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循環的重要性范文
時間:2024-04-09 17:57: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碳循環的重要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循環經濟;綜合利用;煤炭企業;義馬煤業
煤炭在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占70%左右,是主要消費能源。但煤炭資源浪費嚴重,人類生存環境受到極大破壞,面臨著資源枯竭和環境污染的嚴峻威脅。這嚴重制約著煤炭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直接影響我國能源安全。循環經濟作為一種協調環境和經濟發展的新形態的經濟,成為煤炭企業未來發展新道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目前我國煤炭循環經濟存在諸多問題即發展循環經濟的動力不足;缺乏發展資金,制約煤炭企業循環經濟進一步發展;發展循環經濟所需的技術支撐體系完備,導致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嚴重;煤炭產業鏈短,資源綜合利用程度較低;中小煤炭企業所占比重較大,市場集中度低,產業間協同度低;安全狀況亟待改善。義煤集團公司作為全國特大型企業,如何順應時代潮流,認真貫徹落實政府部門上級政策精神,促進煤化基礎結構升級轉變發展思路,運轉高效現代制度,調整發展戰略,大力發展煤炭循環經濟成為接下來的工作重點。
一、義煤集團發展循環經濟的背景
義煤集團公司是全國特大型企業,注冊資本24.7億元,與河南煤化集團合并成立河南能源化工集團后進入世界500強企業序列。礦井主要分布在義馬、陜澠、新安、宜洛、鞏義、青海和山西,共7個煤田。近年來,“十二五”規劃綱要指出中國要走節約能源,發展循環經濟,推廣低碳技術,促進社會發展與人口、能源和環境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并要求推進循環型生產方式,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體系,推動再生資源利用產業化。、發展循環經濟已經成為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戰略和國家制定經濟政策的重要依據。公司在有關部委和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義煤集團認真貫徹落實上級政策精神,按照“和諧友好科學發展,兩大跨越又好又快;大型集團公司行業聚集,外向拓展相關多元;煤化基礎結構升級,運轉高效現代制度;企業增效職工富裕,本質安全平安“義煤”的總體思路,調整發展戰略,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初步實現了企業、資源、環境和社會的協調發展。
二、義煤集團發展循環經濟的整體思路
義煤集團自成立以來,從礦區發展規劃的確定到項目的開發建設,著眼企業可持續發展,圍繞高起點、高標準,堅持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相協調的原則,按照布局集中、產業集群、資源集約和產業鏈條延伸的發展思路,把發展循環經濟、實施節能減排與礦井設計、施工同時考慮,實現了礦區科學合理布局,使礦區開發建設沿著科學健康的發展規定有序、有力、有效推進。義煤集團發展循環經濟的總體思路:以煤炭開采為基礎,形成了“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回饋式流程,將煤炭的開發到產業的延伸構成一個循環鏈,并按照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利用科技手段構建礦區新的生態經濟體系,實現礦區經濟、生態、社會三種效益的統一。
三、義煤集團發展循環經濟的規劃措施
規劃以科學發展觀為根據,以經濟效益為中心,礦區的主要礦井規劃為高產高效礦井,在滿足規范的前提下適當提高礦井的生產能力。義煤集團從礦區發展規劃的確立到項目的開發建設,始終堅持發展與環境相協調,按照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統籌兼顧,規劃先行,科學布局,避免了“盲目建設、無序開發”和“先污染再治理”的做法,使礦區的開發建設沿著循環經濟的軌道有序、有力、有效推進。
(一)瓦斯開發利用
針對義煤礦區瓦斯儲量豐富、涌出量大、嚴重威脅礦井安全生產的實際,按照以利用促抽采、以抽采保安全、以安全增效益的總體思路,大力實施瓦斯綜合開發利用。根據礦區開發建設情況,義煤集團已在耿村礦、千秋礦、新安礦建成三座瓦斯發電站,總裝機容量5000KW。2015年,共發電2000萬度,利用余熱供暖面積約3萬m2,實現產值800萬元、利潤100萬元,利用瓦斯600萬m3。同時耿村礦還利用瓦斯發電余熱在夏季供冷,實現了電、熱、冷三聯供,為提高瓦斯利用率探索了新途徑。
(二)煤矸石開發利用
一是以煤矸石、煤泥、洗中煤利用為起點,發展電力產業,形成“煤―矸石(煤泥)―電”產業鏈。義煤集團現有矸石山15座,煤矸石累計積存量已達1860多萬噸,占地面積600余畝而且每年新排放煤矸石約160萬噸、煤泥30萬噸、煤灰10萬噸,既占用大量土地,又嚴重污染環境。針對這一難題,義煤集團先后規劃建設了3座煤矸石(煤泥)電廠,總裝機容量148MW,年利用煤矸石、煤泥、洗中煤和劣質煤170萬噸,實現了煤礦固體廢棄物的就地轉化,變廢為寶。二是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發展新型建材,形成“煤—矸石(粉煤灰)—建材”產業鏈。近幾年,義煤集團先后建成了4條年產6000萬標塊矸石磚生產線和1條年產8000萬塊免燒高壓蒸養磚生產線,初步形成了年產3億塊新型建材磚的生產能力。另外,還有3條矸石磚生產線擬建。屆時,義煤集團將達到年產5億標磚的規模,年可利用煤矸石、粉煤灰100多萬噸;真正可實現制磚不用土、燒磚不用煤,與生產同樣數量粘土磚比可節約土地500畝、節約標煤5萬噸以上。同時,利用煤矸石和粉煤灰作為水泥添加料生產普通硅酸鹽水泥,現已形成年產新型干法水泥180萬噸的生產規模,年消耗煤矸石、粉煤灰50萬噸以上。三是對矸石山進行綠化、復墾。對于已自燃的矸石山,如北露天矸石山,進行綠化、復墾。近幾年,選擇對土壤適應性強的刺槐樹在矸石山栽種,先后綠化矸石山2000多畝;在風化程度高、有機質較厚的矸石山上進行復墾造田,計1600多畝。通過對矸石山的綠化、復墾,改善了礦區環境,增加了農業用地,促進了一產發展。
(三)礦井水的綜合利用
目前,義煤集團現有礦井年均涌水量2800m3/h。義煤相繼投資3000多萬元,建設了10座礦井水處理站,加強對礦井水的綜合開發利用。經過處理后的礦井水主要用作:1、工業用水。把躍進礦井水處理后用作躍進綜合利用電廠和躍進2×5萬KW煤泥電廠輔機的冷卻用水,引曹窯礦井水經多級沉淀凈化后作為氧化鋁、鋇鹽廠的工業用水。2、引水上山發展一產。千秋礦把經過處理后的礦井水輸送到山上發展一產,灌溉農田面積2000畝以上。3、生產、生活用水。處理后50%的礦井水回流井下復用。另外還有一部分經生物、化學處理凈化后作為生活用水。對礦井水進行綜合開發利用,減少了對地下水資源的開采,客觀上起到了保護地下水資源的作用。據估算,義煤集團對礦井水的利用率在65%以上,每年利用礦井水1300萬m3,和打水源井相比較,每年可減少支出約2000萬元,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十分顯著。
四、義煤集團發展循環經濟的實施效果
義煤集團不斷提高資源利用率,加強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不斷優化產業發展模式。目前,煤矸石利用率達到90%,瓦斯利用達到70%,沉陷復墾率達到70%,礦井水利用率達到90%;與2014年相比,SO2和COD分別減排50%和21%。
五、結論
盡管義煤集團在循環經濟和節能減排方面做了一些嘗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與兄弟單位和上級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我們堅信在國家有關部委和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地方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義煤集團將會以更開放的思想、更有效的舉措,全面推進特色礦業循環經濟的發展和節能減排水平的提升,實現義煤的戰略轉型,促進企業又好又快發展。
作者:蔣楠 單位:義馬煤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李元.淺談循環經濟對煤炭企業的重要性[J].能源環境保護,2005,04:57-59.
[2]張自敏.煤炭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性及發展模式探討[J].河南科技,2013,02:234.
[3]汪希潔.發展循環經濟實現山西煤炭企業可持續發展[J].經濟師,2013,07:188-189.
篇2
1.1氣候變化對森林生產力的影響目前我國對于樹木的生長狀況和生態功能的發揮水平都是通過森林生產力來衡量的,森林生態力作為一項重要的衡量指標,所以在對未來氣候變化對森林生產力的影響上通過建立生產力模型來進行預測,從模型預測可以看出,在氣候變化后,我國的森林生產力從東南向西北將會呈現遞增的趨勢,而且在氣候變化影響下,樹種變化也較大,其中會以興安落中松其增益為最大,其他一些則為次之。
1.2氣候變化對森林災害的影響隨著氣候的不斷變暖,使水熱區域分布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溫度的升高,可以使植被的生長季節得以延長,對森林生產力的提高具有積極的意義,但氣候的變化也會導致在春季時倒春寒嚴重,從而發生凍害的可能性要大;另外,氣溫的上升,也會導致蒸發量增大,容易發生旱災,而一旦出現旱情,則會導致森林火災的系數上升,不利于森林防火。同時氣候的變化,會使降水的分配產生一定的變化,這樣在一些地方雪災的發生機率則會提高。
2森林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的反饋機制
森林生態系統能夠改變區域小氣候,減少地面長波輻射對大氣的增溫效應。更值得注意的是森林大量吸收大氣中的二氣化碳,成為巨大的碳匯,在全球碳循環與平衡中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為減緩全球變暖、發展低碳經濟作出重要的貢獻。目前森林碳儲量約占全球植被碳儲量的86%以上。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森林生態系統的碳循環與碳蓄積在全球陸地碳循環和氣候變化研究中具有重要意義。森林生態系統與其他生態系統相比,其面積最大,生產力和生物量累積最高。森林在吸收碳的同時也釋放出碳,毀林是碳釋放的主要原因。我國森林覆蓋率從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人工林面積居世界第一,森林的碳匯功能顯著增強。
2.1我國森林生態系統碳循環研究起步較晚,與國外研究相比還存在差距,表現在野外試驗有限、布點密度不足、數據積累時間短、多停留在靜態模型上。因此我國森林碳循環研究應注意以下方面:一是模擬人為活動的影響,一方面分析人為破壞森林生態系統的因素,另一方面分析人類管理或復原森林生態系統的因素;二是充分考慮森林生態系統的代表性和特殊性,有規劃地增加野外觀測點,利用地理信息系統、遙感技術和方法多尺度研究,為模型構建和運行提供工具和數據;三是注重動態模型發展,重視機理研究,碳循環模型與氣候模型相結合,研究氣候變化對碳循環的影響及森林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的反饋機制,為我國制定溫室氣體排放政策提供理論基礎和依據。
2.2森林生態系統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生態系統的結構越復雜、組成越豐富,則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越好,抗干擾能力越強。森林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有較強的自適應性,能夠在一定變化范圍穩定,對氣候變化有相對滯后的特點。然而氣候變化對森林生態系統的影響不容忽視,掌握氣候變化對森林生態系統的影響規律是合理保護、管理、恢復生態系統的關鍵,所以應該加快科研步伐,揭示未來氣候變化對森林生態系統的直接和潛在影響;提前預防,保護瀕危物種,防止有害物種入侵;因地制宜,以恢復為主,建立和保護可以持續發展的森林生態系統;掌握氣候變化對物候的擾動,加強對災害(雪災、火災、凍害、病蟲害)預測預報能力,合理預防。
3結束語
篇3
筆者有幸聽了湖州八中郎莉萍老師執教的一節生態系統復習課《神奇的生態瓶》。課中,郎老師引導學生思維的教學給筆者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以下筆者從對這堂課的感受出發,談談在科學復習課教學中應該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思維。
一、思維基于知識,產生于問題
知識與思維的關系非常密切,“沒有知識經驗就不會有人類的思維活動……知識經驗是以內容的資格參加到思維問題中去的”[2]236。可見,重視學生對于科學知識的把握是必須的,因為這是培養學生科學思維的前提。但是,知識的把握卻又不等于思維的發展,特別是依靠機械地反復強化去鞏固記憶性知識的教學過程,并不能促進學生分析與綜合能力的發展,因為“知識的多少不能成為衡量思維能力強弱的標準”,教學中更為重要的是需要培養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運用和轉化的能力”[1]。簡言之,科學思維的培養需要以知識為基礎,但是又不可停留在具體的知識點上,而是需要通過思維在一系列知識點上不斷地深入。那么,科學課教學怎樣才能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引發學生的思維呢?
“人們通常假設,人的思維和問題解決是緊密聯系的”[3],“思維基于知識,卻又由問題產生,并因為問題而得到持續不斷深入的發展。思維的最終目的也不停留于知識,而在于使問題得以解決,做出有所創新的發現”[1],而且,“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教學生解決問題”[4]。可見,有問題才有思維,有思維的課堂必然是有問題的課堂。上好復習課的關鍵就是要把機械的“重復”變成生動積極的“再現”和“運用”,而將“重復”變生動的路徑就是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運用知識去解決問題。
郎老師的《神奇的生態瓶》(后面簡稱《瓶》)這節課,首先體現了“從問題進,又從問題出”的設計思想。她教學設計的第一個環節是“觀看視頻,引發思考”,視頻是一個自制生態瓶的過程,需要學生思考的是:生態瓶有什么作用?生態瓶中有哪些成分?要讓小魚活下去哪些成分是必須有的?她設計的最后一個環節是“再看生態瓶,引發新思考”。這樣的安排,正如杜威所言:“在每一堂課終了的時候,要檢查學生已經完成的作業和學到的知識,在學生的思想中,對某些未來的課題,應有針對地尋問,到底是什么,許多問題仍然是懸而未決的,這正如結構清晰的故事或戲劇中的每一片段,都會使人期待著,渴望循著線索繼續看下去。”
其次,《瓶》這節課教學核心部分的設計思路是“鏈接問題,展開復習”,用如下三個大問題呈現了與生態系統有關的三塊內容:
問題1:你能理清種群與群落、生態系統與生物圈等容易混淆的概念嗎?
問題2:你知道生態瓶中的成分嗎?
問題3:什么樣的生態瓶能使小魚生活的時間最長?
問題1要解決的是生態系統的基本概念;問題2要解決的是生態系統的結構與成分;問題3要解決的是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然而,每一個大問題的解決都有一系列小問題作為腳手架,前面一個大問題又是后面一個大問題的腳手架。例如在問題2的解決中,在學生呈現生態瓶中的成分之后,郎老師不斷追問“細菌屬于生態系統成分中的什么”“可不可以說是微生物”“為什么”等。鞏固練習之后再次追問:“上題中提到微生物對自己的物質循環起到重要的作用,是怎么回事呢?”然后出示生態瓶中的碳循環示意圖,讓學生指出分解者。有了碳循環為基礎,氧循環的建模迎刃而解,解決問題3所要運用的知識也已經儲備好了。有效教學的奧秘就在于,教師清楚地知道學生的認知水平與教學目標之間的距離,并清楚地知道從學生現有水平出發,到達教學目標之間要架設的腳手架的位置與個數。正是由于腳手架選擇的適切,整堂課中大部分學生都處在積極思考并努力解決問題的狀態中。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學生在爭著表述,而教師只是一個不斷有問題發現的引導者和傾聽者。
二、思維產生于問題,拓展于變式
思維產生于問題,但常見的問題又容易產生思維定勢。很多學生的答題錯誤往往不是由于知識的欠缺,而是由于思維定勢造成的,如何克服學生的思維定勢是教學中必須面對的問題。避免重復機械的題海戰術是克服思維定勢的一條路徑,《瓶》這節課正是呈現了如何在日常課堂教學中克服學生思維定勢的一條有效路徑――課堂例題教學中的充分變式。“所謂‘變式’即指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變換事物的非本質屬性,揭示事物的本質特性,從而更好地掌握概念。” [2]236在問題1的解決中,郎老師準備了這樣一道練習題:
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內生活著許多水生、陸生植物和野生植物,園內河流交匯,鳥語花香,形成了獨特的濕地景觀,該濕地公園屬于( )
A.種群 B.生態系統 C.群落 D.生物圈
接著郎老師利用這個題目進行了一系列的變式:
如果選項是A(或C),題目該如何提問?
該濕地公園內所有的青蛙屬于 ;
該濕地公園內所有的生物屬于 ;
該濕地公園內所有的植物屬于 。
這是一個非常經典的橫向變式,同一個題干不同的問題將生態系統的基本概念盡收其中。這不僅節約了學生讀取題干信息的大量時間,也通過變式有效提醒學生一定要審題仔細,切不可因思維定勢而盲目答題。解題教學不需要太多的題目,要的是思維含量,這應該成為我們的共識。
變式訓練不僅可以克服思維定勢,其中的縱向變式還可以實現思維的正向遷移和拓展。例如,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是重點也是難點,為了有效突破這個重難點,郎老師首先直接給出了生態瓶中的碳循環示意圖(如圖1),圖中A、B、C、D分別代表生態系統的成分,①~⑦代表碳元素的傳遞過程,請學生根據圖回答:
(1) B是指 ,D是指 。
(2)碳元素在無機環境與生物之間以 形式進行循環的;碳元素通過 作用由生物進入無機環境。碳元素從B到C是以 形式傳遞的。
(3) 從物質循環的觀點看,生物的碳元素究其根源來自于 。
經過這樣橫向縱向的多次變式,學生的思維得到了充分的拓展。
三、思維拓展于變式,提升于建模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適度超越學生的認知水平,引導學生在其學習的過程中逐步從一個個具體的案例所呈現的知識技能中跳出來,掙脫具體問題的束縛,努力地“跳一跳”去把握隱藏在現象背后的規律性認識,那么,學生僅僅依靠原有的認知就不能解決問題了,這樣便引發了學生原有認知基礎和當前學習所要求的思維水平之間的不平衡,這種“不平衡狀態的產生醞釀了心智發展的可能”[5],學生在解決這種不平衡的過程中,思維水平也就能夠獲得進一步發展,從而為更好地學習新知提供了心智基礎。科學課程標準強調要“幫助學生學習建立科學模型,由此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而學生建立模型的過程,正是把原有的認知提高到一個新水平的思維過程。
模型,中文原意即規范。按照我國著名物理學家錢學森的觀點:“模型就是通過我們對問題的分析,利用我們考察來的機理,吸收一切主要因素,略去一切不主要因素所創造出來的一幅圖畫。”簡單地說,模型是人們對認識對象所作的一種簡化的概括性的描述,它是通過思維活動而對特定知識所作出的一種本質性規律性的反映。
對有些科學問題的探究既無法用真實模型,也無法找到替代模型,此時,科學家們想出了用人工模擬的方法來開展研究,如生物圈Ⅱ號、探究性狀分離比的實驗模型、探究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小生態瓶等。《瓶》這節課充分展示了建模思想,充分利用了生態系統的物質模型――小生態瓶,郎老師通過問題3“什么樣的生態瓶能使小魚生活時間最長”引發了學生對生態系統穩定性的一個思考。實際上,整節課郎老師都在通過小生態瓶幫助學生疏通思路,都是在用小生態瓶模擬真實的生態系統。
在復習課中,教師的任務不應是替學生找出各部分知識的現成結構,而是需要引導學生對前面所學的知識、規律、方法進行歸納整理,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理解和加工建構可用的思維模型,因為“學習是一個把新舊信息結合在一起,構建出一個人自己獨特的知識基礎的過程”[6]。這也體現在了《瓶》這節課中:(1)以生態系統為核心,將生態因素、種群和生物群落等基本概念,生態系統的成分與結構,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分割”成三個知識塊,并有序布局;(2)連接三大知識塊相互聯系的知識線,自然形成一個生物與環境的知識網;(3)縱觀全局,再現整體,最后一個環節“再看生態瓶,引發新思考”的任務之一,就是通過三大知識塊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構成生物與環境的知識網絡,形成思維導圖,建立了關于生物與環境關系的思維模型,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了相關知識內容所構成的體系。
總之,《瓶》的教學設計理念是以學生熟悉且非常感興趣的生態瓶為切入口,以解決學生疑難問題為準則,展開一系列有關生態系統的問題討論,并在問題的討論和解決中理清生態系統基本概念、組成成分、結構功能,感知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重要性,解釋生態平衡的現象和意義。在教學中,郎老師通過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引發思維,通過充分變式順利完成了建模,通過建模使學生的思維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升。這真正是“為思維而教”的令人難忘的一課。
參考文獻:
[1] 郅庭瑾.為思維而教[J]. 教育研究,2007:44~46.
[2] 《心理學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心理學百科全書[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3] M.艾森克.心理學――一條整合的途徑[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368.
[4] 羅伯特?加涅,阿妮塔?伍德沃克.教育心理學[M].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337.
篇4
關鍵詞:溫室效應; 森林碳儲量; 人工林
中圖分類號:Q945.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10013303
1 引言
溫室效應是因大氣里溫室氣體增加導致大氣層透過捕捉輻射使不同部分地區的氣溫相對穩定的效應。對環境、人類健康與經濟發展都具有嚴重的影響,威脅人類生存[1]。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過多是溫室效應的基本特征之一,森林生態系統可通過光合作用將其轉化為有機碳,并固定于植物體中或土壤中,緩解溫室氣體的累積[2]。目前,由于人工林的大力栽培,森林覆蓋率都在不斷增加,其碳循環是主要研究領域。實踐證明,人工林也具有極好的固碳能力,其在CO2吸收和固定等方面的作用也越來越受重視[3] 。
2 森林碳儲量研究意義
隨著CO2濃度增加導致氣溫的上升,森林碳儲量的研究意義越來越重要,已然成為國際研究熱點之一。森林是地球之肺,對氣候調節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是最為經濟的吸碳器,利用森林固碳具有投資小、代價低及綜合效益大的特點,能同時滿足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可行性。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儲存碳量的主體,約儲存10000億t有機碳,占整個陸地生態系統的2/3。由此可見,森林固碳作用非常明顯,能有效緩解溫室效應的累積。
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的有機碳庫,對社會的貢獻極為重要,但其發展過程具有漫長性及波折性。由于人類社會對木材的需求量正在不斷的增大,天然林的面積大幅度減少,森林總量急劇下降已成為國際關注熱點問題之一。隨著1994年《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生效,《京都議定書》的出臺以及《波恩政治會議》的誕生,逐步推動了森林碳匯的地位。因此,研究森林碳儲量有著重大意義,既能促進人類對森林作用的認識,提高人們對森林的保護作用,又能有效緩解溫室效應的危害。
3 國內外森林碳儲量研究進展
正因碳儲量的研究對人類社會具有重大貢獻,長期以來,世界各國對森林生物量進行大量的研究。最早的研究始于德國對幾種森林的樹枝落葉量和木材重量的測定[4]。20世紀50年代,日本、英國和前蘇聯均對本國森林生態系統生物量進行大量的資料收集與實地調查[5]。之后的歐洲、美國、俄羅斯以及巴西等地均分別對本國森林碳平衡及其與全球碳循環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詳細的研究,有關植被碳儲量的研究有較大突破;美國、俄羅斯以及加拿大對森林碳儲量的研究關注度極高[6]。國外對森林碳匯成本的研究也有著豐富的經驗。丹麥、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和挪威等發達國家成立CO2減排交易體系,促進森林碳匯市場的發展[7]。荷蘭于20世紀90年代初成立森林碳吸收基金會,其成功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此外,發展中國家如馬來西亞、阿根廷、俄羅斯、巴西、智利和墨西哥順利開展CDM森林碳匯項目,為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帶來巨大利益。為了滿足社會經濟的發展需求,越來越多的國家參與到碳匯項目工作,促進森林可持續發展。
近幾年來,我國對森林碳儲量的研究也日益蓬勃。我國的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但研究熱忱并不亞于國際發達國家。20世紀70年代,李文化等[8]建立了一些樹種的相對生長方程,測定植被生物量和估算森林生物量。然而,此時森林碳儲量并未受到重視,1958年的大練鋼鐵運動導致森林大面積減少,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有研究結果表明,我國森林碳儲量以及碳密度在20世紀70年代前呈現負增長[9]。王效科等[10]根據全國第3次森林資源的普查資料,計算了中國森林生態系統的植被碳儲量為占全球的0.6%~0.7%,指出了森林生態系統植被碳密度在各森林類型間差異比較大,與我國人口密度的分配特征剛好相反,從東南往西北方向呈遞增的趨勢,反映出人類活動對森林碳密度存在極大的干擾。此后,劉國華等[11]利用森林資源清查數據研究我國17年(1977~1993年)森林碳儲量動態變化時發現森林含碳量呈遞增趨勢變化。因此可知,我國是一個森林碳儲量大國,森林碳匯的潛在能力需大力挖掘。
4 人工林碳儲量的研究進展
4.1 純林碳儲量的研究
由于對木頭的需求,而原生態森林完全不能滿足對人類的供給,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及生態環境的壓力,于300多年前,人類已開始對森林進行培育。18世紀,德國已大面積栽培針葉人工純林。然而,大規模人工森林培育始于20世紀50年代。且以定向、速生、豐產、優質、穩定和高效為特點人工純林為主,以期緩解對木材的需求。基于目前現狀,對人工純林碳儲量的研究也是發展的必然趨勢。當前,已有大量研究證明人工純林也具有較強碳匯能力。劉婷婷等[12]在2009年研究楊樹人工林生物量及其碳儲量時則認為人工林具有較大的碳匯潛力。馬煒等[13]人在研究不同林齡長白落葉松人工林碳儲量時得出同樣結論,碳匯潛力巨大。陶玉華等2011年在研究馬尾松、杉木以及桉樹人工林碳儲量動態變化時認為,馬尾松以及杉木人工林均有較好的儲碳功能[14]。此后,其在研究馬尾松和杉木人工純林碳儲量時得出相似結論:并且認為馬尾松的儲碳能力隨著年限的增長而增加,杉木則是以中齡林的儲碳量大于成熟林[15]。
由此可見,人工純林也有較好的碳匯能力,選擇合適的樹種,合理經營,均會產生較好的生態效益。但是,人工純林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栽培人工林多以用材樹種為主,且輪伐時間較短,當達到輪伐期后,生態效益則會下降,不能同時兼顧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贏。
4.2 混交林碳儲量的研究
長期栽培單一樹種的純林,生物多樣性單調,導致立地衰退和森林生產力下降,不利于可持續發展。且有實踐證明,長期連作多代純林致使其碳儲量下降。因此改變人工林營造模式成為探討的重點問題,混交林生物多樣性復雜,有效合理利用空間資源,增強林分抗性,減少病蟲害的發生。現我國對人工復層林生物量、碳儲量的研究也日益興起。樊后保等[16]人實驗證明,生物量的空間結構在馬尾松純林和馬尾松-闊葉樹混交林之間存在明顯差異 ,混交林生物量分配比例明顯大于馬尾松純林。趙凱等[17]比較福建柏純林、火力楠純林和福建柏c火力楠混交林的碳儲量時得出結論,混交林生態系統碳儲量高于純林。劉恩[18]在研究我國熱帶林業實驗中心人工林碳儲量時發現,混交林碳儲量大于純林。葉紹明等[19]在研究桉樹與馬占相思人工復層林也得出一致結論,混交林碳儲量大于桉樹純林。董林水等[20]研究證明荷木與馬尾松比較可大大提高混交林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
由此可見,混交林能促進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研究混交林的碳儲量,既能對立地條件起到改善作用,促進生物多樣性的發展,也能有效緩解溫室效應的產生,為經濟效益以及生態效應帶來雙重利益。但當前的對混交林研究存在局限性,加強混交林的碳儲量研究也將成為今后的重點工程。
5 總結與展望
隨著原生態林的不斷減少,人工純林大面積栽培,其結構簡單,導致生物多樣性的降低,易發生病蟲害,林地立地條件不斷下降,阻滯森林可持續經營發展。目前,混交林的研究還尚處在生長期中。因此,以林學原則為基礎,改變經營模式,加強對碳儲量的研究,才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故提出以下幾點展望。
(1)以多元化經營模式改造人工林,將傳統的人工純林進行更新換代為以混交林為主,純林為輔的經營模式。其次,避免連作模式經營,大力發展輪作栽培。既能維持生物多樣性,保持立地條件的平衡,滿足社會對木材的需求,又可保證碳循環的正常運行。
(2)大力發展經濟林。經濟果樹林的栽培,不但能有較好的儲碳能力,且能增加群眾的經濟收入,保證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豐收。
(3)利用新技術,研發培育新樹種。選擇速生特性與較強的碳匯樹種進行雜交育種,既能滿足速生、豐產、優質、穩定和高效的特點,又有較強的碳匯能力。實行多國合作模式,將優勢樹種互相引進栽培,實行互補原則,既能減緩解溫室效應,又能降低對木材日益供給的緊張。
(4)封山育林,避免非法毀林。森林有極強的碳匯能力,也是極為容易發生火災的因素之一。加大力度保護生態公益林,同時大力宣傳,防止濫砍濫伐,避免火災發生。
可見,研究森林生態系統碳儲量是對人類社會的巨大貢獻,加強保護森林質量,研發高儲碳、高質量木材樹種, 滿足社會需要及生態效益多元化,保證森林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姜冬梅, 張孟衡, 陸根法. 應對氣候變化[M]. 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7:24~47.
[2]陶玉華. 森林生態系統碳儲量研究的意義及國內外研究進展[J]. 現代農業科技, 2012(9):205.
[3]先剛, 張一平, 詹 卉. 云南退耕還林工程林木生物質碳匯潛力[J]. 林業科學, 2008, 44(5):24~30.
[4]Dixon R K, Solomon A M, Brown S, et al. Carbon Pools and Flux of Global Forest Ecosystems[J]. Science, 1994, 263(13):185~190.
[5]施 強. 紅河州木材檢查站建設現狀和對策[J]. 大科技:科技天地, 2011(12):77~78.
[6]Brown S. Measuring carbon in forests: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challenges[J].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02, 116(3):363~372.
[7]方小林, 高 嵐. 中國森林碳匯市場的研究現狀及進一步發展的建議[J]. 生態經濟, 2011(3):96~99.
篇5
【關鍵詞】環境保護;廢氣;噪聲;可持續發展
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各種生態系統都有其自身的物質循環,這種循環的總和就構成了自然界的物質循環,其中最基本的循環有水循環、碳循環、氮循環和氧循環等。生物圈中的生命就是靠著這些基本的循環來保證和延續的。
一、環境污染問題的產生
工業革命以及其后的技術發展,使得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世界經濟達到了空前繁榮的時代,同時,人類對環境影響的深度和廣度也不斷加強,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水、土地、生物乃至外層空間不斷受到破壞。化學工業的迅猛發展是生產中分離出的氯化氫、硫化氫等排入大氣,亦產生許多不良后果,如污染大氣,侵蝕衣物,損毀建筑物,使樹木枯黃、莊稼受害、河魚中毒等等。此外,水泥工業的粉塵,造紙工業的廢液,及染料、炸藥、石油、酸堿精致等生產過程中的物料流失等,也給環境帶來污染。20世紀20年代以來,石油和天然氣的生產急劇增長,石油在燃料中的比例大幅度上升,使石油污染日趨嚴重。
二、環境污染與保護
(一)廢氣的排放與防治
大氣污染(也稱空氣污染)是指大氣中污染物或由它轉化成的二次污染物的濃度達到了有害程度的現象,嚴重的大氣污染危害稱為大氣污染公害。大氣中的污染物,可分為自然污染源產生的和人為污染產生的兩大類。前者是指由自然災害(如火山爆發、森林火災、大風等)造成的污染物。后者是指由于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所造成的污染物。人為的污染源具體有五種:工業污染源、交通及運輸污染源、生活污染源、農業污染源、軍事或科學試驗污染源。工業對大氣的污染主要有:燃料燃燒產生的廢氣、原料熱分解(化合、揮發)產生的廢氣及各種粉塵。
廢氣的防治首先從選擇生產工藝方法著手,以避免或減少有害氣體的產生和排放,盡量做到把有害氣體變為無害氣體再排放。排放時也要在允許的排放標準內才可以,對于難于治理的廢氣也要在有關部門允許下采取高空稀釋排放辦法。
(二)廢水的排放與防治
水質的污染是指進入水體中的污染物數量,超出了水體的自凈能力,水質具有毒性而不能使用。工業對水造成污染的物質主要有:砷、酚氟化物、氰類化合物以及重金屬鉛、汞、鎘、鉻以及它們的化合物。工業廢水中的污染物,多數是通過生產、冷卻及洗滌等進入的。廢水的特點是pH值高、無機固體懸浮物多、生化需氧量(BOD)及化學需氧量(COD)低。
廢水凈化的目的是將廢水中有害的物質,以某種方式分離出來,或將其轉化成無害而穩定的物質,因此一般前期處理都采用由工廠分別處理,再進一步采取市政集中處理的方法。廢水處理的技術有物理、化學、生物處理法等
(三)廢渣的分類與處理
工業生產中的固體廢棄物,統稱為廢渣。分類有:有毒廢物,易燃廢物,有腐蝕性的廢物,能傳染疾病的廢物,有化學反應性的廢物
廢渣的處理有兩種途徑:一是資源化:二是填埋處理。由于廢渣往往是可資利用,轉化為其它有用的資源。因此,廢渣處理首先應該是研究其資源化的途徑,做到變廢為寶。只有現有技術條件無法資源化,才考慮填埋處理。
(四)放射性污染與防治
放射性污染是指由于人類活動造成物料、人體、場所、環境介質表面或者內部出現超過國家標準的放射性物質或者射線。放射性損傷有急性損傷和慢性損傷。如果人在短時間內受到大劑量的x射線、γ射線和中子的全身照射,就會產生急性損傷。輕者有脫毛、感染等癥狀。當劑量更大時,出現腹瀉、嘔吐等腸胃損傷。在極高的劑量照射下,發生中樞神經損傷直至死亡。
目前主要防治措施有:(1)核企業廠址選擇在周圍人口密度較低,氣象和水文條件有利于廢水和廢氣擴散稀釋,以及地震烈度較低的地區,以保證在正常運行和出現事故時,居民所受的輻照劑量較低。(2)工藝流程的選擇和設備選型考慮廢物產生量少和運行安全可靠。(3)廢水和廢氣經過凈化處理,并嚴格控制放射性核素的排放濃度和排放量。對濃集的放射性廢水一般進行固化處理。α核素污染的廢物和放射強度大的廢物進行最終處置和永久貯存。(4)在核企業周圍和可能遭受放射性污染的地區進行監測。
(五)噪聲的污染與控制
噪聲一般是指那些人們不需要的,使人厭煩并對人類生活和生產有妨礙作用的聲音。隨著現代工業和交通運輸業的快速發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噪聲越來越強、污染面越來越大,已經成為第三大公害,且有成為公害之首的趨勢。研究并控制和清除噪聲,是環境保護的主要任務之一。
噪聲只有存在傳播途徑和接收者的條件下才能形成干擾。因此,防治噪聲的基本途徑是消除或降低聲源噪聲,隔離噪聲及接受者的個人防護。
三、對于環境保護的展望
隨著經濟的發展,由于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模式造成了沉重的環境負效應,對此是每個發達國家都遇到過的情況,但是作為我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既然已經發現了這一問題就必須予以解決,不能以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發展,這樣換來的發展是不平衡的,針對此種狀況,我黨和政府提出了樹立科學發展觀和建立和諧社會的方針政策。首先要認清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模式對我國環境已經造成了嚴重的破壞,應當從經濟模式上予以改進,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尋找適合我國現狀的經濟模式。其次應當認清建立和諧社會不但是建立人類自身的和諧社會,更要尋求建立人類與自然環境和諧發展的社會,只有這樣的社會適應人類生存發展的社會。最后采取各種措施和手段改善環境現狀,例如建立相應的環境監測機制,減少污染的絕對排放量,控制粗放型經濟模式的發展,采取循環經濟模式,設立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度,開發新的無污染能源和清潔能源。
綜上所述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建立和諧社會為目標,以可持續發展為途徑,以循環經濟為手段,改變我國目前的環境現狀。
四、總結
加強環境保護、防治環境污染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不斷發展,越來越清楚地看到防治污染、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事實說明,環境的狀態如何,現在已經成為我們保護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維護公民環境權利,促進國民經濟能否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
通過對我國環境污染問題的分析,讓我們意識到了保護環境迫在眉睫。因此,根據我國環境污染的狀況,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環境污染與破壞,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是刻不容緩的。
參考文獻:
[1]孫承詠.環境學導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3-3
[2]張世秋.環境與健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8-9
篇6
從理念創新開始
要創新,首先要找到創新點,而理念上的創新是最重要也是最緊要的,是進行更廣泛創新的前奏。一系列理念的創新包括明確“市場可以沒有聯發,聯發不能沒有市場”的事實,提出“與其在低端市場與國人相互競爭,不如創造出更多的高形成新產品去和歐美強國一爭高下”的目標:“在機制上形成鼓勵任何形式,在任何環節的創新”的必要性:“企業要立于不敗之地,必須加速技改,增強競爭實力”的領悟;以及“創新中的關鍵點是人才,在聯發人才創新將列為首要大事”的決斷等。
在這些創新理念的指引下,1999年起,聯發主動放棄了以往通過外貿公司承接訂單的傳統模式,積極尋求與國內外知名品牌商合作,逐步形成了品牌商、貿易商和生產商緊密合作的國際貿易網絡,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和中間環節,利潤大幅提升。產品遠銷美國、德國等36個國家和地區,其中80%的訂單與客戶直接簽訂。
在聯發每年取得6~7千萬元利潤的時候,股東們基本上都沒有分紅,而是把全部利潤用于企業的技改。除了生產設備保持領先外,聯發前幾年就建成了研發中心、面料圖書館、小樣面料中試生產線和物理測試中心。在這樣的氛圍下,江蘇聯發連續8年每年投入上千萬元進行技改,在保證技術和設備持續先進的同時收獲了幾十個各類專利、軟件著作權,成功躋身于江蘇省高新技術行列。獨創的“一線職工崗位創新、廠部研發中心工藝和產品創新、企業與高校的產學研創新的三級科技創新體系”,讓產品利潤不斷增長,2009年綜合毛利率22.78%,色織布毛利率22.72%,襯衫毛利率水平26.8%,遠超行業平均水平。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一個企業最難尋覓的是人才,沒有人才很多事情想到了卻做不起來。而一旦有了心胸開闊,明智善任且承受能力強的領導者,一切問題都將迎刃而解。現在,我們在保持常規的創新同時,人才創新已經成為聯發創新的重點。
創新實現人人爭先
“創造力是每一個人都有可能發展的一種能力”,聯發全面進入走創新驅動求發展的時期,為了保證創新成為日常工作的常態,我們將管理創新貫穿于企業創新的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建立“學習型職工,創新型企業”。我們導入卓越績效管理模式,及時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的管理,結合自身實際,形成了具有聯發特色的有效的管理方式。“創新發現、人人有獎”,成為我們動員全體員工參與創新的有效措施。
目前,在聯發創新的步驟已經制度化。技術員王樹清,發現淺色品種的紗線上總是出現粉末狀或奶絮狀的白色斑點,懷疑是皂洗劑加的過量而未漂清。幾番試驗,發現不加染色產品的紗線,各項牢度指標也均達標。他隨即將自己的發現上報給了企業創新小組,經考核驗收后,獲得了5711元的獎勵。在聯發,像小王這樣的小發現、小發明,每月就有幾十條。
與此同時,我們還建立了三級創新體系,形成全員創新的格局。一是基層的改善提案活動,二是班組層面的QC小組活動,三是公司層面的項目管理工作。通過規范的管理流程、多樣的組織形式、以及有效的激勵措施,確保了各種改進活動的正常開展,有效促進7全員參與管理創新的積極性。2009年各種創新工作為聯發創造價值近2000萬元。我們還先后主持參與制定的《色織提花布》國家標準,《棉色織布》行業標準,使聯發由標準的執行者變成標準的制訂者。
為了形成全體員工主動創新的格局,我們除積極參加行業協會舉辦各類技術交流活動外,還在企業內部開始管理大講堂。2009年,我們開展了5S、TPS、項目管理、倉庫管理等相關培訓活動,有效提升了管理水平。
建立高科技新模式
“沒有低科技的行業,只有低科技的企業”的認識,讓聯發徹底摒棄傳統上對紡織行業是勞動密集型低科技產業的定位,實現了色織織造高速化、穿綜自動化、經軸染色產業化、面料整理功能化、生產管理信息化、生產現場清潔化、生產智能化(如吊掛線、在線檢測),以科技創新建立起高科技傳統產業新模式。
在節能減排方面,聯發也走在了同行的前面。開發出印染廢水深度處理及回收利用成套設備,自主開發的陶瓷膜復合過濾器既能使出水穩定達到回用要求,而且運行成本低,能耗少,該技術被國家科技部列為2008年度國家火炬計劃。通過開發單向染液循環的染色工藝,自主開發化驗室配方控制系統V1.0,實現低恒浴浴比染色,達到不論鍋型大小,恒定幾個浴比,簡化操作,提高了生產效率,染色浴比由原來的1:15降到1:3~1:7,水量浸沒是原來紗線高度的20%-70%,此技術使聯發染色節能技術迅速走在了世界前列。
聯發還先后投資1100萬元,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色織面料生產集成系統。獲得國家軟件著作權16個,實現了訂單、生產、銷售“一網通”,形成電子排單、電子工藝、電子調度的“三電工程”,實現CAD設計的普及率100%,在線質量數據收集、產品在線檢測,使色織布的生產周期從前期的32天壓縮到現在25天。目前聯發的科技創新平臺已經形成5大中心,即產品研發中心、技術研究中心、檢測試驗中心、信息化中心和情報資料中心;3個中試車間包括面料試樣車間、染色試樣車間、服裝試樣間;1個公共服務平臺,建有企業面料圖書館,并加入與中國紡織信息中心的國家面料圖書館電子交易平臺。一系列科技創新平臺也先后被認定為國家級實驗室(CNAS)、江蘇省色織紡織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江蘇省企業技術中心、江蘇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江蘇省檢測能力建設服務平臺。同時通過了國際公認的ITS、美國LIZ CLAIBORNE、HAGGAR、PVH等公司的論證。
“敏捷營銷”實現以快制勝
這些年來,我們一直不斷加大市場開拓的力度,營銷創新不僅決定著企業產品的銷售,還影響著企業整體運營。聯發針對客戶群和產品銷售市場,從市場的開拓、生產計劃的控制、產品的研發、質量的保障、售后服務等方面入手,經過營銷創新,形成了具有聯發特色的“敏捷營銷”管理,實現以“快”制勝。
我們的市場定位是以歐美市場為主,逐步拓展東南亞、東北亞以及國內市場。在營銷網絡重組過程中,我們建立了扁平化營銷體系,按照客戶群的特點在內部設立面料部和服裝部,實現為客戶提供便捷的一站式服務;并在境內外設立辦事機構,延伸營銷觸角。通過構建層次簡單、高效的營銷網絡,敏捷動態跟進客戶需求,適應市場和客戶變化的要求。同時在全球設立了辦事處,這些營銷機構每年為聯發紡織爭取訂單8000多萬米,有效地促進企業迅速發展。
快速反應是敏捷營銷管理的關鍵所在。色織布訂單的形成一般經過客戶的選樣一設計花型一工廠開發手織樣(H/L)一工廠生產大樣(試樣)一大貨生產等過程,聯發通過優化生產流程,為客戶開通手織樣、大樣、大貨生產“綠色通道”,建立起快速響應機制。建立面料圖書館,成立了現貨、碼樣種子庫,部分開發樣無需安排放樣,直接從現貨、碼樣區取樣給客戶確認,既節省了成本又縮短了開發周期,為客戶搶占市場提供了有力保證。同時聯發紡織獨立開發出樣卡樣布查詢系統和內部網上購物車系統,將業務人員查詢樣卡樣布庫存的時間從3-4個小時縮短到現坐在辦公室內幾分鐘就能解決,極大地縮短了樣品提供的時間,提高服務效率50%以上。聯發“以客戶為關注焦點敏捷營銷管理”榮獲2009年江蘇省管理創新成果一等獎、國家管理創新成果二等獎。
今年8月,江蘇聯發紡織股份有限公司建立國際一流染整研究中心,并與美國HUNTSMAN(亨斯邁)、新加坡Dystar、德國Pulcra ChemicaIs、中國香港立信等4家代表國際染整行業最高水平的知名企業簽約合作,共同進行紡織印染低碳循環技術的研發。
篇7
1農業經濟學
在農業經濟學中,見載有:光緒二十四年五月(1898年7月)第36冊藤田豐八譯的《農工銀行法》,后在第37冊續完;光緒二十四年九月(1898年10月)第47冊陳壽彭譯的《農利叢談》,后在第48冊、第49冊連載;光緒二十七年三月(1901年5月)第140冊今關常次郎著,吉田森太郎譯的《農業經濟篇》,后在第141冊、第142冊、第143冊連載。《農利叢談》一文中指出,農業獲利頗豐,鼓勵人們從事種植業,并用實際調查數據來證實棉田之利,認為:“今試以二千萬畝之棉子,計其每年所得之息,約可二千五百元。若他國棉田七千五百萬畝,則每年裒積其出產利益,可得一萬二千三百七十五萬元矣。
此中之益,所差凈利,約至十萬萬元。惟是種植者,聚積如此之多,約估每年所運三百萬噸之棉子,以出洋。其國應得厚利,亦將近于十萬萬元,豈不佳乎?此吾人所以少聞其農功失利者”。據此,農田之利已不言而喻,“農功失利者”更是聞所未聞。光緒二十四年九月(1898年1O月)第47冊《農業保險論》一文論述了保險事業的由起,天災人禍不可避免,而保險業意在拯救人于殃禍之中,已成立的有“帝國生命保險公司”、“日本生命保險公司”、“明治火災保險公司”、“職工保險公司”、“帝國海上保險公司”等。各種保險公司蔚然而起,看似保險之事業已完備,但作者認為,“余特以保險事業之最切急者,未起為憾焉。最切急者為何?農業保險是也”_6]。并且,對農業保險事業的重要性及迫切性作了闡述:“世之立說以農為重者,謂本邦以農立國。鑒于國家所由創建,與應朝理財之法,日不可不以農業建國本,余非偏重農業,而輕視他業者。然深知農業不可廢弛,又國民之業農者居大半,故欲扶掖振作之,以裨國家,為之講便宜保安之法,殆當今最急之務也。屋宇府庫賈物,得托保險,而農人獨無所托產業,以保安全。是余所以主張農業保險事業,而不已也”6。
文中所涉“農業保險”一詞,中文前所未有,實為一次全新的突破,把金融領域的一種安全措施運用于農業之中,從而注入中國傳統農業管理拓新的理念。《農業經濟篇》一文對農業經濟學作了概述:“農學為應用諸種學科于農業之一種科學,世所已知,然則農業經濟學,亦為應用于農業之一種理財學而已。農業經濟之農業與理財學交涉,與農藝化學之農業與化學交涉,形同而旨異。農業經濟學之發達,尚不如農藝化學,范圍經界,分別術嚴。農業經濟之本體,可分為二部:一屬社會,主研究小作料地租等社會通行之原則;一屬各人,主探求農場設備管理等各人營業之知識。
農業經濟學有此二部,始得完全之組成”。由此可知,農業經濟學尚屬一門新興學科,是農業與經濟學交叉所形成的。這是之前綜合性期刊所未曾涉及的。因此,“修農業經濟學,必須有理財學之觀念,以之審屬社會之部”,而不只是“敘述屬各人者為主”。除此,還對消費、價值、價格、勞力、資本、資產、生產要素等經濟學概念作了詳細的解釋,并從生產、貿易、消費等經濟學角度對農產品流通作了具體分析。這對轉變傳統農業形態,從自足性生產轉向商品性生產和提高農業經濟效益不無裨益。
2農業物理學與農業化學
在農業物理學方面,光緒二十六年十一月(1901年1月)第128冊有藤田豐八譯的《電氣助長》;光緒二十八年四月(1902年5月)第178冊有沈譯的《光線與植物之關系》;光緒三十一年十二月(1906年1月)第3l5冊有《漁業上電話機之應用》等。《電氣助長》一文提及:“通電氣于植物種子,則大助其生長云。今據俄國電氣工藝會所實驗,通電氣之種子,比普通種子有二倍至六倍之收獲,且通電氣于地中之根,則胡蘿卜馬鈴薯亦比通常者,可大數倍云”l_8。實驗證明,電磁波有助于植物生長,能夠增加產量。將電學原理運用于農業,是為一次全新的嘗試。《光線與植物之關系》一文論述了日光對植物生長的重要作用:“植物必得日光乃能長養,此在稍窺植物學、氣象學之門徑者,無不知之原。夫光線之作用能在植物體中造生物質葉綠,因之而有分炭教養之機能。光線大宗固仰給于日,然月光雖微,亦為日光之助。若電光,則利大害亦大。惟日光中之中位波長者,即黃赤色為最宜于植物之生育也”9,指出光線的作用在于能在植物體中形成葉綠素,使之發生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在保持大氣中氧氣含量和碳循環的穩定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并將日光與月光、電光相比較得知,惟日光最宜于植物生長。而且,法國巴黎對光線作用的實驗成績也表明,“凡植物受日光多者,收獲亦多”。從中可知,日光是植物生長所必須的條件,與此同時,植物釋放出大量的氧氣,有益于人類。綠色植物光合作用是最為普遍、規模最大的反應過程,是農業生產的基礎,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具有重大意義。在農業化學方面,光緒二十九年十二月(1904年1月)第241冊有《論農藝化學之進步》;光緒三十年四月(1904年5月)第254冊有澤村真的《農藝化學實驗法》等。《農藝化學實驗法》一文介紹了各種成分的實驗法,談到植物灰分實驗時指出:“農用植物之灰,通常成自硅酸、磷酸、硫酸、鐵、石灰、苦土加里曹達鹽素,含滿俺者甚稀,欲驗植物之無機分,即檢以上之成分,先燒其植物為灰,灰之含量由植物而大異。故所同量之灰之植物量,由種類而不同。
依分析表,知植物之灰含量。據計算,采生五瓦灰之植物,干燥細切人坩堝,在燈上灼之。其初坩堝不掩蓋,至煙不生乃施蓋,時時開之,以換空氣。因植物種類而灰色不白,宜將坩堝離熠放冷,滴下強硝酸石灰,更灼之,則酸化炭素灰為白色,灰粗白色則行次試驗”l。植物之灰含有硅酸、磷酸、硫酸等無機化學成分,檢驗這些成分時,首先將其燒成灰,不同的植物,灰之含量不盡相同,而所含的無機成分也有所差異。依照文中所提到的實驗方法,檢驗植物中的成分,對其成長所需補給的肥料進行核實,從而合理地施肥。同時,還對土壤、肥料、植物有機成分、尿、牛乳、酒類、水等物質進行實驗,檢驗其各種成分,以有效利用。
3農業氣象學
在農業氣象學方面,光緒二十九年四月(1903年5月)第216冊中川源三郎的《農業氣象學》,后在第217冊、第218冊、第219冊連載;光緒三十一年三月(1905年4月)第287冊的《論農業天氣預報之必要及霜害之預防》,后在第288冊、第289冊、第290冊連載。《農業氣象學》一文對農業氣象學作了概述:“農業氣象學者,所以考察氣象,乃關于農事者之一分科也。其旨歸在講明外界現象之性質,及變化之定則,以究氣象所及土地及植物之實效,兼示應用氣象之方法”Il。將氣象學作為農學學科中的一個分支,考究氣象對土地、植物的實效,并指出氣候是農業的制約性因素,“凡氣候之于一切業務,甚重且大”_l,就中國農業,尤直受制于天候,不可須臾離。故“古來農家所當憂苦者,唯在天候良否。然則農產物之豐歉,唯氣象為之,決非農家所能左右之者。故當氣候不宜,雖窮培養之力,常獲之半,且不可望,人皆知之。夫如是,則農事與氣象,其相關也甚大矣。雖然氣象之良否,人無奈之何,不得不委之天,但審此等所以關植物,其有益者,務講利用之方,其有害者,必究防遏之策,是農家之急務”_l。
氣候的變化直接影響農作物的收成,人之力亦無可奈何,由此認為,“農事與氣象,相關甚大”。進而,氣象學成為人們迫切了解的知識,“氣象學者,理學之一分科,專究大氣之狀態及其現象,則其學之所及太廣,且施之農務。其要件亦甚多,氣象元素,所附于地面及植物之效用。農產物基于氣象變化之病害,隨氣節變遷,應氣候變化,而變更耕作及植物之方法,及必用天氣,與不用天氣。預知之于未發之前各方法等,是也欲講求此等事理,則農學之外,必須知氣象學之大要”l}_一。氣象學用之于農業,是農學與理學二者的結合,諸氣象元素形成植物生長的自然條件,氣候變化對農業發展產生了決定性的作用。因此,“氣象之農事”為論究農學這一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氣象元素的性質、變化規律、對植物的影響以及氣候與農作物的關系都作了詳細的論述,并附之圖表加以形象地說明,從而使農家深刻認識到氣象學的至關重要性,并運用氣象學知識更好地服務于農業。
《論農業天氣預報之必要及霜害之預防》一文指出農業對于天氣的依賴性,認為農業與天氣關系尤為密切,大多受天然力的制約,植物生長的五要素,即空氣、濕氣、光、熱、土壤,除土壤外,均變化無端,而又非人力所及,所以,農業受天氣變化的影響較大,直接制約著農業的生產。此外,對天氣之概念以及變化的原因也作了科學的闡釋:“天氣者,謂于一定時限,大氣中之情態,大氣中之情態構成天氣者,主予空氣之溫度、風、濕度、雨雪量、晴晦是也。此等事項,時時變化,不知所及,而占大氣中情態變化之一大原因者,空氣之運動是也,而大氣則常運動,其原因由于地球上所受太陽溫熱之分量各地不同故也”¨。并且,詳細說明大氣運動的原理,從地理學、氣象學的角度,對天氣變化、大氣運動作了合乎科學原理的分析。基于天氣變化無常,農業受自然環境影響較大,故寄望于天氣預報的產生,預測天氣之法也逐步改進。“從來氣象學上,預測天氣,則以低氣壓為攪亂天氣,乃變化之主因,故由此推察天氣。
然近年德國氣象學家芬別辨耳氏,則唱由低氣壓不如由高氣壓,視其配布以預測天氣,其法更精確云。其說以為低氣壓部位之發生及進行,極不規則,其變化極劇且頻繁,故以之預測翌日天氣,甚困難。高氣壓則反之,變化少而運動緩,且常在低氣壓附近,故其勢力及于低氣壓之運動,變化上不少可制定低氣壓及于天氣上之影響,重視高氣壓部位之配布,較為精確又可預知數日間之天氣”E12]。此處解釋了天氣預報的預測原理、方法,依據“高氣壓部位之分布”,即可準確預測未來幾日之天氣狀況,并指出,“利用天氣預報,于農業上利益甚多”_l。在霜害預防方面的論述尤為突出:“晦天則霜不結,故以人工作等于晦天之狀態,即可御之,亦即結霜后,以人工使徐徐融解,亦可免害”l_l引。鑒于結霜之原因,提出了多種霜害預防的方法,如遮光法、灑水法、熏煙法等,并且給予具體指導。據此,天氣預報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
4農業生物學與土壤學
在農業生物學方面,光緒二十五年十月(1899年11月)第86冊有佐佐木忠二郎著,山本正義譯的《蠶體解剖講義》,第87冊、第88冊、第89冊、第90冊、第92冊、第93冊均有連載,系統地介紹了蠶的身體構造,并對其各個部位作了剖析,不僅涉及眼、口、翅、聽覺、視覺、嗅覺、呼吸等基本器官,而且對絹絲腺、神經、筋肉、神經、脂肪等組織也予以詳細講解。在談及脂肪組織時,指出:“今解剖蠶體而撿之,有如木葉者,片片,是即脂肪組織也。其構造乃多角形之細胞,外有薄膜掩之,其一方有細柔如絲者,出而結著其體,又走有空氣管。此管恒依其體之一定位置,與柔絲皆令其固結不動著也。如是形薄如瓣者,片片存于各部,脂肪所成之細胞中有核,尋常一核,亦有至二以上者。
此核之周圍存脂肪,是核之內容,變化而為脂肪也”_l。對其形狀、位置、結構作了剖析之后,又將其功用加以解釋,“脂肪之用,乃食物消化后,以養其本體尚有余,則以此組織中,貯其養液,以供不時之用。故凡蠶及其他動物,果富此脂肪組織,即久不與食物,亦能生活。蓋得于此組織中取養液也,若不與食物,即見衰弱者,必其體中脂肪減少故也”_】。由此可見,脂肪組織在動物體中的作用不容忽視,將食物貯存并轉化為能量,得以使動物維持生活。從生物學原理對動物的各種生理現象進行解釋,對生物體各種器官的系統闡釋是中國傳統農學所無法企及的,其科學性、合理性、全面性均勝出一籌。在土壤學方面,光緒二十五年九月(1899年10月)第82冊即有池田政吉著,山本憲譯的《土壤學》,并在第83冊、第84冊、第85冊、第86冊、第87冊、第88冊、第89冊、第90冊、第9l冊、第92冊、第93冊連載;光緒二十七年四月(1901年6月)第144冊有藤田豐八譯的《耕地整理法》;光緒二十八年二月(1902年3月)第172冊有金福蘭格令希蘭著,衛理口譯的《農務土質論》等。《土壤學》一文,對土壤的概念做出了這樣的解釋:“土壤者,謂地殼所由成,蓋巖石細末與有機物若干,混淆為一者。凡人生日用衣食居處所需之物,皆仰給焉。故審辨各事之關系土壤者。
為世間凡百作業之本。植物資大氣與土壤以為養,然大氣成分到處略同。故農家不必措意,土壤則不然。其成分性質及由來到處不同。母巖及其成生之形勢亦大有同異。此農家精究土壤所以不可緩也。動物雖或食肉以生或食植物以生,或雜食肉與植物以生,族類不同。資生于土壤則一,而人亦然。土壤所含無機物質,生于巖石崩解”。對土壤的重要性以及成分、性質、來源均予以介紹,并對土壤作了不同的分類,依據土壤生成之狀勢分為原生土和輸土兩大類,輸土又分為沖積地和漂轉地。
由理學之性情將土壤分為砂礫、砂土、黏性土、壤土四類,進一步對土壤的性質、色澤及成質作了深入分析,并附有19張表,將不同土質的溫度都作了全面的記載,除此,還對20種土壤作了理學及化學性分析,對農產物也有調查。其中,涉及了地質學、化學、物理學等眾多學科。光緒二十八年六月(1902年7月)第185冊刊載的《土壤改良論》一文強調了改良土壤的主旨:“土壤雖有天然生產植物之力,而其于理學上性狀與化學上組成,常不免有缺憾,如山林原野有自然發生草木者,然而其質堅硬不能亟取植苗。此外,或則濕氣不足,或則水分過多,或則含有毒物,與夫黏重輕松為質各殊要,無有適合希望者,于是不得不加種種人工,使天然之土壤近于所望之性狀,是土壤改良之主旨也。
法固不一,要不外化學的與機械的作用,其由化學的作用者,即所謂施肥法以俟肥料論說之”l。這實際上是意識到,天然形成的土壤成分、性質均有所差異,必須通過各種人工法進行改良才能彌補其不足,使之符合種植的條件,可以通過化學與機械兩種方式對其加以改進,包括使用施肥、耕鋤(犁鋤、耕耙、鎮壓、中耕)、客土法(以理學的性狀及化學的成分相異之土壤,取自他地而混入此地)、植樹法、燒土法、排水法等,從而變“不毛之地”為“肥沃之區”。
5肥料學
在肥料學方面,見載有:光緒二十三年五月(1897年6月)第4冊王豐鎬譯的《論糞田》;光緒二十三年八月(1897年9月)第10冊古城貞吉譯的《論肥料》;光緒二十四年十二月(1899年2月)第57冊原熙的《肥料篇》,并在之后每期連載,直至第80冊續完;光緒二十八年五月(1902年6月)第183冊梅原寬重述,伊東貞元譯的《肥料效用篇》等。其中,《論糞田》一文將糞田置以學術的角度做出解釋:“天下棄物,皆可糞田。草木之質,人畜之矢,物之毛骨,無不供用。今則由學問以精求田事,若化學植物性理諸名家,教導農人,變通新法,多用金石類以為肥料。如鎂氧鋁二、氧三、氮氣磷氧五及鉀質等不一,而糞溺等質,用處亦廣。因糞中含雜質最多,易與植物化合。若獸糞海草魚穢等,皆為糞田第一層之用,又有烘法,近甚通行。其理以植物發榮滋長,根柢生結,最喜熟氣,蓋熱氣蘊藏炭氧二,暗使改變,猶如以金類糞田耳。古時糞田有用骨類,或塊或碎,未有一定。旋有人考得磨骨成粉,生長較易,迨理弼搿創得新法。用骨與硫氧三相和。于是,化學之法興,獲利益宏……現肥田料,大都以鈣氧氮氧、鉀氧氮氧、氮氫硫氧等,而推氮氫五及含氮養五之質為最佳。他如鉀氧鹽類,糞田亦肥甚,凡泥地及近河之區,內多含鉀氧,若中心松散之地,宜肥以鉀氧,如氮氧五、硫氧三、氫氯等,多寡不一”。
在中國傳統農業中,已將“草木之質”、“人畜之矢”、“物之毛骨”作為肥料,認為舉凡廢棄之物都可以糞田,這些經驗是從長期農業耕作中逐漸積累而成的,也只看到其肥田效果,卻沒有認識到這些物質作用的具體原理,對其中所含的多種化學元素更是知之甚少。這里,從學理的角度解釋肥料中所含的化學元素及其特性,指出鈣、鉀、鎂、硫、氮、氧、氯等多種元素富含在這些物質中,具有良好的肥力效果,并把其作用原理歸結為“糞中含雜質最多,易于植物化合”。除此,還介紹了各種肥田之法,并強調不同的土質所含的元素皆有差異,要因地制宜,施以相應的肥料。《肥料篇》一文對肥料作了系統的論述,將施肥之必要性加以突出,一為還植物所吸養料于土壤,以防衰乏。“如斯植物養料,資天然供給,故山林原野所生,天然植物,毫不仰藉人工,由天然養料,繁生不衰,此等植物,若其一部,及全部枯死,則不但還所吸收養分于土壤,又能加給自大氣中所得者,加以有動物死體排泄物等,委之地上,是以土壤次第得增加養料,故雖墾新地,不須施肥,而多收獲者,職是故也。尋常田圃與此異趣,不關土壤肥瘠,又不問植物種類,與產額如何,悉奪其所產物,無以還付,故其土壤漸次衰乏,為之疲瘠,是其常也。世之農家,欲維持豐饒,以御乏竭,須還補植物所吸奪養料之幾分于土壤,是所以有施肥之法也”。二為增加土壤生產力,使之品質佳良。“農家不獨患地力衰乏,又須增加其生產力,并望發育完全,品質佳良,如農家所培養數種植物,比之土壤自能給者,知養料更可加多。是亦須施肥料之理也”【17]。三為肥料功效有數作用,“供給必須之養分于植物;使土壤之化學成分,應植物需用,以得適當之比率;宜溶解土壤中不可溶之成分;宜講求改良土壤之理學性狀;宜使土壤中有害物化為無害”。另外,還對肥料成分、施用法、類別、各植物所需肥料加以介紹,并對肥料性質作了詳盡的分析,將其分為動物性肥料、植物性肥料、礦物性肥料、雜肥、間接肥料等。這些方法貼近實際,可操作性強,易被農事者接受,也大大深化了中國傳統農學的科學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