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記原文朗讀范文

時間:2023-03-20 14:25: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核舟記原文朗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核舟記原文朗讀

篇1

一般來說讀古文可分為粗讀和精讀兩種方法。粗讀是閱讀的基本要求,它的任務是劃分結構、概述各部分內容,使文章的大致內容了然于心,知道文章寫了什么。精讀是閱讀的最高要求,它的任務有二:一是明白文章是怎樣寫的,二是理解文章為什么這樣寫。

具體來說粗讀有這樣兩種方法:

一、導讀

一般來說,如果引導學生了解古文的相關背景,將會有利于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品讀。這里的背景包括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作者的生活背景及其創作背景。了解了這些資料將有利于縮短學生與作者之間的情感距離,填補由于語言表達的限制而形成的許多空白,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做好導讀的關鍵是要讓學生做好課前的資料搜集工作,同時注重課堂上的相互交流,例如學習《桃花源記》一文時,如果學生不去搜集有關東晉時代的背景和陶淵明的生活背景,將很難理解這篇文章的主題和陶淵明的隱士情懷。

二、譯讀

譯讀是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礎。譯讀時最好讓學生結合注釋和相關工具書了解文章大意,教師考查時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述文章大意。也可以讓教師或學生說出現代文,而讓被考查者說出原文;或者設置相關問題,考查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例如學習《送東陽馬生序》一文時,我設置了作者在家鄉求學時是如何做的、作者遠赴他鄉求學時有哪些困難等問題;講授《核舟記》時讓學生做用白話文講解核舟的結構和作者的寫作順序等練習。這些問題和練習既能考查學生對文章的把握,又能引導學生自覺地閱讀文章,從而收到很好的效果。

精讀也有這樣幾種方法:

一、誦讀

語文教學一般都是讓學生朗讀課文,但我認為在古文教學中讓學生誦讀文章比朗讀文章的效果要好,更能讀出古文的味道。在誦讀之前,要注意讓學生讀準字音、劃分好節奏、把握準情感,從而為學生讀出古文的節奏、韻律之美做好準備。在抑揚頓挫的讀書聲中,相信學生是能品出其中味道的。

二、想讀

古人作文是很講究意境的,而且古代的文章語言精練,言簡意賅。在古文教學中,要想使學生品味出文章的意境,品讀出文章的美,就需要讓學生想讀,讓學生通過想象和聯想,在腦海中展現出文章的優美意境,從而讀出感情,品出文章的美。例如在學習《小石潭記》一文時,我就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著與作者一同去尋找小石潭,讓學生通過想象在腦海中展現出美好的畫面;在講授《湖心亭看雪》時,讓學生對照西湖冬日雪景圖,邊讀文章邊想象作者所描述的“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那種幽靜深遠、潔白廣闊的意境美。這些經過學生想象和拓展的一幅幅畫面展現在學生眼前,能幫助學生體會出文章所描寫的意境。這樣“想讀”之后,學生自然能品味出文章的優美意境,也更熱愛我國古代的文化。

三、比讀

比較閱讀是新課標所倡導的一種閱讀方式,學生在比較的過程中能提高自己的鑒賞水平。因此在古文教學中,如果能適時地讓學生進行比較閱讀,既能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又有助于學生對古文的理解和品讀。例如在講授《小石潭記》和《岳陽樓記》時,我就讓學生把這兩篇文章放在一起進行了比較閱讀:同樣是寫景抒情的文章,兩者所抒之情有什么區別、為什么《小石潭記》通篇寫景我們也說它抒情等等。學生經過比較閱讀自然會發現同樣是寫景抒情也會有不同的表達方式,這就使得學生更容易理解情景交融和借景抒情兩種表達方式的區別。在學習《三峽》這篇文章時,我也讓學生將之與李白的《早發白帝城》進行了對比,讓學生去發現兩者之間的聯系,學生通過比較閱讀找出詩歌與文章就三峽景色描寫上的內在聯系,增強對《三峽》文章內容的理解。

四、習讀

習讀是讓學生將所學知識轉化為能力的一種鍛煉。完成這一轉化需要一定量的訓練和練習,并且對學生所進行的訓練和練習最好是在比讀的基礎上進行。例如在講授《小石潭記》和《岳陽樓記》時,在學生將這兩篇文章進行了比讀之后,會發現寫景抒情有不同的表達方式,針對這一點我要求學生做這樣的聯系:描寫一段景物,分別使用情景交融和借景抒情兩種抒情方式。這樣通過讓學生在寫作練習中運用所學知識,從而達到從知識到能力的轉化。

篇2

那么,應該如何改變目前古詩文教學的尷尬局面,讓古詩文教學更精彩?筆者認為應該強調課堂體驗。古詩文教學的課堂體驗就是要從語文學科的整體功能出發,從學生生命的整體出發,讓學生的知、情、意、行融入文本,結合自己的獨特體驗對文本進行再創造,并以此感知和體驗世界與自我的真諦。它能使每個學生都擁有一片自我學習、自我發展的空間,這將極大地促進學生良好個性的發展。

怎樣有效地進行體驗式古詩文教學?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了一些嘗試。

1.在情境中體驗。

“行而體道”,“行而察道”。體驗式教學是一種強調學習者進入情境,親自參與其中的活動,并在參與中獲得體驗,形成結論的學習方式。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文本的特點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去親歷、去感受、去體驗。

初中教材中有很多故事情節生動的文言文,適合創設情境表演,通過情境表演能夠使學生很快進入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體驗意識。在上《核舟記》中“船頭坐三人”一段時,我先讓學生結合文下注釋自讀課文,初步疏通文意,然后讓學生以桌椅為船,以掃把為楫,表演佛印及“蘇黃共閱一手卷”的動作神態。其他同學當觀眾的同時,又當評委,指出每組表演的精彩之處,同時,參照原文指出表演不周到的地方,甚至漏掉的細節。這樣,一堂原本比較沉悶枯燥的講讀課,在學生與文本的碰撞中,擦出了激情的火花,學生完全沉浸在角色表演和評價欣賞之中,完全潛入于文本之中,身臨其境地感受文中人物的閑適恬淡、寄情山水的心境,切身體會了古代匠師的高超技藝。這遠比老師生硬地講解詞語效率要高得多。

當然,根據文本的不同,情境創設的手段可以多樣,如可以借助朗讀、音樂、畫畫等形式。

2.在情感中體驗

學者童慶炳在《現代心理美學》中強調“體驗的出發點是情感,主體總是從自己的命運與遭遇,從內心的全部情感積累和先在感受出發去體驗和提示生命的意蘊;而體驗的最后歸結點也是情感,體驗的結果常常是一種新的更深廣的把握了生命活動的情感的生成。”古詩文蘊藏著豐富而深廣的人文情感,尤其是詩歌,它通常是詩人情感激昂沸騰的產品。但是,古詩文所傳達的情理遠離學生的生活時代,要使學生準確地理解詩歌的主旨,就要讓學生真正融入詩歌,融入特定的時代,融入詩人的內心世界。如在學習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從“八月秋高風怒號”的環境渲染,到“歸來倚杖自嘆息”的老來無力的哀嘆,再到“長夜沾濕何由徹”的情感醞釀,最后情感激流上升到一個頂點,即“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崇高愿望。學生深切感受到了作者的命運多舛、顛沛流離的生活困境及時代的不濟。作品中悲愴壓抑的情感氛圍,自然在學生心中彌漫開來,引起學生情緒上的強烈振動,個個神情凝重,完全融入作品的情感氛圍,融入了杜甫的內心世界。這樣,學生的興趣更濃了,學習的感受也更深刻。

3.在意象中體驗

詩歌因其本身的特點,表情達意更加深邃,更加空靈。詩歌教學中,須從分析詩歌蘊含的意象入手,喚起蘊藏于學生頭腦中的事物表象,使他們產生豐富的聯想,自動把自己融入到詩歌的情感世界之中,并在自然而然之中完成角色的轉換—由學習的主體變成詩歌再創造者,真切地體會到“抒情主人公”的情感波瀾,更好、更準確地把握詩歌的內涵。在琵琶行的教學過程中,用感性的語言和豐富的想象,把詩歌分解成“江邊孤客”“水上蓬舟”“船中琵琶女”“琵琶女悲憤撫琴”“孤客黯然淚下”等一組形象的畫面,通過這一系列的意象,讓學生浮想聯翩,走入詩中人物的心靈深處,與之同在、同思,親自感受主人公(詩人)的孤獨失意,使學生對琵琶女悲慘的身世充滿了同情,真正達到了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對詩歌內涵的理解自然更深刻了。

篇3

關鍵詞: 文言文;教與學;變身體驗;校本研究

筆者一直在農村初中任教,且我校處三縣交界,位置較為偏遠,教學條件相對滯后。但是,我們不甘落后,積極做好校本研究,力爭突破。筆者任教語文學科,對文言文教學下了一番功夫,在其中教學生學會“變身體驗”,力爭實現文言文教學新突破。

一、靜下心來,細細調查,找到問題所在

(1)抽樣統計,我們認識到成績不如意。筆者和本校語文教師對兩次檢測做了抽樣統計,發現文言文的得分率不理想,優生占22%,中等生占58%,弱生占20%。我們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要繼續查找癥結。

(2)調查問卷,我們認識到目標不明確。語文組印制了兩份調查問卷。一份發給了教師,一份發給了學生。問老師的問題找到了要害。一問文言文教什么,教師大多能說出一二,但不盡明確。二問讓學生喜歡文言文了嗎,教師們顯然沒有更好的方法做到。三問怎樣搞好文言文教學,教師苦無良策。問學生也是有的放矢的。一問對文言文閱讀興趣如何,63%的同學答“不感興趣”。二問了解文言文閱讀的學習方法了嗎,26%的同學說“知道一些”,近一半的同學說“老師怎么說,我們怎么做”。三問遇到困難時該怎么辦,大多都很茫然。通過調查發現師生對文言文教與學的認識存在誤區,甚至是盲區,總結起來就是“目標不明確”。

(3)走進課堂,我們認識到手段不豐富。在教研組的組織下,我們調研了六節文言文閱讀課,發現了相同的問題是教學手段太過單一。大多是先讀課文,看看參考書上的譯文,教師或學生代表逐句翻譯一下就完事了。學生沒有了解的過程,沒有思考的空間,沒有學習的興趣,自然就沒有良好的效果了。教學手段不豐富直接導致了文言文教學效果的不理想。

二、行動起來,剖析成因,找到對策所在

(1)師生共同重視,放下思想包袱。教師要走到學生中間問問其真實想法,弄清存在的現實困難;多動動腦,找到適合的較好方法。教師明確了方向,放下了架子,與學生一起探討學習文言文的困惑,一起尋找文言文閱讀的路徑。古漢語也是我們的母語,而文言文更讓我們與歷史拉近了距離,因此,我們要重視起來,放下思想包袱,學會在閱讀中“變身體驗”,想方設法學好它。

(2)多種手段并舉,激發學生興趣。①在背誦上下功夫。七至九年級文言文學習階段目標:“背誦優秀詩文80篇”。誦讀是文言文學習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培養語感的重要途徑。更重要的是,誦讀詩文更能提升信心,培養興趣。學習《木蘭詩》時,我引導學生朗讀,再“變身木蘭”,想想她的家境、父母親的難處、“變身木蘭”在軍營中的生活……學生很快背熟了。誦讀能夠為我們打開一扇親近傳統文明的窗口,幫助我們提升文化底蘊,因此,在這上下功夫事半功倍。②在課堂上花力氣。我讓學生扮演文章中角色,表演其中場景,以增強學生的記憶效果。學習《核舟記》時,我請三位同學上臺表演東坡、佛印、魯直,做出相應動作,這一節學生背誦得最容易。我還讓學生用繪畫的方法學習古文。學習《滿井游記》時,讓有繪畫愛好和能力的同學“變身體驗”,想象袁宏道當時的生活環境和出游場景,畫出袁宏道描繪的景色,激發了學生理解課文的興趣。③在鞏固上出實招。“溫故而知新”,我經常在學習現代文的過程中偶爾摻進對以前所學文言文的檢查,學生會重新領略文中人和事及帶給大家的愉悅。“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課后,我引導學生之間變身“小老師”,互相背誦,互相檢查,互相學習。學生之間互相取長補短,互相交流,于談笑中進步了。

三、緊貼中考要點,抓好常態學習

(1)告之考試要點,使學有目標。考試大綱明確指出考查內容:理解常用實、虛詞;理解并翻譯文言句子;把握內容,概括中心,對事件和人物進行簡單評價。并指出今后文言文閱讀的考查將體現出綜合性、實用性和創新性的特點。基于此,語文教師先要將考查內容熟記于心,才能在教學中潛移默化地教給學生,使之在學習中有目標。如學習《陳涉世家》時,告之學生要掌握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并分別變身“陳勝、吳廣、普通士兵”,體悟人物性格及形象。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讀課文更積極主動了,效果甚佳。

(2)告之學習策略,使學有路徑。首先是誦讀,這里不做贅言。其次是加強文言積累,主要指實、虛詞的積累與運用。最后是準確翻譯重點語句,理解基本內容,評價人和事。在解釋清楚實、虛詞的基礎上順利譯出古文語句,把自己的理解轉換成現代漢語,盡可能遵循“信、達、雅”的基本原則,“信”就是忠實原文,“達”是翻譯要通暢,“雅”語言要優美。還可以“變身”成作者、文中人物,還原當時場景。如學習《狼》這篇文章,我叫學生“變身”屠戶,體會被狼追趕的感覺,再加上閱讀屠戶的機智,很快領悟并熟讀成誦了。

(3)告之聯系課外,使學有提高。近幾年中考語文試卷中加強了對課外文言文的考查,注重由課內向課外的延伸。因此,注重平時的功底的鋪墊,再適當增加對課外文言文的閱讀,而且要學會運用“變身體驗”的閱讀方法,成功應對課外文言文還是有把握的。

總之,文言文教學應早做準備,讓學生學會“變身體驗”,輕松而學,快樂去學,學有所獲,學有所得。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

社,2011.

[2]魏本亞.語文教育學[M].北京: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