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語前置范文

時間:2023-04-07 16:04: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賓語前置,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詩經》;賓語前置句;韻律

Abstract:AninvestigationofTheBookofSongsshowsthatitscategoriesofobjectfrontingbasicallyagreewiththoseinprose.Therelationshipbetweenobjectfrontingandrhymepresentsustwocategories:thefirstcategorywasdeterminedbygrammaticalconditionswhichallowednovariationonthepartofthepoet,suchasthefrontingofsomeobjectpronounsbuttheseconddependeduponthepoet''''sdeliberatevariation,suchasthefrontingofnounobject.Asaresult,whenthepoetwasorganizinghislines,hetriedhisbesttomakeanobjectfrontinglineoccurattherhymicalfoot.InTheBookofSongs,thoselineswhichfellintothe“noun+BE+verb”patternmightbedeformedbecausetheydepartedfromthecontext.

KeyWords:TheBookofSongs;objectfrontingline;rhyme

古代漢語中賓語前置的問題,作為一種常見的語法現象,自《馬氏文通》起就引起了學界的關注,對于這一特殊語序的類型、分布、性質、歷史演變以及產生的動因,幾代學者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本文擬在前人及時賢研究的基礎上,考察《詩經》中各類賓語前置句的分布情況,探討《詩經》中賓語前置句的使用與韻律的關系。

一、《詩經》中賓語前置句的類型與分布[注:下文在描寫句式的時候,“動詞謂語”簡稱“動”,名詞(包括名詞短語)簡稱“名”,代詞簡稱“代”。]

《詩經》中的賓語前置句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代詞充當前置賓語,其中包括疑問代詞充當前置賓語,否定句中代詞充當前置賓語,其他句式中代詞賓語前置;二是名詞(包括名詞短語)充當前置賓語,其中包括有語法標記和無語法標記兩類。其具體分布見下表1。關于《詩經》賓語前置句的考察,時賢已有文章發表,如楊合鳴1993[1]、韓曉光1995[2]、伍桂蓉2004[3],本文對之梳理,是為了說明賓語前置的原因??疾臁对娊洝?,其賓語前置類型與散文基本一致,并沒有像后代的格律詩那樣(如杜甫《秋興》中的“香稻啄余鸚鵡粒”、陸游《臨安春雨初霽》中的“素衣莫起風塵嘆”之類),出現有別于散文的特殊形式;只是有些賓語前置的類別出現頻率要大大高于散文,如指示代詞“是”作賓語前置、名詞賓語前置,等等,這既有時代因素,又有詩歌韻律的因素。

二、賓語前置與韻律的考察

押韻是中國古代詩歌韻律的基本要素。通過對《詩經》中賓語前置句押韻情況的分類考察,可以看到,它們的分布大都以協韻為目的。

(一)否定句代詞前置賓語韻律的考察[注:韻腳、韻部均依照王力先生《詩經韻讀》。]

1.關于“不”字句代詞賓語前置的考察

表2“不”字句代詞賓語前置考察表

類別出現于四言中句數出現于雜言中句數動詞謂語為韻腳動詞謂語不為韻腳

前置(43)3763013

后置(7)0725從以上統計可以看出,否定句代詞賓語到《詩經》時雖然已經有部分后置,但前置仍是主要形式(約86%);前置句的使用雖并非完全受韻律的影響,但多數前置句都處在韻腳的位置(約69.8%)。略舉數例:大車檻檻,毳衣如。豈不爾思?畏子不敢。(《王風•大車》)(檻、、敢,談部)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豈無他人。(《鄭風•褰裳》)(溱、人,真部)

以上為不處在韻腳的代詞賓語前置句。遵彼汝墳,伐其條肄。既見君子,不我遐棄。(《周南•汝墳》)(肄、棄,質部)

何以速我訟?雖速我訟,亦不女從。(《召南•行露》)(訟、訟、從,東部)以上為處在韻腳的代詞賓語前置句。

“不”字句,其前置的代詞賓語僅見“我”、“爾”,未見第三人稱,其原因或許正如丁聲樹先生所指出的,否定副詞“不”與前置賓語“之”已凝固成詞,合音為“弗”了的緣故。

2.關于“莫”字句代詞賓語前置的考察

表3“莫”字句代詞賓語前置考察表類別出現于四言中句數出現于雜言中句數動詞謂語為韻腳動詞謂語不為韻腳

前置(16)133160

后置(2)2020由上表可見,“莫+代賓+動”16例,無一例“動”不是處在韻腳上與上下協韻。舉例如下:在東,莫之敢指。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庸阝風•》)(指、弟,脂部)

滔滔江漢,南國之紀。盡瘁以仕,寧莫我有。(《小雅•四月》)(紀、仕、有,之部)

“莫+動+代賓”式僅見2例:

其一為《衛風•竹竿》中的“遠莫致之”,該例出現在第一章,為說明問題,茲將第一章全文轉引如下:竹竿,以釣于淇。豈不爾思﹖遠莫致之。(淇、思、之,之部)“遠莫致之”正處在偶句押韻的位置,“之”為韻腳所在,該章押“之”部韻,“之”未前置,正是為了押韻。

其二為《大雅•民》中的“愛莫助之”,該例出現在第6章,第6章全文如下:人亦有言:德車酋如毛,民鮮克舉之,我儀圖之。維仲山甫舉之,愛莫助之。袞職有闕,維仲山甫補之。(舉、圖、舉、助、補,魚部)

第六章為變相句尾韻,韻腳在倒數第二個音節上;此外,該章“之”字五出,構成整齊的“動+之”排比句;顯然,如果該句“之”前置,采用“莫+代賓+動”式,則破壞了該章固有的韻律。

考察《詩經》“莫”字句,從代詞賓語后置出現的頻率來看,與散文似乎無別,

[注:考察甲骨文、西周金文,未見“莫”字句;《尚書》亦未見“莫”字句。考察《論語》、《孟子》、《左傳》、《韓非子》、《呂氏春秋》等5部文獻,結果如下:

“莫+代賓+動”在《論語》有7,《孟子》14,《左傳》8,《韓非子》8,《呂氏春秋》24;“莫+動+代賓”,在《論語》為0,《孟子》為0,《左傳》為2,《韓非子》為1,《呂氏春秋》為0。

上述統計數字表明,“莫”字句中,代詞賓語前置是很嚴格的,“莫+動+代賓”式,在散文文獻中只是偶見,列舉如下:“吉莫如之”(《左傳•文公十三年》)、“莫能逢之”(《左傳•宣公3年》)、“人莫救之”(《韓非子•內儲說上七術》),后置代詞賓語均為“之”。]實則不然。散文中“莫+動+代賓”式偶見,可視為受“主+不+動+代賓”式的影響而產生的偶然現象;[注:管燮初《西周金文語法研究》:“上古漢語用代詞作賓語的否定式動賓結構,賓語先置,這是一條規律,但是賓語不先置的例外情況在殷墟甲骨刻辭中就出現了……否定式受肯定式語序的類化,可能從殷商就開始了?!盷

而《詩經》中出現的“莫+動+代賓”式,則是詩律使然。

3.關于“無”字句代詞賓語前置考察

考察《詩經》“無+代賓+動”3例,“動”都處在韻腳上與上下協韻。列舉如下:大夫君子,無我有尤;百爾所思,不如我所之。(《庸阝風•載馳》)(尤、思、之,之部)

遵大路兮,摻執子之衤去兮。無我惡兮,不故也。(《鄭風•遵大路》)(路、衤去、惡、故,鐸魚通韻)(二)肯定句代詞賓語前置韻律的考察

1.“是+動”(30例)的押韻情況

據考察,《詩經》中只有“是+動”句而無“動+是”句,即指示代詞“是”單獨作賓語一定要前置。“是+動”句(“是+動”連用者,前一個“是+動”除外)“動”都處在韻腳的位置上,舉例如下:

祝祭于礻方,祀事孔明。先祖是皇,神保是饗。孝孫有慶,報以介福,萬壽無疆。(《小雅•楚茨》)(礻方、明、皇、饗、慶、疆,陽部)

維此良人,弗求弗迪;維彼忍心,是顧是復。民之貪亂,寧為荼毒!(《大雅•桑柔》)(迪、復、毒,覺部)

2.其他“代賓+動”的押韻情況

其他“代賓+動”3例,“動”都處在韻腳的位置上,與上下協韻:節彼南山,維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小雅•節南山》)(巖、瞻,談部)

上帝甚蹈,無自昵焉。俾予靖之,后予極焉。(《小雅•菀柳》)(昵、極,職部)

上帝甚蹈,無自瘵焉。俾予靖之,后予邁焉。(《小雅•菀柳》)(瘵、邁,月部)

《詩經》中,“代賓+動”句一覽表:

表4《詩經》“代詞賓語+動詞”句一覽表

類別出現于四言中句數出現于雜言中句數動為韻腳動不為韻腳

“是+動”291300

其他“代賓+動”3030

合計330330肯定形式代詞賓語前置句(“代賓+動”)33例,都出現在四言句中[注:僅有1例出現在雜言中:“君子是則是效”(《小雅•鹿鳴》)。],“代賓+動”中的“動”均處在句尾韻腳的位置(“是+動•是+動”格式中前一個“是+動”除外)。

(三)疑問代詞賓語前置句押韻情況考察表5疑問代詞賓語前置句押韻一覽表類型四言雜言在韻腳不在韻腳

疑問代詞賓語前置(29)263209經考察,《詩經》中疑問代詞賓語前置句,動詞也以在韻腳位置的為多。略舉數例:

害害否?歸寧父母。(《周南•葛覃》)(否、母,之部)

國步蔑資,天不我將;靡所止疑,云徂何往。(《大雅•桑柔》)(將、往,陽部)

以上在韻腳

何有何亡?黽勉求之。凡民有喪,匍匐救之。(《邶風•谷風》)(求、救,幽部)

終南何有?有紀有堂。君子至止,黻衣繡裳。佩玉將將,壽考不忘!(《秦風•終南》)(堂、裳、將、忘,陽部)

以上不在韻腳

(四)名詞(包括名詞短語)賓語前置押韻情況考察

名詞賓語前置包括帶語法標記與不帶語法標記兩種情況。帶語法標記的,根據語法標記的不同,又分“賓+是+動”、“賓+之+動”、“賓+斯+動”、“賓+來+動”、“賓+于+動”、“賓+胥+動”等6類,如下:山有樞,隰有榆。子有衣裳,弗曳弗婁;子有車馬,弗馳弗驅。宛其死矣,他人是愉。(《唐風•山有樞》)(樞、榆、婁、驅、愉,侯部)“賓+是+動”

有車鄰鄰,有馬白顛。未見君子,寺人之令。(《秦風•車鄰》)(鄰、顛、令,真部)(賓+之+動)

大侯既抗,弓矢斯張。(《小雅•賓之初筵》)(抗、張,陽部)(賓+斯+動)

江漢浮浮,武夫滔滔。匪安匪游,淮夷來求。(《大雅•江漢》)(浮、滔、游、求,幽部)(賓+來+動)

維申及甫,維周之翰。四國于蕃,四方于宣。(《大雅•崧高》)(翰、蕃、宣,元部)(賓+于+動)

天何以刺,何神不富?舍爾介狄,維予胥忌。(《大雅•瞻》)(富、忌,職之通韻)(賓+胥+動)

不帶語法標記的,如:

日居月諸,東方自出。父兮母兮,畜我不卒。胡能有定,報我不述。(《邶風•日月》)(出、卒、述,物部)

具體分布如下表:

帶語法標記的名詞賓語前置句,其韻律特點,誠如馮勝利先生所言,是“加重動詞的分量”[4]237,韻腳必須重讀,而該句式的重音恰恰是落在句末的“動”上,與韻律要求相一致,這恐怕就是詩人在韻腳所在刻意選擇該句式的重要原因。

(五)幾點思考

1.考察《詩經》韻腳所在,或句句押韻,或隔句押韻,但偶句押韻是《詩經》最常見的押韻方式。

《詩經》中賓語前置與韻律當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受語法條件制約、詩人不能隨意改變的,如疑問代詞賓語前置、“是+動”句、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注: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現象在甲骨卜辭中即已出現,如“貞:祖辛不我害?貞:祖辛害我?”參見張玉金《甲骨文語法學》,學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211頁。],等等;一種是詩人刻意改變的,如名詞賓語前置句(帶語法標記的賓語前置句,以及不帶語法標記的“東山自出”之類)。無論是前者,還是后者,《詩經》在句子安排上(尤其是后者),總是盡可能地將賓語前置句安排在韻腳所在的位置。賓語前置句的分布以在偶句為常。

考察《詩經》中各類賓語前置句不出現在韻腳的比例:疑問代詞賓語前置(約31%)、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約21%)、帶語法標記的名詞賓語前置(約9.86%)、肯定句代詞賓語前置(0)。不同類型的賓語前置句受韻律的影響大小不同,形成如下序列:疑問代詞賓語前置句>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帶語法標記的名詞賓語前置>肯定句代詞賓語前置

上述序列表明,從左至右,在句式的選擇上,語法條件的制約逐漸削弱,而韻律的制約逐漸加強。

2.“是+動”句集中出現在《大雅》、《小雅》,當與時代有關。考察上古文獻,“是+動”式僅見于西周時期,東周已經消亡,這與該式在《詩經》中的分布是一致的。

在西周的銅器銘文中,可以看到早期的“是+動”式:[注:金文例句轉引自潘玉坤《西周金文語序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15頁。]

西周中晚期:子子孫孫其萬年永是寶用。(晉侯棘人馬方壺)

西周晚期:子孫是尚,子孫之寶,用孝用享。(豐伯車父簋)

西周晚期:其萬年令冬(終)難老,子子孫孫是永寶。(殳季良父壺)

比照銘文之程序語“子子孫孫永寶用之”[注:嚴格地說,西周銅器銘文之程序語是“子子孫孫永寶用”、“子子孫孫永寶”、“子子孫孫永用”,即以動詞后不帶賓語為基本形式。考察華東師范大學中國文字研究與應用中心編《金文引得》(殷商西周卷),記有“永寶用”、“永寶”、“永用”者800余器,記有“永寶用之”、“永寶之”、“永用之”者僅21器而已。],

“是”代替“之”,置于動詞之前?!敦S伯車父簋》中,“尚”、“享”同屬陽部,《殳季良父壺》中,“老”、“寶”同屬幽部。我們推測,用“是+動”代替“動+之”,或許是為了協韻的緣故。[注:前輩學者有一種說法,即“古語殘留說”,認為古漢語的前身是一種底層結構為SOV型的語言,后來變成了SVO,“是+動”是史前SOV型漢語的殘跡。]

為什么協韻要將代詞前置?或許如馮勝利先生所言,代詞一般是輕讀音(“代詞在韻律學上叫做‘弱形式’”[4]),將代詞“是”前置,動詞居后,可以收到“加重動詞”之功效;動詞處在韻腳的位置,而韻腳又為重音所在,二者相得益彰。當然,這樣說,還要解釋下面的問題:一是解釋代詞入韻問題;二是解釋變相句尾韻的問題。《詩經》中存在著代詞入韻的現象,如:“三歲貫女”(《魏風•碩鼠》)之“女”,“不入唁我”之“我”(《小雅•何人斯》)(按:《詩經》中,“我”字處在句尾者30例,押韻者2例),“如何如何,忘我實多”(《秦風•晨風》)之“何”,顯然“弱形式”亦可押韻,要重讀。再有,存在著變相的句尾韻(即句尾是語氣詞之類的,如《伐檀》之“兮”,《》之“之”),句尾不是重音所在;“兮”雖可以延長,而“之”似乎是要輕讀。這兩個問題或許與音樂旋律及其詩歌重音有關,還有待于做進一步的考察。

3.名詞賓語前置,是詩人可以刻意選擇的,因為名詞賓語的位置本該在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后??疾臁对娊洝罚~賓語前置句幾乎無一例外地都處在韻腳所在的位置,正說明了這一點。關于名詞賓語前置句,還有一點需要說明:無論是帶語法標記的名詞賓語前置句(如《小雅•節南山》中的“四方是維,天子是毗”),還是不帶標記的名詞賓語前置句(如《邶風•日月》中的“東方自出”),在散文中都可以見到(如《左傳•襄公二十二年》中的“吾不免是懼”、《左傳•昭公十九年》中的“室于怒,市于色”)。只不過在散文中或許只是偶見,除凸顯焦點之外,或許并無特殊的修辭目的;而在詩歌中則是為了使詩句富于變化,為了協韻,而刻意地安排罷了??梢姡对娊洝凡幌裉扑螘r期的格律詩那樣,并無特殊于散文的語序,只是在語序的安排上,句式的運用上,要服從于韻律。

《詩經》中,凡名詞賓語前置句均為四字句(約91.5%),或變相的四字句(即“虛詞+四字句”,如“維邇言是聽”、“匪先民是程”之類);前置賓語不得超過兩個音節;動詞謂語皆為單音動詞;語法標記與動詞之間不能插入其他成分(如否定詞、助動詞);句末不得帶語氣詞,等等。[注:考察同一時期的散文文獻,帶標記的賓語前置句已有長足的發展。如《左傳•昭公元年》:“小國失恃,而懲諸侯,使莫不憾者,距違君命,而有所壅塞不行是懼?!薄墩撜Z•公冶長》:“吾斯之未能信?”《國語•楚語下》:“則何上下之有乎?”顯然,散文中該句式要相對自由得多。]

這些音節限制正是《詩經》的名詞賓語前置服從于韻律的體現。

4.帶語法標記的名詞賓語前置句,其語法標記除了在春秋、戰國文獻中常見的“是”、“之”之外,還有“于”、“來”、“斯”、“胥”等??疾臁对娊洝贰坝凇?、“來”、“斯”、“胥”等標記集中在《大雅》、《小雅》、《豳風》之中,據前人考證,《大雅》、《小雅》大多是西周末年、東周初年的作品,《豳風》亦西周末年的作品。這表明,帶標記的名詞賓語前置句,在其初始階段,其語法標記是不固定的,《詩經》中這種句式語法標記的多種多樣,正是這種句式在西周末年、東周初年語法標記尚未固定的反映。

三、關于“魯侯是若”、“萬民是若”的討論

“魯侯是若”、“萬民是若”二句詩出自《魯頌•宮》。茲將原文轉引如下:保有鳧繹,遂荒徐宅,至于海邦?;匆男U貊,及彼南夷,莫不率從。莫敢不諾,魯侯是若。

徂來之松,新甫之柏,是斷是度,是尋是尺。松桷有舄,路寢孔碩。新廟奕奕,奚斯所作??茁掖T,萬民是若。

關于這兩句詩,自古以來即有歧解。分述如下:

“魯侯是若”:

第一,清代錢澄之《田間詩學》:“毛云:若,順也。遠人來服,則魯侯從而順其情,以撫安之也。”

第二,明代季本《詩說解頤》:“若,順也。謂順魯侯之德也?!?/p>

高亨《詩經今注》:“若,順也。此言都服從魯侯?!?/p>

“萬民是若”:

第一,鄭玄箋:“國人謂之順也??追f達疏:民既以之為順?!?/p>

清代錢澄之《田間詩學》:“‘萬民是若’,言萬民皆心順之,以為合理也。”

高亨《詩經今注》:“‘若,順也’。此句指廟貌莊嚴,萬民對它肅然起敬?!?/p>

第二,宋代朱熹《詩集傳》:“治其宮室寢廟,以順萬民之望?!?/p>

《詩說解頤》:“‘萬民是若’,順萬民之心也。”

清代嚴虞忄亨《讀詩質疑》:“于是修舊起廢,治其宮室寢廟,以順萬民之望焉?!?/p>

為什么同一詩句會有歧解呢?

依第一類解釋,“魯侯”、“萬民”是主語,“是”是“若”的賓語,則該句式為“名主語+是賓語+動”,依第二類解釋,“魯侯”、“萬民”是賓語,“是”只是一個語法標記,則該句式為“名賓語+是助詞+動”。因為“魯侯是若”、“萬民是若”,其句式都可以描寫為“名+是+動”;所以,在句法平面上的“名+是+動”實則包含了“名主語+是賓語+動”、“名賓語+是助詞+動”兩種句式,是一個多義格式。[注:參見殷國光《古代漢語句法中的若干歧義現象》,《語文研究》1984年第2期。]

《詩經》中,凡符合“名+是+動”句式的詩句脫離了語境(或語境不明),都可能有歧解。

例如《魯頌•宮》“上帝是依”:第一,元代許謙《詩集傳名物鈔》:《魯頌》亦云“上帝是依”,謂天之神憑依姜女原之身而生后稷也。

第二,宋代歐陽修《詩本義》:毛謂“依其子孫”者亦非也。其上下文方言姜女原生后稷時事,與上帝依其子孫文意不屬。據詩意,依猶賴也,謂上帝是賴者,言姜女原賴天帝之靈而生后稷無災害爾。

又如《商頌•長發》“百祿是遒”:第一,孔穎達疏:“故百眾之祿于是聚而歸之?!?/p>

第二,元代朱公遷《詩經疏義會通》:“故能聚此百祿耳?!?/p>

總之,《詩經》賓語前置句類型多與散文一致,但一些前置句的出現,與詩歌韻律關系密切,一些歧解句與語境聯系緊密,一旦語境模糊或丟失,就可能歧解。

[參考文獻]

[1]楊合鳴.《詩經》句法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

[2]韓曉光.《詩經》中的賓語位置考察[J].古漢語研究,1995(3).

篇2

關鍵詞:《詩經》;賓語前置句;韻律

Abstract:AninvestigationofTheBookofSongsshowsthatitscategoriesofobjectfrontingbasicallyagreewiththoseinprose.Therelationshipbetweenobjectfrontingandrhymepresentsustwocategories:thefirstcategorywasdeterminedbygrammaticalconditionswhichallowednovariationonthepartofthepoet,suchasthefrontingofsomeobjectpronounsbuttheseconddependeduponthepoet''''sdeliberatevariation,suchasthefrontingofnounobject.Asaresult,whenthepoetwasorganizinghislines,hetriedhisbesttomakeanobjectfrontinglineoccurattherhymicalfoot.InTheBookofSongs,thoselineswhichfellintothe“noun+BE+verb”patternmightbedeformedbecausetheydepartedfromthecontext.

KeyWords:TheBookofSongs;objectfrontingline;rhyme

古代漢語中賓語前置的問題,作為一種常見的語法現象,自《馬氏文通》起就引起了學界的關注,對于這一特殊語序的類型、分布、性質、歷史演變以及產生的動因,幾代學者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本文擬在前人及時賢研究的基礎上,考察《詩經》中各類賓語前置句的分布情況,探討《詩經》中賓語前置句的使用與韻律的關系。

一、《詩經》中賓語前置句的類型與分布[注:下文在描寫句式的時候,“動詞謂語”簡稱“動”,名詞(包括名詞短語)簡稱“名”,代詞簡稱“代”。]

《詩經》中的賓語前置句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代詞充當前置賓語,其中包括疑問代詞充當前置賓語,否定句中代詞充當前置賓語,其他句式中代詞賓語前置;二是名詞(包括名詞短語)充當前置賓語,其中包括有語法標記和無語法標記兩類。其具體分布見下表1。關于《詩經》賓語前置句的考察,時賢已有文章發表,如楊合鳴1993[1]、韓曉光1995[2]、伍桂蓉2004[3],本文對之梳理,是為了說明賓語前置的原因??疾臁对娊洝?,其賓語前置類型與散文基本一致,并沒有像后代的格律詩那樣(如杜甫《秋興》中的“香稻啄余鸚鵡?!?、陸游《臨安春雨初霽》中的“素衣莫起風塵嘆”之類),出現有別于散文的特殊形式;只是有些賓語前置的類別出現頻率要大大高于散文,如指示代詞“是”作賓語前置、名詞賓語前置,等等,這既有時代因素,又有詩歌韻律的因素。

二、賓語前置與韻律的考察

押韻是中國古代詩歌韻律的基本要素。通過對《詩經》中賓語前置句押韻情況的分類考察,可以看到,它們的分布大都以協韻為目的。

(一)否定句代詞前置賓語韻律的考察[注:韻腳、韻部均依照王力先生《詩經韻讀》。]

1.關于“不”字句代詞賓語前置的考察

表2“不”字句代詞賓語前置考察表

類別出現于四言中句數出現于雜言中句數動詞謂語為韻腳動詞謂語不為韻腳

前置(43)3763013

后置(7)0725從以上統計可以看出,否定句代詞賓語到《詩經》時雖然已經有部分后置,但前置仍是主要形式(約86%);前置句的使用雖并非完全受韻律的影響,但多數前置句都處在韻腳的位置(約69.8%)。略舉數例:大車檻檻,毳衣如。豈不爾思?畏子不敢。(《王風•大車》)(檻、、敢,談部)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豈無他人。(《鄭風•褰裳》)(溱、人,真部)

以上為不處在韻腳的代詞賓語前置句。遵彼汝墳,伐其條肄。既見君子,不我遐棄。(《周南•汝墳》)(肄、棄,質部)

何以速我訟?雖速我訟,亦不女從。(《召南•行露》)(訟、訟、從,東部)以上為處在韻腳的代詞賓語前置句。

“不”字句,其前置的代詞賓語僅見“我”、“爾”,未見第三人稱,其原因或許正如丁聲樹先生所指出的,否定副詞“不”與前置賓語“之”已凝固成詞,合音為“弗”了的緣故。

2.關于“莫”字句代詞賓語前置的考察

表3“莫”字句代詞賓語前置考察表類別出現于四言中句數出現于雜言中句數動詞謂語為韻腳動詞謂語不為韻腳

前置(16)133160

后置(2)2020由上表可見,“莫+代賓+動”16例,無一例“動”不是處在韻腳上與上下協韻。舉例如下:在東,莫之敢指。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庸阝風•》)(指、弟,脂部)

滔滔江漢,南國之紀。盡瘁以仕,寧莫我有。(《小雅•四月》)(紀、仕、有,之部)

“莫+動+代賓”式僅見2例:

其一為《衛風•竹竿》中的“遠莫致之”,該例出現在第一章,為說明問題,茲將第一章全文轉引如下:竹竿,以釣于淇。豈不爾思﹖遠莫致之。(淇、思、之,之部)“遠莫致之”正處在偶句押韻的位置,“之”為韻腳所在,該章押“之”部韻,“之”未前置,正是為了押韻。

其二為《大雅•民》中的“愛莫助之”,該例出現在第6章,第6章全文如下:人亦有言:德車酋如毛,民鮮克舉之,我儀圖之。維仲山甫舉之,愛莫助之。袞職有闕,維仲山甫補之。(舉、圖、舉、助、補,魚部)

第六章為變相句尾韻,韻腳在倒數第二個音節上;此外,該章“之”字五出,構成整齊的“動+之”排比句;顯然,如果該句“之”前置,采用“莫+代賓+動”式,則破壞了該章固有的韻律。

考察《詩經》“莫”字句,從代詞賓語后置出現的頻率來看,與散文似乎無別,

[注:考察甲骨文、西周金文,未見“莫”字句;《尚書》亦未見“莫”字句??疾臁墩撜Z》、《孟子》、《左傳》、《韓非子》、《呂氏春秋》等5部文獻,結果如下:

“莫+代賓+動”在《論語》有7,《孟子》14,《左傳》8,《韓非子》8,《呂氏春秋》24;“莫+動+代賓”,在《論語》為0,《孟子》為0,《左傳》為2,《韓非子》為1,《呂氏春秋》為0。

上述統計數字表明,“莫”字句中,代詞賓語前置是很嚴格的,“莫+動+代賓”式,在散文文獻中只是偶見,列舉如下:“吉莫如之”(《左傳•文公十三年》)、“莫能逢之”(《左傳•宣公3年》)、“人莫救之”(《韓非子•內儲說上七術》),后置代詞賓語均為“之”。]實則不然。散文中“莫+動+代賓”式偶見,可視為受“主+不+動+代賓”式的影響而產生的偶然現象;[注:管燮初《西周金文語法研究》:“上古漢語用代詞作賓語的否定式動賓結構,賓語先置,這是一條規律,但是賓語不先置的例外情況在殷墟甲骨刻辭中就出現了……否定式受肯定式語序的類化,可能從殷商就開始了?!盷

而《詩經》中出現的“莫+動+代賓”式,則是詩律使然。

3.關于“無”字句代詞賓語前置考察

考察《詩經》“無+代賓+動”3例,“動”都處在韻腳上與上下協韻。列舉如下:大夫君子,無我有尤;百爾所思,不如我所之。(《庸阝風•載馳》)(尤、思、之,之部)

遵大路兮,摻執子之衤去兮。無我惡兮,不故也。(《鄭風•遵大路》)(路、衤去、惡、故,鐸魚通韻)(二)肯定句代詞賓語前置韻律的考察

1.“是+動”(30例)的押韻情況

據考察,《詩經》中只有“是+動”句而無“動+是”句,即指示代詞“是”單獨作賓語一定要前置。“是+動”句(“是+動”連用者,前一個“是+動”除外)“動”都處在韻腳的位置上,舉例如下:

祝祭于礻方,祀事孔明。先祖是皇,神保是饗。孝孫有慶,報以介福,萬壽無疆。(《小雅•楚茨》)(礻方、明、皇、饗、慶、疆,陽部)

維此良人,弗求弗迪;維彼忍心,是顧是復。民之貪亂,寧為荼毒!(《大雅•桑柔》)(迪、復、毒,覺部)

2.其他“代賓+動”的押韻情況

其他“代賓+動”3例,“動”都處在韻腳的位置上,與上下協韻:節彼南山,維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小雅•節南山》)(巖、瞻,談部)

上帝甚蹈,無自昵焉。俾予靖之,后予極焉。(《小雅•菀柳》)(昵、極,職部)

上帝甚蹈,無自瘵焉。俾予靖之,后予邁焉。(《小雅•菀柳》)(瘵、邁,月部)

《詩經》中,“代賓+動”句一覽表:

表4《詩經》“代詞賓語+動詞”句一覽表

類別出現于四言中句數出現于雜言中句數動為韻腳動不為韻腳

“是+動”291300

其他“代賓+動”3030

合計330330肯定形式代詞賓語前置句(“代賓+動”)33例,都出現在四言句中[注:僅有1例出現在雜言中:“君子是則是效”(《小雅•鹿鳴》)。],“代賓+動”中的“動”均處在句尾韻腳的位置(“是+動•是+動”格式中前一個“是+動”除外)。

(三)疑問代詞賓語前置句押韻情況考察表5疑問代詞賓語前置句押韻一覽表類型四言雜言在韻腳不在韻腳

疑問代詞賓語前置(29)263209經考察,《詩經》中疑問代詞賓語前置句,動詞也以在韻腳位置的為多。略舉數例:

害害否?歸寧父母。(《周南•葛覃》)(否、母,之部)

國步蔑資,天不我將;靡所止疑,云徂何往。(《大雅•桑柔》)(將、往,陽部)

以上在韻腳

何有何亡?黽勉求之。凡民有喪,匍匐救之。(《邶風•谷風》)(求、救,幽部)

終南何有?有紀有堂。君子至止,黻衣繡裳。佩玉將將,壽考不忘!(《秦風•終南》)(堂、裳、將、忘,陽部)

以上不在韻腳。

(四)名詞(包括名詞短語)賓語前置押韻情況考察

名詞賓語前置包括帶語法標記與不帶語法標記兩種情況。帶語法標記的,根據語法標記的不同,又分“賓+是+動”、“賓+之+動”、“賓+斯+動”、“賓+來+動”、“賓+于+動”、“賓+胥+動”等6類,如下:山有樞,隰有榆。子有衣裳,弗曳弗婁;子有車馬,弗馳弗驅。宛其死矣,他人是愉。(《唐風•山有樞》)(樞、榆、婁、驅、愉,侯部)“賓+是+動”

有車鄰鄰,有馬白顛。未見君子,寺人之令。(《秦風•車鄰》)(鄰、顛、令,真部)(賓+之+動)

大侯既抗,弓矢斯張。(《小雅•賓之初筵》)(抗、張,陽部)(賓+斯+動)

江漢浮浮,武夫滔滔。匪安匪游,淮夷來求。(《大雅•江漢》)(浮、滔、游、求,幽部)(賓+來+動)

維申及甫,維周之翰。四國于蕃,四方于宣。(《大雅•崧高》)(翰、蕃、宣,元部)(賓+于+動)

天何以刺,何神不富?舍爾介狄,維予胥忌。(《大雅•瞻》)(富、忌,職之通韻)(賓+胥+動)

不帶語法標記的,如:

日居月諸,東方自出。父兮母兮,畜我不卒。胡能有定,報我不述。(《邶風•日月》)(出、卒、述,物部)

具體分布如下表:

帶語法標記的名詞賓語前置句,其韻律特點,誠如馮勝利先生所言,是“加重動詞的分量”[4]237,韻腳必須重讀,而該句式的重音恰恰是落在句末的“動”上,與韻律要求相一致,這恐怕就是詩人在韻腳所在刻意選擇該句式的重要原因。

(五)幾點思考

1.考察《詩經》韻腳所在,或句句押韻,或隔句押韻,但偶句押韻是《詩經》最常見的押韻方式。

《詩經》中賓語前置與韻律當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受語法條件制約、詩人不能隨意改變的,如疑問代詞賓語前置、“是+動”句、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注: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現象在甲骨卜辭中即已出現,如“貞:祖辛不我害?貞:祖辛害我?”參見張玉金《甲骨文語法學》,學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211頁。],等等;一種是詩人刻意改變的,如名詞賓語前置句(帶語法標記的賓語前置句,以及不帶語法標記的“東山自出”之類)。無論是前者,還是后者,《詩經》在句子安排上(尤其是后者),總是盡可能地將賓語前置句安排在韻腳所在的位置。賓語前置句的分布以在偶句為常。

考察《詩經》中各類賓語前置句不出現在韻腳的比例:疑問代詞賓語前置(約31%)、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約21%)、帶語法標記的名詞賓語前置(約9.86%)、肯定句代詞賓語前置(0)。不同類型的賓語前置句受韻律的影響大小不同,形成如下序列:疑問代詞賓語前置句>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帶語法標記的名詞賓語前置>肯定句代詞賓語前置

上述序列表明,從左至右,在句式的選擇上,語法條件的制約逐漸削弱,而韻律的制約逐漸加強。

2.“是+動”句集中出現在《大雅》、《小雅》,當與時代有關??疾焐瞎盼墨I,“是+動”式僅見于西周時期,東周已經消亡,這與該式在《詩經》中的分布是一致的。

在西周的銅器銘文中,可以看到早期的“是+動”式:[注:金文例句轉引自潘玉坤《西周金文語序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15頁。]

西周中晚期:子子孫孫其萬年永是寶用。(晉侯棘人馬方壺)

西周晚期:子孫是尚,子孫之寶,用孝用享。(豐伯車父簋)

西周晚期:其萬年令冬(終)難老,子子孫孫是永寶。(殳季良父壺)

比照銘文之程序語“子子孫孫永寶用之”[注:嚴格地說,西周銅器銘文之程序語是“子子孫孫永寶用”、“子子孫孫永寶”、“子子孫孫永用”,即以動詞后不帶賓語為基本形式??疾烊A東師范大學中國文字研究與應用中心編《金文引得》(殷商西周卷),記有“永寶用”、“永寶”、“永用”者800余器,記有“永寶用之”、“永寶之”、“永用之”者僅21器而已。],

“是”代替“之”,置于動詞之前?!敦S伯車父簋》中,“尚”、“享”同屬陽部,《殳季良父壺》中,“老”、“寶”同屬幽部。我們推測,用“是+動”代替“動+之”,或許是為了協韻的緣故。[注:前輩學者有一種說法,即“古語殘留說”,認為古漢語的前身是一種底層結構為SOV型的語言,后來變成了SVO,“是+動”是史前SOV型漢語的殘跡。]

為什么協韻要將代詞前置?或許如馮勝利先生所言,代詞一般是輕讀音(“代詞在韻律學上叫做‘弱形式’”[4]),將代詞“是”前置,動詞居后,可以收到“加重動詞”之功效;動詞處在韻腳的位置,而韻腳又為重音所在,二者相得益彰。當然,這樣說,還要解釋下面的問題:一是解釋代詞入韻問題;二是解釋變相句尾韻的問題。《詩經》中存在著代詞入韻的現象,如:“三歲貫女”(《魏風•碩鼠》)之“女”,“不入唁我”之“我”(《小雅•何人斯》)(按:《詩經》中,“我”字處在句尾者30例,押韻者2例),“如何如何,忘我實多”(《秦風•晨風》)之“何”,顯然“弱形式”亦可押韻,要重讀。再有,存在著變相的句尾韻(即句尾是語氣詞之類的,如《伐檀》之“兮”,《》之“之”),句尾不是重音所在;“兮”雖可以延長,而“之”似乎是要輕讀。這兩個問題或許與音樂旋律及其詩歌重音有關,還有待于做進一步的考察。

3.名詞賓語前置,是詩人可以刻意選擇的,因為名詞賓語的位置本該在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后。考察《詩經》,名詞賓語前置句幾乎無一例外地都處在韻腳所在的位置,正說明了這一點。關于名詞賓語前置句,還有一點需要說明:無論是帶語法標記的名詞賓語前置句(如《小雅•節南山》中的“四方是維,天子是毗”),還是不帶標記的名詞賓語前置句(如《邶風•日月》中的“東方自出”),在散文中都可以見到(如《左傳•襄公二十二年》中的“吾不免是懼”、《左傳•昭公十九年》中的“室于怒,市于色”)。只不過在散文中或許只是偶見,除凸顯焦點之外,或許并無特殊的修辭目的;而在詩歌中則是為了使詩句富于變化,為了協韻,而刻意地安排罷了??梢?,《詩經》不像唐宋時期的格律詩那樣,并無特殊于散文的語序,只是在語序的安排上,句式的運用上,要服從于韻律。

《詩經》中,凡名詞賓語前置句均為四字句(約91.5%),或變相的四字句(即“虛詞+四字句”,如“維邇言是聽”、“匪先民是程”之類);前置賓語不得超過兩個音節;動詞謂語皆為單音動詞;語法標記與動詞之間不能插入其他成分(如否定詞、助動詞);句末不得帶語氣詞,等等。[注:考察同一時期的散文文獻,帶標記的賓語前置句已有長足的發展。如《左傳•昭公元年》:“小國失恃,而懲諸侯,使莫不憾者,距違君命,而有所壅塞不行是懼。”《論語•公冶長》:“吾斯之未能信?”《國語•楚語下》:“則何上下之有乎?”顯然,散文中該句式要相對自由得多。]

這些音節限制正是《詩經》的名詞賓語前置服從于韻律的體現。

4.帶語法標記的名詞賓語前置句,其語法標記除了在春秋、戰國文獻中常見的“是”、“之”之外,還有“于”、“來”、“斯”、“胥”等??疾臁对娊洝贰坝凇?、“來”、“斯”、“胥”等標記集中在《大雅》、《小雅》、《豳風》之中,據前人考證,《大雅》、《小雅》大多是西周末年、東周初年的作品,《豳風》亦西周末年的作品。這表明,帶標記的名詞賓語前置句,在其初始階段,其語法標記是不固定的,《詩經》中這種句式語法標記的多種多樣,正是這種句式在西周末年、東周初年語法標記尚未固定的反映。

三、關于“魯侯是若”、“萬民是若”的討論

“魯侯是若”、“萬民是若”二句詩出自《魯頌•宮》。茲將原文轉引如下:保有鳧繹,遂荒徐宅,至于海邦。淮夷蠻貊,及彼南夷,莫不率從。莫敢不諾,魯侯是若。

徂來之松,新甫之柏,是斷是度,是尋是尺。松桷有舄,路寢孔碩。新廟奕奕,奚斯所作??茁掖T,萬民是若。

關于這兩句詩,自古以來即有歧解。分述如下:

“魯侯是若”:

第一,清代錢澄之《田間詩學》:“毛云:若,順也。遠人來服,則魯侯從而順其情,以撫安之也?!?/p>

第二,明代季本《詩說解頤》:“若,順也。謂順魯侯之德也?!?/p>

高亨《詩經今注》:“若,順也。此言都服從魯侯?!?/p>

“萬民是若”:

第一,鄭玄箋:“國人謂之順也。孔穎達疏:民既以之為順?!?/p>

清代錢澄之《田間詩學》:“‘萬民是若’,言萬民皆心順之,以為合理也?!?/p>

高亨《詩經今注》:“‘若,順也’。此句指廟貌莊嚴,萬民對它肅然起敬?!?/p>

第二,宋代朱熹《詩集傳》:“治其宮室寢廟,以順萬民之望。”

《詩說解頤》:“‘萬民是若’,順萬民之心也?!?/p>

清代嚴虞忄亨《讀詩質疑》:“于是修舊起廢,治其宮室寢廟,以順萬民之望焉。”

為什么同一詩句會有歧解呢?

依第一類解釋,“魯侯”、“萬民”是主語,“是”是“若”的賓語,則該句式為“名主語+是賓語+動”,依第二類解釋,“魯侯”、“萬民”是賓語,“是”只是一個語法標記,則該句式為“名賓語+是助詞+動”。因為“魯侯是若”、“萬民是若”,其句式都可以描寫為“名+是+動”;所以,在句法平面上的“名+是+動”實則包含了“名主語+是賓語+動”、“名賓語+是助詞+動”兩種句式,是一個多義格式。[注:參見殷國光《古代漢語句法中的若干歧義現象》,《語文研究》1984年第2期。]

《詩經》中,凡符合“名+是+動”句式的詩句脫離了語境(或語境不明),都可能有歧解。

例如《魯頌•宮》“上帝是依”:第一,元代許謙《詩集傳名物鈔》:《魯頌》亦云“上帝是依”,謂天之神憑依姜女原之身而生后稷也。

第二,宋代歐陽修《詩本義》:毛謂“依其子孫”者亦非也。其上下文方言姜女原生后稷時事,與上帝依其子孫文意不屬。據詩意,依猶賴也,謂上帝是賴者,言姜女原賴天帝之靈而生后稷無災害爾。

又如《商頌•長發》“百祿是遒”:第一,孔穎達疏:“故百眾之祿于是聚而歸之。”

第二,元代朱公遷《詩經疏義會通》:“故能聚此百祿耳?!?/p>

總之,《詩經》賓語前置句類型多與散文一致,但一些前置句的出現,與詩歌韻律關系密切,一些歧解句與語境聯系緊密,一旦語境模糊或丟失,就可能歧解。

[參考文獻]

[1]楊合鳴.《詩經》句法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

[2]韓曉光.《詩經》中的賓語位置考察[J].古漢語研究,1995(3).

篇3

關鍵詞:園林;水景;濱水植物;配置

Abstract: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water landscape effect, deal wel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ater garden plant, can build a spectacular landscape.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geographical and climatic conditions of water plants, bulkhead plants, water plant configuration combined with different water form the local plant community system, build the plant space level, do beautify the environment, water purification,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ecological landscape effect.

Key words: landscape; Waterscape; Waterfront plants; configuration.

中圖分類號:S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水景是園林藝術中不可缺少的、最富魅力的一種園林要素。古今中外的園林,對于水體的運用非常重視,在各種風格的園林中,水體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園林規劃建設中,重視對水體的造景作用、處理好園林植物與水體的景觀關系,不但可以營造引人入勝的景觀,而且能夠體現出真善美的風姿。各類水體的植物配置不管是靜態水景,或是動態水景,都離不開花木來創造意境。本文結合自己的感受和實踐,從以下幾個方面淺談與分析濱水景觀的植物配置。

不同的植物類型在濱水景觀中的運用

根據植物與水分的關系,可分為水生、濕生(沼生)、中生、旱生等植物生態類型,它們在外部形態、內部組織結構、抗旱和抗澇能力以及景觀表現上都是不同的。在園林應用方面,水景植物根據其生理特性和觀賞習性可以分為水邊植物、駁岸植物、水面植物三類,在不同的地域和氣候條件下植物的種類又各不相同。

(1)水邊植物

水邊植物的作用在于豐富岸邊景觀視線、增加水面層次、突出自然野趣。在北方,常植垂柳于水邊,或配以碧桃、櫻花,或栽幾叢月季、薔薇、迎春、連翹,春花秋葉,韻味無窮??捎糜诒狈剿呍灾驳倪€有旱柳、欒樹、楓楊、棣棠,以及一些枝干變化多端的松柏類樹木。南方水邊植物的種類更豐富,如水杉、水蒲桃、榕樹類、羊蹄甲類、木麻黃、落羽杉、烏桕、椰子等,都是很好的水邊造景植物。

(2)駁岸植物

園林水體駁岸的處理形式多樣,植物的種植模式也有很多種。在駁岸植物選擇上,除了通過迎春、垂柳、連翹等柔長纖細的枝條來柔化巖石混凝土磚的生硬線條之外,還能在岸邊栽植一些花灌木、地被、宿根花卉以及水生花卉如鳶尾、菖蒲等。另外,許多藤本植物都是很好的駁岸綠化材料,如地錦、凌霄等。

(3)水面植物

水面植物是水體綠化不可缺少的植物材料,可細分為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等。水面植物的栽植不宜過密,要與水面的功能分區結合,在有限的空間留出充足的開闊水面展現倒影及水中游魚。南北水面植物的差別不是很大,有荷花、睡蓮、菖蒲、鳶尾、蘆葦等。漂浮在水面和沉入水中的則以水藻類植物為主,如金魚藻、狐尾藻、水蘚等。垂柳和迎春,讓細長柔和的枝條下垂至水面,遮擋石岸,同時配以花灌木和藤本植物,如鳶尾、黃菖蒲、地錦等來局部遮擋但忌全覆蓋、不分美丑,增加活潑氣氛。

二、不同形式水體的植物配置方式不同

(1)規則式園林水體

水景多種多樣,一般分為自然式和整齊式兩大類,前者包括水池、溪流、瀑布等,后者包括整形式水池、整形式瀑布、噴水池等。文中只談規則式水池旁邊的植物配置。規則式水池的邊緣線條簡潔、輪廓分明,外形多屬于幾何形。大型整形水池主要在于取得倒影,經常保持一平如鏡,旁邊很少種植植物,以免遮掩了水中倒影和落入池中的樹葉造成污染,而四周宜于鋪設草坪或配置花壇,以形成開敞視野。小型水池中則常種植水生植物,甚至可以在水面全部栽滿植被或者均勻整齊地擺放盆景,最好使用同一類植物。

(2) 自然式園林水體

大水面水體,大的水面植物配置一般宜采用大手法,即用高大的樹種、成片成帶的栽植方式。水體沿岸的植物在形態和色彩上的四季變化,是構成優美水景的重要因素。通過合理的植物配置,可使濱水景觀達到四季有景:如春季嫩綠色枝葉的落羽松、紅棕色嫩葉的香椿;夏季滿樹粉紅色花絲的合歡、黃花如傘覆蓋的欒樹;秋季具有秋色葉的池杉、水杉、落羽杉、三角楓、烏桕等;冬季可欣賞到蒼勁枝干的苦楝、懸鈴木、梧桐、構樹等,都是用來豐富水景季相色彩的好材料。

小水面水體。此類水體多見于自然式水池或小溪流。寧靜的自然式水池不宜種植五顏六色的花灌木,植物配置及樹種選擇種植一些高大的喬木為好,顯示出大自然樹林的樸素和寧靜氣氛。在自然式的水池旁配置竹類、棕櫚科等單子葉植物,可以給人帶來十分簡潔、靜雅、親切的感覺。園林中人工造的小溪流不僅要在形狀上采用自然式,而且在種植上應以自然和鄉土樹種為主,以顯示出野逸的自然之趣。

三、植物在濱水景觀設計中具有不同的功能與效果

(1)美化環境

濱水植物具有造景功能,并在城市濱水景觀綠帶中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用不同的色彩點綴著濱水岸線及駁岸,使水面和水體變得生動活潑,加強了水體的美感。不同形態和色彩的濱水植物,會引起人們的各種心理活動和戲曲性效果,挺立在水中的寬葉香蒲和蘆葦,陽光下的倒影或在薄霧籠罩的朦朧姿態,使人浮想聯翩;月下的蘆葦和荷塘的月色,詩一般的寧靜,給人一種神秘之感;而菖蒲、睡蓮、慈姑、鳶尾、千屈菜等,美麗的花朵競相開放,迷人的色彩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效果。

(2)凈化水質、固土護岸

濱水植物不僅有美化環境的作用,同時還具有凈化水質的功能。針對城市濱水水系中存在的復雜多樣的污染,在設計配置濱水植物群落時,應選擇抗污染和對水污染具有凈化生態功能的植物群落,目前已知對水污染具有較強的凈化作用的濕生濱水植物有蘆葦、香蒲、水蔥、燈芯草、菖蒲、慈菇、鳳眼蓮、水花生、菱、杏菜、金魚藻等。由于水系對物種遷移擴散的廊道作用,外來濕生水生生物如水葫蘆、大米草、一枝黃花等對水系生態環境的影響已引起廣泛的重視??傊?,在城市濱水沿岸地帶種植濱水植物會使水質清澈、水體生態穩定,并且能夠美化水體景觀、凈化水質、保持河道生態平衡,因此說濱水植物具有重要的生態恢復功能。

用植物根系具有較強的穿扎固土能力,在坡面上和消落區(最高和最低水位之間的水位變化區)種植耐水濕的喬灌木和地被植物,一方面減少地表徑流,另一方面防止或減輕水流、波浪對河岸的侵蝕和沖刷,起到固土護坡作用。同時,植物的根莖葉的生長對土壤具有改良作用,增加了土壤有機質的含量,改善了土壤結構與性能,提高了土壤持水性,增加了土壤抗侵蝕能力。所以岸邊種植濱水植物既能保持水土起到固土護岸作用,又能提高河岸土壤肥力,改善生態環境,所以通過種植植物來固土護岸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可行的生態護坡形式。

濱水植物是良好的綠肥,又是好的飼草,它們營養豐富,生長很快,水中的氮、磷被它們吸收后轉化成蛋白質等營養物質。所以在種植濱水植物時,可有目的地挑選一些利用價值較高的濱水植物如綠萍、浮蓮、水花生、水葫蘆等。

所以在城市濱水沿岸地帶有適當的選擇不同濱水植物不僅能夠美化水體景觀還可以凈化水質、保持河道生態平衡。

總的來說,在濱水地帶各種濱水植物群落的合理布局和科學培育,幫助構建出濱水景觀綠色型的生態水體,不僅美化了環境,更重要的是增進人們的身體健康,具有良好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形成景觀自然優美、生態功能持續穩定的城市水系和園林水景。

參考文獻:

[1]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第二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2]李尚志著.《濱水植物與水體造景》.第一版. 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7.

[3](日)河川治理中心編.劉云俊譯.《濱水自然景觀設計理念與實踐》.第一版.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4]吳家驊著.葉南譯.《景觀形態學》.第一版.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

[5]丁圓編著,濱水景觀設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80

[6]董冬,何云核,吳根松編著,水生植物配置與造景的探索,2007,13(5);59-61

篇4

關鍵詞:基巖海岸;園林植物;濱水景觀帶

中圖分類號:K928 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從廣義上講,濱水植物不僅包括湖、池、河、溪等水邊或水面的植物群落,還包括堤和島上的植物群落。在園林中對濱水植物的分類按其生活習性、生態環境,可分為:浮葉植物、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海生植物、岸邊耐濕及岸邊不耐濕的喬灌木等。水生植物是指生長在水中、沼澤或岸邊潮濕地帶的植物。在濱水景觀帶的園林景觀設計中,需要進行科學的選擇與配置園林植物,這樣才可以營造出引人入勝的景觀,這對于城市濱水景觀帶的生態功能和景觀營造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濱水景觀帶園林植物利用概述

從調查中可看出,多數城市的濱水景觀帶內,園林植物的應用種類較為豐富,其中木本植物近400種(含種下等級,下同),草本植物80余種。以某市為例,其中喬木層植物140種,占37.6%;灌木層植物75種,占20.3%;地被植物70種,占18.8%;藤本植物10種,占2.7%。出現頻率在50%以上的喬木樹種有水石榕(Elaeocarpushainanensis)、雞蛋花(Plumeriarubra)、垂柳(Salixbabylonica)、小葉榕(Ficusmicrocarpa)、短穂魚尾葵(Caryotamitis)、蒲葵(Livistonachinensis)、黃葛榕(Ficusvirens)、落羽杉(Taxodiumdistichum)、紅花羊蹄甲(Bauhiniablakeana)、串錢柳(Callistemonviminalis)等25種,出現頻率在50%以上的地被種類有花葉艷山姜(Alpiniazerumbet Variegata)、春羽(Philodendronselloum)、腎蕨(Nephrolepisauriculata)、海芋(Alocasiamacrorrhiza)、白蝴蝶(Syngoniumpodophyllum'WhiteButterfly')、沿階草(Ophiopogonjaponicus)、美人蕉(Cannaindica)和龍船花(Ixorachinensis)等16種。

在應用的植物種類中,棕櫚科種類最多,達22 屬25 種; 其次為???,達3 屬19 種; 第三是禾本科,有11 屬16 種; 第四是桃金娘科,有7 屬16 種( 表2) 。喬木和灌木共有216 種,其中常綠植物181 種,占83. 8%; 落葉植物35 種,占16. 2%。

二、濱水景觀植物的配置方式

濱水植物,是指適應河、湖、海沿岸濕潤環境的植物,包括沿岸的喬灌木、草本、藤本以及生長在近岸淺水區的水生植物和濕生植物。它是由不同分類群且能夠完成生活周期植物通過長期適應濱水環境而形成的群體,通常由岸際陸生植物、水源濕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組成。濱水景觀植物造景中.植物的種植形式有孤植、列植、片植、群植等。孤植式是指喬木或灌木的孤立種植,孤植一方面能是增加遮陰的效果,促使天空和水面顯得更加開闊,另一方面是增加景觀效果,突出植物的樹姿和葉色的美麗。濱水景觀在造景中不僅要滿足城市的景觀軸線和文化長廊的要求,綠化植物的配置還應講究藝術構圖,產生最佳效果。

三、可親水式水景

親水性是人的天性,因此也是評價一個濱水景觀好壞的指標。從濱水游覽的需要出發,利用植物景觀的空間特點,創造出動靜結合、開閉變化的游憩空間,以滿足不同活動類型的需要。此類水景常具一定水面空間,再配有旱傘草、紙莎草、鳶尾( Iris tectorum) 、水蔥( Schoenoplectustabernaemontani) 、美人蕉等水生植物。如珠江公園一處親水式水景,以落羽杉和水松( Glyptostrobuspensilis) 作為景觀的上界面,無論從美學上還是生態上,都與水面及沿岸相適應; 用常綠樹南洋杉( Araucariaheterophylla) 作景觀的背景,其效果極佳; 在夏天利用落羽杉、池杉遮擋太陽側光簡便且有效,太陽當空時,水面便映襯出美麗的綠色倒影; 鋪裝以緩坡的形式斜伸水邊,在給人增大水體面積感覺的同時,為游人提供親近水面的機會;水面種植的水生植物梭魚草、再力花、水蔥與空白水面保持合適的體量與比例,形成很好的視覺效果( 圖1) 。

圖1可親水式水景

四、與建筑小品結合式水景

濱水植物景觀的布置還常與花架、廊、亭子等園林建筑或園林小品結合,濱水植物造景注重水生植物與建筑物在體量、比例方面相協調,以充分展示水生植物的景觀美和園林建筑的造型美。而水生植物的線條較為柔和,姿形多樣,色彩亦豐富。若用水生植物點綴水面,與建筑色彩搭配協調,使景觀更富有美感。廣州常用的種類有荷花、睡蓮、旱傘草、紙莎草、梭魚草、再力花、落羽杉和池杉等。如廣州云臺花園,白色網狀園林小品為視覺焦點,以深綠色大王椰子( Roystonearegia) 、散尾棕( Arengaengleri) 作為背景,再力花、梭魚草、旱傘草作為前景,彩色地被紅龍草( Alternantheradentata'Ruliginosa') 、金葉假連翹( Durantaerecta'Dwarf Yellow') 和美人蕉點綴其中。整個景觀體量適宜,讓人倍感舒暢、愜意,猶如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畫( 圖2) 。

圖2與建筑小品結合式水景

五、人工式駁岸水景

人工式駁岸的駁岸形式較為死板,因此在造景時常結合地形變化采取沉水植物、浮葉植物和挺水植物相結合的形式進行配置。如將沉水植物狐尾藻( Miriophyllumverticillatum) ,浮葉植物睡蓮、王蓮( Victoria amazonica) ,挺水植物旱傘草、紙莎草、荷花等配置在同一水域中,同時注意岸邊喬木、灌木、地被的搭配,達到在豐富水體景觀的同時,弱化單調的駁岸形式,維持豐富的景觀效果。也可利用駁岸流暢的線條,與水面形成倒影,產生對影成雙、虛實相生的藝術效果。廣州黃埔公園人工式駁岸水景中,在草坪坡面上,以不規則的株距種植了垂柳,構成了濱水景觀的上層植被,結合下層美人蕉做為地被( 圖3) 。

這種植物配置在打破駁岸單一形式的同時,豐富了相對單一的草坪景觀,將植物集中在上層和地被,中層留出透景線給游客觀看對岸的景色,使空間通透性更佳,視覺變化也更為明顯。

圖3人工式駁岸水景

六、如何提升濱水景觀帶的的觀賞價值

要提高一個城市的綠化水平,塑造城市的美好形象,需要借助園林藝術來造景,而植物引種和植物造型是提高觀賞效果的重要手段。目前寧波在造型植物運用方面尚處起步階段,建議加大投入,提高植物造型技術與水平,加強在實踐中的應用。園林技術人員需結合巧妙的技藝和巧奪天工的構思,遵循樹木整體性及樹木生命周期的生長發育規律原則相結合,采用整形修剪、搭架造型對園林植物的外貌、線條、色彩等方面進行處理,從而創造出具有藝術性和觀賞性的景觀。開發具有潛力的,并且適合我市氣候、土壤條件的優良品種,如珊瑚樸、金絲梅等,不但可以增加物種的多樣性,而且還能增添景觀效果。

結束語

總而言之,濱水景觀帶園林植物的選擇,要充分尊重植物的生態、習性,綜合考慮時間及空間等要素的影響,科學合理的搭配植物的種類,營造和諧的環境氛圍。在總體的濱水植物配置上要維護生態平衡,在一定程度上發揮長遠的景觀效益。

參考文獻

篇5

從大的方向來看,賓語前置一般分為兩大類型,即動詞賓語前置和介詞賓語前置。

一、動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賓語提到動詞前的情況有兩種:

1.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有兩個必須滿足的條件就是“否定句”和“代詞”。這是判斷文句是不是賓語前置的標準之一。否定句就是表示否定的句子,無論句中是有否定副詞“不、弗、未、非、否、毋”,還是有表示否定的動詞“無”、不定代詞“莫”,這種句子都叫否定句。如果在這種句子中,它的賓語是代詞,那么,賓語一般放在謂語動詞之前、否定詞之后。如“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齊桓晉文之事》)一句中有否定代詞“莫”和代詞“之”,賓語“之”放在謂語動詞之前、否定詞之后,所以這句話屬于賓語前置,其正常語序應該為“保民而王,莫能御之也”,翻譯為“保全百姓而稱王,沒有誰能夠抵擋他”。

2.疑問句中代詞作賓語,有兩個必須滿足的條件就是“疑問句”和“代詞”。這也是判斷文句是不是賓語前置的標準之一。在古代并沒有標點符號斷句,所以在閱讀古文典籍的時候,文句句末并沒有問號,那么我們可以通過疑問代詞來判斷它是不是疑問句。在古代漢語里,疑問代詞一般有“何、誰、惡(作代詞時讀wū)、安、焉、胡、奚、曷、孰等”。如“大王來何操?”(《鴻門宴》)一句中有明顯的問號提示,同時又有疑問代詞“何”,所以這句話屬于賓語前置,其正常語序應該為“大王來操何”,翻譯為“大王來的時候拿了什么東西沒有”。

綜合以上兩點,我們必須明確以下幾方面內容:

1.判斷動詞賓語前置的標準是“在否定句或在疑問句中,代詞作賓語的時候要前置”。如果賓語不是代詞,即使整個句子是否定句或疑問句,也不會把賓語前置。如“時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張衡傳》)一句中雖然出現了不定代詞“莫”,但不屬于賓語前置。

2.常用的代詞有“我”“吾”“余”“彼”“女”“爾”“之”等,有些詞(如“君”“子”“等”)雖然有一定的稱代作用,但因為它們終究不是代詞,而是名詞,所以,即使在否定句中作賓語也不前置。如“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句中,“君”在這里作名詞,所以這句話不屬于賓語前置。

3.在一般的陳述句中,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到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沒有什么實際意義。有時,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一個范圍副詞“唯”,構成“唯……是……”“唯……之……”的格式。如“唯利是圖”“唯命是從”等。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一句的正常語序為“不知句讀,不解惑”,“之”在句子中是賓語前置的標志,在句子還原以后應該去掉。

4.在表示動作對象的單一性或者是為了強調賓語,可將副詞“唯(惟)”翻譯成“只”“只是”或者“專一”“一定”等,助詞“之”“是”只是作為賓語提前的標志,不翻譯。

二、介詞賓語前置

在文言文中,常見的介詞有“于、以、為、與、從、自、向”等,它們往往與后面的名詞或者名詞性短語結合,組成介賓結構。

1.疑問代詞作賓語,和介詞組成介賓結構,疑問代詞要前置,即疑問代詞要放在介詞的前面。常見的疑問代詞有“誰、孰、何、奚、曷、胡、安、焉”等。如“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短歌行》)一句正常的介賓結構應該是“以何解憂”即“用什么來緩解憂愁”,“何”在句中前置了。

2.有時候為了突出賓語,即使介詞所帶的賓語不是疑問代詞,也要把它放在介詞的前面,這種情況,以介詞“以”和“于”為常見。如“室于怒,市于色”(《左傳?昭公十九年》)一句中的“室于”應是“于室”,“市于”應是“于市”,“室”和“市”都是賓語,為了突出“室”和“市”,便把賓語提到“于”的前面。

3.有時候表方位的名詞或時間的名詞作介詞的賓語,那么也會放在介詞的前面。如“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薄芭婀毕蜃?張良西向坐。”(《鴻門宴》)這里的“東”“南”“北”“西”都是方位詞,都充當“向”的賓語,放在前面,以示強調,翻譯成現代漢語應是“向東”“向南”“向北”“向西”。

三、其他賓語前置

在賓語前置的類型中,還有一些不是很常見的。如在指代性副詞“見”“相”作賓語時表示“動作偏向于某一方”,表示的是從單方面發出,而非互相的關系,有稱代的作用,可代稱“你”“我”“他”“它”等。如“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一句中的“相”釋義為“我”,該句賓語前置。

賓語前置在文言文閱讀中所占的比重較大,僅次于狀語后置句的出現頻率,所以把握它的句法特點是很有必要的。不過無論句式怎樣變換,文言文句式可以依據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和標準來分析,所以我們要想真正地掌握好文言文的各種句式,一方面要準確把握語法要求,另一方面要有流暢的現代漢語語言表達能力,兩者結合,才能有效地解答文言文閱讀中的句式題。

跟蹤訓練

1.下列各句中,不屬于賓語前置的一項是()

A.故凡為愚者,莫我若也

B.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C.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D.沛公安在

2.下列各句中,屬于賓語前置的一項是()

A.甚矣,汝之不惠

B.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C.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D.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3.下列各句中,屬于賓語前置的一項是()

A.今以鐘磬置水中

B.人馬燒溺死者甚眾

C.求人可使報秦者

D.微斯人,吾誰與歸

4.下列各句中,與“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A.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B.客有吹洞簫者

C.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D.戰于長勺

5.下列各句中,句式與其他三項不相同的一項是()

A.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B.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C.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

D.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6.下列各句中,與“劉備天下梟雄”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A.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B.為天下笑者,何也

C.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D.歲不我與

7.下列各句中,與“請勿見笑”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A.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

B.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

C.日削月割,以趨于亡

D.且行千里,其誰不知

8.下列各句中的黑體詞“見”的用法與其他三項不相同的一項是()

A.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B.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C.漸見愁煎迫

D.府吏見丁寧

9.下列各句中,與“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中“相”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B.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C.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

D.相見常日稀

10.判斷下列各句的句式。

(1)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2)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

(4)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5)雜然相許

(6)古之人不余欺也

參考答案

《特殊句式之倒裝句(上)》

1.C(A、B、D三項賓語前置。C項是普通的陳述句)

2.C(A項主謂倒裝。B項定語后置。D項是定語后置)

3.D[A項是省略句,省略了介詞“于”,應該為“今以鐘磬置(于)水中”。B、C兩項定語后置]

4.D(題干的句式與D項一致,狀語后置。A項是判斷句。B項和C項定語后置)

5.C(A、B、D項都是狀語后置。C項是賓語前置)

6.A(題干的句式與A項一致,都是判斷句,而其他三項賓語前置)

7.A(題干的句式與A項一致,賓語前置。B、C兩項是被動句。D項是普通句子)

8.D(A、B、C三項都是被動句。D項中的“見”表示動作偏向于某一方,賓語前置)

篇6

一、主謂倒裝

主謂倒裝也叫謂語前置或主語后置。古漢語中,謂語的位置也和現代漢語中一樣,一般放在主語之后,但有時為了強調和突出謂語的意義,在一些疑問句或感嘆句中,就把謂語提前到主語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保ā队薰粕健罚┤涫恰叭曛换萆跻印?。謂語前置,表強調的意味,可譯為“你太不聰明了”。

二、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放置于動詞或介詞之后,有如下幾種情況: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

①介賓倒裝

例:“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論語?公冶長》),“何以”是“以何”的倒裝,可譯為“為什么”?!拔⑺谷?,吾誰與歸?”(《岳陽樓記》)“吾誰與歸”是“吾與誰歸”的倒裝,可譯為“我和誰同道呢”。

②謂賓倒裝

例:“何有于我哉?”(《論語》)“何有”是“有何”的倒裝。古漢語中,疑問代詞做賓語時,一般放在謂語的前面??勺g為“有哪一樣”?!翱鬃釉疲骸温校俊保ā堵毅憽罚昂温小奔础坝泻温钡牡寡b。可譯為“有什么簡陋呢?”“何”,疑問代詞,“之”,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里是賓語前置的標志。

(2)文言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

例:“僵臥孤村不自哀?!保ā妒辉滤娜诊L雨大作》)“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裝,可譯為:“不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詞,在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要前置。另如“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3)用“之”或“是”把賓語提于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沒有什么實在意義。

例:“蓮之愛,同予者何人?”(《愛蓮說》)“蓮之愛”即“愛蓮”的倒裝,可譯為“喜愛蓮花”。“之”,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里是賓語前置的標志?!翱鬃釉疲骸温??’”(《陋室銘》)“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裝。可譯為“有什么簡陋呢?”?!爸保~,無實在意義,在這里是賓語前置的標志。

(4)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表示強調。

例:“是以謂之‘文’也。”(《論語?公冶長》)“是以”是“以是”的倒裝,可譯為“因此”?!笆恰笔侵甘敬~,指代前面的原因。

(5)其他,表示強調。

例:“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保ā赌咎m辭》)“關山度”是“度關山”的倒裝。可譯為“跨過一道道關,越過一道道山”。

三、定語后置

文言文中,定語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詞前邊,但有時為了突出中心詞的地位,強調定語所表現的內容,或使語氣流暢,往往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

(1)“中心詞+后置定語+者”

例:“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保ā队薰粕健罚昂蓳呷颉笔恰叭蚝蓳摺钡牡寡b,定語“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詞“荷擔者”,可譯為“三個能挑擔子的成年男子”。

(2)“中心詞+之+后置定語+者”

例:“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保ā稅凵徴f》)“花之隱逸者”是“隱逸之花”的倒裝。可譯為“具有隱逸氣質的花”。

(3)數量詞做定語后置

例:“嘗貽余核舟一?!保ā逗酥塾洝罚?,“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裝,定語“一”后置,可譯為“一個核舟”

四、介賓結構后置

(1)用介詞“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譯作補語外,大多數都要移到動詞前做狀語。

例:“何有于我哉?”(《論語》)全句為“于我有何哉”的倒裝句,介賓結構“于我”后置。譯為“在我身上有哪一樣呢”?!肮谀详?,茍全性命于亂世。”(《出師表》)全句為“于南陽躬耕,于亂世茍全性命”的倒裝,介賓結構“于南陽”、“于亂世”后置,可譯為“親自在南陽耕種,在亂世中茍且保全性命”。

篇7

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語言的發展和演變,也存在一些差異。掌握有別于現代漢語的常見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閱讀所必需的能力。這里主要掌握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賓語前置句、狀語后置句(介賓短語后置句)、定語后置句、主謂倒裝句。

一、判斷句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情況,事物之間的關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用“者”或“也”表示判斷。(典型的文言判斷形式)分三種情形:用“……者,……也”表判斷;句末用“者也”表判斷;單用“者”或“也”表判斷。

例: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蓮,花之君子者也。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

用“即、乃、則、皆、必”等副詞表示肯定判斷。

二、被動句

表示被動意義的句子。文言文中常借助一些介詞表示被動,常見有以下:

1.用“于”、“受……于……”表示被動,“于”引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

2.用“為”、“為……所……”、“為所”表示被動,“為” 引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

3.用“見”、“見……于……”表示被動,“于” 引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特別提醒:“見”字有一種特殊用法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但它不表被動,放在動詞之前,表示“對自己怎么樣”,可譯為“我”。

4.用介詞“被”表示被動。

三、省略句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現代漢語中都有,不過,文言文中的省略句更普遍。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情形:

1.省略主語

① 承前省。例: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蛇)觸草木,盡死;以嚙人,(人)無御之者。

② 承后省。例: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③ 對話省。例:(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王)曰:“不若與人。”

2. 省略謂語

例: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強步,日(行)三四里。

3. 省略賓語

①省略動詞的賓語 例:以相如功大,拜(之)為上卿。

②省略介詞的賓語 例:豎子不足與(之)謀!

4.省略介詞(于、以、自、從)等

例:賜之(以)彘肩。今以鐘磬置(于)水中。

四、賓語前置句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時,賓語前置(往往放在動詞的前面)。疑問代詞有“誰、何、孰、焉、胡、曷、奚、安”等。

例:沛公安在?

大王來何操?

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時,賓語前置(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和否定詞之后)。要求具備兩個條件:賓語必須是代詞;必須是否定句。否定詞有“不、未、毋、莫、無、非、否、弗”等。

3.①用“之”把賓語提到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沒有實在意義。②用“是”把賓語提到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是”只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沒有實在意義。特別提醒:有“是”時,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一個范圍副詞“唯、惟”,構成“唯、惟……是……”的格式。

4. 介詞賓語提前(在文言文中,介詞的賓語往往置于介詞之前,形成一種倒置的現象。)

例:不然,籍何以至此?

奚以知其然也?

五、介賓短語后置(狀語后置)

應該在動詞前面的介詞短語,卻放在了動詞后面。標志“于、以、乎”。

例: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具告以事。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吾從而師之。

六、主謂倒置

文言文中,為了加強語氣,強調謂語,常常把謂語放在主語之前。這種情況很少,往往出現在古漢語的感嘆句和疑問句中。

例:甚矣,汝之不惠。

美哉,我少年中國。

七、定語后置句

指古漢語中將定語移到中心詞之后的現象。有四種情況:

①中心詞+之+后置定語

例: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②中心詞+之+后置定語+者

例:石之鏗然有聲者。

③中心詞+后置定語+者

例: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④中心詞+數量詞

篇8

一、弄清考綱,關注考點,這是其中最亮的珍珠,可起到提綱挈領的效果

文言文閱讀的考點我們從考試說明來看,可以分為理解、分析綜合兩個大的考點。

1.理解

(1)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

(2)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

(3)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4)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

2.分析綜合

(1)篩選文中的信息。

(2)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根據近五年來山東卷的情況來看,文言文的考察比較穩定,四個選擇題的考察方式幾乎一致,甚至在題干的設計上幾乎沒有什么變化。課外文言文的閱讀和訓練方向主線就是人物傳記。這樣文言文的備考主線就確定了。

二、落實一輪復習,砸實課本的知識點,做好知識串聯,實現有效遷移

砸實課本的知識,做好知識串聯,實現有效遷移,就顯得非常的重要。

首先:在一輪復習中整理出和高考密切相關的實虛詞,配合例句,進行整理。

以必修一《勸學》《師說》為例:

虛詞積累(扣合高考18個虛詞來積累)

A.常見文言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

(1)于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于,介詞,譯為“從/比)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于,介詞,后面引出對象)

(2)而

吾嘗終日而思矣(而,連詞,表修飾)

知明而行無過矣 (而,表遞進)

蟹六跪而二螯 (而,表并列 )

實詞(扣合高考120個實詞積累)

1.故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因此 所以)

2.疾 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強,急速)

3.假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借助)

4.就 金就礪則利 (靠近)

5.絕 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橫渡)

6.致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到達)

7.勸 勸學(勸勉)

第三:選修部分史記選讀的復習,也可以有效的補充和拓展文言實虛詞,最后形成龐大的文言文的知識樹,這樣,幾乎可以涵蓋高考規定的知識點。

三、重點掌握與高考密切相關的語法知識,使知識點能夠正確運用

以山東卷高考題為例:

(1)勿懼以罪,勿止以力。――考察的是使動用法。

(2)出令不改,則民正矣?!报D―考察的是名詞作動詞。

(3)君若將欲霸王、舉大事乎?則必從其本事矣。――考察的是名詞作動詞

這幾年的高考題目顯示,在文言文考察題目,除了選擇題,在句子的翻譯上,依然涉及相關的語法知識。綜上所述,語法知識是主要指各種句式和詞類活用。

特殊句式整理:

對句式的理解,就是對文意的理解,所以,準確的判斷句式,就是讀懂的前提。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是一個備考的難點,如何更好的吃透這個知識點呢?關鍵在于記住古代漢語基本的標志性的詞語和規律。

1.判斷句一定是符合“什么是什么?”

在這期間,有些添加常見的判斷句式標志“……者……也”,有些是用“乃、則、即、皆、誠”等替換判斷詞“是”;有些沒有判斷詞,仍然符合“什么是什么”的句式!

2.被動句翻譯成現代漢語一定是“什么被什么”

這個句式的基礎上,“被”可以替換成“于、見、為、為…… 所、見……于”等,有些沒有被動詞,但是翻譯成現代漢語一定是符合“什么被什么”。

3.賓語前置句

這是古代句式表達疑問和否定的句式時,固定的表達形式。按照我們的語法習慣,一個句子應該是“主語+謂語+賓語”,古代規定是“主語+賓語+謂語”,所以從我們現代漢語的角度叫做賓語前置句,依據這個出發點就能幫助我們有效的判斷出是否前置。有時也有難點:例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這是一個賓語前置,首先從我們的語法角度分析,如果把它看成一個主謂句,它缺少賓語,翻譯成“句讀不知道,疑惑不解決”,感覺不符合我們的語法習慣,而且它準確的主語應該是人不知道句讀,不解決疑惑,所以判斷主謂語不是最好的解釋,應該是賓語前置句。翻譯為“(有的人)不了解句讀,不解決疑惑?!彼?,這個句式很多教參定為賓語前置句。

賓語前置句還要記住特殊規定:“唯……之”的固定用法和“是”做代詞充當賓語也要前置。

4.定語后置句

現代漢語的語法結構是:(定語)主語+謂語+(定語)賓語+補語

古代漢語的結構特點是:主語(定語)+謂語+賓語(定語)+補語

根據現代漢語的標準叫做定語后置,一般加“之、者”等標志性詞語。

5.省略句

這種句式比較簡單,根據主謂句的基礎句式,判斷即可,主要見于主語和賓語的殘缺。

賓語包括主賓和介賓,準確的判斷,有助于準確的翻譯。

篇9

關鍵詞:特殊句式;文言文教學;句子結構

最近,我在教學中發現學生對最基本的古文文言句式不甚理解,如:“青取之于藍,而勝于藍”明顯是介賓短語作狀語后置,而學生就是一股腦兒亂猜,有的說定語后置,有的說賓語前置。歸根結底是他們根本都不懂什么是狀語,定語,或是賓語。提問學生是否在初中階段學習過基本的語文語法知識,都一致說現在已不學,我一直從事高中教學,對初中教材不甚理解,一天,我專門去翻閱初中教材看是否有對中學語法知識的講解。翻閱所有的初中教材沒有一處對漢語語法知識進行介紹。

進入高中,特殊句式在文言教學中已看作一個重點和難點,因此把這一知識點介紹給學生是必要的。其實,漢語語法古今有很多相通之處,首先要知道構成一個句子的主要組成部分一般是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和補語這六種主要成分。主語、謂語是句子的主要成分:主語是全句陳述的對象,一般由名詞或代詞承擔;謂語是在主語的后面,是說明主語的,一般由動詞或形容詞承擔;賓語用在動詞的后面,是動作行為的對象,一般也是由名詞或代詞承擔;補語用在動詞、形容詞的后面,加以補充說明;定語用在名詞的前面修飾名詞;狀語用在動詞、形容詞的前面,修飾動詞、形容詞。

所謂句式,就是指句子中各部分組成的方式。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古今漢語的句式基本上是相同的,當然古漢語中有的句式是特殊的,這在古漢語中叫特殊句式。這也是接下來要講的重點知識,也是學生在古漢語學習時的難點知識。

所謂特殊句式,就是句子的結構與我們現在的結構組成存在著區別和不同。其中大致分為以下幾種:

一、判斷句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情況、事物間的關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

文言文中表判斷的常見句式有如下幾種類型:

1.以虛詞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斷句,如:借用“者”“也”等詞構成。

2.有時“者”“也”都省略,單以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作謂語來表示判斷,主謂直接表判斷的,也是文言文中判斷句的一種形式。

如:秦,虎狼之國。(司馬遷《屈原列傳》)

3.用副詞“乃、則、皆、誠”等表判斷。如:

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司馬遷《陳涉世家》)

人聽說秦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兒子,不應當立為國君,應當立為國君的是公子扶蘇。

4.用動詞“為”“是”表判斷。(注意和代詞“是”的區別)

如: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5.用“非”“未”“弗”“無”“莫”“毋”等否定詞表示判斷。

如:予本非文人畫士。

總之,如果這個句子能翻譯出判斷詞“是”或“不是”就可以歸為判斷句。

二、 被動句

古漢語中,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行為的受動者的句子,叫被動句。翻譯為“被”。一般有以下幾種形式:

1.用“……于……”表示。

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2.用“受……于……”的形式表示。

如:舉十萬之眾,受制于人。

三、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詞或某種成分的現象,文言文中是很多的,最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省略主語。

廉頗為趙將,(廉頗)伐齊,大破之。

2.省略謂語。

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四、倒裝句

1.主謂倒置句

古漢語中,謂語的位置也和現代漢語中一樣,一般放在主語之后,但有時為了強調和突出謂語的意義,在一些疑問句或感嘆句中,就把謂語提前到主語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語序應該是:汝之不惠,甚矣!

2.賓語前置句

所謂賓語前置就是指把充當句子成分的賓語提到了動詞或介詞前面了,本來正常的語序是賓語應放在動詞或介詞后。以下幾種情況可以歸為賓語前置句: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時,賓語要提到動詞或介詞前。

(2)在賓語前置句中有“之”“是”有時可以作為賓語前置的標志。

3.定語后置

文言文中,定語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詞前邊,但有時為了突出中心詞的地位,強調定語所表現的內容,或使語氣流暢,往往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并用“者”結句。

4.介詞結構后置(狀語后置)

現代漢語中,介詞結構常常放在動詞前作狀語,古代漢語里有些則置后作補語。

以上所列四大類是文言中常見的四種特殊句式,對于學生來說,倒裝句的分類又是比較難理解的部分。

學生在文言學習中要想真正理解特殊句式,就必須從最基礎的語法學起,否則也是隔靴搔癢。學生從初一開始接觸到文言教材,我認為在學生開始學習文言知識的時候就應當適當地給學生補充一些簡單的語法知識,這樣對他們以后的文言理解會起到很大的幫助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力.古代漢語.北京:中華書局,2004.

篇10

介詞又稱作前置詞,表示名詞、代詞等與句中其他詞的關系,在句中不能單獨作句子成分;

介詞后面一般有名詞、代詞或相當于名詞的其他詞類、短語或從句作它的賓語,表示與其他成分的關系;

介詞和它的賓語構成介詞詞組,在句中作狀語、表語、補語、定語或介詞賓語;同時介詞的用法也很靈活,同一個介詞可以

表達多種意義,介詞可以分為時間介詞、地點介詞、方式介詞、原因介詞、數量介詞和其他介詞;

介詞一般用于名詞或者代詞前面,表示該詞與句中其他成分的關系;

介詞后面的名詞或代詞稱為介詞賓語(如果是人稱代詞,則要用賓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