業氣候資源之保護。
7.2.2 落實污染控制與環境保護措施
一是要減少與消除化肥、農藥、農膜以及其他剩余殘留物對土壤、水體與大氣所造成的污染;二是積極有效地治理集約式家畜養殖糞便以及農畜產品加工企業廢棄物對于農業環境所造成的危害;三是要預防和治理農業生產中能源消耗對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
7.2.3 完善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技術措施
在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技術措施選擇上,要切實遵循適宜性與可持續兩重標準。前者是指選用合理的技術。要依據不同區域中的資源、生態、技術以及投資等具體狀況,選用合理的技術類型;要以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新型農業技術為先導,優先選擇富有實效性的傳統農業技術、工業式農業技術以及可替代農業技術,從而實現傳統技術與現代技術的合理結合。要跨越單一化的農技科學,從而實現多和學科領域中相關技術的組合以及創新??沙掷m發展的標準是指農業技術的選擇應當具有持續性、發展性、公平性以及共同性等原則。要盡可能地選擇低污染或者無污染,并且有助于實現生態良性循環的清潔型農業技術,使用較少或者不會導致水土流失、沙漠化或者鹽堿化等副作用的農業技術和其他類型的生態良性化農業技術。要選擇能夠提升農業生態系統生產效率的良好技術、能夠提升農業生產效益的技術、能夠提升農業市場運營效率的技術、能夠提升農業消費品利用成效的技術以及能夠提升農業管理系統工作效率的技術等。
7.2.4 健全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制度機制
一是健全農業法律法規與農業經營管理制度機制;二是要健全農業發展規劃與政策;三是要健全行為準則等非正式制度因素。
7.2.5 大力改革現有農業科技體制
強化農業科技的開發與推廣,促進農業科技成果實現轉化,這是實現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點環節。一定要采取積極有效的手段,將農業的發展建立于依靠科技的進步與提高廣大農業勞動者的素質上。所以,在農業科技工作當中應當做到如下幾點:一是要加快農業科研體制改革的進程,健全現有的農業科研體制,改進與優化農業科研系統結構,積極探索更加科學、更為有效的農業科研應用機制,真正做到農業機構的輕型化、農業隊伍的精干化、農業成果的產業化、農業企業發展的集團化、農業運行機制的高效化。二是要依據現代農業發展之所需,強化現代農業的科研開發。要切實增加農業科研的投入力度。各級政府要把農村科技視為社會公益事業加以對待,通過財政撥款加以扶持。三是要積極鼓勵農業科技人員深入到農業生產一線來推廣示范性科技成果,要積極探索設立科研源自于生產、成果由市場加以檢驗的新型機制,強化科技和經濟的密切結合,不斷提升農業科技服務于"三農"的能力。不斷加大對農業特別是農業科技人才工作者隊伍建設的關注力度,徹底扭轉社會上不夠重視農業科研工作者的態度,積極推動農業科研成果實現轉化,并提升農業產出的效益。
7.2.6 加快生態農業的發展
農業生態系統是農業的核心系統之一,系統內部各個子系統相互之間、子系統的各組之間雖然具有一定聯系,但是歸根結底還是要遵循相互依存與制約的生態學規律。為此,要充分認識生態學的發展規律,促進農業生產實現高產化、優質化、穩定化與可持續發展。在生態農業建設中,要堅持因地制宜的原理、農業生態系統總體調控的原理、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的原理、彼此依存與制約原理以及生物競爭性原理等來安排與組織農業生產,這樣一來就能確保我國的農業生態系統具備比較高的生產力、可持續性以及可塑性。促進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這是實現農業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途徑,而實現傳統農業到現代化農業的轉變,則是我國當前與今后農業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目標。
篇6
1.與植物對礦物質離子的吸收有關的是 ( )
A.礦物質離子的濃度
B.溫度、水、氣體等環境條件
C.植物對礦物質離子的吸收能力
D.以上三個都正確
2.在競爭中的種群增長方程中,競爭系數α、β盧與K1、K2決定物種1、2的競爭結果。物種1取勝,物種2被排斥α、β與K1、K2的關系是 ( )
2015年成人高考生態學基礎模擬試題及答案(六)
3.種類組成貧乏,喬木以松、冷杉、云杉、落葉松為主的生態系統是 ( )
A.熱帶雨林
B.落葉闊葉林
C.常綠闊葉林
D.北方針葉林
4.一個生態系統必須有的生物成分是 ( )
A.植物、動物
B.生產者、分解者
C.動物、微生物
D.微生物、植物
5.可持續農業的目標是 ( )
A.促進農村綜合發展,減少多種經營
B.保證穩定持續增長的農業生產率
C.保持健康、協調的生態環境,有益于城市人民身體健康
D.合理利用、保護資源,特別是要保證土壤肥力得到快速的提高
6.現代生態學發展的主要特點之一是( ).
A.以微觀層次為主
B.向微觀和宏觀發展
C.以宏觀層次為主
D.以個體層次為主
7.植物花芽的分化和形成的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的是 ( )
A.光照時間
B.光照強度
C.光照長度
D.光照速度.
8.黑龍江省是種植水稻緯度最北的地方,此現象是___ 對生物分布的限制作用的表現。 ( )。
A.日照強度
B.日照長度
C.常年溫度
D.有效積溫
9.種群的性別比例直接影響種群的繁殖力,兩性花植物種群的繁殖 ( )
A.應考慮性別比例問題
B.不考慮性別比例問題
C.應考慮育齡雌體數問題
D.不考慮育齡雌體數問題
10.下列選項中,不屬于種群自動調節機制的是 ( )
A.遺傳訶節
B.食物調節
C.內分泌調節
D.動物的領域性
11.早稻是不宜連作的農作物,其原因是 ( )
A.種群調節
B.競爭作用
C.抗毒作用、
D.他感作用
12.辛普森多樣性指數公式中Pi的意義是 ( )
A.群落中的物種數
B.物種i個在群落中的蓋度
C.物種i的個體數
D.物種i個體數占群落中總個體數的比例
13.從裸巖開始的旱生演替又屬于 ( )
A.快速演替
B.次生演替
C.內因性演替
D.外因性演替
14.中國植物群落分類的高級單位是 ( )
A.群叢
B.群叢組
C.植被型
D.群系組
15.生態系統中的植物群落光能利用率一般是 ( )
A.1%
B.5%
C.10%
D.20%
16.時間長、范圍廣、閉合式的循環是 ( )
A.氣相型循環
B.生物循環:
C.沉積型循環
D.地球化學循環
17.碳循環不平衡帶來的環境問題是 ( )
A.臭氧層破壞
B.酸雨
C.溫室效應
D.水體富營養化
18.使多樣性維持高水平的措施是 ( )
A.保持平靜
B.強度干擾
C.中度干擾
D.低度干擾
19.最重要的溫室氣體是二氧化碳,其對溫室效應的作用 ( )
A.100%以上
B.80%以上
C.50%以上
D.20%以上
20.下列屬于生態因子的是 ( )
A.溫度、食物、濕度、氧氣、二氧化碳等條件
B.溫度、食物、光、土壤、氧氣、二氧化碳等條件
C.溫度、濕度、氧氣、二氧化碳和其他相關生物等條件
D.溫度、濕度、食物、空氣和其他相關生物等條件
二、填空題:21~4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把答案填在題中的橫線上。
21.既能按氣相型循環,又能按沉積型循環的元素是___ 。
22.一般來講,土壤的質地可分為沙土、黏土和___ 三大類。
23.當水分不足時,往往會引起動物___ 。
24.兩個或多個群落或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區域叫 ___ 。
25.群落演替的先決條件是___ 。
26.碳循環失調的環境問題是 ___ 。
27.而容積較小,臨時性,與外界物質交換活躍的庫稱為___ 。
28.生態學研究的每一個高層次對象,都具有其下級層次對象所不具有的某些___ 。29.在未被生物占領過的區域,從沒有種子或孢子體的狀態的原生裸地或水體開始的演替,叫___。
30.一些物種的種群密度有一個下限要求,如果低于臨界下限,該生物種就不能正常生活,甚至不能生存,這就是___ 。
31.種群的數量隨時問的變化而上下擺動的情況稱為___ 。
32.在生物機體內部自發性和自運性的時間節律,這種內源節律不是精確的24h,因此稱為9___ 。
33.能夠被植物葉綠素吸收利用的太陽輻射稱___ 。
34.旱生植物在形態結構上的特征,一方面表現為增加水分攝取;另一方面表現為 。
35.次生演替過程中若群落被進一步破壞叫群落退化或___ 。
36.全球生態學又叫 ___ 。
37.水生植物區別于陸生植物之處,一是通氣組織發達;二是機械組織___ 。
38.群落演替最后達到和環境緊密協調的穩定群落叫 ___ 。
39.根據物質循環的路徑不同,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可分為___ 和沉積型循環兩種類型。40.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時間內居住在一定空間范圍內的___ 的集合。
三、判斷題:41~5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判斷下列各題的正誤。正確的在題后的括號內劃“√”,錯誤的劃“×”。
41.土壤及時滿足植物對水、肥、氣、熱要求的能力,稱為土壤肥力。 ( )
42.根據植物的可見結構成分的不同而劃分的類群,就是植物的生態型。 ( )
43.特有種屬于群落成員。 ( )
44.陽光被大氣層的氣體所吸收。因此,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輻射的能量也有差異。( )
45.生物群落是生物種內許多個體組成的群體。 ( )
46.群落內部的環境變化是由群落本身的生命活動造成的,與外界環境條件的改變沒有直 接的關系。 ( )
47.地形因子對生物的作用主要是直接作用。 ( )
48.生態系統的生產力是指某個種群或生態系統所生產出的有機物的數量、重量或能量。( )
49.原生演替的是森林。 ( )
50.生態農業是運用生態學原理和系統科學的方法,把現代科技成果與傳統農業技術精華結合起來而建章的具有高功能、高效益的農業系統。因此,生態農業可以根本解決地球日益增長的人口與糧食短缺的問題。 ( )
四、簡答題:51~53個小題.每小題10分。共30分。
51.什么是植物的溫周期現象?簡述晝夜變量與植物干物質積累的關系.
52.什么是種間競爭?簡述種問競爭的特點和類型。
53.生物群落有哪些基本特征?
篇7
關鍵詞光度法; 海水; pH值; 流動注射分析; 間甲酚紫
1引言
pH值是衡量海水酸堿狀態的重要參數。過多的CO2溶解已引起了海洋酸化,導致了溶解無機碳的增加和碳酸鈣飽和度的降低[1,2],海水表層的pH值平均每年下降約0.002[3]。海洋酸化和海洋碳酸鹽體系的改變會使依賴于化學環境穩定性的多種海洋生物面臨威脅,并對海洋生態環境產生顯著影響[4,5]。
觀測海水表層pH值的年度變化,pH值的測量精密度需優于0.002[6]。pH值、溶解無機碳(DIC)、堿度(TA)和二氧化碳分壓(PCO2)是海洋碳酸鹽體系的4個基本參數,研究海洋酸化和碳循環,需要準確定量碳酸鹽體系,這也對海水pH值的測量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光度法測量精度高,已逐漸成為測量海水pH值的標準方法。目前,對于海洋酸化和碳循環的研究普遍采用光度法對海水pH值進行測量[2,8,9]。
基于海洋酸化和碳循環等研究的迫切需要,研究者已對基于光度法的海水pH值原位傳感器技術[10~13]和船載分析體系[14~17]展開了研究,所研究的測量系統精密度普遍低于0.002,準確度范圍為0.002~0.008。本研究以光度法和流動注射分析技術為基礎,建立了船載式海水pH值自動測量系統。流路由簡單的泵閥體系和流通池組成,光路由LED光源、光纖和光譜儀組成,并采用嵌入式技術實現體系的自動控制。與其它船載分析體系相比,本裝置在流路中采用定制的石英管狀流通池,既不易產生氣泡,又可以連接水浴保持恒溫, 利用指示劑被海水稀釋的過程進行指示劑干擾校正,操作簡單方便,可對每次測量進行實時校正,提高了校正的準確性。本測量體系可在實驗室或調查船中對所采集的海水進行pH值測量,具有測量速度快、精密度高、準確性好的特點。
2實驗部分
2.1實驗原理
光度法利用酸堿指示劑的二級解離平衡反應測定海水pH值,計算公式為:
2.2實驗裝置
本實驗采用自主搭建的高精度海水pH值測量系統裝置,如圖1所示。流路包括蠕動泵 (卡默爾流體科技有限公司)、脈沖泵(百柯流體科技有限公司)、兩位三通閥(百柯流體科技有限公司)、流體管路(聚四氟乙烯,內徑1 mm)帶有水浴套管的流通池(石英,流通池內徑5 mm,長度3 cm,套管內徑15 mm),其中海水進樣管路與三通閥的常開端(Normally open, NO)連接,指示劑管路與三通閥的常閉端(Normally closed, NC)相連,水浴套管與恒溫水浴相連;光路包括LED白光光源、光纖和光譜儀(QE6500,Ocean Optics);電路控制系統采用ARM嵌入式芯片STM32F103核心板作為主控單元,控制全部泵閥的時序操作;海水樣品和流通池利用恒溫水浴(Julabo)保持恒溫。
配制濃度為1 mmol/kg的間甲酚紫鈉鹽(SigmaAldrich)溶液,加入NaCl使其濃度達到0.7 mol/kg(離子強度為0.7)。
2.3實驗流程
測量開始前,利用恒溫水浴將海水樣品以及流通池保持25℃恒溫;LED燈開啟預熱約10 min; 打開光譜儀,積分時間設置為10 ms, 扣除暗光譜基線。
測量時,首先三通閥處于常開狀態,開啟蠕動泵,流速約為8 mL/min,海水樣品進入管路和流通池,多余的樣品自廢液口流出,光譜儀記錄光強譜線作為空白海水光強(I0);三通閥常閉端打開,常開端關閉,注射泵脈沖一次將20 μL指示劑泵入流路中后,三通閥處于常開狀態,開啟蠕動泵,海水推動指示劑在管路和流通池內流動混合,連接兩位三通閥和流通池的管路呈螺旋狀以便于兩者的混合,光譜儀測量混合溶液光強(I)并計算434, 487.6和578 nm吸光度A434, A487.6和A578(A=-lg(I/I0))。測量過程用時約1.5 min。
將混合過程中測得的一系列吸光度稻荽入公式(2), (3)和(4)中,結合溫度、鹽度計算pH值。本實驗利用指示劑稀釋過程中間甲酚紫濃度和混合溶液pH值的變化推算海水pH值。將吸光度值在0.3~0.7之間的A487.6和pH值進行線性擬合,487.6 nm為間甲酚紫酸態和堿態的等吸收波長,可以指示間甲酚紫濃度,A487.6=0時的pH值即為間甲酚紫濃度=0時的海水pH值。
本系統測量得到的是25℃下海水pH值,結合碳酸鹽體系參數的互算關系,可以獲得采樣時現場溫度下的海水pH值[2,16,17]。
3結果與討論
3.1實驗裝置優化
3.1.1光源光源為LED白光燈,通過測量434, 487.6和578 nm波長的吸光度計算pH值。光度法手工測量海水pH值的方法[18]中同時測定了指示劑不吸收波長730 nm的吸光度,用于校正流通池位置變化引起的測量誤差。在本測量系統中光源穩定,由光強波動引起的吸光度誤差在0.001范圍內,并且流通池的位置固定,因此無需測量730 nm波長處的吸光度。
3.1.2流通池常用的流通池有“Z”型流通池[10]以及石英管狀流通池[15,17]。本裝置前期使用了光程2 cm的“Z”型流通池,該類型流通池流路管徑較小,在實驗中發現流路轉角處易積存氣泡,從而導致吸光度誤差較大。因而本裝置采用定制石英管狀流通池,流路內徑為5 mm,在海水流動過程中不易產生氣泡。流通池長度為3 cm,海水推動指示劑在流通池內混合,指示劑注入管路后,434, 487.6和578 nm波長處吸光度的變化如圖2所示。流通池外有水浴套管連接循環水浴,可保持流通池內海水樣品恒溫。
3.1.3光V儀
光譜儀輸入信號通過16位的A/D進行轉換,波長測量范圍為200~980 nm,狹縫為10 μm。指示劑摩爾吸收系數比值(ei)與測量體系有關。文獻中報道的ei值是由分辨率小于2 nm的臺式分光光度計測量得出,本實驗的光譜儀選擇10 μm狹縫,波長分辨率為1 nm,確保摩爾吸收系數比值數據引用的準確性。
光譜儀積分時間為8 ms~15 min,為了精確記錄海水和指示劑混合過程中吸光度變化,積分時間設為10 ms。
3.1.4指示劑干擾校正常用的方法是首先進行指示劑干擾校正實驗,即選取一系列不同pH值的海水,通過再次加入指示劑的方法得出吸光度比值R的校正公式,在實際測量中利用R的校正公式得出海水pH值, 手工法和一些自動測量系統均使用該方法[17,18]。但是這種方法過程復雜,并且重新配制指示劑時,還需要再次進行實驗得到與之匹配的校正公式。
利用指示劑稀釋時的濃度變化校正指示劑干擾,最早應用于SAMI傳感器[10],該方法很大程度上簡化了工作程序,提高了校正的準確性,本裝置針對所搭建的測量系統對校正方法做了改進。在實驗中發現,過大或過小的吸光度值都會影響測量的準確性,因此在本裝置中利用0.3~0.7的A487.6值與pH值進行線性擬合。由于該測量體系在每次pH值測量時均進行指示劑干擾校正,因此對指示劑的濃度和pH值精度要求不高。實驗證明,利用pH=7.4和pH=7.7的指示劑在該測量裝置中測定統一海水樣品,結果僅相差0.0012。
3.1.5指示劑濃度
由于計算公式中R為吸光度比值,因此海水pH值的大小并不取決于指示劑濃度,經過校正后計算得出的pH值與指示劑濃度無關。在吸光度測量過程中,A487.6吸光度峰值高于0.8,A578的吸光度可達到1.5,過高的吸光度可能會影響pH值和指示劑濃度的線性關系,因此1 mmol/kg的指示劑濃度較為適合,指示劑濃度不宜過大。
3.2精密度與準確度
3.2.1精密度取青島棧橋附近海水樣品進行pH值測量。在指示劑不斷被稀釋吸光度減小的過程中,將 A487.6值與計算得出的pH值做線性回歸(圖3),圖3中所示海水樣品的pH=7.939。光度法測量海水pH值的精密度用標準偏差(SD)表示,多次測量該海水樣品,精密度為0.0013(n=14)。
計算殘差ΔpH值,即指示劑稀釋過程中pH值相對于線性擬合后pH值的差值(圖4),ΔpH值在-0.003~0.003范圍內,大部分處于-0.002~0.002之間。
采集了青島沙子口、石老人、中苑碼頭附近海水,所測得pH值分別為8.031,7.926和7.985,測量精密度均可達到約0.001的水平。
3.2.2準確度
光度法測定的海水pH值為總氫離子標度。以A. Dickson(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提供的基于總氫離子刻度的Tris緩沖溶液(BATCH #T27)作為標準物質,檢驗本方法的測量準確度,該Tris緩沖溶液的pH值的偏差在0.002以內,在25℃時pH=8.0935。利用本實驗裝置測量Tris緩沖溶液,所測結果與標準值的偏差為+0.0059。
本實驗采用的是未經提純的間甲酚紫指示劑。有研究表明,未經提純的不同品牌或不同批次的間甲酚紫指示劑存在系統誤差,會導致pH值測量偏差高達0.01[19]。對指示劑進行純化可以消除該誤差,目前已有文獻報道了指示劑的純化研究工作,并對指示劑的相關參數做了重新測定[20~22]。使用純化后的指示劑是光度法測量海水pH值的趨勢。
4結 論
相對于手工方法,本系統的測量環境較為封閉,測量速度快,無需另外進行指示劑校正的實驗,并且有較高的精密度和準確度,適合于在實驗室和調查船中對批量海水進行測量,可為基于光度法的高精度海水pH值傳感器的研制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持。
References
1Doney S C, Fabry V J, Feely R A, Kleypas J A. Annu. Rev. Mar. Sci., 2009, 1: 169-192
2Tynan E, Clarke J S, Humphreys M P, RibasRibas M, Esposito M, Rérolle V M C, Schlosser C, Thorpe S E, Tyrrell T, Achterberg E P. DeepSea Res. Part Ⅱ, 2016, 127: 7-27
3Feely R A, Doney S C, Cooley S R. Oceanography, 2009, 22: 36-47
4Fabry V J, Seibel B A, Feely R A, Orr J C. Mar. Sci., 2008, 65: 414-432
5Feely R A, Alin S R, Carter B, Bednarek N, Hales B, Chan F, Hill T M, Gaylord B, Sanford E, Byrne R H, Sabine C L, Greeley D, Juranek L. Estuar. Coast. Shelf Sci., 2016, 183: 260-270
6Rérolle V M C, Floquet C F A, Mowlem M C, Bellerby R R G J, Connelly D P, Achterberg E P. TRACTrend Analy. Chem., 2012, 40: 146-157
7Millero F J. Chem. Rev., 2007, 107: 308-341
8Guo X H, Wong G T F. Deep-Sea Res. Part Ⅱ, 2015, 117: 119-130
9Reggiani E R, King A L, Norli M, Jaccard P, Srensen K, Bellerby R G J. J. Mar. Syst., 2016, 162: 29-36
10Seidel M P, DeGrandpre M D, Dickson A G. Mar. Chem., 2008, 109(12): 18-28
11YANG Bo. Development of High Precision Seawater Measurement System. Xiamen: Xiamen University, 2010: 62
波. 高精度海水pH值測定系統的研制. 廈門: 廈門大學, 2010: 62
12Liu X W, Wang Z A, Byrne R H, Kaltenbacher E A, Bernstein R E. Environ. Sci. Technol., 2006, 40(16): 5036-5044
13Reggiani E R, King A L, Norli M, Jaccard P, Kai S, Bellerby R G J. J. Mar. Syst., 2016, 162: 29-36
14Bellerby R G J, Olsen A, Johannessen T, Croot P. Talanta, 2002, 56(1): 61-69
15Friis K, Krtzinger A, Wallace D W R. Limnol. Oceanogr. Methods, 2004, 2: 126-136
16Aβmann S, Frank C, Kortzinger A. Ocean Sci., 2011, 7: 597-607
17Rérolle V M C, Floquet C F A, Harris A K, Mowlem M C, Bellerby R R G J, Achterberg E P. Anal. Chim. Acta, 2013, 786(5): 124-131
18Dickson A G, Sabine C L. Guide to Best Practices for Ocean CO2 Measurements. Pices Special Publication 3, 2007: 191
19Yao W S, Liu X W, Byrne R H. Mar. Chem., 2007, 107(2): 167-172
20Liu X W, Patsavas M C, Byrne R H. Environ. Sci. Technol., 2011, 45: 4862-4868
21Patsavas M C, Byrne R H, Liu X W. Mar. Chem., 2013, 155: 158-164
22Soli A L, Pav B J, Byrne R H. Mar. Chem., 2013, 157: 162-169
篇8
1.1從課程理念的改變上看,《生物課標》相對于高中生物教學大綱,具有跨越性的變化,無論是義務教育還是《生物課標》中,都把"提高生物科學素養"作為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以往的教學大綱都沒有這樣明確的提法。在《生物課標》中,把"提高生物科學素養"這一課程理念轉化為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并強調"課程具體目標中的三個維度在課程實施中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這顯然是說它們是相互聯系、互補、不可偏廢的,即科學素養,那么 "提高生物科學素養"理念下的生物課程對生物學教師具有新的角色定位,教師的任務不是講授,而是運用新的教學策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多方面的幫助。新課程改革呼喚新型老師,要做好師生互動,做到有聲有色的教學。有聲:即能了解學生心聲,經常給學生掌聲,上課活動有笑聲。有色:即教學內容有彩色,教學方法有特色,學生學習有起色。
1.2從課程結構的總體設計來看,高中生物課程與其他自然科學課程同屬科學領域,而且在必修部分的學分分配上和理、化、地等同。這一方面有利于我國科學教育中長期存在的重理化、輕生地的狀況的改變,使生物科學教育恢復應有的地位和尊嚴;另一方面對生物學教師發出的明確信息是:你是一名科學課程的教師,應該按照科學課程的教育規律來組織教學。為此,教師應該特別注重生物學中的科學發現史,讓他們嘗試著以科學家的視角進行思維,從而對生命科學的內在規律有更深層次的認識,也有利于培養和提高他們的生物科學素養。例如:關于孟德爾遺傳定律的發現過程、光合作用的發現史和生長素的發現過程的教學內容等。
2.加強綜合教學,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2.1加強學科間知識聯系,培養學生學科間綜合能力生物學與化學、物理等學科知識互相滲透,聯系密切。在現行高中生物教材中與化學相關的知識點有30 處,與物理相關的知識點有15 處,與地理相關的知識點有16 處。首先,教師應認真鉆研教材,開拓思路,全面掌握與教學內容相關的邊緣學科知識點,拓展不同學科知識點之間的滲透和延伸,把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貫穿到日常教學中。其次,教師應有意識地啟發引導學生運用所掌握的生物學知識去解決其它學科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從而達到培養鍛煉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和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2加強實驗綜合教學,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在實驗教學中,更應加強生物、化學和物理三科知識的綜合滲透。生物實驗本身就是運用化學、物理方法驗證、研究生命活動現象和原理的過程,如新教材中"生物組織中可溶性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堅定實驗",其實驗原理就是依據三類化合物的顏色反應的化學反應原理設計的。
3.通過有效的課堂提問提高教學的效果
課堂提問,可以檢查學生對已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啟發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掌握學習重點、難點,及時調整教學進程,使課堂按預先設計好的路子進行,活躍課堂氣氛,增進師生間的感情,促進課堂教學的和諧發展。所以好的課堂提問對教學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教師提出問題,啟迪學生思維,是啟發式教學的主要手段,也是聯系師生雙邊活動的一條重要紐帶。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談到問的重要性時,曾風趣地說:"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可見,在教學中,問很重要,也有藝術性。問題設置要難易適中,面向全體,啟發誘導性強,能夠搭建學生的實際經驗到學科知識的橋梁,實現兩者之間的自然過渡,如"絕大多數酶是蛋白質,那么組成酶的基本單位是什么?合成場所在哪里?"、"植物葉肉細胞含有葉綠體和線粒體,能否用于同時觀察兩者的實驗?"、"從哪幾個方面區分生長素和生長激素?"等等。對學生的回答,教師要注意傾聽,給以適當的鼓勵、表揚,使其有成就感。答錯,要給予必要的疏導,讓大家都來參與,使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進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4.通過課堂反饋練習提高教學的效果
練習到位,當堂檢測、鞏固課堂教學效果,是提高生物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手段。課堂練習題的提前設計和課堂上的靈活使用,能當堂檢測,鞏固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可以據此調整教學節奏,及時進行矯正教學等。這對確保生物課堂教學優質、高效十分必要。例如,講解遺傳時,有四種育種方式——雜交育種、誘變育種、單倍體育種、多倍體育種,四種育種方式應用的是不同的原理,單個記憶很容易混淆,列表對比這四種育種方式,構建起育種的知識網絡,請學生辨別或做一些練習進行分析等,牢固掌握;再如細胞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學生非常容易混淆,教學過程中非常有必要進行當堂檢測和鞏固練習,用曲線的形式分析二者的相同和不同。
篇9
社會生活追求和諧,其實整個生物界,每個生命體無時無刻不在追求著這一目標。在生物學中,我們將這一過程稱為反饋,即:在一個系統中,系統本身的工作效果,反過來又作為信息調節該系統的工作,這種調節方式叫做反饋調節。而反饋又分為正反饋和負反饋,具體來說——負反饋:反饋信息與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反,因而可以糾正控制信息的效應。負反饋調節的主要意義在于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穩定,在生態系統中也普遍存在,它是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的基礎。正反饋:反饋信息不是制約控制部分的活動,而是促進與加強控制部分的活動。正反饋的意義在于使生理過程不斷加強,直至最終完成生理功能。
生物與環境中常見的負反饋有:血糖平衡調節,甲狀腺激素調節,生物之間的捕食關系,生態系統的穩定等。生物與環境中常見的正反饋有:排便、排尿、、分娩、血液凝固,環境污染,生態失調等。通俗的說,我們可以認為負反饋追求的是一種平衡和穩定,是一種抑制的過程,而正反饋導致的是一種極端,是一種促進的過程。相比之下,負反饋的重要性遠大于正反饋,一是因為它在生理活動中的數量大,涉及面廣;二是它不斷“糾正”控制信息,從而在維持生物體和生態穩態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下面,列舉幾個典型的試題進行解析體驗。
一、人體內環境穩態調節
(2011年安徽卷)人體內環境的穩態受神經和體液因素調節。請據圖回答:
(1)某人一次性飲1000mL清水,1h內尿量顯著增加,這是由于_______降低,對相關感受器刺激導致下丘腦神經內分泌細胞產生的神經沖動減少,其軸突末梢釋放的_______,降低了腎小管和集合管對水的____,使水重吸收減少。飲水1h后,通過圖中a所示的_______調節機制,尿量逐漸恢復正常。
(2)在劇烈運動狀態下,體內會啟動一些列調節機制,其中支配腎上腺髓質的內臟神經興奮增強,其末梢內_______釋放的神經遞質與腎上腺髓質細胞膜上的______結合,導致腎上腺素分泌增多,從而促進_______分解,抑制______分泌,引起血糖濃度升高,以滿足運動時能量需要。
答案:(1)細胞外液滲透壓;抗利尿激素減少;通透性;負反饋
(2)突觸小泡;特異性受體;肝糖原;胰島素
解析:考察神經體液調節。
(1)一次性飲水過多,細胞外液滲透壓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減少,降低了腎小管和集合管對水的通透性,尿量增加。機體通過負反饋調節維持內環境相對穩定。
(2)神經遞質只存在于突觸前膜的突觸小泡中,作用于突觸后膜上特異性受體。腎上腺素促進肝糖原分解,抑制胰島素分泌,引起血糖濃度升高。
二、生態系統物質循環調節
下圖為生態系統碳循環示意圖,其中甲、乙、丙表示生態系統中的三種成分。
請據圖回答:
A.生態系統的碳循環是指碳元素在_______之間不斷循環的過程。
B.X與甲中圖示生物類群的能量來源不同,X代表的生物為______;
Y的細胞結構與丙中圖示生物不同,Y的細胞結構最主要的特點是______。
C.大氣中的CO2在甲中圖示的______處(在a-d中選擇)合成有機物;含碳有機物在甲中圖示的______處(在a-d中選擇)可以分解為CO2。
D.化石燃料除燃燒外,還可以通過________途徑產生CO2。
答案:(1)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
(2)化能自養細菌(或硝化細菌等);有核膜包圍的細胞核
(3)c;a和b
(4)微生物的分解
三、生態系統組成成分的營養關系調節
(2012安徽T30Ⅱ)某棄耕地的主要食物鏈由植物田鼠鼬構成。生態學家對此食物鏈能量流動進行研究,結果如下表,單位是J/(hm2·a)。
(1)能量從田鼠傳遞到鼬的效率是_______。
(2)在研究能量流動時,可通過標重捕法調鼠種群密度。在1hm2范圍內,第一次捕獲標記40只田鼠,第二次捕獲30只,其中有標記的15只。該種群密度是____只/hm2。若標記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則會導致種群密度估算結果______。
(3)田鼠和鼬都是恒溫動物,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5%用于___ ___,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熱能形式散失。
(4)鼬能夠依據田鼠留下的氣味去獵捕后者,田鼠同樣也能夠依據鼬的氣味或行為躲避獵捕??梢姡畔⒛軌騙______,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
答案:(1)3%;(2)80只/hm2;偏高;(3)生長發育繁殖;(4)調節種間關系。
解析:
(1)能量從田鼠傳遞到鼬的效率是(2.25×107)÷(7.50×108)=3%。
(2)40×30÷15=80只/hm2。該種群密度是80只/hm2。若標記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則會導致種群密度估算結果偏高。
(3)田鼠和鼬都是恒溫動物,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5%用于生長發育繁殖,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熱能的形式散失。
(4)信息傳遞的功能:信息能夠調節種間關系,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
四、生物與環境之間平衡的調節
(2010年四川卷·30Ⅱ)某石質海灘的潮間帶由大小不一的水坑和水坑間的凸出基質兩類環境組成,主要生長著滸苔、角叉苔等海藻和濱螺、岸蟹等動物。岸蟹主要以濱螺等小動物為食,其主要天敵是海鷗。
(1)有人選擇大小、深度等相似的兩個自然水坑(A、B),把B坑中的全部濱螺(233只)捉出,移入幾乎無濱螺的A坑,研究濱螺對海藻及岸蟹種群的影響,結果如圖所示。
①圖A中滸苔數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從種間關系角度看,滸苔和角叉苔是_____關系。
②水坑中岸蟹種群密度與____海藻的種群相對數量呈正相關。研究發現,此種海藻占優勢的環境有利于岸蟹躲避天敵;而另一種海藻占優勢的環境則相反。請據此解釋B坑中的濱螺在移出前數量較多的原因______。
③本研究涉及到的生物構成的最長食物鏈為_________。
(2)通過對水坑和凸出基質這兩類微型生態系統中濱螺密度和海藻物種數的調查,繪制成圖C。
①在濱螺極稀少的情況下,如果要最大限度地保護生物多樣性,需要優先保護的是______生態系統,這種保護措施屬于______。
②當濱螺密度長期保持在100~200只/m2時,_____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較高。
解析:
本題考查生態學相關知識和考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從圖A中可以看出,移入濱螺后,滸苔數量下降,因此應是被濱螺捕食。滸苔和角叉苔同為藻類,且圖中滸苔數量下降后,角叉苔數量上升,因此二者為競爭關系。再綜合圖B可知,水坑中岸蟹種群密度與滸苔的種群相對數量呈正相關。滸苔占優勢的環境有利于岸蟹躲避天敵,因而B坑中的濱螺在移出前,滸苔較少,不利于岸蟹躲避天敵,岸蟹被大量捕食,因而岸蟹數量較少,岸蟹數量少,對濱螺捕食少,因而濱螺較多。綜合上述可知最長的食物鏈為:滸苔濱螺岸蟹海鷗。分析圖C可知,在濱螺極稀少的情況下,凸出基質生態系統中海藻物種數多,因此需要優先保護的是凸出基質生態系統,這種保護措施屬于就地保護。當濱螺密度長期保持在100~200只/m2時,水坑生態系統的海藻物種數多,抵抗力穩定性較高。
答案:(1)①被濱螺捕食;競爭;②滸苔;B坑滸苔較少,不利于岸蟹躲避天敵,岸蟹被大量捕食,因而岸蟹數量較少,岸蟹數量少,對濱螺捕食少,因而濱螺較多;③滸苔-濱螺-岸蟹-海鷗;(2)①凸出基質;就地保護;②水坑。
總結
分析近幾年各省的高考試卷,我們可以從中發現,調節平衡問題幾乎每年必考,尤其是動物體和人體的穩態調節方面更是考試的熱點。題目往往以信息題的形式展現,附上圖示或表格等,而且相比以前更注重解決實際問題,更具有有實效性,充分體現了新課改的要求。建議學生在做題時,一定要花足夠的時間去審題,不要被復雜多變的題目表述所迷惑,因為無論題目怎么變化,真正需要學生解答的往往只是教材上的基礎原理。以教材為本,多見識些新鮮的題目,合理分配做題時間,必然能在高考做題時游刃有余。
【參考文獻】
[1] 陳閱增.《普通生物學》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必修3:穩態與環境》,人民教育出版社.
[3]《生物學通報》,2003年第3期.
篇10
關鍵詞:林地利用數量;碳匯效率;數據包絡分析法;杭州市
中圖分類號 S718.55;F30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3-22-06
Measure and Empirical on the Carbon Sinks Efficiency of Regional Forestland Use Quantity
Long Fei et al.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School,Zhejiang A&F University,Hangzhou 311300,China)
Abstract:Take Hangzhou as the example,select C2R-I model based on date envelopment analysis(DEA),which adopt the forestland used in different types as the number of inputs and the total forest carbon sinks as a final output,combined with comprehensivehistorical historal statistics and field calibrati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rbon sinks efficiency of the regional forestland use quantity.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firstl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asure and evaluation of the efficiency of carbon sinks of forestland use quantity is feasible; sencondly,the results show the carbon sink efficiency of the regional forestland use quantity changes with its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is the source of the carbon sequestration efficiency of the regional forestland use quantity;thirdly,the findings of this paper not only gives a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 to the carbon sequestration efficiency of the regional forestland use quantity,but also provides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mode selection of regional low-carbon econom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arbon cycle regulation.
Key words:Forestland use Quantity;Carbon sinks efficiency;Date envelopment analysis(DEA);Hangzhou city
1 引言
森林生態系統是陸地碳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不同的林地利用方式,森林既可以成為固碳的碳吸收匯(如造林和再造林等),也可能成為釋碳的碳排放源(如林地征占、毀林和森林退化等),因此,《京都議定書》(1997)清潔發展機制同意將造林和再造林作為第一承諾期合格的CDM項目,而哥本哈根協議文件(2009)則提出“減少濫伐森林和森林退化引起的碳排放是至關重要的”,有必要通過立即建立包括REDD+在內的機制,為這類舉措提供正面激勵[1]。因此,在已有的研究文獻中,關于林地的有效利用與森林的可持續管理問題一直是國內外學者研究的重點,如Sampson等研究表明如果改變全球6%~30%的森林管理體制可以使碳吸收上升到1.270PgC/a;Fang等根據國家近半個世紀的林業資源清查資料對我國50a來的森林碳匯功能與潛力進行了分析[2],結論顯示,我國自1949-1980年期間,由于林地利用變化而造成的碳源量為0.68PgC,每年的碳釋放量為0.022PgC;Gifford與Guo則對全球不同地區林地利用與森林覆蓋變化而引發的土壤固碳量變化進行了總結,揭示出當自然度高的天然林轉變為自然度低的人工林時,平均土壤碳密度將下降15%左右,如果林地轉化為農用地則平均將下降40%;Murty D的研究則認為[3],當毀林發生而使林地轉為農地,因為有機碳SOC的輸入極大下降而且不斷進行耕作,有機碳SOC的流失最高將達到75%;Soares-Filo等則應用動態模型并將人口和經濟等因素納入到模型中進行分析,預測在基準線情景下毀林肆虐將使亞馬遜流域近40%的森林面積在2050年消失,所造成的碳源量將達到11.7GtCO2e,而且毀林所引發的土地利用結構變化還將使森林土壤中的大量有機碳(SOC)出現流失[4];周廣勝研究發現,毀林引起的CO2釋放約1~2GtC/a;吳建國等通過對寧夏半干旱區的實地觀察表明,山楊(Populus davidiana)與遼東櫟(Prcliaotungensis)等類型的天然次生林如果因毀林而變成農地或草地后,有機碳密度將相繼降低35%與14%,并且有機碳的穩定性也會下降[5]。
綜合這些研究文獻發現,關于林地利用的碳源碳匯變化情況,現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總量的分析方面,而在林地利用變化的碳匯相對效率測度方面目前的研究文獻則很少。碳匯效率可以衡量林地利用結構所實現的碳匯相對變化程度,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碳源碳匯總量等指標過度重視碳增匯作為森林生態效能而忽視其實施過程中作為成本在實現林地有效利用中所導致的結構性不足。在林地利用實踐中,單位林地面積的固碳量、單位森林植被固碳量、單位面積蓄積量等指標設計已經意識到固碳效率(碳匯效率)的存在,在重視提升森林固碳總量的同時又強調林地利用結構合理化的客觀存在。筆者則試圖基于區域的視角,對林地利用結構的碳匯效率進行測度,并以杭州市域為案例展開實證分析,相關的研究成果不僅對區域林地利用結構的碳匯效率研究具有理論貢獻,而且可以從碳循環調控的角度為區域低碳經濟發展的模式選擇與發展戰略提供科學依據。
2 相關概念與研究方法
“碳源匯效應”概念源于環境生態學[6],指某一類型的植被每單位凈初級生產力NPP(Net Primary Productivity)所產生的碳匯量定義為該植被的碳匯效率(carbon sink efficiency,CSE),記為CSE=碳匯量/NPP,后來環境經濟學借用“碳源匯效應”這個概念來指某一類型的單位林地利用面積所產生的固定二氧化碳總量[7],即CSE=固定二氧化碳總量/某一類型的單位林地利用面積。本研究中是指運用DEA計算得到的林地利用數量變化的碳源匯效應。
DEA是以“相對效率”概念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一種多指標投入和多指標產出的決策單元(DMU)相對有效性評價方法?;驹硎菑臎Q策單元中選擇相對效率最高的確定為有效的,其他決策單元與這些有效的決策單元之間的差距決定其相對效率高低。DEA方法的優點在于:(1)DEA是由決策單元(DMU)的輸入輸出權重作為變量,模型采用最優化方法來內定權重,從而避免了確定各指標的權重所帶來的主觀性;(2)假定每個輸入都關聯到一個或多個輸出,而且輸出輸入之間確實存在某種關系,使用DEA方法不必確定這種關系的顯示表達式;(3)采用DEA分析時不必計算綜合投入量和綜合產出量,因而避免了各指標量綱等的不一致性而尋求可度量因素時所帶來的困難[8-10]。運用DEA進行區域林地利用結構的碳匯效率測度思路如下:
設有n個時間序列或截面林地利用結構數據,它們具有相同的m種投入要素(各種類型的林地利用結構)和s種產出要素(固定二氧化碳總量)。DMUj表示第j個決策單元,其投入xi與產出yk可表示為:
[xi=(x1j,x2j,…,xmj)Tyk=(y1j,y2j,…,ysj)T] (1)
式中:xi―DMUj的i類林地利用結構投入矩陣;i―DMUj的林地利用類型數,i=(1,2…m);j―決策單元的個數,j=(1,2…n);yk―DMUj的固定二氧化碳總量產出矩陣;k―DMUj的產出要素種類數,k=(1,2,…s),s=1。設ω和ψ分別是加在m種輸入和s種輸出上的權重,可表示為:
[ω=(ω1,ω2,…,ωm)Tψ=(ψ1,ψ2,…,ψs)T] (2)
式中:ω―m種林地利用結構輸入的權重向量,ω≥0;ψ―s種輸出的權重向量,ψ≥0。用投入產出向量(xi,yk)表示DMUj的活動,則DMUj的總輸入TIj和總輸出TOj分別為:
[TIj=ω1x1j,ω2x2j,…,ωmxmj=xTiωTOj=ψ1y1j,ψ2y2j,…,ψ1y1j=yTkψ] (3)
式中:TIj―DMUj的總輸入矩陣,TOj―DMUj的總輸出矩陣。DEA用總輸入與總輸出之比的大小來衡量林地利用結構的相對碳匯效率。令:
[CASEj=TOjTIj=yTkψxTiω] (4)
式中:CASEj―DMUj土地利用結構的相對碳匯效率指數矩陣。式(4)中,權向量ω和ψ都是待定的。對每一個DMUj,求使CASEj達到最大值的權向量,就得到C2R-I模型([P-])。對每一個DMUj,解下式極大化問題:
[maxyTkψxTiω=CASEjs.t.yTkψxTiω≤1] ([P-]) (5)
[若令φ=TIxTiω,則(5)轉化為:maxyTkφψ=CASEjs.t.yTkφψ≤1] (6)
線性規劃(6)的解稱為DMUj的最佳權向量,它們是使DMUj的效率值CASEj達到最大值的權向量。為了便于檢驗DEA的有效性,一般考慮式(6)的對偶模型的等式形式:
[θ?j=minθθj,λjs.t.j=1nλjxij+s-i=θxi,j=1nλjykij-s+k=ykλj≥0,s-i≥0,s+k≥0] (7)
式中:θ*j―DMUj碳匯效率指數,無量綱;λj―特征值;s-i―未投入利用的第i類林地結構變量數值;s+k―固碳總量產出不足的變量數值。設公式(7)的一組最優解為(θ*j,λ*,s-,s+),林地利用結構碳匯效率的DEA評價標準為:若θ*j=1,則稱DMUj為弱DEA有效,此類情況可能存在某類林地未全部投入利用或固碳總量未達到最大情景;當θ*j=1,且s-=s+=0,即各類林地資源全部投入使用,固碳總量達到最大,則稱DMUj為DEA有效;若θ*j
3 實證研究
3.1 研究區概況 杭州市位于東經118°21′~120°30′、北緯29°11′~30°33′,處于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植被帶,森林資源豐富,在“十一五”期間,杭州市以建設國家森林城市和全國生態文明城市為契機,在營造優良的生態環境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至“十一五”末,全市林地面積達到116.91萬hm2,森林面積108.45萬hm2。活立木總蓄積量4 349.72萬m3,森林蓄積量4 224.02萬m3。森林覆蓋率64.44%,固定CO2總量1 087 500t,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名列首位。杭州市目前已經擁有我國首個碳匯林業實驗區(臨安),經國家批準的CDM項目溫室氣體減排額居全國其他城市前列,這些政策和項目的實施必將帶來杭州市域林地數量的新一輪大調整,如何對此調整過程所引發的杭州市域森林碳源碳匯變化效應進行科學有效的測度,以實現杭州市域碳匯林業發展的“可計量、可監測、可核查”三可目標,開展相關的基礎研究已迫在眉睫。
3.2 樣本與指標選擇 為了分析杭州市域林地利用結構的碳匯效率變化,并進行橫向和縱向的比較,以杭州市全市8個縣市區2008-2010年林地利用結構為評價單元(DMU),評價單元(DMU)共計為8×3=24,即24個評價單元(DMU)。林地利用結構輸入指標主要根據IPCC指南框架和IPCC-GPG-LULUCF對林地利用類型的定義[11],把杭州市域的林地利用結構分為造林與再造林、森林管理和森林采伐等3個主要指標;為與作為投入變量的林地利用結構指標相銜接,森林固碳總量輸出指標采用造林再造林、森林管理和森林采伐3類林地利用類型的二氧化碳固定碳總和表示,因此,在DEA分析過程中,產出項個數將只有1項,即3種類型林地利用所導致的“森林固碳總量”,這樣“投入項個數+產出項個數=4”,而4
表1 林地利用結構碳匯效率測度投入與產出指標
[指標類型\&指標名稱\&指標說明\&投入指標\&造林與再造林\&造林與再造林指新增或恢復森林覆蓋與林地利用的活動。本文指造林與再造林的面積(單位:hm2)\&森林管理\&森林管理指為實現森林相關的生態(包括生物多樣性)、經濟和社會功能而采取的作業過程。本文指實施森林管理的面積(單位:hm2)\&森林采伐\&森林采伐指以提高林分郁閉度的各種形式的間伐或主伐數量。本文指森林采伐的材積量(單位:10km3)\&產出指標\&造林和再造林固碳量\&造林林種的碳吸收量加上造林再造林土壤碳儲量總和\&森林管理固碳量\&森林管理活動碳吸收匯扣除森林管理碳排放的凈增量\&森林采伐固碳量\&林分郁閉度提高的新增固碳量\&]
注:以上投入產出指標之間的關聯度驗證參文獻[18],各指標的數據來源與計算方法見本文3.3部分論述。
3.3 數據來源與計算方法
3.3.1 林地利用數量變化數據 如上所述,林地利用數量輸入指標主要根據IPCC指南框架和IPCC-GPG-LULUCF對林地利用類型的定義,把杭州市域的林地利用結構分為造林與再造林、森林管理和森林采伐等3個主要指標,然后對不同類型林地利用的面積和蓄積量數據、森林管理的活動和水平數據等進行分類統計和核算,主要數據來源于《杭州市統計年鑒》以及杭州市相關森林資源清查與統計資料數據和有關研究報告,同時參考《全國森林資源統計》、《中國森林資源清查》、《中國林業統計年鑒》、《浙江省統計年鑒》進行數據的修改與修正計算;對森林蓄積量、森林年生長量、森林年消耗量(如森林采伐量、森林枯損量)等參數的計量參照《全國森林資源統計》和《中國林業統計年鑒》的相關標準,結合杭州市域不同地區的實地抽樣校驗進行修正;最終計算出杭州市域2008-2010年連續3a的林地利用結構指標如表2所示。
3.3.2 森林固碳總量數據 為與作為投入變量的林地利用數量指標相銜接,森林固碳總量輸出指標采用造林與再造林、森林管理和森林采伐3類林地利用類型的二氧化碳固定碳總和表示(見表2),基本數據來源于2008、2009與2010年的《杭州市森林資源與生態狀況公告》,所采用的固碳總量計算方法如下:
[ΔTCStock=it(ΔCStocki,t+ΔFMCStocki,t+DOStocki,t)] (8)
式中,TCStock表示森林固碳總量,CStockit表示造林和再造林固碳量,FMCStockit為森林管理固碳量;DOStockit為森林采伐固碳量,i為不同地區,t為目標年。各固碳量指標具體計算方法如下[18]:
(1)造林和再造林固碳量(CStockit)計算。根據現有可以獲得的數據,造林和再造林地的分類數據缺乏,因此很難將造林和再造林區分開,同時由于對造林和再造林碳吸收的估算方法相似,因此,《公告》中不區分造林和再造林,而將其合二為一,統稱造林。計算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不同造林林種的碳吸收量計算。由于不同林種(用材林、防護林、經濟林、薪炭林、竹林)的碳吸收量也有很大的不同,根據IPCC指南,《公告》中采用生物量轉換因子法(biomass expansion factor,BEF)計量造林再造林碳儲量變化;另一方面是造林再造林土壤碳儲量計算。這部分計算參照造林的土壤類型面積和土壤有機碳密度來計算,再利用造林后土壤碳變化系數進行修正。計量公式如下:
[ΔCStockit=ΔCStockALB,it+ΔCStockSOC,it] (9)
式中:CStockALBit為第i地區t年所造林分活生物質碳儲量的變化,CStockSOCit為第i地區t年所造林分土壤有機碳儲量的變化。
(2)森林管理固碳量(FMCStockit)計算。根據UNFCCC對森林管理的定義,森林管理是一個林地利用和作業系統,其目的是可持續地實現森林相關的生態(包括生物多樣性)、經濟和社會功能。計算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森林管理活動碳吸收匯計算;另一方面是森林管理的碳排放計算。計算公式如下:
[ΔFMCStockit=FMUptakeit-FMEmissionit] (10)
式中: FMUptakeit和FMEmissionit分別為i地區森林管理在t年時的碳吸收(生長)和排放(收獲)。
[FMUptakeit=Ait×Vit×VGRit×BEFi×WDi×CFi] (11)
式中:Ait為i地區森林管理在t年時符合森林管理活動的面積(hm2),Vit為i地區森林管理在t年時的林分單位面積蓄積量(m3/hm2),VGRit為i地區森林管理在t年時的林分蓄積生長率(%),BEFi為i地區樹干到全林的生物量擴展系數平均值,WDi為i地區平均木材密度(tB/m3),CFi為i地區平均生物量碳密度(tC/tB)。
[FMEmissionit=AEMit×Vit×VCRit×BEFi×WDi×CFi] (12)
式中:VCRit為i地區森林管理在t年時的林分蓄積消耗率(%),其它參數同上。
(3)森林采伐固碳量(DOStockit)計算。其計算公式如下:
[DOStockit=Vit×Ait×BEFi×WDi×CDi+SOCit] (13)
式中:Vit為森林采伐年i地區森林單位平均蓄積量(m3/hm2),Ait為i地區第t年的森林采伐面積(hm2),BEFi為i地區樹干到全林的生物量擴展系數平均值,WDi為i地區平均木材密度(tB/m3),CDi為i地區平均碳含量,SOCit為i地區第t年森林采伐引起的土壤碳貯量變化。
表2 杭州市全市及6個縣市區2008-2010年林地利用結構數據
[市(區,縣)\&年份\&造林再造林(hm2)\&森林管理(hm2)\&森林采伐(×10km3)\&森林固碳總量(Tg)\&森林植被固碳(Tg)\&市區\&2008\&201\&1 249.52\&23.52\&1.03\&0.76\&2009\&187\&1 307.88\&17.95\&1.41\&0.91\&2010\&227\&1 159.86\&18.26\&1.29\&0.71\&蕭山\&2008\&517\&11 029.76\&187.33\&8.73\&2.03\&2009\&681\&11 783.42\&221.27\&10.07\&3.17\&2010\&584\&11 347.69\&198.42\&9.25\&3.02\&
余杭\&2008\&912\&32 136.42\&231.27\&9.86\&2.47\&2009\&934\&28 876.55\&176.39\&7.79\&2.03\&2010\&803\&37 264.13\&254.83\&10.53\&2.99\&
桐廬\&2008\&838\&44 325.50\&122.28\&11.36\&3.54\&2009\&1 049\&43 761.00\&122.97\&12.87\&3.67\&2010\&690\&41 949.00\&145.21\&13.39\&3.81\&
淳安\&2008\&574\&18 770.14\&299.47\&27.86\&8.67\&2009\&720\&11 175.10\&436.27\&31.58\&9.00\&2010\&298\&10 746.70\&562.72\&32.84\&9.34\&
建德\&2008\&460\&10 546.91\&251.73\&14.98\&4.66\&2009\&451\&98 34.91\&225.53\&16.98\&4.84\&2010\&673\&7 268.00\&47.41\&17.66\&5.02\&
富陽\&2008\&490\&582.00\&180.04\&9.93\&3.09\&2009\&1 479\&1 486.00\&228.14\&11.25\&3.21\&2010\&584\&3 144.00\&212.77\&11.70\&3.33\&
臨安\&2008\&522\&4 415.90\&458.63\&20.70\&6.45\&2009\&486\&4 437.90\&458.09\&23.46\&6.69\&2010\&1 004\&3 325.00\&461.67\&24.40\&6.93\&]
注:“森林植被固碳量”為“森林固碳總量”的補充說明指標。
4 實證結果與驅動因素分析
4.1 杭州市域林地利用數量變化的碳源匯效應計算 研究以DEA-Solver Pro 6.0為計算操作平臺,選擇C2R-I模型對所收集的數據進行計算,計算過程如下:(1)杭州市全市及6個縣市區的時間序列樣本,包括杭州市全市及6個縣市區的時間序列數據和截面數據;(2)杭州市全市及6個縣市區2008年樣本、杭州市全市及6個縣市區2009年樣本、杭州市全市及6個縣市區2010年樣本分別組合計算。
這里,將杭州市全市與其所屬縣市區納入同一模型進行比較的依據是根據魏權齡和王佳麗的論述,DEA既可以選用同級區域比較,亦可用于不同級區域比較,如果決策單元(DMU)之間存在包含關系,則可以相互驗證其同質性與有效性[9-10]。通過以上計算過程得到杭州市全市及6個縣市區2008-2010年林地利用結構的碳匯效率,如表3所示。
表3 杭州市全市及6個縣市區2008-2010年林地利用數量變化的碳源匯效應指數
[市
(區、縣)\&θ*j\&s-\&s+\& 造林再造林 \& 森林管理 \& 森林采伐 \&2008\&2009\&2010\&2008\&2009\&2010\&2008\&2009\&2010\&2008\&2009\&2010\&2008\&2009\&2010\&市區\&0.77\&0.79\&0.87\&0.08\&0.02\&0\&0.13\&0.41\&0.09\&1.22\&1.01\&0.55\&0.37\&0.71\&0.22\&蕭山\&0.43\&0.39\&0.51\&0\&0\&0\&0.11\&0.07\&0\&0.07\&0.01\&0.32\&0.41\&0.39\&0.55\&余杭\&0.22\&0.31\&0.27\&0\&0\&0.03\&0.09\&0.12\&0.01\&0.14\&0.26\&0.09\&032\&0.51\&0.47\&桐廬\&082\&0.63\&1\&0\&0.09\&0\&0\&0\&0.05\&3.78\&7.01\&0\&0.42\&0.19\&0\&淳安\&1\&1\&1\&0\&0\&0\&0.11\&0\&0\&0\&0\&0\&0\&0\&0\&建德\&0.89\&1\&0.91\&0.01\&0\&0\&042\&0\&0.17\&2.57\&0\&3.79\&0.77\&0\&051\&富陽\&0.53\&0.66\&0.47\&0.19\&0.07\&0.23\&0.33\&0\&0.72\&7.93\&4.12\&8.17\&1.22\&0.98\&1.01\&臨安\&1\&1\&1\&0\&0.01\&0\&0\&0\&0.02\&0\&0\&0\&0\&0\&0\&]注:2008、2009和2010年s+值分別為表中值×10-6、×10-6和×10-6,因此,s+可近似為零。
4.2 影響杭州市域林地利用數量變化碳源匯效應的驅動因素分析
4.2.1 杭州市域林地利用結構的碳匯效率發展不平衡,市縣區之間相差較大 除杭州市總是DEA有效外,6個市縣區2008、2009和2010年林地利用結構相對有效性比例分別為42.85%、57.14%、57.14%,其中,臨安與淳安總是DEA有效,2009年增加建德、2010年則增加桐廬為DEA有效,顯然,“十一五”期間杭州生態化城市建設目標提高了6個縣市區的有效性比例;2008、2009和2010年,6個縣市區中市區與富陽總是DEA無效,這些無效的縣市區具有一個共同特征,即森林采伐比例明顯偏高,超出為提高林分郁閉度的有效采伐比例,導致二氧化碳固碳量產出不足。此外,部分縣市區市的造林再造林、森林管理與也出現不同程度的冗余(表3),這說明杭州一些縣市區新造林的單位面積森林蓄積量普遍偏低,森林管理對碳密度與森林生物量的提高沒有任何貢獻,這是由于造林再造林、森林管理的碳密度與森林生物量較低所致。
4.2.2 杭州市域中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林地利用結構碳匯效率高于經濟發達地區 從杭州市域的林地結構碳匯效率分析可以看出,經濟欠發達地區(包括臨安、淳安與建德)的林地利用結構碳匯效率相對高于經濟發達地區(包括市區、富陽與桐廬),這一方面與杭州市域森林分布的自然條件有關,即杭州市域的森林資源分布相對集中,西部多,東部少。淳安、臨安、建德是全市森林資源的集中分布區,3縣市森林面積合計與森林蓄積合計分別占全市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的68.88%與75.47%,因此這3縣市是杭州市域乃至整個長三角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屏障和生態產品的重要供給源;但作為林地利用結構的碳匯效率指標,其測算結果主要不是林地資源的總量,而是林地利用變化的相對碳匯效率,因此,這更多的是受經濟因素的影響,杭州市域東部地區經濟發展速度要普遍高于西部地區,經濟快速發展的結果導致大量的林地資源被征占和毀林,根據浙江省征占林地抽查的相關資料[19-20],杭州市域東部縣市區的林地征占和毀林以國家和省級重點工程、開發區、鄉鎮和農村經濟建設征占林地(包括農用地)以及國有企事業單位改變林地用途為主,而林地征占和毀林一旦發生,原有森林所有生物量碳全部排放(不考慮木質林產品碳貯量的變化),因此毀林引起的碳貯量變化將極大地降低東部縣市區林地利用結構的碳匯效率。
4.2.3 杭州市域林地利用結構的碳匯效率目前整體偏低,林地利用結構優化配置與潛力挖掘空間較大 2008、2009與2010年這3a中,杭州市域6個縣市區林地利用結構的碳匯效率僅為52.38%,3a來林地利用結構均有效的縣市區僅有臨安與淳安,其他縣市區則有效性整體偏低,這說明杭州市域目前的林地利用結構仍然存在不合理情況,林地利用結構優化配置可挖掘潛力空間較大,特別是東部縣市區,其經濟通過長時間的快速發展,目前正處于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期,通過有計劃、有步驟地改變經濟發展模式,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改善林地利用結構,在封山育林保護森林碳匯的同時,抓好退耕還林,強化監管,減少林地征占與毀林,減少水土流失,以改善杭州東部縣市區的經濟發展環境;而對西部縣市區,雖然目前林地利用結構的碳匯效率普遍較高,但仍然存在可改善之處,目前主要是加大力度,推進西部林區的林分結構改造,通過全面改造和補植套種的方式,改造低質低效的林分,調整林種、樹種結構,全面提高森林質量和生態效應,拓展林業碳匯功能,從整體上提升林地利用結構的碳匯效率。
5 結論與討論
研究以杭州市域為案例,對我國區域林地利用數量變化的碳源匯效應進行了測度與實證研究,研究結論表明:林地利用數量變化的碳源匯效應評價是可行的,而且區域林地利用結構的碳匯效率變化同其經濟發展水平具有高度的相關性,這說明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是區域林地利用結構碳匯效率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研究結論的科學意義在于:
(1)林地利用結構變化是影響區域碳循環的重要因素,將直接改變其碳儲量和碳通量的過程,從而影響最終的森林碳匯效率。而我國目前眾多地區高速發展的社會經濟背景對其區域的林地利用結構變化影響非常劇烈[21-24],從而為在較短時間尺度內研究林地利用結構變化對其區域碳匯效率影響的過程和機制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本研究成果不僅對區域林地利用結構的碳匯效率研究具有理論貢獻,而且可以從碳循環調控的角度為區域低碳經濟發展的模式選擇與發展戰略提供科學依據,其學術價值與實踐意義不言而喻。
(2)研究在IPCC指南框架下,將區域林地利用結構的碳匯效率評價看成是一個投入產出的過程,通過收集我國區域森林清查數據和歷年的林業統計年鑒中的面積和蓄積量變化數據,并通過收集已發表文獻中有關森林各樹種生物量和生產力數據,獲取林地數量變化的碳匯計量參數,結合實地進行抽樣校驗,最后運用數據包絡分析方法中基于投入導向的C2R-I模型,將林地利用中不同類型的林地利用數量作為投入,將森林固碳總量作為最終產出,對我國區域林地利用結構的碳匯效率進行了測度與實證研究,克服了此類分析在指標確定及指標內涵選取上的隨意性。
(3)利用森林碳匯作用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是世界公認的最經濟有效且最有發展潛力的辦法,其成本大約是減排措施的1/30(陳根長,2005)。我國作為經濟發展大國,目前CO2排放量已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在國際碳減排壓力日趨增大的背景下,我國各地區增匯減排的任務顯得尤為艱巨和迫切。目前我國許多地區正努力制定各種具有地區特色的增匯減排政策,并積極引進國際CDM項目,這些政策和項目的實施必將帶來這些地區林地利用結構的新一輪大調整,如何對此調整過程所引發的區域碳匯效率進行科學有效的測度,以實現我國區域碳匯林業發展的“可計量、可監測、可核查”三可目標,開展相關的基礎研究已迫在眉睫。
參考文獻
[1]IPCC.Volume 4:Agriculture,Forestry and Other Land Uses(AFOLU).2006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M].IPCC/IGES,Hayama,Japan,2006.
[2]Fang J Y,et a1.Changes in Forest Biomass Carbon Storage in China Between 1949 and 1998[J].Science,2001,292:2 320-2 322.
[3]Murty D,Kirschbaum M U F,McMurtrie R E,et a1. Does conversion of forest to agriculturalland change soil carbon and nitrogen?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Global Change Biology,2002,8: 105-123.
[4]Newell,R.G.,Stavins,R.N.Climate change and forest sinks: Factors affecting the costs of carbon sequestration[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00,40: 211-235.
[5]周濤,史培軍.土地利用變化對中國土壤碳儲量變化的間接影響[J].地球科學進展,2006,21(2): 138-143.
[6]Stavins,R.N.,Richards,K.R..The cost of U.S. forest-based carbon sequestration[C].Pew Eemter on Global Climate Change,2005.
[7]Hee,H. S. Forest landscape models,definition,characterization,and classification[J].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08,254:484-498.
[8]劉堅,黃賢金,趙彩艷,等.基于DEA模型的城市土地利用結構效應分析[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05,27(3):330-334.
[9]魏權齡,張倩偉.DEA的非參數規模收益預測方法[J].中國管理科學,2008,16(2): 25-29.
[10]王佳麗,黃賢金,鄭澤慶.區域規劃土地利用結構的相對碳效率評價[J].農業工程學報,2010,26(7):302-306.
[11]UNFCCC.Methodological issues,land-use,land-use change and forestry[C].Submissions from Parties,SBSTA 13th Session,Lyon,2000.
[12]張穎,吳麗莉,蘇帆,等.我國森林碳匯核算的計量模型研究[J].北京林業大學報,2010,32(2):194-200.
[13]葛全勝,戴君虎,何凡能,等.過去300年中國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與碳循環研究[J].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2008,38(2): 197-210.
[14]Huang,Sheng Zhong.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wavelet neural networks of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lgorithm in the performance prediction of centrifugal compressor[J].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1,87:271-276.
[15]Iverson L R,Prasad A M,Matthews S N,et al. Estimating potential habitat for 134 eastern US tree under six climate scenarios[J].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08,254:390-406.
[16]Canadell,J. G.,Raupach,M. R.. Forest management for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J]. Science,2008,320: 1 456-1 457.
[17]Gustafson E J,Lytle D E,Swaty R,et al. Simulating the cumulative effects of multiple forest management strategies on landscape measures of forest sustainability[J].Landscape Ecology,2007,22:141-156.
[18]侯振宏.中國林業活動碳源匯及其潛力研究[D].北京: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2010:41-78.
[19]游和遠,吳次芳,林寧,等.基于數據包絡分析的土地利用生態效率評價[J].農業工程學報,2011,27(3):309-315.
[20]游和遠,吳次芳.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率及其低碳優化[J].自然資源學報,2010,25(11):1 875-1 886.
[21]嵇浩翔,史琰,朱軼梅,等.杭州市不同土地利用類型的樹木生長和碳固存[J].生態學雜志,2011,30(11):2 405-2 412.
[22]陶星名,田光明,王宇峰,等.杭州市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分析[J].經濟地理,2006,26(4):665-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