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課件范文

時間:2023-03-28 09:59: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泊船瓜洲課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泊船瓜洲課件

篇1

關鍵詞:古詩教學;自主;合作;探究

古詩詞體裁短小而魅力無窮,是我國文化歷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教師應有效地進行古詩詞的教學,讓學生從小在精神和情感上受到古詩詞的熏陶,接受中華傳統文化的滋養。筆者結合自己對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五課《古詩詞三首》中的《泊船瓜洲》的教學,淺談在古詩詞教學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進行反思和研究。

一、激趣導入,自主了解詩人

前蘇聯教育家烏申斯基提出:“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惫旁娫~離學生的生活太遠了,很多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古詩詞時,只是為了完成作業而學習,根本沒有興趣可言。因此,教師應創設情境,營造學習氛圍,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學《泊船瓜洲》時,可以采用“以圖說詩句”的方式導入新課。首先用多媒體課件出示以前學過的古詩的圖片,讓學生用一句詩來表達,如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楊萬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賀知章的“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因為都是學生已學過的古詩,所以他們都能夠準確地表達。精美的圖片,優美的配樂,讓學生融入濃郁的教學氛圍中,然后出示本詩的圖片,讓學生說一說從圖片中看見了什么。當然,最好讓學生把圖片上的內容說完整,教師要適時地給予表揚和鼓勵。再引入本課:同學們想不想知道這幅圖可以用哪句詩表達?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以這樣循序漸進、自然而然的步驟導入新課,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

英國小說家本杰明?迪斯累利說過,“詩人是描繪心靈的畫家”。想要了解詩人是如何描繪自己的心靈的,就必須了解詩人。在結束導入后,教師可以先問學生:“同學們,對于我們的詩人王安石,你有哪些了解呢?與大家一起分享吧!”接著,讓學生說說自己對王安石的了解,讓學生走進詩人,了解詩人是在怎樣的情境下寫出這首詩的。這樣就把課堂的自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的主人,而教師只能充當引導者的角色。

二、吟誦詩文,合作賞析詩意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因此在古詩教學中,讓學生反復吟誦是非常重要的。

1.反復詠吟,體會節奏、韻律

詩歌相較于其他體裁而言的一大特點是富于節奏美、韻律美、意境美,誦讀起來朗朗上口。要想讓學生朗誦好一首詩,就必須讓他們掌握朗誦的技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播放配樂的詩朗誦,讓學生根據錄音劃分本詩的節奏。

比如,《泊船瓜洲》這首詩中的節奏是“二二三”。明確節奏后,再讓學生在小組中吟誦,讀出古詩的韻味。接著,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有感情的誦讀,體會感情、讀出感情,讀出自己的理解和特色,讀出古詩的抑揚頓挫。最后,結合多媒體課件,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配著音樂和圖片再進行情境誦讀,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同身受,讀出古詩的意境和韻味。

2.合作探究,感受詩意、情感

在教學中,教師應積極采用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方式,讓學生主動地學習古詩,體會詩人的情感,并結合多媒體進行引導,讓學生深入感悟詩情,感受人的內心世界。

比如在教學“春風又綠江南岸”這一千古名句時,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結合《千錘百煉為一“綠”》這篇文章,讓學生了解“綠”字的來源,既可以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又能增長知識。以此讓學生了解“綠”字作為本首詩的“詩眼”的重要性。又如在教學 “明月何時照我還”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還”字體會詩人無限的思鄉情緒和急切 盼望回家的感情。教學中雖有教師引導,但還是得由學生小組合作探究解決這些問題,達到教與學的“互動”與“生成”。

三、展開想象,探究意象意境

篇2

一、音樂渲染,激發美的心境

弱智兒童生性好動散慢而且情緒難以穩定,一段好的音樂不但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穩定他們的情緒,還能使他們對學習內容產生極大的興趣,在學習過程中始終保持樂學好學的良好心境。

1.運用背景音樂,營造美的氛圍

不少古詩本身就是廣為流傳的樂曲民謠,與音樂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在教學中把詩人細膩豐富的情感與悅耳動聽的音律組合起來,將詩中的“情”化為可作用于聽覺的“音”,不僅能渲染詩情,在課堂上營造美的氛圍,也有利于學生感受古代語言文字的精妙。

比如袁枚的《聽見》,描繪了夏日午后作者所見到的一種富有童趣的情景,在教學中我選用了與詩意相協調的鋼琴曲《牧童短笛》。那優美動聽的曲調、歡快和諧的節奏喚起了學生豐富的想象,一個騎在牛背上悠閑地吹著笛子在樹林間穿梭漫游的天真無邪、調皮可愛的牧童形象躍然于孩子眼前,使孩子們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又如教學《泊船瓜洲》時,選放一段江南絲竹《春江花月夜》,讓學生微微閉眼,凝神傾聽,領略青山秀水的誘人景色,融入到詩歌所描繪的美妙境界之中。

2.利用配樂朗誦,感受美的韻律

古詩短小精悍、對仗工整、平仄押韻、瑯瑯上口,適合朗讀吟誦。在教學中,可以采用形象直觀的畫面、符合詩境的音樂配以韻律悅耳的錄音朗讀,為學生提供生動形象的語言,讓他們身臨作者之境、身受作者之情,加深對古詩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并積累消化成隨時可提取的有用材料。

比如在指導朗讀《江雪》時,在學生基本了解詩意、體會詩境的基礎上,播放配樂朗讀的錄音去感染學生,讓他們閉上眼睛,用心傾聽,當他們的腦海中浮現出“寒江獨釣”的畫面時,開始讓學生側重聽錄音在朗讀語氣、語調、節奏等方面的處理。通過配樂朗讀錄音的示范,學生逐漸明白了什么地方讀重,什么地方讀輕,什么地方停頓,什么地方又一氣呵成。在多次嘗試并基本掌握了讀的技巧基礎上,再讓他們跟著錄音一起吟唱,孩子們很快就讀出了詩的韻味,讀出了詩的抑揚頓挫,同時也受到了美的熏陶。這樣,不知不覺中提高了學生的朗讀能力,而且使他們通過朗讀,展開想象,揣摩了詩人滲透在字里行間的真情實感。

二、畫面展示,表達美的感受

詩歌的語言不僅精練,而且具有鮮明的形象性。它特有的語言形式為學生創造性地表達對美的感受提供了很大空間,加上弱智學生的情感具有情景性、激動性、易受感染性的特點,適時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就能讓學生以直觀為線索,啟發想象,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對美的感受,并在親身體驗中獲得美感。

例如駱賓王的《詠鵝》,描寫了鵝的色彩、形象與動作等等,由于弱智兒童想像力不足,加上平時缺乏知識積累,如此豐富的信息僅憑教師口頭講解是難以接受的。因此我根據詩意準備了活動的幻燈投影:亭臺樓閣楊柳依依,一個孩子正在不斷地向湖里那群“嘎嘎”歡叫的大白鵝拋撒谷粒。圖中鵝的身子與掌部均可活動。教學時詩畫對照,相映成趣,為學生的想象提供了豐富、鮮明的表象依據,使他們輕松地踏入詩歌意境。在此基礎上,再讓他們結合畫面說說鵝的形象,他們就顯得興致勃勃并且滔滔不絕了。

又如袁枚的《所見》,在教學時我播放相關課件:活潑可愛的牧童騎在牛背上唱著歌兒,忽然從林中傳來知了的叫聲,兒童馬上閉緊嘴巴從牛背上跳下來。這時,我問學生:你想不想到那個樹林中去呢?你想去干什么呢?學生紛紛舉手,有的說“我想跟牧童一樣騎在牛背上唱歌”,有的說“我想去捉知了”,也有的說“我想到樹林子里乘涼”。于是我又問:如果你就是那個牧童,你會唱些什么歌,還會做什么事呢?于是,孩子們又列出了很多表示高興的樂曲,還有人說“我不去捉知了,我要跟知了做朋友”。這樣,利用課件和教師的引導,豐富學生的想象,提高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并從中積極地發現美,深深地體驗美,真切地表達美,營造出一幅幅生動的景象。

三、品詞析句,感悟美的境界

古詩語言精練,一字一詞都是經過作者千錘百煉所致,具有妙不可言的效果,因此對重點字詞的理解是學習古詩的要點也是難點。傳統的古詩教學大多采用“串講法”,教師逐字逐句地講解,學生按照講解記錄以應付考試。這樣弱智學生的興趣被扼殺,思維被束縛,他們的智力非但得不到發展,感情也為之窒息,更談不上對美的理解與感悟了。這個時候,多媒體技術就能克服時空限制,通過形、聲等形式,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直觀、形象、具體的視聽文字,這樣就有利于學生抓住詩中具有深刻意義的詞語,反復理解、推敲、體會語言文字的妙處。

篇3

關鍵詞:古詩教學 多媒體 合理運用 提高效果

古詩是中華文化之瑰寶?,F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中,古代詩歌占有一定的比重,或寫景或敘事,或豪放或婉約。由于古詩的形式體例、遣詞造句等與現在的語言習慣差別很大,因此古詩本身所蘊涵的獨特意境和優美韻味很難被學生感悟。這些詩歌語言精煉,意境優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小學生知識面狹窄,生活閱歷淺,表像儲備貧乏,對詩歌中所描繪的社會時代、人物思想、風土人情感到疏遠,因而古詩教學一直是小語教學中的一大難題。多媒體課件以豐富的表現形式,彌補了傳統古詩教學的枯燥與乏味,使學生跨越千年時空,進入詩文意境,觸摸詩文脈搏,傾聽詩人情思,感悟語言凝練,體會古詩神韻。古詩教學中采用現代多媒體手段來輔助教學,并合埋地運用,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展學生想象能力,促進學生對古詩的學習理解,還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操。

一、創設詩境,感知整體美

古代詩歌遣詞造句高度精辟,具有濃郁的詩意。因此在教學中應巧妙運用多媒體化靜為動,變無聲為有聲,通過絢麗的畫面,鮮艷的色彩,悅耳的音樂為學生創設優美的詩境。這樣有助于學生較為迅速、深刻地整體感知詩文,體會作者蘊含在詩中的思想感情。

1.畫面展示意境法。教師將抽象、凝煉的語言與具體的形象實物聯系起來,將古詩中的“形象”化為可作用于視覺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畫面,那么教學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學《鵝》這首詩包含了豐富的信息,有鵝的色彩、形象、動作等等。由于課堂條件有限,如此豐富的信息僅憑口頭講解是不易表達完整透徹的,故此根據詩意我制作了多媒體課件。畫面上:亭臺樓激,楊柳依依,岸邊一位老翁嘻嘻地持著胡須,一個兒童正在不斷地向湖里那群“嘎嘎”歡叫的大白鵝拋散谷粒。圖中白鵝的頸部、紅掌部均可活動。教學時詩畫對照,相映成趣,為學生想像活動提供了豐富、鮮明的表像信息,學生很輕松地踏入了詩的意境之中。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結合畫面說說、生動活潑、天真可愛的白鵝形像,學生就不難表達了:那長著一身潔白的羽毛,有看兩只紅紅的腳掌的鵝,在清澈淺綠的湖水中悠閑自在地拔掌前行,歡快的引頸高歌。此時水波蕩漾,荷葉輕搖,荷花飄香…… 這意境是多美啊!

2.音樂感受意境法。在教學中把復雜多變的情感與悅耳動聽的音律溝通起來,盡可能地將古詩中的“情”化為可作用聽覺的青律,有利于學生披文入境感受語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學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廠陵》,這是首送別詩,詩人與故的離情別緒,完全寓于天水一色的景色之中。

如教學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可讓學生欣常歌曲《九月九的酒》,利用飽含思念之情的樂曲將學生不知不覺帶入“每逢佳節倍思親”的藝術氛圍。又如教學《泊船瓜洲》時,可放一段江南絲竹《春江花月夜》,讓學生微微閉眼,凝神細聽,遇想江南的明山秀水,這樣學生很輕松地就進入了詩歌所描繪的境界中。實踐證明,一運用音樂法來感受詩中意境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品詞析句,體味語言美

古詩用詞非常精煉,一字一詞都經過作者的千錘百煉所至,因此抓住重點字詞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詩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傳統的古詩教學采取的大都是“串講法”。教師滔滔不絕地講解,使學生的思想感情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學習成為負擔。而現代多媒體輔助教學能克服時空限制,通過形、聲、光、色等形式,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直觀、形象、具體的視聽文字,這樣有利于學生抓住詩中的詩眼或者含有深刻的意義的詞語,反復推敲、理解、體會語言文字的妙處。

如古詩《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絕妙,但僅憑教師口頭講解,學生始終難以理解、體會。而課件地恰當運用就解決了這一難題。教學時,教師先提問:“生”字是什么意思?詩人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緊接著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觀看課件,畫面上:草木蔥籠,蒼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巒疊民而香爐峰此時正被煙霧籠罩,在陽光的照耀下,一團團紫煙不斷從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勝收,課件展示將古詩中抽象的文字轉化為具體的動態畫面,給學生以美享受。學生學習興趣極為濃厚,他們積極觀察、思索,很快從香爐峰的云霧源源不斷地升騰的動態畫面中領悟到“生”字的妙處:“升”字僅僅只能看到煙霧升起,不一會就散去;而“生”字還含有“產生”的意思,這說明香爐峰始終處于云霧級繞之中。通過此環節的教學,學生不僅理解了語言文字的表層意思,而且使他們體會到語言文字的深層含義及感彩。

又如在教學古詩《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時,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領悟“綠”字的精妙,可通過課件展示江南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紅柳綠,草長鶯飛的江南春色畫面將學生帶入特定的語言環境中,細細地品味了詩中的語言美,很快領悟到了“綠”字的神韻?!熬G”字既涵概了“滿”、“入”、“過”的意思,又突出了東風催春勢不可擋的盎然生機。實踐證明,在古詩教學中多媒體輔助教學發揮了它獨特的優勢,學生接受信息的過程由眼一耳一腦一口多種感官協同進行思維加工,加深了對詞語的理解。

三、指導朗讀,體會情感美

古代詩歌具有對仗工整,平仄押韻,瑯瑯上口的特點,最適合吟唱。教學中若采用形象直觀的現代多媒體輔助教學,旋律優美的音樂,韻律悅耳的錄音朗讀就能夠為學生提供生動形象的語言,有助于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作者的感情,加深對古詩的語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如在指導朗讀《望廬山瀑布》時,我先請問同學觀看課件,讓學生形象感知瀑布壯麗景象,從瀑布跌入山谷發出的巨響中,感受到瀑布那“飛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氣勢。緊接著教師再隨著播放的悅耳韻律范讀古詩,通過范讀去感染學生,為學生在朗讀的語氣、語調、節奏等方面做示范。通過配樂朗讀示范,使學生很快明白第一句中的“生”字應讀重,讀慢,以突出香爐峰的煙霧不斷地、慢慢地向上升騰的情景。第三句中“飛流直下”形容瀑布筆直而下,氣勢磅礴,因此讀此句吐字要強勁、響亮,而“三千尺”是作者夸張的寫法,讀的時候音可以適當拖長,以增強氣勢。第四句中“疑”是詩人大膽而新奇的想象,應該重讀,以突出詩人對大自然的贊嘆。在學生基本掌握讀的技巧的基礎上,接著再讓他們跟錄音試著讀,孩子們很快就讀了詩的韻味,讀出了詩的抑揚頓挫,同時也受到了美熏陶。實踐證明,聲像手段的合理運用不僅使學生提高了朗讀能力,而且有利于學生通過朗讀,展開想象,揣摩詩人滲透在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

四、啟發想象,訓練表達美

詩歌的語言不僅精煉,而且具有鮮明的形象性。它特有的語言形式為學生創造性地表達美感受提供了天地。在教學中我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讓學生以直觀為線索,啟發想象,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美。

如教古詩《望廬山瀑布》,教學第一句時,我播放配有優美音樂的課件。學生邊聽、邊看、邊想。教師問:“如果你也來到這般景象中會有怎樣的感受?”學生們紛紛舉手,有的說:“香爐峰上團團霧氣,在陽光中,變成了紫色的云霞,啊,多美的景象,我仿佛漫步在煙霧燎繞的仙境之中?!庇秩缭谧寣W生領會三、四兩行詩境時,不要聲音,讓學生邊看壯闊的瀑布,邊展開豐富的想象,我提問:“你覺得眼前的瀑布像什么?”有的說:“這長長的瀑布像天上仙女手中揮舞的銀紗,美極了。”有的說:“瀑布從高高的山上奔騰而下,仿佛一條白色巨龍從天而降,”……這樣運用現代多媒體手段,在教學中展示美的對象,學生從中體驗美,并積極地發現美。表達美,營造出一幅幅的景象。

實踐證明,在古詩教學中,利用電教媒體輔助教學,能有效地化抽象為具體,變枯燥為有趣,轉靜態為動態,為學生思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氛圍,使學生的潛能得到更好的開發,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這樣有利于將學生帶入詩中所描繪的藝術境界去感受美,領悟美,表達美,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古詩教學效果?,F代科技與傳統文化的精彩對接,構建出了一條無形的時空隧道,穿過它,學生們會以敏銳的目光,捕捉到古詩詞閃爍千年的異彩,在古詩詞的天地里心馳神游。

參考文獻

篇4

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

在語文課堂上巧妙地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既能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又能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進行《元日》課堂教學時,教師首先可以通過動漫來展現張燈結彩的熱鬧場景――人們喜氣洋洋,穿新衣,貼對聯,并配以鞭炮聲、鑼鼓聲、歡笑聲來導入課題。然后,再引導學生啟發提問:“這是描寫什么時候的場景?”通過學生的回答,教師進行板書課題《元日》,根據古詩文內容通過富有動感的畫面、逼真的聲響,把學生一下子引入熱鬧的過年場景之中。此時,學生的狀態仍然取決于教學的直觀性和形象性,思路很容易因刺激被激活。而多媒體教學是集聲樂圖文于一體,根據教學內容創設特定的意境――色彩豐富動態畫面中,悅耳可感的聲音,有利于學生身臨其境、觸手可及,激發了學生求知的欲望,提高了興趣,喚起強烈的探索精神,學習便成了“我要學”的主動求索的過程。經過多媒體展現聲畫并茂、視聽同步的學習情境,整個課堂氣氛動起來,充分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趣味性,同時集中了學生課堂上注意力,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心態。

培養學生釋疑解難的能力

學生的認識是遵循“具體――抽象――具體”的發展規律,而多媒體操作快速提供信息的形象化、豐富化,讓學生感知。形象生動的圖像是對知識的直接表達,有利于學生接受。在語文教學中,也有一些知識性很強的課文。這些課文需要引導學生理解知識點后才能突破重點。

例如:在教學《詹天佑》一文中,筆者講到了詹天佑因地形變化設計出“人”字形鐵路,要求學生對本課的重點及難點進行理解。這就要求學生理解“人”字形鐵路設計的目的,理解“人”字形鐵路的優勢。在進行課堂設計時,筆者通過教材所提供的靜止畫面對學生進行講解,學生聽起來會很吃力,理解有難度。根據課文內容,筆者運用多媒體設計了火車(有兩個車頭)及“人”字形鐵路。上課時,先利用電教媒體進行播放,問學生:這火車和平時見到的有什么不同?鐵路有什么不同?設計者為什么要這么做?筆者帶著這些疑問,講解教學內容,通過動漫,非常形象、直觀地向學生演示了火車上坡改變方向時,當車頭變為車尾(互為轉換――備用)時,起到一個推的作用。這種通過動漫展示的動態的教學方式,很受學生歡迎,它開啟了學生的思維導向,同時又把模糊的概念變成深深地理解教學內容。

豐富學生的情感升華

通過多媒體設置教學環境,觸“境”生情,借助圖像立意、音樂渲染等手段促使學生進入教材所描寫的特有情境中,便能使學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與作者的情感交匯在一起。入境生情,學生對事物的認知感受和理解越深刻,對教學內容的投入的精力就越多,充分思考,分析透徹。

例如:在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時,筆者先讓學生看課件,讓學生感受作者筆下按四季順序描寫的小興安嶺美麗、迷人的景色,體會作者對小興安嶺的喜愛贊美盛情。看到學生臉上洋溢著喜悅,筆者就引導學生說小興安嶺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有的同學說:“漂亮的小興安嶺,我很喜歡它。”有的說:“我喜歡小興安嶺的春,生機盎然。”有同學說:“我喜歡小興安嶺的秋,那里有五彩斑斕的落葉?!贝藭r,學生的思維被打開了,筆者又問:“既然你們這么喜愛小興安嶺的美麗景色,你們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嗎?可以加上自己的想象?!苯涍^這樣處理,學生的思維既輕松又活躍,這不但開發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還培養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使學生易懂難忘,達到“樂中學知”的目的。然后,再要求學生根據本文寫作順序及特點,來描寫家鄉的湖泊河流、名勝古跡等,要求抓住景點的特色,按先后順序重點描述四季景象,表達自己的真摯感情。

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借助事物表象進行再創造新事物的心理過程,多媒體可以為學生提供生動直觀的表象,給他們打開想象的大門,激發學生去思考、去創造的激情。

篇5

一、結合時代背景,了解詩人生平

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過程中,教師先要為學生介紹詩人的生平和時代背景,讓學生初步了解詩人的人生經歷和思想感情,掌握詩人當時的社會情況以及個人遭遇。這樣學生可以清楚詩人的性格特點和寫作特色,并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詩歌的內在意蘊,便于后面的鑒賞學習。例如:教師在講解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時,學生通??梢愿形虻皆娙诉h眺江南、思念家鄉的思想感情。如果學生不知道詩人的生平和時代背景,就無法深層次地理解古詩含義。教師要為學生介紹:王安石是我國宋代著名的思想家,在“權罷新法”的過程中被迫辭官,后來皇上再次重用王安石時,他將要離開山美、水美、景美的江南,心中難免會想起自己以前所推行的變法運動。王安石一直堅信變法可以成功,但是朝廷內部斗爭過于尖銳,所以會產生前途渺茫之感,繼而開始思念家鄉。學生只有了解這些歷史背景,這首古詩理解起來也才更簡單,并達到鑒賞古詩的目的。

二、合理創設情境,增強直觀感受

教師以書面文稿、掛圖、電腦課件等方式,為學生提供相關資料,讓學生自己進行閱讀和欣賞,形成初步認知,這樣有利于將古詩讀順,讀出其中的輕重緩急。資料內容主要包括詩人生平和時代背景、古詩里面蘊含的畫面、疑難字詞句的注解等。例如:《絕句》中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教師要通過形象生動的色彩,將詩句所要表達的畫面呈現出來,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詠鵝》中的:“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苯處熞寣W生觀察白鵝鳴叫神態、白鵝游水嬉戲的情景,這樣很容易理解到詩中的含義。古詩里面的白毛、紅掌、綠水等詞語,將白鵝的形象鮮明地表現了出來,鵝白毛紅掌,浮在清水綠波之上,上下互相映襯,形成一幅美麗的“白鵝嬉水圖”。教師通過為學生營造這樣的情景,學生可以感受到詩人兒時觀察事物的能力,有助于鑒賞古詩。

三、引導學生思考,領會詩歌意境

在鑒賞古詩的過程中,重點是要理解古詩的意境。對此教師要采用一定方法,突破古詩意境這一重點和難點,幫助學生理解古詩的神韻,掌握其意境。一般來說,詩人通過發揮自己的豐富想象力,并運用各種修辭手法,創造性為古詩賦予更多內容和思想情感。所以,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深入挖掘古詩的意境。因為古詩有著跳躍性的特點,其語言跨越了時空,因此只有學生積極動腦思考,才可以領會詩歌的意境。例如:在賈島的《尋隱者不遇》教學過程中,里面的“問童子”,問的是什么?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言師采藥去”進行思考,這樣可以知道問的是“你的師傅去哪里了?”此外,教師還要讓學生思考古詩中對各種修辭手法的運用,《望廬山瀑布》中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似是銀河落九天?!痹娙死畎淄ㄟ^比喻的修辭手法,描繪了瀑布高空飛落的壯觀場景,進而借景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這些都需要學生通過思考來領會。

四、合理展開想象,加強說話練習

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立足于教材內容,精心組織設計課堂教學,加強對學生的說話練習,讓學生的想象力和觀察力得到培養。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合理展開想象,將學生表達欲望激發出來,培養學生的即興發揮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例如:在完成《梅花》的講解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閉上眼睛,認真傾聽教師讀詩,用心去體會和感受,想象古詩所描繪的畫面。伴著優美的古箏樂器,教師聲情并茂地為學生朗讀古詩,之后提問:“你們看到了什么樣的畫面?請用自己的話說出來?!边@樣學生都積極發言,說出自己想象的內容,既理解了詩意,也加強了口語訓練;在完成《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學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想象:“詩人為表達出對朋友的不舍之情,寫下了這首送別的佳句,你們如果也在場,會怎么說?”學生通過自己的想象,可以盡情地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

五、結語

篇6

一、語言要有親和力、感染力

我們的教學中心是學生,就必須讀懂學生。讀懂學生得從“心”開始,了解學生的學習需要,做好與學生的溝通,建立平等的友好的互相信任的師生關系,這點我認為非常重要。相信很多教師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同一個內容,教案基本相同,但是每一節課的教學效果都有不同,我感覺這很大程度上是沒有讀懂學生。我記憶深刻的是在沙崗小學送教,因為我用的是課件,不用寫小黑板,我可以提前10多分鐘與學生交流,通過交流我們從認識到信任甚至更深的情感交流。其中有一個女學生讓我記憶特別深,當最后我介紹我的名字時有一個小女孩站了起來:“老師我也姓孫,我能叫你一聲姐姐嗎?”我說當然可以,結果她真的喊了,引來全班同學羨慕的目光。那一節課每個問題她都舉手搶著發言。其他同學受到她的影響也都舉起了小手。

二、創新教學,激發學習興趣

語文課堂教學的目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創造性地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盡可能捕捉一切教育契機,提供培養學生創造性學習的時空。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的,同時也是最好的最有效的動力,教師把握學生的興趣脈搏,精心設計新穎教學方案,營造平等、和諧的創新教學氛圍,造成學生主動學習的心理動力,讓他們的認知情感在學習過程中處于積極狀態,并且在教師的創新教學引領下,積極指向創新教學旨在達成的目標。

1.寓教于樂,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

課堂是教學的主要場所,學生在輕松中緊張思考學習,在活潑中自覺發展能力,寓教于樂,使學生在春風化雨中得到情感的愉悅和知識的滿足。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并非一件易事,因為我們面對的是一群活生生的個性鮮明的學生,這就要求教師具有駕馭課堂的能力,具有使課堂氣氛繼續保持和諧的藝術。例如,學習“坐”字時,編成“兩個人在土上”,學習“全”字時,編成“大王頭上有個人”,讓學生通過猜謎語記住生字。讓學生做動作學習生字,如學習“看”字時,讓學生表演孫悟空手搭涼棚的動作記“看”字。同學們在愉快的學習氛圍中記住了生字。

2.新穎的教學設計,達成最佳的教學效果

“教學藝術是育人藝術”,課堂教學的藝術性表現為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合理運用教學手段、方法,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例如《月光曲》這篇課文,貝多芬即興創作《月光曲》的意境和表現他內心的思想感情的聯系是理解這篇課文的難點,如果制作這樣的CAI課件:清幽的月光灑進茅屋,貝多芬看著這對相依為命、相互體貼的窮兄妹倆,心里久久不能平靜,于是他按下琴鍵,訴說自己內心的情感。在大海水天相接處,月亮升起來了,海面上灑滿了銀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雪亮的浪花一個接一個超著岸邊涌來……CAI課件逼真的畫面再配以這種意境的音樂,很快使學生也進入這種情境。在耳聞目睹和心靈感應中學生終于悟到貝多芬此時內心的情感,從而使學生準確地把握了課文的中心。

三、提出問題具有思考性,難易適度

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認為,學生的發展水平可分為以下兩種:第一種是學生已經達到的發展水平,即學生的“現有發展區”;第二種是正在形成而尚未形成的發展水平,即“最近發展區”。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接受水平和理解能力等情況,向學生提出的問題,其難易程度應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即既要有一定的難度,又要是學生經過努力可以解決的。過難,挫傷學習積極性;過易,有礙于學生思維能力的鍛煉,易導致學生養成淺嘗輒止的不良習慣。簡而言之,挑戰性的問題應是具有思考性的,在學生經過思考后能夠得出結論的難易適度的問題,這是教學提問的價值所在,是教學提問藝術最主要的功能。在教學《推敲》這一課時,有個孩子提出王安石在作詩《泊船瓜洲》時,和孟郊一樣多次推敲,最后定稿時才確定用“綠”字,為什么?聽到這樣的問題,我很高興,我知道孩子們在思考,如果處理好這個問題不僅可以讓孩子們感受到詩人嚴謹的創作態度,還能讓他們領悟到祖國文字的巨大魅力。于是我順勢拋出問題:試著想象一下,作者作詩時可能還用過哪些字?為什么最后用“綠”字?這一問題包含兩問,重在后一問。前一問比較容易,處在學生的“現有發展區”,孩子們可以輕松做答。然而,第二問就具有一定難度,處在他們的“最近發展區”。此時第一問便自然而然地變成了后一問的墊腳石,提升了學生思維運轉的高度。孩子們站在已有的知識水平和第一問結論的基石上大膽想象,得出后一問的答案。這一問題的設計就具有思考性,難易適度,讓學生有所思,但又不畏于思;有所得,但又得來不易。

四、培養自學態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自學態度是語文自學能力結構中的動力,學生只有具有自學的積極態度,才能給自學以強大的內驅力,促進自學順利而有效地進行。學生認識理解了語文自學的意義、價值,從而萌發自學語文的自信感、愉,通過積極自學獲得語文興趣,提高了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

篇7

一、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創設生動直觀的教學情境,誘發學生的學習情感

對于小學階段學生而言,由于他們年齡小、自控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而豐富的視覺刺激能夠使他們具有持久的注意力并保持較高的興奮度。交互式電子白板,具有幕布、聚光燈、拖曳、標注等功能,有效運用這些功能,可以引起學生的視覺期望,進而使學生集中注意力,誘發學生的學習情感。所以,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在進行某些內容的講解和傳授時,可以運用交互式電子白板,來創設生動直觀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的聽覺、視覺等感官受到刺激,以此撥動學生的心弦,誘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以興致勃勃的心情,去學習語文知識。

比如,在學習四年級上冊《鳥的天堂》這篇課文時,我們單獨依靠口頭語言的講述,既不能讓學生真正感受鳥的天堂的壯觀景象,也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我就在電子白板上找到提前存儲好的微視頻,讓學生觀看了生動直觀的壯觀場景,如鳥兒翻飛、鳥聲悠揚,令人目不暇接,讓眾鳥紛飛、百鳥爭鳴的生動場景出現在學生面前。如此,學生就進入了一個有聲有色的動感世界,有了身臨其境之感。同時,微視頻給學生播放大榕樹的樹冠和大榕樹茂盛的枝葉的情景,讓學生對其有直觀的感受和理解。這樣,生動直觀教學情境的營造,使得學生的視覺和聽覺獲得了滿足,誘發了學生的學習情感,從而興致勃勃地對接下來的內容進行學習。

二、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促進教學模式的改變,確立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傳統的教學工具粉筆+黑板以及一般的多媒體課件等,都是教師以權威者的角色一人進行操作,教師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是被動者、接受者,沒有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權利。而交互式電子白板具有強大的交互功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放教師和學生,促進教學模式的改變,如讓學生走上講臺,拿起電子筆在白板上直接勾畫,談談自己的學習感悟等,如此能有效加強師生間的交流互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進而充分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性,確立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比如在學習五年級下冊《草原》這篇課文時,在講解課文的過程中,我設計了這樣的一個環節:讓學生到講臺上利用電子白板的拖曳功能來自由選擇自己認為優美的詞句,并且拖拉出與這些優美語句相對應的圖片,隨后,利用電子白板的勾畫和批注功能,讓學生拿起電子筆在白板上對這些語句進行勾畫、批注,談談自己喜歡的理由和一些感悟。這樣,學生就與白板有了直接的接觸,白板不再僅屬于教師,也屬于學生,促使原本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得到了改變,讓學生也參與學習過程,確立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而且學生的親自、主動參與,能對本課內容有更為深刻的理解和認識。

三、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進行古代詩歌的教學,促進學生對古詩的理解

古代詩歌,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占據著一定比例。但是,古詩與現代漢語的表述方式存在一定的差異,加上小學生生活閱歷缺乏,知識面狹窄,對詩歌中所描述的人物、場景等不能有準確、深入的理解,所以古代詩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是一個教學難題。交互式電子白板,具有強大的形象性和生動性功能,能引導學生通過聲、光、影來感受古詩中所描述的美好場景,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能促進學生對古詩的理解,進而促使古詩的教學效率得到提高。

比如,在學習五年級上冊《泊船瓜洲》這首古詩時,理解“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的妙處時,如果只憑我們口頭語言的講解讓學生去理解和感受,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恐怕難以掌握,這時,我利用電子白板給學生展示江南春日的優美景色,于是一幅幅草長鶯飛、花紅柳綠的江南春色圖便真實地出現在學生面前,將學生帶入了特定的語言環境中。隨后,我用手指在白板上輕輕一點,將提前存儲在電子白板中介紹“綠”字妙處的資料呈現在學生面前,如“綠”在此是動詞,是吹綠的意思,用得絕妙。傳說王安石為這個字改動了好多次,最后在“到”“吹”“過”等詞中選中了“綠”字,“綠”字既敘述出了春風已來到江南,也描繪出了綠草如茵的江南之春,體現了“動態美”和“色彩美”。這樣,在古詩教學中我通過充分發揮電子白板的獨特教學優勢,使學生口、手、腦、耳等多種感官共同加工,能加強學生對一些較難詞句的理解,使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并且使學生的審美情操得到有效培養和提升。

篇8

【關鍵詞】古詩;多媒體;意境

古詩作為中華五千年燦爛文化中的瑰寶,在語文教材中也是占有重要地位的,雖然古詩地位如此重要,但是我國古詩在小學生的教學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難,而利用多媒體進行古詩的教學,不僅能很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讓學生有種身臨其境的感受,能夠對古詩有更深的理解,對作者的寫作背景和表達意境更加能夠加深體會。

一、運用多媒體,創設意境

古詩作為傳統文化的精華,魅力在于它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即用語言并不能很好的對古詩進行闡釋,這就要提到在語文古詩教學中被廣泛應用的多媒體技術,多媒體技術可以通過對畫面的展示,將優美的詩境展現的淋漓盡致,運用動耳的音樂,鮮麗的畫面讓學生深深感知古詩意境。例如,在學習《詠柳》時,詩中講到“碧玉”和“綠絲絳”,這兩種描寫一種是指碧綠的顏色,另一個則是形容柳條纖柔的姿態,小學生對于這些并沒有很深的認知,很難理解到底是怎樣一種狀態。這時老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相關圖片,使他們有更直觀的理解,更能理解作者對于春天萬物復蘇的描述,這些比喻都展現了作者豐富的想象力和對春天的贊美之情。再如,講述《望廬山瀑布》時,學生對于瀑布的景觀不能感知,無法體會瀑布飛流直下的情景,老師為學生展示瀑布圖片和視頻,讓學生能夠感知云霧飛騰,和瀑布磅礴的氣勢,從而更有利于教學。

二、運用多媒體,體會神韻

古詩在選字用詞方面都很講究,每一個字詞的使用都要經過仔細琢磨,因此理解重點字詞就成為古詩教學的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多媒體技術能夠克服傳統的教學缺陷,讓學生更直觀的通過形色、聲音、光影等形式,將抽象的詩句轉化為具象,更能抓住學生的眼球,更有利于理解字詞精妙和體會作者思想感情。如在講《泊船瓜洲》這首詩時,詩中“春風又綠江南岸”,對于“綠”字的用法,學生沒辦法體會,老師運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江南春光的視頻,同時通過一幅一幅草長鶯飛的畫面,把學生帶入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去,讓他們能夠深刻體會古詩語言的精妙之處。再如,《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日照香爐生紫煙”中的“生”字,用得就是十分的絕妙,老師在播放視頻之前,首先對學生提問“生”字用法的精妙之處在哪,然后通過展示煙霧籠罩之下的香爐,一股股紫煙在陽光的照耀下,冉冉升起,景色美不勝收,既能帶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又能讓學生對字詞的用法有一個深刻的體會。

三、運用多媒體,創設想象情境

古詩中的語言都是高度凝練的,老師在教導學生學習古詩時要做到能夠引導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充分發揮想象力,用自己的想象把詩的言外之意構思出來,在用語言表達出來,這樣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詩句的理解,這對他們來說也是一個好的鍛煉自己思維的方法。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展示,將古詩所描繪的意境以圖片、視頻的形式展現出來,這就為學生進行語言練習創造了條件。如,我在教學《飲湖上初晴后雨》時,首先利用多媒體在屏幕上播放動畫:詩人在西湖游宴,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蕩漾,閃爍著粼粼的金光,十分美麗。后來天空下起了雨,在雨幕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非常奇妙??吹竭@樣的美景,詩人的腦海里出現了一位非常美麗的女子。學生看了課件的展示后明白了,在善于領略自然美景的詩人眼中,不論西湖是晴還是雨,其姿態都是非常美好奇妙的,令人心馳神往?!爱嬛械呐泳褪菤v史上著名的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也叫西子。西湖由于其景色秀美,詩人把她比作西子。從古到今,不知有多少詩人為它所傾倒,不知他們寫下了多少的名篇佳句。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贊美西湖的詩句,好不好啊?”學生為這美麗的景色所陶醉,不禁齊答道:“好!”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就被激發起來了。通過這樣的情景創設,不僅使學生先前的畏難情緒一掃而光,又為后面課文的學習作了有效的鋪墊。

四、運用多媒體,悟情誦讀

古詩雖然短小精悍,但意境深遠,音韻和諧,讀來朗朗上口,回味無窮。人們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來也會吟?!弊x書百遍,其義自見。在反復的誦讀中,學生對詩的含義會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意會。而合理巧妙地運用多媒體,則能有效地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熟讀成誦。恰當地運用電教手段,則能有效地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熟讀成誦。詩人的創作多是即景生情,要領悟詩人的情感,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生身臨其境。教學《楓橋夜泊》時,理解了詩句后,我讓學生欣賞動畫,進入到那凄寒、幽美的秋夜中,伴隨著凄涼的琴聲,學生仿佛和詩人一起,乘坐著小舟,行駛到楓橋邊,面對著殘月、烏啼、江楓、漁火,愁思萬千,連詩人那一聲聲無奈的長嘆,也都好像聽得真真切切。當學生完全沉浸在詩的意境中,充分感受到了詩人的憂愁、寂寞之后,我指導他們進行配樂朗讀,邊讀邊展開想象。因為學生對全詩有了透徹的理解,所以朗讀起來聲情并茂,停頓自然,輕重恰當,尤其是“滿”和“愁”字,讀得恰到好處,令人回味。達到了以情促讀,讀中悟情的效果。電教媒體可以生動直觀地將千百年以前的情境逼真地再現于人們眼前,可以重現古詩凝練語言所描繪的優美意境,使人們的感悟與詩文的意境達到相通。

篇9

關鍵詞:想象;意境;有效

優秀的古典詩詞感情真摯,語言優美,文字簡練,再加上韻味十足,讀起來朗朗上口。這既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人文素質,又能熏陶他們的情操,培養他們良好的品德。但是,這些古典詩詞產生于久遠的年代,小學生年齡小,在語言理解方面存在著障礙,再加上他們的生活閱歷、認識水平有限,學生要想領悟詩詞的內涵,體會作者飽含的豐富的感情也的確不易。雖然小學生學習古詩詞提倡背誦記憶為主,但是,為了長久學習古詩詞,提高學習興趣也尤為重要。

我在教學實踐中深深地認識到: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把“詩中的境轉化為自己心中形象的境,然后去體會作者的意”,不僅使學生把握詩的主旨,也能使學生舉一反三,無形中培養了學生自學古詩的能力。

一、在品語言、悟詩情中想象的有效性

詩用詞非常精練,一字一詞都經過作者的千錘百煉所至,因此指導學生抓住重點字詞理解句意是古詩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

1.利用圖畫想象

心理學家曾作過調查,結果發現學習配有插圖的課文與不配有插圖的課文相比,學生要多獲25%的信息。教材中的插圖具有直觀性、形象性的特點,教師如能合理利用,引導學生由此展開想象,就能使學生從整體上去理解古詩詞。如,于謙的《石灰吟》,學生從字面上僅僅了解到石灰的高貴品質,但這并非詩人的意在,它還有更深的意義隱藏在詩面的背后,這時就可利用插圖引導學生加以想象:“畫面上主要畫的是誰?旁邊有哪些人?他們在干什么?兩者有何聯系?”學生通過想象就能明白:詩人于謙看到在烈火中煅燒的石灰,想到自己。由此也就不難體會到此詩中詩人以石灰自喻,立志報國,死而后已的思想感情。利用插圖,學生全面把握了詩的主旨,因此,插圖是學生理解課文的金鑰匙。

2.抓關鍵字、句想象

古人對詩詞的用字極為講究,所以,古詩詞的語言大多十分精煉,具有豐富的內涵。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進行想象,從而去體會詩詞的妙處。例如:李白的《夜宿山寺》中有一關鍵字“摘”。提問:“人能摘到天上的星辰嗎?”于是,學生展開想象,聯系全詩就能明白:那是因為人站得高,即山寺之高。山寺真得有那么高嗎?顯然不會,由此學生自然能理解詩人那夸張的筆調。再如,《贈汪倫》一詩的后兩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是全詩的難點,也是理解作者感情的關鍵。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擴展性想象,一步一步逼進主旨,化難為易。

3.結合背景想象

它是指教師在講解詩歌時先介紹與作者有關的背景知識,讓學生賞析詩歌時聯系背景展開想象,最后理解詩意,把握詩心。例如:白居易的《憶江南》,用十幾個字概括了江南春景。最后一句“能不憶江南?”就要結合寫作背景來理解,杭州這個白居易停留時間最長的地方,是什么給他的感受最深呢?白居易曾經擔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待了兩年,后來又擔任蘇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時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蘇杭,應該說,他對江南有著相當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的印象。當他因病卸任蘇州刺史,回到洛陽后十二年,他六十七歲時,寫下了這三首憶江南,可見,江南勝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試想,如果沒有背景的介紹,學生就不能展開想象,只從字面上理解詩歌就很難把握主旨了。

二、在創情境、入意境中想象的可行性

古代詩歌遣詞造句高度精辟,具有濃郁的詩意,只有進入古詩的意境之中,才能感受古詩的魅力所在。

1.畫面展示意境法

詩是抒發詩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過形象構成一種意境,然后借助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因此,詩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繪的。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就是這個道理。如果教師能將抽象、凝練的語言與具體的形象實物聯系起來,將古詩中的“形象”化為可作用于視覺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課件圖片,那么,教學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學《鵝》這首詩包含了豐富的信息,有鵝的色彩、形象、動作等等。如此豐富的信息僅憑口頭講解是不易表達完整透徹的,故此,根據詩意我尋找了一幅美麗的畫面:那長著一身潔白的羽毛,劃著兩只紅紅腳掌的鵝,在清澈淺綠的湖水中悠閑自在地撥掌前行,歡快地引頸高歌。此時,水波蕩漾、荷葉輕搖,這意境多美??!教學時詩畫對照,相映成趣,為學生想象活動提供了豐富的表象信息,學生很輕松地融入詩的意境之中。

2.音樂感受意境法

音樂是開啟人們感情閘門的鑰匙。古詩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廣為流傳的千古絕唱,詩與音樂有著密不可分的必然聯系。在教學中把復雜多變的情感與悅耳動聽的音律溝通起來,盡可能地將古詩中的“情”化為可作用于聽覺的青律,有利于學生披文入境感受語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學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是首送別詩,詩人與故友的離情別緒,完全寓于天水一色的景色之中。

在教學中我選用了與所教古詩的詩意相協調的古箏樂曲《送別》,那舒緩、清幽的旋律撥動了學生的心弦,喚起了學生豐富的想象,使他們如聞其聲、如見其物、如臨其境。那深情的樂曲很自然地將學生帶入一千多年前的長江之濱,黃鶴樓下,他們仿佛看到一代詩仙李白與老友握手話別后,一直佇立江邊,雖然船帆的影子已消失在天水之間。又如:教學《泊船瓜洲》時,可放一段江南絲竹《春江花月夜》,讓學生微微閉眼,凝神細聽,遙想江南的明山秀水,這樣學生很輕松地就進入詩歌所描繪的境界中。實踐證明,運用樂曲來感受詩中意境,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篇10

關鍵詞:小學語文;運用多媒體;提升趣味性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7-0049-01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興趣?!闭n堂教學是一種直接與學生進行交流的方式,目的在于傳授學生知識,學習興趣無疑是推動學習活動開展的一種高效催化劑。當學習者對某事物產生了濃厚學習興趣,就會a生強大的內部推動力主動自覺地學習,如饑似渴地探求。那么,集大容量、更直觀、更便捷于一體的多媒體,必然成為教師的得力助手。

1.為了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把電教媒體融入課堂

首先,趣味的課堂應該從別致新穎的導入開始。導入新課是組織語文教學的第一步,好的導入能先聲奪人,扣人心弦,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新課導入的方式多種多樣,教師應根據需要靈活運用。筆者的新課導入方法有:故事導入、談話導入、比喻導入、意境導入、引用導入、演示導入等等。借助電化教學能有效地化抽象為具體,把難以理解的內容或者對理解課文起重要作用的內容,用媒體展現出來,調動學生視覺功能,通過直觀形象、生動的感官刺激,讓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在有限的時間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其次,利用電教媒體有助于創設教學情境。教學中采用電化教學媒體并合理地運用,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愛好,發展學生想象能力,還能創設教學情境,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操。如在教學古詩《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時,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領悟“綠”字的精妙,可通過錄像展示江南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紅柳綠,草長鶯飛的江南春色畫面將學生帶入特定的語言環境中,細細地品味了詩中的語言美,很快領悟到了“綠”字的神韻。"綠"字既涵概了“滿”、"入"、"過"的意思,又突出了東風催春勢不可擋的盎然生機。實踐證實,在古詩教學中電教媒體發揮了它獨特的優勢,學生接受信息的過程由眼、耳、腦多種感官協同進行思維加工,加深了對詞語的理解。

再次,運用電教媒體練習說寫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有時不妨將師生角色互換,讓學生嘗試當"小老師"的滋味,會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如筆者經常有意注錯音、寫錯字等,請學生當小老師進行批改,在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低年級的寫話教學,是學生初識作文的起步。假如這個時機不把握好,輕易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這樣,就為今后的作文教學設置了一道門檻,使教學陷入被動。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有了愛好,產生了寫作欲望,才能專心作文,從而提高作文教學效果。

最后,運用電教媒體可以發展思維。培養學生的思維必須貫穿于語言練習之中,但小學生的思維以感性熟悉為基礎,沒有外界媒體的刺激、啟迪,他們思考問題時,經常出現思維障礙,有時還會出現思維不完整現象。使用電教媒體的刺激引導,會開啟學生思維閘門,收到豁然開朗的效果。

2.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把電教媒體深入課堂

多媒體課件能為學生提供生動逼真的教學情境,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為學生營造一個色彩繽紛、聲像同步、能動能靜的教學情景,能使學生眼、耳、口、手、腦等多種感官同時接受刺激,促使學生手腦并用,思維集中。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把促進學生聽、說、讀寫等綜合能力的運用和提高,從而全面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