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教案范文
時間:2023-03-31 10:28:3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藤野先生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品味語言,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質。
2.學習襯托的寫作手法。
【教學重難點】:圍繞文章如何塑造藤野先生這一“偉大”形象梳理課文,體會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設想】:
1.本文篇幅較長,是用早期白話寫成的,又有很多含義深刻的語句,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所以要求學生課前要做好預習,要多讀課文。課上時間不可能通讀,只能是有重點地朗讀。
2.本文知識點眾多,學習時不求面面俱到,但重點是必須完成的,難點是必須要突破的,通過研討學習一定要讓學生情感上有觸動、思想上有收獲、語文能力上有提高。
【教學步驟】:
一、情境導入:
魯迅先生在他諸多的老師中,只寫過三位:一位是他的私塾老師壽鏡吾先生;一位是他的日本老師藤野先生;還有一位就是他青年時期的老師章太炎先生。在這三位中魯迅最傾注深情的就是藤野先生了,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藤野先生》。
二、整體把握:
在闊別20年后魯迅曾這樣飽含深情的評價藤野先生,課本37段,我來讀一下。(ppt顯示)
但不知怎地,我總還時時記起他,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有時我常常想:他的對于我的熱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誨,小而言之,是為中國,就是希望中國有新的醫學;大而言之,是為學術,就是希望新的醫學傳到中國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并不為許多人所知道。
如果用一個詞概括藤野先生在魯迅心中的地位,就應該是――生答“偉大”。一個普通日本教師何以受得起魯迅先生這么高的評價呢?這是我們這節課要集中探討的問題。
三、請大家自讀6―23段,結合具體的語句做批注: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藤野先生?
(ppt顯示)
示例:原來我的講義已經從頭到末,都用紅筆添改過了,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這樣一直繼續到教完了他所擔任的功課:骨學、血管學、神經學。
“從頭到末”“不但……連……也都……”“一一”“一直”這些加點詞看出藤野先生是真正關心我,他為我修改講義,不是心血來潮,而是自始至終的認真,直到為我改完了三科。并且取得了“在中間”這一對外國留學生來說很不錯的的成績。平淡的敘述下是對藤野先生強烈的感激與崇敬,讀此段除了重讀加點詞外,還要讀出舉重若輕的感覺。
小結:文章選取了6件典型事例,從不同的側面表現了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但在我們看來藤野先生做的這些都是教師的本分啊,怎么就“偉大”了呢?
四、請大家注意,文章題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沒有寫藤野先生,文中還寫了哪些人哪些事呢?這與藤野先生有什么聯系?跳讀課文其他段落做批注。
清國留學生賞櫻花學跳舞――見到藤野先生的原由;
途經日暮里水戶――作者學醫的主要動機;
初到仙臺受優待――正面襯托;
匿名信事件――反面襯托;
看電影事件――告別的直接原因。
(ppt顯示)
助讀資料:
魯迅到日本去的時候,日本的國力正是逐漸強盛,獨霸東亞的野心也日漸膨脹,又剛剛在中殲滅了中國的北洋水師,舉國上下都彌漫著一股鄙視中國人的風氣。有的報紙就公開宣稱:“西洋人視中國人為動物,實際確乎不得不產生動物、下等動物的感覺,因此,他們(指中國人)在生理上已失去人類的資格。”因此,魯迅在這個時候去日本留學,便不可避免地受到種種歧視和輕蔑。
藤野先生在日本并非著名學者,其言其行也許并非楷模,但是,在對待魯迅,其實也是對待中國人的態度上,確實難能可貴!須知,那是在中國在慘敗之時;是在日本獨霸東亞的野心日漸膨脹,舉國上下都彌漫著一股鄙視中國人的風氣之時;是在日本人視中國人為“豬頭三”、“下等動物”之時。
(ppt顯示)
課中微型講座
襯托,烘云托月
襯托是一種寫作手法。
正襯:用類似的事物襯托所描繪的事物。
反襯:用相反或相異的事物襯托所描繪的事物。
襯托的作用:能突出主體或渲染主體,使之形象鮮明,給人以深刻的感受。
小結:表面上看似游離的成分實際是緊扣主題的,體現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正因為有了這些背景的襯托,有了這抹心靈的底色,在魯迅心中藤野先生的形象才像黑暗中的蠟燭一樣閃耀著“偉大”光芒。
篇2
1.注意動態生成的適度、適時把握
語文教學中要注意動態生成的適度、適時把握。特級教師余映潮先生上《狼》的公開課時。當學生在概括《狼》一文的大意時說:"一個屠夫......"余映潮先生笑著加重語氣說:"一個屠戶......"下面的學生都笑了,顯然他們明白了"屠夫"與"屠戶"詞義色彩的不同。余先生看效果已達到,就沒有過多糾纏這一細節,點到為止,繼續上課。這就是生成的適度把握。而適時意味著時機要把握好,提前的生成有生拉硬拽之嫌,滯后的生成又往往引不起學生的興趣。對這一分寸的把握取決于教師對課堂情境識別的敏銳性。如:教學《孔雀東南飛》時,導語中提到了"梁祝""牛郎織女"的故事。課文疏通之后,本想主題一筆帶過。沒想到在課文最后兩段讀完后,教室里出現一片嘆息聲。生1小聲地嘀咕"劃不來""不值得"。此時教師:"同學們都覺得焦、劉二人雙雙殉情不值得,如果你是他們中的一位,你會怎樣做呢?"讓學生們互動討論得出:A斗爭,拿起法律武器跟母親、兄長斗爭;B私奔,逃離家長專制的魔爪;C順從或再嫁或再娶,日子也能過。
2.設置問題探究,尋找動態生成點
語文課堂教學中設置問題探究,尋找動態生成點。如: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考慮到文章主題的多元性(在"是否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上眾說紛紜),沒有按部就班,逐段賞析,而是以"本文描寫了作者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兩地的生活情景,你認為哪兒的生活更有趣?"這一主問題"投石問路",引導學生探究少年魯迅的生活軌跡,結果自然是"公婆論理",莫衷一是。便抓住意見分歧的契機與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按見解的對立沖突將全班學生分為"百草園派"和"三味書屋派"兩大陣營,陳述各自的理由,說說你認為有趣的人與事,教師有選擇地引導學生賞析精彩語段的內容與寫法。待雙方的唇槍舌戰到了山窮水盡之時,開始誘導。
3.在文本與學生之間尋找動態生成的切入點與突破口
文本是教與學的依據,教師在做彈性預設時,應從文本中尋找學生心靈和思維空間與三維教學目標的最佳結合點,為學生搭設舞臺,暢談對文本的理解,袒露真實的心靈世界。①從文本的比較中延伸拓展。如:教學舒婷《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時,讓學生學習戴望舒《我用殘損的手掌》、艾青《我愛這土地》等愛國詩篇,在比較中增強學生綜合素質。②從文本與學生生活的關聯處設情感價值升華。如:學習契訶夫《變色龍》,可以這樣提問并讓學生討論:在現實中是否還存在著奧楚蔑羅夫這樣的人?怎樣做才能減少以致消除這些人?這樣無疑會使學生的思維走向廣闊而深刻。
4.運用教學機智,促進動態生成
在自然真實的語文教學情境中,教師應根據學生即時的表情、言行變化,及時獲取相關反饋信息,運用教學機智,調整教學進度及策略,對預先確定的教學目標進行修正、補充,以達到動態生成的教學目標要求。如:教學《藤野先生》時,由于本課的某些詞、句具有深刻的含義,如果僅局限于教材,學生很難理解,這時教師應該選擇有效的教學資源幫助學生理解,從而使課堂成為一個動態生成過程。
5.以課堂突發事件為契機推動重新生成
對于課堂中突如其來的"驚人之語",教師首先要判斷這些語言可否為我所用。這些稍縱即逝的生成資源,教師要抓住它,放大它,讓個別的創造成為全體的創造,讓整個課堂充滿"生成"的智慧火花。如:于漪老師在講《蜘蛛》一課時,一個學生突然問她:蜘蛛結網捕食蚊蟲,為什么它自己卻不會被蛛網粘住?備課時并沒有備到這個問題,怎么辦?于是她坦然承認自己暫時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則鼓勵學生課后去查找資料,走訪專家。在課堂向課外延伸的研究性學習中,問題竟然得到了很好的解決,學生獲得多方面、多層次的發展。
6.語文課堂教學要發揮想象拓展動態生成
語文課堂教學面對富有價值的生成資源,教師不應當拘泥于預設的教學規程,可將教學流程在生成中即時"變奏",研究的主題在生成中適度"更換",預設的目標在生成中合理"升降",環節的推進在生成中適時"增刪",從而讓課堂教學呈現出靈動的生機和跳躍的活力。如:教學《草船借箭》時,生1提出:"草船借箭"的"借"字用得不恰當,"借"是經別人同意暫時使用的東西,用過以后要歸還的,而諸葛亮是用計騙取了曹操的箭,更沒有歸還的意思,因此不能用"借",用"騙"字更恰當。于是,教師抓住這"生成"的亮點,把預設的教案暫時擱起,組織學生分正反兩方進行辯論:到底是用"借"好還是用"騙"好?學生的思維頓時活躍起來,他們從不同的角度來考慮,來辯論,達成共識。
7.動態生成的課堂要注意反思
篇3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指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是: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式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我們要改變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就要倡導主動參與,樂于探索,勤于動手,培養學習搜集和處理心細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
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實踐性的特點,充分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要求,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這些學習方式的共同特點是使學生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合作者,而不是權威的講授者。本文就是從以下四個方面來談學生的自主學習的。
一、讓孩子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興趣是自主學習的基礎
終身學習的必要性,要求我們的學校教育也應該變化出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或學習方法。要讓我們的教育使得孩子們愛學習,而且還要讓孩子們認識到學習是多么重要,多么有價值,多么有趣味!
在學習《云南的歌會》一文時,我考慮如果只把重點放在教師備課上,學生還是在被動學習。況且學生缺乏對云南民風、民俗、民歌的了解,不會產生興趣。根據這一問題,我在課前讓學生搜集,了解各地民歌,并學唱幾句。在課堂學習中,學生不僅能唱出幾句民歌,還能談談其特色,學習興趣極為濃厚,課堂效果超出想象。
由此而來,在語文教學上,我的觀念也由此再一次作了調整:由以前的力求教法生動多樣化,轉向學法自主多樣化;備課也由以前的鉆透教材,備細教案,轉向摸透學生,根據需要,分層引導。讓他們充分體會到學習的樂趣,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授之以漁——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的條件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在初中,要真正地讓同學們學會自主學習,光有興趣是遠遠不夠的。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只能作為學習的內在動機,除此之外還得讓學生掌握必要的學習方法。
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學習方法,而就語文這一科目來講,不同的課型的學習方法也各不相同。如在學習《藤野先生》、《我的母親》這類典型的寫人文章,我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總結如何刻畫人物的方法,并進行寫作練習,做到學有所用,在學習《花兒為什么這樣紅》、《奇妙的克隆》這類科學性較強的文章,我采用課前探究方法,讓學生在學前有備而來,通過個人探究更好學習。在學習《風箏》這樣多主題文章,我會采用開展辯論會形式,讓學生充分討論,從多角度來認識問題,更能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再如內容、主題、寫法類似的文章我會放在一起讓學生來學習,既節省了時間,重要的是使學生發現其共同點、不同點。針對不同課型,采用不同方法,時間長了,學生自然會掌握多種學習方法。
三、合作、交流 ——最積極、最快捷的自主學習方式
1、創新組合學習方式,激發學生合作學習的欲望
在一般的合作學習中,老師們常用的方法有四人小組合作式或兩人同位式。這種方法便于老師上課操作,但是因為交流的團體相對固定,學生學習的興趣有時不夠濃厚。為了更好地解決這些問題,我校在教學中另外設計了一些組合方式——杜郎口教學模式,我校借鑒了山東杜郎口中學的先進教學模式,來激發學生合作學習的欲望,如選擇和自己興趣愛好相同的朋友們進行組合的“朋友組合式”;根據學生能力的優勢互補建立的“互助合作式”;簡潔明了的“同桌互學式”……這些組合方式,給了學生更多的選擇余地。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鼓勵孩子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為自己的學習小組起名字,充滿自信的孩子,用自己的名字為小組起名字;“挑戰者”“智多星”又激發了孩子們小組活動的熱情,激發了學生合作學習的欲望。
2、發展思維,拓展學習內容
我們不要把內容全部局限在課本上,這樣很不利于學生學習思維的發展,所以我們一定要把學習內容放寬,拓展學習內容。例如我在講《水調歌頭》一課時,先讓學生把生字指出來,然后由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并讓其他學生主動提出有問題的地方。這首詞把月亮描繪的很美,所以我就借題發揮讓學生說說關于月亮的別稱。同學們很積極,紛紛回答:玉弓、玉輪、玉盤、玉鏡、玉鉤、弓月等等,學生們很感興趣。有的同學還說還有水調歌頭這首歌呢,我就順水推舟,那你給大家唱唱,這位同學很豪爽的給大家唱起歌來,同學們都表示歡迎,最后這節課在歡聲笑語中結束了。
四、建立平等互助的師生關系 ——實現自主學習的前提
實施學校教育的主體是老師,對象是學生。要達到這樣一種學校教育效果,就得要求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一種比任何時候都有平等的關系。只有教師從以前的“獨奏者”過渡過到“伴奏者”,并且摒棄過去那種以傳授知識為重點的教學方式,轉而以幫助學生去發現,使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充分的尊重,這樣,他們的學習興趣才可能提高,自主學習從而才有得以實現的前提。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實踐,總結出了以下幾種自主學習活動形式:
1、自己學習,學會找問題。
在孩子們已經對學習產生興趣的情況下,培養孩子學會找問題。即在上課之前讓孩子知道學習的內容是什么?所以我就利用杜郎口教學模式中的在上課之前準備學案,讓學生了解這節課內容,并知道自己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將這些都做好記號,為下一步的合作學習或教師有針對性的指導學習作好準備。孩子有了學習的目的和意義才會學,否則不會去自主學習。
2、互助學習,樂于交流。
我們采用杜郎口教學模式很利于學生互助學習,把他們分成根據自己興趣的互助學習小組,讓他們在學習中樂于交流。這種互相交流式的學習,可以由老師的提問讓孩子回答,而后孩子的回答更能引發其他孩子的提問,從而使對話,使交流的氣氛逐步擴大到全班,有的問題達到共識,有的問題相互對立,有的問題互相琢磨,就這樣不斷地推進學習活動的開展。
3、指導學習,主動質疑。
“以質疑解疑為主線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就是以學生“質疑”為切入,以學生“解疑”貫穿整個學習過程,其間教師有意識、有目的地落實教材的重點、難點及相關的教學要求,以達到完成教學目標的目的。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主體地位,積極參于整個教育過程。問題由他們提出,由他們解決,從某種角度講,問題的提出是課堂學習的開始,問題的解決是課堂學習的結束。教師在其中僅起引導、組織的作用。這種教學模式的結構形式是:質疑——歸納——解疑——總結。
“質疑—歸納—解疑—總結”一改傳統的教師注入、學生接受的教學模式,成為教師引導、學生探究的教學模式,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