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6 00:58: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國歷史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商朝的青銅器上鳳紋的形象不盡相同,在冠上就有多齒冠、長冠、花冠,分別代表了鳳紋在商朝的不同發展時期的特征。西周玉器上的鳳鳥紋,既繼承了商代青銅器上的鳥形,又改掉了商朝鳳紋的質拙寫實,朝著裝飾化,圖案化,藝術化,程式化的方向完成了根本性的轉變。西周人在思想得到空前解放的基礎上,對于藝術的追求也更加的別致。西周的雕刻著鳥紋的玉器,不僅起了美化生活,陶冶情操的作用,更加是西周人民思想,精神的一種寄托。春秋戰國時期,隨著陰陽五行思想的盛行,龍鳳這兩種分別代表陰陽的鳥獸大量地出現工藝美術作品中。鳳紋常常成對地出現在楚系青銅器中,有時兩種紋飾有機的融合在一起。到戰國中期,楚系青銅器上的鳳鳥紋進一步線性化、圖案化??v觀商代至戰國時期這一千多年青銅器鳳鳥紋飾的發展與變化,展現出一些階段風格與演變特征。這段時期的鳳紋由繁縟變簡潔,由具體變抽象,由靜止變躍動。秦漢時期鳳鳥紋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形態越來越多,并且在材料的運用、藝術的表現、技術的提高等各個方面都有了創新之處。秦瓦當鳳紋具有以下幾個特點:具象寫實、現實直觀、靈活創新、整體平衡。秦鳳紋巧妙地與龍、虎、龜、蛇組合,造型上從過去的以線為主的造型手段逐漸發展成了形象的具體刻畫。所有的這些藝術特點使之成為開創具象鳳紋的始祖,其藝術創新與價值是后世無法比擬與超越的。漢代的鳳紋藝術較之前朝都有了跨越性的發展,他的形象更加豐富,線條越發流暢。漢代鳳紋的形象不再試靜止不動,不再是呆板煩人,而是運動著的,跳躍著的,給人的感覺積極向上,身心愉悅。漢代鳳紋被運用到了瓦當,畫像磚,石刻等多種地方,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魏、晉南北朝時期,鳳紋的造型上除了繼續沿襲漢代以來的風格外,線條的設計趨于粗獷,給人一種壯實之感。這個時期的鳳紋不僅僅是追求某一個局部的優美,而是從大局出發,關注的是整個圖案,裝飾性的圖案被廣泛地使用在了鳳紋的表現中。唐朝鳳紋的造型更加的具象化,與鳥的形象越發的接近,唐朝的鳳紋常常是成雙成對的出現,有著美好的寓意。唐朝的鳳紋可謂是集大成于一體,吸取了前幾個朝代鳳紋的發展,廣泛的使用了花卉的圖案,使得唐朝的鳳紋樣式顯得更加的雍容華貴。出土于西安大明宮的唐代金銀鳳紋圖,風鳥的造型精巧、細密,頭、冠、頸、軀、翅、尾、爪等精雕細琢。晚唐時期的紋樣更為精巧美觀。這種造型和富裕的物質文化生活密切相關,鳳形象已經被賦予了女性象征。宋元時期的鳳紋開始進入了一個規范化使用的時代,這是一個鳳紋流行的時期,鳳紋被廣泛運用在了婦女的頭飾,建筑物的裝飾,各類瓷器家具中。宋代裝飾藝術在觀念形態上偏重寓意,在其表現上都注重藝術性,賦予了吉慶如意的民俗思想愿望和氣息。例如,政和年間的“鳳穿牡丹”紋,就賦予了富貴吉祥的寓意。明清時期,是鳳紋的鼎盛發展時期,這一時期鳳紋的使用更加的豐富,各類建筑裝飾、家具、瓷器上都有鳳紋的身影出現,并且獨具特色。這一時期的鳳紋被人們看作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整體紋樣的表現上也更加的富麗堂皇。
2鳳紋象征意義的演變
鳳凰作為神鳥存在于古代的神話傳說中,最開始是東夷部落的圖騰。同時期黃河一帶的文明圖騰是龍,合并統一后龍鳳都成為中國的圖騰,被稱為“龍鳳呈祥”。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就把鳳凰看作是吉祥的象征??鬃优R死時,曾哀嘆“:鳳鳥不至,河圖不出,吾已矣夫!”[4]秦漢時期鳳紋被賦予祥瑞、兆慶的象征意義,出現了“鸞鳥”“、朱雀”“、朱鳥”等多種命名。秦朝時期的鳳紋退去了神秘的主題,開始轉向對于現實美好生活的向往。魏晉南北朝的時代,因這一時期佛教的盛行,鳳紋也被帶上了宗教的意味。隋唐以后,鳳紋逐漸擺脫了宗教的背景,而開始成了皇室的專用圖案,代表了權利的象征。唐朝時期,武則天率先使用鳳紋作為了自己的象征,從此以后各個朝代,鳳紋都被作為皇權的象征保留使用了下來。
3結論
篇2
一、對公私范疇的早期認知
在中國倫理學史上,倫理學家為解決人們獲取公共資源以滿足自身需求——這一活動是在個體與群體關系中進行的——時產生的價值沖突,提出了“公”和“私”的道德范疇。從對這兩個范疇的認識過程可知,古代倫理學家對公私概念進行的語義界說是完全不同的,在每個時代也對其中包含的不同問題有所側重。
在先秦到兩漢階段,先是作為對現實生活中出現的公與私兩種價值現象的認知,主張公與私要分明,不相混淆?!蹲髠鳌钒Ч?年記載春秋時人說:“私仇不及公……義之經也?!睗h代的《淮南子·修務訓》說:“私志不得入于公道?!薄傲x”和“公道”就是社會正義,是道德所確立的公共標準。這一區分必然伴隨著將個體從公共生活中區分出來,視作一種獨立的和具相對性的道德存在;而公共生活也必有一種作為實體支撐的存在,即國家的存在。國家通過確立公共的道德標準,讓人們對共有的公共資源進行選擇,以滿足個人欲求。國家對公共資源確立公共的選擇標準,就是對公共資源賦予公共價值,而個人在選擇公共資源的過程中也會隨之產生出一定的價值立場。由此,人們從對公私現象的認知,過渡到以公私范疇為兩種選擇公共資源時的價值立場。
就公私兩個范疇的現象與價值詮釋,韓非、許慎從語義學上對它們進行了說明?!俄n非子·五蠹篇》說:“古者,蒼頡之作書也,自環者謂之私,背私之謂公。公私之相背也,乃蒼頡固以知之矣。今以為同利者,不察之患也?!表n非看到了公私范疇從現實的共有的公共資源分配上說,公私之辨意謂公與私是相對立的,表達了人們在現實道德生活中對待生活資源享有上存在著的沖突。從名與實上區分,韓非明確指出了這一沖突的起因皆由于不同個人之間存在著欲求相異的事實。漢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中采用了韓非的界說。在界說“私”字的語義時說:“厶,奸袤也。韓非曰:‘蒼頡作字,自營為厶’。”據日本學者溝口雄三的解釋,私是自利或利己的行為。在界說“公”字的語義時說:“公,平分也。從八厶,八猶背也。韓非曰:‘背厶為公’?!惫枪?、公義、公道的概念[1]。這類解釋表明,公私范疇是個人在處理生活資源時所持有的不同道德態度。私是個人以自我為中心來處理公共生活中的個人欲求,因之韓非所說的“自環”和“自營”都是個人以自我為中心的選擇立場。后來人們所說的“自私”就是由解說而來的。與私相對、相背的公,就是平均分配共有的公共資源、公平地對待公共生活中的個人欲求。公就是在整體的共有資源分配結構中充分地考慮每一個人的權利。重要的一點是,韓非發現了國家確立的整體的共有資源分配結構是作為與個人欲求至上論者相對的一種“公”,他謂之“社稷之利”。韓非說:“其言古者,為設詐稱借于外力以成其私,而遣社稷之利。”(《韓非子·五蠹篇》)
在明晰了公共資源分配上的公義和私欲兩種不同的價值取向之后,思想家們開始區分公義與私欲孰先孰后、孰主孰從的問題。早期思想家大多主張以公勝私。戰國末的荀子明確提出:“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此言君子之能以公義勝私欲也?!保ā盾髯印ば奚砥罚┲鲝堊鋈恕楣僖脤⒐驳赖潞退饺擞蠓珠_,并以公共要求克制私人欲求,將公共要求擺在首位,將個人的私欲擺在次要位置。荀子將從事公職并能做到這一點的人稱為“公士”,指出:“不下比以闇上,不上同以疾下,分事于中,不以私害之,若是則可謂公士矣?!保ā盾髯印げ黄垺罚╉n非主張道德立法者要明公和滅私。他說:“明君使人無私,以詐而貪者禁;力盡于事歸利于上者,必聞,聞者必賞;污穢為私者,必知,知者必誅?!保ā俄n非子·難三篇》)他的這一主張和商軮的主張相近。《商君書·修權》說:“先王知自議譽私之不可任也,故立法明分,中程者賞之,毀公者誅之?!彼f的明分,其實就是指的“社稷之利”。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將共有的公共資源推高到“國家利益”,或者說國家利益高于個人對公共資源的個體欲求。
此外,早期的公私之辨還由社會領域引入到政治領域,認為是君王與臣僚所必備的處理公與私問題的政治德行。古人分別從君王和臣僚兩個政治主體的角度來解釋“公”。對于君王而言,漢代學者劉向在《說苑·至公篇》中解釋說:“《書經》曰:‘不偏不黨,王道蕩蕩。’言至公也。古有行大公者,帝堯是也。貴為天子,富有天下,得舜而傳之,不私于其子孫也……此蓋人君之公也。夫以公與天下,其德大矣。”漢王符《潛夫論·忠貴》說:“明王不敢以私愛,忠臣不敢以誣能。夫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偷天官以私己乎!”對于臣僚而言,公就是主持公道,忠于職事,不以權力謀取個人私欲的滿足?!蹲髠鳌烦晒?年記載范文子說:“無私,忠也。”又《左傳》襄公5年載:“相三君矣,而無私積,可不謂忠乎?”漢劉向《說苑·至公篇》說:“彼人臣之公,治官事則不營私家,在公門則不言(自己的)貨利,當公法則不阿親戚……忠于事君,仁以利下?!睂⒐街嬉胝晤I域,成為所有從政者處理公私利益必備的政治價值和基本操守,這是古代社會的一次重大的思想進步。
二、 宋明理學與明清實學中的公私之辨
在宋明理學中,公私之辨衍變成為普通人需要加以識辨的兩種社會基本道德價值,公私之辨被視為道德修身的“成圣”的重要入門功夫。
為了揭示了公私兩促現象和價值的起源,宋明理學家引入了人性善惡的理論。認為公私源于人的天然本性,是包含在道德中的人性因素①。程頤說:“大抵人有身,便有自私之理。”(《遺書·卷三》)但是,人不能直接地運用得自于自然本性而又沒有經歷社會道德化的私心,來選取個人所需的公共資源。這是因為,“以私己為心者,枉道拂理,謟曲邪佞,無所不至,不仁孰甚焉?!保ā洞庋浴肪矶┏填U舉例說,人們處理一件事情,當他以自然的本心去做,這便是私;而以道德化之后、使自身具有了道德性時再來處理此一事體,這便是公了。二程指出:“父子之愛本是公,才著些心做,便是私也?!保ā哆z書》卷十八)“雖公天下事,若用私意為之,便是私。”(《遺書》卷五)因此,在個人行為中只要按照社會道德標準行事的便是公,沒有按照社會道德標準行事的便是私?;蛘哒f,只有通過克制自身私心、私欲的自然欲求,使之達到了道德的標準,這才是公的行為。“克己則私心去,自然能復禮?!保ā哆z書》卷二)禮,就是社會道德標準。關學的代表人物張載強調自我克制在公私轉化中的作用。他說:“克己要當以理義戰退私己。蓋理乃天德,克己者必有剛強壯健之德乃勝己?!保ā稒M渠易說·下經》)這種勝己,是對自我欲求、欲念能夠完全實現自我控制,這完全來自于道德化后獲得的對公的全面認同。只有克己,才使人達到了心無私系的境界。張載說:“圣人無私無我,故功高天下,而無一介累于其心?!保ā缎岳硎斑z》)“心無私系,故能動必擇義,善與人同者也?!保ā墩伞び兴尽罚┛朔怂接娜?,才能做到依“公”而行。
宋明理學家認為,公私范疇里包含了對仁愛美德的崇高道德追求。程頤說:“仁之道,要之只消道一公字,公即是仁之理。不可將公便喚做仁,而以人體之,故為仁?!保ā兑链▽W案·語錄》)私,作為心性的原初始基,在經歷了不懈的道德修養之后,使心性發生了變化,原初始基在新的被提升了的心性中為道德所制約和主宰。私雖然一直存在著,但它終乎不能有所活動。換言之,作為道德來制約和主宰私欲的,便是仁、理。受到仁、理制約和主宰的私,已經將自然性提升為社會性,從而轉化為“公”。程頤認為,“公則一,私則萬殊。至當歸一,精義無二。人心不同如面,正是私心?!保ā兑链▽W案·語錄》)二程后學朱熹具體論證了經公私而達到仁的問題。他說:“公不可謂之仁,但公而無私,便是仁?!保ā痘尬虒W案·語要》)說明了公私與仁的相互規定的特征,“謂之無私欲然后仁則可,謂無私欲便是仁,則不可。蓋惟無私欲而后仁始見,如之所壅底而后水方行。”又說:“無私是仁之前事,與天地萬物為一體(廓然大公——引者),是仁之后事。惟無私然后仁,惟仁然后與天地萬物一體。”(《朱子語錄》)理學家用前后來定義私和公,論證了公私范疇相轉化的原理,說明了兩種道德范疇已經演變為普通人以社會道德規范來對公共資源進行公共選擇的價值立場,并且特別看重了以社會道德標準來制約個人私欲這一點。
那么,在宋明理學中,公私范疇相轉化的原理是如何通過個人發展過程來最終得以實現的呢?在宋明理學家看來,公私之辨是每個人通過道德修身而“成圣”、成長為君子的重要入門功夫。在他們看來,私作為心性的原初始基,正是自私才阻礙了天人合體、物我合一。只有經過心性的社會道德化(“成圣”)的修身過程之后,這一原初始基受到外在的道德制約和主宰時,才能成為一個道德的人。對此,心性學家陸象山說:“凡欲為學,當先識義利、公私之辨?!保ā断笊綄W案·語錄》)程顥在《定性書》中說:“故君子之學,莫若廓然大公,物來而順應……人之情,各有所蔽,故不能適道也。大率患在于自私而用智?!保ā睹鞯缹W案》)宋明理學家們所說的“成圣”和“君子之學”,就是個人的道德化,也即人從自然人過渡到社會人、道德人。道德人具有道德價值理念,依照國家確定的道德規范來行動,以此來有限制地滿足個人欲求,不使之無限膨脹。
與宋明理學過分遏制個人私欲的理學不同,明清實學家論證了個人的“私”中存在的自然欲求的合理性。在理家和心學家的學說中,心是指心體,是人的理性本體;而誠,則是表達心體具備道德性的規范。明清實學家認為,個人具合理性的自然欲求正是“公”的基礎,只有合理地追求自然欲求的人,才會做事用心;有私的人,才能通過誠而達到公。明末思想家李贄說:“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見;若無私,則無心矣。”(《藏書·德業儒臣后論》)明代儒家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原君》中說,“有生之初,人各有私也。”承認個人私欲來自天然的合理性質。清儒程瑤田說:人“如其不私,則所謂公者必不出于其心之誠。然不誠,則私焉而已?!保ā肚迦鍖W案·讓堂學案》)明清實學認為,作為理性本體的心體,和作為道德化之后形成的誠的道德心體,都是在承認人的自然性基礎上才形成的道德本體,它們是按照道德的“公”來進行價值選擇的主體活動的根基。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大同。”顧炎武《日知錄》卷三說:“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大公。”這就從另一學理高度克服了宋明理學中忽視人的自然性地位的學理缺陷,以承認人的自然性為出發點重新論證了公私之辨問題。
明清實學家尖銳批判了作為政治德行的公私之辨中出現的部分君王和臣僚假公濟私的問題。在長期的政治歷史中的確出現了戰國法家擔憂的情況,即部分君王和臣僚假公濟私,從公共資源的分配者身份暗中轉換為被分配者,“公”成為掩蓋君王和臣僚無限膨脹私欲的外衣,具有了虛偽性和欺騙性。黃宗羲批判了“朕即國家”的觀念。在《明夷待訪錄·原君》中說,“豈天下之大,于兆人萬姓之中,獨私其一人一姓乎!”一人(君王)的大私由政治權力轉化為“大公”,即“以我之大私為天下之大公”,這種公的虛假現象的出現表明了政治制度在公共資源分配結構上的缺陷。王夫之則進一步區分了天下之公與一姓之私的公私轉換邏輯,認為“一姓之興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保ā蹲x通覽論》卷十七)又說:“秦之所以獲罪于萬世者,私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孫以長存,又豈天下之大公哉!”(《讀通覽論》卷一)在他看來,共有三種大私與大公相轉換的形態,“有一人之正義,有一時之大義,有古今之通義,輕重之衡,公私之辨,三者不可不察。以一人之義,視一時之大義,而一人之義私矣;以一時之義,視古今之通義,而一時之義私矣;公者重,私者輕矣。”(《讀通覽論》卷十四)在政治領域出現的以一人之大私假冒為大公,是公私之辨中應該加以明辨的。
三、 公私之辨的理論含義及其現代意義
中國古代倫理學家對于公私范疇的研究,揭示出當時人們應該如何正確看待公共資源與滿足個人需求之間所有的兩種沖突現象與價值立場,是社會價值問題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綜合言之,古代倫理學家對于公私范疇的考察研究,其重要成果可歸納為以下三個內容。
1.公私之辨的本質,是如何看待公共資源與個人欲求的問題。在這一問題上,存在著兩種不同且對立的個人的價值立場。一種是個人以個人的立場為主來看待共有資源,這是一種“私己”的——即現代所稱之為“自私”的立場——這一以私己為中心而不顧及他人的同等權利的立場是不道德的。但是,古代倫理學家也承認,在這種源自于個人自然需求的“私欲”中也有合理的成分,它們需要得到滿足。只不過這種私欲需要建立在公共道德的基礎之上才是合理的。另一種是個人以社會的立場來對待共有資源,這被稱為“公”、“天理”等。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價值立場的揭示,對于我們今天科學地、合乎道德地認知同類問題仍然是有價值的。
2.對真正具現代意義的公私之辨,其重要落腳點或其基本觀點是,公是私的實現的前提。為此,個人要懂得并積極尋求公私關系人性化的公私統一。也即在面對共有的公共資源時,個人能夠理性地、科學地認識到個人需求的滿足要能夠與社會公共規則相吻合。既能夠合理地滿足個人需求,同時也不傷害他人所享有的同等權利。拋開公私之辨中關于“君德”“臣德”的政治德行的討論,僅從個人道德的領域來看,公與私成為衡量人性善惡的基本道德標準,同時也是判斷公共資源選擇上存在價值沖突孰是孰非的道德標準。
3.公共資源的社會屬性是決定公私之辨性質的先決條件。這意味著,社會制度對于解決公共資源與個人欲求兩者關系具有決定性意義。也就是說,公與私問題的性質是由社會制度的性質來決定的?!抖Y記·禮運篇》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蓖砬逅枷爰铱涤袨樵诜治龉絾栴}時,認識到了社會制度是人們產生公私觀念的客觀根源,認為在公有制社會中人們所面對的公私問題將獲得某種統一。他說:“凡農工商之業,必歸之公,舉天下田地皆為公有,人無得私有而私買賣之……一切出于公政府,絕無競爭,性根皆平。”(《大同書》)他所說的“公政府”,是一種與一人一家之“私政府”的性質完全不同的國家?!胺蛱煜聡艺?,為天下國家之人公共同有之器,非一人一家所得私有。”(《禮運注》)這一理論的出現,意味著我們所討論的公私之辨自古代到現代,都是私有制之下才會發生的問題。只有保證分配制度是公平的,才能使得個人都能秉持共同認可的觀念和行為模式,由此保證個人行為的公平性質,摒棄只關注一己私利而否定他人同享權利的利己主義。這就是說,如果在私有制國家的先決條件下,選取另一種完全與之不同的公有制國家的先決條件來反觀和反思,那么必定會出現一種完全新型的公私觀念和公私關系。
這一見解對于我們今天探討公私問題仍然具有理論價值。從道德角度看,所謂“私”,即個體的道德就成了“私德”;而所謂“公”,即社會的道德就成了“公德”。實際上,這一見解和劃分也正好出現在康有為的學生、近代思想家梁啟超的道德理論中。他說:“為我也,利己也,私也,中國古人以為惡德者也。是果惡德乎?曰:惡,是何言?天下之道德、法律未有不自利而立者也?!薄#ā妒N德性相反相成義》)他反對的是那種“妨公益以牟私利”的“利己”,而對于從“群己相推之理”出發的“知有愛他之利己”則大加提倡。他說:“善能利己者,必先利其群,而后之利亦從而進焉。以一家論,則我之家興,我必蒙其福;我之家衰,我必受其禍。以一國論,則國之強也,生長于其國者罔不強;國之亡也,生于其國者罔不亡。故真能愛己者,不得不推此心以愛家、愛國,不得不推此心以愛家人、愛國人?!保ā妒N德性相反相成義》)在此,“私”與“公”得到統一。他所說的私德和公德,是相統一的。他說:“道德之本體,一而已。但其發表于外,則公私之名立焉。人人獨善其身者,謂之私德;人人相善其則者,謂之公德,二者皆人生所不可缺之具也。無私德則不能立,合無數卑污、虛偽、殘忍、愚懦之人,無以為國也;無公德則不團,雖有無量數束身自好、廉謹、良愿之人,仍無以為國也?!盵2]梁啟超所說的公德與私德的內容雖可再討論,但其所論證的公私相統一在道德邏輯上是說得通的。公私之辨演化為人的兩種重要的和基本的道德要求,這對于確立現代國家道德體系是有重要參考價值的。
篇3
一、認清題型
議論文又叫說理文,它是一種剖析事物、論述事理、發表意見、提出主張的文體,作者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辨是非等方法,來確定其觀點正確或錯誤,樹立或否定某種主張。議論文應該觀點明確、論據充分、語言精練、論證合理、有嚴密的邏輯性。歷史小論文正是議論文中的一種。
歷史小論文題是近幾年高考,特別是新課改之后出現頻率很高的題型之一。高考中的歷史小論文一般是通過對某段給定的材料談談個人的觀點看法,從而考查學生論由史出、史論結合的批判、分析能力,體現了歷史新課程改革后的教學導向。當然,它的命題特點也是以自主研究性學習為方向,以論由史出、史論結合為答題的原則,以開放性的答題形式,對學生的歷史能力進行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的考查。歷史小論文一般沒有標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自由作答。
自從2001年在上海高考歷史試卷中首次出現小論文題型之后,其有效考查學生歷史學科素養、“以考促教”、促進自主學習、引領教學改革、助推課程改革及其保持試題必要的區分度等考查功能的優勢逐漸更多地被考試命題者所認同,并逐步成為越來越多省份歷史高考試題的必選題型。然而,對于該題型,學生們的答題卻總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既有思想認識的不夠重視,更有對該類題型缺乏應有的理性分析而導致針對性復習舉措的無力、低效使然。為攻克這一復習難題,我認為歷史教師必須客觀審視小論文題型的考查意義及其命題特點與規律,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解題方法。
二、日常訓練
在歷年高考試卷中,歷史小論文題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史論題,要求考生論證說明某一歷史觀點,另一種是史料題,要求考生從給出的史料中提煉文章的主題,自擬題目,撰寫論文。正常來說,歷史小論文的寫作水平可以反映出學生歷史基本素養和綜合能力的水平,與大學歷史專業課考試題型接近,對高中學生而言,具有較高的挑戰度。
歷史小論文寫作既要符合寫“論文”的正常要求,又要體現“歷史”的固有特點。所謂“正常要求”,就是要具備小論文的三要素:論點、論據和論證。所謂“歷史特點”,即要言必有據、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做到觀點與材料的統一。論點要尊重史實,它是對歷史資料進行分析研究后得出的判斷;論據要務實求真,要選擇能證明論點的典型史料;論證就是運用論據來說明論點的過程。
在日常歷史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習小論文的寫作,就像語文作文的寫作一樣,把它當成長期性的一個學習任務來完成,讓學生熟悉這一題型,在規范化的訓練之后,能夠有效運用所學習的知識進行分析評價,中肯地表達個人的觀點。
教學生寫歷史論文,要讓學生能透過歷史事物的現象看到歷史人物或者事物的本質。比如評價秦始皇,我會首先讓學生思考、討論這幾個問題:有人評價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北筑長城,南鑿靈渠,統一貨幣和度量衡,“書同文,車同軌”,所以,秦始皇對中國的歷史發展功勞蓋世,你贊同這種觀點嗎?同時,陜西西安出土的“秦始皇兵馬俑”舉世聞名,你怎么看待這一浩大工程?為什么秦王嬴政自稱“始皇帝”?大秦帝國到了二世就亡國了,他的目的為什么沒有實現……由上述問題,你怎樣評價秦始皇這個人?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分析使學生懂得這樣的道理:歷史發展自有其所屬的客觀規律,秦始皇滅六國是歷史發展的大勢所趨。這樣,學生寫起論文來就會觀點明確,有理有據。
三、解題技巧
篇4
“中國古典文學結課論文范文示例”怎么寫呢,請看求學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范文
中國古典文學結課論文范文示例
以上就是我們為您準備的“中國古典文學結課論文范文示例”,更多內容請點擊求學網論文頻道。
篇5
國內主流的經濟學研究目前沿襲的是西方經濟學理論,從范式到假設、數學模型都基本沒有變化。而西方經濟學,特別是宏觀經濟學,可以說是以美國為主的西方發達國家在二次世界大戰及戰后,針對他們所遇到的經濟現象進行研究而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已經相當成熟,側重于對經濟現象進行解釋,強調實證研究;對比起來,中國學者對于宏觀經濟的研究更傾向于引出政策性對策,更重視規范性研究。而且,因為中國經濟制度和社會發展的特殊性,西方宏觀經濟學在建立模型時的很多假設與中國現實不相符,這就從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直接使用造成的“水土不服”。不加區別地將這類研究結論作為制訂政策的依據,在國內市場經濟體制不完善,市場調節力度低的情況下,可能帶來的不僅是混亂而更可能是對經濟的嚴重扭曲,這方面的主要體現在政府某些宏觀經濟政策,存在“一刀切”的簡單化作法。比如去年第三季度對于中國經濟中局部存在的由投資拉動的“熱”的趨勢,就采取了提高準備金率的措施。作為一劑猛藥,立即導致貸款額下降,而實際上,很多行業仍然迫切需要貸款資金啟動。如果仔細去看,這樣的例子是很多的。經濟學界對于宏觀經濟是否過熱的討論更是眾說紛紜,見仁見智,但結論似乎有簡單化之嫌。要么言之鑿鑿地認為已經過熱或有過熱的明顯趨勢,要么鐵板釘釘地咬定不過熱。實際上,中國經濟的復雜程度,是很難一以概之地以是否過熱來做結論的。而主流宏觀經濟學理論似乎也只是提供了這樣一種認識問題的途徑。作為一種理論范式是無可厚非的,但用來指導中國經濟管理的實踐就失于簡單了。
國內理論界曾經討論過中觀經濟學,如何界定中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范疇是一個本文不打算探討的問題。然而宏觀經濟學的研究范疇過于宏觀,對于中觀問題的研究不夠,可能是我們無法有效地利用宏觀經濟學方法論解決實際宏觀經濟問題的一個主要原因。當我們站在很高的高度,研究GDP增長率,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時,我們需要搞清楚這些傳統的宏觀經濟指標在中國的形成和傳導機制,而現有的理論框架和研究成果似乎沒有給我們提供這樣的工具和幫助。
如果局限于傳統的宏觀經濟學方法論,就很難讓我們把視角轉移到具有中國特色的宏觀經濟現象的構架過程中去。其實,即使是西方經濟學,也是在某種經濟構架之上進行討論的,也就是開放和成熟的市場經濟環境,所有假設都源于此。而中國的情況卻很不同,忽略這樣的本質區別,不講宏觀經濟學理論適用的條件,就套用其研究范式甚至結論,是無益于事的。盡管關于是否存在中國經濟學還有很多爭議,無庸諱言,中國經濟的特殊性提示我們,在研究宏觀經濟現象時,不可不顧其是建立在與中國目前不盡相同的社會制度基礎上這樣一個前提。至于轉型過程中的中國的經濟形態與西方成熟的市場經濟的不同,以及現有的研究方法的適用性,還需要大量的深入的研究。
中國宏觀經濟的特點是以投資驅動為主,工業主導型,而且投資中政府的投資所占比重較大,政府主導投資和行政干預的作用顯著。這和西方市場經濟國家有非常明顯的區別,以美國為例,其宏觀經濟體現為消費驅動,服務業主導,投資基本由私人進行。另外,中國的制度演進的步伐較快,而西方國家的制度體系基本定型了。相比之下,在投資,金融,法制,人力資源,技術,制度變遷等對宏觀經濟有重大影響的各方面,中國的情況都與西方差異很大,而且處于不斷變化之中。西方在統一的制度框架下,經過長期的發展,形成了統一的市場環境,而在中國存在著南北、東西、城鄉等地理區域上的巨大差異。這種經濟環境有較大的動態性和發生畸變的不確定性。而我們在進行宏觀經濟分析時,往往存在著不比較模型的使用條件,較多采用靜態的宏觀經濟分析模型的缺陷,局限性是很難避免的。方法論方面的尷尬,使我們既不能直接引用宏觀經濟數據,套用現成的靜態模型,又不能只是依賴以前幾次經濟過熱的經驗,對目前的宏觀經濟做出客觀的判斷。所以,各家各派的觀點也就無法統一,甚至無法建立共同的研究出發點。
但是有些專家還是通過數據和直覺預感到了事情的本質。比如在去年部分行業表現出投資過快,價格上漲幅度和發展速度較高,汽車,鋼鐵,建材,房地產,原油,糧棉等都很熱,甚至出現了水和電力的短缺。另一方面,大部分消費品的價格仍然在下降,總的價格指數上升幅度不大。一些先行指標特別是生產資料價格在上升,引起學者擔心消費價格指數會在一段時間后上升加快,引起通貨膨脹。這些看法都來自現有宏觀經濟學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分析模型。信奉者認為現在的特征數據已足夠,用現有模型分析,通貨膨脹必將到來,只是有滯后性,所以不會馬上顯現,但要防微杜漸。反對者也使用同樣的分析工具,但要樂觀很多。正是由于他們觀點雖然不同,但研究方法卻大同小異,因此,誰也說服不了對方。對于宏觀經濟的判斷成為了數字的估計,不同處只是在程度上,有量的區別而無質的不同。這樣很容易使宏觀經濟研究變成數字游戲,結果只能是看誰估計的更接近實際數字一些,而每年都有很多預測家為此大跌眼鏡。
篇6
關鍵詞:“動詞中心”說;轉換分析法的運用;完整的“表達論”體系;對比研究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27-0004-01
《中國文法要略》(以下簡稱《要略》)成書于上世紀四十年代,是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中國文法革新運動后出現的一部漢語語法學力作。它打破了模仿西洋文法的舊框框,致力于探索漢語語法結構的特點及規律,在中國語法學界產生了巨大影響。它的問世,在我國語言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是革新探索時期漢語語法研究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之一。
本文擬用歷史的眼光,從學術角度全面、客觀、公正地評價其歷史地位、價值,努力擺脫偏見,對其成功之處進行充分肯定。
一、“動詞中心”說和動詞“向”的提出
所謂“動詞中心”是指在進行語法分析時以動詞為中心的一種觀點和方法。這種語法分析方法己成為當代多數語言研究者的共識?!兑浴房梢哉f是提出“動詞中心”理論的先聲之作?!兑浴钒褑尉浞譃樗姆N:敘事句、表態句、判斷句、有無句。其中敘事句是“最常用的一種”。對于敘事句,《要略》指出,“這類句子的中心是一個動詞”。又說,“拿敘事句來說,既是敘述一件事情,句子的重心就在那個動詞上,此外凡動作之所由起,所于止,以及所關涉的各方面,都是補充這個動詞把句子的意義說明白,都可以稱為‘補詞’”。這些看法,可概括為“動詞中心”說。
基于這一觀點,敘事句的基本格式為“起詞(動作起點)—動詞—止詞(動作止點)”,指出,起詞和止詞“這兩個名稱都是跟著動詞來的,沒有動作,就無所謂起和止?!敝螅兑浴分赜懻摿藘蓚€方面:(1)是否凡是敘事句都有起、動、止這三個成分;(2)這三個成分的次序是否都是“起—動—止”。通過詳盡描寫,《要略》勾勒了敘事句,即動詞謂語句的句型系統。
關于動詞“向”的概念,《要略》指出:有些句子只有“起”是因為許多動作只和一個人或物發生關系,所以有起詞而無止詞?!袄缢牧鳎ǖ拈_和謝,以及行、止、坐、臥、來、去等等動作都是只有一個方向,沒有兩個方向的;說得更確切些,這些動作都是停留在起詞身上,不投射到外面去的?!眲釉~的“向”或“配價”的研究是現今語法界的熱點問題。1978年熙先生在《“的”字結構和判斷句》中引入了國外關于動詞“價”的理論。經過許多學者多年的研究,這一理論漸趨成熟,也己成為語言學界普遍接受。但是,在追尋這一理論源頭時,所關注的主要是國外語言學界。也有學者認為:“80年代初我國漢語語法學界興起的關于動詞‘向’的研究熱,是舶來品和本土根的接通或殊途同歸的結果”,“中國傳統語法有一條粗壯的根,這就是重視語義分析和主張‘動詞中心’說”。它的突出代表可以溯源到呂叔湘的《中國文法要略》等著作。
二、轉換分析法的運用
熙先生在《漢語語法叢書》序中說:“《要略》應該說是研究漢語句法結構變換關系的先驅。”在上卷“詞句論”里分別討論了句子和詞組、句子和句子之間的變換關系。尤其是句子和詞組之間的變換關系,其中有些觀察是相當深入的。《要略》發展了傳統的轉換分析法,廣泛地使用轉換分析法來論證漢語的基本句型。
《要略》認為“大概說來,相同的幾個概念,可以配合成句子,也可以配合成詞組;所以一句現成的句子大概可以改換成一個詞組,大多數的詞組也可以改換成句子?!薄兑浴吩O專章來討論句子與詞組的變換,從結構類型和語義性質上討論了句子和詞組的種種變換關系,指出哪類句子可以變換成詞組,哪些句子不能變換,說明變換的條件和規則以及不能變換的理由。如書中指出,敘事句一般都能轉化為名詞性詞組,而存在句、領屬句和判斷句則不能轉換成名詞性詞組。還指出,帶指人的“補詞”的敘事句轉換成詞組時必須補一個代詞復指成分“他”(你送花給一個人你送花給他的人)。
變換分析是一種有極大潛力的方法,可以揭示隱性關系。漢語是一種非形態語言,句子的各成分之間的關系往往是隱含的,缺乏顯露在外的形式標志。根據這種特點,變換分析法便成為非常有用的分析手段。通過變換可以把隱含的關系顯露出來,以便清楚地觀察語句構造的類型和特點。例如:
水流流著的水/流水
她質問她的質問
星月光明星月的光明
老牛拉車老牛拉的車
以上各例,從顯性角度看,都是“附加關系”,但從隱性角度看,它們又有不同的語義關系:①是動作和系事,②是動作和施事,③是事物和狀態,④是動作和受事??梢姡\用變換能夠使我們顯性結構,看到其隱藏于內的種種語義關系,從而揭示句法和語義間的聯系。
三、完整的“表達論”體系
呂叔湘在《重印題記》(1982年)中提到:“語法書可以有兩種寫法:或者從聽和讀的人的角度出發,以語法形式(結構,語序,虛詞等)為綱,說明所表達的語法意義;或者從說和寫的人的角度出發,以語法意義(各種范疇,各種關系)為綱,說明所賴以表達的語法形式?!鼻罢呤恰皬耐獾絻取?,后者是“從內到外”?!兑浴返谝淮螌嵺`了對漢語語法“從內到外”的系統描寫。
《要略》的“表達論”部分占全書篇幅的三分之二,材料豐富、分析細致。根據漢語自身的特點,“表達論”設立了多種“范疇”和“關系”。如“范疇”下設:數量、指稱、方所、時間、正反、虛實、傳信、行動、感情等?!瓣P系”下設:離合·向背、異同·高下、同時·先后、釋因·紀效、假設·推論、擒縱·襯托。并從邏輯的角度(即以語義為綱),把各類范疇、各類關系聯系起來使整個“表達論”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兑浴返恼摗瓣P系”部分可以說是表達論的精華。這部分把表面上似乎不同的各種關系,用意念上的聯系、程度的差異、著重點的不同幾條線索串連起來,構成了一個邏輯上有密切聯系的整體。
這是漢語語法學史上第一個完整的表達論體系。它以很強的實用性和體系的完整性,為《要略》也為漢語語法學史增輝不少,給今后的語法研究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思路。
四、對比研究的提倡
《要略上卷初版例言》(1942年):“要明自一種語文的文法只有應用比較的方法。拿文言詞句和文言詞句比較,拿白話詞句和白話詞句比較,這是一種比較。文言里一句話,白話里怎么說;白話里一句話,文言里怎么說,這又是一種比較。一句中國話,翻成英語怎么說;一句英語,中國話里如何表達,這又是一種比較。只有比較才能看出各種語文表現法的共同之點和特殊之點。假如能時時應用這個比較方法,不看文法書也不妨;假如不應用比較的方法,看了文法書也是徒然。”
篇7
摘 要 從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我國企業正逐漸與世界經濟接軌,國有企業也隨之進行改革,財務作為一個企業的核心,就需要對其進行嚴格管理。目前,我國部分國有企業因為資產結構不合理造成財政虧損。本文筆者根據國有企業現存的問題提出其要求發展,就要改變陳舊的財務觀念,根據市場需求,健全財務管理體制,制定合理的財務目標,提高企業人員的素質,從整體上提高國企的財務管理水平。
關鍵詞 國有企業 財務管理 問題對策
國有企業是我國財政的重要來源,控制著我國國民經濟的運行,主導著我國的各個重要領域。財務管理是企業管理中的重中之重,財務管理對于企業意義就是合理配置資產,從而提高企業資金最優化運用。
一、國企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
1.融資問題
長期以來,國有企業的運營資金都是依賴銀行,沒有將企業的效益和風險結合起來,只是想到將資金集合起來,由此導致企業的資金結構沒有秩序可言。在這種狀況下,國企的資產結構不斷惡化,致使企業的經營管理更加糟糕。企業效益不斷下降,再加上銀行利息的負擔,企業為了維持生存,就吸收短期債務來填補虧損,這就導致企業步入一種惡性循環,存在更大的生存危機。
2.投資方面
國企的約束機制尚不完善,且其長期依賴銀行貸款來擴大生產,在進行投資預算時沒有充分考慮到實際經濟情況,致使資金存在缺損,企業就需要挪動流動資金來解決問題。這就導致企業的周轉資金越來越緊張,形成了大量低效存量資產,資產結構越來越惡化,企業的財政就步入困境。
3.國企財務體制固有的缺陷
國有企業一般實行總會計師負責制,而總會計師在工作的過程中還要受廠長或經理的管束,這就使得企業的財務大部分時間都是由企業的領導管理。而國企的領導有時會受上級命令調遷,這就直接影響企業的財務管理,致使財務管理出現持續性或厭惡性,從而造成企業的財務管理斷線,這就致使企業財政管理不規范,損害企業的長期利益。
二、國企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國企現在的財政管理狀態充分說明企業并沒有將財務管理作為企業的核心管理來對待,筆者通過分析國企的各個方面總結出企業處于被動狀態的原因:
1.財務觀念落后,財務意識薄弱
國有企業是國家控股的企業,國家會根據需要對其加強資金注入,這就造成企業自身沒有危機感,沒有有效使用資金。在國有企業的管理中財務管理一直不受到重視,而在且實際管理中,管理階層有會顧忌財務部門會影響他們的決策,就不讓擦無管理介入到企業的管理中來,這就造成管理階層“獨當一面”的局勢,及時部分企業會參考參政部門的意見,但是卻不會讓其參與企業的決策。所以,財政部門人員對企業的現狀并不了解,也就無法正確做出預算,致使企業資金使用以及投資出現偏差,影響企業的發展。
2.財務管理體制不完善
企業在投資的過程中沒有考慮到市場的取向,這就致使他們放松經濟核算,財務管理制度不健全。影響到財務管理目標的實現程度。比如,企業的投資等決定都是由企業領導者決定,財政人員不能參與決策。企業領導者沒有認識到財政的重要性,他們覺得財政人員只要能做出財務報表就可以了,拒絕財稅審計部門的檢查和監督。企業管理體制上的缺陷嚴重影響到企業財政目標的進度,直接屏棄了財政對整個企業的作用,也就導致了企業與市場經濟脫節,造成企業發展受阻。
3.財務目標錯位
目前,國有企業的財務管理跟不上企業的發展需求,在這樣的狀態下,財政就只是體現企業價值的一個標志,沒有將其與企業管理目標相融合,國有企業占取著社會主義公有制下的主體經濟成分.與非私營企業相比,其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就更大,不僅要企業贏取利益,還要解決社會的就業問題,解決社會矛盾,穩定社會,這也就決定了國有企業不能向私有企業那樣根據自己的意愿來經營管理。
4.管理的基礎工作薄弱
國有企業往往總是抱著依靠政府扶持的想法,所以,有時候會忽視基礎的管理,導致管理的基礎工作薄弱。企業在設置基礎管理時要將個管理層及責任部門相連接,再設置相應的管理基礎部門來保證管理工作的進行。這直接影響著財務管理作為企業管理核心的作用發揮。
5.管理技能和管理手段落后
企業的財務管理必須專業人員進行操作,其還要綜合企業其他部門的情況進行預算與核算,這就要求工作人員專業性強、道德水平高、責任心強。而就是這一點,我國很多國有企業的財務人員做不到,在安逸的狀態下,財務人員不思進取,從而降低了他們在企業中的地位與作用。為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在管理上應采取更為現代化的手段,這同時也體現在財務管理上,但是目前眾多企業還是在使用傳統的管理手段,財務上沒有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這樣,集團公司就很難掌握財政的動態,也就無法根據財政狀況來進行企業投資。
三、完善國企的財務管理對策
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已逐步建立,為了提高企業經濟效益,與市場經濟同步,國有企業也開始追求自身的發展,開始建立以追求企業最大化利益為目標的財政管理體系。但是,從目前來看,其管理措施還是需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1.更新財務觀念,強化領導樹立財務工作的新觀念
傳統的企業財務管理主要講究報賬、記賬和算賬,這已不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要想與市場經濟接軌,其財務管理就需要解放思想、改變陳舊的觀念,樹立以經濟效益為目標的財務工作新觀念,促進我國國有企業管理體系的改革與完善。企業領導直接決定這企業的發展方向,所以,企業領導者要加大對財政的支持力度,企業在任命領導者時要盡量選取那些有財政知識且注重財政作用的人員。但是,多數的領導者在就任時并沒有多少財政知識,這就需要財政工作人員將企業的財政狀況匯報給領導。企業領導者也要自覺的向財政工作人員學習,主動了解財政知識與法規,幫助其更好的領導企業的財務工作。
2.確定合理的財務目標,轉換國企產權機制
一個企業的財務目標就是指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國有企業的利益就是財務目標利潤最大化。確切來說就是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一個企業的財務目標是與企業的主體利益相一致的。要保障企業的財務目標順利實施,那么企業的產權機制就得有所轉變。也就是說,政府放手讓企業自己發展,自負盈虧,讓其享有自身的經營權利,不干預其經營管理。這樣才可以讓企業獨立去面對市場經濟的挑戰,刺激其奮發向上,增強其市場競爭能力。
3.提高人員素質,優化管理手段
要想從根本上提高企業的財政管理能力,在健全企業的管理制度的基礎上要保證財政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財政管理者可以定期組織工作人員去學習,提高其專業素養。而財務人員要在日常工作中培養上進心,平時主動的參加各種財政培訓等工作,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
在管理上,管理者要充分利用現有的科技手段,利用計算機將財政做到系統化與具體化,可以讓工作人員根據其研究出財政信息的利用價值,加速資金周轉,規避財務風險.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總的來說,我國國有企業的財政管理中存在著很多問題,這就需要我們根據現在經濟形勢來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措施。
參考文獻:
[1]何勁軍.淺談我國國有企業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商場現代化.2008(17):328~329.
[2]趙文彬.淺議國有企業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新疆金融.2009(6):33~34.
[3]郝德俊.李平國企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索.北方經濟.2004(10):45~47.
篇8
1.1一般資料
80例研究對象均為本院2012年4月~2013年5月收治的手術治療患者,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中男19例,女21例,平均年齡(39.1±12.8)歲,觀察組中男20例,女20例,平均年齡(40.1±13.4)歲;手術類型包括:胃腸部位手術、子宮部位手術、四肢手術、卵巢部位手術、肝膽部位手術,依次為20例、21例、15例、15例、9例。對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一般常規護理,如抗感染護理;觀察組給予優質化護理服務,具體護理方法如下。
1.2.1術前護理
由于患者對手術情況不了解,會產生恐懼心理。因此,護理人員要在術前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向患者講解手術大致操作過程以及手術相關知識,消除患者恐懼心理,護理人員要充分取得患者信任,建立友好的護患關系。在此期間盡可能平復患者激動情緒,給予心理安慰,并指導患者樹立戰勝病魔的信心。
1.2.2術后護理
患者進行完手術后行動不便,因此,護理人員應幫助患者擦拭身體,換洗衣褲,并保持床單整潔。注意調節病房內的溫度和保持相對濕度,給患者創造一個舒適的環境。與此同時,需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若有異常情況出現,護理人員應立即告之醫生進行處理。除此之外,護理人員還要與患者及家屬及時溝通,以便能掌握患者的病程情況和心理變化,便于更好地為患者進行針對性護理服務。
1.3滿意度評價標準
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并對患者的滿意度進行調查,共分為三個等級;滿意:經護理之后,患者病情有明顯改善,生活質量有顯著提高;一般:護理之后,患者病情得到改善,生活質量略有提高;不滿意:經上述綜合護理后,患者病情進一步加重,導致生活質量嚴重下降。滿意度=(滿意+一般)/總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時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經上述綜合護理后,觀察組患者滿意28例、一般10例、不滿意2例,滿意度達到95.00%;對照組滿意、一般、不滿意例數依次為10例、12例、18例,滿意度僅為55.00%;兩組間滿意度進行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1.3401,P<0.05)。
3討論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醫院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就對護理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護理要求,尤其是手術患者,更需要優質化護理服務。因為手術治療具有較大的創口,恢復時間又較慢,如果護理不當,極易發生感染和并發癥,影響最終的康復效果,延長患者的康復時間。因此,對患者進行優質化護理尤為重要。目前,臨床上常采用優質護理服務模式對患者進行針對性護理,且具有顯著的臨床效果,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緩解者患者病情,提高患者滿意度。通常情況下,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優質化護理服務,一般包括術前護理和術后護理,在這兩個階段對患者進行護理,能有效提高臨床效果。在本組實驗中對觀察組患者進行具有針對性的優質化護理服務,如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消除患者的緊張情緒。對其講解手術相關知識,并在術后對患者病房進行護理,幫助患者擦拭身體,給予患者心理安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效果,患者的滿意度達到了95.00%,而進行一般常規護理的對照組患者的滿意度僅為55.00%。由此可見,進行優質化護理服務,不僅能提高臨床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也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
4結語
篇9
【關鍵詞】臨時仲裁 必要性 可行性
一、國際范圍臨時仲裁盛行的原因
第一,經濟上的原因。在經濟全球化的總體趨勢不可逆轉的今天,國際經濟貿易迅猛發展,伴隨而來的是商事糾紛的不可避免和增多,而這一切都促進了臨時仲裁制度的擴張,以及在商事活動中地位的不可或缺。
第二,機構仲裁自身的缺陷,促進了臨時仲裁制度的應用。機構仲裁逐漸發達,但是它自身也暴露出極大的缺陷。比如,費用較貴,時間較長。可以說,機構仲裁自身的不足是臨時仲裁得以應用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第三,網絡技術的發展。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網上國際貿易也蓬勃發展,網上國際商事仲裁應運而生并且從其誕生的那天起就具有經濟、高效的優點。臨時仲裁制度的優點此時得到凸顯。特別是隨著網絡信息的發展,互聯網確實使人們進入了信息爆炸的社會,可以在互聯網上看到大的商務貿易機會。
二、地位之失衡:中國仲裁形式的單一化
從世界范圍內來看,機構仲裁和臨時仲裁是仲裁的兩種基本形式,兩者相輔相成,在糾紛的解決中各自發揮著作用。那么何為機構仲裁,何為臨時仲裁?對此,各個學者的觀點不一。區分兩者的關鍵在于看具體的仲裁程序是否受仲裁機構的管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受仲裁機構的管理。一般來講,在機構仲裁中,仲裁機構對仲裁程序的管理是貫穿始終的。接受當事人申請、審查確認仲裁申請、轉交仲裁申請文件,確定并收取費用,發出仲裁通知、協助指定仲裁員、決定延長期間等活動都由仲裁機構進行。而在臨時仲裁程序中,仲裁機構并不全面管理仲裁程序,其所起的作用是很少的,至多在仲裁員的指定等個別問題上提供一些協助,在當事人雙方就仲裁員選定等程序性問題較容易達成一致的情況下,其甚至于不管理任何程序性問題。因此,在臨時仲裁中,仲裁程序的每一個環節都由當事人保持較為完全的控制,當事人有更大的自主性。國外立法中一般都既有機構仲裁又有臨時仲裁,相關的國際公約如1961年的《關于國際商事仲裁的歐洲條約》,1975年的《美洲國家國際商事仲裁公約》,聯合國1976年的《國際貿易法委員會仲裁規則》及1985年的《國際商事仲裁示范法》亦是如此。然而在我國,仲裁制度產生比較晚(始于2O世紀初)。我國現行《仲裁法》第16條規定:“仲裁協議應當具有下列內容:(一)請求仲裁的意思表示;(二)仲裁事項:(三)選定的仲裁委員會?!钡?8條規定:“仲裁協議對仲裁事項或仲裁委員會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當事人可以補充協議;達不成補充協議的仲裁協議無效?!卑凑沼嘘P的司法解釋,對于當事人約定的機構不是仲裁委員會,約定的仲裁機構不存在,或只約定了仲裁地點(即使該約定地點設有常設仲裁機構)的,仲裁協議均無效。即我國將仲裁協議中是否約定或是否明確約定了仲裁機構作為認定仲裁協議是否有效的標準之一。仲裁協議是仲裁的基石,仲裁機構或仲裁庭的管轄權源于當事人的仲裁協議,如果仲裁協議無效,所進行的仲裁和做出的仲裁裁決也隨之無效。由此可見,我國的這些規定實際上排除了臨時仲裁的地位,因為臨時仲裁是不通過常設機構進行的仲裁,絕大多數情況下在臨時仲裁協議中是不可能對仲裁機構做出約定的。
三、我國建立臨時仲裁制度的必要性
首先,臨時仲裁在國際商事、海事糾紛處理中是主要法律救濟手段,建立臨時仲裁制度符合國際商事仲裁發展的趨勢,有助于彌補我國仲裁方式單一化的不足。
其次,建立臨時仲裁制度是維護我國當事人在執行臨時仲裁裁決時正當利益的需要,也有助于實現我國對《紐約公約》的有效履行。我國于1986年成為《紐約公約》的締約國,該公約自然對我國產生法律效力。1987年4月10日,最高法院向地方各級法院發出《關于執行我國加入的(承認及執行外國仲裁裁決公約)的通知》,要求對另一締約國領土內做出的仲裁裁決予以承認和執行,這自然包括對國外臨時仲裁裁決的承認與執行。更為關鍵的是,如果裁決對外方不利,外方則不予執行裁決,中方無法在中國法院或外國法院申請強制執行仲裁裁決,因為中國法院依據《仲裁法》認為臨時仲裁的仲裁協議無效,中方當事人的利益勢必受到損害。
第三,建立臨時仲裁制度是改善我國投資軟環境的需要。國際商事仲裁之所以已成為解決跨國合同當事人之間爭議的通??山邮艿姆绞?,部分原因在于國外商人希望避開外國法院解決爭議的不確定性和不可預見性,確保交易的安全。在我國,仲裁的方式僅限于機構仲裁,而
外國人擔心的就是仲裁機構受到政府的指示和不當干涉。因此,建立臨時仲裁制度也是完善
我國投資軟環境的需要。
四、我國建立臨時仲裁制度的可行性
臨時仲裁滋生的土壤在于自由的市場經濟以及國家對私權和當事人意思自治的尊重等較為寬松的社會政治經濟環境,尊重市場主體的自主選擇權是臨時仲裁發展的法律前提?,F今我國已把建立市場經濟體制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參與市場活動的主體日益多元化,有關市場經濟的法律也日益完善。1999年的《憲法修正案》明確了“國家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1999年頒布的《合同法》較以前相比更加尊重當事人自由、自主、真實的意思表示,2000年的《個人獨資企業法》賦予了私營企業參與市場經濟活動的權利并有力地保障了私營企業的合法權益,這些都說明我國的經濟法律制度已達到臨時仲裁發展的條件。而且,隨著我國相關法律制度和措施的完善以及仲裁行業的逐步發展,對于臨時仲裁制度的缺陷,可以通過一定的措施加以彌補。首先,關于仲裁員的指定問題,若當事人不能及時達成一致意見,則可以由任命機構確定。任命機構的確定程序及其地位可由法律規定,具體來講,可以允許當事人在協議中約定任命機構,或在事后協商,若沒有約定,事后又協商不成的,則可以由法律規定由中國仲裁協會來完成這一工作。其次,可以在仲裁協會中設立仲裁員名單,將全國各地較為有名的律師、專家、學者列入名單中,并且每年對名單進行更新補充,為當事人提供方便使其在沒有仲裁機構的幫助下也能選任合格的仲裁員。再次,加強法院對臨時仲裁的支持和監督作用,特別是在裁決執行過程中,應給予臨時仲裁和機構仲裁同等的要求和便利,對于被執行方無充分證據證明臨時仲裁程序違法的,應當予以執行。
總之,我國應盡快建立起臨時仲裁制度,這有利于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也有利于推動法制建設的進程。
參考文獻:
[1]康明.商事仲裁服務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篇10
關鍵詞:中央空調 安裝 問題處理措施
1 工程概況
某綜合辦公大樓建筑概況:共12層,框架結構,建筑總高度為41.40 m,建筑總面積17338 m2。該工程中央空調系統包括:冷凍站、空調風系統及空調水系統。
2 中央空調安裝
整個空調工程的安裝、工藝制作質量應符合《通風與空調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驗收統一標準》的要求。各工序認真把關,各施工作業組應執行班組自檢、互檢、質檢員專職檢的“三檢”制度,并做好記錄。按其工藝流程為分體設計、整體規劃,做到上不清,下不接,不經駐地監理驗收簽字(含隱蔽工程),不進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安裝完成后,系統調試是不可缺的一項工作。調試方案的制定,這是確保系統達到預定功能的關鍵,也是對系統安裝結果的整體測試,調試之前應檢查各系統的安裝完成情況,如供電、供水、排水系統是否正常,閥門位置、方向啟用是否正常,沖洗是否完成,有無管道敞El,排氣塑料軟管是否固定,調試使用的材料、工具、人員是否備齊,有無成品保護措施等,排除一切影響運行的不良狀態。設備單機試運轉及調試、系統無生產負荷下的聯合試運轉及調試、系統測定與調整三部分內容,應依次進行。設備單機試運轉及調試必須逐臺進行,試運轉持續時間不少于規范所規定時間;系統測定與調整,包括通風機的風量、風壓及轉速測定,系統與風口的風量平衡,空調水系統壓力、溫度、流量測試,帶冷(熱)源的正常聯合試運轉不少于8h,通風系統的連續試運轉時間不少于2h。
3 設計與安裝常見問題及對策分析
在本工程設計與安裝過程中,曾出現過圖紙與實際不相符、管道太多無法安裝等一系列現象,給安裝帶來了極大的不便,一定要嚴格遵循相關規范和設計要求。
3.1 空調設計
1)機房布置不合理。在布置機房設備時,既要考慮冷凝器、蒸發器檢修空間,又要考慮主機操作人員觀察儀表的視線,還要給運行人員提供隔聲值班室。2)未考慮降聲防噪措施??照{機運轉時的噪聲在選用空調機組時,應根據噪聲標準規范選用機組。如選用的機組噪聲超標,應考慮消聲隔聲措施。為防止主機與輔機發生共振,主機與輔機管道之間應裝設減振器,避免主輔機共振。裝設減振器既可延長設備使用壽命,同時又降低了運轉噪聲。對于多臺機組來說,還應考慮安全保護措施,或在設計文件中提出多臺機組運行的程序。3)負荷取值計算問題?!对O計規范》規定,冬季供暖系統的熱負荷應包括加熱由門窗縫隙滲入室內的冷空氣的耗熱量,但有的工程在計算供暖熱負荷時出入較大;《設計規范》對圍護結構耗量計算各朝向修正率做了明確規定,北0%~10%,東、西0%~5%有悖于規范要求。4)設計圖紙與計算書不一致。暖通空調設計,所有設備、管道、部件的選擇均是通過計算確定的,從某種意義上講,設計圖紙即是計算書的體現,所以設計圖紙與計算書應完全一致。但有的供暖設計,散熱器數量、立管管徑等設計圖紙與計算書不一致,甚至差別相當大。計算完畢,繪制圖紙時發現不合理之處,允許調整,但應有調整計算書或調整說明,使設計圖紙與計算書最后統一起來。5)經濟性比選。經濟性比較是目前暖通空調方案比較中考慮最多的一個問題。在經濟性比較時首先應注意比較基準必須一致。應采用相同的設計要求、使用情況、設備檔次、能源價格、舒適狀況、美觀情況等基準條件進行比較,這樣才能保證方案比較結果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如果對采用名牌設備和采用低檔設備的方案進行經濟性比較,顯然是不合理的;如果不考慮舒適性的區別,對有新風供應和沒有新風供應的方案進行經濟性比較,顯然不可能做出正確的選擇;如果不考慮美觀性和舒適性進行經濟性比較,對集中式空調方案顯然是不公平的。
3.2 空調安裝
設備安裝施工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設備的運行使用。如果在施工中,能加強施工人員的責任心,并提高施工人員的技術水平,問題是可以避免的??照{安裝過程中,常常出現以下問題:1)各種管道交叉作業的處理不當。這是目前建筑工程上普遍出現的問題,許多設計施工圖中各專業的設計管道定位尺寸、標高所注數據與實際施工脫節,甚至管道與結構、裝修之間的矛盾時有發生,給管道安裝和監理帶來許多麻煩,造成管道安裝施工困難。2)冷凍水管穿墻、穿樓板處設保溫層。按規范要求,冷凍水管應連續保溫,但實際施工時,在穿墻、穿樓板處未設保溫或已保溫但在堵墻洞時被破壞,導致冷凍水管局部暴露在空氣中,產生冷凝水,形成尿墻、樓板積水等。一方面很不美觀,另一方面浪費了大量冷量。3)空調機房新回風管未接至空調機組。由于新回風管未接至空調機組,導致新回風短路,運行工況不同于設計工況,空調機房為較強負壓,房門啟閉困難。4)與其他工種的配合不到位。在功能較全的建筑物里,吊頂的凈空是有限的,而各專業工種的布管又是復雜的。如:暖通專業的送風管、回風管、新風管、排煙(風)管、供水管、回水管、冷凝水管等;給排水專業的生活給水管、排水管、污水管、噴淋管等;電氣專業的強弱電橋架、母線槽、電線管等?,F在許多暖通施工圖上,設計師只給出了主要設備的定位尺寸,沒有注明風管、水管的定位尺寸及標高。或者即使有尺寸,但與其他工種相沖突,因為有些圖紙設計院根本就沒有進行會簽,給施工帶來諸多不便。
3.3 對策分析
1)設計人員應加強對現行設計規范、規定、標準的學習,提高貫徹執行規范的自覺性。設計過程中缺乏多方案技術經濟比較,隨意性較大??照{設計應像建筑方案設計一樣,進行多方案比較,作出合理的設計。2)在設計時,與建筑專業、結構專業配合設計。比如設備間的布置問題,應考慮到高層建筑一般在建筑的裙
房及主體之間設有一結構轉換層,水暖專業可用來匯總管線,也可用做水暖專業設備層等。在與結構專業配合時須認真嚴謹。水暖專業的設計人員,在設計方案確定后,應盡快給結構專業提供所有設備的位置、重量及基礎,尤其是較重的大型設備,如水箱、制冷機組、新風機組、空調機組、水泵等更不能遺漏等。3)施工前做好圖紙會審工作。圖紙會審前工程技術人員要熟悉強制性標準、設計選用的設計規范、施工規范及標準圖集;根據設計交底、圖紙要求及施工圖的內容,查找施工圖中存在的問題,避免在施工過程中出現窩工和返工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