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足者常樂范文
時間:2023-03-21 03:12: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不知足者常樂,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俗話說:“學無止境” 。的確,知識是沒有窮盡的,而世間也無所謂天才,只不過是平時的仔細加勤奮罷了。所以,我們應永不知足于已學到的知識,而要不斷學習和開拓創新新的知識。
??是誰說的“學海無涯苦作舟”?其中,“學海無涯”是正確的,而“苦作舟”就不對了,為什么非得苦呢?學習知識怎么會苦呢?不知足地學習知識反而會給我們帶來無限的歡樂,何樂而不為呢?
??我愛讀書,尤其是那優美如詩的文筆,那抒情而美好的散文,令我為之陶醉,為之著迷;那一字一句,一筆一畫,都滲透著發自內心的,深邃的感情,都流露著作者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贊美,令我為之感動,為之熱愛。
??曾記得,多少次在文海里遨游,多少次徜徉在文學的天空,當每一幅詩情畫意的風景圖展現在我的眼前,我的內心都是如此得愉快、明凈,使我感到萬物都是如此得美好,世界是如此富有生機……
??讀書使我心情舒暢,陶冶了我的情操,凈化了我的心靈,提高了我的審美能力,消除了我的煩惱,給我帶來了無限樂趣和生機,使我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篇2
在科學研究時,要保持不知足的心態,才能有更大的發現和突破。1637年,英國化學家波義爾因過分知足和急于求成,與質量守恒定律擦肩而過。
華茲華斯曾說:“一個崇高的目標,只要不渝地追求,就會成為壯舉;在它純潔的目光里,一切美德必將勝利。”你若始終懷著一顆不知足的心,矢志不渝地追求你所認為正確的答案或你的個人信仰,追求使你徹夜不寐的夢想,并鍥而不舍的將其變為現實。
在初三緊張的學習生活中,我們仍要保持一顆充滿好奇,不知滿足的心。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取得成功。這顆不知滿足的心,為你挽留了多少新知,又為你消化了多少舊識。
每個人在現實生活中,有無數個大大小小的目標。要達到某種水平或某個目標,不可只達到與其相近或相似,要達到盡量完美,然后開始下一次的長途跋涉。
篇3
在科學研究時,要保持不知足的心態,才能有更大的發現和突破。1637年,英國化學家波義爾因過分知足和急于求成,與質量守恒定律擦肩而過。
華茲華斯曾說:“一個崇高的目標,只要不渝地追求,就會成為壯舉;在它純潔的目光里,一切美德必將勝利。”你若始終懷著一顆不知足的心,矢志不渝地追求你所認為正確的答案或你的個人信仰,追求使你徹夜不寐的夢想,并鍥而不舍的將其變為現實。
在初三緊張的學習生活中,我們仍要保持一顆充滿好奇,不知滿足的心。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取得成功。這顆不知滿足的心,為你挽留了多少新知,又為你消化了多少舊識。
每個人在現實生活中,有無數個大大小小的目標。要達到某種水平或某個目標,不可只達到與其相近或相似,要達到盡量完美,然后開始下一次的長途跋涉。
篇4
一開始,深呼吸,吸進淡淡的草香,吸進淡淡的花香,吸進淡淡的味道,就是幸福的滋味。
曾經的生活,四處充滿貧窮與落莫,到處侵濕傷心的雨滴。而如今,我有真的感覺到幸福的滋味,可是,人為什么就會有不滿足的感覺呢?
常說:“知足者常樂”。我想是這樣的意思,知足的人,很容易體會到幸福的滋味,而不知足的人,要艱辛奮斗,才有幸福的滋味。而我想,幸福的滋味是沒有等級的差別的,可是,為什么人們常選擇后者呢?是正是因為這樣,社會才會更加進步?還會有更多的人知道什么是幸福的滋味?
而我,我想要的幸福是什么?想要好成績?這不是我所想要的;想要溫暖的家?我已經有有個有溫度的家了;想有一群朋友?我也有了;想有一段浪漫的愛情故事?而我現在承擔不了這個責任;金錢?多了浪費,夠用就行!那我究竟想要什么?幸福!這樣才有幸福?幸福的感覺到底是什么味道?為什么我的未來是這樣的渺茫!
篇5
小敏說,她已經有過一次失敗的婚姻,如今第二次婚姻又出現了
>> 不知足的女人毀了三家庭 不知足,亦無妨 常樂女孩不知足 知足、知不足、不知足 知足 知不足 不知足 劉長樂,知足與不知足 知足 不知足 知不足 “不知足”者,亦壽 不知足者常樂 朱鼎?。河肋h不知足 自省知不足,自修不知足 教師為什么不知足、不快樂 名利面前知足常樂 課改征途不知足亦常樂 男人最怕女人問什么 做一個永不知足的人 女人這輩子最怕遇上洋蔥男人 德州儀器把微處理器待機功耗再降一個數量級還不知足 男人不知道的女人 男人最怕女人用的三個答案等 女人不可不知的――男人的秘密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 > 醫學 > 男人最怕女人“不知足” 男人最怕女人“不知足” 雜志之家、寫作服務和雜志訂閱支持對公帳戶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請告知我們")
申明:本網站內容僅用于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女子煩惱事:丟了左先生,厭了右先生
小敏說,她已經有過一次失敗的婚姻,如今第二次婚姻又出現了問題,她很痛苦和焦慮,想和現在的丈夫離婚。
她的前夫姜杰經商,屬于很會討女人歡心的那種人,甜言蜜語張口就來,每次出差都會給她買一些小禮物,雖然禮物不貴重,但會說出很多個讓她心花怒放的理由。當初她曾經暗自慶幸能遇到這樣一位有情有義又有趣的男人,所以,他們談戀愛不到三個月就結了婚。
婚后,小敏似乎還陶醉在被姜杰情話環繞的理想化狀態里。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姜杰三天兩頭出差,回家也不做家務,臭襪子隨地丟,家里弄得像狗窩也不收拾。小敏感覺落差很大。
有一天晚上小敏要加班,打電話讓姜杰給她準備晚飯,姜杰答應了??伤郊視r,姜杰正在看球賽,廚房里冷鍋冷灶,根本沒有熱乎飯。小敏當即爆發,質問姜杰:“你給我做的飯呢?”姜杰眼睛都沒離開電視,說:“老婆,方便面我買回來了,你快去煮吧,我也有點餓了呢!”小敏頓時語塞,半天才緩過勁來,問姜杰:“你到底愛不愛我?”姜杰說:“當然愛啊,這還用問嗎?”小敏搶白道:“你既然愛我,就不會給我煮碗面吃嗎?我給你說我今晚加班,又累身體又不舒服,你沒聽見嗎?”說完使勁把方便面砸向姜杰,蹲在地上號啕大哭起來。
姜杰覺得小敏因為一碗面就又哭又鬧,真是太莫名其妙了。在他家里,都是媽媽做飯,爸爸就是個油瓶倒了也不會扶的主兒,媽媽從來也沒有像小敏這樣過。他只顧在心里評判小敏沒教養,哪里會顧及小敏的滿腹委屈?結果兩人都心生芥蒂,小敏看姜杰哪兒哪兒都不順眼,于是對姜杰實施各種“作”的手段。次數多了,姜杰累了、煩了,再也沒心思哄小敏開心了。結果,那段婚姻維持了不到兩年,便以姜杰出軌而告終。
小敏的第二任老公陳寶是經朋友介紹的,是個上班族,屬于謹言慎行、敦厚樸實的那種男人。他會把家里打掃得窗明幾凈,把物品擺放得整齊有序;他會在小敏上夜班時接她一起回家;他會在小敏每月來例假的日子,給她煲湯熬粥……陳寶無微不至的關心,再次點燃了小敏的愛情之火,兩人戀愛不到半年,小敏再次走進圍城。
現在,小敏又后悔了。婆婆在婚前就看她不順眼,婚后婆媳沖突不斷。因為陳寶也是二婚,婆婆不同意他們辦婚禮,結果陳寶就真不辦了,這讓小敏如鯁在喉。陳寶對金錢很吝嗇,為她花一分錢都心疼得要命。雖然他會為她做很多事,但是不能和他提錢,提錢就傷感情。春節時,陳寶只把單位發的東西給她父母送去,卻沒舍得給錢,而往年姜杰至少要給她父母2000元錢。上個月,小敏母親說頭暈,小敏想帶母親去做體檢,可陳寶說啥不愿意掏錢。小敏怎么也沒想到陳寶是個一毛不拔的“鐵公雞”,她實在不愿意再和陳寶過下去了??僧斔岢鲭x婚時,陳寶說她放著好日子不過,盡瞎折騰,任憑她怎么鬧,就是不理她。
小敏內心很矛盾,一邊吐槽對陳寶如何失望,一邊又說陳寶如何關心體貼她,最后感嘆說:“為什么男人和結婚前不一樣呢?要是能夠把兩個人的優點集中到一個人身上那該多好??!”
小敏的訴說讓我想起了前段時間刷爆網絡的“左先生和右先生”之爭。姜杰猶如左先生,只有愛的語言,卻無愛的行動;陳寶猶如右先生,有愛的行動,卻無愛的表達。小敏原來有了左先生,還想右先生,現在有了右先生,卻又想起左先生的好。不知足就沒幸福?。?為啥愛折騰:自我價值低,尋找存在感
通過聊天,我了解到小敏是個非常自我、控制欲很強的人。這樣的人通常是經營不好婚姻的,因為和她溝通總是被她的氣勢所裹脅,非常不舒服。陳寶能夠對她關心呵護,已經很難得了。而且,我感覺小敏的話不能全信,她的表達極富有渲染色彩,而且有些東西可能是她臆想出來的,并不能夠代表客觀現實。
于是,我讓小敏提供兩個親人的聯系方式,想找他們了解情況。小敏爽快地把姐姐和陳寶的電話發給了我。我首先打了她姐姐的電話,姐姐說:“我和小敏是雙胞胎,小敏從出生就被結婚多年未孕的姑姑抱走撫養了。后來姑姑有了親生女兒,5歲的小敏又回到了家。剛回來時,她感覺有些生疏,稍不如意就又哭又鬧。我父母對她小心翼翼的。上小學時,小敏總愛和我爭東西,文具、衣服啥都是她先挑好的,剩下才是我的。小敏學習也比我好,如果偶爾考試不理想,她就生氣不吃飯。我爸媽都讓著她,家里沒人敢惹她。她結婚之后,在家里也都是她找茬,其實兩個妹夫都不錯。這次她又因為雞毛蒜皮的事非要和陳寶離婚,家里人都勸不住她。她不折騰就不舒服,誰也沒法子!”
根據小敏姐姐反饋的情況,我判斷她很可能是小時候的分離創傷帶來的自我r值感和安全感低,因此她要不斷地讓自己變得強大,以便自己不被忽略和拋棄,能夠掌控自己的生活。帶著這個疑慮,我撥通了陳寶的電話。
陳寶說,小敏很容易情緒化,情緒上來時說一不二,非常固執甚至偏激,如果不稱她的心思,她就要死要活的。因為結婚沒有辦酒席,她曾經拿著刀逼過他;前段時間姐姐已經帶著她媽體檢過了,可是小敏非要他掏錢再給她媽體檢一次;每年給父母的錢,小敏一定要比姐姐給得多才行。陳寶不理解,為啥小敏總是做這樣不靠譜的事,并且無論對她如何好,她都不知足。陳寶也坦言,小敏不發脾氣時也很好,豁達樂觀,跟婆婆吵架從不記仇,對朋友熱情大方,對他也是真情付出。對于小敏為什么會這樣“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陳寶也是百思不得其解。 找到成長點:消除滿腹怨,有愛情長遠
我理清了幫助小敏調整心理狀態的思路,再次約她進行咨詢時,我開始引導小敏面對自己的問題。
首先,我用心理劇的辦法處理小敏內心積累的負面情緒。我用空椅子技術引導她把對前夫的不滿和對現任丈夫的埋怨,以及對婆婆的積怨都統統宣泄出來。她痛快地哭著說著,身上的一層層盔甲慢慢脫落,內心的焦慮和憤怒也漸漸消失。
接著,我用意向對話梳理原生家庭對小敏的影響。在催眠狀態下,我幫她回到童年,讓她看到那個被姑姑抱走的小女孩,化解她壓抑在潛意識里對父母的不滿和怨恨,讓她接納和肯定自己,增強她內在的安全感和自我價值感。
最后,我用家庭家譜圖讓小敏改變認識。通過畫家譜圖,我讓小敏看清陳寶在原生家庭影響下形成的行為模式,讓她認識到,每個人的成長環境不同,會有不同的行為方式。我們如果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問題,不換位思考的話,很容易造成夫妻間矛盾重重,使婚姻難以為繼。天下沒有完美的婚姻,要完善婚姻,就要正視和不斷解決婚姻中的沖突與矛盾。
篇6
許多人都說高三學子像精衛一樣填著題海,嘴里好像永遠都念叨著ABC和XYZ,眼鏡片一天天厚起來,頭發一天天薄下去……高三意味著充實日出而作,日落不息。
高三,當我們不把生活與學習看成是壓得透不過氣的石頭,而看成是圓夢前的星星點燈,我們就能在踏實中收獲,在快樂中繁忙。
繁忙,不僅僅為了對未來的希冀,更為了對社會的責任。歌德說:責任來自對生活的熱愛。作為××中學的學子,我們應該很慶幸,有這樣一批老師,這樣一群班主任為我們帶來一堂愛的教育,也開啟了我們對責任的領悟。
繁忙,為了不斷超越、突破自己的極限而成長。握著沉甸甸的接力棒,我們的肩上承載的不僅僅是個人的命運,個人的得失,而是更深更重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承載著父母、老師、我們的母?!痢林袑W的希望!
所以,高三學年注定是沉甸甸的:沉甸甸的學習,沉甸甸的教誨,沉甸甸的期望,沉甸甸的關注……一切皆為了沉甸甸的收獲。收獲,在堅持中,在奮斗中!尼采說過:“一棵樹,要長得更高,接受更多的光明,那么它的根就必須更深入黑暗?!倍呷驮撓褚豢脴湟粯訄皂g而寂寞地成長。
高三就好像是一段長長的黑黑的隧道,而幾個月后的那個日子,就是火,就是光,就是路標,指點著我,我們,還有千千萬萬同齡人披荊斬棘,奮勇前進。
篇7
在動物中,猴子是第一號陰沉動物,這不僅僅是為了說明他和人類有著很深的親緣關系,更是為了說明它有一個憂郁的面孔。這種憂郁的面孔往往讓人覺得它像個哲學家,因為唯有哲學家才會有憂郁和沉思的表情。牛似乎不會思想,因為它們看起來是那么知足;象也許會懷著盛怒,可是它們那不斷擺動象鼻的動作似乎代替了思想,而把胸懷中的一切不滿都排除。唯有猴子能顯示出徹底討厭生命的表情。
也許哲學是由討厭的感覺開始的,所以猴子才更像個哲學家,不管怎樣,人類的特征便是懷著一種追求理想的期望,一種憂郁的,模糊的,沉思的期望。人類和猴子的差異也許就在于猴子僅僅覺得無聊而討厭,而人類除了覺得無聊而討厭,還有想像力。正是由于這種想像力,讓我們都有一種脫離舊轍的欲望,讓我們都希望變成另一種人。大家都有夢想。兵卒夢想做伍長,伍長夢想做上尉,上尉夢想做少?;蛏闲?。而一個氣魄寬宏的上校是不會把上校當做一回事的,他僅僅認為這是一個機會而已。這正如羅斯福、之流一樣,我們稱他們為偉人,而他們自己卻覺得很平常。擁有了便不再是好的,得不到的便永遠是最好的。人們總在期盼和追求中生活。“老婆別人的好,文章自己的好”,在這種意義上來說,世界沒有一個人會感到絕對的滿足,大家都想做另一個人,只要這個人不是他現在的自己。
這種特性無疑地說明了我們富于偉大的想像力和夢想才能。一個人的想像力越大,就越得不到滿足,就越覺得痛苦。所以一個富于想像力的小孩,往往比較難于教育,他們常常像猴子那樣憂郁,而不是像牛那樣感到快樂和知足。一個理想中的職業一定有種不可抗拒的力量,這種力量若在缺乏想像和理想的人們中便永遠不會感覺??偟膩碚f,人類有時也被這種理想的力量引入歧途,有時則輔導上進,可是人類終究是靠這種想像而進步的。一個懶惰的人由于富于想像力而發明了某種不懶的理由。人類正是有了這種想像力,這種惰性,才有了夢想,才發明了這么多奇怪而又不怪的東西。
年輕的夢想是可貴的,或許他并不一定都能實現,但它常常和我們終身相伴和并存,直到我們年老死去或許也不會消失。因此我認為人類的夢想是最美妙最快樂的音樂了。夢想是是真實的,愛迪生、牛頓這兩個人幼年時都夢想過,這種奇妙的夢想,結出了最美最瑰麗的果。當然平庸的孩子也曾有過夢想,他們的夢想或許有所不同,但是他們感覺到的都是快樂!
惡夢常想破壞好夢,因此,二者之間不斷地搏斗苦戰,人們為夢想而斗爭,正和為財產而斗爭一樣。夢想無論怎樣模糊總潛伏在人們的心底,使人們的心境永遠得不到安靜,到這些夢想成為事實時,夢想便是真實的。
篇8
艱苦磨難也美好,
晚霞似火燒不盡,
手握二胡聽鳥叫。
有人說,生活像一面鏡子,你對它笑,它也對你笑;你對它哭,它也對你哭。當然,誰也不愿意在哭泣中度過一生,但是也有許多人找不到樂趣,使自己樂不起來。例如有人腰纏萬貫卻更加貪婪,永不知足,并不快樂;有人已身居高位,但舉止高傲,心思沉重,難見笑容;還有些年邁的老人,盡管事業有成,但又整天哀嘆“人生苦短”,憂心忡忡。其實,真正的人生應當是活一天、樂一天,不然就等于白活。人生樂趣自己找,找到了樂趣,人生才有滋味;笑對健康是最有價值的,不會尋找人生樂趣的人,才是最傻的人。
祖國醫學把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的變化當做致病的精神因素,“太過”或“不及”可以引起氣機紊亂、臟腑失調,并把許多精神、情志的變化與“心”相聯系,如稱心“在志為喜”、“心氣虛則悲”、“喜為心之志,笑為心之聲”,還有“喜勝憂”、“喜則氣緩”等諸多論述,說明古人也主張以喜樂的心情來緩和緊張、憂悶的不良情緒,達到保健的目的。如果一個人整天愁眉苦臉、悶悶不樂、情志抑郁,天長日久則會使氣機閉塞、氣血逆亂、氣郁化火,有傷肺脾,出現食欲不振、神疲失眠、消瘦乏力等諸多癥狀,正如古書《衛生寶鑒》稱:“心亂則百病生,心靜則百病息。”
如何通過歡樂增進體質、祛病強身,國外已早有重視,例如德國曾建立過“歡笑聯盟”,還定期舉行笑的比賽。1999年1月,丹麥等四國醫生在哥本哈根舉行專門研討會,討論幽默的醫療保健作用,并創立了“幽默治療學會”。美國俄克拉何瑪市建立幽默康復醫院,超過95%的患者稱,他們比進院前的感覺好多了。
人生有陽光燦爛,也有陰云密布,沒有一個人的生命過程是完整無缺的,關鍵是自己如何對待,生活不是缺少完美,而是缺少發現,所以人生樂趣要自己找。首先要識福知足。常言道“知足者常樂”,“仁者樂”、“仁者壽”,工作要上進,生活上不攀比,自己認為可以了便知足,人生中難免有磨難、有曲折,只當做是鍛煉、是考驗,事過之后一笑了之,不留遺憾,不能幻想生活有多圓滿,要喜迎坎坷,不要影響自己的喜樂。
其次是多做美好的回憶,多想過去的好事、樂事、成功的事,可振奮精神,提高情緒,哪怕是曾見過的風景,助人為樂的事例、辦事的經驗,都會引起大腦的良性刺激,不要把懊喪的事、痛苦的事反復在大腦中回蕩,制造不良的精神刺激,這叫自我折磨。中醫稱“心之官則思”,就是說要多思好事,對憂煩的事要學會忘卻,不要對自己的不足耿耿于懷。
篇9
關鍵詞 問題意識;創新精神;思維
所謂問題意識,是指人們在認識活動中,經常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或疑惑的實際問題及理論問題,并產生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索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又驅使個體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思維的這種問題性心理品質,稱為問題意識。問題意識不僅體現了個體思維品質的活躍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維的獨立性和創造性。強烈的問題意識,作為思維的動力,促使人們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直至進行新的發現――創新。一切創新都始于問題的發現,而發現問題又源于強烈的問題意識。所以沒有問題意識,創新精神及創新活動將成為無本之木。那么,怎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呢?
一、加強基礎知識的學習,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前提
學生的認知結構中必須有適當的基礎知識,才有可能對新知識產生好奇、渴望。掌握一定量的知識是產生問題意識的前提,古人說“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辈┎杀婇L,涵攝百家,這是問題意識產生的前提。郭沫若陳見,橫空出世,為曹操和武則天翻案,首先得益于他博大精深的歷史知識。因此,我們要教育學生端正學習態度,尊重前輩和他人的研究成果,努力學習,汲取營養。只有學好課內知識,又進行廣泛的課外閱讀,不斷地拓寬自己的知識面,豐富自己的文化涵養,才能厚積而薄發,形成敏捷的思維,產生各種真知灼見,從而質疑問難。如果不學無術,卻指望“天上掉下一個林妹妹”,一下子具備了強烈的問題意識,那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二、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基礎
青少年思想活躍、求知欲旺盛,對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這就是問題意識的種子。然而,這顆種子能否萌芽,取決于是否有一個適宜的環境和氣氛。在大力提倡培養學生的主體性、發揚教學民主的今天,“師道尊嚴”仍蟄伏于許多人的思想深處,學生對老師既敬又畏,教師永遠是正確的,對書本質疑、向老師發問,便是對老師不敬,便是沒有好好聽講,便是搗亂、鉆牛角尖,換來的是教師的不屑、不耐煩甚至諷刺的挖苦,于是課堂上便只剩下教師的聲音了,久而久之,學生也就沒有問題可問了。導致大部分學生能學不能問,會學不會問,只學不問。相反,如果教師能民主、平等地對待學生,鼓動學生大膽質疑、提問,鼓動學生求新求異,正確對待學生的提問,不譏諷、不嘲弄,挖掘其可貴之處,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建立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這就為問題意識這顆種子的生長提供了充足的陽光、水分、適宜的土壤,使其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三、開發訓練批判性思維,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關鍵
批判性思維就是不相信權威,敢于在既定理論、觀點方面進行質疑,突破常規定型模式,超越傳統理論框架,把思路指向新的角度、新的領域。開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需要在教學中鍛煉學生的各種思維,關鍵在于排除學生思維定勢的干擾,引導學生變換角度去思考問題。如,閱讀教學中,除正面分析字詞句段篇的運用外,還可啟發學生思考,如果不這樣寫將會怎樣;甚至根據文章內容,讓學生設計出與范文不同的思路來進行比較;也可利用教材進行補充情節的訓練或改變主題的訓練。作文教學中,審題時提供有思考價值的材料,讓學生多角度的去思考,要求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立意,如對“守株待兔”、“班門弄斧”等寓言的多種理解;也可以有意設計一些正向與逆向思維的作文題讓學生去思辨,如“知足者常樂”與“不知足者常樂”等等。
開發學生的批判思維應鼓勵學生挑戰“權威”。受中國傳統思想的影響,學生往往把教師和教材看作是知識的權威,一味迷信?!袄蠋熣f的”、“書上寫的”成了他們的口頭禪。我們老師應引導學生挑戰“權威”,讓他們反思作品中的人物、結構、語言、思想、情感,從而開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形成自己具有個性的解讀。
四、創設和諧的教學情境,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關鍵
1.創設問題情境,點燃思維火花
問題情境是指個人所面臨的刺激模式與個人的知識結構所形成的差異,也就是呈現在人們眼前的事物所具備的條件超過人們已有知識經驗的范圍而構成的問題條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利用教材中某些現象和事例的矛盾關系,設疑發問。喚起學生注意并產生積極探求問題答案的心理,控制和調整學生的思維方式,由淺入深,揭示事物間的必然聯系。
2.營造合作氛圍,實現思維交鋒
篇10
一、老子道德倫理思想的來源
首先,老子的道德倫理觀來自于絕對本體----“道”。在老子看來,“道”是絕對的本體,是萬事萬物產生的根源,老子認為“道”的道德倫理形象是“自然”的,因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人的行為準則最終是要建立在自然準則之上的,是要符合“道”的,因此道德倫理同樣也是來自于“道”。其次, 老子道德倫理觀來自其對人性和社會的認識和剖析。老子身處動蕩的春秋戰國,親眼看到社會的動蕩變革,但老子認為人性是可塑的,只要正確的引導,那么人的行為自然會符合“道”的要求。與儒家認為在“仁、義、禮、智、信”這“五?!敝校岸Y”是關鍵之所在不同,老子指出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保ā兜赖陆?第三十八章》)老子認為盡管“禮”可以起到維護社會秩序正常運轉的作用,但并不是長久之計,當一個社會需要用“禮”來維持時,那么這個社會必然會迎來自己的末日。真正平和安穩的社會,不需要用強制的外在力量來維持,只要人們發自內心的遵循自然、遵循“道”,那么這樣的人組成的社會必然是美好和諧的。
二、老子對道德分類。
老子將道德的境界以逐次遞減的層次分為道、德、仁、義、禮?!肮适У蓝蟮拢У露笕?,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道德經?第三十八章》)
第一是“道”的道德境界。老子認為“道”的道德境界是在具備天真純樸的社會風尚與天真純樸之民心的狀況之下才可能出現,是最理想的一種境界。但隨著社會發展,在人與人的交往過程中,必然會夾雜著其他情感,當人們不能以誠相待時這種天真純樸的“道”的道德境界也就不復存在了。天地是“道”之子,自然是繼承,遵循“道”的法則。人要遵守地、天的法則,就是遵守“道”的法則。而作為最高的道德境界,在老子看來只有圣人才能做到。
第二是“德”的道德境界。老子將“德”分為“上德”和“下德”。具備上德的人尊于道,本于自然,在生活中不會刻意的表現為外在的有德。而具備下德的人實際已經失于道和自然,卻表現為外在的不離失德。上德之人順應自然無心作為;下德之人順應自然而有心作為。 也就是最高的“德”是使自己自覺地遵守道的無為而無不為,默默地積極幫助人,盡職盡責,無欲無求。下德則是有意地表現自己“有德”,可認為是一種弄虛作假的行為。
第三是“仁”的道德境界。老子認為失去了自然無為的德,才能有“仁義”的出現。“上仁”雖是出于某種目的有意為之,但并非出于利己的目的,為了自己有意為之,而僅是為了施以最高的仁愛。也就是說,做一件事之前不會計較利害得失,出于本心的行動。
第四是“義”的道德境界。上義有意施為,是有意圖的,有目的的。仁與義的不同之處在于:仁是有意圖地廣施仁愛,而義卻是區別是非,以正義感對應處理事情。也就是說,當人們不能廣施仁愛之時,就出現了倡導、喚起人們正義感的“義”。能夠做到“義”的人,是能夠區分是非善惡,有目的的去做。如果這件事會危害大多人的利益,那么就絕不會盲目的行動。
第五是“禮”的道德境界。禮又與仁義不同,它不是出自內心地自覺行為,而是一種外在的行為規范。如果人們能夠做到不違反社會規章制度,不去傷害公眾利益,那么他就是符合“禮”的。而如果有人不守“禮”,其他人就會用強制的手段“逼其就范”。老子提到“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道德經?第三十八章》),在老子看來,當一個社會需要用禮來規范時,那么這個社會必然處于動蕩和分崩離析的前夕。
三、通過“三寶”成為有“道”之人
老子認為人應該順應自然,符合“道”,以無為而無不為的方法約束自己的生活,才能得到美好的結果;如若違反自然法則、任性妄為,必然會導致不良的結果。而在了解了老子對于道德分類之后,在生活中如何遵循道,符合自然之法則,老子說“我有三寶,寶而持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保ā兜赖陆?第六十七章》)
因此想要符合“道”首先要做到“慈”。只有做到“慈”,才能有勇。“慈”是一種不帶取與貪等污染成分的愛,“慈”是一種偉大情感的體現,即慈愛與寬容。老子認為,“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名有,愛養萬物而不為主?!保ā兜赖陆?第三十四章》)。是“道”化生了萬物、滋養了萬物,使萬物成長、發育,但卻不據為己有,不自為主宰,這便是“道”無差別慈愛萬物的體現。有了慈愛也便有了勇猛,老子的“慈”看似柔弱,但其潛在的力量是強大的,“慈”讓人同時擁有了柔和剛,在對待自己愛的人時,表現出無限的關愛,而在面對敵人時又可以很強大很勇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