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外科醫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9 14:04: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神經外科醫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1ESP課程安排與設置
語言學習有著循序漸進的自身特點,在醫學院校也不例外。語言首先為通用語言(EGP),日常基本交流的語言,然后才是某一領域的專門用語。我們培養的是專業人員,但必須具有基本的社會交流能力,其次才是專門領域的英語應用能力。所以,在課程設置上,在學生入校之初,我們要引入大學公共英語的內容。由于醫學院校的特點,大多數醫學院校都是精英教育,以培養高端人才為主,學生的英語基礎都是經過選拔的,在普通高等院校學生英語水平之上,通過一年的公共英語提高,可以過渡到ESP的層面上來。在第三學期的英語課程設置中,首先引入醫學英語常識性質的內容作為輔助。使學生在掌握一定的英語能力和醫學專業知識的同時,逐漸培養對醫學英語的興趣和敏感性。學生在學習過程總能不斷摸索,循序漸進地向ESP專業英語的方向發展。
1.2ESP教師教育ESP教學設計
對教師有專業與語言的雙重要求,需要ESP教師利用計算機網絡對大量的文本、音頻和視頻信息進行搜索、篩選、編輯和加工。許多醫學高校的專業教師,由于他們基本都是英語專業畢業,在校期間并未涉及醫學專業知識,對醫學英語知之甚少,選擇的教學模式主要是講解單詞和課文分析,很少涉及語言綜合技能的全面訓練,在授課過程中,仍然遵循傳統課堂的教學方式。同樣,由語言教師擔任ESP課程教學,由于不懂相應的專業知識和ESP教學之于EGP的特殊性,也難以勝任。如何為ESP教師進行及時、有效的信息技術培訓是ESP教學設計今后有待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為了彌補這一缺憾,很多醫學院校為英語老師開設醫學課程的培訓,并積極鼓勵英語老師跨專業攻讀醫學博士學位,并加大擴充國外訪問學者的力度和名額,創造條件為醫學院校英語老師爭取出國深造的機會,各種醫學英語研討會也逐漸走入各個醫學高校的外語部。
1.3結語ESP
作為一種高級的專業語言教學,要將語言技能教育和專業知識有機的結合,使ESP成為高級專業人才整體素質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掌握醫學英語教育動態,借鑒有益經驗,將先進的醫學英語教育內容納入ESP課程體系之中。在醫學院校,英語教學以ESP教學理論為指導,培養社會需要的精英型醫務工作者為目的,改革英語教學模式與方法,合理調整ESP教師培養體系,完善醫學院校英語教學的教學體系,從而培養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的、真正適應社會需要的合格的醫務人才。理,匯報人的綜合表現能力(包括專業態度、自信度、著裝、肢體語言)。3 神經外科CBL教學體會和存在的問題
二、CBL教學更具趣味性
2.1CBL教學不會增加學生學習負擔,學習過程輕松而且有趣,學生自評結果顯示:①CBL改變了學生被動學習的態度,使其以更積極的態度參與學習中,并愿意去探索學習中的問題;②提出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鍛煉,并在準備討論的過程中進一步學習;③鍛煉討論和演講的能力,培養合作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
2.2培養醫學生的軍隊實戰思維能力不同于傳統方式的教學模式,也不同于平時臨床的教學內容,由開放性顱腦戰創傷清創改編來的討論病例更貼近戰時自然在貼近臨床方面有獨特的優勢。討論現場僅提供詳盡創傷史、X片以及基本的實驗室檢查結果等輔助資料,不提供頭顱CT、MRI、DS等,充分模擬戰時醫療條件,訓練學生的迅速診斷、鑒別診斷、提供診療策略能力,并且結合戰時環境考慮可能存在的并發癥,多學科的相關知識點得到了延伸和擴展,將以往的課本知識轉變為戰時的實用解決問題能力,提高了學生分析病情的能力,有助于培養其良好的臨床思維,使其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2.3有助于醫學生對神經外科學的學習與其它臨床學科相比,神經外科專業性強、概念抽象,且常涉及其他學科知識,如神經解剖、生理、病理、急救、耳科、眼科等學科,知識點散且臨床病例復雜多變。傳統教學中理論授課多而實踐機會少,醫學生學習方法多為死記硬背,待到真正臨床實習時知識點常常已經忘記,而且臨床病例千差萬別,與課本上描述的典型癥狀和體征往往不完全相符,面對真正的病人,學生容易束手無策。以開放性顱腦戰創傷清創改編來的病例既能夠鍛煉學生戰時實際解決問題能力,更可以通過其對案例的學習指導學生學習神經外科,覆蓋面更為廣闊,解決更為實際的問題,助于軍隊醫學生將書本的知識融會貫通,提高臨床思維能力。
2.4培養醫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鑒于戰時特殊的環境,軍隊醫學生必須迅速從海量的醫學知識中掌握軍隊醫學的精髓,以適應未來之需要,所以學生的學習模式變被動為主動,訓練和加強臨床技能的培養是首要的問題。CBL教學模式改變過去灌輸式教學方法,以病例為中心,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的學生往往具備自我更新知識的能力。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提高了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自我學習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對其以后的醫療工作有重要的意義。戰時環境嚴峻,任務艱巨,要求軍醫高效而迅捷地將傷者分類、診斷、鑒別診斷、治療(包括手術),而個體難以獨立這整個過程。在CBL教學過程中,以組為單位,各成員負責查閱和分析各部分的資料,尋找答案,解決問題,最后匯總各方面資料,完成分析討論。在此過程中,通過學生之間的討論與交流,互補互進,既鞏固醫學生的專業知識,又培養了團隊合作精神。
2.5CBL教學需要注意的問題CBL所選病例不是課本內容的重復。CBL是對新知識的自主學習、對基礎知識的拓展和延伸。CBL案例最好根據實際戰創傷病例改編,并有相應的影像學資料和實驗室檢查資料,讓病例看起來更真實,否則會降低學生學習興趣,并縮小學習范圍。軍隊醫學生應當訓練自己提煉重點、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將所獲得的信息迅速轉化為診斷和治療的依據,并且可以目光長遠地看到疾病的并發癥和預后。在討論時,將查到的信息未經加工即展示的做法不僅占用寶貴的討論時間,而且容易使討論方向偏斜。應該將所查內容化為己用,用自己的方式將其表達出來。
三、總結
篇2
前不久,喝下百草枯的19歲小伙兒李某生命垂危,當地醫院已無法繼續施救。聽說307醫院有我國最好的中毒救治科,于是一家人抱著最后一線希望將他送到北京。經過兩周精心的科學救治,奇跡出現了,李某治愈離院。
百草枯是一種新型速殺型除草劑,廣泛應用于世界各地。百草枯中毒至今仍無特效解毒劑,其中毒病死率高達90%,是目前臨床中毒救治中死亡率最高的毒物類別。醫院依托全軍中毒救治中心,先后參與了80余起重大中毒事件的應急救援,積累了豐富的臨床中毒救治經驗。20多年來,先后治愈百草枯中毒患者近千例,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記者了解到,307醫院是我國承擔核輻射損傷、化學毒物中毒臨床救治與研究的醫療機構,是國家反恐醫學救治醫院,以及國家衛生部核事故醫學應急救援中心第三臨床部,被譽為“三防鐵軍”。如今,該院立足傳統優勢學科,不斷拓展,綜合救治能力不斷提升,在為人民生命護航的道路上用創新書寫了新的篇章!
用創新攻克疑難病癥
盡管已到了中午,可乳腺腫瘤科主任江澤飛的門外還等著十幾個病人,她們來自全國的不同地方。正在這時,一位小伙子沖了進來,“求您救救我的姐姐。”
這是發生在3年前的一幕。原來,這個小伙子的姐姐上大學時得了乳腺癌。由于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她的病情急劇惡化,已經出現肝臟和骨轉移,家里也已是負債累累、不堪重負。絕望之際,病人的弟弟找到了307醫院。仔細研究女孩的病情后,江澤飛立即將其收治入院,并帶領團隊為其制定了詳細的個體化治療方案,為一家人帶來了生的希望。經過江澤飛和醫護人員的精心治療,她已經從當時一個星期輸3次血才能保證血小板不減少的重癥患者,變成到現在3年也沒有輸過血,生命體征恢復正常的健康人。
江澤飛是首部《中國版cNCCN乳癌治療指南》的執筆人,是首位加入St.Gallen乳腺癌治療專家共識專家團,參與國際標準制定的華人學者。他將國際最新治療理念引入臨床,并參加了60多項國際協作抗癌新藥臨床研究。前不久,他帶領團隊設計了前瞻性、多中心、雙盲的大型臨床研究,在線發表在《腫瘤學年鑒》上,首次證實了循環腫瘤細胞在中國轉移性乳腺癌患者中的預測價值,對轉移性腫瘤患者的預后、監測術后患者腫瘤的復發與轉移、評估療效以及選擇個體化的治療策略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
放射病和腫瘤是307醫院兩大傳統優勢學科,建院以來,醫院立足于此不斷探索和創新。他們把放射病救治技術用于白血病治療,創建了我國第一個人類白細胞抗原實驗室和無菌病房,造血干細胞移植成功率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與此同時,其他學科也在飛速發展。醫院全軍腦血管病中心主任段煉創新采取個體化顱內外血管重建術,已開展煙霧病手術4000余例,手術例數名列世界第一,治愈率90%以上。
如今,307醫院擁有全軍放射病救治研究所、全軍造血干細胞研究所,全軍中毒救治中心、全軍腫瘤診治中心、全軍腦血管病中心、全軍采供血中心和全軍日遺化武毒傷救治中心等7個全軍醫學研究機構,國家生物醫學分析中心免疫分析實驗室、國家藥物臨床試驗機構、全軍核化損傷救治重點實驗室、全軍干細胞與再生醫學重點實驗室和全軍血液安全與保障重點實驗室等5個國家和軍隊重點實驗室。在諸多疑難重癥研究診治上,醫院已處于先進行列。
臨床治療是創新原動力
26歲的小屈高高大大,沒有任何異常。沒有人能想到,2006年,他曾因為患上B細胞急性淋巴瘤白血病而瀕臨死亡。這種病的存活幾率很小,依靠普通化療存活率只有30%。特別是小屈找不到供體,無法進行白血病骨髓移植治療。
偶然間,小屈的父母聽說307醫院在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血液病方面獨樹一幟。抱著最后一線希望,父母帶著他來到了這里。
沒有想到,在其他醫院幾乎被宣判“死刑”的小屈在這里僅用了3個星期就恢復正常。他們采用的是全軍放射病研究所所長、血液內科主任艾輝勝領導的團隊原創性開展的白血病“微移植”治療。在“微移植”中,患者僅需接受能高效殺滅白血病和腫瘤細胞的化療。隨后,供體提供的造血干細胞經過體外“增效”,輸入患者體內,激活免疫細胞,共同抗擊白血病。
這項來源于臨床的研究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血液》雜志發表后,引起強烈反響。美國MD Anderson腫瘤中心和英國皇家醫院撰文稱“這項研究是在最困難的研究領域取得的重大研究進展,北京研究團隊的研究將有望找到一個治愈白血病的新的前沿途徑”。這篇文章入選F1000“全球最具科學價值的生物和醫學論文”。
前不久,艾輝勝正式受聘為《血液》編委,成為我國受聘于這本雜志的第3位血液學專家,也是我國第一位臨床醫學專家。
醫學創新必須來源于臨床,并反饋到臨床中。對醫學來說,臨床治療是創新的源動力!
前不久,307醫院免疫室及國家生物醫學分析中心免疫分析實驗室主任奚永志申報的“編碼雞II型膠原CCOL2A1全長基因及其用途”基因發明,獲得美國及歐洲基因發明專利。這是我國獲得的國際公認具有重大藥用價值的首個歐美基因發明專利,打破了歐美發達國家在基因科學發明專利上的長期絕對性壟斷!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第307醫院共發表學術論文1200余篇,其中統計源論文占論文總數的80%,有單篇SCI論文影響因子高達25。獲得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6項軍隊醫療成果一等獎和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這些成果幾乎全部針對臨床治療。
廣“挖”人才為創新鋪路
7月23日,醫院科室主任和護士長換屆競聘工作順利結束,160余位新聘和續聘人員走上了新崗位。至此,該院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面向全國全軍的換屆工作圓滿結束。
新任消化內科主任劉巖是在這次競聘中成功獲聘的一位來自院外的專家。這位只有33歲的年輕專家曾是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消化內科的骨干,是長海醫院歷史上最年輕的副主任醫師。
為了能把他“挖”過來,政委郭治中、醫務部主任李彥博帶隊專程前往上海,和第二軍醫大學以及長海醫院領導進行溝通。307領導這種不辭辛勞、求賢若渴的舉動,讓劉巖看在眼里。而二醫大和長海醫院的領導也深受感動,劉巖的調動順利進行。
既要扶上馬,還要送一程。7月27日至28日,醫院又舉辦了新一屆科室領導培訓班,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樊代明、第三軍醫大學新橋醫院原院長王衛東、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院長熊利澤等10位名家授課,為科室領導加油充電。
記者得知,為加快研究型人才建設步伐,建設一支臨床科學家隊伍、一支學科帶頭人隊伍和一支后備人才隊伍,為建設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研究型醫院提供堅強的人才支撐,307醫院由院常委牽頭,分別承擔了“細化臨床科學家和學科帶頭人隊伍建設”“深化研究型人才建設”“強化‘三防’醫學救援隊伍建設”等任務。在此基礎上,每年投入100萬元優秀青年留學基金,遴選5~10名后備人才,由醫院資助帶薪、帶獎金出國深造,并建立40歲以下后備人才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