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背影范文

時間:2023-03-20 07:53: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父親的背影,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父親的背影

篇1

那個背影貫穿了我整個童年的回憶,像那春日里漫天飛舞的蒲公英,細微,卻有一絲絲霸道地占據萬里的藍天。

時間永遠是我最大的敵人,漸漸成長的我再也不會像一個跟屁蟲一樣賴在父親身后,也不再崇拜地凝望父親的背影。我開始忙著追星,忙著出去瘋,忙著和朋友談天說地。父親在我心中已儼然是一個迂腐過時的老古董。父親對于我而言,漸漸地成了一個最熟悉的陌生人,我也再沒了孩童時和父親的嬉戲打鬧。

周末,父親包餃子,我閑來無事,過去旁觀。

父親低著頭忙碌,剁餡、壓餃皮。他背對著我,還是那個背影,卻再不像小時候那樣高大,竟只比我高半個頭。多少次放學回家瞥見父親低頭切菜做飯的背影,我的心里瞬間會有莫名的酸楚。今天,在這刻,當青春期的浮躁漸漸淡去,我突然那么清楚地認識到,那漸彎的腰是為了那不省心的我啊。曾經那個挺拔、驕傲的背影,終究還是被時間和生活這兩塊沉重的打磨石,一點點打磨,一點點失去了往昔的生機和風采。

柴米油鹽醬醋茶,現在的父親也只是一個為了生活而奔波忙碌的普通的平凡的父親。為了我這個令人頭痛的女兒的未來,他正一點點地透支著自己的生命,用漸彎的腰詮釋著父愛的偉大。

然而這份凝望再也穿不透時光的棱片,變得支離破碎。突然想起小時候那個為我遮風避雨的高大背影,我竟抑制不住地酸了鼻,紅了眼。白駒過隙,曾幾何時,那個記憶里凝聚著一切的背影是我擁有著的一切,是我珍視的父愛。

時間過得好快,我一點準備都沒有,就帶走了父親的青春。父親終于老了,小時候的背影走了。

“快出去,小心被油濺到。”父親習慣性地用背影擋住我。即使時光讓我們變得陌生,但這一生,父親的背影永遠是我最好的避風港。這是我記事起凝望過無數回卻一直沒珍惜的幸福。

(指導老師:陳雯娣)

老師點評

篇2

1、可是那天的一幕卻是刻在我的腦海里,父親沒有撐傘,他就那樣背著他的化肥布袋走在深秋的雨里,街上沒有一個人,只有被雨打落的黃葉幽幽的飄下,有一片葉子落在他的行李上,他也 沒有知覺,我不知道此時父親心里在想什么,亦或什么都沒有想。我想跑過去給父親撐一把傘,可是我卻沒有,我躲在我家的房檐下,任淚水濕了我的臉,模糊了我的視線,父親就在這深秋 的細雨中孤單的漸行漸遠。

2、不知何時令我驕傲的父親腰身不再挺拔;不知何時父親臉上爬上皺紋;不知何時我已經已經長大不能再纏住父親每周末去書店購書嬉戲;不知何時父親不能再滿世界的周游,只能畏居家中 等著人們照顧;不知何時一直步伐有力的父親,再也邁不動腿;不知何時不能再在父親面前撒嬌,再聽著他說“不要”;不知何時我再也不能在他身邊,讓他躺下輕輕的給他錘腿。我知道父 親永遠的走了,含笑著走了,他走的那樣安詳。讓我至今依然以為他不過太累了,睡著罷了。

3、我望著他微帶彎曲的背影,再次使勁的咬著嘴唇,含笑著向他點頭,父親走好,我會經常到你墓碑前看你,給你送上你最愛吃的東西。

4、趴在窗口使勁往外細瞧,尋找著爸爸的身影。看見遠處的爸爸有點微駝的背影,蹌蹌踉踉的步伐慢慢地行走著,瘦小的背影在我視線中越來越小,越來越小。隔著玻璃窗我哽咽地對著爸爸 的背影大聲喊著;爸爸,爸爸,女兒會照顧自己,你放心吧。

5、父親背著他那個滿當當的化肥布袋出門了,我在后面悄悄的跟著。父親肯定是不知道的,因為那天他沒有回過頭。

6、父親那瘦弱的身影,如同一盞不滅的指路明燈,指引我以后的路該怎么走,無論是學生時代,還是踏上三尺講臺的今天,它都在提醒著我,要做知識的強者,做社會的真才。

7、我心里難受極了,我的父親,一直為了我們受苦受累的父親,如果不是為了我們,他肯定早已和我那懶的有點出奇的媽媽離婚了。可憐的父親,身體上受著勞累,心里收著煎熬。想到這里 ,我忽然害怕父親會一去不回。我小心翼翼的問父親到哪里去,父親卻笑著對我說,去干活里。我仿佛聽見了我心碎的感覺,因為父親那個凄苦的笑。

篇3

父親的背影是怎么樣呢?在我印象里,他的背影從來都是高大,挺直,堅強中透露著柔情,風吹雨打都不倒,如屹立風雪中的蒼松。近幾年來,幾條皺紋悄悄地爬上了他額頭,但是他的背影始終是那么高大,那么挺直。

那一次,天下著蒙蒙細雨,我和母親從外面回來,走到大院里,發現有兩人帶著小女孩正說說笑笑從我們身邊走去。小女孩手里還拿著一朵小花,根上還有新鮮的泥土呢。我一眼看出那是我前些天冒著小雨親手種的小花。那是我第一次種花。我給母親說了小女孩手里拿著是我的花。“算了,這花本來就是讓人欣賞的。”母親嘆了口氣。

一回到家,我便發現前庭用圓石圍起的栽種小花的院子——那是父親親手圍的,一片狼藉,花兒已剩不多,美麗的花壇上清晰的印著幾個大腳印。想起前些天自己辛辛苦苦種的,我不禁小聲哭泣起來。父親見狀,問清了原因,騎上車就去追。看著父親飛快的身影,我竟有幾分恐懼。沒想到,父親還真找到了那三個人,并找他們理論。那兩個大人也振振有詞地講:“我們不知道這是你的花,再說不就是朵花嗎?”最終,他們留下了奄奄一息的那朵小花。父親認真地栽種了小花,整理好泥土。父親說要去找一些新鮮的泥土,我對父親說這次我來,可是這次父親不愿意,以往他都可以由著我卻今天不行。父親走向草坪。看見父親愈走愈遠的背影,我頓時流出了淚,那寬厚的背影融入在雨中,背有些駝,堅強中帶著一絲絲柔情。父親節的演講稿

篇4

父親像孩子似的越來越有點“人來瘋”。家里來個客人,父親會故意粗聲大嗓地跟母親說話,還非要和客人爭著吃頭鍋的餃子――他明知道家里有客人,母親不會和他吵架。客人一走,父親馬上又會低聲下氣地給母親賠小心。

每次父親從外邊回來,第一句話都是:你媽呢?如果母親在家,父親便不再言語;如果母親不在家,父親便折回頭去找,認認真真把母親找回來。

有一次,父親晨練回來,母親說:出去之前也不照鏡子,臉都沒洗凈,眼屎還沾在上面。父親不相信:我出去逛了一圈了,別人怎么沒發現,就你發現了?母親感到很好笑:別人發現也不好意思告訴你呀,都這么大人了。

家里有一點破銅爛鐵、廢舊報紙或塑料瓶,父親都會高高興興拿到廢品收購站去賣,賣得三元五元,不再上繳母親,裝進自己的腰包,作為公開的“私房錢”,用于自己出去吃飯或購買零食。

父親以前特別節儉,從不肯到外邊吃飯,也不吃任何零食。現在兒成女就,沒什么大的開支,他也就大方了,經常到小攤上去吃“豆腐沙鍋面”――不放肉,只放蝦米、紫菜、海帶和豆腐,一碗只要一元五角。父親喜歡吃板肉夾燒餅。板肉是新疆特有的一種食品做法――把牛肉煮熟了,加上各種佐料,壓成塊狀,吃時,用鋒利的刀切成薄片,夾在剛出爐的熱燒餅里。

有一次父親很委屈地向我告母親的狀:我每次都夾一塊錢的肉,有一次燒餅有點大,我夾了兩塊錢的肉,你媽就嫌我浪費。我感到好笑極了,這哪是印象中嚴肅古板、不茍言笑的父親啊,分明是一個饞嘴的孩子!我從口袋里掏出50塊錢給他,讓他專門用來買燒餅夾板肉,并刻意叮囑他:不準告訴母親。父親高高興興地收下錢出去了。不一會兒,我從廚房經過,聽見父親跟母親以炫耀的口氣說:女兒給我50塊錢,讓我買板肉夾燒餅,你看,還是女兒疼我!

我心里忽然一陣酸楚――我們越來越大了,父親越來越小了,那種感覺就像一個叫云亮的詩人寫的詩――

父親老了/站在那里/像一小截地基傾斜的土墻/……父親對我的態度越來越像個孩子/我和父親說話/父親總是一個勁兒地點頭/一時領會不出我的意思/便咧開嘴沖我傻笑……有一刻/我突然想給父親做一回父親/給他買最好的玩具/天天做好飯好菜叫他吃/供他上學,一直念到國外/如果有人欺負他/我才不管三七二十一/非擼起袖子/揍一頓不可……

篇5

這道練習可以幫助學生體會本文精巧的構思,并培養學生的聯想能力。

背影,可以看做是父親的一種特殊“面貌”。由于生活的暗示,作者有獨特發現,選擇了這個最佳的表現角度。以“背影”為題,貫穿全篇,父親老境的頹唐、心情的憂郁、父親對兒子的真摯感情等,都可以通過“背影”真切地表現出來。它意蘊豐富,耐人尋味,留給讀者自由想象的廣闊天地。

二有感情地認真朗讀課文,找出課文中描寫背影的句子,并加以揣摩,然后回答問題。

這道練習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掌握課文中的重要句段,領會這些句段的含意。

1.口述父親過鐵道買橘子的過程。在這段文字中,哪些詞句最富于表現力?為什么?

寫背影的詞句最富于表現力。先寫看見父親的服裝,勾畫了一個大體的外貌。寫他平地走路,就用了“蹣跚”,可見步履的不便。從月臺下去,只寫了“慢慢探身下去”,用“探”字動作寫得很準確。最精彩的一筆是寫他怎樣爬上去。兩手的動作用一個“攀”字,那高度顯示了,攀的吃力可以想象;兩腳的動作用一個“縮”字,把怎樣爬法寫得更細致了。又點出他爬的困難,“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一動作描寫,細膩而簡練,給人一個過程的動態,調動讀者的想象力去豐富這種形象,確實是栩栩如生。

2.課文最后又寫到父親的背影,有什么作用?

文章最后寫兒子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了父親的背影。應該說,兒子這時意念中的背影,并不單單是父親往日背影的再現,而且還包含著老年父親的影子,這個背影,寄托了兒子對父親深沉的思念。寫這個背影的作用,是加深了讀者對全文的印象,深化了文章的主題思想。

3.課文寫作者一見父親的背影就流淚,這是什么原因?

作者一見父親的背影就忍不住流淚,這是因為從背影看到了慈父的形象,看到慈父的至情至善、愛子如命,這是感動之淚;同時看到父親的處境艱難,在逆境中掙扎,對父親同情和摯愛,這是傷心之淚。

三一些語句,或者能標志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或者在寫人敘事狀物方面富于表現力,或者含意深長,耐人尋味,或者最能表現作者的情意,這樣的語句稱為關鍵性語句。試聯系上下文,指出下列關鍵性語句的表達作用。

這道練習的目的,是讓學生把握課文中的一些關鍵性語句。

1.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這是課文的開頭一句,它開宗明義,落筆點題。“不能忘記”的前邊再加上一個“最”字,表明父親的背影在作者心靈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記,蘊含著千絲萬縷的父子溫情。全文從這個“最”字發端,用追敘的手法,再現兩年前作者終生難忘的往事。

2.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

標題是背影,但作者宕開一筆,從祖母死、父親賦閑這“禍不單行的日子”寫起。這樣能吸引讀者的注意力,主要是為下文描述事物、抒發胸臆、推出背影作鋪墊。文章的前半部分都是鋪墊,這一句是鋪墊部分的總領句。

3.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

類似的句子在文章中有幾個。這是事后省悟過來的時候作者責備自己的意思。“太聰明了”,換一句話說就是“一點也不聰明”。為什么?因為當時只知道批評父親的行為而不能夠體諒父親的心情。這種自我責備的句子,能深化文章的主題思想,使文章更為感人。

四課文寫父親送兒子上車過程中說的幾句話,都很簡短,意思也很平常。試找出來,并聯系上下文,體會這些話語樸實而簡潔的特點,以及所表達的憐愛兒子的深情。

這道練習的目的是使學生體會本文語言樸實簡潔而飽含感情的特點。

1.“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當時,“我”要上車北去,父親因為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而且,我已經二十歲了,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況且,我再三勸他不必去。但父親幾番躊躇,終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貼,終于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就說了這么一句話。聯系這些情況來體味,就可以看出這句簡短的話里包含著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關心和深摯的愛。

2.“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

臨別前,年邁的父親還不辭勞苦地要過鐵道去為兒子買橘子。明知鐵道不容易過,自己步履艱難,但為了兒子,父親樂意去。這又是何等的關懷、體貼。

3.“我走了,到那邊來信!”

4.“進去吧,里邊沒人。”

這兩句,看來只是簡簡單單的話,但父親對兒子的摯愛、擔心、不舍等等感情,都含蓄在里面。平淡的話語里面有不平靜的心情,它比千言萬語更真摯,更感人。

教學建議

篇6

朱自清的《背影》是中學語文教材的經典篇目,其最大的特點就在于用樸實自然的語言表達作者真摯的情感。指導學生感悟作品中蘊含的父子深情應是本文的教學重點。要讓學生能體悟到這種情感不是靠老師的講解可以達到的,本設計以“情”為主線,通過設置情境——感知親情——感悟親情——表達親情等教學環節盡可能讓學生在自主閱讀、自主體驗、合作交流中感受朱自清與父親之間真摯至誠的親子之愛和作者的念父之情。

【設計步驟】

一、初讀課文,感知親情

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然后說說本文主要寫了什么事,著力表現的是什么,從文中看到了一個怎樣的父親,讀了課文之后自己感受最深的一點又是什么。

前兩個問題學生各抒己見后教師引導學生大致達成以下共識:本文主要寫了在祖母去世、父親賦閑、家境慘淡的情況下,朱自清父子浦口送別的事,著力表現的是朱自清與父親之間的父子親情。

初讀感受可讓學生暢所欲言,不必多加評論。

二、再讀課文,感悟親情

(一)感受親子之愛

1.速讀課文,思考并討論以下問題:課文是通過著力描寫什么來表現主題的?題目“背影”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學生討論發言后明確:文章通過著力描寫父親的背影來表現父子情深這一主題。題目“背影”在文中起到了線索的作用。

2.跳讀課文,找出課文中寫背影的文字,思考并討論下列問題:文中出現幾次“背影”?哪個背影最感人,最能體現父親對兒子真摯的愛?

明確:總共四次:最感人的是父親買橘子的背影。

3.細讀課文第六自然段,用橫線畫出具體描寫背影的語句。小組討論:這段文字最感人的地方是什么?作者是通過怎樣的描寫來達到感人目的的?

學生自主閱讀、感悟的基礎上進行小組討論,之后各小組派代表發言,教師結合學生發言作適時的點撥,引導他們談自己的閱讀體驗。

學生可能會有以下閱讀體驗:

本段文字之所以感人至深,主要是因為作者運用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來寫父親,突出父親對兒子的疼愛。

在寫到父親攀爬月臺的背影之前,有對父親的肖像描寫:“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父親當時的穿著是非常簡單樸素的,這和當時家中光景慘淡有關。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如此慘淡光景下,我卻有一件“紫毛大衣”。愛子之情可見一斑。“父親是一個大胖子”暗示其攀爬月臺的艱難。

背影的特寫鏡頭運用了細膩的動作描寫,手的動作,腳的動作,整個形體的動作,刻畫得十分精細。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處的動作描寫只寫攀爬的起始動作,不再寫下去,在強光聚焦中,形成形象的定格。還用自己的情感反應去烘托——“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感情的強烈表現將這個背影烘托得格外感人。

除此之外,這段文字中還有父親的幾句簡短的話,樸實卻很感人:“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父親已經把兒子送上車,兒子也勸父親可以走了,但父親覺得自己還應為孩子做點什么,站上有賣橘子的,便要去給兒子買橘子。他還生怕兒子跟著出來,忘了行李,叫孩子就在此地,不要走動,可見父親對孩子的關懷是多么的無微不至。“我走了,到那邊來信!”——可見父親擔兒子路途安全,要等到兒子回到北京來信報平安,才能放心。“進去吧,里邊沒人。”——走了幾步就回頭,可見心里還是惦記著兒子,依依不舍。又想到兒子所帶的行李,叫兒子小心,什么都為兒子著想。一位“慈父”的形象躍然紙上。

4.再次深情朗讀這一段。

5.作者除了在第六段中提到了背影外,文中還有三處提到背影,請說說它們的作用。

6.剛才同學們已感受到了文中父親的語言雖簡潔樸素但很感人,這樣的句子課文中還有嗎?找出來讀一讀,談談你的理解。

(二)領悟念父深情

1.父親對兒子的愛,我們已經感受得比較深切,父親的背影也已鐫刻在作者的心田上,可我們來看看這篇文章是否是作者在與父親分手之后就寫下的呢?時隔多少年?(七八年)

2.什么事情是朱自清記憶的觸發點,讓他情不能已地寫下這篇感人肺腑的文章呢?(一封信)

3.齊讀信件內容,點撥關鍵語句。(恐大去之日不遠矣)

4.靜心體會作者當時讀這封信時,內心對父親的情感應是怎樣的。(作者對父親的情感是復雜的,既有感動、懷念,又有對當時因年輕不大理解父親—片深情的自責。)

5.作者自責的心情可以從文章的哪些語言中感受到?

最后教師小結:同學們,當我們年輕時,個性張揚的我們也許會不懂得父母那蘊含在細微言行中的深沉的愛,當我們長大成人,自己為人父母時,甚至是經歷了坎坷的人生后,我們才開始真正懂得感恩,但這時我們的父母已垂垂老矣。所以讓我們現在就去發現和理解他們,并盡自己所能回報他們給予我們的無私的愛吧!

三、回首課文,深入探究

《背影》寫的是父親送別遠行兒子時的一番情景,寫的是普通的生活感受,用語也樸實簡潔,讀過這篇文章的人都深受感動,此文也成為抒寫父愛的經典名篇。原因何在?請同學們再次深入地品讀課文,談談你的看法。

可從文章語言、思想感情、材料選擇、謀篇布局等方面進行探究。

四、深情回眸,表達真情

篇7

第一次流淚:“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著父親奔喪回家。到徐州見著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傷心的眼淚

物是人非,睹物思人,不覺悲從中來。滿院狼藉,一片衰敗,父親賦閑,更是增添一份傷感。這次的眼淚表達了作者對祖母的思念、對家境衰落的感傷。同時,也為全文奠定了一種悲涼的基調,渲染了一種悲涼的氣氛。也為后文中,父親不顧生活的窘迫,忍著喪母之痛,執意送兒子作了鋪墊。

第二次流淚:“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現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了下來。”――感動的眼淚

喪母的悲痛、生存的危機、負債的壓力,使年邁的父親陷入了困境。可是兒子還在上大學,不僅不能分擔生活的壓力,還要人供養。家庭所有的重擔都落在了年邁的父親一個人身上。謀事對父親來說是多么重要!在謀事和為兒子送行之間,父親經過再三躊躇之后,還是決定親自送“我”。在父親的眼里再也沒有什么比兒子更重要的了!

送“我”上車后,父親本可以安心離開,可是細心的父親擔心兒子旅途口渴,提出要到鐵道那邊的月臺買幾個橘子。他拒絕了年輕力壯的兒子去買橘子的請求,執意自己前去。也許這樣,他覺得更能盡到父親的責任,更能表達對兒子的關愛。老父蹣跚、艱難的買橘子的背影,讓“我”體會到了父愛的滋味;老父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和“我的紫毛大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強烈地刺激“我”的良知。這一切怎能不讓人感動得潸然淚下,買橘子的背影成了父愛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第三次流淚:“等他的背影混入到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離別的淚

“多情自古傷離別。”讀懂了父親深情厚意的兒子,更不忍與老父辭別,更何況此時的父親已經老態龍鐘,他為了這個家庭耗盡了自己的心血,甚至在退休之后還不得不出外謀生。此時的“我”可謂是百感交集:既有離別的不忍,也有為老父頹唐背影的悲哀,更有自己不能為老父排憂解難的自責!

第四次流淚:“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思念的淚

事隔八年,父親艱難買橘子的背影始終刻在了“我”心靈的深處。它成了父親愛“我”的最強有力的見證。八年后,父親在給“我”的來信中說起“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讀到此處,“我”不覺悲從中來,回想起父親的一生,少年做了許多大事,不想老境如此頹唐。而作為兒子,尤其是長子,不能幫助父親分擔家庭的重擔,內心無比愧疚。當然更多的是想到父親對“我”的種種的好,其中最難忘就是父親買橘子的背影。想到這里,“我”不禁淚濕滿襟,油然而生對父親的思念!

《背影》就這樣,從一個兒子的角度,不僅細致地刻畫了父親舔犢形象,而且細膩地描繪出了兒子對父親的理解和感動之情。自然,這篇文章就比那種單純描寫父愛的文章更真實、更感人。

每一個讀者都是一個子女,我們在讀了這篇文章后,可能會自覺不自覺地把自己和作者進行對比:捫心自問,我們怎么就沒有發現生活中父母愛我們的這些細節?我們為什么會漠然地把父母的這些關愛當作他們的責任、當成我們的權利?我們什么時候才開始發現并珍愛父母的這些愛的細節?難道非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撕心裂肺的時候嗎?

篇8

朱自清的《背影》是中國現代散文的經典之作,至今仍充滿感人至深的力量。在禍不單行、陰云籠罩,哀愁焦慮的日子,父親用自己無微不至的關懷讓遠行的游子幾番落淚。父子之情躍然紙上,父愛在背影的烘托下顯得異乎尋常地深沉和感人。文章之情,無處不在。文章無論記人、敘事還是抒情都十分平實,在平實之中蘊含著極為深摯的情感。以“情”為切入口,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與本文進行心靈碰撞,使學生動情,收獲真情。

【案例描述】

我很重視這堂課,這是學生們接受道德教育的好時機。因為現在的孩子,大多數為獨生子女,平時被長輩嬌慣、寵愛,處處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體貼、關心他人,認為別人對他們的愛是理所當然,不知道感恩。尤其是一些孩子,在家里被當做小太陽、小公主,動輒對父母大呼小叫發脾氣,從未體察父母的不易,不懂得去感悟父母深切的愛。通過背影這篇文章,給這些不諳父母之愛的孩子補補課,很有必要。另外《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的能力,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學生思維,鍛煉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培養他們健全的人格,倡導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本課教參也要求:教學中,要培養學生感受文中父子之間的深情,陶冶自己美好的情操。

【教學實錄】

教學目標:

1、掌握關鍵語句在文中的作用及所蘊含的情感。

2、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體會樸實語言所飽含的豐富情感。

3、感悟本文所表現父子之情。

教學過程:

我想,本課的導入很重要,學生們對《背影》已有預習,他們對其內容已有一定認識,如果我平鋪直敘的開局,他們會覺得提不起精神,不感興趣,就調動不起氣場。我突然想起一首歌,就叫《父親》,它委婉深沉的音調,給人思念、聯想的特有效果。如果我只是直接播放這首歌 ,同學們的注意力還沒有完全集中,可能會水過鴨背,達不到震撼開場和我預先設計的“挑情”的目的。為此,我把這首歌的歌詞部分投影出來,部分要學生填詞。歌詞是這樣的:“想想你的背影.我感受了______,撫摸你的雙手.我摸到了______,不知不覺你______露了白發,不聲不響你眼角上添了皺紋,我的老父親,我最疼愛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輩子做你的兒女我沒有做夠,央求你呀!下輩子還做我的父親!”。學生們一邊聽著音樂,一邊填著歌詞,一邊想著自己的老父。這時,我在觀察每個同學的表情,他們大都一臉的嚴肅,有的女同學眼角流出了淚珠。抓住這個火候,我投影出一個老人的背影,同學們的“情”也調動出來了。緊接著:

師:我們來思考幾個問題。問題一:本文寫了哪幾次“背影”?著重寫的是哪一次?

生:本文四個地方寫到“背影”,第一段寫難忘“背影”,第六段兩次寫“背影”,結尾一段追憶“背影”,其中重點寫父親爬月臺買橘子時的“背影”。

師:問題二:作者寫父親爬月臺時,用了哪些動詞?請在書上劃出來,大聲朗讀并體會這些詞語的作用。

生:在書上劃出“戴”、“穿”、“探”、“爬”、“攀”、“傾”等動詞

——這些動詞逼真地刻畫出父親的“背影”形象。

師:問題三:課文中第二、三段寫祖母去世及父親失業的文字是多余記述嗎?

生甲:不多余,寫祖母去世、父親失業是為刻畫父親愛子情深的形象,作鋪墊父親在精神打擊、經濟拮據的雙重困境中,對兒子照顧還那樣細心,這就更使兒子感動。

生乙:作者寫這兩段并不是有意要作鋪墊,只是客觀地記述當時的事實罷了,這兩段是后面“車站送別”的背景和原因,必須寫,要是沒有父子同時奔喪回家,同時起身北上,哪來的“浦口送別”?

師:兩位同學的回答都有道理,本文的二、三段或許不是作者刻意為之,只是出于敘事的需要寫上了,但客觀上對送別場面起到了鋪墊和烘托的作用。

師問:題四:你能說一說這篇課文的文路嗎?

生:開頭先點出“背影”,中間再回憶幾年前父親送我的前因后果,并仔細描畫出送別時父親的“背影”,最后又回到現實,敘述寫作的起因,追憶父親的“背影”。

師:根據大家的回答,我把課文的文路用圖表示出來:

父親爬鐵道時的背影

家境困頓 父親混入人群中的背影 父親來信

難忘“背影” 再現“背影”

這時同學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書本上,但有的同學開始有“松”的表現。我想本文貫穿一個“情”字,不能讓課堂冷下來,要用“情”來趁熱打鐵,展開第二次“挑情”。這時投影的字幕出來了: “兒子眼中的父親:七歲: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14歲:好像有時候說的不對。20歲:爸爸落伍了,他的理論與時代格格不入。25歲:老頭子一無所知,陳腐不堪。35歲:如果爸爸當年像我這樣老練,他今天一定是個百萬富翁了。45歲:我不知道是否和老頭子商量商量,或許他能幫我出出主意。55歲:真可惜爸爸他去世了,說實話他的看法相當高明。60歲:可憐的爸爸,您簡直是一位無所不知的學者!遺憾的是我了解你太晚了。”

師: 檢測你的情商如何,你在長輩面前,也有過這種自作聰明的情況嗎?說出來與同學們交流。一般規律:一個人小時候,覺得父親的形象很高大;到了一定年齡段,血氣方剛,既懂事又不懂事,會覺得父親并不可敬,還以為自己比父親強。真正成熟了,即使真比父親強得多,也會覺得父親可親可敬。

這時同學們熱了起來,“我剛好14歲,正是這種看法”。“父親不是這樣的人。”“反正我不會這樣對待父親。”我本想了解一下學生們對父親的了解程度,但我注意到:由于課前準備得不夠,同學們對自己父親的了解,不能一下子表述出來,只能語無倫次,或前言不搭后語的拼湊出來,沒達到我預想的效果,更談不上已經動真情了,這點值得反思。

師:同學們,我們來討論一下這篇課文的思想內容,讀了這篇課文,你認為它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生甲:表現了父親對兒子深摯的愛。

生乙:表達了父親對兒子深深的懺悔。

生丙:反映了那個時代人民生活的困苦。

師: 《背影》不僅思想內容豐厚,而且它的表現手法也很有特色,下面我們通過兩個問題來學習本文的藝術特點:

問題一:找出課文中父親說的五句話談談作者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這樣的語言有何特點?

生:父親說了五句話:

1.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2.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3.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

4.我走了,到那邊來信!

5.進去吧,里邊沒人。

這五句話非常簡潔,用了“白描”的修辭手法,單獨抽出來看,這五句話很平淡,但放在文章的情景中,卻很感人。

師:不僅父親的這五句話非常簡練,《背影》全文的語言都有這個特點:簡潔、質樸,沒有鋪陳、渲染,也沒有華麗的詞藻。

這時,有同學突然舉手:“以前的父親與現在的父親不一樣了,我們要多想想現實的父親。”這句話提醒了我,同學們更關注的是現在,是現實中的爸爸。這該是我第三次“挑情”的時候了。

師:我從小在父親眼里就是公主,父親對我關懷備至。一直到現在他還把我當小孩來照顧,每天早上最早是他起床,打點我的早餐;每個晚上睡得最晚,忙我的夜宵。你們的爸爸為你們做了些什么?

生甲:我父親也是最早起來做家務,用小車帶我上學。

生乙:我爸用自行車帶我上學,不管風吹雨打,還是冷熱交加 。

......

師:那你們又為父親做了些什么?

這時竟然冷了場,同學們一是都答不上來。確實,我們為父親做的太少了。突然,有個男生說:“我對不起父母,我平時不但不做家務,還有意給他們臉色看,跟他們斗氣,有一次還把碗子摔碎。”

這下同學們又熱鬧起來了:有作檢討的;有發誓的;有衷心祝福的......

我想,現在是收獲真情的時候了。

師:其實,父母對我們的愛絕不僅僅體現在那些十萬火急的大事上,而更多的是蘊涵在一些平凡的小事中,我們出門時的一句嘮叨,天氣變冷時的一句囑托,刮風下雨時的一次接送,這些最平凡的小事往往蘊藏著最博大、最深沉的父母之愛。這就是“以小見大”的寫法,那么以小見大的寫法有什么作用呢?......

師:我們不但要孝順父母親,還要愛所有的長輩;愛親人;愛朋友;愛老師;愛同學。這是我們中華民簇的美德,我們要發揚光大。

......

最后是歸納、練習......

【學生反饋】

下課了,我發現很多學生還一堆堆地圍在一起,他們還七嘴八舌在議論著。我家父母是這樣對我的;我好像做了一些對不起父母的事;我以后要關心兩老,他們有病就要趕快要他們去看醫生;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我好有問題應該平心靜氣的講道理。我在他們后面插嘴說:你們現在明白了孝順的意義,那就要多做孝順的事情。有個女同學講:上了這堂課,我好像一下子長大了,明白了很多事和做人的道理。

【課后反思】

一、采用信息教育技術,在聲、像的配合下,選擇適合的歌曲作“開場白”。用切題的歌詞,讓同學們填寫其中部分,給他們一個思考、“加熱”的時間,使其在心靈“共振”中開始課文的學習。這種導入方法,對上好本課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本文感情真切、質樸自然,所以我將教學的重點自然放在了通過品味“背影”來感悟文章蘊含的情感上。文章的標題是“背影”,父親給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背影在文中的父子“情”,是貫穿文章的主線。抓住“情”,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關鍵,進而研讀、感悟至深父愛。結合當時的家庭狀況和父親的境遇、父親的言行,特別是父親送行時的幾句話以及作者看到背影前后對父親的理解,我三次抓住機會“挑情”,讓學生走入深深的父愛中。最后進行拓展延伸,以提問的形式對父母進行“真情告白”,從而讓他們學會感恩,關愛身邊愛著自己的人,是成功地達到了學習目標。

篇9

語文教學有滲透德育的功能,起教化作用,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背影》學習提示中指出:“體會父親的一片愛心,認識中華民族這種傳統美德。”課本已經明確要求,但在實際教學中有一點似乎被忽視,在此,提出我的認識,旨在和大家共同探討。

《背影》感人的魅力緣于“作者在樸素和細膩的文字中,灌注了一股真摯而又深沉的感情”(林非《現代六十家散文札記?朱自清》)。這真摯而又深沉的感情,不僅表現在送與不送的躊躇,叮嚀的話語,過鐵道時的背影等描寫,更體現在父親面對接踵而來的不幸和挫折時的態度。面對兒子他沒有表現出悲觀失望、愁苦無奈,而是以極大的愛心給予兒子關懷和鼓勵,這種愛就具有較高的品位,這篇文章就有了較深厚的底蘊,因而打動了無數讀者的心。

《背影》是通過回家辦喪事和浦口送別來描寫刻畫的。通過父親的語言、衣著、動作等描寫來表現這種真摯而深沉的父愛。

首先寫家中遭遇的變故:祖母去世,父親失業,變賣典質,借錢辦喪事,等等。生活的風霜無情地向父親襲來,父親身心所受到的打擊何其沉重!兒子“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父親卻說:“事已至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是寬慰,也是鼓勵,教導兒子不必悲傷,不必怨天尤人,相信生活的路總是會有的。父親肩上負荷的沉重,心中的苦楚是可以想見的。但在兒子面前,怎么能表現出憂悒和愁苦之態呢?父親給兒子的是寬慰,更是敢于面對不幸和挫折的信心和勇氣,這比什么都重要。

父親過鐵道買橘子時的背影是浦口送別傳神又凝重的一幕。“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讀過這篇散文的讀者,往往會不記得文章中的直接抒情言詞,也分析不出其中包含的許多跌宕筆致,但總會牢牢記住這個蹣跚、肥胖、吃力的背影。“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無所謂感人,它真正打動人心的力量正緣于對這一系列動作的細致入微的刻畫。這“背影”難道不是父親數十年來出外謀生雖艱辛而仍執著的身影的濃縮與再現嗎?這次分別不也是為了去南京謀事嗎?謀事的艱難不言而喻。一個“謀”字道出了父親對待生活積極進取的態度。這與“背影”所體現出來的精神是一致的。

父親買橘子回來“撲撲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這是兒子眼里父親的情態。父親盡管有諸多不幸,盡管內心深處或許苦不堪言,但在兒子面前仍顯得豁達樂觀,不讓家庭濃重的陰影籠上兒子的心頭,這種精神何等崇高。

在整個送別的過程中,父親無一處表現出悲傷和無奈。最后在暗淡的背影下出現的朱紅的橘子,如同熱情的火焰,沖淡了因家道變故帶來的哀傷情調,又如父親火熱的心,給兒子以親情的溫暖和希望的慰藉。

關于父親晚年“頹唐”的描寫,這不是他性格的主要特征。因為“他少年出外謀生,獨立支撐做了許多大事”,表明父親堅韌的性格特點,也是因這“頹唐”的描寫,才更加真實感人,進一步揭示了父親當年所承受的生活的苦難和對兒子的良苦用心。

讀《背影》覺著有一層淡淡的憂傷。這種憂傷的氛圍,一是家中遇到的變故所造成的,二是由于當時兒子不能領會至少不能完全領會父親的一番苦心、一片愛意所致。現在走過學生時代步入社會,尤其自己也做了父親,這才真正理解了父愛的博大、深沉、含蓄。但這時老父親又不久于人世!對父親的愧疚無法彌補,這怎么不叫人傷心淚下!所以文章結尾抒發了對父親無限的懷念。

父親面對生活中的不幸與挫折,沒有表現得悲悲切切、怨天尤人,這種良好的行為和堅韌性格,使年輕時候的朱自清受到了深深的感染,使他具備了“嚴肅、踏實和勤勤懇懇的精神”(林非《現代六十家散文札記?朱自清》)。而對這種精神的感悟和教育,正是現代教育教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篇10

關鍵詞:背影;教育思想;散文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富有率真、質樸的濃厚情感,能使讀者感受到清靜高雅的唯美意境,特別是其抒情方式非常獨特,語言豐富,自然清新的表達中還帶著一股活力。因此,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風格,不僅表達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取向,還體現儒學特點,教育價值極大。

一、典雅優美,脫俗清新

閱讀朱自清的散文可知,朱先生通常運用簡單、樸素的言語,展示著一種典雅、自然的美感。而且,朱先生非常關注修辭手法,為了盡量使用完美的語句,將很多精力傾注于遣詞造句。此外,朱先生的散文在兼具詩歌美感和音樂美感的同時,還充斥著濃厚的文化底蘊。可以說,朱先生在散文中努力追求的樸實美,是其不虛偽、正直和大方為人的真實體現。朱自清先生認為,寫文章要如說話一樣熟練、自然,只有這樣,讀者才會產生一種親切感。散文《背影》就是如此,口語化表述非常典型,特別是在人物對話方面有具體體現,文中父親樸拙、簡單的寥寥幾句話,就能讓讀者感受到生動、濃重的父愛。其中一句“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將父親性格中堅強的一面表露出來;而“我走了,到那邊來信”這句,表明了父親在離別時對兒子濃濃的不舍和深切的關懷。楊振聲先生曾評價朱先生的作品:風華源自樸素,悠然源自忠厚,腴厚源自平淡。

二、布局巧妙,構思緊密

我們通常認為,朱自清的散文具有巨大的魅力,原因在于朱先生對散文構思非常嚴謹。眾所周知,文章都有文眼,散文也不例外,通過某一主旨凸顯文章的真實意境,然后將虛實相互結合,進行詳略得當的描述表達。散文《背影》中,由于與父親長時間未相見,難忘其背影開篇點題,然后又通過回憶往事,追述在浦口車站和父親離別的情景,對父親的背影進行了極為細膩的描寫,最后直接抒發自己對父親的深切思念,余音裊裊,情思綿綿。讀者從文中能體會到濃濃的父愛深情,同時,文章也充斥著各種情感。文中在描寫父親由于不放心而親自送兒子上車的場景時,循序漸進地展示出父親對兒子深深的關切之情。語句雖然簡單,但為描寫父親逐漸遠離的背影做足了鋪墊,同時也為這一情節描寫埋下伏筆,并從情感上對父親買橘子時的背影進行了渲染,然后對父親行動的艱難以及年老憔悴進行了描寫,進一步對父親的關注和關心進行了刻畫,這都彰顯著濃厚的父子之情。此外,通過生動的描寫,還反映出作者對父親的思念和感恩之情,后面對父親惦記兒孫的描寫,又與開頭相呼應,將父子之情這一鮮明主旨進行了深刻表達。

三、情景相融,詩情畫意

郁達夫先生曾以貯滿詩意評價朱自清先生的作品。朱自清先生常用的寫作手法就是將文章內容與詩情畫意有機結合,在表達文章詩意的同時,為讀者帶來藝術之美。《綠》這篇散文,不僅能讓讀者品味到梅雨潭的美景,還會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作者對梅雨潭的游歷場景進行了描寫,給人帶來一種活靈活現的感覺,使讀者的感受更加真實。另外,在散文《春》中,作者還運用畫筆,深情滿滿地繪制了很多春日美景,深刻抒發了自己對春季的贊美之情,將自己的情感賦予景物之中,這也是情景交融寫作特點的充分體現。這些美景在深刻情感的浸潤下,都被賦予生命,春日景象更加生機勃勃。朱自清先生善于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使場景更加具象化,而讀者也能在閱讀中感受到作者濃重的情感。

四、追求真摯,情融于事

與其他文學體裁相比,散文更加重視情感敘述,特別是作者的內心,充分表達了其內心想法。所以說,朱自清散文擁有如此大的魅力的原因在于其抒情手法。寫實主義的抒情手法是朱自清先生最常用的手法,更加關注內心真實的感受與想法。另外,相較于一些敘述兒女情感或日常瑣事的文章,散文也能通過敘述手法以情感化的方式充分表現主人公的經歷,而讀者也能從中充分感受到所表達的情感。《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代表作,將真實情感融進簡單的敘事過程中。我們一直認為,充分表達人的內心情感時,一定要通過正面描寫才行,如直接描寫人物內心情感以及刻畫人物動作、表情等。但朱自清先生在散文《背影》中,卻未對父親的正面形象進行直接描寫,而是通過刻畫父親背影的方法進行了描寫。由此,我們深刻認識到:孩子漸漸地長大,不再直接表達對父親的愛,而是含蓄地表達。這種表達方式從文中父子離別也能看出,雖然父親看似毫不在意地轉身離開,但通過側面刻畫可以看出兒子不舍與父親離別。朱自清先生僅通過描寫、刻畫背影,就使文章顯得更加真實。

五、結語

由上可知,朱自清的散文都是基于自然之美進行創新和演變形成的,讀者可通過其平淡、簡單的語句感受創造之美,文章也因這些美感而吸引讀者,朱先生也因此屹立于眾多散文大家之中。

參考文獻:

[1]谷建.以《背影》為例談朱自清散文的教育思想[J].新課程?上旬,201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