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雖壽曹操范文

時間:2023-03-27 04:59: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龜雖壽曹操,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談談《龜雖壽》

《龜雖壽》是三國時代曹操《步出夏門行》的第四首詩。全詩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這是一首一排四個字的詩,也是曹操剛建立魏國時寫的一首詩。

《龜雖壽》詩意是:好馬雖然衰老而且臥在槽中,日行千里的志向卻毫不動搖;有理想有作為的人到了晚年,建功立業的決心仍然很高。這首詩表現了作者不甘衰老、頑強進取的精神。其中的“驥”指好馬,“伏櫪”指臥在馬槽,“烈士”指有理想有作為的人。

人們常用這首詩來鼓勵別人不怕困難、頑強拼博。一個人只要有理想、有志氣,不管他年紀多大,他都會取得成功。

篇2

曹操

原文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螣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譯文

神龜的壽命雖然十分長久,但也還有生命終結的時候。

騰蛇盡管能乘霧飛行,終究也會死亡化為土灰。

年老的千里馬躺在馬棚里,它的雄心壯志仍然是一日馳騁千里。

有遠大抱負的人士到了晚年,奮發思進的雄心不會止息。

人的壽命長短,不只是由上天所決定的。

篇3

比賽開始了。奶奶問:“誰第一個上場?”“當然由實驗班的老師一馬當先啦!”媽媽聽了爸爸的話也不推辭,順手拿起吳伯蕭的《歌聲》朗讀起來。媽媽那甜美的聲音清脆悅耳,像小溪的流水,像婉轉的歌聲,爺爺、奶奶、爸爸都靜靜地聽著。

“下面由實驗班的學生陶文青朗讀。”爸爸一本正經地報幕后,又在我耳邊悄悄地說:“好好讀,超過你媽媽。”我受到鼓勵,大大方方地站到“臺前”,朗讀起來最喜愛的古詩——曹操的《龜雖壽》:“神龜雖壽,猶有盡時……”我的心情有點緊張,我看了看待在前面的爺爺。只見他用手輕輕敲著椅背,眼半閉著,頭微微晃動,似乎正聽的津津有味。頓時,我心里感到甜絲絲的,便放聲朗讀起來。我朗讀的聲音剛落就獲得了一陣掌聲。“讀的有板有眼,還真有點味呢!”“這時青青送給爺爺、奶奶的禮物。”

最后輪到爸爸了。他讀的是一段外國寓言,雖然表演繪聲繪色,但是,那一口南腔北調的普通話一開始就把我們逗笑了,他把“過日子”讀成“過兒子”,把“人”讀成“銀”。

篇4

“蛇”是“龍”的伴侶,也是先民崇拜的“祖先神”。人們崇拜蛇,但也害怕蛇,流傳下了許多關于蛇的詩詞佳話。

“維虺維蛇,女子不祥。”(《詩經·小雅·斯干》)古代懷孕的女子如果在夢中見到了蛇,這便是生女的吉祥征兆。古人認為,夢見熊羆是陽物,故是生男之兆;夢見蛇,蛇是屬陰物,故是生女之兆。這是我國古詩中最早的詠蛇詩。從詩中可以看出,古人的生活與蛇的關系及對蛇的認識。

傳說,有一種能飛的蛇叫“騰蛇”。《史記·龜策列傳》認為騰蛇是神蛇;郭璞說:“騰蛇,龍屬也。”所以,古代詩人常將“龍蛇”合稱,比喻非凡的才華與豪杰。傳說春秋時,介子推作有《龍蛇歌》。李白的《早秋贈裴十七》詩:“滄溟出寶貝,火澤繞龍蛇。”杜甫也在詩中寫道:“深山大澤龍蛇遠,春寒野陰風景暮。”

“蛇”是憎愛分明的,對于來犯者給予致命的打擊,對于護衛過自己的恩人則予以貴重的回報。傳說靈蛇“銜珠報恩”就是一例。《淮南子》高誘注:“隋侯見大蛇傷斷,以藥傅之。后蛇于江中銜大珠以報之,因曰隋侯之珠。”獲救的靈蛇將一顆最大的燦如明月的珍珠獻給恩人,感動了許多詩人:“今日傷蛇意,銜珠遂闕如。”(唐·張說);“漢皇虛詔上,容有報恩珠。”(唐·沈伶期)詩中的“傷蛇”,即受傷的大蛇;“報恩珠”,即大蛇報恩惰侯之珠,亦曰“靈蛇珠”,又曰“明月珠”。

蛇周身都是寶。蛇肉是美味佳肴;蛇肉、蛇膽、蛇蛻等可以入藥;蛇還是捕鼠的“無腳貓”。

劉安《淮南子》記載:“越(兩廣地區)得蚺蛇以為上肴。”唐代韓愈被貶到潮州時寫了一首詩,對當地人食蛇、蛙等幾十種異物感到“腥臊始發越,咀吞面汗。”感到很不是個滋味,一時難于接受。

宋代的坡就好一點,他被貶到嶺南后,寫詩詠到:“牙生嗜羊炙,況味肯輕飽。烹蛇啖蛙蛤,頗訝能稍稍。”表現出了隨遇而安的態度,對食蛇的習慣與就漸漸地適應了。但是,他的妻子朝云卻因吃了一次蛇羹,終因惶恐驚厥而亡。

蛇皮花紋美麗,可以制革,制作成各種精美的高檔工藝品。陸游《贈道流》詩:“古琴蛇評無價,金劍魚腸托有靈。”蛇,古琴上狀如蛇的斷紋,古樸、典雅、高貴,古人云:“知琴者,以蛇紋為生。”在古人心目中,蛇紋的琴,無比名貴,可見,古人對蛇的鐘愛,更別說用蛇皮做成的胡琴,那更是無價之寶了!

千萬年來,人類與蛇共同生活在地球上,人們逐漸了解到了蛇,認識到了蛇,蛇的生理特征,給古人豐富的聯想與無限的智慧。

“畫蛇著足無處用,兩發霜白趨塵埃。”(唐·韓愈)蛇是無足的,畫蛇時,為它添上足,豈不是多余的。這既反映了古人對蛇的科學認識,又反映出古人豐富的遐想。

“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無窮水蕩砂。”(明·缺名)蛇吞象,出至《山海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后用“蛇吞象”比喻念得無厭者。這說明古人對貪婪者的深刻認識,同時,也是對那些貪得無厭者尖銳諷刺與無情鞭撻。至今讀來,仍令人警醒。蛇的口可以張到180度,而人的嘴只能張開到30度。蛇可以吞下比它身體大得多的食物,所以,才有了“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深刻認識與聯想。

古人中有不少夢寐以求所謂的長生不死,特別是歷代的帝王。但是,也有不少有智慧的人認為,人壽不過百,有生必有死。所以,唐人李賀詩云:“丹成作蛇乘白霧,千年重化玉井上。”詩中化用《龜雖壽》詩句意,謂龜化成騰蛇,最終也要變成土。曹操在《龜雖壽》中詠到:“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古人能認識到人不可能長生不老,終究要化為土灰。這個認識對科學還不發達的古代來說,這是智慧的人生態度,毫不夸張地說,它含有科學的辯證法。

篇5

合:晚上好

詩歌詞曲,不知陶醉了多少人,也不知激勵了多少代!

盛典賀華誕,歌舞慶升平。在舉國歡慶的日子里,讓我們摘取

祖國藝術寶庫中兩顆璀璨的明珠。從酸甜苦辣中品味詩詞的醇香,從喜怒哀樂中聆聽詩詞的絕唱。從豪情壯懷中看詩詞的風骨,從春花秋月中感受詩詞的婉轉。

看啊,一位“筆挾風雷”,“時露霸氣”的蓋世英豪——曹操,正向我們走來,讓我們一起來聆聽他機理縝密的思辨、震憾心靈的旋律、奮斗不息的高歌吧。

《龜雖壽》

曹 操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螣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有道是須眉多鐵骨,殊不知柔腸也丈夫。枝頭月圓弄清風,自有畫意;杯中酒香沁心脾,豈無詩情?又一位俊逸的浪漫的詞人——蘇軾,舉著酒樽,帶著思親的惆悵,帶著美好的祝愿,從明月清輝中踏歌而來,我們何不擊節而和呢?

水調歌頭

蘇 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偏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月圓備思親,國衰更圖強。“還我河山”志猶在,長劍在手縛蒼龍!是誰在望瀟瀟秋雨,對天長嘯?是誰的英雄壯懷,噴薄傾吐?歌聲起處,但見岳飛報國心。

滿江紅

岳 飛

怒發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篇6

曹操聰明豁達,敢說敢做,敢作敢當,卻依然不被世人所看好。我也可以說是包括在內了吧。大多數人不喜歡曹操是以為他的奸詐狡猾,但在那個兵荒馬亂的亂世年間,按照識時務者為俊杰的古話來說,曹操不但不“奸”,倒反而是個“俊杰”。

我不看好曹操,是因為他在一長長的混戰中,把理想丟在了半路上。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一首《龜雖壽》,表達了年近花甲的曹操的凌云壯志,但我卻厭惡至極,那時的曹操,已把理想丟棄了20年有余。

曹操34歲時起家,那時候,他唯一的理想,便是匡扶漢室,重振大漢王朝,回到漢武帝的那個時代,做一個響當當的“治世之能臣”。但鐵馬冰河不給曹操機會,迫不得已走上“亂世之奸雄”的道路。不過即使如此,尤其是在困難的時期,匡扶漢室的理想便越發的強烈。

篇7

我從事的是初中歷史教學,教科書中有很多形形的人物,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對那些人物進行評價,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初步達到培養學生健全人格、促進學生個性健康發展的目標,為學生高中學習奠基。

初中歷史教學目標要求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認識人物。中國歷史里主要講了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武則天、張騫、孝文帝、林則徐、左宗棠、光緒帝、、等。世界史中有克倫威爾、林肯、華盛頓、希特勒等。教材中因為篇幅有限,對很多人物的評價是片面的,有的偏向正面評價,有的偏向反面評價。如果學生結合影視、小說等課外知識來認識歷史人物,有時會發現很迷茫,例如對曹操的評價,從課本或從《三國演義》看,反映曹操反面的材料更多。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多引導才能達到目標。簡而言之,就是通過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使學生明白怎樣做是好人,怎么做是壞人。從而形成健全的人格。那么在歷史教學中如何進行評價歷史人物的教學設計呢?

第一、做到論從史出,避免空洞生硬的說教。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課本上的閱讀材料、圖片,或引用課外的一些資料(故事、短片),學生在閱讀或觀看這些資料后,完成老師精心設計好的問題,就可以對人物進行評價了。

第二、設計問題的技巧。教師出示材料后,設計的問題要分層次,難度由低?――高――綜合,就是有基礎知識――整理課本知識――知識升華,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第三、以史為鑒。即通過歷史人物的評價,學生有何感想或者認識?在實際工作和學習生活中有什么值得借鑒的品質?

以下是我設計的一個評價歷史人物的案例

案例: 歷史教學中如何認識曹操

課題來源:七年級歷史上第14課

評價原因:

評價曹操不是本課的重點,但是曹操是歷史名人,特別是《三國演義》中的主角之一,很多學生通過影視了解曹操,并且把曹操視為反面人物,這在歷史上是一個誤區。作為歷史課題來講,很有必要使學生正確認識曹操。也是教學目標所要求。

材料一:課本81―82頁有關學習資料。

材料二: 龜蛇壽---曹操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神至哉,歌以詠志。

材料三:《隆中對》中的“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問題:

1、有人認為曹操是三國時候的人,通過材料一,你得知曹操是什么時代的人物?他是怎樣壯大自己的實力的?

東漢末年 (1)軍事:建立了一支精銳部隊,(2)政治:挾天子以令諸侯、唯才是舉。(3)經濟:組織軍民屯田,保證糧食供應

2、閱讀材料二,結合語文知識,談談曹操的“壯心”是什么?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曹操的“壯心”在當時有什么進步意義?

統一天下 可以結束軍閥混戰的局面,讓人民安居樂業,有利于國家的發展。

3、閱讀材料三,“操遂能克紹”指歷史上那次戰役?結合材料三,概括曹操克紹的原因。

官渡之戰 謀略正確。

4、從以上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到曹操是個什么樣的歷史人物?

有政治遠見、善于謀略;有遠大理想、務實能干 ;心系天下

5、課本82頁的赤壁之戰中,曹操為什么會失敗?

北方士兵不善于打水戰、 天時對曹操不利 、曹操驕傲自滿

6、曹操在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勝敗,可以給我們學習上什么可借鑒的經驗和吸取的教訓?

經驗:善于思考、要有遠大理想、務實精神

篇8

沒錯!桂花也是的確如此。桂花和人一樣,它也有著它的生命,它每一年都會從我們的身邊悄悄而來,匆匆而去。它每一年開放的世界雖然有一些短暫,但它也曾留下了痕跡,留下了它在這個世界上踩下的“腳印”。

記得小時候剛讀四年級,那時候無知的我看見家旁邊的桂花樹上開滿了許多的花,就順手摘了幾束插入花瓶里。那一顆顆黃得耀眼的小星星,正是桂花樹上的花仙子來到了這個世界上,它們每一年都不曾錯過這美好的時光,它們每年的9月都會舉行它們這難忘而有很歡樂的“花仙子聚會”。它們有的在樹上系上一個個的心愿,希望明年愿望能成真;它們有的正在精心竭力的排練著將要舉行的舞蹈;它們有的則在籌備聚會上用的、喝的還有吃的。它們的聚會可真是豐富多彩啊!

桂花開放完后,也有零落的時候。

過了幾個星期后,桂花開始掉落了,它開放的時候很慢,而掉落的時候卻極其的快。站在桂花樹面前,你會看見它從你眼前一直掉落到地上。它就像從天上下下來的雨一樣,一瞬間就從你眼前下下來,它不是從空中下來,而是從樹上。它每落下來一個,就如同這個世界上少了一個人。它下的雨比一般的芊芊細雨還要漂亮,它的每一朵花,就如同一滴眼淚,它從這個世界上離去了,它下下來的雨就如同許多星星從空中降落下來一般。不過它明年還會再開放,然后再掉落,大自然就是這樣來回的循環。它的確也是如此,悄悄的來,最后匆匆的離去。

然而在后來的幾天我才漸漸的明白:原來世界上一切的事物都有著生命,桂花也是如此,它每年悄悄的來臨,最后又匆匆的離去。我當時真后悔怎么就摘了幾束下來,那桂花樹肯定會感覺到很痛的。桂花它雖然不會說話,但它也會感覺到痛苦;它雖然不像人一樣可以到處走動和散步,但它挺直腰站在那里一動不動時,可又有誰知道,它在用它那強壯的身體在替我們擋住塵埃;它雖然沒有表情,可又有誰知道它的臉和頭發其實就是樹葉,當你摘掉一片樹葉時,你又何曾知道它的臉被狠狠的揪了一下,那一痛,它會一直銘記在心。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愛護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物。

篇9

一日,馬忠上表:赤兔馬絕食數日,不久將亡。孫權大驚,急訪江東名士伯喜。此人乃伯樂之后,人言其精通馬語。

馬忠引伯喜回府,至槽間,但見赤兔馬伏于地,哀嘶不止。眾人不解,惟伯喜知之。伯喜遣散諸人,撫其背嘆道:“昔日曹操作《龜雖壽》云:‘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吾心知君念關將軍之恩,欲從之于地下。然當日呂奉先白門樓殞命,亦未見君如此相依,為何今日這等輕生,豈不負君千里之志哉?”

赤兔馬哀嘶一聲,嘆道:“予嘗聞:‘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今幸遇先生,吾可將肺腑之言相告。吾生于西涼,后為董卓所獲,此人飛揚跋扈,殺少帝,臥龍床,實為漢賊,吾深恨之。”

伯喜點頭,曰:“后聞李儒獻計,將君贈予呂布,呂布乃天下第一勇將,眾皆言:‘人中呂布,馬中赤兔。’想來當不負君之志也。”

赤兔馬嘆曰:“公言差矣。呂布此人最是無信,為榮華而殺丁原,為美色而刺董卓,投劉備而奪其徐州,結袁術而斬其婚使。‘人無信不立’,與此等無誠信之人齊名,實為吾平生之大恥!后吾歸于曹操,其手下雖猛將如云,卻無人可稱英雄。吾恐今生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后曹操將吾贈予關將軍;吾曾于虎牢關前見其武勇,白門樓上見其恩義,仰慕已久。關將軍見吾亦大喜,拜謝曹操。操問何故如此,關將軍答曰:‘吾知此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他日若知兄長下落,可一日而得見矣。’其人誠信如此。常言道:‘鳥隨鸞鳳飛騰遠,人伴賢良品質高。’吾敢不以死相報乎?”

伯喜聞之,嘆曰:“人皆言關將軍乃誠信之士,今日所聞,果真如此。”

赤兔馬泣曰:“吾嘗慕不食周粟之伯夷、叔齊之高義。玉可碎而不可損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毀其節。士為知己而死,人因誠信而存,吾安肯食吳粟而茍活于世間乎?”言罷,伏地而亡。

伯喜放聲痛哭,曰:“物猶如此,人何以堪?”后奏于孫權。權聞之亦泣:“吾不知云長誠信如此,今此忠義之士為吾所害,吾有何面目見天下蒼生?”

篇10

——題記

1、豪心壯志,風靡三國硝煙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一首《龜雖壽》,讓曹操的豪心壯志如大海風浪般洶涌而來。而“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則讓我們充分地看到曹操的野心。曹操老謀深算,運籌帷幄,有統一北方的歷史功績,這是無法泯滅的歷史事實。在北方統一的戰爭里面,曹操發揮了杰出的才干,而官渡之戰已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曹操的名字,走過千年的塵埃,直至今天。一次煮酒論英雄,雄厚的實力和滿懷的信心,歷史已將他戴上了英雄的光環。“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三國的硝煙,帶來了戰爭,也創造了曹操——這位才華橫溢又所向披靡的英雄人物。

2、忠肝義膽,凜然三國英雄

讀過《三國演義》,“義”,由桃園三結義到關羽敗走麥城從而為蜀捐軀,已成為三國的精髓所在。而關云長,則是最為義薄云天的人物。驍勇善戰,神武過人,溫酒斬華雄,是他超群絕倫的武藝;單刀赴會,是他的大智大勇;刮骨療毒,是他的驚人毅力。拔襄陽,圍樊城,水淹七軍;寢于禁,獲龐德,中原震動。英雄講義。為義生,為義死。自華容道釋義放曹操,哦不,從三國最開始的時候,關云長在沙場上的百戰百勝,處事上的大義凜然,便征服了我。盡管大意失荊州,但是他毅然選擇了死。投靠東吳,依然是威風凜凜的大將,風頭不減如今。但關羽忘不了的是大哥劉備,小弟張飛,忘不了的是結義時重如千金的承諾。于是,他堅定的目光隨他離去,留下了一個“義”字。

3、不肯過江東,只為單單一“義”

項羽,當初與劉邦對峙而從未想過放棄的英雄。他高傲、他霸氣,這是一個熱血男兒的英雄情懷,這是一代叱咤風云的雄主的豪邁氣概,同時這也是他不肯過烏江的性格原因,曾有人悲哀的說,或許項羽少那么一點霸氣,少那么一點高傲,就能渡過烏江,待他日東山再起,正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但是他并不是為其他的原因,更不是一時氣憤,而是為了對面的鄉親。他戰敗而歸,怎么有臉面再去見江東父老,正所謂“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項羽就是這樣的孤傲霸氣,但是他的拔劍自刎,不應帶多少嘆息,而是帶有濃厚的悲壯色彩。我們應該理解他,理解他的“義”,他無悔的選擇。與其屈天下,不如驚天動地刎于烏江,讓天地為之動容!

4、三國之靈魂,天地之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