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和立冬范文
時間:2023-03-17 02:49: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冬至和立冬,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不是一個意思,冬至是每年的公歷12月21日~23日之間,而立冬是在公歷每年11月7~8日之間,并不是同一個節氣。
2、冬至和立冬的習俗不同:立冬在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日,古時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禮,并有賜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勞動了一年,老百姓要利用立冬這一天休息,順便犒賞一家人的辛苦。如今,在黑龍江哈爾濱、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漢等地,冬泳愛好者們還會用冬泳的方式迎接冬天的到來。立冬有吃水餃的風俗。秋收冬藏,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選擇了餃子。但在山東滕州一帶也有喝羊肉湯的習俗。冬至節氣也有許多習俗,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省滕州市流行冬至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冷之意。在江南水鄉,則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在我國臺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后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3、冬至和立冬的氣候特征不同:天文學上把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按照氣候學劃分,我國要推遲20天左右才入冬。立冬時節,太陽已到達黃經225度,我們所處的北半球獲得太陽的輻射量越來越少,但由于此時地表在夏半年貯存的熱量還有一定的能量,所以還不會太冷,但氣溫逐漸下降。在晴朗無風之時,常會出現風和日麗、溫暖舒適的十月小陽春天氣。冬至期間,西北高原平均氣溫普遍在0攝氏度以下,南方地區也只有6至8攝氏度左右。另外,冬至開始數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數九的第一天。關于數九,民間流傳著的歌謠是這樣說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不過,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區,即使在當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氣溫仍然在10攝氏度以上,真可謂秋去春平,全年無冬。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充分反映股東權益
風險投資商資金的進入,自然而然的也就意味著對公司管理和監督的進入。風險投資商對公司管理和監督的跟進就是通過董事會實現的,因此當投資商進入時,關于董事會架構的談判往往是最激烈的,這也是為什么即使持股比例還不夠擁有一個董事會席位的投資商,也一定要在董事會內設定一個觀察員(沒有投資票權)席位的原因。
創業企業在種子期融資時,因為自己控制著大部分股權,盡管受到來自投資商的某些保護性條款的限制(上期有明確敘述),但仍能基本保持自身對董事會足夠的控制能力。但隨著后續融資階段的開始,當越來越多的投資者不斷加入公司,也不斷加入董事會的情況下,要想像網易那樣仍然控制著董事會的大部分席位,基本沒有可能。
于是,在復雜的董事會局勢下,大家開始的是一場新的游戲。一個合理的董事會人數設計,是保證該公司董事會正常運行,又能保證股東權益的基礎。
根據中國《公司法》規定,有限責任公司至少要有3名董事,而股份制公司則需要5名董事,但這并不是世界范圍內通行的版本。在開曼群島、英屬維爾京群島以及美國的許多州(如特拉華州),其法律允許公司只設一名董事。他們之中一個共同的規律是:董事人數一定是單數。增加或減少董事的數量通常要受到風險投資商所要求的保護性條款的限制,風險投資商也可以只是要求公司董事數量的改變必須經過修改公司章程后方可為之,而這種修改最終往往受制于投資商的否決權。但如何在眾多的投資商進入后設定合理的董事數量呢?《財富》100強的企業往往有多達20多個的董事,但這在充分表達了投資者各方利益的情況下,無疑也帶來了董事簽署一份協議時,金錢和時間的更多耗費。一般來說,創業企業最為理想的董事人數為5~9人。
但對于一個股東成分比較復雜的企業而言,5~9人的董事會設置在保證效率的同時,并不能全面反應股東的合理權益。為此,累計投票制(Cumulative Voting)以維護少數股股東的利益。
這一機制是通過將一名股東的投票加以合計,然后進行重新分配,以便給那些持有少數股權的股東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盡管這一機制更適合于那些上市公司的公共股東,它也可以被用來在多個投資人的創業公司中公平地分配董事會席位。例如,如果只有5只A級優先股股票發行在外,且這些股票僅為兩名投資人A和B所持有,其中A持有3股股票,B持有2股股票。如果該A級股票可以有權選舉兩名董事,則如果沒有累積投票制的話,投資人A將能夠自行任命這兩名董事,因為他擁有A級股票的簡單多數。但是,如果采用累積投票制,通過將投票加以合計(所持有的股票數量乘以需選舉的董事的數量),則A可以有6張選票,B可以擁有4張選票。投資人B可以將他擁有的4張選票全部投給自己提名的人選,而無論投資人A怎樣在其提名的人選之間分配選票,B所提名的人選總能至少得到第二多的選票,從而B可以確保獲得一個董事會席位。
同時,還有一些做法可以確保投資者的利益,那就是在董事會內設立薪酬委員會(Compensation Committee)和審計委員會(Auditing Committee),以控制薪酬狀況和真實掌握企業財務狀況。通常的做法是,薪酬委員會和審計委員會應保持相對的獨立性,而且不應由所謂“行政董事”(這些人也同時是公司高級管理層的成員)來領導,這一點是由這些委員會所承擔的職責性質所決定的。這些委員會經常會包含一名行政董事、一名獨立董事以及一名由風險投資商任命的董事。
那么在風險投資商進入創業企業后,如何保證創業者的連續性呢?分級董事會(Classified Board),也叫做“參差董事會”(Staggered Board)是一個有效的機制。
所謂分級董事會就是指董事的任期體現出一種參差的順序,從而使得董事會每年只能改選其中1/2或1/3的董事。分級董事會的目的在于確保管理層能夠避免公司股東變化帶來的影響。盡管這通常僅是上市公司所特有的問題,但近來在美國這一問題也受到爭議。在美國東海岸,持批評觀點的人認為,那些位于西海岸的、沒有確立分級董事會制度的公司上市后往往非常容易成為被收購的對象,這是因為惡意收購者可以非常迅速地取得對公司董事會的控制權。這說明,盡管對于一個小型的私有公司來說,采用簡單的董事會結構確實具有降低操作成本的合理性,而一個分級董事會制度往往可以在公司上市的時候為原有股東提供更多的保護。
當然,投資商往往會擔心創業者通過關聯交易(Related Party Transaction)損害公司的利益。在創業企業中,關聯方(Interested Party 或 Related Party)與公司之間進行交易并非罕見,例如董事與公司之間的交易。事實上,董事往往也是公司的主要股東,特別是在高科技創業企業內,他們還掌握著公司的專有技術,并經常在公司中擔任著“CXO”的職務。在比較普遍的法律體制下,這一類交易并不會僅因為涉及到關聯方而歸于無效。董事會必須應付這樣的交易可能給公司帶來的損失,也就是必須要求關聯方向董事會其他成員披露有關利益沖突的事實,而且這一交易應當符合正常交易條件,并且對于公司是公平的。有效的處理正常交易條件的方法是:在表決時,不允許關聯方參與投票。
明確董事會的決策程序
一家英屬維爾京群島注冊的公司想在某個日期之前終止某些高級職員的聘用(其中有些人還是公司董事),以避免這些人手中所持有的部分受限股份(Restricted Shares)成為既得股份(Vested Shares)。既得日期(Vesting Date)即將來臨,但是無法作出書面決議,因為公司章程要求所有書面決議均必須由董事會一致通過。召開董事會會議是唯一的出路,但是這次提出動議的一方又要失望了,因為根據公司章程規定,召開董事會會議必須提前十四個工作日發出通知,這就使得董事會會議無法在受限股份的既得日期之前召開,從而無法阻止那些受限股份成為既得股份。這一事例說明,程序的確具有非常關鍵的意義。
篇3
此鏡背紋飾表現主題內容是自然、天象和祈愿。自然指鏡紋飾中的對稱草葉、苞花;天象指圓鏡喻天,鈕座成方,代表大地。四乳釘代表支撐天地的柱子,鏡鈕代表天地中心,象征“天圓地方,點在中央”。這就是2000多年前古人的宇宙觀。祈愿指的是銅鏡銘文,是寄托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愿望。
史料記載,“上古之鏡,即大盆也,其名曰監。”《說文》:“監,可取水于明月。”因見其可以照形,故用以為鏡,然三代之初,監皆以瓦(即陶器)為之,故古監字概無金旁。迨至商初,始鑄銅鑒,嗣后鑒字亦有金旁矣。《國語》申胥諫夫差曰:“王盍亦鑒于人,無鑒于水。”然商周之時,雖有銅鑒,而瓦監仍兼用之。
當今全國幾乎所有的歷史博物館都藏有古代青銅鏡,有的館藏達數千件,可見青銅鏡在中國古代確系人們的生活實用器。從地下出土的資料得知,我國在4000年前的齊家文化時期,就已開始鑄鏡。但銅鏡制造技術的完全成熟,應在春秋晚期至戰國初。戰國以后,銅鏡的產量越來越大,民間的應用也越來越普及,一直沿用至玻璃鏡誕生。
戰國鏡絕大部分為平面鏡,進入西漢以后,鏡面開始微凸。隨著歷史的進展,越往后,鏡面凸起越明顯。至東漢、三國、六朝時期,鏡面的凸起程度達到了歷史的最高峰。六朝以后,凸起的鏡面逐漸開始趨于平緩,隋代鏡面的凸起程度已遠不及六朝鏡那么顯而易見了,至唐代,鏡面更趨平直,雖談不上絕對平,但基本上已無較明顯的凸面鏡了。
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卷十九?器用》里對古鏡面的凸起這樣寫道:“古人鑄鑒(即銅鏡),鑒大則平,鑒小則凸。凡鑒凹則照人面大,凸則照人面小。小鑒不能全觀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則鑒雖小而能全納人面。仍復量鑒之小大,增損高下,常令人面與鑒大小相若。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比得古鑒,皆刮磨令平,此師曠所以傷知音也。”沈括認為,古人鑄鏡時考慮到大鏡能將完整的人臉納入鏡中,就將鏡面磨成平面,而小鏡因鏡面面積太小,不能將完整的人臉納入鏡中,故將其作成凸面。凸起的高低,是根據鏡體的尺寸來決定的。但是,從各地出土的銅鏡實物來看,這些論述與事實不符。
西漢初直徑10厘米左右的小銅鏡,全國各地都出土數量較多。如日光鏡、昭明鏡等,其鏡面大都為不明顯的微凸,有些幾乎接面;進入東漢以后,由于銅鏡的普及率越來越廣,銅鏡的品種也越來越多,鏡體的尺寸也越來越大,而鏡面的凸起程度也越來越高。
秦漢以后,鏡之使用愈廣,而鏡之制造亦愈精。漢代銅鏡在漢武、昭、宣三朝最為盛行。漢代早中期流行草葉紋銅鏡,鏡鈕有小圓鈕、弓形鈕和動物紋鈕,鈕座有柿蒂和方形。內向連弧紋沿,連弧的數目從六弧到二十四弧不等,最常見的是八弧、十二弧、十六弧三種。直徑多在10~14厘米之間,大的可達18厘米。主紋像草葉,所以叫草葉紋鏡。整體十分美觀,圖案以方格分內外兩區:外區花紋由連疊式草葉和花瓣紋組成,四方多有對稱的四乳,間或填以三角紋、樹葉紋、矩形紋等,配列整齊,線條剛勁;內區方欄之四角多飾方格斜線、對等三角、樹葉、乳釘紋等,欄內多有銘文一周。草葉紋鏡的銘文古樸簡單,膾炙人口,常見的有:①“見日之光,天下大明”。②“樂毋事,日有,宜酒食,長富貴”。“長富貴,樂毋事,日有,宜酒食(這種鏡銘文旋讀不同,就有四種)”。③“日有,月有富,樂毋事,常得意,美人會,等瑟侍”。④“君行卒,予心悲,久不見,侍前稀”。⑤“見日之光,天下大陽,服者君卿,所言必當”。⑥“常相思,毋相忘,常貴富,樂未央”。⑦“常與君,相(歡)幸,毋相忘,莫遠望”。⑧“見日之光,所見必當”等等。有的在方欄四角各飾一葉紋,欄四邊各有一乳釘,乳釘與欄之間各飾一虎紋,并配飾變形云紋等。
考古發現,古代青銅鏡的鏡面有平面的,也有凸面的。平面鏡雖不能說與現代玻璃鏡那樣平,但從宏觀上看,還是較平的;凸面鏡的鏡面相對平面鏡呈凸起狀態,有如現代放大鏡的鏡面。
篇4
1、冬至過節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
2、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
3、我國南方很多地方在冬至這天都會過節慶賀。南方沿海部分地區延續祭祖的傳統習俗。在南方一些地區,則比較盛行吃冬至團(冬至丸),取其團圓的意思。
4、相傳醫圣張仲景告老還鄉時看到受凍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以及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舍給百姓吃。后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形成了習俗。
(來源:文章屋網 )
篇5
關鍵詞:高職;校企合作;機制;動力;實力
中圖分類號:GT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2)12-044-04
校企合作是指學校與社會上相關企業、事業單位及其他各種工作部門之間的合作關系。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必由之路。按照合作的緊密程度和所產生的效益可將其分為淺、中、深三個層次的合作。其中深層次合作指學校與企業相互滲透,學校針對企業的發展需要確定研究方向和研攻發關,并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工藝技能,物化產品和經營決策,提高整體效益。企業也主動向學校投資,建立利益共享關系,真正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惠互利、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
各高職院校都陸續開展了不同程度的校企合作。在實踐層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取得了一些經驗,同時也遇到了很多問題,而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在校企合作中企業參與合作的動力不足,積極性不高,大多數企業對校企合作興趣不濃,嚴重制約校企合作向深層次發展。在理論層面眾多學者和專家也進行了積極的探索。有研究校企合作模式的,有研究校企合作路徑的,也有探索校企合作體制機制的,還有開展調查和校企合作實證研究的。文獻認為校企合作中動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是缺乏法律保障、缺乏利益驅動、缺乏安全保障、缺乏機構服務。文獻建立了多校企多元合作動力機制,包括政府保障機制、組織領導機制、共同投入機制、信息溝通機制、人才優先選用機制和評價激勵機制。總而言之,無論是實踐證明還是理論研究一致表明:高職校企合作的關鍵和難點仍然是企業動力問題。
長期以來,職業院校的校企合作大都流于形式,難有實質性、持久性的進展。對此,很多學校歸因于企業積極性不高,自嘲職教是“單相思”;一些專家學者也偏于指責企業缺乏社會責任,沒有戰略遠見,進而呼吁出臺相關條例進行強制規范。通過法律法規來明確行業企業支持職教辦學的職責,固然不失為一種能“立竿見影”的治標之舉,但從治本的角度看,卻不能真正解決企業合作積極性與主動性不足的問題。校企合作好比“婚姻自由”。聯姻或合作首先都要有個認識彼此的機會,有一個彼此了解對方的途徑和媒介。其次是愿不愿意的問題。行業企業愿不愿意與學校“聯姻”,不僅要看學校是否具備一定的條件,有沒有一定的魅力和吸引力,還要看雙方之間是否有一定的需要和能否帶給對方某種程度的滿足。最后是能不能長久的問題。能不能長久要看雙方能否與時俱進,保持一定的新鮮感和創造力以及責任。本文僅就校企合作的關鍵問題——動力問題進行專門研究。動力問題是個復雜的問題,單純用一種理論難以解釋和挖掘校企雙方合作的全部動力。為此,聯合運用需要層次理論、麥克利蘭(David C.MeClelland)的“三種需要”理論和期望理論分析校企合作的企業動力源和學校動力源,在此基礎上提出校企合作的動力機制。
一、動力學基本理論
(一)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也稱“基本需求層次理論”。馬斯洛從人的需要出發研究人的行為和探索人的激勵。他把需求分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并指出人的需要是由低級向高級不斷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類行為和心理活動的共同規律。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告訴我們:第一,一個企業是有校企合作需要的。只有合作才能優勢互補,只有合作才有可能雙贏。第二,一個企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合作的需求是不一樣的。在每一個時期,都有一種需要占主導地位,而其他需要處于從屬地位。第三,了解企業的需要是激勵企業合作的一個重要前提。學校應該經常性地用各種方式進行調研,摸清企業的需要是什么,然后有針對性地進行激勵。
(二)麥克利蘭的“三種需要理論”
“三種需要理論”是當代研究動機的權威心理學家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戴維·麥克利蘭提出的。具體包括:
1.成就需要(Need for Achievement):希望做得最好、爭取成功的需要。麥克利蘭認為,具有強烈成就需求的人渴望將事情做得更為完美,他們看重的是成功之后的個人的成就感,而不是看重成功所帶來的物質獎勵。
2.權力需要(Need for Power):不受他人控制、影響或控制他人的需要。權力需要較高的人對控制和影響別人表現出很大的興趣、愿望或驅動力。喜歡對別人“發號施令”,注重爭取地位和影響力。
3.親和需要(Need for Atfiliation):尋求被他人喜愛和接納的一種愿望。親和需要者傾向于為他人著想,樂于同他人進行交往,并從這種交往中得到愉快。
麥克利蘭的“三種需要理論”告訴我們對于不同的需要區分對待:一是可以充分調動和挖掘一些老校友、老同事和社會名人的作用,讓他們的成就感在校企合作中得到某種程度的滿足。二是可以充分調動和發揮政府部門、行業主管部門的資源調配和協調作用,讓領導的權力在校企合作中得到極大的表現和發揮。三是對于希望合作的企業要有積極的態度,盡量在不同層面上滿足他們的需要,以便形成良好的、持久的合作機制。
(三)期望理論
期望理論(Expectancy Theory):又稱作“效價一手段一期望理論”,是北美著名心理學家和行為科學家維克托·弗魯姆(Victor H.Vroom)于1964年在《工作與激勵》中提出的。弗魯姆認為,人們采取某項行動的動力或激勵力取決于其對行動結果的價值評價和預期達成該結果可能性的估計。用公式可以表示為:
M=∑V×E
M表示激發力量,是指調動一個人的積極性,激發人內部潛力的強度。V表示效價,是指達到目標對于滿足個人需要的價值。E是能夠達到目標的主觀概率,即期望值。期望理論是把目標設置與需求相統一,并把動力定量化的一種理論。
期望理論告訴我們:一是在校企合作中要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就必須讓企業受益。二是要善于了解企業亟須解決的問題和困難,盡可能地提高合作的效用,從而提高企業的動力。三是學校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服務能力,要讓企業對學校有信心,從而提高企業合作的期望和動力。
二、校企合作的動力源分析
(一)企業動力源分析
1.獲得符合企業需要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一方面,企業結合行業和自身的人才需要參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將自己的用人計劃和高職院校的育人計劃相結合,直接縮短招聘緊缺人才的周期,解決企業對高新人才的需求問題。另一方面,企業可以通過“訂單”班、人才學院專門為自己量身打造的需要的專門人才和規格。
2.尋求學校解決企業面臨的實際問題。當今世界,新技術、新工藝層出不窮,日新月異。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越來越依靠技術創新、管理創新來支撐。高職院校的專業教師,尤其是一些長年在行業領域一線兼職的教師,對企業面臨的實際問題和難題有深刻和獨到的想法,利用高職院校的人才、科技、信息等方面的優勢,解決技術、管理、經營方面的難題,實現技術和管理等方面的突破和創新,開展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解決實際問題往往更有優勢。
3.利用學校教學資源對企業員工進行培訓。一是學校可以為企業進行上崗培訓。二是學校可以為企業開展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培訓。校企合作能夠使高職院校成為合作企業的人才培訓中心,高級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質管理人才的資源庫,降低企業人力資源成本。
4.獲得政府的政策性優惠。如減稅、貼息等,以及在與學校開展生產性合作中獲得經濟利益;有利于企業長期發展戰略的形成、企業優秀文化的塑造和學習型企業的建設。
5.獲得行業主管部門支持。高職院校大多屬于行業主管部門的直屬院校。如經貿職業技術學院隸屬供銷社,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隸屬交通廳。行業主管部門擁有行業內資質認證、項目審批等幾乎所有的權力,企業借助于學校的合作,獲得行業主管部門一些政策支持和優惠,幫助企業取得進一步發展的資源和空間。
6.提高企業的社會知名度。高職院校既是教育機構,也是技術研發機構。和企業相比,學校在信息獲取、技術創新、專利意識、品牌意識、社會影響方面具有優勢。一方面,企業可以在校企合作中通過企業名稱設立助學金、獎學金、獎教金等,擴大企業在學校和校友中的影響,傳播助學美譽,樹立良好社會形象。另一方面,企業也可以和學校聯合冠名辦班、聯合冠名辦學院、聯合冠名舉辦大型活動,在教育界、社會上對企業起到有效的宣傳,不斷擴大承擔社會責任的影響,快速提升企業的品牌形象。
(二)學校動力源分析
1.獲取企業的資助。一是合作企業設立獎學金或助學金,使部分優秀學生或困難學生,尤其是貧困學生通過工學結合獲得合理報酬。二是合作企業提供經費資助為學校改進教學設備,改善教學條件,提高學校效益。
2.獲得行業企業的信息。一是通過企業獲得企業對人才需求的信息。二是獲得企業對職業崗位素質能力要求的信息。三是獲得企業技術難題的信息。四是獲得學校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的反饋信息。
3.建立校外實習基地。頂崗實習是高職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校外基地是頂崗實習的重要載體。學校只有和企業合作,企業才能給學校提供真實的現場教學環境,才能現場指導學生。
4.獲得研究選題。企業是經濟建設的直接參與者和技術轉化的直接操作者。他們對實際問題了解得最清楚最深刻。通過企業,學校可以及時了解和把握行業最新科研動態和當前最迫切需求的技術,從而找到研究選題,甚至得到企業的經費贊助,增強了研究的針對性和適用性。
5.建設“雙師”結構師資隊伍。通過與企業合作,一方面,學校的教師可以進入企業掛職鍛煉,為專業教育積累實踐經驗。另一方面,高職院校可以根據學校教育的需要將具有較強專業技能和豐富實踐經驗的企業技術人員充實到教師隊伍中,從而形成合理的教師隊伍結構。
6.實現學生充分就業。一是合作企業參與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制定,使學校的人才培養能夠緊密結合社會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需求,大大提升畢業生就業率。二是訂單式培養,校企共同制訂人才培養計劃,共同組織教學,學生畢業后直接到企業就業,實現學生零距離就業。
7.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一是通過校企合作成立行業或專業指導委員會,校企共同確定學校的專業設置、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規格、人才培養路徑,共同進行人才培養。二是企業為高職院校直接投入資金和設備改善教學條件。三是為學校人才培養提供實踐教學場所,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三、校企合作的動力機制
(一)搭建一個平臺
要搭建一個信息平臺。校企合作涉及企業、學校、政府等多家單位。一般的高職院校都有上萬人的規模,開設幾十個專業,涉及多個領域,畢業的學生需要到眾多企業就業。同樣,一個企業也需要多方面的人才,從人力資源管理的角度,眾多人才還需要考慮學緣結構。因而,一所學校要與很多企業打交道,一個企業也同樣需要與很多學校打交道。校企合作首先學校和企業要有個認識和了解對方的機會。但是,目前還沒有這樣一個校企合作信息交流的平臺。主要原因是政府層面沒有專門的組織機構推動校企合作信息交流平臺的建設。導致企業無法獲得與行業相關的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信息、社會服務信息和科技研發能力,職業院校也無法掌握整個行業企業的人才需求信息、技術研發需求和行業技術發展趨勢。為此,要建立一個學校、企業、行業和政府合作的公共信息平臺或者組織機構。平臺的作用如下:一是可以及時公布和分析預測國家最新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導向。二是可以及時提供學校的畢業生就業、職業資格鑒定、技術服務等信息。三是可以及時上傳企業人才供需、技術難題。四是可以推廣應用項目。平臺負責管理、規范、咨詢、引導學校和企業的多元化合作,讓企業和學校在這平臺上自主選擇適應自身發展需要的合作伙伴。一方面,職業院校可以及時了解企業、行業的最新技術動態信息,接受企業崗位的新觀念;另一方面,便于企業和學校尋找各自合作的項目、內容、信息等,為學校的人才培養、企業技術開發等方面的問題提供指導和咨詢,為企業和學校的合作發展建立社會基礎。平臺充分整合學校、企業、行業和政府等方面的優勢,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組織形式上可以是相應的校企合作委員會或職教集團等形式,人員構成上可以是學校和企業的領導、政府官員及校企合作的理論和政策研究人員共同參與,在運行機制上可由學校、企業和政府共同提供相應的人、財、物,保證平臺的正常運行。各級政府部門、學校和企業均要建立相應的組織機構,推動校企合作的實際落實。
(二)建立一批基地
基地是校企合作的載體。一是建立培訓基地,為區域內相關職業院校在校生、社會在職人員等提供繼續教育、終身學習的平臺。二是職業院校在企業內建立職業教育實習實訓基地,讓學生和教師在真實生產過程中服務企業。三是創建融教學、生產、研發、培訓、鑒定于一體的多功能實訓基地。四是合作開辦實體。按照“學校提供場地,企業提供設備和人員”的方式引入企業或與企業合作開辦經濟實體,拓寬生產性實訓和校內頂崗實習的渠道。
(三)提升一個能力
提升教師服務能力。職業院校大多由過去的中專改制而成,教師服務企業的能力不強。由于職業院校不能幫助企業解決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直接影響了校企“互利雙贏”目標的實現和校企雙方的穩定合作。為此,要建設一支人員精干、素質優良、專業配套、結構合理、專兼結合、相對穩定的師資隊伍。一是要培養幾個大師名師。好大學的標志是名師,而不是大樓。抗戰時期的西南聯大,在鄉下,在茅草房,仍是當時中國最響當當的大學,為什么?只因有一批響當當的大學教授在。二是要培養一批具有行業背景、國際視野和敏銳洞察力的專業帶頭人。專業帶頭人的行業地位決定了一所高職院校的專業在高等教育學術界的地位。如果一位專業帶頭人能夠在行業頂層進出自由,甚至能夠左右行業的方向、決策,如果他領導的專業能夠得到全球最好企業的認可,靠的是真正解決問題、助推企業發展的實力,那么,他及其領導的專業一定能夠在本專業高等教育領域占有重要位置。三是要培養一批掌握行業先進技術的骨干。行業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日新月異,企業時刻面臨著技術轉型、資質升級問題,只有那些掌握行業最新技術的教師才能解決企業的實際問題,才受企業的歡迎,才能把最新技術帶到課堂、傳授給學生。否則,教師課堂上講授的內容完全有可能是企業多年前已經淘汰的技術,教師也只能是紙上談兵、糊弄學生。四是要培養一批能攻堅克難的科研研發團隊。產學研合作、校企合作中,“985”學校不愁企業不合作,不愁項目少,就是因為他們能解決企業的關鍵技術,能給企業帶來巨大效益。高職院校是和經濟發展聯系最緊密的,最了解企業技術困難的。隨著高職的發展和門檻的提高,大量的博士進入高職,他們掌握著最新的科學技術和試驗方法。高職學生又是動手操作的好手。因此,高職院校也有一定的科研優勢,完全可以培養一批能攻堅克難的科研研發團隊來解決企業的技術難題。總之,要不斷提升高職的社會服務能力,就要培養一支由大師名師、專業帶頭人、技術骨干和研發團隊組成的教師隊伍。
(四)增強一個實力
一是提高人才質量。人才培養質量是高職院校的核心競爭力。進入社會的畢業生就是一所高職的活廣告。一所高職,質量高的畢業生越多,對社會的貢獻就越大,學校就越有辦學活力,學校在社會上聲譽就越好,參與社會競爭能力就越強,校企合作的吸引力也就越強。二是提高學校魅力。如果一說到校企合作,就要企業到高職院校辦冠名班、設獎學金、建實訓室,而學校卻不能給企業帶來太多好處,這種單方獲利的“合作”,即使礙于情面、迫于壓力或出于一時應景之需牽上了手,也難以深入和長久。“聯姻”的雙方必須要能滿足對方一定的需要,要給對方帶來一定的利益。高職院校要想與行業、企業“聯姻”,必須要有一定的實力,諸如過硬的師資隊伍、雄厚的研發力量、眾多的創新項目、優質的畢業生等。有了這些實力,不僅在企業面前能夠底氣足,而且在行業里面也有話語權。高職院校的地位都不是靠乞討得來的,而是靠與行業之間的依存關系和相互支撐。一所好的高職院校,要靠實力贏得學校的地位。
篇6
一、中職學校秉持依法治校信仰的重大意義
據統計,近年來,各地均有出現中小學乃至大學涉及校長、書記、副校長、總務主任、教導主任、教研員的校園貪污“窩案”。遵紀守法,依法治校就是要求每位校長、每個教師要學習、宣傳黨和國家的路線、政策、方針和法律法規,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自覺增強法律意識,依法辦事,從而保證教育事業健康發展。對于中等職業學校而言,尤其如此。
(一) 依法治校是實現科學化管理的重要前提
缺乏依法治校機制的中職學校,其管理的現代化將永遠不可能實現。要從根本上改變仍然存在的“人治”現狀,首先要做的是使學校管理走上法治的軌道,使各項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隨著我國法制建設的不斷加強和完善,學校的各項工作應從主要依據政策逐漸過渡到主要依據法律,真正實行依法治校,從而從根本上解決學校長期依靠“人治”和“行政”管理模式造成的管理落后的問題。
(二) 依法治校是應對社會化轉型的內在要求
我國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技術技能人才。因此,隨著經濟的轉軌,特別是網絡化、服務化經濟的繁榮之后,職業教育必然呈現出開放性的特點,職業學校尤其是中等職業學校內部管理面臨許多過去沒有碰到過的新問題,迫切需要建立自我約束、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機制與制度,迫切需要既解放思想又實事求是,把國家、上級和地方的法規制度與本校實際相結合,建立健全各方面規章制度,建立新的工作秩序。這在客觀上要求學校在發展建設上,要走出傳統封閉式管理體制,建立起法制管理模式。解決問題最根本的途徑還是要用法律和制度來規范人們的行為,建立有效的激勵競爭機制,依法治教、治學、治校。
(三) 依法治校是推動學校內涵化發展的必要選擇
當前,職業教育已經進入由規模擴張向內涵提升的轉變時期。中職學校的發展既面臨難得的契機,又充滿挑戰。相比于普通教育,中職教育的發展仍然面臨諸多困難,其中既有社會環境和傳統觀念導致的社會認可度不高的外部原因,也有學校辦學不夠規范、教學質量整體水平不高、特色不明顯所造成的吸引力不夠的原因。要沖破中職學校發展的瓶頸,從學校層面來講,就必須規范立校、依法治校,如果沒有依法治校的機制和法治管理的良好環境,學校的內涵發展無疑會失去保障。近年來,職業院校采取各種措施積極推進教育質量的提升, 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如加強專業建設和課程改革,加強教學科研和教學方法創新,以及提高學校綜合實力、充分調動師生員工的積極性,等等。毋庸置疑,學校內涵式發展的深入,既要遵循教育的客觀規律,也應受到法律法規和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門規范性文件的制約與指導,這才能建設真正有內涵的中職學校。
二、在良好的法制信仰中培養高素質技術人才
筆者認為,依法治校的主體既包括學校和教師,他們可依法行使權利,開展教學活動,維護自身權益;也包括學生,他們同樣具有管理、監督學校和教育工作的職能或權利,不能把依法治校僅僅看成是學校和教師的事情。學校是學生法律信仰養成的主陣地。職業院校是否堅持依法治校,是否創造了遵紀守法、民主文明的校園環境,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學生走向社會后能否成為符合社會要求的高素質勞動者,是至關重要的。
(一) 設立嚴格的教學管理制度
學校必須建立起完善的規章制度,以法治教。如筆者所在的學校,在過去所取得的工作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學校現在的新形勢,重新修訂了《教學管理文件匯編》,在原來僅有的教師管理、學生管理、學籍管理、實踐教學管理、教材管理等內容的基礎上,增補教學系統職責、教學計劃管理、專業與課程建設、教學質量管理、電化教學、教學研究和教學成果、聯合辦學等內容,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符合教育教學規律和學校實際的教學管理制度。在退學、畢業證及各種專業等級證書的發放、違紀學生以及教師教學事故的處理等問題上,頂住來自各方面的壓力,排除形形“說情風”、“送禮風”的干擾,堅持原則,按制度辦事,有力地促進良好教風、學風的形成和學校良好社會形象的樹立。
(二) 樹立遵紀守法的教風與學風
教風建設方面,嚴格執行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嚴肅處理教學事故,倡導教師嚴謹治學;在教師中營造精益求精,誨人不倦,熱愛學生,為人師表的新風尚;應堅持導師負責制,按專業教學標準和課程標準的要求組織教學、檢查教學、評教評學;認真落實“教學優秀獎”“優秀青年教師獎”“教書育人先進教師”“優秀教學成果”等獎項的評選,營造爭先創優的氛圍。而在學風建設方面,應把嚴格管理貫穿于早操、早讀、上課、自習、考試、實訓等各個環節,堅持加強優良的學風班、無人監考班級、文明宿舍和學生干部隊伍的建設,為學生創設勤奮好學、刻苦鉆研、積極向上的風氣。
(三) 渲染熱愛學生、尊師重道的美德
目前職業院校的學生,或是來自社會弱勢群體的家庭,據調查,父母為農民、工人、個體戶或無業者的占 96.5%;或是精英教育(高考模式)的失敗者。因此,他們來到學校時內心或多或少都存在挫敗感、自卑感,同時他們身上也不同程度地帶有很多不好的習氣。另外,目前在校學生絕大多數均是獨生子女,個性較強,這些都是造成師生關系不和諧的因素。而近年來,職業學校擴招,學生生源增多,各院校每年不得不引進大量的青年教師。年輕教師雖然和學生年齡較接近,但處事易沖動,和學生易產生對立情緒,教師和學生在溝通上或多或少還是存在一定“代溝”。因此當前職業院校師生關系不容樂觀,師生矛盾有所加劇,甚至師生關系呈“冷漠型”狀態。而師生關系是學校中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人際關系,它包含十分豐富的社會、倫理、教育和心理內容。師生之間關系如何,直接影響教育教學工作的效果,直接導致學生法制意識、意志和行為的生成。所以,教師是否能以高尚的品格和過硬的素質感染學生、征服學生,學生是否能尊重教師的人格和勞動,對于學校能否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和作用。就生源來說,職業院校的學生也許在理論功底、學習的自覺性、文明行為習慣養成、自我管理能力方面都比普通學校的學生略遜一籌。因此,職業院校的學生當中出現沖擊、挑戰制度權威性的舉動時,學校在制度管理中一是必須做到保證制度的警示性,保證制度作用發揮的一致性與時效性,保證制度的公平性。同時,學校還要提供優質化的后勤服務。教育本源就是引導,教師在本真的意義上就是一個引導者。職業院校可能是許多職業學生走向社會前的最后的校園。他們不僅需要從教師那里獲取知識、信息,還要學習如何做事、如何生活、如何思考以及如何與人相處、如何熱愛社會。師生關系的和諧對學生今后的修身、處世、審美、創業具有深遠的影響,只有在和諧的師生關系里,才能實現真正的職業教育目的。
(四) 激發適應“職業人”的企業管理要求
篇7
關鍵詞:勞動定價;制度變遷;人力資本投資;經濟增長
中圖分類號:FO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5194(2009)04-0091-04
一、相關文獻及評述
制度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隨著諾思等人的制度理論傳播已經被廣為接受。新制度經濟學基本從兩個層面向前發展:一是宏觀層面,此類研究關注宏觀制度問題。它涉及歷史上出現過的經濟制度比較研究(青木昌彥,2001),經濟績效差異的制度性原因解釋(諾思,1981),制度變遷以及制度的經濟作用考察(柯武剛等,2000),博弈分析的制度演化理論(肖特,1981)等;二是微觀企業層面,即圍繞企業所展開的制度分析。企業的性質問題是新制度經濟學的重要問題(科斯,1937),對科斯經典論文解讀和發展的版本也越來越多,主要有:(1)一個企業涉及了與要素投入者之問的一系列長期契約關系;(2)企業用要素市場代替了產品市場;(3)一種契約代替另一種契約,要素投入者為了一定收入放棄要素一定的使用權,此時,要素被一個看得見的手,而不是通過價格機制這種看不見的手來指揮。這就是通常所說的企業的行政管理機制代替市場價格機制;(4)資源所有者的聯合。阿爾奇安和德穆塞茲提出不同于科斯的解釋,他們著重強調了投入品擁有者聯合的優勢;對于聯合后的團隊分析,巴澤爾提出企業家職能和度量成本問題,他說:“設定存在一種叫企業家的職位,由于很難度量這種人在共同協作中的貢獻程度,因而我們認為他們的作用在于雇用和監督別人”,巴澤爾產權理論就是強調較少的交易費用來劃分產權。而對于聯合原因的分析主要體現在:專用投資、可分割的準租金、特有資源以及相互依賴性等。關于企業內部結構如何影響對企業業績問題也是微觀制度分析的重要切入點。砝碼和詹森(1983a,1983b,1985)分析與價值剩余索取權、所有權與控制權分離以及組織形式與投資決策關系等問題,威廉姆森(1983a)解析組織形式、價值剩余索取權與公司控制權之間的關系等,這些研究都從不同側面對制度進行經濟分析。
就宏觀層面的理論來說,諾思等以制度的視角考察經濟史,發現制度與經濟績效關聯性,但在制度與經濟增長關系的解釋集中于產權結構的效率,至于有效的產權結構如何導致經濟增長問題沒有詳細說明;青木昌彥的比較制度分析提供一個分析框架,強調制度自我實施性和一項制度效果受制于它與其他制度的互補性和人力資本可支撐性;肖特的制度演化理論致力于解釋制度變遷,用博弈分析法構建制度演化理論。而微觀層面的理論,致力于分析企業與市場的關系以及解析不同權益結構對企業績效的影響。
然而,無論從哪個層面解析制度,制度經濟分析的立足點都在于制度作用對象是人,制度的作用和影響必須通過人的行為來實現。顯然,人的行為結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行為選擇,包括“做什么?”、“怎樣做?”和“行為結果對行為人有何影響?”等問題。因此特定制度的作用和影響就是指這種制度對當事人做什么以及怎樣做會產生的影響。從經濟發展的角度講,一國的富裕程度取決于一定自然資源和環境條件下的勞動者行為結果,即勞動創造的物質與精神財富。因此制度的經濟分析應著力解釋制度是如何影響人的勞動行為選擇。而在分析勞動行為選擇中的制度原因時,制度如何界定和劃分勞動成果對勞動者的影響就成為關鍵。
二、制度、勞動定價與人力資本投資
為了說明制度對經濟增長和財富創造的影響機制,本文在已有文獻的基礎上提出一個新的分析視角,即一種經濟社會制度框定一個勞動定價機制,一定勞動定價機制意味著一定的勞動定價合理程度,這將決定勞動者的人力資本積累,勞動者的人力資本積累程度又影響制度變遷和推動更合理勞動定價機制的產生。這個分析視角的孕育受益于諾斯、青木昌彥和肖特等人的理論。
本文不探討制度的起源和制度分類問題,而是從制度對勞動者行為選擇的影響角度分析制度體系的另一功能――勞動定價,一國的制度體系既包括憲法、法律等正式制度,也涵蓋習慣、風俗和文化傳統等非正式制度。制度體系既給勞動者劃定了勞動的選擇自由(勞動地點和勞動行業等),通常也給定了勞動結果評價和勞動成果的分配機制,即勞動定價。因此制度對一國財富影響是通過制度在一國自然資源基礎上是如何劃定人的勞動選擇自由并進行勞動定價來實現的,當在一種制度下,人創造財富的勞動選擇更自由且勞動定價機制更合理,那么這種制度就會帶來繁榮;而當某種制度使人的勞動選擇自由有限并且勞動定價不合理時,則此制度就意味著貧困。更重要的是,勞動選擇自由程度與勞動定價的合理性之間存在緊密聯系,顯然,勞動選擇越自由,則勞動定價越合理,反之則相反。因為在勞動選擇自由受到限制就意味著創造財富的勞動者被抽去了至少部分“勞動成果”成為其他社會成員的“租金”或者消極怠工,這些都是勞動定價不合理的表現。
勞動定價的合理性為什么重要呢?合理的勞動定價機制存在將意味著勞動者的投入得到合理回報,這里投入包括勞動時間和人力資本。合理勞動報酬不僅使勞動者基本生活得到改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滿足,而且會引導勞動者對自己和下一代的人力資本投資。這種人力資本投資對經濟增長和財富創造而言是相當重要的,一方面勞動者人力資本的增加將提高社會資本的回報率,提高社會的人均資本,使得勞動者和資本所有者都可從中獲利,繼而整個社會財富也隨之增加;另一方面廣大勞動者的人力資本積累和個人財富增加將會推動制度變遷和催生更合理勞動定價機制,當勞動者的個人財富增加和人力資本積累會使他們自己更有能力去關心和爭取更合理的勞動回報。顯然,勞動者追求合理勞動報酬并不意味著資本所有者利益受損,而是限制和約束特權階層掠取勞動者與其他要素所有者共同創造的財富。當勞動者個人財富和人力資本積累能夠推動制度變遷和更合理勞動機制的產生來限制這些特權階層掠取財富時,整個社會成員就朝著積累生產要素的方向努力,經濟增長與財富創造水到渠成。
當一個社會勞動定價不合理,勞動者個人財富及人力資本積累很困難,甚至生計都成問題時,特權階層不會受到限制,在此情況下,其他要素所有者就可能與這些特權階層“合作”成為既有制度的捍衛者,勞動者處境可想而知,勞動者根本無力推動制度合理變遷或者“發動革命”,這都無助于經濟增長和 財富創造,人力資本也不會增長,物質財富還可遭受破壞。這樣的社會將可能長期處于混亂和貧困之中,非洲很多國家大概就是這樣。
當一個社會勞動者勞動報酬上升和其人力資本積累的增加帶來經濟增長和財富創造時,而勞動者沒有實現推動制度變革和更合理勞動定價機制出現,這很可能是由于市場經濟制度沒有得到憲法意義上的保護而造成機會主義泛濫和特權階層發展(楊小凱,2003)。這樣社會經濟里的特權階層沒有受到限制,甚至還發展壯大,很可能導致社會的人力資本積累向獲得特權的“能力”積累轉變,生產性人力資本投資和積累的不足。一旦這樣,任何其他沖擊都可使此類經濟體發生經濟停滯或倒退,在這過程中,社會傳統和其他原因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拉美一些國家發生的故事可能是這里分析的現實版。
至于是先由合理勞動定價機制導致勞動報酬上升、勞動者個人財富和人力資本積累增加,還是勞動報酬的上升導致勞動者個人財富和人力資本積累增加,繼而推動制度變遷和合理勞動定價機制的出現,各不同經濟體的情況不一,再加上其他隨機因素的作用,因此這樣就很難從一般意義上說明誰先誰后。合理的勞動定價機制是怎樣形成的?有序的市場交換和自主的企業制度是不可或缺的兩個因素。
三、合理勞動定價機制的制度要件
本文分析框架從已有文獻中汲取很多有價值的東西,同時也與他們有不同之處。從勞動定價和人力資本積累的角度分析制度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是本文分析框架的主線,這里分析強調勞動定價、人力資本積累與制度變遷之間的互動關系。顯然,合理的勞動定價機制意味著勞動者有勞動選擇的自由和合法勞動所得受法律保護等基本制度安排,它們就涉及產權問題。保護產權是形成合理勞動定價機制的前提,沒有產權保護則有序市場交換和自主企業制度就不能很好的建立,離開了有序的市場交換和自主的企業制度,勞動定價就不可能合理,有序的市場交換和自主的企業制度是合理勞動定價機制的核心。企業的特征之一是雇傭與被雇傭、監督與被監督的勞動關系的存在,張五常(1983)將這種關系理解為被雇傭勞動者為了一定的收入放棄一定程度的勞動排他使用權。實際上,企業是實現勞動組合的團隊,通過團隊勞動來實現這些勞動價值。而因為普通的專業勞動因其勞動成果較容易檢驗,再加上市場競爭的存在,所以市場價格機制可以配置這種勞動力資源,現在很多企業的清潔工等都是通過承包的形式直接從市場購買就足一個明證。但各種復雜勞動在市場上交易對交易雙方來說搜尋對方以及確定價格是極其困難的,也就是很高交易成本阻礙交易發生。通過雇傭和監督的企業組織來克服這些困難,來實現交易的發生,但是在雇用契約達成時,需要確定勞動報酬這種價格,雙方可以根據勞動市場的狀況、勞動者的教育程度、工作經驗以及試用表現等因素來確定勞動報酬。這樣一來,似乎隨著契約的達成就意味著交易已經結束了,其實,勞動契約的達成只是交易的開始,在契約的履行過程中交易雙方不斷地進行交易。在履約中,一方面對雇傭方來說,契約規定的勞動報酬是根據其他一些信息來判斷勞動者勞動所值價格,而不是依據實際勞動表現,因為在簽訂契約時,這些還沒有發生,因此,他需要在勞動過程中發現勞動者的勞動所值價格,進而根據發現的勞動所值價格去調整勞動者的報酬,比如,如果雇用者發現勞動者勞動表現好于在契約中規定的報酬所需的勞動表現,他就有必要增加勞動報酬,因為不這樣可能會影響勞動積極性或者失去優秀員工,反之,則降格使用或解雇;另一方面對勞動者來說,盡管勞動契約中規定了勞動報酬,但是這樣也使他的勞動需要接受監督,勞動表現對他能否順利拿到報酬也有重要影響,更重要的是,他要用勞動表現證明他的勞動值得雇用者給予的報酬,甚至贏得更高的報酬。對雇傭雙方來說,他們都需要能夠揭示復雜勞動的價格信息機制,而且是一種比市場價格機制成本更低的一種機制,使這種勞動的使用更具效率。
企業具有為這種價格信息提供揭示機制的功能嗎?企業一個較為普遍的特點是許多勞動者在固定地點較長時間一起工作,這些勞動者所處的工作環境比較一致、且穩定。然而,這個特點恰恰就使企業具備了揭示復雜勞動價格信息機制的功能。一方面,對于雇主來說,在簽訂勞動契約時,他所能依據的信息無非是教育程度、工作經驗等,這些不是全面地反映勞動所值價格的信息,而且許多復雜勞動者的能力和績效很難用一個簡單的辦法來衡量,將這些勞動者放在一個統一工作環境中,在較長時間內進行團體工作的制度安排使得雇主有了一個揭示勞動者能力和其勞動所值價格的信息機制。在這勞動團體中,同類工作的勞動者以及相關聯工種的勞動者之間的勞動表現比較會便于雇主發現勞動所值價格的信息,而且企業對勞動者的獎懲機制會使勞動者盡力發揮自己的才能和爭取盡可能好的勞動績效,這樣一來,不僅避免了勞動者串謀消極怠工,而且從競爭的勞動者中獲取勞動所值價格的信息成本較低。這種機制對于復雜勞動的價格信息揭示來說尤其重要,再加上,對復雜勞動雇用時,雇主出于激勵勞動者的需要一般給予較高的報酬,以通過有效工資來提高這種勞動的效率,這樣勞動報酬會進一步誘使來自企業內外勞動者之間的競爭,從更方便勞動所值價格信息的獲取。
另一方面,對于勞動者而言,勞動在市場交易上困難也使得勞動者需要一個向雇主傳遞自身勞動所值價格的信息機制,通過在企業內部團體勞動中的競爭中不斷激發自己勞動技能,展現自己的勞動能力和績效,繼而向雇主發出自己勞動所值價格的信息。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在契約時,勞動者自身也不能準確地把握其勞動技潛能及其所值價格,因此,企業也使勞動者發掘自身潛能的重要機制。
對于企業中一種特殊勞動需要進行分析的是企業家勞動,這種勞動在所有要素中是最難對其在團體勞動成果中的貢獻進行衡量的,這種要素是企業存在和發展的必不可少的、且至關重要的,它是為實踐一些創意而將一些復雜勞動進行創新組合且做出相應制度安排的勞動。如巴澤爾(1987a)所言,度量企業家勞動的成本很高,原因在于企業家進行的復雜活動涉及各種外部因素;而且更重要的是企業家勞動結果部分取決于機遇,而要分離和度量這種隨機因素的成本通常很高。因此,前面的團體勞動中競爭形成的價格揭示機制在企業家勞動這種要素的定價方面就不再有效。這樣,在團體勞動中企業家行為對團體勞動成果的貢獻度量以及相應定價就需要一種低成本的機制,那么企業能夠成為這樣的定價機制嗎?
由于企業家勞動是在團體勞動中最難定價,所以將其他相對容易定價的勞動定價分配后的剩余價值視為企業家勞動所值價格是符合邏輯的辦法,這樣,節省定價成本。因此,將企業的雇傭和監督權授予企業家,并擁有企業剩余價值的所有權或分享權是對這種特殊要素進行定價的一個可行的機制,這種機制可以節省大量的對這種特殊勞動的貢獻衡量成本。因為他的勞動所值價格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的價值剩余,企業的創意、勞動組合以及對這些勞動的定價等是否適當將直接決定企業的價值剩余,也就決定了企業家勞動所值價格,所以企業家展示自己勞動所值價格的信息就是通過適當創意、適當勞動組合以及其合理定價,來發揮團體勞動潛能來爭取盡可能大的企業價值剩余。
現在的市場經濟中還存在一些合伙制企業可以不存在雇傭關系,企業只是一種特殊勞動所值價格信息的揭示機制,是一種比市場價格機制揭示此類勞動所值價格的信息成本更低的機制。如果一定要說明企業和市場價格機制之間的關系,那么它們都是配置資源的價格信息揭示機制,是互補而不是替代關系,分別以較低成本揭示不同類型資源的價格信息,前者主要揭示復雜勞動的價格信息。
篇8
關鍵詞:再生制動;ECE法規;控制策略;制動效率
中圖分類號:U461文獻標文獻標志碼:A文獻標DOI:10.3969/j.issn.2095-1469.2011.05.005
Hybrids Regenerative Braking Simulation
Liu Qiaohua,Li Yuelin,Zuo Cui,Guo Yanhua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angsha,Hunan 410076,China)
Abstract:A regenerative braking control strategy for force distribution based on ECE regulation was proposed. The braking forces applied to the front and rear wheel and motor regenerative braking forces were distributed properly on the precondition of safe braking. A control model was set up instead of using the one in ADVISOR and then simulation was carried out. The result proves that under the control strategy, the ground adhesion coefficient is completely used during braking to ensure braking efficiency and more regenerative braking power is reclaimed to improve fuel economy and to reduce emissions.
Keywords:regenerative braking;ECE regulations;control strategy;braking efficiency
再生制動對于電動汽車有著顯著的優點,通過再生制動將汽車在制動或下坡行駛時的動能和勢能轉化為電能貯存起來,以供下次的加速或起動過程使用,使車輛在運行過程中能夠降低燃料消耗,減少污染物,減輕制動盤的磨損[1]。再生制動是電動汽車以及混合動力汽車中的關鍵技術,包括現在的傳統汽車也開始逐漸使用。它對節約燃料,降低排放和制動安全性有著直接的影響。
在實際行駛過程中,制動力的分配很難達到理想的狀態,為此,加裝再生制動系統后,在滿足ECE制動安全法規的前提下,如何將制動力分配盡可能地靠近理想制動力分配曲線,同時盡可能多地提供再生制動能量,以進一步提高回收能量,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1 再生制動系統的結構及原理
再生制動系統的結構圖如圖1所示。它主要由驅動輪、主減速器、變速器、電機、AC/DC轉換器、控制器及能量管理系統組成。
在汽車制動或滑行過程中,根據駕駛員的制動意圖通過制動踏板位置傳感器,采集制動信號傳遞給控制器后,制動控制器計算出所需要的總的制動力,然后再依據控制策略進行制動力分配確定電機的再生制動強度。電機控制器計算出電機電樞所需要的制動電流,再通過跟蹤制動電流以提供精確的再生制動力矩。由電機電樞產生的制動電流經AC/DC轉換器轉換后貯存到電貯存裝置中[2]。
2 制動控制策略
理想的制動力分配是使前后輪同時抱死,此時附著條件才能夠得到充分的利用。但在實際過程中是很難達到的,一般是基于ECE制動法規要求的復合制動的比例控制策略[3]。
ECE制動法規對雙軸轎車的前、后軸制動力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當制動強度z=0.2~0.8時,前軸利用附著系數曲線應在后軸利用附著系數之上,使前輪先抱死,防止后軸側滑,保證汽車制動時的方向穩定性,而且利用附著系數應滿足≤(z+0.07)/0.85,使利用附著系數接近理想的=z線,以保證較高的附著利用率。當z=0.3~0.4時,后軸的利用附著系數曲線不超過= z+0.05的條件下,允許后軸利用附著系數曲線在前軸利用附著系數曲線上方[4]。
如圖2所示,直線OF和EF是摩擦制動系前、后制動器制動分配關系線,是裝有比例閥時能更好地調節前后制動器制動力的比值,從而使其制動曲線更接近理想制動曲線。復合制動區的下邊界線與ECE制動法規邊界線相切,即圖中的AB線,是為了滿足ECE法規所定的安全下限值。
圖2中,Fxb1/Fxb2為汽車地面制動力,Fu1/Fu2為制動器制動力。AB線為ECE安全制動法規線的切線,與橫軸交于A點與=0.7的f線交于B點;BE線為=0.7的f線,E點為BE線與理想的I線的交點。
電制動力(Fe)隨制動強度(z)的分布系如下:
(1) 0<z≤0.1,制動力全部由再生制動力提供,此時Fe=Gz。
(2) 0.1<z≤0.527,制動力由再生制動力、前軸制動力和后軸制動力提供,此時Fe=0.7116 Gz +394.6。
(3) 0.527<z≤0.64,制動力由再生制動力、前軸制動力和后軸制動力共同提供,此時Fe=
-2.86 Gz+2.23G。
(4) 0.64<z≤0.7,制動力由再生制動力、前軸制動力和后軸制動力共同提供,此時Fe=
-4.75 Gz+3.26 G+3836。
(5) 0.7<z<1,制動力完全由前后軸的摩擦制動,此時Fe=0。
那么,再生制動力、前軸摩擦制動力和后軸摩擦制動力各自所占的比例為
式中:為電制動力所占比例;為前軸摩擦制動力所占比例;為后軸制動力所占比例;為電制動力;為前軸摩擦制動力;為后軸摩擦制動力;G為車重;z為制動強度。
3 仿真分析及結果對比
仿真參數見表1。
ADVISOR中的再生制動控制策略制動份額是依據速度來分配的。0~15 km/h時,從0%~50%遞增,從80%~40%遞減,=1--;15~95 km/h時,從50%~80%遞增,從40%~20%遞減,=1--。行駛工況選擇美國城市循環工況CYC_UDDS。
3.1 仿真過程中電源的可用功率輸出及SOC值情況
整個循環工況,最高行駛車速為91.25 km/h,平均車速為31.51 km/h。
如圖3所示,在縱軸0以上的輸出能量主要是電源對電機的驅動提供能量;0以下為輸入能量,其輸入能量主要是再生制動過程中的能量回收和發動機供電;出現較大輻值主要是再生制動過程的能量回收。由此可以看出由于循環工況的不斷制動,電源能夠回收較多的能量,為下一階段電機的驅動供能。結合圖5還可以看到整個運行過程,電源的SOC值都在0.635以上,均能較好地滿足供電要求。
圖4為原控制策略下仿真過程中的SOC值情況,圖5為本文控制策略下的SOC值情況。從兩圖的對比可以發現,本文控制策略下SOC值的波動比原控制策略下的要大,即本文控制策略下的儲能系統的充放電狀態波動比原控制策略下的要大。這正好說明了在整個道路循環過程中,本控制策略能更有效地回收制動能量以及為電機提供能量。
3.2 仿真能量對比分析
由表2可知:(1)由發動機提供的能量由原控制策略的256 115 kJ減少為233 337 kJ,即需要發動機提供的能量降低了22 778 kJ,即能量提高了8.89%。(2)電源的能量輸入由原控制策略的6 804 kJ提高到本文控制策略的13 426 kJ,輸入的能量提高了97.33%。(3)電源的能量輸出由原控制策略的8 371 kJ提高到本文控制策略的13 682 kJ,輸出的能量提高了63.45%。(4)電機/控制器的能量輸入由原控制策略下的3 047kJ增加到本文控制策略的5 986 kJ,整個再生制動系統的效率也有所提高。再進一步進行整體分析,改進控制策略后,在發動機能量輸出降低的前題下,反而儲能系統的能量儲存量增加,其增加的能量主要來自于再生制動。由此可以進一步證明本文控制策略的優化效果。
3.3 排放和燃油消耗對比分析
由表3可知,依照本文控制策略,在滿足ECE制動安全法規的前提下,每百公里汽車的HC排放能降低7.69%,CO的排放能降低14.74%,NOx的排放能降低11.18%,同時燃油消耗減少8.96%。說明在本文控制策略下,汽車在滿足汽車制動安全性和穩定性的同時,能有效地減少汽車的燃油消耗和降低有害物質的排放,達到節能減排的目的。
4 結論
由電源的可用功率輸出及SOC值情況、仿真能量對比分析、排放和燃油消耗對比分析3項仿真結果對比可以看出,在本文的控制策略下,汽車能夠在滿足制動安全性和穩定性的同時,使整車循環過程中的再生制動能量回收得比較明顯,能夠進一步發揮電源和電機輔助動力輸出作用,從而可以降低發動機的能量輸出達到節能減排的目的。
注:(1)因為在起動過程中,主要依靠電力驅動,電池對電機供電起了主要的作用,在一個行駛工況下使電驅動過程對整個循環工況影響較大。為了使其接近真實的使用環境,本文將循環行駛工況的測試次數選為10次,總的行駛里程為119.9 km,淡化起動過程中純電驅動帶來的部分假象,使整個過程更接近實際情況。(2)同時為了保證極限情況的緊急制動的穩定性,在制動力強度高于0.7時,前后輪只采用摩擦制動,以避免實物情況下和ABS所產生的干涉,保證制動的穩定性。(3)關于車型參數的選擇,主要是依據ADVISOR軟件模塊已有模型,整車參數不一定最優,所以仿真結果有進一步提高的空間,此車型號只是更好地說明了改動后的控制策略效果。
參考文獻(References):
Zhang Jingming,Ren Dianbo,Song Baoyu. The Research of Regenerative Braking Control Strategy for Advanced Braking Force Distribution[C]. IEE Computer Society,2009.
林飛,杜欣. 電力電子應用技術的MATLAB仿真[M]. 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8.
Lin Fei,Du Xin. Power Electronics Applied Technology MATLAB Simulation[M]. Beijing:China Power Press,2008.(in Chinese)
余志生. 汽車理論[M].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
Yu Zhisheng. Automobile Theory[M]. Beijing:China Machine Press,2009. (in Chinese)
趙國柱. 基于ECE法規的電動汽車再生制動控制策略的建模與仿真[J].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8,32(1):149-152.
篇9
關鍵詞:混合動力電動汽車;制動能量回收;HEV制動;制動力D時間曲線
中圖分類號:U4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11)36-0043-03
混合電動汽車(HEV)是同時燃油和用電以供正常運行的汽車,并且以電能提供主要動力。隨著對環境要求的提高和汽油價格的攀升,HEV一直是目前汽車領域研究的熱點,其環保性和節能性相比于傳統的燃油汽車而言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它已經擺脫了傳統汽車的完全靠汽油行駛的弊端,對目前國家背景下汽油價格不斷攀升的汽車用戶的經濟狀況有很大的緩解。雖然目前國內外對混合電動汽車都有些研究,可普遍都比較關注HEV的能量利用率的問題。而制動能量回收對于HEV的能量利用率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不但能夠對蓄電池適當充電,更重要的是能夠延長汽車的行駛距離,提高整個汽車的性能。
一、制動模式
制動就是汽車在行駛過程中通過制動系以適當的減速度降速行駛直至停車;在下坡行駛時,使汽車保持適當的穩定車速;使汽車可靠的停在原地或者坡道上。行業中研究HEV的制動能量回饋中汽車的運行模式,主要包括三種:
(一)急剎車
急剎車是指制動加速度大于2m/s2的制動過程,其往往是由于突然的狀況而采取的制動行為。而且,在實際的制動操作中,這類剎車往往以機械為主,同時輔助以電剎車。目前,普遍的中高檔汽車都配備ABS裝置來防止車輪在急剎車的狀況下抱死,出現
危險。
(二)中輕度剎車
中輕度剎車是介于正常剎車和急剎車之間的制動過程,其制動全過程通過電剎和手剎相結合的方式來實現平穩剎車,保證行人和車輛剎車過程中的平穩。
(三)下長坡過程中的剎車
汽車下長坡的過程中一定要限制車速,保證汽車行駛的安全性。在制動力不是很大的時候可以適當采用電剎,如果是制動力比較大的話,就可以通過電剎和手剎相結合的方式來實現汽車平穩下坡。其制動過程中的能量回收表現為回饋電流小,時間長,不滿足電池的最大充電時間。
二、制動能量回收的約束條件
混合電動汽車如果要實現制動能量回收,必須要滿足幾個要求:
(一)符合安全要求,滿足駕駛者的習慣
制動過程中的安全問題是首要的,離開了安全,一切分析都變得毫無意義。在安全制動的前提下,我們應該盡可能的按照駕駛者應該有的習慣操作進行合理設置,符合人機工程設計要求。盡量避免大范圍的、不符合駕駛員操作的行為習慣的設計,在充分考慮了HEV的駕駛員和乘客的感受之后,能夠實現能量回收的混合電動汽車在使用特別是制動過程中應該盡量和傳統汽車保持一致,這樣,才能為大眾所接受。
(二)考慮成本和市場
混合電動汽車的制動能量回收是為了更好的展現汽車行駛功能的,在設計能量回饋體系的時候一定要充分考慮設計的成本和市場。同時在基礎之上,要盡可能將混合電動汽車的控制體系做成一個人機交互的整體,實現能量回饋的充分性和最優化。而且,制動回饋的能量也要適應市場需要,與時展的大局相吻合,贏得市場和大眾的認可。
(三)能量回收過程中要保證充電的安全
HEV中常采用的電池為蓄電池、鋰電池、鎳氫電池。在制動能量反饋系統設計的過程中要考慮不同電池能量回收的差異和充放電特性,盡可能快速的、高效地進行電量回收。避免充電時間過長而造成過充,對電池造成損傷。例如,要考慮電池的充放電深度,電池的可接受最長充電時間和最大充電電流,同時也要保證能量回饋過程能夠有效的停止,結合各方面的因素綜合分析,制定切實可行的制動能量回收策略,實現能量的最大限度回收。
三、制動能量回饋系統
(一)制動系統的構成原理
目前,中、高檔汽車上都安裝有ABS裝置,由于ABS是防止側滑的,作為汽車遇到緊急狀況而出現一腳踩死制動器踏板而出現的轉向失靈等狀況。通過不斷的實驗和總結發現,側向滑移率和縱向附著力有著很重要的關系,具體如圖1所示:
由圖1可知,當路面附著系數比較小時,滑移率比較小,車輪的滑移率是呈遞增的趨勢,只要保證在一定的范圍內,就能合理的抑制汽車縱向滑動,實現汽車的平順轉向等。
(二)制動系統的組成
汽車制動系統作為汽車制動時的重要部件,是汽車實現制動的依據。在不同的汽車中,汽車的制動系統有著細微的差別,但是汽車制動系統卻都有些不可或缺的部分,例如ABS系統、電子控制元件和液壓調節器。
ABS是制動系統實現有效制動、防止車輪抱死的重要裝置。目前市場上有許多種不同的形式,但是其控制原理大致相同,實現的依據大體相似。液壓調節器是ABS的主體元件,是保證ABS正常運轉的核心部件,主要有電磁閥、蓄能器、回油泵和輔助液壓閥
組成。
在防止車輪抱死的過程中,通過液壓調節閥的開關動作實現制動輪缸壓力的調節。例如,當控制單元芯片檢查并判斷出當前的狀態是增壓時,常開閥和常閉閥都處于斷電狀態,通過調節,實現常開閥打開,常閉閥關閉,主缸的高壓制動液經常開閥進入輪缸而實現油壓的升高;同理,當ECU檢查出當前狀態是減壓狀態,就會執行相反操作,使得常開閥關閉,常閉閥打開,使得輪缸內的制動液進入低壓蓄能器,實現回油泵中制動液的回流。
(三)制動能量回饋的控制系統
目前,HEV的能量回饋有許多種,例如有模糊邏輯的制動能量回饋控制系統、基于DSP的制動能量回饋系統、基于比例的制動能量回饋控制系統。但他們主要核心結構都大體相同,制動能量回饋結構如圖2所示:
對于HEV而言,制動時的能量回收主要體現在制動力矩和液壓力矩同時工作時,制動系統必須控制好電機轉矩的平衡性,使得電機能夠有效的產生反饋能量之外,也能夠盡可能早的實現汽車的停車。
制動前,可以根據汽車理論中的行駛功率平衡方程式來解釋:
P1=P2+P3+P4(不考慮加速阻力)
其中:P1――汽車行駛功率,P2――滾動阻力功率,P3――空氣阻力功率,P4――坡度阻力功率。當開始制動時,主要的阻力功率由電機產生,電機轉矩轉化產生一定的電量,通過一定的線路儲存在能量管理系中,實現能量的回饋。
由圖2可知,制動開始之后,整車控制器會通過自己本身自帶的控制算法,結合踏板下行的幅度,考慮汽車行駛車速和加速度來判斷汽車行駛狀態:汽車此時處于緊急制動狀態、正常制動狀態還是下長坡制動狀態。在確定汽車所處狀態之后,根據電池電壓、電流和電量的多少等參數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計算,將計算所得的數據分別向電機控制器和ABS同時發送指令,而且控制器也會向能量管理系統發送充電準備狀態。然后將電機的電動狀態轉變為發點狀態,在能量管理系統的允許下開始給能量管理系統進行充電實現電量的儲存。制動控制器也開始將制動系統的硬件設備進行合理的調整以準備執行液壓制動過程,方便汽車的平穩停車。在制動的整個過程中,控制器可以根據車速的不斷變化,整車控制器不斷改變發出的制動控制指令和制動力矩調節指令。
在實際的設計中,可以采用基于CAN總線的設計控制器,通過西門子公司生產的嵌入式的CAN總線的制動能量回饋控制器,通過適當的初始化,就能滿足相關的使用要求。
(四)系統仿真分析
對于制動系統的仿真分析可以采用合適的工具,參考相應的數據進行合理的控制分析,在整體上實現整個制動過程的模擬。在電動汽車制動仿真分析的過程中,運用MATLAB中的Simulink插件進行仿真,假設以130km/h的車速,制動壓力設定為80MPa,從而得出模擬曲線如圖3:
由圖3中可以看出,如果HEV電動汽車在制動過程中采用能量回饋,就能有效地縮短制動距離和減少制動時間,這些無疑都會提高汽車的行駛安全性。
四、結語
混合動力電動汽車的制動能量回饋一直是電動汽車研究的重點,如果能夠采用合適的仿真工具,進行合理的分析,確定電機的轉矩,實現汽車制動過程中能量回饋的最大化,必然會提高電動汽車能量使用率,延長汽車的行駛里程。
在實際的制動能量回饋研究過程中,要能夠結合具體的研究實例,采用合理的系統分析方法,建立科學的分析模型。在整個分析過程中要嚴格按照相關操作,合理、科學的分析,必然會促進HEV電動汽車的能量研究。
參考文獻
[1] 劉博,杜繼宏.電動汽車制動能量回收控制策略[J].自動化與儀器儀表,2004,(1).
[2] 婁潔,戴龍泉.電動汽車制動能量回收控制策略研究[J].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10,(3).
[3] 殷承良,彭棟.混合動力電動汽車制動能量回饋系統分析[J].中國電動汽車研究與開發,2002,(4).
[4] 張健,王耀南,曹松波.基于模糊邏輯的電動汽車制動能量回饋系統[J].交通與計算機,2005,(23).
[5] 程杰,胡迪.電動汽車能量回收系統及控制方案的研究
[J].動力與電氣工程,2010,(18).
[6] 鞏養寧,楊海波,楊競.電動汽車制動能量回收與利用[J].客車技術與研究,2006,(3).
篇10
關鍵詞:輕度混合動力汽車;再生制動能量;管理策略
前言
輕度混合動力汽車之所以能夠如此受歡迎,主要是因為其節能環保,同時動力也十分的充足,而且既能夠燃燒汽油產生動力同時又能夠依靠電能來產生動能,并且混合動力汽車最大的優勢就在于其能夠實現再生制動,在車輛減速或者是制動的過程中,能夠在充分保證車輛制動性能的前提之下把車輛的動能或者是位能來進行轉化,使其變成電能,并且儲存在汽車的電池之中,從而實現能量的回收。
1 混合動力汽車概述
1.1 混合動力汽車的研究價值
隨著當前環境壓力的不斷增大,我們所面臨的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所以在汽車行業之中,對于低排量的新型汽車加以開發也成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雖然通過對于汽油機和柴油機的處理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汽車的排量以及油耗得以降低,但是仍然無法徹底解決環境污染問題,所以在此背景之下,對于新型的混合動力汽車加以開發就顯得非常有價值。混合動力汽車結合了傳統內燃機汽車優良的動力性、續航里程和純電動汽車低排放和高效率等優勢,所以對于混合動力汽車加以研制不僅僅能夠有效地滿足人們對于汽車的需求,同時也避免了對于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
1.2 混合動力汽車再生制動系統的研究概況
混合動力汽車有幾個十分突出的優勢,那就是怠速起停、電動助力、電動驅動和再生制動,正是由于有這些方面的功能,才能使得使得整車的油耗和排放量得以降低。而再生制動是混合動力汽車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正是由于混合動力汽車具備了這一功能,才能夠實現對于制動能量的有效回收,使得整車的能量利用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再生制動,實質上就是汽車減速或者是制動的過程之中,在保證車輛制動性能的基礎之上,通過一定的設備將車輛的動能或者是位能轉換成為其它形式的能量并且加以儲存,還能夠產生車輛所需要的制動力,既能夠滿足車輛減速和制動的要求,通過對于能量的儲存和利用來減少對于燃油的消耗,而且還能夠減少污染物的排放。而絕大部分的混合動力汽車往往都是通過過電機和發電機來對于能量進行回收的,混合動力汽車再生制動是其實現低油耗以及低排放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措施。
1.3 輕度混合動力汽車的基本組成及參數
對于輕度混合動力汽車而言,其所選用的是功率較小的驅動電機,在其運行的過程中,主要是依靠的內燃機和電動機運行來提供動力的,而且輔助動力的范圍也較為有限,所以所需要的電池的能量也較低,所有的混合恿ζ車之中,輕度混合方式的價格是最為廉價的,同時也能夠適當地提高燃油經濟性。輕度混合動力汽車的系統配置以及相關參數如表1所示。
在輕度混合動力汽車進行制動或者是減速的過程中,其制動的方式主要有兩種,既包括了傳統的摩擦制動,同時也有電機再生制動,所以能夠為其提供充足的制動力。所以輕度混合動力汽車的制動系統實質上是一個復合系統,由摩擦制動系統和再生制動系統所構成。在汽車制動或者是減速的過程中,液壓制動系統、電機、蓄電池以及整車動力傳動系統都要參與到這一個過程之中。
2 輕度混合動力汽車再生制動能量管理策略
2.1 混合動力汽車與傳統汽車制動對比
混合動力汽車的制動系統在傳統汽車制動系統的基礎之上增加了一個電機再生制動系統,通過電機再生制動系統所產生的再生制動力能夠使得整車的制動能力得以提升。一般在城市之中,汽車的車速往往都較低,所以對于大部分的汽車而言,其制動強度z一般都是小于0.3的,所以絕大部分的混合動力汽車都是在保證制動力分配以及制動感覺的條件之下通過產生電機制動力來使得汽車前輪制動油缸的壓力得到有效的修正,從而有效地進行減壓控制,使得整車更好地安全制動,同時對于能量進行有效的回收。
2.2 再生制動能量管理策略
輕度混合動力汽車在滿足制動安全性的基礎之上,應該對于整車前后輪的制動力進行重新的分配,而且在城市驅動循環下,一般汽車是在比較小的制動強度下減速的,在城市驅動循環下,由于平均車速以及最高車速往往都較低,而且由于受到交通狀況的影響,往往常常需要制動減速,所以制動強度z
一般在城市驅動循環下,很多時候汽車都是處在較低檔位行駛的,所以說相應的制動強度也就較低,所以對于輕度混合動力汽車而言,在制動力分配方面,主要就應該多對于電機制動力加以利用,從而有效地實現對于制動能量的回收。具體分配情況可以按照以下來進行:首先如果制動強度z
3 結束語
通過對于再生制動能量的有效管理,在汽車的制動過程中,既能夠有效地保證汽車制動的效果,同時又能夠更好地實現對于制動能量的回收。而且通過對于再生制動能量的有效管理和利用,還能夠有效地減少污染物的排放,節約更多的燃油,所以無論是從環保的角度還是經濟性的角度來看,進行輕度混合動力汽車再生制動能量的管理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