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承諾范文
時間:2023-03-21 11:49:52
導(dǎo)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一生承諾,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wù)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愛情,原來是含笑飲毒酒。
一個人身邊的位置只有那麼多,你能給的也只有那麼多,在這個狹小的圈子里,有些人要進來,就有一些人不得不離開。
曾經(jīng)相遇,總勝過從未碰頭。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篇2
每每我感到人生的困惑,總會有些失意抑或沉默,初涉人生的那些“紅燈。我有過無限的失意與挫折。我已經(jīng)學會了許多,是它使我盡早地擁有直面對人生坎坷的智慧與力量。那么多的人,那么多的平凡的人,增加了我平凡生活的溫馨和快樂,也使我明白了一個人一生一世應(yīng)該做的是奮斗。
不知過了多長的時間,我仿佛從幾千年的痛苦掙扎中又活過來一次,我在相互斯殺中選擇,我想,我終于戰(zhàn)勝了自己。戰(zhàn)勝了在這奢望中學會了放棄。人,應(yīng)該學會好好的把握,不是么?生命有時就如一場雨,看似美麗,但,更多的時候,你必須忍受那些寒冷與潮濕,感知那份無奈與寂寞。只要自己能夠領(lǐng)會生命的那一份溫存與依托。當你缺少陽光時,你自己便是陽光,你要堅信你可以照亮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沒有快樂時,可以為自己設(shè)計那份快樂,讓自己也去感知那一份生命生命的未知。感覺一下那種契意的感覺。
人,之所以活著,那是為了一種信仰。堅實而又顯得平庸。但,都是那樣的實在。風風雨雨,你艱難的向前行走,歷經(jīng)了歲月的歷史蒼桑。幾經(jīng)風雨的洗禮。你,變得堅強了,是因為你在那無數(shù)次的蛻皮之痛中,變得不再向任何失意低頭。青春的這個驛站,我終于趕上了,可我卻沒有哪怕一絲的喜悅。因為我得到了,但,在我得到的同時,我也失去了。我寧可去承受那種失去很多的同時得到哪怕一點點,也不愿意在那得很多的同時失去。因為我已經(jīng)輸不起了。
回望自己走過的路,一個個高低淺的腳印仍然依稀可見?;赝约好枥L的那一幅幅掙扎沉浮的圖畫,淡裝濃抹。雖然光彩照人??墒?,回眸走過來的這些歷程,我卻久久思索。心里卻不能平靜。思索著那些喜,那些痛。那些幸福的悲衰與快樂的沉寂。我雖然看不清命運的終極點。但,我清楚地知道身旁午夜的消逝。既將破曉,旭日就要升起。也許我的人生就要從里開始。
失敗了,才覺得自己的不足,失去了,才覺得擁有的可貴。人,往往不會在你最開心或最幸福的時刻想到那些曾經(jīng)的失意。一個人能夠做到氣而不餒,敗不退,勝不驕。這樣做人,才是自己真正的強者。不要事事都看得太“開”,來也空空,去也空,到頭來那只會萬事一場空。人活著就要活一種精神,一種境界,做自己的一面鏡子,時時鞭策自己,讓自己動容,讓自己慚愧,讓自己思索……
當一個人敢于把愛傾注在生命中,靈魂的高度就逾越了一切障礙。所以,人必須學會寬容大度地放棄一些看似美麗實則沒有意義的東西。這才是做人真正的勇氣,人的失敗是無法挽回的,越想補嘗,越不甘心,就會越痛苦,況且失敗的本身就似打破的瓷器發(fā)出的水。怎么不回復(fù)到原來的樣子。在失敗的時候最重要的是找一個新的起點,重新開始,繼續(xù)來過。
我,終于等到了屬于我的那一份欣喜。當我失望而歸時,我哭了,那淚不再是苦澀的,而是甜的。因為我早已經(jīng)把它藏在心里,這是我真情的流露。既然已經(jīng)說過風雨無阻。所以現(xiàn)在的我已經(jīng)不再輕言流淚。
別問我“你到底怕過什么”。無所畏懼的人也就稱不上勇士。在生命的旅途中,能夠真正的品嘗到征服的快樂,也不愧曾經(jīng)奮斗過。我怕過什么,我也在想,我也在問。你究竟是不是自己,悲傷么?你早已經(jīng)被悲傷傷得滿身傷痕。寂寞么?寂寞并不可怕,恐懼么?恐懼得只有自己,從悲傷的困境中走出來,再去領(lǐng)略那份隨之而而來的寂寞已經(jīng)顯得那些像雨后飛霞的從容。有時,只要你稍想片刻,便能領(lǐng)略;有時,要花掉整整,整整一生的時間。
曾想摘一片櫻花珍藏下來,想證明一個“永遠”的故事,可是過了一些日子。去發(fā)現(xiàn)它枯萎了,失去了夕日的光彩。可,我并不會把它扔在風里,因為它是我的永遠。我使終懷凝時間會沖淡一切。所以我在努力,握在手中的,并不是我們真正能夠擁有的,我們的所擁有的也不一定就是我們真正銘刻在心。摘下來的東西就失去了生命。可它卻仍然活在心里。這就是生命的真諦。擁有的本身只是這樣相對不定的意義。
篇3
當鳥兒飛,我反思過去,褪色的回憶已成為記憶,當四月的月亮墜入眼睛時,五月的天空正在偷偷哭泣,直到十一月刮起寒風,我才開始明白,時間真的無法挽回了。
時光匆匆,流年逝水。不知不覺中,我們已長大了。童年的記憶是一片葉子,從童年的大樹落下就再也不可能回到原點,只是片葉子依然翠得耀眼。還記得嗎?以前蹦蹦跳跳的你,總愛張開好奇的眸子仰望蔚藍的晴空,想融入那片藍,雨后和那小伙伴們鉆在“小房子”里,看調(diào)皮的雨滴在微風中嬉歡。那里的天空很藍,那里的草很綠,那時的你真的很幸福。給生命一個承諾,讓幸福持續(xù)到永遠。
擁有堅強個性的人,就如同有了生活支柱,無論是風中還是在雨都無法將它吹倒,坎坷固然難走,但挫拆過后便會看到彩虹。給生命一個承諾,讓生命為自已添彩,讓生活為自己喝彩。
陽光照在臉上,寫在心上,去抓不到手上。溫暖只是一種浪漫的感覺,只有體會過的人才會明白?;ㄩ_固然美麗,我不會為花開兒雀躍,更不會為花謝兒傷感。以為我相信美麗的故事不一定有美麗的結(jié)局。給生命一個承諾,讓美麗的世界不再遙遠,讓憂傷的花瓣不再落下。
篇4
關(guān)鍵詞再投資;承諾升級;影響因素;控制手段
分類號B849
DOI: 10.16842/ki.issn2095-5588.2017.07.007
1引言
“你沒必要在一只股票里把所有的錢都賺回來?!?/p>
――Warren Buffett
諸多經(jīng)濟學和金融學的理論均假設(shè)個體在投資決策過程中會全面考慮所能得到的信息并理性地進行投資決策。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研究者們卻發(fā)現(xiàn)在投資領(lǐng)域中存在著大量非理性的投資行為,即使是那些專業(yè)的機構(gòu)投資者也同樣如此(李銳, 李愛梅, 凌文輇, 2008)。其中較常出現(xiàn)的一類非理性投資行為是投資者在進行再次投資時,將自己的大量資本投向已然虧損的股票或其他項目,而非那些在之前投資中獲益的項目。大部分情景下,這樣的投資選擇都無法幫助投資者扭虧為盈,反而使投資者在失敗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在心理學研究中,人們將這種不顧后果,向已然失敗的項目中投入資源的行為稱作“承諾升級”(escalation of commitment)(Boulding, Guha, & Staelin,2016;Schaumberg & Wiltermuth, 2014)。最早提出這一概念的是著名心理學家Staw,他認為“在決策情境中,消極的后果實際上可能會導(dǎo)致投資者將更多的資源投入到原來失敗的項目當中并承擔與此相對應(yīng)的風險”(Staw, 1976)。Brockner(1992)認為,當一個行為符合以下三個特征的時候,我們認為其受到了承諾升級現(xiàn)象的影響:(1)決策者向某一活動投入了大量資源,包括金錢、時間及精力等;(2)投資收到負向反饋(即至少在目前階段,決策者并未達成活動目標);(3)決策者對決策行為有選擇權(quán),可以自主決定繼續(xù)投入資源或從行動中撤離。在進行再投資時,人們通常會認為其投資行為僅僅受到對于未來盈利期許的影響,而不會受到自身之前的初始投資決策的影響。但事實上,過去的損失和成本,可能會對投資者的決策產(chǎn)生與對未來預(yù)期同等重要的影響(Staw, 1981),即人們在再投資時出現(xiàn)了承諾升級的情況。由于投資者的投資決策摻雜了更多的非理性因素,違背了傳統(tǒng)的經(jīng)濟理性原則,造成其投資資源的浪費或陷入到過去的錯誤中無法自拔,失去了捕捉新的投資機會的動機和能力(唐洋, 李偉, 2010)。因此,為了削弱承諾升級現(xiàn)象的影響,我們需要對這一現(xiàn)象的心理機制和影響因素進行探索,并找到合理有效的方法來幫助投資者進行更加理性的決策。
2撥云見日:承諾升級內(nèi)在機制的心理學解釋
承諾升級是一個十分復(fù)雜的現(xiàn)象,幾十年來眾多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對其做出了自己的解釋。其中認可度較高的心理學理論包括自我辯解理論(self-justification theory)、自我表現(xiàn)理論(self-presentation theory)、前景理論(prospect theory)等。
21自我辯解理論
自我辯解理論常被用來解釋承諾升級現(xiàn)象(Cantarelli, Flybjerg, Wee, & Molin, 2013),它脫胎于Festinger 的認知失調(diào)理論(李銳, 李愛梅, 凌文輇, 2008)。當收到負向反饋之后,決策者有一種不愿意承認自己的決策出現(xiàn)了問題,想要為自己之前的行為做出辯護的需要,并因此對之前的錯誤決策進行合理化的辯解(張鳳華, 劉書培, 胡笑羽,2016)。通常而言,投資者為自己的決策進行辯解的方式就是繼續(xù)向收到負向反饋的活動投入資源,以期追加的投入可以扭轉(zhuǎn)負向反饋,實現(xiàn)其最初的目標并獲得正向情緒體驗,從而發(fā)生承諾升級現(xiàn)象。換句話說,相較于承認自己的錯誤,人們認為忽視他們先前投資項目的消極反饋要更加容易(Beshears & Milkman,2010)。此外,Staw(1976)將申辯分為內(nèi)部申辯與外部申辯兩種,內(nèi)部申辯是決策者為了保持自我概念的統(tǒng)一而對自我進行申辯的內(nèi)驅(qū)力;外部申辯則是當面臨外部威脅或評估之時,決策者為了保持在他人面前的形象或使他人對自己的認知保持一致而產(chǎn)生的申辯外驅(qū)力。
22自我表現(xiàn)理論
通常,人們總是通過一些外部的符號或信號來展示自己的內(nèi)在價值(Teasdale, Lyon, & Baldock, 2013)。收到負向反饋時,投資者認為假如自己承認自身的錯誤可能會向他人傳遞出一種不利于自己的外部符號,招致他人對自身能力的懷疑。因此,他們可能會為了避免在他人面前承認自己投資失敗或自己的決策出現(xiàn)漏洞而繼續(xù)向初始項目投入資源。此外,還有研究表明,人們更傾向于去懲罰那些經(jīng)常改變自己決策的人。如果一名投資者改變了自己的決策方向,放棄向起始項目投入資源,旁觀者可能會將投資者的行為定義為懦弱或者缺乏自信(Milkman, 2013),這也在無形中加重了投資者的情境性壓力。因此,有些時候即使意識到繼續(xù)向已經(jīng)失敗的項目投入資源可能并非是最佳的選擇,一些投資者仍然會選擇繼續(xù)投入資源來避免表現(xiàn)出自己決策的前后不一致。
23前景理論
前景理論是投資領(lǐng)域常用的分析理論,它能夠解釋個體在不確定情境下的冒險傾向。由于前景理論將個人的價值感受融入了決策行為分析中,因此其分析結(jié)果十分準確(Velumoni & Rau,2016)。前景理論認為人的決策過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指隨機事件的發(fā)生和人對事件結(jié)果及相關(guān)信息的收集、整理,第二階段則是個體對事件的評估與決策。在階段一中,有一個財富增加或減少的參照點,該點的位置取決于決策者的主觀印象,人們會通過參照點來為決策選擇框架。當決策的結(jié)果大于參照點時,決策者傾向于判定它處于盈利(gains)框架;當決策的結(jié)果小于參照點,決策者傾向于判定它處于虧損(losses)框架。價值函數(shù)(參見圖1)呈S型且在盈利定義域中是凹的,在虧損定義域中是凸的。因而,當投資者判定當前情境處于虧損框架時,會有追求風險的傾向,亦即“在面臨損失時,人人都成了冒險家”,將外在挑戰(zhàn)視為機遇,即損失規(guī)避(Chu, Chin, Liu, & Wang,2017;Walasek & Stewart, 2015)。在承諾升級情境中,由于收到的反饋為負向,因此投資者通常將處于虧損框架之內(nèi),開始追求風險,從而繼續(xù)向該活動投入資源。
在上述的三種理論中,自我辯解理論從動機角度出發(fā),闡明了自我辯解動機如何驅(qū)動個體再投資的決策行為。自我表現(xiàn)理論則將這種動機置于人際交往當中,揭示了他人看法對個體辯解動機的調(diào)節(jié)作用。這兩種理論實際上都將目光投向了投資者的投資心態(tài)。而前景理論的著眼點則在于個體的主觀期望與認知,它更多地描繪了一種客觀存在的、對個體判斷與決策產(chǎn)生重要影響的心理傾向。簡言之,這三種理論都試圖從投資者個體內(nèi)在的心理活動與認知來解釋承諾升級現(xiàn)象的機制,只是它們所強調(diào)的, 在承諾升級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心理活動有所差異。因此,可以說它們都從某一個側(cè)面揭示了承諾升級的內(nèi)在機制。
3追因溯源:承諾升級的影響因素
通過上文對于承諾升級現(xiàn)象解釋機制的介紹,我們已經(jīng)了解到了為什么投資者在進行再投資決策的時候總是會受到之前投資結(jié)果(尤其是在收到負向反饋之時)的影響?,F(xiàn)在我們面臨的問題是:究竟什么時候會發(fā)生承諾升級現(xiàn)象?承諾升級現(xiàn)象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31個人因素
311人格因素
人格是一個人整體的心理面貌,是構(gòu)成一個人情感、行為的特有模式,它包含了一個人區(qū)別于他人的穩(wěn)定的心理品質(zhì),個體的決策活動會受到人格因素的影響(Caliendo, Fossen, & Kritikos, 2014;Kloseck, Hobson, Crilly, Vandervoort, & Wardgriffin, 2009),投資者的投資行為也不例外。研究表明,與B型人格相比,A型人格者常展示出更高的自我辯護傾向(Brecher & Hantula, 2005),更傾向于表現(xiàn)出承諾升級行為;自我效能感和自尊水平越高,個人越容易出現(xiàn)承諾升級問題(Schwartz, 2015);樂觀的投資者比悲觀的投資者更易出現(xiàn)承諾升級行為(Steinkühler, Mahlendorf, & Brettel, 2014);不同個體的控制點(locus of control )也會正向地影響到承諾升級行為,內(nèi)控者習慣于將問題歸因于自己,因此更易產(chǎn)生辯解的傾向,從而比外控者出現(xiàn)更多的承諾升級行為(Irfan, 2010)。綜合上述研究,我們有足夠的理由推啵人格特質(zhì)對于承諾升級行為是有著重要影響的。
312情緒因素
在心理學誕生之初,人們就意識到情緒常常會影響到判斷、推理和決策等人類高級認知活動,情緒與決策的關(guān)系也始終是研究者爭論的熱點。同樣,在承諾升級領(lǐng)域,對情緒問題的研究熱情也逐漸升高。例如Tsai和Young(2010)發(fā)現(xiàn),相較于恐懼情緒,憤怒情緒更能引發(fā)承諾升級且會通過風險知覺這一中介變量對承諾升級產(chǎn)生間接影響。而在眾多與承諾升級有關(guān)系的情緒研究中,后悔格外受到研究者的青睞。由于投資的高風險性,一旦出現(xiàn)決策或者操作失誤,投資者往往會感到難過和悲哀。因此,在決策之時,他們往往會尋求將未來可能體驗到的后悔情緒降到最低程度(Ku, 2008)。研究表明,當投資者預(yù)期到撤回資金的行為導(dǎo)致出現(xiàn)后悔情緒的概率較高時,將會表現(xiàn)出更強的承諾升級傾向(Keil, Depledge, & Rai, 2007)。
313認知因素
投資決策過程十分復(fù)雜,個人對于事物的認知判斷對其會有至關(guān)重要影響。有研究發(fā)現(xiàn),證實偏差(confirmation bias)的存在往往會促使投資者向失敗的項目投入更多的資源。證實偏差是指人們普遍偏好那些能夠驗證自己假設(shè)的信息,而忽略或低估那些否定假設(shè)的信息(Metzgar, 2013)。當收到負向反饋時,投資者常傾向于在收到的各種信息中尋找那些能夠證實自己的初始決策是正確的信息,認為自己的投資項目仍然富有生命力,從而發(fā)生承諾升級(Milkman, 2013)。
除了證實偏差之外,歸因偏差(attribution bias)同樣會影響到投資者的再投資過程。歸因偏差是指個體傾向于將自己的成功歸因于自己的努力、能力或品質(zhì),而將自己的失敗歸因于運氣不佳、任務(wù)難度過高或其他環(huán)境因素(Tine, 2013)。以股票投資為例,眾所周知,股票市場會受到諸如政策、國際環(huán)境、供求關(guān)系甚至戰(zhàn)爭等因素的影響。某投資者投資了一支地產(chǎn)行業(yè)的股票,而國家剛好出臺政策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shè)力度,加快棚戶區(qū)改造從而導(dǎo)致地產(chǎn)股股價大幅下跌,那么投資者很可能將投資的負向反饋歸因于國家政策而不是自己的投資錯誤。此時投資者的積極的自我概念得到維護并堅信自己的初始決策是正確的,從而加大了承諾升級出現(xiàn)的概率。
32投資項目因素
321初始責任
Staw(1976)在實驗中發(fā)現(xiàn),假如被試對初始投資負有責任,那么他會更加傾向于向初始項目投入資源,且在收到負向反饋時這種效應(yīng)更加明顯。同樣,如果投資者在初次投資時受到較少外界因素的影響,對投資結(jié)果負有重大責任,在再投資時常傾向于繼續(xù)向初始項目投入資源。
322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是指那些已經(jīng)消耗且無法恢復(fù)的資源,以及個體先前為達到某一確定的目標所付出的努力(de Bruin W.B., Strough, & Parker, 2014)。個體一旦向某一項目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努力或時間,就會表現(xiàn)出一種強烈的繼續(xù)下去的愿望。例如,在股票投資中,一旦在某一只或某幾只股票有了大量的投入后,投資者往往很難擺脫之前投資的影響,在再投資時做出完全理性的決策。
323決策風險
研究表明決策者在進行投資時,常常會先對投資項目的風險進行評估,這種評估會顯著地影響到投資者之后的決策(Zhang, 2011)。Sitkin與Weingart(1995)發(fā)現(xiàn),決策風險往往與承諾升級呈負相關(guān),即進行某一項目的決策風險越大,發(fā)生承諾升級的可能性就越小。
33情境因素
331外部壓力
Fox和Staw(1979)經(jīng)研究發(fā)現(xiàn),假如決策者較為容易受到失去工作的壓力的影響或正在實施一個不被大家看好的項目,他們可能會有更為強烈的保護自己決策成功的動機,從而擁有更為強烈的外部申辯的需要。Brockner、Rubin和Lang(1981)也提出,自己的投資活動在他人眼中的看法會影響到個體自我表現(xiàn)行為。因而,當投資者面臨著較大的外部壓力或過分重視他人對自己的看法時,更容易出現(xiàn)承諾升級行為。
332客觀目標
投資者在進行投資之時,一個清晰明確的投資目標會幫助他們對投資的行為與目的有更清楚的認知(Lee, Keil, & Kasi, 2012)。隨著時間的推移,投資者的投資過程會摻雜越來越多的額外因素,如上文提到的自我辯解的心態(tài),此時客觀投資目標的存在,往往能夠給予投資者以警醒,從而降低承諾升級發(fā)生的概率。
333文化
研究發(fā)現(xiàn)投資者所處的文化環(huán)境與他們的投資行為息息相關(guān),投資者的投資行為常不自覺地傾向于與社會文化的價值取向相吻合。如中國文化更重面子,中國投資者維護面子的動機也就越強烈,承諾升級出現(xiàn)的概率也就越大(Chow, Harrison, Lindquist, & Wu, 1997)。此外,還有研究發(fā)現(xiàn)當投資者在向更符合社會價值觀的親社會項目投資時,他們往往更易于出現(xiàn)承諾升級(Schaumberg & Wiltermuth, 2014)。因此,我們同樣需要注意文化因素對投資行為中的承諾升級的影響。
4拔足泥潭:承諾升級的控制方法
承諾升級的存在時刻威脅著投資者的投資再決策過程,稍不留神就會身陷泥潭,無法擺脫初始投資失敗的影響,導(dǎo)致資源的浪費。結(jié)合承諾升級的心理機制和影響因素,下面討論其控制方法。
41調(diào)整投資心態(tài),降低申辯傾向
高風險往往意味著高收益,這也是投資市場最吸引人的地方,無數(shù)人幻想著進入之后就會陡然而富。一旦投資結(jié)果與自己的預(yù)期不符,投資者就開始出現(xiàn)各種情緒問題,無法再擺正自己心態(tài),在失敗的泥潭里越陷越深。我們需要知道的是,投資不應(yīng)該是一種投機行為。它需要投資者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調(diào)動各方面的資源來獲取財富。如果抱著碰運氣的態(tài)度來投資,其結(jié)果往往不盡如人意。因而,我們在進入股市等投資市場之前,一定要預(yù)先對于投資風險有一個預(yù)期,做好投資失敗的心理準備。既要想贏,又要不怕輸;既要重視自身的投資眼光與技巧的提升,又不矯枉過正,將投資失敗的原因完全歸于自己的真實能力,以避免產(chǎn)生過強的自我申q動機和過多的負面情緒,影響到自己的理性決策。
42明確初始目標,拒絕盲目跟風
大部分投資者進入投資市場的目的都是為了積累財富。然而,在進行投資的過程中,投資者卻常受到各式各樣的風險、誘惑與壓力的影響,從而忘記了自己投資的最初目的,做出與盈利目的相違背的非理性或不完全理性的決策。因此,時刻提醒自己初始目標就顯得尤為重要。同樣,我們需要知道的是,明確自己的初始目標并不意味著唯結(jié)果論,結(jié)果大于一切。投資是有風險的,沒有人能保證自己的投資決策毫厘不爽。過多地強調(diào)投資結(jié)果可能會向投資者施加過多的壓力,反而導(dǎo)致投資者做出非理性決策。Simonson和Staw(1992)指出,相較于對投資結(jié)果進行評估,對投資過程中的投資策略有效性進行評估能夠更好地抑制承諾升級。投資者不要盲目地模仿別人的投資模式、策略或完全聽從機構(gòu)的意見。投資市場詭譎多變,別人的成功經(jīng)驗未必可以完整地復(fù)制到自己身上,投資者需要對是否繼續(xù)投入資源或撤出有著自己獨立深入的思考,謹慎決策。
43全面收集信息,設(shè)定最低目標
盡管現(xiàn)代經(jīng)濟理論認為人們很少能掌握所有所需信息做出完全理性的決策,但信息對投資的重要性仍不言而喻(Jonas, Kock, & Gemunden, 2013)。許多研究者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決策時若缺乏充足的信息將會增大承諾升級發(fā)生的概率,而在信息明確的情境下,承諾升級將會很大程度上被抑制。在實驗中,研究者們在投資者做出初始投資之后為他們提供了大量較為明確的關(guān)于初始項目與備擇項目的回報率信息,從而降低了被試的承諾升級傾向。現(xiàn)實生活中,類似于實驗中那樣信息明確的情境很少會出現(xiàn),投資者需要面對的通常都是信息更為模糊的環(huán)境,之后的投資決策也都是建立在不確定的條件下。這就要求投資者通過提高自己的投資警覺性和投資技巧來對情境做出評估。然而,許多證據(jù)表明投資者在做出投資決策之時并不會對所有的可用信息都做出評估,為了節(jié)省時間和精力,投資者往往簡化了自身的信息收集與加工過程?;谶@些證據(jù),我們迫切地需要建立起有效的決策程序來幫助我們?nèi)媸占幚砀鞣N可用的信息。Koriat, Lichtenstein和Fischhoff(1980)提出,如果決策者在進行決策時列出一個大綱,將選擇該項目的理由和拒絕備擇項目的理由寫出來,將會在很大程度上減少過度自信。投資者在決策時如果能做到多角度、全方位地考察各種可用信息,可以抑制證實偏差,促進信息之間的平衡,從而減少承諾升級。此外,在投資之前預(yù)先為自己設(shè)定一個最低的目標也是一個很好的控制承諾升級的方法(Lee, Keil, & Kasi, 2012; Lee, Keil, & Wong, 2015)。如若自己的投資結(jié)果并未達到設(shè)立的最低目標,則立刻終止向初始投資中再投入資源,轉(zhuǎn)而去尋找新的優(yōu)質(zhì)的投資對象。由于最小目標是在決策者投資之前設(shè)立的,它將較少受到之后投資行為和結(jié)果的影響,便于投資者做出理性決策。
5結(jié)語
如前所言,大多數(shù)人在投資時都會表現(xiàn)出承諾升級現(xiàn)象。以股票投資為例,在面對股票投資結(jié)果的負向反饋時,人們會傾向于繼續(xù)持有該股票甚至繼續(xù)補倉,即巴菲特所說的試圖“在一支股票里賺回所有的錢”,這樣做的結(jié)果大都不甚理想。現(xiàn)實而言,許多投資者與巴菲特相比欠缺的也許并非是投資眼光、知識或者技巧,而是那顆對待事物的平常心,能夠在投資市場的浮沉之中保持本心不變,不隨波逐流,不固執(zhí)己見,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即使在面對不理想的初始投資結(jié)果時,也能不慌不忙,從容理智地應(yīng)對。當然,承諾升級現(xiàn)象不僅僅會出現(xiàn)在風險投資領(lǐng)域,在諸如新產(chǎn)品開發(fā)、員工招聘與績效評估以及人們的日常決策等領(lǐng)域中也都會有承諾升級現(xiàn)象的存在,作為管理者與決策者都應(yīng)該認識到承諾升級現(xiàn)象的危害與原因,學會承諾升級的抑制方法與“降級”策略,以提升決策的正確性,降低風險程度。
Jonas, D., Kock, A., & Geunden, H. G. (2013). Predicting project portfolio success by measuring management quality―a longitudinal study. Engineering Management IEEE Transactions on, 60(2), 215-226.
Keil, M., Depledge, G., & Rai, A. (2007). Escalation: The role of problem recognition and cognitive bias. Decision Sciences, 38(3), 391-421.
Kloseck, M., Hobson, S., Crilly, R., Vandervoort, A., & Wardgriffin, C. (2009). The influence of personality on falling and engagement in daily activities by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s. Physical & Occupational Therapy in Geriatrics, 26(1), 1-17.
Koriat, A., Lichtenstein, S., & Fischhoff, B. (1980). Reasons for confidenc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Learning & Memory, 6(2), 107-118.
Ku, G. (2008). Learning to deescalate: The effects of regret in escalation of commitment.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05(2), 221-232.
Lee, J., Keil, M., & Kasi, V. (2012). The effect of an initial budget and schedule goal on software project escalation.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29(1), 53-78.
Lee, J., Keil, M., & Wong, K. F. E. (2015). The effect of goal difficulty on escalation of commitment.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 28(2), 114-129.
Metzgar, C. (2013). Confirmation bias: a ubiquitous phenomenon in many guises. Professional Safety, 2(2), 175-220.
Milkman, K. L. (2013). Escalation of commitment. Psyccritiques, 26(1), 767-778.
Schaumberg, R. L., & Wiltermuth, S. S. (2014). Desire for a positive moral selfregard exacerbates escalation of commitment to initiatives with prosocial aim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23(2), 110-123.
Schwartz, B. (2015). What does it mean to be a rational decision maker? Journal of Marketing Behavior, 1, 1-55.
Simonson, I., & Staw, B. M. (1992). Deescalation strategies: a comparison of techniques for reducing commitment to losing courses of action.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7(4), 419-426.
Sitkin, S. B., & Weingart, L. R. (1995). Determinants of risky decisionmaking behavior: a test of the mediating role of risk perceptions and propensity.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8(6), 1573-1592.
Staw, B. M. (1976). Knee-deep in the big muddy: a study of escalating commitment to a chosen course of actio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 Human Performance, 16(1), 27-44.
Staw, B. M. (1981). The escalation of commitment to a course of ac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6(4), 577-587.
Steinkühler, D., Mahlendorf, M. D., & Brettel, M. (2014). How selfjustification indirectly drives escalation of commitmenta motivational perspective. Schmalenbach Business Review: ZFBF, 66(2), 191-222.
Teasdale. S, Lyon. F, & Baldock. R. (2013). Playing with numbers: a methodological critique of the social enterprise growth myth. Journal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4(2), 1-19.
Tine, D. C. (2013). Attribution bias and overconfidence in escalation of commitment: the role of desire to rectify past outcom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Georgia State University, Atlanta.
Tsai, M. H., & Young, M. J. (2010). Anger, fear, and escalation of commitment. Cognition and Emotion, 24(6), 962-973.
Velumoni, D., & Rau, S. S. (2016). Cognitive intelligence based expert system for predicting stock markets using prospect theory. Indian Journal of Science & Technology, 9(10), 1-6.
Walasek, L., & Stewart, N. (2015). How to make loss aversion disappear and reverse: tests of the decision by sampling origin of loss avers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44(1), 7-11.
Zhang, H. (2011). Two schools of risk analysis: A review of past research on project risk. Project Management Journal, 42(4), 5-18.
Abstract
篇5
關(guān)鍵詞:安樂死;器官捐獻;非法行醫(yī);活體實驗
一、被害人承諾的主要學說
被害人承諾違法性事由排除的根據(jù)是什么,學術(shù)界存在著不小的爭議,主要可以歸納為五種:
1.利益放棄說:該學說認為法律所保護的客體是法益,違法性是因產(chǎn)生了法益侵害行為。而既然被害人自愿放棄了其可支配的法益,則法律保護的客體就隨之消滅,自然不會產(chǎn)生侵害行為。
2.法的保護放棄說:該學說認為法律保護的不是法益本身,而是法益主體向法律要求的保護委托關(guān)系,所以法益主體的承諾也就意味著放棄法律的保護。也就是說法益侵害行為本身依舊存在,欠缺的只是對侵害行為進行制裁的理由。
3.目的說:該學說認為違法性的本質(zhì)在于行為違反國家所承認的共同生活目的。如果被害人承諾引發(fā)的侵害行為并未違反國家所承認的共同生活目的,則阻卻違法性。
4.社會相當性說:該學說從社會倫理秩序出發(fā),認為被害人承諾只有在其引發(fā)的侵害行為在社會上具有相當性時方可阻卻違法性??梢哉f,這個學說比較看重社會道德對法律的制約和影響。
5.個人自由說:該學說以個人自由為基礎(chǔ),認為自由是法益的本質(zhì),一切法益侵害歸根到底都可以說是對自由的侵害,如果追究這種行為的法律責任,無疑是侵犯了被害人地自由。
二、安樂死及器官移植等“良性爭議”中的被害人承諾
說到醫(yī)學上的被害人承諾,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安樂死問題。安樂死,是指基于受到無法醫(yī)治的疾病所引起的激烈的痛苦,且處于瀕臨死亡狀態(tài)的患者的意思,為了除去其肉體的痛苦而使其死亡的情況。中國現(xiàn)在沒有承認安樂死的合法化,但是在司法實踐中,通常都將安樂死案件定義為不具社會危害性或社會危害性小而對行為人免于處罰或減輕處罰。其緣由主要是考慮到我國國情尚不能完全接受安樂死,而且醫(yī)療體系和醫(yī)務(wù)人員的道德素質(zhì)也沒有達到實行安樂死的標準。于是,安樂死在我國就處于一個很尷尬的地位。個人認為,安樂死的非犯罪化是法律的必然趨勢。首先,安樂死本質(zhì)上仍舊可以視為一種消除患者痛苦的醫(yī)療手段,行為人選擇安樂死的動機在于結(jié)束自己毫無生活質(zhì)量可言的生命,客觀上并未對他人和公共利益造成影響。實施安樂死的醫(yī)師在主觀動機上也同樣是為了解除病患無法醫(yī)治的痛苦,并不具備主觀惡性,社會危害性也幾近于無。從現(xiàn)代道德倫理觀上看也是一種人道主義。所以從刑罰的目的上看安樂死非犯罪化也并不與之產(chǎn)生矛盾:刑罰的目的包括報應(yīng)和預(yù)防兩種,前者目的在于恢復(fù)被犯罪所否定的法益以及剝奪犯罪人通過犯罪而獲取的利益,后者目的在于改造犯罪人及威懾社會潛在不安定因素,而醫(yī)務(wù)人員在實行安樂死的時候并未獲取任何利益,更不存在危害社會的心理,自然應(yīng)當至于犯罪之外。
安樂死的爭議點之一在于,自然人是否有權(quán)利支配自己的生命權(quán)。有學者認為,生命權(quán)不在個人可自由支配的法益范圍內(nèi),因為他毀滅的就是自主自由權(quán)的主體本身。同樣有學者認為生命權(quán)并不單屬于自然人本人,同時還屬于國家,因此不可自主支配。但是從上述兩種學說的角度看的話,卻會得出自然人無權(quán)自殺的結(jié)論。毫無疑問,目前社會的普遍觀念對自殺還是持否定排斥態(tài)度的,這么看似乎自殺行為確實不具有社會相當性,而行為人又確實侵害了自己不能完全支配的法益。按照上述學說來看自殺就是非法的。這無疑與現(xiàn)在的刑法體系相差甚遠,因自殺行為擾亂了公共秩序而被治安拘留的有之,但在中國因為自殺而被判處故意殺人罪卻是不折不扣的天方夜譚。
三、非法行醫(yī)等“惡性爭議”中的被害人承諾
在非法行醫(yī)的案件里,雖然很多情況下患者并不了解醫(yī)師是否有醫(yī)生執(zhí)業(yè)資格,但是明知醫(yī)師屬于無證營業(yè)仍然愿意承受治療風險的情況也并不少見,在農(nóng)村則更為泛濫。非法行醫(yī)罪的構(gòu)成要件之一就是必須嚴造成嚴重后果,而這種嚴重后果與安樂死的相同點在于都是經(jīng)由被害人承諾而得以實現(xiàn)的。然而非法行醫(yī)卻明顯不能與安樂死同樣應(yīng)對,其原因有以下幾點:其一,安樂死所造成的后果是承諾人的死亡,而死亡正是承諾人為解除傷病痛苦而希望實現(xiàn)的。非法行醫(yī)所造成的嚴重后果包括嚴重損害就診人身體健康,而承諾人的目的并不在于自殘而是希望疾病痊愈,其承諾指向是醫(yī)師的醫(yī)療水平不是傷害結(jié)果。其二,實行安樂死的醫(yī)師雖然明知其行為會造成承諾人的死亡,但其目的在于解除患者的痛苦,主觀上并不存在惡性,而非法行醫(yī)的行為人對自己控制疾病發(fā)展的能力和醫(yī)療技能方面的不足,以及對病患在得不到正確醫(yī)治的情況下會產(chǎn)生傷殘甚至死亡的后果都是有明確認知的,對危害結(jié)果存在放任故意。其三,誠然,生命健康權(quán)可以屬于承諾人自己,但是非法行醫(yī)并不單單可以認定為個人契約這么簡單,非法行醫(yī)罪的客體主要是公共衛(wèi)生以及醫(yī)療管理秩序,隨便什么人都可以進行醫(yī)務(wù)行為的話必然會導(dǎo)致正常醫(yī)務(wù)工作和社會的混亂,社會危害性是顯而易見的,已經(jīng)不是承諾人的私人利益問題了。
與非法行醫(yī)類似的還有活體醫(yī)學實驗,不過這個的境遇比非法行醫(yī)要寬松,只要不對承諾人身體健康造成嚴重或永久性傷害,正常的利用活人進行醫(yī)學實驗并不違法,比如牙膏公司雇用志愿者來試驗牙膏配方,但是像存在威脅人體生命健康的可能性的實驗,不管法律還是社會道德倫理都是絕對禁止抵觸的。從這方面可以大致推出生命健康權(quán)的支配權(quán)歸屬,首先自然人享有生命權(quán)和健康權(quán)是不可否認的,不然自殺既遂固然不可罰,自殺未遂和自殘可就得當故意殺人和故意傷害論處了。但行使生命權(quán)和健康權(quán)又需要比行使其他權(quán)利更顧忌社會道德倫理觀念,醫(yī)學作為和自然人根本權(quán)利息息相關(guān)的領(lǐng)域,所做出的任何嘗試和變革都可能波動社會的神經(jīng),不在其領(lǐng)域?qū)ι鼨?quán)行使加以限制,相當不利于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但是,對醫(yī)學上的被害人承諾行為絕對不能單純依賴于社會道德來評判,相較法律道德雖然更具時代性和靈活性,但也有穩(wěn)定性統(tǒng)一性不佳的弊端,如何把握道德與法律的分寸,是評判被害人承諾的一個關(guān)鍵問題。
四、結(jié)論
從違法性認識角度來看,我國刑法規(guī)定的犯罪故意構(gòu)成要件中包括“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jié)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jié)果的發(fā)生?!币簿褪钦f,我國學術(shù)界對違法性認識的定性問題上要求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存在社會危害性認識――至少要具備社會危害性認識可能性。所以,對于醫(yī)學領(lǐng)域的被害人承諾現(xiàn)象,并不應(yīng)該單純的從違法性著手,同時也要考慮到這個承諾行為的社會危害性以及社會認可度有無。( 湘潭大學法學院;湖南;湘潭;411005)
參考資料:
[1] 《違法性認識理論研究》,于洪偉,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7
[2] 《違法性認識》,林 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3] 《被害人承諾的正當化根據(jù)再思考》,李小濤,云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09年1月號
[4] 《論被害人承諾的成立要件》,楊帥,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09年3月號
[5] 《淺析被害人承諾犯罪性的排除》,陳海江,《法制與經(jīng)濟》,2009年6月號
[6] 《安樂死問題的司考與立法展望》,徐博,《法制與經(jīng)濟》,2009年8月號
[7] 《非法行醫(yī)、違法阻卻事由及因果關(guān)系》,陳莉麗,劉彥,《當代經(jīng)理人》,2005年18期
篇6
我是____________(工作單位)的職工,從事____________(崗位)工作。我鄭重承諾:
1、嚴格執(zhí)行計劃生育法律法規(guī)、嚴格按執(zhí)業(yè)范圍執(zhí)業(yè)。
2、嚴格執(zhí)行《終止妊娠管理制度》,不對任何孕婦包括親戚朋友開展非法選擇性別的人工終止妊娠手術(shù)。
3、在施行計劃生育手術(shù)時,嚴格按規(guī)定查驗受術(shù)者的身份證和計劃生育手術(shù)介紹信,核對身份后再施術(shù)。
4、嚴格執(zhí)行憑證接生和無證生育報告制度。
5、不介紹任何孕婦包括親戚朋友進行胎兒性別鑒定和非法引流產(chǎn)。
6、發(fā)現(xiàn)違反計劃生育事件及時向市計劃生育局或衛(wèi)生局舉報。
7、不違法生育。
8、保證上報數(shù)據(jù)的真實、準確,不篡改、虛報、偽造和瞞報出生人口性別等相關(guān)信息。
9、如違反以上承諾,愿接受開除、吊銷執(zhí)業(yè)資格等從嚴從重的處罰。
承諾人:
篇7
在首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播出的時候,中央電視臺各個頻道滾動播出其宣傳片超過3000次!《新聞聯(lián)播》居然也對這個僅有13期的節(jié)目先后進行了8次報道!在國際主流媒體方面,日本NHK進行了全球連線的直播報道;《華爾街日報》以亞洲版頭條大篇幅報道了節(jié)目的決賽;《泰晤士報》、《德國世界報》也均以專版形式,對此節(jié)目進行了深度報道。拋開外媒,定基調(diào)的央視可以說是傾“全臺之力”來塑造暑期一個最大的電視熱點。有了央視的大力支持和推廣,無論是基調(diào)還是前期的造勢,漢聽已經(jīng)打牢了基礎(chǔ)。
再看后期的收視率。2013年暑期,《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在CCTV-科教頻道播出時,共有2.9億不重復(fù)的人收看,在CCTV-綜合頻道播出這個數(shù)字達到3.8億。也就是說,全國有超過6.7億人收看過這個節(jié)目。等到了2013年10月18日,《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第一季總決賽在CCTV-綜合頻道、CCTV-科教頻道同步播出,收視率共計達到了2.59%,一度超過了浙江衛(wèi)視《中國好聲音》總決賽2.31%的收視,在當周全國所有電視節(jié)目中排名第一。
我們來分析一下漢聽的競爭對手們。2013年的諾亞舟優(yōu)學派《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首播是在周五晚間的黃金時段,“占位好”。但前有省級衛(wèi)視《小爸爸》、《辣媽正傳》等多部家庭類高收視電視劇,后有《中國好聲音》、《快樂男聲》等多個品牌類衛(wèi)視高收視季播節(jié)目,中間還有《天天向上》等老牌高收視綜藝節(jié)目在同時段集中播出。如果再加上中央臺少兒頻道、卡酷及金鷹卡通同時段特排的高收視動畫片,諾亞舟優(yōu)學派《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競爭對手無論從數(shù)量還是質(zhì)量上,都可謂強強圍攻??删褪窃诟偁幁h(huán)境如此激烈的情況下,諾亞舟優(yōu)學派《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首播平均收視率硬是助推了平時在搶奪“黃金時段”業(yè)績平平的CCTV-綜合頻道,奪得了同時段全國排名第1的成績!
不止央視,在諾亞舟優(yōu)學派《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開播之前,科教頻道2013上半年同時段在全國上星衛(wèi)視排名第33位;諾亞舟優(yōu)學派《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開播之后,以比重7%的播出時長,貢獻了頻道31%的收視,科教頻道同時段在全國上星衛(wèi)視排名由此提升了21位,變?yōu)榈?3位,成為全國市場中上升最快的頻道。
到了2014年,《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第二季的火熱從全國海選就已開始。諾亞舟優(yōu)學派聯(lián)手各地教育部門,全程支持《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第二季全國選拔,從鄉(xiāng)鎮(zhèn)街道到縣區(qū)再到市、省,從海選開始就滲透到中華大地的每一個角落,取得了巨大的影響力。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總監(jiān)制金越介紹說:今年“漢聽”的海選階段歷時5個月,開展初賽4700余場,涉及全國34個省市自治區(qū)、1700個城市、30000所學校,參與海選人數(shù)超過1200萬人,“不管是從參賽規(guī)模、參與范圍還是影響上,都超過了迄今為止的任何一檔電視節(jié)目?!?/p>
這樣的成績,可以說創(chuàng)造的不僅是文化類節(jié)目,即使是在文娛雙品類節(jié)目里,也是一個奇跡。
諾亞舟優(yōu)學派《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這樣的節(jié)目為什么能夠走紅,有一種輿論說是“提筆忘字”的情結(jié)導(dǎo)致,但光一個“提筆忘字”怎么能讓教育系統(tǒng)的“官方”輕易下令讓“民間”學習?所以,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人們在被“泛娛樂化”時代形形的娛樂節(jié)目不斷“包圍”和“洗腦”之后,對真正意義上的文化的強烈渴求和鑒賞甄別能力的不斷提高。
篇8
在路上,我們遇見承諾,是偶然,是必須。承諾有時令你左右為難,有時令你分不清方向,但總要有承諾來伴你走過人生的路。它像個不可缺少的音符,缺了它,你的人生就奏不出美妙的音符。人生因承諾過而精彩。許下了你的承諾,實現(xiàn)它,需要你付出代價。
償淚??絳珠仙草的承諾
一個是神瑛侍者,以水澆灌路邊一侏仙草,雖是無心之舉,卻換來仙草的一個承諾。一個用盡一生的承諾。眾所周知,這便是后來的林黛玉、賈寶玉了。仙草承諾來世還淚,于是黛玉在她的路上哭完了一生,踐行仙草的承諾,代價是她短暫的一生
曾子殺豬??曾子對其兒的承諾
說曾子與妻欲上集市,曾子的兒子也鬧著要去,曾子無法,道:“你只要乖乖的呆在家里,爸爸回來殺豬給你吃。”這招真靈。兒子果然不鬧了。曾子與妻去集市回來,挽袖磨刀,妻子連忙制止,曾子說:“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許下的承諾,豈有不從之理?說完殺了那只準備拿去買錢的豬。曾子在路上,承諾了的,必定誠信去完成,而那一次的代價,是一只豬。
篇9
你留下的背影彌漫在我的眼底,簡單的白…正如你簡單的轉(zhuǎn)身,離去……留我一人形單影只……你離去,是你的決絕還是我的不挽留?
接受承諾,但當有一天承諾者離去時,如何會不悲傷?遺忘承諾,但當有一天幸福來臨時,是否還能握緊?
只是,我知道,這一生的承諾就要這一生去兌現(xiàn),因為承諾不保留給下一世,下一世,你不會再記得…甚至曾經(jīng)的??菔癄€,地老天荒…
奈何橋上,你我終究要相背而馳……
----------------------------------------------------------------------
我們說好絕不放開相互牽的手
可現(xiàn)實說光有愛還不夠
走到分岔的路口
篇10
在一個寒冷的冬夜,一名趕末班車回家的軍官被一位婦女攔住。軍官有些生氣,婦女連忙解釋:她在行人漸稀的街頭看到一個小男孩,他是和小伙伴們玩戰(zhàn)斗游戲時被派到街角站崗的,他的指揮官說過,沒有命令,不能撤退。婦女明白,這個時候,已經(jīng)忘記這件事的孩子們可能早已睡在熱乎乎的被窩里,她就勸孩子快點回家,但執(zhí)拗的孩子堅持要接到命令才能撤退。無奈中,婦女想請軍官幫忙。軍官沒說什么,臉上充滿著柔和而又肅穆的神情。他邁著軍人的步伐走到孩子面前,敬了一個軍禮,報上軍銜后道:你已經(jīng)出色地完成任務(wù),我命令你立刻撤崗回家。孩子信服地看了軍官一眼,回7一個軍禮,歡快地離去。
寒冷寂靜的夜空見證了,漫天熠熠閃耀的星斗看見了,浩瀚的穹宇下,三個生靈為一個諾言,有一刻莊嚴的相逢。
我不知道,這個故事有多少人讀過,或者說有多少孩子讀過,讀后又有什么感想呢?
有多少人了解:滄海桑田,能將相信的事改變;曾經(jīng)許下的諾言。就一句緣分太淺,說散就散。
承諾時,都會信誓旦旦。也許當時承諾的人覺得諾言很簡單,可是,不知他想過沒有,短短的一句話,那是盛滿了言必信的錚錚誓言。承諾容易,守諾卻不簡單。那個小男孩因為信守諾言,在寒冷的冬夜,執(zhí)拗得沒有“命令”就不肯“撤崗”。小男孩把“指揮官”的話,演繹了自己的行必果。小男孩之所以守候著諾言,是因為他覺得自己勝任站崗的任務(wù),才答應(yīng)7“指揮官”,在他心里,答應(yīng)了別人,就必須實踐自己的諾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