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上冊語文第一課范文
時間:2023-03-24 17:27: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三年級上冊語文第一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姓名:________
班級:________
成績:________
小朋友,帶上你一段時間的學習成果,一起來做個自我檢測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礎題
(共24題;共116分)
1.
(8分)組詞。
控________??????挖________???改________????攻________
核________??????該________
聯________????耿________
2.
(8分)看拼音,寫詞語。
láng
wǎn
róng
zhàn
長________
木________
________
化
________上
chè
zào
ruò
xuán
清________
肥________
________是
________著
3.
(3分)根據詞語,寫出對應的拼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玲瓏
清澈
顫巍巍
4.
(2分)選擇正確讀音
松散(sàn
sǎn?)________
散開(sàn
sǎn?)________
5.
(4分)讀課文《吹泡泡》,根據課文,在括號內填上適當的詞語
玲瓏的________
________的浮光
慢悠悠地________
________的球面
6.
(5分)讀課文《吹泡泡》,從文中找出吹泡泡過程的一系列動作。
7.
(8分)讀課文《吹泡泡》,按課文內容填空。
①有時吹得太大了,扇得太急了,這________的球兒,會扯得________,顫巍巍的,光影________。
②這時,大家都________心,________頭,________呼吸——不久,這________的薄球,就________散裂了。
8.
(4分)比一比,再組詞
若________
灑________
苦________
曬________
9.
(8分)比一比,寫一寫
戲________ 碗________
根________
飄________
找________
婉________
恨________
票________
10.
(3分)寫出下列詞語的近義詞
清澈——________
脆弱——________
驕傲——________
11.
(3分)寫出反義詞
小心—________
容易—________
零亂—________
12.
(9分)照樣子,組新字再組詞。
例如:衣
+
列
裂
破裂
又
+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羽
+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票
+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3.
(5分)理解詞語意思。
玲瓏:
嬌軟:
顫巍?。?/p>
14.
(5分)讀課文《吹泡泡》,把這段話的標點符號補充完整。
或者輕悠悠地飄過大海________飛越山巔________目送著它們________我們心里充滿了快樂________驕傲與希望________
15.
(2分)仿照句子,寫句子。
例如:小金魚是那么漂亮,那么可愛
山坡上的野花是那么________,那么________。
16.
(5分)讀課文《吹泡泡》,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課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介紹吹泡泡的過程,寫出了________的有趣,體現了________時期的樂趣。
17.
(3分)讀課文《吹泡泡》,根據課文填寫
那一個個球兒,是我們自己小心地輕輕地吹出來的。它們輕輕地飛起,那么________,那么________,那么________,那么美麗。借著扇子的輕風,它們一個個飛到天上,輕輕地挨著明月,渡過天河,跟著夕陽去。或者輕悠悠地飄過大海,飛過山巔……目送著它們,我們心里充滿了快樂、驕傲與希望。
18.
(5分)讀課文《吹泡泡》,找出文中描寫形容肥皂泡的詞語。
19.
(3分)讀課文《吹泡泡》,根據課文填空。
冰心奶奶是我國著名作家,________和文學翻譯家。他的著名作品有《________》和《________》。
20.
(4分)加偏旁,變新字
孚--
________
________
喬---________
________
21.
(1分)讀課文《吹泡泡》,讀句子,用劃線詞語造句子。
我們把用剩的肥皂頭兒,放在一只小木碗(wǎn)里,加點兒水,和[huò]弄和弄,使它溶(róng)化。然后用一根細竹管,蘸(zhàn)上那黏稠(niánchóu)的肥皂水,慢慢地吹起來,吹成一個又輕又圓的泡兒。
然后:________
22.
(4分)多音字組詞
和hé________
huò________
扇
shān
________
shàn
________
23.
(4分)我會填
①“澈”字共________畫,第四畫是________。
②“巍”字共________畫,第六畫是________。
24.
(10分)讀課文《吹泡泡》,按課文在橫線上填上缺少的詞語。
我們把用剩的肥皂頭兒,________在一只小木碗(wǎn)里,________點兒水,和[huò]弄和弄,使它溶(róng)化。________用一根細竹管,________上那黏稠(niánchóu)的肥皂水,________吹起來,吹成一個________的泡兒。再輕輕一提,那輕圓的球兒,________從竹管上落下來,________在空中飄游。用________在下面輕輕地________,它們有時能飛得很高很高……
二、閱讀題
(共1題;共13分)
25.
(13分)課外閱讀。
一群光頭男孩
在印第安納州的小鎮上,有一個名叫布來恩的少年不幸得了腦瘤,他在接受化學治療。治療的結果是他漂亮的金發全部掉了。
布來恩難過極了,他整天躲在家里,連最要好的朋友也不見。大家都很著急。
一天,同班的一男孩對自己的媽媽說:“我想把頭發全剃光,這樣,
?!眿寢屬澩攸c點頭,拿出剃刀,幫兒子把一頭(柔軟
柔嫩)的金發全剃光了。
這一天,學校里有了一個光頭男孩,第二天,學校里又多了一個光頭男孩,
第三天,學校里(發現
出現)了一群光頭男孩。第四天清早,這一群光頭男孩來到布來恩家門口,他們大聲叫著布來恩的名字。布來恩透過窗戶看到這情景
,
激動地跑出屋子。這一群光頭男孩相擁在一起。每個人都笑得那么歡快。
(1)在文中的括號里劃去不適當的詞語。
(2)在文中的橫線上,把這個男孩的話補充完整。
(3)我會寫出反義詞。
漂亮________
激動________
接受________
參考答案
一、基礎題
(共24題;共116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19-1、
20-1、
21-1、
22-1、
23-1、
24-1、
二、閱讀題
(共1題;共13分)
25-1、
篇2
一、定位單元主題,形成整體教學主線
單元整體備課的關鍵就是能準確地定位單元整體教學主題,并以此為線索去研究每篇課文與它的對應點,形成整體教學主線,從而保證教學的整體性和高效性。我們一般是從單元習作要求入手,結合口語交際、單元導讀來考慮這一問題。
如三年級上冊語文第三單元的習作要求是:“選一幅或畫一幅秋天的圖畫,先跟同學說一說圖畫的內容,再寫一寫你選的或畫的畫。注意用上平時積累的詞句。寫好后讀給同桌聽,根據他的意見認真改一改。再把習作和圖畫一起貼在教室里讓大家欣賞?!痹鯓硬拍軐懞眠@篇習作?那就是要從閱讀課文中學習觀察的方法、寫作方法。再看單元導讀是這樣說的:“現在正是金秋時節。我們已經看到了她繽紛的色彩,聽見了她美妙的聲音,分享了她帶給我們的快樂。讓我們隨著課文的學習,進一步發現她的美麗,感受她的美好,并用手中的筆,描繪我們心中的秋天?!憋@然,“隨著課文的學習發現秋天的美麗,感受秋天的美好”――體會秋天里的景色(色彩、聲音、氣味等)特點、秋天里活動帶來的歡樂,就是閱讀教學的重點;“描繪心中的秋天”――從不同的方面抓住特點寫出秋天的美好,秋天里的歡樂,就是習作教學的重點,也就是我們整體教學最終的落腳點。
二、溝通內在聯系,設計整體教學策略
單元整體教學主線確定后,接下來要研究的是如何根據每篇課文的特點將它一一對應落實的問題,即要“溝通整體與部分間的內在聯系”。
如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以“秋天”為主題,安排了4篇課文,從多角度來表現了秋天的美好。精讀課文《古詩二首》(《夜書所見》、《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由“看到的”到“想到的”,表達了在秋天里人們對家鄉、對親人的懷念;《風箏》從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到不同心情的描寫,表現了孩子們在秋天里活動的歡樂;《秋天的雨》和略讀課文《聽聽,秋天的聲音》從顏色、氣味和聲音等方面描寫了秋天的美好景色。根據單元整體教學主線和對課文的分析,我們可把每篇課文的對應教學要點整體設計為:
從《古詩兩首》中學習發現和感受秋天,要注意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從《風箏》一課學習發現和感受“做了什么”“怎么做的”,特別是“心情什么樣”。
從《秋天的雨》一課學習從色彩、氣味和聲音等方面觀察和感受秋天,表現秋天。
從《聽聽,秋的聲音》一課學習怎樣聽聲音,感受秋天的聲音,特別是用心去聽,展開想象去感受。
不難看出,這樣設計會較好地避免過去那種單篇孤授、面面俱到,但對實際教學又無較大指導作用的“單課式備課”的弊端,使各課教學能前后照應,形成具有較強內在聯系的有機整體。
三、放眼單元整體,統籌整體教學活動
實踐證明,各項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單元整體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圍繞單元教學主線整體安排這些活動,能更有效提高單元整體教學效益。
1.演講。為了訓練學生運用語言的自動化和敏捷性,我們提出了每節課安排5分鐘演講的要求。演講內容和主題的設計,也要對應著單元整體教學主線來確定,而且題目要小,內容要貼近學生生活。切忌隨心所欲,漫無目的。如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圍繞著“描繪心中的秋天”這一主線,可作如下安排:
《古詩二首》第一課時圍繞“金秋的詞語我知道”展開,讓學生把積累的關于秋天的詞語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第二課時“用秋高氣爽、心曠神怡說一段話”,鍛煉學生用詞造句,善于表達自己心情的能力。
《風箏》第一課時以“早晨的空氣真清新”為題,重點突出自己的感受。第二課時以“早晨走出家門,呼吸著涼爽、清新的空氣,仰望著瓦藍瓦藍的天空,我……”為提示,重點落腳在對自己心情的描述上。
《秋天的雨》第一課時以“花壇里開滿了五顏六色的”為題,重點讓學生描述對顏色的觀察和感受。第二課時以“金秋時節,瓜果飄香……”為提示展開想象,重點突出氣味的描述。
《聽聽,秋的聲音》以“我聽到了蟋蟀的歡叫聲”為題,圍繞秋天里的聲音展開演講。
以上內容都是學生身邊可及的,既能與課文內容相聯系,又有利于口語交際和習作目標的達成。
2.積累。積累是單元整體教學極其重要的語文實踐活動,包括最基本的雙基積累、有導向的閱讀積累和有指向的生活積累。圍繞教學主線系統安排,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篇3
一、定位不準的現象
1.定位過高
這主要指的是過于拔高小學生說明文習作的要求,在教學中提出了過難的內容。如某位教師在執教這一課時提出:我們要用簡潔的語言、說明性的語言來寫一寫自己熟悉的事物。當中“簡潔的語言…說明性的語言”對于第一次寫說明文的學生來說是比較難把握的,該教師拔高了要求,提高了定位。定位過高,會降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對說明文寫作產生畏懼心理,覺得“說明文真是難寫”,影響寫作的動力。
2.定位過低
這主要指的是教師對學生的說明文寫作能力估計不足,覺得學生可能這也掌握不了、那也掌握不了,于是降低定位,造成要求過低。如一位教師在執教這一課時,把寫作內容定位于:寫寫我的文具盒;把目標定位于:能有序地寫出自己的文具盒的樣子。顯然,這些要求是過低的,“有序地寫寫文具盒的樣子”是三年級的內容,放在五年級就是定位過低。定位過低,會使學生掌握不到這個文體的精髓,影響可持續發展。
3.定位過散
這主要指的是在說明文習作指導教學中,教師覺得重點太多,這個需要教、那個也需要教,從而要求過多。如一位教師在執教這一課時指出:寫好說明文,一要選擇自己熟悉的事物來寫。二要選擇恰當的表達順序。三要語言通俗易懂。四要選擇恰當的說明方法。為了把事物的特征說明白、說清楚,必須選擇恰當的說明方法。常用的說明方法有下定義
說明文是一種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文體,是對客觀事物的形狀、特點、功能和用途等作科學的說明,使人增長知識和技能。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習作中明確提出說明文寫作的要求,從這個單元起,學生正式寫說明文。作為一種新的文體的寫作起點,很多教師都非常重視這個單元的習作指導教學,重視學生說明文習作的“第一課”,但由于定位不準,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說明文習作教學的效果。
一、定位不準的現象
1.定位過高
這主要指的是過于拔高小學生說明文習作的要求,在教學中提出了過難的內容。如某位教師在執教這一課時提出:我們要用簡潔的語言、說明性的語言來寫一寫自己熟悉的事物。當中“簡潔的語言…說明性的語言”對于第一次寫說明文的學生來說是比較難把握的,該教師拔高了要求,提高了定位。定位過高,會降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對說明文寫作產生畏懼心理,覺得“說明文真是難寫”,影響寫作的動力。
2.定位過低
這主要指的是教師對學生的說明文寫作能力估計不足,覺得學生可能這也掌握不了、那也掌握不了,于是降低定位,造成要求過低。如一位教師在執教這一課時,把寫作內容定位于:寫寫我的文具盒;把目標定位于:能有序地寫出自己的文具盒的樣子。顯然,這些要求是過低的,“有序地寫寫文具盒的樣子”是三年級的內容,放在五年級就是定位過低。定位過低,會使學生掌握不到這個文體的精髓,影響可持續發展。
3.定位過散
這主要指的是在說明文習作指導教學中,教師覺得重點太多,這個需要教、那個也需要教,從而要求過多。如一位教師在執教這一課時指出:寫好說明文,一要選擇自己熟悉的事物來寫。二要選擇恰當的表達順序。三要語言通俗易懂。四要選擇恰當的說明方法。為了把事物的特征說明白、說清楚,必須選擇恰當的說明方法。常用的說明方法有下定義、舉例子、分類比較、列數據、打比方等……這位教師的要求涉及多方面,既有內容上的,又有形式上的,甚至還有語言上的。要求過散,會使學生無所適從,達不到“一課一得”的最佳效果。
二、準確定位的理據
小學階段說明文習作教學到底該如何定位呢?可以從課標要求、教材編排、學生特點等方面進行解讀,從而尋找定位的理據。
1.課標的解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第三學段明確指出:“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第四學段明確指出:“寫簡單的說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笨梢?,小學階段在第三學段才有對說明文閱讀方面的要求,寫作上的要求則是到第四學段,因此第三學段的說明文寫作安排主要是為第四學段的說明文寫作做基本的鋪墊,即需要寫說明文,了解說明文的基本特點,會用自己的話說出說明文跟記敘文不同的地方,但不需要作過高、過難的要求,不需要學生完全用“說明、概括”的語言寫出事物的內在特點。
2.教材的解讀
整個小學階段有許多說明文,但是作為說明特質來教,為說明文寫作服務的卻不多。
教材編排情況如下:
可見,說明文在整個小學階段都有安排,但為說明文寫作服務的卻從三年級下冊才開始。《太陽》這一單元開始教說明方法以及體會說明文章用詞的準確性,但從課后習題要求來看,僅僅停留在了解的程度上,只要學生知道就可以了。到五年級上冊,才不但教基本的說明方法,如打比方、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等,而且要求會用,即會正確辨別、正確尋找例子,并且能在自己的習作中運用。從教材中可見,小學階段的說明文習作對說明方法運用的要求不高,但是需要選擇幾種合適的說明方法用在自己的習作中。
3.學生的解讀
小學生主要處在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過渡的時期,但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因此對語言和內容以概括、說明為主的說明文寫作有一定的困難,小學階段的說明文寫作需要適當降低概括、說明等要求,只要能寫清楚事物的特點就可以了。
三、基于定位的操作
定位是方向,做好定位,目標、教學、評價都應該據此展開。
1.基于定位定目標
五上第三單元習作要求提出:本次習作,我們就練習寫說明性文章;在習作之前,通過觀察、參觀、訪問、閱讀說明書等方式,盡可能多地了解這種物品,然后再想一想,可以從哪些方面、按照怎樣的順序來介紹,能用上哪些說明方法。可見,本次習作本身有三個要求:第一,寫的是說明文;第二,有一定的順序;第三,要用上一些說明方法。第一點是對文體的要求,第二點和第三點是對表達方式的要求。至于具體做到什么程度,要求中沒有明確指出。但基于定位的理解,這一單元的目標可以定為:能按照一定的順序介紹一樣物品,有條理;能在習作中正確運用一些基本的說明方法,比如打比方、作比較、列數字、舉例子等。此目標適當地降低了說明文本身的概括性及說明的語言要求,適當地突出了說明方法的要求,立足學生實際,符合課程要求,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和實踐性,起到導學、導教、導測評的功能。
2.基于定位展教學
根據定位展開的教學應該著力在“教學生抓事物特點”“教學生用說明方法”“教學生會有序表達”上。
(1)教學生抓事物特點。主要是指教學生對自己想寫的事物有一定的認識,能抓住一些特點來寫。教學生抓事物特點主要分兩步:第一步,從生活例子中懂得“特點”的概念;第二步,能說一說自己想寫的事物的特點。如有位教師這樣進行教學:
(圖片出示:孫悟空、冰箱、玩具火車)
師:同學們,你能用一個詞或者一句話告訴我們這些事物最獨特的地方嗎?
生:孫悟空降妖除魔,火眼金睛。
生:玩具火車就像真的火車,但它是給人玩玩的,不能開、不能坐。
生:冰箱像一個箱子,能冷藏、冷凍,讓食物保鮮。
師(總結):對呀,這些樣子或者功能可以說是事物的特點。特點就是這個事物最獨特的地方。那同學們,今天你想寫的事物有什么特點呢?你想寫它的什么特點?
學生交流。然后請學生在本子上寫下自己想寫的事物的特點。
(2)教學生用說明方法。這主要是指教學生在自己的習作中適當地運用一些基本的說明方法,讓文章更加清楚、生動。說明方法已經在閱讀課中學過,因此習作指導課需要做的就是讓學生去“用”。比如有位教師這樣教學:第一步,回憶學過的幾篇說明文,說說已經學過哪幾種主要的說明方法;第二步,創設幾個情境,讓學生選擇恰當的說明方法:第三步,請學生交流在本次作文中,你想用哪些說明方法。這些環節的教學不但重新梳理了在閱讀課中學過的說明方法,而且樹立起了“這次習作我們要用上這些方法”的意識。
(3)教學生會有序表達。這主要是指教學生有順序、有條理地寫下某種事物的某種特點。考慮到五年級的學生之前已經學習過“有序”表達,已經掌握了“有序”表達的各種方法,因此本次習作可以借助提綱、表格、清單幫助學生整理思路。
①提綱。提綱實際上是行文前的書面構思,明確地規劃作者心中為表達某一中心思想而將采取的表述手段:全文大體如何結構,分幾個層次,段落、各個層次著重寫哪些具體內容,如何開頭、過渡、照應、結尾等。幫助學生列寫提綱,可以理清順序,有序表達。比如這樣一個提綱:
根據這個提綱,學生可以從“外形、內部、功能”三方面清楚地介紹自己的文具盒。
②表格。表格具有一目了然的功效,借助表格也可以理清寫作的順序。例如這個表格:
表格中包括了內容、特點,還包括了要運用的說明方法,非常清晰、有效。
③清單。清單就相當于大腦中的一張圖,可以很好地理清順序。如下面這張構思清單:
這張清單學生填完后,寫作順序一目了然。
“磨刀不誤砍柴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寫作前運用提綱、表格、清單等工具,理清寫作順序,達到有序表達的目標。
3.基于定位作評價
評價是習作很重要的一個環節,說明文習作的評價應該既不任意拔高要求,打擊學生信心:也不應該泛泛而談,讓學生無所適從。說明文習作要緊扣定位進行科學評價。比如有一位學生介紹了家鄉橘子的生長過程,教師先出示了這樣的評價標準:第一,有一定的順序,得50分;第二,有恰當的說明方法,得50分;第三,特點非常明顯,讓人一看就知道是這個事物,得50分。然后結合這個標準讓學生互相評,最后進行這樣的總結:按照時間順序介紹了橘子的生長過程,非常清楚;大量地運用了打比方和作比較的說明方法,寫出了橘子不同時期的不同樣子,非常不錯。如果能把橘子成熟時的味道寫一寫就更棒了。該教師立足于定位,以鼓勵、欣賞的口氣既肯定了學生習作中存在的“有條理”“有方法”的優點,又指出了“特點抓得不明顯”的缺點,非常中肯和高效。評價緊扣定位,切合實際,能激發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并且引領寫作。
篇4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11A-
0089-01
小學音樂學科與其他學科共同擔負著培養學生的智育、美育與德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任務。其中,音樂學科與語文學科有許多結合點和交叉點,二者之間進行綜合,能達到互為補充、相得益彰的效果。
一、小學音樂與語文學科綜合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音樂與語文學科,雖然各具特色,各有側重,但都要依托語言文字體系(音樂尚需記譜體系,這是其學科特點),都要依靠學生的理解、思維、分析及表達等各方面的能力,都要充分發展學生的聽、說、讀、寫等方面的技能,都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這就為兩門學科的結合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另外,互聯網、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手段的充分運用,音樂與語文教材的編寫注重兩者之間的綜合(如蘇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一課《讓我們蕩起雙槳》,直接將歌詞作為課文),也為學科之間的綜合提供了保障和支持。
在當今形勢下,強化學科之間的綜合性、不人為割裂學科之間的聯系、倡導學科之間的滲透與融合,已經成為國際教育的潮流和發展趨勢;培養復合性、綜合性的通才、全才也成為當今社會的重大需求。因此,進行學科的綜合極其必要。
二、小學音樂與語文學科綜合的途徑與方法
音樂與語文學科綜合主要有管理體制、發展能力、人文素養三個方面的綜合。
1.以管理體制為突破,實現學科綜合
傳統的小學教育教學管理是將所有教師按照所擔任教學任務的不同,分別歸列為不同的學科組,甚至在安排辦公室時,也是根據學科組來考慮。在這樣的氛圍下,不同學科的教師“各自為陣”,極大地限制了學科之間的綜合。因此,要實現音樂與語文課程的綜合,在教育教學管理體制上就應當有所突破。如以班級為單位安排辦公室,以多學科組參與來組織教研活動,以學科滲透來組織教學內容等,真正在一定程度和范圍上打破學科界限,實現人員上、理念上、內容上、組織形式上各方面的深度綜合。
2.以發展能力為目標,實現學科綜合
音樂課程與語文課程從總體上看,在發展學生能力方面具有一致性。因此,在音樂與語文學科教學中強化能力發展導向的綜合是可行的。具體的做法有:一是進行配樂演唱,賦予詩詞以韻律和感情。小學語文課本中,選入了許多古詩詞,它們都可以進行配樂誦唱。例如,我們可以先用王菲的《但愿人長久》(演繹蘇軾《水調歌頭》詞)作為范例,培養學生對演唱古詩詞的興趣。然后,讓學生利用現有的課程資源,如用“古詩新唱”法對古詩進行配樂。最后,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自定旋律和情感,自己演繹配樂演唱。二是組織學生參加歌詞創作,外化內心情緒與感受。引導小學生將生活中的感受通過歌詞表達出來,并通過演唱抒發自己的喜怒哀樂,可以有效地利用學生已有的寫作能力,進一步地提升學生對于歌詞韻律、節奏、句式等方面的把握能力。如以先改編歌詞,再自主創作的模式進行。在這一方面,江蘇省南通市組織的“童聲里的中國”系列活動給了我們參考:即每次活動確定一個主題,向全市少年兒童開展童詩、童謠征集評選活動,并以兒歌集、詩歌集和歌曲集的形式在社會上公開出版發行。三是引導自編歌劇,鼓勵學生嘗試與挑戰。對于三年級以上的學生,在他們基本掌握配樂演唱和歌詞創作的基礎上,可以再進一步讓他們以語文課本中的一些篇目為原材料進行大膽改編,創作出適合于課堂演出的“課本歌劇”。如語文教材中的《三袋麥子》《公儀休拒收禮物》等故事,都是改編為課本歌劇的好材料,可以鼓勵學生對課文進行改編和表演。
3.以人文素養為導向,實現學科綜合
小學音樂與語文學科同屬人文課程,在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人文素養等方面具有相同的指向性與同一性,因此可以互為補充。柏拉圖說:“節奏與音調以最強烈的力量浸入心靈深處,如果教育的方式適合,它們就會以美來浸潤心靈。”這句話深刻揭示了音樂教育對藝術作品(包括文學作品)的審美遷移作用。同理,對語文文本思想感情的理解與把握,也可很好地遷移運用到對音樂(包括歌曲)情感基調的把握與演繹上來。音樂學科中的欣賞課完全可以與語文學科的讀文課綜合,從而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三、小學音樂與語文學科綜合的原則與禁忌
篇5
關鍵詞:藏語教學;方法;初探
Abstract: in the Tibetan language teaching activity, must take the student as the center, take the student as this, tak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for this, let th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to students' interest and inner need as the foundation, advocate of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independent practice, independent exploration, to find and solv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tudents' subjective activity, the advocacy group cooperation in the learning, as far as possible to increase students' learning degrees of freedom, let the students more consciously, actively obtain knowledge. And "independently, cooperation, and explore" ways of learning is to point to students in teacher's inspiration and help, take the student as the main body, give full play to the group learning and the class of the study group effect, to learn by cooperation, rich language accumulation, cultivate the students' active explore, unity, cooperation, innovation spirit. Independent cooperation, and explore the foundation, the premise, cooperation is to promote the form of independent, the inquisition, way, explore is independent and cooperative purpose. The three are a body not only, also promote each other, make the primary school Tibetan language classroom come to a new realm. So, in the Tibetan language in Chinese teaching how to embody "independently, cooperation, and explore" learning?
Keywords: the Tibetan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s; que
中圖分類號:G424.2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教學中要以自學為主體,擴大主動學習面多精神
讓學生知道如何在教材中抓住重點內容自主學習。學生已經懂的教師不講,學生通過自己讀書思考能學會的教師不講,學生通過伙伴合作學習能解決的教師不講,重要的問題教師有意講不清楚,設計教學環節讓學生自己去搞清楚。
如今的藏語語文教科書一改過去的老面孔,如沐春風,充分體現人文關懷,每一個單元都是一個鮮明的主題。教學時,盡可以讓學生從中選取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內容作為重點來學,并試著與學生一起來學課文,而不是教師一味地講。從而構建一個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主動探究式的練習活動,主動獲取知識,并發展探究能力,養成積極探究未知世界的意識。在教學中,教師則要真正的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學生身上,想想學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據他們的學習情況,選擇最適合的教學方法,靈活的安排每一個教學環節,而不是機械的執行課前的教學設計。
教學中要給學生充分的學習時間。 一節課要給學生一半以上的時間去讀、去思、去說、去寫,讓所有的學生充分活動起來。不要把學生的讀書活動和動筆操練作業一起布置,避免學生為了完成書面作業而虛化了讀書思考,也不能以尖子生讀書的速度來安排讀書時間,應當有較充分的時間讓所有的學生按自己的水平和需要獨立讀書學習。如:學習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課文前,先請學生把“導讀”默讀一遍,再指名讀一遍,要求學生在默讀和聽讀期間,注意這篇“導讀”告訴我們什么,最后請學生回答。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通過自讀、自想、自說,加深對導讀提示的理解,居高臨下地把握將學習的五篇課文的主要內容,并在無形中滲透學習這組課文要注意的幾點要求,使學生學習新的課文時,既心中有數、有目標,又輕松、自動,可化難為易,化深為淺。
二、在教學中創造學生合作學習的機會
篇6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合作學習;組織實施
合作學習是一種新型現代化教學模式,突破了原有課堂教學的局限,將課堂在真正意義上交還給學生,使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新課改的深入發展,使得人們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樣的教育形勢下,想要提升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需要有關人員加強對小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通過大量的閱讀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小學生獲得信息的能力。將合作學習模式應用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能夠幫助學生獲得更多的閱讀信息,從而提升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環節合作學習實現意義
第一,能夠進一步關注學生語文閱讀學習的語境體驗,豐富學生語文學習的語言實踐。閱讀是獲得和豐富語言學習的重要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獲取知識的多少受他們感知閱讀知識能力的影響。小學階段的語文閱讀教學強調的是反復誦讀、精心研究。通過合作學習能夠提升學生閱讀學習的主動性,為不同層次語文學習能力的學生創造語文交流學習的可能。第二,實現對小學生語文思維的培養和對個性的培養。語文新課改的深入發展要求要進一步凸顯出學生語文學習的自主性、積極性,增強學生語文閱讀學習的合作意識,并引導學生在閱讀合作學習中增強自己的伙伴意識。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貫穿始終的是語文學習思維、意志品質的培養,通過合作學習能夠讓學生在對比中了解到個人語文學習的思維發展趨向,提升語文綜合素養。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環節合作學習組織實施策略
(一)整體把握語文閱讀課文內容,明確語文小組合租學習教學要求
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認知能力都處于一種發展階段,他們的思維能力運動能力不靈活。為此,在進行小學語文分組學習之前,教師需要加強對學生的學習引導。比如在講授小學人教版三年級語文《檢閱》的時候,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學習能力、接受能力將課文分為兩個課時完成。第一課時主要引導學生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內容。第二課時教師要向學生介紹課文的基本內容,并結合課文內容和學生對課文的把握情況明確小組合作學習目標。
(二)創設小學語文閱讀合作學習情境,營造積極的合作學習氛圍
新課改之后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更具靈活性、多樣性的特點,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進一步凸顯出對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關注,同時,新課改之后的小學語文教材編訂也更多的應用了閱讀材料的模式。這些變化為小學語文閱讀合作學習提供了重要的素材支持。在這樣的條件下,小學語文閱讀合作教學可以創建更多的情境,實現輕松化的閱讀學習。在語文閱讀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以講述故事的形式來創設適合的閱讀學習情節,激發學生語文閱讀學習的欲望,為語文閱讀合作學習提供重要的支持。比如在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桂林山水》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在教學之前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擁有豐富的資源和風景,同學們都知道哪些風景名勝呢?”通過這樣問題的設置能夠以最快的速度將學生帶入到語文閱讀的學習中,激發后續語文閱讀學習欲望。緊接著,教師可以講述蟠桃盛會上嫦娥、織女、麻姑、元女約定在人間建造美麗林園的故事,在不知不覺中將學生帶入到語文閱讀學習的意境中。教師接著說:“在其他仙女找好了仙境地方之后,嫦娥移植也沒有找到令她滿意的地方”,在學生表現出焦急之后,教師引入:“嫦娥來到如今叫做桂林的地方……”的故事,充分激發出學生語文閱讀興趣。
(三)教師組織學生匯報交流自己的合作閱讀學習經驗,展示合作閱讀學習成效
展示合作閱讀學習成果是小學語文閱讀合作學習中的重要環節。每名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在進行語文閱讀學習的時候都會擁有自己的見解。在進行語文閱讀小組合作交流的時候能夠實現學生不同思想、思維的碰撞,激起語文閱讀學習的頭腦風暴,在小組合作討論學習中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邏輯分析能力,激發學生語文閱讀學習創造性思維發展。比如在學習小學語文人教版四年級上冊《呼風喚雨的世紀》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結合熱點新聞、文章等,組織小學生以小組的形式來搜集相應的資料,圍繞話題開展辯論。關于辯題的角度可以從多個方面進行,比如網絡發展雙重性、科技對生活的辯證影響。通過辯論的開展有效檢驗了學生小組合作閱讀學習的成效,深化了學生對小學語文閱讀知識的理解。
(四)教師組織學生結合語文閱讀閱讀內容開展表演式的小組合作學習
新課改的日益深化發展使得小學語文閱讀教材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表現在小學語文閱讀教材和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系日益密切,語文教材且能夠通過具有童趣、生活化的語言引入學生進入更深入的閱讀思考,增強學生的審美感悟。為此,小組語文閱讀分組合作學習的開展需要結合教材中的童趣,進行教學設計,讓我們的學生們更加喜歡學習語文。表演式的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能夠吸引學生語文閱讀學習的教學方式。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要進一步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能夠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并讓學生在交流合作中進一步豐富自己的語文閱讀知識,提升語文綜合素養。合作式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未來語文閱讀教育的必然發展趨勢。
作者簡介:吳亦敏(1991-),性別:女,籍貫:浙江省刂菔腥耍民 族:漢 職稱:二級教師,學歷:大學本科。研究方向:小學語文。
參考文獻:
[1]邵明鴿.“學進去、講出來”悄然走進小學語文課堂[J].教育教學論壇,2015,01:210-211.
[2]王桂霞.探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實施[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11:197.
篇7
【關鍵詞】整合資源;活動資源;文本資源;社會資源;閱讀素養
【基金項目】 本文系廣州市教育研究院2015年度中小學教育質量陽光評價改革專項研究課題“陽光評價背景下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培養的研究”(課題編號:GZJY2015-101)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7)09-0004-02
廣東省廣州市從化區江埔街禾倉小學(以下簡稱“我校”)地處城鄉接合部,受家庭與社區環境等不利因素的影響,學生的閱讀素養一直處于較低的水平。為改變這種現狀,從2013年開始,我校大力推行閱讀行動,如今學生在閱讀素養方面有了一些好的轉變,2015年六年級學生參加了廣州市中小學教育質量陽光評價關于閱讀方面的素養測試,學生的總閱讀量和經典著作閱讀量等均達到中等或偏上水平,而閱讀興趣、策略及動機等方面均處于市區平均水平,數字閱讀動機則絕大多數學生偏向于學習方面。數據表明:我校六年級學生在閱讀興趣、閱讀量、閱讀策略等方面均接近或略超出市區的平均值,處于市區參與測試學校的中游水平,相比推廣閱讀活動以前的低下狀況,已經有了可喜的進步。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教育――財富蘊藏其中》一書提到,一個具有競爭力的人是具有終身學習能力的人,而終身學習最有效的途徑就是課外閱讀。閱讀是智力發展的源泉。《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我校地處農村,家長知識水平普遍不高,來自于家庭的熏陶與指導欠缺,學生的閱讀資源匱乏,來自于家庭的引領與支持均較少。我們認為:學校作為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必須承擔起啟蒙、引導的責任,展示閱讀豐富多彩的一面,為學生創設以閱讀為趣,以多閱讀、會閱讀為榮的良好環境,從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掌握閱讀方法、拓寬閱讀面等各方面下功夫?;谶@個認識,筆者從資源整合方面入手,結合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拓寬閱讀的范圍,把學生的閱讀引向深入,進而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
一、整合活動資源,激發閱讀興趣
小學生囿于自身的年齡和生理特點,難以靜心閱讀,對課外閱讀缺乏主動性。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的世界,培養起對書的酷愛,使籍成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燈。興趣,猶如引來蜜蜂的花香,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自然將學生從“要我讀”轉化為“我要讀”的狀態,努力尋求閱讀機會。因此,教師應從培養兒童的閱讀興趣入手,通過整合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心境。
1.“跳蚤市場”淘書活動激趣
每學年,我校都會舉行“跳蚤市場”淘書活動。活動前,各班組織學生對自己閱讀過的課外書進行梳理,把自己不再閱讀的書籍帶到學校,根據圖書的質量、新舊程度等,確定好價格,把價格標在書的扉頁上,與同學交換,或用壓歲錢購買。因為此項活動是由學生來當主人,所以學生參與的興趣很濃,參與面也很廣。通過這一淘書活動,讓更多的學生用最少的錢買到了自己喜歡的課外書,讀到了更多優秀的課外書?;顒舆^后,教師組織學生靜靜地坐在教室里,津津有味地讀著自己淘到的“新”書。這樣做,既讓學生享受到了成功買賣的樂趣,又大大激發了他們讀書的欲望。
2. 學科主題閱讀比賽活動引趣
每學期,我校都會根據上級要求,開展一些主題閱讀比賽活動,如讀書卡、讀書推介卡、讀后感等比賽。借此機會,筆者會大力鼓動學生去閱讀相關的書籍。例如,有一學期的閱讀主題是“科學家的故事”,筆者鼓勵學生到圖書館借閱或到書店購買一些相關書籍。學生讀完后,就指導他們把佳詞妙句、精彩片段、讀后感等做成精美讀書卡片,并配上精美的插圖,進行評比。通過評比,對好的課外閱讀行為而取得好的效果這類典型給予積極評價,讓個別學生的成功成為良性刺激,學生的課外閱讀又掀起了一個熱潮,同時也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
3. 德育主題閱讀活動雅趣
“習規、自理、禮貌、字美、博學、健美、愛心、誠信”等系列內容是“和雅”讀書郎形象成長式德育的八項要求。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開展各年級的德育主題閱讀教育:一年級“交往第一課”,二年級“尋找七色花”,三年級“我與童話故事”,四年級“我和名人有個約會”,五年級“早晚讀經典”,六年級“我與諸葛亮比智慧”。教師根據年級主題向學生推薦相關的課外書籍,如六年級圍繞“我與諸葛亮比智慧”這個主題,向學生推薦了大量有關諸葛亮的書籍,讓學生從閱讀中挖掘諸葛亮身上的亮點,認真學習。通過德育主題閱讀活動,不但激發了學生讀書的興趣,也讓學生對該主題內容加深了理解,營造了濃厚的讀書氛圍。
二、整合文本資源,提升閱讀深度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教學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實現課內外教學的銜接。我們應該整合教材文本資源,把課內閱讀引向課外閱讀,提升學生閱讀的深度,讓學生吸收更豐富的課外知識,作為課內學習的補充與延伸,讓學生在課內與課外的鏈接中,增強課外閱讀的實效,養成良好的閱讀素養。
1. 拓展課文內容
由于教材編選的局限性,一些文學作品以節選、改寫等形式選入教材,這樣就造成了內容不夠完整,缺乏細節描寫等現象,對于學生語言積累存在一定的影響。為了讓學生了解作品原貌,可以推薦學生閱讀原著。例如,六年級下冊的課文《魯濱孫漂流記》是原著的濃縮版,教學中,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原著,引導學生閱讀和欣賞,讓學生對濃縮版的選文與原著進行對比,體會細節描寫的重要性,從中更加深刻地體會文中魯濱孫敢于挑戰自然,不向命運低頭,永不放棄,積極向上的形象。
2. 妙推單元主題
教材中每個單元都有不同的主題,每篇文章都是圍繞主題安排的。教學中,圍繞單元主題推薦學生閱讀相關的書籍,可以起到深化與延伸主題的作用。例如,六年級上冊“初識魯迅”單元,圍繞魯迅選編的文章中,有些是描寫魯迅的,有些是魯迅的作品,教學本單元時,可以向學生推薦閱讀魯迅的作品。如《故l》《孔乙己》《阿Q正傳》等。不僅加深學生對魯迅先生的認識,還能擴大視野、豐富語言積累,更讓學生體會并掌握刻畫人物形象的不同方法。又如,四年級上冊“中外童話”單元教學中,可以推薦閱讀《世界童話集》《安徒生童話集》《格林童話集》《葉圣陶童話集》等經典童話,讓學生暢游在奇妙的童話世界中,感受童話的魅力,體會童話幻想、夸張、擬人等表現手法,豐富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更加喜歡閱讀童話。
3. 巧借課外書屋
每一冊教材都安排了兩至三單元的“課外書屋”,目的是為學生學習本單元的課文與閱讀課外書籍搭建一座“橋梁”,學生在課內學習到的寫作方法、表達技巧等閱讀技能,得到遷移和運用。例如,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課外書屋”,為學生推薦了許多中外科普名著,如《森林報》《昆蟲記》《地球的故事》《十萬個為什么》等,教學中,教師可以重點做出引導,為學生介紹名著的內容,激發學生閱讀的欲望,讓學生運用方法去閱讀課外書。
借助以上文本資源,把閱讀引向深入,突破了語文學習僅限于書本的局限,打通了課內外教學之間的隔閡,實現課內向課外的延伸,使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
三、整合社會資源,拓寬閱讀范圍
閱讀,無處不在。單靠教材的幾十篇課文根本不能滿足學生的閱讀需要,還要靠大量的課外閱讀來補充。但是,課外閱讀材料往往良莠不齊,教師應該注意及時引導,在拓寬學生閱讀范圍的同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1. 順應潮流展開閱讀
順應潮流是指跟隨當代大多數人的興趣和愛好,同時兼顧自己的興趣,順應時代的步伐。隨著當今網絡信息社會的發展,小學生接收網絡信息也特別快,哪位兒童作家很紅,哪位兒童作家出了新書,哪位兒童作家的哪本書好看,現在流行誰的書等,這些信息學生都能很快知道。潮流有好壞,教師要及時引導,讓學生明辨是非,閱讀有價值的書籍。如時下流行《爆笑校園》《老夫子》《阿呆》、楊紅櫻的書等,筆者便從中選出有益的書,趁熱打鐵,組織學生開展“馬小跳”系列的專題閱讀活動??赐旰螅€組織學生開展“讀書分享會”活動,因為這些書籍都是學生喜歡看的,所以在活動中,學生紛紛發表了自己的讀書感悟,分享了讀書的快樂。
2. 結合熱門話題閱讀
熱門話題是指一定時間、一定范圍內,公眾最為關心的熱點問題。在日常生活中,熱點問題學生經常聽,經常說,已在學生的腦海里留下了一定的印象。如果這時教師能適時抓住機遇,推介學生閱讀相關的書籍,一定會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適時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誠信”開展話題閱讀,上“誠信伴我行”班會課,讓學生分享自己喜歡的誠信故事,評選出班級誠信讀書郎,等等。
通過整合社會資源,向學生推薦優秀讀物,既豐富了學生的生活,又拓寬了學生的閱讀范圍,讓學生養成愛讀書、讀好書的好習慣。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閱讀是獲取信息、豐富知識、開闊視野、提高能力的一種心理活動。教師要努力整合各種資源,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讓學生在書香的浸潤下進步、成長。
參考文獻:
[1] 廣州市教育局教學研究室.廣州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科學業質量評價標準(語文)[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9.
[2] 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篇8
關鍵詞: 城鄉結合部 七年級英語 學習難題 解決對策
一
我任教的中學位于昆山的城鄉結合部,生源構成主要以流動人口子女為主。作為連續七年榮膺全國百強縣之首的昆山市,其吸引著來自全國各地的打工族。龐大的流動人口形成了城鄉結合部中學的鮮明特點:一是學校規模大。學校有五十多個班級,近三千名學生,僅我任教的七年級就有整整20個班。二是生源分布廣。本班45名學生來自于全國17個不同省份和自治區。三是個體差異大。受不同地區教育水平差異的影響,以及流動人口子女頻繁轉學造成的適應性問題,導致班內學生學習水平參差不齊,個體差異非常大。這些特點在進校之初的七年級學生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和明顯,主要為以下四“難”:
1.進度銜接難――原因:學生曾用小學英語教材版本雜。
依據《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編寫出版的小學英語教材,全國一共有30多個版本,就是同一個省用的教材也不盡相同。以浙江、河北為例,浙江省內現行的小學英語教材主要有外研版、新目標及人教版,河北省內現行的小學英語教材主要有人教版、北師版及冀教版。昆山現行的小學和中學英語教材為譯林出版社的牛津蘇教版,但是到我校就讀的學生很多小學的時候在老家讀,到初中以后才到昆山。因此,小學時所學的英語教材版本各異,不同版本教材在編排內容及詞匯教學目標等方面存在一些出入。蘇教版小學和初中的教材本身是具有銜接性的,其他版本的教材雖然在語言知識上具有相通性,但是和蘇教版的初中教材間是有空缺的。以眾多不同教材為基礎的學生融合到一個班級里,給教師備課及小學與初中教學的銜接等都帶來一些困惑和實際困難。這一銜接,需要給學生和老師一定的時間進行探索和磨合。
2.標準統一難――原因:學生入校之初英語基礎差別大。
目前各地小學英語課的開課年級與課時安排不同。像上海,小學一年級就開設英語課,一、二年級每周兩節課,三年級每周四節課,四年級開始每周增至5節,和語文、數學課時數相同,昆山也從小學一年級開課,每周三課時。全國各地很大一部分學校從小學三年級開始開課,每周只有兩課時,到四、五年級才增至三課時。我們班45名學生,從小學一年級起就開始學習英語的有21名,這部分學生到了七年級,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掌握了一定的詞匯量,會基本的口語交流。有16名學生是從小學三年級才開始學習英語的,這部分學生較前一種學生而言基礎相對薄弱,能認讀26個英文字母,會最基本的單詞及簡單的句子,但往往存在書寫不規范、發音有缺陷等問題。還有8名學生,小學的時候根本沒有接觸過英語,或學校就算是開了英語課也是當副科上的,這些學生對字母的認讀很困難,英語基礎幾乎為零。
3.口音矯正難――原因:口語教學受學生方言的影響深。
牛津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總共為8個單元,每個單元的第一課時為comic strip,課堂以口語交流為主。在課上,我們英語教師就發現,學生語音語調受方言影響比較深,英語課上“四川英語”、“河南英語”、“安徽英語”……此起彼伏。由于來自不同的省份,口音不盡相同,有時候,這些學生一開口,其他學生就笑。如此幾次,這些學生會不好意思,更不愿意開口。英語學習中的“聽、說、讀、寫”四個技能是貫穿學習的整個過程的,不愿意開口、不敢大聲地說英語,勢必會影響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與信心。
4.家?;与y――原因:家長對學生英語學習的關注少。
為了便于家校聯系,學校開通了“校訊通”。英語這門學科較其他學科有特殊性,口頭作業較多一些,有時候需要家長的配合。因此,在放學前,我們經常會發短信給家長,與家長交流當天學生在學校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情況,以及聽寫之類的作業,希望得到家長的配合。但是,由于家長工作忙或受文化程度及重視程度的影響,一段時間下來,發現收效甚微。長此以往,老師和家長之間會相互不滿,家長覺得是老師沒有把自己的小孩教好,而老師認為是家庭的學習氛圍不好而影響了學習。這種情況下,最大的受害者就是我們的學生。如果此時,家長或老師說話不注意,把這種不滿在學生面前表現出來,對學生造成的不良影響更是不可估量的。
因此,在像我們這樣的學校,七年級階段,對學生學習英語的信心和興趣的培養非常關鍵。??吹嚼蠋熁蛘呒议L很著急,老師之間也經常討論這方面的問題,家長則忙著找家教、找培訓班。但往往成效不大,就在這種茫茫然然之間,七年級的時間一晃而過。到期末的時候,就發現英語成績的“兩極分化”現象非常嚴重,已經錯過最佳時機。這種“兩極分化”現象往往很難逆轉,到八、九年級,內容越來越多,部分學生在七年級失去學習英語的信心和興趣,情況越來越糟。這是非??上У?,尤其是那些其他學科都不錯,只有英語成績偏科的學生。
二
這樣看來,七年級教師“任重而道遠”。在七年級新生入學的時候就要“未雨綢繆”,把工作做到前面,這是利人又利己的事情。這一階段把握不好,到八、九年級,學生上英語課就會很困難,老師站在講臺上會有一種無力感,那時候就只有“嘆氣”、“抱怨”的份。長此以往,受影響的往往不僅僅是英語成績,其他學科乃至整個學風也會受到影響。要解決以上四個方面的問題,我認為應從以下幾下面入手:
1.搭好橋,變各地教材的“交叉點”為學的“切入點”。
教師平時要注意收集、關注各地各版本的教材。首先,大部分的教材,當地的新華書店都有賣,出去旅游的時候,我就喜歡去逛逛當地的書店,以收集一些教材、教參。其次,來自五湖四海的大學同學也是一個收集教材的不錯的途徑。最后,現在的網絡便利,很多教材,都可以找到電子書??傊?,找到不同版本的教材應該不是件太難的事,難的是教師要靜得下心來通讀、研究教材,善于發現不同教材間的相通之處和不同之處,注意整理。小學階段語法內容不多,關鍵在于詞匯,詞匯的交叉部分是值得我們好好研究并整理的。遠的不說,就像滬教牛津版和蘇教牛津版,幾乎所有的英語教師都認為滬教版的難度要大一些,但是難度大到底體現在哪些方面,并非所有的教師都能說出一二。2011年新修訂版的《英語課程標準》中(第94頁),提供了小學階段的核心詞表共423個(其中不包括數詞、星期、月份詞,不含詞組和短語)(網絡上能找到)。開學伊始,我就把這份核心詞匯表打印出來,對于已經學過的學生來說是復習鞏固,對于沒有學過的學生來說是新學。雖然后一部分學生學起來會吃力一些,但要想短時間內掌握一定的詞匯,提升這種同一個班學生英語水平尤其是改變詞匯掌握量的差異,不能不說是一個捷徑。另外,網絡上能查找到的很多種高頻詞表,不少詞典比如朗文的學習詞典也有專門的高頻詞表,這些資源都可以作為參考,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與現實情況進行取舍,為我們所用。
2.悉心磨合重銜接,變“授之以魚”的趕進度為“授之以漁”的打基礎。
蘇教牛津七年級上冊共有8個單元,教材沒有安排預備單元。一些教師考慮到教學內容比較多,急于趕進度,一開學就上新課。這樣,小學英語開課較晚的這一部分學生,尤其是小學從未上過正規英語課的學生,從剛開始就處于弱勢,上英語課就像是聽“天書”一樣,對他們來說簡直就是一種磨難,興趣和信心更是無從提起。一段時間后,他們失去興趣的很可能就不僅是英語一門科,而是各門學科。所以,教師調整好心態,不急不躁,預留兩周甚或一個月左右的時間作為各不同層次學生的磨合期是很有必要的。有些教師看到自己班的進度明顯落后于其他班級,心里不免急躁,容易把這種情緒傳給學生和家長,這些都會對學生的英語學習產生不良的影響。
這里我要特別提一下關于語音教學的問題。語音在中考題里并沒有單獨體現,所以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意無意地弱化語音教學,覺得學生上課能夠跟讀,回家鞏固,第二、三天,在課堂上能自己讀就可以。語音學習是學好英語的基礎,學會了音標正確的發音,學生不僅可以預習單詞或句子,而且在日常復習鞏固過程中不需要別人的幫助,自己對遺忘的知識進行再學習。學會音標,學生背起單詞來比較快,不再需要通過“普通話”或者“方言”標注,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更重要的是無形中給學生學好英語、開口說英語的信心?!笆谥贼~,不如授之以漁”,教好音標,踏實過好語音關,培養學生的能力,也減輕家長的壓力。
其實“磨刀不誤砍柴工”,“靜待”是為了日后花開得更“嬌艷”。因此,千萬不要為了一時的趕進度,而扔下部分“慢開的花”,這種遺憾是日后花多大的力氣都無法彌補的。
3.樹立信心巧引導,變“以苦為樂”的意志灌輸為“苦中作樂”的方法引導。
英語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重要的是日不間斷和興致勃勃。只要他在讀,只要他這周比上周進步,就值得高興,就應當鼓勵。在這個過程,我們大可不必手拿一根鞭子,鞭撻、催促他們快跑,而是在他們需要的時候給予全力引導、幫助就可以。在開學的第一堂英語課上,我會向學生表明我的態度,我不會以成績論英雄,我對他們的要求是:“You can be a slow walker,but you can never walk backwards.”
有一部分教師為了讓學生明白,中學的學習內容較小學會更多更難,開學伊始就大談“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之類。出發點是好的,但是這種“吃苦”的理論一開始就把學生給嚇怕,學生的學習興趣會大打折扣,有誰天生喜歡“苦”的呢?一個人為了實現某種目標而“吃苦”,必須是基于足夠的理性與毅力的。這種理性與毅力,連我們成年人也不是人人具有或是都付得出的,用這些來要求學生,恐怕是勉為其難了。善于營造一種輕松的學習氛圍,會使學生受益匪淺?,F在網絡上資源很多,可以找一些學生能力范圍之內的英語簡訊、笑話和小故事經常與學生分享,也可以找一句話的美文和諺語寫在黑板上。要注意的是,我們在做這些的時候不必“太功利”,有時教師也效仿這種做法,但是由于目的性太強,要求學生當堂復述英語故事,要求學生背諺語,從而不但不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反而給他們增加壓力,與當初設計這些活動的目的背道而馳。美國教育學家杜威認為,在教育中“目的和手段分離到什么程度,活動的意義就減少到什么程度,并使活動成為一種苦功,一個人只要有可能逃避就會逃避”。英語是一種優美的語言,讓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感受美、體會美。我們不談“刻苦”,卻讓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自覺“刻苦”學習,這是我們所追求的方向。
善于把心理學的一些思想運用到英語教學中,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記憶上文中提到的那423個核心詞匯的時候,由于時間短、任務緊,我發現有一大部分學生是比較困難的。我雖然著急,但是從來不讓學生重復機械地去抄單詞,因為我發現他們背單詞的特點是背得快,忘得也快。根據“艾斯浩賓記憶遺忘曲線”,先快后慢,有意識記優于無意識記的規律,我讓學生每天上課開始的前五分鐘以不同的形式復現學過的單詞??梢允菃卧~競猜,也可以是我給音標,學生寫出單詞,一段時間下來,效果顯著。
4.溝通家長聚合力,變家校分離的單打獨斗為家校聯合的群策群力。
家長帶到這邊來讀書的學生,小學的時候很多都是“留守兒童”。家長離得遠管不到,家里的長輩由于隔代等原因又管不好,學習很多時候都是處于放任自流的狀態。到了這邊之后,有些家長一對比,發現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在學習上尤其是英語學科上有差距,就開始著急。這種著急在語言與行動上表現出來,難免會引起孩子們的逆反心理,他們就更不愿意去學英語了。另外,由于家長英語素養不高,部分重視程度不夠,加上學生又缺乏自覺性,布置的英語聽力、口語等作業,在家里不能得到有效落實,致使這部分作業形同虛設。
其實,家長如果在家給予一定的幫助更好,如果真的力不從心,只需輔之以有效的監督。小學英語內容并不多,以七年級的孩子們的智力,只要他們愿意并付出一些努力,要趕上去并不是特別困難。因此,家長不要著急,不要攀比,更不要因為心里急,就抱怨老師沒有教好,站到學校教育的對立面,甚至在孩子面前就說老師的不是。老師和家長的出發點是一樣的,雙方應聯合起來,努力為孩子們建立輕松、愉快的英語學習氛圍。
“三分教,七分等”。每個學生都是一朵花,只是春夏秋冬開放的時間不盡相同。臺灣著名成功學大師黑幼龍先生說:“養孩子就像種花,要耐心等待花開?!敝灰窦殱补啵艿葋戆倩ǜ傞_的燦爛。
我們教學生也是如此。對于學生入學初期英語水平的差異,我們不要太擔憂太著急,不求一時的速度與效率,不要以當下的表現評判學生,尊重每個學生的差異。
參考文獻:
[1]昆山市志編纂委員會.昆山市志(1981-2010).蘇出準印(2011)字JSE-1002151,2011.6,1:84.
[2][美]杜威著.王承緒譯.民主主義與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2:117.
篇9
故事,你是什么
“故事,就是以前的事,這個事可能是真實的事,也可能是虛構的事?!边@樣的定義已經成為較被認可的共識。葛兆光在《漢字的魔方》中一直在說“漢詞(詩)是漢字寫成的”,那么這些存在于我們血脈中的故事,當然也可以這樣描述:漢語故事是漢字寫成的。雖然葛先生的出發點在于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學,但漢字的神奇不只是在其象形、表音上,更在于其遠隔幾千年,只要你認得了這個字,自然就能感應到其透出的故事力,這是其他文字所不能的。一個學習漢語的人,都在享受著漢語故事的滋潤,它們最初的書面形式只有一種:文言。
故事,你從哪里來
跟隨文言故事,兒童自然會進入文言領域。
首先,現在漢語是從文言中發展而來的,不僅永遠不可能擺脫文言,并且其自身也將永遠帶著文言的特性(母語性)。從人類語言的進化到區域語言的誕生,再從單純的字詞音義逐步融入豐富內涵的民族語言,日益發展起來,簡直就是人類個體語言發展過程的慢鏡頭。這就告訴我們,兒童年齡越小,他們離母語的源點越近。如同原始的初民與交際所引發的語言誕生保持著更純樸更天然的聯系一樣。因此,漢語的文言對于兒童來說,有一種異乎尋常的親近感。一字一句都能吸引兒童真誠的關注,更別說漢字所組成的那些鮮活的故事了,更不要說美麗的故事和那故事中所蘊育的心理和思維趣味了。而這時,已經完全被“現代化”了的成年人,認為“便捷”“快速”的現代漢語才是時代所需要的,很難從中分心來關心故事的源頭,覺得那樣只是增加了一種艱難,卻全然不知那是一個民族生長的密碼。掌握了它,才會讓你的語言表達實現真正的“便捷”!
其次,在審美需求上,兒童永遠是“簡單”的。這是由他們的年齡和無知特點決定的。對于語言的學習,簡潔明快,往往是他們的首選。倒是成人在這樣那樣因素影響下的拼湊表達中,遠不如兒童來得“簡單”。就像我們生活其中卻很難時時刻刻在意空氣的存在一樣,文言融入我們的語言體系中是無痕的,不用說在較為正規的場合或重要情感的表達中常常引用的至理名言、無限感慨時蹦出的成語都讓你的話語呈現著文言的功效,就連日常生活對話中你的一句方言都極有可能來自文言。你可能在說:“文言對于我們現在來說真是無所謂啦!”呵呵,小心哦!“無所謂”正是文言。
再則,兒童的語言發展是承繼而創新的。他們對于一切語言都抱有熱情,在語言的模仿上有一種近乎無限的可能性。將一個兩三歲的孩子放置于一個多種語言的環境中(比如爸爸中國人、媽媽美國人、祖父母德國人……)他會毫不費力地周旋期間。然而他們的語言發展又終歸有“母語情結”的。這就涉及語言的背景、環境,無論何種語言,兒童在學習過程中都是在快速地“復演”該語言發展的規律。作為漢語言學習,文言的閱讀,不僅不會遏制其語言的發展,反而會大大促成其字詞的運用和創新。
從這些意義來看,漢語教學中的“故事”應該追溯到“漢語言故事”的源頭,這是語文教學應該實現的共同目標,是漢語教學精神需求和審美指向,更是漢語發展的能源儲備。近年來,潛心于蘇教版教材中漢語故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旨在回答:故事,你從哪里來?現將其統計如下:
故事,你到哪里去
面對文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歷來存在著不同的聲音,比較極端的兩種:一種認為作為母語之初的形式,文言乃是漢語言漢民族具有哲理和美感內涵的凝聚形態,它被人們反復使用、加工、發展,而在這種使用、加工和發展過程中,它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吸納和積淀著新的意蘊,因此它是很有藝術再生能力的一種符號結構。它用在我們現代白話文里,能使白話文在明快的形式中包容豐富的、多層次的內涵,而且使白話文顯得精致、豐富而含蓄。另一種觀點認為文言,正因為其存在于古老的敘述及發展過程中的新的意義,所以越來越復雜,其獨特的不成法、“不講理”的結構,將表達的內含過多的包裹于一種艱澀的雕琢中,因此它是一種沒有生命力的結構形式。它在白話文中的介入,造成了語言的不順暢,文白夾生,使得語言生硬晦澀、造作。
追溯文言故事的源頭,只是一個相識,而語言學習的終結必然指向表達。也即我們對于這些源頭故事的閱讀,終將如何進入個體的生長歷程。兒童對于語言的掌握和運用是“習”而得之,即Acquire而非Study。所以在文言故事的閱讀過程中我遵循了這樣幾個原則:
一、且續血脈再續文脈
兒童首先置身于一個母語環境之中,當前的白話文與文言之間的文化對應是非常容易找到的。所有“害怕”將文言呈現給孩子的人都認為白話文與文言之間是有隔閡的。其實這種隔閡完全是我們人為地將其間加了一道門,并且上了鎖。只要兒童們擁有母語的聆聽能力――即耳朵閱讀的能力,他們就已經擁有了開啟這把鎖的鑰匙,我們要做的只是將其帶至這座美麗的建筑面前。我在低年級文言課堂第一課,常常選擇蘇教版一年級上冊教材拼音第10課后面的插圖故事。首先聽他們講《龜兔賽跑》,然后我會換一種方式來講文言故事《龜兔競走》:
龜與兔競走,兔行速,中道而眠,龜行遲,努力不息。及兔醒,剛龜已先至矣。
誦讀此文所需肢體:兩只手――左手為龜,右手為兔。
形體解讀如下:
解題:《龜兔競走》
龜:左手中指前伸表示烏龜的頭,可上下左右搖擺。其他四指向下彎曲,成烏龜的四只腳,可將其在桌上演示烏龜向前爬行。
兔:右手食指與中指向上伸展,成為兔子的兩只耳朵。其他三指自然收攏于手心,使整個手成為一只兔頭的造型。
競:比賽。賽跑前的起步是相同的,所以在此將“龜”與“兔”并排靠攏一下,以示在起跑線上平行狀態。
走:為了突出“走”的古今不同意,可通過雙手來演示:慢速為“步”――即現在的走。快速為“走”――即現在的跑。
龜兔競走――左手龜,右手兔,左右手先并行靠攏,然后交替“前行”,逐漸加速,突出“競走”的形態。
龜與兔競走――基本形式如前面的解題,只是在“與”的演示中,“龜”與“兔”有一個互相招呼的動作,以求比賽前的相遇狀態和友好心態。
兔行速――此句重點要突出一個“速”字,透過動作,互相比一比看看誰的兔子“速”――即快速地將右手的“兔”推出去。越快越好,迅雷不及掩耳。話音未落,“兔子”已經竄出很遠。
中道而眠――“中道”一定要有一個停頓,回望的動作,然后“眠”態,由學生自由發揮。有將雙耳耷拉下來表示睡覺的,有側身臥眠的,也有整個“身子”都仰天而眠的……反正停了下來不再跑了。
龜行遲――這是一個“慢”功夫。伸出四只“龜”爪子,在課桌上慢騰騰,慢騰騰地爬起來……重點幫助理解“遲”。
努力不息――雖然慢,但精神要抖擻,一直向前爬。此處一個戲劇性的效果就在“龜”要路過“兔”的身邊??芍貜驼b讀“努力不息”,聲音越來越輕,語調卻越來越堅定。聲音輕是為了不吵醒兔子――提醒孩子們,兔子還在睡。堅定的語調是要讓“龜”擁有足夠取勝的信念。漸行漸遠……
及兔醒――有了前面“睡”的發揮,此處的“醒”更可以放手讓孩子自由創作。他們的“醒”態也是各不相同的。有骨碌一翻身的,有一躍而起的,有雙耳驚豎的……
則龜已先至矣――此句為故事的結果,講清“則”表示“結果”的意思后,可有三解,即根據不同的視角來解讀。
烏龜版:已經取得第一的“烏龜”轉身對身后的“兔子”嘲弄地搖著頭“則龜已先至矣”!充滿驕傲和得意。
兔子版:已經無法挽回局面的“兔子”望著那得勝的“烏龜”,只得無奈地說:“則龜已先至矣!”同時“雙耳”再次耷拉下來。
敘述版:即文中的描述版,將“兔子”與“烏龜”同時演示――一個得意,一個無奈??谥袛⑹觯簞t龜已先至矣。
“形體誦讀”屬于一種符合兒童身心規律的創新教學模式,它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表演。表演是以“肢體語言”代替“口頭語言”。而“形體誦讀”是運用“肢體形態”協助“口頭誦讀”,是一個配合的過程。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孩子的想像力被積極地調動起來,而肢體的參與使兒童得到了一定的活動,同時又有口頭的誦讀,讓文字的涵義融入肢體形態之中。肢體、口語、文言之間的血脈就這樣得以打通。
二、且讀意思再讀意義
語言的學習意思應該是第一位的。學習文言更應如此,以一個意義開篇往往會很嚇人。比如教學《自相矛盾》文言,我首先讓孩子們能讀之后找出文中有幾個人物――賣矛與盾者、圍觀者(或:有個人),逐步引導他們讀出人物對白:
1.讀出賣矛與盾者的話
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
強調什么?物,是指哪些事物?請以不同進攻武器換之:劍、箭、刀、矛……
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
強調什么?物,是指哪些事物?請以不同防御武器換之:盾、甲、車……
2.讀出圍觀者的話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子”指誰?請以班中任何一個人的名代入,如:以明之予,陷明之盾,何如?一時間教室內責問之聲四起。
3.同桌對讀(表演)
4.請畫出他今天生意無法做下去的一個根本原因: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當語言進入一種“好玩兒”的層面,其所蘊含的意義會擁有一種生長力,毋須太多點撥。
三、且聞朗朗再聞侃侃
文言與白話文相比,最大的特點就是其朗朗上口的節奏感,而這正是兒童所喜歡的!所以文言有一種通用的教學方法:吟誦。當你將簡單的平長仄短的吟誦規律告知學生,他們自成其調地搖頭晃腦。二年級的《木蘭從軍》改編自樂府民歌《木蘭辭》,孩子們不到一周的時間,將其吟誦得滾瓜爛熟。這不是一種強制的背誦,而是文言的韻律自身所存在的魅力所致。孩子們天生對于節奏明快的語言好奇而好學,民歌本與童謠一脈相承。所以面對這樣的文言,我們最好的方式就是先聽其朗朗地讀起來,不必太多的講解。當孩子們將其“自動化”之后,對照白話文故事,他們自然會侃侃而談。
學生熟讀之后,所產生的思維碰撞根本不是你所能預想的。他們了解《戰國策?狐假虎威》和《伊索寓言》中《鴉狐》《狐與葡萄》的狐貍之后,不只是得到“狐貍天生狡猾”的共識,甚至能得出中國的狐貍會仗勢欺人,西方的狐貍會自我安慰的不同文化思維。
四、且表情趣再表意趣
學生一旦觸及文言,如何也不愿意將這種趣味盎然的工具閑置,在“游戲”中,意趣自然會形成,這仍然是一種生長力使然。如“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這種介紹,孩子們一點即通:舞、書、跳、誦、唱等等都入“善”列。最調皮的洋洋也不例外:“洋,通班之善卡者也!”――他是超級卡迷!全班嘩然。
隨著文言故事的積累,孩子們不再滿足于單句的模仿。三年級的時候,他們讀完之后,將自己所讀到的一些故事也用文言來改編:
(1)鷹、貓、豬共住一樹,一日,貓謂鷹曰:“豬咬樹根,樹倒,汝子則危矣?!必堉^豬曰:“鷹夜將食乳豬。”鷹豬日夜不出,護其子。數日后,鷹豬二者亡矣,貓獨占此樹。
(2)母豬產三仔。成大豬,與母別。三豬各筑一窩:草房、木房、石房。一日狼至,吹倒草房,撞倒木房,至石房,吹、推不倒。欲從囪入。三豬以沸水鍋接之。狼死!
一個三年級的孩子改編《狼與羊》絲毫不比《意拾喻言?豺與羊》遜色:
一日,狼見羊溪邊飲水,謂之曰:“汝染吾飲?!毖蛟唬骸拔嵩谙掠?,汝在上游,何染之有?”狼曰:“去年誹我!”羊曰:“去年吾未生。”狼曰:“非汝即爾父,同罪。拿命來……”
五年級的學生改編的《狐與蟬》,已經文言味道十足了:一蟬歌于樹,狐見之,欲烹蟬,心生一計,曰:“久聞汝歌聲天下之首,可否樹下聆聽?”蟬知其詐,摘葉試之。狐以為蟬,疾撲,空也。蟬笑曰:“汝便中有蟬翅,吾早有防備耳!”智者,觀人行蹤得其教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