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親旅游市場前景范文
時間:2024-04-18 17:59: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相親旅游市場前景,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5)12003303
近年來,伴隨著高鐵建設的蓬勃發展,沿線區域旅游空間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旅游同城化成為高鐵旅游研究的重要命題。吳學彬(2011)認為高鐵帶來的快速交通擴大了通勤圈,為沿線居民的跨城活動創造了基本條件,有助于旅游同城化的形成;鄧秀勤(2012)指出福廈高鐵的開通從根本上實現了廈漳泉一小時連通,極大地推動了廈漳泉大都市區旅游同城化的建設;汪德根(2014)運用旅游場理論和社會網絡分析方法證實高鐵促使空間距離臨近的兩個城市的旅游流呈現“同城效應”,為旅游同城化研究提供了數據支撐。目前學術界對旅游同城化的研究理論及成果較少,尚處于探索階段,與高鐵相聯系的更是少見。
2013年7月1日寧杭高鐵開通,建立起南京到溧陽的“半小時經濟圈”,有助于兩市旅游優勢互補,合作發展。通過問卷調查,本課題組發現高鐵開通后寧溧兩地游客出游頻次顯著提高,且多出于探親訪友、休閑度假目的,獲取跨城公共服務的意愿較強,寧溧旅游同城化趨勢初顯。本文以寧杭高鐵為背景,探討南京與溧陽旅游同城化的現狀、問題及條件,并據此提出相關對策建議,以期為兩市旅游同城化的實踐提供參考價值。
1 旅游同城化的內涵與特點
1.1 旅游同城化的內涵
蓬勃發展的旅游業和倍受矚目的同城化發展戰略相結合,在旅游業內產生了旅游同城化的區域旅游發展戰略,成為旅游合作的一種創新思維。劉法建、章錦河等(2010)研究指出,旅游同城化是一個城市與一個或多個城市因地脈相近、文脈相親,通過打破行政區劃界限,構建一體化發展平臺,實現人流、物流、信息流等共享的一種新型的區域旅游合作發展模式。隨著交通網絡的完善以及中心城市或區域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中心城市或區域對周邊城市的旅游發展起到輻射與帶動的作用,區域間的聯系合作更加密切。因此,旅游同城化的最終目標是在相鄰區域中建立統一的客源市場和旅游要素市場,形成具有輻射力、競爭力的旅游帶或板塊,而不只是旅游產業的規模擴張。
1.2 旅游同城化的特點
1.2.1 動態性
旅游同城化是在眾多要素共同驅動下形成的,如區域地理環境、社會經濟條件、旅游資源的同質與差異等,這就要求不同城市充分利用獨特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旅游、跨城旅游,建立緊密的客源互送和對口聯系機制,牽引旅游同城化機制的形成。旅游同城化使城市間的區域界線逐漸模糊淡化,公共基礎和服務設施在某種程度上實現共享,旅游資源差異互補及旅游信息流動進一步加快,城市在合作中實現區域旅游的動態發展。
1.2.2 協同性
在旅游同城化戰略的實施過程中,城市間不斷豐富旅游合作方式、提高旅游合作的層次與水平,推出優勢互補的復合型、特色化旅游產品與線路,實現點狀旅游到面狀旅游之間的連接,形成一個旅游資源互補的旅游帶,區域旅游整體競爭力得到增強。通過發揮旅游聚合效應,提升區域間旅游合作及抵御風險的能力,從而實現旅游發展的協同與共贏。
2 寧溧旅游同城化現狀及問題
2.1 寧溧旅游同城化現狀
綜合目前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成果,旅游同城化的表現主要有“五同”:交通同網、規劃同籌、設施同布、資源同享、市場同體。南京與溧陽同處蘇南地區,地域鄰近,交通便捷,寧杭高鐵的開通使得游客在一至兩小時之內就可在南京與溧陽之間往返,且車次頻繁,從早上7點至晚上10點共有29趟列車,基本實現交通同網,人們在兩市間的交通往來如同居住在同一座城市內,日常流動性人群流量激增、流速加快。在快速交通的驅動下,兩地旅游資源的獨特性與差異性成為旅游同城化的牽引力。2012年南京市旅游局國內旅游4500份抽樣調查問卷結果顯示,常州(溧陽)游客占南京國內旅游客源市場比重僅為2.04%,而2013年寧杭高鐵開通后,該比重上升至2.11%,2014年則達到2.16%,表明溧陽正逐漸成長為南京重要的周邊旅游市場。但截至目前較少出現過“寧溧旅游同城化”的觀點或提法,兩市的旅游實踐中也缺乏合作與協調,“寧溧旅游同城化”仍處于萌芽階段,存在一定的障礙和突出的問題,與實現旅游同城化的目標還有一定差距。
2.2 寧溧旅游同城化問題分析
2.2.1 缺乏統一的旅游發展規劃
《南京市“十二五”旅游產業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人文綠都,博愛名城”的南京旅游形象定位,構建“一體兩翼四帶五片”的旅游產業空間格局;而溧陽在《溧陽市旅游發展總體規劃(2011-2030)》中則將溧陽的旅游形象定為“山水茶鄉,美味溧陽”,制定了“一核三線四組團”的旅游發展布局。旅游發展規劃各行其道造成兩市旅游發展定位參差不齊、旅游形象不統一以及旅游資源開發重復等問題,制約了旅游同城化機制的形成。
2.2.2 旅游產品結構與市場需求不對應
調查顯示,寧杭高鐵開通后增加旅游目的地是游客共同的最強烈的出游傾向,跨城旅游將成為高鐵背景下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產品。同時,消遣型和個人及家庭事務型游客增加外出游玩次數的意愿較為強烈,且不愿縮短停留時間,需要目的地推出獨具特色的新產品來滿足其求異心理;而差旅型游客縮短停留時間的意愿是最強的,這就要求目的地提供有針對性的商務旅游產品使其獲得最大的旅游時間-效益比(見表1)。然而目前寧溧兩市的旅游產品體系中,傳統的觀光旅游產品仍占很大比重,以南京中山陵、總統府、夫子廟一日游和溧陽南山竹海、天目湖一至二日游線路為主,缺乏商務旅游、體育旅游、養生旅游等新產品,造成現有產品結構與市場需求不對稱的矛盾。
2.2.3 旅游公共服務一體化有待加強
高鐵速度快、車次頻繁的優勢以及移動智能終端的普及有助于旅游者自主安排行程,游客對旅游公共服務的需求也隨之進入高速增長階段。然而,目前兩市的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囿于行政性區際關系的束縛,旅游配套設施難以對接,服務標準不一,影響了游客跨城獲取異地資源的便捷性。例如,在旅游同城化發展較為成熟的廈漳泉、寧鎮揚地區,均推行了“一卡通”,實現了跨城交通、景區游覽的一體化,而寧溧兩市卻始終未作出類似的嘗試,制約了旅游同城化進程。
2.2.4 區域旅游發展“單核模式”凸顯
雖然同為寧杭高鐵沿線城市,南京與溧陽卻表現出截然相反的高鐵效應。南京作為全省政治中心和旅游發達城市,擁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和市場條件,借助高鐵帶來的“同城效應”和“虹吸效應”實現了旅游業的迅速發展。而相比之下,溧陽旅游的發展受到了南京的“屏蔽效應”,在客源市場爭奪上處于劣勢,“魚米之鄉、絲茶之府”的優勢、特色沒能得到很好的發揮,與南京旅游分工合作較差,面臨著被“過道化”的風險(見表2)。
3 寧溧旅游同城化條件分析
3.1 資源的差異性
旅游資源是實現區域旅游同城化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支撐。寧溧都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旅游資源的總量和類型十分豐富,旅游資源的差異性強。南京作為“六朝古都”,以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著稱,旅游資源豐富,其中人文旅游資源占86.27%,自然山水資源占13.73%,主打“人文綠都”、“博愛之都”的城市旅游形象;溧陽山清水秀,生態優美,擁有眾多高品位的自然山水資源,著力建設“山水生態旅游城市”。寧溧兩市旅游同城化可彌補單個城市旅游資源單一性的弊端,合作提供全面綜合、變化性強的旅游產品,增強區域旅游實力,提高整體旅游吸引力。
3.2 市場的互補性
市場需求是區域旅游業發展的根本動力。旅游業服從“距離衰減定律”,離客源地越近的旅游地旅游者越多,反之越少,所以擴大市場規模最重要的就是擴大周邊城市的客源。調查發現,溧陽游客來寧頻次較高,高鐵開通一年內來寧9次及以上的占47.8%;出于探親訪友目的來寧的游客最多,占到33.3%,有74.2%的溧陽游客非常愿意來寧獲取購物、教育、醫療等跨城公共服務,大大拓展了南京的事務性旅游市場。2014年十一黃金周期間,溧陽市鄉村旅游、休閑體驗游持續火爆。10月1日至6日,溧陽各旅游農莊共接待游客18.25萬人次,其中南京游客占很大比重,表明溧陽擁有廣闊的鄉村休閑度假旅游市場,與南京形成客源互補與互送。
3.3 產業的聯動性
近年來,南京從旅游設施提升、旅游產品升級等方面著力,加速推動旅游產業的轉型升級。目前,南京旅游業增加值占到GDP的6.8%,已經成為新的支柱產業,對周邊地區旅游產業的帶動作用大幅增強。在區域旅游業繁榮發展的大環境下,溧陽將旅游業作為龍頭產業培育發展,鼓勵各種經濟成分積極參與旅游產業的開發,加大旅游業對外招商引資力度,廣泛吸引市外客商到溧陽投資興辦旅游產業。同時,溧陽已主動與南京捆綁宣傳、聯動促銷,多渠道、多形式、立體化地串聯進長三角黃金游線,下一步要讓天目湖景區融入到更多區域市場的華東主打線路中,成為全國游客來寧旅游的一個熱門選擇。南京的旅游業對溧有較高的產業影響力,而溧陽對南京具有較高的產業感應度,存在著錯位競爭和協同發展的可能性,便于實現產業鏈條跨地域延伸。
3.4 交通的可達性
交通的可達性是旅游同城化策略的必要條件之一。根據空間相互作用理論中的引力模型原理,兩地之間的距離越小,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就越大。南京與溧陽同處長三角地區,相距僅112公里,交通設施已經實現了公路與鐵路一體化、高速化、網絡化體系,可達性高。公路方面,寧杭高速公路縱橫溧陽全境,通過G25、S239可與南京、高淳聯系;鐵路方面,寧杭高鐵貫穿溧陽全境,將南京南、瓦屋山、溧陽囊括進半小時交通圈,便于旅游廊道的建設和形成,極大地推動了寧溧旅游同城化的發展。
4 寧溧旅游同城化開發對策
4.1 制定統一的寧溧旅游發展規劃,樹立區域旅游整體形象
為促進南京與溧陽區域“大旅游”的發展,應對兩市分散的旅游資源進行系統考察,做好資源評價及市場分析,統一規劃,統一管理,從而形成整體格局,以統一形象面向市場。圍繞紫金山、玄武湖、天目湖、南山竹海等山水旅游資源,做優山水休閑文章;串聯明城墻、長江路、平陵路、南大街等文化休閑帶,打響文化休閑品牌,重點塑造和推廣“世界著名的文化休閑旅游勝地”的整體旅游形象。與此同時,兩市政府部門應完善互信互惠機制,采取多種形式、融合多方渠道打造協商對話平臺,并建立嚴格的監督評估制度,對規劃實施的過程和效果進行及時監督與評價。通過科學合理的規劃與開發樹立起鮮明的區域旅游形象,強化整體優勢和旅游競爭力,促進區域旅游業的長遠發展。
4.2 整合資源進行系統開發,豐富旅游產品結構
南京與溧陽旅游資源豐富且互補性強,旅游市場前景廣闊,應以市場為導向,通過資源整合形成系列化旅游產品,實現效益最優化。第一,以休閑度假游為重點,開拓探親訪友和休閑度假市場。著力建設南京紫金山―玄武湖生態文化旅游示范區和溧陽老城文化休閑核心,培養為彰顯兩市文化休閑魅力的第一載體和標志性名片。第二,加強對商務、會獎旅游的開發力度,增強對公商務客人的吸引力。打造南京河西商務會展旅游區、湯山―銀杏湖休閑旅游區和溧陽燕山時尚樂活片區、中關村智造創意區四個各具特色的商務休閑片區,將商貿、會議、休閑有機結合,拓寬高端旅游市場。第三,培育購物旅游、體育旅游、養生旅游等新業態,為旅游市場注入活力。有序開發南京新街口―鼓樓時尚休閑旅游街區、青奧風采旅游區、溧陽西郊生態活力片區等新興旅游發展片區,建設一批具有影響力的大型購物中心、體育公園、養生會所,進一步豐富和完善產品體系,提高旅游市場感召力。
4.3 構建寧溧無障礙旅游區,加速促進旅游服務同城化
旅游消費是服務消費的高能級化形式,服務的質量和便捷性直接影響著游客的旅游滿意度。因此,南京與溧陽要根據市場需求對現有的旅游服務體系進行整合優化與提檔升級,構建無障礙旅游區。第一,努力實現交通服務同城化。聯合建設旅游集散中心,提供集客運、售票、旅游商品銷售等于一體的旅游一條龍服務,促成游客在南京與溧陽的快速高效流動;在兩市高鐵站配套連接各主要景區(點)的旅游專線,實現定點班車化運營,減少游客的交通中轉時間,為散客旅游者提供便利。第二,著力推進信息服務同城化。既要建立虛擬的網絡信息互通平臺,實現兩市旅游局及相關景區、企業網站的無縫鏈接,或通過微信公眾號及時公布對方在政策法規、交通、旅游等方面的信息及兩市的旅游合作動態;又要注重實體旅游資訊平臺的建設,在兩市高鐵站設置旅游咨詢服務中心,建立南京與溧陽旅游信息庫、圖片庫、多媒體資料庫,優先推介對方城市的旅游產品,刺激游客的旅游需求。第三,大力推行旅游標識同城化。以兩市的整體形象和旅游發展定位為依托,設計共用的同城化旅游標徽和宣傳語,形成字體、圖案、配色一致的標識系統并廣泛運用于兩市的主城區、主要商圈、通往景區的主干道等公共空間,形成無縫對接的連貫性系列化旅游。第四,完善落實便民惠民服務。發行寧溧旅游一卡通,將景區游覽、購物、餐飲、娛樂、住宿等功能融為一體,增強旅游活動的自主性;為兩市居民互相發放旅游優惠券,或給予特殊優惠政策,提高整體出游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