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什么時候范文

時間:2023-04-11 14:37: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冬至什么時候,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冬至什么時候

篇1

1、2020年冬至的日期:2020年12月21日 星期一。冬至,又稱日短至、冬節、亞歲、拜冬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冬至是四時八節之一,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所以古人稱冬至為“亞歲”或“小年”。冬至習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在中國南方沿海部分地區,有冬至祭祖的習俗;在中國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2、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第22個節氣,斗指子,太陽黃經達270°,于每年公歷12月21~23日交節。冬至標示著北半球的太陽高度最小,白晝時間最短,但是冬至日的溫度并不是最低。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太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太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孫策于200年5月5日,即建安五年四月,丙午亡,年僅二十六歲。

死因:因被刺客淬毒刺傷后身亡。

孫策,字伯符,吳郡富春人,今浙江杭州富陽人,是東漢末期和三國時期的割據軍閥之一。他是孫堅的長子,吳大帝孫權之兄,是東吳勢力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有“小霸王”的美譽。

孫策為繼承父親孫堅的遺業而屈事袁術,并在討伐割據江東的各軍閥的過程中增強自軍實力,終于統一江東。后因被刺客淬毒刺傷后身亡,于200年5月5日亡,年僅二十六歲。其弟孫權稱帝后,追謚他為長沙桓王。

(來源:文章屋網 )

篇3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在這一天人們都會選擇踏青、掃墓等,而你是這么過清明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2021清明節什么時候幾月幾日,希望你喜歡。

2021清明節什么時候幾月幾日2021清明節是2021年4月4日,星期日,辛丑年(牛年)二月廿三。

清明節的由來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題。

清明節的習俗清明節的習俗有掃墓祭祖、踏青、牽鉤、放風箏、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斗雞、射柳、插柳、蠶花會、爬橋等一系列活動。

清明節很多地方對吃也有講究,北方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部分地區清明節時有吃青團的風俗,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儀式后,將祭祀食品分吃。

清明節為什么要掃墓“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與其他節氣不同的是,清明還是我國重要的傳統民俗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掃墓起源于古代帝王“墓祭”之禮,墓祭是貴族活動,在古代,平民百姓是沒有墓的。到了秦漢時期封建等級沒有那么森嚴,老百姓有墳地后才仿效貴族舉行祭奠活動以緬懷先人,稱之為家祭。到漢代以后,墓祭才逐漸形成風俗。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相傳,先秦已有設壇祭墓的習俗,后來逐漸演化為墳前祭拜。“寒食墓祭”大約在南北朝時形成習俗。據《舊唐書·玄宗紀》記載:“寒食節上墓拜掃禮經無文,但近代相沿,積久成俗,士庶之家,每逢寒食節無不祭掃。”鑒于此俗已久,唐玄宗就于開元二十年下詔:“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寒食墓祭于是作為國家禮俗確定下來,也清明節掃墓原因。

清明節節日起源清明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歷4月5號前后,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基祭”之補。后來民間亦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個固定的風俗。

要談清明節,需從一個已失傳的節日——寒食節說起。

寒食節,又稱熱食節,禁煙節,冷節,它的日期又距冬至105日,也就是距清明節不過一天或兩天,這個節日的主要節俗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食備好的熱食,冷食,故而得名。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于中國農歷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后第108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后。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凈,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

地球公轉一周為黃經360度,當地球到達黃經零度時定為春分,而后每運行15度有一個節氣,共有二十四節氣。因此,節氣在陽歷上的日期是固定的,由于閏年的原因,所以會相差兩天。

篇4

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冬天季節,陽退陰生,生氣閉蓄,萬物開始收藏。其實,立冬之后也并不是所有地方都是冬季。共同閱讀2020年立冬是什么時候,請您閱讀!

2020年立冬是幾月幾號幾點2020年11月7日,07:13:46,星期六,農歷九月廿二

立冬節又叫“十月朔”、“秦歲首”、“寒衣節”、“豐收節”。

立冬節氣在古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古人十分看重四個帶有“立”字的節氣,立冬節氣是冬季之首,在古代,皇帝會舉行盛大的祭天活動,現在雖然沒有以前講究,但是立冬節氣依然是深受人們歡迎的節日。立冬冷不冷

總體來說,立冬之后全國的氣溫都會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在北方地區,立冬的時候溫度已經比較低了,在山區或者極北地區,還需要穿上厚實的衣物來御寒,因此,立冬的時候北方還是比較冷的,而南方氣候較為溫暖,立冬時中南地區稍微有些涼,而極南之地則天氣還比較炎熱。

立冬如何養生?1、飲食遵循滋陰潛陽的原則

飲食宜清淡,要多吃熱量較高的食物,多吃新鮮蔬菜來避免維生素缺乏,多吃蛋白質、維生素、纖維素含量高的食物。牛肉、羊肉、烏雞、豆漿、牛奶、蘿卜、青菜、木耳、豆腐、芹菜、白蘿卜、土豆、大白菜、菠菜、蘋果、桂圓等都是立冬后比較適宜的飲食。此外,冬季養生可以多吃堅果,堅果是指油脂多的種子類食物,如花生、核桃、板栗、榛子、杏仁等。同時,要少吃海鮮等寒性食物,不宜吃肥膩或過咸的食品,少吃脂肪、糖含量多的食品。

2、運動遵循“秋冬養陰”的原則

冬季鍛煉不可少,適量的運動可增強身體抵抗力來抵擋疾病的侵襲。專家強調,冬天寒冷,人的四肢較為僵硬,鍛煉前熱身活動很重要。

如伸展肢體、慢跑、輕器械的適量練習,使身體微微出汗后,再進行高強度的健身運動。衣著要根據天氣情況而定,以保暖防感冒為主。運動后要及時穿上衣服,以免著涼。此外,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應禁止做劇烈運動,如打球、登山等。

3、生活起居遵循節律規律原則

睡覺與起床都要科學把握時間。人只有順應一年四季的變化,與變化的時空和諧相處,才有利于生命健康。強調在生機潛伏、萬物閉藏的冬季里,要養精蓄銳,使陽氣內藏。具體的方法是“早睡晚起”,以保證充足的睡眠,并注意身體的保暖,以免陽氣外泄。

4、精神遵循冬藏原則

在冬季,人體的代謝處于相對緩慢的時期,專家建議,遇到不順心的事情,要學會調控不良情緒,對于抑郁心中的不良情緒,可通過適當方式發泄出來,以保持心態平和。同時,要多曬太陽。因為冬季天黑的早,光照時間短,也是易使人產生抑郁情緒的一個原因,因黑夜來臨時,人體大腦松果體的褪黑激素分泌增強,能影響人的情緒,而光照可抑制此激素的分泌。要保持精神情緒的寧靜,避免煩擾妄動,使體內陽氣得以潛藏。

立冬的諺語有哪些全國:

今冬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

北方:

立冬打雷要反春;雷打冬,十個牛欄九個空;立冬之日起大霧,冬水田里點蘿;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氣多;霜降腌白菜。立冬不使牛;

南方:

1、立冬東北風,冬季好天空;

(閩南)。

2、立冬南風雨,冬季無凋(干)土;

(閩南)。

3、立冬有雨防爛冬,立冬無魚防春旱;

(閩南)。

4、重陽無雨看立冬,立冬無雨一冬干;

(贛)。

5、重陽無雨看冬至,冬至無雨晴一冬;

(閩)。

6、立冬小雪緊相連,冬前整地最當先;

(江南)。

7、西風響,蟹腳癢,蟹立冬,影無蹤;

(江南)。

8、立冬不吃糕,一死一旮旯;

(南方)。

9、立冬種豌豆,一斗還一斗;

(南方)。

篇5

1、春去冬來:春天過去,冬天到來。形容時光流逝。

2、冬裘夏葛:裘:皮衣;葛:葛麻衣。泛指美服。

3、三冬二夏:猶言三兩年。

4、冬寒抱冰,夏熱握火:形容刻苦自勉。

5、冬溫夏凊:凊:涼。冬天使父母溫暖,夏天使父母涼爽。本指人子孝道。現亦泛稱冬暖夏涼。

6、寒冬臘月:臘月:農歷十二月。指冬季最寒冷的臘月天。

7、指冬瓜罵葫蘆:指表面上罵這個人,實際上罵那個人。

8、五冬六夏:猶言不論寒暑。不管什么時候。

9、十冬臘月:指陰歷十月、十一、十二月天氣寒冷的季節。

10、肥冬瘦年:南宋吳地風俗多重冬至而略歲節,冬至時家家互送節物,有“肥冬瘦年”之諺。

11、無冬無夏:無論冬天還是夏天。指一年四季從不間斷。

12、冬日夏云:冬天的太陽,夏天的云層。比喻人態度溫和可親,使人愿意接近。

13、無冬歷夏:謂一年到頭。

14、春夏秋冬:指四季或一年。

15、秋收冬藏:秋季為農作物收獲季節,冬季則貯藏果實以待一年之需要。比喻一年的農事。

16、冬溫夏清:冬天使父母溫暖,夏天使父母涼爽。本指人子孝道。現亦泛稱冬暖夏涼。

17、夏爐冬扇:夏天生火爐,冬天扇扇子。比喻做事不符合當時的需要,費了力氣而得不到好處。

18、冬日可愛:如同冬天里的太陽那樣使人感到溫暖、親切。比喻人態度溫和慈愛,使人愿意接近。

19、殘冬臘月:臘月:陰歷十二月。指一年將盡之時。

20、冬扇夏爐:比喻不合時宜。

21、冬烘學究:冬烘:形容懵懂,淺陋。指昏庸淺陋的知識分子。

22、冬烘頭腦:冬烘:迂腐,淺陋。指頭腦糊涂、愚腐,不明事理的人。亦作“頭腦冬烘”。

篇6

2、十冬臘月:指陰歷十月、十一、十二月天氣寒冷的季節。

3、夏蟲朝菌:為夏蟲活不到冬天,菌類朝生暮死。比喻極短生命。

4、雪虐風饕:虐:暴虐;饕:貪殘。又是刮風,又是下雪。形容天氣非常寒冷。

5、朔風凜冽:相當于寒風凜冽。形容冬天寒風刺骨,非常寒冷。

6、冬溫夏清:冬天使父母溫暖,夏天使父母涼爽。本指人子孝道。現亦泛稱冬暖夏涼。

7、冬烘學究:冬烘:形容懵懂,淺陋。指昏庸淺陋知識分子。

8、冰封雪蓋:到處都是白茫茫一片,四周被冰雪覆蓋,地面上都結成冰了,頭頂上還下著雪。

9、鵝毛大雪:指像鵝毛一樣飄落的雪花。形容雪下得大而猛。

10、白雪皚皚:皚皚:潔白的樣子,多用來形容霜雪。潔白積雪銀光耀眼。

11、寒氣逼人:指十分寒冷或指陰森可怕。常用作作謂語、定語、賓語。

12、料峭春寒:料峭:微寒。形容初春寒冷。

13、天凝地閉:天地都凝固凍結了。形容冬天非常寒冷情景。

14、出自:清·蔣士銓《雞毛房》:“冰天雪地風如虎,裸而泣者無棲所。”

15、銀裝素裹:形容雪后一片白色世界。銀、素:白色。裹:包。從上到下沒有一點彩色,非常素潔,干凈,一般用來形容下雪后美麗的景致。

16、秋收東藏:秋天收獲,冬天存儲。泛指常規農事活動。

17、噓寒問暖:噓寒:呵出熱氣使寒冷的人感到溫暖;問暖:指問寒問暖。形容對人的生活十分關切。

18、風雪交加:風和雪同時襲來。

19、殘冬臘月:臘月:陰歷十二月。指一年將盡之時。

20、五冬六夏:猶言不論寒暑。不管什么時候。

21、數九寒天:數九,從冬至起,每九天為一“九”,三九、四九最寒冷。最寒冷那些日子。

22、白雪茫茫:茫茫,遼闊深遠。白雪茫茫就是雪很大,放眼望去無邊無際。形容冬天雪下很大。

23、冰天雪窖:形容極為寒冷。

24、透骨奇寒:冷氣穿透了骨頭,形容天氣非常寒冷。

25、千里冰封:“千里”是個虛數,指遼闊的北國,并非說是整好一千里。一千里都被冰封了,也可以說明天氣寒冷。

26、秋收冬藏:秋季為農作物收獲季節,冬季則貯藏果實以待一年之需要。比喻一年的農事。

27、大雪紛飛:紛:多而雜亂。雪花大量飄落的樣子。形容雪下得大。

28、滴水成冰:水滴下去就結成冰。形容天氣十分寒冷。

29、山寒水冷:冷冷清清。形容冬天的景象。

30、冬烘頭腦:冬烘:迂腐,淺陋。指頭腦糊涂、愚腐,不明事理的人。亦作“頭腦冬烘”。

31、肥冬瘦年:南宋吳地風俗多重冬至而略歲節,冬至時家家互送節物,有“肥冬瘦年”之諺。見宋無名氏。

32、冬扇夏爐:比喻不合時宜。

33、冬裘夏葛:裘:皮衣;葛:葛麻衣。泛指美服。

34、寒風刺骨:寒風刺骨意思為天氣寒冷,寒冷的風似乎能吹進人的皮膚,直達骨頭,并帶來陣陣刺痛。多用來形容惡劣的寒冷天氣。

35、春去冬來:春天過去,冬天到來。形容時光流逝。

36、夏爐冬扇:夏天生火爐,冬天扇扇子。比喻做事不符合當時需要,費了力氣而得不到好處。

37、無冬歷夏:謂一年到頭。

38、冬日可愛:如同冬天里的太陽那樣使人感到溫暖、親切。比喻人態度溫和慈愛,使人愿意接近。

39、歲暮天寒:指年底時候的寒冷景象。

40、寒冬臘月:臘月:農歷十二月。指冬季最寒冷的臘月天。

41、粉妝玉砌:用白x裝飾,用白玉砌成。形容雪景及人皮膚白嫩。

42、林寒澗肅:寒:寒冷:肅:清冷。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

43、無間冬夏:見“無冬無夏”。

44、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春天萌生,夏天滋長,秋天收獲,冬天儲藏。指農業生產的一般過程。亦比喻事物的發生。

45、寒風侵肌:形容天氣寒冷。

46、天寒地坼:坼,裂開。天寒地坼,形容天氣寒冷,把地都凍裂了。

47、凄風苦雨:凄風:寒冷的風;苦雨:久下成災的雨。形容天氣惡劣。后用來比喻境遇悲慘凄涼。

48、林寒洞肅:寒:寒冷;肅:肅殺。形容秋冬時林木蕭疏,溪澗淺落的景象。

49、雪兆豐年:冬天大雪是來年豐收預兆。

篇7

“進補”有因

“補”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在中國古代凡帝王將相,諸侯貴族,文人墨客以至黎民百姓,都知道進補。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他一開始極力反對服用五石散,最后卻因迷戀服食中毒而死。時至今日,迷信進補而亂吃補品者仍不乏其人。

中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上有句至理名言:“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則熱之,熱則寒之。”幾千年來的中醫都不違背這個原則。今天的誤補誤食大多出于違背了這十六個字而導致的惡果。

“補”是針對“虛”而言的,只有當人“虛”時才需進補。虛是指人的正氣虛,通俗點講就是生命活力低下,抗病能力不足。邪氣來了頂不住,易于得病,病后也難于恢復。但單說一個“虛”字是遠遠不夠的,應該進一步分清是陰虛、陽虛、氣虛、血虛或五臟之中,心肝脾肺腎,那一臟虛,或幾臟同虛,既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能東墻虛了補西墻,牛頭不對馬嘴是無濟于事的。更有甚者,如果陰虛補了陽,可以引起“助陽劫陰”而陰更虛:陽虛補了陰,可以引起“滋陰潛陽”而陽更虛,如此這般,后患無窮。韓愈就是服壯陽之五石散過了頭,劫了真陰,深受其害而一命歸天。由此可知豈能亂補!

“實”是指致病邪氣作用于人體后,人體產生強力反應,奮起抗爭,或脹或痛、或發熱、或成塊,這時該用“瀉”法,而不能用補法,如果誤用補藥,如同“關門捉賊—可能發生醫療事故,輕則病情加劇,重則危及生命。至于“扶正驅邪”、“補瀉并用”,其中學問更深,一般老百姓是掌握不住的,即使在醫林之中,只有高手才能得其要領。

用何“進補”

炎黃子孫繁衍至今,十三億多人口靠的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兩大法寶;一叫藥補,一叫食補。有補陽的附子、肉桂、蝦米、老母雞:補陰的沙參、麥冬、百合、芝麻:補氣的人參、黃芪、山藥、蜂蜜;補血的當歸、首烏、阿膠、桑椹:還有湘蓮補心、核桃仁補腎、百合補肺、大棗補脾、枸杞子補肝等等。至于用藥好還是用食好要看具體情況而定,一般說來,藥補不如食補。藥力強,可用以治病,副作用也大:食力弱,可用于養生,副作用也小。如果長期誤用藥、食,則副作用也會與日俱增。

何時“進補”

進補似乎總與秋冬時節聯系在一起,人們常常在冬至以后吃點膏方或吃人參、當歸、核桃仁、芝麻、桂圓、大棗之類。其實,這種觀點是不全面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三。

1.什么時候虛,什么時候即補,不必等到冬至。無虛即不補,即使冬至之時也不必補。

2.一年四季,“天地之氣”確有不同。春主生發,夏主生長,秋主收降,冬主蟄藏。天地間凡有生命的東西,包括人在內,其內部的生理病理變化是隨四季推移而有所不同的:多發病也有季節性,如春多風病,夏多暑病,長夏(陰歷六七月間)多濕病,秋多燥病,冬多寒病。中醫臨床所見確是如此。這叫“人與天地相應”,古醫書上早有記載。

3.在天、地、人三者之間的關系中當以人為本,是人按其體質特征對天地四季變化作出反應。例如怕冷的寒體夏天好過些,怕熱的熱體則冬天舒服些。前者叫“能夏不能冬”,后者叫“能冬不能夏”。

4.四季進補應隨人的體質類型而異,不能一概而論。不少人進補時一味用些溫補的或滋陰的草藥,也有不分青紅皂白,寒熱溫涼、補藥瀉藥兜在一起的大雜燴,結果食用后深受其害。

提倡冬令調補

現代人已經不是營養不足的問題,而是營養過剩或者營養結構不合理,引起體內陰陽氣血失去平衡的問題。何況,患有慢性病及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群還占有很大的比例。這樣,就不能單純用補的方法,而是要用調理、治療、康復相結合的方法,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冬令進補便進一步

“升級”為冬令調補。近年來,不少中醫師已經根據不同對象的體質、病情、工作狀況、生活條件、思想情感等,辨證論治來開處冬令膏方,取到很好的效果,為冬令調補作出了范例,奠定了基礎,受到廣泛歡迎。先為調補“開路”

“調”是調理,是中醫用來調整、消除人體某些失常的方法,使用范圍較廣如調氣、調血、調經、調和肝胃、調和陰陽等。有些人由于平時飲食過量,或過食煙酒、魚腥、油膩,造成食物積滯或痰濕阻隔,這樣就必須先將腸胃調理好,弄清病史和自己的健康狀況,根據中醫的理論,辨證論治,辨證施補,才能做到合理有效。因為補藥靜者多,動者少,不少補品本來就難以消化,盲目進補,滯留胃腸,非但不能達到進補的目的,甚至還可以引起其它病變。因此調補前要先服一些調理胃腸的藥,有的醫生稱之為“開路藥”。

合理調補 因人而異

按各人的性別、年齡、體質、勞逸、心情等不同情況,有所區別。如兒童要有助發育、益智:老人要增強體力,抗衰老:婦女要補血;男子要益精等,用中醫的理論來辨證調補。

因時因地而異,調補與所處氣候環境、風俗習慣有關。如逢嚴寒之冬,可能就要多用一些溫熱藥,以幫助抗寒:相反,如遇暖冬,就應當少用溫熱藥。至于風俗習慣,如西北人喜吃補酒:南方人愛服人參、補膏等。可以用中藥來進行調補,也可以用食療的方法進行調補。

如果隨便亂用補品,不但不能收到好的效果,還可能損害健康。尤其是開處膏方,要求十分周密,整體性很強。選用前,應當請教有這方面經驗的醫師。

冬令調補必備

辨清虛實當出現頭痛、鼻塞、咽痛、咳嗽、甚至發熱等外感病證,或出現胸脘脹悶,食物積滯,急性腹痛吐瀉等實證時,即應立刻停服,直到這些病證治愈康復后,才可繼續服用。

掌握最佳時間冬三月,從立冬起至立春前,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六個節氣。民間有“冬補三九”的說法,中醫從“冬至一陽生”的觀點出發,認為“冬至”是冬三月氣候的轉折點,“冬至”開始,陽氣漸升。陰氣始退,此時調補可扶正固本,萌育元氣,使閉藏之中蘊藏活潑生機,有助于體內陽氣的升發,增強抗病能力,預防開春后的流行性疾病,為明年的健康奠定基礎。因此,最佳時間當從冬至開始到立春為止。

煎制方法煎煮補膏要用文火慢煮,把藥先浸2小時以上,再加水至平,煮開后煎半小時到1小時,將藥汁倒出,第二次煎1小時,再將兩次的藥汁合在一起,煎煮濃縮到滴水成珠為度,再加膠及調味劑收膏。一般煎藥處方可按常規煎制。

服用方法補膏每日清晨或早晚飯前空腹服用1-2次,每次一匙。一般人參(生曬參、西洋參)每日服用3~9克,空腹分多次煎服,也可研粉吞服,每次0.5~1克,日服2次。藥有偏性,不能過量服用,急于求成,急補過頭就會成火,產生副作用,這也是服補品過程中最禁忌的。常用冬令補品

冬令調補,多數是請醫生開處膏方進行,但也有不少群眾是白行購買一些補品調補的,由于不甚了解,往往帶有一定盲目性,造成不良后果。為此,簡單介紹幾種常用的補品,供讀者參考:

人參味甘性平,有大補元氣,潤肺健脾,安神益智等多種功能,深受人們喜愛,但品種較多,容易搞錯。其功效最大的是野山參,但產量少,價格昂貴。其次是移山參,是將野山參移栽到園內培植而成,也較為珍貴。以上兩種人生非癥狀嚴重者,一般少用。園參是人工栽培參的總稱,由于加工方法不同,目前大致分鮮參、生曬參(蒸后曬干)、糖參(用冰糖汁等灌制成)、紅參。氣虛而兼有津液不足者,可用前三者:如氣虛而兼有肢冷畏寒,陽虛癥狀者,可用紅參,紅參偏于溫熱。市場上還有高麗參,有紅、白之分,以紅者見優,適用于年高體弱、陽氣虛衰的老年人及經常頭暈眼花、五更泄瀉、月經崩漏或手術后調補者。至于參須,善走經絡,對四肢麻木,筋骨酸痛者,尤為適宜。

冬蟲夏草味甘性溫和平,能入肺、腎兩經,有滋肺補腎,益精止汗,化痰止血的功效,對虛勞咳嗽,痰中帶血,陽痿遺精,腰膝酸痛等有較好效果,價格昂貴,不便多用。調補可用4-6根煮老鴨湯服。

楓斗又名耳環石斛,是石斛中的上品。味淡微咸,生津而不寒涼,有生津益胃,養陰清熱除煩的功能。可治口干煩渴,病后虛熱或陰虛眼目不明,老年人體虛津液不足等。可用6-12克煎湯或代茶服。

篇8

的日用品。果凍們,你們可曾仔細觀察過這件再普通不過的物品?生活中處處藏有智慧,小小的日歷也不例外。看到公歷4月4日和4月20日旁邊標注的藍字了嗎?你知道“清明”和“谷雨”是什么嗎?也許對你而言清明節意味著掃墓活動和3天假期,但你可知道它也是24節氣之一?

何為24節氣?

節氣是歷法的一部分,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為了方便安排農事,根據季節更替和氣候變化規律而設立的。在公歷中,一年共有24個節氣,每個月中有2個。如圖所示,“清明”和“谷雨”就是4月份的節氣。再去日歷上數一數,“清明”跟“谷雨”是否恰好隔了15天?實際上,24節氣中,每兩個節氣都間隔15天左右。

每個節氣的日期相對固定,前后浮動不超過兩天。今年的清明為4月4日,到了明年,4月5日才是清明。

24節氣歌

24個節氣分別是什么?這么多節氣記起來會不會很費力氣?別擔心,充滿智慧的勞動人民早就把它們編進了一首歌謠里,快大聲讀讀看吧!每一句看似簡單的7個字中都隱藏著相應季節的6個節氣,區區28個字就包含了全年24個節氣喲!

你能根據歌謠的提示,結合自己或家人對節氣的了解,大膽猜一猜24節氣都有哪些嗎?(答案稍后揭曉)

春雨驚春清谷天,

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也許你會問,24節氣能為農民安排農事提供參考,于我們而言又有什么用呢?別著急,且聽我將應該關注24節氣的N個理由一一道來。

理由1.了解四季更替

你肯定知道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不斷更替,周而復始,但你知道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嗎?你知道四個季節分別始于哪個月份嗎?如果你的小腦袋已經搖成了撥浪鼓,那我鄭重地告訴你:一旦了解了24節氣,這些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由于地球總是沿橢圓形的軌道“歪著腦袋”繞太陽轉,使得地球有時離太陽近,有時離太陽遠;有時受太陽照射強烈,獲得的熱量多,有時受太陽照射弱,獲得的熱量少。于是,隨著地球繞太陽的轉動,在不同時間段就會出現不同的氣候,從而形成春、夏、秋、冬四個季節。

在24節氣中,有8個節氣可以幫我們了解季節變化: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立”即“開始”,所以“立春”就象征著春天的開始。同樣道理,“立夏”“立秋”“立冬”分別代表夏季、秋季、冬季的開始。其他四個節氣則表示各個季節到此已經進行了一半,是每個季節的中點。

現象趣觀察

在北半球,“春分”和“秋分”這兩天中,白晝和夜晚的時間一樣長;“夏至”這一天的白晝時間是一年中最長的。我國南方地區在這天從日出到日落的時間可達14個小時。而到了“冬至”,白晝時間將達到一年中最短,與此同時,你將在這天經歷全年中最漫長的夜晚。感興趣的果凍們到時候可以關注一下喲!

理由2.了解農業活動

有句話叫“吃水不忘挖井人”,同樣,我們也應“吃米不忘播種人”。饅頭、米飯、豆漿等食物在家家戶戶的餐桌上都很常見,但你知道小麥、水稻、大豆這些農作物是在什么時候被播種、收割的嗎?在24節氣中,“驚蟄”“清明”“小滿”“芒種”這4個節氣可以給你些許提示。

驚蟄

“蟄”即“藏”,“驚蟄”即春雷萌動,驚醒了蟄伏在地下冬眠的昆蟲。這意味著天氣回暖,農民伯伯要開始耕田啦!如諺語里說的那樣――春季生產掀,從南到北忙春耕。麥田追肥和澆水,緊跟鋤頭把土松。大麥豌豆向日葵,突擊播種莫再等。

清明

從“清明時節,點瓜種豆”中可知,播種的時節到了!玉米、高粱、棉花、早稻都該下地了。

小滿

在北方,“小滿”意味著小麥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漸漸飽滿。在南方,正是早稻追肥、中稻插秧的時節,“小滿”提醒農民伯伯要將田里蓄滿水,否則會造成田坎干裂,無法插秧。

芒種

這大概是農民伯伯一年中最忙碌的時節,既要收割大麥、小麥、蠶豆、豌豆等,又要管理好中稻、棉花等,防止病蟲害,還要趕緊播種大豆、山芋、小白菜等。

理由3.有助于制定旅行計劃

篇9

關鍵詞:學習方法 實踐 地圖

地理是人類最古老的學科之一。地理學的研究范同很廣,俗話說得好:“上管天,下管地。中間還要管空氣。”也就是說,大到宇宙空間,小到一個區域等等,都是地理學的研究范圍。山西省是2008年進入新課程改革,新課程改革的核心,就是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新課程充分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高中地理教材的版本有很多,如:人教版、湘教版、魯教版、中圖版,那么太原市用的地理教材是湘教版,湘教版最突出的特點是活動設計多,這樣就可以很好的利用這些活動組織教學了,但并不是所有的活動我們都必須一一實踐,我們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取舍這些活動。那么高考模式依然是“3+文綜”,“3”指的是語文、數學、外語,“文綜”指的是政治、歷史、地理。在文綜這三門課程中,地理可以說是相對比較難的科目,那么針對地理這門課程我們是要注意一些學習方法和學習規律的。

一、要理論聯系實踐

地理學具有極強的實用性,地理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我們可以在生活中觀察到許多有趣的地理現象,在生活中學到許多有用的地理知識。

如自然地理中的第一章第三節講地球的運動,地球自轉和公轉所產生的地理意義中,晝夜交替、地方時、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會產生偏移是地球自轉所產生的地理意義,那么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以及四季和五帶是地球公轉所產生的地理意義。同學們要記住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就可以聯系實際的記了。就我們北半球來說,由春分日到夏至日是晝長夜短。晝越來越長,夜越來越短;由夏至日到秋分日是晝長夜短,晝越來越短,夜越來越長;由秋分日到冬至日是晝短夜長,晝越來越短,夜越來越長;由冬至日到第二年的春分日是晝短夜長,晝越來越長,夜越來越短。最后回到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圖上,凡是太陽直射在北半球,北半球各地就晝長夜短:凡是太陽直射在南半球,北半球各地就晝短夜長;凡是太陽直射點向北移動,北半球各地就晝越來越長,夜越來越短;凡是太陽直射點向南移動,北半球各地就晝越來越短,夜越來越長。這樣聯系實際的記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就很容易記了。

上面是聯系實際地記住一些地理知識和地理規律,還有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用到一些地理知識和地理規律。比如我們要買房子,為了老人住上方便,想買套一層的房子,還想要采光條件好一些,那么最佳的看房時間是什么時候呢?這就要用到地理上的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規律這一知識點了。就拿太原市來說,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角最大時,是北半球的夏至日,正午太陽高度角最小時,是北半球的冬至日,只要冬至日那天一層的房間有光照條件,其他時間就會有光照條件。所以我們就可以選擇在冬至日這天去看房。同樣,其它城市也是一樣的道理。這樣的話,樓房設計者就必須遵循這一地理規律來計算兩棟樓房之間的間距,間距太小就沒有光照了。再如,工廠進行選址時,就得充分考慮原料、能源、市場、交通運輸、勞動力、政策、水源等等方面因素,從而對工廠做出合理的區位選擇。這方面的例子太多了,在這兒就不一一例舉了。

所以說地理知識內容十分豐富,實踐性強,應用性廣。學習時要理論聯系實踐,并能將課本上學到的知識在實踐中得到運用,活學活用,從而解決實際問題。

二、要學會使用地圖

俗話說的好:“地圖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地理學習離不開地圖,必須重視地圖,-識圖、用圖也是地理學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地圖的類型有很多,如:景觀圖、地形圖、等值線圖、光照圖、地質構造圖、氣候類型圖、城市規劃圖等等。地圖上面的每一點信息都有可能成為考試內容,稍不留神錯過一點的話很可能那張圖就白讀了。那么在高考題中地圖也是被應用的淋漓盡致。

篇10

20xx清明節放假通知20xx年4月2日至4日調休,共3天。

4月4日(星期二,農歷清明當日)為法定節假日

4月1號(星期六)、4月5日(星期三)照常上班。

清明節什么時候被定為法定節假日清明節,20xx年被正式確立為法定節假日。20xx年的4月4日——第一個“清明節”法定假日。

20xx年12月14日,國務院正式《關于更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第二次修訂),規定自20xx年1月1日起將清明、端午、中秋定為法定假日,清明、端午、中秋當日放假一天。

20xx清明節快遞是否會放假不放假。快遞行業是服務性行業,現在的快遞公司一般除了春節七天以外,是沒有假期的,快遞是不放假的。

清明節簡介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掃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題。