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麗莎之約范文
時間:2023-03-28 19:58: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蒙娜麗莎之約,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王克難, 學歷:臺大外交系畢業,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社會學碩士,哥倫比亞大學研究。
出版書籍:《離鄉的孩子》小說1979 、《生日禮物》散文集1993 、《霧里的女人》散文小說集1994 、《霧里的女人》散文1995 、《諾言樹》散文小說1999 、《離鄉的孩子》、《流浪者之歌》、,散文集《生日禮物》等;繪畫作品曾在美國參加特展;出版音樂帶《天涯若比鄰》等十卷。現居臺灣。《蒙娜麗莎之約》選入新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教科書。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幾年來,我縣一直致力于通過“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來改進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課改實驗所提倡的“三環一式”教學法中,“小組合作學習”就是“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主要環節之一,也是學生進行學習的重要學習方式。
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它不僅充分發揮了師生間、生生間的相互交流,互動功能;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讓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把個人自學、小組交流等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而促使小組之間合作、競爭,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了當學習的主人的樂趣,激發了學生學習熱情。
在教學過程中合理安排小組合作學習是有很多好處的,但也不能濫用小組合作學習,不是所有的小組合作學習都能取得好的效果。因為,無目的,無針對性,無必要性的小組合作學習是毫無意義的。在一節課中,開展小組化合作學習全面提升小組學習質量要恰當把握時機。合作學習的形式并不是運用在整個教學當中,它應根據課堂教學過程學生獨立學習情況和教師的點撥相結合。因此,我認為在下列情況下更適合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一、學生個人學習無法完成時,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學生個人學習無法完成時,這是采取小組合作的一個很好的時機。此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以“生生互動“形式展開交流、合作。這樣既保證了教學任務的完成,大大提高學習效率,又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合作的意義,還能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如我在教學《白楊》這一課,在學生進行自主先學階段,我引導學生完成“你知道文中的爸爸和白楊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嗎?”在巡視過程中發現有部分學生的思考出現困難,無法自己完成,我相機組織學生形成小組進行合作學習,采用以“生帶生”的學習形式。通過各小組的優生帶領小組成員通過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畫一畫文中直接描寫和談論白楊的句子,直到討論爸爸白楊的特點和爸爸借白楊言志。
二、在學生意見不統一,存在爭議時,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不同的學生,他們的能力差異和自身思維方式、學習經驗也有所不同。在解決課堂自學問題的過程中便會出現不同的解題方式和策略,因而課堂上經常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學生各抒己見,對題目的理解、分析不同,甚至出現因彼此不同意對方的觀點或認為自己的見解更好等問題而發生爭執。這時教師可及時安排小組合作學習并深入到小組中參加交流和討論,進行必要的點撥與啟發,引導學生合作尋找正確的解題思路,確保小組合作學習得以順利進行。如在六年級語文《索溪峪的“野”》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那么索溪峪的“野”體現在哪?為什么說索溪峪是“野”的?學生自由讀課文,并及時作出勾畫、批注,再全班交流,弄清課文從山、水、人、動物四個方面來具體描繪索溪峪的野,并體會山“野”、水“野”、游人“野”三個方面中“野”的不同含義,但對于第四自然段動物“野”他們的認識不同。有的學生認為猴子很“放肆”,有的認為猴子很“調皮”,也有的認為猴子“野蠻,粗野”……在大家爭論不休中,我認為這正是學生思維碰撞火花的時機,于是,我組織大家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并質疑激趣:猴子如此“放肆”,作者寫它們,是不是表達了作者對它們的厭惡之情呢?為什么?通過小組進一步學習交流,學生從字里行間體會出作者對它們的喜愛之情。很多學生從“親熱”、“惡作劇”、“調皮”、“快活”等詞語體會。就是在學生思維碰撞火花的時候,我通過小組討論交流這上形式,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加深他們對學習內容深層的、全面的理解和感悟,從而享受小組合作學習帶來的快樂。
三、當學生對問題的思考不全面,存在漏洞時,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由于學生個人認識問題的局限性,單靠某一個學生往往回答不全面,對知識的理解也存在漏洞。這時教師可以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讓組內的幾個成員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通過有意義的討論和共享,取長補短、相互補充,并不斷從別人的發言中受到啟發,讓學生從小組成員那里學到解決問題的另外一些角度,使學生能全面分析問題,擴展解題思路,從而對問題的認識更加全面。在教學《十六年前的回憶》一文中,學生在學習被捕后在法庭上受審的片斷。學生在體會人物描寫的句子“我看到了他亂蓬蓬的長頭發下面平靜而慈祥的臉。我這樣引導學生:從“亂篷篷”一詞你想到什么?(出示19段課文讀出自己的體會)從“平靜而慈祥”你又想到什么呢?很多學生認為這是以淡定的態度與敵人作斗爭,表現他大義凜然的革命氣節。對于這兩個神態描寫詞語,學生只是從敵我雙方交鋒去思考是不全面的,但我并沒有提出自己的觀點,而是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導學提綱:此時此刻,父親心里會在想什么呢?難道父親不疼愛自己的孩子,不留戀自己的妻子嗎?現在你從“平靜而慈祥”體會出什么?)學生通過討論,小結出:父親為了革命事業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愛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他更愛天下所有受苦受難的人們,他愿意為自己所追求的事業獻出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他覺得值,這就是一個革命者,他時刻不忘用自己的言行教育親人。自然而然,學生對于人物理解更加深刻。
四、在學習課文的重難點時,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要實現高效的課堂效率,就必須把握好課文的重難點。要突破課文的重難點知識,教師吃透《課標》和教材這只是前提,教師還應該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
篇3
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
略讀課文既相對獨立,又與精讀課文互有關聯,二者作為一個整體存在。我們從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的編排可以看出,越是高年段就越重視學生略讀能力的培養。從二年級下冊開始嘗試性安排略讀課文,三年級上冊開始才正式安排略讀課文,32篇課文中有8篇略讀課文,占總數的25%;四年級上冊,32篇課文中有14篇略讀,約占總數的44%;五、六年級則是五五分成,精讀、略讀各占50%。葉圣陶先生在《略讀指導舉隅》一書中指出:“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這恰好道出了教材重視略讀課文編排的原因。精讀與略讀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沒有在精讀中認真習得方法獲得經驗,就不會有在略讀中的技巧訓練與應用。如果把略讀課文教學提高到應用與檢驗的地位,它就不會是可有可無,而被忽視了。
二、略其所略,重其所重
三年級上冊教師教學用書中對略讀課文的教學提了兩點要求:一是從內容上說,理解課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讀課文,一般是“粗知課文大意”,只要抓住重難點幫助學生理解即可,詞句的理解不作為訓練的重點。二是從方法上說,教師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學生自己把課文讀懂,并在讀中掌握讀書方法,提高閱讀能力。所以,略讀課文的教學應該摒棄過度的設計,讓大氣度、大智慧充盈課堂。課堂教學結構應該顯得比較簡約、粗線條,為學生自主閱讀開辟大塊的時空,做到略其所略,重其所重。2011年的《小學語文教師》雜志第四期的辯課內容是略讀課文《珍珠鳥》,我覺得張寶川老師的教學設計值得學習。請看:
問題:讀讀課文,想想“我”是怎樣逐漸得到珍珠鳥信賴的。
師:你們打算用哪把“金鑰匙”來打開這個問題之門?
生:我想針對課文主要事件畫情節線。
生:我想圈畫出重點詞句。
生:我想作批注。
師:針對課文的主要事件畫情節線是我們新學的“金鑰匙”,圈畫出重點詞句、作批注也是我們常用的方法。現在可以運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學習了。開始吧!
(學生自學時間充足,教師巡視指導。)
……
葉圣陶先生說:“略讀的‘略’字,一半系就教師的指導而言:還是要指導,但是只需提綱挈領,不必纖屑不遺,所以叫做‘略’。一半系就學生的功夫而言:還是要像精讀那樣仔細咬嚼,但是精讀時候出于努力鉆研,從困勉達到解悟,略讀時候卻已熟能生巧,不需多用心力,自會隨機適應,所以叫做‘略’。”張老師以上的教學片斷,正是葉老先生這一段話的寫照,在略讀課堂上,做到了“略其所略,重其所重”。略老師的“纖屑不遺”,重學生的“熟能生巧”。張老師的教學緊扣課文的“連接語”進行設計,把教學流程簡潔地分成了四個部分:默讀―思考―交流―拓展。教學注重學法遷移,課堂上給學生開辟了大段自主閱讀交流的時間,讓學生的思維得以馳騁,自覺運用習得的閱讀方法解決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獲得了真切的自主閱讀經驗,教師檢驗到了學生對閱讀方法的掌握情況。當然,略讀教學的順利開展,必須有精讀課教學的良好鋪墊。沒有精讀課上的“苦心經營”,學法傳授,就沒有略讀課上的學法應用與遷移。
三、略讀課文教學應更重視課外拓展
既然略讀是為了推廣應用,略讀課文的教學應該適當地向課外拓展延伸,最終實現向課外完全獨立閱讀的過渡。我們應該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在課前課后閱讀相關文章、書籍,收集相關資料,加大學生的信息吸收量,利用課文的某些內容,引發學生進一步探究某些問題的興趣等。如第八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大賽特等獎獲得者孟峰老師,在執教略讀課文《蒙娜麗莎之約》中如是拓展延伸,引導學生感受繪畫藝術的魅力:
師:這幅畫的作者是達?芬奇。(多媒體出示畫像)他具有多樣的才華,他的一生留下了許多杰作,我們一起來看。(配樂展示畫作)
師:今天的作業:第一,搜集《最后的晚餐》這幅畫作的資料,欣賞這幅畫作;第二,選擇一幅畫作進行介紹,可以是《蒙娜麗莎》,可以是達?芬奇的其他畫作,還可以是我們喜歡的畫作;第三,搜集欣賞其他藝術形式,感受藝術魅力,辦一期手抄報;這三項作業,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一項完成。
略讀是為了推廣應用,略讀課文的教學就應該以教材為拓展點,內引外連,進行課前、課中、課后拓展閱讀。孟老師以《蒙娜麗莎》這幅畫為拓展點引領學生欣賞了畫家達?芬奇的一系列作品,這是對學生的藝術熏陶。最后布置的作業拓展延伸性強,學生不管選擇哪一項作業去完成,自主閱讀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鍛煉。
篇4
對學習者來說,教師的教育幻景是客觀的不容懷疑的“他”世界;而“我”的學習世界鮮活而豐富,但常被“他”打斷和否定,被“他”告知不正確,不合理或不合邏輯。在“他”的優越感和權威性的壓迫之下,“我”背負著原罪接受所謂的教育。然而,在自卑、恐懼、壓抑和緊張的氣氛中,不但真正的學習活動不可能發生,而且這些“被教育者”將來不是權威主義者,就是權威的馴順者或屈服者。
康德認為,人的理性思考能力是天生就具備的,一些人沒有釋放出來而屈從于接受他人居高臨下的引導,不經他人指導便無力運用自己的理智能力,這是權威主義態度導致的。而啟蒙,就是引導他們擺脫“未成年狀態”即“個體無能狀態”而走向理智思考。這段話讓我們意識到,權威教育不僅妨害真正的學習活動的發生,更嚴重的是它阻止智慧的覺醒,阻止思想的啟蒙,阻止心靈的成長。權威主義在教育中的危害在于它用成人的社會經驗包裹兒童,使他們馴服于環境,迎合世俗,順應經驗,讓他們成為眾人而不能成為他們自己。由于兒童在最初的學習活動中就未能得到足夠的尊重,沒有養成“尊重自己”的習慣,他們長大成人后就會表現出對強者諂媚阿諛,對弱者蠻橫欺凌。權威教育的結果即是大量的處于“未成年狀態”即“個體無能狀態”的成年“被教育者”充斥知識界,他們因循、懦弱,且能為此找到充分的理由。這是引起知識界腐化、整個社會退化的最為深刻的根源。
教師的權威——“我告訴你應該怎樣理解和感受”,直接破壞了教育的啟蒙性和完整性。它不僅帶來教師和學生在認知、情感、倫理判斷以及行為方式等方面的沖突,而且使得學習內容只剩下了一堆知識、信息和技術,不可能融入真實的生命與感情的世界。教育者這種主觀的權威主義意識滲透在當今教育的各個方面。當我閱讀基礎語文教材——《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時,發現這種“我告訴你應該怎樣理解和感受”的權威意識無處不在。
六年級語文課文《蒙娜麗莎之約》中有這樣一段話:“蒙娜麗莎是全人類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她的光輝照耀著每一個有幸看到她的人。我雖然在她面前只停留了短短幾分鐘,她卻在我的心底留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象。她已經成了我靈魂的一部分。”我相信,以后孩子們會在自己的習作中用到諸如 “璀璨”“明珠”“光輝”和“永不磨滅”這些華麗的詞語,但當他們運用這些詞語時不會有任何感覺,就像他們在這里讀到這些詞語時沒有任何感覺一樣。我也想起自己在中學學習魯迅的作品時,老師讓我們背誦大段有關中心思想和字詞句段理解等方面的標準答案。這些標準答案使得我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對魯迅的作品沒有也不敢有任何發自內心的體會和感受。語文課的教育為什么使人喪失了對文學作品的思考能力和欣賞能力?后來我意識到,是這些標準答案扼殺了讀者的真情實感,切斷了文學作品與它的讀者間的交流和感應,葬送了真正的文學藝術欣賞,也破壞了閱讀和寫作能力的培養。更令人感到恐怖的是,扼殺真情實感就意味著模仿、依循和進行欺騙,這是心靈麻木和腐化的開始,是反啟蒙教育的開始。
再如,六年級語文課文《索溪峪的“野”》中寫道:“走進張家界的索溪峪,腦子里只剩下了一個字:野……在這樣的山水間行走,我們也漸漸變得野了起來,城里戴眼鏡的姑娘……年過花甲的老人……人們,在這山水中返璞歸真了。”我們注意到,新教科書的內容開始關注人與自然的關系,這本是很好的意圖,但選編的文章都不是為孩子而寫,而是為編教材而寫,所想所感都不是孩子的,也不是作者的,而是作者主觀“告訴讀者要這樣理解和感受”的。孩子最大的特點就是“真”,“返璞”和“歸真”的感受究竟與本就純真的孩子有什么關系?閱讀這樣的文章,好比吃了壞東西,食而不化,即開始厭食。這也許就是很多小學生放棄對這類矯揉造作的所謂文學作品的“深閱讀”,而轉向武俠、漫畫、言情這類書籍的“淺閱讀”的原因——雖沒多少營養,但至少食而能化,不會引起不適和消化不良。
教材中還選編了季羨林、錢學森等著名學者身處異地,懷念祖國的課文,目的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這是顯而易見的。“愛國”是公民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然而,“愛”是一種自然生成的感情,不是我們告訴一個人要愛,他就真的能愛起來。旅居海外的游子思念眷戀祖國,這種感情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文化鄉愁,必須是有了一定的文化積淀和生活閱歷的成年人才能體會得到,這種非常沉重的情感與一個不到10歲的孩子可以說毫無關系。孩子也有愛,有思念,那都是因他身邊的人、物或環境而起的,比如對父母親,對兄弟姐妹,對自己喜愛的寵物、玩具、玩伴,還有家、集體、學校等。他們的讀物應該描述屬于他們的愛,屬于他們的感情。美好純潔的小愛得到了肯定和贊揚,對國家、民族和人民的大愛有一天才能自然生成。自然生成的愛才是真實的,不可動搖的。
愛的教育不是告訴孩子要愛什么,而是讓愛覺醒,讓愛成長。從自然的愛——父母愛,到國家愛、民族愛、文化愛,而后進步到抽象的對理想和信仰的愛,這是一個思維認識提高的過程。教育不能違背“自由”的原則,所以教育不可能承擔塑造靈魂的重任,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因為大量的社會經驗和自身生活經驗的積累,在成就一顆心靈的過程中,起到了更為關鍵的作用。教師的任務就是讓愛、讓智慧和美德在一顆心靈里覺醒、發展、強大起來。當孩子面臨各種各樣的選擇時,我們不能告訴他們答案,我們的責任是讓愛、智慧和美德指引和幫助他們作出自己的選擇。
篇5
【關鍵詞】考試改革 口試 筆試 綜合試
One cut-in dot and three basic forms
------Research on the reform of the exam content and method in the rural elementary school
Lu ShizuoTao ShengliHou Yu’eLiang Yumin
【Abstract】Whether the actualization of the quality education is successful or not, the exam reformation is the linchpin. Under the precondition that the exam content is suitable for the course reform idea, it seems very important and urgent to put the reformation of the exam form into practice. For many years, we treat the class as the cut-in dot. In the past, the rural elementary written examination is very simple. Now we treat the combination of the “oral examination, written examination and general examination” as our exam reform direction and also substantiate, improve the elementary mathematics, Chinese and English. As a result, we have collected some experience and found out one exam mode, one cut-in dot and three basic forms. At the same time, we also have got a new thought and topic about the exam reformation.
【Keywords】Exam reformationOral examinationWritten examinationGeneral examination
實施素質教育,考試改革是其成功與否的關鍵。在考試內容合于課程改革理念的前提下,實行考試形式的變革就顯得十分重要和緊迫。因此,“八五”以來我們一直以課堂為切入點把改革農村小學形式單一的筆試為“口試、筆試、綜合試”三結合形式作為我們的考改工作方向,并在小學數學、語文和英語學科中不斷進行充實、改進。我們的這個以專題形式出現的校本研究,“十五”在我市教育科研所專家的指導下,被確立為遼寧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農村小學考試內容與方法改革研究,到2006年1月結題時,還獲得了遼寧省“十五”普教系列教育科研成果二等獎。這也是大連市農村縣區中小學唯一獲得的獎項。“十一五”為深化其研究,又繼續申報為遼寧省課題。對于這個課題,應該說,我們初步積累了一些經驗,探索出了一種較為可行的“一個切入點,三種基本形式”的考試模式,同時也開啟了一個有關考改的新思路和新話題。
在“口試、筆試、綜合試”研究這一方面,我們主要總結了以下主要經驗,這里僅以語數學科為例,加以說明:
1.口試:抓表述的連貫與得體。口試采取平時與期末相結合的形式,保證每個學生每一學期測試一次,數學、語文測試時間分別為10分鐘。重在突破學生的口語表述,以期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彌補單一筆試的不足。在表達中,首先做到思維連貫,進而要求做到簡明得體。
數學學科的口試分為“速算”、“概念的理解”、“應用題分析”三個方面。“速算”包括口算、估算、簡算等內容,以考查學生的思維敏捷性;“概念的理解”盡量減少考查記憶性的內容,增加辨析、公式推導過程等內容;“應用題分析”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分析數量關系,說出解題思路,提出問題,采取不同的解題方法,并進行多角度思維。比如:
①概念的理解: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你一定記得很清楚,能不能說一下你是怎樣把計算公式推導出來的?
②應用題分析:一個圓柱形水桶,從里面量底面直徑是20厘米,高是25厘米,現在要使這個桶正好裝半桶水,你能想出哪些好辦法?
而語文學科的口試則分為“聽”、“說”和“讀”三個方面。“聽”包括聽記主要內容、轉述、回答有關問題等,以考查學生的聽記能力和隨機處理實際問題等能力;“說”要求學生說普通話,促進語言簡明、連貫、得體;“讀”主要指朗讀課文內容,重在考查學生的規范語言表達能力。
這里僅以語文小學六年級上學期“口語交際”質量評價標準為例:
1.1與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對方。
①學會與人交流時,不搶話,不插話,注意傾聽。
②與人交流時,要看著對方,不要心不在焉。
例:《回顧•拓展(五)》中“可以講同魯迅先生有關的人和事,也可以說說讀魯迅作品的體會。”交流時要尊重同學個性和獨特的閱讀感受。
1.2樂于參與討論,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
例:當你看到記者拍到的2006年伊朗大地震市民流離失所的一組照片,尤其是看到地震中孩子那無可奈何和痛苦的目光的時候,想說些什么?
1.3聽他人說話認真耐心,能抓住要點,并能簡要轉述。
①聽他人說話認真耐心:聽他人說話時要注視對方,不能東張西望,抓耳撓腮,似聽非聽。
②聽他人說話時,能抓住要點,能根據人物的語氣、身份的不同,進行簡要的轉述。
例:將老師布置大清掃的講話轉述給沒來的同學。
1.4表達要有條理,語氣、語調適度。
①表達時有條理,能夠根據事情的先后、地點的變化、時間的推移,運用恰當的關聯詞來表達。
②根據表達的需要,確定恰當的語氣、語調。
例:學完了《蒙娜麗莎之約》,請你以導游的身份介紹這幅作品。
1.5能根據交流的對象和場合,稍做準備,做簡單的發言。
例:六年級上冊《回顧•拓展(二)》中向同學們介紹自己辦的以“祖國建設新成就”為主題的手抄報。
1.6在交際中,使用規范的語言,注意語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語言。
例:《回顧•拓展(一)》中“交流平臺”,“可以評一評自己在活動中的表現,或者跟同學相互評一評,以便達到相互學習、不斷提高的目的”。評議的過程要文明、公正、客觀,不進行人身攻擊。
語文、數學兩科口試采取學生小組自行填寫積分卡形式進行評定,做到了民主、公開和公平;同時記錄學生學期成長記錄袋。在測試過程中,我們采取師講評,同伴互評、自評等多種評價方式。下面是數學的口試評價卡:
①“速算”評價卡
每項測試,教師都出多套試題,并編上序號,學生在答題時,自己抽簽決定要答哪套題,如果學生對抽取的試題在解答時有困難,可以再抽一次,繼續解答。由于這種測試方法是隨機進行的,并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便于進行因材施教,尤其是對學困生,可及時進行彌補。
口試不僅促進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也促進了學生筆試能力的提高。僅近5年統計,通過測試班,95%以上的學生克服了交際心理障礙,絕大多數學生能演課本劇,并且筆試馬虎率降到了3%-5%。
2.筆試:抓結果的梯度與準確。筆試每學年測試一次,數學、語文測試時間均為40分鐘。數學筆試卷的命題我們采取了這樣的幾個原則:①再現性知識。繁雜或純技巧的計算要少考或不考,試題要體現知識的遷移、轉化、應用等解決問題能力因素。②重視知識技能形成過程的考查,以引導和加強過程教學。③注重聯系生活實際,突出數學的實踐性。④體現試題的開放特點,促進探究和創新的學習風氣的形成。⑤增加基本能力,如讀表、讀圖、閱讀文字材料能力的考查。⑥注重綜合分析問題能力的檢測,積極引導形成知識網絡。從而形成不同層次學生達標梯度,體現素質教育“面向全體”的要義。
以小學數學六年級(上)“百分數的應用”為例:
①理解“增加百分之幾”或“減少百分之幾”,進而加深對百分數意義的理解。
例:一家商場開展促銷活動,對服裝打“八五折”出售,表示現價是原價的( )%,比原價便宜( )%。
②能計算出實際問題中“增加百分之幾”或“減少百分之幾”。
例:一條路甲走完要12分鐘,乙走完要16分鐘,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快百分之幾?
③能解決“比一個數增加百分之幾的數”或“比一個數減少百分之幾的數”的實際問題。
例:同一種商品原來每件25元,后來商品降價促銷,甲店按原價的“七五折”出售,乙店買四送一。如果要買這種商品5件應選擇哪家店?
④能利用百分數的有關知識,解決一些與儲蓄有關的實際問題,并學會合理理財。
例:一位老爺爺打算把10000元錢存入銀行兩年,已知年利率分別為:一年期2.79%,二年期為3.33%,請你幫這位老爺爺算一算,采用兩種儲蓄的利息相差多少?
語文筆試題除保留一定量的能體現學生應掌握的語文基礎知識外,加大了體現語言積累和運用,以及能發揮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題量及題型。比如:
①世界的資源是有限的,水資源更加缺乏,在節約用水方面,你有什么想法?請寫下來,不少于4條。
②從下面的詞語中任選6個寫一段話,不少于100字。這些字是:發揚、榮譽、奪取、升起、勇敢、奮斗、成績、努力、學習。
③把下面的力、末、化、水、開、千6個字,各加上兩筆使每一個字變成一個新字,寫在方格里,看誰加得準,寫得工整,不少于5個。
筆試我們仍然采用密封閱卷的辦法。筆試的最大優點是準確、清楚,也不乏公允,便于及時改進教學。因此我們一直很重視考查結果的使用,較好地保障了小學階段的“面向全體”和甚至于延伸保障了初中低年級階段的控輟保學,較好地實現了中小學銜接。近5年我鎮中小學入學率一直為兩個100%,不僅教學成績好,社會家長滿意程度也是前所未有的。
3.綜合試:抓過程的參與與體驗。綜合試每學期以學習小組的形式測試一次,測試時間數學和語文兩科,或與其他多學科結合起來,一般為20分鐘左右。綜合試題多與生活實際問題相關聯,既能體現綜合應用知識,又能體現創新思維的內容,以期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并以此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人生。以多種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參與程度均達到100%。
測試主要采取小組共同參與研討同一題目的課題進行。讓學生在考察活動中,充分動腦思考,動口發表見解,動手操作,以達到“體驗――深化――運用”的考查目標。綜合試由任課教師組織,按照下列步驟進行:
3.1布置測試課題:每次測試都由教師和學生出與課題相關的若干個題目,把班級學生劃分成幾個興趣小組,以抽簽的方式進行測試;綜合試題一般要提前一段時間布置給學生。比如,有一個小組抽取的試題是:沙塵暴離我們有多遠?
3.2搜索下列資料:
①近年來我國有關沙塵暴的報道;
②我國的疆土面積和受沙塵暴侵害的面積的數比;
③沙塵暴的成因;
④防治的措施和現狀;
⑤沙塵暴和我們生活的關系。
3.3要求:
①小組內每一個或兩個成員承擔其中的一個問題,查閱資料;
②由小組長負責組織大家整理這些材料;
③小組集體分工大家共同完成課題。
④小組長匯報本課題分工、協作和完成情況。
3.4評價:由教師和學生共同進行,一個小組匯報時,其他小組采用填寫“評價卡”的方式給予評價。比如:
綜合試評價卡
綜合試成績以小組平均的形式記入個人總評成績,裝入“學生成長記錄袋”。既鼓勵團隊精神,又利益均攤。不論是單項測試還是綜合測試,我們一直很重視考查結果的使用,從中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不足,教師及時、有針對性地予以補課,并與家長及時進行溝通,以期家校共同教育學生進步,同時促進教師及時改進教學。
口試、筆試和綜合試,我們都采取了雙分制度,即100分制和AB等級制度。有些考試我們是隨機進行的,因此在實驗研究中,沒有發現增加學生負擔的問題。
課改中期,大連市對優秀成果進行表獎時,考改專家評價說:“一說到考試,我們已經習慣了‘紙筆測試’的考試方式,習慣了以試卷上那個客觀而權威的成績來判斷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師的教學質量,其負面效應之大已經很難用‘應試教育’來涵蓋。因此,考試改革是這次課程改革中呼聲最高的。但一般的考試改革往往關注試卷命題方式和考試內容考查點的重新調整,試圖以一個能反映全面發展要求的完善試卷來發揮考試評價的良好導向作用,而元臺鎮中心小學所進行的考試改革,不僅繼續完善紙筆測試的內容和命題方式,而且嘗試采取‘口試’、‘課題作品綜合試’等新的考試方式。表面上這只是考試技術的改變,實質上反映了一種新的評價觀。以往單一的紙筆測試是與‘甄別’、‘選拔’的評價目的相聯系的,而新課程改革倡導把評價當做診斷學習行為和促進學生發展的手段,淡化評價的‘選拔’功能。在小學考試中采取口試,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符合小學教育的培養目標。此外‘課題作品綜合試’有利于聯系學生的生活和社會實踐的實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盡管在具體的操作方法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完善,但是方向已經對了,終點早晚要到達,相信元臺鎮中心小學會在考試改革過程中不斷反思和總結經驗,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2005,6;大連市實施國家基礎課程改革實驗階段成果叢書,評價改革)
農村小學考試內容與方法改革課題研究,不僅使我們實現了農村小學考試模式的變革,為實施素質教育打破了考試這一瓶頸,開辟了一條切實可行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發展之路,而且也為我們鍛煉了一批青年優秀教師,實現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截至2007年1月,我們自己編輯了兩種有關課題研究的經驗資料《我們的考試改革思路》(1-2);我校有10名教師被評選為省市縣三級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有11名學生被評為市縣兩級三好學生;學校被我市評為德育基地校,《遼寧教育研究》(2003,8)、《人民教師》(2007,2)雜志分別刊發了我校考改的經驗和信息,學校還被國家中小學基金會授予教育科研示范校。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