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和劉邦范文

時間:2023-03-17 07:45:1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項羽和劉邦,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他是我心中的英雄。

漢高祖劉邦,雖然成就了帝業,是個成功者,但他沒有心,也許原來是有心的,但早已被重重硬殼包裹得不留一絲縫隙。為得天下,他厚顏地向項羽借兵才贏得自己的一席之地,而后又恩將仇報地與項羽一爭天下;為得天下,他可以像小人似的挖項羽的墻腳,把他的手下大將用挑撥離間、小恩小惠的方式,一個一個地挖過去;為得天下,他可以不要父親,不要妻兒。至于功臣、士兵,全不在他的眼里。他把夢寐以求的帝位高高地頂在頭上,而把其余的所有都狠狠地踩在腳下。

項羽有什么?――魂。

他的魂在于一種抗爭精神和裸的自我表現欲。從24歲登上歷史舞臺到31歲烏江自刎,他將足夠燒完一生的光與熱,集中在這短短八年中焚盡,一點也不吝惜,一點也不節省能源!而劉邦呢?劉邦是神,連他手下的大將韓信也說劉邦的帝位是天授的。當時13歲的楚懷王說:“誰先攻入函谷關,就立他為秦王?!逼鹣龋椨鸶鷦顮幹ァ3淹鯇に?,項家是貴族,有勢力,有影響,項羽既可以立我為王,也可以廢我這個王。如果項羽當了秦王,我這個楚王就更沒有權力了。他便偏向了劉邦。恰巧趙國使者來求救,說秦朝大將章邯侵犯,趙國危在旦夕。項羽一聽就來了勁,便改變初衷,愿去救趙。如此,對秦王這個位置不太感興趣的項羽,就把絕好的機會拱手讓給了劉邦,不僅如此,他還竭盡全力為劉邦掃平了前進道路上的一切障礙,使劉邦順利地僥幸當上了秦王。

但項羽一生從頭到尾,沒有異兆,沒有祥瑞,沒有白蛇、赤蛇,只有一個“人”!從登場到謝幕,舞臺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的聚光傘打在他一人身上,他是主角中的主角,沒有任何配角能搶他的戲,分他的光!

他從小就立下奇志,“學萬人敵”;秦始皇巡視,項羽對其不屑一顧,“彼可取而代也”,并為之奮斗;他為天下百姓早息戰禍,破釜沉舟,巨鹿大捷,諸侯軍將領入營帳拜見他,“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他是何等的英雄;每次參戰,項羽總是身先士卒,一馬當先,他所到之處如入無人之境,從古到今沒有第二個,是何等的神威;“力拔山兮氣蓋世”便是他的真實寫照。他是個“愛心大使”,無論哪個被侵犯的諸侯國求援,他都義無反顧地前往,解救國民于危難之中;他恨皇帝奢侈,怒發沖冠燒了阿房宮;他為了早日結束戰爭,專挑劉邦較量,使劉邦聞風喪膽,疲于奔命;鴻門宴上,卻又忘干凈了敵我;他天生一副菩薩心腸,對當了俘虜的劉邦的父親和妻子,不但沒虐待他們,而且還毫發無損地還給了劉邦;他在戰場上殺人無數,偏偏常為部下的疾病流淚;一生不聽別人勸說,卻聽了一個13歲小孩的話,饒了一城性命;他是個好丈夫,垓下被圍,他與虞姬情深意切,難分難舍,互灑情淚,其亙古未見的夫妻之情催人淚下;直至他敗至烏江邊,他既有自尊又有尊嚴,無顏見江東父老,割頭贈友。這一筆最有力,為他的畫像點了睛。

項羽盡情潑灑的是年輕人一往不悔的青春之力;劉邦斤斤計較的則是中年人處心積慮的狼子心機。項羽與劉邦爭,怎么會贏?他失敗了,但他仍是英雄。在烏江,他拒絕了生,選擇了死。大丈夫可以被人愛,可以被人恨,卻不可以被人冷!

項羽沒有稱帝,但司馬遷對他格外偏愛,不僅把他列入帝王的“本紀”中,而且把《項羽本紀》寫得特別生動有趣,足見人們對項羽的敬佩與仰慕。漢高祖劉邦祭祀項羽時,好像看見項羽又揮動長矛,騎著烏騅馬殺來,嚇得出了一身冷汗,定了定神,才想起霸王已死,沒什么可怕的了。劉邦心里不由得不承認:項羽是個英雄,一個失敗的的英雄。還有什么比項羽的死對頭從心中發出的感嘆更有說服力的呢?

劉邦算不上個英雄,充其量不過是個成功者,他是小人中的小人,而項羽則是大丈夫中的大丈夫。

篇2

關鍵詞:〗項羽;劉邦;鴻門宴

中圖分類號::K2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751(2015)10-0107-04

根據《史記?秦楚之際月表》記載,從鴻門宴項劉會到劉邦襲取彭城挑起楚漢戰爭,雙方維持了約一年零四個月的和平局面。這固然與劉邦積聚力量及時局演化有關,但也從側面證明,項羽入關后對劉邦采取的一系列戰略性削弱措施是有一定成效的。這些措施在前人已有涉及①,當代的一些學者也從個別方面進行過論述②,但較少有人進行系統性關注。研究項羽對劉邦的戰略削弱措施,有助于厘清以下幾個問題:鴻門宴事件中,項伯是告密者還是銜命談判的使者;劉邦受封之后,是四月與各諸侯同時就國還是早已單獨提前就國;劉邦受封前擁兵十萬,受封后軍隊削減至三萬人,削減的軍隊去向何處;主張“計功割地,分土而王之”③的項羽集團,為何分封毫無軍功的韓公子成為韓王。筆者不揣淺陋,依據史料對這些問題略作分析,以就教于方家。

一、鴻門宴中的項伯角色

項羽入關前與劉邦在函谷關已經發生過一次沖突?!妒酚?項羽本紀》:“函谷關有兵守關,不得入。又聞沛公已破咸陽,項羽大怒,使當陽君等擊關。項羽遂入,至于戲西?!雹茈S著項羽率諸侯軍破關進駐于戲,圍繞關中地區的主導權之爭剛啟幕就已無懸念。項羽破關而入擊跨了劉邦占居關中以拒諸侯的信心,讓其認清了雙方的實力對比“固不如也”⑤。項羽集團的“弱劉”戰略在此背景下啟動。入函谷關前,項羽集團對關中地區已有分配方案,并且這一方案基本無視“先入定關中者王之”⑥的約定,在逼降章邯的過程中,項羽“乃立章邯為雍王,置楚軍中”⑦。立章邯為王既是項羽亡秦戰略的一部分,又反映出項羽集團分割天下的規劃,但這一安置顯然與劉邦占居關中是有沖突的。

在如何處置劉邦的問題上,項羽集團內部擁有較大影響力的兩人分歧明顯,一位是被項羽尊為亞父的范增,一位是項羽的本家長輩項伯。根據班固和司馬光記述,項羽隨項梁起兵時很年輕,“初起,年二十四”⑧,“籍是時年二十四”⑨;劉邦還軍霸上時“歲在乙未”⑩即公元前206年,依此推算,鴻門宴前后項羽年僅27歲。對這位年輕的統帥,范增與項伯均試圖展現自己的影響力。范增主張對劉邦“急擊勿失”,將其排除在“計功割地”名單之外;項伯主張“不如因善遇之”,實質是逼劉邦稱臣。

至于項伯的角色,在《史記?項羽本紀》中被司馬遷刻畫成和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一樣的告密者形象,對此早有學者提出質疑。梁玉繩就稱:“項伯之招子房,非奉羽之命也,何以言報?且私良會沛,伯負漏師之重罪,尚敢告羽乎?使羽詰曰‘公安與沛公語’,則伯將奚對?!爆F代學者韓兆琦也認為,鴻門宴“匯合了許多人藝術加工的民間故事”。兩位學者的觀點不無道理。結合《黥布列傳》中的記載,黥布降漢后,“(布)于是乃使人入九江。楚已使項伯收九江兵,盡殺布妻子”,楚漢戰爭時,項伯仍備受項羽信任。倘若項伯在鴻門宴前未經項羽許可而私會張良及劉邦,是泄露軍情之重罪,不可能再受信任。然而鴻門宴后項伯在楚軍中仍受重用,照此分析,其與張良乃至劉邦會面,邏輯上應是銜項羽之命勸其臣服,絕非私會。

由此,我們可以合理推測,鴻門宴前項伯奉項羽之命前往劉邦營中,勸說劉邦交出關中地區的控制權。而劉邦此時的軍事力量不足以與項羽對抗,又無穩固后方可退,因此急于加入項羽陣營,一則免受攻擊,二則可參與分割天下。劉邦的理性選擇保證了項伯使命的圓滿完成,關中地區的主導權得以和平移交,隨后項羽設宴鴻門,劉邦正式稱臣于項。項羽集團此種手法和之前逼降章邯如出一轍,都是以軍事實力為后盾威懾對方,進而達到目的。

至于劉邦在鴻門宴所言“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不過是臣服之詞。項羽之所以任由劉邦解釋,根本原因在于其戰略目的已達到,“項羽亦因遂已,無誅沛公之心矣”。項羽和范增雖然“疑沛公之有天下”,依當時情勢,“逐秦守宰而自王故地”者比比皆是,在劉邦已然臣服的情況下,項羽自不必與之再有口舌之辯。

鴻門宴座次安排是考察雙方關系的一個指標。項羽與項伯“東向坐”,范增“南向坐”,劉邦“北向坐”,張良“西向侍”。對此,學者楊樹達認為,“秦漢座次,自天子南面不計外,東鄉最尊,南面次之,西面又次之,北面最卑,其俗蓋承自戰國”。日本學者瀧川資言的《史記會注考證》中,引中井積德的觀點“堂上之位對堂下者,南向為尊;不對堂下者,唯東南為尊,不復以南面為尊”。項羽與項伯、范增等自居尊座,置劉邦于北向卑座,清楚地表明項羽已然把劉邦當作屬下而非對手。筆者認為,這些關于座次的安排,應當在項伯銜命會劉之行中已有所約定,項羽已事先得知劉邦前來臣服,故以卑座安置。

二、諸侯罷兵戲下與劉邦就國的時間差

項羽迫使劉邦臣服并取得關中地區控制權是其“弱劉”戰略的第一步。在隨之進行的“分土而王之”過程中,項羽與范增借機遷劉邦于巴蜀,極力壓縮劉邦集團的發展空間。

當時的關中地區,“自F、雍以東至河、華,膏壤沃野千里”,“故關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秦始皇統一天下后,“徙天下豪富于咸陽十二萬戶”,進一步將天下財富集中于此。

從戰略地位分析,劉邦謀臣張良稱關中“左ズ,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項羽駐兵于戲后,也有謀士進言“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如此重要的地方,“疑沛公之有天下”的項羽顯然不可能將之封于劉邦。而項羽自身,又因坑降卒、屠咸陽、殺子嬰、燒秦宮室等一系列事件而無法立足于此,于是項羽采取三分關中的策略,試圖以此弱化關中諸侯的實力,并在分封諸侯時作了策應安排。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引述惲敬觀點,認為“項王之所忌,唯漢王也,是故未為取秦之謀,先為救秦之策。三川者,救秦之要道也,以瑕丘申陽據三川,而北函谷、南武關,挈其要領矣,以司馬n輔三川之北,而函谷之軍無阻矣,以韓成夾三川之南,而武關之軍無留矣,二王皆趙臣,趙睦于楚,故道通。韓成不睦于楚,不使之國,而楚制之,故道亦通”。近代的夏曾佑也認為:“項王之棄關中而歸也,非真欲歸故鄉也,許以己新殘破關中,留都之,民必不安,乃以三降將居之,而自居彭城,以遙制三秦,為待時而動之計,其所以策漢王者周矣。”

利用分封壓縮劉邦的戰略空間,透露出項羽和范增的真實意圖,一方面“如約”封劉邦為漢王,另一方面將其趕到巴蜀等相對偏遠之地。“巴、蜀亦關中地也”的解釋,很容易讓人想起劉邦的“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之說,都不過是應景之言。實際上,“巴、蜀道險,秦之遷人皆居蜀”才是封劉邦于此的最重要因素,接著項羽“三分關中,王秦降將以距塞漢王”,打壓劉邦的戰略意圖暴露無遺。項羽此舉,就連劉邦的部屬都認識到“獨居南鄭,是遷也”,進而導致追隨劉邦的一些將領(包括韓信在內)因看不到前景而逃跑。劉邦個人在初聞所封之地時也曾有憤怒,“欲攻項羽”,所幸蕭何、周勃、灌嬰、樊噲相勸而未實施。

遷封巴蜀是項羽削弱劉邦的重要一步,此舉證明了范增的遠見和謀略。偏遠的巴蜀之地不足以供養大量兵員,劉邦若安于現狀,勢力必然逐漸衰減。一旦劉邦出現異動,需要沖破三秦之地才能出關,項羽可有充足時間予以應對(可惜項羽后來北攻齊地,給劉邦以戰略機遇)。劉邦受封漢王后,實則已困于巴蜀,戰略空間極為狹小。幸運的是,項伯作為項羽集團內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人物,由于收受張良之禮,“漢王賜良金百溢,珠二斗,良具以獻項伯。漢王亦因令良厚遺項伯,使請漢中地”,結果劉邦如愿得到了漢中之地,漢中后來成為劉邦進入三秦的重要跳板。

關于劉邦受封和就國的時間,也是項羽對其戰略削弱的一個方面,需要我們進一步考證。《史記集解》徐廣認為劉邦受封“以正月立”?!肚爻H月表》載,正月分關中為漢,《史記索隱》稱之為高祖及諸侯受封之月。《資治通鑒》中,司馬光記載為“二月,羽分下王諸將”。但對于劉邦何時赴南鄭就國,《史記》中未明確記載,僅稱“四月,兵罷戲下,諸侯各就國”。

從項羽分封諸侯到諸侯就國,時間長達數月,這期間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情?是什么原因造成這一現象,史書沒有明確記載。但可以知道的是,當時的天下形勢仍相當混亂,舊的中央政權不復存在,新的中央政權與各地的聯系并不緊密,僅就楚地來說,陳勝吳廣起兵后,“楚兵數千人為聚者不可勝數”,雖說大部分漸漸匯聚到項梁、項羽旗下,但仍有相當數量的武裝力量在各地普遍存在著,項羽分封后,各諸侯理應急赴各地重建統治秩序,而非留在殘破的關中無所事事。對于項羽和諸侯分封后長期滯留關中,合理的解釋是,各諸侯就國之前的這段時間,項羽及諸侯駐兵關中應是監視劉邦就國,觀察劉邦及各地不順從者對于分封的態度,以隨時應變。

這從劉邦就國的舉動中也可窺其一二?!叭ポm燒絕棧道,以備諸侯盜兵襲之,亦示項羽無東意?!碧热羰侵T侯同時就國,劉邦根本無須防備諸侯攻擊,因為項羽和諸侯是率兵而東,單單三秦之章邯等,不至于迫使劉邦做出燒絕棧道之舉,《高祖本紀》里也未明確記述劉邦是在四月和諸侯一起“各就國”。筆者認為,劉邦就國時,諸侯兵仍在戲下。也就是說,劉邦是在四月之前赴南鄭就國,與項羽及其他諸侯就國的時間并不一致。劉邦就國時,項羽和其他諸侯仍擁兵在關中,直至劉邦行至南鄭后,諸侯才“罷兵戲下”。這也能合理解釋為何一月分封,直至四月諸侯才“各就國”。而劉邦在就國過程中,為防備項羽和諸侯襲擊,無奈之下才邊行軍邊燒絕棧道。

三、劉邦所獲關中兵的再分配

與奪地、遷封等系列措施相伴隨的,還有對劉邦軍事力量的削弱以及對劉邦重要謀臣的拔除。

鴻門宴之前,項劉雙方相持時,“沛公兵十萬,號二十萬”。到了劉邦受封赴南鄭時,“項王使卒三萬人從”,劉邦所屬兵力驟然減少七萬人。那么,劉邦被削減掉的軍隊流向何方呢?史書未提,已無確證。我們不妨先分析一下劉邦軍隊的來源。劉邦起兵時“收沛子弟二三千人”。劉邦自武關進入關中時,仍不過區區兩萬兵力,“沛公欲以兵二萬人擊秦i下軍”。之后在秦地收降納叛,還征兵以自益,迅速擴軍至十萬人。

劉邦到南鄭就國后的部屬籍貫,史料記載稱“軍吏士卒皆山東之人也,日夜而望歸”。這說明劉邦入關中后所得八萬秦地兵多數并未前往南鄭。再看項羽所封秦地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三人所率20余萬軍隊已于新安城南被項羽軍坑殺,關中三王屬下已無兵力。劉邦在關中所得兵員,較為合理的去向是被項羽借助分封之機,為平衡各方實力而劃歸關中三王以及其他諸侯。

項羽集團對劉邦人才的拔除,突出表現在對張良動向的安排上,此一策略在分封諸侯時以較為隱蔽的形式實施。項羽分封諸侯所提的口號是“計功割地,分土而王之”,十八王中,劉邦等十三人被為有功者而封王,徙封者有魏王豹等四人,既無軍功而又未徙封的是韓王成,韓王最早是項梁受張良所請而立為韓王。事實上,項羽封韓王成不過是權宜之計,處心積慮削弱劉邦勢力的項羽和范增,不可能容忍一個與劉邦交好的韓王存在,“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與俱至彭城”。至此,項羽封韓王成的真正目的顯露,一方面項羽謀求自己控制韓地以監視劉邦動向,另一方面迫使張良離開劉邦,因為當初是張良請立韓成為王,在項羽承認并繼續封韓成為王的情況下,張良不可能棄之不顧。從結果上看,項羽分封韓成確實達到了目的,“漢王之國,良送至J中,遣良歸韓”。項羽暫時拔除了劉邦部屬中最有謀略的人才。

四、“弱劉”戰略早期成效及其消解原因

若僅僅以早期效果觀察,項羽集團的“弱劉”戰略可以說基本達到了目的。劉邦集團對于所有加諸自身的束縛均予以接受,離開擁有戰爭潛力的關中而局促于偏遠的巴蜀,實力弱小到一度只能靠“燒絕棧道”來防備諸侯襲擊的程度,部屬也大量逃離。至少從表面上看,項羽與諸侯“罷兵戲下”時,劉邦已經不具備與之爭奪天下的能力。

然而,隨著時局的演化,“弱劉”戰略的缺陷逐漸顯現。項羽集團此一戰略有賴于兩個主要支撐點:其一,項羽擁有對劉邦強大的威懾力并隨時可以使用;其二,關中三王自身具備短期對抗劉邦的能力。歷史發展的事實證明,上述兩個支撐點都經不起檢驗。就第一個支撐點而言,項羽率軍東歸后,其對劉邦的威懾力大為削弱,齊梁等地舉兵反楚造成項羽多線作戰,而項羽并不具備同時戰勝田榮和劉邦的能力,所以對劉邦采取守勢以便專心攻齊,由此給劉邦帶來難得的崛起機遇。第二個支撐點則是嚴重先天性不足,秦地自商鞅變法后民俗以軍功為重,章邯等“欺其眾降諸侯”不僅為秦人所輕,還使得20萬秦軍被坑殺,雖然被項羽分封為王,但“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其抗拒劉邦的能力因而大為折損。失去支撐點的“弱劉”戰略,因主導者遠在彭城而無法遙制,最終被劉邦逐一突破。

戰略空間的拓展方面,劉邦乘齊地田榮、梁地彭越等反楚之機而占居關中。為減少來自項羽方面的干預,劉邦在平定三秦時讓張良捎信給項羽:“漢王失職,欲得關中,如約即止,不敢東。”并警示項羽“齊欲與趙并滅楚”。從而爭取到寶貴的平定關中的時間,關中豐厚的戰爭資源再次為劉邦所掌握。

兵源擴充方面,劉邦首次入關占居咸陽時,蕭何就“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所以對于“天下厄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者”均有所掌握,加上此前在秦地的征兵經驗,劉邦集團在兵源補充方面相對得心應手。即便在此后楚漢爭戰期間,關中地區也為劉邦提供了充足的兵源保證,“漢王數失軍遁去,何常興關中卒,輒補缺”。

綜合來看,項羽集團的“弱劉”戰略之所以隨著時局演化而消解,根本因素在于雙方對于民心的爭取方面。劉邦在秦地經營的時間雖短,卻通過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而贏得秦地民心。并且早在項羽入關前,劉邦已派人與秦地官吏到關中各縣鄉宣告“吾(指劉邦)當王關中”,還多種措施與秦人交好,“諸吏人皆案堵如故”,著手構建統治體系和輿論導向,從而在秦地累積了較高的聲望。反觀項羽集團,坑秦降卒、殺秦王子嬰、燒咸陽王宮、封降將為王,事事給予秦人以羞辱,這種由羞辱所激發的民心疏離,隨著項羽武裝力量的撤出,而投射到其所封關中三王身上。民心的向背使得“弱劉”戰略終究無法長期維持,東歸后的項羽,再也沒有能力二度跨進函谷關。

篇3

教師:“鴻門宴”是一場暗藏重重殺機的宴會。在這場宴會中,有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有人處心積慮,孤注一擲,有人似乎在危機四伏中幻想,有人毅然在危急緊迫中挺身而出。在尖銳的矛盾斗爭中,每個人物的性格特征都表現得淋漓盡致。今天我們就暢所欲言,對其中的人物形象進行大討論。下面的時間交給兩位主持人。

主持1:劉邦可謂是課文中濃墨重彩的一個人物。戰云密布,劍拔弩張,劉邦卻能隨機應變,智逃劫難。下面我們請同學們暢談你對劉邦的看法。

學生:我認為有勇有謀是劉邦最大的特點。鴻門宴會,劉邦明知兇多吉少,但他卻毫不猶豫,如約赴宴,這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行為需要有非凡的勇氣。從劉邦“欲王關中”“吾得兄事之”“沛公起如廁”可以看出沛公是一個有謀慮,城府很深的人。此外劉邦善于用人,禮賢下士。在課后練習第一大題第三小題中,劉邦講子房、韓信、蕭何,皆人杰,他能用他們。在對待項伯時,“吾得兄事之”,正因為如此,才有張良、樊噲能救他于危難之中,真正為他效死。

學生:圓滑機警也是劉邦的特點之一。從內心講,劉邦本人一定有“欲王關中”的欲望,他卻說“鯫生說我曰”,他遣將守關,卻說“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劉邦總是以好聽的托詞來掩蓋真實的內心世界。他用“小人”“鯫生”來代替真實的姓名,這完全出于謹慎。宴會上,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劉邦警覺,起如廁,溜之大吉。這些都表現了劉邦機警的特點。

學生:我最敬佩劉邦能屈能伸的品格。在內心深處,劉邦確實有稱霸天下的雄心,而在鴻門宴上,他在與自己平起平坐的項羽面前稱“臣”,在宴會的座次上,很明顯,項羽是對劉邦的蔑視、不尊重,但劉邦卻能忍氣吞聲,忍辱負重。

主持2:同學們的發言非常精彩。劉邦崛起于阡陌之中,直到稱霸天下,一路走來,風雨載途,他都是用智慧來應對,這是我們大家最要向他學習的。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劉邦在用人方面出現了疏忽,這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的。劉邦有他的過人之處,其實項羽也毫不遜色。失敗的英雄項羽,在你的心中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學生:光明磊落的高尚人格。一句“不然,籍何以至此”,就說明項羽沒有為自己想“擊破沛公軍”的行為去找托詞,敢作敢當。在宴會上,范增處心積慮,要殺劉邦,項羽卻默然不應,其實并不是項羽沒有心領神會,而是項羽不愿暗箭傷人,明人不做暗事。

學生:我認為鴻門宴上項羽不殺劉邦是因為項羽自矜功伐,他根本就沒有把劉邦放在眼里。

學生:我認為還有另一原因,項羽信守諾言。在上文項伯說情時,項羽已答應項伯“因善遇之”。

主持1:項羽宴會上不殺劉邦,原因眾說紛紜。大家的各種推測都合情合理。項羽在本文中確實是一個血肉豐滿的人物。他的性格特征也可以說是瑕瑜互見。他與劉邦的較量,可以說是成敗異變,功業相反,鴻門一誤,千古遺憾。其實在課文中許多地方都暗示了等待項羽的將會是一個悲劇人生?,F在請大家談談你對這方面的看法。

學生:項羽聽曹無傷之言,沒有調查,沒有商量,便作出決定:擊破沛公軍。項伯為劉邦說情,項羽對其內容也信以為真,說明他寡謀輕信,做事沖動。

學生:文章開篇,項羽雄心勃勃,擊破沛公軍,項伯說情,就答應他“因善遇之”,在宴會上,便完全放棄了計劃,說明他做事情優柔寡斷,犯了軍中大忌。

學生:在宴會的座次安排上,項羽自己坐最尊貴的方向,卻安排賓客劉邦北向坐,說明他自大輕敵,在自傲自負中失去了成就霸業的機會。

主持1:不以成敗論英雄。回望歷史,縱觀古今,多少英雄豪杰競折腰。而項羽在心靈上作出了他崇高的選擇:士可殺,不可辱。李清照在《詠項羽》中這樣評價項羽: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詩中洋溢了詩人對英雄的贊美和敬仰之情。在項羽的人生旅途中,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在項羽的精神世界中,永遠光芒閃爍。人性在選擇中放歌,英雄不會在失敗中沉落。

主持2: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課文中劉邦和項羽身邊都有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張良和范增。對于這兩個人物,同學們你們又是怎樣看的呢?

學生:他們兩個最令人感動的是對主的忠誠。為了維護主的利益,張良在危難之中愿與劉邦同命,范增在宴會上愿冒死使人殺劉邦。

學生:他們兩個都老謀深算。范增聽“沛公欲王關中”后,立即作出“急擊勿失”的決定,在鴻門宴上,處心積慮尋機殺劉邦。張良對鴻門宴后事的處理,非常巧妙,非老手不能為也。

學生:范增令人望劉邦的云氣為天子氣,但他仍作出了“急擊勿失”的決定,頗有“人定勝天”的思想。

嘉賓1:大家能用慧眼來發現課文中人物的閃光點,甚至能在狂波亂濤中抓住一朵小小的浪花,令我佩服不已。除以上四個人,課文中還有一個一出場就令宴會上所有人觸目驚心的人,他就是樊噲。在課文中,你們認為樊噲是怎樣一個人呢?

學生:他是一個勇士忠臣。宴會上,形勢十分危急,他義無反顧闖帳,愿與劉邦同命。

學生:他豪放直爽,不拘小節。從宴會上飲酒啖彘肩的表現及“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的話語可以看出來。

學生:但我認為他粗中有細。從他宴會上力斥項羽的帶有譏諷意味的話語可以看出來。

嘉賓2:樊噲到來,為危急之中的劉邦壯膽助威,忠勇豪爽,令人佩服?!傍欓T宴”就像一個大舞臺,其中各個角色都各盡其態。下面我就對以上討論的五個人物作一個簡單的總結:

劉邦:有勇有謀 圓滑機警 能屈能伸 善于用人 能化敵為友

項羽:光明磊落 仁義守信 自矜功伐 寡謀輕信 優柔寡斷 自大輕敵 有性情中人的氣質

張良:忠心耿耿 老謀深算 冷靜理智

范增:忠心耿耿 老謀深算 相信人定勝天

樊噲:忠誠勇敢 豪放直爽 不拘小節 粗中有細(嘉賓1在黑板上板書)

假如心靈的郵筒可以“倒流”,我好想對項羽說一聲:魚和熊掌不能兼得,該出手時就出手吧。假如鴻雁可以傳書給天堂,我好想對劉邦說一聲:歷史早已為你寫下了輝煌的一頁,中華民族一定會銘記你的英雄本色。

教師:英雄末路,長歌當哭,冷落成泥,卻香如故;鴻門宴會,化險為夷,勵精圖治,漢室中興。一生功名,一世霸業,千秋萬代,永垂不朽。

篇4

關鍵詞: 《鴻門宴》 項羽失敗 政治無知 寡謀輕信 沽名釣譽

項羽是一位頂天立地的大英雄。他天生神力,八尺有余,力能扛鼎,英勇豪邁,孔武有力,“吳中子弟皆憚之”。他是名將后裔,“才氣過人”,少有大志,始皇游會稽見而呼曰“彼可取而代之”。他在秦始皇大帝國動蕩之際舉事而起,從者云集;他擁有用兵如神的軍事天賦,能征善戰,光明磊落,北上救趙,破釜沉舟,逐鹿中原,以霸王之名威震宇內,令天下諸侯“莫敢仰視”。他本應成為繼秦始皇之后一個掌控天下的人。然而,出身草莽、“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好酒及色”的劉邦與之對峙爭鋒數年后,在“楚漢爭霸”中,卻讓他嘗到了四面楚歌的滋味。最后,他兵敗烏江,英雄末路,自刎而死。項羽之敗,他自己歸結為“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然而,他的失敗,真的是上天讓他滅亡嗎?就讓我們從《鴻門宴》中尋找答案。

滅秦之后,項羽對劉項兩軍事集團的利害關系認識不清。秦亡之后,劉項兩軍事集團就由以前的“盟軍”轉化為“敵軍”,要么項羽對劉邦稱臣,要么劉邦對項羽稱臣,兩虎相爭。如果當時項羽能認識到這一點,他們大軍在駐軍新豐鴻門時,接到曹無傷的告密后,就會一鼓作氣拿下劉邦。拿下劉邦,對于能征善戰的項羽來說,是不費吹灰之力的,虎狼之秦尚不在他的眼里,只有區區十萬人馬的劉邦,又豈是擁有“四十萬軍”的他的對手?而劉邦則有清醒的政治頭腦。滅秦入關后,他聽從樊噲、張良的建議,“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并當眾宣布“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凡吾所以來,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無恐!”同時派人到各縣鄉村廣而告之。這樣,秦國的老百姓唯恐劉邦不做關中王。這一點,聰明的范增看得十分清楚,“沛公在山東時,貪于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眲瞵F在的表現與他的本性判若兩人,這絕非是“浪子回頭”的表現,而是他為了達到目標,極力克制自己。

在項伯為劉邦說情時,項羽不懷疑、不調查、不取證就輕信了劉邦的謊言,竟然“許諾”“善遇”劉邦,并且在未和任何人商量的情況下就取消了第二天消滅了劉邦集團的軍事行動。他是多么武斷,多么寡謀輕信。這不是一般的幼稚,而是政治糊涂。而劉邦在得知項羽要滅他的緊要關頭,張良向他推出項伯,他還不忘問一句“君安于項伯有故”,和劉邦相比,項羽至少也應當來一句“君安與張良有故?”,更不要說他聽到項伯的話,就能立即警覺到項伯泄露了自己的軍事機密。這樣一對比,就可以看出項羽太大意輕敵了,政治警覺極差。這就與奸詐多謀的劉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鯫生獻計“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正中劉邦下懷。這樣大的事件,劉邦連謀士張良都未告訴,真有心計。在項羽要滅他的緊要關頭,他又搖尾乞憐,連著兩問“為之奈何”,向張良求救。他又懷疑張良與項伯的關系,產生了“君安與項伯有故”的疑問,繼而心領神會,立刻接見項伯,恭敬地“以兄事之”,并“奉卮酒為壽”,與之“約為婚姻”。說得天花亂墜,做得天衣無縫。以至項伯遂感于厚愛,力勸項羽“善遇”他,并在鴻門宴上拔劍與項莊對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使范增的“殺邦”計劃全盤落空。

“沛公旦日從百余騎見項王”時,劉邦就那么卑躬屈膝地一稱臣,一低頭,一敘舊,就讓項羽的自尊心得到極大的滿足,他就忘乎所以,更糊涂了。聽了劉邦的“鴻門說辭”之后,項羽說:“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边@一句話就葬送了曹無傷的性命。看似直率,實則魯莽。如果只犧牲曹無傷就算了,但他此時竟相信了劉邦的一派胡言,他慚愧得不得了。當范增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后,項羽竟然“默然不應”,使范增的第一套“殺邦”方案流產,錯失了“殺邦”的良機,迫使范增啟用第二套“殺邦”方案。他的這些舉動看似光明磊落,寬宏大量,實際上是政治無知的表現。而劉邦的能言善辯在拉攏項伯時已表現得淋漓盡致,去鴻門謝罪實屬迫不得已,但明知山有虎又不得不向虎山行。同時,謝罪時又卑躬屈膝,稱項羽為“將軍”,自稱“臣”,奉承項羽,掩飾自己稱王的野心,又與項羽敘舊拉關系,把造成他們之間關系緊張的原因歸結到小人的挑撥離間上,再逢迎滿足項羽的自尊。這樣,他的一番甜言蜜語、謙恭卑微的說辭就讓項羽攻打他的軍事行動徹底流產。特別是在鴻門宴中,劉邦自己“北向坐”,張良“西向坐”,看似低三下四,實則是大丈夫能屈能伸的表現。

宴中,劉邦的參乘樊噲“帶劍擁盾入軍門”,對把守軍門的衛士“側其盾以撞之”,直接闖入幃帳。按理說樊噲是不可以進入會場的,對他的撞闖會場之舉應予以制止,但項羽非但未將樊噲逐出,反而以欣賞的口氣連呼“壯士”,先后賜“卮酒”“彘肩”以壓驚,頗有英雄惜英雄之感。特別是復又問“壯士能復飲乎”,給了樊噲一個機會,樊噲抓住機會在“義”字上做足了文章,慷慨陳詞。沒想到樊噲的一派胡言竟讓項羽尷尬地只說了一個“坐”字。一個“坐”字寫盡了項羽在政治上的幼稚、糊涂,缺乏政治手腕。在宴會中,劉邦逃席,讓張良留謝,項羽竟然對劉邦的逃席沒有任何反應,根本沒有意識到放虎歸山會后患無窮。項羽太沽名釣譽,輕敵自大,寡謀輕信。我們再把鏡頭對準劉邦。在“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之際,他早已如坐針氈,所以,他借“起如廁”之際而“招樊噲出”,布置脫身方案。精明的劉邦脫身離開的手段太高明了。先看他選擇的善后的人選。留下善后的是何許人也?張良也。此人智勇雙全。他“獨去”之時交代張良,要估計他回到軍中之后才可進獻白璧與玉斗,以拖延時間,穩住項羽。他自己則“置車騎,脫身獨騎”,還令他的四員大將“持劍盾步走”。安排得甚為周密,就是萬一范增的追兵來了,沒有馬的四員大將只能轉身拼死力戰,成為劉邦最好的一道防火墻。

正由于項羽有上述自矜功伐、自大虛榮、缺乏遠見、謀事不深、才智不足服人的悲劇性格,造成了他最終自刎烏江的悲慘結局,他是歷史上的一位悲情英雄,就算項羽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相信他以后也會敗于李邦、趙邦、王邦。

參考文獻:

[1][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2]褚斌杰.中國文學史綱要.

篇5

范增大策劃之——鴻門宴

范增被項羽尊稱為“亞父”,曾輔助項家三代,忠心耿耿?!而欓T宴傳奇》中項羽對范增的最高評價是“從小到大,無論大小困難,均一言決之”,范增對項羽的貢獻自然不言而喻。電影中,范增為了消滅劉邦,向項羽獻計,請劉邦到鴻門殿赴宴,志在宴席間讓項莊舞劍,刺殺劉邦。同時暗中命人刺殺楚懷王,以便嫁禍給劉邦,以便名正言順殺掉劉邦,一統江山,巧取天下。

張良大策劃之——離間計

劉邦身邊的策劃高人張良為了應對范增“鴻門宴”之計,一方面派韓信暗中保護楚懷王,并要楚懷王為劉邦頒發免死令,另一方面要求劉邦在鴻門宴上走錯關鍵的一步棋,這一步棋就是項羽要求劉邦殺掉自已的高參張良。劉邦忍痛拔劍刺向張良,張良心灰意冷,絕望的投奔了項羽。

張良投奔項羽的真實目的是離間項羽和范增。因為他知道,要打敗項羽,最關鍵的一步就是讓范增不再為其出謀劃策。范增派使臣去說服劉邦攻打諸侯各國時,劉邦故意說出范增對他們有救命之恩。使臣信以為真報告了項羽,項羽找張良商議試探范增,最終范增失去項羽信任被趕出項羽軍營。張良見離間計成功后轉而回到劉邦身邊。

范增大策劃之——以牙還牙

范增在離開項羽時曾送給項羽一個錦囊,項羽兵敗后,劉邦在項羽軍營找到這個錦囊,里面寫到他已說服韓信、張良等人投誠,消滅劉邦后與其平分天下。劉邦以此錦囊為借口,派人殺掉了韓信、蕭何等人,張良也被追殺。這就是范增在臨死前對張良說的一句話,有一種棋局叫兩敗俱輸。

篇6

談到楚漢之爭,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就是鴻門宴了。由于司馬遷傳神的描述,不但使得鴻門宴的過程曲折動人極富于戲劇性,更使得人物栩栩如生,活靈活現。而期間得失更是另后人咋舌不已,或惋惜之,或痛恨之,或不屑之,或贊嘆之。

對于鴻門宴項羽不殺劉邦的原因卻莫說紛紜,前人對此基本給予否定的態度,視之項羽不聽臣言,狂妄無禮,優柔寡斷,剛愎自用,眼光短淺,有勇無謀。其結論就是項羽頭腦簡單,驕傲自大,所以大意放走了敵手,釀成后患。

近年來出現不少學者通過研究當時背景,重新探討這個問題,作出不同于傳統的看法。比如學者張志坤在其文《鴻門宴楚漢得失之我見》認為鴻門宴實際上是項羽兵不血刃,不廢吹灰之力奪得關中,既降伏劉邦,又維護自己反秦盟主的地位;而劉邦忍辱負重,拿土地換來渡過暫時難關,僅此而已。學者周騁在《劉項關系與〈鴻門宴〉結局識論》一文認為鴻門宴是因為當前的形式而導致項羽不得不安撫劉邦,就大局上,項殺劉毫無必要;就理智而言,項不殺劉,不為失策;就感情而言,項不殺劉,不能算矯情;就未來前景而言,項羽已有對策,不殺劉不能看作放虎歸山學者蔡偉更是高度的評價項羽在鴻門宴上的表現,"如果說劉備釋劉璋為仁釋、關羽釋曹操為義釋、孔明釋孟獲為智釋,那么,項羽之釋劉邦不但總其所有,更添一條——勇釋。"前人對項羽鴻門宴上輕易放跑劉邦簡單歸于其頭腦簡單,不足論矣!好在現在大多學者開始從當時的背景重新來探討,猶為可喜,但是翻案過甚,許多觀點尚有待于商討。

漢元年十月,劉邦從武關進入關中,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泱泱大秦,就此覆滅。劉邦進入關中后聽從儒生建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強。今聞章邯降項羽,項羽乃號為雍王,王關中。今則來,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關,無內諸侯軍,稍徵關中兵以自益,距之。"派兵把守函谷關,自己欲在關中為王。

劉邦此戰略有早年楚懷王之約為政治依據,早在約法三章的時候,劉邦就告訴關中父老:"吾與諸侯約,先入關者王之,吾當王關中。"(5),在這里劉邦把楚懷王之約的主角偷天換日改成自己,顯示他此時不可一世,忘無所有,急不可待想在關中稱王的心理。當然派人把守函谷關,以免其他反秦諸侯來分一羹也是順理成章的。但是此時劉邦卻犯了一個嚴重的戰略錯誤,反秦諸侯在北方和秦軍誓死角斗,終于擊敗秦軍,劉邦卻趁秦主力被諸侯牽制而輕易盜取了勝利果實,卻關起門自己獨享成果。從道義上講,劉邦這樣做不厚道,遭到各路諸侯唾棄;從利益上講,劉邦這樣做大大惹怒了各路諸侯,使各路諸侯同心協力要消滅劉邦這個絆腳石。

果然,不久項羽帶諸侯聯軍來到函谷關,卻被劉邦的軍隊阻攔。項羽命英布擊破函谷關,大軍駐扎戲西與劉邦駐扎于霸上的大軍對峙。

鴻門宴讀后感800字(二)

《鴻門宴》所敘述的是項羽,劉邦在共同滅亡秦國之后,范增見劉邦有雄視天下之心,因此舉辦了一個暗藏殺機的宴會,準備除掉劉邦。而劉邦最終在張良,項伯,樊噲等人的幫助下逃離楚營的故事。

項羽,昔日的楚霸王,多么的威風,多么的不可一世!但因為與劉邦爭天下,兵敗垓下,最終落個烏江自刎的下場。歸根結底,都是他桀驁不馴,猶豫不絕的性格讓他在鴻門之上錯過了一次刺殺劉邦的絕好機會。就這樣,一個唾手可得的江山被拱手送人。多么的可悲!多么的殘忍!項羽壓根兒就沒想到他所見的種種,皆是劉邦之計。所以,"古之成大事者,不可拘泥于小節".

曹操,歷史上的奸雄。這是基于人們個人愛憎基礎上給予他的名字。讓我們正視歷史:"曹操,字孟德,詩人,軍事家……"這些是什么?——這沒有什么,僅僅是因為他當斷則斷,遇事有魄力,當他誅殺孔氏后人時,正是因為他的鐵血,后世才有"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典故。若不是他的能力,他的性格,何以三足鼎立,統江山;又何以有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壯詩篇。

項羽之所以失江山,劉邦,曹操之所以得江山,正是因為個人人格。項羽的桀驁不馴讓他孤注一擲,讓他呈匹夫之勇,讓他兵敗垓下;而劉邦,曹操也正是因為他們的性格,讓他們招賢納士,讓他們統帥三軍,讓他們"該出手時就出手".當然結局也必然有不同,一個既失江山,又失美人,另一個則建立千秋功業。

篇7

項羽如果選擇活著,估計劉邦也很難讓他看不見明天的太陽?,F在我們知道,但凡自殺的人,多數是心理障礙,項羽也不例外。

那么壓垮項羽心理防線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呢?是死螞蟻。

不錯,就是死螞蟻害死了活蹦亂跳的項羽。

公元前202年,項羽被劉邦圍困于垓下。此時劉邦雖然鎖定勝局,但他還是睡不著的。因為項羽就是安放劉邦身邊的不定時炸彈,誰也不知他會在什么時候炸響。

想想也是,無論誰攤上這件事都會很鬧心。

由于劉邦吃不下去飯,桌上的美味珍饈就全喂了蒼蠅和螞蟻。劉邦本來就夠心煩的了,這下又看到這兩種倒胃口的動物,更是憋了一肚子的氣。

人的很多靈感就是這么憋出來的,君憂臣辱,領導急了,下面的人也跟著急。終于,劉邦的謀士蕭何(一說張良)給憋出個計策。

于是當天夜里,漢軍沒有向往常一樣發起進攻,而是在項羽軍營周圍開起了群體演唱會,主要內容以唱楚歌為主。這是心理戰,效果很不錯,結果引起許多楚軍思鄉之情,不少人投降了。

項羽頓時慌了,當即決定突圍,誰知他剛殺到江邊就發現一群士兵在圍看什么――反正不是在看電視。雖然這時正逃命,但項羽也有好奇心,就撥開人群要看個究竟。

這一看可真是讓項羽心驚肉跳,只見成千上萬只死螞蟻在地上排成行大字霸王自刎烏江。

至此項羽萬念俱滅,不驚仰天長嘆“此乃天意,非戰之過也?!弊詈蟀蝿ψ载?。其實那些螞蟻不過是漢軍用糖稀書寫的,螞蟻被糖的氣味吸引過去又被糖稀黏住,很快死掉。螞蟻掉進劉邦的陷阱不可怕,可怕的是項羽也進入劉邦的圈套。

篇8

“西楚霸王”的拆分

“西楚霸王”品牌,由于《霸王別姬》段子在戲院里常演不衰,又被某陳姓導演搬上大銀幕,所以在全國都享有極大的聲譽,使得這個牌子在短短幾年內強占了全國市場的很大份額,把原先各地剛剛趁秦朝危亡建立起來的各個當地品牌的市場占去大半,長江以南幾乎全是“西楚霸王”的天下。

取得市場壟斷的“西楚霸王”公司的董事長項羽同志開始總結秦朝滅亡的原因:由于秦朝實行了高度集權的統治,沒有按照“先秦”公司的運作模式把權力下放到各國分公司,所以釀成了失敗。項羽得出這樣一個非粗人不能得出的結論――只有拆分公司,才能穩定天下!這是很有現代性意味的結論,和現在的反壟斷法案異曲同工。只不過美國人要拆分微軟,微軟堅決反抗,不像項羽具有那么超前的思維――自己主動拆分!

項羽選定長江三角洲的發達地區做自己的領地,項羽說了:“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庇谑蔷桶压究偛吭O在自己的故鄉彭城。把中國其他各個地區分別分給了自己的得力干將和支持他反抗秦朝的六國后裔們。

項羽分封天下,實際上否認了自己對于各個邦國的統治權,把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分拆。其決策人還得三思:決策者是否具有過分的權威;如何避免讓外行人指導公司行為;是否建立了正確的戰略中心地區,而不以領導個人因素為轉移。

于是大家紛紛想辦法怎么對付項羽。最先表示不滿的是“齊國”的董事長田榮。在對抗秦朝壟斷的戰斗中,他曾經派出他的得力干將田市,盡全力幫助項羽取得了“巨鹿”反傾銷戰役的勝利。但是對人事工作毫無見解的項羽在取得勝利后,讓田市做了齊國地區的地區代表,而把田榮分到邊遠的郊縣。自己曾經盡力扶持的人,竟然讓自己的下屬成為了自己的上司。這種氣生再大也能讓人理解,而且公司的各方后裔都受到同樣的委屈。在本地區,他們管理的時間比他們的下屬長,威信也更高,但是卻屈居人下,實在讓他們感到自己受到了極大的羞辱。

人事處理,不能越俎代庖,要按照人力資源部門的專業原則執行,千萬不能以管理者自己的喜好決定人事的任用。這不是在發現人才,相反它會損害員工的積極性和忠誠度,連帶破壞公司的制度。

蕭何追韓信

分封之后,劉邦在漢中的公私兩用辦公室里給孩子喂奶、換尿布,想著把娃弄睡著了,自己就能上聯眾打打牌聊聊天。這年頭沒有大事,落得清閑。劉邦以為一輩子也就這樣了,平靜的心不會再有浪潮。他周圍的人也是這么想的,所以看劉邦這個倒霉樣,就紛紛離開劉邦,都去項羽那里打工了,連奶媽也去找虞姬攀親戚了。

正悠閑著,樊噲急急忙忙來找劉邦,劉邦一看很高興,“來的正好,我不上聯眾了,咱倆下下象棋,楚河漢界!”

“主公啊,告訴你個超級無敵驚天大消息!”樊噲上氣不接下氣地說。

“項羽死啦?”劉邦突然很激動。

“沒有啊,蕭何跑啦!”

“啊?”劉邦頓時感到萬分沮喪,“我就無能到這種地步,怎么連蕭何也走了,蕭何他可是跟我出生入死幾十年的兄弟啊。樊噲,你知不知道他怨我什么了他要走???”

“這個我倒不知道,我只知道蕭何不喜歡吃辣的,所以大概住不慣這里吧?!狈畤堗哉Z,因為他自己也不相信這個理由。

“什么時候走的,還能追回來嗎?”

“都兩天了,確定了才敢告訴你呀。”

劉邦看著樊噲的傻樣真想把他打一頓,都兩天了才來說,把我當假的!于是他說:“好兄弟,真多虧了你來告訴我,就你對我頂忠心,我一定不會忘記你的好的?!?/p>

樊噲看自己得了夸獎,樂呵呵地走了。

劉邦開始生悶氣了,哇哇亂叫虞姬,把孩子往她懷里一扔,做了件男人做的事情――泡吧喝悶酒去了。

誰知剛下樓居然和蕭何撞個滿懷。劉邦又喜又氣,說:“你走了還回來干嗎?”

蕭何說:“我給你去追了個巴菲特回來。”然后就和劉邦細說這個追來的韓信是個像巴菲特一樣戰無不勝的牛人。如果說劉邦僅僅想做漢中小地主自然用不到這個韓信,但是要是想擊敗項羽占領全國市場就一定要用韓信。

劉邦說:“這么拽啊,好,明天我就拜他做CEO,反正現在就算我出錢也沒人肯做我的CEO,明天召開公司大會,我當眾‘拜將’,告訴全公司他的才能,哎,對了蕭何,他有什么才能???”

對于如何挽住人才而言,最簡單的方法是把自己做強,但是假如小公司無法達到的話就必須為挽留人才做出別具一格的、和大公司有所不同的努力。

楚漢相爭

第二天,韓CEO帶來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田榮反了。田榮另立旗號,以他在齊國地區的號召力很快搶回了田市的市場份額重新成為齊國地區最大的銷售企業,而且大有全面打垮田市公司的勢頭。所以,新官上任的韓信說:“現在到了我們反擊的時候了!”

于是一個成語“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就這么誕生了。劉邦趁項羽無暇東顧,迅速搞掂設在彭城的“西楚霸王”總部。項羽一看老巢被占,馬上又趕了回來,項羽一到,在項羽龐大的攻勢體系面前,羽翼未豐的劉邦馬上就招架不住退出彭城。

好在彭城經濟落后,人民購買力不強,所以劉邦并沒有受到實質威脅,可是項羽就不同了,老巢都給人搗過了,研發技術設備、流動資金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失。就在這個時候劉邦的大智囊,劉邦花重金從“韓國”企業挖來的首席高參張良給劉邦出了一個主意。

張良說,現在天下局面又回到幾近分裂的情況,項羽的公司雖然強大,但是他的分公司都已經不在聽他的,各自為政了,所以我們要想辦法聯合各地的小企業一起對抗項羽的大公司。

劉邦一聽真激動啊!于是馬上派遣張良去各國游說,對各個小企業主夸劉邦有多好,又許以很多厚利。結果任何人都猜不到――從出道就跟隨項羽,和項羽情同兄弟的彭越和英布兩位項羽的左膀右臂居然都積極投到劉邦帳下。

英布高高興興地去見劉邦,劉邦一邊洗腳一邊接見他。英布一看火就上來了,心想我堂堂侯門將相,你居然這樣看不起我,當時就后悔明珠暗投。但是當他回到自己的將軍府,發現自己的待遇和劉邦完全一樣,又喜上心來,心理平衡了。

從此以后,楚河漢界的爭斗就發生了形勢上的變化。本來是一個業界大公司對一個地方小公司,但是現在是三個連成規模的公司包圍項羽一個,還有一個韓信,在拼命做收購其他地區企業的工作。這些公司原本都是項羽分封的企業。他們獨立之后又不聽項羽的調配自己在當地稱王稱霸,然而規模小了,抗風險能力就差,最后都被韓信吞并。所以算來,并不是垓下戰役項羽四面楚歌,而是在整個局面上項羽都四面楚歌。

張良還不罷手,又叫人離間項羽和亞父范增的感情。依筆者看,離間計是最毒的計謀,只要差錯不大,斷沒有失敗的道理,任何決策者對于手下越是倚重就越容易產生對部下忠誠度的憂慮,最后逼得亞父只好離開項羽了。

可憐的楚霸王項羽,開拓市場能力非凡的人物,最后就毀在唐太宗的一句話上:“創業難,守成更難”。形勢已經很明了,垓下之戰的滅亡已經不能避免。一次決策失誤對一個大公司而言不會有太致命的問題,但是決策失誤而不能自知,自身的缺陷不能改進,這就是決策者不能犯的錯誤。項羽烏江自刎的時候,說:“天亡我,非戰之罪?!边B三歲毛娃都知道確實非戰之罪,因為項羽說自己不會打仗還真是沒人能信,只是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其他一點領導才能,這就實在不可能讓他成為成功的舵手了。

最后,劉邦大賞天下(全國性促銷行為)。年終企業聯歡晚會的時候就有人問劉邦你為什么成功?劉邦說:“因為我有蕭何、張良、韓信,我會用人,項羽只有一個范增還用不了,所以我能贏?!?/p>

篇9

最近,我校語文組在議論文教學如何入手的問題上發生了分歧,有的老師認為直接講授理論知識,學生不容易理解,應該在學習之后總結;有的老師則認為議論文學起來本來就困難,如果事先沒有相關知識作鋪墊,學生可能根本就學不懂。圍繞這個問題,大家展開了的激烈討論,最終決定,還是先將相關知識講給學生,然后讓學生在實際的例文中去尋求驗證。

課堂教學開始了,我按部就班,一股腦兒將所有知識丟給了學生:學生慌忙記筆記,然后抬頭望著我,一臉茫然。我深感頭疼,本來我就不同意這種教法??磥硭赖慕虠l和干癟的理論并不能啟發學生的智慧!如何才能改變這沉悶的課堂氣氛呢?我得動一動腦筋了,該怎么辦呢?

突然想起曾經看過一場精彩的辯論會,辯題是“如果劉邦和項羽去應聘中國國家足球隊的教練,誰更合適”。那場辯論,各辯手旁征博引,妙語連珠,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對呀,為什么不把這個活動用到課堂上來呢?來場辯論,既能提高學生的興趣,也借此讓學生體會議論文的有關知識。

于是,我對昏昏欲睡的學生說:“我們來場辯論賽吧!題目就是‘如果劉邦和項羽去應聘中國國家足球隊的教練,誰最合適’”。

聽說要進行這樣有意思的辯論,學生們頓時來了興致。我請了兩位學生作正、反兩方的組長,并要求他們將本組的觀點工整地寫在黑板上,其他同學對自己所支持的觀點進行分析。

辯論開始了,梁佳首先發言:“我認為劉邦比項羽更適合當國家隊的主教練,因為一支有戰斗力的隊伍,團結最重要,而劉邦禮賢下土,最善于團結群眾,因此我認為劉邦劉備更合適?!?/p>

“要說禮賢下土,我認為項羽比劉邦要做得好得多。你看他范增多尊敬,不僅聽他意見,還尊范增為亞父。這不是典型的禮賢下土?”洪敏反駁道。

小歡立刻補充:“除了善待人才之外,我認為就個人能力而言,項羽明顯勝于劉邦,他幾次把劉邦打得落花流水,落荒而逃。你看巨鹿之戰,就是其能力的最好證明?!?/p>

“說項羽能力比劉邦強,我可不同意,項羽不是自刎于烏江,他怎么就比劉邦強了?而且劉邦跑得快呀,雖然有時候是逃跑,但不可否認他跑的速度快嘛!這不正是足球教練需要的特質嗎?”小偉也當仁不讓。

“最重要的教練還要能虛心地聽得進意見,采眾家之長,補自家之短。劉邦的優點就是能虛心地聽得進意見,別人愿意為他所用。而項羽就不行了,他只聽一個人的,其他人的話根本就不聽,他只是逞個人之勇,結果身邊的人都跑到劉邦那兒去了。球場就是戰場,它需要眾人的團結,而不是個人之勇。

劉邦這點就比項羽強多了?!憋酶哒{發言。

……

辯論會進行得如火如荼,學生提出了很多新奇的論據。兩位組長就同學們提出的理由進行了總結,并板書在黑板上。

正方:劉邦比項羽更適合做國家足球隊主教練

理由:人緣好,靈活,跑得快,虛心聽取意見。

反方:項羽比劉邦更適合做國家足球隊主教練

理由:禮賢下士,自身素質高,對工作投入。

辯論結束了,我的目的也達到了。我說:“同學們,大家看,我們黑板上正、反方所寫的觀點,其實就可以作為論點。它緊緊圍繞劉邦和項羽誰更適合做國家足球隊主教練這個問題闡述了自身的看法和立場,在議論文中這樣的句子就被稱為‘論點’?!?/p>

學生點頭,似乎有些明白了。“那么,什么是論據呢?”學生問。

我說:“論據不就在黑板上嗎?組長在黑板上總結的理由就是用來支持論點的東西呀,換句話說‘用來證明論點的事例或者道理就叫論據’。同學們剛剛激烈的辯論過程就叫作‘論證’,因為你們是在利用論據來證明中心論點?!苯涍^這樣一個環節,學生對議論文相關知識理解得更透徹了,在此基礎上,通過全班討論,關于論據的類型以及議論文語言的特點等知識的結論,也就水到渠成了。

“老師,那什么叫‘論題’呢?”

“‘論題’就是我們討論的話題,是一個總的討論題,它可以有不同的觀點、看法、主張等。如我們今天討論的‘如果劉邦和項羽去應聘中國國家足球隊的教練,誰最合適’就是‘論題’,它產生了不同的觀點,即‘劉邦’還是‘項羽’做中國國家足球隊的教練?!?/p>

“老師,那什么叫‘立論和駁論’呢?學生們紛紛”舉手。

篇10

1、沛公駐軍霸上,還沒有跟項羽見面。沛公的左司馬曹無傷派人對項羽說:“沛公打算在關中稱王,任命子嬰為國相,珍寶全部占有它。”項羽大怒道:“明天犒勞士兵,給我去打垮沛公的部隊!”在這時,項羽的軍隊有四十萬,駐扎在新豐鴻門;沛公的軍隊有十萬,駐扎在霸上。范增勸說項羽道:“沛公住在崤山以東時,貪圖財貨,喜歡漂亮的女人。如今入了關,財物什么都不拿,也不迷戀女色,這樣看來,他的野心不小。我叫人觀望他那里的氣運,都是龍虎的形狀,呈現五彩的顏色,這是天子的氣運呀!趕快攻打,不要失去機會?!?/p>

2、楚國的左尹項伯,是項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張良交好。張良這時正跟隨著劉邦。項伯就連夜騎馬跑到劉邦的軍營,私下會見張良,把事情詳細地告訴了他,想叫張良和他一起離開,說:“不要和(劉邦)他們一起死了?!睆埩颊f:“我是韓王派給沛公的人,現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義的,不能不告訴他?!?/p>

3、張良就進去,(把情況)詳細告訴劉邦。劉邦大吃一驚,說:“對這件事怎么辦?”張良說:“誰替大王作出這個計策的?”(劉邦)回答說:“淺陋無知的小人勸我說:‘把守住函谷關,不要讓諸侯進來,秦國所有的地盤都可以由你稱王了?!裕ㄎ遥┞犘帕怂脑挕!睆埩颊f:“估計大王的軍隊能夠抵擋住項王的軍隊嗎?”劉邦沉默(一會兒)說:“本來不如人家,將怎么辦呢?”張良說:“請(讓我)去告訴項伯,說沛公不敢背叛項王?!眲钫f:“你怎么和項伯有交情的?”張良說:“在秦朝的時候,項伯和我有交往,項伯殺了人,我救活了他;現在有了緊急的情況,所以幸虧他來告訴我。”劉邦說:“他你年齡,誰大誰小?”張良說:“他比我大?!眲钫f:“你替我(把他)請進來,我得用對待兄長的禮節待他?!睆埩汲鋈ィ堩棽?。項伯隨即進來見劉邦。劉邦就奉上一杯酒為項伯祝福,(并)約定為親家,說:“我進入關中,極小的財物都不敢沾染,登記官吏,人民,封閉了(收藏財物的)府庫,以等待將軍(的到來)。所以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關的原因,是為了防備其它盜賊的進出和意外的變故。日日夜夜盼望著將軍的到來,怎么敢反叛呢!希望你(對項王)詳細地說明,我是不敢忘恩負義的。”項伯答應了,跟劉邦說:“明天你不能不早些來親自向項王謝罪?!眲钫f:“好?!庇谑琼棽诌B夜離開,回到(項羽)軍營里,詳細地把劉邦的話報告項王。就趁機說:“劉邦不先攻破關中,您怎么敢進來呢?現在人家有大功(你)卻要打人家,這是不仁義的。不如就趁機友好地款待他?!表椡醮饝恕?/p>

4、劉邦第二天帶領一百多人馬來見項羽,到達鴻門,謝罪說:“我和將軍合力攻打秦國,將軍在黃河以北作戰。我在黃河以南作戰,然而自己沒有料想到能夠先入關攻破秦國,能夠在這里再看到將軍您?,F在有小人的流言,使將軍和我有了隔閡……”項羽說:“這是你左司馬曹無傷說的。不是這樣的話,我怎么會這樣呢?”項羽當天就留劉邦同他一起飲酒。項羽、項伯面向東坐;亞父面向南坐──亞父這個人,就是范增;劉邦面向北坐;張良面向西陪坐。范增多次使眼色給項羽,舉起(他)所佩帶的玉玦向項羽示意多次,項羽默默地沒有反應。范增站起來,出去召來項莊,對項莊說:“君王為人不狠心。你進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請求舞劍助興,順便把劉邦擊倒在座位上,殺掉他。不然的話,你們都將被他所俘虜!”項莊就進去祝酒。祝酒完了,說:“君王和沛公飲酒,軍營里沒有什么可以娛樂,請讓我用舞劍助興吧?!表椨鹫f:“好。”項莊就拔出劍舞起來。項伯也拔出劍舞起來,常常用自己的身體,掩護劉邦,項莊得不到(機會)刺殺(劉邦)。

5、于是張良到軍營門口找樊噲。樊噲問:“今天的事情怎么樣?”張良說:“很危急!現在項莊拔劍起舞,他的意圖常在沛公身上??!”樊噲說:“這太危急了,請讓我進去,跟他同生死?!庇谑欠畤埬弥鴦Γ种芘?,沖入軍門。持戟交叉守衛軍門的衛士想阻止他進去,樊噲側著盾牌撞去,衛士跌倒在地上,樊噲就進去了,掀開帷帳朝西站著,瞪著眼睛看著項王,頭發直豎起來,眼角都裂開了。項王握著劍挺起身問:“客人是干什么的?”張良說:“是沛公的參乘樊噲?!表椡跽f:“壯士!賞他一杯酒。”左右就遞給他一大杯酒,樊噲拜謝后,起身,站著把酒喝了。項王又說:“賞他一條豬的前腿?!庇谑墙o了他一個生的豬前腿。樊噲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豬的前腿放在盾上,拔出劍來切著吃。項王說:“壯士!還能喝酒嗎?”樊噲說:“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辭的?秦王有虎狼一樣的心腸,殺人惟恐不能殺盡,懲罰人惟恐不能用盡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懷王曾和諸將約定:‘先打敗秦軍進入咸陽的人封作王。’現在沛公先打敗秦軍進了咸陽,一點兒東西都不敢動用,封閉了宮室,軍隊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來。特意派遣將領把守函谷關的原因,是為了防備其他盜賊的進入和意外的變故。這樣勞苦功高,沒有得到封侯的賞賜,反而聽信小人的讒言,想殺有功的人,這只是滅亡了的秦朝的繼續罷了。我以為大王不應該采取這種做法。”項王沒有話回答,說:“坐。”樊噲挨著張良坐下。坐了一會兒,劉邦起身上廁所,趁機把樊噲叫了出來。

6、劉邦出去后,項王派都尉陳平去叫劉邦。劉邦說:“現在出來,還沒有告辭,這該怎么辦?”樊噲說:“做大事不必顧及小節,講大禮不必計較小的謙讓?,F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們則好比是魚和肉,告辭干什么呢?”于是就決定離去。劉邦就讓張良留下來道歉。張良問:“大王來時帶了什么東西?”劉邦說:“我帶了一對玉璧,想獻給項王;一雙玉斗,想送給亞父。正碰上他們發怒,不敢奉獻。你替我把它們獻上吧。”張良說:“好。”這時候,項王的軍隊駐在鴻門,劉邦的軍隊駐在霸上,相距四十里。劉邦就留下車輛和隨從人馬,獨自騎馬脫身,和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四人拿著劍和盾牌徒步逃跑,從酈山腳下,取道芷陽,抄小路走。劉邦對張良說:“從這條路到我們軍營,不過二十里罷了,估計我回到軍營里,你才進去?!?/p>

7、劉邦離去后,從小路回到軍營里。張良進去道歉,說:“劉邦禁受不起酒力,不能當面告辭。讓我奉上白璧一雙,拜兩拜敬獻給大王;玉斗一雙,拜兩拜獻給大將軍。”項王說:“沛公在哪里?”張良說:“聽說大王有意要責備他,脫身獨自離開,已經回到軍營了?!表椡蹙徒邮芰擞耔担阉旁谧簧?。亞父接過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劍來敲碎了它,說:“說:“唉!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謀大業!奪走項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我們這些人就要被他俘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